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4:34:36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探索者》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二战风云录

二战风云录试读:

前言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风雨飘摇、战火纷飞,战争狂人希特勒疯狂地发出了作战的命令,并由此搅沸了整个世界。从欧洲到北非,从大西洋到太平洋,61个国家、17亿人被卷入这场世界大战之中,一场史无前例的空前劫难缓缓拉开了帷幕。

疯狂的法西斯分子在世界各地燃起战火,战事不断升级。希特勒想要成为欧洲霸主的野心不断地膨胀,在他的授意下,纳粹将领戈林、邓尼茨、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人将战场从欧洲拓展到了大西洋、太平洋甚至遥远的非洲。这时的日本也正用铁蹄践踏着东南亚,军国主义头目东条英机等犯下了触目惊心的反人类罪行。

在这场空前的“死亡游戏”中,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各国首脑联袂出手,以超凡的军事才华和政治智慧与纳粹分子进行较量。各条战线、各个战场上,不同国籍的战士手挽着手,联合作战。在经历了一番生死决战之后,希特勒最终饮弹自尽,各国战犯们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如果我们将时间作为纬线,人物作为经线,那么,本书将会成为一幅用经线、纬线编织而成的悲壮画卷。随着画卷的渐渐展开,我们将会沿着历史的足迹,探索那曾经弥漫着硝烟的年代,回忆战争中一次次生死交替的瞬间。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吧,让战争远离我们的世界!

祸起凡尔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虽然承担了10亿英镑的战争赔款,但却很快从战胜国那里获得了10.5亿英镑以上的贷款,这让德国经济得以快速复苏,对外扩张的野心也开始极度膨胀。希特勒的上台,再次将德国绑在了战争的快车之上。

凡尔赛和约

战争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与痛苦。1918年11月11日,持续四年零三个月、造成3600万人伤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落下了帷幕。第二年,战争中的胜利者——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单方面制定并迫使德国、奥匈帝国等战败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根据该和约的规定,德国割让了1/8的国土、1/10的人口和300万平方千米的全部殖民地,并承担10亿英镑的战争赔款。同时,废除德国义务兵役制,解散德军总参谋部,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只总数不得超过36艘……《凡尔赛和约》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战胜国的要求,但在德国国内却被称做“耻辱的和约”,由此埋下了引发日后更大规模战争的种子。即使在战胜国内部,由于赔偿分配不均,使意大利等国对英、法两国非常不满意,认为受到了欺骗,从此怀恨在心。难怪法国的费迪南德·福煦元帅在《凡尔赛和约》签署之后这样说道:“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而已。”

战后的德国虽然背上了繁重的战争债务,但由于英、法、美等国在对待德国问题上存在的巨大分歧而获益不少。英国出于保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考虑,并不希望德国就此一蹶不振而让法国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而且此时共产党已在俄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权,英国十分担心它会在欧洲蔓延,而让德国保持强大则是阻隔其向西发展的有效保障。法国则与英国的做法相反,时刻都在想方设法置德国于死地,如此才能安享欧洲霸主的地位。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赢家——美国,出于开拓欧洲市场尤其是德国市场的缘故,非常慷慨地给予德国巨额贷款,同时加大了对德投资的力度。就这样,德国在英、美两国的支持下,不仅逐步减少了战争赔款的支出,还获得了大量英镑、美元的投资,其国力开始迅速恢复,战争机器不断获得增强。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德国国防军下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凡尔赛和约》是在著名的凡尔赛宫内的镜廊签订的。

恶魔登场

希特勒于1889年出生在奥地利与德国接壤的边境小镇布劳瑙。少年时期的希特勒性格叛逆,中学没毕业就辍学了,以打零工为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已经25岁的希特勒加入了德国军队。1919年,德国的战败对于希特勒来说简直就是世界末日,他不能接受强大的德意志民族臣服于英、法等国的事实。在这一年,能言善辩的他加入了一个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并很快在这个组织中获得了领导地位。1920年2月,希特勒将该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并在不久后成为该党主席。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的比格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了暴动,妄图以此推翻现政府并建立法西斯政权。很快,这次暴动就被镇压下去了,希特勒也被判入狱。在监狱服刑期间,希特勒口述、其党徒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下了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详细阐述了征服全世界并建立由雅利安民族领导的社会的规划。在1932年7月的大选中,希特勒极力煽动德国人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宣扬“强权国家是改善经济的前提”。

这些激进主张赢得了许多希望德国能走出经济困境的选民的心,纳粹党最终获得了37.3%的选票,一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总理。上台伊始,希特勒就加快了重整德国战争机器的步伐,1935年3月5日宣布建立国防军,随后不久就颁布了国防法令,并同时恢复普遍义务征兵制。这一系列措施已经从实质上废除了《凡尔赛和约》,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在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尼同样在进行着庞大的扩军备战行动。墨索里尼于1883年出生在意大利普雷达皮奥的一个铁匠家庭,从小就崇尚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做事方式。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兰组建了一个名为“战斗法西斯”的组织,开始在意大利国内推行法西斯主义。1921年11月,墨索里尼又组建了正式的法西斯政党,并广泛招揽法西斯党徒。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国内经济极度困难,政局也动荡不安,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宣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他们把墨索里尼当做能够带领意大利走出困境的大救星。很快,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党的党员规模就达到了150万人,另外还操纵控制了工会和其他社团的250万名成员。1922年10月15日,墨索里尼纠集4万名全副武装的法西斯党徒从那不勒斯出发,向首都罗马进军,企图以武力夺取政权。1922年10月29日,在经历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之后,墨索里尼成为意大利总理,法西斯专政开始在意大利确立。梦想成为恺撒大帝的墨索里尼一上台就显露出了赤裸裸的对外扩张野心,其侵略矛头直指地中海沿岸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妄图建立“大罗马帝国”。希特勒

战争策源地

1936年10月25日,意大利与德国签订了《德意轴心协定》,两国在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于是意大利与德国结成了“罗马-柏林轴心”,墨索里尼成为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帮凶。

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不断加剧。日本的快速扩张也让原本对日友好的英国坐立不安,害怕自己在亚洲的权威会受到这个后进者的挑战。为了抑制日本的扩张,1921年11月,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中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迫使日本将山东的权益和胶济铁路归还中国,并撤出盘踞在上述区域中的日本军队。这一公约让日本人极度不满,也让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的战争野心开始不断膨胀,为日后全面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埋下了伏笔。1940年9月,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该条约规定当美国为了英国的利益而加入欧洲战争时,日本有为轴心国参战的义务,实际上日本已正式加入了轴心国联盟。至此,由德、意、日组成的轴心国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大浩劫很快就要来临了。

DISCOVERY

法西斯“法西斯”一词,在英语是fascism,德语为fascismus,本义为被多根木棒围绕的斧头。“法西斯主义”是极端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墨索里尼建立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卢沟桥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对中国沈阳发动了突然袭击,并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在这之后,日本开始为全面的侵华战争做战略准备。

平津告急

日本轻松夺取中国东北三省之后,一些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随时都在寻找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1936年9月3日,一名在中国广州开设药店的日本人在自己的店里被杀,日本海陆军中央部趁机提出了《时局处理方针》,声称日本政府“需要定下对华惩罚的决心”。很快,日本政府就批准了全面侵华战争的计划。

从1936年年底开始,日军派出了大批参谋要员前往中国华北、华中等地区,刺探当地军事情报。1937年上半年,日军在华北地区举行了多次军事演习,将演习目标公然指向了中国守军。只待东京一声令下,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就可立即启动。

此时驻守北平、天津和冀察地区的是宋哲元麾下的第29路军,总兵力约为10万人。可惜的是,在十分倚重嫡系的蒋介石眼里,这支部队就是杂牌军,因此经常克扣他们的武器装备和粮饷。侵华日军占领河北保定、沧州后,日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在平津地区一栋建筑物上举行庆祝仪式。

卢沟桥抗战

1937年7月3日,时任日本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向日本军部确定将在4天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守军驻地。19时30分,日军正式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疑为中国守军所为,并有一位名叫志村菊次郎的日本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进行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并坚决否认了枪声为中国士兵所放的指责。其实,志村菊次郎是由于在演习途中拉肚子而暂时和大部队失去联系的,而且早已归队。但日军就坚持以“士兵失踪”作为说辞,要求使用武力进行搜查。

翌日清晨5时左右,日军对宛平城的卢沟桥发动进攻,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遭到日军攻击之后,守卫宛平城的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在团长吉星文的指挥下,英勇抗敌,最终击退了日军。日军见宛平和卢沟桥久攻不下,就使出缓兵之计,放出了愿与中方谈判以解决纠纷的消息。1937年7月8日深夜,日军与北平市市长兼第29路军副军长秦德纯达成三项口头休战协议:双方立即停止射击;日军撤至丰台,中国军队退到卢沟桥以西地带;宛平城内防务由保安队担任。之后双方进入休战期,然而,日军却利用这段时间不断向包括宛平在内的华北地区调集重兵,很快就调集了10万人。桥的东头便是宛平城,城墙上的累累弹痕至今仍清晰可见。正是在这里,中国人民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7月18日,实力大增的日军重新发动了对宛平城的攻击,同时对廊坊实施进攻。25日,日军攻占廊坊。第二天,日军华北驻屯军向第29路军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中国驻卢沟桥、八宝山附近部队27日正午退至长辛店,驻北平城内及西苑之部队28日正午移至永定河以西地区。宋哲元将军严词拒绝,并向全国表达了坚决抗战的决心。27日凌晨,日军对通县发动了进攻,并在中午时分将其占领。同一天,日本军部大本营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了作战指令,命令其向平津地区发动总攻。

大刀砍去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军按照计划向北平发动了总攻。香月清司指挥约1万日军,在飞机、装甲车和火炮的配合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近郊地区的第29路军发动了全面进攻。在战斗过程中,第29路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亲赴前线进行督战,最终都壮烈殉国。傍晚时分,来势汹汹的日军已占领了南苑、宛平、卢沟桥、西苑、北苑等地,并逼近北平城北面。7月29日,北平宣告沦陷。平津地区全部落入日军之手。虽然北平、天津的战事失败了,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序幕却就此拉开,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这个最危急的时刻团结起来,共渡难关。1937年7月7日,第29路军吉星文团在卢沟桥上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在卢沟桥事变中,为保卫国土,许多士兵在这里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DISCOVERY

卢沟桥

卢沟桥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御题的“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天下名桥各有风韵,而卢沟桥以其精美的石狮雕刻名满中华。整座桥身上共饰有石狮501个,它们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或挺胸望天,或凝神沉思……每当夕阳的余晖挥洒在永定河上时,这些石狮仿佛都活了过来,诉说着它们所见证的久远历史。

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上海,妄图在最短时间内占领中国的工业、经济中心,进而向南京推进,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淞沪大会战中,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近100万,激烈厮杀3个多月,最终中国军队由于腹背受敌不得不放弃上海。

战云密布

日本人觊觎中国的淞沪地区由来已久,“九一八”事变之后频频在这里制造摩擦,企图寻找开战的借口。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交通便利,城镇密集,其中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经济、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还是军事战略要地。所以,上海对于日本来说是“一块希望尽早吞下去的肥肉”。一片废墟中,一个孩童坐在地上号啕大哭。他浑身上下都是污渍,瘦小的身影在一片荒芜中显得无助和恐惧。

早在1932年1月18日,日本大使馆就唆使5名日本和尚在上海马玉山路三友实业社门前,向正在操练的中国守军投掷石块寻衅滋事。双方随即爆发冲突,一个日本和尚被打死。日本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守军发动了进攻。驻守上海的中国第19路军奋起抵抗,终因孤立无援,被迫撤离上海。3月3日,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方被迫与日方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至此,日本已经实际控制了上海的大片区域。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日本人的胃口,他们希望把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淞沪地区都吞下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狂妄地发出了“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叫嚣。在顺利攻占北平、天津之后,日军自然将目光转向了上海。

淞沪战火

1937年8月9日下午,日军派遣海军陆战队中队长大山勇夫中尉和一等水兵斋藤要藏驾车前往虹桥军用机场进行侦查,当他们企图硬闯机场入口时,被中国士兵击毙。日方无理指责中方正当的自卫行动,中方据理力争,丝毫不妥协,战争的气氛越来越浓。

8月13日上午9时15分,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部越过租界,到宝山路、北四川路等地布防,与在八字桥一带修筑工事的中国军队遭遇,双方发生武装冲突,打响了淞沪大会战的第一枪。淞沪抗日烈士纪念碑

8月14日上午,中国空军出动20多架战机对上海市区日军阵地以及吴淞口、黄浦江上的第3舰队进行了轰炸,由此打响了反击攻势。此后几天内,第9集团军对日军发起了数次进攻,但因日军多年经营的防御工事非常坚固,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伤亡。

为了保卫第9集团军侧翼的安全,中国军队立即向上海投入了第15集团军。中日两军数度激战,至9月7日,罗店、宝山落入日军之手,上海岌岌可危。面对上海危局,蒋介石再次向淞沪战区增兵至5个集团军,总兵力近60万人。此时,日军也将进攻重点由华北转向了上海,通过源源不断的增兵,其总兵力已达9个师团约20万人。9月30日,日军对守军发动了全面进攻,不断压缩中国军队的防线。

上海失守

从1937年10月5日开始,日军第9、第13师团在优势空军支援下,配合坦克向蕴藻浜地区发起猛烈攻击,企图越过蕴藻浜由大场以西南侵,切断沪宁铁路,孤立由大场至江湾的中国守军。10月8日,日军主力强渡蕴藻浜,快速向大场和南翔方向突击,中国守军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之下不得不向后撤退。10月25日,大场失守,中国守军则在第二天退守苏州河南岸。

11月5日拂晓,日军3个师团利用大雾大潮天气在杭州湾登陆,对上海的中国守军进行了迂回包围。11月6日,日军占领金山,企图对上海形成合围之势,战局急转直下。两天后,蒋介石被迫下令中国守军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全境沦陷,淞沪大会战宣告结束。此战日军虽最终占领了上海,但伤亡却达5万余人,更重要的是“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叫嚣在上海彻底破灭了。1937年11月9日,一群日本士兵挥舞着日本国旗与日军军旗,站在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总部楼顶庆祝占领上海。

赤裸裸的南京大屠杀

无数史实证明,软弱和后退只能引来侵略者的无所忌惮。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上,没有哪个事件能像惨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那样更能证明这一点。1937年12月,日军用枪口和刺刀威逼被俘的中国军民,反绑了他们的双手,教日本新兵用他们来练习使用刺刀。

绝望之城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三个月后,上海沦陷。11月,国民党军队退守南京。日军如狼似虎,乘胜追击,以20万兵力直逼南京。一路上,破松江、苏州、无锡、常州,奸淫掳掠,烧杀屠戮无恶不作。值此危急时刻,国民政府却还在开会讨论南京是守与不守的问题。由于蒋介石过分依赖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签字国对日本施加压力,遂决定只留下唐生智率七万守军留守南京,其余大部分兵力则仓皇撤退。

12月初,日军已经从北、东、南三面包围南京,投机军阀唐生智声称“誓与南京共存亡”,做出“背水一战”的姿态,命令销毁长江上全部渡船,并令宋希濂师看守通向下关的唯一通道挹江门。自此,南京城内守军和平民的退路被全部切断。10日,日军发动对南京的全线进攻,南京守城官兵仍顽强抵抗。12日,守城司令官唐生智在宣布弃城之后,乘坐汽艇溜之大吉。留下满城溃散之兵和无助的平民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在绝望中等待死亡。

历史惨剧

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在司令官松井石根的命令下,臭名昭著的日第6师团以及第16师团为期40余天的“南京大屠杀”随即开始。首先遭难的是那些未来得及脱下军服的南京守城官兵。日军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天理不容,15日,日军把解下武器的数千中国战俘押到鱼雷营,先让他们自行挖掘壕沟,然后反绑其双手,由手持刺刀的日本兵执行刺杀“练习”,将中国战俘作为练习刺杀的靶子,把他们一一刺死。另有许多日本兵站在壕沟四围观看,通常他们一队一队地都要这样上来“练习”一番。然而,这样的屠杀并不仅仅局限于战俘。日军下了屠城令,南京城内无论男女老少皆难幸免,就连那些躲在南京安全区避难的数千难民也被日军逮了出来,押往中山码头进行枪决。除了屠杀,日军还在全城内大肆奸淫妇女。他们已经不再是人,而是失去人性的野兽。血色,笼罩着南京城。罪恶,被历史痛苦地铭记。

二战档案

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这场大屠杀,是在日本当局策划与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等战犯的指挥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

日本投降后,曾对南京下达屠城令的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刽子手谷寿夫等日本战犯被押上了断头台。然而,历史怎会忘记这段浸满鲜血和屈辱的历史点滴?世人怎会遗忘这场令人发指的惨剧?12月13日,是南京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痛。

滇缅公路的修筑奇迹

它经过的是中国最难走最坚硬的云南山区,跨越的是最湍急的大江大河,在崇山峻岭之间输送着大后方以及抗日前线所需的各种物资。就是这样一条蛇形公路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物流大动脉的作用。

筑路迫在眉睫

在抗日战争中,有两条闻名遐迩的道路至今为人们所纪念。不同的是,一条在天上——驼峰航线,另一条在地面——滇缅公路,相同的是,两条路皆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一镐一镐从山上敲出来的,在修路之时以血、汗浸泡而来的。这条公路或许并不很长,全长959.4千米,从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由畹町出国界,外接缅甸腊戍,再与缅甸中央铁路相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封锁中国沿海,阻止其他国家援助中国的抗战物资进入中国境内。在那之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沿海所有重要城市和港口,企图让中国在孤立无援的局面下向其投降。当时,有大批爱国华侨捐款捐物,筹集了一大批如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国民政府在抗日救亡的危急时分也出钱从西方购买了大量汽车、石油、军火等物资。由于没有适当的通路运回国内,都堆放在越南的海防港内。这些物资对于拼死在上海抵抗的40万中国军队而言非常重要。

风云档案《滇缅公路歌》

1938年滇缅公路下关至畹町段修通后,时任腾冲县公路局长的刘楚湘先生曾做了一首《滇缅公路歌》:“滇西万山势奇,盘陀迤逦连……兴亡原是匹夫责,百万民夫齐听令。新妇卸妆荷锄行,乳娘襁儿担畚进;抗战后方同前方,举畚如炮锄如枪。凿山填谷开道路,路平如砥道康庄;工程期数月完,车驶昆明通木邦……滇人不惜糜身躯,但愿辚辚驶汽车;抗战源源济军需,誓复河山歼倭奴。”

修筑一条安全的物流通路迫在眉睫。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乘飞机从昆明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向蒋介石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蒋介石当即表示赞同,责成龙云马上着手滇缅公路的建设。11月初,滇缅公路的路线基本确定。此后,龙云派出特使前往缅甸,就在缅甸修路事宜与统治当地的英国殖民政府达成协议。与此同时,国内的各种修路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运送美国援华战略物资的卡车正在经过滇缅公路被称为“24拐”的一段。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连当时世界上的筑路专家都认为,要修好这样一条公路起码需要花上三年的时间。

最奇特的队伍

这年年底,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到公路上。这是一支世界上最奇特的筑路工人队伍,他们穿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未成年的少年和小孩。著名记者萧乾在《血肉筑成滇缅路》的报道中记下了这一幕:“秃疮脑袋上梳着辫子的,赤背戴草笠的,头上包巾、颈下拖着葫芦形瘿瘤的……老到七八十,小到六七岁,没牙的老媪,花裤腿的闺女都上阵了。”由于工程人员奇缺,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对流落到昆明的一批有文化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在爱国激情的推动下,这些年轻人产生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并在日后逐渐磨炼成为技术骨干。爱国热情号召了爱国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批批技术人员冒险穿过敌占区,经长途跋涉来到昆明,一些人甚至在旅途之中便死去了。1937年,中国老百姓正在挖掘从缅甸到中国的一条运输供应线的路基,这条公路被称为滇缅公路,滇缅公路被用来以军用卡车运输战略物资。

在机械设备严重缺乏的形势下,筑路工人完全凭借手工来完成。由于工事紧急,滇缅公路的很多路段是一边勘测一边施工,他们最先进的设备就是酒精水准仪。工人们呢,没有运输石块的机械,都是自己背着竹篓,一篓一篓地把石料背出来。没有炸药,使用自制火药,没有水泥,便烧制石灰和黏土,没有压路机,大石碾子便成了压路机。除修路中的死伤外,还有瘴气、疟疾严重威胁他们的健康,有人测算过,每千米的路上至少有3名工人为之付出生命代价。

保障的通路

1938年8月31日,全长959.4千米的滇缅公路终于建成通车了。当时,国统区内的几乎所有报纸都报道了这个极其鼓舞人心的消息,它也震惊了全世界。从开工至通车,仅用了9个月时间。从这个时候起,滇缅公路开始在抗日的大后方发挥出运输物资的重要作用。在1939年的11个月中,滇缅公路共运进各种军用物资27980吨,1941年达到了132193吨。

日本人对这条公路恨之入骨,想尽各种方法企图封闭和破坏它,曾经数次炸毁滇缅公路上的咽喉部位,即连通怒江、澜沧江的三座钢索大桥。可是,公路上的抢修人员往往在轰炸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在抢修了。直到1942年5月3日,日军侵占滇缅公路国内段止点畹町,滇缅公路交通至此被迫中断。

1944年10月,滇西远征军收复了失地,滇缅公路后来与中印公路相衔接,恢复了战时的国际交通运输。现在,从昆明通往滇西的公路几经改造、更替,早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滇缅公路。但云南人很难了却滇缅公路的情结,一直习惯将通往滇西、缅甸的公路称为滇缅公路。

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30日,伦敦唐宁街官邸,从慕尼黑回到英国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手中挥舞着刚刚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向欢呼的人群说道:“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吞并奥地利

1936年3月7日,德国军队大摇大摆地进入了莱茵河非军事区,《凡尔赛和约》变成了一纸空文,希特勒终于按捺不住日益膨胀的野心开始动手了。英法两国政府获知这一消息后极为震惊,立即向德国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希特勒立即向英法保证这次行动只是象征性的,并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法国政府要求英国共同对德国实施更加强硬的军事制裁措施,然而英国却向法国提出了一个建议:面对日益强大的德国,法国唯一的希望就是与之谋求妥协。英国的软弱表现让德国占领莱茵河地区成为了既成事实,也让希特勒在德国国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可以放心大胆地拟定更大规模的战争计划了。张伯伦手中挥舞着《慕尼黑协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宣称绥靖政策成功。

在成功干涉西班牙内战之后,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了旧日奥匈帝国的交通中心——奥地利。1938年2月12日,迫不及待的希特勒向奥地利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命令其承认奥地利纳粹党的合法性,对所有在押的奥地利纳粹党人实行大赦,并任命纳粹党人为内阁保安部长。奥地利政府断然拒绝了这些无理要求。希特勒于是决定动手,于3月12日下令德国武装部队实施“奥托方案”。在德国的强力威慑之下,奥地利政府同意德军进驻奥地利,随即希特勒的部队占领了奥地利全境。3月13日,希特勒宣布解散奥地利共和国,其全部领土并入德国,就这样,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

染指苏台德

希特勒下一个吞并的目标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在法国的影响和支持下相互签订了同盟条约。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都有庞大的军队,而他们的军火供应主要依靠捷克斯洛伐克。这三个欧洲小国联合起来就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被称做“小协约国”。1924年至1927年,法国先后与上述三国签订了政治、军事协议,确立了对小协约国的领导地位,在南欧形成了与意大利抗衡的局面。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曾经受到德国民众的狂热拥戴。

捷克斯洛伐克西部与德国接壤的边境有一个名叫苏台德的地区,那里居住有320万德意志人。迫于德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以及来自英法两国的“规劝”,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与汉莱因开始了对话谈判。由于双方分歧太大,谈判没持续多久,汉莱因就单方面宣布终止与捷政府的对话,并煽动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分子不断制造骚动。高度警惕的捷政府动用军队迅速平息了这些骚动。希特勒随即于1938年5月19日调动军队向德捷边境集结。捷政府也不示弱,立即宣布局部动员,向捷德边境增兵,与德国军队形成了对峙。眼看着德捷两国就要兵戎相见了,英法两国顿时慌了手脚,他们随即向“不听话”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声称如果捷政府不听劝阻执意与德国对抗的话,英法将不会履行之前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的互助防御条约中所规定的义务。同时,英法两国向希特勒明确表示“承认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请求德国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动武。在这种压力之下,捷政府不得不同意和德国就苏台德地区的地位问题进行谈判。英国首相张伯伦还专程飞赴德国柏林会见希特勒,提议召开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商讨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的相关事宜。张伯伦的建议正中希特勒的下怀,立即就同意召开四国会议进行协商。

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2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总理希特勒、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在德国首都慕尼黑举行会谈,商讨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的事宜。捷政府代表虽然准时到达慕尼黑参加会议,但在最终的会议过程中却被禁止入场,就这样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被肢解。9月30日,四国政府最终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按照该协定,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一起“转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近1/5的领土(1.8万平方千米)、半数以上的工业设施和资源以及坚固的边境防御工事。1938年9月,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几小时后,苏台德小镇普拉纳的街道上就挂满了纳粹旗帜,小镇也被更名为普拉。

闪电袭击波兰

进攻波兰之前,希特勒在德军统帅部的一次会议上说:“我将提出发动战争的理由,不管讲得通讲不通,事后是没有人会问胜利者当初讲的是不是真话。是非问题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胜利。”希特勒检阅即将进攻波兰的德军步兵师。

白色方案

从欧洲近现代史来看,没有一个国家像波兰这样饱经磨难。18世纪的时候,波兰的西面是普鲁士,南面是奥匈帝国,东面是沙皇俄国。这种“夹心饼干”式的地理位置让波兰先后三次被瓜分,波兰作为一个国家消失了123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才在英法的支持下重新建国。为了让波兰向东挡住苏联,向西压制德国,英法将普鲁士在1793年从波兰割走的港口城市但泽还给了波兰。这个举动让希特勒耿耿于怀,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一个胆敢吞并德国领土的波兰是不可饶恕的。”其实除了但泽的归属,希特勒还窥视着波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发达的机械工业、造船业,占领波兰不但能以战养战,还能解除侧翼的威胁。1938年10月,在希特勒的指示下,德国外交部向波兰政府提出了收回但泽的要求,德国军方也制订了进攻波兰的作战计划,也就是后来的“白色方案”。该方案中有这样一句话,“越能成功地以突然、猛烈的打击开始战争并迅速取得胜利,就越容易使波兰处于孤立地位,即使在战争爆发以后也是如此”,这就是希特勒一直以来推崇的“闪电战”战术。

尽管英法两国先后与波兰签订了军事防卫互助协定,以此向德国表示了自己保护波兰的“强硬态度”,希望能阻止德国可能对波兰采取的军事行动。可此时的德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凡尔赛锁链之下,只有10万陆军的战败国了。德国的陆军已经扩充到了51个师,其中有9个由III号坦克、轻型装甲车和三轮摩托车装备起来的精锐装甲师;德国空军拥有飞机4000多架,是英法两国空军飞机数量的总和;德国的军火产量比1933年增加了9倍,军火总产量已经相当于英美的总和,这样庞大的军事力量已经不是英法的口头警告所能阻止的。至此英法两国才发现希特勒的野心之大,他是想成为整个欧洲的霸主。1939年10月1日:德国士兵骑着摩托车在波兰首都华沙街头横冲直撞。

闪电冲击

1939年9月1日,随着希特勒的一声令下,54个师160万名德国士兵在3600辆坦克、6000门火炮和2000架飞机的配合下越过了波兰边境,他们以不宣而战的方式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欧洲大陆保持了20年零10个月的和平在这一天结束了。按照军史学家的说法,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闪电战”的开端。天空中,成群结队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尖声吼叫,成百上千吨的航空炸弹倾泻在波兰境内的桥梁、铁路、公路和飞机场上,数百架波兰战斗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变成了一堆燃烧着的废铁;地面上,上千辆Ⅱ号和Ⅲ号坦克以每天数十千米的速度推进,在坦克的后面是突击火炮、摩托车和乘坐汽车前进的德军士兵。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周,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就已经深入波兰境内数百千米,波兰军队陷入了可怕的溃退之中,35个步兵师半数以上被德军分割包围,战争在这时已经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戮,首都华沙也是岌岌可危。

1939年9月9日,从边境撤至维斯瓦河支流布祖拉河的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陷入了德军的包围之中,波兹南集团军司令库特尔齐亚将军果断命令下辖的波军12个师向德军主力侧翼发起了反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祖拉河战役”。波军的这次绝地反击让德国人震惊不已,原以为不堪一击的波兰军队居然还有能力发动反攻,于是德军立即集中了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向波兹南集团军直扑过来。波兹南集团军虽然一度牵制了进攻华沙的德军,但还是未能扭转败局,在坚持了10天之后全军覆没。值得一提的是,波兹南集团军中的骑兵旅虽然装备落后(主要武器为大刀与长矛),但还是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向隆隆驶来的德军坦克发起冲锋,直至全部阵亡。1939年10月28日,波兰波兹南,波兰战俘在纳粹军官的监视下从事修建工作。

1939年9月14日,德军兵临华沙城下,英勇的华沙军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抵抗。9月16日,逃出华沙的波兰政府领导越过边界进入罗马尼亚境内避难,波兰各地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境地。此时波兰的近邻——苏联开始坐不住了,德军势如破竹的进攻速度让苏联感觉到危险正在步步逼近。苏共中央判断德国在占领波兰之后,很快就会对巴尔干地区甚至是苏联发动进攻。为了避免波兰成为德军进攻苏联的前哨阵地,苏联军队必须进入波兰境内,在更远的距离内抵御德军未来可能发动的进攻。9月17日,为了防止德军在波兰的军事行动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利益,苏联以波兰国内局势已威胁到自身安全为由出兵波兰,在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向西快速推进。9月18日,苏军前进至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在那里与同时赶来的大批德军相会,随即便形成了对峙。9月28日,华沙在经历了数十天的狂轰滥炸之后沦陷,华沙电台终于停止播放波兰国歌,一个拥有3500万人口的国家就这样宣告被占。

尽管勇敢的波兰军民也进行了反击,但战争理念和技术兵器上的巨大差距却不是一批人的勇气所能弥补的。在整个入侵波兰的过程中,德军以1.1万人阵亡的代价取得了“空前的胜利”,7万名波兰士兵战死,70余万人被俘,无数的平民流离失所。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世界大战的开端,更加惨烈血腥的战斗即将打响。二战中,华沙的老城区有90%被无情的战火摧毁,战后重建的城区依然保留了原来的古典风格。

英国民众集体支援抗战

战争总是给人们带来痛苦和死亡,它需要大量的金钱和物资才能维持下去。当二战进行到最艰苦的岁月时,无处不在的匮乏令人触目惊心。

积极备战

1940年,希特勒密谋准备实施海狮计划,向英国进攻。此时,欧洲绝大部分国家已经沦陷,英国就像孤岛,需要独自应对强大的第三帝国。德国潜艇严密封锁了海上的物资供应,英国境内物资极其短缺。可是,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来应对战时的物资短缺。为了抵抗侵略者,人们献出一切,生命、财产、口粮、家用器具。

在1939年9月,英国政府发放了3800万个防毒面具,以英国的人口来说几乎就是人手一个。在每个有花园的英国人家庭里建有家庭防空洞。全国共在有花园的家庭内修建了15万个家庭防空洞,洞深1.2米,其上覆以厚厚的钢板,再在上面盖上泥土。在战争时期,面对德军的狂轰滥炸,这种防空洞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当然,防空洞的财政预算也高得惊人。在丘吉尔的鼓舞下,全国上下积极备战。

1940年1月8日,英国开始实行食物配给制,早在战争爆发时汽油就已经定量供应。百姓们需到政府登记,才能获得定量配给。食物也是如此,每人配给食物如咸肉、黄油,每人每周4盎司。同年6月1日,布料开始实行配给,每人一年有66张定量布票,而一条长裤就要花掉8张。在物资最紧缺的1942年,英国人民每周每人只能允许吃很少的肉。食物的匮乏使得很多人开始自己养猪或家禽,这样,他们自己就能解决食物不足的问题。尽管物资缺乏,英国粮食部早在战前几个月就已经为战争时期的粮食分配做好了准备。如面包、鱼、番茄、蔬菜等食物在战时亦从来没有限制过。在肉与蛋白质缺乏的情形下,他们还想方设法增加营养,比如在用于烤面包的面粉里直接加入钙和维生素。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则优先考虑,确保了所有儿童与母亲们能够在家中收到送上门的牛奶、新鲜橙汁和鳕鱼肝油。政府还规定,如果把普通食品用以喂养宠物则被视为非法行为,将被处以罚金。1940年,英国人把捐献出来的铝制锅碗瓢盆熔化后用来制造飞机零件。

支持战斗

战争时期,英国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燃料支持战时需要。英国燃料、照明和电力部长发起了大规模运动,号召人民节约燃料,并限定了每月生活所需消耗的煤。“炖锅造飞机”是英国政府提出的当时最著名的后方支援运动之一。号召民众捐献铝制锅,将其熔化后便可制造飞机零件。此举一来可以激励士气,能使人们感到自己为打败希特勒出了一份力,二来也可用来节省原材料。在那个时候,英国的许多家庭厨房里往往堆放着二战前生产的各种体型庞大的铝制的锅碗瓢盆。许多英国人都踊跃拿出家里的铝制锅,以支持前方战斗。

为了节约原材料,聪明的英国人想出各种办法。最著名的莫过于哈维兰公司制造的“蚊”式飞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设计最成功的飞机之一。飞机采用全木质结构是设计师哈维兰最具深谋远虑的决定,他充分预见到战时英国的铝合金将出现匮乏,掌握飞机金属结构制造技术的工人也将十分短缺,木质的飞机能够由任何技术熟练的木匠进行生产,英国的钢琴厂、橱柜厂、家具厂都能投入飞机的生产。1940年11月25日,第一架“蚊”式飞机试飞,该飞机身轻、性能好、节省原材料。后来实践证明,蚊式飞机在战场上发挥了集轰炸、战斗、侦察、教练、联络、反潜于一身的重要作用。

保持中立的法西斯国家:西班牙

二战中,作为法西斯国家之一的西班牙却一直没有卷入战争的洪流之中,在二战政治格局上扮演了一个复杂的角色。作为法西斯独裁者佛朗哥本应倒向德、意,可是他却选择了中立。正是这一明智的选择,使其实现了为时最长的独裁统治。无论是希特勒,还是墨索里尼,裕仁天皇都未能做到的,他却做到了。或许,他也可被称为一代枭雄。

1940年,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访问法国维希政府的领导人贝当。

渔翁得利

1936年7月,西班牙的佛朗哥在一次机遇下登上了叛军魁首的宝座。在德国希特勒和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支持下,佛朗哥发动了反对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内战。这一年,佛朗哥任西班牙海、陆、空三军大元帅,独揽大权。经历了3年的内战之后,1939年3月21日,佛朗哥军队占领马德里,推翻共和政府,佛朗哥自任国家元首,开始了长达36年的独裁统治。上台伊始,他取消其他一切政党,法西斯政党长枪党为唯一合法政党,镇压枪杀共产党及进步人士,使得大批西班牙人流亡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佛朗哥面临着参战的选择。然而,此人生性狡猾,显然他并不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账,虽说二人曾经扶持过他,但在参战的问题上,佛朗哥始终未表明态度。在1939年10月23日的一次与希特勒的谈判中,他与希特勒讨价还价,直到希特勒像他过去对待张伯伦那样,一跃而起,宣布继续会谈下去没有用了。事后,希特勒向墨索里尼叙述道:“我宁愿把牙齿拔掉三四个,也不愿再受这个罪了。”然而,佛朗哥的选择是对的,整个二战期间,他在两大集团之间周旋,见风使舵,利用英、美与德、意之间的矛盾,从中捞取好处。

反观贝当,曾在一战中因凡尔登战役的胜利而成为名噪一时的民族英雄,可是在二战期间,其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

传奇人物

独裁者的末日

独裁者佛朗哥,以软硬兼施的政策统治西班牙长达36年,其原因并不是偶然的。他除了以铁血手段对付民众的反独裁运动,也采取一些灵活的安抚措施予以让步。直到1975年11月20日,83岁的佛朗哥因冠心病复发而寿终正寝。临死之前,当他的医生不得不用手指伸到他的喉咙里抠出窒息着他的血块时,他说:“想不到,死也这么费劲”。在他死后,西班牙最著名的诗人之一阿尔维蒂说道:“西班牙史上最大的刽子手死了,地狱的烈火烧他,也不足解恨。”足见西班牙人民对独裁者的积恨有多深。

贝当之死

1940年5月,法军在德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时任法国驻西班牙大使的贝当应召回国出任内阁副总理,人们发现以前打胜仗的那个英雄现在已经成为主和派的领袖。在贝当担任法国驻西班牙大使期间,与佛朗哥关系密切。6月16日晚,贝当奉命组阁,随即请求西班牙政府充当法国与德国谈判的中间人。之后,佛朗哥曾到访维希法国政府,会晤了贝当。在此之前,二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944年8月,法国解放之后,贝当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51年7月23日,贝当死于囚禁地约岛。而两面讨巧的佛朗哥只是在利益和权力欲望的驱使下做对的选择,利用中立的身份在交战双方进行贸易,大获其利,把世界上最后一个法西斯独裁政权维持了近40年。

战争使女人走出家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妇女仍止步于厨房和缝纫间,那个时代的妇女脑子里只有丈夫和孩子,外面的世界由男性去管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一个契机,终于令女性走出了家门,获得了新生。英国军工厂里的女工在休息时喝牛奶,这些牛奶是由政府提供的,用来抵消她们暴露在军工厂重金属铅的影响。最初她们是自愿去的,后来是响应政府号召去的。

走出家庭

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大量的成年男子被征召入伍。由于男人参军上前线以及军工产品迅速增长,美国工厂里的劳动力严重不足。而二战之前,大多数美国妇女都是家庭主妇或者做一些护士或文员的工作,于是美国政府号召妇女们到制造业的军工厂、汽车厂等地方从事男人的工作,为战争生产源源不断的枪弹、坦克、飞机和服装等军需品。此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妇女走出家庭会有这么多的好处,她们既能干体力活又能充当文员,既能开汽车也能制造炸药。各国政府在战事吃紧的状态下,积极鼓励妇女从家庭中走出来,投入到工厂及社会服务中去。在1914年整个法国只有几百个女医生和数十个女律师。但在战争时期,她们的人数大量增加。至1918年,全世界女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妇女惊喜地发现,在自己的经济独立之后,她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经济独立

1940年,二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同盟国英、美、法、苏积极号召妇女进入兵工厂工作,以便生产足够的枪支弹药和其他军需物品。温斯顿·丘吉尔宣布,英国军工需要100万妇女。为了提高妇女的工作积极性,当时兵工厂的工资是传统职业所挣工资的两倍,已经快要达到中产阶级的工资水平。妇女们发现,只要她们进入了兵工厂,就不再为所谓的毛毛钱工作。实际上,兵工厂的工作也是重复的劳力工作,并不复杂。在开战后,英国的妇女劳动力增加了18%,大量妇女补充到军工生产、后勤、交通、农业等部门中。她们认同自己的职业素养并看重自身的经济独立。

在那个年代,妇女走出家庭投入社会,不仅支持了前线,同时也改变了妇女主内的社会观念,女权主义的思想从那里开始萌生。二战结束后,全世界都认同了女性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战争在带给人们死亡的同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进一步带动了社会文明。

铆工罗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有一张家喻户晓的“铆工罗西”海报,海报上有一位虎背熊腰的女子,代表着二战时期工厂劳动妇女的强壮形象,她也是二战美国劳动妇女的代名词。“铆工罗西”有两位原型,一位是纽约一家飞机制造公司的员工罗斯·希克,她的工作是给“复仇者”轰炸机的机翼上铆钉;另一位原型是一家飞机装配厂的员工罗斯·韦尔·门罗,她被著名的好莱坞明星沃尔特·皮金看中,在一部宣传战争的影片中担任了女主角。后来,有一位艺术家将这两位杰出女性的形象组合起来,创造出“铆工罗西”的海报。自此,“铆工罗西”成为二战美国妇女的形象。

炮火中的挪威村庄

所谓战争是由一群政治家的钩心斗角的阴谋下所结出的果子。1939年,希特勒向波兰发动闪电袭击之后,英国和法国以援助芬兰为借口组织远征军。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德国北方的安全问题成为希特勒的心头大患。最终,希特勒打着以保卫丹麦、挪威的中立,防止英法联军的入侵为借口的旗号,向着丹麦和挪威开战。

威塞尔演习

对于德国而言,丹麦是进出波罗的海的门户,挪威则扼巴伦支海、大西洋和北海之喉舌。一战时期,英国海军就在这里布下过一道严密的封锁线,把德国海军和商船队封锁在内海。除去相当重要的战略位置外,挪威还是德国从瑞典输送铁矿砂的必经之道。因此,保证铁矿砂的进口对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英法远征军借援助芬兰之机,也是意图在通过挪威和瑞典前往芬兰的同时,切断德国的铁矿砂来源,在德国北方形成包围之势,从而达到制约的目的。

为了首先保证北方的安全,德国制订了入侵丹麦和挪威的作战计划——“威塞尔演习”。在当时,除了丹麦以外,北欧国家的战斗力并不弱,北欧人向来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再加上英法援军,其实力自然不可小视。为了这次战役,德国动用了7个步兵师和1个摩托化旅和若干独立部队共14万人,以第5航空队的1300架飞机和海军配合。其中的2个师和1个旅用来占领较弱的丹麦,其他部队则进攻挪威,整个战役由尼古拉斯·冯·福肯霍斯特将军指挥。在作战之前,德国延续了以往的作战方法,作战计划在战前严格保密,以至于丹麦和挪威并未对德国入侵的威胁产生警惕;德军还以伪装手段,把运兵船和军舰伪装成英国舰船,成功地突破了英国海军的监视封锁,保证了战争的突然性。另外,注重培养并收买对方的卖国分子“吉斯林”,从而减少了战争的阻力。

元气大伤

1940年4月9日清晨,在希特勒的指挥下,德军全面展开入侵丹麦和挪威的“威塞尔演习”行动。进攻丹麦的德军十分顺利,70岁的丹麦国王无心抵抗,再加上国小力弱,只是象征性地打了几枪便宣布投降,德军只用了4个小时便占领了丹麦。之后,丹麦从纳粹分子那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国内自治权。而德军在挪威方面的形势却不乐观。在英法联军的帮助下,挪威军队顽强地抵抗德军,一时间德军损失较大。但德军在海空军的支援下,很快拿下了除奥斯陆以外的所有目标。此时,德军首次在战术上使用了伞兵精锐部队,从而占领了奥斯陆附近的福纳布机场,进而攻占了奥斯陆。挪威政府被迫转移到北方的纳尔维克继续进行抵抗。在挪威海上,德国海军舰队和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展开了一场海空恶战,双方各有损失,其中以德军损失严重。5月12日,在英国舰队掩护下,英法援军2万余人在纳尔维克登陆成功并顺利地占领了这座城市。之后,德国军队开始闪击西欧,在法国战场上的英法联军遭受了惨败,是年6月8日,英法援军撤离了挪威北方回到西欧。6月10日,德军终于占领了挪威全境,扶植起以挪威的卖国贼吉斯林为首的傀儡政府。至此,在此次北欧战役中,各敌对阵营共伤亡一万余人。德国海军元气大伤,有10艘驱逐舰、3艘巡洋舰被击沉,有2艘主力舰受重伤。这令德国本来实力就不雄厚的舰队失去了大量舰只,以至于在短期内无法再进行大规模的作战行动。1940年,德国士兵穿过一处正在燃烧的挪威村庄。4月9日,德国人占领丹麦和挪威。在抵抗两小时后,丹麦投降,并从纳粹分子那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国内自治。6月10日,挪威投降。

德国伞兵空降荷兰

二战期间的德国伞兵以精锐而闻名于世。希特勒向来偏重于对地面进攻,一开始并不怎么重视伞兵,认为只能配合地面作特种作战,如敌后破坏等小规模的战术使用。但这种狭隘的观点很快就被战争的真实和残酷所改变。

组建航空师

1938年9月,库特·施图登特开始组建第7航空师,那个时候德国是最先建立空降师的国家,因此,世界各国至今都认为施图登特是空降作战的真正创始人。经过许多艰难的试验之后,至德军闪击波兰时,第7航空师的1团已经组建完毕,2团组建了2个营。这些伞兵们都在伞兵学校进行了正规专业的特种训练。

战争开始后,伞兵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陆军高层的将军们对这个全新的兵种持不信任的态度,直到在当年入侵挪威的战役中,德国才首次将伞兵大量地投入战场,利用伞兵的快速投送和机动性,达到进攻的突然性并快速部署到敌后。

伞兵风采

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了向西线的进攻。在这之前他们计划发动一次令荷兰惊讶的攻势。当日早晨,德空军运输机载着大量伞兵精锐部队飞临了荷兰上空。一周之前,荷兰一直在准备着抗击德国的侵略,只是他们仍未想到德军以这种方式进攻。从天而降的德国伞兵,其中一些穿着荷兰军服的德军快速越过荷兰边界,一下子直捣荷兰腹地,再加上德军在荷兰全境大撒玩偶伞兵,弄得整个荷兰人心惶惶。

风云档案

优秀的伞兵

德国伞兵曾在艾本·艾麦尔堡垒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批由92名士兵和9架滑翔机组成的小型伞兵队伍,冒着轻型防空火力的威慑,利用从天而降的优势,用手榴弹迅速摧毁了比利时军队的机枪堡垒,清除了全部的火力威胁,夺取了把守重要关口的三座大桥,为德军的北集团南翼主力部队铺平了前进的道路。由于这批伞兵用很小的代价获得了如此大的战果,连希特勒也称赞连连,甚至在战斗结束后不久,就亲自赶来为这些优秀的伞兵们颁发荣誉勋章。

当德国伞兵空降荷兰海牙时,在灰色的天空中,一只只降落伞宛如一朵朵毒蘑菇般盛开着。他们纷纷降落,不管落在何处,只要一到地上就立即投入到地面战斗中。当然,一些伞兵在降落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会以牺牲为代价。

在德军强有力的、配合得当的闪电战的攻势下,终使荷兰陷入流血与恐怖之中。荷兰女王威廉敏娜号召人们拿起武器,“最大限度地保持发自良知的警惕和镇定”。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5月14日鹿特丹港失陷,荷兰女王和政府成员乘两艘英国驱逐舰逃往伦敦。当晚,荷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命令部队放下武器,向德军投降。短短5天,荷兰即全部被德军占领。

自此,德国伞兵日益受到德司令部重视,并在后来的战斗中被委以重任。他们开始在各场战役中大量使用伞兵。荷兰、法国、布列斯特、斯大林格勒、营救墨索里尼……纳粹德国的邪恶伞花,在欧洲各地的天空中绽开。直至克里特岛的战斗之后才逐渐走上了末路。

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二战中,奇迹往往发生在最令人想不到的时刻,而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是对“奇迹”二字的最好诠释。这次闻名天下的大撤退被称为“败而不败的胜利”,堪称二战史上的一大奇迹。败北的英法联军聚集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待着撤退到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长长的队伍在海滩上绵延数十千米。希特勒莫名其妙的停止进攻的命令为英法联军的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27日德国装甲部队恢复进攻以后,滞留在海滩上的英法联军不但要迅速撤退,还要组织起来应付步步紧逼的德军进攻。

被迫停止

1940年5月10日,德军中路主力部队率1700辆坦克偷偷越过被称为天堑的阿登山区。在法国北部的比利时境内的阿登山区,一向被认为是法国的天然屏障,德国坦克将无法从这里通过。德军出其不意的进攻,令马其诺防线被迅速突破,短短十几天内,德军直扑英吉利海峡,将几十万英法联军困在法国北部的海滨城市敦刻尔克。希特勒欣喜若狂地声称:“现在,胜利与和平都掌握在我的手中。”此时,在仅仅60平方千米的海滩上,英法联军被德军三面包围,背后就是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除非有船只渡他们越过海峡,否则插翅难飞。此时,只要德军再收紧一下包围圈,敦刻尔克的联军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但是,神经质的希特勒突然考虑到沙滩和沼泽地带会令德军的装甲部队陷入困境,他心想反正已经胜利在握,再加上戈林拍胸脯表示空军即可将其解决,便下达命令,让正在全速包抄的德军停下来。古德里安遗憾地仰天长叹,就连坦克部队的将领们都十分沮丧。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

挽救生命

早在5月19日,海军部制订了一个由海军中将拉姆齐指挥的“发电机行动”的远征军撤退计划。26日晚,“发电机行动”正式开始执行。在英国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第一天只有7000名英法士兵撤出。然而,随着战斗形势的紧迫,仅凭英国海军的船只要在短时间内撤退40万人简直是天方夜谭。船只不够,人手不够,怎么办?自古以来英国每逢大的战事就有向民间征集的习惯,此次也不例外。英国海军部顾不上保守秘密,开始广泛征集船只,甚至通过广播呼吁所有拥有船只的人参加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营救,号召有条件的人们自行驾船去敦刻尔克营救生死一线的英法士兵。于是,数以千计的民众驾驶着各种驳船、货船、拖船、渔船、汽艇、甚至私人游艇纷纷出海,驶往敦刻尔克。先后有693艘英国船只,169艘法国、比利时以及荷兰船只加入救援队伍之中。在英空军的支持下,人们艰难地进行营救行动。

在营救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从5月26日营救开始至6月4日结束,共有33.8万余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他们抛弃了所有重型武器,但却挽回了生命,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有战斗经验的有生力量。1940年6月,法国敦刻尔克,从敦刻尔克海滩逃出来的幸存者爬上绳梯,他们正要撤退到对岸的英国。对于每个从敦刻尔克撤退出来的士兵来说,他们的生命得到了上帝的眷顾;对于二战来说,每多一个撤退出来的士兵意味着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多保存了一份实力。

法国大溃败

早在波兰战争结束之前,希特勒就下达了闪电袭击法国的命令,他明确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击溃法国,并迫使英国投降,从而在欧洲确立德国的霸权地位。时间总的来说将不利于我们,因为敌方的经济潜力比我们大。因此要向西方进攻,越快越好。”1940年6月14日,德国骑兵沿着香榭丽舍大道进入巴黎,照片背景是巴黎凯旋门。第二天,希特勒到达巴黎。

积极备战

德国完全占领波兰之后,早早就与德国宣战的英法两国军队竟然一直按兵不动,即使其总兵力已远超过西线德军的数量。英法两国完全没有想到,希特勒并不打算停止战争的脚步,他决心再向西占领整个法国,同时逼迫英国投降。一名英国远征军的士兵从敦刻尔克回来后和女朋友在车站热吻。1940年,法国马赛,看到祖国军队溃败,一位法国男人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按照德军总参谋部的作战设想,首先由空降兵夺取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重要战略要地,同时出动空军争夺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上空的制空权。然后B集团军群开始对比利时、荷兰进行佯攻,以诱使英法两国军队主力进入这些低地国家。此时C集团军群在法国马其诺防线正面进行接触,争取有所突破,以牵制英法两国军队无法北上增援。接下来,担任主攻任务的A集团军群由战线中央实施快速突击,穿越丛林密布的阿登山区,突入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插法国腹地。

此时,德军对面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在兵力上与德军可谓是旗鼓相当。战前,英法联军误以为德军此次将沿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的战术,会把主力放在自己的右翼,通过比利时攻击法国,因此将联军主力部署在法比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其他部队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马其诺防线上,而战线中央则由于拥有阿登山区天险,只留了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驻守。此时,万事俱备的希特勒开始动手了。

镰刀闪击

1940年5月10日清晨,大批德国空军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军用机场、铁路公路枢纽等重要目标实施了猛烈的轰炸。随后,从北海到马其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千米的战线上,德国陆军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地面进攻,闪击法国的行动拉开了序幕。

很快,担任佯攻任务的B集团军群就利用空降兵和装甲部队在比利时和荷兰顺利打开了局面。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英法联军主力果然上钩,立即越过法比边境进行火速增援。与此同时,C集团军群也在马其诺防线与法军打得火热,使得法军无法从南线抽调兵力协防中部战线。伦德施泰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了强攻,其先头部队是由古德里安带领的第19装甲军。仅一天工夫,卢森堡就向德军投降了。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成功穿越阿登山脉110千米长的峡谷,突进至马斯河北岸。5月13日德军通过马斯河,直插法国腹地。直到此时,英法两国才发现德国人玩的是声东击西的把戏。而此时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以及马其诺防线的法军已处于可能会被德军合围歼灭的危险境地。第二天下午,英、法派出了开战以来最庞大的空中打击机群,前往马斯河对德军进行拦截。双方共投入了500多架作战飞机,在马斯河上空杀得昏天黑地。在这场空战中,以逸待劳的德国空军大获全胜,英军从本土派出的10个战斗机中队共损失了60%的飞机。同一天,德军B集团军群开始进攻鹿特丹。很快,荷军最高司令部下令荷军停止抵抗,就地向德军投降。

5月15日清晨,得知德军突破马斯河防线长驱直入的消息之后,惊慌失措的法国政府开始准备向图尔撤退。与此同时,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在渡过马斯河后没有片刻停留,继续向西全速前进。由于古德里安的突击速度太快,以至于即使在路上遇到大批向西溃退的法军士兵都不愿停下来去俘虏他们。古德里安闪电般的速度让德军统帅部也是非常不安,曾两度下令其暂停前进,但古德里安居然抗命不遵,反而加快了推进的速度。

5月20日,古德里安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并开始向北推进以占领各大港口,切断英法联军撤向英国的退路。此时A集团军群已经切断了英法军队向南的退路,而且北面的B集团军群已攻占了荷兰及比利时东部地区,数十万英法联军主力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德军的包围圈之中。眼下英法联军能够逃脱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刻尔克在内的法国北部的几个海港了。1940年5月,德军装甲集群穿过阿登山地,突然出现在了马其诺防线的侧翼。

英德不列颠之战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代号为“海狮计划”的军事指令:“尽管英国在军事上处于绝望的境地,但仍未做出求和的表示,因此我决定要准备一个在英国登陆的计划,并在必要时加以执行。整个计划的准备工作应在8月中旬完成。”

大战前夕

虽然英国远征军中的绝大多数士兵都从敦刻尔克幸运地返回了祖国,但英国还是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元气大伤,连安全防卫都很成问题,更别说反攻欧洲大陆。而海峡另外一侧,希特勒判断英国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很快就会投降,于是将关注重心转到了东线,开始谋划进攻苏联。从法国投降直到1940年7月中旬,他没有提出过任何进攻英国的计划。最终,希特勒失望地发现有美国在背后撑腰的英国根本就没有向德国投降的打算,于是气急败坏地批准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按照该计划的设想,德军会在多佛尔海峡法国一侧使用重炮对英国海防工事实施毁灭性打击,同时出动作战飞机夺取该地区的制空权,从而在英吉利海峡最便捷的一条线上开辟一条狭窄的走廊,再用水雷将这条走廊的两侧围起来,同时由潜艇提供保护。准备妥当后,德国陆军坐渡船通过该走廊抵达英国本土。最后,陆军在空军的掩护下占领英伦三岛。在“海狮计划”的准备阶段,德国人1个月之内就沿欧洲北海岸集结了13个师的兵力、168艘运输舰、1910艘驳船、419艘拖轮和1600艘汽艇。希特勒最初希望能在1940年8月15日开始实施登陆作战,但在多数统帅部将领的反对下将时间推迟到9月24日。109战斗机是二战中德国空军的主力机型,它采用了圆翼尖的设计,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在德军早期的一系列闪电战中出尽了风头。

为保证陆军部队顺利渡过英吉利海峡并在英国本土快速突进,制空权是决定性的因素。于是在敦刻尔克没有捞到多少油水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再次向希特勒打包票称,他手中的空中打击力量可以在4个星期内将英国皇家空军从英伦三岛的上空给抹去并迫使英国投降,而不需要动用陆军。此时戈林的手中已拥有2669架作战飞机,而英军作战飞机的数量则不到800架。虽然双方空军的实力非常悬殊,但英国此时拥有自己的秘密武器——雷达,它与战斗机、高射炮、探照灯、防空气球等构成了一套十分有效的防空体系,再加上英国完善的地面预警机制,都让德国人在后来的进攻中吃尽了苦头。考文垂市的消防员正在清理德国飞机轰炸后的废墟。

鏖战英伦

从1940年7月10日至8月初,德国空军动用2400余架作战飞机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在第一阶段的攻击中,德国空军的首要攻击目标是多佛尔到普利茅斯之间的英国南部港口以及英吉利海峡中的英国护航舰队,以期清除渡海通道上的障碍,同时诱使英国战机出战并寻机将其消灭。英国皇家空军为保存实力,尽量派出小批战机与德机巧妙周旋。即便如此,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英国皇家空军共击落德机227架,自己损失96架,有效打击了德国人的嚣张气焰。

8月1日希特勒签发第十七号作战指令,要求德国空军“尽快打垮英国空军”。于是戈林制订了代号为“鹰”的空中作战计划,并将德国空军开始全面出击的日期命名为“鹰日”。8月2日至9月6日,英国东南部和伦敦周围的军用机场、补给设施、雷达观测站以及飞机工厂等成为德国空军打击的重点。最初戈林将“鹰日”定在8月8日,后来由于天气问题而推迟至13日。此时德国空军一流的Bf-109战斗机由于受作战半径的限制,不能为庞大的轰炸机群提供远距离的护航,于是不得不冒险使用航程较大但作战性能稍逊一筹的Bf-110双发双座战斗机。8月15日,英德双方迎来了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空战。这一天,大约100多架德国轰炸机在完成对英国轰炸任务返航途中,遇到了英国皇家空军大批“喷火”式战斗机的拦截。很快,灵活的“喷火”式战斗机就将担任护航任务的40多架机体庞大笨拙不堪的Bf-110战斗机打得七零八落,并击落了大量的德军轰炸机。在这一天的所有战斗中,德国空军共出动作战飞机2000多架次,英国皇家空军则出动了22个战斗机中队进行拦截。最终英国人大获全胜。

8月28日,英国皇家空军首次对德国首都柏林实施了空袭,这让希特勒大为恼火,命令戈林立即对伦敦实施报复性空袭。9月7日开始,德国空军的攻击重点改为伦敦。这一天傍晚,德国空军共投入了625架轰炸机和648架战斗机,首次对伦敦实施了大规模空袭,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与破坏。在接下来的57天时间里,伦敦平均每天晚上都会遭到德国人200多架轰炸机的狂轰乱炸,许多无辜市民被炸死炸伤,城市建筑大多都被炸弹夷平。虽然伦敦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但这段时间却给了英国皇家空军宝贵的喘息之机,战争胜利的天平开始逐渐向英国人倾斜。

战争转折点

1940年9月15日可以说是不列颠空战的转折点。这天中午,当德国空军200多架轰炸机在600多架战斗机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再次向伦敦扑来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却是已经准备充分的英国战斗机。这一战德军共损失183架作战飞机,英国的损失则不到40架。两天之后,面对长时间无法掌握制空权的局面,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直到10月12日才正式宣布将入侵时间推迟到第二年的春天。

从10月开始,眼见夺取制空权和渡海登陆已经没有了希望,德国空军开始完全转向对伦敦和其他英国大城市实施夜间轰炸。尽管11月14日对考文垂和12月29日对伦敦的空袭都造成了英国重大的人员伤亡,但此时德国空军的进攻已经是强弩之末,英国人马上就要展开反击了。1942年2月13日,深陷东线战场泥潭的希特勒终于同意完全搁置“海狮计划”。从那以后,英国皇家空军先后对科隆、埃森、不来梅、柏林等德国大城市实施了战略轰炸,不列颠的上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1940年,一位身着洁白婚纱的英国新娘从一幢几乎被炸成废墟的房子中走出来。在这一年,英国的结婚人数相对往年甚至有所增加,战时结婚被看做是相互信任的行为。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对华北敌占交通线和据点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沉重打击了日军建构的钢铁封锁线。战场上的彭德怀“囚笼”政策

1938年10月27日,武汉会战结束,日军在短期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彻底失败了。日本转而将主要兵力转移至占领区,以确保其“后方”的安全稳定。而八路军此时开始发挥擅长游击战的特点,主动在日军“后方”出击,对其交通线实施破坏,极大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日军因此开始积极寻找应对之策。从1940年开始,日军在整个华北修筑了5000余千米的铁路、3万余千米的公路和3000余个据点,构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钢铁封锁线。

为了突破日军的封锁,八路军开始酝酿一次大规模的敌后破袭战役。1940年4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在同年8月对正太线铁路等重要交通线实施大规模的攻击。此次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总兵力超过了100个团,因此也被称做“百团大战”。

正太破袭战

1940年8月20日晚上20时整,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一声令下,先期埋伏至正太线铁路两侧的八路军官兵如猛虎下山扑向了沿线的车站和据点,日本守军全都慌了手脚。经过一个晚上的战斗,晋察冀军区连续攻克了乏驴岭、北峪、地都等据点。1940年9月,八路军占领了晋冀交通枢纽之天险娘子关。

但由于正太线东段石家庄至微水间的交通未能被八路军彻底切断,日军从8月22日开始就陆续向各据点派出了增援部队,使得八路军在正太线上的活动范围越缩越小。彭德怀开始考虑百团大战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即将主攻目标由铁路线转移到铁路线两侧的日军据点,在最大程度上对敌有生力量进行杀伤。

扬眉吐气

1940年9月23日深夜23时,129师对榆社发起了进攻。经过3天的激战,129师全歼守卫该城的200多名日军和几十名伪军。在129师进攻榆社的同时,八路军晋察冀军区还派出了第1军分区第1团扼守辽县以西的狼牙山地区,以切断辽县日军的西援线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