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与100个关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4:50:41

点击下载

作者:李连滨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与100个关键

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与100个关键试读:

肺鱼的成功与失败(推荐序)

在美国西部人烟稀少的沼泽地带生活着一种鱼,名叫肺鱼。肺鱼不但可以像其他鱼类那样用鳃呼吸,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那就是靠肺在空气中直接进行呼吸,因此被称为肺鱼。一旦栖息地的水质发生变化或沼泽干涸,它们的肺就派上用场了。每当旱季到来,水源枯竭的时候,肺鱼就将自己藏匿于淤泥之中。它们巧妙地在淤泥中构筑泥屋,仅在相应的地方开一个呼吸孔。它们就这样使身体始终保持湿润,在泥屋中养精蓄锐。数月后,雨季来临,泥屋便会在雨水的浸润冲刷下土崩瓦解,肺鱼又会重新回到有水的天地,像其他鱼类一样自在遨游,成功地逃过自然干旱带给它们的危机。

然而,正是这优于其它鱼类的生存技能反倒给当地土著人提供了最容易捉到它们的线索。旱季的时候,当地的土著人就来到肺鱼生活的沼泽地。这时,沼泽地里到处布满了泥屋,几乎每间泥屋都藏着一条肺鱼。土著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肺鱼捉住了。但他们并不立即将肺鱼煮着吃,而是先用一盆清水将肺鱼养几天,等体内的脏东西都吐出来了,再将肺鱼放在早就用白水以及各种调料和好的面糊里。肺鱼以为旱季到了,便将面糊做成面屋把自己包裹起来。这时,土著人便可以将肺鱼连同它的“泥屋”一起烤熟后再吃。千百年来,肺鱼靠构筑泥屋成功地熬过了残酷的旱季,但它们想不明白,为什么没有逃脱被土著人吃掉的命运?

在我们生活中,希望成功、渴望成功的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是,何为成功?成功有没有一定的模式和定律?成功的决定要素有哪些?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吗?

肺鱼的一生让我们看到:面对干旱的时候,它是成功的;面对人类的时候,它是失败的。过去成功的经验并没有给它带来继续成功的有力保障,反而加速了它的迅速灭亡。

肺鱼的命运让我们知道:成功具有相对性,这个角度的成功也许就是另一个角度的失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动态的观点去认识、去把握成功的真正内涵。这个时候,我们做人、做事才会展现出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一个较为适当的出发点以及一个较为适度的果敢行为。《思维模式决定成败》这本书解析了大量的案例,就相同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成功与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思维模式决定成败》这本书不只是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拿到成果,更是启发人们“如何想”才能迈向成功。

我们无法从市场上购买到智慧,但可以与高人的互动中灵光乍现。当你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建议你想象着和作者面对面,就像促膝谈心那般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而且不同的时期看到本书中的相同文字都会让你萌发不一样的醍醐灌顶。

作者的思想是深邃的,简单而深刻。我们的人生是漫长的,丰富但不该繁琐。既然已经翻开了这本书,就珍惜这个千载难逢的缘分吧,静静地把书读完、读上几百遍,相信一定会给你的人生带来莫大助益。

本人受益良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此与读者共勉。

成败论英雄(自序)

美国西海岸经常遭受飓风的袭击,每次都是上亿美元以上的损失,这让美国联邦政府很是头痛。为此,他们命令联邦调查局参与调查,抓住肇事的元凶。飓风被绳捆索绑地押到了联邦法庭,当要给它治罪的时候。飓风申辩道:“我不是元凶!我也是受害者!罪魁祸首是蝴蝶,它还在巴西逍遥法外!”联邦调查局又派007深入巴西,把热带丛林里悠然自得的蝴蝶给抓了回来。在法庭上,蝴蝶委屈极了:“法官大人,这上亿的损失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这扇稚嫩的翅膀怎么能把树连根拔起?更何况身在事外,巴西与美国之间隔着大西洋呢!”辩论开始了,飓风说:“是蝴蝶在扇动翅膀的时候,煽动着空气流动,逐渐形成了风,在跨越大西洋的过程中,由小到大,催生出了我这个样子。当我从海岸掠过的时候,虽然给你们造成了损失,但我自己也不想干这些事情。你们以为把树连根拔起很轻松就能做到吗?我也很辛苦的!我也觉得忙碌于这些事情对我自己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法官为难了,你清楚了吗?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做出怎样的裁决呢?是判蝴蝶有罪,还是判飓风有罪,还是对于它们各打50大板?

结果发生了,之前一定有个什么原因在导致它发生,而那个原因也许还是上一个原因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刚刚诞生着结果,又变成了下一个结果的原因,因果关系链的首尾相连,把我们也搞糊涂了,到底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

放眼人生这匆匆几十年,到盖棺定论的时候,本人身上的这条因果关系链似乎才得以终结,但放眼家庭、家族、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你就会发现:这条因果关系链虽然在本人身上终结了,但仍在他生前所在的那个世界里继续地蔓延。

因果关系链就是生产“结果”的流水线。当结果诞生的时候,有的事随人愿,有的事与愿违;当成果不断累积的时候,就迎来了所谓的成功;当后果不断积累的时候,就遭遇了所谓的失败。

如果不能斩断蝴蝶的翅膀,飓风还会在第二年卷土重来。行为导致结果,而思想又在影响行为。从源头上开始吧,这样我们才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可能性。

事实是,从我们选择决定的那一刻开始,成败就已见分晓了。我们的所谓努力,只是让这个结果尽早地展现而已,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这个结果。多数人一辈子很努力地做着加速自己失败的事情却以为是在追求成功。

到底是什么在真正影响着我们拿到成果、迈向成功呢?

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成功的种子”得“成功的果实”、种“失败的种子”得“失败的果实”,是种子里的基因决定了在不断复制(努力)的过程中变成了成功还是失败。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只有极少数的人首先关注自己手中拿着的是什么样的种子。他们知道:一旦方向反了,越快越远离终点;如果方向对了,即使走得慢也越来越靠近目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惊涛骇浪带给我们的是灭顶之灾还是推动着我们继续前进?不管是顺风还是逆水,外在的客观世界对谁都是那般模样,而我们对此的主观认识却是因人而异、瞬息万变的。

事实是,我们在前进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反应方式,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正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正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我们从这个世界拿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失败了,是我们感觉失败了;我们成功了,是我们感觉到了成功。

任何人都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外在碰到的问题实际上是内在思维的局限。《思维模式决定成败》论述了成功与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一套适合所有人的、全面的、系统思考的

成长

模式。它将人类的思维模式设置为两大分类:有利于成功的思维模式(内含20条生产线/100个成长点)和倾向于失败的思维模式(内含20条生产线/100个报警点)。透过“成功模式”和“失败模式”的类比对比,如同“绿灯行(油门)、红灯停(刹车)”的交通指令(操控系统),指导着我们启动“生产‘成功’的流水线”以创造“成功”,提醒着我们关闭“生产‘失败’的流水线”以规避“失败”;透过“失败模式”升级换代为“成功模式”,汇聚共同意志的集体努力,持续推动“家庭和谐”及“企业赢利”!

按照过去的习惯,也许你还怀着寻求成功秘笈的期待,那么《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就是你的成功秘笈;也许你还期盼着能够碰到某位大师来为你指点迷津,那么你将发现真正的大师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你自己!

发动机在自己身上,你才是命运的主人。收回你生命的神圣主权吧!负责任地坐在船长的位置上,看着你的“心海罗盘”,启动你的“成长机制”,沿着一条吸引成功的“成长路径”,不断地拓展只有一次的、生命里面的、最大的可能性,最后到达你

梦想

中的“成功彼岸”!

这值得期待!

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没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你根本就没有修正的机会,你只能承受结果(成果/后果)。如果想结果尽随人愿,在正式开始之前,正是你可以更好的机会。在这个有最后期限的时间内做完你该做的事、做好你该做的事!

自古成败论英雄,说的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盖棺定论,而我们在这里关注的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奏响了英雄的凯歌?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敲响了英雄的丧钟?《思维模式决定成败》不是激励你慷慨激昂地喊出“三年内成为亚洲首富”的口号,而是悉心培育一粒粒“成功的种子”、精心培养一个个“成功的人”。他们身上已经注射了系统性防范风险的疫苗,让他们在漫漫人生路上不至于遭受致命性的伤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身上的“成功特质”总能碰到一件事情让他们成功。

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很成功了,那么在这里你将知道:你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如果你认为自己还在去往成功的路上,那么在这里你将收获:你怎样能成功的方法。

优化一下你的思维模式吧,让这条流水线更利于你生产“成功”。

这是我们打破宿命的转折!人生的转折来自于思维模式的成功转换!

这是我们持续成功的保障!人生的赢利来自于成功模式的持续运转!

是继续赶路的时候了,我将在前面领着你,引导你看到成就你生命的精神力量!

你值得拥有!梦想人类曾经羡慕鸟儿能自由地飞翔,叹息自己没有翅膀,但自从拥有了梦想以后,人类就插上了翅膀……

目的

“成功的人”越努力越靠近彼岸

曾经,有人给成功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所谓成功,就是达成目标,其他的都是注解。但是,你也会发现,有很多达成目标的人并没有收获成功了的感觉。一个彩民偶然间中得了100万的奖金,成功致富的同时也引发了财富归属的权力之争,这让本来和睦相处的家人反目成仇,最后妻离子散的结局让这个彩民发誓:从此再也不买彩票。

一个达成目标的人居然发誓:以后再也不去追求目标。是目标害了我们还是我们面对目标时的心理状态导致了到达终点之后又迅速地回归起点?是成长的反省还是衰败的轮回?“吃一堑”可以让人“长一智”,但“一朝被蛇咬”也会让人“十年怕井绳”。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这里,我们将给出一个新的关于成功的定义,以求打开一个新的视野、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所谓大成功,就是实现梦想;所谓小成功,就是达成目标。

梦想只是脑海里一副令人向往的画卷,里面有我们的喜悦,也有别人的笑容,如同大洋彼岸的一处美景,可望而不可及。为了到达梦想的彼岸,我们必须达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买到一条远洋船;找到一张航海图……

达成了N(N=1、2、3、4、5、6……)个目标之后,最终将在现实的情境中拼装出梦想的真实存在。

大的房子、好的车子、多的票子是我们每天努力的目标,但“成功的人”更知道目标背后的意义,他们以此为周转,经营出了自己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成就感甚至自我实现的感觉;这份感觉又带给了“成功的人”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多的票子……

满足目的的过程就是实现梦想的征程。知道“为谁而战”、“为何而忙”,让他们在披荆斩棘的时候也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不只是在到达终点的时刻满怀喜悦,在披星戴月的路上,他们也感受到了成功。

梦想里的核心元素是什么呢?就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先明确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这是一粒种子,决定着你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

然后找出你必须要做的那些事情,这就是你的目标。如同沿途的一个个路标,引领着我们从起点走到终点。

达到了目的,我们就成功了!

墓地

“失败的人”越努力越远离终点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盘缠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盘缠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盘缠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马车的手,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盲目的魏人上路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但多数的人却依然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也许不会像故事中的主角那样漏洞百出,但依然换汤不换药地穿着新鞋走老路。

他们觉得自己很努力、他们觉得自己很投入、他们觉得自己很能干,但是方向反了,越努力越远离终点、越发挥越施展不开。

他们真的想去“楚国”吗?“楚国”真的就是他们的方向吗?岂止是方向反了,多数的人直接就没有方向,所以也不觉得自己方向反了。自从发现了地球是圆的之后,那个南辕北辙的主角从九泉之下发出了一声呐喊:“谁说方向反了就不能到达终点?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吗?绕场一周之后,凭着那么快的马、那么多的盘缠、那么能干的车夫,我一定能到达楚国!”

他执着的是自己的方向吗?太多的人一辈子都在路上走,有生之年都没能走到终点。他们到底要走到哪里呢?连自己也未必真的知道!

多数人都想要拥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多的票子……,但他们并不清楚为了谁而愚公移山、为了什么而要把铁杵磨成针,所以很少有人真正拥有了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多的票子……,多数人沉浸在得不到的怨恨中、淹没在已经(总是)失败的情绪里……

“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平衡

“成功的人”既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又能给予“别人想要的”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思想。如同容器里装着两种液体,人的思想中激荡着两股能量:满足自己需求的感性冲动和兼顾别人感受的理性控制。

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没有关系无所谓融入群体,但建立关系之后,彼此之间都有着满足自己需求的期待。

在各种关系中,由于社会角色的多样与多变,彼此之间的期待又变得纷繁而复杂。虽然我们沟通的时候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但通常也不能传递出自己真正的信息、截取到别人真实的消息。各种关系的不同品质演绎出了喜怒哀乐的人间万象。

在各种关系的互动中,我有我的目的、他有他的主张。当彼此想法碰撞的时候,对某个个体而言,一个是自己(自我)的“内在需求”,另一个是别人对自己(社会)的“外在要求”。“自我需求”是自己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社会要求”是别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

当迎合“社会要求”的时候,“自我需求”就暂时被搁置起来;当彰显“自我需求”的时候,我们又时常感受到“社会要求”的压力。

几乎所有需求的满足都是在各种关系的良性互动中得以实现的。如果只是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别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么就很难维持稳定而持久的关系。

如果彼此的目的中都涵盖着对于别人需求的尊重,那么相互都得到满足的概率也将大大提高。

如同油门与刹车的协调作业让汽车纵横驰骋,当自我的冲动冲击到别人的冲动的时候知道踩刹车(理性控制),那必然会降低发生事故(产生问题)的几率。

如同杂技演员走钢丝,通过平衡杆的调节,他们身体的重心、平衡杆的重心合为一个小点儿,滚动在那条悬空的钢丝绳上。“成功的人”习惯于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像踏浪一样,随着上、随着下,动态平衡着。他们先给到“别人想要的”,收获到认可和支持之后,“自己想要的”也就顺手而得。

当“自我需求”与“社会要求”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知道求同存异,在相同的那个部分里彼此满足;在这之后,相异的部分也被彼此接纳而正常存在、相安无事。“成功的人”清楚地知道:平衡的,才是稳定的、持久的……

“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失衡

“失败的人”常常摇摆于“自己想要的”和“别人想要的”之间 不能同时兼得“失败的人”也是为了寻找成功而上路的,因为太想要得到了,他们肆意地释放自己的感性冲动,冲击到别人的时候也依然故我。他们很害怕自己一旦手软,可能会错失机会,让别人得到满足。看着别人心满意足的神情是非常令人痛苦的,至少在自己没有得到之前,别人也休想得到。“失败的人”满足需求的努力逐渐演变成了无穷欲望的泛滥,像洪水一样淹没了他们的世界,当然也包括了身在其中的他们自己。

当众叛亲离的时候,他们也会反思自己是否做得有些过分,于是会主动委屈自己(放弃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别人(满足别人的需求),以求得到关系的缓和,但这又让他们觉得自己好像乞丐一般的委曲求全,这与他们之前一副战斗的姿态格格不入,这让他们开始讨厌起自己。愤怒的情绪不断累积、怨恨的动作由小到大,当河水上涨到足以冲垮堤坝(理智的防线)的时候,洪水又再度泛滥。直到碰到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挡在眼前,他们才会就此止步,暂时地平静一段时间。一座独木桥颤巍巍地架在一条水流湍急的河上,它是两岸百姓往来的唯一通道。有一天,两个胖子在桥中央碰面了。因为彼此都体积庞大,谁也不敢先错身,都害怕掉到水里去。两股巨大的能量就在那座独木桥的中央对峙着……“你让开!”“你让开!”双方的情绪不断地上扬……其中一个着急赶路的胖子脑海里浮现出了自己最要紧的那件事,于是后退回了河岸,等着对面的那个胖子走过桥来,然后急匆匆地往对岸跑。被礼让过的那个胖子得意洋洋,心里想:“还是我厉害,瞧瞧他那副屁滚尿流、连滚带爬的样子!哈哈……”

我们太渴望成功了,我们太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了。我们想,别人也想!当每个人都努力往前涌的时候,也许堵住的是我们各自的去路。

为了不被毁灭,我们努力用“自我需求”压制“社会要求”,但有时我们也会被“社会要求”冲击得落荒而逃。

当我们有能力保持平衡时,“外在的要求”是成就我们的;当我们无力维持平衡时,“外在的要求”是毁灭我们的。“失败的人”不知道:彼此供给、相互满足,才是有可能平衡的……

有目标

“成功的人”知道下一步该做些什么美国斯坦福大学曾经对自己的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问题是“你有过人生目标吗?”。调查的结果是:27%的人从来也没有过人生目标;60%的人似乎有但很模糊;10%的人有目标也很明确;3%的人不仅有目标而且把目标给细化成相互关联的阶段性目标了。调查之后,校方并没有在答案的是非对错上做过多分析就把调查报告封存在了档案室里。20年后,斯坦福大学从档案室里找出了曾经的那份调查报告,又开始追踪曾经被调查过的那些同学。结果发现:当年没有人生目标的那27%的人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其中竟然还有一些人是在依赖政府的救济金才能过生活;当年目标模糊的那60%的人大多为政府或企业里的办事人员;当年有明确目标的那10%的人多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当年把人生目标细化的那3%的人最为引人注目,他们要么成为了政要、要么已经在个人事业中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几乎全是这个世界上的顶尖人物。

全美国最优秀的学生集中在斯坦福大学,但只有3%的人真正把优秀表现到了极致!

夜间开车的时候,如果关闭车灯,眼前漆黑一片,多数人会紧踩刹车;如果打开车灯,眼前一亮之后,多数人会加大油门。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我们才不会彷徨徘徊,我们才敢于全力以赴。

人一旦有了目标,能量就开始了聚焦、资源就开始了聚集、条件就渐渐地具备。绝对的劣势在此时很可能就反转成了相对的优势,有限的资源在当下很可能就兑换出了无限的价值。“成功的人”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前进路途上一个个必须要如期到达的目标;他们主动地寻找着适合自己发芽的机会、让自己茁壮的缘分;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做好该做的事。

别人看不见“成功的人”的梦,但可以看到他们的每一个动作:这里加一块砖、那里放一块瓦,可以看到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自己心想事成又不影响别人美梦成真,这让“成功的人”心无旁骛,更加顺利地往前走……“成功的人”走起路来,眼神是执着的、脚步是踏实的、内心是喜悦的……

没目标

“失败的人”不清楚下一步该往哪里走一个醉汉深夜到家,倚在门口却怎么也找不到开门的钥匙。他晃晃悠悠地走下楼,摸到了刚才下车的路灯下,四处寻找。一个路人好奇地问:“大半夜的,找什么呢?”醉汉慢吞吞地说:“找钥匙呢……回不了家了……”路人顺嘴问道:“钥匙是在这儿丢的吗?”醉汉鄙视地说:“这里……不是有路灯……亮嘛……”

多数人的劳而无功是源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他们陶醉在忙碌的感觉里,却错过了忙碌背后的意义——那个值得忙碌的理由。

因为梦想是模糊的,所以看不到从梦想到现实的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成功,所以沿途设置的那些目标不过是些彩排的道具而非前进的路标。

多数人不知道要去哪里,所以在路上也是亦步亦趋。在走一步看一步的优柔寡断中,一个又一个的人从他们的身边擦肩而过。当发现自己掉队了的时候,慌不择路地见车就上,坐在车上的他们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终于有目标了!”

在车子飞速前进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了路边的风景,很少关心车子的去向,他们觉得那是司机的事;当车子到达终点的时候,他们又开始埋怨:别人没有把他们带向成功。而这个时候,车上的其他乘客兴高采烈地下车了,因为他们到达目的地了。“失败的人”很少系统性地考虑自己的未来、定格自己的梦想。在他们随波逐流的过程中,也许会走得很顺,但无法满怀喜悦。他们虽然也是在不断地走,但并不知道下一步要(会)走到哪里。“失败的人”徘徊于“自我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不知该听命于谁,不知该把哪个指令当成目标。因为对他们而言,鱼和熊掌无法兼得。至少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没有明确出目标,但此时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失败的人”不敢停下脚步,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被别人超越。他们不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他们不清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可以显化属于自己的路;他们不明白跟在别人后面的全力以赴未必能到达自己的目标。

多数人开车的时候不会在视线不好的时候猛踩油门,但只有少数人在实现梦想的旅途中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既然开车的时候,你会,那么在追梦的时候,你应该也能!

专注于“想要的”

“成功的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跟目标相关的事情上有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农夫,守着一只驴子过生活。有一天,他赶着自己的驴子到远离村庄的地里种庄稼,忙碌了一整天,直到太阳落山了才匆匆忙忙地往家赶。突然,“扑通”一声,跑在前面的驴子不见了。老农夫惊慌失措地使劲儿往前跑,赶到近前之后才发现驴子掉进了一个很深的坑里,正在那里发出似乎是奄奄一息的哀鸣。老农夫心疼极了,这可是他唯一的亲人啊。四周荒无人烟,凭借自己的力气怎么能救出这个心肝宝贝呢?无奈之下,老农夫狠了狠心:“既然不能救你活命,那就把你葬在这里吧。虽然买不起棺材,葬在这么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也算是你来生的福气。”老农夫放下肩膀上扛着的铁锹,一铲一铲地往坑里填土,希望把驴子安葬在这里,减少它的痛苦。他一边干着一边流泪,伤心极了。坑的上面尘土飞扬的,已经看不见驴子的身影了。从上面抛下来的土块散落在驴子的周围,驴子感激极了:“不愧是自己的主人,来救我了!”过了好大一会儿,驴子强忍着疼痛,腾地一声,踏着齐腰深的土堆,跳出了深坑。

不断往坑里掉的泥土是客观中立的,而驴子对于这些泥土的反应却是主观变化的。它可以这样想:“太棒了,主人救我来了!”它也可以这样想:“跟了他那么多年,竟然想活埋我?”幸运的是,想要活命的驴子选择了关注跟活命(目标)相关的资源。

磁铁之所以能吸引铁粉,是因为它里面的铁原子井然有序地排列,并且是指向同一个方向(目标);铁粉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它里面的铁原子杂乱无章各奔东西的状态抵消了它们原本具备的能量。

当磁铁吸引沙土中的铁粉的时候,它只关注铁粉的蠢蠢欲动,而不会在乎沙土的无动于衷;当铁粉聚拢而来的时候,逐渐被磁化,这更加强了磁铁的磁性,让它有能力吸引更远的铁粉(资源)循着磁力线的轨道集结而来。“目标”之于“达成目标的资源”就如同“磁铁”之于“铁粉”。“目标”越清晰就越能吸引“达成目标的资源”现身;“目标”越伟大就越能吸引更远的“达成目标的资源”向我们靠拢。

专注于“想要的”就是在加强你的磁性,可更有利于你及早地达成目标。

纠缠于“不想要的”

“失败的人”把有限的资源分散到跟目标不相关的事情上“失败的人”害怕自己失败,所以注意力的焦点大多集中在恐惧上。他们不知道:我们担心的事90%以上都不会发生。即使天真塌下来的话,也只是一瞬间的痛苦,而担心天要塌下来的忧虑却让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这个失败的氛围如同毒素一样侵蚀着健康的机体,让本具有成功潜质的人接连不断地看到失败。有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非常厉害,十几年下来没有失手过一次。到了退役的时候,有个好事的人起哄:“既然要离开这个行业了,不妨在最后一次的时候轰轰烈烈。”杂技演员问:“怎样才能轰轰烈烈呢?”好事者说:“头顶着一个小孩子,走最后一次的告别演出。”“那有什么难的,这十几年来,我走过上千次了,没有失手过一次。”杂技演员骄傲地说。隆重的告别演出开始了,杂技演员的表演博得了全场此起彼伏的热烈掌声。这个时候,杂技演员突然想起了好事者的话,大声地向着观众席喊:“最后一次,我将要头顶着一个小孩子走过这十米长的钢丝。”全场又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台上来一起见证这个伟大的时刻呢?”当杂技演员说到这里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没有人敢把自己的小孩子送给这个伟大的杂技演员。尴尬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来了:“爸爸,我来!”杂技演员看着眼前的小孩惊呆了。为什么呢?那正是自己三岁大的孩子。当全场再度响起暴风骤雨般的掌声的时候,杂技演员开始表演了,这个时候,坐在他头顶上的是他自己的孩子。就要开始了,一股莫名的恐惧袭上心头,杂技演员犹豫了。他的脑海里突然闪过这样一个念头:“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头顶上可是我自己亲生的儿子啊!”当他的身体踏上了钢丝绳之后,他的心已经去了另外的一个地方。当这个念头不断地在脑海中盘旋的时候,最终他的身体也跟着去了那个地方……

在不断往前走的过程中,当视线离开了远方的目标,我们就会把挡在眼前的小石子定义为障碍;当满眼障碍的时候,谁都会浮现出“我要失败了”的感觉;当我们被失败的恐惧包围的时候,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在走向失败。

相信了才看到

“成功的人”把自己心中的梦想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现实“成功的人”是走在最前面的人,在他们手举奖杯之前,内心中已经站在领奖台上无数次了……

他们无数次地想象着自己站在领奖台上的每一个细节,既让自己满意又让别人舒服,一直修正到最佳表现的那个状态;他们想象着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走上领奖台的,内心的眼睛看到了自己沿途攻城拔寨,达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他们只挑选跟画卷相关的颜色与笔画,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那副画卷的稳定与流畅上……

如同建筑师看着一片不毛之地,他脑海里的图纸已经在这片空地上竖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别人的肉眼看到的只是一片空地,而他内心的眼睛看到的却是一片片万丈高楼。

如同一粒受精卵植入了子宫,母亲开始相信了一个新生命的存在。从那份相信开始,这位母亲就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宝宝时刻陪伴在她的身边,不管是十个月之前还是十个月之后。

如同一粒种子埋进了心田,清晰的画面扎根在了脑海的模板上。就像种子发芽一样,在外在的现实中复制出了一模一样的真实存在。“成功的人”是带着这幅画卷上路的,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按图索骥,搜集跟脑海中画面相关的元素,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拼装出似曾相识的真实场景;他们的“心”在前面带路,“身体”紧随其后,披星戴月、马不停蹄;他们从梦想到现实的跨越过程,也正是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化过程……

那副美好的蓝图在脑海里是那么清晰,以至于他们已经分不清是脑海中的画面还是现实中的存在;那份执着的相信散发着强烈的磁性,吸引着现实情境中跟这个画面相关的元素一个接一个地映入他们的眼帘;那些娴熟的拼装动作让他们逐渐在真实的生活中展开了梦想中那副璀璨画卷的全景。

是那份相信推动着种子里的“成长基因”不断复制;是那份相信给了他们废寝忘食的不竭动力;是那份相信让他们的梦想从脑海里走到了现实中……“成功的人”不断地给自己的梦想浇水施肥,因为他们相信有一粒种子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发芽。如同花儿自然地开,他们自然而然地绽放了。

只要心中有路,就不怕脚下路远;只要时刻牵挂着自己的梦想,它终有一天会走进我们的现实世界。

看到了才相信

“失败的人”看到了别人眼中的现实才开始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

当走在后面的人看到“成功的人”手举奖杯的时候,开始按捺不住了,“都是一起上路的,他能成功,我也一定能!”这样的

自我

激励虽然慢了半拍,但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人”的影子。没有人可以轻易成功,但在去往成功的路上依然人来人往……

走在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人留下的一长串脚印,不再亦步亦趋,也开始全力以赴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串长长的脚印通向什么地方呢?是“成功的人”曾经到达过的地方!这是“成功的人”追求梦想过程中的一个路标,他们稍作休整之后,就继续风雨兼程了……

当后来的人到达这里时并未能感受到“成功了的感觉”,因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在需求”,别人的目标未必就是我们真正想去的地方。

更何况,始终慢半拍的人怎么可能第一个到达终点?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路,而“失败的人”在属于自己的路上都不敢第一个往前走,因为他们的脑海里没有像“成功的人”那样无比坚信的未来画面……“失败的人”肉眼视力也许很好,可以看到很远,在眼见为实的验证下可能会加快脚步,但走到眼前就能够改变既成事实的结果吗?那毕竟是别人的成功而非是自己的成果!“失败的人”思想视野通常很窄,看不清楚未来,在从现在到未来的这段路上,他们找不到可以关联的路!“失败的人”看到了别人的成功,也因此相信了别人的梦想不是白日做梦,但未必能由此看到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的梦想,进而有机会在自己的生命现实中看到他们的真实存在。

从相信自己也有个梦开始,一粒种子就种下了,只要时机一到、只要条件成熟,它终将变成一个果实。

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我们的目标就没有依托、我们的相信就不会持久、我们的努力就不会继续。

如果能就此清晰自己的梦想、相信它们能成真,就必然能撩拨起风雨兼程的努力,并真正地踏上成功之路。自我大责任=大利益

为自己工作

“成功的人”觉得工作是给自己干的所以认真负责“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找到成功,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成功长得是个什么样子。那个梦想是如此的波澜壮阔,仅仅看上一眼都足以令人激动不已;那个梦想是那么的精密庞大,没有足够的原材料都难以拼装成功;那个梦想是那么的空灵飘渺,如果不瞬间抓住就很可能稍纵即逝。

他们真的想要实现这个梦想;他们真的相信能够实现这个梦想;他们真的愿意尽快实现这个梦想。“成功的人”在上路之前就已经兴奋不已了。他们规划好了一件又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事情,而且清楚地知道:哪些是眼前需要解决的、哪些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他们用短期的方案来解决眼前的问题、用长期的预案来规避未来的问题;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做好该做的事。

那些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变成了前进路上的一个接一个的目标,沿着这些路标一路下来,才能最终到达彼岸。要扬帆起航了,他们需要一条船!是借一条别人的船还是造一条自己的船?

在还没有能力自己造船的那段时间,他们找到了一条和自己去往一个方向(企业文化匹配个人风格)的船。当他们上了别人的船之后,满怀感激地对船长说:“这是你的船,也是我的船。给我一个工作的机会,让我可以回报你愿意带我一程。”在船上的时候,他们不会跟船长争夺船的所有权、干预船的航向。他们知道船有船的航向、船长有船长的梦想,至少在这一段路上我们是去往同一个地方;当船靠岸的时候,船长到达终点了,而他们也许要换乘另一条船,但在船上的那一段时间,他们收集到了拼装他们自己梦想的基本元素。

当实现梦想的要素收集齐备的时候,更大的目标出现了,他们需要更大的一条船去远渡重洋。这个时候,他们通常具备了按照自己的意图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船的能力(实力)。扬帆起航之前,他们需要召集一批和自己方向一致的乘客;乘风破浪之中,他们对自己的乘客说:“这是我的船,更是你们的船。借着这个机会达成你们自己的目标。”到达彼岸之后,有的乘客下船了,而有的乘客却变成了船员(员工)。“成功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这个梦想的主角儿,任何跟梦想相关的事都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主动选择、积极参与,在达成自己目标的同时,也协助别人达成了目标。

为别人工作

“失败的人”觉得工作是给别人干的 所以敷衍了事

看着别人一个接一个地上路了,“失败的人”按捺不住了,仓促地跟着起步了。

尽管上了船,但之前并没有问清楚这艘船要往哪里开;尽管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但在路上的这段时间至少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踏上征程了;尽管已经踏上征程了,但当搞清楚船的去向的时候,船已经驶入茫茫大海,四周汹涌着澎湃的海水,不得不呆在船上了。

当他们执着于改变航向的时候,却越来越发现“这是别人的船”;当感觉自己无力回天的时候,就满腹牢骚地混天撩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视线搜索着海平面上浮现出来的另一艘船。

在船上的这段时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还是被往前捎了一段路;在船上的这段时间,他们并没有留意那些美好的时刻;在船上的这段时间,他们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也没有历练出跳到下一艘船上的本钱。“失败的人”不断地跳槽,频繁地变换目标,越来越迷失了自己的梦想(方向)。当他们一个劲儿地踩刹车、喊停车的时候,滞延着这艘船的到港时间;当这艘船在汪洋大海里长时间漂泊的时候,也让他们错过了自己的下一班船次。“失败的人”在换乘下一班船的时候,很少先想到要确认这艘船的去处,他们本能的反应就是要逃离上一艘船,而不是要去自己想去的彼岸。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真正要去的是什么地方。

他们不知道:公司并不是老板自己的,因为仅靠老板一个人的努力绝对不可能有整个公司的持续发展。公司是每一位员工的,只有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公司才可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竞争力强劲的组织。

他们不知道:当把自己当成公司主人,并且真正以主人翁的精神为公司未来的发展付出全部努力的时候,自己就会在公司获得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事业的进步。

他们不知道:是公司成就了自己,而不是自己成就了公司。聪明人会在公司伟大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己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值。而且,如果自己的的确确做得够好,那么在自己推动公司发展的同时,自身的事业也必将获得伟大的成就。“为别人工作”也是在“为自己工作”;“为自己工作”也是在“为别人工作”。

用“心”耕作

“成功的人”用上了“心” 所以是主人

既然自己是主人翁,“成功的人”不但关注跟自己岗位直接相关的信息,也关注跟自己岗位间接相关的信息,这大大扩展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境界。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聘到一个公司干上了销售的工作。当他背着公司的产品满世界跑的时候,满脑子想着怎样让公司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而并不全是自己将由此得到多少佣金。他感恩公司选择了自己,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没有做错选择。渐渐地,他成了公司的销售冠军,众多的同事尾随其后,希望得到些成功秘笈,他毫不吝啬地倾囊相授;渐渐地,有很多人做到了他所能及的高度,原本该是自己的佣金也时常进入了别人的腰包,但他却认为:做大一片市场比多做几个客户更有价值;渐渐地,他所创造的团队业绩支撑起了公司发展的半壁江山。虽然他从业务底层起步,但思维的角度已经触及到了业务总监的位置。渐渐地,他把自己“销售突破”的经验编制成系统的业务流程,配发给每一个员工;渐渐地,他把自己“管理团队”的经验绘制成系统的管控流程,分享到每一个部门;渐渐地,他把自己“复制团队”的经验设置成系统的运营流程,支持到公司开疆辟土的分公司创业中。虽然他只拿着业务总监的薪水,但心灵的高度已经升华到了运营总监的水准。十年后,他接管了这家公司,成为了这家公司的真正主人。“成功的人”是为了实现梦想而背起行囊的。虽然现实中看不到梦想的真实存在,但内心中早已经根植许久了。梦想是那么的激动人心,仅仅是看上一眼都会令人兴奋不已,更何况是沉浸其中添砖加瓦了。他们很用心地动用抽象派的画风勾勒梦想,也很用心地施展现实派的作风身体力行。“成功的人”满怀喜悦地搜索着现实中跟梦想相关的元素,揣摩着它们可以放在梦想画卷中的哪一个位置。这样的举止时常把他们带进那番美好之中,所以说他们也愿意不断地做那样的进取动作。他们的“心”走在前面,标注出哪些事情与目标相关、哪些事情不必再浪费精力;他们的“身”跟在后面,沿着内在的思路逐渐趟出了一条外在的出路。“成功的人”享受着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愉悦,不求回报的努力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奖赏,不想要都不行。

用“身”劳作

“失败的人”只用到“身体” 所以是奴隶

在“内在需求”的驱动下,我们的“心中”出现了一个目标。这个时候,“外在要求”下的指令又催促着我们的“身体”奔赴另一个目标。在“身体”执行“外在要求”下的目标时,我们的“心中”却惦记着“内在需求”下的那个目标。

在“失败的人”眼中,这两个目标是不同方向上的两个目标,他们甚至没有想到把两个不同的目标变成同一个目标,让自己可以在同一个方向上一石二鸟。他们一脚踩着刹车、一脚踏着油门,感受着强烈的内心冲突,流失着他们所在乎的所谓尊严。

相互的拉扯演变成了身心的疲惫,被迫工作就是有一种被奴役的感觉。正如杯子被挪来挪去的时候,杯子里的水撞击着杯壁,溅撒到外面。在这个过程中,原先的“有”也越来越“没有”了。“失败的人”不知道,我们的肉身只是个容器,像杯子一样,里面激荡着两股力量。他们不知道如何将两股力量汇聚成一股能量,他们甚至还推波助澜地让这两股力量在自己的身体里相互厮杀。“失败的人”每天忙碌的工作不是他们自己的至亲最爱、也不是他们自己的主动选择。他们在工作时间内只想要挣到一笔钱,然后在自己的业余时间里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天有24个小时,其中8小时用于工作(被别人支配)、8小时用于生活(由自己安排)、8小时用于睡眠。如果工作中的8个小时没有品质,再加上8个小时闭着眼睛什么也不知道,生命中2/3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了,我们的人生也将因此而黯然失色。这是我们努力的初衷吗?“我又不是领导凭什么操心那么多事,多劳能多得吗?我才不傻呢!给个官儿干,我就全力以赴!”如此聪明的演说禁不住让我们想到了下面的话:不管我们在公司里是不是领导,但回到家里的时候,总有一个人等着我们去领导,那就是我们的孩子。当在公司里不被委以重任的时候,也许是我们的领导认为我们还不足以去领导别人;当我们又不借着各种机会历练自己、展现自己的时候,更不能成长为一位称职的领导。当这样的水平在家里施展的时候,我们也许会碰到叛逆的孩子、看到孩子的叛逆。这个时候,我们在家里的所谓管教,多是在释放曾经积压的负面情绪,而不是在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梦想,主动自愿地为自己学习。

战胜自己

“成功的人”要求自己比昨天进步从前,有两个猎人到森林里打猎,不小心碰到了一只老虎。这可把他们吓坏了,丢下长矛拔腿就跑,那只老虎就在后面紧紧地跟着。越来越累了,快跑不动了。跑在后面的那个猎人丧失了继续努力的心理支撑了,他气喘吁吁地喊跑在前面的那个猎人:“老兄,快别跑了,我们再怎么能跑也跑不过老虎啊!”前面的猎人头也不回地说:“老弟,我哪里是跟老虎赛跑,我是在跟你赛跑。只要跑过你,我就活下来了!”

是啊,你不是在跟外在的什么东西赛跑,你是在跟过去的那个自己赛跑!老兄就是今天的“你”,老弟正是昨天的“你”。跟过去的那个“你”说再见吧,今天的“你”正在奔向美好的未来。

我们身体的海拔长了十几年才停止在某一个高度,而多数人的心智在3到6岁期间就已经大厦封顶了。制式化了的思维模式伴随着我们一生,虽然面对着不同的事情,但用到的都是同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战胜自己的过程不是让我们的肌肉如何发达,而是让我们的心智更加地成熟、让我们的思维模式不断地进化、优化和升华。

在奔赴美好未来的征程中,越战越勇的同时也伴随着越走越累。今天的自己还没有真正成熟,明天的自己又要迎接更大的挑战。

我们都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才逐渐知道什么是正确答案的。执行错误的是我们自己,执行正确的也是我们自己。不同的是,一个是之前的自己、一个是之后的自己。

昨天思考问题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麻烦,但“吃一堑长一智”之后的模式升级将让明天的挑战迎刃而解。

事实是,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都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面对问题时的反应方式,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之前的思维模式也许发现了问题,但之后的思维模式更应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让问题随之灰飞烟灭。

事实是,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碰到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我们自己心灵的枷锁局限了我们的世界。

战胜了自己的人才敢于南征北战,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继续挑战自己而不是

打败别人

;战胜了自己的人才能够东成西就,在东成西就的过程中推动着思维模式持续地换代与升级。

别停下来,继续往前跑,每天进步一点点。打破了思维模式的局限,拓展了内在世界的版图,我们外在世界的疆域也将自然地延展扩大。让昨天的你被老虎(困难/压力/对手……)吃掉吧,今天的你正在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打败别人“失败的人”追求自己比别人成功

因为没有梦想版图的参照,“失败的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总是左顾右盼。当一个又一个的人从自己身边擦肩而过的时候,他们又显得急不可耐。这个时候的加快脚步并非都是在靠近目标,多是一定不要让别人跑到自己的前面去。

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从“起点”关联不到“终点”,“失败的人”没有自己的竞赛路线。他们大多仓促间上了别人的跑道,陶醉在暂时领先的激动中。跑着跑着,突然发现:后面的人拐到别的跑道上去了。这个时候,他们慌了手脚,连忙回转身来,退回到那个十字路口,继续跟在后面跑;跑着跑着,突然发现:前面的人停了下来,因为是到达终点了、达成目标了,而他们却欲罢不能,内在的压力急剧升高却又找不到减压阀的位置,浑身的力气不知道往哪里使,因为没有赶超的对象了。

汗流浃背的样子和肌肉亢奋的感受让“失败的人”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但没有目标的空转(空耗)也让他们怎么也得不到最终的成就。

战胜自己是在提升达成目标的能力,而打败别人却是在消耗自己达成目标的能量。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我们像猎人一样四处寻找猎物,却发现自己反而成了猎物的目标。

当我们喊着“打败对手”的口号,持续地做着所谓努力动作的时候,内心也有脆弱的时候。被失败追到的人不是继续奔跑的人而是想就此放弃奔跑的人……

外在的压力可以让你气喘吁吁,但内在的动力匮乏却是你的致命一击。别忘了,这一拳,是你打给你自己的。

为了找回点所谓的尊严,“失败的人”习惯于打击别人。不评价评价别人怎么能显示出自己有水平?

他们陶醉于快乐地看着别人痛苦,以求些许自己还凑合的感觉。他们不清楚的是:即使要打败别人,至少要先强大自己,而他们很少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失败的人”不知道:上路是为了到达自己的终点。超越了别人,也只是在奔赴别人的目标。即使到达了,也难以浮现出自己成功了的喜悦。“失败的人”把一路同行的人当成是对手,而不是协同作战的伙伴。他们不知道:良性竞争是为了激发彼此的潜在能力,而不是要把消灭对方作为自己的新目标。

修炼自己

“成功的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思维模式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在这个看不见的领域里明察秋毫就要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下功夫,因为标准决定水准。“成功的人”将“成功的标准”下载到自己身上,他们不断地优化自己,以求成为一个“成功的模型”,可以轻而易举地复制(制造)出“成功”。

他们逐渐知道了自己曾经下过的一盘盘臭棋到底臭在哪里,他们逐渐做到了相同的错误最多只犯一次,他们前进的成本越来越低,他们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

他们不再把所谓的标准强加到别人身上,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也是需要完善的,因为他们知道不能把一个还不是很完善的东西让别人遵循为标准去制造一个不完善……

他们努力地自我修炼。当涅槃重生的时候,他们的身影逐渐成为了前面迎风飘扬的一面旗帜,后面的人追随着他们的标准开始了适合他们自我完善的全新历程……

古时候,有一种炼丹技术,致力于炼出长生不老之药,让人的能量得以持久延续。在当今,人的能量的最核心地带就是在意识深处的自我认知。当觉得自己很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感受到身为一个人的尊严、才可能释放出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当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是很难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

针对性注射的疫苗,在身体里刺激了一下免疫系统,这样的“军事演习”调动了机体的防御系统、预警了外敌入侵时的行为标识。当流行病毒大面积扩散的时候,身体里就会自动杀出千军万马,保卫我们的身体安然无恙。

自我修炼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感的过程。当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时,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才会表现出当仁不让。自我价值感提升了以后,将大大增强我们面对挑战时的战斗意志及作战能力,将大大提高我们达成目标的效率与效能。

如同银行里的货币发行量匹配着国库里的黄金储备量,我们外在所能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也是与内在自我价值感的大小多少息息相关的。这也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在转化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

修理别人

“失败的人”严以律人 宽以待己猪八戒在被贬下凡期间,暗恋上了高老庄里的高小姐。有一天,他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要去高老庄应聘一下“上门女婿”。为此,他决定打扮一番。“小的们,抬上一面铜镜来!”当铜镜摆在猪八戒面前的时候,吓了他一跳:“不对啊,我都曾经晋级到天庭了,大小也做过神仙了,怎么还是大嘴巴、招风耳的一脸猪相呢?这样的一般模样怎会被高小姐看中呢?”猪八戒踌躇满志的神情瞬间低落了下来。突然,他大喝一声:“一定是妖怪在坏我的好事!他嫉妒俺老猪成家!他不希望看到俺老猪比他们更成功!”说完,巨大的钉耙砸在了铜镜上,歪曲的铜镜更加映衬出一张扭曲的脸。这让天蓬元帅更加恼火,一直砸下去,直到看不到了自己的一脸猪相……“小的们,再换一面铜镜来!”当猪八戒看到镜中还是那般模样时,他又举起了钉耙……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猪八戒没有学过《镜面反射》的物理规律,他不知道:不管他换成怎样的镜子,镜子里呈现的依然是他真实存在的那个样子,除非他本身发生什么变化!

为了让事情变得更好,“失败的人”执着于让周围的人符合标准。当他们忙碌于此的时候,哪里还有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好?事实是,他们几乎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当被修理的人不断精进的时候,有些地方甚至超越了修理他们的人。如同水位高过堤坝一般,河水开始倒灌了。这又让习惯于修理别人的人找到了修理别人的理由,“这些忘恩负义的家伙,没有我的提携你们能有今天?”他们不清楚的是:要求别人做到的事,他们自己都做不到。他们更不清楚的是:做到了才有资格讲!“失败的人”也渴望成功,他们甚至比“成功的人”更渴望胜利。他们认为如果周围的人没有失误的话,也许他们可以成功。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自己也做了很多跟目标不相关的事。“失败的人”习惯于对着镜子骂骂咧咧,当他们看到镜子里的人也正在骂自己的时候,越发地破口大骂。他们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谁让他骂我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与我们互动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之前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所收获的正是之前我们所种下的。

责任者

“成功的人”习惯于主动承担以求突破

要打赢一场战役,首先要把能打赢的条件创造出来,之后打则必赢;要干成一件事情,首先要把能干成的条件创造出来,之后干则必成。

一个人干成一件事情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愿不愿意干(意愿度),二是有没有能力干(胜任力)。“成功的人”愿意干,因为他们肩负使命;“成功的人”有能力干,因为能力是练出来的。“成功的人”追求的是自己的梦想,那些必须要做的事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所以他们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事,而且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像必须要亲自上厕所一样,他们也一定要亲手缔造梦想。“成功的人”走在前面,最先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风。这些风凛冽刺骨,而且不断地变形,变成了前进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滞延着我们前进的脚步。

之所以脚步能迈得出去,是因为我们脚底下的地面给予我们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的反作用力推动着我们往前走。“成功的人”知道这个道理,他们昂起自己骄傲的头,向着苍天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他们的内心已经看到了风雨过后的灿烂彩虹。“成功的人”也不是从不失手。碰到障碍的时候,他们习惯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源头上把握住可以(可能)更好的流程,而不是停在那里埋怨障碍跟他们过不去,耽误继续前进的行程。即使是失手的时候,他们也能总结出规避下一次失手的要诀而不会多一个停止前进的理由(借口)。不断失手的过程反而成了要诀不断修正的过程、能力不断精进的过程。

对于充分展开的风帆而言,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是顺风。它不断地调整自己,找到那个与自己真正想去的方向同向的分力。“成功的人”也是这样,他们主动面对着所面临的一切,努力地从中找出有利于成功的那些元素,持续地放大、放大、放大,直到这股力量变成了推动他们持续前进的主力。

天塌下来首先砸到的是高个儿的头。同样的,天上往下掉馅饼的时候,首先接到的是伸向空中的那只手。值得回味的是,手下面的那只胳膊本来是为了撑住好像要塌下来的那片天而举起来的……

受害者

“失败的人”总觉得是别人害得他不能成功“失败的人”表面上是在追求成功,但在黎明前最黑暗的那段时间里,他们选择的是让别人在那里坚守。当那些忠于职守的人迎来地平线上第一缕曙光的时候,“失败的人”又指责他们在等待成功的那段时间里表现得不够英武,让自己赢得没那么体面。“失败的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时常地看到失败。他们多么渴望一场胜利啊!他们多么希望挽回一下面子啊!“都是你不努力、都是你不认真、都是你不专业……,耽误了我的大事!”当注视他们的目光被转移到那些替罪羊身上的时候,“失败的人”长出了一口气,“终于没有人说我该死了”。“失败的人”渴望被人拯救、更渴望被拯救之后站在领奖台上的还是自己!他们热衷于营造无菌环境以此来换取类似过家家般的所谓成功。

因为经常帮别人达成目标,但始终满足不了自己的目的,这让“失败的人”耿耿于怀。成就了别人,怎么葬送了自己?这样的所谓反思强化了他们被人害了的感觉。

因为经常打不败别人,反而看着别人越来越成功,这让“失败的人”身心疲惫。当注意力集中在找个敌人去打败的时候,视线自然也就离开了自己的目标;即使打败了别人,也错过了达成自己目标的最佳时机;当意识到被耽误了的时候,这份怨恨又加到了那个所谓的敌人身上。

因为修理不好别人,反而被人修理,这让“失败的人”火冒三丈。他们能修理到的多是自己身边的自己人,他们不理解的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怎么会这么跟自己过不去?他们不知道:除非意外伤害是别人害的,否则都是自己害自己。

那么多的能量被投放到自怨自艾上,支撑目标的资源就此被消耗殆尽。他们不知道:是自己害了自己、是自己的思维方式给他们制造出了那么失败的感觉。

当希望透过别人的不失手来体现自己是个高手的时候,风险是很高的。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就已经失败一半了。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思想,但自己想法的改变却可以发生在闪念之间。“失败的人”本身就不是个“成功的种子”,所以怎么种也长不出“成功的果实”。“失败的人”不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让他们可以自动自发、无怨无悔;他们也需要一个完善的自我,让他们可以见招拆招、所向披靡。成长不断成长的过程,是视野不断拓展(量变)的过程,更是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持续优化(质变)的过程。

向内找力量

“成功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传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制造出了人类,但人类似乎并没有像上帝那样无所不能。为什么呢?上帝造人的时候突然间起了私心,他害怕人类像他这般强大而不好管理,于是他只复制给了人类像自己那般的模样,而要把一股最伟大的力量藏起来,藏到人类不容易找到的地方。但到底藏在哪里才不容易被人类找到呢?“藏在最高的群山之巅吧!”刚这样想了之后,上帝就犹豫了:“人类的能力一定可以攀越最高的山峰的,藏在那里不安全,会被找到的!”上帝可真有先见之明,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已经被人类征服了。“要不藏在最深的海底世界吧!”想到这里的时候,上帝又犹豫了:“人类身上具备着我的特质,这股特质发挥出来之后,他们也能潜入最深的海底。藏在那里也不安全!”上帝不愧为上帝,他早就看到了我们的“蛟龙号”潜水器到达了海底7000米的位置,甚至可以征服全球99.8%的海底。这怎么办呢?上帝也有犯愁的时候!左思右想之后,他突然灵机一动,给人类安了一双眼睛,让这双眼睛盯着外面的世界,与此同时,悄悄地把那股最伟大的力量塞到了人类的内心中。从此,人类就开始了四处寻找,而很少有人能真实地看到蕴含在其内心深处的那股最伟大的力量。

后来,心理学不断地发达,逐渐破译了这个秘密,知道了这股伟大的力量就是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就是我们感觉自己多有价值的程度。“成功的人”在自我修炼的过程里,习惯于自我对话:“为什么我碰到了这个问题?别人也会把这个问题当成问题吗?”这个时候,他们睁开了内在的眼睛,往身体里面看了一眼,正好看到了藏在内心深处的那股蓄势待发的能量。这让他们充满力量,这让他们满怀斗志,这让他们坚信:所有达成目标的资源都在自己体内。“成功的人”在遭遇挑战的激战中,“外在的眼睛”不停地盯着目标,而“内在的眼睛”时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着那股最强大的能量。“成功的人”在手举奖杯的刹那间,珍藏的是那份价值与荣誉,而不是金子的纯度与质地。随着不断的承担、成长、成熟、成功,他们储备起来的自我有价值的感觉也与日俱增,并最终形成自我支持,源源不断地给他们输送着克服万难的勇气与力量。

向外求认同

“失败的人”希望别人认为他成功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在我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那个阶段,周围的人对我们的看法直接决定了我们怎么看待自己。

也许我们不够漂亮,周围的人并没有拿着我们爱不释手,而是一个劲儿地夸别人长得好看,这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没有价值的。得不到好评如同花儿干枯了得不到水。干渴到干枯的过程折磨着那么幼小的心灵。这份感觉深深地埋藏在了我们的内心深处,连我们自己都不想去触及,害怕那份没有价值的感觉再度浮现,追击得我们无处可逃。“失败的人”多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得到贬低的次数远多于得到鼓励的次数,这让他们极度地渴求得到外在的认同,以弥补心灵上的那个创伤(思维模式上的那个漏洞),好让自己在努力表现的时候不至于像个白痴。他们执着于别人把他们当成是“成功的人”,这让他们感觉良好。

事实是,他们并不在乎是否真的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对于大多数失败了的人而言,他们的脑海里也并没有什么坚信的成功画面。他们的努力多是集中在弥补那个伤口,让自己不再感觉到痛。“失败的人”大多数精力消耗在了纠正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上。他们的喜怒哀乐随着别人脸部表情的变化而此起彼伏。活在别人的颐指气使里让他们感觉不到自己身为一个人的尊严,这让他们更加地不喜欢自己,这让他们更加地想得到外在的认同。

事实是,离他们最近的人也越来越感受到一股莫名的精神负担,在这股压力下,他们得到满足的几率也在不断地降低。

事实是,每个人关注的只是自己。当他们煞费苦心地“乔装打扮”一番之后,别人的视线早就已经离开了他们。这个时候,连他们自己都觉得自己白忙乎了,不值得啊!“失败的人”习惯于找一些理由掩饰自己的失败。即使“成功的人”也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才逐渐知道什么是正确答案的,而他们并不真正关注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以备再战;他们不允许自己犯错,因为他们害怕被别人称作是“失败的人”。

事实是,他们讨好了这些人之后,这些人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给他们到达成功的帮助。他们不断地掩耳盗铃、用纸包火,陷入到被问题重重包围的被动中,沉浸在命运被人操控的感觉里。

依靠自己

“成功的人”的人生重心在自己身上“成功的人”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他们主动与别的平台合作,但更愿意搭建自己的舞台。“成功的人”习惯于这样的自我对话:“我做哪些事情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呢?”相应的答案延伸出了一连串的“待办事项”,而几乎每一件事情的行为主体都是他们自己,即使授权也并未弃权。电影《疯狂的蠢贼》是由《疯狂的石头》创作班底打造的一部平民喜剧,其中的老牌黄金配角林雪有过这样的故事:入行二十五六年,从干杂活儿的场务到跑龙套,林雪就干了十年,而头十年林雪的龙套角色甚至都上不了演员表。在最艰苦的那段时间,在剧组“拿起扫帚就扫地(主职),放下扫帚就演戏(配角)”。如果不是林雪执拗地认为“我是演戏的料”,对导演杜琪峰软磨硬泡,圈里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黄金配角”了。导演杜琪峰在2000年拍《孤男寡女》前,有一段日子非常困难,去澳门拍《再见阿郎》的时候资金不足。林雪就对杜琪峰说:“我不要钱,你让我演,给两个盒饭就成了。”结果是,连剧务带演员什么活儿都干,干什么都是主角,至少是把自己当成是主角。日后的林雪认为:“如果没有当时,就没有现在的林雪。”无论是几秒钟的镜头,还是只客串拍了三个小时的戏,林雪从来都当自己是主角,拍出亮点,甚至有时都抢了主角的风头。如此的一路走来,成就了今天影坛上的黄金配角林雪。“成功的人”演配角的时候,也用主角的标准要求自己,确保自己表现出了主角的水准。即便是如此短暂的瞬间,他们也能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既然习惯了绽放光芒,他们也就逐渐变成了伟大的太阳。当散发出万丈光芒的时候,他们照亮了世界,也璀璨了自己的人生。

他们不会忽略自己本身存在的那股力量。这股力量让他们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中心,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这股力量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责任,也分担了一些别人的压力;这股力量激发了别人身上的潜在能量,也放大了投向这个世界的光亮。

他们知道: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

依赖别人

“失败的人”的生命重心在别人身上“失败的人”是自己生命的配角。即使他们的世界莺歌燕舞,那也是跟着别人翩翩起舞。“失败的人”经常这样的考虑问题:“如果×××成功了,那我也就成功了。”他们把自己命运的经营权拱手于人,偏安于行为的受体,坐等着别人来解放他们,但通常的情况是:没人知道他们正深陷苦海。有这样的一个家:丈夫独撑着一家小公司,孩子在小学读书,妻子是全职太太。由于事业的艰难,丈夫在外打拼的时间渐渐多起来了,陪伴太太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全职太太郁郁寡欢,每天祷告:“如果丈夫事业有成,我就能快乐起来了。”随着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越来越叛逆了。全职太太郁郁寡欢,每天祷告:“等到孩子懂事了,我就能快乐起来了。”她越祷告越等于在暗示丈夫“你事业艰难”;她越祷告越等于在提醒孩子“你真不懂事”;她越祷告越等于在告诉自己“全靠你们了”。她要求别人做这个、做那个,而自己却不曾真正出手。越来越多的期待变成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要求衍化成了越来越多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压力冲击得彼此的心越来越远。最后,别人受不了了,而全职太太也更加委屈:“我对你们那么好,你们怎么都对我这样啊!”“失败的人”习惯于让这个世界改变,却唯独忘记了去改变自己。事实是,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他们的“爱”变成了一种勒索,越是爱谁,谁就越倒霉;他们被自己的这种思维方式折磨着,备受折磨的还有那些被他们寄予厚望(指手画脚)的人;他们像月亮一样借着太阳的光辉闪耀自己却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是宇宙的中心。

他们不知道:给别人增加负担的同时,也让自己被别人控制了起来。别人的喜怒哀乐操控着他们的感觉神经,影响着他们对于自己生命品质的感受。看着别人脸色过生活应该不是他们甘当配角的理由。

他们不知道:当自己是“行为主体”的时候,他们就自由了;当自己有能力“自我救赎”的时候,别人也就跟着自由了。

客观认识

“成功的人”生在真实的客观世界里

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事事顺遂。

当主观理解与客观规律相悖的时候,“成功的人”就开始警觉了,他们要确保自己身体的重心落到一个踏踏实实的支撑点上,以避免陷入问题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要努力让主观理解升华为客观认识,以确保自己所做的事最大程度上符合规律。“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尊重规律。那么,他们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呢?那就是:总结和演绎!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并最终浮现出不同表现形式的相同本质特征。

演绎的过程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得到的反馈可以提高我们对于规律的认识,进而确保提炼出更加符合规律的本质逻辑。富兰克林是美国的一位科学家,他总结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了雷雨云中,在金属线的末端还拴了一串银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将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射出一串串火花。他的手顿感麻木,幸运的是,这次传下来的闪电较弱,富兰克林才没有受伤。富兰克林接着总结:如果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如果能在建筑物上设置一种尖端装置,就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富兰克林继续总结:他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的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经过试用,果然可以起到避雷的作用,他因此而发明了避雷针,成就了电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成果。

一个亚洲的外科医生在给黄种人做手术的时候,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心脏的位置,但当他到非洲面对着黑种人的时候,会拿着手术刀不知道从何下手吗?不会!因为他们都是人,而人的生理结构及运作规律都是一样的。

掌握了规律就可以让我们在现象的万变中找到不变的本质,在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淡定中彰显处乱不惊的英雄本色。

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精进真成长。在我们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沿途持续迸发的智慧火花必将照亮我们心中的那幅璀璨画卷。

主观解释

“失败的人”活在虚拟的主观世界中古时候,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国王,名叫“镜面”。在他的国家里,除了他一个人信奉佛法的真理之外,其他的臣民信仰着别的旁门左道,影响着他的统治。因此,这位国王时常感到很郁闷,心想:“我做哪些事情可以统一整个国家的信仰呢?”终于灵光乍现,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有一天,国王突然召集臣子:“你们去把国境内所有生下来就瞎了眼睛的人,找到宫里来!”于是臣子们四处寻找,几天之后,几个盲人就进了宫。镜面国王很高兴:“好极了,快去牵一头象,送到那些瞎子面前!”臣民们很好奇,纷纷赶来围观。镜面国王暗喜:“太棒了!到了培训你们的时候了!”于是,他叫那些盲人去摸大象的身体:有摸象腿的,有摸象尾的,有摸象牙的……国王问他们:“你们看到大象了吗?”盲人们争着说:“看到了!看到了!”国王又问:“那你们所看到的大象是个什么样子呢?”摸着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着象尾的盲人说:“大象像一根绳子!”摸着象牙的盲人说:“大象像一个萝卜!”摸着象鼻的盲人说:“大象像一根管子!”摸着象耳的盲人说:“大象像一把扇子!”摸着象身的盲人说:“大象像一堵高墙!”……盲人们生来就没有看见过、听说过这样一个从印度而来的动物,但是依然各执一词地在国王面前争执不休。镜面国王哈哈大笑:“盲人啊,盲人!何必争论是非呢?仅仅执着于自己感受到的那一点就觉得看到了全部?你们没有看到大象的全身,就自以为得到了大象的全貌。”接着,他转过身,对着自己的臣民说:“就好比没有见过佛法真理的人,沉迷于旁门左道的邪念中,自以为获得了真理,却不知道了解一下整体的佛法真理。和那些盲人有什么两样?只知道摸眼前的那一点点,却不愿意去摸摸整个大象的身体!”臣民们信服了,从此整个国家开始信仰起了佛法,镜面国王的国家也越来越昌盛了。

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传承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让我们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了不同的定义。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理解时,就如同开着车子飞速疾驶,眼睛只能看到前面的那段路,而已经模糊了路边的风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没能看到的事物仍然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

实事求是

“成功的人”遵从于客观的自然规律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当抓住事物本质的时候,也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地从容淡定了;当掌握客观规律的时候,操作方法的是否有效也就有个参照了。

到底怎么去运用规律呢?那就是:验证和修正!而验证与修正的过程要扎根于实践。

如果让孩子读了很多关于狼的书,却不让他接触到真正的狼,那么当他某天和狼走对面的时候都不一定会躲避,因为书本上对于吃肉的描述并不像现实中那么血淋淋。

虽然孩子学会了写“火”这个字,但如果没有经历过灼热的温度、乱窜的火苗、窒息的浓烟,他也许不会意识到“火”这个字代表哪个场景,以及场景的全部。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闪电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成为做雷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

实事求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运用了规律之后,又会大大地降低我们的代价。在避雷针最初发明与推广的初期,教会曾经视之为不祥之物,说是装上了富兰克林的这个东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会引发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击。在费城等地,拒绝安装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到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经装上了避雷针而在大雷雨中安然无恙。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对谁都是那个样子,而主观意志却随着人的不同千变万化着。针对着千变万化来排兵布阵的时候,内心是紊乱的、身体是忙乱的、结果是杂乱的;依循着一定之规来沙场点兵的时候,内心是平和的、身体是平衡的、结果是和平的。“成功的人”依靠自己身体力行、更依靠规律快速前进。他们身体力行的时候,去莠存菁;他们快速前进的时候,势如破竹。当主观无限接近客观的时候,他们的梦想也将逼真得如同现实。“成功的人”因人而异地变化工作、因时制宜地变换步调、因地制宜地变通原则。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他们不断地调整着自己表达规律的方式,在万变不离其宗的从容中顺遂天意。“成功的人”也从别人的教训中总结经验,并在自己的实践中绽放出最大的价值。他们不盲从于权威的号令,而遵从于内心的声音,循着它的节奏,汹涌澎湃地前进着……

自以为是

“失败的人”执着于主观的所谓经验古时候,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去卖。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横起来拿,被城门两边的城墙给卡住了;他又把毛竹竖起来拿,又被城门给卡住了。他折腾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旁边有个老头一边看一边笑:“你可真是个大草包!脑袋瓜里就是那么一根筋!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怎么就不请教请教我呢?”卖毛竹的人连忙向着老者作揖:“请您老指教!”老头儿捋着白胡子说:“这事儿简单!你把毛竹锯成两段,不就进去了吗?”卖毛竹的人说:“毛竹锯断了就不顶用了。”白胡子老头生气了:“那总比卡在外面进不去强!”卖毛竹的人赶紧借了个锯子,把毛竹锯断,拿着进城去了。

当我们想当然地把过去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当下所面临的挑战时,却没有意识到情境虽然相似,但目的未必相同。那个叫卖毛竹的人在繁华的集市上又犯愁了,因为没有人觉得一根又短又粗的毛竹能拿来派上什么用场。他没有花精力让人觉得又短又粗的毛竹虽然不能用来挑大梁但可以用来做支撑,而是坐在那里生闷气,埋怨起那个给他出主意锯断毛竹的老头子。当他最后一个离开集市的时候,手里还拿着那根又短又粗的毛竹,而嘴里却斩钉截铁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相信任何人的鬼话。”

我们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又自己制造了一个麻烦。我们过去的所谓经验确实帮助过我们战胜了困难,但又有可能成为我们继续成功的障碍。“失败的人”在表达成功的过程中,恨不得把“像小偷”的人统统绳之以法,但并未意识到只有“是小偷”的人才有资格被投入监狱。他们莫须有地制造着“冤假错案”,无数的委屈在跟他们关系最密切的人身上蔓延,消耗着自有机体的战斗力与生命力。“失败的人”沉迷于过去的成功,而忽视了过去之所以成功的条件。他们过去的很多成功不是先创造出能够打赢的条件,然后打则必赢,而是碰巧搭上了顺风车,跟着走了一程。“失败的人”陶醉于纸上谈兵,在沙盘模拟中推演出虚假的繁荣,而在现实的征战中,他们常常损兵折将、很少凯旋而归。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取得了进步却无法继续前进?他们不知道:已经时过境迁;他们不知道:环境变了,条件变了,结论也应该变了。

三人行有我师

“成功的人”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一代圣人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都是圣人的学生,那么圣人的老师又是谁呢?按照孔子的说法,我们可以推算出:孔子的老师应该就是芸芸众生。

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身上多少都有几个特点得以让他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当孔子拱手施礼的时候,也许撩拨出了对方的滔滔不绝;当孔子洗耳恭听的时候,也许激发起了对方的言无不尽;当孔子口称老师的时候,也许对方的膝盖先跪了下来。

那些口若悬河的人可能对谁都是那般说辞,但当孔子转向另一个“口若悬河”的人时,却可以听到更加新鲜的故事。即使听到雷同的部分,也可以相互验证,也算是经过实践的检验了。几番周折之后,孔子的脑海里存储了对于同一客体的N个理解,而那些口若悬河的人依然执着于一念继续满世界的“口若悬河”。让他们自己都深感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像孔子这样的人太少了。

当更多人的毕生智慧浓缩到孔子的智囊之中的时候,水涨船高般地提升了他的高度,他也因此像是早生了500年、多活了500年。

当孔子以自己的身份诠释着对于那些道听途说的理解时,给人的感觉真可谓是真知灼见了。谁会不认为有道理?谁会去反驳他们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海纳百川是因为有容乃大。成长的过程是个吸收的过程。借着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也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我们也将被碰撞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真正的成长就是当我们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匹配的是成功的特质。

厚积薄发才能持续波澜壮阔。成功的瞬间是个释放的过程。集众家所长的自我完善逐渐提炼出了所向披靡的实战智慧,让我们越来越接近那个宣布胜利的时刻。虽然名字不叫做孔子,但所做的事情让我们不断地充满力量。“读万卷书”让我们见识了别人的思想结晶;“行万里路”让我们体验了世间的酸甜苦辣;“阅人无数”让我们看破了红尘的人情冷暖;“名师点悟”让我们升华了自己的精神力量。

一字之师只是只言片语的短暂胜利,而老师的知识体系及运营模式却可以推动着我们再度辉煌。当“主观认识”无限接近“客观真实”的时候,我们的成长也就可以改叫成功了。

好为他人之师

“失败的人”揭人之短 晒己之长

为什么孔子有那么多的学生而孔子的老师却只有孔子这一个学生?为什么孔子的老师不被孔子的学生称之为老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在“三人行”的时候,却发现只有孔子才配当自己的老师?“失败的人”不考虑这些问题,反而满世界地炫耀自己是孔子的老师。当看着别人羡慕的表情时,他们感觉好极了;当陶醉于自我良好的感觉时,他们容不得别人惊讶的表情:“是真的吗?”;当他们据理力争时,却找不到孔子来为他们出庭作证,因为孔子已经离开他们去拜见另外一个老师了。

孔子的老师们热衷于辩论谁是孔子真正的老师。他们不知道:自己只是让孔子见识了几个“但手熟尔”的动作,而非有意识地教会了孔子某一门学问;他们不知道:孔子把每个老师的不同动作串联成了一门功课;他们不知道:孔子把不同的功课并联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他们只是里面的点点滴滴,并非是全部。“失败的人”热衷于指点江山,因为技压群雄才能高人一等!因为不评价一下别人怎么显得出自己有水平?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身怀绝技,彼此指教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旗鼓相当。怎么才能稳操胜券呢?就是找到对方的软肋,狠狠地插上一刀。这样的话,对方的缺点就会不断被放大,而自己的优点也将逐渐变成优势。这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是他们追求成功的习惯动作!老师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地证明自己是老师吗?这就是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风范吗?

孔子的学生们跟孔子一问一答的交流中,不断乍现茅塞顿开的感悟,这让他们觉得“我有收获”、这让他们觉得“我有水平”、这让他们觉得“我也可以”。而此时的孔子也在教学相长中感受到了学生也是自己的老师。“失败的人”越证明自己“有东西”,让人看到的却是“没有货”或者只是“有那么一点点”。他们陶醉于讲,而不屑于做;他们教别人知识,却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他们抢夺别人有价值的感觉,而不去修炼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大师是讲他所做的、做他所讲的;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大师是启发别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照本宣科证明自己知道多少道理;他们不知道:我们无法给到别人连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他们也想提高,但遗憾的是:他们很少能辨认出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圣人,即使近在咫尺也视而不见。

心态

别人会照着你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你……

内外和谐

“成功的人”内在平和 外在和平当他和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一幕:他主动伸出了自己的手,而她却把自己的手缩到了身后。这个时候,他的内在是想表达友好的心情,他的外在选择了握手的形式来表达这份感受。他对她说:“我只是想表示一下友好,没有别的意思。你别想太多。”她对他说:“我妈妈说‘女士不能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就跟男士握手’。”他对她说:“也就是说,你并没有把我当成坏人,只是想做个乖孩子,对吗?”她“扑哧”一声笑了:“也许是吧!”他转身退出了房间,假装敲了一下门,然后再次走进了房间,又对她说:“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了,很高兴再次见到你,也很愿意跟你这么有气质的女士握握手。”说着,他又一次主动伸出了自己的手,而此时,她也从背后拿出了手,两只异性的手握在了一起,两颗年轻的心碰到了一处。

我们每个人对于相同的一个事件都会产生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知觉,我们用着不同的方式在描述着相同的事情。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外在世界,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部分,拥有着不同的视界(世界)。是我们的知觉界定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外在世界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能知觉到的世界。“成功的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着自己受到限制的知觉,并在当前现实的基础上赋予正在经历的事件以新的意义与解释。他们所知道的知识逐渐变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识;他们的思想版图不断扩大,越来越匹配外在的辽阔空间;他们的现实疆域江山如画,越来越像内在深藏着的那个梦想。“成功的人”能直觉到别人的知觉,也愿意给到别人欲求(预期)的满足。这样的习惯让他们时常能撩拨出别人的高自尊、收获到别人释放出来的高价值;这样的过程让他们增加了新的选择,感受到了心的自由;这样的结果让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空间动态平衡着、和谐共振着。“成功的人”内在占主导的精神状态是和谐的,所以也能够感应到外在别人的和平愿望。他们自己没有问题,所以也不觉得别人有问题;别人也愿意把自己没有问题的一面展示给他们以证明自己没有问题;他们似乎不需要处理问题就能够彰显出顺风顺水的成功姿态。

自我冲突

“失败的人”内在矛盾 外在冲突当他和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一幕:他既没有看她也没有与她握手。这个时候,她立刻解释为他对自己不感兴趣;而从他的方面讲,他非常害羞,并且认为除非被邀请,否则不可以与一位女士握手。他的内心多么渴望与这么漂亮的女士握一下手啊,但她并没有主动伸出自己的手。“既然没有得到女士的邀请,那我也得表现出绅士的风度。”他一边想着,一边挺直了自己的身子,眼睛换了个角度,但看的仍然是别处。这样的动作让她受不了了。她心里暗想:“出门的时候都收拾了半个多小时,怎么还显示不出自己的美丽呢?是不是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吸引力?”这样想着,使她本能地扭了一下头,想绽放出自己的典雅气质。他痛苦极了,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手背在了身后。他不想让她看出自己的意图,因为一厢情愿的举止会让他感觉到自己像个白痴。她也伤心极了,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藐视她的美丽。她知道怕被别人拒绝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拒绝别人,于是起身逃离了这个现场。他们是为了能在一起而来见面的,而这样的一面之后,他们的一生都再也没有见过一面……

多数人被一个提前决定了的结果所驱使,使劲儿地去钻那个牛角尖,却希望从那里看到光明。有限的信息强化了我们的狭隘印象、扭曲了我们的主观认识、封锁了我们的前进道路。这个时候,他们“想得到”;这个时候,他们“得不到”;这个时候,没有选择,不算自由。“失败的人”时常感受到伤害、恐惧和愤怒。这些感受是多年以来我们的期望与知觉犬牙交错的结果,这些感受在遇到相似的生活经历的时候就会浮现出来,可以说,它们是同一个物体的不同侧面。一旦我们认识到自身的消极感受不过是我们对于自己期望和知觉的反应,而不是我们的宿命,我们也就可以更加成功地应对它们。“失败的人”时常面对着问题、压力与冲突。他们把自己打扮成战士的模样冲锋陷阵,却时常感受着随失败而来的痛苦与煎熬;他们不断用相同的方式努力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他们三番五次不能如愿的时候,很少想到是否要先找到一个新的方法再重新开始。“失败的人”内在占主导的精神状态是紊乱的,这样漂浮不定的视角让他们看着别的东西也颠三倒四。他们自己有问题,所以就觉得别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他们拼着命地翻找别人有问题的那一面,最终如愿以偿地看到了问题;当他们满眼问题的时候,视线里已经没有了目标。

自信

“成功的人”相信自己 因而赢得了更多人对他们的相信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见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就让守门的人传进去一张便条。张之洞接过便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他是什么人?”守门人答道:“一个书生。”张之洞很不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道:“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守门人出来后,将纸条递给孙中山。孙中山看过后,又在便条上加了一段话:“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便条传了进去,张之洞一看,连忙说:“请!”

之所以相信自己,是因为“成功的人”多是在被人相信的氛围中长大的,这样的环境认同了他们很有价值的感觉、强化了他们值得被人相信的证据。当遇到障碍的时候,他们不需要和自己做斗争,而是可以全力以赴地迎接挑战;当难以突破的时候,他们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所有达成目标的资源都在自己体内;当高奏凯歌的时候,他们知道:这是自我完善而来的思维模式升级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加相信自己了。

相信自己了,才会去做;别人相信了,才会跟着走。

正因为相信自己,才有能力相信别人。因为不去无端地怀疑,也推动了别人对他们的信任、激发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绝对忠诚。他们习惯于对着自己修修补补,而不是冲着别人敲敲打打;他们捍卫自己的尊严,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了,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相信着他们。“成功的人”有着较高的自我价值感。他们不会因为外在的什么风吹草动就随便改变“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知;他们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也努力地创造着价值,以不愧于自己“有价值”的光荣称号。“成功的人”相信自己“能”,但不是相信自己“无所不能”。他们知道:哪些是自己做的,哪些是别人帮着做的;他们相信:别人也是有价值的,别人也能像他们一样创造出价值;他们愿意:让自己成为太阳,洒向人间万丈光芒,看着万物自然地绽放。

对自己的不自信无比自信

“失败的人”不相信自己 进而坚定了别人对他们的不相信从前,有个人鞋子破了,光着脚板走路实在是有些不舒服。于是,他量了自己鞋子的尺寸,以便于逢集的时候能到集市上买一双新的鞋子。逢集的时间到了,他早早就起床了,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了。赶了几十里的山路,终于到达了集市。在一个鞋摊儿前挑选鞋子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量的鞋子的尺寸忘在家里了,这让他非常为难,因为折回去拿尺寸再赶回来很容易错过这一次的集市,下一次再来又得等上很多天。鞋摊儿的老板看着他这么为难,禁不住问道:“老兄,有什么烦心事吗?这么舒展不开!”那人郁闷地说:“我想买双鞋子,但是提前量好的鞋子的尺寸忘带了。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挑选到合适自己的鞋子。”鞋摊儿老板哈哈大笑:“你不是把脚给带来了吗?”那人反驳道:“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怎么会有信心去相信自己所量的尺寸?这个尺寸再怎么精确,也还是自己量的,不是吗?“失败的人”生活在一个状态紊乱的环境里。他们的父母亲既希望他们很快地学会走路,又时常在他们跌倒的时候懊恼不已:“瞧瞧你这副笨蛋的样子,一辈子爬着走吧!”他们不知道自己该表现出一副笨蛋的样子亦步亦趋,还是要装出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往前冲。他们习惯了取悦别人以求生存,看着别人的脸色过生活。“失败的人”一般自我价值感不高,且习惯于靠别人的评价来感知自己的价值。他们自己说自己“不行”的时候是那么理直气壮,而当别人说他们“不行”的时候却那么痛苦不堪;他们宁愿先自我贬低一番以求自保,也不愿得到别人的指正来追求进步;他们不相信自己有价值,更害怕别人知道他们没有价值。“失败的人”没有相信别人的能力。看低自己的习惯也让他们习惯性地贬低别人。因为自己习惯了失败,所以他们不相信别人能给他们带来成功。

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怎么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投资?没有了别人的投资,他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他们越来越觉得没有办法解决;连自己都没有办法解决,他们更想象不出别人有什么能耐可以力挽狂澜。所以半信半疑,所以半成半就。

适应环境

“成功的人”先适应环境 再

改造世界

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中认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也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不适应环境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还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在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生物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现状逐渐和原先的祖先不同了,进而出现了新的物种。“成功的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着自己的思维模式以确保面对挑战时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以确保自己的胜利万无一失。

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所以不断调试着自己的反应模式。这个过程中被修理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他们先让自己进入别人的世界,之后再把别人带进自己的世界。当他们主动进入别人的世界时,不觉得自己掉价,反而了解了对方的需求、尊重了别人的价值、降低了敌对的可能;当别人主动跟着来到他们的世界后,也带来了他们的资源、他们的价值、他们的相信。

他们的思想行如流水,处方则方、处圆则圆。他们不会冲着挡在眼前的高山发飙:“赶快给我让开!”而是拐了个弯儿,与之擦肩而过,继续寻找他们最终要去的大海。“成功的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启动着自己“生产‘成功’的流水线”不断地加班加点,从一个目标到达另一个目标,而不是要求别人变得有多优秀。

他们一定要改造世界,因为现在的世界并不是他们脑海里宏伟蓝图的全景,而他们也只是站在别人已经实现了的梦想中。

他们自己变了,升级之后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更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更多的考验。如同照镜子一般,站在镜子面前的人变了,反射在镜子里的那个人也将跟着起变化。不是我们现在变得多么能打了,而是有些问题已经自动地不见了。

他们随时准备着再度适应以完善继续前进的机制、以谋求健康持久的成功。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心态问题,也忙得没有时间去思考“什么是心态出现了问题”。改造世界“失败的人”先改造世界 再适应环境在闻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无名的墓碑,上面深深地刻着这样的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了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晚年时,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当年轻的曼德拉接受了这份灵魂的洗礼之后,顿然醍醐灌顶,声称自己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暴制暴来填平种族歧视鸿沟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了自己的思想格局与处事风格。他从改变自己着手,逐渐改变家庭及周围的世界,经历几十年之后,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失败的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大多是让别人做些什么,而不是自己多做事情。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好,却习惯于对着别人的行动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他们想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可谁愿意变成他们那副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样子?他们想把周围改造成自己熟悉的样子,因为这让他们觉得安全,而别人也在按照自己习惯的样子装修环境。都在寻求安全感,但彼此又给到对方这里很危险的感觉。“失败的人”在不得不适应环境的时候,又心存怨恨,因为这是一种甘拜下风俯首称臣的屈服、这是一种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的屈辱。内心思想的紊乱在委曲求全的勉为其难中逐渐变成了外在世界的混乱,让他们很容易看到问题并深陷其中。这个时候,不再自己人打自己人了,但相同的思维方式又让他们开始了自己打自己,自我的感觉越来越不良好。“失败的人”觉得达成目标之前先要清除一切阻力,他们的所谓努力也经常阻挡着别人实现梦想。当他们将前面的路面打磨得没有阻力的时候,更大的问题又来了,在没有阻力的冰面上他们无法快速地通过。这也会让他们产生新的郁闷。

接受洗礼

“成功的人”接受新事物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嚎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嚎叫!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而勇敢的海燕却迎着风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

迎接挑战的过程也是在接受着洗礼,不断升华着我们心灵的高度、调整着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

我们的国家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却不过是地球总面积的1.88%;我们的地球能够装得下65亿的各色人等,却不过是围绕着太阳飞行的一颗行星;我们的太阳可以有100亿年的工作时间,却不过是银河系里1200亿颗恒星中的一员而已。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再小,似乎都是天大的事,而去过太空的宇航员却更可以理解:天大的事都是小事。当用这般高度放眼人生的时候,自然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事情也就不必再度纠缠了。区区几十年的时光荏苒,挑些大点的、再大点的事来干吧,别忘了,还要让它们跟你的梦想发生关系。

尝试各种可能性的过程中,也去过了别人执着的那个角度,也就有能力理解别人的感受了。眼前一亮之间,也就不再执着于盲人摸象了,也就有能力规避掉“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渊”的不利境遇了。

抗拒洗脑

“失败的人”保持旧习惯美国唐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科研人员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攸关之际,青蛙奋力跳出了锅外,安然地逃掉了。之后,科研人员又把这只青蛙放进装满冷水的锅里,然后在底下慢慢地加温。开始的时候,青蛙很惬意,在温暖的水里悠然自得;后来,感觉到水烫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就想要往外跳。而此时已经四肢无力,想跳也跳不出来了;最终,青蛙被活活地煮死在热水中。

抗拒洗脑就是在逃避挑战。没有哪一个准备着投降的将军可以赢得战斗的胜利。“失败的人”虽然改造过世界,但并不是成功地改造过世界,他们的自我也并不完善。他们没能改造世界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先改变自己、先进化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他们却认为是有人跟自己过不去,所以更加地抵制别人给他们的建议。他们会埋怨水的温度太高导致了他们的失败,而不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之前没能发现这是个有可能温度不断升高的环境。

因为用相同的方法想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不断地遭遇失败;因为害怕受到新的刺激,“失败的人”习惯于呆在没有刺激的环境里,这让他们觉得暂时很安全;因为下的决定大多带来失败的后果,“失败的人”不敢轻易再下决定,这倒不是他们如何慎重,而是他们害怕再度看到失败。这个时候,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就是不下决定。“失败的人”意识不到是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给自己带来了一个接一个的麻烦,反而抗拒一次又一次的可能修复系统漏洞的机会。也许是不断地给别人洗脑没能成功,所以也害怕别人在自己的身上做文章。当外面风雨交加的时候,他们就捂起耳朵,像鸵鸟把头插进沙堆里躲避风沙一样;当外在高声提醒的时候,他们却极为恼火:“吵什么吵!既然外面那么危险,你还在外面呆着干吗?傻瓜蛋!”当里面也电闪雷鸣的时候,他们想喊:“兄弟,你是从哪个门冲出去的?”却怎么也喊不出声。

习以为常的问题已经不再被定义为问题了,面对着这些问题总比看到更大的问题让人来得轻松一些。掩耳盗铃的行为在故事里是那么的夸张可笑,而生活中此类的主角却比比皆是。他们不知道:只要换一种方式也许就可以摆脱失败的尾追、痛苦的尾随了。

高产能

“成功的人”处于创造价值的资产状态

有两个因素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干成一件事情:第一,是这个人愿意干(意愿度);第二,是这个人有能力干(胜任力)。

有意愿度,就会全力以赴;有胜任力,就会在全力以赴的时候拿到成果。“成功的人”是有意愿度的。

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这是改革开放吹响的第一声号角,由此迎来了30年的恢弘历程。“成功的人”的思维是活跃的,处事是包容的,反应是迅速的。他们的梦想在脑海里浮想联翩、他们的目标在眼前迫在眉睫、他们的身体在当下跃跃欲试。“成功的人”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内在的驱动让他们情绪高涨、自动自发。“成功的人”愿意付出代价。他们时常在冲锋的时候,唱着“真心英雄”的歌,投身于风雨去寻找彩虹。“成功的人”是有胜任力的。“成功的人”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做事情上,这让他们越来越靠近目标、越来越能在现实中看到梦想的呱呱坠地、越来越能听到新生命(好结果)诞生的第一声啼哭。

能力是逼出来的。在经历千锤百炼的过程中,没有能力也练出能力了,更何况他们自身就充满价值。

虽然是钻石,但必须经过打磨才能更加地熠熠闪光。

在不断突破挑战的过程中,“成功的人”找到了规律、找到了让问题不再发生的规律。透过系统的设置,他们的思维模式得以优化,他们在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又规避了未来的问题。他们的内在世界里没有问题,他们的外在世界里也没有问题。

低产能

“失败的人”处于消耗价值的负债状态哥俩儿外出打猎,看见远处飞来一群大雁。两人刚要弯弓搭箭,准备射雁。哥哥说话了:“现在的雁肥,射下来煮着吃。”弟弟反驳道:“还是烤着吃好,又香又脆。”哥哥生气了:“我说了算,就煮着吃!”弟弟坚持着:“一定要烤着吃!”两人争执不下,一直吵到村里的长辈面前。老人家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射下来的大雁,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哥俩儿都同意了。等到他们再回去射雁的时候,那群大雁早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意愿度,就不会全力以赴;没有胜任力,即使全力以赴也不能拿到成果。“失败的人”似乎总有些心事放不下,这让他们做起事来瞻前顾后,无法全力以赴于当下的目标。分散的注意力也分散了他们仅有的资源,不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持续聚焦,这让他们的相对的劣势更变成了绝对的劣势。

一股又一股本可以用来建设的力量,却在不知所措的冲撞中彼此消耗着。本来就资源有限,而这样的折腾又让他们继续地借贷生活。“失败的人”放不下别人对自己的半点推敲,总希望得到全世界的认同后才愿意表现出义无反顾。他们的多数努力深陷于孰是孰非的彼此攻击中,而错失了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彼此供给;他们觉得全世界的人都跟自己过不去;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才是全世界最完美的人,除了不自信之外。

他们自身就是一个问题。这样的思维习惯不但让自己陷入了麻烦,也把别人拖进了战争。“失败的人”总想用相同的方法来得到不同的结果,这让他们屡屡受挫。大事干不了就找些小事来忙吧!当他们拿着鸡毛当令箭满世界地发号施令的时候,已经冲到最前面的战士听到的是鸣金收兵;当从他们那里发出冲锋号令的时候,最佳的进攻时机也许早已经错过了;当失败再一次降临的时候,他们又习惯性地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芝麻大的琐事,开始了驾轻就熟地展示自己还可以再领导一次冲锋的能力与实力。

这个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骨气与勇气多是为了让自己活下来,而不是把问题解决掉。而最容易活下来的方法恰恰就是赶快离开。当把自己全身的力气都用来退缩的时候,他们与眼前的挑战脱离接触了。这个时候,他们的整个世界已经淹没在一片失败的阴霾之中了。

人际

在影响一个人成功程度的诸多要素中,人际关系占80%,专业技术占20%。

善意

“成功的人”对着镜子和颜悦色 所以看到了镜子里和颜悦色的人这是个寒冷的夜晚,鲁兹太太正打算关上她的零售店,突然,有个年轻人闯了进来,递上50美元,说要一份热狗和一杯牛奶。在接过那张钞票的一瞬间,鲁兹太太就断定这是张假钞。她瞟了年轻人一眼,年轻人低垂着头,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鲁兹太太不动声色地问道:“能换一张吗?”年轻人开始紧张慌乱起来,头垂得很低,他迟疑了半天说:“没有,太太,我……我很想要一份热狗,我一整天都没有吃东西了。”鲁兹太太觉得这是一个还没有完全丧失羞耻感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也许一块面包的温暖远比一声呵斥更有震撼力。想到这儿,鲁兹太太不再迟疑,马上找零钱。在年轻人转身离开的当口,鲁兹太太忽然大叫一声,手捂着胸口踉跄了几下。年轻人吓坏了,赶紧上前扶住老人。“快!”鲁兹太太把那50元的假钞塞到年轻人手里,“到对面的诊所买药,就说鲁兹太太病了。”年轻人走后,鲁兹太太麻利地抓起电话,打到那个诊所,那是她弟弟开办的。鲁兹太太在电话里说:“如果有个年轻人来给我买药,给他三四十美元的药好了,另外,他手里有一张50元的假钞。”放下电话,鲁兹太太默默地祷告着,如果他真是个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孩子,他就一定会回来。一会儿,诊所的电话打过来了,告诉鲁兹太太,年轻人已经拿着药走了,没有用假钞。鲁兹太太长出了一口气,庆幸自己没有看走眼。那个夜晚,年轻人不离左右地陪伴着“病中”的鲁兹太太。天亮后,鲁兹太太感激年轻人“救”了自己,竭力挽留要离开的年轻人,请他帮忙看几天零售店。几年过去了,那个小店变成了超市,超市又有了子超市,而那个年轻人就是美国靠零售业发迹的怀特。在那个风雪之夜,鲁兹太太用善意的谎言,让怀特不失自尊地接受了她的帮助,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人。“成功的人”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的脸上时常带着微笑,别人也能感受到价值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洋溢。“成功的人”也能感受到别人的价值。他们不忍心伤害别人多年修成的正果;他们经常敞开自己的大门,邀请着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喜悦;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尊敬也让别人不好意思不对他们表示尊重。“成功的人”觉得这个世界上的坏人也有资格享受好人的待遇,他们愿意付出努力让他们重见天日。替别人着想让人心存感激,当别人也想着他们的时候,自然也就相互温暖其乐融融。

敌意

“失败的人”对着镜子指手画脚 所以看到了镜子里指手画脚的人有一个女人怀疑自己的老公有外遇,于是每天都要检查丈夫的衣服以寻求证据。有时候她找到一根长头发,就开始哭,认为丈夫有了外遇;有时候她找到一根短头发,也开始哭,她也认为是其他女人的头发。有一天,她找遍了老公的每一件衣服,连一根头发都没有找到。这个时候,她还是放声大哭。丈夫实在按捺不住了,就问她:“到底是怎么了,连一根头发都没有找到还要哭。”这个女人抽泣着说:“没良心的,想不到你连秃头的女人都喜欢上了。”丈夫哭笑不得:“你非要证明你认为的是事实吗?你非要让你认为的变成事实吗?你非要我给你提供一个证据吗?不真有一次外遇都对不起你这么努力地寻找证据!”

人民内部矛盾与人民外部矛盾是要区别对待的。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用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那是一番亲者痛仇者快的自相残杀,巨大的委屈隔开了心与心的距离,而推波助澜的竟是自己最亲密(亲近)的人。

证明别人有罪的努力到底是想要赢得什么呢?“失败的人”觉得这个世界上的坏人多。为了避免被坏人伤害,他们习惯于表现出一副防御的姿态,随时准备着捍卫自己的所谓尊严。“失败的人”面对挑战的时候,总觉得有人故意跟自己过不去,注意的焦点习惯于偏离手头的事情,而转向对他人的攻击。“失败的人”在被别人打倒的时候,要么忍气吞声、要么阳奉阴违、要么伺机报复。他们很少意识到是自己首先挑起了战争。他们为战争而战争,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争。他们唯一刻骨铭心的就是:“等老子得势了,看看你们还敢不敢再瞧不起老子!”当丈夫真的有了一次外遇之后,那个女人该是怎样的表现呢?也许她更加地痛心疾首,在一番发泄之后,就回到了娘家,发誓从此离开这个负心的汉子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这个时候,她的心里些许得到满足的是:是我拒绝了你,而不是我被你拒绝了。

证明别人有罪的努力是想要赢得“我有价值”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不高,而且不能自给自足,所以只能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且他们坚信:获得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战斗扫清自己前进的道路。

认同别人的价值

“成功的人”尊重别人的“国家主权” 所以睦邻友好清朝有个叫袁枚的人,在离开家乡到京城就职的时候,向老师辞行。他对自己的老师说:“为了能尽快地施展抱负,我专门准备了100顶高帽子送人,以不辜负您这么多年来的悉心指教。”老师听后大怒:“这么没有长进,枉费你跟我修学这么多年。我教过你趋炎附势吗?”袁枚立刻解释:“恩师息怒。天下乌鸦一般黑,大家都爱戴高帽子,独有老师您是清高卓越之士,不吃这一套。这个社会上像老师您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我的高帽子只是为一般人准备的。”老师听后大悦,点头称是。辞别老师后,袁枚感叹道:“这100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99顶了!”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几乎每个人都愿意拿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来证明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当一个小偷被抓住的时候,在没有证据确凿之前,他都不会承认自己偷了东西,不管他是为了什么而偷东西,但我们看到的是:他也不愿意别人把他当成是小偷。

每个人深藏内心的自我价值感是神圣不容侵犯的,这是睦邻友好的底线。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多是因为碰触了这条防线而反目成仇大打出手。

彼此尊重对方的自我价值感是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的基础,没有了这个作为支撑,上面的一切建筑都将是空中的楼阁。

承认别人有价值是需要胸怀的。不觉得自己强大的人是很难容忍别人强大地存在的。“成功的人”自我尊重,也因此知道怎样去尊重别人。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之后,彼此都不见外,关系自然就融洽。

我们常说的赞美就如同阳光雨露一般滋润着人与人互动的这个环境,当别人的闪光点被一一展现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就自然的一片光明。

否定别人的存在

“失败的人”侵犯别人的“领土完整” 所以引火烧身战国时期,庞涓与孙膑同时投师鬼谷子,都学得了一身好韬略。后来,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高于自己,便设计谋害。传说在庞涓追杀孙膑的过程中,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孙膑在前面跑,庞涓在后面追。跑在前面的孙膑路过一个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正好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树上,便向小孩问路。小孩子出口伤人,还骂了孙膑。而孙膑却将小孩子叫下树来,给了他一块糖就迅速离开了。等到庞涓赶过来的时候,也看到了这个小孩,并且向他问路。小孩又对着庞涓骂。不幸的是,这次没有得到糖,反而被庞涓一气之下给劈了。

庞涓觉得孙膑高于自己,为了掩盖自己的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他向孙膑开战了。孙膑的价值感高于小孩,所以不与之计较,而小孩面对庞涓的时候,却在相互的攻击中葬送了性命。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人际冲突的时候,即使打人也千万别打脸。当别人没脸见人的时候,也就不会再跟我们玩了。碰到自我价值感高的人不跟我们一般见识,但有人会跟我们过不去。

当败下阵来的一方不得不委曲求全的时候,胜利的一方也感受不到他们对自己的真心拥戴和全力支持,甚至他们还可能期盼着另一股什么势力来解放他们。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团队凝聚吗?

貌合神离的凝聚弥补不上历史遗留的伤痕,而多数人取胜的策略就是把对方的自我价值感抨击得七零八落。即使粘合起来,也很容易被再次冲碎。他们在这种状态下,不情愿尽情地表现自己,因为那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像个小丑,这更打压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打压别人的价值感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价值感、掩盖自己的低自尊。“失败的人”还没有摸索到修炼自我价值感的更好办法,还是在不断索要,谁离着他们近就有可能被勒索。最令人痛心的是,自我价值感的抢夺之战多是发生在有亲密关系的人与人之间,而他们在大打出手又恢复平静之后,却意识不到刚才的热血沸腾原来竟是个自相残杀的过程:自己人打自己人;当偶尔觉醒了的时候,却又开始了一个自我虐待的过程:自己打自己。

勇于道歉

“成功的人”勇于承认错误 所以不再犯错战国时期,秦国常常欺负赵国,而赵国的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表现得智勇双全,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小看赵国了;赵王也看重蔺相如的才干,封其为上卿。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大将军廉颇。他心里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比不过蔺相如?他只凭一张嘴,就混得地位比我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到蔺相如,就当面给他点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廉颇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立刻吩咐手下人让着点廉颇手下的人,不要跟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时,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之后再走。廉颇手下的人看到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了。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大伙儿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秦国现在不敢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两只老虎,一旦打起架来难免会有一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王制造了攻击赵国的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个人的面子要紧?”廉颇后来听到了这番话,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对着蔺相如就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到地上,双手扶起廉颇,帮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落座。后来,他们成了要好的朋友,将相和的政治局面使得秦国再也不敢欺负赵国了。

承认错误的时候,表达的是“我做的事情不够好”,而不是渲染“我这个人不够好”。

改正错误的时候,放弃的是错误举止、启动的是正确行为。减少了对别人的侵犯,也赢得了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在一反一正的双向得分中,自然推进了成果的尽早诞生。

改正了错误之后,我们做的事情变好了,这更加证明了我们这个人很好。不但没丢脸,反而争了光。

绝不认错

“失败的人”拒绝承认有错 进而一错再错“失败的人”习惯于揪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在证明别人有错的过程中,截取到自己还算不错的良好感觉。因为时常踩着别人,所以也害怕被别人踩到。当自己失手的时候,他们也很害怕被人如此地蹂躏。这样的担心让他们时刻准备着战斗。

做错事情的时候,本该是反思自己怎样可以更好的时候,而“失败的人”却习惯于假装自己还一切正常,不让别人知道自己走错了路、做错了事。他们害怕别人乘虚而入,揪住自己的小辫子不放。因为他们那样做过,所以他们觉得别人也会那样做。也许得到了些许的认同,但此时他们已经在错误的方向上走出去很远了,连自己都不觉得已经在错上加错了。

他们绝不认错的努力强化了自己对于原先错误的坚持,纵容了“生产‘失败’的流水线”继续地运转。当接二连三听到指正的声音时,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关掉生产线,而是觉得那个声音是冲着自己来的。他们就不想想,以前火苗是被盖住了,但此时火着起来了,都烧到眉毛了,谁还有时间去和颜悦色?连他们自己都没有真正做到过!

他们绝不认错的努力是要把对方打倒,而不是把事情做好。这个时候,他们把跑在自己前面的人当成了靶子,举枪射击的时候,瞄准的并不是还在那个人前面的、彼此共同的目标。

他们绝不认错的努力不是如何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而是怎样把别人的事情搞得更糟。离开了自己的跑道就是为了挡着别人别跑得那么快。因为他们害怕比出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他们执着于这份感觉甚至远胜于真实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他们绝不认错的努力到底想赢得什么呢?争个面子还是达成目标?有面子就是别人觉得我还有价值!他们更想要的是自己还有价值的感觉!他们想从别人嘴里得到这个认可。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大价值,已经习惯了从别人那里索取认同。而走在前面的人抢走了旁边抛过来的喝彩,这让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威胁。他们决定要打倒这个人,而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视线中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目标。即使有目标,也是别人的目标,也是进入到了别人的跑道;即使第一个达成了目标,那也不是自己心中想去的终点,所以也收获不到实现梦想的喜悦。

化敌为友

“成功的人”知道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晋朝的恭帝时期,王室衰落,大权在握的宋王刘裕想伺机篡位夺权,但遭到一批忠义之士的反对与防备。有一个叫司马楚之的人最让刘裕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排除异己,刘裕决定派杀手除掉司马楚之。被刘裕雇佣的杀手名叫沐谦,他武艺高强,胆识过人。为了刺杀成功,沐谦假扮成门客去投靠司马楚之。爱才如命的司马楚之见沐谦这样的壮士都来投奔自己,很是高兴,立刻将其奉为座上宾。由于司马楚之待人诚挚,来投靠他的人络绎不绝,时刻都有许多人簇拥在他的身边,沐谦始终找不到下手的机会。一筹莫展的沐谦终于想出了个办法,躺在床上装病,想在司马楚之看望他的时候动手。果不出所料,司马楚之得知消息后,立刻带药前来探望。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司马楚之又亲自起身熬药。把药煎好之后,他又亲自送到沐谦的嘴边。这是个绝佳的刺杀机会,而当沐谦准备从枕头下面抽出匕首之际,稍稍分了一下心,无意间瞥见了司马楚之手背上有几个触目惊心的大血泡,好奇地问:“主公手上的伤从何而来?”司马楚之笑道:“刚才给壮士倒药的时候,不小心被溅出来的热汤烫了一下。”沐谦一惊,紧握匕首的手不由自主地松开了。如此有情有义之人,如果还要去刺杀,我沐谦还是人吗?想到这里,沐谦赶紧翻身下床,高举匕首跪在司马楚之的面前,将自己的刺杀计划和盘托出,以求原谅。司马楚之扶起沐谦,笑着说:“其实,我早就知道你是来刺杀我的,所以就早有防备。”说罢,解开上衣,露出了一身防身软甲。沐谦惊诧不已:“既然如此,您为何不叫人来杀了我?”司马楚之摇了摇头说:“你是忠义之人,不过是一时受了奸臣的蛊惑……”沐谦一听,再次跪拜:“小人该死!从此愿意做您的保镖,用我的生命来保卫您的安全!”

没把自己当坏人,才能绽放出自己好的那一面;承认别人是好人,才能有机会得到别人好的那一面。“成功的人”与人为善,无形中激发了别人“士为知己者死”的原始冲动,弄得坏人都不好意思在他们的面前表现出坏的习气。“成功的人”善结良缘,汇聚共同的意志、锻造共同的目标、挥舞共同的旗帜,相互扶持着往前走……

与人为敌

“失败的人”不知道 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失败的人”随时准备着迎接挑战,因为他们觉得四周都是敌人,有那么多的人素质不高,跟他们过不去。

觉得别人不好的习惯,本是为了彰显自己有多好,但这让别人感觉非常不好,这份不好的感觉让别人也开始了证明自己有多好的努力,这样的努力让彼此都感受到了压力。

实际上,从他们觉得别人向他们发起攻击的那个时刻开始,即使别人没有动手,他们也已经在享受着被人攻击的感觉了。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动手的那个人本来就没有那个意思,无端的指责让人深感冤枉,“解释”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被认为是“心虚”,“申诉”的声音稍高一些都会被认为是“挑衅”,这样的努力通常把亲人也逼成了敌人;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动手的那个人放弃了沟通,他们又找到了理由:“我说的没错吧?他们都默认了!”;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动手的那个人实在忍无可忍了,他们通常更加理直气壮:“看看,我说的没错吧?他终于现出原形了!”他们所做的努力正在一步一步地逼着别人向自己发起进攻。“失败的人”热衷于这样的战争。纠缠于“谁是好人”的辩论让好人没有心思做事,却让他们觉得自己更像个好人。他们所要的胜利,是缴获自己高人一等的感觉,而不是多做了几件跟目标相关的事情。

他们有时候也会碰到比他们更有这方面战斗经验的人,败下阵来的颜面扫地更激发了他们要报仇雪耻的所谓努力——将来要把“这个人”灭掉而不是要把“某件事”做好。

觉得别人认为自己不好的时候,感受到将要被拒绝的感觉,他们随时准备着拔腿就跑,而在撤退的时候还要在精神上自我胜利一把:在别人说出拒绝之前先拒绝别人,这样就不会感受到被人拒绝的感觉了。这也会让他们暂时地感觉良好。

遗憾的是,“觉得别人会拒绝自己”跟“别人真的拒绝了自己”是两个概念。先拒绝别人的动作确实可以让他们抢占先机,但也可能封杀了互通有无的机会。

一起上路的人本该共赴前程,怎么就在半路上分道扬镳了呢?前面横亘着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身边的人怎么就一个接一个的变成了敌人?当前面被墙堵住,而周围也竖起了墙的时候,我们也就自己把自己给埋葬了。这个时候,打败了我们的不是外在的挑战,也不是所谓的别人(敌人),而是我们自己思想上生产“失败”的思维程序。

先做人后做事

“成功的人”先保持关系再谋求利益刘邦,秦末反秦义军的首领,后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在做人方面,刘邦可算是将心比心尽得人心。他知人善任,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断后,安排得有条不紊;他不拘一格,容得下张良这个贵族、陈平这个游士、萧何这个县吏、樊哙这个屠夫、灌婴这个商贩、娄敬这个车夫、彭越这个强盗、周勃这个鼓手、韩信这个待业青年,最大限度地给这些人搭建一个能最大发挥的舞台,毫不在乎别人说自己是杂牌军;他不计前嫌,接纳敌对阵营里投奔而来的各路人才;他待人坦承,也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实话实说;他论功行赏,肯定别人的价值,甚至还包括了自己不喜欢的人。在做事方面,刘邦可谓是几经周折屡败屡战。抗击秦政的时候还略显身手,但与项羽对峙的时候却处处被动。他不行,但他的手下行。当西楚霸王这个孤家寡人面对着以刘邦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时候,也只能是螳臂当车,不得不自刎乌江了。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先做人的过程中,收获了人心所向;后做事的过程中,千帆进发而势如破竹。

一个人的成功,80%靠人际关系,20%靠专业知识。而“成功的人”即使没有学历,也有能力调动有学历的人去和他们一起成功。

做人成功,自然出现“众人拾柴”的场景;“火焰高”之后,自然就做事成功。

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靠人来承载的,正所谓人脉就是钱脉、更是命脉。当人气十足的时候,资源也将在这里频繁交换,进而增加了组装出“成功”的概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先满足别人需求的习惯让“成功的人”占据了人来人往的要道,送人玫瑰尚手留余香,被满足了的人都不好意思不意思意思,也就自然成就了他们自身需求的满足。

做人的成功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氛围,在这里彼此信任、相互支持,不断提升的温度最终到达燃点,点燃了内在的激情、外在的行动,推动着一股建设力量的势如破竹。

先做事后做人

“失败的人”先攫取利益再拉拢关系项羽是秦末反秦义军的重要领袖、名将和楚军统帅。在做事方面,项羽可谓是气壮山河无往不利。他24岁起兵反秦,勇猛无敌,连破秦军,27岁便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在做人方面,项羽可算是极端幼稚甚至愚蠢。他嫉贤妒能,无法与有功之臣心心相印;他刚愎自用,战功不与人分享;他残忍好杀,不但坑杀战俘还敢放逐义帝。积累的民怨严重削弱了项羽的力量,连最为他着想的一个范增都用不出价值,身边没人的一代豪杰也只能在他30岁的时候自刎于乌江。

不断做事的过程中,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成功了呢?是越来越让自己没有了做事的机会?还是越来越让别人没有了成功的感觉?

做人也是一个目标,就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怎样成为那样的一个人的过程。如果在做事的努力中没有了心归何处的方向感,很可能就会勇往直前地奔向深渊。

西楚霸王想要成为取代秦王的一代英豪,这是他想成为的人,但成为了这样的人之后能给别人带来哪些好处呢?项羽似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也没有意识到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战友内心中也有一个想要成为的人。当项羽暂时成为了他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之后,别人也就没有机会心想事成了。当别人在刘邦那里找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之后,项羽也就没有机会再心想事成了。“失败的人”走到哪里,乌云就跟到哪里。他们不能与“活的人脉”互动出感觉,就转向了“死的知识”以求专业突破,赢得些许的成功机会。他们不知道:即使在这个领域里得到满分,也还是个不及格的状态,还是要看到失败的画面。“失败的人”想透过做事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而在他们做事的过程中,带给了别人那么多不舒服的感觉,进而少有人愿意和他们一起走,因为多数人并不相信他们能够走到终点、取得成功。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没人帮衬的情况下,好汉也很难诞生。“失败的人”偶然的一点成功,也是在自己一个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小成功。当他们意识到身边没人无法把事情做大的时候,就开始把自己打扮成虚怀若谷的样子以求海纳百川;当真有人来投奔他们的时候,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习惯又让他们多了一个又一个的阻力,阻碍着他们继续地往前走……

挑战

走路的时候,脚底与地面发生的摩擦给了我们一个前进的阻力,但这个阻力的反作用力却推动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由“快乐的动力”驱动

“成功的人”自愿去做事情伟大的成吉思汗曾经说过:“我马蹄所到之处都是我的领地!”“成功的人”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上路的,这让他们无比激动。脑海里的未来画卷是如此清晰、如此真实,就像导航仪一样指引着他们自动搜索。他们在现实世界里逐渐找到跟内心画面相匹配的零部件,并最终在现实的世界里组装出跟脑海里的画面大致相仿甚至是完全相同的真实存在。

每前进一步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每进步一点都能让自己更快速地前进。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充实而饱满的,推动着他们像旅游一般,探索着险要之处的风景,而忘记了旅途的劳顿。

从未到过的地方令人期待,前所未有的挑战令人兴奋,他们摸索着往前走,渐渐夯实了从脚下延伸到未来的路。

他们感受着梦想在现实中从无到有的逐渐清晰,如同要迎接一个新生命那般让他们更愿意承担责任,越承担责任越让他们感受到脚底下更加踏实。

正如小孩子不知疲倦地玩耍一样,“成功的人”也不知疲倦地迎接挑战。他们知道:每一次风浪之后,都能让他们的筋骨更加结实;他们知道:每一次风雨之后,都能让他们有机会看到绚烂的彩虹;他们知道:每一次风险之后,都能让他们更有能力把握住下一次机会。

伟大的梦想已经变成了阶段性的人生目标。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成功的人”渴望着自己化蛹蝶变。

还是个毛毛虫的时候,被人恶心、遭人唾弃,但他们依然愿意爬来爬去,因为他们内心的眼睛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他们感受着自己人生价值的不断攀升,眼见着一个又一个地达成了目标。

终点的红线牵引着他们风雨兼程,昂首阔步的神情让整个世界都闪到了他们的身后,变成了一片喝彩的掌声和欢呼……

靠“痛苦的压力”驱使

“失败的人”不得不做事情一辆马车在路上飞快地奔驰,领头的马儿兴奋极了,它想跑多快就跑多快,跑着跑着,突然后面车厢里传出了一个声音:“停!”戛然而止的瞬间,马儿突然意识到它并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驾!”出发的命令下达了,马儿又跑了起来,但这次并不情愿。“啪!”的一声,鞭子抽打到了自己的屁股上,巨大的疼痛让它加快了脚步。又跑起来了,跑着跑着,马儿又兴奋起来了,它感觉到自己好像又重新掌控了这个世界。“失败的人”想彰显自己“自我需求”的同时常常感受到“社会要求”的制约。

如果不服从外在的要求,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这会让他们非常痛苦,因为他们几乎全部凭借着别人的评价来感受自己是否还有价值、是否值得继续活着。

为了摆脱这个痛苦,他们努力地迎合别人,加入到了别人的目标当中,掺杂在别人的队伍里让他们觉得好像也是在追求梦想了。跟着别人后面的走走停停让他们看到了走在前面的人的背影,却看不到那些人心灵深处的终极目标。

在亦步亦趋的过程中,他们满腹委屈、倍感奴役,因为被迫行动的指令来自于别人的大脑而非自己的心灵。当越来越靠近别人的目标时,离他们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却越来越远。

虽然“跟着走”让他们有正在前进的感觉,但“不知路在何方”又让他们的心备受煎熬。越往前走越找不到回自己家的路,这让他们又萌生了新的痛苦。

习惯了在别人的跑道上奔跑,已经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了,大汗淋漓的感觉让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的终点,沿途的路标确实也把他们引到了别人的终点。当别人举杯欢庆的时候,他们也并不是主角。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这让他们很痛苦;没有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这让他们更痛苦。

当别人再度启程的时候,他们又手忙脚乱了,还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别人已经走出去很远了。这个时候,他们不得不背起行囊跟在后面,继续把别人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方向。

当别人不再关注他们的时候,资源几乎消耗殆尽了,也就更没有能力自我满足了,这又让他们更加痛苦。

主动承担

“成功的人”因为自愿去做 所以主动承担1920年的某一天,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美元。在那个时候,12美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啊,足足可以买120只下蛋的鸡了!刚才踢球的快乐瞬间带给了他害怕的感觉,望着邻居不快的神情,小男孩感受到了“自己之前的快乐给别人带来了眼前的痛苦”。他向邻居赔礼道歉,又回到家里跟爸爸承认了错误。他向爸爸借了12美元赔偿了邻居,但他又不想让爸爸承受这个损失,于是开始打零工赚钱,用半年的时间挣到了12美元。当他把这12美元放到爸爸手里的时候,爸爸高兴地拍了拍这个小男孩那“宽阔”的肩膀。承担责任的成功特质让这个小男孩的肩膀越来越坚实,等他长大了的时候,用自己的肩膀担当起了整个一个国家的责任。他就是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成功的人”肩负责任,所以不断地真正成长。他们的主观努力是在为了让事情变得更好;他们要求自己“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做好该做的事”。

在主动承担的过程中,“成功的人”没有给身边的人制造麻烦、带来负担,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在主动承担的过程中,“成功的人”忙碌于不断突破的进取中,逐渐摆脱了随无所事事而来的、莫须有的恐惧感。

在主动承担的过程中,“成功的人”本身变成了一面旗帜,让后面的人知道了该往哪里冲。

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成功的人”赢得了别人的信任与尊重,稳固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好机会越来越青睐于这些时刻准备着的人,他们也能恰到好处地拾级而上。

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成功的人”碰到了很多的事情、产生了很多的体会、升华了很多的灵感,这让他们更能够承担得起责任。

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成功的人”也有被担子压得爬不起来的时候,但不管肩上的压力多么强大都挤不出他们怨恨的表情和抱怨的声音,这让苍天都不忍心再对他们下手,并且暗示给他们哪里是更好走的路。

被动承受

“失败的人”因为不得不做 所以被动承受约翰和汤姆同时受雇于一家零售商店,并且拿的是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之后,约翰青云直上,而汤姆却原地踏步。汤姆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找老板发泄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心里盘算着怎么向他解释清楚他和约翰之间的区别。老板开口说话了:“汤姆,你今天早上去集市上看一下,看看有卖什么的。”汤姆从集市上回来后,汇报说:“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老板问:“有多少?”汤姆赶紧戴上帽子又去了集市,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老板问:“每斤多少钱呢?”汤姆又第三次跑到了集市上,问清楚了土豆的价格。老板对他说:“好吧,现在请你坐在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别说,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约翰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每斤1美元;这是那个土豆的样品;还有,那个农民昨天卖的是西红柿,看样子很快卖光了才换成土豆的;而且,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看看还需要什么别的货可以由他给代购一些……”此时的老板转向了汤姆:“你现在肯定知道了约翰的工资为什么比你高了吧?!”

也许我们在把“我的事”当成“我的事”的时候才觉得快乐,但如果不能把“我们的事”也当成“我的事”,那就少了很多的乐趣。

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主动承担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目标,而被动承受的坚持却让失败早早就入住了我们的感觉。是别人看着我们不顺眼?还是我们没有把该做完的事情做好?同样是要付出,哪一个更有回报?

我们每天有24个小时,其中8个小时在工作。如果这8个小时没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的话,再加上8个小时什么都不知道的呼呼大睡,一天中2/3的时间就毫无价值。天长日久之后,我们的人生也将会黯然失色。

生活中的很多人忍受着不喜欢做的工作,下班之后又大肆挥霍上班时间挣到的钱来让自己快乐;生活中的很多人到了自己下岗后不得不创业时才开始全力以赴,但这时他们并没有在之前历练出全方位的应变能力,承受着金钱的流失和巨大的恐惧。

正面思考

“成功的人”习惯于看好的一面在进入某个城镇的路旁有一个鞋匠铺,一位老鞋匠在这里工作了40年了,风雨无阻。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了这个城镇,路过老鞋匠的修鞋摊,就顺口问道:“老先生,请问您是住在这个城镇里吗?”老鞋匠缓缓抬起头,望了这个年轻人一眼,回答说:“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40年了。”这个年轻人又问:“那么,您对这个城镇一定很了解了。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要搬到这里来,您能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老鞋匠默默地望着他,问道:“你从哪里来?你们那里的民俗风情又是怎样的呢?”年轻人说:“我是从甲地来的,我们那里的人真的都很好,每个人都彼此关心,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只要周围的人知道,他们都愿意很热心地帮助你,我实在舍不得离开,可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又不得不搬到这里。”老鞋匠注视着这个年轻人,绽开了温暖的笑容,告诉他:“你放心,我们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像你以前城镇里的人一样,他们都很有爱心,愿意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成功的人”每天带着发现美的眼睛上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当他们认真地收集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时,别人也愿意让这些闪光点更加的闪亮。这样的习惯让他们越来越能收集到价值。“成功的人”在遭遇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心中的目标。他们收集的是跟达成目标相关的资源,而不是解决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他们知道:问题不一定是目标。当他们碰到不相关的东西时,会马上移开自己的视线。这样的习惯不会让他们陷入问题的沼泽,而是让他们有机会脱离沼泽里的问题。“成功的人”碰到不顺的时候,会翻转一下位置(换位思考),看看问题的背后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知道“注意力等于事实”。想什么,就会关注什么;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他们很慎重地安排自己的注意力去注意什么。他们也知道“心想事成”的道理,想的都是自己想要的,得的也是自己想得的。他们也想知道“问题到底要给他们送来什么启示”以让他们日后不再有问题。

负面联想

“失败的人”习惯于看不好的一面过了一阵子,另外的一个年轻人来到了这位老鞋匠的面前,问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老先生,请问您是住在这个城镇里吗?”老鞋匠缓缓抬起头,看了年轻人一眼,回答说:“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40年了。”年轻人又问:“这里的人都怎么样呢?”老鞋匠默默地望着他,问道:“你从哪里来?你们那里的民俗风情又是怎样的呢?”年轻人回答说:“我从乙地来,我们那里的人呀,别提了!都只会做表面功夫,表面上好像对你很好,私下里却勾心斗角,没有一个人会真心对你好。在我们那里,你必须很小心才能活得好,所以我才不想住在那里,想搬到你们这里来。”老鞋匠沉默了一会儿,淡淡地说:“我们这里的人比你们那里的人还坏呢!”这个年轻人害怕地离开了。“失败的人”习惯于带着墨镜看世界,这是他们习惯了的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所以他们真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阴暗。他们消极地面对别人,所以也得到了别人消极的回应,这让他们真的找到了证据“看看,我说的没错吧?他待我就很差!”他们不知道:根源就在自己身上;他们不知道:任何事件都不会使我们痛苦,真正让我们痛苦的是“以为会痛苦”的念头;他们不知道:摘掉墨镜之后的世界将随之而变。遗憾的是,如果没有外力打破惯性的话,他们很可能会戴一辈子墨镜,淹没在昏暗的悲惨世界里。“失败的人”看到的多是跟目标不相关的事情,因为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于没有目标的风帆而言,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是逆风。凡事都是一体两面的,有正面,也就有反面;有想要的一面,也就有不想要的一面。当不好的那一面纠缠住我们的时候,好的那一面依然存在,没能跟这一面发生关系也许正是我们难以突围的原因。“失败的人”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总担心不想要的出现时让自己无法招架。既然不想要,何必又揪住不放呢?他们总觉得是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失败,而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在该去的方向上不断地推进。

提炼价值

“成功的人”习惯于看不好的一面里的好的元素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妻子性情泼辣,经常无礼地谩骂苏格拉底。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自己的学生进行学术讨论,争论得非常激烈。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了进来,对着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又出去提了一桶水,猛泼到苏格拉底的身上。在场的学生本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他的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就知道打雷之后,必定要下雨的。”学生们甚是不解:“您为什么要娶这样的女人呢?”苏格拉底说:“如果我能忍受得了这样的女人,那就再也没有难以相处的人了。”

不好的事情里还能找到好的成分,以利于另外一个更好的事情诞生,可谓是沙里淘金了。找到了感恩失败的理由,怎么会继续地

收集垃圾

?当注意力集中到那点微弱的智慧闪光的时候,自然也就能绽放出风趣的乐观,而非是愤怒的斥责。

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是在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并持续地放大之后,也就扭转了乾坤,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主动迎接挑战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梦想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像铁粉追随磁铁一样,跟梦想相关的元素自动地映入眼帘,而裹挟着铁粉的尘土也自然地从视线中消失了。看什么,就会看到什么;看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成功的人”一路走来,身上的铁粉越来越多,散发的磁性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有能力从不想要的东西里面挑拣出跟梦想相关的零部件。“成功的人”一路收获的感觉强化着他们对于自己的相信,推动着他们如期地达成目标,提前拼装出梦想。收集垃圾“失败的人”习惯于看好的一面里的不好的元素一个衣着褴褛的老者,手里拿着一个硕大的袋子,沿着路边步履蹒跚地往前走,他的眼睛有神地注视着越来越近的每一个垃圾桶。到达目标之后,他有条不紊地翻捡着每一样东西,挑选出可以换钱的东西。他的足迹踏遍了整座城市,他的身影牢牢地扎根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这是个收集垃圾的人吗?他要的是垃圾吗?

拾荒的人都能从本来是垃圾的东西里提炼出价值,我们应该比他们更有资源。只要这个城市里还有垃圾桶,我们就有理由活下去!只要习惯于提炼价值,我们将有能力生活得更好!“失败的人”虽然也在沙里淘金,但注意力在沙子那里,因为满眼都是沙子,偶尔才能看到零星的几点金子的闪光。在金子还没到手的那段时间里,他们时常跟不是自己想要的沙子较劲:“怎么又是沙子?什么时候能看到金子啊!”这样的自我对话强化的是“我还没成功”的意识,而非是“我正在前进”的认知。越这样努力就越容易看到处处是南墙。“失败的人”虽然西装革履的很是体面,但收集垃圾的动作远胜于提炼价值的行为。他们号称追求完美,但很少能感受到完美。他们似乎总能从别人眼里还算不错的东西里面找到不是很好的部分,所做的努力也并非真的就是怎么使之变得更好,而是沉浸在“怎么这么不完美”的评头论足中。这样的努力不但降低了已有成功的含金量,也增加了自己还不够好的自贬倾向。“失败的人”时常为错过太阳的光辉而叹息,但在自怨自艾中又再次错过了漫天的灿烂星辰。他们收集着不如意的负面情绪,非常不理解:拾荒人从垃圾桶里拿出个易拉罐为什么会那么欣喜。在这个时候,谁比谁更有自信心?谁比谁更有战斗力?

既然不想要,何必整天地挂在嘴边?好像怕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不幸似的。事实是,咀嚼痛苦比痛苦本身更让人痛苦!

对于还不是很好的部分请拿出行动!对于已经得到的部分请细细品尝!

请选择你想要的部分去看!你一定可以看到你想要的那些成分!

找方法突破

“成功的人”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有过1100多项发明,电灯就是其中的一项。据说,他在发明电灯的那段时间里,一天要在实验室里工作十几个小时。从1600多种耐热材料中逐一筛选,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经历了10000次的实验才取得成功。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而爱迪生却自得其乐。有个好事的记者问爱迪生:“请问爱迪生先生,您对失败了9999次有何感想?”爱迪生微笑着说:“我并不是失败了9999次,只是排除了9999种不适合的方案,并最终找到了这个最好的解决方案。”9999次的折磨足够让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心灰意冷,但一定要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却把自己宝贵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那1次上。“成功的人”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成就“心中的梦想”,所以他们所做的努力就是让自己越来越靠近目标。他们首先看到问题,因为他们走在最前面;他们首先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因为他们想靠近目标;他们首先启动解决问题的方案,因为他们迫切地想实现梦想。

他们反观自己:“我做哪些事情可以突破这些挑战呢?”这样的自我对话让他们的“心”先冲到了最前面,他们的“身体”也就知道了该往哪里冲。突出重围是为了走向未来,而以前熟悉的动作只能让我们滞留在原地,不断尝试不同以往的方法才可能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惊喜。某国家一著名植物园里有很多名贵花草,总有人会趁管理员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一些花,为此,植物园特意做了个告示,上面写道:“偷盗花木者,罚款200元。”但还是有花被人偷走。后来,换了一个管理员,苦思冥想后有了一个新办法。他把告示牌改为:“凡举报偷盗花木者,奖励200元。”从此,彻底杜绝了偷花现象。原来的方法是管理人员全力以赴,而现在的方法却是全民总动员。

在突破挑战的过程中,他们义无反顾:“这次成功了就成功了,不成功就成长了;这次成长了,下一次就更有可能成功了。反(面)正(面)都对我有好处,有什么好怕的?”借着问题带来的线索,他们试一次,又试一次,再试一次,直到最终眼前一亮,带给世界一片光明。

找借口逃避

“失败的人”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上

发现问题之后赶快逃跑可能会成功地活了下来,但问题堆积如山的时候也会把我们淹没。满眼的问题淹没了触手可及的资源,让我们越来越不敢去承担责任。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但增加了别人的负担和压力。想一想,我们丢下的担子被谁捡起来又重新扛在了肩上?是你的父母亲?还是你的战友们?……我不行!我没有能力!

这一次也许不行,但经历过风雨之后万一看到彩虹,不就功力大长了吗?怕失手后被人笑话,那为什么自己找证据证明自己不行的时候却不觉得可笑?这与我无关!

坐上了同一艘船出海,中途触礁进水了,难道只是抢修人员的分内事吗?看着他们十万火急的样子,不觉得该做些什么吗?非要到海水进入到了自己的船舱才开始意识到跟自己也有关系吗?当我们大呼救命的时候,如果听到别人对我们说出这番话,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都是你的错!都怪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