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精编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8:29:09

点击下载

作者:徐昊,马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精编版)

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精编版)试读:

上篇 科技在换代

人类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戒律、道德规范等归根到底都是作为对人的性本能的一种节制而产生的。一切科学和文学艺术都是出于人的性本能冲动的"升华"。——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个时代的变换,我们都或大或小地听到“科技”这位急先锋每的敲门声,声音由隐约可闻渐至轰鸣于耳。

科技的更新换代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每次时代变革,都是由科技的重大变革引发。关于科技变革的本源,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受到约束的人的性本能,转向了科学,升化成了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今天,人们的冲动和需求引发了快速更迭的科技变化,移动互联网替代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本篇将从网络、硬件、软件和应用四个视角总结分析这次技术换代的影响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互联网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有了网络,人们才能连接在一起,才能成为互相连通的节点;硬件和软件则是人们的操作终端,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与网络的发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最终,网络、硬件和软件都通过应用技术呈现在用户面前,带给用户不同的体验。

从信息化革命到今天,网络、硬件、软件和应用的更新均可划分为三次重要改变,这三次重要改变像是三波浪潮一样,相互冲击,最终形成一圈又一圈扩散的涟漪,科技即将在激荡扩散中完成变换。

第一章 网络的三波冲击

网络无形,却对现实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企业首当其冲。

最初,纵横交错的有线通信网将人们连接起来,但是纵横交叉的通信线路却给人以被束缚的感觉,人们只能在固定的地方进行语音通话。随着网络的第一波冲击——移动网络的普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保持通话并能够通过短信进行文字沟通。

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通话和文字传输——通话看不到表情,文字感觉不到语气,这样的不满足催生了网络的第二波冲击——数据业务取代了话音业务。当第三代(3G)、第四代(4G)网络时代到来之后,人与人沟通的内容形式发生了转变,图片表情传输和视频通话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生动。

不过,生动交流仍有局限性:无线网络的信号质量和费用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仍需要为自己的通信设备寻找稳定的网络连接;网络还没有让我们无时无刻沉浸其中;此外,沟通只限于人与人之间,人和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还太少。更便捷、更稳定、范围更广的网络仍是人们的迫切需求。

固网的束缚感带来移动网络的冲击,通信形式的枯燥引出数据流的生动,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面临的网络痛点将会带来新一波的网络冲击,那就是使“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带来的第三波冲击。

第一节 网络的第一波冲击:移动通信网络取代固定电话网

第一代(1G)移动网络是“大哥大”时代。那个时代一台大哥大电话大约2万元,话费一分钟0.5元,对当时全国人均月收入几十元钱的中国人来说太贵了!大哥大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但这种移动通信设备属于奢侈品。所以,当初我们对移动通信网络的看法是:移动通信只不过是固定通信的一个补充。

网络的第一波冲击发生在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络出现的时候。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手机价格也降低到了几千元,这时手机开始迅速普及,人们手里多了一部手机,这个改变是一个巨大的质变。“移动通信只不过是固定通信的一个补充”这样的论调也渐渐开始消失了。(资料来源:2014年9月工信部统计报告)

今天,人们手机通讯录中保存的都是手机号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取代固定电话网。

第二节 网络的第二波冲击:数据业务取代话音业务

很多人并不清楚,数据通信与话音通信有什么区别。其实用一句简单的话就可概括:话音是一种非动态分配,是在固定分配好的时隙、信道中传输,通常不会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变化;而数据业务则不一样,其是一种动态的分配,对实时性要求非常严格,通常是在不定时隙用不定速率传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变化。

第二代(2G)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手里有了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与亲朋或者客户联系。这时候,我们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打电话和发短信。当第三代(3G)网络时代来临时,网络连接速度更快,加上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数据类应用开始逐渐取代话音类业务,人们幻想的事情慢慢变成了现实。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看带图片的网页、传微信、打游戏、看视频、听音乐、发语音留言……今天大家天天使用的这些功能都是数据业务,它正在取代话音业务成为主流应用。传统电信运营商最挣钱的两大业务——话音和短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那么,业务演变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话音占比趋势性下降

手机的放置位置和使用频率,反映了手机重要性的变换。2009年之前,人们拿出手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电话。除了打电话发短信之外,手机都放在兜里。近几年,似乎人人都成了手机控,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情不自禁地将手机掏出来。公交车上、地铁里、饭店里、会议中、上课中,甚至是朋友聚餐或者睡觉之前,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手机吸引了。现在,人们拿出手机并不仅仅是打电话,大多是通过社交软件聊天,或者看新闻、阅读电子书籍、玩游戏、看视频……

这种变化是由第三代(3G)移动网络带来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3G网络,移动终端制造商研发了智能手机,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应用,这一切悄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拿出手机的时候,不再局限于打电话,图片、音乐、视频等数据应用流逐渐取代了话音。(资料来源:中国工信部)

第四代(4G)移动网络时代才刚刚开始,从技术的角度看,即使是话音业务也将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实现,目前正在演进中,最终有一天,网络上所有的业务都将是数据业务,话音服务只是一种数据业务。短信业务断崖式下降

短信拜年是第二代(2G)网络时代的温馨,短信选秀则是那个时代的狂欢。现在,无论是那个时代的温馨、狂欢还是烦恼,都将离我们远去。2014年人们过年发短信拜年的还是不少,但与以前已经无法相提并论,人们拜年的方式已转向了微信。

微信既可以传输文字、图片,也可以传输语音,还可以传递定制的视频。这样的拜年方式更加多彩、更加丰富,短信正逐渐被人们遗弃。2013——2014年各月移动短信业务量和移动短信收入同比增长情况(资料来源:中国工信部)

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习惯的转变,数据业务将会成为移动通信网络上唯一的一种形式,话音和短信将成为一种数据业务。数据业务占统治地位

有一个特征越来越明显:发送消息的时候,要么是文字加图片、文字加表情,要么是语音,很少只发文字,因为这些表达方式传递的情感远远高于短信。

另外,相比于直接打电话,发送语音、表情和图片的时候,只需要耗费流量,在包月流量够用的情况下,这样显然是最经济的,这种经济高效令话音和短信没有一点竞争力。

人们不再需要通过麻烦且费用高的短信方式参与互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博投票、微信投票,这些方式更加透明,更加方便,还能与喜爱的明星直接互动。总之,话音和短信的时代将要结束,而接替话音和短信的是图片、表情、视频等,我们称之为数据。(资料来源:中国工信部)

数据业务正在把现实世界变成数字世界!

这个大趋势早有人预测到了,诺基亚-西门子网络/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分析如下图所示。(资料来源:诺基亚-西门子网络/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分析)

在“话音业务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流量曲线与收入曲线几乎是呈线性增长。“数据业务占据统治地位”时期,运营商的流量会迅速增长,收入也会增长,但流量增长得更快,收入增长得较慢,这时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中国三大运营商的总营收与总利润的数据就是对这个现象的验证。(资料来源:来自三大运营商2008——2013年财报)

数据业务取代话音业务已进入加速阶段,而话音业务转变为数据业务将会成为这一过程的最终结局——“不变”对“变”的归顺,因为“变”是这个时代永恒的旋律和不输的法则。

第三节 网络的第三波冲击:无所不在的物联网

变化又来了!但这次并不是简单的由2G到3G,再到4G的线性变化。

2G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了网络的第一波冲击——移动通信网络取代固定电话网,3G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了网络的第二波冲击——数据取代话音。人们一定以为4G移动通信网络的到来会带来网络的第三波冲击。

其实不然,4G移动通信网络绝对无法形成移动网络的第三波冲击,因为4G网络技术在用户感知上没有发生质变。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到月底一看只剩10MB流量了,还有3天才到下个月,再买多少流量包?这说明:今天的痛点依然是网络。我们还需要时刻去找网,时刻关心自己的手机流量是不是耗完了。这样的状态不改变,第三波冲击就不会到来。

最终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是:网络真正普及和完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网络里,不需要去想网络这件事,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点,都可以随时拿出手机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现在,我们的手机可以联网,电脑可以联网,但是汽车不能,冰箱不能,空调也不能。未来,网络不仅要无处不在,还要无所不包,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都要能够连接网络,这就是物联网。

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的互联网报告中,明确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概念,并描绘出未来无所不在的通信蓝图。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球物联网整体看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发达国家一直将物联网作为重塑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着眼于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核心是传感器,今天已经有很多的物联网产品了,但它们都是独立的,没有形成联网的效应。这并不是因为人类的技术达不到,而是因为标准无法统一,物联网的最大困难是所有设备联网的标准。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数据都连上去才能使用。如果各种产品的生产厂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联网口径,自然无法形成真正的物联。

那么,标准由谁来定呢?过去,全世界话语权、技术权都在美国人手里,这一次,英特尔和LG、三星联手在做物联网联盟。

物联网标准制定的痛点其实是中国的机会。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谈到关于标准的看法时说:“标准很难说哪个好,但是在最尖端产品技术上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在市场中越有竞争力,也就是这个标准有更大的市场规模来使用。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产品就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当中国人均收入和美国相等时,中国的人口是美国5倍,所以中国的经济规模、市场规模是美国的5倍。现在日本跟美国竞争很吃亏,就是日本的市场规模是美国的一半,所以到最后美国定标准。日本也只好跟着美国标准,但将来,我们的市场规模是美国的5倍,我们定了标准,美国也必须跟着我们的标准。”

时代变换的脚步是绝不会停止的,网络的第三波冲击也必然会完成,物联网也一样,必然会有成型的一天。那么,怎样迅速确定一个标准?这是我们的企业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谁抢先成为了行业的标准,谁也就掌握了物联网领域的主动权,谁就能够站在风口,一飞冲天。

第二章 硬件的三波冲击

网络技术的更新或换代,必将驱动相关硬件的巨大更替。

我们每天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穿梭,电话、电脑、手机、PAD等通信设备像一座座桥梁一样架设起通路,为我们连接网络并使我们获得信息和服务。这些帮助我们连接网络的设备,其实就是广义上的硬件。

网络的发展和冲击,与硬件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固定网络四通八达的时候,我们最常用的硬件是电话和电脑;移动网络搭建之后,我们最常用的硬件变成了手机和PAD等可携带设备;当物联网到来时,电视、冰箱或者汽车等都会包含与网络对接的硬件。

不过,硬件作为与人直接接触的端口,还需要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和触觉需求等。在人们的苛刻要求下,硬件变得更加美观、简便、精细,使用体验一步步提升。相信随着尖端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端硬件产品会不断呈现出来,并会不断冲击我们的眼球。

第一节 硬件的第一波冲击: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

今天,我们在公交车上、地铁里、饭店中,甚至是走在路上,都会看到许多人拿着各式各样的大屏智能手机,其中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在看视频、有的人在看电子书籍……这时候,如果你还在用几年前流行的功能手机,你会不会不好意思拿出来呢?

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那是因为,它从一种功能设备已经转化为一种智能设备。智能手机已经成了宅男游戏利刃,女神自拍神器,大爷听戏工具,大妈跳广场舞的扩音器……只有通讯功能的手机越来越少了。

随着智能手机技术越来越成熟,价格越来越低,各阶层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挖掘不断加深,加上3G、4G)高速移动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在手机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大了。

市场研究机构IDC 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市场份额统计数据显示,销售排行前5名的是三星、苹果、小米、联想、LG。曾经的几大掌门,诺基亚、摩托罗拉、HTC,都包括在了其他里面,风光不再了。

手机市场虽然看上去是百花争艳,实际上却是双雄争霸。2012Q3至2014Q3六大手机厂商利润率变化示意图(资料来源:Canaccord Genuity统计)

从上面这张统计图来看(不包括中国手机厂商数据),手机行业的竞争是很惨烈的。2014年第三季度苹果拿走了全球手机市场运营利润的86%,三星拿走了全球手机市场运营利润的18%。苹果和三星所获得的利润之和达到104%,超过了100%,这是怎么回事?答案是其他手机厂商亏损了4%。

未来智能手机性能会越来越高,功耗越来越低,而且极有可能价格也会越来越低,当然,对手之间的厮杀也越来越激烈。

透过表面看本质,手机大战其实是芯片之争,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英特尔和ARM两位巨头之间。

在这次移动互联网大潮中,移动终端行业一直在受益,只是王者不断地更替,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依然会继续上演“王者更替”!

第二节 硬件的第二波冲击:移动终端取代个人计算机

现在虽然多数与互联网相关的公司都会为每个员工配备电脑,但很多员工每天都会抱着PAD去上班。PAD携带方便,也可以适当办公,最重要的是PAD相比电脑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不需要太多共享。此外,用PAD的话还可以趁老板不注意的时候玩玩游戏。现在很多人在拥有电脑的同时,往往还有一台PAD。

PAD对PC产业具有颠覆性,随着PAD的销量不断增加,PC市场的增长越来越缓慢,这使得一些计算机公司(比如戴尔和惠普)不得不开始注重PAD。从功能上来说,PAD尚不能完全取代PC,比如在办公及大数据处理方面,PC的优势还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PAD的强大之处,在用户体验方面PC是完全无法和PAD相比的。

PAD作为移动终端,人们可以通过语音、键盘或者触屏操控,几乎可以用尽所有感官。另外,PAD更带有个人属性,更加隐私。而且PAD消除了以前使用PC时带来的限制,人们可以边走路边收发邮件或者看视频,人机交互更为充分。PAD的分辨率普遍很高,娱乐功能更强。

相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轻便时尚、体验极佳、人机充分交互的PAD完全有可能取代PC。

第三节 硬件的第三波冲击:多屏争艳

仅仅能够移动的设备,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日益膨胀的需求和欲望,我们想要的是瞬息万变,是一念千山与万水的自在。

试想一下,有一天你看看手表就可以知道最近几天天气如何,气温高低;眨眨眼睛就可以把国外报纸随时翻译成中文;在大街上稍做停留,就知道哪家商场评价较高,哪家商场正在打折;坐在车里就能知道前面几十公里处的路况信息……这样的情景多么美好啊!

事实上,这正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硬件的第三波冲击来自于多屏争艳。在这个智能互联的时代,如果你不是对技术产品过敏或者对各种数字化反感的人,一定会向往这样的生活。可穿戴设备、智能电器、车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新材料的发现可能会帮助我们成为“超人”。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像衣服和首饰一样,可以持续地穿在身上,具备先进的电路系统、无线联网及独立处理能力的终端设备。其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可长期穿戴和智能化,这得益于低功耗运算、康宁玻璃、柔性屏、体感、触摸等新技术的逐渐成熟。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可穿戴设备,许多概念性的东西已经做出来,并且进入了商用化。在市场上最常见的是苹果Watch、摩托360的智能手表、谷歌眼镜、智能手环、戒指、智能鞋垫……

未来,在生物科技足够发达的情况下,有些智能设备会植入我们的身体,或者我们的身体本身可以作为智能设备的一部分。

2004年微软申请了一个专利,用皮肤充当能量的管道和数据总线。这意味着未来我们用手触摸两个设备,两个设备就可以完成数据交换。我们的身体会和某种材料或者智能设备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超人”。智能电器

未来你可以和家电们交流,可以对它们说话,它们能够识别你的声音。它们甚至会提醒你:离电视太近了可能会影响视力;天凉了要不要增加点温度;你的食物已经煮好,可以用餐了……

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智能电器发展的方向之一。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行业将有条件也有动力向智能化加速迈进。

远程遥控、语音识别管理、物联网、自动环境监测和调节等先进技术正被运用到空调、冰箱、洗衣机甚至厨电产品中去。智能家电更安全、更时尚、更省时、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

更富有性价比的智能家电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智能家电已成为家电消费需求的主流趋势。在买家电时,我们很可能会问:“是智能的吗?”车联网

现在的汽车越来越趋向智能化。车载诊断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控制器局域网络、……这些词已经让车成为了一个电子系统,再多出一个屏幕,汽车就可以成为一个新信息入口了,进而成为移动互联中的终端之一。

汽车本来就是为移动而生的,所以一些应用可能更适合装在车上,比如说查地图、听音乐、找美食……车的移动性和稳定性与许多应用程序的特点是十分吻合的。

车能够连上网,车和车能够互联起来,车联网就初步形成了。在世界级车展之一的巴黎车展上,某大型跨国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目前俄罗斯、中国、西欧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70%以上的新组装车辆都已配备互联网接口;调查报告还预测,未来互联网汽车可以使人们在车载网络系统上进行电子购物、下载音乐、获取资讯,车与车之间、车与基础设施之间将能够相互通信和相互感知。这是一块大市场,各路豪侠不会不闻不问。其中,腾讯跟车联网相关的布局确实日渐缜密。2014年5月,地图服务商四维图新宣布腾讯将以11.73亿元收购其11.28%的股份。与此差不多的时间,腾讯在GMIC大会上发布了车联网领域第一款智能硬件——路宝盒子,并以1元钱的价格进行预约。这款OBD盒子,发出了腾讯正式进入车联网的讯息。而在之前的4月21日,百度推出了一款名为CarNet的车联网智能硬件。7月4日,高德也发布了名为高德地图小蜜的首款智能硬件产品,这款产品具有导航、路况播报等功能,号称“方向盘上的神奇”。而在高德背后,阿里巴巴的身影亦无法忽视。这么说来,在车联网领域,BAT悉数就位。

此外,自动驾驶汽车基础技术的发展也非常引人注目。它在20世纪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不过,由于基础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不到位,直到近几年才呈现出接近实用化的态势。2012年5月,谷歌自动驾驶汽车获得了美国首个自动驾驶车辆许可证,预计会在2015年至2017年进入市场销售。

有一天当所有的汽车都连上互联网,人们就可以根据需求,通过大数据计算排好路线,再加上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完善,对突发状况有所应答。所有的车将不再有司机,不会再有交通事故。你甚至可以让它替你到千里之外送一趟东西。随着车联网与汽车基础技术的共同进步,电脑将会替代人类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汽车自动驾驶的时代终将会来临。未来的硬件材料:石墨烯

世间万物,有无相生。新材料的出现能为技术的变化带来巨大促进作用,石墨烯就是带来这种可能性的材料。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海姆与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从石墨中提取出石墨烯,人们很快认识到它的优点。2010年,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材料科学的革新带来世界本身的颠覆性变化,石墨烯就是这种革新的材料,它必将在信息化时代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种材料十分神奇,它将透明、导电融为一体,并且它很稳定,不会轻易被分解。它的硬度是钢铁的200倍,可以薄到只剩一层碳原子。这是什么概念?1克的石墨烯可以覆盖一个足球场!它的柔性也很强,下拉20%之后依然可以导电。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拉20%?只有橡皮筋,但橡皮筋既不导电,也不透明。而石墨烯最大的优势是其基础材料石墨便宜,劣势是加工工艺和量产成本高。

不过,随着批量化生产和大尺寸等难题的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的步伐正在加快,根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石墨烯最早投入应用的领域应该会是移动设备、航空航天、新能源电池。

首先是移动设备领域,我们已经通过消费电子展上的可弯曲屏幕初步看到了移动设备屏的发展趋势,那么,适合作为柔性屏材料的石墨烯前景也被看好。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手机触摸屏的需求量大概在9.65亿片。到2015年,平板电脑对大尺寸触摸屏的需求也将达到2.3亿片,强劲的需求为石墨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其次,由于石墨烯导电性高、强度大、超轻薄,其在航天军工领域有很大的应用优势,美国NASA已经开发出应用于航天领域的石墨烯传感器。石墨烯传感器对地球高空大气层的微量元素、航天器上的结构性缺陷等方面的检测具有明显优势。除了传感器,石墨烯是制造超轻型飞机的良好材料。

最后,新能源电池也是石墨烯最重要的发展前景之一。事实上,新能源电池是石墨烯最早投入商用的一大领域。石墨烯超级电池容量非常大,充电时间很短,这样的良好性能能够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容量不足以及充电时间长的问题,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铺平了道路。

总体而言,石墨烯的前景被大多数人看好。它的出现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为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器件找到了大规模、低成本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方式。智能时代

1996年“深蓝”计算机战胜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吸引了世人的注意力,自此,人工智能的每一步重要成就都格外引人关注。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但是,人工智能带给人们的惊喜仍旧是有限的。“深蓝”虽然在下棋方面性能卓越,但是无法思考其他领域的事情。

人们虽然获得了人工智能带来的诸多便利,却仍旧不满足,相比于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现在的人工智能还是太简单。

不过,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恰好能够给予人工智能技术一些支持。人工智能研究包括机器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需要基础技术的进步,还需要海量数据的支持,没有足够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系统就无法像人脑一样处理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大爆炸,人工智能系统有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持,在海量数据的支持下,人工智能系统仿佛拥有了人的经验和阅历,可以更加接近人的思考特征。

智能时代,就是将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传感器结合起来。最终智能化时代来临,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全部被智能地连接起来。

今天,谷歌大脑、百度大脑、智能纹身、可与医生对话的网络药丸、治愈芯片、超级性爱机器人、脑机界面、可溶性生物电池、智能尘埃、自我验证……这些研究或已实现的智能技术,把我们一步一步地带入智能时代。相信随着物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加深,人工智能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人改变。

用户端硬件设备在短短几年内就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传统的功能机巨头诺基亚的消亡以及苹果、三星等智能手机厂商的崛起,硬件的第一波冲击已经完成。与此同时,移动终端则不断冲击个人计算机终端,我们现在正处在移动终端和个人计算机并存的时代,硬件的第二波冲击正在进行。以可穿戴设备、智能电器以及车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多屏时代已经初见端倪,这也是未来几年硬件设备的发展趋势,硬件的第三波冲击马上就要来临了。未来,硬件终端会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外观更亮丽、携带更方便、性能更卓越以及体验更舒适的硬件设备会层出不穷。

硬件设备的更新发展是与网络基础技术共同进行的,是与硬件冲击波同时进行的,当然还有用户端软件的更新进步。

第三章 软件的三波冲击

硬件的冲击是我们能用眼睛看得到,用手摸得着的,比如智能手机、PAD等,软件却是这些硬件的灵魂。哪家企业的手机操作系统更受欢迎?多少移动应用程序可以取代PC软件?应用软件是不是越更新就越好?这些话题都与软件有关。

一提到PC软件,你会想到哪家公司?没错,大家可能首先就会想到微软,它几乎成了PC软件的代名词,它引领世界软件发展的方向,占据了PC时代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以及办公软件的大部分市场,威名显赫。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人们更多地在谈论Android、iOS等相关软件、应用,开始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接触各种信息,甚至部分工作在PAD或手机上完成。

所以,未来移动终端上的软件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一节 软件的第一波冲击:Android/iOS取代Symbian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在软件领域再次上演了“王者更替”的故事。

诺基亚用塞班建立起来功能机时代的生态系统,使其弯道超车成功,超越摩托罗拉,成为第二代手机之王。

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手机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在诺基亚最巅峰的1999年,公司市值超过2700亿美元,2004年诺基亚收购了Symbian创始者Psion公司Symbian的所有股份。诺基亚凭借当时十分出色的Symbian系统,统治了新兴的智能手机市场。

在以话音服务为主、应用为辅的时代,Symbian在人性化和易用性上都符合人们的需求,一度占据了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的70%以上。

人们的通信需求逐渐从“话音为主”转向“数据为主”,苹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先机。2007年1月,苹果公司正式公布了旗下智能手机iPhone,新的智能手机市场格局由此发生改变。2008年,谷歌公司发布了旗下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Android是一种更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这拉开了另一轮革新。以应用操作为主、话音服务为辅的iOS和Android系统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曾经的王者——Symbian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竞争的失败者,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微软比苹果更早意识到了这个机遇,从Windows CE到Windows Mobile,再到Windows Phone,还有现在的Windows 8,微软始终没有明白移动用户与桌面用户的区别,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微软在移动端虽不离不弃,但无所建树。IDC 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机操作系统销售占比

商业如戏,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Android/iOS取代了Symbian,Windows Phone在这个时代也已经边缘化了。

第二节 软件的第二波冲击:移动操作系统取代桌面操作系统

PC不再是唯一能够联网的工具,未来PC只是互联网的终端之一。移动带宽迅速提升,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会随时随地接入网络。Android/iOS的快速发展,海量应用的产生,使人们对Windows的依赖度越来越低。在电脑上能做的事,在手机、PAD上也可以做。甚至有人认为:PAD已经具有PC 90%的功能。

移动操作系统所搭载的硬件因其更便携、更人性化,故更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工作需求向娱乐需求转换的历史大势下,在过去的10年里,使用微软产品的用户占比一直在慢慢下降。而与此同时苹果的i系列、三星的Galaxy系列设备普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2010年,苹果的市值超过了微软,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IT公司,这给微软敲响了警钟。

从近期狭义的市场划分来讲,苹果和微软的受众群体是不一样的,也可以简单地说,苹果和微软不在同一个市场上,苹果的产品还替代不了微软的Windows和Office。但是从长远来看,假如大多数消费者都养成了不用Windows的习惯,那么微软也就失去了优势地位。

目前,我们依然看不到微软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有任何反败为胜的可能。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宁愿相信Symbian取胜,也不相信Windows Phone在移动操作系统上取胜。

微软落败于手机操作系统,失去了当年100%统治天下的地位,在未来信息入口之争上微软遭遇了败仗。

微软这么优秀的公司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就像我们想不到摩托罗拉会倒,诺基亚那么辉煌也会衰落一样,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微软的现状何尝不是消费者理念的直接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体验,追求快捷,追求个性,追求娱乐。微软既得益于PC,也受制于PC。

第三节 软件的第三波冲击:移动APP取代PC应用

4G网络的到来,电子市场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的快速崛起,APP呈爆发式增长。

有多少人出门时是带着PC的?几乎所有人出门的时候都会带上手机。

除了日常生活中移动APP逐渐取代PC应用外,移动APP在商业推广上也被广泛认可。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第3集对比了传统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产业链关系、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等,解析了互联网如何改变、解构原有的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创造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经济模式。我们在其中看到,从PC端到移动端,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平台+电商+移动终端+应用”的全新模式。2014年6月与2013年12月各类应用手机用户比例(资料来源:CNNIC第34次报告)

在移动APP取代PC端应用方面,转换来得非常迅疾,如上图CNNIC第34次报告显示的:2014年较2013年明显增强的应用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上支付。这些都是在PC时代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应用,现在都在向移动端转换。PC时代异常红火的微博、社交网站,到手机时代明显衰落。相应的,手机上原生态的应用呈爆发式增长。

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增强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人对手机办公十分期待。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出现了许多相关的APP。例如,手机QQ浏览器就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产品,其加强了手机办公方面的设计。手机QQ浏览器支持图片的在线预览,也支持各类Office文件(如Word、Excel、PPT)的在线阅读。而且,通过手机QQ浏览器,用户可以直接发邮件给其他人。它还支持一键解压缩,并能轻松打开主流压缩文件。

而Google Docs服务也可以提供类似Office的很多功能,而且还打着物美价廉的旗号。由于它的服务是基于云计算的,故使用起来很是方便。

上述这一切,都让手机的办公能力大幅提升。而软件、硬件的结合,将叩开应用不断创新的大门。

移动APP取代PC应用的战役已经打响了。

第四章 应用的三波冲击

网络是信息交流的通道,硬件、软件都是为用户服务的工具,真正为用户所用的,既不是网络,也不是软硬件,而是应用。

应用其实是可以为人所用的功用,电话的通话功能是应用,短信是应用,我们现在手机中的各种游戏、地图、搜索引擎、相机、手电筒等,都是应用。人的直接需求是对应用的需求,为了能将满足人们需求的应用呈现给用户,网络、硬件和软件才会不断革新,引发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因此,随着网络、硬件、软件的三波冲击,应用的三波冲击也正在发生。

人们最初实现的应用是电话通话,随着网络移动化和手机软硬件的发展,应用的第一波冲击——通信的移动化已经实现了。

应用的第二波冲击是媒体的社会化。随着通信数据化以及软硬件在移动端的发展,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将自己的见闻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传播,并且可以便捷地浏览转发各种信息,这一波冲击使每一个人变成了重要的网络节点,媒体社会化浪潮已成现实。

今天,我们正处在应用的第三波冲击——世界的网络化之中。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不断地数字化,一个新的数字世界正在形成中。在数字世界中,应用既然是用户与网络连接的端口,也就自然成了信息的入口,抢占信息入口变得异常重要。先知先觉的企业看到了数字世界的机遇,他们在你身边发动一场又一场的应用战争,抢占电脑、抢占手机、抢占智能电视、抢占搜索、抢占安全、抢占电商、抢占视频……背后的逻辑都是信息入口之争。

第一节 应用的第一波冲击:通信的移动化

电话出现之后,天涯变咫尺,人们可以在几分钟内联系上千里之外的人。但是,连接电话的线路逐渐成为了束缚,我们只能在固定地点打电话,不能把电话带在身上,不能随时随地联系别人。

随着物理网络由有线变为无线,通信终端上面的束缚终于去掉了。

随着第三代(3G)网络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横空出世,人们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几乎可以以任何想要的方式进行沟通。通过第三代(3G)网络或者WiFi网络,可以进行图片传送、语音发送、视频聊天,通信的移动化彻底完成,人手一部移动通信终端的时代已经到来。

2014年9月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手机用户12.73亿,用户数增长率为0.44%,长期低于0.5%。

中国大陆人口往多了说有14亿,其中,一部分老人不会用手机,年龄太小的小孩家长不让使用手机,也就是说,中国大陆手机用户已经接近饱和。我们手机的通讯录上面联系人的电话大都是手机号码,已经很少有固定电话号码,这种现象也证明了这一点。应用的第一波冲击——通信的移动化已经完成,之后要做的只是针对现有用户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数据来源: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整理)

第二节 应用的第二波冲击:媒体的社会化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06年年末举行的《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评选。当时的情形是:编委会成员、各版面编辑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3000人为这次的人物评选犯了难。“面对伊朗总统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还有一位似有还无的人物,大会难以达成一致,连开数次的编委会也未能做出最后的决定。”不过最终,结果还是出来了。“12月25日,如期出版的《时代周刊》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连续79年的时代风云长廊上,出现了划时代的个案。在一个白色键盘和一台反光纸构成的新时代的显示屏下,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又不能被忽略的英文单词:‘YOU’。是的,就是‘你’,每一个互联网中的普通人,欢迎来到‘你’的时代。”“你”的时代,“你”指的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每一个人,互联网让每一个人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让每一个人成为了一个移动的新媒体。社交媒体兴起

门户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的出现,推进了媒体数字化的进程,但是,人们通过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只能够获取他人的信息,我们自己只是旁观者,无法参与其中。社交媒体的出现则揭开了媒体社会化的新篇章。

社交媒体的最早涉足者是QQ。2003年移动QQ刚刚诞生,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信息交流仅限于我们的QQ群之中,它的便捷性、传大文件的能力、朋友间的关注,黏住了我们的心,今天月活跃用户达8.29亿,同时在线人数超过2亿,我们多将其作为朋友沟通交流的小圈子。

微博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它真正地拉开了社交媒体的序幕。人们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我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我不再是看客了,我要参与、我要发言!截至2014年6月,新浪微博的月活跃用户为1.5亿,腾讯微博的月活跃用户为5900万。

在人类过去的发展史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工具能让这么多人参与其中,不是看客、不是听众,是参与者。

2011年,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微信诞生了!随时随地,一键转发,群聊、公众号、朋友圈,信息流通之快史无前例,远远超越微博。

人人开始参与、使用这些网络信息传播工具。信息的源头不再是专业的记者,而是我们每个人;信息的流转不再依赖专业媒体,而是我们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源头,也是信息的发送平台。自此,媒体实现了社会化!

现在,无论是QQ、微博还是微信,都可以实时向用户推送热点新闻,只要是网络用户,几乎不可能错过最新最热的新闻。此外,QQ与微信的群聊功能、微博与微信圈的转发功能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人们可以通过转发链接和图片的方式,向自己的好友发布最新看到的新闻和其他信息。信息的传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普通人都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我们不仅在听和看,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应用发表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新”媒体。新媒体的崛起,意味着传统媒体江河日下的时代已经到来。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有这样的描述:“2012年12月31日,《新闻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纸质版。它以一张位于美国纽约办公大楼的黑白照片作为封面,以缅怀一个时代的结束。”

确实,专业的媒体人数量有限,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专业媒体记者很可能不在现场。但是,在现代社会,现场一定有可以传播信息的人。随着移动端应用的进步,每个人都可以配图分享自己的见闻,普通人成为了很多新闻的第一手信息来源。2005年7月7日上午8:51,伦敦地铁中控室显示国王地铁站异常。官方很快确认,发生了爆炸事件。这时候,人们非常恐慌和焦急,都在担心现场的情况。可是,发生突发事件的地铁中没有新闻媒体,也不会有现场直播。正当所有人焦急等待的时候,一张现场图片传了出来。这张来自现场的图片,拍摄时间距离爆炸发生只有三分钟,虽然照片的效果无法与专业媒体拍摄效果相比,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照片很快被BBC网站转发,随即它又登上了世界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当现场进行阶段性清理之后,记者才得以进入爆炸现场,这时候爆炸已经发生两小时了。

这次事件中,社会化媒体初步展示了它的魅力。

现在,传统媒体纷纷开始向社会化媒体转变。当然,这里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消亡,社会化媒体绝不会完全替代专业媒体,毕竟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提炼分析能力是业余的社会化媒体做不到的。不过,传统媒体必须做出改变。很多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转型正在进行中。

第三节 应用的第三波冲击:世界的网络化

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大裂变,这个世界逐渐分化为“两个世界”——有形的物质世界与无形的数字世界。而且每一个世界,对我们都具有现实性。

现在每个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其实已经和现实世界不相伯仲。从信息时代开始,世界就开始了数字化的进程,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外,又形成了一个数字世界。今天人们一只脚踩在了现实世界中,另外一只脚踩在了数字世界中。

世界网络化,意味着人们要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转换,这种转换需要通过各种入口来实现,那么,入口就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必争之地。数字世界的竞争虽然表面上很频繁、很激烈,令人眼花缭乱,但实质上,都属于信息入口之争,进一步细化为信息场景之争。信息入口之争:通往数字世界的门票

从互联网时代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网络公司之间从来都不平静,每一个主要市场都是你争我夺、硝烟弥漫,在安全、搜索、电商、移动应用分发、支付、音乐、视频等领域,不断地上演王者之争。

让人们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当数“3Q大战”(360公司与腾讯公司)。

虽然“3Q大战”诉讼已经终审,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安全市场的争夺从PC端蔓延到移动端,加入这个市场竞争的公司和产品越来越多,有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百度手机卫士、金山手机卫士、安全管家等。

与“3Q大战”齐名的是“3B大战”(360公司与百度公司)。

今天,在搜索市场上,百度市场份额第一,奇虎360市场份额第二之外,合并了腾讯搜搜的搜狗市场份额第三。搜索的蛋糕太诱人了,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真正震动中国人的还是“支付大战”,它以微信抢红包开始,以打车应用补贴作为延续。

打车补贴已经过去,但“支付大战”没有停止,它以二维码、商场联盟、O2O等形式,依然继续着。

比支付更诱人、更大的蛋糕是:电商市场。在电商市场上,阿里巴巴建立了牢固的先入优势,但后来竞争者不断。2014年3月10日,腾讯入股京东,占股15%,希望通过这种强强合作,在B2C领域大展拳脚。唯品会、聚美优品、顺丰优选、一号店等垂直市场中,不断有新的竞争者加入,电商市场激战正酣……

2013年8月16日,百度出资19亿美元全资收购91无线。

19亿美元!这一成交价格震惊了很多人,同时让分发市场中的360、腾讯也加大了投入力量,“移动分发之争”开始了……2014年4月14日晚,腾讯在旗下安卓软件市场应用宝发起了一场“红码风暴”:从当晚8点开始,腾讯应用宝“扫红码得红包”5亿现金大派送活动正式开启。网友只要扫描应用宝红色二维码,成功下载红码APP就可随机获得金额不等的微信红包,红包最大金额达200元。每成功下载3个红码APP可拥有一次抽奖机会,奖品包括三星Note3、三星S4等手机大礼。

多种方式促进了腾讯应用宝的快速发展,腾讯在分发市场的份额上涨迅速,分发市场的三强(百度、360、腾讯)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互联网行业从不缺少“战争”,除了以上“战争”之外,还有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双英战群雄”,支付宝、财付通大战银行的各种“宝”,P2P、众筹等的火爆与跑路,来往、易信向微信的挑战,小米和华为的微博口水仗……

他们的竞争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信息入口——通往数字世界的“船票”。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竞争的重要战场是网络。网络是所有信息必经之路,是所有通信的基础。

当然,战争远不止我们看到的那些,人类的创新是无穷无尽的!当我们还在享受智能手机的乐趣时,更多的人正探索新的应用,新的入口之争还在层出不穷。比如:眼镜是一个屏,智能手表是一个屏,车载是一个屏,各种各样可穿戴的设备不断涌现,不管有屏无屏它们都是信息的入口。

如上图。不管有多少种新的屏,它们都是应用“端”,为应用“端”服务的是后面的网络“管”与内容“云”,所有的竞争都是为了争抢到这个路径中的一个入口,这个入口将得到这个路径上的信息,这就是“信息入口之争”,越贴近用户的入口越有价值。

互联网巨头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从网络、硬件、软件、应用的竞争到看似不知所以的争吵、收购、兼并、“战争”、联合,其实都是围绕着“信息入口之争”。

信息入口之争还在继续之中,并且越演越烈,互联网三巨头脱颖而出,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各自优势格局已形成:腾讯用QQ/手机QQ、微信圈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百度用搜索圈住了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阿里巴巴用淘宝和天猫圈住了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但是,谁圈住了人与服务的关系?形势还不明朗,但可以预见竞争将更加激烈!服务场景之争:从粗犷到精细

随着个人计算机(PC)被智能手机和PAD取代,人们不再只是坐在办公室或者待在家里在网上冲浪,移动中的人让联网的场景开始多样化。在互联网时代,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都是坐在计算机面前上网,背后的需求类似,因此竞争围绕着信息入口之争,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上网时不同的场景背后的服务需求不同,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围绕着“服务场景之争”。

想一想你要准备一次自由行旅游都需要做什么准备?对景点的比较与选择,这时如要有人写了游记供你参考就好了,能够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好了。当目的地选定之后,机票预订、酒店预订、门票预订到与旅游相关的一系列服务,想一想都头大,这就是服务的场景,人们在某个场景下的服务需求就是互联网巨头们竞争的新战场:“服务场景之争”。

当移动起来的人们所处的场景不同,需求不同时,不同场景下的信息与服务入口机遇开始显现了,互联网巨头们早已经开始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场景”的布局。

餐饮服务场景上,主要竞争者是:大众点评、美团等。

旅游服务场景上,主要竞争者是:携程、艺龙、去哪儿、驴妈妈,携程的优势地位显现。

家庭信息场景上,智能电视的主要竞争者是:乐视、小米、传统电视厂商(TCL、创维、索尼等),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还以原有传统厂商为主。小米在布局家庭无线路由器,剑指智能家庭信息的路由关口。

车中信息场景上,主要竞争者是:谷歌(Google)和特斯拉(Tesla),前者从自动驾驶入手,后者从互联网汽车入手。特斯拉用两倍于iPad的液晶显示屏,彻底取代了传统汽车中控台,并且开放了所有专利权,希望能尽快形成生态系统,形成事实的标准,抢先一步占领入口。

小区服务场景上,主要先入者是:彩生活、叮咚小区,能不能做大还未知,但先进入布局了。

城市服务场景上,主要竞争者是:58同城、赶集网、百姓网。腾讯持有58同城股份的25.3%,拥有16.02%的投票权,提前布局城市服务场景。

服务场景无法穷尽,相比于大平台服务,场景服务非常精准,因此在某个垂直领域中占领市场非常重要。相信现在我们看到的场景之争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服务场景之争”会像“信息入口之争”一样广泛和激烈。线上线下融合

我们知道,服务场景之争才刚刚开始,而服务场景市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数字世界的建设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物质需求必须由线下提供。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成了不可抵挡的潮流。

现在线上的互联网公司,很难延伸到线下。除了行业隔阂之外,传统管理模式和观念的缺失也使互联网公司难以做好传统行业。

线下的传统企业想要占领线上就更难了,因为传统企业缺乏对互联网行业的理解,特别是没有互联网的基因,以传统的经验模式向线上发展是走不通的。

所以,只有掌握互联网的开源能力,同时拥有传统企业节流手段的人,才能够融合线上和线下。现在涉足线上和线下的企业中,最典型的是小米科技公司和雕爷牛腩、黄太极两家餐饮公司。他们的主要业务在线下,但是创始人却是从互联网公司转型的。

随着线上线下融合潮流的到来,市场上会有更大的机遇,这些机遇一定是被理解了互联网,又理解线下管理的这些公司抓住,虽然蕴藏着更大的创业风险,但也是改造传统行业的巨大机遇!

小结 构建数字世界

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是一个产品对一个产品的颠覆;移动网络取代固定网络也是一个产品对一个产品的颠覆;Android/iOS操作系统取代Symbian系统还是一个产品对一个产品的颠覆。如上图所示,第一圈的产品对产品的颠覆叠加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行业对另外一个行业的颠覆: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互联网。

行业颠覆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的换代和时代的变换。比如: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衰落,就是时代变换的见证。微软和英特尔的强大组合,在时代的转换中也面临着危机。这就是时代变换的脚步,我们正在构筑新的数字世界,冲击着现实的物理世界。

第二圈的取代——平板电脑对传统电脑的取代,移动操作系统对桌面操作系统的取代,社会化媒体对专业媒体的取代已经接近尾声。信息时代曾经辉煌的公司,如:戴尔、惠普等电脑时代的企业已经渡过了最辉煌的时期,光环逐渐暗淡,软件时代的王者微软也失去了昔日风采。

第三圈的取代已经开始,这次取代的巨浪还没有到来,但是我们已经嗅到了咸咸的海风。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万物互联的数字世界,所有的转换都是为数字化时代让路。

所谓的“万物互联”将呈现如下的景象:

首先,所有的物体都有连入数字世界的标签。比如,RFID(无线射频识别)标签、二维码等,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标签技术,都能让我们很容易地把各种物体连入物联网的世界。

其次,人类用数字化的设备武装自己。比如,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直接帮助人延伸自己的感官,使人体的各项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后,人类用机器人重塑自己——这也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进展。可以预计,类似“谷歌大脑”、“百度大脑”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得到迅猛的发展,它们和原有的各种技术相结合,将会爆发出极大的能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

相比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转换,互联网时代的转换更加迅速。移动互联网的转换是在几年间完成的,对企业的冲击非常之大,我们还没有积累任何的经验来应对这样的冲击。

从产品对产品的颠覆,到行业对行业的颠覆,今天我们将进入时代对时代的颠覆。这是所有企业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是处在这个时代的所有人的一次机遇。

接下来我们将会探讨科技是通过什么对我们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的……

中篇 科技延伸媒介

媒介就是讯息。一切技术都是人的延伸。——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加拿大,1911——1980,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要面对未知的世界,就开始用眼睛去从看,用耳朵去倾听,用手去感觉,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品。当这五种感官封闭,我们就感受不到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20世纪著名的原创媒介理论家。作为传媒界的殿堂级人物,他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起重机和车轮是手臂和腿的延伸,电子媒介则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总之,一切的技术都是人体的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

科技的变换是社会变换的原动力,科技的换代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从而改变了媒介的传播形态,媒介的传播形态又会改变人的行为习惯,商业规则会随着人的行为习惯变化而变化。

在这个网络科技发达的新时代,电子媒介作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已经变化得越来越快,其余一切媒介(尤其是机械媒介)作为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也正日新月异。数字世界正在形成,它改变了媒介的形态,使其从初期的量变不断地积累,正向质变转换。

可以这么说:是科技延伸了媒介!

第五章 科技改变信息承载方式:从文字时代到形象时代

据业界公认的一种划分方法,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传播过程中,信息承载方式一共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即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每一次信息承载方式的革命都是以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为基础,借助这些技术发明,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快捷、有效,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又一个新时代。

语言传播革命的技术基础是语言的出现,这是一项有别于动物的信息传播技术,使人类走在了其他物种的前面;文字的发明则带来了文字传播革命,人类可以将信息记录下来;印刷术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发明,让人类文明前进了一大步;电子传播革命是由电话、广播、电视等技术引发的,人类开始进入后印刷时代;从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到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软硬件技术更加成熟,数字星球正在形成,信息承载方式延伸到了“形象时代”。

是科技,深深改变了信息的承载方式。

第一节 前印刷时代:语言承载信息

技术是人的延伸,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传播信息的载体。在语言文字时代,技术就是语言和文字,这两项交流技术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人类的远祖开始进化到独立行走最终离开森林时,语言成了个体经验交流的工具。而这些经验性质的东西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所了解和掌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总共有7000多种语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不间断地把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延续着人类文明。

从语言的诞生到口口相传、结绳记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这时候人类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优化或者扩展信息的承载方式。

于是,一些简单刻画的图案、符号逐渐出现,并成为一种新的信息承载方式。当符号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诞生了诸如中国的甲骨文、两河流域的楔形字、尼罗河流域的埃及象形文字以及美洲的玛雅文字等。符号文字虽然年代久远,但即使我们现在看,也能从龟甲、竹简、丝绢和纸张等记录上面找到“山、水、鱼、日、月”等文字。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只是这项技术太基础了,我们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意。

第二节 印刷时代:文字承载信息

语言文字信息传播的局限性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和流传,得到了初步的解决。

印刷术起源于公元200年的中国拓印术。约400年后,当时的唐朝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到了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随着蒙古军队西征,印刷术传到了西方。德国铁匠古登堡在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铅活字和手压印制设备,并于1456年首次印成了42行本的《圣经》。

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时代由此走向辉煌。此外,对于知识传播的质量而言,报纸、书籍这一类信息载体是静态的,它里面承载的信息也是静态的。这一特点就让人类在接触这些信息时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验证。印刷品的传播使得大量的语言转化成文字,更能清晰地体现一种思想、一个事实或者一个观点,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抽象的世界。

总而言之,印刷传播革命使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且,为了克服文字传播革命时期信息传播的随意性问题,进一步加快信息传输的速度,提高其传播范围和准确性,降低复制信息的难度,逐渐有了分类、排版、索引、注释等新的展现方式,并形成了一种对权威信息的态度。印刷品强调逻辑和清晰,促使人们进行理性思考,奠定了分工时代的社会基础。

正如“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卫·里斯曼所言:“在印刷术的世界里,信息是思想的火药。”这时候信息和思想已经开始作为一种文化,深深影响着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印刷时代,人们也开始从口口相传的听觉系统延伸转向视觉系统延伸,从而让信息的载体摆脱了本能,进入了一个技术传播的新时代。

第三节 后印刷时代:形象承载信息

当印刷时代的风潮不断推动人类传播史向前发展时,科技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信息载体,包括广播、电视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综合性的网络媒介。

首先出场的是广播。顾名思义,人们通过广播可以听到跟真人一样的声音,而电视不仅能听到真人发声,而且还能看到现场感极强的真实画面。与印刷时代让人骄傲的各种纸类媒介不同的是,前者只能通过文字唤起人们的记忆或者想象,而后者则可以直接展现给读者真实的声音画面。很显然,这是一种新生事物,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