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童故事(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3:36:1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神童故事(二)

中国神童故事(二)试读: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有很多神童,他们的故事反应了中国人的智慧。为此,这套故事丛书共精选了众多中国古代名人童年时期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他们的聪明与智慧,能给广大儿童读者以智慧的启迪,中华神童故事系列丛书共分为《中华神童故事(一)》、《中华神童故事(二)》、《中华神童故事(三)》和《中华神童故事(四)》四册。

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出生于公元155年,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十九岁被举孝廉,后以“兴义兵,诛暴乱”为旗帜,继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武力剪灭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几度出生入死,最后一统北方,开创了魏国基业,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儿子曹丕篡汉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陈寿称赞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后来史学家则用“一代枭雄”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功过是非。

一代枭雄曹操,在青少年时期,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本文辑其四则,以供读者鉴赏。

一、奇才童子

曹操小时候十分聪明,有史说他是“过目成诵,不学自通”,但学习却不刻苦。在学校,其他学生一天才能学会的课程,他两个时辰就融会贯通了。再学下去,觉得无味,便常常私自溜出校外,去和其他孩童习武练箭,也玩飞鹰犬马。恰巧,这位老师是个近视眼,别的同学又不敢告他的状,所以很长时间没被发现。每次测验时,他总是成绩优秀,而且有独到见解。为此,老师常常表扬他专心听讲,勤奋好学。其他学生听了私下发笑。就连曹操自己,见老师如此被他蒙在鼓里,也是伸舌搔首,做个鬼脸,表情说不出是得意还是感到羞愧。后来,老师虽有发现,心中很不满意,但也无话可说。

这一日,老师又要测验了,但不见曹操,不由得发怒,想到,真是大胆,竞连考试也不参加,这次非要抓他一个错,好好教训他一番不可,看他还有何话说。于是,老师便出去找他。当老师找到山下的一片树林时,只见曹操正指手画脚组织一群孩子搞习武比赛。只听他对大家说:“今天比赛,都只许拣最拿手的一招,谁的招高,谁的招绝,就算谁赢了,就推谁为王,我们一切听王的指挥,大家说好不好?”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好!”

比赛开始,人人争先恐后,个个磨拳擦掌,都想以绝招取胜。你看,有的以鹰犬为武器,一个唿哨,鹰犬如离弦之箭,嗖地冲出,直捕落荒而逃的野兽;有的以枪对刀,成对厮杀;有的纵身腾跃,以拳争先……

那先生本来是找曹操发火的,见到这种场面,不由得惊呆了:“他们是什么时候练就这些武艺的呢?”

他正看得入迷,只听有人喊道:“阿瞒,我们都出招了,现在该你了。”

曹阿瞒闻言,也不说话,飞身上马,双腿用力一夹,那马便嗖的一声跃出,如脱弦的箭,朝山上奔去。看看已到山巅,不想那马呼的一声拨头向西,直向一道悬崖峭壁飞驰。众人一看,无不大惊失色,纷纷高呼:“前边是悬崖,不能再跑了,快勒紧缰绳,快勒紧缰绳,就要到悬崖了,再跑要掉下去的!”

霎时间,那马已跑到悬崖尽头,众人吓得闭上了眼睛,等待着出事的一刻。

然而,忽地“咴咴”两声马叫,惊得大家睁开眼来,只见曹操紧勒缰绳,那马两只前蹄已经离地站了起来,立在那深有千丈的悬崖边:曹操又将缰绳轻轻往后一拉,那马便灵巧地转过身来,将前蹄又轻轻地落在了地上。

就在大家那颗提到喉咙的心刚刚落下的时候,只见曹操对着空中嗖的一箭,一只大雁斜着翅膀落到了大家的面前。于是,人们又齐声欢呼起来:“好箭法,好箭法!”

当曹操骑马缓缓下山的时候,众人飞快地迎了上去:“我们的大王回来了!”

当曹操在伙伴的簇拥下,回到比武场地的时候,老师已经站在了他的面前。

曹操抬头看了看老师,怯生生地低下了头。

老师那满腔的怒火,现在却化成了一声由衷的慨叹:“真是个奇才童子啊!”

二、装病骗叔

曹操小的时候,父亲曹嵩在朝为官,无暇顾及对曹操的培养教育,便将他交给了叔叔。他的叔父见曹操虽然天资过人,但不爱学习,而整天爱和社会上的孩子架鹰斗狗,习武射猎,心中很生气,常耐着性子讲苏秦为了学习如何“锥刺股”,孙敬又如何“头悬梁”的故事,对曹操进行教育。希望他能收回玩心,把劲用在学习上,将来混个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

对此,曹操却不同意,他很不服气地对叔父说:“苏秦锥刺股是说明他脑袋笨,一遍学不会,两遍学不会,第三遍就想睡觉,所以才来了个‘锥刺股’,才刺会了。但是,他刺了好几年,刺得遍体鳞伤,求爷爷告奶奶才弄了个相国的头衔,而人家刘季(汉高祖刘邦)没读书,也没锥刺股,却成了一代帝王!”

叔父听了大怒,拿起棍棒就要打他,吓得他跑了出去,一天一夜没敢回家。叔父没有办法,便报告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把曹操叫来,狠狠训斥了一顿。

开始,叔父要打曹操,曹操没有生叔父的气,因为他觉得,不管如何,叔父是为了他好,叔父向父亲告状,父亲对他大加训斥,他也没有生气。可是,后来叔父这样反复做了几次,他就开始对叔父不满意了。认为叔父批评也可以,就是打他一顿,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总是去父亲那里告状呢?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对叔父的反感越来越大,便想用计整治一下叔父。

这一日,曹操和他的几个小伙伴外出打猎回来,一边说一边笑,谈论着那些野鸡和兔子被捉的经过,兴致勃勃。忽有一个小伙伴捅了曹操一下,低声说:“阿瞒你看,前边来的不是你叔父么?”曹操抬头一看,正是叔父,即刻心生一计。他倒在地上,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眼珠上翻,断断续续地叫着:“哎哟,哎哟……”

叔叔见后大惊失色,急匆匆跑了过来,蹲下摸着曹操的头说:“怎么了,发烧?哪儿难受?”

曹操越发痛苦地说:“动不得,动不得。刚才我还正走着,忽觉一股恶风吹来,我便倒在了地上。哎哟,痛死我了!”

叔父又问曹操的伙伴:“是这样吗?”

其中一个孩子说:“不知道阿瞒怎么回事,刚才还好好的呢,怎么忽地倒在地上就不能动了呢?怕是中邪了吧!”

另外两个催他的叔父说:“阿瞒病成这样子,你还在这儿啰嗦什么?快去请大夫吧,再过一会儿,阿瞒就没命了!”

曹操的叔父听了,没敢再迟疑,迅速去告诉他的哥哥曹嵩。曹嵩闻言,埋怨弟弟说:“那你为何不赶紧找人把他抬来!”说毕,急忙带人前往,准备把曹操抬回来医治。

当曹嵩急匆匆赶出门外,见曹操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边走,一边谈笑风生,一点异常也没有,不由得惊问道:“阿瞒,你叔不是说你中邪了么,怎么这么快就好了?”“他才中邪了呢!”曹操故意装出一副委屈的样子说,“叔父一直讨厌我,以前经常对你编造我的坏话,现在又这样咒我,真不知道叔父是怎么想的,难道这就是为我好么?”

曹嵩听了,信以为真,回去后狠狠批评了弟弟一顿,并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曹操的叔父挨了哥哥一顿批评,而自己又有口难辩,心中也很委屈。从此,索性也不管曹操的事了。

作者辑入这个故事,必须首先指出,曹操怀恨叔父,撒谎骗人是不可取的。史学家认为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年幼的曹操,不但机警善变,而且富有心计和谋略。不过,用的太不是地方了。

三、拉屎解困

这是又一个反映曹操幼有智谋的故事。

在曹操家乡谯县的一个村子里,有户人家,夫妻先后生养了弟兄二人。因老大是家里的头一个男孩,很受父母宠爱,要啥给啥,吃啥买啥,结果从小养成了一种处处冒尖、十分霸道的性格。后来,母亲又生了个老二,父母也很疼爱。老大却因此心生嫉妒,认为老二夺去了父母对他的宠爱,时常找茬欺负他。老二为人憨厚实在,对哥哥的欺负处处忍让。而老二的忍让,却被老大认为是软弱可欺,更变本加厉地欺负他。

有一次,哥俩每人分了两个桃,老大很快就吃完了,他见老二吃了一半,就向他要,老二不给,老大不仅硬抢了老二的桃,还把老二一把推倒,打了一顿。老二实在忍无可忍,就哭着去父母那里告状,老大当场被叫来,也挨了一顿打。事后,老大虽然明着不敢欺负老二了,却从内心忌恨老二,常常背地里变着法找茬。老二见第一次告状后哥哥挨了打,心中也是不忍,所以后来再不告他的状,事事忍耐。

老大十八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父亲临死前,把老大叫到身边嘱咐说:“你已经大了,要好好对待你弟弟,他才十岁,年龄还小,不要欺负他。”老大当时也流着泪说:“我们是一娘同胞,爱他还爱不过来呢,怎么会忍心欺负他呢?”

可是,父母死后不久,老大便和老二分家。为了多得些财产,老大对老二说:“我大了,就要给你娶嫂子,这家产得分成三份,等将来你长大娶亲时,我再帮助你好了。”

老二同意了。于是,老大把家产分成了三份,自己要两份,给了老二一份,连家中那口井,老大也硬是将井口分成三份,自己要两份,给了老二一份。

分完家后,老二只好另立锅灶,当他去井中打水时,因为他分的只有井口的三分之一,水桶怎么也下不去,急得蹲在地上哭了起来。

恰巧,曹操带着他的小伙伴打猎回家,路过这里,见老二哭得很伤心,便问原因。老二哭着把无法打水做饭的事讲了,曹操闻言大怒说:“哪有这样狠毒的哥哥?”

曹操的另一个伙伴也说:“走,找老大算账去,这家非要和他重分不可!”

老二见此,生怕为难哥哥,便对曹操哀求说:“不用了,你们只要能劝哥哥让我打水就行了。”

曹操见此,低头一想,计上心来,笑着说:“你附耳过来。”遂对老二如此这般说了一番。

老二难为情地说:“这样做好么?”曹操说:“有什么不好,又不是让你来真的。”老二笑了。

不一会儿,见老大来提水了,曹操和他的小伙伴悄悄躲了起来,在一旁观察动静。

老二则不慌不忙来到井边,褪下裤子就要往井中拉屎。老大一见急了,上前一把将老二拉起来说:“你疯啦,这是吃水的井,你怎么可以往里边拉屎呢?”

老二则十分委屈地说:“我分的这份太小,连水桶都放不下去,怎么打水呢?水井如果不能打水,再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我决定把它改成粪坑啦!”

老大一听,连忙阻止说:“算了,算了,你也别做粪坑用了,这井咱们不分了,还是共同用吧!”

四、受辱立志

曹操自从用诈病计使叔父受到父亲责备后,伤透了叔父的心,再也不去管他。曹操失去约束,行为越发放荡不羁。一些读书人看不起他,一些豪门乡绅也在背后骂他“没有出息”。

有一次,曹操又带着几个小伙伴,架鹰牵犬,外出打猎,被两个学究模样的人看到。其中一个不屑一顾地说:“宦门遗丑!”曹操听到后,觉得不是好话,肯定是在骂他,立即怒气冲冲地跑过来问道:“什么‘宦门遗丑’?你是说我么?”

另一个学究模样的人冷笑道:“不懂么?回去问你的父亲吧!”

曹操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要在平时,他非和那人打架不可,可是今天,他却忍住了。一是对“宦门遗丑”,他虽然觉得是骂人的话,但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二是对方是两个大人,如果真的打架,带上自己的小伙伴,也不是人家的对手。

曹操平时已放荡成性,没人敢欺负他,不想今日让人抢白一顿,越想越窝火,哪还有心去打猎?于是,他掉转马头,哭着回到家中,气呼呼地问父亲说:“我们家究竟干什么坏事了,让别人骂我‘宦门遗丑’?”

父亲一听大怒说:“是谁如此大胆?来人,快去把那两个骂人的给我抓来!”

曹操说:“现在去抓,早没影了。今天你必须给我说清什么是‘宦门遗丑’,否则,我就不活了。”

曹嵩见儿子为这事竞要寻死觅活,便长叹了一口气,慢慢说了他的家世。

原来,曹操的祖父名叫曹腾,是个宦官,在十多岁时,就被阉割送到宫中,做了侍奉皇帝的小太监。由于他做事机灵,很得皇帝喜欢,不久,便成了宫中的“小红人”,连一些大臣见了,都要对他小公公长、小公公短的。曹腾长大后,不但侍奉皇帝得体,而且很有计谋,皇帝便让他做了太子太傅(即皇太子的老师),地位十分显赫。

曹腾虽然官位显赫,但毕竟是个宦官,因为身体不完整,既不能结婚,也无法生儿育女,更谈不上传宗接代了。所以,曹腾官位越高,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越重。为了保住曹家的世代荣华,曹腾便从亲戚家中抱养了一个孩子,这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长大后,借着养父在宫中的地位,很快做了官。后来,朝廷公开卖官,曹嵩又花了一万万钱,买了个太尉的官职(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位列三公,掌握了朝中大权。

曹嵩虽然位列三公,但他这个宦官之后的历史无法改变,买官掌权的事实也尽人皆知;别人虽然表面对他毕恭毕敬,而背地里却瞧不起他。对此,他早有所闻,心中也苦恼。今日,听说连两个普通的读书人也敢讥笑他,岂不更加恼怒?可是,恼怒又能奈何?

他今日之所以把家世告诉曹操,是想以此激励儿子的志气,希望他将来能以实际行动堵住别人的口舌。因此,当他讲完家世之后,又长叹了一口气,尔后对儿子说:“阿瞒啊!你可不能再到处游荡了,一定要为家中争口气啊!要用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改变世人对我们家族的不好看法啊!”

曹嵩的这些话,一字一句,像针一样扎在了曹操的心上。他从来没有觉得这么疼过,也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羞辱,他第一次认识到叔父过去对他严格要求是真的关心他。过去,他每次逃学,总认为是自己聪明,钻了老师近视眼的空子,洋洋得意,今日却第一次体会到那不是聪明,而是愚蠢,是天大的愚蠢。

从此,他再也不去架鹰牵犬,而是关起门来“博览群书”。在众多典籍中,他不爱读《孟子》、《论语》之类,认为那些书都是教人忍让谦恭的书。在当前这个乱世之秋,靠忍让和谦恭只会受人欺凌,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他喜欢读《诗经》、《离骚》,他感到这些书,爱能让人爱得浸心入骨,恨也能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更爱读的,是诸家兵法。他认为,这些书,才是成业之本、称霸之根。为此,他对诸家所著兵法,特别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不仅熟知能背,而且大量摘录了其中的神策妙计,加上自己的理解,汇集成册,题名为《兵法节要》。

曹操痛改前非、勤学苦读的名声很快传了出去。他十九岁那年,被家乡人推举为孝廉;不久,又被朝廷任命为洛阳北部都尉。

从此,他开始踏上仕途,凭着他的智慧和才能,成就了一番称霸天下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枭雄。

曹冲少年的故事

曹冲,是东汉丞相曹操的儿子,又名仓舒,出生于公元196年,小时聪明伶俐,机智过人,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一、引鸡起舞

有一年,曹操率军南下,路过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当地官员和百姓争相敬献礼物,以表示对汉丞相曹操的欢迎。在众多礼物中,有一只名贵的山鸡,甚得曹操欢喜。那山鸡果然与众不同,腿长身长,足有两尺多高,羽毛艳丽,更有五色斑驳点缀,冠大如扇,通红如血,仰头伸颈,神态威武。

曹操高兴地说:“我兴师大江南北,驰骋黄河两岸,还从未见到过如此名贵珍禽!”

曹操一边说,一边去逗弄那鸡。那山鸡也许由于长途跋涉,过分劳累,也许是周围的一切都使它不感兴趣,任你如何逗弄,它只是前进两步或后退两步,给食不吃,喂水不喝,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

曹操见此,有些着急,便对左右说:“如有使此鸡起舞者,重赏!”

左右听了,谁不想去试一试?可是,他们都知道,曹操虽然文韬武略,堪为一代枭雄,但性格喜怒无常,说杀就杀,说砍就砍。今日逗鸡,虽系戏玩之事,可万一不顺他的心思,惹得他性起,那脑袋是说掉就掉的。故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无人敢轻举妄动。

曹操见无人应声,心中越发急躁,便对荀攸说:“军师,你来试试!”

荀攸应声走了过去,拿过一根枝条,捅捅山鸡的冠部,又捅捅山鸡的颈部,山鸡无动于衷。

曹操又叫荀或试试。荀或走了过去,用手摸摸山鸡的尾部,捅捅两翅腋下,山鸡照样不予理睬。

曹操又点了几位大将,同样不能使山鸡兴奋。

曹操十分扫兴地仰天长叹一声说:“想我曹孟德,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什么样的敌人我斗不了?今日竟对一只山鸡无能为力,看起来还是缺少能人啊!”

曹操话音刚落,忽有一名地方官员过来禀道:“回禀丞相,此地有一孩童,年只七岁,父母双亡,由其伯父收养。此儿有奇能,平时善于摆弄各种鸟类和动物,每日用口哨呼去唤来,无有不应。也许他能使此鸡起舞,是否可唤来一试?”

曹操见说,惊喜道:“此地果有如此奇童?速速唤来!”

不一会儿,那地方官领来一个小孩,一身油垢,两眼却炯炯有神。

曹操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孩子道:“我叫仓舒,丞相叫我有什么事吗?”

曹操说:“听说你擅长指挥鸟和动物,不知能不能使此鸡起舞?”

仓舒看了看说:“这有何难!请丞相令人抬一块大镜来,立于鸡前,此鸡自会起舞。”

曹操一听,顿时明白,立时令人照办。

大镜立于鸡前。那山鸡见镜中也有一鸡,艳丽雄伟,不由得心生嫉妒,立即架起翅膀,又蹦又跳地舞起来。它见镜中山鸡不甘示弱,也和自己一样蹦跳起舞,越发生气,便更加起劲地跳起来,且不住地伸颈长鸣,听来似是歌唱。

在场官兵见此,无不捧腹大笑。

曹操心潮起伏,很是激动,他没想到一个年只七岁的孩童,竟如此聪慧灵悟,甚是欢喜。事后,曹操便将仓舒收为义子,改姓曹,起名为冲,以其原姓名仓舒为字。这就是曹冲名和字的来历。

二、巧称大象

东汉末年,曹操把汉献帝弄到手中,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各地诸侯无不心中害怕,都千方百计地送礼进贡,讨好曹操,借以保住地盘。其中,割据江东的孙权,就于公元202年挑选了一头上等大象送给了曹操。

当使者把大象用船运到许昌后,早有人报与曹操。曹操很高兴,当即前去船上观看。只见这大象,身高如树,身板如墙,两耳如箕,四肢如柱。特别是那两根象牙,粗长如杠,洁白如玉;还有那根长鼻,更是柔中有刚,威力无比,它大可把合围的参天大树连根拔起,一下甩出几十丈远,小能够将掉在地上的绣花针,轻轻拾来,送到你的手中。

曹操越看越爱看,越看越高兴,不由得走上前去,一会儿摸摸它的头,一会儿摸摸它的尾。那大象好像已通灵性,见到这位当代枭雄,变得极为温顺,不时将头贴在曹操的前胸,又不时用那根长鼻,闻闻他的手和他的衣服,显得格外亲近。

就在这时,只听有人说:“如此庞然大物,恐怕要有几千斤重吧?”

又听一人笑道:“能称如此大物的衡器,还没问世呢!”

两人对话,无非随便说说而已,却引起了曹操的极大好奇。他不由得想道:世间之事,除了做神仙我办不到,其他还没有我曹孟德想办而办不到的事!于是,他高声对将士们说:“难道我曹某人的手下,竞真的无一人能测出这只大象的重量么?”

文武百官听后,谁都想献一绝计,以显才华,然而又都感到无能为力,只好面面相觑。

半个时辰过去了,仍无一人说话,曹操手扶大象叹道:“我在今世可谓一代英雄,你在兽中也是一霸,但是现在,我却连你的重量也奈何不得,看来你要胜我一筹了!”“父亲,不必为难,我有办法!”

曹操回头一看,见是义子曹冲,大喜道:“乖儿子,你有什么办法,快快说来!”

曹冲不慌不忙地说:“我们都下船去,只让大象在船上,记下船的吃水深度;然后,把大象牵下船来,接着再往船上装石头,直装到船载大象时的吃水深度为止;最后,再称出石头的重量,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么?”

曹操未等曹冲话音落,便一下子将他举了起来说:“我有如此聪敏之子,何愁曹室不兴!”

曹操按照曹冲的办法,令人立即行动,最后终于利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场的文武百官,没有不称赞曹冲是“神童”的。

三、妙计救人

曹冲自从以聪颖灵悟被曹操收为义子后,便在相府读书。这一来,曹冲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闲暇之际,以骑马、射箭作为消遣。

在他长到十一二岁的时候,不仅对《诗经》、《论语》、《尚书》等著作了如指掌,且读了不少兵书。此时,曹操已得封魏王,每有重大决策,都要听听曹冲的意见。曹冲每被问及,都不像他的几个哥哥那样,为讨好父王,净拣好听的说,而是直述个人见解,还往往要提出一些与父王相反的意见,以引起父王的全面思考。为此,曹操更觉曹冲与众不同,对他每次提出的不同意见,都要认真对待,经过实践又往往证明曹冲所言正确,故曹操对曹冲格外疼爱。

有一天,曹冲外出练箭回府,路过仓库,忽然听到里面有哭声,感到奇怪,便止步侧耳细听。只听库房内有人边哭边说:“天哪,我可如何向魏王交待啊!”

曹冲推门进去,认得是看守仓库的小吏,吃惊地问道:“到底发生了何事,使你哭得如此伤心?”

库吏抬头一看,见是公子曹冲,立即拿着一副马鞍上前下跪禀道:“公子,可了不得了。你看,这是王爷的一副马鞍,放在仓库,让小人精心保管,不料却被该死的老鼠咬了个洞。我可怎么办啊?这下定死无疑了!”

曹冲说:“不就是一副马鞍么,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再买副新的不就行了?”

库吏说:“公子,你是不知道,这不是一副普通的马鞍,而是一位好友送给王爷的。王爷十分珍爱,平时舍不得用,现在被老鼠咬了,他岂肯轻饶于我?小人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万一王爷把我处死,他们可怎么过啊!”

曹冲听后,也觉得事态严重。因为他知道,父王脾气暴躁,万一发起火来,那是谁也挡不住的。他望着库吏那可怜的样子,不由得心软,决心设法相救。于是,他便安慰库吏说:“不要哭了,此事我帮你解决,你听我的消息吧!”

曹冲回到书房,来回踱步,在思考营救库吏的计谋。办法终于想出了。当天晚上,他找出父王不久前给自己做的一件新袍子,拿出剪刀,捅得一个洞一个洞的。第二天早晨,他饭不吃,水不喝,书不看,坐在房中发呆。

不一会儿,侍从送饭过来,对他说:“公子,吃饭吧。”曹冲不理,两眼发直,呆呆地坐着。侍从又喊了一遍,曹冲仍然无动于衷。侍从以为曹冲得了什么怪病,心中很害怕,急忙去禀报魏王。

曹操闻报,大吃一惊,心急火燎地来到曹冲书房,见其手里拿着一件衣服,两眼直直地静坐发呆,慌忙上前问道:“冲儿,有何不愉快的事,值得你如此愁苦?”

曹冲见问,扑簌簌落下泪来,十分难过地说:“您给我做了这样一件好衣服,我舍不得穿,放了起来,由于保管不慎,结果被老鼠咬了。想来想去,深感对不住父王。”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说:“我当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明日派人再给你买一件不就行了。”

曹冲又说:“不过,我听人说,衣服被老鼠咬了,是很不吉利的,它的主人会倒运的。”

曹操说:“都是一派胡言,我儿何必相信!”

此时,曹冲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曹操也放心地走了。曹冲待父王走后,立即将营救办法告诉了库吏,感动得库吏喜泪双流。

第二天,曹冲正与父王议论经书,库吏急匆匆跑来报告说:“启禀大王,您让我保管的那副马鞍,由于我一时失职,不慎让老鼠咬了一个洞。小人真是罪该万死,请大王发落。”

曹操一听,气得脸色都变了。他正要发作,却被曹冲抢了先,故做气愤地说:“该死的老鼠,真是坏透了,昨日咬坏我心爱的衣服,今日又咬坏了父王的马鞍,真是罪该万死。不过,父王已经说了,衣服咬坏了,再给我买新的。父王的马鞍被咬坏了,我看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明日再买个新的就是了。父王,我说的对吗?”

曹操没加思索,就表态说:“冲儿说的对,该死的是老鼠,而不是你。”

曹冲故意对库吏斥道:“父王没有怪罪于你,还不快快谢过!”

库吏会意,连忙双膝跪地说:“谢过大王。”

曹操一挥手说:“今后一定要精心管理,退下去吧。”

事后,曹操回到自己房中,细一琢磨,忽地明白过来,不由得自言自语地笑道:“哈哈,今日又上冲儿的当了!”

曹植的故事

曹植,字子建,出生于公元192年,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初封平原侯,后迁临淄侯。由于他才华出众,曹操很喜欢他,数次想立他为王太子(曹操时称魏王)。文帝曹丕篡汉称帝后,立曹植为鄄城王,明帝时改封陈王。

一提起曹植,人们便会想起他七步成诗的故事。曹植自幼聪明伶俐,博学多才,当时已在天下名士中很有影响。后代更有一种说法:“天下的才学有十斗,曹植一个人便占了八斗。”这种评价虽说有些夸张,但他的才气确实使许多人倾倒。本文辑其三则,供朋友们欣赏。

一、远和近的变化

一年中秋节的晚上,曹操带领妻子儿女在后花园中饮酒赏月。他的几个儿子知道父王最喜欢即席作诗吟赋,便你一首我一首地作了起来。平时,要说起诗的才分,那是要数曹植最高了。然而今天,曹植却没有作诗的兴致,只是一味地称赞哥哥和弟弟们的诗。曹丕说:“三弟,平时最受父王称赞的,是你作的诗,为什么今日月色这么好,你不来一首呢?该不是你瞧不起我们吧?”

曹植说:“不是的,我也想作,只是一些好题目都让你们抢去了,我还作什么呢?这样吧,今日大家都这么高兴,就请父王出个上联我对下联吧!”

众兄弟一听,都表示赞同,可是曹操却说:“你想以联对夺魁呀,今天别想了。我给你提出一个问题,看你能否回答。”

曹植说:“那就请父王出题吧!”

曹操一抬头,望着空中一轮圆月,突然问曹植说:“你说月亮和外国相比,谁远?谁近?”

众兄弟怎么也没想到父王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都觉得太好回答了。稍有一点自然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回答:月亮远,外国近。

不料曹植想了想却说:“月亮近,外国远。”

众人都被曹植的回答惊呆了。

曹操又问:“根据是什么?”

曹植不慌不忙地说:“月亮,我们抬头就能看见,所以说它近。外国我们现在看不到,所以说它远。”

曹操听了,很高兴,称赞他回答的很有道理。但是,曹丕和其他几个兄弟听了,却迷惑不解。然而,父王已经表态了,谁还敢说不对呢?

第二年中秋,正好有几个外国朋友前来拜访曹操。曹操为了对友人表示诚挚的欢迎,特在后花园设宴招待。席间,外国友人都知曹操和他的儿子们作诗有名,便提出要欣赏曹氏父子即席作诗的才华。

曹操想了想说:“即席吟诗,是我中华儿女的特长,何足为奇?我今却想出个题目,以使我们中外朋友共展才华,岂不更加别具风采?”

几个外国朋友当即表态说:“如此也好,但不知魏王要出个什么题目?”

其实,几个外国朋友要曹氏父子即席吟诗,是想投其所好,以取得曹操的欢心,而曹操呢,是想趁此机会,进一步展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以使外国人更加佩服中国人。对于题目,他已胸有成竹,仍出去年中秋节时的那个题目,如果他们回答的还不如一个中国小孩,岂不是更加服气了么?

想到这里,曹操微笑着对几个外国朋友说:“贵国和月亮相比,哪个离我们远,哪个离我们近?”

几个外国朋友有说月亮远的,也有说他们的国家远的,各持己见,相持不下。

过了一会儿,曹操又对他们说:“各位别争了,现在听听我三儿子回答好吗?”

几个外国人早就听说曹植智慧过人,今日也很想一观风采,遂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

曹植很明白父王的心思,知道他是想让自己在外国人面前露一手,于是他很有礼貌地对他们说:“以我的看法,是贵国近,月亮远。”

曹操一听,心中大惊,很生气地对曹植说:“同样一个月亮,去年中秋节你说月亮近,外国远,怎么今日又说外国近,月亮远了?”

曹植解释说:“去年和今年不同。这是因为,去年月亮能看见,而外国看不见,所以说外国远,月亮近。今日呢,就月亮而言,虽然抬头就能看见,但是它只可望,而不可即;外国呢,去年和我们既没有来往,也看不见,岂不是远么?今年就不同了,外国和我们不但有来往,而且还有思想的交流,这不是近了么?”

客人们听了,没有不夸曹植聪明的。

二、鹿死谁手

曹操自从把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开始策划南征北战统一天下的大业。在这过程中,他常常利用各种时机,考察选拔将才,为他在统一大业中效力。

有一年的中秋节,天高云淡,气候温和。曹操为与众将士过一个愉快的节日,便在这天一早,带领儿子曹丕、曹植和五位将领,去狩猎场打猎。

所谓狩猎场,是当时封建统治者为了游乐,在生活着各种动物的山林中,圈出一块场地,规定每年中秋之后,皇亲国戚及三公大臣,都可随皇帝到这里行猎,而平民百姓皆不准入内。

曹操来到狩猎场,对众人说:“本王今日高兴,诸将士射猎,不仅所得猎物全部归射者所有,而且对射猎最多者重赏!”众将士一听,无不跃跃欲试。特别是那五位将军,其中有都尉许褚、司金中郎将王修、振威将军孙观、中军校尉史涣、典农中郎将任峻,更想乘机露上一手,以讨魏王欢心。恰在这时,一只梅花鹿从树林中穿出,向正西山中飞奔而去。在其他将士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五位将军箭已离弦,“嗖嗖”射出,只见那鹿一声哀鸣,便倒在了地上。

众人正欲呼啸而上,去取那鹿,曹操突然一声令下,众皆立于原地,无一再敢前往。然后,曹操大声对众将士说:“诸位将士听清,今日出猎,旗开得胜,可喜可贺。但是,五位将军射出五箭,谁能说出那鹿身中几箭?射中何处?”

众人听了,纷纷猜测。有说中两箭的,有说中三箭的,还有说中五箭的。但对射中哪个部位,却无人敢断定。

曹操见众说纷纭,即令暂止,回头问世子曹丕说:“你有何看法?”

曹丕说:“我想可能只中一箭,至于射中哪个部位,也是一时难于断言。”

曹操又问三儿子曹植:“你的意见呢?”

曹植说:“我看虽有五箭射出,而只有一箭射中,且这一箭只有射中咽喉,才可立时而毙。”

曹操笑了笑说:“好,那鹿如只中一箭,我就封箭主为‘神射手’,如中一箭以上,凡中者都予重赏!”

曹操说完,立即派出两个人前去验箭取鹿。那两人将鹿取回后,大声笑着说:“三公子说对了,只中一箭,正中咽喉!”

众将士顿时欢呼起来,无不称赞曹植才智过人,只有曹丕沉默不语。

曹操接过箭来一看,又对众人说:“五箭齐发,只中一箭,诸位猜猜看,射这一箭的是哪位将军?”

有的说是孙将军射中的,也有的说是王将军射中的,还有的说是任将军射中的。

曹操又问五位将军:“你们自己说是谁射中的?”

任将军说:“我看是孙将军射中的。”

王将军说:“我猜是孙将军或许将军射中的。”

史将军说:“我以为是许将军射中的。”

孙将军说:“是我射中的。”

许将军说:“反正我没有射中。”

曹操笑着对曹丕道:“他们五人中有三人说对了,其中包括王将军,你能断定是谁射中的么?”

曹丕正为自己的才智不如曹植而烦恼,故五位将军说的什么,他根本没有听到,又怎么能根据五位将军的意见去断定呢?见父亲问他,只好无奈地摇了摇头。

曹操明白曹丕此时的心情,不由得狠狠瞪了他一眼,又转向曹植说:“你的意见呢?”

曹植说:“这神射手是非孙将军莫属了。”

曹操高兴地说:“植儿说对了。我现在宣布,封孙将军为‘神射手’,赏一万万钱!”

众人对曹植的回答仍没反应过来,遂问曹植说:“三公子根据什么断定是孙将军射中的?”

曹植说:“其实,我父王已经说出是谁射中的,只是诸位没注意分析罢了。第一,五位将军用的箭,都是他们各人的箭,箭上有名字,所以我父王一看就知道是谁射的;第二,父王说五位将军中有三人说对了,那么这三位必然都提到了射中者的名字,而只有孙将军被三位提到了,其中包括他自己;第三,父王又说其中包括王将军的意见是对的,王将军提到了孙将军和许将军两个人,而许将军又把自己排除了,这不更清楚地说明是孙将军射中的了么?”

众人听了,对曹植的才智越发敬佩。

三、诗文惊父

前文在介绍曹操时已经指出,曹操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军,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即使行军作战,稍有闲暇,便吟诗作文,常常通宵达旦。他曾以赏重金为孔融收集遗散了的文章;也曾派遣使者,带着金、璧、布帛和大量贵重物品去匈奴,赎回流落十二年的女文豪蔡文姬。正是由于曹操如此擅长文学、重视文学,故海内文人学士纷纷来归,以邺城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团体。

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曹植从呀呀学语起,就开始学诗诵文。加之曹植本身天资过人,聪明好学,史载其十余岁时,不仅已经诵读了数十万字的诗论及辞赋,而且写出了大量的诗歌和各种体裁的文章。在邺城除“建安七子”外,还有杨修、吴质、丁仪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和文人,很令曹植羡慕。所以,曹植每有得意之作,都主动地拿给他们看,并虚心地请他们帮助修改指点。这些诗人和文人看了曹植的诗文,感到不仅词采华美,而且情真意切,无不为他的智慧和才华拍手叫绝。

曹操由于经常在外征战,很少了解三儿子曹植的学习情况,所以每次听到别人称赞曹植的智慧和才华时,总是半信半疑。这一日,曹操外出征战回到邺城,又听到有人称赞曹植,便把曹植叫来说:“不少人都在称赞你的诗文写得好,去拿些来让我瞧瞧!”

曹植知道父亲的文学造诣深厚,要求也甚严格,便立即挑选了一批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拿去给他。曹操看了之后,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曹植年只十二三岁,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文么?说不定是抄袭来的吧?

想到这里,曹操便将曹植叫来,故意动怒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学会撒谎了?快快说来,你这些文章,是不是别人替你作的?是谁替你作的?快快如实说来!”

曹植笑着说:“父王说哪里的话,儿子作文赋诗,向来是有感所思而就,怎么会找人替作呢?即使作品能替,文中所表达的感情能替么?放心吧,这些都是孩儿的作品,父亲如不相信,可当面测试嘛!”

曹操见曹植回答得如此坦然自若,也就深信不疑,越发从内心喜欢曹植的才华,并有意让他将来做接班人。

公元210年冬,铜雀台(曹操所筑三台之一,其他两台是金虎台、冰井台)落成,曹操登台设宴,大会群臣。为了活跃宴会的气氛,他让武将当场比武,文官即席赋诗,各显其才。他的几个儿子以为今日父王不会点他们的将,便放量豪饮。不料,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曹操突然对他们说:“我现令你们几个,以台为题,各作一赋,为台增辉。”当曹丕等人毫无思想准备,闻言正在冥思苦想的时候,曹植却一挥而就,交上了第一篇《铜雀台赋》。

曹操看后,感到曹植所作《铜雀台赋》,不但构思精巧高人一筹,更以词美句绝而使他的几位兄弟望尘莫及。从此,曹操对曹植更是另眼相看了。

此时,曹植年只十七岁。

由于曹植才华出众,曹操曾多次流露出让他做太子的意思。但是后来,又逐渐感到,曹植虽有才华,但常感情冲动,喝酒误事,而且很少关心国家政治。与其相比,曹丕却性格内向,城府深沉。他文才虽不如曹植,但对政事时刻关心,而且谨慎持重,可委以重任。

所以,在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前留下遗言,让曹丕接替了他的位置。曹丕当了魏王后,因嫉妒曹植的才能,想杀掉曹植,才逼出了曹植的力作七步诗《煮豆燃萁》。诗中云: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被诗中的情意所感动,动了恻隐之心,方给了曹植一条生路,封其为东阿王,却禁止他再回京师。曹植为东阿王后,不久又改封陈王,曾多次请求任用,终未如愿,于公元232年忧郁而死。因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传世。

曹睿护鹿惊文帝

曹睿,字元仲,出生于公元205年,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亲是甄皇后。他十五岁得封武德侯,后封平原王,公元226年即位,即魏明帝。

曹睿的母亲甄氏,以貌美贤惠很得曹丕的宠爱。曹睿生性聪敏,喜读诗书,到七岁时已能出口成章。曹丕本身也善诗喜文,见儿子如此酷似自己,越发喜欢,并准备立曹睿为太子。

后来,曹丕又看中安平人郭永之女,遂纳入宫中,封其为妃。这郭氏狐眉妖目,对曹丕甚是温存,使得曹丕寸步不离,甄氏遂被冷落。曹丕篡汉称帝后,本想立郭妃为皇后,但因甄氏在先,且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又不好不立。所以,对立谁为皇后,一时拿不定主意。郭氏为了夺取后位,多次在曹丕面前诽谤甄氏,惹得曹丕一时怒起,竟下诏将甄氏赐死。甄氏死后,郭氏仍不罢休,竟下令不许盛殓其尸,让其披发覆面,甚至以糠塞口,令人惨不忍睹。

郭氏害死甄氏后,被立为皇后。曹睿失去母亲,曹丕令郭皇后代为抚养。不久,曹丕逐渐发现,郭氏前言甄氏之过,皆为无中生有,甄氏实为含冤而死。为防郭氏加害曹睿,曹丕令李贵人暗中保护。

曹睿对生母之死,由于年幼,并不知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有所闻,常常暗地里伤心落泪。为了保护自己,他对郭皇后不得不表示亲近,谨问起居。

曹睿十五岁那年春的一天,曹丕高兴,决定带曹睿外出打猎。

曹丕、曹睿带领十余名随从,骑马来到郊外。曹丕为春光而陶醉,正想赋诗抒怀,忽被鸟鸣惊断构思,抬头望去,原是一群大雁列队北飞。曹丕手疾眼快,“嗖”地射出一箭,一只大雁应声而落,众随从顿时欢腾起来,其中一人飞步将雁取回。

曹丕对曹睿说:“睿儿,如此大好春光,你不一展臂力么?”

曹睿对父王微微一笑,没有做声。恰在这时,空中有几只黄雀飞来,曹睿取过弓箭,瞄准射去,其中一鸟应声落地。

众随从争相欢呼:“好箭法,好箭法!”

曹丕也正要夸奖儿子几句,突然发现一只母鹿带着只小鹿从山间蹿出,飞速朝树林中奔去。说时迟,那时快,曹丕立即张弓搭箭,朝母鹿“嗖”地一箭射去,只见那母鹿应声倒地,嗷嗷叫了两声,又蹬了几下腿,便再也不动了。

曹丕一见,心中高兴,立即将弓箭递给曹睿,曹睿却动也不动,两眼呆呆地望着那只小鹿。那小鹿似乎很通人性。它见母亲倒在血泊中,没有惊慌,没有逃走,两眼含泪,以低沉的调子哀鸣着,围着母鹿的身体转了几圈,才恋恋不舍地向树林走去。“睿儿,想什么呢?再不射,它就跑掉了!”曹丕着急地催促着。

曹睿触景生情,两眼落泪说:“父王已杀死了它的母亲,它已经变成孤儿了。看它那依依不舍、极度伤心、极度痛苦地慢慢走人树林的样子,是多么孤独,多么失望,多么悲哀!它那么弱小,那么无依无靠,随时都有被捕杀的危险,我怎么忍心再去射死它呢?”

曹丕一听,不由得心中一沉:睿儿现在的处境,不正和那只小鹿的处境一模一样么?这处境又是谁造成的呢?不正是自己么?

他深感对不起儿子,再也按捺不住那颗愧疚的心,把弓箭一扔,跳下马来,一下把曹睿搂在怀中说:“好一个仁义的孩子,父王对不起你!”

射猎回朝,小鹿失去母亲的一幕,时时萦绕在曹丕的脑际。

不久,他决定为了儿子的安全,封曹睿为武德侯,让他离开朝廷。公元221年改封齐王,后迁平原王。公元226年,曹丕病危,将曹睿召回立为太子。曹丕死后,遗诏曹睿继位,是为明帝。

甄皇后幼时多才智

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氏,出生于公元182年,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

甄氏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但到她这一代却成了平民百姓。虽然成了平民,但家中依然十分富裕。她从小不爱女工,却喜欢读书。在她兄弟姐妹八人中,她的年龄虽小,天资却最高,学习成绩也最好。《楚辞》、《汉赋》,只要经她过目,就能记住。至于《诗经》、《论语》,在她七八岁时,就已经读得烂熟。也正因为这一点,她的哥哥很不服气,在她九岁那年的一天对她说:“你一个女孩家,应该习女工才是正理,比如干些纺织、刺绣之类的事,读书再好有什么用?难道还想去做博士吗?”甄氏反驳说:“我听说在古代,凡是聪明的女子,没有不喜欢读书的,都要用前人的经验教训来告诫自己,明白事理。如果不读书识字,怎么能知道前人的经验教训呢?邓绥如果不是从小读书,知道许多前人成败的事情,又怎么会临朝听政,成为一代贤后呢?”

哥哥听了,无言以对,深感他这个妹妹出语不凡,人小志大,因此,也不敢再小视她了。

不久,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河北一带不仅战乱频繁,而且连年灾害,就连一些富户家中都缺了吃的。于是,他们赶紧把金银财宝拿出,去换些粮食和其他食品。当时,甄家积蓄了不少粮食,她的母亲见粮价昂贵,有利可图,就准备把粮食卖掉,以换取大量的金银珠宝存起来。

这时,甄氏只有十二岁。当她知道母亲的打算后,觉得不妥,急忙去对母亲说:“此事万万使不得!”

众人不解,问她道:“贱收贵卖,能积存大量金银,有何不可?”

甄氏说:“现在世道大乱,我们乘机换取大量金银珠宝,看起来是好事,但也可能变成坏事。古人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们作为寻常百姓,存些粮食,日子倒能平安;如果存些金银珠宝,人人眼红,说不定会有强人打劫,招来祸患,我们的日子也就不得安宁了。与其如此,倒不如趁着荒年,把粮食发放给亲戚、宗族、乡邻,广施恩惠,心底安然,岂不为一大乐事?”

众人一听,都感到她说的有道理。她的母亲也称赞说:“这孩子年龄虽小,却明白事理。就照你说的去办好了。”

于是,甄家立即开仓放粮,救济民众,深受百姓称赞。甄氏也因此出了名。

后来甄氏长大,才貌双全,被袁绍的二儿子袁熙所闻,娶为妻子。

袁熙兵败后,甄氏又被曹操的长子曹丕看中,遂纳为妃,后生子曹睿,就是后来的魏明帝。

曹丕在位时,由于听信郭氏谗言,赐死甄氏。曹睿即位后,又追封生母甄氏为文昭皇后。

许褚率众斗强贼

许褚,字仲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许褚以雄武有力被曹操收留,成为心腹将领,先拜都尉,后迁中郎将,累迁中坚将军、武卫将军。因他在作战中如虎似狂,故又有绰号为“虎痴”。魏明帝时封牟乡侯,死后追谥为壮侯。

许褚少年时代,’有一个“率众斗强贼”的故事,使其威武雄壮而又有智谋的名声传遍天下。

东汉末年,官逼民反,暴动四起。一些盗贼也乘机打家劫舍,弄得人心惶惶,百姓不得安宁。

约在许褚十三四岁那年,和毫县交界的汝南地区出现了一伙盗贼。这伙盗贼近万余人,聚集在汝南葛陂(郡县名,今河南上蔡一带,辖颍河、淮河地区),经常在许褚家乡一带出没骚扰。乡亲们听说后,都很害怕,有的主张派人与盗贼谈判,以每月送猪羊和粮食为条件,要盗贼免去进攻毫县许屯村;有的则主张携儿带女,逃往他乡。

许褚这时年龄虽小,但长得威武雄壮,力大无比,好行侠仗义,再有权势的恶少也惧他三分,村里的穷家子弟都乐意和他交朋友。紧急关头,许褚挺身而出,对众乡亲说:“派人用礼物求和,盗贼何以有满足的时候?逃走,又能逃到哪里去?我以为这都不是上策。事至今日,也只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我们许屯村男女老幼团结一心,奋力抗击,不一定打不退盗贼!”

众人听了许褚的话,有的觉得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冒险,感到就靠村里这些人,要抵住成千上万的盗贼,太难了!然而,村中的那些青年人,却坚决拥护许褚的意见,他们说:“如今天下大乱,到处都是盗贼,逃到哪里也是没饭吃,还不饿死在路上?与其饿死,倒不如与盗贼决一死战,说不定还有一线生路呢?”

众乡亲议论了一番,也就同意了,并推举许褚带领大家抗贼。

为了抗贼,许褚动员全村乡亲日夜抓紧做好准备工作。他把全村人分成四部分,其中成年以上的为三部分,一部分绕村挖沟,宽两丈,深一丈,然后将沟内引水灌入,作为水障,以阻止盗贼来犯,村人出入则用吊桥;另一部分人,负责把挖出的土堆垒成墙,墙上挖上洞,以备用箭射贼;第三部分人负责打造弓箭。许褚本人,则带领全村青少年日夜练武,以备关键时刻与盗贼格斗。没有分到任务的妇女,则负责到工地和练武场地送水送饭,做好后勤工作。

许屯村男女老幼,群情激昂,日夜奋战,经过半个月的时间,便把一个乡村变成了一座能攻能守的坚固“城池”。

这一天终于到了,成千上万的盗贼黑鸦鸦地朝许屯村扑来。许褚则不慌不忙,让大人们全部隐蔽在房上,青少年则守在土墙的各个洞口,严阵以待。

众盗来到村前,一看到又宽又深的沟渠,便倒吸了一口冷气,知道这个村子早有防备,有的干脆向头目建议,先去别的村吧。头目一听,气得哇哇乱叫说:“此村竟敢如此和我作对,非把它踏平不可!”言毕,立逼众贼渡沟进攻。群盗无奈,只好成群结队地跳入水中,也有不会水的,被推下去当场毙命。

正当众盗爬上沟岸的一刹那间,许褚号角一吹,墙上、洞口乱箭齐发,嗖嗖射出,直射得贼人死的死,伤的伤,哭的哭,叫的叫,乱成一锅粥;水中的,岸上的,争相逃命。那贼头正大声制止众贼逃窜,却被许褚瞄准一箭把帽子射飞,也吓得掉转马头,俯身而逃。

贼人的头一次进攻,就这样被打退了。

许褚知道,盗贼是决不会就此罢休的,而准备多天的弓箭,只一天便用光了,下一步怎么对付盗贼再次来犯呢?他在思索着。

众乡亲也慌乱不定,人心浮动。那些少年们更是心中着急,一双双眼睛望着许褚,一张张嘴巴张了又合,合了又张。“有了。”许褚一拍脑门,全村人又行动起来。他们搜集了家家户户汲水的长木杆,不够,又砍倒了所有能当木杆用的树木。他们运来了村中所有的石头,不够,又拆掉了所有用石头垒起的房屋。他们决心和贼人决一死战。他们把木杆立在围起的墙上,杆与杆之间以横杆相连,每根横杆上吊上用竹条编成的大笆斗,笆斗中装满石头,一切准备就绪。

盗贼又来进攻了。他们运来长木板,搭在村周围的水沟上面,还造了很多梯子,立在土墙上。贼人也下定了决心,非把许屯村扫平不可。

战斗打响了,众盗贼蜂拥而上。只听城内一声号角,木杆上的笆斗“唰”的一声一起翻了过来,成千上万块石头,顿时像一场瓢泼大雨,从空中落了下来。只见那些盗贼被砸得脑浆进裂,伤胳膊断腿。盗贼的第二次进攻也被击退了。

盗贼第二次进攻被打退之后,并没有撤走,他们把许屯村团团围住,坐等村内弹尽粮绝。

村内果然断粮了。众乡亲心如火焚,许褚更是坐卧不宁。怎么办?“有了。”许褚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让人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盗贼营中。盗贼头目拆信一看,信中说:村内已经粮绝,愿与你们和谈。不过,和谈期间,村内愿以牛与你们交换粮食,希望能答应;否则,誓死不降。盗贼头目一想,从两次进攻失败来看,村民不仅英勇无畏,且能人不少,若将其收拢,岂不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于是,便同意了村中提出的和谈条件。

交换开始,许褚令人取了粮食,把牛交给了盗贼。不想那些牛竟挣脱缰绳,发疯似地往回跑,众盗贼都不敢拦。许褚认为不能食言,立即冲上来,两只手抓住四只牛的尾巴,硬拉着前行百余步。众盗贼一见,无不大惊失色,高呼道:“天下竟有如此神力之士!”

特别是那盗贼头目,觉得村内一个孩子都如此神勇无比,那大人的力气就更可想而知了。心想,这个村真是惹不得,于是一声唿哨,众盗贼全部离去。

荀攸智识坏人

荀攸,字公达,出生于公元157年,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攸出身于士大夫家庭,他的祖父苟昙精通史书,是一位著名学者,东汉时曾任广陵太守;叔父苟或博学多闻,是曹操的主要谋士,官至三国曹魏尚书令。由于他的父亲苟彝去世过早,所以荀攸就和他的祖父苟昙、叔父荀衢一起生活。荀攸自幼聪明,才思敏捷,又生活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从小就酷爱读书,善于动脑,到七八岁的时候,就以机警善变而令世人感到震惊了。

有一次,他的叔父苟衢喝醉了酒,误伤了他的耳朵,他一声不响,也不当着人前叫痛。出进家门,或者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他总是戴着一个带帽耳的帽子,用帽耳把耳朵遮住,生怕叔父看到后心中过意不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无不感到惊异。

更显露他才华和被时人誉为神童的,是在他十三岁那年识破坏人的一件事。

公元169年的一天,苟攸的祖父荀昙因病去世了,苟家上上下下都忙着办理丧事。忽然有一个中年男子,一副官府差人打扮,来到荀昙灵前,忽地跪在地上,号啕大哭,祭拜不起。荀家家人将他扶起,询问吊客姓名。那人一边擦泪一边说,姓张名权,苟昙为太守时,张权曾在其手下当差;并称太守对他格外照顾,恩重如山。如今太守去世,为了报答太守的恩德,他情愿去为太守守墓。

荀家人见这位客人说得如此通情达理,都为他这种精神所感动,唯有苟攸不以为然,他悄悄地将叔父苟衢拉入内室说:“我看此人神色有些不对。不知叔父发现没有,他刚才虽然哭声很大,却并不悲伤,眼神似有不安,侄儿认为其中必然有诈!”

苟衢这时也忽地猛醒过来,一边回忆,一边说道:“你分析得没错。你祖父生前为太守时,我常去走动,属下比较亲近的公差我基本上都见过,可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个叫张权的。”

于是,荀衢对那位客人重新详加盘问,发现他言语前后矛盾,漏洞百出,便将他送到了官府。经过官府严加审讯,终于弄清这位不速之客,原来是个正在被追捕的杀人犯。

从此,荀攸的名声传遍了十里八乡。

荀攸长大后,官拜黄门侍郎,后又被封为汝南太守。不久,曹操发现苟攸才华出众,召他人京师,纳为军师。他多有计谋,深受曹操器重,被任为尚书令。214年随曹操攻孙权,病死途中。

张既受托救游楚

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今陕西临潼)人。东汉末年,他被命为郡中小吏,时年十六岁;后以平郭援、高干,破马超有功,封京兆尹。魏文帝篡汉称帝后,封他为尚书,出任雍州刺史,后为凉州刺史。张既在这两州十余年,政绩卓著,封西乡侯。

张既从小攻读史书,七八岁时,就已知识渊博,表现出了超人的才华。他十一岁时,由于父母去世,家境破落,无以生计,便以代人写文章维持生活。当时,朝政腐败,买官成风,不少人买官后,连个奏折也不会写。

张既从小善于撰写奏折、书启之类的文章,一些官吏为在皇帝面前显示文才,常用重金求他代写奏折。于是,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许多官员都和他有来往,有的甚至和他结为朋友,其中,郡功曹游殷就是一个。

游殷很有学问,为官清正廉洁,由于不适应当朝权贵的口味,所以仕途不顺。

游殷是陕西大荔人,张既为陕西高陵人,两人相距不远,虽然一个是不惑之年,一个是年仅十多岁的孩子,却成了莫逆之交。

这一日,张既被邀来到游殷家中,进门便嚷:“快准备酒菜,有贵客来了!”游殷妻子闻声,急忙走出相迎,见是张既,不由得半开玩笑地说:“我当是谁来了呢,原来是你这孩子,常来常往的,算什么客人?”

游段一听,怒斥说:“此乃当今有名的少年才子,怎可信口胡言?”尔后,又对张既笑着说:“完全是妇人之见,贤侄千万不可与她一般见识!”

张既也笑道:“伯母一向玩笑惯了的,我听了倍感亲切,怎会他想?倒是大人不要见外才是。”

不一会儿,酒菜上来,两人对饮,谈古论今,颇有风趣。酒至半酣,还是张既机警,便对游殷说:“大人今日如此盛情,非同一般,必有要事相商,望大人开诚布公,直言便是。”

游殷笑着说:“老夫今日高兴,实是对饮为乐,并无他事!”

张既素知游殷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求人的,今见其虽然高兴,但眼神中仍隐有忧虑之情,便把杯一放说:“大人若不说个明白,小侄就要告辞了!”

游殷见状,急忙说:“贤侄先不要走!”随后长叹一声道:“咳,实有一件难言之事,不知我说了出来,贤侄能否相帮?”

张既忙道:“大人请讲,只要小侄能办得到的,定当不辞!”

游殷说:“现今朝廷混乱,你争我斗,矛盾重重,我怎能与他们同流合污?而他们也决不会放过我的。我有一个不祥的预感,恐怕不久就会有一场灾祸落在我的头上。而今,我有一子,名叫游楚,年纪尚小,无人照顾,今将贤侄请来,实为以此相托。将来万一我出了事,游楚就托付给你了,请贤侄千万不要推辞。”

张既开始也吃了一惊,后又想来料有可能,便郑重答应说:“也许事情不像大人想的那么严重,望大人把心放宽。不过,万一有所不测,小侄一定遵嘱就是。”

张既受托不久,游殷果被仇家暗杀。张既不负重托,立即设法将游楚救出,教其读书识字。当时,张既年仅十二岁。

张既十六岁那年,以其才华为郡小吏。曹操掌权后,爱其才,封新丰令,从此走上仕途。

游楚在张既的帮助培养下,学识提高很快,到十五六岁时,也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小才子。后被曹操拜为汉兴太守,转陇西太守,最后官至驸马都尉。

钟毓钟会的故事

魏明帝曹睿年间,有个丞相叫钟繇,字元常,出生于公元151年,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以其才华受到曹睿宠信。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钟毓,也以才华出众,十四岁就被封散骑侍郎,后官至尚书,迁将军,都督徐、荆二州。老二叫钟会,字士秀,出生于公元225年,也以才华出众,初为秘书郎,后迁司隶校尉、镇西将军,官至司徒。

钟毓钟会少而聪悟,读书刻苦,精明练达。现辑其故事二则,以飨读者。

一、拜与不拜都有理

钟毓钟会两兄弟相处十分和睦,学习中互相督促,互相监督,谁也不许偷懒。他们私下立约,谁要被对方抓住一次学习偷懒,父母给的赏钱就得交给对方,而且不许告诉父母;父亲测验时,谁受到表扬,未受表扬的就得拿出平时的赏钱请客,如果请客没钱,可以向对方借,等将来做了官再还。学习之余,他们都是哥俩一起玩,不和社会上的孩子掺和。

这一日,他俩学习累了,准备出去玩一会儿再学,路过父亲房间,闻到房内一股酒香,便悄声蹑脚地走了进去。

哥俩进屋之后,见父亲躺在床上睡觉,便互相使了个眼色,老二搬过凳子,老大上去打开橱子,把父亲平时补身子的蛇酒拿了出来。钟毓对钟会说:“这酒太名贵,咱俩一人只许喝一杯尝尝。”

老大说着,便倒了一杯,放在桌上,然后拜了拜,才一饮而尽。

老二则不然,也倒了一杯端起来就喝掉了。正当老大准备将酒瓶放回原处的时候,父亲一骨碌坐了起来,笑着说:“别放了,我都看见了。”

哥俩见父亲没有责怪,便一伸舌头,做了个鬼脸就要离去,不想却被父亲叫住说:“刚才你们偷我的酒喝,怎么一个拜,一个不拜呢?”’

老大说:“自古以来,饮酒是表示礼节的行为,所以应先行礼,后饮酒。”

父亲说:“有道理。”回头又问老二:“你为何不拜?”

老二则言:“今日偷酒,本身就是没礼的行为,再拜也是没礼,又何必下拜呢?”

父亲一琢磨,笑着说:“看来是拜有理,不拜也有理!我为你们都有理而高兴!”

其实,他是为两个儿子小小年纪遇事各有独特见解而高兴,也为他们的辩才而惊喜。

二、答明帝问

魏明帝曹睿,对丞相钟繇不但尊敬,而且宠信。谈尊敬,是因为钟繇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便为经营魏室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谈宠信,是因为钟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是个难得的文武全才;他的书法让人看了心中更是特别舒服,尤其精于隶楷。于是,曹睿把他与华歆、王朗同视为心腹之臣。

这一日,明帝邀钟繇陪饮。酒酣之际,明帝对钟繇笑着说:“昕人讲,丞相家的两位公子,聪慧过人,谈吐不凡,且机智善辩,何不领进宫来,让朕一观?”

钟繇跪拜道:“启禀陛下,臣下二子才寡智拙,且不懂礼仪,恐有污圣目,故不敢带其入宫。”

明帝言道:“带来无妨,朕不怪就是了。”

钟繇回到家中,脸带愁容地对妻子说:“皇上要见两个儿子,你看如何是好?”

妻子说:“那好啊!两个儿子都聪慧过人,皇上见了,说不定会龙颜大喜,还可能给他个官做做呢!”

钟繇说:“想得美!他俩能吃几碗干饭,我还不清楚?他们虽然在家伶俐些,但未见过大世面,何况这是进皇宫?若见了皇上一紧张,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惹得龙颜发怒,后果将不堪设想!”

妻子说:“不会的。我的儿子我知道,知书识礼,言词有度,决不会出差错!”

钟繇叹道:“但愿如此吧!”

第二天,钟繇带着二子入宫,去见明帝。

明帝一见,便感到这两个孩子果然相貌不凡。只见钟毓,白净秀气,神态稳重,颇有父风;又看钟会,只那一双炯炯放光的眸子,便知其机灵慧敏,不同一般。

明帝看罢,对这两个少年很是喜欢,便把他们叫到身边。先问钟毓说:“你是长子吧?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钟毓头次见皇上,心情未免有些紧张,见皇帝发问,略加沉思,便叩拜答道:“臣乃钟繇长子钟毓,今年一十四岁,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明帝高兴地道:“好了,起来吧!”

随后,明帝见钟毓脸上汗珠点点,知其心情有些紧张,便故意戏道:“你脸上怎么出那么多汗呀?”

钟毓道:“大殿庄严肃穆,圣上皇恩浩荡,我怎能不‘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呢?”

明帝听了,十分满意地说:“好一个‘汗出如浆’!”

明帝又看钟会,见他稚气未退,还有些满不在乎的样子,不由得问道:“你为什么不出汗呢?”

钟会则道:“皇宫威严显赫,圣上恩威并举,我是‘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呀!”

明帝一听,不禁说道:“我看你是满不在乎,无汗可出!”

钟繇在一旁听了,以为皇上生了气,吓得汗流浃背,急忙跪地谢罪说:“臣子钟会,年只五岁,不知礼仪,罪在臣下,望皇上见谅!”

明帝哈哈笑道:“贤卿快起,我就喜欢他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何罪之有?”

然后,明帝又拉着两个孩子的手说:“百闻不如一见,你们两个果然满腹经纶,非同凡响,将来必然俱为我朝有用之才!”

明帝低头稍一沉思,即对钟繇说:“钟毓已年长,朕封他为散骑侍郎,留在朕的身边;钟会尚小,今赏碧玉一块,长大后再入朝任职。”父子三人跪地谢恩。

夏侯荣过目不忘

夏侯荣,字幼权,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魏国大将夏侯渊的小儿子。

据史记载,夏侯荣从小聪明敏慧,父母甚是喜爱。他三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读书;到四五岁时,已熟知诗、书、礼、乐;刚刚七岁,就已经会写文章。他读书十分刻苦,也十分认真,兴趣很广泛,对文学、史书、兵法等都非常喜欢。他还有一种奇才,就是日读千言,过目不忘。开始,他的母亲将夏侯荣过目不忘之能告诉了夏侯渊,夏侯渊深知儿子聪明过人,但对他能过目不忘,半信半疑。

这一日,夏侯渊退朝,回到家中,见儿子正读《孙子兵法》,顺口问道:“你小小年纪,读兵书有什么用?”

夏侯荣瞪大眼睛回答:“好和您一块出兵打仗呀!”

夏侯渊说:“那是长大以后的事,现在就你这个年龄,应该先读一些经典著作,长大后再学兵法才是。”

夏侯荣见父亲如此说,不由道:“您读兵法时不是也只有七八岁么?况且,对于经书,我已熟知,现如不读兵法,等随您打仗时再学不就晚了么?”

夏侯渊见儿子说得头头是道,便想测验一下,以检验他过目不忘的本领是否真的,遂说道:“好。可是你读兵法,能记得住吗?”

夏侯荣回答说:“记得住。父亲如不信,可当场测试嘛!如记不住,我不读便是。”

于是,夏侯渊拿过兵法,捡夏侯荣已经看过的让其复诵,夏侯荣遵命复诵,竟一字不差。

仅此一举,夏侯荣“诵书日千言,经目概识之”的名声便传遍了京师。

魏文帝曹丕听说后,大为震惊,他不信天下真有如此“过目不忘”的奇童。

这一日,曹丕散朝之前,令人将早已挑选好的名士百余人传到殿中,由书记官记录每个人的姓名、年龄、职业及其家庭住址。在记录时,曹丕让夏侯荣在旁边逐一过目。尔后,把人的前后顺序打乱,再次让夏侯荣逐一辨认,说出每个人的姓名、年龄、职业和家庭住址,书记官拿着记录本当场对照。结果,夏侯荣没有一项说错的。文帝这才深信不疑,满朝文武官员及一百多位名士,也都赞叹不已。

从此,夏侯荣便被批准随父征战。在征战中,夏侯荣不仅谋略多出,而且作战十分勇敢。

有一次,夏侯渊去汉中打仗,不慎兵败,带兵突围逃走,夏侯荣发现还有两人未突出重围,便掉回马头,前去营救。左右对他说:“不要管那么多了,赶快逃吧!”夏侯荣却拒绝说:“我是主将的儿子,看着两位属下身陷敌中而不去拼死相救,义字何在?”言毕,双腿一夹,冲入敌营,奋力厮杀,最后终因寡不敌众,战死阵中。

当时,夏侯荣年仅十三岁。

诸葛亮少年的故事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出生于公元181年,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幼时父母相继去世,随叔父诸葛玄先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后至荆州(今湖北襄樊),躬耕隆中,隐居十余年,好为《梁父吟》,常自比管仲、乐毅。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从此开始了纵横驰骋、施展其才华的光辉生涯。

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圭,是兖州泰山郡的郡丞。郡丞,相当于郡太守的助手,地位虽然不高,但每年的俸禄养家糊口还是没有问题的。诸葛亮上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共兄姐弟四人,他排行老二。

诸葛亮和其他三个孩子相比,要聪明得多。传说他三岁的时候,哥哥和姐姐三天能学会的字,他一天就记住了。为此,不但父母喜欢他,就是哥哥和姐姐,也为有这么个聪明的弟弟而高兴,平时都愿带着他玩耍。

他见哥哥每天去上学,觉着好玩,便也哭着叫着要去上学。母亲哄他说:“你还小,等大了再送你去上学。”他仰着小脸问:“多大才算大呀?”母亲说:“再过三年,到七岁就可以了。”诸葛亮扳着手指一数,又哭了,说:“不行,还要等一千零九十五天哩!太长!”母亲让步说:“那就再过两年。”他又扳着手指一算,又哭道:“不行,还有七百多天哩!”母亲说:“再小就不行了,人家先生不收!”诸葛亮见母亲不答应,索性躺在地上,怎么拉也不起来。他的姐姐哄他说:“那就再过一年吧!这次该满意了吧?”诸葛亮爬起来说:“那还得等三百多天呢!不过,既然你们已经让了步,那我也让点吧,一年就一年。”

从这天起,年仅四岁的诸葛亮就一天一天地数什么时候才能去上学。

这一天终于熬到了,天刚蒙蒙亮,诸葛亮就把母亲叫起来给他做饭,叫姐姐起来给他梳头,叫哥哥起来帮他整理书包。书虽然是哥哥用过的,但在他看来却很新鲜,颇具魔力。

诸葛亮随哥哥来到学校,见过先生。先生对他说:“你年龄还小,我不能收。”

诸葛亮上前深鞠一躬说:“请问先生,您是按年龄收弟子呢,还是按智力收弟子呢?”

先生见诸葛亮年龄虽小,却出语不凡,心中有些喜欢。这时,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代弟央求说:“他为上学,扳着指头数了一年,您如不收,他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

先生被感动了,便破格收下了他。

诸葛亮上学后,很觉新鲜,感到在学校学的东西就是和在家学的东西不一样。他学习也很刻苦,听讲十分认真,常常还没听够,老师就放学了。

不久,诸葛亮发现,每到中午,公鸡一叫,先生就宣布放学,师母便给鸡一把米吃,鸡就不叫了。下午日头还没落山,公鸡又开始叫了,先生又宣布放学,师母又给一把米吃,鸡又不叫了。他明白了,原来先生为了掌握放学时间,改变了喂鸡的时间,早叫不给米吃,晚叫也不给米吃,单等到了他定好的放学时间,鸡叫才给米吃。时间一久,鸡叫也就定时了,而且每到下课时,那鸡还专门跑到教室的窗下叫。

诸葛亮发现这个秘密后,每去上学时,便带上一把米。凡是遇到他听不够的课,便提前从窗口悄悄丢出一把米,那鸡见有米吃,便不叫了,先生也就得没完没了地讲下去。常常过了饭时,口也干了,舌也燥了,老师才不得不停讲放学。

时间一久,先生纳闷了:鸡为什么有时叫,有时不叫呢?他决心弄清这个秘密。

这一天,先生约摸着到下课时了,从窗子里见到大公鸡来了,但没有叫,便停下讲课,走出课堂朝窗下一看,大公鸡正在吃米。这米是谁撒的呢?肯定是有弟子在捣鬼。他装做无事一样,回到课堂又讲了几句,就放学了。从此,他开始留心了。

又有一天,到了快要下课的时间,他发现诸葛亮偷偷地往外撒米,心想:“这孩子竟敢如此戏弄我?”不由得恼怒了,对诸葛亮大声训斥说:“诸葛亮,你回家吧,我不要你这个学生了!”

诸葛瑾在高年级读书,听说后赶快跑来向先生求情,但先生总是不肯答应。诸葛亮哭着回家了。当他把经过给母亲一说,母亲也生气地批评了他,说他实在不该如此戏弄师长。

第二天,诸葛亮非要母亲带他去向先生赔罪。母亲无奈,第二天一早,便领着他去见先生。

再说那先生,事过之后冷静一想,诸葛亮平时对我很是尊敬.学习也很用功,怎么会有心戏弄我呢?不对呀,莫不是……他恍然大悟。

第二天一早,他便匆匆要去叫诸葛亮来继续上学。他刚要出门,只见诸葛亮和他的母亲已经来了。诸葛亮一见先生,立即跑向前去,跪在地上哭泣说:“都是弟子不好,让先生生气了,请您千万不要开除我!”

母亲也求情说:“先生就饶他这一次吧!他也是见先生讲得好,想多听一会儿,才出此下策。”

先生高兴地拉起诸葛亮说:“好孩子,别哭了。也怪我一时不明白你的用意,错怪你了。有你这样学而不厌的好学生,我怎能不愿当一个诲人不倦的好先生呢!不过,今后可别为了多听一会儿,再让我口干舌燥腹中饥了!”

先生说着,哈哈大笑起来,诸葛亮和他的母亲,也被先生的幽默逗笑了。

孔明丑妻黄硕

黄硕,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约出生于公元192年。据说,黄硕出生的时候,满室红光,香气充盈。黄承彦认为是吉祥之兆,曾对家人说:“如此看来,我家生男当为将才,生女则为诰命夫人,从此可以兴旺了。”其妻听后,心中自然也是高兴无比。然而,婴儿一降生,吓得侍女们连着倒退了三步。

原来这刚出生的孩子,是个女孩倒还罢了,只见她皮肤发黑,十分粗糙,满身都是米粒大小的鸡皮疙瘩,而且头大得出奇,两眼深陷,闪闪发亮,冲人便乐。设想一个刚刚出生的女婴,相貌如此丑陋,表情如此奇异,能不令人害怕么?接生婆待这女孩生下后,没顾上洗手,也不要接生费,便慌慌张张告辞离去;那些侍奉在旁的侍女们,心中虽然害怕,但当着女主人的面,也只好强装镇静。黄承彦的妻子为此落泪不止,以为自己生的非妖即怪,央求黄承彦快快让人抱走扔掉。黄承彦却安慰她说:“此女貌虽丑陋,说不定正是富贵之相啊!”

黄承彦说罢,又对他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女儿细细审视一番,以其头大出奇的突出特点,取名为硕。黄承彦的妻子听丈夫这样一解释,心中也平静了很多。侍女们见主人如此器重此女,信以为真,便也消除了恐惧心理。

黄硕的确聪明,出生六个月后就会说话,三岁时背诗诵赋,过目不忘;到五六岁时,便开始读经书。其母认为,女儿将来又不做官,读书无用,相貌又丑,再不通女红,将来如何找得到婆家?黄承彦却说:“还是顺其自然吧!”

黄硕倒也理解母亲的心情。为了不使母亲生气,她昼习女红,夜读经书,尤爱读《孙子兵法》。她还有特别的爱好,就是闲玩的时候,不爱嬉戏,而以用小刀仿照书中的插图刻木头人为乐。当她长到八九岁的时候,不仅女工样样精通,对父母孝敬备至,而且谙熟经书。有时候连父亲都弄不明白的问题,她却能解说得头头是道。更使父亲高兴的是,女儿用木头刻的那些小玩具,个个活灵活现,好像真的一般,显现出她的奇特才能。不久,小黄硕才智超人的名声便传遍了乡里。

当时,男孩子到十五六岁就订亲结婚,而女孩子到十三四岁时,如果没有人前来提亲,就成了老大难了。黄硕虽然相貌丑陋,但因为才识广,品德好,前来提亲的倒也不少,父母心中自然高兴。然而,当他们征求黄硕的意见时,却都被一口回绝了。她十四岁那年,母亲生气地说:“就你这个模样,高不成,低不就,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如再不着急,就嫁不出去了!”

黄硕却笑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放心吧,你的女儿会嫁出去的。”

就是在这个时候,黄承彦来到了隆中,亲自为女儿提亲。

他为什么要到隆中来呢?

因为他听说,隆中有个诸葛亮,字孔明,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当时天下大乱,他和弟妹等随叔父一块来荆州避难,在离荆州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昼耕夜读,自谋生计。诸葛亮十七八岁时,不但满腹经纶,而且出落得一表人才,成为名门世家争相选择的对象。可诸葛亮也都以不符合他找对象的条件,一一拒绝了。因此,直到二十五岁时,他还没有订下婚事。

诸葛亮有许多要好的朋友,如博陵的崔州平、汝南的孟公威、颍川的石广元和徐元直等,都为他未能找到合适的对象着急。

有一次,汝南的孟公威对他发火说:“自古以来都是郎才女貌。老婆不就是女人么?只要长得漂亮、性情温柔,把丈夫侍奉好,不就行了么?”

诸葛亮则微微一笑说:“你说的只是一个躯壳,而我要的则是一位内助!”

崔州平接着说:“什么叫内助?无非是给你生儿育女,收拾家务,代孝父母而已。前些日媒人提到的几个大家闺秀,都是以德孝知名,你为什么又都回绝了呢?”诸葛亮只笑不语。可巧,徐元直和黄承彦是老乡,且早有交情。一次偶遇,徐元直对黄承彦提起了诸葛亮的婚事。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黄承彦不禁想道:“这不和我女儿一样,也是个怪人么?兴许他们二人就是天生的一对啊!”

于是,黄承彦便专程来到荆州隆中,直截了当地对诸葛亮说:“听说你尚未订亲,次次不能满意;我身边有一女,名叫黄硕,今年十四岁,只是相貌丑陋,黄头发,黑皮肤;但却很有才学,不知你能否满意?”

其实,诸葛亮对黄硕的名声也早有所闻,今见其父亲自来说合,没有细问,也不再做调查了解,便一口答应下来。

两天后,诸葛亮便去了汝南,登门拜访。黄承彦听到家人报告,便交待说:“请告诉诸葛公子,不必拘礼,直接进来好了。”

诸葛亮闻言十分高兴,径直而人。不料,当他刚刚迈步到二道门,就要进堂屋时,突然从堂屋两边厢房中各蹿出一只犬来,朝着诸葛亮身上扑去,吓得他脸色都变了。接着,从堂屋走出两名侍女,快速来到跟前,用手轻轻在犬的头上一按,两只犬就立即停止了扑跃之势。随后,侍女又拧了一下那犬的耳朵,两只凶猛的犬竞乖乖地退到了东西厢房廊下,蹲在地上不动了。诸葛亮觉得蹊跷,特让侍女带他来到犬的跟前,仔细一看,原来竟是两只木犬。

就在这时,黄承彦走出,哈哈大笑道:“诸葛公子果然聪明,我女儿多年的秘密,从未被外人识破,不想今日却让你发现了!”。

黄承彦说着,将诸葛亮让到堂屋,指着壁上一幅《曹大家宫苑授读图》说:“这匦是小女八岁时信笔涂鸦,不值行家一笑的!”

接着,黄承彦打开后窗,又指着后院的花草说:“这些花花草草,也全是小女一手栽培的,灌水,剪枝,从不让别人动手。”

对于黄承彦的介绍,诸葛亮只是微笑不语。但从其表情上,黄承彦已经看出,他的女儿正是诸葛亮所追求的目标。

不久,诸葛亮就把黄硕娶到家中。“美男丑女”结为夫妻,这在别人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可他们二人婚后,却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你尊我敬,十分恩爱。

特别是黄硕,自来到诸葛亮家中,竟像变了个人似的,一扫大家闺秀之态,亲操杵臼,兼顾农桑,里里外外的琐事,皆处理得井井有条,是一个很称职的家庭主妇。她对诸葛亮,在生活上更是照顾周到,使其饭菜可口,衣着称心。在学问上,他们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使诸葛亮大有收获。

据诸葛亮自己承认,他六出祁山,威震中原,制作“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后来又发明“连弩”,使魏国大将张邰死在这种新武器之下,都是夫人黄硕教给他的。可见黄硕的才智不在诸葛亮之下。

赵云拜师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三国时期刘备属下一位著名将领,以在当阳长坂坡救阿斗的忠勇行为而扬名,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等职,封永昌亭侯。

他小的时候,有一个拜师学艺的故事。

赵云自幼丧父,家中贫寒,无以生计,全靠母亲纺纱织布维持生活。父亲去世前,赵云也读过书,学过字,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舞枪弄棒。每当艺人来到村中表演,他便去看,看会几招,回家就练。每每听说哪个村中有会武术的,他便登门求教,然后自己苦练。久而久之,到他十岁左右的时候,虽然不懂系统的武术套路,但也掌握了不少武功招数。

有一天,他正在门口练习,忽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道路过这里,被他那刻苦练武的精神所感动,便停下观看,看到好处,也不由得拍手叫起好来。

这一叫好,赵云便停了下来,他认为老人是个内行,便上前施礼问道:“道长,您会武功吗?如会,就请您教我两招吧!”

老道长见赵云对学武功如饥似渴,便笑着对他道:“孩子,很抱歉,我不会武功。不过,我却认识一位武林高手,你若经他指点,保准能学到天下第一流的武功!”

赵云一听大喜,急问道:“请问道长,这位高人现在何处?我一定前往拜师求教。”

老人说:“离这里很远,你这么小的年龄,怎么能去得了?”

赵云说:“不怕,再远也不怕。我一个月走不到,就走两个月,两个月走不到,就走三个月,直至一年,甚至两年,一直走到为止。”

老人见他决心如此之大,就对他说:“那好,我告诉你,此人就是太行山玄武洞的玄真道长,你就去拜他为师吧!”

赵云听后,立即回到家中告诉了母亲。母亲因他年龄尚小,开始不同意他去。后见他主意已定,再三央求,也就不再阻拦,给他做了些干粮,还让他带上盘缠,便送他上路了。

一路上,赵云风餐露宿,饥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困了睡在破庙里、小路边。鞋子磨破了,脚上起了很多血泡,走路一拐一拐的,他不叫苦,不喊累。不久,干粮吃光了,盘缠花完了,他便沿途乞讨,继续前行。

就这样,经过千辛万苦,赵云一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来到了太行山玄武洞。

可是,当他来到玄武洞后,只见洞门大开,却不见人影,急得他高声喊道:“玄真道长,您在哪里?赵云求您收做徒弟来了!”

但是,回答他的,只有山间回响。

赵云此时又饿又累,加之连日奔波,又见没人应声,便在洞门口蹲了下来,准备休息一会儿再说。不料,他这一蹲,竟蹲在山洞门口睡着了。

赵云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洞中的一个床上了。他忽然发现,在他身旁坐着一位道长,正是在自家门口遇到的那位老人,不由得惊喜万分,赶紧下床跪倒在地说:“道长,就请您收我为徒吧!”

玄真道长说:“孩子,你经过千难万险,来到这里,我一定会教你武功的。不过,你先休息几天再说吧!”

赵云着急地说:“师傅,我不累,您现在就教我吧!”

道长见赵云学武心切,不忍再拒绝,便答应了他。

从此,赵云在玄真道长的精心教导下,勤学苦练,从不懈怠。两年后,他终于练就了一身武艺,后来投靠刘备,成了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战将。

小孙坚智勇退海盗

孙坚,字文台,出生于公元155年,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他是三国东吴孙权的父亲。东汉时,孙坚以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封长沙太守,后封乌程侯。孙权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烈皇帝。

查孙坚的家谱,原为春秋时期孙武之后。他自幼不仅喜欢读史书,更爱读兵法,尤愿继承先人传统,以习武引以为豪。到他十多岁时,便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而且性情豁达,计谋多出,很得父母喜爱。

他从小胆子很大,故有人说他:“除了父母之外,世上没有文台所怕的人哩!”这与他后来作战一向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视死如归的特点是一致的。

他十五岁时,便长得身材伟岸、高大有力、令人望而生畏了。

有一天,少年孙坚随父坐船到钱塘江去。这钱塘江,是浙江经杭州至入海口的一段江流。江水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甚是壮观。孙坚站在船头,随着船只的颠簸,看着壮观的景象,心潮如波浪起伏不定。他颇有感慨地对父亲说:“现在汉室腐败,豪强争斗,盗贼四起,天下大乱,不也和这江面上此起彼伏的波涛一样么?谁抓住了时机,把握住方向,谁就能稳坐船头,奋勇前进。否则,经不住风浪,一个恶浪打来,船翻人亡,造成终身遗憾!”

父亲道:“小小年龄,发什么感慨?我们家官位虽然不高,但世代郡吏,有吃有穿,能过个太平日子,就心满意足了。”

孙坚又说:“我看这太平日子是不会长久了!”

父亲责备道:“再不要信口胡说!否则,让探子听了去,报告了州府,岂不要大祸临头!”孙坚伸了下舌头,不再言语。

当船快要靠岸的时候,天已经渐渐黑了下来。孙坚朝岸上望去,忽然看到一些商人模样的人正在东奔西跑。孙坚急忙向父亲问道:“岸上发生了什么事?”

父亲回答说:“可能又是海盗抢劫财物吧。听说这两年,钱塘江很不安宁,常有海盗出现。”

孙坚又问:“官府怎么也不派军队来抓他们呀?”

父亲说:“把他们惹火了,连官府也要抢,谁敢管呀?”

孙坚生气地说:“那我们管不管?”

父亲急忙说:“你可千万不要惹事啊!”

孙坚知道父亲怕事,急将船靠到岸边,乘父亲不注意,纵身跳上岸去,从背后抽出刀来,猛地向空中一挥,高声喊道:“诸军听令,今日定要全歼盗贼,谁放跑一个,军法处置!”

众海盗正在分赃,听孙坚一喊,不由得一愣。朝喊声望去,只见一个官样打扮的青年,身材魁伟,神态自若,把明晃晃的大刀向右一挥说:“右翼军听令,立即准备包抄!”又把刀往左边一挥说:“左翼军做好准备,待我令下,立即出击!”

众海盗一听,以为被官兵包围,也顾不得分赃了,吓得四散奔逃,并且边逃边喊:“快点跑吧,我们被官兵包围了!”

孙坚一见,越发胆壮,紧追不舍。有一个跑得慢的,被孙坚上去一刀,砍为两段。众海盗一看,更是拼命逃窜。不一会儿,海盗逃得无影无踪。

那些被抢的商人见海盗被赶跑了,都纷纷回来收拾财物,对孙坚千拜万谢。

父亲见儿子如此大智大勇,从心眼里感到高兴。

从此,孙坚智勇退海盗的事迹被传开了。郡太守知道后,为表彰孙坚的事迹,先封他为郡吏,不久又迁为郡尉。当时,孙坚年纪只有十六岁。

孙亮智断蜜鼠屎

孙亮,字子明,出生于公元243年,吴国开国皇帝孙权的小儿子。

孙亮的祖父孙坚、伯父孙策都是饱读史书、深知兵法、多有计谋的军事家。到了他父亲孙权,不但重视武功,更重视学问。

孙权曾对他的手下大将吕蒙、蒋钦说:“二卿如今都身居要职,助朕掌管朝政大事,应该多读些史书才是,以增加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否则,就要相形见绌,被历史淘汰。”

后来,吕蒙、蒋钦刻苦读书,专注勤奋,文治武略都有了很大长进。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说吕蒙刻苦学习的故事。孙权也当着他二人的面,对众大臣说:“吕蒙、蒋钦年纪那么大了,仍然把志趣放在学习上,酷爱读书,所以至今耳聪目明,这是我们应该效法的!”

孙亮自幼聪慧机警,他见父亲如此重视学问,自己从三四岁开始,便开始勤奋读书了,还要求父亲为他专门请了老师。到七八岁时,孙亮不仅能诗善文,而且熟知史书,评点历史人物,是非分明。他无论在智力和学识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他的哥哥,很为孙权器重。公元250年,孙权毅然废掉了太子孙和,改立孙亮为太子。这年,孙亮年仅七岁。

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死,太子孙亮即位,史称废帝。

孙亮即位后,不少大臣心中嘀咕:现在正是多事之秋,把这么大一个国家,交给一个九岁的孩子,能行么?但是,当年孙权改立太子的时候,太子孙和的老师吾粲出面阻拦,被下狱处死;大将军陆逊上书,受到重责,后告老还乡,不久气愤死去。如今,众臣心中虽感孙亮年龄幼小,难以主持朝政,但谁也不敢提出异议。

对众大臣的忧虑,孙亮心中明白,决心在处理朝政中施展才能,以消除众臣的顾虑。

有一天,孙亮在西苑练武,感到口渴,要吃生梅。一个小黄门取来生梅,孙亮又想用蜜渍了再吃,又命小黄门去取。不一会儿,蜂蜜取来了,孙亮打开一看,见蜜中竟有几粒鼠屎。刚要发怒,又觉事有蹊跷,便立即命人召众臣西苑议事。他决心当着群臣的面,把这事弄个水落石出。当众臣来到之后,孙亮才将保管蜂蜜的官吏找来,指着蜂蜜中的鼠屎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众臣一见,皆是一愕,仓库小吏更是吓得浑身冒汗,战战兢兢连连叩头说:“臣为陛下保管蜂蜜,时时尽心尽职,不敢稍有疏忽,且封闭严密,实不知鼠屎从何而来。”

孙亮觉得,仓库小吏说的有些道理,而且即使蜜器中有鼠屎,他发现后不早就扔掉了,怎能甘冒杀头之罪,再故意倒入瓶内呢?其中必有缘故。他又用眼看了看那个去仓库取蜜的小黄门,见其面有得意之色,心中便有了主意,遂又问道:“黄门可曾向你要过蜂蜜吗?”

小吏道:“要过。不过我知道这蜂蜜是特制的,十分贵重,又是专供陛下食用的,不经陛下的批准,我怎敢私自送人?因此,任他怎样苦苦哀求,我也没敢给他。”

孙亮听了,心中更加明白,回头怒责小黄门道:“这定是你从中捣鬼,还不从实招来!”

孙亮猜对了,这的确是小黄门所为。

原来,不久前,小黄门知道宫中收藏着一批蜂蜜,味道特别好。他自以为和掌管仓库的小吏关系密切,自己又是皇帝身边的人,便私下向他要点尝尝。但没想到遭到拒绝,弄得他很是下不了台。于是,他恼恨在心,伺机报复。今日他奉命去领蜂蜜之后,乘机在里边放了十几粒鼠屎,以陷害小吏。他知道,如果被皇帝查明,他是犯了欺君之罪,会杀头的。所以,当听到孙亮问他,便死也不肯认账。他故做委屈地哭着对皇帝说:“小人去取了蜜,就立即回来了,哪有机会去找鼠屎?若陛下认为是小人所放,小人实在冤枉死了!请皇上明察!”

侍中刀玄、张邠见他二人讲的都有些道理,觉得此事一时难以查清,便向孙亮进言说:“既然他二人都不承认,陛下不如先将他们下狱,然后再行调查审理。”

孙亮却说:“区区小事,并不难查,何用日后审理?快令人将鼠屎取出剖开,一看便知分晓。”

众人不解其意。孙亮笑着对众大臣解释道:“若鼠屎原来就在蜜中,浸泡了那么长时间,里面必定是湿的;若外湿里干,则是刚刚放人的,必为黄门所为。这不是很浅显的道理吗?”

孙亮说罢,令人将鼠屎从蜜中取出,然后剖开一看,里面果然是干的。这一来,小黄门立时吓得瘫倒在地,只好坦白认罪。

直到这时,众大臣才一个个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这样一个复杂而又疑难的问题,竟被小皇帝三言两语,便查了个水落石出。从此,满朝文武无不佩服孙亮的聪明才华。

孙登比弹丸

孙登,字子高,东吴孙权长子。约出生于公元201年。公元221年拜东中郎将,封万户侯。他坚辞不受,同年被立为太子。

他在为太子期间,礼贤下士,平易近人,有不少知心朋友,如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张温、谢景等有才之士,都和他关系十分密切。后来,他去镇守武昌,关心百姓,贤德有名。政绩突出。公元234年,又奉命去守新城,不久死去,年只三十四岁。

孙登小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喜爱读书。但到十岁左右时,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曾一度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聪明。特别是孙权经常表扬诸葛恪,他很不服气,后来竟由不服气变成了嫉妒。有一次,他见到诸葛恪,便问诸葛恪吃过鸡粪没有,是想羞辱诸葛恪。没想到诸葛恪反问他吃过鸡蛋没有。对鸡粪和鸡蛋,看来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诸葛恪却用“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的”一句话,把自己羞辱得无地自容。这也是他根本没有想到的。孙登这才对诸葛恪服气了。他和诸葛恪相比,第一次感到自愧不如了。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他真正感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此,孙登对诸葛恪不但再不敢轻视,而且很为尊重,还结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并请求父亲封诸葛恪为太子太傅。

有一次,孙登在诸葛恪的陪同下,带随从侍卫骑马到郊外游玩。阳春三月,在北方,是万物刚刚复苏的时候,可在南方,却已经是百花盛开,万里飘香了。孙登等人来到郊外,一边尽情地欣赏奇花异草,一边说说笑笑,很是热闹。正在此时,只听“嗖”的一声,一颗弹丸从孙登的耳边飞过,吓得他几乎摔下马来。众侍卫一见,一个个惊得面如土色,立即四处搜寻,想捉拿射弹之人。恰在这时,有一个青年从远处走来,众侍卫跑去揪住,果然从他身上搜出一个弹弓和两个弹丸,便认为他是凶手。遂将他捆上,拉到了孙登面前。

那人不但立而不跪,还大声嚷叫:“光天化日之下,随便抓人,难道你们就没有王法么?”

侍卫一脚将其踢跪在地:“大胆歹徒,你行凶太子,还敢狡赖么?”

那人又嚷道:“我正在走路,行凶二字从何谈起?望太子明察!”

侍卫道:“证据面前,还敢嘴硬?”说着,便上去要打。

孙登急上前拦住说:“不得无礼!”他说着,从侍卫手中拿过从那人身上搜出来的弹丸,和刚才射过来的弹丸仔细一比,便急忙将那人搀起道:“对不起,委屈你了,赶紧赶你的路吧!”说着,便将弹丸和弹弓如数还给了那人。

诸葛恪笑着朝孙登点了点头。

众侍卫感到莫名其妙。孙登见那人走了,才对众侍卫说:“你们弄错了,这弹丸根本不是他的!”众侍卫仍不明白,齐问:“为什么?”

孙登道:“和射过来的不一样呀!”侍卫们这时才恍然大悟,齐声称赞孙登聪明公道。

骆统少年的故事

一、忍饥救民众

骆统,字公绪,出生于公元192年,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二十岁为乌程相,善理政,常劝孙权尊贤纳士,养民生息。后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

骆统的父亲叫骆骏,字孝远,文韬武略,很有才干。且为人正派,行侠仗义,誉满乡里。为此,他十七岁时就被选为郡吏,东汉献帝时封尚书郎,后拜陈相,很受百姓拥护。

骆统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到五六岁时,便已经知书达理,很得父母喜爱。

但是,在他刚刚年满六岁那年,家中飞来了一场塌天大祸。原来,当时有个叫袁术的人,为东汉南阳太守。因遭曹操、袁绍夹击,率余众退屯寿春(今安徽寿县),割据扬州。公元197年,袁术反汉称帝,遭到天下反对。当时,袁术缺粮,差人向时为陈相的骆骏索取,骆骏不给,袁术便派人将骆骏暗杀了。

骆骏死后,剩下孤儿寡母,处世艰难。骆统的母亲遂将家产暂托一个亲戚看管,自己则带着年仅六岁的骆统改嫁他人,给华歆做了小妾。

骆统随母亲来到华歆家中,因母亲地位低下,处处受到冷落,心情本就不快;又见母亲常常因为疼爱自己而遭受别人的白眼,心中更加难过。一年后,骆统再也不愿连累母亲,更不愿过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便于公元200年,告别母亲,回到了会稽乌伤。这年,骆统只有八岁。

骆统回到家中,虽然孤独一人,但他的心情却感到舒畅多了,因为这才是他自己的家。开始,他不会做饭,便拿了粮食请邻人代做。邻人都崇拜他父亲的为人,又见他不愿随母寄人篱下,自己回来过日子,感到他小小年纪很有志气,也乐意帮助他。后来,有一邻人干脆叫他来自己家中吃饭,并且不要他的粮食,但他绝不肯占别人的便宜,照样按月向邻人家交一定数量的口粮。

就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不少地方颗粒未收,很多百姓陷入饥饿之中,靠乞讨维持生命的人到处可见。看到乞讨为生的百姓,骆统就感到像揪心一样地难受。他常常把自己的那份饭菜送给讨饭的人,宁可自己挨饿。

有一天,骆统在家读书读到中午,邻人家便给他送来了饭菜。但是,他刚刚吃了一口,就见一个面黄饥瘦的小姑娘走了进来。她见骆统正在吃饭,便跪在地上哭诉说:“求求你了,大哥哥,我祖母饿昏在门外,求你给她口饭吃,救救她吧!”

骆统一听,急忙端着饭菜来到门外,果见一位老奶奶倒在地上。他立即跪在地上,托起老奶奶的头,往嘴里灌了两口热汤。热汤到了老奶奶肚中,只听咕噜了两声,老奶奶便睁开了眼,坐了起来。骆统大喜,急忙把饭菜分给了她祖孙二人。之后,骆统又从家中拿了些粮食,送给了她们。老奶奶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一个劲儿地拉着孙女给骆统磕头谢恩。就这样,骆骏家中所存下的粮食,不久便被小骆统散光了。

骆统家中缺粮之后,便不到别人家中吃饭去了。为了活命,便挖野菜充饥。邻人们知道了骆统的情况后,都被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纷纷主动周济他。他的母亲和姐姐知道后,也给了他很大支持,以成全他关心百姓的心愿。

周围一些有存粮的人,为骆统的行为所感动,也都纷纷开仓,帮助难民,使当地不少濒于死亡的民众渡过了灾年,保住了性命。骆统的名声也随着他助人的事迹广为流传。

不久,吴侯孙权知道了骆统的事迹,深为他小小年纪便有爱民思想而感动。公元212年,也就是骆统刚刚年满二十岁的时候,孙权召骆统到京师,封他为乌程相。骆统做官后更加关心民众,勤于公务,多有建树,终被封为新阳亭侯,成为东吴一代重臣。

二、忍悲别母

上文已述,骆统的父亲骆骏被袁术派人杀死后,他的母亲改嫁给豪族华歆(后为三国魏国大臣)为妾。他的母亲在华歆家中虽然地位低下,但华歆并没有虐待她们母子。然而骆统从小就是个有志气的孩子,总感到在这里是寄人篱下,做什么都伸不开手脚,没有过去在自己家中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便产生了回乡独立过活的念头。但母亲却认为他年龄尚小,还不能自己照顾自己,没有同意。

骆统八岁那年,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生前的几位好友。那几位好友开始也不同意,后见他主意已定,又觉得他很有志气,也就同意了他的想法。他终于准备动身回家了。

这一天,骆统生怕母亲心情难过,没有告诉母亲,就悄悄收拾了行李,离开了华歆的家。他来到十里长亭,与前来送行的父亲生前好友道别后,便坐到车上,催马夫迅速登程。正在这时,他的母亲坐着车赶来了。骆统一见,只好再下车来到母亲面前。母亲上前抱住骆统的头痛哭说:“孩子,难道你非走不可吗?”

骆统没有哭泣,连泪也没有流,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母亲又哭着问:“你这么小的年龄,连饭也不会做,可怎么过呢?再说,你父临死前把你托付给我,让我一定把你养大成人,我现在这样,已经对不住你死去的父亲了,你如再一走,我即使到阴曹地府,也无脸去见你的父亲了。”

前来送行的人,听了骆统母亲的哭诉,觉着骆统年龄太小,回去一个人过日子实在可怜,也都落下泪来。其中,父亲生前的一位好友从旁插言说:“孩子,你母亲说的不无道理,还是再慎重考虑一下吧!不要意气用事!”

可骆统仍然没有吭声,也没有落泪。

母亲见骆统没有吭声,以为他心中主意有所改变,便更加伤心地哭泣说:“孩子,你再想想看,你走了之后,我可怎么活下去?难道你连母亲也不要了么?”

骆统听了,虽然心如刀绞,但他主意已定,心想:必须快走,否则夜长梦多,再过一会儿,如父亲生前的几位好友再改变了主意,就走不成了。于是,他挣脱开母亲,跪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响头说:“恕孩儿不孝,请母亲保重!”

然后,他站起身来,向前来送行的其他人拱手道:“后会有期!”便跳到车上,对车夫说了声:“起程!”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骆统的母亲哭着、跑着追了一里多路,骆统都没有回头。待车走出二里多路,骆统回头看了看,见母亲没有追来,才“哇”的一声嚎啕大哭起来。

车夫奇怪地问他:“公子,刚才你母亲哭得泪人一般,在场的人都感动得哭了,可你却无动于衷。现在如此大哭,又是为什么呢?”

骆统边哭边说:“母亲舍不得我,已经够伤心的了。我忍泪不落,使她感到我冷酷无情,这样,她也许少为我伤心一些。可她哪里知道我心中的悲伤呢?我是多么舍不得和母亲分开呀!”说完,又大哭起来。

车夫听完此言,心生敬意,也陪着骆统一起流泪。

从此,骆统忍悲别母的故事就传了下来。

吕蒙剿匪杀逃将

吕蒙,字子明,出生于公元178年,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东南)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手下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将。

吕蒙小的时候,不喜读史书,却爱读兵法,勤习武艺,到七八岁时,便有一身好功夫。但是,约在他十二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为生活所迫,来到了江南,投靠到姐姐家中。他的姐夫叫邓当,在东吴孙策手下为将。

吕蒙十五岁那年,东吴境内出现了盗贼。他们占山为王,时常下山抢劫,弄得民心惶惶,不得安宁。孙策闻报,立即派邓当率军前往剿匪。

当邓当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妻子和岳母时,吕蒙也吵着要去。邓当认为他年龄尚小,生怕有失,无法向岳母交待,拒绝了他。

邓当率军刚赶到盗贼据点,就和盗贼打了一仗。那些山贼多为亡命之徒,见官军虽多,并不惧怕,挥刀舞斧,狠砍猛杀,有的山贼胳膊被砍掉了,鲜血直流,另一只手仍然持刀拼命厮杀。

邓当手下有一个校尉,在率领士兵和山贼搏斗时,忽见一个盗贼,耳朵虽然被砍掉了一只,却不顾血流满脸,仍举刀向他狂奔而来。这校尉吓破了胆,回头便逃,并且边逃边喊:“这小子不要命了,快跑吧!”他这一喊不要紧,十多个士兵也跟着逃。那山贼一见,更是胆壮,穷追不舍。恰在这时,有一名小将骑马赶来,高声吼道:“那贼人休得猖獗,小爷来了!”那盗贼听了,猛的一惊,正要举目看个究竟,不想已被那小将一刀砍倒在地,复一刀,结果了性命。尔后,那小将截住校尉,气愤地说:“平时你慷慨激昂,今日上阵,为何畏敌如虎,吓得逃走?”那校尉认得吕蒙,羞得面红耳赤,只好复又回身杀敌。

山贼被破后,邓当清点人马,发现吕蒙,不由得大惊道:“你是何时来的?”

未等吕蒙回答,那个临阵逃脱的校尉立即站了出来,指着吕蒙说:“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竞偷人军营,岂不是拿着剿匪开玩笑,应该就地正法!”

允许吕蒙暗中随军的两位将军一听急了,遂站出来驳道:“他随军剿贼,是经我二人允许的,怎么能说偷人军营?况且,如果不是他及时赶到,杀死追你逃跑的贼人,你还能活到现在么?就此而言,吕蒙应记大功,怎能治罪呢?”

一席话,驳得那个校尉哑口无言。

邓当为那校尉解围说:“吕蒙假我名义进入军营,理应治罪,但念他杀敌有功,也就将功折罪了。”

邓当回军后,将吕蒙私自随军的事告诉了他的岳母。吕蒙的母亲当即将吕蒙叫出来责备道:“你愿帮姐夫剿匪,这是好事,但也不能背着家人偷着去啊!你如此自行主张,万一有个好歹,可让我如何向你九泉之下的父亲交待?”

吕蒙闻言道:“母亲教训的甚是。但你老人家想过没有,我们老是依靠姐姐、姐夫过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我虽然年纪还小一些,但身高力大,还有些武艺,一般人奈何不了我。再说,我跟着姐夫剿匪安民,万一有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就有出头之日了吗?这次我随军剿匪,将士们都为我请功,只因那个临阵脱逃的校尉被我抓住,羞愧难当,怀恨在心,说我私自随军有罪,我姐夫才给我来了个将功折罪。否则,说不定我已经有出头之日了!”

母亲见儿子说得头头是道,也不愿再过分相责,只好装着生气地说:“说来说去都是你的理。我年纪也大了,管不了你了,那就随你去吧!”

吕蒙见此,已知母亲暗许,心中很是高兴。第二天一早,他便去找当初允许他私下随军剿贼的那两位将军,商议如何说服姐夫,让他正式到邓当的队伍中去。

谁知他刚来到那位将领的门口,却碰上了一群将领,其中有那个临阵逃脱的校尉。那校尉不怀好意地对吕蒙一拱手,当着众将领的面,讽刺他说:“肉公子来了,你这一堆肉那天没叫老虎吃掉,真是万幸啊!”

吕蒙对他恩将仇报,当着众将的面要姐夫治自己罪,心中正在恼恨,现见他又如此羞辱自己,不由得更加愤怒地说:“胆小鬼!如果不是我及时赶到,你摸摸现在还有脑袋么?还有什么脸面在这里出入?”

那校尉本想羞辱吕蒙,没想到当着这么多将领的面,反被他羞辱得更狠,便恼羞成怒地说:“好小子,你竟敢骂我!”

那校尉说着,便抽出宝剑,奔上前去,照着吕蒙便砍。吕蒙见这校尉如此蛮横,也真生了气,遂举刀相迎。诸将领在战场上见吕蒙英气勃勃,从心眼里喜欢他,对那个平时装腔作势,到生死关头又胆小如鼠的校尉,早就看着不顺眼。现见那校尉和吕蒙一个小孩子动手,便拉偏架,一下抱住校尉不放,使得校尉那刀靠不近吕蒙。不料想吕蒙一刀捅了过来,只听噗嗤一声,扎进了校尉胸膛,那校尉立时倒在地上,血流如注,当场毙命。

这一来,诸将傻了眼,吕蒙也吓呆了。后在一名将领的提醒下,吕蒙逃到了邓当的朋友袁雄家中。袁雄觉得,老躲着也不是办法,而且吕蒙杀人有因,便主动找邓当商议对策。两人商议的结果,决定带吕蒙向孙策自首,讲明前因后果,也许会得到宽恕。

孙策听了邓、袁二人的禀报,也不由得心中一惊,心想:“如此勇敢少年,只是有点蛮横,否则,一定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他又看看吕蒙,一脸稚气,毫无惧色,脖子一拧一拧的,好像很不服气的样子,便把桌子一拍,发怒说:“大胆吕蒙,你竟敢光天化日之下,目无王法,随便杀人!来人!推出去给我斩了!”

邓、袁二人一听,吓得冷汗直冒,赶紧跪地求情。可吕蒙却大声阻拦说:“不用求他!他既然如此是非不分,求他何用!只可惜我白为他效力了。”

孙策心中笑道:“小家伙还真有胆量。”便又问吕蒙道:“你凭什么说我是非不分?”

吕蒙昂然答道:“自古以来,杀人偿命,理所当然。我死不足惜,可是我杀的是什么人,为何杀他,您弄清了么?我杀的是一个战场上的逃兵,我杀的是一个知恩不报、反而嫉恨在心的小人!在战场上,我杀山贼,截逃兵,难道无功?您因为我杀了一个逃兵而要把我斩首,岂不是鼓励临阵脱逃么?这不是是非不分是什么?”

孙策听罢,哈哈大笑说:“好你个吕蒙,我喜欢的就是你这种犟劲!从今天开始,你就留在我的身边吧!”

数年后,邓当死去,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拜别部司马。后因屡立战功,官至虎威将军。

凌统十五破强贼

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今浙江杭州)人。他的父亲叫凌操,轻财重义,有侠义之风。凌操年轻的时候,就跟随孙权的哥哥孙策转战南北,向以勇于冲锋陷阵著称,很受孙策重视。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凌操又随孙权出生入死,建功立业。孙权攻打夏口的时候,凌操第一个率军冲了上去,破其前锋,然后,又独驾轻舟,冲进敌营。不料一箭飞来,正中咽喉,当场阵亡。孙权深感惋惜和悲伤,便将凌操的儿子,年仅十五岁的凌统,拜为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统率父亲手下兵将。

凌统自幼熟读兵法,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便经常随父征战,谋略过人,很受将士称赞。因此,孙权任命他接替其父凌操的职务,众将士都很拥护,希望他也能和他的父亲一样,英勇果断,在他的手下当个如意兵,打个痛快仗。

凌统不负众望。他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放下主帅的架子,和众将士一起切磋诱敌计谋,演练破敌阵法,一起摔爬滚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练兵热潮。

有一天,孙权前来视察,看了他的实战演习,高兴地对随从官员说:“看来真是将门出虎子啊!这个少年主帅是选对了。”

不久,离都城不远的南边山区闹起了山贼,而且越聚越多。这些山贼分成了两股,一股安营保屯,一股扎寨麻屯,每股都有七八千人,经常下山抢劫百姓,弄得民众不得安宁。据当地官吏前来禀报,山贼气焰很是嚣张,甚至连官府也不放在眼里。

孙权一听,勃然大怒,决定亲自带兵前去镇压。他觉得凌统已经上任数月,想让他建功立业,以提高他在朝廷的声望。另一方面,也想在实战中对他进一步考察,看看他的真才实学到底有多少。所以,孙权下旨,命凌统率军,随他一起去南方剿匪。

孙权带凌统来到山区后,亲自察看地形,亲自制定方案,亲自指挥作战,一鼓作气,先破了保屯,扫灭了一股山贼。

保屯被扫平后,只剩下一个麻屯。孙权知道,麻屯不仅地形比保屯复杂,且山贼人数也多达万余人,一时难以攻破,便决定自己先回,让凌统单独率军在此坚守,俟机破敌。孙权临离开前,留下张异、陈勤两人做督军,并当着凌统的面,向他二人交待说:“凌统年龄尚小,血气方刚,遇事容易冲动。你二人留下来的任务,是协助他审时度势,提出合理建议。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参与军务,以培养他独立作战的能力。但在行动上,要完全听从他的指挥。”

凌统年龄虽小,但机智敏锐。孙权一说,他便已明白,这是着意考验他的实战指挥才能,心中也很高兴。

为了不辜负孙权的信赖,待其一走,他便开始了紧张的破敌准备工作。为了摸清敌情,他带领两三个亲兵,化装成山贼模样,深入到麻屯察看地形,了解设施,以找出敌人弱点,制定破敌方案。

察看结果,使他明白,麻屯山贼中多为亡命之徒,十分凶狠残毒。内部防范也很严密,最外层是三道深沟,深丈余,宽五尺。第二道防线是以沟土堆起的三道墙,每道墙上都留有许多墙孔,每孔派一山贼把守。第三道防线才是兵营,以石筑堡,绕山扎寨。

凌统察看回来,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与督军张异、陈勤说道:“看来这伙山贼也是很懂兵法的,把个麻屯修得如此万无一失,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要破敌,必须从长计议。”

对于凌统的分析,张异完全赞同,陈勤却不以为然。提起陈勤,作战倒是勇敢,但心胸却很狭窄。他见孙权任用年仅十五岁的凌统为主帅,很是妒忌。当他听了凌统有关敌情的介绍,明知一时难于攻破,仍故意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对凌统冷笑说:“少帅初次主阵,怎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山贼虽多,毕竟是乌合之众,怎可与我军相提并论?望少帅速作定夺,像主公那样,一鼓作气,荡平山贼,示我军威,凯旋回师,交旨领赏。”

凌统听了,觉得此人话中有话,很不是滋味。但大敌当前,他不予计较。随后,他立即召集各部主将,详细介绍敌情之后,便宣布破敌之事说:“敌人虽然众多,工事修得也很坚固,但却是孤立无援。《孙子·谋攻》篇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我决定,全军将士,从即日起,分军包围麻屯,死守每个出口。然后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待山中水断粮绝,山贼必然倾巢而出,到那时我军奋起冲杀,麻屯不愁不破。”

众将听了,齐声欢呼:“少帅真乃神机妙算,我等坚决拥护。”

陈勤听了,却大为扫兴,心中懊丧。

凌统布置完毕,设酒宴招待诸将。酒宴开始,诸将士开怀畅饮,气氛很为欢快。三杯过后,开始敬酒,陈勤被选为监酒。

陈勤原想以激将法促凌统硬打猛攻,使其败北,挫其锐气,哪知凌统却置之不理。他更没有想到诸将竟是一呼百应。于是他在监酒时,有意发泄私愤,并十分傲慢地对给他敬酒的人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就凭你那点本事,根本没有资格给我敬酒!”说着,便把酒泼在地上,弄得别人很是难堪。

对于陈勤的举止,凌统早就有气,但为了不让大家扫兴,便没有发作。现见他指桑骂槐地辱骂自己,实在忍无可忍,气得一下子把杯子摔在了地上。

陈勤本想找茬羞辱凌统,现见凌统发怒,便乘机装醉对凌统道:“好你个凌统,才当几天主帅,就想对我耍威风!不要说是你,就是你老子在世,也得尊我三分。你有什么了不起,敢对我摔摔打打!”

凌统见陈勤不但谩骂自己,还带上了死去的父亲,直气得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来。众将军为了不使事态扩大,急忙将陈勤拉走;但陈勤见别人拉他,越发放肆,乘着酒兴,边走边骂说:“你别以为你当主帅的父亲死了你又当主帅,你们凌家就光彩么?但你知不知道,你父亲当主帅前曾是个无赖,而你是无赖的儿子,是个小无赖!”

这一来,可把凌统真的激怒了,于是,抓过一把刀来,冲出门去,对着陈勤连砍数刀。众将士恐出人命,迅速上前死死抱住凌统,另外几个人急忙将陈勤抬走,请大夫包扎治疗。

事情过后,凌统也很后悔,便多次去看望陈勤,向其赔礼道歉。但数日后,陈勤终因伤势过重,治疗无效而亡。

凌统听说陈勤死了,惊得目瞪口呆,心想:“我山贼未平,先杀了督军,可如何向主公交待?”

正在此时,探军来报,山贼已倾巢出动,开始拼死突围了。凌统闻报,顾不得再想,便对众将士高声说道:“主公把破贼的重任交给了我,而我却一时冲动,山贼未破,先杀了督军,实在有负主公重托!我是非死无以谢罪了。为此,我今日决心第一个冲上去与山贼决一死战,不荡平山贼,誓不回师!”说着,翻身上马,高举战刀,像发疯的雄狮一样,向山贼冲去。

众将士一见,更是斗志昂扬,紧跟主帅,呼的一声,如泰山压顶似地扑向山贼,猛拼狠杀。结果,不到半天工夫,山贼死伤无数,活着的全部做了俘虏。

麻屯山贼被平,凌统大获全胜,将士欢呼雀跃。但是,凌统在率军回师前,却让人将自己捆绑起来,让督军张异亲自押解,去向孙权请罪。

孙权问明情况后,表扬了他的勇敢坚定,同时也批评了他的行为鲁莽,决定对他将功折罪,原谅了他的过失。

凌统听了,连忙磕头谢恩。孙权笑着将他扶起,为他设宴压惊。几天之后,孙权攻打江夏,又让他做了先锋。

鲁肃十五献粮

鲁肃,字子敬,出生于公元172年,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人。东吴将领。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灭吴。他和周瑜主战,反对投降,并积极主张联合刘备,共同抗操,备受孙权信赖,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鲁肃拜奋武校尉,代周瑜领兵,后拜汉昌太守、偏将军,转横江将军等职。

鲁肃自幼父母双亡,靠祖母抚养成人。他从小性格开朗大方,重义轻财。他的家庭为当地富户,他除利用父亲给他留下的大量财富读书外,经常救济贫困百姓。因此,他的年龄虽然幼小,当地百姓却很看重他。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汉室惊慌失措,四处派军镇压。这些官兵打不过起义军,却借着镇压起义军之机,到处烧杀抢掠,闹得百姓不得安宁。年仅十二岁的鲁肃挺身而出,主动组织村民练兵习武,保卫家乡,不但多次打败了盗贼的趁火打劫,连官军也不敢随意进村骚扰,由是鲁肃远近闻名。

公元187年,孙策手下大将周瑜,听说东城鲁肃有胆有识,行侠仗义,便带人前来拜访。鲁肃闻报,急忙出迎,热情接待。此时,周瑜也只十七岁。他见鲁肃年龄虽然比自己小两岁,但谈论天下大事,却头头是道,很是精辟,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鲁肃见周瑜年纪不大,已成孙策手下大将,也激发了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遂与周瑜结为知心朋友。

不久,周瑜奉命率人征粮,但民众身处战乱,日子朝不保夕,哪里还有什么余粮?没有粮食,就养不起军队,就对付不了虎视眈眈的曹操,保卫江南就成了一句空话。周瑜万般无奈,只好来向鲁肃求助。

鲁肃笑着对他说:“此乃小事一桩,何不早言?我作为江南一卒,理应竭力相助!”说着,便带领周瑜来到家中后院,指着两个粮仓说:“这是稻米两仓,各存三千余斗,给你一仓不就行了?现在我就派人送去。”

周瑜运粮回到东吴京都,孙权异常高兴,便问怎么这么快就筹集到如此多的粮食。周瑜说:“这些粮食,是鲁肃一人所献。”遂将鲁肃如何少年勇武、胸怀大志的情况说了一遍,并建议请来重用。

孙权听后,高兴地说:“我也早就听说了鲁肃的名字,但只恐徒有虚名,没有在意。既然确如所传,而我又正是用人之际,焉有不用之理?现就由你即刻前往相请吧!”

就这样,鲁肃经过周瑜的推荐,带乡民数百人,来到东吴,投奔了孙权。这年,鲁肃仅十五岁。

诸葛恪少年的故事

诸葛恪,字元逊,出生于公元203年,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人。他是三国蜀丞相诸葛亮的侄子,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他二十岁时,便以足智多谋被封为骑都尉,三十二岁授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后拜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大司马陆逊死后,接任大将军,领太子太傅。孙权死后,因功晋封阳都侯,加荆、扬二州牧,督中外诸军事。此时,他已变得傲慢轻敌,专横暴戾,民怨甚多,于公元253年,被孙亮、孙峻合谋杀害,时年五十岁。

诸葛恪小的时候非常聪慧,曾以“添字得驴”等故事使其名声大震,今撰写几则如下。

一、添字得驴

诸葛瑾,字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他由孙权的姐夫弘咨的推荐,来到孙权的身边。孙权见诸葛瑾敏达有识,待如上宾,始封长史,后迁中司马。

有一次,孙权在宫中大摆筵席,宴请文武百官。宴会上,孙权为了表示君臣亲近,宣布说:“今日宴会,是为同乐,不拘君臣礼节。可以作诗吟赋,也可猜谜联对!”

众大臣听了,便各尽所能,大显其才。有的作诗,有的联对,有的猜谜,有的吟赋,着实比平时摆筵热闹了许多。但是孙权觉得,可能碍于君臣关系,群臣仍受拘束,乐得还不够尽兴。于是,他琢磨开个什么玩笑,才能使大家彻底放开思想,无拘无束地乐上一乐。

这时,他忽然发现诸葛瑾的脸长得比较长一些,有点像驴脸,玩笑之心油然而生,便对大家说:“我现在和一位大臣开个玩笑,如果过分一点,请这位大臣不但不要见怪,而且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回敬我!”说完,便对身边侍卫耳语了几句,那侍卫便出去了。

不一会儿,只见那侍卫牵来一头驴,那驴狭长的面颊上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诸葛子瑜”四个显眼的大字。众大臣一见,顿时会意,无不哈哈大笑。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把喝到嘴里的酒都喷了出来。此时,再看诸葛瑾,羞得满面通红,坐立不安。他有心以诗回击,又担心伤了孙权的面子,因为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君给臣开玩笑,就算过分些,做臣子的也得忍着。如果臣给君开玩笑,万一使其下不了台,就有可能犯欺君之罪。他想了想,便向儿子诸葛恪使了个眼色。

其实诸葛恪对孙权和父亲开这样的玩笑,心中早就不满意了,只是没有父亲的允许,自己不敢造次。现见父亲使眼色,立即会意,便大胆地来到孙权面前跪下说:“请问大王,我能代父应对一下么?”孙权问道:“你是何人?”诸葛瑾急上前禀道:“此乃臣下长子诸葛恪。”孙权对诸葛恪道:“你就是诸葛恪呀!今年几岁了?”诸葛恪道:“我今年六岁。”

孙权又说:“我早就听说你很聪明,那今日你就代父应对吧!”

诸葛恪说:“请大王令人拿过一支笔来好么?”

孙权遂命侍卫递给他一支笔。

诸葛恪接过笔来,蘸足墨汁,不慌不忙地来到驴子面前,在“诸葛子瑜”下面加了“之驴”两个字。

大家一看,先是一惊,接着是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添得好,添得好!”

孙权看罢,也哈哈大笑说:“由其子也足见其父了!好,我今天就把这头驴送给你们父子,作为奖励吧!”

孙权这个玩笑一开,大家果然放开了思想,无拘无束地乐了起来。而诸葛恪六龄“添字得驴”的故事,也被传了开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