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名胜古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5:35:41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游遍名胜古迹

游遍名胜古迹试读: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名胜古迹众多。古老又雄伟的万里长城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誉天下;杭州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被称为“人间的天堂”;北京故宫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的杰作;悠久典雅的苏州园林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安徽黄山集名山之长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称;长江三峡以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著称;台湾日月潭环湖皆山,形成“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集天下景色于一园,移天缩地于一方”的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秦陵兵马俑因其巨大的规模和丰富的陪葬物被称为一座历史文化宝库……

本书让青少年漫步在这些名山胜水之中,不仅可以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从中感悟到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本书分为

名山胜景篇

、古城古镇篇、古寺名刹篇、恢弘皇陵篇、经典园林篇、湖泊瀑布篇和森林公园篇七个部分,囊括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内容符合青少年的阅读需求,语言简洁生动,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希望阅读本书能开阔青少年读者的视野,拓展青少年读者的思维,从而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名山胜景篇

泰山

我国最美的、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的泰山巍然屹立于山东省中部,是齐鲁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泰山又名岱山、岱宗,是我国五岳之首,素称“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

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泰山居高临下,凌驾于齐鲁丘群之上,真正成了茫茫原野上的“东天一柱”。这样古人便有泰山为天下之中的感觉,也就有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和唐代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句。

泰山是我国著名的山岳公园。泰山山势磅礴,雄伟壮丽,山谷幽深,林木繁茂,著名景观有天烛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之胜,在于一登。从山脚的岱宗坊出发沿7000多级的石阶拾阶而上,仿佛置身于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之中。途中险处不多,只是快到南天门的十八盘,山路陡峭,险象环生。

泰山是一本天然的历史书,全山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它用山体、岩石、林木记载了几千年来数以百代帝王或代表帝王的使臣封禅祭祀的历史。从先秦时代到我国封建社会结束,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的路线,即从祭地的嵩里山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了长达10千米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

泰山还是一座文物古迹宝库。从岱庙到山顶的碧霞祠,沿途有无数的碑刻和古建筑。岱庙面积9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殿内的巨幅壁画“启跸回銮图”是极其珍贵的文物。经石峪摩崖石刻被人称为“泰山三瑰宝”之一,其中《金刚经》字径0.5米,笔风遒劲有力,被称为“榜书之宗”、“大字鼻祖”。唐玄宗李隆基亲笔撰写的《纪泰山铭》更是金光灿灿,洋洋洒洒,与经石峪石刻齐名。另外还有王母池、五松亭、普照寺等古迹。

今日之泰山,正以其雄伟壮丽、庄严伟岸的风姿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卓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展示着文明古国的风采。

嵩山

中岳嵩山古称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总面积450平方千米,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南靠颍水。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全山有72峰,最高峰(峻极峰)1491.7米,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嵩山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寺”之说。嵩山是历代帝王将相封禅祭祀,文人学士游宴讲学,佛、道、儒传习修炼的重要场所,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被誉为三教荟萃之地,以其“奥”闻名于世。

嵩山风景名胜区由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观星台、三皇寨、白沙湖6大景区组成。景区各具特色,各藏奥妙。正如清乾隆皇帝所云:“嵩山好景几千秋,云雨自飞水自流。远观南海三千里,近望西湖八百洲。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绣球。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生有缘再来游。”这些自然景观或雄壮魁伟、秀逸诱人,或飞瀑腾空、层峦叠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葱郁,一年四季迎送风雪雨霜,生机盎然。峻极峰上松林苍翠,山风吹来呼啸作响,轻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涛怒吼,韵味无穷。秋季的嵩山,少室山的红叶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势陡峭险峻,奇峰异观,比比皆是。登上山顶环顾四周,群山碧绿,林海荡漾,雪雾缥缈如临仙境。灵霄峡、大仙峡、响潭沟、挂冰崖、水帘洞、回音楼等景物自然天成,引人入胜。

嵩山除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更以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著称。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元代观星台、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阳书院、刘碑寺题刻等。

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为我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现存建筑为7进,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多为明、清遗留,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毗卢殿等。门上匾额“少林寺”为康熙皇帝亲笔所书。

中岳庙为北天师道的发祥地,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群之一。始建于秦,历代重修扩建,现存庙宇为清代依北京故宫形式规模重建,占地11万平方米,有殿、宫、楼、阁等建筑400余间。中岳庙坐北朝南,山峦环拱,高低有致,雄伟壮观。主要建筑有中华门、天中阁、崇圣门、三化门、中岳大殿、峻极门、峻极坊、寝殿等。

嵩阳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观星台景区、三皇寨景区、白沙湖景区则突出古、奇、险、秀的特色。六大景区各具千秋,各有神韵。

嵩山还是《三皇经》、《五岳真形图》和《阴符经》的发祥地,嵩山山势雄浑,古老神奇,文化灿烂,景色瑰丽,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嵩山赢得了众多美誉:历史学家称它为“文物之乡”;建筑家称它为“建筑艺术宫”;书画艺术家称它为“书画艺术珍藏馆”;地质学家称它为“五世同堂”;旅游家誉它为“五岳之尊”;武术界认为它“天下功夫第一”。

衡山

衡山又称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山势雄伟,共有72山峰,其中祝融峰为最高峰,海拔1290米。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南岳之秀,在于无山不绿,无山不树。那连绵飘逸的山势和满山茂密的森林,四季常青,就像一个天然的庞大公园。南岳如果只是这些树木呈现的秀色,那还不足以在天下名山中如此令人瞩目。这种秀色只是它的外在之美,而秀中有“绝”,才是它的深远内涵。衡山美景处处,其中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禹王城之古、诚心桥之险、龙凤潭之雄、麻姑仙境之幽为南岳“八绝”。

衡山古刹如林,佛道共存。南岳最大的寺庙是位于山脚下的南岳庙。南岳庙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是清代重修的。它占地面积为7.6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包括圣帝殿、寝宫、御书楼、盘龙亭等建筑。另外还有福严寺、南台寺、藏经殿、广济寺等古迹。

南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都来此狩猎、祭祀、寻古探幽、讲学布道,留有许多古迹和大量诗词歌赋、石刻等。因此南岳有了“文明奥区”的盛誉,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座宝库。南岳衡山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吸引了历代各种人物,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沉积,宛如一座辽阔的人文与山水文化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园。

华山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西安以东120千米的华阴市,古称太华山,海拔2200米,居五岳之首,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

在五岳之中,华山以险著称,登山之路蜿蜒曲折,长达12千米,到处都是悬崖绝壁,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说。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华山五峰中又以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南峰(落雁)三峰较高:东峰是凌晨观日出的住处;西峰的东西两侧状如莲花,是华山最秀奇的山峰;南峰落雁是华山最高峰。三峰以下还有中峰(玉女)和北峰(云台)两峰。玉女峰相传曾有玉女乘白马入山间。云台峰顶平坦如云中之台,著名的“智取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东峰又名朝阳峰,海拔2096.2米,峰头斜削,绝壁千丈,山势壮丽,古松参天。上有朝阳台为东峰绝顶,登临而上,可以观东海日出。每当晴天破晓之际,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水面上闪烁着万道霞光。在这里还可以观赏到许多名胜景物:位于东石楼峰侧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纹,像一巨型掌印,这就是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巨灵神开山导河的故事就源于此;朝阳台北有杨公塔,与西峰杨公塔遥遥相望。此外,东峰还有青龙潭、甘露池、三茅洞、清虚洞、八景宫、太极东元门等。遗憾的是有些景观因年代久远或天灾人祸而废,现仅存遗址。20世纪80年代后,东峰部分景观逐步得以修复,险道整修加固,亭台重新建造,在1953年毁于火患的八景宫旧址上,已重新矗立起一栋两层木石楼阁一座,是为东峰宾馆。

西峰海拔2082.6米,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的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登西峰极目远眺,只见四周群山起伏,云霞四披,周野屏开,黄渭曲流,仿佛置身其中若入仙乡神府,心中的万种俗念,也一扫而空了。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像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西峰上景观比比皆是,有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尤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最广。峰上崖壁题刻遍布,工草隶篆,琳琅满目。峰北绝顶叫西石楼峰,峰上杨公塔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将军亲笔题词。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鸿蒙”的题刻,是书法家王铎的手迹。

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峰,古人尊称它“华山元首”。南峰山间松林迤逦(yǐ lǐ)数里,中间夹杂有桧柏树,浓荫匝地。南峰顶上有老君洞,相传道家始祖老子隐居于此,南峰顶最高处的岩石上有“真源”两个大字。此外南峰上还有老子峰、炼丹炉、八卦池,这些景点都与老子的传说有关。老君洞北有太上泉,东流涧下,泉水终年碧绿,今称“仰天池”。在其东面崖下有“南天门”石坊。南峰上还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宫,又名白帝祠,供奉的是华山神少昊。在从南峰到东峰的山路上还有两处景点:一是避诏崖,据说著名道士陈抟为躲避皇帝征召曾避居此处的山洞中;另一处是长空栈道,栈道依悬崖开凿,游人需手扶铁索木栏而过,是华山上又一险处。

北峰是五峰中最矮的,上山的缆车就在这里下客。北峰上行,过擦耳崖、爬天梯、就到了苍天岭,这处地方宽不及1米。过苍龙岭、五云峰就到了金锁关。再往东是东峰的观日台,往南上天梯就是东峰之顶,往西则是中峰。

中峰也叫玉女峰,它略低于东、西、南峰,海拔2042.5米。现在所看到的玉女祠建筑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底部为一巨型龟形石,东边为头,西边是壳。在龟石下边当年玉女修真处的石洞就势改造为旅社,冬暖夏凉。“自古华山一条路。”这决不是夸大之词。华山奇峰耸立,瑞星主云中,崖陵壁峭,一条栈道蜿蜒于悬崖绝壁之间,令游人长吸一口冷气。但华山的无限风光尽在奇险二字中。奇险往往与秀美相映相衍。“奇”激发好奇心;“险”激发好胜心,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美”荡尽心中尘杂琐事,达到与物我两忘的境界。每年都有朝圣般的游人,不顾艰险,奋力攀登。

古往今来,大凡登华山的人,多半是为观日出而来。仲夏之时是观日出的最佳时机。李白有诗云:“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恒山

北岳恒山又名太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10千米处。恒山雄伟险峻,气势磅礴,景区总面积147平方千米,是我国重要的文物古迹荟萃处和道教发祥地。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恒山呈东北—西南走向,横跨塞外,东连太行,西跨雁门,东西绵延250千米,号称108峰。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米,被称为“人间北柱”。苍松翠柏、奇花异草、怪石幽洞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恒山美景。登上恒山,“云阁虹桥”、“云路春晓”、“虎口悬松”、“果老仙迹”、“断崖啼鸟”、“夕阳晚照”等十八胜景,犹如18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游客面前,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有“绝塞名山”的美誉。

恒山曾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据史书记载,恒山最早开发于汉代,北魏时期最盛。后经唐、金、明、清历代扩建和重修,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说。今尚存悬空寺、朝殿、九天宫、会仙府等寺庙30多处。建于北魏后期的悬空寺,是我国少有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院,它镶嵌在险峻的峭壁之上,上负危岩,下临深谷,依岩傍石,凌空飞架,具有险、奇、巧的特点,是恒山十八胜中的第一奇观,闻名天下。漫游寺中,钻石窟、绕长廊、走栈道、爬悬梯,曲折迂回,忽上忽下,如入迷宫,令人乐而忘返。坐落于半山峭壁之下的朝殿为北岳主庙,又称恒宗殿、元灵宫,气势雄伟恢宏,环境清幽超俗。殿内供奉着北岳大帝金身塑像。四周碑石林立、匾额楹联众多,常年香烟弥漫,钟鼓不绝。

天台山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地处浙江省天台县境内,是杭宁温三角的中心,面积150平方千米。天台山以“山水神奇、佛宗仙源”著称,素有“黄山之秀,天台之奇”之说。

天台山群峰竞妍,奇岩多姿,飞瀑腾空,修竹蔽日,多悬岩、峭壁、瀑布,以石梁瀑布最有名。570年南朝梁佛教高僧智(yǐ)在此建寺,创立天台宗。天台山还是名僧济公的故乡。其主峰华顶峰海拔1138米。山中美景处处,有清帝乾隆御批“天台十景图”:赤城栖霞、双涧回澜、螺溪钓艇、石梁飞瀑、华顶归云、凉台夜月、桃源春晓、寒岩夕照、清溪落雁、南山秋色。

天台山的国清寺是605年隋炀帝敕建立的,清雍正年间重修,为我国保存完好的著名寺院之一。它为天台宗总道场,是日韩两国天台宗祖庭,建在华顶山南麓,建筑规模宏大,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总面积73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3条轴线上。整个建筑群由1800余米的环廊连接,高低错落有致,禅门深深,堪称古代建筑之奇。大雄宝殿内供奉着明代铜铸贴金释迦牟尼坐像,金碧辉煌;殿东侧有一颗隋代古梅,枝叶繁茂。

天台山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景观悠久灿烂。这里既有汉末高道葛玄炼丹的“仙山”桃溪、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道教“南宗”圣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又有佛教“五百罗汉道场”石梁方广寺、隋代古刹国清寺、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寒石山、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万年寺和全国重点寺院高明寺;还有那画不尽的奇石、幽洞、飞瀑、清泉,说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异兽,因而获得“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称。

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它源于陕西省秦岭,是大巴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整个景区面积312平方千米,分为6大景区,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

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武当山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受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武当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四大特色:风光旖旎(yǐ nǐ)的自然景观,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饮誉中外的武当拳术。景区内山峰林立,古木参天,悬崖、深涧、幽洞、清泉星罗棋布,有3潭、8井、9泉、10池、36岩、72峰等景点。主峰天柱峰即“金顶”,海拔1612米,是武当山的最高峰,山体表面的云母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天柱峰犹如一个金雕玉琢的宝柱直插云霄,被誉为“一柱擎天”。72座山峰像一个个虔诚的朝圣者朝向天柱峰,恰似百朵莲花。

武当山是我国道教第一名山。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这些建筑或屹立高山之巅,或隐于悬崖绝壁之内,依山而就,错落有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素有“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美誉。金殿俗称金顶,高5.54米、宽4.4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铜建筑物;紫霄宫重檐九脊,翠瓦丹墙,飞金流碧,富丽堂皇,此外还有太和宫、南岩宫、五龙宫、遇真宫、玉虚宫、元和观、磨针井、玄岳门等建筑。武当山还是我国武术的发祥地,不仅在我国武术界占有泰山北斗的地位,而且在海内外也有巨大影响。

长白山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和白山市抚松县境内,是中朝两国的界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为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我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高度2691米,是东北第一高峰。长白山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长相守、到白头”。

长白山山路崎岖,天气变化无常,忽阴忽晴、忽雨忽雾。据有关资料介绍,长白山一年365天中,有360天下雨下雪,只有60多天是好天气。

由于气候高低悬殊及奇特的地质地貌,长白山自下而上形成四个明显的垂直景观带,展现了从温带到寒带的不同景观:针阔叶林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海拔2000米以上是高山苔原带。从山下到山上不过几十千米,却荟萃了我国从南到北几千千米的自然景观。长白山是一座巨型复合式的盾状火山体,每300~400年间爆发一次,每次喷发都有大量的熔岩物质堆积在火山口周围,自1702年4月停止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天池,而大量的熔岩物质则在天池周围形成了16座千姿百态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山峰,天晴时,群峰毕露,直插蓝天,气势极为雄伟壮观。

长白山有语言和文字留传下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这座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山脉,汇集了从温带到寒带的多种动植物物种,是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据统计,这里生存着1800多种高等植物,栖息着50多种兽类,280多种鸟类,50种鱼类以及1000多种昆虫。长白山的密林深处盛产人参、北五味子等药材,野生动物有濒临灭绝的东北虎及马鹿、紫貂、水獭和黑熊等。鸟类中鸳鸯、黑鹳、绿头鸭等候鸟占70%。

著名的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口湖,荣获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吉尼斯世界之最。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绿清澈,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从天池倾泻而下的长白飞瀑,是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它轰鸣如雷,水花四溅,雾气遮天。位于冠冕峰南的锦江瀑布,两次跌落汇成巨流,直泻谷底,惊心动魄,与天池瀑布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蔚为壮观。生动地再现了“疑似龙池喷瑞雪,如同天际挂飞流。”的神奇境界,游者身临其境,会产生细雨飘洒、凉透心田的惬意感受。鸭绿江大峡谷和长白山大峡谷集奇峰、怪石、幽谷、秀水、古树、珍草为一体,沟壑险峻狭长,溪水淙淙清幽。其博大雄浑的风格和洪荒原始的意境,深深地震撼了旅游者的心魄。

五台山

坐落于“华北屋脊”上的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距太原市230千米,五台山与四川

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是我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我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

五台山因以台怀镇为中心,周围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环抱,五峰耸峙,犹如叠土之台,故称五台。其中北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是五峰中最高的山峰,有“华北屋脊”之称。这里峰峦叠翠,沟壑纵横,谷河漫流,林木葱茏;气候奇特诱人,最冷的地方终年结坚冰,最暖处,冻不封河,常年无霜,使整个五台山温差很大。由于五台山五峰高耸,盛夏气候凉爽,所以五台山又有“清凉山”之称。

奇险高耸的峰崖、森严挺拔的古松劲柏、弥漫沉浮的云山雾海、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构成了五台山奇异瑰丽的画卷。盛夏登临北台台顶极目远眺,千峰竞秀,云海翻腾。有时,还会出现难得的奇景:“或者山下大雨倾盆,山上红日摩顶;或者山下绿柳泛翠,百花争春,山顶却是白雪皑皑。”

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寺院95处,其中南禅寺和佛光寺建于唐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气势宏伟的建筑物,精美绝伦的雕刻,折射着历史的光辉。佛光寺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我国第一国宝”,更有“亚洲佛光”之称。这些古朴典雅的艺术珍品和珍贵文件,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宗教和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风貌,而且凝聚着1000多年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

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东濒鄱阳湖,北临长江。庐山蜿蜒绵亘25千米,宽约10千米,有99峰,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以奇峰、泉瀑、云雾、古迹著称,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庐山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远看一山矗立,近看千峰错落。由于庐山临江靠湖,江湖中升腾的水汽遇山上的低温形成雾海,所以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唐代诗人李白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叠泉瀑布,水分三级挂于铁壁峰前,落差达155米:上叠形如飘雪拖练,中叠势如碎玉摧水,下叠状如玉龙跃潭,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山上有小天池、望江亭、天桥、花径、大天池、龙首崖、仙人洞、含鄱口等著名景点。小天池是一潭神奇的药池,久旱不枯,久雨不淹。天池亭位于山巅,是眺大江、观云海、看日出、赏晚霞的好地方。含鄱口,形似一个天然豁口,与碧波万顷的鄱阳湖遥遥相对,大有气吞鄱阳湖之势,故名“含鄱口”。

庐山生物资源也很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我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不仅有秀美的自然景观,也有悠久丰富的历史内涵,是我国佛教圣山之一。2000多年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4000多首诗词歌赋、400多处摩崖题刻及晋代东林寺、宋代观音桥和白鹿洞书院等名胜古迹。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

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凉。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72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最高峰天都峰一起雄踞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画面。

黄山自古闻名,许多文人前来游历并留下名诗吟诵。另外还有寺庙亭台,为黄山增色。自古为道教名山,方圆250千米,山中以道教命名的名胜有朱砂峰、炼丹峰、天都峰、轩辕峰、仙人峰、丹井、试剑石、蒲团松、仙人晒靴石、仙女绣花石、望仙台、炼丹台、炼丹源、神仙洞等。山南部朱砂峰下的慈光阁和山北部叠嶂峰下的松谷庵均为道教庙宇。

黄山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

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黄山北坡在1500~1700米处,南坡在1000~1600米处。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最著名的黄山松有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黑虎松、探海松和卧龙松等。黄山松姿态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因此,黄山松的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由于根部很深,黄山松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风霜雨霜却依然永葆青春。

黄山千岩万壑,几乎每座山峰上都有许多灵幻奇巧的怪石,黄山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迄今为止,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在不同的天气,从不同的位置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怪石的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大凡高山都可以见到云海,但是黄山的云海更有特色。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依云海分布方位,全山有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则可尽收诸海于眼底,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地。

黄山“五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云峰下,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可饮可浴。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以返老还童,羽化飞升的,故又被誉之为“灵泉”。

黄山的冬雪可称得上是大自然的上乘之作,是精品中的“极品”,是当之无愧的黄山“第五绝”。黄山冬雪不同于北国的冬雪,它不是那种厚重严实,并且持久不化的雪,黄山的冬雪,妙就妙在与黄山的松、石、云、泉巧妙而完美的结合。飞雪、冰挂、雾凇堪称黄山奇景。峨眉山

峨眉山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位于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千米,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因其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的美誉。

峨眉山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使唐代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赞叹。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主峰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千米。峨眉山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千米。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音阁以下为低山区,植被葱郁、风爽泉清,气温与平原无大差异。清音阁至洗象池为中山区,气温已较山下平原低4℃~5℃。洗象池至金顶为高山区,人行云中,风寒雨骤,气温比山下报国寺等处低约12℃。

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10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种”。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峨眉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无不引人入胜。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叹。

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故有“雄秀”美称。因为高度可观、面积庞大,登山路线几近百里,对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战。近年来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轻松登临,去极顶俯瞰万里云海,在金顶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佛光是峨眉山最壮美的奇观。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数十处,寺内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瑰宝。许多笃信佛教的老人不辞艰苦,一步一歇,历经数十日登上山顶。无数慕名猎奇的游客远涉重洋,几经周折,装满数载惬意离山。峨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成为人们探奇览胜、求仙修道的理想处所。

骊山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位于西安临潼区城南,东西绵延20余千米,最高峰九龙顶海拔1301.9米,远远望去,整座山形如一匹黑色的骏马。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相传在洪荒时代,这里就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也发生于此。

从周、秦、汉、唐开始,这里就一直是游览胜地。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的兵谏亭首先映入眼帘。过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由于“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娲而建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及其它所在的玉龙雪山风景区是丽江自然景观的核心区域。玉龙雪山为云岭山脉中最高的一列山地,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的一座有现代冰川分布的极高山,由13座山峰组成,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云南第二高峰。玉龙雪山南北长35千米,东西宽约20千米,群山南北纵列,山顶终年积雪,山腰常有云雾,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玉龙腾空而得名。

玉龙雪山为我国纬度最南的极高山地,如今仍分布有现代海洋性温冰川,地史上又经受丽江冰期和大理冰期的直接影响,古冰川遗迹甚多,在冰川学上有特殊意义。从山脚河谷到峰顶具有中亚热带、温带至寒带的垂直带自然景观带。这种完整的山地垂直带系列是一般地区所不具备的,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玉龙雪山以险、秀、奇著称,主要有云杉坪、白水河、甘海子、冰塔林等景点,是一个集观光、登山、探险、科考、度假、郊游为一体的具有多功能的旅游胜地,栈道最高点为4680米。

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位于龙山南麓,士人称为“拖斯般满动岩”,也称白雪山。由丽江平原中看它,像是一座竖立起来的银铧。攀登上白雪山来看它,它像一把白绫折扇展开在那里,所以有扇子陡和雪斗峰的名称。现在由锦乡谷的草坪中仰望上去,它像一片白玉壳,三面做放射状指向天空,在碧天白云中闪闪发光。整个雪山集亚热带、温带及寒带的各种自然景观于一身,构成独特的“阳春白雪”主体景观。雨雪新晴之后,雪格外的白,松格外的绿,掩映生态,移步换形,很像是白雪和绿松在捉迷藏。故有“绿雪奇峰”,雪不白而绿,蔚为奇观。

甘海子是玉龙雪山东面的一个开阔草甸,甘海子全长4000米左右,宽1500米,海拔约2900米。甘海子给人一种开阔空旷的感觉,在高耸入云的玉龙雪山东坡面前,有这样一个大草甸,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观赏玉龙雪山的好场地,在这里横看玉龙雪山、扇子陡等山峰历历在目。从甘海子草甸到4500米的雪线,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兰花、野生牡丹、雪莲,品种繁多;高大乔木有云南松、雪松、冷杉、刺栗、麻栗等等。甘海子大草甸是一个天然大牧场,每年春暖花开,百草萌发,住在甘海子附近山涧的藏、彝、纳西族牧民们都要带上毡篷,骑着高头大马,驱赶着牦牛、羊群、黄牛到草甸放牧。

秦皇岛北戴河

秦皇岛位于我国河北省东北部。因公元前215年我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东巡至此,并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我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尊号而得名的城市。

北戴河海滨地处秦皇岛市中心的西部。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保持一级大气质量,没有污染,没有噪音,城市森林覆盖率54%,人均绿地630平方米。这里气候宜人,2000米长、曲折平坦的沙质海滩,沙软潮平,背靠树木葱郁的联峰山,自然环境优美。

蓝天白云、碧海金沙、青松翠柏、绿树红墙勾画了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区风光旖旎的自然画卷;浓厚的文化积淀、流传千古的故事、余韵无穷的篇章描绘了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区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北戴河风景区南临渤海,北靠联峰山,因拥有避暑胜地北戴河、历史名城山海关和天然不冻良港而驰名天下。

北戴河的海美。在18.8千米的海串线上,沙滩和礁石相互交错;海湾和岬(jiǎ)角依次排开;沙滩松软洁净,海水平静蔚蓝,堪称北方第一。北戴河的山也美。山体浑圆,山势柔和,奇石异洞、苍松翠柏、亭榭楼阁、烂漫山花把座座山峰勾勒成一幅幅气象万千的绚丽图画。佳景处处,主要景点有联峰山、鸽子窝、赤土山、观鸟台、鸳鸯楼、秦皇宫遗址、碧螺塔等。

秦皇岛北戴河风光秀丽,海水湛蓝,苍翠的青山与浩渺的大海相映,精致的别墅与葱郁的林海交融。这里旅游、娱乐设施完备,是我国著名旅游、避暑胜地。

青州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西南郊区,规划面积81.06平方千米,融山岳、石崖、溶洞、湖泊、森林于一体,素有“海岱明珠”的美称。景区包括云门山、驼山、玲珑山、南洋湖等,共有胜景86处。

青州的云门山、驼山、玲珑山“三山联翠,障城如画”。云门山主峰海拔421米,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拔地而起,松荫覆足,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便为胶东名山。山顶有洞如门,高大宽敞,南北贯通,远望犹如一轮皓月当空,人称“云门拱壁”,为青州古八景之一。每当夏秋时节,云雾升腾,穿洞而过,似波涛澎湃,山顶宛若九天仙境,故称“云门仙境”,云门山也因此得名。驼山绵延起伏,远望恰似一匹卧着的骆驼。骆驼山山峰陡峭,山峦凝翠,松柏古老遒劲,动植物种类繁多,而且有丰富的石窟造像和吴天宫等文物古迹。玲珑山海拔567米,浑圆的山顶上石峰林立,山石峥嵘,远远望去,好像一座雄踞山巅的古代城堡。玲珑山洞穴遍布,峰奇石异,恰似一块巨大的盆景搁置于天地之间。

青州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东方古州”著称于世,自西汉至清朝,为齐鲁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州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址,被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青州有丰富的人文景观,留有历代建筑碑碣、题刻和石窟造像等千余处,摩崖石刻特大“寿”字闻名遐迩,有“南佛北寿”之称;2500米山体巨佛在北周末年经人加工而成,堪称中华奇观;驼山石窟造像是石窟造像中的精品;玲珑山“白驹谷”题刻是魏碑真迹,力透山石,笔意超逸,备受后人推崇。

扎兰屯

扎兰屯市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南端的大兴安岭东麓。享有“塞外苏杭”美誉的扎兰屯风景名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南端,是从东进入自治区的门户。它背依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总面积16926平方千米,是一处以山地、丘陵、平原和谷地四种地貌形态为主体,汇原始森林、广袤草原、田园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大兴安岭上的明珠”。

扎兰屯群山叠嶂,河流密布,山清水秀,四季分明,以“山险、石怪、水秀、树茂、兽奇、鸟异”著称,分为吊桥公园、秀水山庄、柴河、巴林喇嘛山、浩饶山、红光、民俗村等风景区。

吊桥公园位于市区北部,始建于1905年,占地68公顷。园内亭台壁阁建筑风格各异,别具风姿,既有东方特色又具欧式风格,融我国南北方园林之长和民族特色为一体。现如今,吊桥公园几经修葺,已经成为拥有水上娱乐、花卉欣赏等观光游乐项目的综合景区。

柴河景区在市区西南端,属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带。这里的火山湖、瀑布、清泉等是我国东北极为罕见的自然景观。群山环抱,怪石嶙峋,蓝天、白云倒映水面,如诗如画。汹涌的柴河、绰尔河潆绕碧山,奔流不息。丰富的自然景观天然而成,清澄如玉、群山环绕的火山口遗迹“卧牛泡”,浪花飞溅、雾气升腾的“红花尔基”瀑布,宛若一轮满月的月亮湖以及九龙泉、一线天、熊瞎子洞等景点令游人流连忘返。

这里还有一望无际、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有绿草如茵、野花烂漫的广阔草原;有波光荡漾、纵横交错的托欣河、浩饶河;有奇峰林立、姿态万千的巴林喇嘛山石林;有名贵稀少、营养丰富的哲罗鱼、细鳞鱼、重唇鱼等冷水鱼;还有甘洌的山泉,碧绿的湖泊,飞翔的百鸟,烂漫的山花,飘香的野果……

扎兰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金刚寺规模宏大,建筑古朴,香烟缭绕,其建筑规模居周边地区汉佛教建筑之首。扎兰屯居住着蒙、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朝鲜等少数民族,他们能歌擅舞,热情好客,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由水洞、温泉寺、汤沟、关门山、铁刹、庙后山6个景区组成,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长的充水溶洞,水洞面积3.6万平方米,全长2500米,总面积42.2平方千米。

风景名胜区以本溪水洞为主体,融山、水洞、泉、湖、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水洞是数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内深邃宽阔,一条蜿蜒5800米的地下长河贯穿全洞,有九曲银河之称。地下河水终年不竭,清澈见底。

洞口大若城瓮,像一座天然的凯旋门,朝北开放在峭壁下。进入洞口,有一座宽高各20多米、长50米的“迎客厅”,我们的祖先曾经在那里繁衍生息,历经夏商到金辽各代,都留有祖先的足迹。大厅正面是一片1000多平方米的宽阔水面,长廊护岸。

乘舟沿洞内水域前行,时而宽广时而狭窄,曲折迂回,钟乳石、石笋与石柱从裂隙攒拥而出,形成各种物象:飞泉迎客、宝瓶门、宝莲灯、宝鼎、龙角岩、独角犀、倚天长剑、孔雀岩等奇景各个神态逼真,惟妙惟肖;玉米塔、玉象、雪山三景,更是名副其实,栩栩如生。如此旖旎多姿、如梦如幻的景象令人赞叹不已,有诗云:“钟乳奇峰景万千,轩舟碧水诗画问。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此一洞天。”

水洞分水、旱两洞。旱洞长300多米,洞府高低错落,洞中有洞,曲折迷离,起伏多变。洞内的钟乳成群发育,呈现各种形象,自然成趣,宛若龙宫仙境。其中有古井、龙潭、百步池等景观。

采石矶

采石矶古称牛渚矶,在马鞍山市区南6千米的翠螺山麓。采石矶的得名据说是因为三国东吴时,这里曾产五彩石,又形状像蜗牛。它以其山势险峻雄伟、风光壮丽、古迹众多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合称“长江三矶”。采石矶临江兀立,壁陡崖峭,遥向挟江对峙的天门山,万里长江浩荡而来,气势磅礴。因其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

采石矶所在的翠螺山,三面被牛渚河环绕,西北临江,犹如水面上的一只大青螺,山故得名。山上草木凝翠,山石争奇,环境清幽,楼阁壁立,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纷至沓来。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曾到此畅游,留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名胜古迹有太白楼、赏咏亭、捉月亭、观澜亭、三元洞及李白冠冢等。

太白楼又名谪仙楼、青莲祠。始建于唐,清雍正年间重建。太白楼为一座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黄琉璃瓦覆顶、飞檐翘角的3层古建筑,宏伟壮观,它与武昌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合称江南“三楼一阁”。楼阁内陈列着太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的诗集及历史上名人的诗篇、楹联、匾额等,其中尤以李白手书真迹最为珍贵。登楼眺望,体会“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

双龙溶洞群

双龙溶洞群位于陕西省安康市西南双龙镇境内,由狮王溶洞、观音溶洞和罗汉溶洞等组成。

狮王溶洞距安康市区约40千米,位于双龙镇双龙村九组的半山腰中,总面积700余平方米,可容百余人观光而不显拥挤。狮王洞是安康境内发现的一处石灰岩溶洞奇观,因洞内有一只足蹬绣球的石狮而得名“狮王洞”。

擎灯火俯瞰溶洞,洞内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奇异无比,一排排数不清的白色钟乳石似冰柱闪闪发光,无数圆锥形的石笋也挺立向上,成为各种形状的石术。特别是那只形体彪悍、足蹬绣球、虎视眈眈的雄伟石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一根盘龙石柱,高约20余米,四人环抱,方可围腰,而且与另外3根石柱遥遥相对,蔚为壮观。10余柄宝剑合拢在一起,凌空倒刺,利刃闪烁;10根细小溶柱对峙成形,挺拔峻峭,以及一枝独秀、罗汉观天、莲花宝座、垂钓宝舟、弥勒佛尊等各种造型精美,逼真的石物,也成为一个又一个独特奇观,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狮王洞有两个洞口,奇洞分呈,曲径通幽,神秘得使人想探个究竟。狮王洞和省级旅游景点瀛湖连为一线,是安康市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神农架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四邻分别于湖北襄樊市、十堰市、宜昌市、恩施市、重庆市的万县地区接壤。远古时期,神农架林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逐渐提升成为多级陆地,并形成了神农架群和马槽园群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层。神农架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由大巴山脉东延的余脉组成中高山地貌,区内山体高大,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神农架平均海拔1700米,山峰多在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海拔2500米以上山峰20多座,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成为华中第一峰,神农架因此有“华中屋脊”之称。西南部的石柱河海拔仅398米,为境内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706.4米。

神农架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受大气环流控制,气温偏凉且多雨,并随海拔的升高形成低山、中山、亚高山3个气候带。年降水量也由低到高依次分别为761.4~2500毫米不等,故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林区气候的真实写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神农架成为我国南北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域和众多动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带。这里拥有当今世界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境内森林覆盖率88%,保护区内达96%。这里保留了珙桐、鹅掌楸、连香等大量珍贵古老孑遗植物。神农架成为世界同纬度地区的一块绿色宝地。

神农架人文历史久远,早在2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神农架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秦汉以来,神农架地区分属历朝历代邻近州郡县管辖(仅三国至隋初设绥阳县),清代隶属湖北省郧阳府房县及宜昌府兴山县。由于这里谷深林密,交通不便,历来为兵家屯守之地。唐中宗被贬为庐陵王后,命神农架山脉为“皇界”。清顺治、康熙及嘉庆年间,义军刘体纯部及白莲教军先后在此屯守11年之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红三军在此建立苏维埃政府。

神农架不仅是东西南北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交汇地,而且是华夏民族四大文化种类的交汇地。以神农架为原点,西有秦汉文化,东有楚文化,北有商文化,南有巴蜀文化。神农架是一处文化洼地,各种文化溪流在这里交融。神农架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共同构成了神农架绚丽多彩的画卷,隽秀如屏的群峰,茫茫苍苍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宜人的气候,独特的内陆高山文化使神农架成为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净土和乐园。

香格里拉

自从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问世以来,作品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曾引起无数人的向往。据考证,香格里拉实质上就是指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地处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金沙江、澜沧江中上游,北接西藏昌都地区,东邻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与丽江地区毗邻,西与怒江州相连,州内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1480米,州府所在地中甸建塘镇海拔3228米,州府距昆明660千米,距拉萨1640千米。迪庆的自然地理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山峡两江一坝”。“三山”即怒山山脉、云岭山脉、贡嘎山脉,纵贯南北,平行并列;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哈巴雪山三山鼎立于群峰之上;“两江”即金沙江、澜沧江;“一坝”即大小中甸坝子。历史上迪庆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物资中转站。

香格里拉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这里垂直气候明显,平均气温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4°C,最低气温-27.4℃。从颇具江南特色的金沙江畔到白雪皑皑的雪山峡谷,能使人在一天之内“走”完世界各类气候风景带,另外它具有藏族风情。

香格里拉的主要景区(点)有虎跳峡、碧塔海、松赞林寺、白水台、纳帕海、依拉草原、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小中甸花海、藏民家访、香格里拉大峡谷、萨马阁自然保护区、达摩祖师洞、普达措国家森林等。

虎跳峡

金沙江从石鼓突然急转北流约40千米后,在中甸县桥头镇闯进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穿山削岩,劈出了一个世界上最深、最窄、最险的大峡谷——虎跳峡。虎跳峡的上峡口海拔1800米,下峡口海拔1630米,两岸山岭和江面相差2500~3000米,谷坡陡峭,蔚为壮观。江流在峡内连续下跌7个陡坎,落差170米,水势汹涌,声闻数里,旧时曾因山崩截断江流,至今尚有崩积物遗留。

虎跳峡分为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3段,共18处险滩。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江水被玉龙、哈巴两大雪山所挟持,海拔高差3900多米,峡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虎跳峡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以奇险雄壮著称于世。虎跳的景分为峡景和山景,上、中、下虎跳之景都是峡景,主要在峡谷左侧山腰的碎石公路一线观赏;山景是指徒步巴哈雪山看到的景观。

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位于云南省东北约10千米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称为“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

由于太子雪山的地势北高南低,河谷向南敞开,气流可以溯谷而上,受季风的影响大,干湿季节分明,且山体高峻,又形成迥然不同的垂直气候带。4000米雪线以上的白雪群峰峭拔,云蒸霞蔚;山谷中冰川延伸数千米,蔚为壮观。较大的冰川有纽恰、斯恰、明永恰。而雪线以下,冰川两侧的山坡上覆盖着茂密的高山灌木和针叶林,郁郁葱葱,与白雪相映出鲜明的色彩。林间分布有肥沃的天然草场,竹鸡、獐子、小熊猫、马鹿和熊等动物活跃其间。

高山草甸上还盛产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梅里雪山,不仅地形复杂,气候变化更为复杂,每年夏季,山脚河谷气温可达11℃~29℃,高山则为-10℃~20℃。年降水量平均为600毫米,大都集中在6~8月,此期间气候极不稳定,是登山的气候禁区。

梅里雪山是藏传佛教的八大神山之首,在藏民心目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战神至今还是一座处女峰,没有人能登顶征服它。1989年中日联合登山队试图冲击顶峰,在即将成功登顶时遭遇暴风雪,登山队全军覆没。

碧塔海

碧塔海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中甸县东部,距县城25千米。保护区以碧塔海为中心,总面积840平方千米。碧塔海长约3千米,宽约1千米。藏语称碧塔海为“碧塔德错”,“碧塔”意为牛毛毯,“德”为魔,“错”为海。碧塔海素被称为高原明珠,湖面海拔3538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历史上曾经是被水淹没的凹陷地带,第四纪随西藏高原强烈抬升形成目前高原面貌。

碧塔海为香格里拉雪域高原上最美的湖泊,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雪峰连绵。碧塔海为断层构造湖,湖面呈海螺形状,湖面海拔3539米,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平均宽700米,最宽处约1500米,最窄处约300米。它由雪山溪流汇聚而成,湖水碧蓝,雪山树影倒映湖中,清丽醉人,湖中有岛,生长着云杉、高山松、高山栎、白桦、柳等。许多珍稀动物也在里面繁衍生息。其中,“中甸重唇鱼”是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鱼类化石。每当春季,杜鹃花开时节,游鱼争食杜鹃落英而纷纷醉浮湖面,黑熊则乘夜捞食醉鱼,形成独有的“杜鹃醉鱼”、“老熊捞鱼”。

石花洞

石花洞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车营村,距北京市城区50千米。石花洞岩溶洞穴资源以其独特性、典型性、多样性、自然性、完整性和稀有性享誉国内外。花洞内的岩溶沉积物数量为我国之最,其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也可居世界洞穴前列被誉为“地下地质奇观”、“溶洞博物馆”。

因洞体深奥神秘称潜真洞;又因洞内生有绚丽多姿奇妙异常的各种各样石花又叫石花洞。石花洞为我国华北地区岩溶洞穴的典型代表,为多层多支的层楼式洞体结构,分为上下七层,一至五层洞道长约2500米,六七层为地下暗河。根据洞体结构和景物分布,分为“人文趣味”、“探奇观赏”、“科学考察”3个观赏洞层、18个景区、120处景点。石洞内的自然景观玲珑剔透、华丽多姿、类型繁多,有滴水、流水和停滞水沉积形成的高大洁白的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边槽、石梯田等,还有渗透水、飞溅水、毛细水沉积形成的众多石花、石枝、卷曲石、晶花、石珍珠、石葡萄等。众多的五彩石旗和美丽的石盾为我国洞穴沉积物的典型。大量的月奶石莲花在我国洞穴中是首次发现。

石花洞目前开放的一、二、三层洞道长1900米,洞底面积为18000平方米,有12个高大的厅堂和16个洞室及71个形态各异的大小支洞。

鸭绿江

鸭绿江是位于我国辽宁省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一条界江。古称(pèi)水,汉朝称为马訾(zī)水,唐朝始称鸭绿江。关于鸭绿江其名的来历流行着两种说法:一说因江水颜色似鸭头之色而得名;二说因上游地区有鸭江和绿江两条支流汇入,故合而为一,并称为“鸭绿江”。它发源于吉林省中朝边境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全长795千米。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位于鸭绿江下游浑江口至江海分界处的大东港之间。鸭绿江景区段210千米,面积约为400平方千米,由水丰湖、太平湾、虎山、大桥、东港5个景区,100多个景点组成。景区内江水碧绿如玉,蜿蜒曲折;江中翠岛棋布,精巧秀美;两岸山峦叠嶂,青山滴翠;鹤鸟翔集,山水一色,美不胜收。

景区内胜景处处:浩瀚秀美的水丰湖、雄峙江畔的虎山长城、雄伟壮观的鸭绿江大桥、我国1.8万千米海岸线最北端的江海分界碑和古人类洞穴遗址、原始村落遗址和现代园林建筑等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云峰湖

云峰湖位于鸭绿江上游40千米处,是由在云峰发电厂的大坝拦截下形成的大型人工水库。湖的两岸高山耸立,怪石嶙峋,古木参天,树种繁多;峡谷深邃,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如置画中。逆流而上,山势雄伟险峻,峰峦秀丽多姿,云雾变幻莫测,飞流让人叹为观止;泛舟湖上,极目远眺,水色天光,烟波浩渺,使人如梦如幻。也可以弃舟登岸,或采摘野菜山花寻古探幽,或登山俯瞰水中鱼游动,观空中山鹰翱翔。大坝泄洪时犹如玉湖飞瀑,场面更是壮观。

楠溪江

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的永嘉县境内,东临雁荡,南距温州,西连仙都,北接仙居,景区面积达625平方千米,被誉为“我国山水画摇篮”。楠溪江既有溪流之优美,又有江河之气势,融险、奇、幽、秀于一体,以江美、瀑多、潭碧、峰奇、岩秀、洞幽、树珍、村古、滩多、林雅著称,我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用“叠叠云岚烟树榭,湾湾流水夕阳中”的诗句赞美楠溪江。

楠溪江水含沙量低,水质呈中性,被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水”。楠溪江分为7大景区,目前已开发大若岩、楠溪江中心、石桅岩3大景区。从永嘉县乘船逆流而上,见江中流水潺潺,碧波清清,渔舟点点;岸上云岚叠叠,烟树层层,古村隐隐,山水风光与田园情趣相融,令人陶醉。沿江有72湾、36滩,有“天下第十二洞天福地”的陶公洞、奇峰峻峭的十二峰、一水九瀑的石门台、虎踞龙盘的六螺山、雾岚蒙蒙的百丈瀑、“七星八斗”的芙蓉屿和“文房四宝”的苍坡两古村、高耸入云石桅岩和幽、秀、奇、险的小三峡以及绿草如茵天然草坪、玲珑雅致水仙洞等,处处皆佳景,景景均生趣。

楠溪江两岸绿树成荫,遍植多种珍贵树木,其中有银杏、闽楠、长叶榧、胡逗莲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楠溪江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至今还遗存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唐宋元明清时的古塔、桥梁、路亭、牌楼和古战场,保存着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宝”以及阴阳风水构思而建筑的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百家姓宗谱、族谱等。

长江三峡

以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的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全长192千米。

长江三峡两岸奇峰耸立,山川壮丽,景象万千。三峡素以“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驰名世界。瞿塘峡雄奇壮观,峡口夔门悬崖万丈,峭壁千仞,有“夔门天下雄”之誉。巫峡山势峻拔,奇秀多姿,横跨渝、鄂两省市,两岸的十二峰千姿百态,北岸金盔银甲峡顶上的神女峰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妩媚动人。三峡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西陵峡滩多水急,是三峡中最险最长的一段。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我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三峡名胜古迹也很多,著名的有丰都名山、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秭归屈原故里、兴山王昭君故宅、古代巴人悬棺以及大量赞颂三峡风光的题刻等。石宝寨在忠县东长江北岸四周如削的玉印山上,是依山而建的12层石结构的楼阁,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张飞庙依山临江,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已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巴蜀第一胜境”之称。奉节的白帝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建于西汉末年,是三国时期“刘备托孤”的地方。登上白帝城内的白帝庙,临栏远眺,见大江滚滚,高峡巍巍,思历史悠悠,令人无限感慨。长江支流大宁河的小三峡,即著名的“巫山小三峡”,山清水秀,峰峦奇峻,树木成荫,水色黛碧,群猴出没,百鸟飞舞,景色令人陶醉。

赤水风景名胜区

赤水风景名胜区地跨贵州省赤水市和习水县,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河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连接起总面积为300平方千米的旅游区。景区内有森林26800公顷,楠竹约1800公顷,有大小河溪350余条,湖塘水库790多处。

风景区旅游资源非常独特和丰富,由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组合而成。景观以瀑布、竹海、桫椤、丹霞地貌、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兼有古代人文景观和红军长征遗迹,被誉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

赤水风景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跌宕起伏的地形,形成了上千个大大小小的瀑布。其中,十丈洞瀑布是高76米、宽80米的巨型瀑布,狂涛倾泻一般的瀑布落在那葱葱郁郁的林海中,宛若一方汉白玉嵌在一堆堆翡翠之中。雾气弥漫,在烈日下闪耀着七彩霞光。叫洞沟又是瀑布大家族中的一个佼佼者,幅宽40多米,落差高者可达60余米,连续四级瀑布将一段大约4千米的山溪间隔成大约相等的距离,每一个瀑布后都有一个洞穴,形成四处“水帘洞”景观。星罗棋布的瀑布与河谷两岸的桫椤林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千瀑长卷。

赤水风景区拥有一望无际的林海、竹海、花海,而林海尤以拥有桫椤树而著称于世。传说中的月宫神树——桫椤树,被科学界誉为“活化石”,它生于远古,距今4亿年左右,濒临灭绝。赤水风景区却得天独厚地让大片大片的桫椤树顽强地生存下来,蔚为奇观,也因此而有了“赤水河畔的桫椤王国”的美称。桫椤形如巨伞,硕大无朋,观赏、科研价值较高。

雅砻河风景名胜区

雅砻河是藏民族的发祥地和摇篮,这里有雪山冰川、田园牧场、河滩谷地、古老文化遗址和民风民俗等构成的一幅幅神秘、古朴而壮丽的图画,这里有蜿蜒流淌、奔腾不息的雅砻河……这就是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的雅砻河风景名胜区。

区内植物种类繁多,植被随海拔变化呈垂直变化。人文景观丰富,与自然美景相映成趣。西藏最古老的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寺庙桑鸢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昌珠寺和藏王墓群等建筑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屹立在这片神奇广阔的上地上,诉说着这片沃土的历史变迁和藏族人民的才智与勤劳。

桑鸢寺又名桑耶寺,始建于唐代,为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有“西藏千寺之祖”的美誉,后成为西藏佛教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该寺以印度的欧丹达菩提寺为样本,依照佛经中的世界形成图说进行布局建造,是西藏古建筑中最富特色的寺庙建筑群。圆围墙长约1千米,中心屹立着乌策大殿,分别象征佛经中的铁围山和须弥山。乌策大殿分3层,各层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大殿四角为红、白、绿、黑4塔,象征管理须弥山四方人类社会的四大天王。大殿周围的12佛殿象征须弥山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大殿周围千塔林立,每隔1米就有一座红塔,故桑鸢寺又有“千塔寺”之称。神秘的冰川雪域、壮丽的高原风光、奇异的民族风情、执著的宗教信仰、壮观的寺庙殿宇、脍炙人口的古老传说……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构成了雅砻河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让人心动、使人神往。

桂林山水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山水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古迹、石刻等等。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2000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陈毅诗云:“宁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桂林的山水养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灵气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画家。

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现在,一个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风景区已经形成。这里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10多个少数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漓江

漓江是我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是桂林风光的灵魂,是桂林风光的精髓。漓江位于华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猫儿山,那是个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称溶江;由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汇入西江,全长437千米。从桂林到阳朔约83千米的水程,称漓江。漓江像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中,造化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景色最为优美的岩溶景区。乘舟泛游漓江,可观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渔翁闲吊、古朴的田园人家。

象鼻山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拾级而上,可达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4个字。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高1米,深2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到了夜间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丽无比。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陆游的《诗礼》。盘石级而上,直通山顶,即见一座古老的砖塔矗立山头。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延庆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

八达岭长城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明长城的八达岭段是长城建筑最精华段,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1653年修复关城和部分城墙后,辟为游览区。经多次整修,可供游览地段达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565米,共有敌台16座。

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修筑了长城,其走向与明长城大体一致。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风吹草动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可见八达岭的地理战略地位。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80余年的修建,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经过80余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连、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

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住关口的是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可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长城是修建在八达岭的。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里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我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

蓬莱阁

蓬莱阁在山东省蓬莱市区西北的丹崖山上,面积32800平方米。蓬莱阁同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武昌黄鹤楼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蓬莱阁包括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阁楼、亭坊组成的建筑群,这一切统称为蓬莱阁。自宋嘉裕年间起,历代都进行了扩建重修。秦始皇访仙救药的历史故事和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给蓬莱阁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古来即有“仙境”之称。

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坐落于丹崖极顶,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主持进行扩建,使其大具规模,后又得以多次修缮。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系双层木结构建筑,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奇异景观的最佳处所。阁中高悬一块金字模匾,上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3个苍劲大字,东西两壁挂有名人学者的题诗。阁下面临大海,建筑凌空,海雾四季飘绕,素有“仙境”之称。史载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为寻求仙药先后来此,传说秦方士徐福受始皇之遣由此乘船入东海去求仙丹。著名的“八仙过海”神话故事传也在此,自古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历来是道教炼士修真之境,阁之附近现存留历代文人雅士观海述景题刻200余处;登临阁廊,举目远望,长山列岛时隐时现,东北海疆碧波连天,春夏之际,海市蜃楼时时光临登州海上,使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阁南的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龙王宫等道教宫观建筑,均依丹崖山势而筑,层层而上,高低错落,与阁浑然一体,总建筑面积达18900余平方米;阁东有苏公祠,东南建观澜亭,为观赏东海日出之所,西侧海市亭,因为观望海市蜃楼之境而名,又因其三面无窗,亭北临海处筑有短垣遮护,亭外海风狂啸,亭内却燃烛不灭,故又名避风亭,亭内墙壁上嵌有袁可立《观海市》石刻九方。整个建筑陡峭险峻,气势雄伟,朱碧辉映,风光壮丽,是山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游览区位于三亚市区约23千米的天涯镇下马岭山脚下,前海后山,风景独特。

在古代,我国人民认为世界是天圆地方的,“天涯海角”在中文里的意思是世界的尽头,代表遥远的地方,所以这里被帝王当做流放地,很多犯错的官员都曾流放到这里,这片曾被认为是荒凉、遥远的土地但现在却是美丽、浪漫的代言词。

步入游览区,沙滩上那一对拔地而起的高10多米,长60多米的青灰色巨石赫然入目。两石分别刻有“天涯”和“海角”字样,意为天之边缘,海之尽头。这里融碧水、蓝天于一色,烟波浩瀚,帆影点点。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如诗如画。那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海判南天”的巨石雄峙南海之滨,为海南一绝。“天涯”和“海角”这两块大石头是有来历的,传说一对热恋的男女分别来自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的爱情遭到各自族人的反对,于是被迫逃到此地双双跳进大海,化成两块巨石,永远相对。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坚贞爱情,刻下“天涯”、“海角”的字样,后来男女恋爱常以“天涯海角永远相随”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南天一柱”据说是清代宣统年间崖州知州范云梯所书。“南天一柱”来历还有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陵水黎族有两位仙女知道后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中,为当地渔家指航打鱼。王母娘娘恼怒,派雷公电母抓她们回去,二人不肯,化为双峰石,被劈为两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飞到天涯之旁,成为今天的“南天一柱”。

在天涯海角的海岸不远处,有一个小岛,岛上两块分别向两边插着的石头,名为日月石,这两块石头一个像月亮,一个像太阳,所以名为日月石,也是天涯海角的著名景观之一。天涯海角除了有闻名遐迩、让人抚今怀古的摩崖石刻群外,现在还包括历史名人雕塑园、笆篱凝霞景区、滨海摩崖石刻和“天涯路”等几大区域,以原始、自然、古朴为主要特色。历史名人雕塑园建有十几尊塑像,缅怀追思对海南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笆篱凝霞景区,婀娜摇曳的椰树在艳阳、晴空和大海的衬托下,展示着海岛特有的热带风情。海天自然景区,海浪长年累月的冲刷塑造出千姿百态的磊磊奇石,巍然屹立于海天之间,笑傲惊涛骇浪,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拾级而上登台望远,但见沧海泛波高天流云,一派海阔天空的景象。穿行于林荫“天涯路”,观石、赏花、听溪,各种奇石异木和高山流水、百川归海等园林景观营造的生态氛围和文化意境又令人流连忘返。

九寨沟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9个藏族村寨(所以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九寨沟海拔在2千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108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寨沟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尽融于瀑、河、滩、缀成一串串宛若从天而降的珍珠;篝火、烤羊、锅庄和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展现出藏羌人热情强悍的民族风情。九寨沟的山水形成于第四纪古冰川时期,现保存着大量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九寨沟的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而来自雪山、森林的活水泉又异常洁净,加之梯形状的湖泊层层过滤,其水色愈加透明,能见度高达20米。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水乳交融,美不胜收。

九寨沟的森林2万余公顷,在2000~4000米的高山上垂直密布。主要种红松、云杉、冷杉、赤桦、领春木、连香树等。在这里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珍贵的大熊猫、白唇鹿、苏门羚、扭角羚、金猫等动物。海子中野鸭成群,天鹅、鸳鸯也常来嬉戏,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九寨沟的主要观景点包括:宝镜岩、盆景滩、芦苇海、五彩池、珍珠滩、镜海、犀牛海、诺日朗瀑布、火花海和长海等。

宝镜岩

宝镜岩为九寨沟风景的序幕,位于树正群海沟沟口。景区从沟口至荷叶寨迎客松,全长6千米。宝镜岩是一座擎天巨石,高达800米,直耸云天。岩壁平滑如镜,据说能照得妖魔现出原形,所以叫这个名字。相传是九寨沟景区万山之祖扎依扎嘎为镇压九寨沟内108个海子中之孽龙兴风作浪而竖立的。岩顶上有一短发虬髯巨人,隐约可辨其眼、耳、口、鼻,传说此乃万山之祖扎依扎嘎的头影。岩上书有8个藏文符咒,至今仍无人辨识。据说唯有幸福吉祥者可以辨认这神笔书写的符咒。宝镜岩景观区中九寨沟第一海——芦苇海,该湖长约2千米,水面芦苇丛生,栖息着成双成对的水鸟。沿此湖上行,在至荷叶寨的途中,有一株百年巨松,孑屹立谓之为迎客松。区内还有一处名“盆景海”的湖泊景点。

芦苇海

芦苇海海拔2140米,是一个半沼泽湖泊。海中芦苇丛生,水鸟飞翔,清溪碧流,漾绿摇翠,蜿蜒空行,好一派泽国风光。芦苇海中,荡荡芦苇,一片青葱,微风徐来,绿浪起伏。飒飒之声,委婉抒情,使人心旷神怡。

花开时节又是一番景象,鹅绒绒的芦花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掀起层层絮潮,引来队队鹭鸶、双双野鸭。于是整个芦苇海中,充满了生气,撞击出诗的韵律,叩击着人们的心扉。

芦苇海里芦苇丛生,随风舞动,是水鸟栖息的家园。由于海拔已达到2140米,此处的芦苇不似低海拔地方的芦苇那么高大。奇特的是在芦苇海中间有一条飘逸的水带,蜿蜒穿行于芦苇海中,把芦苇海平分成两半。这条水带有着美玉一般的光泽与色泽,所以被称为玉带河。传说这条美丽的玉带河是由九寨沟女山神沃诺色嫫的腰带所变幻而成的。

珍珠滩

珍珠滩位于九寨沟景区的花石海下游0.5千米左右的地方,日则沟和南日沟的交界处。珍珠滩是九寨沟众多海子中一个较为宽阔的石头滩面,长满了各种灌木丛的浅滩,长约100米的水流在此经过多级跌落河谷,激流在倾斜而凹凸不平的乳黄色钙化滩面上溅起无数水珠。阳光下,点点水珠就像巨型扇贝里的粒粒珍珠,远看河中流动着一河洁白的珍珠。珍珠滩海拔2433米,宽约160米,面积9.5万平方米,是一片巨大扇形钙华流,清澈的水流在浅黄色的钙华滩上湍泻。

更为奇特的是珍珠滩上密布着浅黄色苔藓,这些苔藓并不滑腻,当人们试着赤足踩在苔藓上,才惊喜地发现就像踩在海绵上一般。几年前,游人还可涉滩戏水,亲自体验珍珠滩的神奇,现在却只能在岸边观看,不能下水。一道栈桥横跨珍珠滩,水流从栈桥下通过,游客可通过栈桥穿过海滩。

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二王庙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它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

宝瓶口

宝瓶口在整个水利工程中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为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古城古镇篇

古都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现为陕西省会,地处黄河中游、秦岭北边、关中平原中部。它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我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西安周围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围绕。从1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众多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多年。难怪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说法。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罗马,东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秦风韵故都,满意在古城。龙在我国,根在西安。

西安还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联结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从此,我国的使臣、商贾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使节客商往来络绎不绝,中外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友好往来不断加深。“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全省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4处,其中陕西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处,陵墓8822处,古遗址5700余处,文物点21100余个。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遗迹,西安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6000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3000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为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大清真寺,以及西安周边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唐大明宫遗址等驰名中外的景点。自然景观峭拔险峻,独具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辋川溶洞等风景名胜区,更有周边的森林公园10余个。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古都北京

我国首都北京所处的北京湾小平原的地势,古人曾有过精辟的描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历史上北京有过8次做国都的档案记录,蓟、燕、辽、金、元、明、清与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其中燕国又分为古燕国、周燕国、汉封燕国、魏封燕国、西晋封燕国、东晋前燕国与五代燕国等7个历史时期的燕国,均以蓟城为都。经考古证明蓟城位于现北京西南宣武区境内。京都城历史的灿烂并不仅在于众多朝代在北京建都和超过千年的古城历史,最为醒目的是北京拥有举世闻名的6处世界文化遗产和丰厚的古都文化遗存。如全球最大的皇宫建筑群明清故宫,清朝皇家园林颐和园,明朝皇陵十三陵,明代八达岭长城;明清皇家朝祭圣殿天坛和远古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其中位于北京古都中心的皇宫紫禁城是整个我国旅游的第一名胜。其实在我国悠长的古代都城历史中,明清故宫仅仅是百花一束。历史上秦咸阳宫和阿房宫,西汉长乐宫和未央宫,东汉南北宫,唐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北宋汴京官,南宋临安宫室,元大都元宫皇城等都有过不可一世的雄伟建筑,只可惜历史无情,没能像故宫一样保留下来。

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房间8704间,有人做过形象比喻,说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住,每一天住一间房,不重复,要住到27岁才可以出来。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为养老而修建的。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500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24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500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宫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最高统治中心,不寻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围绕皇权的传承与安危展开的。如明代正统皇帝复辟的夺门之变、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万历四十三年梃击太子宫的“梃击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红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围绕着新皇帝登极的“移宫”风波。清朝初诸王大臣为确立皇权的三官庙之争、清末慈禧太后谋取权力的辛酉政变等等。

天坛

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我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整个面积比故宫还大些,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3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wǔ)、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它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有3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3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故宫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也称拜台,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我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这种宏伟宽敞的祭祀坛,在国内外都是首屈一指的。

地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它的面积不大,占地仅为天坛的1/8左右。举行祭地大典的方泽坛平面为正方形,上层高1.28米,边长20.5米,下层高1.25米,边长35米,乍一看去,似乎给人以矮小、简单之感。但是,就在这看似一无所有的表象下面,却隐含着象征、对比、透视效果、视错觉、夸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筑艺术手法,隐含着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构思。

在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祗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重复的方形,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

地坛建筑在色彩运用方面也颇具匠心。全部方泽坛只用了黄、红、灰、白4种颜色,便完成了象征、对比、过渡,形成了协调艺术整体、创造气氛的作用。祭台侧面贴黄色琉璃面砖,既标明其皇家建筑规格,又是地坻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建筑中,除了九龙壁之外,很少见到这种做法。在黄瓦与红墙之间以灰色起过渡作用,又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常见的手法。整个建筑以白色为主并伴以强烈的红白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红墙庄重、热烈,汉白玉高雅、洁净;红色强调粗重有力,白色如轻纱白云,富有变幻丰富的光影和宜人的质感;红色在视觉上近在眼前,象征尘世,而白色则透视深远的效果,远方苍松翠柏的映衬,又使祭坛的轮廓十分鲜明,更增添了它神秘、神圣的色彩。

太庙

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现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以古柏最为著名,园内有多株已经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树。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根据我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园,面积13.96万平方米。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大殿两侧各有配殿15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庙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太庙的规划和木石部分大体保持原状,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有中间三间和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榆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柱,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中殿宽九楹,深四楹,通过石露台连接前殿,殿外的石阶下左右各有两个石灯。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内祖宗牌位同堂异室。各夹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等11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毕奉回。

后殿四周围以红墙,有门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阶中刻龙纹石,殿内供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后殿又称祧殿,是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如今早已生活化。

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我国首都北京的市中心,故宫的南侧,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1949年10月1日,我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它由此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是我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不惧流血和牺牲,争取独立自由的勇气和坚强;写下了新中国诞生的光辉一页,和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壮丽诗篇。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名字也改成“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我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城楼通高37.4米,建于巨大条石砌成的须弥座式城台上,红墙、黄瓦5个拱形券门,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城楼上60根朱红色通天圆柱,地面金砖铺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楼,有黄色琉璃瓦,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南北两面均为菱花格扇门,36扇朱红菱花门扉;天花、门拱、梁枋上雕绘着传统的金龙彩绘和吉祥图案;贴金的“双龙合玺”彩锦,团龙图案的天花藻井,使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殿内由一个450千克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350千克的六角宫灯组成的众星捧月图案。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现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门前开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飞架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桥,一般称为金水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在王朝帝国时代,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士兵走的,叫“公生桥”。桥南东西两侧,各有汉白玉石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安门多次维修,今已焕然一新。左右两侧筑起大型观礼台,供大型庆典贵宾观礼之用;金水河南并辟有绿化带,花木四季常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