全球胜任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5:37:43

点击下载

作者:胡敏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球胜任力

全球胜任力试读:

全球胜任力是什么?

刚听到全球胜任力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一定很陌生,让我们先来看看现在我们熟悉的世界,人工智能的世界:一架轻盈的无人机,将外卖和电影票,送到你的手中;课后的玩伴,是一个脑洞大开、数据量存储丰富还善解人意的机器人;驾照,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考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让出行变得简单;火情猛烈难以靠近,别急,消防机器人冲锋陷阵……这一切还是梦吗?

这些年来,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不断感受到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冲击。“中国制造2025”,无论是从时间或空间,都距我们不再遥远。那么,能否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自己打造成善于创新思考,在各类新式“任务”面前游刃有余的人,是年轻的你需要直面的问题。

我先谈两个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两个方面,你一定会明白,全球胜任力在现在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当下与未来的挑战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未来的挑战是什么?你们对此,是否有清晰的认知?“未来的挑战”,既包括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也包括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变化。如果说传统的古典全球化,从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到500年前的大航海运动,是通过贸易让世界各地的人身体相遇,那么今天以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地球村”,则让人们处处相遇;“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更将全球化概念推进到3.0,其动力是互联互通,其法则是包容天下,天涯若比邻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看到,优秀的学校在全球招生,优秀的企业在全球揽聘人才;反过来可以说:我们的学习跨越了国界,国际化人才的成长之路向更多人开放,更多个体拥有机会进行全球化学习、工作,与遥远空间的人交往、合作;当然,竞争也变得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

另一层面,如果说全球化是当下的时代特征,那么人工智能则是开启未来的钥匙——这个起源于计算机科学的分支,正加速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据媒体报道,它入选了“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那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这就意味着,它在很近的未来就会“威胁”到人类的工作。影响有多大?根据公开报道,在未来的10-20年,随着机器学习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会在各个领域大面积使用,许多重复性劳作、简单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未来交给人工智能去做的可能性很大。

将来孩子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不是同年级前50名,不是隔壁学校的优等生,不是职场上的甲乙丙丁,而是一个铜头铁臂的机器人,通过云存储、云计算,它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人类望洋兴叹的问题。这幕场景,是令人细思恐极,还是喜大普奔?

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

纵观世界,我们享受着科技引领的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颠覆性的挑战,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应对,从“60后”“70后”到“95后”“00后”,概莫能外。

举个例子,无论你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或终身学习者,你的教育方式或学习方式,都要面临根本性的变革。如果还停留在以应试背诵型的方式为主,即使再努力,也比不过真机器。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评估方式,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改变。一 全球胜任力是一种必要能力

我们现在来谈谈全球胜任力吧,我要说明的是,全球胜任力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概念。1988年,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将全球胜任力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意在帮助学生增加与世界的联系,理解世界的变化,并能有效参与全球劳动力市场竞争。2000年后,经济全球化和跨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使美国人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让每一个学生了解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的想法,学会与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甚至不同政治与社会价值观的人进行有效合作。至此,“全球胜任力”概念开始向基础教育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胜任力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展。

2017年12月1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美国哈佛大学正式发布《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对全球胜任力给出官方定义:全球胜任力是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价值观理解并欣赏的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的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进入21世纪,世界多个国家及主要国际组织均提出或实施了适应21世纪知识社会的人才培养框架,全球胜任力成为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已有美国、瑞典、挪威、芬兰、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在教育体系中纳入与全球胜任力相关的教育内容。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正式将全球胜任力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未来,中国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体现更多大国责任和担当,必须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少年。

可能单说概念大家不能很直观地理解,那么我用一个例子来说说,什么叫全球胜任力。我与大家分享一位身边的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青年的故事。在我们新航道学校有这样一位女同学,自幼热衷公益与环保事务,高中时参加了环保社团,为学校建立了三个废旧电池回收处,孜孜不倦地做了大量分类垃圾知识宣传。今年,她报考了全美排名前10的杜克大学数据分析专业的研究生,并被录取。她跟我们说:“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数据,这就给大数据应用到环保提供了可能。”她希望通过学到的知识,助力中国乃至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大到利用数据进行污染溯源、风险评估,小到一次性餐盒的使用、环保出行等方方面面。

在她身上,我看到全球胜任力从知识到技能、从态度到价值观的每一个维度如何萌芽、生长,帮助她参与到全球化和跨文化的生活,欣赏文化的多样性。改变,在她和她周围的人身上发生,从内心到行动。二 全球胜任力的四物汤

21世纪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互相链接、相互依赖的世界中,具备全球胜任力是他们应对生活和工作的必需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以上特质的青少年?

培养青少年的全球胜任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这让我想到了中医养生的“四物汤”,四种药材综合协调发挥作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青少年,需要视天下为己任,需要有勇气探索未知、有能力走向世界,像一个全球公民那样主动行动,为创造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场,今天的学校不妨熬一碗全球胜任力“四物汤”,思考如何回应时代的召唤,升级愿景、使命与文化,在课程中融入全球胜任力,打造全球化课堂,帮助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

全球胜任力应进入办学愿景

一所学校的愿景,是师生心中的远大理想和追求。培养美德与智慧兼具的人才,是古今中外好学校的共同愿景。比如成立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创立之初的使命就是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迄今培养了5位美国总统、530名美国国会议员和很多一流大学的校长。当前的全球化3.0时代,是一个东西互鉴、互联互通的时代,“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中国。

截止到今天,几乎所有具有战略眼光的学校都将“全球胜任力”这一概念提了出来,围绕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清华大学将国际化培养环节融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兼收并蓄、中外师生共同发展的国际化校园。全球胜任力“四物汤”:全球胜任力应进入办学愿景,所有课程都可以实现“全球化”,倡导评价过程导向的评价体系,积极调动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社会资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各类海外人才培养项目,清华大学学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既有国际合作的学位项目,也有联合培养及学期交换项目,还有海外交流和实习实践等。学校鼓励学生走向世界,也将世界带进校园。清华大学有来自120多个国家的2600多名国际学生,近千名来自海外的学期交换生和专业进修生。校园内还有丰富多彩的国际化培养资源,例如全球视角下的通识课程和语言课程、国际化专业课程、全英文学位项目,以及数不清的名师讲座、国际论坛、跨文化交流活动等。只要你愿意敞开胸怀,提升全球胜任力的资源就在你身边!

在这个融合的时代,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帮助年轻一代为全球化、跨文化的未来做好准备。将全球胜任力写进学校的愿景和使命中,衍生出富有创造力的全球胜任力文化,以生动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环境布置中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意识,并且帮助他们付诸行动、获得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校回应时代号召的现实。

清华附中的王殿军校长曾发问:“没有国际化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保守封闭的传统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出来开放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怎么能培养出国际视野?”

人大附中的翟小宁校长曾在演讲中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是有面向未来的技能、能够与时俱进的,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大爱精神、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脊梁,培养人文和科技相交融的跨界创新型的全球化人才。”

所有课程都可以实现“全球化”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中学课堂上,数学教师瑞秋·弗如茵用一则药价突然飙升的新闻引发“数学知识讨论”。瑞秋先展示过去一段时间一种治疗哮喘的药价格上涨的曲线,当学生预测今日的价格后,她展示了暴涨后的当日价格,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瑞秋说学生们非常喜欢解决这些跟真实世界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这个真实事件中,他们接触到的是有关社会公平的数学问题。

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提升全球胜任力,并不意味着学校要开设一门叫作“全球胜任力”的课程,而是将这个目标放入所有课程,让现有课程实现“全球化”。各种科学类课程都可以像数学一样,从解决现实问题和历史探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能力。

社会与人文学科,本身就需要理解人性、发展同理心,天然适合开展全球胜任力的学习。以文学为例,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学习其他国家的生活、传统、冲突和历史,从同龄人的经历中感受到身份认同感……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别人的观点,思考别人正在经历的事件具有的普遍性和全球性。

外语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思考世界的不同视角。培养全球胜任力,英语学习必须先行,“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国青少年”,是英语学习的使命和优势。英语为孩子打开丰富多彩的世界,话题涉及气候变暖、人口增长、国际冲突等全球化问题。用英语讨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练习了批判性思维、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等。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可以通过扩展正在教的内容来提升全球胜任力,也可以利用涉及各学科领域的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影响等交叉议题,通过跨学科整合形成专题课程,使学习包含全球视野和解决全球问题,浸润全球胜任力。

倡导强调过程导向的评价体系

全球胜任力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包括态度和价值观,对其评估不能止于知识的标准化考试,还应包括认知层面。由经合组织主导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2018年的全球胜任力测试就包括认知测试和问卷调查两部分。这种评价原则与方法同样适用于学校。

对全球胜任力的评估要强调过程导向,不提倡结果导向。经合组织提出:“获得全球胜任力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不存在个体完全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某一时刻。”在过程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中,学生不会因为一次性表现被打上标签,而是在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提升认知能力,培养全球胜任力。

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是以终为始、目标引领。如果将全球胜任力目标放入现有课程,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就要思考学生会在全球胜任力的哪些维度上取得怎样的收获,将这些收获细化成具体指标,就变成了评价标准。最理想的情况是每项指标都能清楚表述,并且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帮助他们随时检查学习或活动是否吻合标准,发现偏离就及时校正。

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毕竟,将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融入教学是新任务,即使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仍然可能发现学生完全不能领悟活动设计与知识目标的关系,或者背离教学设计,或者知识与技能出现差距……这些问题能帮助教师反思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是否合理,从而不断修正、优化教学方案。

调动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社会资源

在培养青少年的全球胜任力上,学校可以大有作为,家庭、社区、企业乃至更宽广的领域里也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应该鼓励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其中。

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家庭里越来越多的全球化因素,要与家长就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目标达成共识,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将世界带进家庭,与孩子一起发现具有全球意味的事物,一起讨论其中蕴含的世界经济、地理、社会、道德等问题。

大学、博物馆、文化中心、企业甚至便利店都有丰富的全球胜任力资源,都可以成为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延伸课堂和大环境。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对培养国际化人才非常敏感并且乐于提供帮助,比如提供参与具有国际意义项目的实习机会。很多学校开展的国际交换生、国际姐妹学校等项目,通过在线互动、线下课程,身临其境地感受跨文化理解,必将大大提高师生的全球胜任力意识和能力。

除了课堂学习,国际研学也是重要途径。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研学路上的潜移默化,孩子对世界运行方式的关注自动开启。

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全球胜任力的重要阵地。比如在中学生中影响很大的“模拟联合国”这个仿真学术模拟的舞台上,学生们心怀天下、放眼未来,化身科学家、外交家、政治家,共商天下事。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思维、公开演讲、求同存异、团结协作以及独立研究能力得到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启迪,领导力与创造力得到锻炼,可以说与全球胜任力的四个维度实现了无缝衔接。全球胜任力的能力要求

从当前到未来,中国教育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教授在2018年的“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说:“教育正在进入‘能者为(老)师、愿者为(学)生’的‘战国时代’;老师(teacher)和学生(student)的关系,也将向泛化的师者(tutor)和学习者(learner)转变。”纵观世界各国,没有现成的教育现代化模板可供我们复制,中国教育现代化就是锁定在本国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目标已把教育现代化融入整个进程当中。考虑到教育周期长,教育现代化应比国家现代化超前部署实施,需要注意借鉴他国经验,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们都知道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性,那么全球胜任力具体需要哪些能力呢?一 全球胜任力需要哪些能力?

全球胜任力是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是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能力。目前,已有美国、瑞典、挪威、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在教育体系中纳入与全球胜任力相关的内容。

为了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国青少年,我们构建了新航道全球胜任力模型。

整个模型是一座全球胜任力大厦,以中国根基(Chinese Culture)为基石,顶层是全球视野(Global Perspective),包括六大支柱:作为硬能力的人文科技素养(STREAM)与外语能力(Foreign Language Skills),以及作为软实力的国际人才核心素养4C。新航道全球胜任力模型

要具备全球视野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60.84万,来中国留学的人数达到48.92万。这么多人不远千里出国求学,就是为了获得国际经历、经验和体验,拓展自身知识能力中的全球化元素。

目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高度信息化的特征日益明显,教育正面临日新月异的变革,传统的教学形式正面临强烈的挑战与冲击,甚至被学生“嫌弃”。纯知识性的内容,搜索即得,俯拾皆是。因此,教育必须面对未来,不能停留在过去,满足于固化的知识体系。

对人才的招揽也呈现全球化的态势。前一段时间我去美国参观谷歌及其视频公司YouTube,其科技产品令人震撼。这些科技型公司之所以硕果累累,就因为他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谷歌现在的CEO就是个印度人。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在企业里大显身手,正是全球化的表现。

全球化浪潮分为三个时代。1.0时代是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东西互鉴;2.0时代则通过海洋文明形成了以西方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目前我们正步入全球化3.0时代,以“一带一路”为载体、以互联互通为动力、以包容天下为法则的全新时代。“一带一路”是一个凝聚着东方智慧的伟大倡议,将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连接起来,将“中国梦”与“世界梦”完美地融合起来,彰显的是当代中国人以博大的胸襟、接纳的态度、包容的姿态逐渐主导全球化的进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应尽快在滚滚流淌、不舍昼夜的洪流中,寻觅到自己的位置与未来。因此,教育的视野里不可没有全球胜任力,家庭教育不可不涉及全球胜任力,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获得这种与世界连接的能力。

要具备人文科技素养和外语能力

当代中国青少年必须具备的硬能力,一个是人文科技素养,另一个是外语能力。2003-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数量

人文科技素养可以用三个单词来概括。

第一个单词是STEM:S-science(科学)、T-technology(技术)、E-engineering(工程)、M-mathematics(数学)4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起来就是纯粹的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举世公认。

第二个单词是STEAM。多了一个字母A,加了一个艺术(Art),意味着要增加艺术方面的人文素养,包括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美是超越国界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美将天涯海角的人连接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第三个单词是STREAM,在STEAM中间加了一个“R”。R代表Reading and Writing(阅读和写作)。为什么要强调阅读和写作?因为现在大家都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写作能力出现全球化下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以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基石的人文素养,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第二个硬实力就是外语能力。10年前我会把外语能力归于软实力。20世纪80年代,英语顶呱呱的人被视为“精英中的精英”,极有可能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引领者。但对于身处全球化3.0时代的孩子来说,外语能力就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了。人文科技素养第一个单词STEM:由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的首字母组成

今天的青少年要想具有全球胜任力,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的互动,就得具备超凡的外语能力,能直接阅读外文资料、善于通过第一手的外语资讯来分析处理地方、全球、跨文化的问题。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大前研一说:“如果你的外语能力,特别是你的英文能力非常强大,那么你在这个世界上,在全球化时代,你会比别人多拥有50%的机会。”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少年是未来世纪的“超强战士”,他们能用外语来了解世界,用外语来把握世界,还会用外语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要具备4个C和中国根基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清华大学在2018年发布的一则重要新闻,要求2018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必须上一门必修课——写作与沟通。这说明清华大学敏锐地意识到了未来的大学生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即全球知名的4个C。人文科技素养第三个单词STREAM:由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Art、Reading&Writing的首字母组成

第一个C, 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在美国,所有的大学新生无一例外必须学“大学语文”(大学写作/公众演讲/修辞学)。美国大学要求新生每周阅读经典书籍,写读书报告,期末要当着全体老师和同学的面发表一场演讲,考查学生的演讲内容是否具有思想内涵,能否引起听众的思考、分析、质疑甚至探索的欲望,演讲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体态语言是否引人入胜,语音语调是否抑扬顿挫……所有这些训练,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沟通表达方面的素养与能力。

沟通能力不止于说话、写文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与什么社会身份的人,就什么话题、用什么语言进行有效、得体的沟通,都属于沟通能力的范畴。

第二个C,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关键词是质疑与求证。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于任何主张包括权威的主张,都要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透过现象看本质。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能力:4C,即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与创新、合作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有个特点,即使是不太喜欢的课程或报告,只要到了现场就认真听、做笔记,分析哪些地方讲得不好,琢磨怎样讲听众才喜欢听。慢慢地就养成了批判性思维。因此没有一堂课或一场会议是全无价值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去分析。

第三个C, Collaboration,合作,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短板。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于人群之中,将来走出校门就有可能与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不论对方是何种文化背景、有哪些风俗习惯,都应和衷共济、求同存异、通力协作。

第四个C,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创造力与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引擎,潮流浪尖的弄潮儿和各行各业的领先者,其肌体内一定深植着创新的基因。《周易》有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避免竞争者弯道超车、一骑绝尘的局面。

如果说人文科技素养和外语能力是左手,4个C是右手,更重要的大脑就是一个人的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是指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感知自己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感的一种世界观。一个人具有全球意识,他会关心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还会油然而生一种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的责任感,并全然不顾彼此间的远近和文化差异。具有全球意识的人关心未来的一代代人,并积极保护地球环境。

值得强调的是,全球胜任力离不开脚下的土壤与大地,孩子留学也好,出国也罢,都不能忘记曾经照耀过我们的明霞秀浦、日月星辰。有着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自尊心的人在国外才会受到尊重。请提醒孩子,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自己是中国青年的一员,要以行动为祖国母亲增添荣耀。《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全球胜任力不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而是秉持自己的尊严与风骨,扎根于中国文化生发出的顶天立地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构建属于未来的大格局观,帮助孩子兼善天下,以山海般的胸襟和抱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二 对青少年的能力评估

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Are you globally competent?(未来已来,你是否已具备全球胜任力?)

目前,对全球胜任力的评估有不同的视角,这里重点介绍两种。

2018年PISA测试

由经合组织主导的PISA项目在2018年增加了全球胜任力测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四个维度。

知识是个体应对全球化和跨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理解力。

技能是指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的能力,既表现在思维模式的复杂和条理上,也表现在行为上。

态度指的是个体面对他人或事物的心态。全球胜任力要求面对来自其他文化或国家的人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对文化上的差异要有一种尊重态度和全球意识,以及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负责的态度。

价值观指的是个体对人生的奋斗目标所持的一种信念。在全球胜任力框架下,珍视人类尊严和文化多样性,被视为个体处理关于他人和世界的信息的关键“过滤器”。

根据经合组织发布的评估框架,2018年的全球胜任力测试通过认知测试和调查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价值观因为其难以测量性,不在评估范围内。

·认知测试:通过情景式问题,测试青少年关于解决全球和跨文化相关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和认知技能。

·调查问卷:收集青少年的自我报告信息,内容包括他们关于全球议题与文化的意识、技能(包括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和态度;收集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于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活动的信息。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

2011年,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和美国亚洲协会联合发布了报告《为全球胜任力而教:使我们青年一代为参与世界而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估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认识与探索世界。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孩子将地球视作一个系统,他们不但了解地球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人口分布,同时熟悉文化历史和经济因素,并尝试去掌握影响当今世界的关键因素和趋势。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认识和探索,需要通过学科和跨学科方法。学科学习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作为知识和思维工具。整个人类社会就是在构造和不断修正这些知识和思维工具,才能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进而加以解释、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因此,学习一门学科不仅要知道基本概念,还要了解这些概念是如何通过专业方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应用它们。

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少年会提出并探索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在可以识别哪些是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考察,赋予这些问题以研究意义。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少年,他们不只是寻求标准答案,而是主动探索并权衡有价值的结果。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少年,会主动认识与探索世界、识别不同观点、交流思想、采取行动

识别不同观点。在获得和提升全球胜任力的过程中,个体很重要的一步是认识到自己观点的独特性,认识到别人可能会不赞成自己的观点。相应地,也会意识到别人观点可能与自己不同。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视角与他人的进行对比,并在有需要时将这些不同的视角整合成一个新的综合视角,以有助于解决复杂的全球性问题。

交流思想。如何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家庭条件的交流对象和合作伙伴一起工作,达成共同的目标?这就需要交流思想。为了实现交流,精通至少一门外语是非常必要的,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新技术,也是21世纪思想交流中的重要技能之一。

采取行动。面对这个世界,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少年不仅是收集资料和积累知识,他们还希望付诸行动,促进改变。他们的行动可能包括:面对不同情况、事件和问题,为个人或团队发现和创造机会,从而改善现状;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参考不同观点,制订行动计划;付诸实践之后,进行反思和改进。三 拥有哪些能力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全球胜任力是所有人未来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与三个关键词有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人性素养(Humanics)。

用心用情

当前人工智能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所有人的工作?按照美国学者雷·库兹韦尔的说法,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一个人的智慧;到2045年,人工智能将会超越全人类的智慧。

且不说这个“技术奇点”什么时候真正来临,先来看看去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防范机器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作者是美国东北大学校长约瑟夫·奥恩。东北大学10年前在美国前100所名校中排在80多位,现在上升到了第39位,去年计划招本科生不到3000人,申报人数却超过了6万人。是因为当大部分美国校长还在找钱、招人的时候,奥恩校长却看到了未来教育问题的本质,所关心的是人工智能来了,面对机器人,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素养: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和人性素养(Humanics)。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东北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都要学戏剧表演课。就是要让这些学科技的孩子,通过戏剧表演,走进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角色的灵魂深处,去了解他们,再从他们的心里走出来,将体会到的感受表达出来,让人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人性。这正是人的独特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体现。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时代,用脑用力能干的事情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用心用情做的事情,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简而言之,人工智能用脑用力,未来的孩子用心用情。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素养:数据素养、技术素养、人性素养

包容开放

有两组数据值得关注。第一组数据来自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里,每200人中就有一个外籍人士,预计在2030年,外籍人士将占一线城市人口的1%。那时,不管你高不高兴,出不出国,我们的孩子都可能要与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共同相处、共同协作、共同把一件事情搞定。

第二组数据来自教育部,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时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到中国来留学的孩子超过了45万。所以现在是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正在走向中国的全球化3.0时代。

全球化3.0时代的特点是以“一带一路”为载体,以互联互通为动力,以包容天下为法则。中国人的智慧是包容的、开放的,是面向全世界的。越开放越发达,中国梦和世界梦连接得越紧密。未来的孩子要融进这个伟大的时代,为自己的美好人生,为家庭、国家、社会,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好奇、同理、会表达

人性素养是奥恩校长提出的三个重要素养之一,与数据素养、技术素养并列,帮助青年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时代,在职场上和未来人生道路上更具竞争力。在这样一个时代,拥有知识本身已经不够了,好奇心、表达力和同理心等人性素养更为关键。

好奇心意味着孩子能够质疑且提出问题。人工智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运行的,毕竟还是人在操控,而提出疑问、假设、假想,发挥想象力,从而创造、创新,都是由好奇心引发的。好奇心点燃一个人生命中的热情与梦想,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竞争力。

好奇心是促使人类主动学习的种子,是我们获得竞争力的根源。“好奇心害死猫”是起源于莎士比亚时代的古老西方谚语,警告人们不要做没必要的调查或实验。这句话也与当下的青少年如何获取竞争力有关。好奇是激发学习的种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我们能够深入研究各种问题,并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好奇心是否“杀死了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如果你们身边有3岁左右的孩子,一定会常常听到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问“为什么”。3岁孩子很少对简单的答案感到满意,并且他们能够不断学习和吸收身边的一切信息。他们的头脑飞快运转着,一直思考事情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会这样。同时,他们也不怕反复尝试和犯错。当孩子渐渐长大,会通过反思把学到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并重新思考是否能做得更好。

虽然好奇有时会让我们陷入麻烦,但它也可能点燃学习之火,最终成就一个有意义的职业生涯和充实的生活。好奇和提问是教育的根本,好奇心打开了我们心中的窗户,老师们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追求,它有多种形式,机会是无限的,没有人为学生的发展固定方向。当我被问及中国青年学习者和未来学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时,我觉得我们需要从源头——好奇心开始。教师和家长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像农夫一样让孩子的想象力开花结果,之后继续思考在未来需要具备的技能。

同理心就是俗话说的能够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走进对方的内心,倾听对方的声音,不管彼此有什么样的政治、宗教、文化差异都能理解对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拥有同理心是高情商的表现,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将其列为情商的五大关键能力之一。具备强大同理心的人,才能更加包容,更加理解,更加开放,更加融洽。

表达力就是有效得体的沟通能力,就是能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跟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就一个话题用不同语言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沟通。现在全球都呈现出写作水平下降、阅读能力减弱、沟通方面有障碍等问题,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

表达力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写作,有人说“写作在这个时代是对自己最好的一种投资”。从2018级开始,清华大学所有新生都必须上一门“写作与沟通”课。这样的课程在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里一直都是必修课。表达力需要强大的写作能力,写作的前提要有大量的阅读输入。我特别喜欢教育家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不是一个文化人,就看他读了什么书。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会有大量的、高品质的语言输出,不管是口语还是写作都是一样的。

人的身份不同,针对同一个主题的表达方式一定不同。讲同一个事情,跟发小讲话与跟老师、领导讲话肯定不一样,跟陌生人更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适应,学会得体有效地沟通。

全球化时代强调表达力,必须要学会一门外语。美国现在已经把外语学习上升到了战略高度,会两种语言的人被叫作“双语者”,会三种语言的人被叫作“三语者”,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则被叫作美国人。对中国人来说,学英语不再仅仅为了考试,而要实实在在地把听、说、读、写都学好,才能更好地连接世界,实现更有效的沟通。学英语一定要坚持“高能高分”,过去的“高分低能”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对中国孩子而言,全球胜任力的根基应该是中国根基。打造全球胜任力并不意味着数典忘祖、崇洋媚外,而是要秉承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和风格,要仰仗我们基因里生发出来的强大的中国文化力量,孩子才能走得更远。我自己的孩子也在国外学习、工作,我叮嘱他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要打好中国牌,要讲好中国故事,要传播中国文化,有这样的自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青少年需要怎么做?一 学会培养兴趣

经常会听到有学生问:“老师,我不知道我的兴趣是什么,我害怕梦想终将变成空想,怎么办?甚至于我不知道以后的就业走向……”

每每听到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萌新犯这样的迷糊,我都会告诉他们:“别急,梦想是兴趣使然!梦想更是一个一个小脚丫积累出的坦途。”

先与大家分享一段我很喜爱的话,相当励志哟:“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时,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你晚自习时,极圈上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斓;但是少年你别着急,在你为自己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时,那些你感觉从来不会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觉得终身不会遇到的人,正一步步向你走来。”

人无梦想枉少年。我何尝没有经历过梦想联翩、就地复活加满血的少年时代?我的梦想,曾经是走出湘大,走出湖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曾经是创办全国一流的英语教学机构,在庙堂和江湖之间,为中国青少年开辟一条英语学习的新航道……这些梦想,都逐一变成现实。现在,我的梦想,是为了国家和世界的未来,培养学贯中西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国青少年。

那么,你呢,我们年轻的“00后”,你的梦想是什么呢?又打算如何去实现呢?

显然很多“00后”陷入了迷茫。他们急切切地问我:“老师,我没什么兴趣,也不知道怎么找到它,就想着倘若四年毕业后只要有公司录用,我就直接去上岗……”

你们才18岁,就打算这样将梦想和职业草草了事?望着这群眼睛里闪烁着星光的少年们,我决定写一封关于兴趣选择和事业走向的信。

兴趣是选择题,解题钥匙是排除法

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你的兴趣是什么?这个问题既宽泛空洞又具体生动。

说兴趣之所以“宽泛”,是因为正值青春年少的你们,在十八岁这个年纪,兴趣爱好定是不计其数。

说兴趣之所以“空洞”,是因为在你们浩瀚的兴趣星球中,你们的迷茫加深了无力感,不知如何选择。

说兴趣之所以“具体”,是因为四年的时间里你们必将从浩瀚中慢慢抽离出自己终将最热衷的那一项兴趣。

说兴趣之所以“生动”,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兴趣终将变成你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和梦想。

入学,你的专业便是你兴趣星球中一颗小小的兴趣恒星,这颗恒星,就与你未来一生的方向形成潮汐锁定,不离不弃。

当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柳彬1980年考到北大,1990年博士毕业,之后就一直留在北大做老师。而他当年对专业兴趣的选择便是用的非常简单的方法——排除法。他知道自身文笔尚不完美,不够惊艳,所以他不选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其次,他说他不是一个在实验科学上能像女孩子一样心灵手巧的人,于是他不选实验学科。最后,他发现自己不是在识记能力方面能颇有建树的人,于是他排除掉了化学这类自然学科。

如此一来,他的专业兴趣能往哪个方向发展?他发现他只能选择数学,加之他发现学习数学不算辛苦(当然是就他而言,来自数学学霸的碾压),于是才有了他在北大从学生到教授的38年。

大一的萌新们,如果你不知道在兴趣星球该如何挑选某一兴趣钻研发展时,不要慌张,请记得你的兴趣一定是一道选择题,解题钥匙是排除法。

兴趣是让梦想这块基石愈加坚实的加固剂

梦想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有人说,人生恍惚间便如隔世,倘若不用来实现人生价值岂不是浪费了大好时光。所以,世人便开始追求梦想。

还记得你们小时候用稚嫩的童音说着:“我以后要当一名人民警察扬善惩恶,我以后要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诸此之类的宣言无一不代表着每一个你,在人生最初的阶段,那个纯真炽热的愿望。它或许意味着,你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我,即我们常说的初心。

后来,你们渐渐长大了,步入了小学、初中、高中,有一天回家你们会吵嚷着说:“我不要做人民警察和医生了,我要当一名飞行员翱翔蓝天,我要做一名武警战士保家卫国……”诸此之类的宣言无一不代表着随着成长阶段的变化,你的梦想,也在随之变幻。所以,你要记得伴随着成长,让梦想生根发芽,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素养与技能。

当十二年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结束后,那一年的6月7号,你带着你的梦想步入考场奋笔疾书,那一年的6月9号高考最后一门学科考完,你走出考场长舒一口气,望向窗外蓝天,憧憬着一个月后填报大学专业志愿……你此时选择的专业,构筑了你梦想的基石,而你的兴趣便是让这块基石愈加坚实的加固剂。

可依然会有人问我:“老师,倘若一直找不到这个加固剂,我只是按照父母之命、师长之言,似懂非懂填报了专业志愿,而非我的兴趣,我的兴趣是动漫、手绘、电竞、爬山等等……我怎么会有动力为之奋斗呢?”

解答这样的疑惑,让我们先来看看新航道优秀学员吕子敬的大学生活。她,就读于北京航天航空英语翻译专业。她,频频出现在美国华盛顿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北京外国语大学第八届领导力论坛、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暑期交流会、清华大学模拟环境气候变化会……她,活跃在校社团外联部、校学生会活动部、校合唱团、书院排球队、翻译班宣传部……

乍一看,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多元的兴趣爱好让人眼花缭乱,似乎远离了专业学习这条大道。但殊不知,在这么多元的兴趣爱好下却在无意中给了她神奇的力量。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吕子敬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为兴趣和梦想奋斗的伙伴,一起进行数学建模,一起学习英语翻译。

渐渐地,她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英语,英语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一路的繁花似锦,呼应她对英语的这颗初心。

同时英语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英语是一个对外交流的工具,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和老外交流,但由于性格的原因,对外交流对于她来说起初是具有挑战性的。发展兴趣爱好,帮助她克服了对外交流时自信心不足的难关,她开始愿意参加学校的出国项目,她的身影在国际大会的舞台上频频出现。

吕子敬的专业是英语翻译,兴趣和专业就这样融合一体,并进一步激发了她出国攻读英语教育专业,学成后在英语教育这一方面有所作为的事业规划。所以如果作为萌新的你在林林总总的社团面前,有些“选择困难症”,不知何去何从时,那么请向吕子敬取经,多彩的社团,严谨的学生会,高水准的交流大会一定会是你不错的选择。

在寻觅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你的铆钉。不管你最终的兴趣爱好是演讲、文学,抑或是物理、生物,你都不会再迷茫,在追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内心的呼唤,发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和光亮。

事业如同航空母舰,搭载了兴趣这一核心组件

事业,是兴趣的结晶,是靠近梦想最近的地方!当你用排除法找到了兴趣,当你用兴趣这个加固剂让梦想基石愈加坚固,你会一路走来触碰着事业的对角线,靠近梦想的码头。

相信大家对伯克利音乐学院并不陌生,这座音乐天堂,造就了来自75个国家近3万多名音乐家。作为以世界顶尖爵士乐、摇滚乐教学闻名的音乐圣地,更是培养出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John Scofield等众多才子。华语歌坛王子王力宏也是这所学院的毕业生。

王力宏其实早在9岁时就有一个梦想,当时他坐在车上,听到收音机里放的歌曲悠扬悦耳,便告诉自己,如果有一天,能有一首自己的歌在收音机上播放,便完美了!十年后,十九岁的他出了第一张专辑《情敌贝多芬》。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靠自己才华在音乐这条道路上熠熠生辉的大男孩,如今凭借对音乐的痴迷和兴趣,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身边的新航道学员李耕是王力宏的校友,这个男孩,从小到大受到音乐熏陶,讲起音乐,双眸便会闪闪发光。他也是从内心深处将音乐视作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梦想得到奥斯卡最佳作曲奖。

但要将兴趣爱好变成事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耕的父母,最初对他选择音乐持“保留”态度,为他选择的专业是计算机,但李耕兜兜转转之后还是发现自己对于音乐作曲情有独钟,于是偷偷申请了伯克利音乐学院,当他将offer拿到父母面前时,父母的欣喜激动难以言表,再也无法拒绝他在这条道路上“飞奔”。

王力宏和李耕以他们的坚定让“兴趣无法成为事业”这样的成见不攻自破。因此,萌新的你们请记得,实现兴趣与事业之间临界点转换时,不要手忙脚乱,不要轻易举手投降,因为当你自己决定要把兴趣爱好做到淋漓尽致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说到这里,再问问自己,今天的你,真心想奋斗一生的事业是什么呢?音乐事业?医药?抑或航天?……

不得而知。我只能慈祥地看着你们,呵呵笑着,就像看着一群轻灵的小鱼儿,跃出海面,奔向浩浩荡荡的大洋。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徜徉、满怀梦想的星球,如今被你们“占领”。

亲爱的“00后”,愿你们珍视这一代代人以青春守护过的城池,也愿你们,以兴趣牵引梦想,以梦想构建未来,绘出属于你们的美妙画卷。

唯以真心将热爱细心呵护,以梦为马的斑斓图景,便会在那希望的转角处不期而遇。二 尊重自己的兴趣

你的父母或老师有尊重你的兴趣吗?有没有觉得有时候他们会为了一些其他的原因,而希望你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走一条他们觉得是为你好的路,而不管你高不高兴,喜不喜欢?

告诉父母:请尊重我的兴趣

如果你父母和老师在这么做,你得告诉他们:请尊重我的兴趣。因为你要知道,在你自己身上,最珍贵的,就是保有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就我所知道的,很多时候,大人们会忽略孩子身上最初的那根苗子,那团珍贵的火花,任由其转瞬而逝。在不知不觉中,可能这个孩子后来就走岔道了。孩子有很多兴趣爱好,大人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按照他们设定的方案走呢?

大人们要学会发现孩子的兴趣!曾有一次,我的孩子到别人家去做客,那里有台钢琴,他就坐到钢琴的凳子上去,在这里摸摸,那里弹弹,第一次我们没感觉,然而第二次去,他又重复了这套动作,我与爱人就意识到,他是喜欢上钢琴了!

看到这你可能会在想,我父母要是也能这样发现我的兴趣就好了。没错,根据我的经验判断,你们中很多人,可能也处在这个阶段。

当我们第二次看到孩子去触摸那台钢琴时,我们就商量,要给孩子买一架钢琴。购琴的经历,可以说是“砸锅卖铁”。我当时刚拿了一笔稿费,又找同学借了钱,倾其所有,给孩子买了一架钢琴。果然不出所料,他特别喜欢。学琴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含着泪、咬着牙、跺着脚,他也愿意学。我猜,如果你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即使辛苦,也会愿意坚持下去的。对吧?

那你可能会问,是不是今后他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了呢?实话告诉大家,孩子考了三级之后,就再也没有弹了。咦?那当初不是白学了?完全没用啊!你可能会这样想。

但是我告诉你,在这个世上,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不一定是为了“有用”去的。有时候,无用方为大用。在孩子学钢琴的过程中,他通过音乐培养了自己的情操,提升了自己的素养,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而且,即便他考了三级之后,后面就没考了,但他现在因为上班压力大,偶尔还是会弹一曲,以此放松心情,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这对他一辈子的身心健康都是很有益处的。

所以,如果你若对某个东西或者某件事情感兴趣,一定要及时抓住它,也许它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玩拼图:体验冒险

你是不是也喜欢玩拼图?可能吧。其实,玩拼图是很耗时间的,所以这大概是很多家长都不会陪孩子玩的原因。也许你也熟悉这些出自父母口中的话:我工作太辛苦了,太累了,没时间陪你玩儿。要我说,这是不对的。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与孩子一块玩儿,哪怕熬到深更半夜,也一起把这个拼图完成,对孩子来说,这就是爸爸妈妈对自己最大的支持。你是不是这样认为?孩子的认知体验,与大人们是不同的。有时,大人们用很深刻的语言去表达,很抽象的语言去描述,孩子听不明白,但是,他能感觉到爸爸妈妈在陪着自己,这种陪伴会激励他去做更多的探索,更多的冒险。全球现在最有名的课程体系——IB课程体系(国际文凭课程体系),其课程就涵括了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预科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