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组)》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8:17:3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组)》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组)》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复习指南

第1章 教师资格考试报考指南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被聘为教师。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它们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市教委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各区、县教委(教育局)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一、考试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主要考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凡已有或准备取得大专学历的考生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详见各地要求)。

二、报考条件

1.思想品德条件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

2.学历条件《教师法》规定了认定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条件: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其他中专学历为不合格学历;认定初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必须具备高等师范本科学校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的工人技术等级;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认定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依照上款规定,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教育教学能力(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补修、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并要求成绩合格。(2)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在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三、教师资格分类与学历要求

1.教师资格分类

教师资格共有七类: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2.学历要求(1)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可以申报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或初级职业学校教师资格。(2)具备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可以申报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3)具备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同时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的工人技术等级,可以申报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四、报考地点

市教委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各区、县教委(教育局)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五、教师资格考试时间

由于教师职业要求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原理,根据《教师法》规定,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方能申请教师资格证。各地时间不同。

六、普通话水平

除了另有规定的高校教师外,申请认定其他类教师资格要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

七、申请认定教师资格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者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提交下列基本材料:(1)由本人填写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2)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户籍原件、复印件和工作单位证明(或所在乡镇、街道证明)。(3)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4)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医院出具的《××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格检查表》。(5)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6)由申请人工作单位或者其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供的《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7)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申请人员,需提供《××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证》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成绩证明。(8)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还需提供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9)近期二寸免冠半身正面相片两张。

八、具备能力才能过关

是否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是否适合做教师是教师资格认定中要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热爱教育事业,思想品德好,能为人师表,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和思想品德、文化科技教育,能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等内容都是准备执教的人应当具备的素养。为此,鉴定要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专门进行面试(答辩)、试讲和心理测试。

九、教师资格全国通用

教师资格证书由教育部统一负责印制,在全国相应的学校通用。取得教师资格者可在本级及以下等级的学校和机构中任教。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只能在中专、技校、职高或初级职业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使用假教师资格证者,一经查出,五年内不得申报。

第2章 教师资格考试备考复习技巧

一、复习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较多,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遍及教材各有关章节,要记住全部内容,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在平常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巩固知识,做好应试准备。(一)做好复习笔记的要点

1.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提纲挈领,提炼出全书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同时,还要结合教材的详细内容,依据考试大纲,认真研读,真正吃透,抓住重点。

2.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做好眉批笔记,可圈可点,可增可减,边看边做。这一过程既是读书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

3.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根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对比、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二)教师资格考试复习攻略

1.复习计划

有必要制定一个适宜的复习计划,严格规定每天的作息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攻克所有难点,背熟重点笔记,牢记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大家的标准解题格式、标准解题内容和标准解题方法。

2.强化复习

临考前几周,根据复习计划,对照考试大纲和笔记,将老师上课的内容和复习过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再回忆一遍。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以前没有发现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对新发现的难点、疑点尽可能攻克,但由于离考试时间很近,不要钻进牛角尖儿出不来,费时太多,贻误“战机”。

3.考前准备

考试前一天,去熟悉一下考场环境,将考试必需品(包括准考证、身份证、钢笔、圆珠笔、橡皮、尺子等)集中到一起,以免赶考时忘掉,同时要记得考点地址、自己的考场号、座位号,做好各种应急准备,以免出现不应有的差错导致迟到而影响考试情绪。

4.稳定情绪

进入考场以后,首先要稳定情绪,认真填写卷头,检查试卷印刷质量,如遇不清、错印、漏印、破损等情况,举手报告监考老师。

5.审明题意,弄清答题方向

审题对于回答各类试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正式答题前,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搞清题目的含义,尤其是对那些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不同含义,要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弄清题意后,确定答题方向,再认真按要求作答。

6.答题要规范、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对主观题型,切忌动笔就写,信口开河。应在答题前理出思路,拟定一个结论性的要点,然后才动笔作答,避免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得不到分数却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答题时,注意规范和条理,答案要准确、简洁、明了,并注意逻辑顺序。

书写也要规范,不可用网络字,忌潦草、勾勾划划,保持卷面整洁。

7.先易后难,尽量少留空白

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保证时间的合理分配。容易的题目先把分数拿到手,做完整个试卷后再回头将难题攻克,不轻易放弃是拿高分的关键,能解几步就写几步,争取分步得分。但注意不要仅仅为了填充空白而漫无边际乱写一通(胡乱作答,会影响判卷老师对你的水平的判断且浪费时间)。

8.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做完试卷后:(1)认真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2)字母、符号是否准确无误;(3)计算结果是否正确;(4)整个试卷是否有会做而忘了做的漏题,等等。

在确信万无一失的情况下交卷,以保证较高的成功率。

总之,在教师资格考试培训及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勤奋、刻苦地学习,在应试答卷考场操作过程中必须沉着、冷静地应对,始终态度认真,作风严谨,这样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常见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人们常说:“学贵有法”。考也应有法,掌握科学方法,事半功倍;复习不得法,事倍功半。教师资格考试的复习,既要有扎实的复习,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又要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提高考试得分。考生一方面要掌握各类题型特点及解题技巧,另一方面要在复习应考中总结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下面向各位考生介绍教师资格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的特点及解题技巧,希望能给考生以切实的引领和帮助。(一)选择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选择题题型特点

选择题在性质上是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择概率占1/4。给出四个选项答案,是选择题的基本形式;答案的相似性,判断稍有失误,就会出错,是这类题的突出特点。

从内容上看,选择题涉及的多是重要知识点或疑难问题。我们在明确了选择题内容的这种针对性后,在命题方式上,要看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是表明因果关系的问题判断,回答“是什么”。比如,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什么?经过分析,正确回答应是班级教学,而非个别教学、分组教学或者设计教学。

其次,关于对一些所谓“基本问题”、“核心问题”或“根本问题”进行判别,是选择题在命题方式上又一显著特点。比如: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为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2.选择题解题技巧

掌握了选择题题型特点和命题的基本方式,还需要有相应的解题技巧。(1)排除法

把明显不正确的选项先排除掉,逐渐缩小范围,集中思考,有助于正确答案的选择。【例】下列哪个选项符合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特征?(   )。

A.学生有固定的修业年限

B.教师对学生讲授相同内容

C.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D.学生的年龄相同但知识程度不同

古代教学形式是个别教学,抓住这一特征,首先排除掉B,因为讲授相同内容是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其次,排除掉A,固定的修业年限是学校制度的特点。个别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学生的互不相同性,D虽说的是知识程度不同,但学生的年龄相同,因之也应排除。正确选项就是C。(2)“正本清源”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不好排除,这时对选项的本义可以回忆思考,能使你摆脱困境。【例】《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下面的哪一条原则体现了这一观点?(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解答好这个试题,首先要理解“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而不能去蒙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把知识通达不遗地全部塞给学生。这符合启发性原则,故答案为B。(3)联想推理法

选择题的选项如果是年代,就要通过联想推理法解决,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著名事件,有什么杰出人物和思想,然后才能有把握地进行选择。还是以上题的例题为例。如果考生考试时确实不能翻译出该句话的意思,也可以采取联想推理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中三个“弗”(即不要),可以推理: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而我们肯定知道“牵”是牵着鼻子的意思,“抑”是抑制的意思,综合推理就知道启发。故答案选B。对有些选择题实在回答不出,可以进行猜测,这也是一种应试能力。实际上命选择题时,出题的人已把猜测的可能性估计在内了。(二)填空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填空题题型特点

在试卷中,填空题是另一类重要题型.一般来说每小题留有一个填空,这是填空题形式的主要特点。从内容上看,填空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覆盖面最广。重视的是细节,答案比较固定,填的多是关键词和重要概念,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这是填空题题型的特点。

2.填空题解题技巧(1)填空题本身有文字描述,实际上提供了思考的材料,要会利用这一点进行答题。【例】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计划、课题计划和计划。

在这道题中,课题计划对你是一个提示,明确了范围,举一反三,比授课课题范围大的是学期授课,比授课课题小的是课时授课,因此可很快填出答案来,这就是“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2)原理和规律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一般要进行多次复述和记忆。

命题的一个策略,就是将原理和规律中的关键词,抽出来后作为填空题出。遇到这类问题,当你突然一下想不起时,可把原规律通过记忆复述一遍,也就是通过整体想到个别,填出关键词。【例】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组织学生的______统一的过程。

这个问题是一条德育规律,我们已记住了它,只需把规律复述一下,答案就自然在脑海浮现出来。这个方法很有效,让你想起关键词应是“活动和交往”及“多方面教育影响”。(3)教育理论中一些内容,既不好命为选择题,又不宜出成问答题,而这些内容又要求你必须掌握,则最可能命为填空题,复习时应当注意,这样的内容就只能记忆。考生可以结合考纲进行一一落实。【例】综合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______、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

答案应填“讲授新教材”。这五个知识点,可任意抽掉一个变为填空题,并且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值得考生重视。

其次,凡是含有两个知识点的问题更容易被命为填空题,这是由填空题的出题形式特点决定的。【例】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为______和注入式。答案应填“启发式”。

最后,课程中的重点概念也倾向以填空题方式来考查。【例】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______。答案:总体系。

凡此种种,有了这些知识,就有利于我们形成较好的解决填空题的技能。(三)简答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简答题题型特点

在试卷中,简答题在总成绩中所占分值很高,一般占30%左右。考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简答题的回答情况。简答题涉及的都是较大的问题,让你阐述一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证明,有一定的系统性。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简答,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2.简答题解题技巧(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例】教学为主的标志是什么?

当然就这么回答:“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2)比较难的一种问题,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对这类问题,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否则,回答就可能出现错误。【例】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只有这样答才严密:

①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②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经验;

③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

④要将词与感性材料相结合;

⑤正确下定义;

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3)最多的一类问题,要求阐明原因,回答“为什么”。对这类问题,关键把道理讲清楚,看你的论据是否全面。【例】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就是这种性质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答案略)。(4)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就达到了题目要求。有时,最好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自然把差异说了出来,不必再写什么。【例】再认和回忆有什么不同?

这时叙述概念:“再认也叫认知,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再接触时,有熟悉感,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回忆也叫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这样两个概念相对照,就是一种差异显示。(5)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你整体把握。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例】我国普通学校应当遵循哪些主要教学原则?答案要全面,得写出全部七个原则:

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直观性原则;

④启发性原则;

⑤循序渐进原则;

⑥巩固性原则;

⑦因材施教原则。

对于这样要点很多的简答题只要写出要点即可,不必解释每个要点,否则会影响整个应试速度。(四)论述题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论述题题型特点

理论性强,是论述题的最突出的特点。

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

论述题的答案,并不强调标准化,允许自由发挥,鼓励有自己的见解。因此,从论述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一个考生的学科水平。

论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比较灵活,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也没有标准答案。答题时不仅要思路清晰,而且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讲清楚,再联系实际作相应的陈述。考生在答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有据,抓住关键的知识点展开论述,抓住了知识点也就抓住了得分点。同样,此题也可用序号标明知识点,并要注意把核心句子放在段首。如果题目要求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的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作为阐述观点的材料,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练。

2.论述题解题技巧(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角度看问题,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注意到三个方面,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论述: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与社会的支持,通过书面或互访的形式,加强互相了解,保持经常性联系,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行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搞好教育工作。(2)论述题可能涉及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对于这样的论述题,首先要理解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的含义及包含的主要教育思想,然后再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如,“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论述题中,常引用这样一类格言,与教育现象联系起来,看你的理解能力。在这里,此格言表明了智力开发的重要意义,涉及的是知识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由这一点展开论述,就抓住了本质。(3)论述题还可能涉及案例分析题,即考生能否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分析实践,是论述题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又一个方面。根据理论,如何去做;或者该案例体现了什么理论,如何体现的。对于这类试题,首先要阐释理论,然后再结合实践或案例去分析理论,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实际联系理论,做到“有血有肉”。(4)对一种教育观点或新生事物做出评价,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类问题。要会分析,指出优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好能自由发挥。当然,这种发挥要符合教育原理,不能偏离主题,不能想当然,要运用一定教育理论进行理性的分析,有时还可利用教育实践去论证。【例】评论“分层教学”。

经过分析,可从两方面肯定这一新生事物。

①此举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②可以避免能力分组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但是,分层教学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而且分层的标准难以掌握。(这样,既指出了优点,又指出了缺点)

具体的答题顺序依个人习惯而定,只要能保证在150分钟内答完全部试题即可。如果遇到不太熟悉的题目,一定要冷静思考。即使有不会的题目也要作答,而且要借此显示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积累程度。无论如何,不能出现漏题现象。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考生在考前认真复习,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并非难事。在此祝广大考生马到成功,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部分 核心讲义

本部分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在总结提炼重点考点知识的基础上,全面解析各章节的常考知识点,并提供精准的解题思路和应试技巧,使考生熟悉重点考点并掌握一定的答题思路。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先进行主动思考并答题,然后再与书中的答案解析进行对比,从而加深答题印象,巩固知识的掌握熟练度,最后考生可通过本书书后提供的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进一步加深复习强度,巩固知识,轻松应考。

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5.掌握教育心理学发展各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思想。【核心讲义】

一、教育心理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1)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2)它反映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3)它反映了当代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教与学的情境中人的基本心理现象;(2)教学过程中人的交互作用规律。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内容(1)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科学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方向发展。(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群体和个体差异,是研究的主要范畴;(2)教师:主导、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3)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4)教学媒体:载体;(6)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2)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1868年俄罗斯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2)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籍;(3)1879年德国卡特:在莱比锡大学首创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①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②确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1)桑代克的联结理论;(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3)格式塔的顿悟理论;(4)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1)加涅(2)奥苏伯尔(3)布鲁纳(4)罗杰斯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2)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总论;

2.学生与学习心理;

3.教学与教师心理。

六、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经典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答案】B【解析】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第一个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人是(   )。

A.冯特

B.詹姆斯

C.桑代克

D.亚里士多德【答案】A【解析】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3.为了研究一个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最适宜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

A.相关研究法

B.横断法

C.纵向法

D.实验法【答案】C【解析】相关研究法是研究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间相互关系和依赖程度的方法;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的方法;纵向研究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地定期观察、记录的方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

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到7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起【答案】C【解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5.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答案】C【解析】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教育心理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6.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答案】D【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7.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答案】C【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8.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华生

D.桑代克【答案】D【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9.学习的主体因素是指(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手段

D.教学环境【答案】A【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10.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答案】B【解析】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填空题

1.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美国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书籍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但只有______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答案】学习

2.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完善时期等四个时期。【答案】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

3.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______并采取相应的______,达到预期的效果。【答案】方向;干预或预防措施

4.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______或______。【答案】原则;技术

5.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可以应用______、______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形式的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答案】智力测验;阅读测验

6.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总论、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答案】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7.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专著于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______。【答案】《教育心理大纲》

8.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______,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__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答案】预测和评判;监视和分析

9.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______、______、______、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答案】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

10.教学环境中,物质环境涉及__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置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教育心理学是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普及教育的改革而诞生的,其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此后,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进入成熟时期,出现了结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新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理论派别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小,出现了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的局面,教育心理学不断得到完善。目前,该学科体现出纵深化、多元化、国际化、本土化、综合化及跨学科化的趋势。

2.桑代克

答:桑代克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联结主义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观点和成就是:①首创迷笼实验,揭示动物由“尝试与偶然成功”形成各种联结的学习过程。用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代替观念联想,否定动物心理学中的拟人观。将动物研究技术应用于儿童及年轻人,将联结概念推广到人类心理,形成联结主义心理学体系。②认为人从动物进化而来,人类心理与动物相比,只是复杂程度不同。③提出有名的学习律,确认恰当的奖惩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认为人性是先天形成的情境或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这些联结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旨在保持或消除某些联结,改变或引导另一些联结。④重视个别差异的研究,提出教育工作需要考虑个别差异,努力解决差异上的问题并作职业指导。⑤继承卡特尔的心理测量学说,创制教育测验,编制阅读、作文等学科量表,是当时美国心理测验运动的领导人。其教育心理学体系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三部分,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例如,探讨学生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探讨如何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其自身的认知发展;探讨如何为学生构建学习支架以帮助其自主学习;探讨如何营造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研究学生在多元智力、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例如,探讨学生是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自我监控、调节和管理;探讨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激励。(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例如,研究知识获得的深层加工过程、高级知识的获得过程、先前经验的构成以及概念转变过程等。认知与学习机制的研究与脑科学研究结合在了一起,成为基础研究的新方向。(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研究社会合作、师生之间或同伴之间的互动对认知与情感的影响等。(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例如,探讨实际问题情境性和真实性任务对学习的作用、知识的情境化性质、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解决等。深入研究不同学科的学习和教学问题,以及研究学校以外的各种情境中的学习问题。(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多元文化的交汇对教学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例如,研究发现和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建模、支架式教学以及跨学科项目研究的制作等。(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例如,研究如何利用和管理学习资源和过程;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与教学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与远距离教学等。

2.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答: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2)教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教育心理学并非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近一百多年以来,心理学家对于学习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建立和发展了系统的学习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学习理论主要解决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学习的实质;②学习的过程;③学习的规律和条件。(2)具体的学习心理

在基本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还研究具体领域的学习心理。例如,学习动机及其激发、学习策略及其培养、各类知识和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态度、品德和价值观的学习,以及学校学生的学习和非正规教育环境中的学习等等。(3)教学心理

在基本学习理论和具体学习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些研究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表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设计学习环境、应用技术工具、管理课堂行为以及教学测评等。(4)学生心理与教师心理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许多研究。例如,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问题,以及教师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发展等。

4.简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

答: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三种过程:(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指学生获得、保持和应用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的过程。在教育心理学中,人们研究最早和最多的就是这一过程,这些研究结果构成了学习/动机理论。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解释上。(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以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对教学过程的研究比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起步要晚,目前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理论。(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的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改进的过程,它既可在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之后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又可贯穿在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之中。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例如,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学习过程特点等,而且必须通过学习过程而起作用,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而不断地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从而确保教学过程达到最好的效果。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教师来了解困难的原因。例如,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形式的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当然,阅读困难也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对儿童漠不关心或期望过高致使儿童学习动机受挫,或者儿童与教师关系不和、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致使儿童失去学习兴趣等。教师可以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例如,根据学习动机规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迁移。(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手段,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为智力落后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或行之有效的具体的矫正措施,使其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灵活地进行。因为学生、班级、学校以及相应的社会环境各有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时段、教学方法等也各有不同,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灵活地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应用于教学中,否则,生搬硬套某些原理无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甚至适得其反。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它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2.请论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答: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四种变量,具体内容分别如下:(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所传递信息的主要部分,是教学中的客体,它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例如,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难度既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既要适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又能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这些因素将会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等部分中加以研究。(2)学生特点

学生除了有年龄、性别等差别以外,还有个别差异。年龄的差异意味着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而个别差异则意味着思维发展的水平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智力的差别,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别,性格外向或内向的差别,场依存性或场独立性,以及家庭的文化背景、种族等差异,都会对教育进程产生影响。(3)教师特点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都起着主导作用。这里并不否定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校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最有效地组织教学,而教师起着关键作用。(4)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媒体,学校物质环境,教室里的布置,温度等等以及集体的气氛,同学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间关系,班级之间的关系,校风,舆论(校内以及社会上的舆论)等等。可以说,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环境又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以及空间布置(如座位的排列)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教育心理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心理学家们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第2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目标】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5.理解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6.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7.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8.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核心讲义】

一、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2)青年期

青年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单维思维;②思维的不可逆性;③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此时儿童的思维有如下特点:①多维思维;②思维的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④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认知发展的每一阶段,都由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学生的行为,教育则要适应于这种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即以学生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内容,进行教学。(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育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发展(1)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培养责任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

②学校教育;

③同辈群体。

2.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2)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生理自我;

②社会自我;

③心理自我。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其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2)智力差异

①智力的个体差异;

②智力的群体差异。(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①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③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性格的差异

①性格的特征差异;

②性格的类型差异。(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故:①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②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的水平。【经典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一学生的智商是115,表示其智力(   )。

A.优异

B.中上

C.中下

D.较低【答案】B【解析】韦克斯勒把人的智力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智力缺陷(70以下)、低能边缘(70~79)、中下(80~89)、中等(90~109)、中上(110~119)、优秀(120~129)和极优秀(130以上)。因此,该学生的智商处于中上位置。

2.反映智力测验准确性的是(   )。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智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