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4:44:58

点击下载

作者:杨学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

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试读:

总序

北京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和当代政治、文化中心,拥有七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作为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灿烂芬芳。语言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非物质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所有物质文化的解读体。在北京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为做好北京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传承独具特色的京味语言文化,同时也为北京市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语言文化活动提供学习参考读本,“北京市民语言文化阅读书系”应时而生。我认为书系的策划者、组织者、编撰者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书系旨在以生动鲜活的文例,向读者普及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及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的语言文化精神食粮,丰富北京市民的语言文化生活;旨在提炼与北京文化相关的语言文化精华,引导读者领略京味文化的情与趣;旨在为读者提供宣传、弘扬北京语言文化的优质素材,从而使大家从语言文化视角熟悉北京、喜爱北京。

书系选材涵盖古都成语、京腔京韵、京城新语、京味美文、京华地名、北京俗语、古迹文踪、古城书法等方面,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意趣盎然,体现了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知识性与京味儿的统一、深挖掘与接地气的统一、小薄本与大文化的统一。我作为一名资深北京市民,得以预览书稿,颇觉先睹为快、开卷有益,每一册恰如一道北京的特色小吃,京味芳香。“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既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途径,也是语言能力的表现。2014年6月,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在苏州举行,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四百位代表围绕“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这一主题,就语言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语言能力与语言教育创新、语言能力与国际交流合作等议题进行讨论,达成了“语言能力是激发文化活力,促进认知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根本因素”“以科学研究带动语言教育创新,从而提升语言能力”“促进人民、机构、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人民、机构、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文明互鉴”等一系列重要共识。语言能力是个体综合能力的基础与核心,阅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

推动全民阅读,是提高国民语言能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去年和今年的全国“两会”,“全民阅读”连续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3月15日,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谈到“全民阅读”两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希望全民阅读氛围能无处不在,这有助于发展创新力量,增加社会道德力量。

建设书香社会,是提高国民语言能力的基础工程。这一工程需要一支庞大的会阅读、爱阅读的人群加入,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扶持“公共阅读空间”。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始实行24小时营业,到年底盈利增长了130%,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也逐渐成为北京一个新的文化地标。

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作品,是提高国民语言能力的重要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包含诗词、书法、成语等语言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其中承载着强大的道德力量。

作为一名教育学者,我认为“北京市民语言文化阅读书系”的推出,也是对社会教育的贡献,有助于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和北京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书系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首发,并启动“北京市民语言文化阅读季”,是对“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主张的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立意可谓高远,定位可谓精准,行动可谓扎实。诚望这一活动可持续开展,切实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学校,结出累累硕果。

商务印书馆作为我国文化传播界的重镇,精心出版“北京市民语言文化阅读书系”是一项很有眼光的举措。希望“北京市民语言文化阅读书系”不断丰富,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群众爱不释手的文化读本。

是为序。

引言

说起老北京的地名文化,人们自然想到的是:皇城根、四九城、老街景、小胡同以及其中蕴含的京趣京味儿。以上几个词,老北京人说起来,都是“儿化音”;别人听起来,圆润而亲切。

身为老北京,我对京城的地名文化,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市土地面积16411平方公里,共16个区。北京太大了。我们这里定义的“老北京”,范围仅限于明清以来“内九外七皇城四”的京城地域(见图1),1958年以后叫“东、西、文、武城四区”,2010年7月1日起合并为东城、西城两个区。图1 老北京城轮廓示意图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如今,北京城里是满眼的楼、满眼的车、满眼的行色、满眼的广告;曾经气势恢宏、深厚凝重的北京城,还有城里头不少充满故事的老街胡同,已仅存于文献及人们的记忆之中。

但是,老北京地名文化的根还在。正如外国朋友所说:“在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不远处,传统的胡同街区,显露了这座城市几百年的记忆。”

根据先贤的相关记录,连同本人心底的零星记忆,我以《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为题,写成这本小册子。本书沿着城名、街名、胡同名的线索,将相关的老北京地名文化分为十讲,与您们交流。目的是:追寻已逝去或已模糊了的老北京地名文化的踪迹,开掘其蕴含的光阴与情趣。

这个题目不好写。一来,本人见闻有限,而在有限的见闻里,我还想挑点儿有滋味儿的;二来,大家熟知的,不想赘述,实在绕不开了,只可点到为止。因此,这本小册子提到的,只是星星点点。通过这星星点点,我想表达的是:老北京地名文化,挺有意思的。杨学军丙申年元月于京西上河村第一讲北京城的“名”与“实”一北京城的名号

北京城,不凡之城。作为一个古城,一个方国都邑,它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元代起,它成为举国之都,至今也已有700多年了。在历史的沧桑中,先后有不少名称和身份与之相关。1.蓟国与蓟城

北京城这块地方,从商周至唐代为“蓟”。

现西城区滨河公园,立有“蓟城纪念柱”。这是1995年为纪念北京城历史源头而建的。额首刻文:“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柱前石碑,有《北京建城记》碑记,是著名历史学家侯仁之先生撰写的,首句即:“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见图2)图2 蓟城纪念柱(1)蓟国(诸侯国)

蓟,商代初为小国。西周时代,成为周王室的封国。《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礼记·乐记》亦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这一年,是公元前1045年。(2)蓟城(都城、首府)

战国时期,燕国日趋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随之吞并蓟国,以蓟为燕国的都城。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以蓟为县,蓟城为广阳郡郡治;东汉以后至唐五代,蓟城基本属幽州府,是幽州府治所在。2.燕京与中都(1)燕京(辽陪都)

宋代,辽宋南北对峙。辽统治北方,公元938年,建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改幽州府为析津府,府治蓟城立为陪都。沿用唐幽州城池,城郭周长约13公里,周围有护城河环绕。

因蓟城在上京之南,又称南京;依史上燕国建都于此,亦称燕京。从此,燕京作为北京的别名,流传至今。如北京大学现址即原燕京大学,北京景观有“燕京八景”等等;而“蓟”之名号,至此为止。(2)中都(金王朝临时国都)

1125年,金取辽而代之,与大宋南北对峙。金太宗建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区城南)。

1153年,金王朝海陵王称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在辽燕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建中都城,城郭近正方形,周长18.7公里,设城门13座,地域相当于现在西城南部(原宣武区)、丰台一带。这是北京临时成为一朝国都之始。

谓之“临时”,是指时隔50多年,金宣宗又被元蒙大军所迫,迁都汴梁,即今开封。就是说,金王朝一朝经历了上京、中都、汴梁三个国都。3.元大都与北平顺天府(国都)(1)元大都(元朝国都)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建都燕京,年号至元。此为北京正式成为一朝国都之始。

因金中都城毁于战火,至元四年,忽必烈下令在金中都东北营建新城。至元八年,定国号为元。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元大都。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前后历经18年,于至元二十二年,建成元大都城,即现今北京城前身。

元大都的位置比之金中都,整体向东北迁移,相当于现在:北至北土城沿线,南至长安街沿线,东至东二环沿线,西至西二环沿线。

城郭规模比金中都更为方正宏大:周长28.6公里,城门11座,城墙夯土筑成,护城河环绕周围。(2)北平顺天府(明、清两朝国都)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建立明王朝,年号洪武。明初建都南京,改元大都为北平府,命其四子朱棣主掌北平,封为燕王。1399年,朱棣自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后攻下南京,夺取帝位,改元永乐。

北平是永乐皇帝经营多年的大本营,故永乐元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与南京相对,顺天府升格为北京。现在的北京,从此得名。1421年即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即北平顺天府。

明代全面改建北京城,精心布局,营造城池、宫殿。从永乐至嘉靖年,历经数十年,建成北京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池,环城34公里的北京城。

明代,将北京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坚固壮观的国都。

1644年,清朝入关,定都北京,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沿用明城格局。与明代不同的是,清代初、中期,为保障满清王朝统治,实行旗、民分居制度,即满八旗居内城,汉人居外城。4.北平与北京(1)北平(特别市)

民国初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建都南京。不久,袁世凯夺位,任大总统,坚持在北京就职。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2)北京(首都)

194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讨论通过,将北平更名为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老北京城,即东、西、文、武城四区所在地;现城四区已合并为东城、西城二区。二北京城格局:“内九外七皇城四”

北京为元、明、清三朝国都。其京城格局,统称“内九外七皇城四”,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见图3-1)

1.北京城的前身:元大都城

1214年,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克金中都,未想久居,一把火烧了中都城,“大火经月不熄”。50年后,其孙忽必烈称汗,定都北京。图3-1 元明清城对比图

这时,金中都早已毁于战火,荒芜不堪。为防御外敌,保卫京城,元王朝选择了金中都东北方向、高梁河水系的辽金离宫旧址建设都城。

元都城的设计者是刘秉忠,他以《周礼·考工记》都城建设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主持规划建设了宏伟的元大都,被时人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师”。

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元大都城采用夯土版筑,北连健德门、安贞门,东连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南连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西连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形成28.6公里城垣(开设11座城门)环绕的大都城;蒙古语谓之“汗八里”,“汗”即皇帝,“八里”即都城,是皇帝之城的意思。

马可·波罗游历元大都后,誉之为“宏伟壮丽,气势轩昂”,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城市”。(见图3-2)图3-2 元大都城示意图

关于元大都城,有两个问题,说明如下:(1)关于“11座城门”

从图3-2可见,大都城东垣、西垣、南垣各3座城门,只有北垣是2座,形成了南北城门不对称。

其实,这与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相关。

元大都设计者刘秉忠,原名侃,朝廷重臣,秉忠之名为忽必烈所赐。他少时为僧,博学多闻,学问贯通,精于《易经》。《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都城四面12门,此为古制。而另一方面,《易经》八卦方位,讲究“北为坎”“坎为隐伏”“不露则吉”。因而,元大都城设城门十一,即北门正中不设城门,是在遵循周礼古制的基础上,规避了《易经》提出的北坎不吉,以求隐伏得吉。

不仅如此,这11座城门的命名,也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易经》之意。如:

南垣——正中为“丽正门”,取《周易·离卦·彖传》“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之意;其东为“文明门”,取《周易·大有卦·彖传》“其德刚健而文明”之意;其西为“顺承门”,取《周易·坤卦·彖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之意。

东垣——正中为“崇仁门”,取《周易·文言传》“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之意;其南为“齐化门”,取《周易·说卦传》“齐乎巽,巽东南也”之意;其北为“光熙门”,取《周易·艮卦·彖传》“艮,止也……其道光明”之意。

西垣——正中为“和义门”,取《周易·文言传》“利物足以和义”之意;其南为“平则门”,取《周易·谦卦·象传》“无不利,谦,不违则也”之意;其北为“肃清门”,因元代御史台设于此地,亦称“霜台”,为司法行刑衙署,有肃杀之意。

北垣——东为“安贞门”,取《周易·讼卦》“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之意;西为健德门,取《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2)关于“土城”

元大都城工程巨大,当时的财力所限,城墙整体采用了黄土夯筑的工艺。为保证其牢固,设计为墙根宽而墙顶窄,《马可·波罗游记》记录:“城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墙头仅厚三步。”

为防止土墙被雨水冲刷,城顶设有“苇排”覆盖,如同头戴蓑笠,故元代熊梦祥《析津志》上说:“世祖筑城已周,乃于文明门外向东五里立苇场,收苇以蓑城。”

另据《析津志》载:元初,海运大亨朱清、张暄,曾申请以家资,助朝廷以砖石固城,但因二人为招安海盗,上未许。

元大都城,今天已被人逐渐淡忘,但它无疑是我们北京城的雏形。如今在北京北土城一带,还可看到其北垣土城墙的残迹。2.明清京城格局:内九外七皇城四

元代仅立朝不足百年,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定都南京。1368年,明大将军徐达攻占元大都,改名北平府。经洪武、永乐、正统、嘉靖几代王朝的营建、改造,完成了北京城的基本格局。我们说的北京城“内九外七皇城四”,肇自明朝。

明王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了4次大规模改建。(见图3-3)图3-3 明清城示意图(1)城垣南移

洪武元年,明将徐达攻破元大都。为防御元军余部侵扰,决定缩小防线,放弃元大都北部健德门、安贞门、光熙门、肃清门及城垣,将北城垣南移2.5公里,移至今北二环一线,重建德胜门、安定门城池。

永乐年间,又将南城垣自长安街北侧南移0.8公里,延至长安街以南,即今前三门一线。现在的地铁2号线,就是按内城线路设计的。(2)营建京城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为突出改朝换代及皇城的中心地位,迁都前后,用15年时间,改建北京城。

一是重建紫禁城、护城河;用挖掘护城河的土方,在紫禁城后堆建“镇山”,即今之景山。

二是宫城外围,完成了完整的皇城建制:承天门(天安门)、北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由红墙环绕,为皇城重地;皇城内“前朝后市”,“左祖右社”。(3)强化城池防御

正统年间,在永乐年间紫禁城、皇城、内城城池规模化建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强化城防建设。

一是重建内九城城楼、瓮城、箭楼、闸楼、护城河石桥及内城四隅之角楼,使城池“固若金汤”。

二是将元大都土制夯成的城墙全部砖石加固,进一步强化了城垣防御系统。

三是将内九城门名称确定为: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元 崇仁门)、朝阳门(元 齐化门)、崇文门(元 文明门)、正阳门(元 丽正门)、宣武门(元 顺承门)、阜成门(元 平则门)、西直门(元 和义门);新的九城之名更凸显文武正德之教化。

从而,北京“内九城”,又叫“四九城”,基本形成。(4)在内九城的基础上,扩建外城

嘉靖年间,都御使毛伯温上述:“古者,城必有郭。城以卫民,郭以卫城。凡重地皆然,京师尤重。”给事中朱伯宸上书:“城外居民繁夥,不宜无以围之。”

嘉靖皇帝采纳了这些建议,下旨,为保障京城平安,在“内九城”的规模上,增建外城。原计划外城围绕内城一周,但因工程巨大,财政不足,只得先行向南增筑外城。

历经数年,建成“外七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宁门(清代改称“广安门”,亦名“彰义门”)、西便门、东便门,角楼四座,以城垣系连,筑成京师外城。由于外城只建了南面部分,又称“南城”。

外城城门规格小于内九城,其中,永定门为京城南大门,直对正阳门,规模居外七城之首。

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达8公里。

从此,北京城完成了“内九外七皇城四”相互辉映的“凸”字形京城格局。“内九外七皇城四”,加上中心的紫禁城,构成了京城内“四层城圈儿”,即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的环中环四重结构。宫城周长3.5公里;皇城周长10公里;内城周长23公里;外城只圈到内城南垣,周长14公里;内外城圈儿总周长37公里。其气势,其防御功能,《明实录》誉之为:“焕然金汤巩固,足以耸万世之瞻矣。”

清代基本沿用此格局未变。现在北京的二环路,就是老城拆除后沿这个“凸”字形轮廓线修建的。(见图4)图4 二环路及地铁二号线示意图

这种明清两代形成的北京城格局,至今绵延未断。虽说宏伟的城墙、城门,因诸多原因,已所存无几;但是,中轴线上紫禁城、北京二环路及地铁二号线沿途的地名,还或隐或现地向人们诉说着老北京城的模样。

顺便提及,现在大家熟知的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三个地方,早先都没有城门,它们都是清朝灭亡之后,人们在老城墙上凿出的口子。

和平门,1926年冯玉祥属下鹿钟麟为内外城交通便利而开,原名新华门,因与中南海新华门易混,后改称和平门。

复兴门、建国门,是日寇侵占北京时所开。西为长安门,东为启明门,寓“长治久安”“旭日启明”之意。长安门为其交通西郊所建新市区,启明门为其交通东郊所建工厂,具有侵略性质。因此,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北平市政府,应大众强烈之要求,改名为复兴门、建国门。

以上三门,与内外城建制,不是一回事。1949年后,随内城、外城城垣一并消失。3.“皇城红墙”“皇城四门”“皇城复门”

老北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都是为了保卫京城重地——皇城。

皇城,明永乐年间建构,是明清两代京城重地。明清皇城,是保护紫禁城的外围城墙,又是朝廷礼仪、内侍机构之所在。如紫禁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后面的镇山(明称“万岁山”,清改名“景山”),明代宫廷二十四衙门,清朝大内的三院六司,均设在皇城内紫禁城周边。故皇城为百姓禁地,平民不可进入。清代中期,始有八旗、汉官被皇帝“赐宅”,入皇城居住。(见图5)图5 皇城、紫禁城示意图(1)红墙

皇城居内城中部,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北侧一线;北城墙在今地安门大街一线;东城墙在今南河沿,即东黄城根一线;西城墙在今府右街、西黄城根一线。皇城圈儿周长大约10公里。

皇城城墙与紫禁城及内城外城不同:紫禁城和内、外城城垣具有战争防御性,夯土包砖,30多米高、20多米厚;而皇城墙是隔离性围墙,城砖砌筑,琉璃瓦覆顶,城高6米,厚度仅2米左右;因为墙面涂红,简称“红墙”。皇城垣的样子,从现遗留的府右街至南河沿南线及北线北海后门一段红墙,可见一斑。

从以上平面图看,皇城西南角缺失,为不规则形。这个缺角,是因为当初建皇城西墙时,为保护这个角上的大庆寿寺所致。(2)皇城四门与复门

皇城南北东西各设一门:承天门(清改名天安门),北安门(清改名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与内外城城门系统不同,皇城城门只设单城门,并且除了承天门城楼是双檐两层,其他三门均为单檐单层。

另外,地安门券门与天安门相对,为方形门洞。城门设计者正是以天安门圆形券门与地安门方形券门相呼应,表达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关于“皇城四门”,因天安门城门尚存,其他三处虽然城门不再,但其地名及位置,京城人所共知;东安门、西安门正对东华门、西华门,更是旅游胜地;在此不再赘述。

这里要说的是:

其一,天安门向南,经千步廊所至之“大明门”(清代改叫大清门,民国改称中华门)。《大清会典》称之为“皇城复门”,它是进入皇城的第一道大门,也是皇城禁区与市井区域的分界。

大明门居正阳门以北,天安门以南。与双檐双层的天安门、正阳门不同的是,它是单檐单层。

20世纪50年代被拆毁后,它逐渐被人们淡忘,只是“皇城复门”之说流传至今。

其二,明清时期,现在的长安街不是一条大街。天安门前两侧,太庙以东、社稷坛以西,建有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形制同大明门,单檐单层,为皇城的东、西复门。门内亦为皇城禁区,常人不可通行。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间之通道,与大明门以里的千步廊形成了“T”字形宫廷广场。左门为科举皇榜公示之通道,右门为刑部每年秋季审判要犯之地,故合称“龙虎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

其三,天安门向北,经端门,进午门,入紫禁城(即今之故宫)。出宫城北门神武门,是万岁山(清代改名景山)。紫禁城是大课题,论著颇丰,在此从略。要说明的是,北京皇城尊先秦以来古制,在紫禁城东西两侧建太庙和社稷坛。宫门以北,地安门一带为集市。从而,实现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皇城建制布局。4.城池系统

京城各城门,由城楼(含城台)、瓮城、箭楼、闸楼(外城无闸楼)组成,连同角楼、护城河,是系统的防御设施性建筑。(见图6)图6 正阳门(1)城门的组成

城楼是城之主体,居高临下,是战时主帅瞭望军情、指挥打仗之所。下有城楼门洞,门扇厚木材料,外包铁皮钉钉,内设巨大门栓,很为坚固。

瓮城是建在城楼前的一座小城堡,瓮城的墙体和城墙相连,其作用是,把防御线从城楼外移,保护城楼。

箭楼居瓮城之中,正对城楼,面向城外的三面有对外攻击的箭窗,除了正阳门箭楼,内城其他城的箭楼无门洞。

闸楼建在瓮城的左或右,下有门洞,供日常车马通行;闸门洞没有门扇,有吊起或放下的“千斤闸”控制门洞开关,故名。一旦敌军进入瓮城,即可下闸断其后路,有如“瓮中捉鳖”。内九城只有正阳门是双闸双洞、左右各一;其他八城均为一个闸门、一个门洞。

内城九门,瓮城内都有庙。正阳门里两座:东为观音庙,西为关公庙。其他八城均一座庙,多为关公庙,只有安定门、德胜门内是真武庙;究其原因,自明以来,历代帝王以真武大帝为兵武佑护之神,安定门、德胜门正是出征凯旋所由。

相对内城,外城城门有城楼、瓮城、箭楼而无闸楼,门就辟在箭楼之下。皇城、宫城无此制。(2)角楼

北京内城、外城四隅,各有角楼设于城角四角墩台之上。角楼呈曲尺状,外向墙体各设有四层箭窗,是京城御防的重要设施。(3)护城河与皇城“玉带”

中国古代城门文化,讲究“城池相映”。池即护城河,是城池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供城内部分水源及防火之用。旧来说防守坚固,谓之“金城汤池”;说连带关系,有“城门着火,殃及池鱼”之说;即言城池之连系。

北京城的前身——元大都,四周有护城河环绕。

1368年,明朝廷将元大都北垣南移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挖土筑城后的沟渠,修成了北护城河;同时开凿了前三门护城河。这样,与原来的东西护城河连通,环绕内城。嘉靖年间,又开辟了外城护城河。其水源,来自玉泉山——长河——高梁河分支。

城池之间,元大都用吊桥,明代以后,改为石桥。其中天安门金水桥、正阳门石桥规格最高,为三座拱桥;其他均为单桥。

北京护城河,总长约41公里,分别环绕紫禁城、内城、外城周围;紫禁城护城河因其规整顺直,人们又形象地称之为“筒子河”。

上文提及,皇城红墙为围墙性城垣,无完整护城河城防建制。但是,我们从今天东华门遗址、皇城根遗址、菖蒲河遗址可见,来自通惠河的南河沿玉河向北,经地安桥,进入什刹海、北海;向西,连接红墙内北池子的菖蒲河、经过金水桥,连接中南海、北海,实际形成了环绕皇城的一条天然“玉河”。

全长41公里,环绕京城的护城河,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修路、建地铁,多处被填为暗沟。如今,只有紫禁城护城河保留完整,还有北护城河和南护城河尚在流淌。当人们看着这流淌的河水,会不会联想起当初围绕京城的那一环环美丽的水波纽带呢?(见图7)图7 护城河第二讲“四九城”及城门往事一说说“四九城”1.“四九城”内外

上文说到,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建筑内九城;后嘉靖皇帝又下旨扩增外七城;其初衷,一是遵从“内城外郭”之古制,二是保障京城安全。

清朝定都北京,沿用明代旧城格局。有所不同的是,清前期,为保障大清国京城防御,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基本政策是:八旗居内城,汉人居外城。皇城重地——皇城四门,在内九城以里,故内城统称“四九城”。(见图8)图8 内城八旗分布示意图

清初的“四九城”相当于八旗军事驻防地兼家属区,按八旗分驻皇城周围四方八隅,以此作为清廷皇城防卫的重要军事支柱;外城则是汉官官邸和普通的商业区、居民区,分东西南北中五区管理;内城、外城,泾渭分明。故当时的八旗人士,以居处“四九城”、拱卫紫禁城为自豪。人们说到“四九城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京城了不起的大人物、大字号。

至清康熙朝以后,逐渐有汉官赐第的制度,如康熙年间,张廷玉之父张英以谕德、朱彝尊以检讨赐第西华门;高士奇以侍讲赐第西苑(今北海一带),其“客中陋巷为家久,忽讶恩辉住苑西”的诗句,表达了沐浴皇恩的兴奋之情。再如,乾隆朝协理大学士汪由敦、军机处行走刘统勋(刘墉之父)、文渊阁大学士陈世信、治水功臣裘日修等汉臣,均由乾隆爷赐第而入居“四九城”。

随着民族的融合和京城经济的繁荣,北京旗、民分城的制度日益弱化。到了清末,内外城均为满汉杂居了。2.九门走九车

关于“四九城”,旧来有“九门走九车”之说,并且各城均有特色标识。就是说,内九城城门在北京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往中,除了日常车马人流交通外,还各自发挥着自身的功能。

正阳门,元代叫丽正门,为九门中之“国门”,老北京称“前门”。九门之中,正阳门最为宏伟,正如老北京那个顺口溜:“内九外七十六城,前门楼子第一名。”原因是,它地位特殊,即“前门楼子走龙车”。

正阳门箭楼有城门,但平时关闭。只有皇帝每年率群臣到天坛祭天,到先农坛耕地,以及出巡,才走此门。其他人等,只能走瓮城月墙闸门进城出城。《宸垣识略》:“正阳门设而不开,惟大驾由之。月墙东西设二洞子门,为官民出入”,即指此制。

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存的城楼和箭楼,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城门。

正阳门下,曾挖掘出一尊石马,之后,地安门下又挖出过一个石鼠;中轴线上的两相对应,正合中轴“子(鼠)午(马)线”。这不是巧合,是设计者的文化智慧。

另,上文说到,各内城瓮城内,都有一座庙,唯独正阳门瓮城有两座。《宸垣识略》记载:“观音大士庙在月城内之东边,有万历壬辰修筑都城碑记。”“关帝庙在月城内之西边,有明万历间焦竑碑记。”其中关帝庙,京城百姓家喻户晓,当年每逢初一、十五朔望之日及逢年过节,香火极盛;《都城杂咏》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来往人皆动拜瞻,香逢朔望倍多添。京城几万关夫子,路窄人皆接踵行。”

故“正阳石马”“正阳关帝”,就成了正阳门的历史标识。

崇文门,元代叫文明门,别称哈德门,据《析津志》载:“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哈达门,由语流音变成“哈德门”。清代取“文治武功”之义,与宣武门相对,居正阳门左右。

崇文门是各城门中最忙的一个。

首先,它是明清两代的税关,明代“京师税务衙门”、清代“监督署”即设于崇文门外。所有进城的货物,都要在此缴税,故俗称“税门”。税官历来是肥缺,以至于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崇文门里当差——发啦”。

崇文门还多走酒车,又俗称“酒门”:崇文门外是酒道,多糟坊,据说,当初过往一路飘酒香。当年的酒,大多是从涿州等地运来,北京南郊大兴一带也多有酿酒作坊。酒车进北京,必走南路;先进外城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从崇文门进来的,是上过税的正品。

此外,崇文门还掌控内城所有城门开关的时间。城门衙署里设有一口大钟,兵卒每天根据日出日落敲钟开关城门,而内城其他八门的士兵听见钟声,会敲“点”(乐器,又称“云排”),应声报时。老北京“九门八点一口钟”“钟点儿”等说法,即源于此制。

崇文门如此重要,难怪“文革”拆城,发现其门楼大木结构用的是珍贵的金丝楠木。不知是哪位有识之士指点,拆城后,这些木料未被毁弃,基本用在了国家重点文物的翻修工程。

崇文门吊桥东北角,曾有一个一米长的铁龟,据说其因瓮城内镇海寺下有海眼,龟为镇海之用。故“崇文铁龟”成为崇文门标识之物。

宣武门,元代叫顺承门,可能也是语流音变的原因,老北京人俗称“顺治门”。宣武门走囚车,俗称“死门”。

中国古代一般是于闹市行刑,名曰“弃市”,目的是“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现在的话说,叫“杀一儆百”。历史上,元代刑场设于交道口一带的柴市口,明代的刑场在西四牌楼大市,清朝刑场则设在宣武门外菜市口。

在清朝,死囚犯经刑部审核确定,刑车从宣武门出,赴菜市口,午时三刻,监斩官朱笔一挥,刽子手手起刀落,犯人身首异处。行刑后,悬首三日示众。故当初宣武门门洞顶上,刻有“后悔迟”三个大字,告诫世人,行至此处,后悔晚矣。因而民间流传“崇文门要钱,宣武门要命”之说。如“辛酉政变”后,军机首辅大臣肃顺,就是在此被慈禧太后授意处决的。

不过,不少英雄志士,也曾在此发出过惊天之语。如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行刑前,就喊出过“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与他狱中写下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不朽诗句一起,回荡于天地之间。

宣武门的命名,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与东侧崇文门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宣武门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宣武门瓮城上,每日中午鸣放一炮,声震京城,故“宣武午炮”闻名京城。现在校场口这个地名即与此相关。

北京城还流传着一句谶语,与宣武门相关:“正阳门,连西东,左边亡明,右边亡清。”这句话指的就是分列前门左右的崇文、宣武两座城门,暗合了明、清两位末代皇帝的国号崇祯、宣统。京城百姓是以市井独特的幽默,阐释了历史结局的某种必然,很有意思。

德胜门,取“得胜”谐音,寓“以德取胜”“旗开得胜”“得胜凯旋”之意。德胜门走兵车,俗称“兵门”。明、清两朝,外敌多来自北方,故城北德胜门,为出兵之门。

明清以来,德胜门所亲历的兵事不少,是“胜”还是“败”?仅举其要:

1449年7月,明英宗率兵亲征北方瓦剌,30万人马,浩浩荡荡,从德胜门出发,却在土木堡惨败。瓦剌生擒英宗,兵临德胜门外。兵部侍郎于谦,指挥保卫京城之役,诱敌深入,大败敌军,英宗获救。不可思议的是,英宗复位后,听信谗言,竟将功臣于谦凌迟处死,地点就在当时的西四牌楼大市街刑场。

1644年,李自成攻克京师,自德胜门进城,走西四,至长安街,进紫禁城;崇祯皇帝亡命不成,自缢于景山。

1696年,康熙皇帝率大军征伐准噶尔,出入皆由德胜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仓皇出逃,由德胜门往山西避难。

德胜门不只见兵戈,还有雅趣。相传乾隆年间某年大旱,乾隆爷路经德胜门,天降大雪,龙心大悦,连赞“瑞雪!瑞雪!”日后下旨,于城门立石,刻御书祈雪诗三首。因而留下了“德胜祈雪”“德胜石碣”之佳话。

安定门,顾名思义,取“安定吉祥”之义。此门本为军队班师回朝的通道,军队打仗由德胜门出征,走安定门回朝;然而,史上未曾实行。

实际上,皇帝每年起驾赴地坛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必经安定门。“民以食为天”,难怪安定门别名为“生门”。

安定门还有一个功能,在九门之中最为特殊:走粪车。原因是,安定门外,比较荒凉,京城粪场,多在这一带,城里粪车,运输方便。老北京的顺口溜“安定门,三道坎,粪场、窑坑、乱坟岗儿”,就是当时此地的真实写照。

安定门和德胜门与其他七城不同:瓮城里不是关帝庙,而是真武大帝庙。这可能是因为,此二门事关兵事,而真武大帝历来为兵武佑护之神。故“安定真武”,成了当时此地的特殊标识。

东直门,元代叫崇仁门。东直门走货车,俗称“货门”:当初东直门外多砖窑,南方运来的木材、日常杂货运输,也从东直门进城。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小摊小贩云集,环境破旧。因此,人称东直门是贫穷之门。

当初,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人称“东直雕像”。门内有关帝庙,但无关公塑像,只是用木牌位代替,故北京老话有“九门十座庙,一庙无神道”之说。

传说东直门是北京的第一个城门,是京城九门城楼的“样楼”。北京的老瓦工、老木工提起,肃然起敬。

朝阳门,元代叫齐化门。朝阳门走粮车,俗称“粮门”。朝阳门离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段较近,南方的粮食,由通惠河走水路,先运到通州,再装车由朝阳门进城入库。朝阳门内有几大粮仓,这一带的地名,南新仓、禄米仓、东门仓、南门仓、北门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都是当年国家粮库所在。其中的南新仓古仓遗址,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南新仓位于朝阳门和东直门中间,和过去的京城东城墙相距百米内,是明、清两朝京都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起建,至今600余年历史。南新仓现保留古仓廒9座,是全国仅有、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现状保存最完好的皇家仓廒,是京都史、漕运史、仓储史的历史见证。

原朝阳门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枚”。“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阜成门,元代叫平则门。阜成门走煤车,俗称“煤门”。京西门头沟历来产煤,煤运进京城,为京城送来温暖,阜成门是必经之路。

当时驴车还是一种重要运输工具,故阜成门外驴市兴隆。现在西城有“南礼士路”“北礼士路”,其名与礼贤下士无关。这条街是明、清时代阜成门外热闹的“驴市路”,只是民国时期地名雅化,改名为“礼士路”了。

原阜成门瓮城墙壁上,刻有梅花标记,取梅、煤谐音之雅趣。北京的老人,还知道“阜成梅花”的说法。

西直门,元代叫和义门。西直门走水车,俗称“水门”。明清宫廷用水,多取自京西玉泉山,这里的清泉,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泉”。每天清晨,城门开启,一辆辆皇家水车由此经过,把玉泉山的泉水运送到皇宫紫禁城。据说,民国建立后,直到溥仪被逐出故宫前,每天早上,西直门仍然要专为给溥仪送水的水车开门。由于这座城门与水相关,当初城门上方有汉白玉雕刻水纹方砖,人称“西直水纹”。明正统年间,重修城门,水纹方砖被包入箭楼城台。

顺便提及,原西直门外,柳树成荫。中国传统有折柳驱鬼的习俗,北魏农书《齐民要术》即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记载。故老京城人清明时节,前往踏青折柳,形成了“西直折柳”之典故。乾隆年进士金德英有《郊西折柳》诗一首:“西直门边柳万枝,含烟带露拂旌旗。长是至尊临圣地,世间离别不曾知。”只可惜,如今是城门无影、柳荫不再了。二中轴线城门文化逸事

以皇城为中心,南至外城之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形成了北京城南北中轴线。这条8公里长的中轴线,蕴含着丰厚的地名文化,也是世界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见图9)图9 中轴线示意图

皇城之内紫禁城,文化博大,前人多有专书论及。以下躲开这大号课题,择宫城以外之逸事,述其一二。1.永定门——三件幸事

永定门,京城中轴线最南端,是外七城门规模最大的一个,是进入北京城的要衢。20世纪50年代拆毁,2004年重建。(1)“燕墩”尚存

旧来说,北京城有5个镇物,涵盖金、木、水、火、土五行:大钟寺钟王镇金,广渠门外皇材镇木,昆明湖铜牛镇水,燕墩镇火,景山镇土。

因而,永定门“燕墩”很有名。《日下旧闻考》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它始建于元代,本是个土台,是当时的烽火台,名“烟墩”;取史上燕京之说,又叫“燕墩”。设计者是依“南方属火,火能生烟”的传统五行说,以烟墩为城南镇物。明嘉靖年间,修筑北京外城时,改为砖砌高台。清乾隆年间,又于砖台之上立碑,碑体两面,分别刻有乾隆御笔、满汉文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御制帝都篇》。清人杨静山曾作《燕墩》一诗:“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至今,这记录着“大都旧事”的燕墩,完整地耸立于中轴线南端。(见图10)图10 燕墩(2)明朝老匾

清朝建都北京之后,将明代各城门上用汉文题写的匾额撤下,改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特请杭州名士邵章先生,为北京各城门重新题写汉文名称,并制成石匾镶嵌于城门之上,即《燕都丛考》所载:“今日各门之额,皆邵君之书也。”随着北京城门的陆续拆除,邵章先生题写的匾额大多失落无存,只有正阳门箭楼的门洞上方仍嵌有一块。可惜,这不是明朝老匾。

2003年,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明代的永定门石匾。此事2003年8月22日的《北京青年报》曾有专门报道。这块石匾,长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书的“永定门”三字沉雄苍劲,保存完好,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门时的原件。如今复建的永定门,门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门”三字,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雕刻的。(3)新城老砖

永定门为北京城南大门,中轴线南端,原北京外城最大的城门。基于其历史与现实中的重要地位,2004年重建新门,这是1949年以后第一个老城门重建。

可喜的是,重建的永定门,还留有着旧城的根:

1954年拆永定门,同时在附近建三台山危险品仓库,拆下的城砖,一部分就拿去修了仓库院墙。2004年,复建永定门,旧院墙约4000块嘉靖年间制造的老城砖又运回来,重新砌入新永定门的城台。于是,新旧永定门血脉相连。2.正阳门——三句老话

关于正阳门,除了以上提到的“正阳石马”“正阳关帝”,还有老北京民间流传三句话,值得一说,即“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前门楼子纸糊的”。

正阳门是“国门”,在内外城门中规格最高。(1)“前门楼子九丈九”“九”是单数之极,“九丈九”是虚数,是修辞说法,言其高。实际上,正阳门城楼宽50米,进深24米,高42米;箭楼宽62米,进深32米,高38米;瓮城宽88.65米,长108米。规模居各城门之首。(2)“四门三桥五牌楼”

现存的正阳门城楼、箭楼,在布满周边零零散散的商户群中,尚有些庄重气派。但实际上,远非昔日的气势宏伟:连接城楼、箭楼的巨大的瓮城、两边的闸楼、跨越护城河的正阳桥、桥头的五牌楼以及瓮城内东西两侧的观音庙、关帝庙。当初这宏观的建筑群,人们概括为“四门三桥五牌楼”。

四门,城楼、瓮城箭楼及两个闸楼共四个门洞;一城四门,这是其他城门所不及的,如内城其他八城,箭楼均无门,闸门仅一个。

三桥,内城各城均有护城河,而其他城门外都是单桥,只有正阳门外是三座拱桥,旧称正阳桥。

桥头矗立的五间六柱、油漆彩画、木制五牌楼,上书“正阳桥”三字,是“京城第一商街”的入口,也是京城最大的木牌楼。1955年被拆除。现在正阳门外的那座,是2008年前门大街改造时新建的。(见图11-1)图11-1 四门三桥五牌楼(3)“前门楼子纸糊的”

这句话说的是,正阳门经历的一场国耻家仇。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皇室出德胜门、地安门仓皇出逃。义和团抗击联军,正阳门毁于战火。慈禧和光绪皇帝在外逃难一年多,于1902年年初,回銮北京城。进紫禁城,必经正阳门御道。可当时城门尚未修复,一片狼藉。于是,随行礼官令工匠扫清路障,临时搭了个牌楼,行此礼仪。当时的情景,时任直隶总督的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庚子京师拳匪之乱,正阳门化为灰烬。辛丑两宫回銮有期,吾奉命承修缮跸路工程,以规制崇闳。须向外洋采办木料。一时不能兴工。不得已,命厂商先搭席棚,以五色绸绫,一切如门楼之式,以备驾到时藉壮观瞻。”老百姓讽之曰“前门楼子纸糊的”,确是话出有因。

事后,慈禧觉得颜面丢尽,下旨:“门楼为中外观瞻,急需修建。”命袁世凯监理重建事宜。当时国库空虚,只得急令各省摊派,《梦蕉亭杂记》载:“及全国二十一行省,大省报效两万,小省报效一万,可凑集数十万。”重修工程1902年勉强开工,直至1906年,正阳门才得以修复。3.大明门——门关与门匾

此门建于明永乐年间,名大明门,清代改名大清门,民国后改叫中华门;位于正阳门以北,天安门以南,是明清时代皇城的南外门。其形制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它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建筑,即有门而无楼,坚实壮观。(见图11-2)50年代扩建天安门广场,被拆毁无存;70年代,在其遗址上,建了纪念堂。图11-2 大明门示意图

大明门,是皇城南端第一道门关。

大门以里,是朝廷重地。由此门至天安门,是一个“T”形广场:一条笔直的南北向石板路,叫“千步廊”;其与天安门前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之间的横街衔接,呈“T”字形。“千步廊”为帝王御道,只有龙车凤辇才能通过;如皇帝每年带领朝臣赴天坛、先农坛祭祀,必由此路。大臣上朝,只能绕过此门,从长安左门、长安右门进入,过金水桥,经天安门,入紫禁城。

门外,与正阳门之间,即今纪念堂至前门楼之间,用石栏围成一个方形广场,中间铺一石路,将小广场分为两部分,恰似棋盘之楚河汉界,故俗称“棋盘街”。《宸垣识略》载,“棋盘街……四围列肆,长廊百货云集”,可见是商贾、百姓自由往来之地。所以说,大明门是皇城与市井之分界。

关于它的门匾,史上有一段趣闻。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门”之名已不合时宜,于是顺着国号改为“中华门”。大典前夕,本想把原石匾取下,背面刻新名,将原石嵌入城门之上即可。不想翻过来,背面竟已有“大明门”三个大字。原来清人改名时,早已用了这简易之法。无奈,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制门匾,由京兆府尹王冶秋题写了“中华门”三字,嵌在门上。

时代沧桑,1954年扩建天安门广场,这木匾随着中华门的拆除,已渺无踪影。但清代的大清门石匾有幸留存,现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展厅。4.皇城四门——荣辱相间

天安门,居皇城南垣正中。明永乐年间,由能工巧匠蒯祥设计、监制而成;寓“承天启运”之意,名“承天门”。承天门原本是一个木制牌楼,并非皇宫正门,故《大明会典》谓“大明门为皇城正门”。天顺年间,承天门遭遇火灾牌楼焚毁。成化元年,重建,成为今天这样的城楼式建筑。

清顺治皇帝统一天下,重修承天门,寓“天下平安”之意,改名天安门,为“皇城正门”。天安门以大号城砖建成实心承台,下有一大四小五个券门洞;上为重檐歇山式城楼,东西向九间,前后进深五间,以应《易经》“九五,飞龙在天”之意。前有五座汉白玉石桥,雕刻精美,叫“金水桥”。左右各一华表,屹立其外。皇城四门中,此门最为高大堂皇。

天安门最显赫的功能是“颁诏”。

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登基大典,是在太和殿;大典之后,宣诏官恭托圣旨,登上天安门城楼,再度宣诏,向万民宣告,皇帝从此一统天下。

明一代,每月月初,顺天府尹要从朝廷取得谕旨,于天安门向京城各方代表宣布皇帝谕民旨意,如长治久安、遵守法度、春种秋收之类。

清宣统末年,隆裕太后也是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皇帝退位诏书。这也是天安门最后一次颁诏仪式。

地安门是皇城北门,特点是,门洞为方形,与天安门呼应,寓“天圆地方”之意。地安门,人称“荣辱之门”:明清皇帝北上巡视、出征,及皇室赴地坛祭祀,必由此门;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仓皇出逃;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被赶出紫禁城;均由此门黯然而出。

东安门、西安门并不对称,西安门居西侧偏北,东安门居东侧之中。这不相对称之门,命运却同样多舛。

明天顺五年(1461年),太监曹吉祥及其从子曹钦谋反,纵火烧毁东安门。次年重建。1912年袁世凯兵变,北洋军将东安门放火焚毁。1912年后重建。1926年至1927年,又被北洋政府连同城墙拆除。

1913年起,皇城墙逐渐被拆,西安门寿命较长些,但遭遇更为蹊跷:1949年后,关于它的存与毁,经过数月激烈的论争,1950年北京市政府最终决定拆除。就在动手之前,一把无名大火先将其烧毁无存。虽说不明不白,也就算节省了拆毁成本。

如今,经过天安门,有时会想到历史上的这些事,想到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3个京城地名,当初皇城的轮廓还会浮现在脑海里。以后的人们,可能就越来越淡忘了。5.钟鼓楼——晨钟暮鼓

下面,说说“钟鼓楼”的“晨钟暮鼓”。

钟鼓楼,位于京城中轴线北端,是明清时代京城的报时中心。鼓楼和钟楼,一前一后相距百米。(见图12-1、图12-2)图12-1 钟楼x6

元代大都城内的钟鼓楼,数毁于火。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这里重建钟鼓楼。后又相继毁于天火。嘉靖十八年重修鼓楼,清乾隆十年,重修钟楼。就是说,现在见到的鼓楼始建于明,钟楼始建于清。

所谓“晨钟暮鼓”,不是说早敲钟,晚击鼓,而是早晚敲钟击鼓报时之义。这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小时:一更,19点至21点;二更,21点至23点;三更,23点至凌晨1点;四更,1点至3点;五更,3点至5点。

以清代为例:一更,叫定更;五更,叫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二更至四更,只击鼓,不敲钟。乾隆年后,只在定更、亮更时击鼓敲钟;目的是,定更,关城门,“净街”;亮更,开城门,通行。

俗语说,“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说的是击鼓敲钟的方式:击鼓,18下快,18下慢,18下中速;然后敲钟,也是如此。连鼓带钟,108声,传遍京城。

至今,钟鼓楼尚存,成为老北京的象征之一;而晨钟暮鼓,已成了历史的回忆。第三讲老城的命运

明清北京城,在北京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于国于民,于民生于文化,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从格局到建筑,从工艺到气势,从防御功能到文化内涵,堪称世界城市文化的极高成就。

梁思成先生,在其193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中说:“明之北京,在原则上遵循隋唐长安之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

1940年代,美国规划古都费城的总工程师、建筑学家贝肯教授对北京城曾有如下评价:“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这个中国城市,乃是作为封建帝王所在设计而成,集中表示这是宇宙中心。整个城市深深沉浸在礼仪规范和宗教仪式当中。它的设计如此杰出,这就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见图13)图13 老北京城门示意图

遗憾的是,在历史的风云中,它屡遭劫难。一历遭劫难

北京城的损毁,始于清末。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正阳门城楼、箭楼被毁;崇文门箭楼、朝阳门箭楼受损。

民国时期,为打通交通,皇城墙拆毁几尽。1915年,修环城铁路,先后拆毁了正阳门及朝阳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几处瓮城,城前通火车,城墙开洞;(见图14)1921年,拆德胜门城楼和宣武门、崇文门、东直门箭楼;1926年,将内城墙开豁,通和平门门洞;民国时期,共计一座城楼、三座箭楼、五座瓮城被毁。图14 东直门前跑火车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占领北京,拆除广渠门箭楼;破坏内城墙,开启明门(建国门)、长安门(复兴门)门洞。

几经周折,北京和平解放,北京城免于战火,保证了北京城的基本面貌。

20世纪50年代初,关于北京的老城存留,发生过一场论战。

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北京老城的城墙、城门,是北京、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的遗存,应该保留。保留的方法:中央人民政府迁至旧城以西,建设新城;保留北京旧城,使之成为“环城立体公园”;以长安街为扁担,担起新旧二城;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另一种意见,城墙作为古代京城防御工事,已失去了现实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相反,它的存在,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其结果,紫禁城、天安门,留;其他,拆。

50年代,先是城墙开豁口多处,如雅宝路豁口、东四十条豁口、新街口豁口、官园西豁口、松鹤庵豁口等等;接下来,留存的外城城墙、城门全部拆除;内城城墙拆除大半,朝阳门、阜成门、中轴线上的地安门、中华门和永定门陆续拆除。60年代,仅存的内城城墙、城门在“备战备荒”运动和修建地铁的过程中,拆除殆尽。

北京城楼、箭楼、瓮城、角楼几十座,如今仅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及内城东南角楼侥幸留存。

至今,除了紫禁城、天安门及府右街至南河沿、北海后门等几段皇城红墙外,内外城40公里城墙仅留下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及西便门两小段明北京内城城墙残迹。

这些,都是老北京城珍贵的文物见证。二前世今生

说到这儿,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称、地理位置和饱含沧桑的数目字,回顾一下老北京城“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前世今生:1.“内九门”

正阳门,元代叫丽正门。位于内城南垣正中,俗称“国门”。

分别于明万历、崇祯年间,清乾隆、道光年间,四次失火,重修。1900年,义和团火烧正阳门外商铺,箭楼被吞噬;同时,八国联军进北京,正阳门被毁,清政府利用三年时间重修。

1915年民国政府为建前门火车站,瓮城拆除,左右城墙各开两洞。瓮城内的关帝庙和观音庙露出“真容”。

1967年两庙与正阳桥一并拆除,护城河填为暗沟。至今,城楼和箭楼还幸在。

崇文门,元代叫文明门。位于正阳门以东,俗名“哈德门”。

1901年,八国联军炮击崇文门,箭楼及关帝庙被毁,1920年拆除。

1950年拆瓮城,1966年拆城楼。幸存角楼及千余米残垣断壁。

宣武门,元代叫顺承门。位于正阳门以西,俗称“顺治门”。

1921年拆除箭楼及关帝庙,1930年拆瓮城。

1965年城楼拆除。

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俗称“兵门”。瓮城原有乾隆帝御诗碑。

1915年修环城地铁,拆除瓮城及真武庙;1921年因城梁朽坏,拆毁城楼,拆下的材料拍卖充了军饷。

1969年修建地铁,德胜门箭楼万幸没拆。1979年,有人提出交通不畅,拆除箭楼又提到日程上来。在此之际,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心急如焚,当即给中央写信,申诉此国宝不可拆毁;经陈云同志批示,得以保存。1990年,箭楼前恢复了真武庙,里面开辟了古钱展示馆。德胜门,箭楼得胜!

安定门,位于京城内城北垣东侧,俗称“生门”。

1915年拆除瓮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