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学合成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6:36:08

点击下载

作者:孙家隆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农药化学合成基础

农药化学合成基础试读:

前言

2017年注定是个值得记忆的历史年份,在“十九大”伟大光芒的照耀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祥和,令人留恋。也就是在这一年秋天,本书被审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令人鼓舞。

业界的肯定,是鞭策和鼓励,也是一种质量的要求;对作者来说,更是一种责编的担当。鉴于此,作者根据农药学的最新发展,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修订、更新和规范。这一版除完善农药体系、增加了相关农药品种外,还对大部分示例农药品种增加了“逆合成分析”等内容,希望能够达到启发思维、授人以渔的目的。“农药管理条例”将“虫”界定为:昆虫、蜱、螨。因此,这次修订中杀螨剂不再单列,而是归并到杀虫剂一章。另外,由于大部分杀线虫剂同时属于杀虫剂,而且结构鲜有特殊,为便于系列讲授,也并入杀虫剂中讲解。书中涉及的农药品种较多,希望就此能在本科基础阶段形成化学农药的整体轮廓。

作为教材,本书适合32~56学时的课程,使用者可根据本校具体情况适当增删。就本质上讲,农药合成反应属于有机化学反应的具体应用和拓展,因此对本课程的建议是先开有机化学课程,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增加药物合成反应课程。

虽然是第三版,但作者依然初心不改:真诚地希望这本书能引起农药初学者研究农药学的兴趣,作为未来农药大师们的启蒙读物,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一块合格的垫脚石。若能如此,作者心愿足矣。

十年的时间,《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由一株不怎么看好、有点不被待见的小苗,成长为颇引人注目的大树,这与化学工业出版社这个现代化果园密不可分。因为这里不但有科学而又人性的管理,还有适合各种果树、名贵苗木、稀世花草的成长环境。

教育发展到今天,教材已经成为传道、授业的重要载体。作为规划教材,笔者可谓诚惶诚恐、呕心沥血,唯恐考虑不周或因书中疏漏而误人子弟。虽然如此,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经验,难免挂一漏万。因此,恳请广大读者将宝贵意见发送至qauyaoxue12345@163.com,以便重印和再版时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充实。孙家隆2018年10月第一版前言

2001年,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创办了面向农药的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此后,于2005年又创办了面向农药的药学本科专业,“农药合成化学”成为这两个专业的必修课程。为配合教学工作,本人参考各农药学专家的著作,于2003年编写了“农药化学合成讲义”,经过五年的教学试用,普遍反映良好。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农药化学合成基础》是在“农药化学合成讲义”的基础上经过整理、修改而成。《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的出版,是各位农药专家关心以及各位农药同仁支持的结果。

现代农药的概念为:农药是指用于防治、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有目的地调节植物及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的一种化合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根据目前我国农药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农药学教学需求,本书内容为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杀菌剂、除草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即只讲述“农药”中的“一种化合物质”。考虑到制药工程专业和药学专业学生化学基础状况和农药化学合成的要求,适当补充了“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知识”。依据高等教育关于“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本书围绕“农药化学合成”主题展开讲述。从系列到重要品种,力求系统阐述各类农药的结构特点与合成方法,展现给读者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当前农药的化学合成知识体系,从而为下一步农药研究与开发打下比较深厚的基础。由于农药品种很多,且各具体品种的合成各具特色,希望通过重要品种合成路线的示例,作为其所在类别农药的合成方法的补充,并进一步体现该类农药的合成思路。在不影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情况下介绍代表性品种、当前生产的重要品种和新品种。

书中收进一些新农药品种的合成思路或路线设计,以期毕业生以及相关从事农药工作的读者进行农药研发时有所借鉴和启发。由于所收录的某些农药品种还在知识产权保护期内,准确的合成路线和方法尚在保密阶段,本书给出的合成路线或思路未必成熟,仅供参考。

本书按照平时讲课的思路和顺序,共分七章:1 绪论,2 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知识,3 杀虫剂,4 杀螨、杀线虫及杀鼠剂,5 杀菌剂,6 除草剂,7 植物生长调节剂。将杀螨、杀线虫及杀鼠剂单列为一章只是个尝试。有机氯农药在农药发展过程以及农业生产中曾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残留等问题,目前大部分品种被禁止或限制使用,本书不再专门讲述。

导师陈万义先生在编写思路及结构框架方面给予了细致的指导,先生的谆谆教诲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受益终生。安徽理工大学张晓梅博士和青岛农业大学郝双红博士通审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研究生编鹏宇同学校对了全部书稿。在此一并表示真诚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正,同时也希望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孙家隆2008.1.17第二版前言

本书自2008年初版,已历四年。同仁的肯定,实为对作者的鼓励和鞭策。初版书稿基本上是讲义直接付印,相当粗糙,甚至还有许多错误,十分汗颜。

这次修订,除了纠正原书中错误及不妥、精简和更新农药品种之外,还做了如下调整:首先是删除原书第二章“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知识”,将必须的内容融会于各章节;再者是引入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及新农药分子设计的初步概念,以期读者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是增加了与生产实践有关的实例,希望能让读者对某些产品的开发有所借鉴。

这本小书,一如其他诸多书籍,表达了作者期待已久的愿望,即若宗师高手们当年的启蒙读物一般,为对农药化学合成研究或开发有兴趣的读者打下必要的基础知识。归根结底,作者真诚地期望本书会使已经或即将在奇妙而迷人的农药合成研究领域中工作的同仁产生兴趣。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读者需要有一定的有机化学知识。对于化学基础薄弱者来说,若在一定水平农药研究者指导下阅读,或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再版之际,首先衷心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读者的关心和鼓励,尤其是刘军博士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的热情帮助。青岛农业大学杜春华博士通审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农药合成研究发展极快,文献材料极其丰富。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经验,这次修订也只能从手头和感兴趣的资料中做一些选择与加工,难免挂一漏万、谬误百出。恳请广大读者将宝贵意见赐予qauyaoxue12345@163.com,以便在重印和再版时做进一步修改和充实。孙家隆2012.8.1缩略语第1章 绪论

农药化学合成是利用化学方法将单质、简单无机化合物或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制备成具有农药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农药是精细化工产品,农药化学合成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分支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农药化学合成的发展与研究依赖于有机合成的发展与研究;同时农药化学合成又有其独特的方法与规律,对其研究的深入及其普遍性应用又可促进有机合成的发展。

早期的农药化学合成是比较粗糙的。往往是根据经验的混配,无意之中化学反应就发生了,同时生成了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物质。例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经历了随机筛选和天然活性物质的模仿合成与结构改造之后,目前农药合成已经可以根据活性物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关系规律,以及农药发展需要设计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新的高活性、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今后农药合成的发展趋势,将是设计和合成具有优异生物活性、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

有机合成化学已经得到深入发展,农药化学合成也必将成为当代化学研究的主流之一,因为农药已经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精细化工产品。利用农药化学合成,可以准确地确定天然的具有农药活性的物质的结构及其形成奥秘,可以制得非天然的、预期会有特殊活性的新农药化合物。有机合成先师Woodward R. B.说过,“在有机合成中充满着兴奋、冒险、挑战和艺术”,作为有机合成重要分支之一的农药合成同样充满着兴奋、冒险、挑战和艺术,必将得到充分的发展。1.1 农药合成与农药工业

自1900年亚砷酸铜因在美国用于控制科罗拉多甲虫的蔓延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的农药以来,农药合成就与农药工业形影相随、共同发展。经过百年发展,世界农药工业已经发展成目前年产销额600亿美元左右的独特的精细化工工业。其中商品化的农药原药产品有1500多个,制剂产品近30000个。产销份额上,已经从早期的以杀虫剂为主,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发展成为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鼠剂并重的农药工业。

直接使用的农药产品,绝大多数是制剂,支撑众多制剂产品的则是农药原药生产。在商品化的近千个农药原药中,95%以上是经过化学合成生产的。因此可以说农药化学合成是农药工业的核心和灵魂,没有农药化学合成的发展,农药工业将举步维艰。

农药的发展是随农作物化学保护而开始的。1900年前后,作为农作物化学保护的农药多数是无机化合物或其相关混合物,如砷化物、汞化物、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因此,早期的农药化学合成是从无机化合物农药的合成开始的。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农药不但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而且在结构上也进入有机化合物行列。如1932年二硝基苯酚用作谷物作物除草剂,1934年第一个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福美双开始应用等。此后农药化学合成进入了新的纪元,表现在滴滴涕(DDT)的诞生、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的开发以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应用等。较大规模的农药工业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其主要标志是选择性除草剂苯氧乙酸、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农药品种的商品化。随着三氮苯类除草剂、草甘膦类除草剂的开发以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内吸类杀菌剂的合成与应用,农药化学合成研究很快成为一个新的领域,得到空前的发展。

农药化学合成是随农药的出现而诞生的。农药对农业有巨大贡献,农药化学合成也显示出卓越的生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药化学合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① 已经合成商品化农药原药1500多个,支撑着近30000个农药制剂产品以及每年产销600亿美元左右的农药工业体系。

② 产率高、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和立体定向性好的新反应技术和方法得到研究与应用。如光化学反应、微生物反应、模拟酶合成等。

③ 新试剂、新型催化剂、新型稳定剂等的应用,使反应速率得到极大提高;合成工艺简单、易于控制、生产清洁等,农药工业不再是重要环境污染源之一。

农药化学合成作为有机合成新的分支领域,虽然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与有机合成的其他分支如医药合成相比还显得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国内而言,关于有机合成、药物合成的专著很多,而农药化学合成方面的专著则偏少。目前农药方面的书籍多是以品种介绍、使用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等为主要内容。

第二,与医药合成及其他有机合成分支相比,化学合成的农药分子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手性化合物较少。陈万义先生说过:当人病危时,只要有救治的希望,人们就会尽力抢救。而农作物在遭遇病、虫、草害时,若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农民往往会放弃施药。或许这种情况影响了农药合成和农药工业发展,间接导致农药合成研究落后于医药合成研究。

第三, 一些新的近代有机合成技术在农药化学合成中应用不够广泛。随着对有机合成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很多新的有机合成技术不断问世,如有机电化学合成、有机光化学合成、微波合成、声化学合成、酶催化合成、离子液体技术、固相有机合成等,而这些技术或方法在农药化学合成中的应用较少。

农药化学合成从其诞生到现在,以至将来,都是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领域。自然科学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农药合成也不例外。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为农药合成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预期农药化学合成在以下几方面将会有突破和发展。(1)理论方面 现代有机合成化学是建立在坚实的有机化学和量子化学理论基础上的。农药合成化学必将和现代有机合成化学紧密结合,形成其独特的理论知识体系。(2)方法方面 生物化学法、超声波法、辐射法、酶模拟合成法、不对称合成法等新有机合成技术与方法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必将带来农药合成的变革。(3)测试方面 现代物理测试技术,如红外、紫外、核磁共振、色质联用、元素自动分析、X射线衍射以及超导核磁、二维核磁技术等在农药合成中的使用,将有力促进农药合成的迅速发展。(4)人工智能方面 使用计算机辅助合成路线设计将大大加快农药合成路线设计速度,系统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将加快农药合成的发展速度。(5)与生命科学结合方面 目前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农药化学合成与其结合发展,有利于农药化学合成工作进一步认识小分子化合物对生命过程的影响与控制,进而有利于对靶标活性物质的合成研究。(6)与材料科学的结合方面 材料科学尤其是功能材料、分子电子材料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农药合成化学与材料科学的结合,将使一些常规条件下不能进行或收率不高、实际意义不大的反应得以改进。(7)与环境科学的结合方面 与环境科学的结合是农药合成中的绿色化学合成问题,即合成过程的零排放或少排放,合成试剂无毒、无害,对环境友好。这对农药合成与生产工作者来说,现在与将来都是艰难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农药化学合成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不断向农药研究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顺应时代要求的农药化学合成将是其发展的总的趋势。1.2 农药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基本方法(1)逆合成法

① 合成 指从某些起始原料(starting material,SM)出发,经过若干步反应,最后合成出所需的产物,即目标物或称目标分子(target molecule,TM),用表示过程,整个合成过程可表示为:SMABCDETM

② 逆合成 从目标分子的结构出发,逐步分析合成目标分子的中间体,再分析合成中间体的结构,最后分析到起始原料,用表示过程,整个分析过程可表示为:

逆合成分析的基本原则:每步都有合适又合理的反应机理和合成方法;整个合成做到最大可能的简单化;有被认可的(即市场能供应的)原料。例如除草剂莎稗磷的逆合成分析与合成路线:

逆合成分析

合成路线(2)分子简化法 有时一个农药分子看上去结构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找出分子结构的关键部位,将目标分子中与反应物非密切关联的部分简化,然后进行逆合成分析。例如,就整个分子化合物来讲,异丙甲草胺属于酰胺,在逆合成分析时可作如下简化:

具有明显对称性的农药分子在进行逆合成分析时,则要充分利用其对称性来简化合成方法。例如叶枯唑的逆合成分析。(3)官能团的置换或消去法 目标物结构比较复杂,含有多个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FG),在进行合成反应时,为避免官能团之间可能的相互干扰,可以将某个官能团互换(functional group interconversion,FGI)或官能团消去(functional group remove,FGR),等反应完成之后再进行恢复。如氯虫酰胺逆合成分析:(4)分子拆解法

① 会集法 逆合成分析时要尽量把目标分子拆分成两大部分,再分别拆解成次大部分,从而避免将目标分子按照小段逐一拆解。假设每一步的反应产率是80%,比较下列两种拆解分析:

方法一先拆分成两大部分,再拆分成四部分,总产率为64%;方法二逐步将分子按照小段拆分开,总产率为51%。两种拆分中方法一比较好。

通常合成路线越短越好,最好一步完成。即便是由多步反应构成的合成路线,最好不将中间体分离出来,在同一反应器中连续进行,实现“一锅合成法”。

② 在杂原子的位置拆开 很多农药分子中含有O、N、S等杂原子,在进行逆合成分析时,杂原子往往是重要线索,其所在部位通常是逆合成分析需要拆开的地方。例如氟丁酰草胺的逆合成分析:(5)反应次序的合理安排 在多步农药合成反应中,合理安排反应次序可以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其基本原则为:

① 产率低的反应尽量安排在前面。如果将产率低的安排在后面,则前面产率高的反应产物作为后一步的原料将会有更大的损失,合成成本将提高。

② 先难后易。难度大的反应排在前面进行,可以提高合成效果。

③ 原料价格高的反应尽量安排在后面。价格高的原料使用得越晚,合成总成本越低。第2章 杀虫剂2.1 概述

杀虫剂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中国在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5世纪就用莽草等杀灭害虫。在1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已经有使用硫黄熏蒸害虫的记录。早期的杀虫剂都是天然物质。1763年法国人使用烟草及石灰粉防治蚜虫是世界上首次报道使用杀虫剂。1800年美国人Jimtikoff发现除虫菊粉可以杀灭虱子等害虫,于1828年将除虫菊花加工成防治卫生害虫的杀虫粉出售。此后,含砷类的化合物如砷酸钙、砷酸钠等被大量用作杀虫剂。20世纪40年代,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杀虫剂的出现,标志着杀虫剂进入有机化合物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相继开发成功。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三大类农药成为当时杀虫剂的三2大支柱,此时期的杀虫剂用量为0.75~3kg/hm。到了20世纪70年代,滴滴涕、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的高残留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陆续禁用。而拟除虫菊酯、沙蚕毒素等的合成应用,尤其是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开发被认为是农药的新突破。随着几丁质(壳多糖)合成抑制剂、杂环类农药的开发应用,杀虫剂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当代杀虫剂的特点是用量少(超高效),有的杀虫剂用量为10~100g/2hm即可达到防治效果;新开发的杀虫剂农药残留低、对环境和人畜相对友好是其另一个重要特征。

根据使用时期和结构特点,杀虫剂可以作如下分类:(1)有机氯类 含氯有机化合物。如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狄氏剂等,此类农药虽然对农业丰收等作出很大贡献,但由于其高残留、难降解等问题,绝大部分品种已经被禁用。(2)有机磷类 分子结构特征是磷(膦)酸酯或相关化合物,如敌百虫、甲基对硫磷、丙溴磷等。此类农药可以说对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些品种由于毒性高,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久效磷、甲拌磷等。大部分毒性比较低的有机磷品种在继续发挥作用,如马拉硫磷、辛硫磷、丁基嘧啶磷等。(3)氨基甲酸酯类 此类农药的分子结构特点是分子中典型结构是氨基甲酸酯,如甲萘威、仲丁威、灭多威等。品种虽然相对不多,但像甲萘威等已经成为世界杀虫剂大吨位品种,而有的品种如灭多威、克百威等,由于其高毒性问题,已经被限制或禁止使用。(4)拟除虫菊酯类 此类农药由天然菊酯优化而来,如甲氰菊酯、胺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多数品种分子结构具有菊酯结构的特点,有些品种只是形似。此类杀虫剂已成为当前农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而且新的品种正被不断合成开发,其家族成员在不断发展壮大。(5)苯甲酰脲类 这是一类作用机制新颖、选择性高的农药品种,被称为保有激素杀虫剂,如氟啶脲、杀铃脲等。其速效性稍差,所以还没有成为杀虫剂主角。(6)双酰肼类 此类农药分子结构特点是含有“酰肼”结构,具有昆虫蜕皮激素功能。独特的作用机制和环境友好性能,使得其备受重视,如虫酰肼、甲氧虫酰肼等。(7)沙蚕毒素类 这是根据沙蚕毒素分子结构优化所合成的一类新化合物,如杀虫单、杀虫双、杀螟丹等。(8)烟碱类 这是根据烟碱分子结构优化所合成的一类新化合物,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品种虽然不多,但是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优良的杀虫效果,正越来越受到青睐。(9)酰胺类 指分子结构中含有酰胺结构的一类农药品种,某些品种因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杀虫作用机制而备受青睐,如氯虫酰胺、氟虫双酰胺等。(10)其他重要杂环类 这是一类分子中含有杂环的“崭新”的杀虫剂,如噻嗪酮、氟虫腈、溴虫腈等,由于其新颖的作用机制和良好的杀虫效果,对其研究开发正“热火朝天”,新的环境友好型品种不断涌现。2.2 有机磷杀虫剂

有机磷农药中的大多数品种为杀虫剂,有些品种同时兼具杀螨活性,部分品种为杀菌剂和除草剂。目前,商品化的有机磷农药杀虫剂品种在200种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Schrader等对有机磷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八甲磷、特普以及对硫磷等有机磷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战争结束后公布于世。这类化合物由于突出的杀虫活性,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硫磷很快进行了工业化生产,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杀虫剂品种。此后有机磷杀虫剂不断发展,新品种不断出现,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杀虫剂的主要类型之一。随着较低毒性品种如倍硫磷、苯硫膦、杀螟硫磷等高效有机磷农药品种的开发,有机磷农药一度占整个农药产量的1/3左右。

该类农药具有如下特点:①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水解,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因而不能和碱性物质混合;易氧化,热分解,易于在自然环境中或动植物体内降解,在高等动物体内无累积毒性。②对害虫高效、广谱。作用方式多样,许多品种同时又是杀螨剂。③化学结构变化无穷,品种多,适用范围广。④毒性差异大。总的来说,有机磷杀虫剂的毒性偏高,但高毒品种在逐步淘汰,低毒品种不断涌现。此外,对有机磷杀虫剂引起的急性中毒有特效的解毒药,如解磷定和阿托品。⑤除少数品种外,一般对农作物安全,在推荐剂量下不发生药害。⑥和有机氯特别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相比,害虫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缓慢。

根据化学结构,有机磷杀虫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磷酸酯 磷酸是三元酸,其中三个羟基可以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磷酸酯。                  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123

三个有机基团(R,R,R)不完全相同的称为混酯,有机磷杀虫剂品种中许多是磷酸混酯。如敌敌畏分子结构中,两个是甲基,一个是二氯乙烯基。这三个取代基中,一般一个称为酸性基,是亲核性的,它可使有机磷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如敌敌畏分子中的二氯乙烯基。

有机磷农药的化学命名,通常是列举各取代基的名称缀以磷酸酯,并在取代基之前冠以“O”或“S”或“N”,如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

② 硫代和二硫代磷酸酯 磷酸酯分子中一个“O”被“S”取代称为硫代磷酸酯,两个“O”被“S”取代称为二硫代磷酸酯。如:O,O-二乙基-O-2-氰基亚苄氨基硫代磷酸酯    O,O-二甲基-S-(1,2-二乙氧基乙基)二硫代磷酸酯

③ 磷酰胺和硫代磷酰胺 磷酸酯分子中一个—OR被—NR′R″替代形成的磷酰基化合物称为磷酰胺,如果其分子中的“O”被“S”替代,则称为硫代磷酰胺。命名时在取代基前冠以“N”。如: O,S-二甲基-N-乙酰基硫代磷酰胺     O-甲基-O-(2-异丙氧基羰基)苯基硫代磷酰胺

④ 焦磷酸酯 包括硫代焦磷酸酯和焦磷酰胺,主要是两个磷酸分子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焦磷酸,其中的H、O或OH分别被有机基团、硫或氨基取代。如:O,O,O,O-四乙基二硫代焦磷酸酯

⑤ 膦酸酯和硫代膦酸酯 磷酸酯分子中一个P—O—R被P—C替代,形成膦酸酯。如:2.2.1 结构特点与合成设计(1)磷酸酯 作为杀虫剂的磷酸酯主要包括芳基磷酸酯、乙烯基磷酸酯和磷酸肟酯,其中最重要的是乙烯基磷酸酯。

① 芳基磷酸酯 以碱(氢氧化钠、碱金属碳酸盐、叔胺等)为缚酸剂,O,O-二烷基磷酰氯与酚反应。

例如对氧磷的合成:

② 乙烯基磷酸酯 通常有三种方法。

a. 亚磷酸三烷基酯与α-氯化羰基化合物发生Perkow反应。

注:反应中α-氯代羰基化合物的反应活性顺序:α-氯代醛>α-氯代酮>α-氯代酯。

例如DDV的合成:

b. 二烷基磷酰氯与烯醇钠盐反应。

c. 三氯氧磷先与酰基乙酸乙酯反应生成相应磷酰二氯化物,再与相应醇反应。

乙烯基磷酸酯农药分子中含有乙烯基团,存在E-型和Z-型异构体,不同的品种其E-型和Z-型异构体的生物活性是不同的。如Z-型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