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全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23:33:33

点击下载

作者:蘅塘退士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经典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全本)

中华经典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全本)试读:

前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诗歌作为起源最早、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唐诗、宋词和元曲,因其凝聚着无数先人对美的追求之心,饱含艺术的灵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

唐诗在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发展、变迁之后,已达到高度成熟的水平,诸体完备,名家辈出,诗作数量庞大。正因如此,才造成了在唐诗流传和推广的过程中,选本难以胜数且品质良莠不齐的现象。然而,在这些选本中,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口碑最佳、影响最大的则要数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了。《唐诗三百首》编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编选者仅署名“蘅塘退士”,后经现代学者的考证,才确定为清人孙洙。孙洙,字临西,别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这本《唐诗三百首》是他和继室徐兰英经商讨后作为家塾课本所编选的,共选诗人七十七家,收录诗作三百一十余首。从所选的诗人和诗作来看,此书主要选取了盛唐和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的代表作。从编排体例来看,此书按诗体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大类,并单列乐府诗于每类之后,囊括了唐代诗歌的全部体裁。难怪古人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来盛赞此书之妙了。“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隋代,形成于唐代而盛行于宋代,故名曰“宋词”。据考证,流传至今的宋词不下两万首,有名可考的词作家也有一千四百三十余人,因此,宋词的断代选本甚多。上彊村民的《宋词三百首》则是这些选本中的佼佼者,对后世词作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宋词三百首》的编者上彊村民,本名朱孝臧,后改名祖谋,生于晚清咸丰年间,四十岁时潜心研究词学,遂成为近代词学宗师,与王鹏运、况周颐、郑文焯并称为“清季词学四大家”。《宋词三百首》是其晚年所编的一部力作。《宋词三百首》于1924年初次刻印,共收词人八十七家,词作三百首。其中,收录柳永词十三首,晏几道词十八首,苏轼词十二首,周邦彦词二十三首,贺铸词十二首,姜夔词十六首,吴文英词二十四首。这七位词作家堪称宋代词人的代表人物,而书中所选词作亦是七人的代表作。除此之外,此书还收录了其余八十位名家的名作,可谓疏密兼收,不偏不颇,情辞并重。

元曲作为元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与唐诗、宋词并举,且对后世文学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广义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其中杂剧属于戏剧,而散曲则属于诗歌。此处说的与唐诗、宋词并举的则是元散曲,简称“元曲”。元曲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等形式。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是指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套数又称“散套”,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一韵到底。

元曲作为继唐诗、宋词后出现的新诗体,在继承了诗、词的一些形式外,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句式灵活多变,可根据内容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曲子基调崇尚明快豁达、自然酣畅之美。

近代以来,随着元曲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各种元曲选本也日益增多。这些选本中,以著名词曲学家任中敏和著名戏剧史家卢前编选的《元曲三百首》最为权威。该书共收散曲三百余首,与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及词学大师上彊村民编选的《宋词三百首》三足鼎立,成为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元曲的最佳途径。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是了解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所不可或缺的文学形式。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则是清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和上彊村民编选的《宋词三百首》及近现代时任中敏、卢前编选的《元曲三百首》三个权威版本的完美组合。本书收录了这三个权威版本中的所有篇目,为每篇都配以注释和精彩的评析并插以古画,将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编者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对中国古典文学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能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魅力之所在。编者2012年8月唐诗三百首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 二首张九龄

其一兰叶春葳蕤[1],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葳蕤:形容枝叶繁茂且呈下垂状披散。

[2]坐:因而。

评析

张九龄的《感遇》诗共十二首,均写于其遭人谗言而被贬官之后。此为第一首。本诗开篇就展现出所要歌咏的两种植物——春兰和秋桂;紧接着,诗人直抒胸臆,点出无论春兰还是秋桂,都充满生命的活力。从第五句开始,诗人用“林栖者”带出了归隐山林的隐士。诗的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诗人用高贵的草木比喻隐居山林的君子。这些君子的品性如同兰、桂般高贵,高风亮节,只为孤芳自赏,不求他人赏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恬淡的感觉。

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3],自有岁寒心[4]。可以荐嘉客[5],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3]岂伊:难道仅仅。

[4]岁寒:出自《论语·子罕》“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人常用此比喻磨炼意志。

[5]荐:进献。

评析

此诗是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七首。这是一首歌颂丹橘的诗,写于谪居地荆州江陵,恰是故楚之地,故而此诗与屈原的《橘颂》异曲同工。本诗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对丹橘的喜爱之情,他以“自有岁寒心”形容丹橘,赞美丹橘树具有松柏一样耐寒的品质;进而转到丹橘,诗人说它味美,是进献嘉客的良品,然而却因交通不便而进献无门,表达出诗人对丹橘命运的无奈与叹息;诗的结尾,诗人将丹橘的命运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借歌咏丹橘排遣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清高的品性。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6]。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7],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8]。

注释

[6]翠微:青绿色的山。

[7]松风:指古乐府的曲子《风入松》。

[8]机:即机心,指世俗的心思、想法。

评析

由诗题可知本诗主题是访友。开篇四句,写下终南山时的情景,诗人在此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山景的留恋之情。中间四句,描写了诗人受邀去斛斯山人家中做客,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诗人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之后的四句写诗人与斛斯山人把酒言欢的场景。诗人豪爽、洒脱的性情尽显。结尾两句,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真挚友情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本诗是一首田园诗。它在继承、发扬了东晋陶渊明田园诗的写法之余,又独具特色,通篇读起来境界开阔,豪气逼人,充满了李白特有的豪爽气息。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9],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10]。

注释

[9]将:与,和。

[10]相期:相约。云汉:银河。

评析

题目中的“独”字,即点明了这是一首诗人的独白诗。开头仅用两句诗,就突显出一种清冷、孤独的场面。接着诗人大胆想象,举杯邀请月亮和影子,与自己做伴,享受及时行乐的欢愉。然而狂喜过后,诗人不禁又感到孤独。最终,诗人从悲伤中寻到了自我解脱——只要忘记小我,在无边的银河中,月、影与诗人皆“有情”。诗人在此诗中不拘于传统,大胆想象,创造了一种“独而非独”的境界。本诗中多次“独——不独——独”的转换,也体现出诗人虽然表面上看似及时行乐,但内心深处依然寂寞,忧愁无处排遣,给人无尽凄凉之感。

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11],秦桑低绿枝[12]。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13]?

注释

[11]燕:今河北北部与辽宁南部。

[12]秦:今陕西中部。

[13]罗帏:丝织的帘帐。

评析

本诗是一首著名的思妇诗。开头两句,诗人用燕秦两地春天的景物起兴,燕地是远方丈夫的所在,而妇人正身处秦地的家中。一远一近,一实一虚,透出妇人浓浓的相思之情。接下来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延伸,此处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显示出夫妻二人感情的深厚。最后两句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展现了妇人面对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却不为所动的心情,体现出妇人对丈夫忠贞不贰的情怀。全诗以景生情,读来婉转动人。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14]?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15],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16]。会当凌绝顶[17],一览众山小。

注释

[14]岱宗:即泰山。

[15]钟:汇集。

[16]决:裂开。

[17]凌:登上。

评析

此诗是一首游览诗。写于杜甫早年游历山川之时,因而此诗充满青春的活力,饱含诗人的雄心壮志。全诗通篇没有见到一个“望”字,却处处在写“望。”全诗以设问作为开篇,而后开始自问自答,表现出泰山的巍峨。三、四两句写近处观山,表现出泰山的灵秀。五、六两句是远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诗的最后,是诗人由望岳产生的感想。两句诗语气中充满了肯定与无畏,彰显出杜甫早年气压山河的气魄。

赠卫八处士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18]。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19]。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20]。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

[18]参(shēn)与商:星座名,前者位西,后者位东,东西相对,永不相见。

[19]间:掺杂。

[20]故意:旧时老友的情谊。

评析

这首诗写于杜甫遭逢贬官后,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遇到卫八处士之时,表达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感慨。开篇四句诗,写诗人与卫八处士的久别重逢。诗人极言老友相见之难,因此才更加珍惜相见的时间。接下来的六句,是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感慨,流露出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伤感。之后,诗文由抒情变为叙事,描写了诗人来到旧友家中,被友人热情款待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认真态度。结尾两句是再次离别,表达了诗人对与老友重逢、谈天的眷恋,对明朝分离的伤感。全诗层次分明,婉转低回,发人深思。

佳人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21],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21]合昏:即合欢花。

评析

本诗是一首弃妇诗,描述了一位佳人的悲惨遭遇。诗歌以第一人称展开,佳人自述自己本是大户人家千金,忽遭社会动荡,兄弟被杀,家族衰败,因此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淡。而本来想仰仗的丈夫,现如今也娶了年轻貌美的新人,将她抛弃。可想而知,佳人在遭逢这些变故之后,她的生活将是多么艰难。然而这位佳人却没有被现实的悲惨吓倒。本诗从“在山”句至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叙述,赞美了佳人不向命运屈服,虽然每天过着清贫的生活,但终不改自己坚贞、自持的高尚节操。本诗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互配合行文,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是一篇将主观与客观完美结合的佳作。

梦李白 二首杜甫

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22],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浮云终日行[23],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侷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24],斯人独憔悴[25]。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26]。

注释

[22]瘴疠:指因瘴气而生的瘟疫。

[23]浮云:飘忽不定的云,喻游子。

[24]冠盖:指达官贵人。冠,指冠冕。盖,指车盖。

[25]斯人:此人,指李白。

[26]“千秋”二句:李白你必定会留名青史,但寂寞离去,这些哀荣又有什么用。

评析

这两首记梦诗写于诗人得知李白获罪流放之后。当时李白已在流放途中获赦,而杜甫身在北方,不知其被赦的消息,故因忧思成梦,写下这两首诗。这两首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行文。第一首诗前六句写生离死别,因思入梦;中间六句写梦境,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生死未卜的担心;后四句写梦醒,是诗人对友人的谆谆叮咛。第二首具体描绘了诗人梦境中的李白,抒发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之情。两首诗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27],不得顾采薇[28]。既至金门远[29],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释

[27]东山客:指隐士。

[28]采薇:指隐居。

[29]金门远:比喻未能及第。金门,即金马门,此处指朝廷。

评析

这是一首劝慰友人莫为落第伤神的诗。全诗分为四层。前四句是背景介绍,写友人来京赶考;“既至”以下四句写友人落第;“置酒”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友人还乡,以及对友人落第的劝慰;最后四句,诗人表达对友人落第的感叹,强调知音的重要。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既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惋惜之情,又达到了劝勉友人之意,于朴素中见真情。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30],问君何所之[31]?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32]。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30]饮君酒:请君喝酒。

[31]何所之:往哪里去。

[32]归卧:隐居。南山陲:终南山边。

评析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展现出诗人送友人出仕的场景。开篇即写明诗人为友人添酒饯别,直入主题。下面两句直截了当地点名了友人归隐的原因——“不得意”,同时也表现了友人官场失意,心中愤懑的情绪。诗的结尾,是诗人对友人归隐的看法,既有安慰友人忘却世俗、安享隐居生活的意思,也表现出诗人对安逸、宁静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本诗虽是一首送别诗,但却不同于一般送别诗伤感的基调。明快、洒脱是本诗的特征。

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33]。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34]。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35]。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释

[33]逐:追赶,追随。

[34]趣:同“趋”。

[35]澹:澄净。

评析

王维最擅长的就是描画山水,本诗描写的虽然是条不知名的溪水,但也充分体现出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诗的前四句,交代了青溪所处的地理位置。随后四句,诗人按溪水流经的路线,先从水声、水色的角度对溪水进行描写,接着连用“漾漾”、“澄澄”两个叠词,一动一静,展现出溪水在流动中不断变化的特性。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充满生机的溪水的喜爱。诗的结尾,点明主旨:诗人愿像溪水般恬淡、自然,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全诗风格自然、淡雅,写景抒情皆透出几分随性,然而读来却觉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36],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37],蚕眠桑叶稀[38]。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39]。

注释

[36]墟落:村庄。

[37]雉雊:野鸡鸣叫。

[38]蚕眠:蚕在蜕皮前,不吃不动,像睡着一样,叫“蚕眠”。

[39]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篇,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句,此处取思归之意,表达自己归隐之心。

评析

此诗借描写乡村田家黄昏时的闲逸景致,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以及向往归隐的心情。诗的主旨在于“归”,全文由此展开。开头四句,描写出乡间黄昏时人们从田里回家的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两句写农夫话家常。最后两句抒情。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川田家的闲适生活,语言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西施咏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40],效颦安可希[41]。

注释

[40]持谢:奉告。

[41]安可希:怎能期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

评析

此诗借咏西施,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开篇两句写西施美貌,表明其肯定不会长久卑微,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接下来十句写西施一朝入选,今非昔比。最后两句诗人借传说中东施效颦的故事,表达出世事无常,早有命运的安排,又岂能因个人而改变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浅白,但寓意深刻,值得回味。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42],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42]荠:即荠菜,一种野菜。这里指远眺树林,如荠菜般细小。

评析

本诗在写山水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好友张五的思念之情,全诗将山水与怀人二者统一,是情景交融的上乘之作。开篇四句诗人先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再写登山望友人。五、六两句写不见友人,诗人心中对友人的思念。随后,思念之情上升为淡淡的哀愁。紧接着,诗人将全部感情融于景致之间,用朴素的语言将自己近看、远望的景象做了如实的描写,准确地展现出乡村生活的惬意。诗的结尾,是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升华,表明二人友情的真挚与深厚。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43],池月渐东上[44]。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45]。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释

[43]山光:傍山的日光。

[44]池月:与“山光”相对,指池边的月色。

[45]轩:窗。

评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首二句写月夜,暗示出相思的感情,为下文埋下伏笔。三、四两句,描绘出诗人夏日纳凉的悠闲景象。下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进一步写景,从侧面衬托出诗人对景致的沉醉。然而从“欲取”一句开始,诗人忽然抒情。诗人从弹琴想到知音,而知音不在,因此自然过渡到怀人。最后,诗人将相思寄托于梦境,希望在梦中能与知音相对共赏。全诗只对自然景物做轻描淡写,但融情于景,意味深远。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46]。之子期宿来[47],孤琴候萝径。

注释

[46]烟鸟:暮霭里的归鸟。

[47]之子:这个人。宿:隔夜。

评析

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业师山中等候友人的情景。诗的前六句描写了诗人等候友人时看到的晚间山间的景致,突显山间的清凉、幽静。后两句写诗人抱琴等友人,而友人始终未能出现,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知音未至的些许失望。本诗清淡幽雅,语言和缓而舒畅,其中“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本诗的亮点。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48],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49],是夜越吟苦[50]。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释

[48]荏苒:指时间的推移。

[49]美人:指思慕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50]越吟:比喻思乡之情。

评析

此诗因赏月而怀人,进而称颂友人如兰杜般高洁的品性。首二句写拉开窗帘准备赏月;三、四两句描写月色的澄清;五、六两句由赏月而生情;七、八两句是思念友人;结尾两句赞美友人。全诗由景及情,写景时景色幽美,抒情时情真意切,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51],黾俛空仰止[52]。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53],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

[51]差池:原意参差不齐,此处引申为由于此来彼往而互相错过。

[52]黾俛:殷勤。

[53]契:契合。

评析

这是一首访友诗。诗题就已经点出了访友并不成功,因为没有遇到友人。但本诗并没有同其他访友不遇的诗一样“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而是“尽兴而归”,让人感觉别具一格。诗的前八句写访友。诗人不辞辛劳,专程去山中拜访友人,表明他思友心切。“扣关”两句交代了此行落空,友人不在家。下两句是诗人的想象,从这两种猜测可看出友人隐士生活的闲适。后八句笔锋忽转,写诗人忽然发现山间景色的美好,并醉心于此,没见到友人的一丝不快一扫而空,表达出诗人旷达、洒脱的性情。

春泛若耶溪綦毋潜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评析

这首诗大约写于诗人归隐以后,是诗人的代表作。开篇两句即点明主旨,交代诗人是一位隐士,幽居山林,不问世事,随遇而安。随后,诗人按行舟路线,描写所见景物,创造出一种清幽、朦胧的意境。最后由一路行舟看到的景象,诗人顿悟:世间的一切都似梦似幻,在不经意中溜走,抓不住的东西太多了,又何必去计较,不如临江垂钓来得逍遥自在。本诗紧扣“泛舟”这一主题展开,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让人感觉轻松、舒畅。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54],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55],西山鸾鹤群[56]。

注释

[54]宿:停伫,此处比喻花影好像睡着了一样安静。

[55]谢时:从世俗中逃离。

[56]鸾鹤:古代以此代指仙人的坐骑。群:与……为伍。

评析

此诗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开头两句交代了隐居的位置。中间四句写隐居处周围的景物以及诗人借宿的感想。景物的描写显露出主人的清贫,而隐居处的清幽、安静,恰是诗人所乐见的。此外,“滋苔纹”暗示了主人在外时间已不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期望主人尽早归隐的心思。结尾处,诗人表达了自己要追随王昌龄归隐的想法。同时,也是在委婉地劝说王昌龄同自己一同归隐。因此,此诗也可看做是首委婉的劝隐诗。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57],峥嵘如鬼工[58]。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59]。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60],胜因夙所宗[61]。誓将挂冠去[62],觉道资无穷[63]。

注释

[57]突兀:高耸的样子。

[58]鬼工:指非人力所能做到的。

[59]宫观:宫阙。

[60]净理:清净的佛理。

[61]胜因:善缘。

[62]挂冠:辞官。

[63]觉道:佛道。

评析

本诗记述了天宝十一年(752年)秋,诗人与友人同登慈恩寺塔一事。本诗先写景后抒情,表露诗人意欲辞官学佛的心声。开篇六句总写登塔所观,突显塔的巍峨,气势的壮观;中间的十二句是前六句的展开,分别从上下以及东南西北四角对塔势进行细致的描写;最后四句写诗人观塔顿悟佛理,生发出潜心礼佛的情感。本诗最妙之处在于对慈恩寺塔的描写,独具匠心,用语惊人,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贼退示官事 并序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64],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65]。今来典斯郡[66],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67],引竿自刺船[68]。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注释

[64]井税:这里指赋税。

[65]戎旃:军帐。

[66]典:掌管。

[67]委:抛弃。

[68]刺船:撑船。

评析

本诗是首讽喻诗,揭示出人民生活的艰难,痛斥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是诗人的代表作。诗的小序交代诗人作此诗的背景及原因。紧接着是正文部分。前六句是诗人对做官前的隐居生活的回忆,彰显太平盛世时人民的安居乐业,为下文“忽遭世变”埋下伏笔。接下来的八句,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描述。后六句中,诗人通过对比,道出官不如贼的真实想法。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对这些残暴的官吏进行抨击,同时也表明自己不与这些官吏苟同的态度。结尾四句是诗人向官吏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决心,这种决心同时也是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诫。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韦应物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69]。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70],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鲜肥属时禁[71],蔬果幸见尝。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史[72],群彦今汪洋[73]。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注释

[69]燕寝:卧室。

[70]烦疴:因暑热而心情烦闷。

[71]时禁,古代正月、五月、九月禁止杀生,称为时禁。诗中的宴集在五月,正当时禁之时,故不能吃荤腥,只能吃蔬菜。

[72]吴中:苏州的古称。

[73]彦:美士,指有才能的人。

评析

此诗是一首宴饮诗,不同于其他宴饮诗的十足应酬味,本诗写得从容典雅,情感饱满,又展现出诗人作为当时东南诗坛的领袖气度,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宴饮佳作。首句以下六句写燕集,点题并渲染出庄重的气氛;接着四句由宾及主,抒发了诗人身居高位而未能使百姓免受疾苦的自责之情;“鲜肥”以下六句再写燕集场面,此时气氛由庄重转为融洽;“吴中”以下四句再抒情,随着燕集气氛的改变,诗人的情绪也发生了转变,诗人为自己身处人杰地灵东南方而深感安慰。本诗燕集场面的描写与抒情交替,每转换一次,诗情就更近一层,足见诗人手法之高妙。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凄凄去亲爱[74],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75]。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76]!

注释

[74]亲爱:此处指好友元大。

[75]残钟:晨钟的余响。

[76]沿洄:本指行舟的顺逆,此处代指处境的顺逆。

评析

本诗是诗人与友人分别后,因思念友人而作的怀友诗。首四句一贯到底,先写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次写开船后诗人心中的惆怅;再写船已驶近洛阳,而诗人耳边却仍回荡着晨起时广陵城外的钟声,表达出诗人与友人感情的真挚。下面两句是诗人对与友人分别的感慨,通过见面的不易,突显离别的愁苦,语短而情浓。结尾两句诗人由行舟时的随波逐流,联想到世事不遂人愿,应当顺其自然。这既是诗人对自己的开解,也是对友人的安慰。本诗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厚,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77],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78]。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77]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78]白石:传说中得道仙人所食的一种粮食,这里是指全椒道士生活的清苦。

评析

本诗的诗眼在一个“冷”字上。开篇即点出诗人家中冷气逼人,这股冷气使得诗人心头也一阵发冷。诗人由身心的冷,继而想到了独居山中的友人。想象着友人艰苦的清修生活,诗人不免心生凄凉。随即,诗人动了备酒探友的念头。此处,诗人表面上是想使友人不觉孤寂,实际上孤寂的不是友人,而是诗人自己。诗的结尾,诗人又想,友人是清修之人,居无定所,又要到什么地方去寻呢?诗人的情绪反反复复,但终究落在了放弃探友上,表现出诗人心中孤寂无法排遣,无可奈何的情绪。

长安遇冯著韦应物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79]。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80],飏飏燕新乳[81]。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79]灞陵:在今西安市东,汉文帝的墓陵。

[80]冥冥:昏暗的样子。

[81]飏飏:轻快飞翔的样子。

评析

本诗写樵夫买斧开山,实则以此打趣冯著,表达了诗人对情绪低落的冯著的同情、宽慰之情。开篇两句写冯著风尘仆仆赶路而来;接下来六句,诗人以诙谐的笔调劝导冯著要相信自己,要对未来有信心,更在结尾鼓励友人正值盛年,大有作为。本诗不同于其他劝勉诗的沉闷,显得生动活泼,诙谐有趣,表现出诗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友人的体贴。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82],雁下芦洲白[83]。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释

[82]“人归”句:天色渐渐暗了,劳碌一天的人们也都归去了。

[83]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

评析

本诗是一首羁旅思乡诗,是诗人外放滁州刺史赴任途中所作。前四句写诗人因天色渐晚不得行船,于是停船靠岸,准备留宿一晚。后四句写诗人看到行人和大雁都有归宿,而唯独自己孤身一人在江边过夜,又联想到自己外放一事,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全诗景中带情,情由景生,充满浓浓的愁思。

东郊韦应物吏舍跼终年[84],出郊旷清曙[85]。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86]。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87],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88]。

注释

[84]跼:拘束。

[85]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心情觉得舒畅。

[86]澹:使……澄静。虑:思绪。

[87]霭:使……如云烟般迷蒙。

[88]庶:庶几,盼望。

评析

这是一首写春日郊游的山水田园诗。首二句写诗人公务繁忙,今日难得出游踏春。接下来八句具体描写郊外春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舒畅的心情。最后两句写诗人留恋郊外田间幽静的景象,生出归隐之心。本诗写风景采用的移步换形的方式,以诗人的心情变化为线索,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公务繁忙时的烦闷,出游时的轻松,看到青山、杨柳时的恬淡,漫步在清澈的溪水边的舒畅,以及对幽静的田间的陶醉,层层深入,使人有亲切自然之感。

送杨氏女韦应物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89],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90],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91],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92]。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93]。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94]。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注释

[89]有行:出嫁。

[90]无恃:指母亲去世,失去依靠。

[91]“幼为”句:幼女由长女杨氏抚养长大。

[92]事姑:侍奉婆婆。

[93]资从:嫁妆。

[94]猷:规矩。

评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送长女出嫁时的情景。诗人早年丧妻,只留下两个尚且需要照顾的女儿,于是诗人父兼母职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人,父女之间有很深的感情,再加上长女懂事,帮助父亲扛起照顾幼女的责任,因此诗人对长女格外疼爱。而此时长女终要嫁人,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作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开篇四句总写长女要嫁人,诗人送女出嫁;接着十六句写诗人对往昔的感叹,对出嫁女儿的叮咛,以及对分离的感伤;最后四句写别后的凄凉与惆怅。全诗衔接自然,感情饱满而真挚,是首送女出嫁的上乘之作。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95],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96],缮性何由熟[97]?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98]。澹然离言说[99],悟悦心自足。

注释

[95]贝叶书:指佛经。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也称贝叶经。

[96]冥:暗合。

[97]缮:修养。

[98]膏沐:本指润发的发油,此处指抹上发油。

[99]澹然:清心寡淡的样子。

评析

本诗是诗人对佛家思想的心得。开篇四句交代了诗人晨起梳洗完毕预读佛经。紧接着四句写诗人读佛经时所悟到的真理:如果人们只专注于参悟前人留下的佛经中究竟说了些什么,就会忘记修养自己的心性。在这里,诗人领悟了读佛经的真谛即修身养性。“道人”以下六句是诗人在悟到真经以后反观现实景物,发觉心静了,一切都显得宁静而祥和了。最后两句诗是南宗禅思想的体现,由此可见,诗人悟得的与佛家思想相吻合。

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累[100],幸此南夷谪[101]。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傍响溪石[102]。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103]。

注释

[100]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101]谪:贬谪。

[102]夜榜(bǎng):夜间行舟。榜,原指划船的工具,此处用作动词。

[103]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评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被贬为永州司马之后所作。开篇两句诗总领全篇。接下来,诗人开始描述贬谪后的“幸”。表面上,这样的生活看似清闲,但实际上却透出诗人的孤独。诗句中,“偶似”二字写得极好,它充分表达了诗人虽向往真正的隐士生活,也极力想向隐士生活靠拢,但终究放不下心中之事的感情,“偶似”实则“不似”。而结尾两句更将诗人的心思表露无遗,诗人其实是不甘寂寞的,他看不到人,但渴望能有人来,因此才会“长歌”,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孤独。乐府

塞上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1],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2],矜夸紫骝好[3]。

注释

[1]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2]游侠儿:指自恃勇武,逞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3]矜:夸耀,炫耀。

评析《塞上曲》属《新乐府辞》,由汉乐府《出塞》、《入塞》演变而成。本诗是王昌龄反战题材的边塞诗之一,描写了边塞萧瑟的秋景,戍边将士老死荒漠的凄惨境遇,旨在劝诫年轻人不要做“游侠儿”那样自恃勇武,逞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全诗以景色描写开篇,通过描写边塞秋天景色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氛围。诗的后四句主要写人。诗人借写人发出对戍边征人的感慨,并以此劝诫好胜的年轻人千万不要做逞意气而轻视生命的人。本诗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真挚的情感,全诗读来苍劲有力,慷慨动人。

塞下曲王昌龄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4]。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5]。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4]黯黯:同“暗暗”。临洮:古城名,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的起点。

[5]咸:都。

评析

这是一首以长城为背景所作的边塞诗。诗人通过对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反战思想。

诗的前四句,诗人描写了一幅晚秋塞外,平沙日落的景象,写尽秋季塞外的凄冷、荒凉。诗的后四句是诗人对昔时长城战事的回忆,展现了战后黄沙漫天,堆堆白骨掩埋在荒草丛中无人来收,也不知是新尸还是旧骨的惨烈景象,极其荒凉而悲壮。通过当年“意气高”与如今“白骨乱蓬蒿”做对比,极言战争的残酷。

关山月[6]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7],叹息未应闲。

注释

[6]关山月: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7]高楼:指住在城内高楼中的征人之妻。

评析《关山月》是古乐府中的一个题名,大多描写征人与思妇两地相隔的离别相思之苦。本诗在题材上也不例外。开篇的四句,诗人从驻守边关的征人角度,勾勒出一幅苍茫、广阔的边塞风景。这四句,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是诗人刻意从征人角度描写,传达出征人怀念乡土的情绪。下面四句具体描写征战的场面。这四句诗使全诗的描写对象从边塞转到征战,又从征战过渡到征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四句是本诗的主题,描写了征人与思妇两地相隔的离别之痛、相思之苦。虽然本诗在题材上同古乐府相似,但本诗视角独特,气势深厚,意境开阔,堪称佳作。

子夜吴歌 二首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8]。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9]。何日平胡虏[10],良人罢远征[11]?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释

[8]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打,使污垢脱落。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9]玉关:即玉门关。

[10]虏:对胡人的蔑称。

[11]良人:丈夫。

评析

李白的《子夜吴歌》共有诗四首,分别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此处所选是第三首《秋歌》和第四首《冬歌》。《秋歌》先写景后抒情。首句在写景的同时紧扣题目。接着,“秋月”和“捣衣声”勾起思妇对征人的思念。紧接着写“秋风”,“秋月”、“捣衣声”和“秋风”,看似写景、写声,实际上均从侧面表现出思妇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正是因为思妇情浓,才有结尾两句的直抒胸臆:什么时候战事才能平息,夫君得以不再出征。本诗表面写思念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写征战之苦。声情并茂,韵味十足。《冬歌》描述了思妇为自己戍边的丈夫赶制冬衣,让驿使带往边关的事。开头两句点名时间的紧迫,同时,思妇紧张、急切的心情得到很好的体现。接着,诗人并没有对妇人制衣的过程做详细描写,只突出了抽针把剪的感觉。一个“冷”字,不仅点题,而且形象而传神地刻画出妇人赶制冬衣的忙乱情景。诗的最后,诗人一连串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出生动的思妇形象,深刻地表达了思妇浓浓的相思之情。这首诗结构紧凑,层层深入,情节生动,让人有情真意切之感。

长干行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12]。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13],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14],直至长风沙[15]。

注释

[12]床:这里指坐具。

[13]抱柱信: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处指互相信任,不离不弃。

[14]不道远:不介意远近。

[15]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安庆市东的长江边上,地势极其湍险。

评析

本诗是一首叙述商妇婚姻生活的叙事诗。开头六句,商妇追忆了儿时与夫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生活情景。“十四”以下十二句,叙述了商妇从嫁人到丈夫外出经商的过程,表现了二人相亲相爱的情感,以及商妇在家担心丈夫的心情。“门前”以下八句写商妇触景伤情。末四句写商妇盼望夫君早回,将商妇对夫君热烈的爱,深刻的思念,以及等待的焦急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本诗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感情真挚、细腻,语言朴素、自然,格调清新、悠远,堪称乐府佳作。

列女操孟郊梧桐相待老[16],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17],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注释

[16]梧桐:传说雄性称为梧,雌性称为桐,梧桐傍在一起生长,相伴到老。

[17]殉夫:夫死后,妻子以死相殉。

评析

此诗是一首颂扬女子贞操品行的诗。“列女”即“烈女”,古时守节的女子。诗一开篇就用了两种涓涓情深的动植物——梧桐和鸳鸯来起兴,赞颂了梧桐和鸳鸯都具有夫唱妇随,同生共死的高贵节操。接下来两句由物及人,写贞洁的女子就要像梧桐和鸳鸯那样,丈夫死了,就要为丈夫殉情。结尾两句继续称颂心如止水的守节女子,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如烈女守节一般,坚守自己的高贵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18],报得三春晖[19]!

注释

[18]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19]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此句形容母爱如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和煦。

评析

这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开头两句,诗人用“线”和“衣”这两件极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突显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中间两句,诗人极力描写母亲的动作和心理。“密密”一词写母亲针脚的细密,流露出母亲对儿子远行的担心。“意恐迟迟归”是母亲盼望儿子早日归来的体现,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最后两句,诗人以小草自比,将母爱比喻为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以反问的语气直抒胸臆,赞颂了母爱的伟大,也寄托了诗人对母亲发自肺腑的爱,真挚感人,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卷二 七言古诗

登幽州台歌[1]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2],独怆然而涕下[3]。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今北京市。

[2]悠悠:无尽,没有边界。

[3]怆然:悲伤凄凉。涕:眼泪。

评析《登幽州台歌》是诗人的抒怀之作。全诗慷慨悲怆,语言苍劲奔放,可谓千古绝唱。在诗的前两句中,诗人纵贯古今,写前朝贤君不能重见,后代明主也不可预见,古今对照,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感叹。紧接着在第三句中,诗人写天地苍茫、辽阔。在第四句中,诗人用“独”字表明自己的孤单寂寞。诗人将自己的孤独放在辽阔天地的背景里,以天地的辽阔反衬自身的渺小,孤独、悲哀感尽显。时间和空间的两组对比,将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虽然短小,但苍劲有力,意蕴深远,且采用长短句的句式,音节错落有致、变化多端,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4]。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释

[4]磔:张开的样子。

评析

这是一首拟古体的边塞诗。首六句将一个戍边男儿飒爽英姿,雄姿勃发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后六句写这样一个粗犷的男儿当见得塞外黄云时,忆起故乡的白云;听得塞外羌笛声时,感念故乡少妇的琵琶曲。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都不免怀乡落泪,思乡情切,征战之苦,跃然纸上。全诗先五言后七言,五言写得豪情壮志,七言透出脉脉情深,顿挫有致,融会贯通,情韵并茂。

送陈章甫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5],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6]。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闻道故林相识多[7],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释

[5]饮:使……喝。

[6]津吏:管渡口的小吏。

[7]故林:旧居的山林。

评析

本诗描写了陈章甫辞官返乡,李颀送他到渡口的情景,是李颀送别诗的代表。就全诗而言,诗人通过对友人优秀品格的由衷赞美,抒发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二人间真挚的情意。而本诗语言风格轻松,也体现了诗人和友人同为失意之人,但二人性情豁达,不为失意而伤神,不因离别而愁苦的豪爽之情,在众多送别诗中独具特色。

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8]。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9]。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释

[8]广陵客:这里指善于弹琴的人。

[9]渌水:古琴曲名。

评析

本诗描绘了诗人在一次为友人饯别的酒宴上听琴的情景。开头两句先写饮酒,因饮酒而带出弹琴。第三、四句是琴音未起前诗人对屋外景色的描写,屋外秋夜的清冷与屋内推杯换盏的欢快形成鲜明对比,有很好的反衬效果。第五、六句写琴师刚开始弹琴时的情形。第七、八句写听琴人听到琴曲后的反应。诗的结尾写诗人听完琴曲后,忽然产生了辞官归隐的念头,进一步体现了琴曲的优美动人和神奇的感染力。整首诗最值得称赞的是侧面描写,全诗并没有一处直接写琴声美妙的句子,但是对琴声的评价却在听琴人那里找到了答案。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颀蔡女昔造胡笳声[10],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11]。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12],断绝胡儿恋母声[13]。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乌珠部落家乡远[14],逻娑沙尘哀怨生。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注释

[10]蔡女:指汉末蔡邕之女蔡琰,因战乱被匈奴左贤王掳去,后被曹操派人迎回。传说蔡琰曾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11]摵摵:叶落声,喻琴声。

[12]“嘶酸”句:形容琴声像雏雁离了群发出的嘶叫,声音辛酸悲痛。

[13]“断绝”句:形容琴声好像蔡琰母子诀别时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14]乌珠:《全唐诗》作“乌孙”,指汉江都王刘建女儿细君嫁乌孙(西域国名)国王昆莫事。

评析

本诗通过描写董大弹奏蔡琰《胡笳十八拍》这一历史名曲,赞美了董大高超的琴艺,同时此诗寄赠房给事,表达了诗人为房给事得遇董大这一知音的欢喜之情。全诗开篇六句描写了当年蔡琰由胡地归汉,心情矛盾纠结,立地而作《胡笳十八拍》的情景,以及操琴时闻着纷纷落泪的场面,衬托出琴曲的哀婉动人。“先拂”句至“野鹿”句,诗人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巧妙地描写了董大演奏《胡笳十八拍》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烘托出董大炉火纯青的技法。结尾四句“兼寄房给事”,表达了房给事得遇知音的欣喜,以及诗人对董大的倾慕之情。本诗将董大的演奏与琴曲的历史相结合,写得浑然天成,是一首较早描写音乐的好诗。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李颀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15]。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16]。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飗[17],九雏鸣凤乱啾啾[18]。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19],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20]。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

[15]龟(qiū)兹:西域国名,今新疆库车县。

[16]凉州:唐边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

[17]飕飗:象声词,形容大风吹得枯桑老柏发出凄厉的声音。

[18]“九雏”句:写乐声轻而错杂。

[19]渔阳掺:鼓曲名。

[20]上林:上林苑,汉代宫廷中的园囿。

评析

这首诗写胡人乐师安万善吹奏觱篥,表达了诗人对其出神入化的演技的赞美之情。前六句先写觱篥的来源,次写觱篥的流传过程,再写演奏者及演奏所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十句写觱篥发出的声音变化多端,而乐师能用觱篥吹奏出各种调式,高超的技艺令人称赞。末尾两句写诗人在除夕之时,身处边远的异乡,又听到觱篥传出的苍凉的声音,不觉倍感孤寂。本诗转韵频繁,意境深幽,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又一力作。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21]。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22]。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

[21]渔梁:位于襄阳东部,离鹿门很近。

[2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德才兼备,曾为诸葛亮所倚重,后携妻隐居在鹿门。

评析

本诗是首赞颂清静悠闲的隐逸生活的寄情诗,诗歌的语言自然而流畅,平淡而真挚,使人读来颇有山水诗之感。诗的前两句写傍晚诗人江上行舟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三、四两句写世人回家,而诗人也离家前往鹿门。两种心情,两条归途,体现了诗人享受隐逸之趣,自得其乐的心境。五、六句写诗人夜登鹿门山山路,不知不觉中已走到庞德公隐居之处,猛然意识到自己已被大自然所融化,正充分享受着隐逸的情趣。最后两句诗人描写了庞公隐居处的境况,并点出隐逸的真谛在于自得其乐。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23],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24],屏风九叠云锦张[25],影落明湖青黛光[26]。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27]。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28]。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29]。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30]。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释

[23]绿玉杖:神仙所用的神杖。

[24]南斗:即斗宿星,属二十八星宿之一。

[25]屏风九叠:形容山峰重叠,状如屏风。

[26]青黛:青黑色。

[27]九道:长江流到浔阳境内,分为九条支流。

[28]谢公:指谢灵运。

[29]琴心三叠:道家术语,指修炼得心神宁静的境界。

[30]玉京:此处借指天帝。

评析

本诗写于诗人流放夜郎途中获赦,游览庐山之时,是李白的写景名篇。本诗开篇即抒发了诗人对遭遇流放的不满情绪。紧接着,诗人开始叙述他的游览行程以及去庐山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位纵情山水,放荡不羁之人。随后诗人分别对庐山和长江进行描写。诗人用细腻的笔调,将庐山的奇伟、瑰丽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又用雄厚的笔墨,突显出长江气吞山河的霸气。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愿纵情于山水之间,从此过隐居生活的决心。全诗气势浑厚,文辞壮美,极具想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31],烟涛微茫信难求[32]。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33]。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