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谈破解作文难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6:01:04

点击下载

作者:王有声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老师谈破解作文难题

王老师谈破解作文难题试读:

前言

学任何本领,“有兴趣”是出发点。学作文尤其是这样。“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的人,是入不了作文大门的。

你是一位学生吗?怎样才能学好作文呢?喜欢它!开动脑筋,勤学苦练,比别人走得苦些、快些,自然早早儿入了门。这时候,乐在其中。

您是一位老师吗?怎样才能教好作文呢?喜欢它!认真备课,刻苦钻研,也能尽早解决教者的“入门”问题。得法者事半功倍。

您是一位家长吗?怎样才能辅导好自己孩子的作文呢?还是喜欢它!别从不过问,别包办代替。本书一些小招数,可供你们参考。

作文辅导(低年级)

从组词练习起步

做组词练习也能帮助作文吗?是的。组词练习能提高我们的作文选材能力。下面,我结合实例来说一说。

一、分数一个样,能力有高低

一次语文小测验,有一道题,要求学生用“文”字组两个词。王萌和小强分别写道:

王萌——语文、作文

小强——文学、散文

老师评卷时,判定两人答案都正确。两人得分相同,但评论两人的能力,大家一看便知。王萌写的两个词都是眼前明摆着的,不费什么脑筋;小强写的两个词则费了一番脑筋。通过组词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选材能力。

二、组词内容要与众不同

作文材料,贵在“我写的内容应该与别人的不一样”。课堂上,我经常通过组词练习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例如:有一次,我板书一个音节“jiàn”,要求学生写出一个相应的字,并用它组词。

我带头写出“见,看见”,同学们踊跃举手。我说:“请注意,大家写的字与词,必须与众不同。”霎时,黑板前排起了队,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写,五分钟后,一堆词语出现了:

jiàn——见,看见;建,建设;件,事件;健,健美;键,关键;渐,逐渐;舰,军舰;溅,飞溅;剑,宝剑;箭,弓箭;涧,山涧;间,间谍;践,实践;荐,推荐……“别人写的我不写”,这才叫会选材呢。

在造句中锻炼

上面,我给同学们谈了组词练习。现在,我们说说通过造句来锻炼自己的选材能力。

一、造句与作文的关系

造句与作文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1.造句和作文都是用笔写话。只不过造句是写一句话,而作文则是写一篇话,它们用的都是书面语言。

2.造句和作文都面临“我写什么”的难题。从这里可以看出,造句是作文的前提。通过造句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学好作文。

二、造句有什么要求

造的句子对不对,好不好,很有讲究。下面,我们看一些实例,通过例子来认识造句的基本要求。

如:有个学生用“情不自禁”造句。

情不自禁——爸爸把大沙发买回来了,爷爷坐上去,情不自禁地说:“真不错,这比故宫里的大龙椅舒服多啦!”

这个句子造得好,理由有五个:

1.题目理解得好。什么叫“情不自禁”,他是真的懂了。

2.内容选择好。买沙发,夸沙发,这个镜头是他用心选择的。内容真实、新鲜,自家的事别人不知道啊!

3.没有丢掉题目。有的同学造句,内容不错,可惜把“情不自禁”丢掉了。他呢,准确地用上了这个词。

4.句子结构完整。这句话的主语是“爷爷”。他干什么呢?坐沙发,夸沙发。整个句子主谓齐全,完整无缺。

5.字与标点正确。一个句子,若用错一两个字或标点,那就不完美了。他写的每个字和标点都对。很好!

符合这五个条件,才算造了正确的句子。

三、写什么内容最好

刚才结合“情不自禁”这个句子,说了造句的五个要求。这五条,难易程度不同,但是难不住大家。题目,不难懂;认真些,丢不了;不偷懒,结构不会错;用心查,字、词和标点都能对。唯有第二条——内容,使不少人为难。作文时,内容写什么就叫选材,有些同学常为写什么发愁。试想,这个小小的句子,都被选材难住,作文时不发愁才怪呢。大家说,是这样吧?【思考题】造个句子要符合什么条件?哪一条最重要?它与作文有什么关系?

看谁造句好

同学们,上面我们谈了造句的五个基本条件,那么有同学可能要问:“到底什么样的句子才算是好的呢?”

一、造句不是越短越好

有个叫小强的同学说:“句子造得短,一是省时间,二是错别字少。”请看他的句子:

将来——我将来要当个公安局局长。

应该——我们应该天天戴红领巾。

小强同学的句子,词理解得对,主谓语齐全,我给他打了个小小的对勾。为什么?因为别人的句子比他的好。

将来——爷爷是全国著名的老中医,他希望我将来考入中医学院,继承祖业,做一名受人欢迎的好大夫。

应该——奶奶对爸爸说:“这个月省下几百块钱,我们应该把它寄到西部地区,赞助两个贫困孩子上学。”

不比不知道,一比开了窍。我对小强说:“论分数,你和人家一样;论选材能力,你呀,比人家差一大截呢!”

小强服气地点了点头。

二、不是挑熟悉的事写就好

小强造句爱省事,他说:“造句,不用那么费脑筋,专挑熟悉的事写,特省事。”请看他的句子。

一……就……——每天放学一到家,我就立刻做功课。

一边……一边……——晚上,我一边休息,一边看电视。

看,写这样的内容,真够省事的。可多数同学却抛开眼前最常用的材料,开动脑筋,选择新鲜的内容写。例如:

一……就……——不管是哪天,我一发现值日生里有谁因病没到,就立刻拿起笤帚,把教室打扫干净。

一边……一边……——在商场的服装专柜,售货员阿姨一边帮我妈妈试衣服,一边说:“真合身,这衣服就是给您做的!”

一周后,小强给我送来这么一个句子:

终于——在医生的认真治疗下,在护士的精心照料下,奶奶的病好了,终于自己走出了医院。

看过以后,我说:“很好!句子选材内容与别人不一样,这才能取得优异成绩。”【思考题】再读一读那些句子,想一想为什么说做造句作业对选材有帮助。

谁的句子写得全

课后,三个二年级同学找到我,说是问问看图写话的事。他们打开自己的作业本,说:“我们就是照这幅图写的句子。”(下图)我接过作业本,对照这幅图边看边评论。

1.我们几个人跳绳呢。(方京)

这个句子有主人——我们。我们在干什么呢?——跳绳。是个正确的句子。可惜的是,没写明是在什么时候跳的。

2.下课了,我们几个人进行跳绳比赛。(赵小娟)

好多了,有了时间,可惜还缺少地点。

3.课间,我们几个人在操场大树下进行跳绳比赛。(吴涛)

嗯,这句写得最全。请你们记住:开始练习看图写句子,就得把图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都看明白,才能写出像吴涛这样的句子。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方面的句子,我们习惯叫它“四素句”。

看图写句子,谁能写出这样的“四素句”,谁的能力就是最强的。

谁的句子写得好

今天课后,三个小同学又来了。“上次我们讨论的写‘四素句’,还记得是怎么一回事吗?”“‘四素句’,就是在一个句子里,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都写全。”“说得对。请大家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个‘四素’俱全的句子?”“放学后,小冬赶忙到后院喂小鸡。”

这是个完整的“四素句”。“谁能观察得细一些,加一个形容词,把这个句子写得更好一些呢?”

一会儿,三个同学就把句子写出来了:

1.放学后,小冬赶忙来到后院,喂那群可爱的小鸡。(方京)

2.一天下午,小敏拿着盆来到院里,把金黄色的小米撒给身边的那些小鸡。(赵小娟)

3.晚饭前,那群活泼的小鸡见小主人拿着米盆出来了,一下子都跑到她身边。(吴涛)

三个人写得这么认真,真叫人高兴!“可爱的”、“金黄色的”、“活泼的”,这些形容词用得合适。尤其是吴涛的句子,以那群小鸡为句子的主语,同样把图的内容表达出来了,真是动了脑筋哪!

观察到的都有用吗

看图写句子,我们已经讨论了两次。今天,我想请你们三个小同学评论一篇作业。你们先认真看看这幅图吧。

三个小同学看完图,又看作业。作业是这样写的:

晚饭后,又矮又胖的高志洗好一盘桃请大家吃。

方京说:“他这句子,‘四要素’是全的。”

赵小娟说:“说高志‘又矮又胖’没必要。”

吴涛说:“先把桃子给爷爷,主要内容没写出来。”

你们说得有道理,看图写话,首先要对画面进行细致观察。观察到的都有用吗?那可不一定。像那小朋友高不高,胖不胖,桌子几条腿,窗帘多漂亮,这些跟“请爷爷吃桃”的主要内容没关系,不要写。明白了吗?

接着,我请他们再看看图,各自写一句。

1.晚上,王刚洗好一盘桃子拿进屋,第一个先请爷爷吃(方京)。

2.晚饭后,孙小维洗了一盘桃,挑了一个又大又红的举到爷爷面前。(赵小娟)

3.下午,李兆丰洗好一盘桃子端进屋,举着一个对爷爷说:“请您吃这个最大的!”(吴涛)

应该说三个人写得都好。“第一个先请爷爷吃”,“又大又红的”,“对爷爷说”,这才叫会观察,抓住了画面上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吴涛写的,让人物开口说话,好!

谁写话的能力强

今天,方京、赵小娟、吴涛又高高兴兴地来了。

我说:“这里有一幅图。别管过去学的什么‘四素句’,今天要求你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要看看你们的写话能力有多强。”

不一会儿,他们的作业完成了。

下午3点多,邮递员刘叔叔骑车把一份份报纸送到各家。(方京)这是个“四素句”,内容抓得准,可以的。

下午,天真热。邮递员小马叔叔满头大汗,骑着车来到居民楼。他不怕苦和累,把信和报送到各家各户。(赵小娟)

她写了两句话,思路展开了。

午后的太阳最热啦。邮递员贾叔叔离开邮局,骑车赶路。车的前后兜都装满了信件和报纸。他知道,人们在等着亲人的信息,在等着看国家队又得了几块金牌。想到这儿,他连汗都顾不得擦,骑车奔向我们这片楼区。(吴涛)

很明显,他写得最好。这不再是一句话,而是包括五个句子的一段话。看图写一段话,正是我们下一步学习的内容。

照问题写一段话

新学期开始了,方京、赵小娟和吴涛又来找我讨论看图写话的事。

方京说:“这个学期,我们重点学看图写一段话,这一定挺难的吧?”

我笑了,摇摇头说:“不难,请你们先认真观察这幅图。然后,我提几个问题,帮你们想一想就行了。”

三个小同学认真看了一会儿图。我说:我准备好一组问题,请你们对照这幅图展开讨论吧:

这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那位小弟弟怎么啦?

这位小哥哥是怎么做的?

看到这情景,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吴涛说:“有这几个问题这段话就不难写了。”三个人讨论了一会儿,就分头动笔开始写了。方京最先写完,我请他读读。

下课了,许多同学都到大操场来玩。突然,一个一年级小弟弟跑得太快,摔倒了,他趴在地上抱着球哭呢!这时,我们班的小队长李强忙跑过去扶他起来,还帮他拍掉身上的土。我老远看到这情景,自言自语地说:“李强,好样儿的!”

我问:“方京写的这段话有什么优点呢?”

赵小娟说:“他真是照那几个问题写的。”

吴涛说:“这样写,一层层意思很清楚,又符合一段话的要求,真不错。”

造句、作文写什么——先观察,后动笔

佳佳作文遇到了困难,星期天她来找王爷爷,说:“王爷爷,看到题目,我总是发愁不知道写什么。”王爷爷翻着她的造句本、作文本,像中医大夫诊脉那样专心地思考着。“请你先用‘漂亮’造两个句子。”佳佳为难地说:“王爷爷,您得出语文书每课后面带黑点的词,像‘永远’、‘津津有味’什么的,我才会呢。”“我们不那样学。”王爷爷说,“你用心看看,我家里有什么东西你认为是漂亮的呢?”

佳佳转了两圈,选定了小金鱼和花头巾,写出了两个句子:

1.王爷爷的写字台角上有个饭碗大的小鱼缸,两条漂亮的小金鱼在里面游来游去,十分有趣。

2.小妹妹的花头巾真漂亮,像一缕晚霞,是从哪家商店买的呢?

王爷爷用红笔连打两个对勾,批上大大的一个“优”字,说:“你一定要记住,要写什么,先观察,后动笔。对周围生活认真观察一番,可写的东西多着呢,有什么可发愁的!”

练习完造句,王爷爷给佳佳出了个作文题“好日子来了”。佳佳又说不知道写什么。王爷爷说:“你先看看、想想,我家和你家这几年都添了不少新东西,两家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两家都有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摄像机。不同的嘛,我家有电脑、小汽车,你家没有;你家安了天然气,我家刚交上钱……”

王爷爷表扬她观察得细:“‘好日子来了’这题不必写得太复杂,只要抓住家里的一样新东西就行。不过,写哪样东西,得结合自己情况好好思考一番。那辆小汽车一定挺捧的,你能写吗?”“不行,那是爸爸开的,不让我动。”“那么,哪样东西你能动,能使用它呢?”“那台全自动洗衣机。前几年,奶奶洗衣服用搓板。后来,妈妈使用单缸洗衣机,也挺麻烦。如今,买了‘全自动’,大床单、被罩放进去,一按电钮,我都会使用它……”

王爷爷笑了。佳佳想了想,也笑了。王爷爷说:“怎么样,你觉得作文选材还那么难吗?”“照您教的做法,先观察后动笔,像写‘好日子来了’这样,也不算难。”

谁的造句好

那年开学,我新接了一个三年级班。班里有两个学生:一个叫罗月,一个叫陈阳。罗月是陈阳的表姐,他俩生日只差一个星期。罗月的奶奶就是陈阳的姥姥,是退休老教师,就住我家后院,我们常见面。

罗月的臂上有两道杠,优等生。陈阳呢,活泼可爱,特聪明,招人喜欢,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两个人的语文成绩都是呱呱叫的。不过,打开作业本,看学习思路和方法,他俩的表现就大不相同了。

到底两个人谁学得更好呢?就说造句练习吧,这里面的故事还不少呢!

那天晚饭后,我在院里散步,碰见了罗奶奶。罗奶奶有些生气的样子,硬拉我去她家坐坐。进了家,两个学生很有礼貌地向我打招呼。桌上摆着两个作业本,罗奶奶每天都要认真检查他们的作业。“王老师,您可是‘特’字号的名牌教师。”罗奶奶拉着脸说,“看,小阳的造句,就这样您还给打了对勾!”“别着急,让我看看。”打开本子,陈阳造的两个句子出现在眼前:

将来——我将来要当个出租车司机。

应该——我们应该爱惜粮食。

不错,这是前天我布置的作业。“这两个句子,对题目理解得正确,主语、谓语齐全,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没有错别字,所以我打了对勾。”

陈阳一听,高兴得跳起来。

罗月呢,用很不理解的眼神望着我。

罗奶奶呢,坐在那里,气喘得更粗了。二

说到造句,“小聪明”陈阳很有一套理论。他理论的头一条就是“句子造得越短越好”。前面提到的两个句子,“我将来要当出租车司机”和“我们应该爱惜粮食”,正是这一理论的杰作。“说说看,句子造得短,好处在哪儿?”

他望着我得意地说:“造简单的句子,省事。主语什么的,齐了就行。造长句子容易出现错别字。”他拉开架子,像课间在走廊交流学习心得似的说下去,“现在是讲效率的时代。一分钟能干完的活,非要三分钟,那不是浪费时间嘛!”

听,还一套一套的呢。

我没有立刻说什么,接着打开罗月的本子。还是用那两个词造句,内容却是这样的:

将来——我有一个梦想,将来发明一种机器,可以将汽车的污染气体转化为氧气。

应该——吃完香蕉,我们应该把果皮扔进公园路旁的垃圾桶里,免得别人踩着滑跟头。

这样的造句,我当然是打了对勾。陈阳望着罗月的作业,笑容消失了。我拍着他的肩头,亲切地对他说:“学语文的思路与学数学是不同的。学数学2+3=5,对。若等于6,等于8,那不行,那就错了。学语文不是这样。一个造句,你造得对,她造得好。精彩的档次不同,一比就清楚了。考试时,两份答案成绩相同,但学作文,打基础,情况就大不相同啦!”

陈阳和罗月全神贯注地听着。

罗奶奶欣慰地笑了,笑声是那么爽朗。三

讨论过一次后,陈阳并没有完全心服。练习造句,他耍小聪明的理论还多着呢。课间,他经常主动介绍经验,许多同学都欣赏他的做法,跟着他学呢。

前两讲,批评了他的“写得越短越好”。今天,说说他那理论的第二条——“专挑眼前的事写”。怎么个情况呢?请看:

一……就……——每天放学,我一到家,就立刻做功课。

一边……一边……——晚上,我一边休息一边看电视。“放学做功课”,“晚上看电视”,选这样的内容写,不费气力,真够省事的。“还行吧,王老师?”不知什么时候他来到办公室。我微笑着,用红笔打了两个对勾。他得意地要走,被我喊住了。“别急着走,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造句的,好吗?”巧得很,下一本正好是罗月的。她造的两个句子是这样的:

今天是星期天,我一起床,就打开收音机,收听我最喜欢的节目。

上午10点整,教室里小喇叭响了,我们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认真地做眼睛保健操。“陈阳,你说像你写的‘做功课’、‘看电视’那些眼前的内容,罗月知道吗?”“她当然知道啦。”陈阳小声答着。“那么,她为什么放着眼前容易想到的事不写,偏要费脑子去想新鲜的镜头呢?”“哎,王老师,这正是您常讲的‘学语文心里得想着作文’的道理吧?”我笑了。多可爱的学生,一点就通啊!四

练习造句,陈阳耍小聪明的招数还多着呢。前面我们批评了他的两种做法。周末,罗奶奶又招呼我进屋里,打开他的本子高兴地说:“进步啦,真用心写啦!”

我一看,这样两个句子出现在眼前:

果然——曹操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王老师,”罗奶奶不解地问,“这两个句子,既不特别短,又不是眼前的事,您为什么没给打对勾呢?”“因为,因为这两句话看着太眼熟了!”我解释着,“这是课文《称象》和《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原句子。造句嘛,得‘造’,得学会了那个词以后,自己用它‘独立地’写出一句话才行。课文中的句子当然是对的、好的。你把它们原封不动地抄在自己的造句本上,合乎要求吗?”

陈阳和罗奶奶都点头听着。

让我们再看罗月造的句子吧:

小博士马亦福经过几周认真准备,刻苦练习难题,这次参加区里华罗庚杯数学竞赛,果然获得第二名。

后院的旧楼要拆了,半年后,校园里必将出现一座四层的新教学楼。

这两个句子,内容与那两篇课文完全不沾边吧?参加数学竞赛,校园盖起新楼,这样取镜头,是罗月自己用心观察到的。这样练造句,对进一步学习作文才有用呢!“唉,又耍小聪明啦!”陈阳低头思考着。五

几周过去了,陈阳的造句练习着实有了一定进步。写特短的句子、专找眼前的事写、抄录课文原句,这些毛病他都改了。

嘿,没想到最近他又玩出新花样。看着他的造句本,我真是哭笑不得。第二天课上,我用小黑板将他的“杰作”端了出来:

亲切——放学回到家,姥姥亲切地接过我的书包说:“孩子可回来啦!”

夸奖——放学后,姥姥看到我的卷子,夸奖说:“阳阳真是好样儿的!”

建设——放学后,姥姥带我上街,看到新起的大楼说:“首都建设得真快呀!”

同学们默读后,不少人都笑了。陈阳站起来。“陈阳,你真可以!又有新招啦!谁能说一下,他这样造句,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是想,不管老师出什么造句题目,他都能用‘放学后’、‘姥姥说’应付。”“他还是图省事,不肯费脑筋。”“我知道,他这叫以不变应万变。”“大家说得多好。陈阳,请坐下。”

接着,我叫起罗月,请她读自己的造句。

亲切——那天帮乔三春补完课,她妈妈拉着我的手亲切地说:“你真是班里的好干部,真是三春的好朋友哇!”

夸奖——星期日上午,我练完小提琴,教练万老师满意地夸奖说:“不错,这两周又有明显的进步!”

建设——叔叔从地质学院毕业后,主动要求去青海盐湖参加大西北建设,为祖国贡献青春。

谁的造句好,一比,差距就清楚了吧?六

为帮助陈阳尽快提高造句能力,我跟他耐心地长谈了一次,他对前面提到的那些偷懒的做法有了一定认识。一段时间过后,他又有了进步。

为提高造句质量,为进一步学好作文,还有一个问题不能放过。请看下面他写的句子:

不慌不忙——晚饭后,爷爷切开一个大西瓜,我不慌不忙地吃起来。

眉开眼笑——早晨,我起床一看,大晴天,便眉开眼笑地说:“噢,玩去啦!”

我问罗奶奶:“您看这两个句子怎么样?”“还可以吧。”罗奶奶微微点点头。“罗月,你说呢?”

罗月沉思了一下,说:“两个成语倒是用得都对。只是,只是没有什么思想内容,不大符合您讲课时提的要求……”

是啊,说得有道理。一篇作文,得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一个造句,尽管很简单,也得有那么点意思。要有点儿思想内容,也不是叫大家只喊口号。怎么做呢,还是请从罗月的造句中用心领悟其中的道理吧。

不慌不忙——试卷答完后,我总是不慌不忙地从头到尾检查三遍,决不放过一点儿小错。

眉开眼笑——奶奶七十大寿那天,她打开钢琴,眉开眼笑地自弹自唱《夕阳红》,受到全家人称赞。

好吗?好。和陈阳的“吃西瓜”、“看天气”比,罗月的“查试卷”、“奶奶弹唱”更有意思。连造个句子都知道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性,作文时当然懂得在突出中心思想方面使劲啦。

陈阳与罗月,两个好学生。谁的句子造得更好,谁的作文能力会提高得快些,你一定能做出正确判断吧。

造句小擂台

【题目】不但……而且……

在家里,我不但会蒸米饭,而且会熬粥。

他在家知道干活,内容不错。只是熬粥比蒸米饭还容易呢,这不符合要求。而且后面应该更难些才行。

张冲语文学得好,不但会造句,而且经常能写出优等文。

这个句子当然是对的,是去年老师教我们时造的范句呀!造句,应该自己写。

对,不能靠背现成的范句过日子。

李萌喜爱音乐,不但歌唱得好,而且小提琴拉得也十分动听。

他造的这个句子,先写唱歌,后写拉琴,完全符合“不但……而且……”的造句要求。

这个句子内容反映的是我们班一位同学的生活,是他自己开动脑筋造出来的。

这次造句小擂台赛,第三位同学获胜。【题目】有的……有的……有的……

教室里,同学们有的读课外书,有的下棋,有的在聊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

哎哟,怎么上课时干什么的都有呢?

谁告诉你是上课时?人家写的准是中午休息时,只可惜没有明确写出来。

课间,大家都到大操场上玩,有的跳皮筋,有的打乒乓球,有的在画墙报。

他的句子里,时间、地点是明确的。

我觉得有点儿问题。大家都到大操场干什么?玩。那第三个分句是“有的在画墙报”,出板报是玩吗?大操场有墙报吗?不完全对口啦!

晚饭后,我们家五口人有的刷碗,有的看电视,有的下楼到小花园里去散步。

大家鼓掌了。在他的三个分句中,“刷碗”、“看电视”和“散步”与“晚饭后”很对口。【题目】全神贯注

马菊花不爱举手,今天却抢了先。

数学课上,我全神贯注地听关老师讲解四则应用题。

我认为马菊花这个句子造对了。“全神贯注”用得准,应该画个小小的对勾。为什么?因为上课我们要全神贯注地听讲,嘴边上的话,谁都会说。

刘钧不爱上自然课,他经常在底下全神贯注地看小说。

我认为同学们若对刘钧有意见,可以当面跟他提。借造句打擂说出来,不合适吧?还有,把全神贯注用在开小差上,这样也不好吧!

晚饭后,爷爷沏上一杯茶,打开壁灯,坐在沙发上,全神贯注地读金庸的《天龙八部》。

郑涛造的这个句子内容真实、新鲜。

该给这句话画个大大的对勾,擂主非郑涛莫属!【题目】像……似的

我的同桌魏小敏写的字像螃蟹爬的似的,连“良”都达不到呢!魏小敏一听,趴在课桌上哭了起来。“赵嵩,这可是你的不对。能写反面的吗?”“怎么不能?书上不是写‘敌人像热锅上的蚂蚁’吗?”“你认为魏小敏是‘敌人’吗?”

我们班的魏小敏身手敏捷,像头小豹子似的,百米赛她稳拿第一名。魏小敏一听,眼泪没干又笑了。

怎么,今天要瞄准魏小敏吗?

魏小敏同学的数学成绩进步特快,73、85、98,像芝麻开花似的节节高!

大家将一阵热烈的掌声送给了魏小敏。

这时,我高兴地说:“小擂台继续下去!”

材料就在身边

那次作文,题目是《学做家务事》。批改时,我发现田诚和范小秋的作文有相同的问题,便把他俩找到办公室,说:“动笔前,我一再讲,作文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选身边的材料写。看看,你们都写了些什么内容!”“我写的是真事。”“老师,我的作文也不是抄来的。”

田诚写的是修洗衣机。内容大意是:

家里的洗衣机坏了。前天,二舅来了,他会修。我给他当助手……一个小时后,我们俩把洗衣机修好了。

范小秋写的是装修厨房。内容大意是:

上星期日,我们家搞厨房内装修。小块的白瓷砖运来不少,又光又亮……爸爸、叔叔、贾师傅和我四个人干,我给叔叔往手里递瓷砖……我说:“这两次劳动真实,也没出‘家务事’大圈。只是修洗衣机,装修厨房,都是特殊事件,不是日常家务事,这是一。二舅修洗衣机,田诚你只是拿了拿螺丝;爸爸他们装修厨房,小秋你也只是递了几次瓷砖。说这就是会修洗衣机,会装修厨房了,不合适吧?这是二。明白了吧?还是选日常生活中的事写好。”“日常生活中的事在哪里呢?”“这些材料哇,就在你们的身边!”

田诚和范小秋认为,作文嘛,就得写了不起的事。题目是《学做家务事》,他们专挑“大”事写。于是写了修洗衣机、装修厨房,觉得写这样的事才够作文的“味”。

这是对作文的误解。许多同学作文时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就是眼光总往高处看,不知道从日常生活中身边的小事选材。

和他俩讨论了一阵,一样一样地说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终确定了这次作文的新内容:

田诚写搬花盆,内容大意是:

奶奶养了几盆花,有文竹、月季。冬天冷,这几盆花放在屋里。开春了,奶奶让我白天把花搬到阳台上,晚上再搬进屋。我一直干了三周,直到天气转暖……

范小秋写洗塑料袋,内容大意是:

平日买东西,新塑料袋用过一次就扔,怪可惜的。接着用,妈妈又嫌脏。我包下这活,把用过的塑料袋用洗涤剂洗洗,冲冲,夹在衣架上晾干,妈妈很爱用呢。

材料一对比,好与差便一清二楚了。选搬花盆、洗塑料袋这样的内容,既真实,又是力所能及的事,这才是选身边的材料呢!

田诚和范小秋明白了,笑了。

把管用的事实摆出来

李翔打开作文本让王老师看,题目是《我喜欢的伊老师》。她写的是教音乐的方老师,大意是:

上个学期,学校新来了一位音乐教师。她姓方,特爱笑,一看就知道是个好老师。我呀,从头一节音乐课就喜欢她了。方老师歌唱得好,衣服也穿得帅。她那件短大衣也不知从哪儿买的。上周前院布告栏贴出一张红纸,方老师当选团支部书记啦!你说,方老师棒不棒!

王老师看完抬起头说:“李翔,作文内容一定要具体,这一条你肯定学过吧?”

李翔说:“老师讲过,别空喊口号。”

王老师说:“嗯,你这篇作文没什么口号,写了方老师特别爱笑,歌唱得好,衣服穿得帅,最近又被选为团支书,内容不少。不过,管用的东西不多呀!”

李翔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王老师说:“写方老师外貌,一两笔就可以了。你从上第一节课就喜欢她,为什么呢?”

李翔想了想说:“那天,方老师让我唱《种太阳》。第一遍太紧张,我唱错了词,有的人笑我了。方老师鼓励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真的,第二遍我就唱好了!”

王老师点点头说:“摆出这样的事实才管用呢。修改时,把‘衣服帅’和‘当团支书’去掉,把鼓励你唱《种太阳》的事写进去,用具体事实表明你是从第一节课就喜欢这位方老师的。”

组词练习有学问

作文内容千篇一律不是好现象。那该怎么办?快请“三选一”帮忙吧。

和“三选一”交朋友,要一步一步来。今天先说第一步,从组词练习中初步认识“三选一”,摸摸它的脾气。

听写和组词,这是你们十分熟悉的作业形式。听写,是从课文中找一些重要词语,老师朗读,你们默写,要求每个字都要写得正确。如学过《海滨小城》后听写:

海滨、浩瀚、朝阳、军舰、海滩、寂寞、汽笛、喧闹、笼罩、榕树。

这道题,人人都得写对,彼此完全相同,那才叫好。

组词,情况就不同了。例如,老师出一道题,给一个“海”字,让每人组两个词。写什么呢?要自己动脑筋了。

杨宏没有摆脱“一根筋”的缠绕,心想课文里有两个现成的词语“海滨”、“海滩”,不用再想别的了。

李敏呢,“海滨”、“海滩”,她当然会的。不过,她知道那是课文中的词,别人也都会写。于是,她进一步去想,想到了“海洋”、“海军”。嗯,这也不错。可是,她还不满足。她知道组词的目的就是要展开联想,丰富自己的词汇,就又使劲地想了一番。结果呢,她组的两个词语是“海阔天空”、“海市蜃楼”。看了她的作业,我一拍桌子,情不自禁地说:“真好!”我在她的本子上批道:“你学会了‘三选一’。”

论考试得分,杨宏和李敏成绩相同。论实际能力,论“学语文要为作文打基础”,李敏可就高出一档了。讲到这儿,一个同学恍然大悟地说:“怪不得我的语文成绩高高的还怕作文,原来是偷了懒,不会三思而行啊!”

说得不错。组词练习中有学问,它能促使你们更好地与“三选一”交朋友,使你们更快地获得三思而行的能力。下面,我们来一次组词擂台赛好不好?以“作”字为题,各组两个词,试试你们的积累词语和选材能力强不强。

一个同学抢先说:“我有了,作业、作文。”

这两个词倒是明摆着的。“谁能说出更新鲜的?”另一个同学想了想说:“振作、操作。”

停了两分钟,一个同学充满信心地说:“我想了两个成语:以身作则、一鼓作气。”大家听了,热烈鼓掌,擂主非她莫属了。

是吧,脑子经常这样转,“三选一”就离你越来越近了。

造句选材见高低

组词是锻炼三思而行的好形式,造句就更是了。这种作业练习,大家十分熟悉,几乎每学一课都要去做。不过,怎样造句是正确的,是有利于作文入门的,有的同学还不知道。

过去班里有个同学叫贾继岭,他造句时走过一段弯路。什么弯路呢?他说:“造句不用费脑筋,眼前的事想一样就写,只要主谓语齐全,题目理解正确,老师照样给打对勾,考试时一分也不少得。”在这种歪理的影响下,他造的句子离优等质量相差很远。请看:

将来——我将来要当个汽车司机。

一……就……——放学一到家,我就做功课。

前面讲过,造句和做数学题不同。看看别人的句子,在内容与表达上明显地高出一大截:

将来——爸爸是一名语文老师,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他一样,考上师范学院,当一名好老师。

一……就……——不论是星期几,我一发现值日生里有谁因病没来,就立刻拿起笤帚,代他完成劳动任务。

事实往这儿一摆,我不必多讲,你们自能领悟到造句选材的重要,自能分辨出该怎样学才有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下面,我要进一步和大家谈谈造句和作文的关系。请问:照“三有”条件来说,一个造句和一篇作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第一,要有题目,这一点是相同的。

第二,要有内容,这一点也一样。

第三,要有段落划分,这一点不同了。造句,只是写一句话,而作文呢,得由许多句子、几个段落组成。

现在,我们就抓住第二条“有内容”不撒手了。造个句子,别看只写一句话,也得费一番脑筋,想想写什么,也得有选材问题。这就用上“三选一”了。看到题目,像贾继岭那样抓个眼前镜头就写,那是不利于作文能力提高的。现在让我们再练一下,题目是“全神贯注”,贾继岭写了“上课听讲”的事,你呢?

我写“看现场直播世界杯足球赛”。

我写“叔叔在汽车驾驶座上的神态”。

我写“妈妈在医院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

我写“老师晚上在台灯下批改作文”。

好极了!写什么内容,这小小的造句与一大篇作文是相通的。这样练下去,“三选一”便常和你在一起了。

不要人云亦云——谈造句与选材

你不是常说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吗?不用发愁,从日常造句练习做起呀!

练造句,学选材,不要像排练全班大合唱那样,集体一个词,众人一个调。人云亦云,几十份造句内容差不多,我们当老师的看着头疼。例如:

全神贯注——数学课上,我们全神贯注地听关老师讲四则应用题。

单看这一句,挺好;翻全班作业,不行了,竟有三十多人写的都是上课听讲的内容。这就叫人云亦云,是学习作文的大忌!

我从那个班里叫出一名同学,进行个别辅导。“造这个句子,你能把地点换到家里吗?”“嗯,写晚饭后我们看电视行吗?”“再把你的视线从电视机移开。”

她沉下心,认真想了三分钟。忽然,思绪涌上心头,用笔在本上写出一个新句子:

午饭后,爸爸靠在沙发上,全神贯注地读金庸先生的小说《笑傲江湖》。“好!”我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我又对她说:“单说造句,‘上课听课’、‘在家看电视’,都对,都不丢分。说到写作文,闯选材关,最后这个句子见功夫了!”

她点点头说:“我明白了,造句时,要想想别人可能怎么写,不要大伙儿使劲往一块儿凑,那叫人云亦云。那样做,选材能力就上不去了!”

不要重复自我——再谈造句与选材

上周,班里转来一名新同学。他叫顾冰,高高的个子,大眼睛,挺机灵的。

周四我布置造句作业,所用词语是“热泪盈眶”。顾冰是这样写的:

搬进新楼房那天,奶奶热泪盈眶,东屋走走,西屋转转,半宿没睡着觉。

造得不错。画对勾后,我批了一个“好”字。

这周一,造句所用词语为“果然”。他的造句是:

半年了,总说要住新楼。7月底,我们果然搬进了玉峰小区9号楼。

碰到他时,我拍拍他的肩头说:“怎么一到造句你就想起住新楼的事呢?”

周三,造句所用词语是“因为……所以……”放学前,我特意叫住了顾冰。“你今天的造句写什么我已经知道了。”“王老师,您也太神了,我还没回家写呢,您怎么会知道呢?”“我想,一定是‘因为国家建设的步伐快,所以我们家上个月搬进了新楼房’。对不?”

他苦笑了一下,一时不知答什么好。

望着他,我深情地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学选材路子要正,不要总重复自我,要把观察的视线拉开,选别的内容写。我呀,等着看你打开思路后造的新句子。”

我的希望没有落空,他的造句是:

两年来,因为爸爸在教学、科研两方面都有出色成就,所以还不到40岁就成为大学教授。

这样学,作文能力才能提高得快呢!

要三思而行——三谈造句与选材

放学后,我留下六位同学开座谈会。“怎么,小小的造句也难住你们啦?”“我还是发愁,真是不知道写什么。”“我们写的句子您总说内容平淡。”“这么点事难不住你们,”我用鼓励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同学们,“请拿出本来,写上‘敬爱’这个词,用它造一个句子。”

还真快,句子造完了。沈大壮的造句是:

上课铃响了,我们立即坐好,等着敬爱的王老师来上语文课。“还有谁写的也是‘敬爱的王老师’?”好嘛,竟有五人选材雷同。“这句子对是对了,但大家都写,没有新意。”接下去,我认真地叮嘱他们,“学选材,思路要展开,不能一根筋,不能过独木桥,‘三’这个字是选材法宝。“三思而行”、“举一反三”、“考虑再三”、“狡兔三窟”……回家去造三个句子,明天把它写到黑板上。”

第二天,这六位同学来得很早,都拿着本子问我行不行。我看着笑着,心中有了数。

课上,我简单地介绍了昨天座谈会的情况,表扬了这六位同学。然后请同学们看沈大壮用“敬爱”造的第三个句子:

在区少年书法班获奖后,敬爱的教练钱老师赠我一条幅——后浪。“看,这正是三思而行的硕果!哎,大壮,知道‘后浪’是什么意思吗?”他红着脸说:“夸我们是长江的后浪,能推动您这样的前浪呗。”

不要死记硬背——四谈造句与选材

有个同学叫于庆春,记忆力很强。平日练习造句,她的这一特长常常表现出来。造句,是为学习作文打基础的,是讲究独立选材的。因此,她的这一特长挨了我的批评。

怎么回事呢?请看下面两例:

像——一会儿,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你的记性真不错。这一句很好,但它是课文《看月食》中的句子,是你造的吗?”她摇摇头,脸红了。

不但……而且……——爸爸不但会骑自行车,而且会开汽车。“嗯,你胆子够大的呀?”“怎么啦?”她不解地问。我只是用眼睛看着她。她忽然想起来了,说:“噢,这句是不行,这是前年您给我们造的范句……”

通过这两个例子,于庆春懂得了,造句不能靠死记硬背过日子,要开动脑筋,独立选材。

那天,她到办公室送作业,我叫住了她。“你近来进步很快呀!能用‘哇’造个句子吗?”

她迟疑地问:“用‘哇’也能造句?”“怎么不能呢,现在人们口语中常用它。”我见她为难了,启发道,“在这屋里走走,准有。”

她真的走了两圈,得意地口述一句:

哇!这屋子也贴出了“无烟办公室”的标语,老师们决心不小呢。

这句子,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它十分鲜活。

要独家新闻——五谈造句与选材

课堂上练习造句,搞打擂比赛,同学们兴趣盎然,教室里气氛活跃。

今天用“自从”造句。同学们一看,不难。一分钟后,有半数以上的人举手。“杜玉辛今天积极举手,好,我们请她第一个上。”

自从升到五年级,我们班在许多方面都有了进步。

大家评论这个造句:造对了,内容一般,人人皆知。

应战者跃跃欲试。廖诚上来了,许多男生都伸出大拇指,对他寄予厚望。他的造句是:

自从学校号召认真做眼保健操以来,五周评比一次,我们班次次夺冠。

捧场者不少。竟有人在下面叫好:“高,实在是高!”“高什么呀?”我参与讨论,“和杜玉辛的句子比,廖诚这句写得具体,点明了‘做眼保健操’的事,算他胜了吧。不过,做眼保健操的冠军小红旗就挂在教室里,也是人人皆知的事。谁能发布一条‘独家新闻’,用我们不知道的事造个句子。”

沉默,向廖诚叫板,不易呀!

突然,贺武高高举起手。他行吗?同学们露出怀疑的目光,望着他走上讲台。贺武造的句子是:

自从上次开完家长会,爸爸的教育方法改变了,一个月来一下也没打过我。

看了上面这个造句,大家给他掌声鼓励。这才叫独家新闻。爸爸的教育方法改进了,赢来了孩子学习的进步!

作文辅导(中年级)

作文是怎么回事

【问题】王老师,我是三年级的学生,学作文半年多了。可是,作文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心里还是不明白。您给我讲讲好吗?

这个同学提出了个很实在的问题。我知道,很多三、四年级的同学,作文学习已经走过了一段路程,只是转来绕去,还没入门,还没迈进作文学习的门槛。这个同学找我提出了问题,我能带你们迈进作文的门槛吗?试试吧。

作文不好学,许多同学都有这种看法。课间聊天儿时我听到大家的讨论。两周内,你们学了不少功课:生字,写了十多行;课文,读过三四篇;数学题,算了几十道;新歌,唱了两首;图画,画了两张;跳绳、跑步,练过不少次……这些作业,都难不住你们。唯独那一篇作文,真写不出来呀!

其实,作文这门功课,你们要是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就不会觉得难学了。下面,我分几点说说作文是怎么回事吧。

一、不知道作文是怎么回事,这不足为怪

读到三、四年级了,学作文,你难,我难,他也难。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作文这么陌生呢?据我了解,是你们这方面的基础太薄了。还记得刚上学的情况吧?那时,班里许多人能识不少汉字,会背很多首古诗,20以内的加减法算得很熟,唱歌、画画也都有两下子。甚至,会弹钢琴、跳芭蕾、唱京剧、打乒乓球的也大有人在。而一入学就会作文的人,我教学一辈子,一个也没碰上。可见,大家都不知道作文是怎么一门功课。你们学了几年,不少人低年级时又没练过看图写话,觉得作文挺神秘的,不好学,这是意料中的事,不必为这种现象着急、发愁。作文练习次数多了,用心学下去,你们一定会迈进作文学习的门槛。

二、从字面上看,作文不难懂的

把作文这个词拆开来讲一讲,你们就明白了。文,就是文章。你们不是学过五六册语文书吗?那里面的一百多篇课文,就叫文章。作,难点就在它身上。记得有一次我的命题是“记我做的一件好事”,有些同学把“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内容给写上了。把别人写的文章抄一遍,这样不行。这个“作”字当“自己写”讲。和“文”连在一起,意思就是自己动手写出一篇文章来。

三、内容嘛,写自己身边的事就行

不少同学都问:“自己写文章,写什么内容呢?”这可是个很有分量的问题。在我们今后的多次讨论中,我都要重点讲它的。这里,我想以一篇范文为例,说说“自己身边的事”是指什么说的。请你们认真朗读一下吧。她做得对

昨天上午第三个课间,我们班几个女生正在操场南头大槐树下跳皮筋。这时,一个穿蓝背心的男生追着小足球跑过来。只听“啪”的一声,球没拿到手,他却摔倒了。我一看,哎呀,鼻子都流血啦!

怎么办呢?我知道应该马上扶他到卫生室去。可是,他是个男生啊,我们几个你瞧瞧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第一个向前伸手。这一分钟好静啊,那男生一定是摔得很重,挣扎了两下都站不起来。突然,从我们身后闪过一个一年级的小姑娘。我认得她,她叫李娟,是我们班主任贾老师的女儿。这时,只见小李娟毫不犹豫地走上前说:“大哥哥,你怎么啦?摔疼啦?我扶你到卫生室去吧!”说来也怪,那男生忍着疼痛站了起来,跟着李娟一跛一跛地去了。

开始我们还在笑。很快,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收起了笑容。皮筋,不玩了,大家不约而同地用目光望着小李娟,望着她一直把那名男生伤员扶进卫生室……

怎么样,一个初学作文的同学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还可以吧。看来,作文是怎么回事她是明白了一些。下面,让我们就前面讲的那三点,结合这篇作文来印证一下。

1.这个同学六岁入学时,作文也没什么基础。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教上来的。那时,我记得她小提琴拉得不错,但作文也是一窍不通的。几年的学习,她逐渐入了门,知道了作文原来就是这么回事。

2.从字面上看是符合要求的。这算得上一篇文章吗?算得的(至于说它怎么就算得一篇“文”了,下次讨论)。这是她自己写的吗?是的,是她的“作”文。

3.她写的是“自己身边的事”吗?当然是。校内生活,还有家庭生活和街头见闻,这是你们作文内容的几大方面。在这篇作文中,她写了一次课间里的瞬间镜头,有所见,有所想,真真切切,挺感人呢。她这样写,知道作文就是把自己身边的事写成文章,步子迈得正。这样学下去,练下去,用不了多久,就能摸着作文学习的大门。

一篇作文该是什么样子

【问题】王老师,上次讲“作文是怎么回事”,您重点说了那个“作”字,告诉我们要“自己动手写”。那个“文”字您还没细讲呢。自己动手,写成什么样子就叫一篇文章呢?这个,我们还不清楚……

是啊,完成一篇作文,费好大的劲,该写成什么样子呢,这也是心中必须有数的。这个问题不明白,学作文的步子还是迈不开的。今天,就和你们说说这方面的知识。

成年人写文章,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文无定法”。你们初学作文,说文无定法,大家漫无边际撒了欢儿随便写,那也不行。初学一样本领,还是要照它的基本规律去练才行。打个比方说吧,各类文章,就像各种鱼一样:鲨鱼十分凶狠,带鱼长长的,平鱼扁圆的,各式各样的小金鱼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作为一条鱼,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有三部分:头、身子和尾巴。一条小鱼,也得有这三部分。你们作文,三、四年级初学时写得很短,也得有开头、中间部分和结尾。你们说,是这个理吧?

下面,我把一篇作文的要求压缩再压缩,挑最主要的三点给你们讲一讲:

一、要有题目

低年级时,你们练习学写一段话吧?那不一定要什么题目。作文就不同了。一篇文章多么短,它也得有个题目,让人一看就知道这篇文叫什么。这条作文的基本知识,你们在前几册语文书中学了那么多篇课文,该懂得的。像《小猫钓鱼》、《日月潭》、《会摇尾巴的狼》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等,不就是那些文章的题目吗?可见,作文时,写下题目并照题意要求去写,这是头一条。

二、要有内容

一篇作文,记事情,写人物,叙述见闻,表达感想,总得有一定内容才行。尽写些空话,什么“今天我真高兴”啊,“我们一定要努力”呀,没写出具体的东西,别人是不愿看的。那么,作文该写什么内容呢?那讲究可多了,后面几讲中我们将详尽讨论它们。这里,初学作文,请你们从“记一件事”起步吧。多短的一篇作文,里面记叙了一件事,就算是有内容了。前一讲那篇范文中,有“小李娟扶一男生去卫生室”那件事,不就行了吗?

三、要有段落划分

低年级学写一段话,还谈不到分段问题。要写成一篇文章,前面说的要像一条鱼的结构那样,头、中、尾三部分必须是齐全的。也就是说,你们的作文,得开头、中间部分和结尾三段都有才行。没有开头,别人看不明白;没有中间部分,少了具体内容;没有结尾,别人看不出所写的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一篇作文拿在手中,大概一看,三个段落划分得清清楚楚,那才像篇文章呢。下面,也结合一篇范文,请你们朗读并印证一下吧。一件小事

一天傍晚,我正在北窗口浇花,看到一位老奶奶买完菜,从楼下便道经过。突然,她那塑料袋破了,十多个又大又圆的土豆滚得遍地都是。这可怎么办呢?

乍一看,我真想笑。后来,望着老奶奶愁容满面的样子,我心想: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于是,我先喊了声“老奶奶,别着急”,接着,扫视了一下屋子,当机立断,把姥姥每天买菜用的大塑料提兜从窗口扔了下去。那天风不大,菜袋子飘了两下,落到了离老奶奶不远的地方。老奶奶抓住袋子,十分高兴,把地上的土豆一个个地捡进袋里。最后,她抬起头朝楼窗招招手,提着那沉甸甸的菜兜子回家去了。

第二天清早,姥姥要去小市场买菜,找不到兜子了。我说:“让我给扔楼下去了。”姥姥问明情况,笑呵呵地说:“菜兜子有的是。这事情虽小,你做得对,乖乖长大啦!”

看,中年级同学初学作文,写成这样子,哪位老师看了都会点头称道:“这算得上一篇作文了。”为什么算得上了呢?前面讲过的,它符合那三点要求。

题目,有了,《一件小事》。他写的内容与命题意思是一致的。什么叫小事呢?场面小,窗口上下;人物少,两三个人;时间短,从发现老奶奶的塑料袋破了,到她装好土豆回家,几分钟的时间。事小,又有意义,题目的意思表达得也好。

内容,有了,记叙了一只塑料袋的故事。这正符合从记一件事练起的要求。有了这一件具体事件,别人读了就不会感到空话连篇了。

段落,有了,从三段体起步,挺好。像一条鱼似的,头、中、尾结构很完整。开头段,交代了事件是怎样发生的;中间部分,较详细地记叙了这只塑料袋故事的过程;结尾段,写出了家长的表扬。这样分段写多清楚哇!

同学们,作文学习的起步知识,这两讲我们算是讨论过了。希望大家结合那两篇范文写得深一些。从下次起,我们将一一讨论“怎样写”这个实际问题了。

为什么要先审题

【问题】每次作文,老师出了题以后,都嘱咐说先别急,审好题再写。王老师,这审题是怎么回事,您给讲讲好吗?

作文练习,一步步学下来,一个个难点出现了。审题的问题,这是你们应该尽早弄明白的。从低年级的看图写话进入中年级的命题作文,审题的能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你们问这是怎么回事,让我分几点说一说。

一、什么叫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中的“命”字,有“命令”的意思。就是说,这次作文,不能谁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全班同学必须照老师拟订的题目要求去写。题目是“我的爸爸”,有人写了全校师生春游颐和园,那怎么能行呢?这就叫做不切题,即不切合题目的意思。当然喽,成年人写文章,不一定是命题作文。有时,也许是写完后再想个合适的题目。你们初学作文,照老师的命题去写,这实际上是老师对你们这次作文的引导和帮助。运动会后,老师的命题是“在运动场上”;听完警察叔叔的报告,老师的命题是“交通规则记心中”。这样的命题,很受大家的欢迎吧。

二、题意要一层层地审

作文题目字数可长可短。有的只是一个词,“春”、“红领巾”就是。多数情况,题目是由几个词组成的,这就得一层层地审,把每层意思都审明白。像“老师表扬了我”,就有三层意思:一是老师,二是表扬了,三是我。三层意思都必须弄清楚,拿得准,不能随意改动。把老师改成家长,不行;把表扬说成批评,不行;把自己换成别人,更不行。三层意思一一审明,最后连起来一琢磨,全懂了,这次作文得写自己做对了一件事,受到老师的表扬。看,两三分钟工夫,脑子里这一通思考,不就叫审题吗?

三、要注意题中的重点词语

一个作文题目包括几个词语,它们的分量都一样吗?不是的。有的词语在题中处在关键位置上,显得特别重要。像“高兴的一天”、“难忘的一天”和“本月日记一则”这三个题目,都让你记叙一天里的事,但重点词语的要求却各不相同:第一题,要写“高兴”,突出喜悦的情绪;第二题,得写上学期或前几年的事,那才叫“难忘的”呢;第三题,得注意写最近的事,时间限在“本月”里。

这样看来,审题还真得动一番脑筋呢。在每次作文时,这一环节大约只占两三分钟时间。但是,只有把题意审明,下面的一环环才能顺利进行,所以我们才这么重视它。下面,请你们朗读一篇范文,印证一下人家在审题方面的本领吧。妈妈好

我的妈妈叫秦乃珍,今年38岁,是区中心医院内三科的护士长。她个子不高,每天穿着白大褂,戴着有一条蓝杠的护士长帽,在病房里忙碌着。

妈妈好,好得我一时不知道从哪儿说。就说那天下午吧,我到医院去找妈妈。她应该4点下班,可是,护士台墙上的石英钟已经过了4点半,妈妈还在6号病房里工作着。她正在给一位年纪很大的病人扎吊针。这活,本该护士小邹阿姨干的。可是,那位老奶奶的血管像小细线那么细,小邹阿姨三次都没扎成功……妈妈一边鼓励她用心学,一边熟练地把针头扎进了病人血管里。有回血了,病人老奶奶笑了,妈妈的额头上却渗出了汗珠。

出医院大门时,我说:“妈妈,今天是姥姥的生日,您忘了吧?”“没忘,”妈妈逗我说,“哼,误不了你去吃那又大又甜的生日蛋糕!”

喜欢这篇范文吗?我们说它的成绩应该评为优,条件摆在那里呢。

一方面,它符合前两讲中讨论的中年级同学初学作文的要求:这是人家自己动笔“作”的文吧?它做到了有题目,有内容,有段落划分。因此,它的成绩理当评为优。

再一方面,它完全符合我们讲的审题要求:

1.老师的命题为《妈妈好》,这位同学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照题目意思去思考,如实地记叙了妈妈在病房工作岗位上的一件事,完全符合要求。这就是切题。

2.题意,一层层审得明白。《妈妈好》这样的作文题,只有妈妈和好两层意思,容易理解。妈妈,是文中要歌颂的主要人物;好,是对妈妈工作总的评价。从这篇作文看,这个同学是领会了题中两层意思的。

3.题中重点词注意到了吗?这正是这篇作文好的地方。妈妈在单位、在家好的表现多得很,也就是说,这次作文可写的内容有的是。那么,选什么内容写才最能表达出妈妈的好品质呢?最后选取了“为老年病人打吊针”这件事。这就叫选材。这一讲我们讨论了审题要领,下面几讲,选材呀,表达中心哪,安排段落呀……我们将一样一样地去讨论。

内容具体指的是什么

【问题】王老师,我的作文常犯内容不具体的毛病。班里不少人也都有这种情况。您说,怎么才能写得具体些呢?

内容具体,这是一篇好作文重要条件之一。和上一讲相比,一次作文中犯不切题毛病的顶多一两个人;犯内容不具体毛病的,往往有一二十人呢。难怪老师们说,中年级同学初学作文,内容不具体是常见病,多发病。

那么,内容不具体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内容具体又是指什么说的呢?这里,先拣最起码的几点和你们讨论一下吧。

一、要有一定的篇幅

篇幅,是指文章的长短。我们成年人写文章,应该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并不是长文一定比短篇水平高。对你们初学作文的同学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一篇作文,写得过短,内容是很难具体的。有的人的作文仅五六行文字,也不分段,那怎么行呢?三、四年级同学,一般地讲,一篇作文应写出三四百字、五六百字才好。你们读了前几讲学过的范文《她做得对》、《一件小事》和《妈妈好》,都是有一定篇幅的吧。

二、要写出事件的过程

记叙一件事,它是怎么发生的,中间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又怎么样?这些情节都得一一交代清楚。这样,别人才看得明白。老师讲作文知识时,会告诉你们这叫记事“六要素”。哪“六要素”呢?像范文《妈妈好》,“六要素”就写得一清二楚:

时间——一天下午。

地点——妈妈医院病房里。

人物——妈妈、我、护士阿姨、老年病人。

起因——妈妈为帮助年轻护士给老奶奶打吊针,不能按时下班。

经过——病人老奶奶血管太细,针头不好扎进。作为护士长,妈妈责任心强,技术熟练,顺利完成了任务。

结果——母女出了医院,高高兴兴回家给姥姥过生日去了。

你们看,有了这“六要素”,事件的过程具体地摆出来了,内容还会空洞吗?

三、要写实实在在的话

有些同学平日观察能力不强,记叙和描写眼前景物抓不住具体画面,写出的语句常是空话。例如:

啊,这座新建的立交桥多好看哪!

写得不具体,桥怎么好看,没写出来。

这座新建的立交桥分上、中、下三层,各种车辆在不同车道行驶,再也不见红灯一亮就堵车的情况了。

这样写,实在,具体,把这座立交桥的形状和功能描写出来了。

下面,请大家朗读一篇范文,再想想内容具体是怎么回事吧。我完成了一次作业

前天语文课上,王老师布置作业,有一项是用“漂亮”造句。他叮嘱说:“这次造句的要求是进行实地观察。从放学走出校门,直到家里,抓住‘漂亮’的东西……”

实地观察,好吧。出了校门我就集中注意力。街北新建的那座大楼不错,有十五六层呢,米黄色的瓷砖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不过,我家刚刚搬进新楼,和它差不多。哎,胡同口停的那辆小汽车真晃眼。什么牌子的?不想它,爸爸说我家这几年还不能买……

回到家,把书包往桌上一放,有了!二舅给我的生日礼物——小台灯就在眼前。于是,我全神贯注地把它又观察了一番。心里有了底,打开造句本写吧:二舅送我的生日礼物小台灯真够漂亮的,香木灯柱,淡绿色灯伞。打开它,我的字也越写越漂亮。造句本发下来了。我一看,红对勾长长的(这是老师高兴的表示),边上还有“内容具体,观察细致”的评语。回到家,姥姥见我喜笑颜开的样子,忙问:“又有什么喜事啦?”我冲姥姥做了个鬼脸,说:“不告诉您!”

这篇范文选材新颖,语言活泼,开头清楚,结尾生动,有许多优点。这里,对照前面讲的“内容要具体”看一看,三点要求它都是符合的。

第一,篇幅加长了。这篇文约有四百字吧,由三个段落组成,比第二讲里谈到“头、中、尾”三段体进了一步。这样做,自然写得更具体了。

第二,写出了完成这次作业的全过程。

那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什么作业?要求怎样?

路上,他是怎样进行实地观察的?(这种观察与思考实际上已进入完成作业状态)

回到家,他决定这次造句作业写什么?怎样进行观察的?怎样写出这个句子?这次作业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这件事不复杂。但是,他把全过程一一摆出,我们读着,感到写得多具体呀!

第三,语句实在,不喊空洞口号。

文中,新建大楼、小汽车和小台灯什么样子,都观察得细致,描写得具体。空洞的口号一句也没写。他知道空喊口号是不能把文章写具体的。

写什么有捷径吗

【问题】王老师,班里不少同学写作文时都发愁,不知道该写什么。有的同学又说不发愁,有窍门。您说,作文选材该怎么做才好呢?

作文知识学到这一讲,可以说进入了“攻难关”阶段。从这一讲起,要讲“选材”了,你们可得学得更认真、练得更起劲才行。

是啊,一次作文,题目审过后,写什么事呢?初学作文的同学都感到这是一关,班里不少同学每次作文都为选材叫苦呢!当然,也会有几个“机灵鬼”耍小聪明,选材时这样做:

一、天下文章一大抄,靠抄袭过日子

这样的同学,书包里总有几本“参考资料”。什么《少年佳作选》哪,什么《获奖作文集》呀,都有。他抄袭别人作文,不知道这是可耻的事。例如,老师的命题是《我的爸爸》,有个同学抛开自己的真爸爸不写,偏要从优秀作文选中“借”别人的爸爸用:

爸爸是当年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去年还带我去了趟井冈山呢。

我一看,年龄不合适,老将军90岁了,他才11岁!再查对一下学籍表,他爸是一名人民警察。可见,这一篇是抄袭别人的作文。这种做法很不好!

二、天下文章一大编,靠胡编过日子

这样做的同学,还有一大堆“理论根据”。“谁说我的作文是瞎编的?好多电视剧里都明明写着‘本故事纯属虚构’,天下文章一大编嘛!”有一次,我的命题是“今天又做了一件好事”,班里有两个“机灵鬼”施展胡编的功夫:

那天我出校门不远,低头一看,路边一个大钱包,里面有三万多元呢……

昨天上学时,见一个老头儿过马路,“啪”的一声摔倒了。我急忙……

这样的作文,一看就知道是胡编的。你们初学作文,要从写真实起步。文学里的虚构,那是以后的事情。

三、翻来覆去总写一件事

记得有一年,班里转来一个新生。一次作文命题为“寒假里的一天”,他写去哈尔滨姥姥家过年,看了冰雕展览。我看后觉得内容不错,评了“优”。谁知,后来在《难忘的一件事》、《日记一则》等题下,他总写看冰雕那件事。课间,他还向同学们介绍这种“窍门”,说:“有了一件事,以后不管老师出什么题,总写它,准行!”这当然是不会取材的表现,也是我们不提倡的。

那么,作文选材,挑什么内容写呢?挑日常生活中真实的生活呀!请读读这篇范文吧。在商店里

晚饭后,妈妈带我来到街北新开的大商场。哇,真漂亮啊!彩灯勾画出五层大楼的轮廓。迎面大厅“顾客您好”四个霓虹灯大字映着人们的笑脸。

我们先乘电梯来到三楼。到服装柜台,我看中一身运动衣。妈妈说天快凉了,又给我挑了一件鲜艳的绿毛衣。我穿上试了试,售货员阿姨说:“这毛衣就是给这姑娘织的……”

下到二楼,我在文具柜台挑了一只转笔刀和一盒24色彩笔。妈妈刚要付钱,我说:“不用您老人家破费,买学习用品,用我的零花钱。”

到一楼,糖果柜台是必定要看的。今天妈妈高兴,非让我买几样不可。我挑了一袋大白兔奶糖,又买了一斤椰丝糖,那是爷爷最爱吃的。

我们提着大包小包向大厅走去。一位戴着“值班经理”胸牌的伯伯彬彬有礼地说:“欢迎您再来!”我心想,我是一定会再来的!

这篇范文优点不少。它有明确的中心;段落分明,中间部分又分三个小段写,条理很清楚;语言生动、活泼。其中,内容真实可信是一大特色。

跟妈妈去了商场一趟,买了些服装、文具和糖果,很平常的事。这样的事尽管没有“跟老红军爸爸回井冈山”那样动听,但它是真实的,从自身生活中选取的,绝不是抄袭人家的。

去商场买东西,所见所闻都是真人真事。和“捡大钱包”、“扶摔倒老头儿”相比,就更显得真实可信。

至于“总用那一份材料”,本文也没有那样的毛病。

总之,作文材料写什么内容,一不要抄人家现成的作文,二不要闭上眼睛胡编乱想,三不要总写过去用过的东西。作文选材是没有哪些捷径可走的,要老老实实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的内容写,这才是迈出作文选材坚实的第一步。

选材的正路在哪里

【问题】王老师,上一讲,您谈了作文选材不要走那些乱七八糟的“捷径”。那么,选择作文内容,正确的路子在哪里呢?我们怎样才能提高选材能力呢?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选材学习上的一些问题,批评了一些同学抄别人作文、编虚假事件和用旧材料的做法,那些做法不是什么学习路上的“窍门”。作文选材是项硬功夫,直到小学毕业,练好这项功夫都是不容易的。中年级开始由浅入深地学,选材时的思路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真——从写真实起步

这一条不必多讲。前五讲内容多次谈到了写真实的重要性。前五篇范文都是写真实最好的例证。像“完成一次造句作业”,像“跟妈妈去大商场买东西”,这些生活里经常发生的事情,照实写下来就是,用不着抄别人的,用不着胡编。写文章,要从真实起步,这是作文学习的正路,请大家一定要记在心里。

二、新——尽量选新鲜的事件写

凡是真实的事情,都可以作为作文内容吗?那可不一定。要是那样,作文选材也就容易了。在真事的基础上,要挑选比较新鲜的东西写,那别人才愿意看呢。

我们当老师的是你们作文的第一个读者。读文章,最令人不愉快的就是看千篇一律的内容。例如这两个命题吧:《记一次劳动》——写当值日生那天的事,早早儿到校,洒水、扫地、擦玻璃……

做值日,这样的活一个学期要干20次吧?洒水扫地,若没有什么新的体会,就不要写了。《学雷锋做好事》——那天去爷爷家,坐地铁,我给一位老人让了座……

若是在班里一问,这学期谁在公共车上让过座位?举手的会是一大片。这样的事,你干我干他也干,大家太熟悉了。

学会从真事中选新鲜的内容写,那才说明你的选材能力进了一步。

三、独——挑自己独有的材料写“自己独有的”,怎么讲呢?就是说,你写的这件事班里同学们是不知道的,连老师也不知道。它是属于你自己独有的,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件事。这样挑选的内容,别人才更喜欢看。

例如,命题是“记一次集体活动”。选材能力强的同学,审题后选材的思路是这样的:

写去年六一联欢会吧,真实是没错的,只是内容旧了点,有些情节想不起来了。

写上周全校运动会吧,内容是新的,但那是全班同学共有的材料。我写,别人也可能写,那就和很多人的选材一样了。

写前几天跟总辅导员去市卫生防疫站参观吧。那次活动,各班只去卫生委员一人。我选那天的事写,同学、老师都不知道。

这就叫选自己独有的材料写!

请大家读读下面这篇范文。看花展

5月中旬的一天,学校美术小组搞了一次活动,尤老师带我们去北海公园。人人都带上了画夹子去画春天。

公园里,桃红柳绿,春色正浓。有不少同学脱去毛衣,穿上了衬衫。湖面上小船真不少,一条船上还传出悦耳的歌声……

我们几个得到尤老师允许,进了月季花展厅。哦,好香啊!一盆盆月季花争相开放,紫的、红的、黄的、白的,令人眼花缭乱。有盆花和我一般高,全棵上开了108朵花,名叫“水泊梁山”,多有意思啊!

我在一盆黄月季前看得出了神。这棵月季有一尺来高,两朵大花怒放,一朵高一些,昂着头;一朵矮一点儿,特香。它俩中间有一枝粗壮的花蕾正使劲往上长呢,含苞欲放。我就把这盆花画下来吧,记下它的名字——幸福家庭。我要把这幅画送给爸爸妈妈。

集合了,尤老师检查了每个人的画夹,十分满意。这次去公园画春天,看花展,使我大饱眼福,令人难忘啊!

现在,让我们用选材的三点注意事项来看看这篇作文:

其一,“真”,文中记叙的是学校课外小组活动的过程。

其二,“新”,今春刚发生的事。

其三,“独”,这一点最见功夫。那次作文,是全班同学去陶然亭公园集体看花展后我出的命题。这个同学很用心选材,他躲开那次集体看花,挑选这次“自己独有”的材料写。这样的内容,怎么会跟别人重样呢?

你知道什么叫“二选一”吗

【问题】上一讲,您谈了选材三点注意事项,叫“真”、“新”、“独”。王老师,怎样才能选出自己独有的材料呢?这挺难的,您再讲讲好吗?

是的,你提得好,这个问题是选材过程中最要劲的地方,我也正准备再说说呢。“真”、“新”、“独”的功夫,要练得有两下子是不容易的。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再进一步展开讨论。

一、作文不要千篇一律

有些事大家越整齐越好。电视中有国家领导人检阅仪仗队的镜头吧,你看那几百名礼仪官兵,个头儿一般高,服装一样新,执枪、行进那叫一个“齐”呀,十分精神,特别好看。课内作文可别这样。要是几十个人写“高兴的一天”,都是帮低年级同学擦玻璃,我们老师晚上批改这样千篇一律的作文,非困得睡着了不可。

那么,为什么有的同学喜欢千篇一律,习惯于别人写什么我也写什么呢?这是低年级时练习看图作文造成的。那时,老师课上挂出一张图,雷锋叔叔给大嫂买车票,全班同学自然是都写这件事。低年级嘛,照图写,内容一样是正常现象。升到中年级,若是写“我的妈妈”,人人都写“妈妈叫李素丽,是汽车售票员”,那怎么行呢。

二、从“单打一”到“二选一”

学选材大家都是从“单打一”起步。“单打一”,即审题后想到一份材料便决定了,就写它啦。这是选材能力没过关的常见做法。例如命题是“我的老师”,校内老师几十位,写谁都行啊!但是,许多同学首先想到的是班主任耿老师。等作文收上来一看,全班竟有三十多人写耿老师。

会“二选一”这招后情况就不同了,有几个人的选材思路是这样的:

甲——耿老师、总辅导员李老师;

乙——耿老师、教音乐的关老师;

丙——耿老师、卫生室的齐老师;

丁——耿老师、教导处的王主任。

这时,几个人若再碰碰头,互相躲着写,“二选一”嘛,分别写李、关、齐、王四位老师,千篇一律现象还会出现吗?

这样的作文,一篇一个样,我们爱看。

三、要在“选”这一环上下功夫

选材,只想一样内容就决定了,实际是没有“选”。妈妈去布店买布,布料那么多,这才能“选”呢。作文选材,先学会“二选一”,这是迈出的第一步。“二选一”,平日学语文就得注意这么想,这么练,例如简单的作业组词:“谁能用‘学’组三个词,请来板书。”

第一个上来的,轻而易举写出:学校、学生、学习;“请开动脑筋,不得重复,谁能再来?”

嗬,举手的人很多,我叫上四位同学,分别写出:“文学、科学、医学”;“学者、学术、学识”;“儿童文学、科学画报、大众医学”;“学而不厌、博学多才、品学兼优”。

我好好表扬了这四位同学。其实,他们用“学校、学生、学习”组词,当然是会的。但是,他们脑子里有“二选一”,肯在“选”这一环上下功夫,更好的答案出来了吧!

讲到这里,使我想到了分数和能力的问题。考试时,组词这道题是6分,这5个人答案都正确,得分相同。但是,论能力,讲水平,明眼人一看便知,后四人比前一人高出一档。写作文,练选材,就是得从提高能力上下大气力。有的同学曾问过我:“我的语文成绩总是优等,为什么还不会作文呢?”我想,上面这项组词作业能说明一些问题吧!

下面请大家读读这篇范文,看看人家是怎样学习运用“二选一”方法的。生日礼物

星期六晚上,二姨刚下了火车,就急匆匆地来到我家。“莎莎,这是二姨从广州给你买的大白兔钱罐,祝你生日快乐!”

我接过钱罐一看,啊,真是一只可爱的大白兔。它长长的耳朵,一双又红又亮的眼睛,短短的尾巴,真好玩儿。在它的颈部有个扁扁的放钱孔。二姨知道我有爱花零钱的毛病,借过生日送这样的礼物,我十分感谢。

我把大白兔钱罐放在书架上。从这天起,爷爷、妈妈给的零花钱,多半我都攒起来,悄悄地放进大白兔钱罐里。每次放钱时,大白兔好像都在望着我笑。爸爸问:“莎莎,最近怎么很少见你吃冰激凌、巧克力呢?”我神秘地说:“我的零花钱都‘喂’大白兔啦!”

假期到了,大白兔也装满了。我打开它的底座,取出钱,来到书店。当我买回《算得快》、《世界真奇妙》等书时,心里高兴极了。我拍着这生日礼物说:“大白兔哇,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这篇作文,有两点我要说一说:

其一,选材方面,它怎么算是“二选一”的结果呢?这里的详细情形我知道。作文那天,赵莎莎见到命题是“生日礼物”,便在笔记本上拉开了单子。这几年过生日,长辈们给的礼物真不少,有:书包(三个)、铅笔盒(四个)、电子琴、台灯、各样服装、各种玩具、文房四宝、大白兔钱罐……“二选一”,那只是学习选材迈出的第一步罢了。审题后列出这一大堆材料,挑来选去,她决定写那只储钱罐,多肯动脑筋哪!

其二,好的作文,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请你们先想想这篇“生日礼物”的中心是什么?从下一讲起,我们将进行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讨论。

什么叫“中心思想”

【问题】王老师,上一讲最后那篇范文“生日礼物”,中心思想是“储钱罐大白兔是最好的生日礼物”,对吗?什么叫“中心思想”?我不大明白,您给讲讲好吗?

首先我要说,你的回答与正确答案差得很远。这说明你们对中心思想是怎么回事还模模糊糊。不要紧,刚进中年级嘛,“内容具体”好懂,“中心明确”是难了些。

下面,我先从最浅的几方面讲讲有关文章中心思想的知识吧。

一、内容与中心是两回事

一篇文章,什么是它的主要内容,什么是它的中心思想,这可是两个问题。内容与中心分辨不清的同学,说明他的作文能力还不强。

内容,这是好理解的。以低年级课文《司马光》为例吧。学过它的同学都会知道,这篇文章的内容大意是:

司马光在院里玩时,发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几个伙伴都吓跑了。司马光没跑,他用石头砸破水缸,水流出来,那小朋友得救了。

那么,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低年级时,老师讲“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

在困难面前,在紧急时刻,不要慌张,不要退却,要镇定,要开动脑筋,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有人说这一课的中心是“读了它我知道了,以后遇到小孩儿掉进水缸,赶快用石头砸……”这就不对了。这说明他还不知道中心思想是怎么回事,说明他对内容与中心还分不清。

二、中心明确,十分重要

前几讲,我谈到内容不具体是班内作文的常见病。那么中心不明确呢?问题可以说更为严重些。在普通班级里,约有半数以上的同学作文成绩只能达到“良”。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仅有具体内容,没有明确的中心。请大家记住,要想取得好成绩,作文非达到“中心明确”这一条不可。

三、从课文中增长作文知识

语文学习是作文学习的基础,这话你们一定是常听老师讲的。平日语文课上,多用心听老师讲解,对中心思想是怎么回事,会逐步领会的。我在课上叮嘱同学们的话,是“离开故事情节去想那个道理”。这样做,很容易把中心思想找出来。例如:《小猫钓鱼》——(离开小猫、老猫的故事)学本领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狐狸和乌鸦》——(离开狐狸、乌鸦的故事)爱听奉承话是要吃亏的。

中年级阶段,如果对内容与中心总分不清,到高年级作文能力也难以提上去。下面这篇范文,中心十分明确,请你们认真地读一下。我的同桌

铃声响了,我们几个满头大汗离开乒乓球台回到教室。见同学们都摆出了文房四宝,我这才想到这节是书法课。

田老师六十开外,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先生。他对同学要求很严,讲过几分钟后,大家开始写了。这时,我左翻右找,从书包到课桌,里外三遍,连毛笔的影子也没有。“真糟糕!”我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又没带齐学习用品!”

这一切,都被同桌郭敏看在眼里了。我们虽然同桌,平日里却很少说话,男女生嘛。在这关键时刻,她从书包里拿出一支新毛笔递过来说:“这是我爸爸昨天刚给我买的,你先用吧。”怎么,把新笔借给我?我不好意思,没伸手接。她把毛笔放到我桌上,又说:“快用吧,完成作业要紧,田老师可快过来了!”

我不再犹豫了,接过笔,开始写字。新毛笔真好使,不一会儿,我写完了两行。田老师走过来,看着我,微笑着点了点头。

第二天,大字本发下来啦。我急忙打开一看,“优”,田老师还在篇头写了“很见进步”四个字。我心想:多亏郭敏及时帮助哇!

什么是文章记叙的内容,什么是文章表达的中心,读了这篇作文,你们应该是清楚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

内容大意——书法课上,我忘了带毛笔。同桌郭敏将新毛笔借给我用,使我取得了好成绩。

中心思想——同学之间应该团结互助,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及时地伸出友谊的手。

好了,“中心明确”是好作文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要进行几讲的讨论呢。这里,先布置一个思考题:

什么是文章内容?什么是文章中心?请你把《她做得对》、《一件小事》等范文找出来,像本实例这样,分别说说它们的内容大意和中心思想。

表达中心的常见病有哪些

【问题】王老师,上一次您讲了中心思想,说它是好作文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听懂了。我们班也是这样,发作文时,老师常批评不少人写的作文中心不明确。您说,这方面我们常犯的毛病有哪些呢?

中心表达得不好,这是你们作文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不少同学有这样的缺点,作文成绩总达不到优等。今天,结合我批改作文见到的情况,说说这方面的问题。

一、中心偏了,与题目不对口

中年级阶段,有些作文命题浅一些,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题目里明白地标出来了。如“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文章中心是歌颂主要人物热爱劳动的好思想;“伊伊夸我有礼貌”,文章中心须表达自己对人有礼貌的好品质。

有的同学从审题到选材,忽略了题目对中心的要求,写着写着,偏了,表达了另外一个中心。那次作文命题是“一个刻苦好学的孩子”,他写“组长宋心英,学习好,又肯帮助人,上周我因病四天没去上课,她天天放学后帮我补课,十分耐心……”看,这是写宋心英关心同学、助人为乐呀,与题目要求怎样刻苦好学不对口了。

二、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中心

这样的同学,多是作文知识学得不好,对文章的内容、中心还搞不大明白。审题、选材构思过程中,他并没想要表达什么中心这一环。初学作文,这种毛病是很多见的。

例如命题为《我的一天》,有个四年级同学写了六百多字,四个段落:

第一段:星期日,吃完早点,我乘地铁到石景山外婆家去。

第二段:外婆给我包饺子吃,还带我去新修的花园玩了一会儿。

第三段:表姐玲玲也回来了,她教我说了几句阿拉伯语,真好玩儿。

第四段:天黑了,奶奶正担心我,我回来了。

这样的作文,难怪别人看不出表达什么中心。从这里大家应知道:内容很具体的作文,但没有明确的中心,不能算是好作文。

三、两个中心,思想分散

大家知道,一篇文章有一个中心思想,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作文知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想内容,那就不好了。

记得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写“我的爸爸”。作文指导课上,我一再叮嘱大家:“只写爸爸一个方面的好品质。”可是,有几个人没照要求做,其中一篇,除头、尾外,中间两个段落是:

第一段:爸爸是二附中的物理老师,教高三毕业班。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带病上班,胃溃疡那么重,却坚持“等学生毕了业再住院”。

第二段:爸爸生活十分俭朴,省吃俭用,从不乱花钱。去年他过生日,妈妈做主花三百多元钱给他买了双皮鞋,他心疼极了,差一点儿和妈妈吵起来。

是的,这都是爸爸的好思想,好表现。不过,把这样两个互不相干的品质硬捏在一起,凑成一篇作文,便造成“一篇文章两个中心”的败笔了。一篇作文只表达一个中心,这一作文知识要认真领会呀!

好,请读读下面这篇范文。奶奶夸我啦

寒假里的一天,69岁的爷爷咳喘病犯了,躺在床上休息。奶奶要去街道居委会值班。她走前嘱咐我说:“上午不要出去玩,要在家和爷爷做伴,这是任务。”

好吧,既然是任务,就得认真完成。

一会儿,爷爷咳嗽了。怎么办呢?我倒好温开水,让爷爷吃两片药。

又过了一会儿,爷爷饿了,要喝牛奶。我说:“您别着急,我把牛奶热了给您喝。”我来到厨房,学着奶奶的样子,把奶锅放到炉子上。一会儿,白花花的牛奶开了。我眼疾手快,立即端下小锅,把热奶倒进碗里,又放上一勺白糖,端到爷爷的床头柜上。爷爷见了,满意地笑了,病似乎也好了许多。

爷爷有滋有味地喝着奶。我知道他不再睡觉了,便扭开收音机。电台正播放爷爷爱听的京剧《赤桑镇》。爷爷得意地用手叩着节拍,嘴里还跟着哼哼,一声也不咳嗽了……

11点半,奶奶回来了。“你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我还没回答,爷爷就抢着把上午的事一样样地说给奶奶听。听完后,奶奶把我揽在怀里,情不自禁地说:“真是我们的好孙子!”

那次作文,命题是半自选式的,《伊伊夸我啦》。他把“伊伊”定为奶奶,通过半天在家护理爷爷的事,写出了“在家应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中心思想。我们说这篇作文中心明确,那是因为前面批评的几种毛病它都没有。

其一,与题目对口。这次的命题,没点明要表达什么中心。“夸我啦”,夸哪方面的好品质,自己决定。这个同学选定“孝敬老人”这个中心写,完全符合要求。

其二,中心确定后,选材有准数。这位同学知道要围绕“孝敬长辈”这个中心选择内容。“倒水吃药”、“热牛奶”、“调收音机”,这些内容,正是表达中心的有力材料。

其三,没让第二个中心出现。

好了,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表达中心的一些常见病。至于用哪些方法才能把中心思想表达得更好,下次再讲。

她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问题】王老师,中心明确这条作文要求我已经懂了不少。您上次说,要接着讲表达中心的一些方法,它们有哪些呢?

平日语文课上,常见的表达中心方法很多,用心学习的同学是应该学到一些的。这里,结合四年级一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向大家介绍几种表达中心的方法。

她叫舒玉娟,作文成绩优异,主要特点是善于表达中心思想。听她谈谈,再翻翻她的作文本,我认为以下三点是她取胜夺标的主要“招数”。

一、构思时确定中心,做到心中有数

作文课上,看到黑板上的命题立即动手的人,很难写得好。为什么?因为这样匆忙动手,缺少周密的构思过程。玉娟作文时态度从容,稳扎稳打。动笔前这十几分钟,她习惯地要动三轮脑筋呢。要经过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审题,领会好命题要求。

二是选材,同时认真想一想写这样的材料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这一环至关重要。

三是拟份简要提纲(这一环下次再讨论)。

例如写《老师帮助了我》。玉娟审明题意后,脑子转开了:写哪件事呢?写算术古老师批评我最近有骄傲情绪;表达什么中心呢?突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脑子里有了这一番思考,写起来必然心中有数,作文也就有了明确的中心。

二、紧紧围绕中心选材

确定中心思想后,选什么内容来表达它,这很重要。特别是遇到写一个人这类命题,更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选材。

例如一个同学写《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文章的中心“有礼貌”,已标在题中了。她决定写表妹雯雯。全文包括五个段落:

表妹雯雯刚上一年级,很懂礼貌。

每天早晨到校,她都主动向传达室老爷爷打招呼:“韩爷爷,您早!”

家里来客人,她会看来的是什么人,给客人找出一双合适的拖鞋。

晚饭后分水果吃,她总是挑最大最好的送到奶奶面前。

家里人都说她比我这当姐姐的懂事。

看,中间三个段落,“问早”、“找鞋”、“送水果”,都是围绕“有礼貌”这个中心来选的吧。

三、写好结尾,突出中心

我教的班里,同学们作文时有个良好习惯——写到结尾段时,停下笔想三分钟,看怎样写才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一招学到手,是很有用的。

想知道这个同学是怎样用写好结尾表达中心的吗?请你们读读下面这篇范文。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我的妹妹小雯雯,快七岁了,上一年级啦。她是姑姑的掌上明珠。奶奶对我们俩都喜欢。不过,“雯雯真乖,真懂事,真有礼貌!”这样的话,奶奶是逢人便说,说起来脸上的皱纹都少了一半。

雯雯也的确是个招人喜爱的孩子。

早晨,我们俩一块儿上学。一进校门,迎面的大花坛令人眼花缭乱,香味扑鼻。门房的老韩爷爷正在用喷壶给花浇水。雯雯走过去,行了个队礼,喊:“韩爷爷早!”乐得韩爷爷的胡子都飘了起来。

这两年,家里装修房间,地面铺了讲究的木地板。有了地板,拖鞋便多准备了一些。每逢有客人来,问过“您好”后,雯雯总是主动把拖鞋递过去。不管客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她都能把合脚的拖鞋递上。“多懂事的孩子!”客人们都这样夸她。

不管什么季节,每天晚饭后,妈妈准是洗一大盘水果端到电视机旁的小桌上。桃子的色彩鲜艳夺目,切开的哈蜜瓜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我总是以最快的速度伸过手去。雯雯却不这样。看哪,她挑了最大的一块哈蜜瓜,送到了奶奶面前。

要说发信、买烧饼、切面哪,奶奶用得着我;要说对人有礼貌,奶奶总夸雯雯。她每天“姐姐、姐姐”地叫着。看着她那天真的样子,听着家里人夸她的话,我心服。有这样一个小妹妹多好哇!

这一篇写的是刚上一年级的小表妹,很有点儿意思。前面讲的几种表达中心的方法,她运用自如。

其一,审题构思时,由于题中已点明了中心,她抓住“有礼貌”进行各环节构思活动,心中当然是有数的。

其二,紧紧围绕中心选材,这一点她做得最好。表妹小雯雯可能有很多优点,功课学得好,总得双百分;热爱集体,当班长很负责……因为这些与中心没什么关系,她都没选用。她在文中选用的三个镜头,“向老工人问早”、“为客人找拖鞋”和“给奶奶送水果”,都是突出“有礼貌”这一中心的有力材料。会这样选材来表达中心,这说明她的作文能力很强。

其三,结尾没空喊口号。和表妹对比,她也没把自己说得多么不好。出门跑腿买东西,那是她的长处。但在对人有礼貌这一点上,她这个当姐姐的确实不如妹妹。因而,家里人夸雯雯,她心服。

怎样安排各段重点

【问题】王老师,学作文怎样选择内容和表达中心,您都讲过了。我在作文分段上有困难,有时不会分段,从头到尾堆在一起;有时写几行另起一段,瞎分。您看该怎么办?

对,是该讲讲段落的问题了。一篇好的作文,除了内容具体、中心明确外,段落分明也是重要的一条。一些中年级同学不明白为什么要分段写,不懂得分段的要领,不知道各段的任务,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那还不条理分不清,写成一堆“乱毛线”。

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是有一定道理的。今天这一讲,我们就讨论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一、结构要完整

还记得第二讲里我打的一个比方吗?一篇文章,长也罢,短也罢,都像一条鱼,都得有头、中、尾三部分。这三部分都有了,叫做结构完整。平时批改作文,结构不完整的毛病是常见的:有的开头没交代清楚就急着往下写,有的中间部分干瘪瘪的没内容,有的干脆没有结尾段。写成这样,当然不能算是好作文。

二、头、中、尾的任务

一篇作文三个部分都得有,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的任务。

1.开头段,常常是把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点清楚,把情节的起因说明白。如前面《一件小事》的开头:

一天傍晚,我正在北窗口浇花,看到一位老奶奶买完菜,从楼下便道经过。突然,她那小塑料袋破了……

把时、地、人、事点一下,别人读下去便一清二楚了。

2.中间部分,主要任务是记叙事件过程,摆出具体内容。它的特点是分量重,篇幅长。这样才能把中心表达得有分量。请想想吧:一条带鱼,身子部分长长的;一列客车,乘客车厢多多的;一座宝塔,除尖、座外,中间多少层?一句话,作文的中间部分篇幅要长,内容要充实,事件的主要过程都记叙在这里。

3.结尾段,点明事件的结果,并给人留下一定的印象,使中心表达得更明确。如《一件小事》的结尾:

第二天清早,姥姥要去小市场买菜,找不到兜子了……姥姥问明情况,笑呵呵地说:“……乖乖长大啦!”

这样写,故事情节圆满,中心更加鲜明。

三、要学会把中间部分再分成小段写

应该说,中年级阶段,你们的作文结构能照头、中、尾三段安排,就算合格了。这“再分成小段写”是往高年级作文过渡的进一步要求。它有一定的做法和规律,待日后有机会再细讲。这里只是蜻蜓点水地提示一下,在掌握基本分段要领后,可以朝这方面努力。用心学习的同学要多多思考它,领会它。

下面请你们读的这篇范文,它的头、中、尾结构正是经过用心安排的。日记一则9月14日 阴

第三节课开始了。教社会课的戴老师还礼后准备讲课。然而,她目光向下一扫,咦,古志义还站在那儿不坐下。“你,怎么回事?”戴老师边说边走到第五组行间。古志义只是回一下头,一言不发。我伸着脖子看了看,唉,也不知道谁这么恶作剧,上节课写完大字,把一些墨汁倒在了他的椅子上……

古志义仍然站在那里。“这是谁干的?”戴老师生气了,在黑板正中画了个大问号。“这节课还上不上呢?怎么上?敢做敢当嘛,是谁干的,应该勇敢地站出来!”

教室里悄然无声。

这两分钟静得可怕。戴老师年近六十,有高血压病,可别把她气坏了。这节课难道就这样僵持下去吗?

突然,我前面站起一个人,是我们小队长班铃铃。她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走到古志义那里。先用抹布擦去那些墨汁,又掏出手绢把椅子面擦干净……

古志义坐下了。戴老师开始讲课。

这一天,我脑子里一直转悠这件事。我并没多去想那恶作剧是谁干的,我只是在不断地问自己:班铃铃当时能挺身而出,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唉,我臂上还戴着“两道杠”呢!

这一讲,我们讨论的是作文的结构要完整,分析了头、中、尾三部分的任务,点明了中间部分再分小段写的重要性。这三点,对照这篇范文,都可以看清楚。下面,我把她的作文提纲端出来,你们可以用心思考一下。

开头:社会课上,古志义不坐下。

中间部分:

原来,有人在他椅子上倒了墨汁。

戴老师生气了,进行查问。

教室里静悄悄的,无人承认。

小队长班铃铃把那椅子上的墨汁擦干净。

古志义坐下了,课顺利进行。

结尾:我得好好向班铃铃学习。

这里,让我考考你们吧!看谁能对照范文与提纲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开头段,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了吗?

中间部分,内容是不是详尽具体?又分了几个小段写的?这样写是不是把这件事的经过都记叙出来了?

结尾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什么叫作文提纲?照提纲作文有什么好处?

你会拟订作文提纲吗

【问题】王老师,列作文提纲的事您点过好几次了。听说高年级许多同学都会列提纲,用提纲。您什么时候给我们讲讲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现在就讲。

说到作文提纲,我也常听到同学们提出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什么是作文提纲

中年级同学练习作文时间不长,次数不多。有些人乍听到作文提纲,一时摸不着门路。其实,作文提纲并不难懂,一句话,它是写文章的人下笔以前拟订的计划。这计划,无论谁写文章都是应该有的。只是有的人不写出来,用脑子想一番罢了。更多的人,作文前是把想好的计划列出来的,这就叫作文提纲。

高年级同学练习作文,都应该会列提纲、用提纲的。当老师的看一眼他的提纲,就能知道这篇作文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内容了。我家也富了

开头:不说电气化,单说喝什么。

中间部分:

听爸爸说,几十年前,家里人除爷爷每月买二两茶叶末外,别人都喝白开水。

后来,爷爷的茉莉花茶档次越来越高,越沏越香,我们也跟着喝。

如今,家里的饮料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详写)。

结尾:只有奶奶收拾那些废瓶废罐,说还能卖几个钱。

二、为什么要列作文提纲

老师指导你们练习列提纲,主要有这样三点理由:

一是下笔时心中有数。照着提纲写下去,紧紧围绕中心,一小段一小段地记叙,可以顺利地完成全文。

二是帮助你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遇事先订计划,然后照计划步步落实。

三是动笔写文章,不再打底稿了。

我知道有不少人,包括一些成年人,每次动笔写东西都必须打底稿,连平时写封信都得那样做。在讲究效率的今天,这是不可取的。还是照提纲作文好。我本人一直是这样做的。就说我写的中年级作文辅导材料吧,列提纲时,我先把十几个题目拟订好,再在每个题目里安排要讲的几个重点、举哪篇范文为例,这就齐了。动笔时,每讲照提纲进行,就不太费劲了。

三、怎样列作文提纲

提纲的拟订,格式多种多样。你们初学作文,不要追求那些复杂的。这里,我提示几点请你们学列提纲时试试做。

一是列提纲的时间。每次作文,题目审明白,要表达什么中心确定好了,用哪些材料写也有了,这时就该动笔列提纲了。

二是列提纲的格式。题目写好后,把头、中、尾各段大意写出来就行。中间部分要分小段写。前面不是举了一些实例吗?你们多用心读,或摘抄几份提纲,那就入门了。

三是在用中学习,练中提高。开始学列作文提纲不大顺手,那是意料中的事,不可能一学就会的。这时,要有耐性和韧劲,通过不断练习,列提纲的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下面,请结合一份提纲读一篇范文,看看人家是怎样照提纲作文的。我了解他

开头:爷爷不会花钱。

中间部分:

他给山区孩子寄去400元。

读报时,称赞有远见的企业家。

我呢,追求高档的生活。

结尾:我要做爷爷的好孙女!我了解他

我的爷爷个子不高,白头发,整天乐呵呵的。他呀,哪儿都好,就是太小气了,不会花钱。

爷爷是医学院有名的教授。他每月发好多的工资,还有稿费,钱可多啦。可是,该买的东西他却舍不得花钱。爸爸要给他买一件厚一点儿的新大衣,他摇摇头,说那件短大衣穿着挺舒服。姑姑要给他配一副新式眼镜,他又摇摇头,说老镜子戴着习惯了。说他小气,前些天为帮助边远山区的两个孩子上学,他也没跟奶奶商量,一下子就寄去400元。

那天晚饭后,爷爷可精神了,一边喝着茶一边评晚报:“看看吧,这才叫有远见的企业家。”他招呼我来听听,“人家挣了大钱,一下子拿出1200万,建了一所相当漂亮的学校……”

作为爷爷的孙女,我可不像他那么小气。最近两年,出门我要打的,穿衣我要挑名牌。每逢过生日,望着长辈们送的礼物,我还得挑挑选选呢!

我是爷爷的好孙女。家里人都说,我长得最像爷爷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想:我对爷爷的好品质都了解吗?爷爷,我爱您,我一定要做您满意的好孙女!

这篇作文很有特色,表达了爷爷对有钱应该怎么花的正确观点。有了这样鲜明的中心思想,放到高年级都是一篇好作文。

我把它放在本讲中,目的在于请你们对照人家动笔前列的作文提纲,认真思考一番提纲的作用,领会一下提纲的列法。弄明白这一点,也许你们在日后动笔写东西时,会非先列好提纲不可呢。

作文难写不怪你

三、四年级许多同学学习上都有件发愁的事,那就是几个月过去了,作文总入不了门,聊天儿时,常听大家说:“课程表上功课十来门,顶数作文最难学。”“唉,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可也怪,班上怎么那么多人都怕作文呢?”“我就不信,作文这大门我们就敲不开,闯不进!”

从这些谈话中我听得出,同学们还是重视作文的,还是很想学好这门功课的。其实,作文大门不难敲,不难进。作为一个老教师,我很愿意帮大家尽早迈进作文的门槛。我先和你们交换一点儿意见,那就是面对关闭的作文大门,别着急,别心烦,作文难学,不怪你们。

那么多班级,那么多中年级同学,为什么许多人觉得这门功课难学呢?

我认为,在多方面的原因中,基础太弱是普遍的原因。怎么讲呢?你们刚刚入学时的情景还记得吧?论知识和本领,当时班里许多人都已经“有两下子”了。有的人能认读不少汉字,会背诵许多首古诗;有的人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很熟练;有的人会画画,能歌舞;也有的人会弹琴、打乒乓球、玩电脑……这些就是基础!而一入学就会作文的,我教了一辈子课,一个也没碰上。可见,大家都不知道作文是怎样一门功课,你难,我难,他也难。更何况许多同学在低年级时的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课上练习得又不够。一升到三年级,要学作文了,怎么会不难呢?大家觉得作文这门功课挺神秘的,不好学,一时敲不开它的大门,这是意料中的事。

入门之前,你们先看准它的门径在哪儿。我曾经问过一些中年级同学:“请你们说说,让你们作文,你们知道一篇作文该是什么样子吗?”

大家你看看我,我瞧瞧你,回答得吞吞吐吐:“一篇作文,我想,一定得用上好多好多新词吧?”“一篇作文,比喻句是一定不能少的。”“一篇作文,得老长老长的,写上好几千字吧?”“一篇作文,得有好多好多的‘生活’吧?”

不行啊,同学们。你们学了三年多语文,连一篇作文该是什么样子都说不准。连作文的大门在哪儿都没找着,那怎么使劲呢?从现在起,让我当你们的参谋,当你们的助手吧。大家齐心协力,先认准作文大门,再奋力拼搏冲进去,人人都成为作文学习的优等生,你们说好吗!

一篇作文什么样

同学们,上一讲我谈到“作文难学不怪你”,那是由于同学们都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许多人读了感到有了信心。不过,当我问道:“一篇作文什么样”时,你们没有答在点子上。现在我们就结合一篇三年级同学的作文,和大家一起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吧。谁来读一下?我完成了一次作业

语文课上,王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用“心爱的”造个句子。他说:“回家后先观察,看准哪样东西是自己心爱的,再瞄准它写个完整的句子。”

下午放学回到家,我就开始照老师的要求做了。也别说,家里我心爱的东西还真不少:窗台上的小鱼缸,两条美丽活泼的小金鱼在水中追逐着;写字台角上的大白兔储蓄罐,那是去年外公送我的生日礼物;还有那把刚刚归我用的小提琴……挑来选去,定了,我打开造句本写道:心爱的——自从外公给我买了心爱的大白兔储蓄罐,我那乱花钱、买零食的毛病改掉了许多呢。

第二天本子发下来一看,红对勾那“尾巴”甩得长长的,这是王老师在夸我的句子造得不错呀!

怎么样,这篇作文还可以吧?

当我问到大家对它的看法时,有几个人的小嘴撅了起来:“哟,这么短哪,这能叫一篇作文吗?”“它这里头也没用上什么特别生动的词啊!”“没错,成语呀,比喻句呀,一个也没用上。”“这里面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呀!”“完成一次作业,他不就是造了一个句子吗?照这样,算两道应用题,读背一首古诗,画个大苹果,学唱一首新歌,同样也能写成一篇文章,我们也会写。”

对了,最后这个同学说得对,结合这篇作文,我要和你们议论一下“一篇作文什么样”。

1.文章的长短没有一定尺码。你们三年级初学作文,能像这样写出二三百字,不算短的。

2.一篇作文该用什么词语,那要看内容的需要。

3.生活,什么生活呀?进工厂?下农村?到边防前线?你们当然没有那样的生活。完成作业,值日劳动,和妈妈一起购物旅游,在电视机前看节目,你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4.像这个同学这样,一次造句作业是怎样完成的,从头到尾记叙下来,就是蛮不错的一篇作文呢。

初学作文讲“三有”

上次讨论“一篇作文什么样”,大家看到了例文《我完成了一次作业》。有的同学对它不大信服,说什么它这么短,它也没用上多少新的词语,这就能算是一篇作文啦?可见,你们对一篇作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还不清楚。下面,我结合那篇例文,说说初学作文应该知道的一些基本知识。

什么叫一篇优等作文?中年级、高年级、初中、高中,各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标准。你们说的文章应写得长一些,语言表达上应适当用些成语、比喻句,那也有道理。不过,它们不是中年级作文入门阶段的标准。像《我完成了一次作业》这篇作文,送到中学老师手里,人家会认为太幼稚,档次太低。但在我们小学中年级任课老师看来,它挺好的,完全符合初学者应达到的作文标准。告诉你们,如果把这个命题放到班里,收上来的作文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老师们不定得乐成什么样。

那么,中年级阶段,一篇优等作文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请大家记住:做到“三有”就可以了。哪“三有”呢?

一、有题目

你们在低年级时练习过写句子和段落。例如把几个词连在一起,可以组成一句话: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把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可以组成一段话:

秋天到了,妈妈带我到公园去玩。公园里小朋友真多呀!他们有的玩滑梯,有的看金鱼,还有的在湖里划船。歌声,笑声,大家玩得十分高兴。

像这样的一句话、一段话能叫做一篇文章吗?不能。作为一篇作文的头一个条件,就是得有个题目。那篇例文有题目呀,《我完成了一次作业》,这就好。

二、有内容

一篇作文,只写一些空话不行,得有具体内容。初学作文,把内容理解为“有一件事”也行。那篇例文中有具体的事吗?有。那天老师布置要用“心爱的”造句,小作者通过观察、动笔,完成了这项造句作业。事情虽然很简单,但她写得有头有尾,清楚明白。

三、有段落划分

一篇完整的作文,最简单的结构也应包括头、中、尾三部分。独段体的文章也有,那不属于我们作文入门的知识范畴。那篇例文有段落划分吗?当然有,头、中、尾三部分层次分明。

初学作文讲“三有”,符合这三条要求就是好作文。

“三有”难点在内容

有些同学参加上一讲讨论后,心情很高兴。他们说:“这下子心里有数了。能做到‘三有’就符合中年级作文标准了。”“像《我完成了一次作业》这样的作文,别人能写,我们也能写。”目标明确,信心倍增,这是学好作文的基础。我想再结合一篇作文实例,进一步说说“三有”问题。接电话的学问

这几年,各家生活真是一年一个样。我们家自从开春安了电话,每天它都要“丁零零”地叫几次。

电话放在爸爸的写字台边。它一响,常常是爸爸接。听吧,拿起听筒,他总是先说一句:“喂,您好!您是哪一位?”外婆打来的,应该这么说。单位叔叔打来的,这么说也算有礼貌。有时是我的同学打来的,对待小朋友,爸爸还是先这么问一声好。这,这是为什么呢?

时间长了,听得多了,我也学会了这么说。那天晚上,电话铃一响,拿起话筒,我也真诚地说:“喂,您好!您是哪一位?”对方说明白后,我立刻喊道:“爷爷,您的电话。”嘿,我也学会接电话啦!

读完后,我请大家议论两个问题:

1.复习一下,请大家说说这篇作文符合“三有”要求吗?“符合。它有题目:《接电话的学问》。”“它有内容:写的是怎样有礼貌地接电话的事。”“它有段落划分:全文由开头、中间段和结尾组成。”

不错,“三有”条件齐备,是一篇好作文。

2.这三个条件中,你觉得哪条容易做到?哪条难?

这一问,大家议论开了。这个问题得费一番脑筋。“我觉得,‘有题目’这条不难。命题作文,题目由老师出;自由拟题作文,想个题目也不难。”“我同意他的意见。还有第三条‘有段落划分’也不难,记一件事,起因、经过、结果,头、中、尾三段,正合适。”“要说难呀,那还得说是第二条‘有内容’。”“是啊,作文不能光写空话,得有具体内容。可是,什么内容呢?这内容上哪儿去找呢?”“对,我们的困难就在这第二条上。看实例一,人家写了完成一次作业;实例二,人家写了学接电话。要是我呀,可想不到这么好的内容。”“其实,像做作业、接电话这样的生活,我们都有哇!”

大家议论得真好。听了这些意见,下次讲什么就明确了。

“一根筋”和“三选一”

自从讲了一篇作文应具备“三有”条件后,又读过例一、例二两篇作文,大家心里明白了许多吧?不过,上次我们议论“三有”这三个条件难易时,你们异口同声地说:“选个好的内容最不容易。”这是实情。

那么,怎么才能成为作文选材的能手呢?我多次教中年级,对你们学习选材的情况最清楚。作文课上,当你们思考“选什么内容”写时,脑子里会出现两个小卡通——“一根筋”和“三选一”。“一根筋”表现不好,它的脾气是“一思而行”。作文时如果让它缠住了你,得,它会把一些笨法子往你脑子里灌,让你的思路越来越窄,让你学习的劲头越来越小。怎么讲呢?例如实例二那个命题“学伊伊伊”,你一看到它,脑子里会出现“妈妈教我洗过手绢”。这时,不起好作用的“一根筋”会在你耳边说:“好,想得不错,就写‘学洗手绢’吧。”其实,你若是肯再想想,说不定会得到更好的材料。可惜,脑子被“一根筋”缠住,它会说:“再想,费那脑子干什么?写‘学洗手绢’,切题啦。”结果呢,这次练习班里可能有二十多人都听了“一根筋”的话,都写了“学洗手绢”。

思维卡通“三选一”却是另一个样子。它的脾气是“三思而行”。和它交上了朋友,好了,它会在作文选材时提醒你打开思路,面对命题,最少要想到三个内容,然后再认真比较一番,选定一样写,所以它叫“三选一”。还说实例二“学伊伊伊”这个命题吧。当你的脑子里首先跳出写“学洗手绢”的念头时,“三选一”会及时提醒你:“别忙,把它先记在副本上,再想想还学过什么本领。”于是,你想啊想啊,想到了“学刷碗”;想啊想啊,想到了“学接电话”。你把这两样也记在副本上。“三”有了——学洗手绢、学刷碗和学接电话。接下去思路该进入“选一”了。比来选去,你感到“洗手绢”、“刷碗”这样的活太一般了,过去也有一些人写过,不新鲜。该怎样接电话?这样的活有新意,选定它不太可能跟别人的内容相同。于是,你在“学接电话”这行上画了对勾。这就是“三选一”的过程啊!“噢,原来是这样。我们可不要被‘一根筋’缠住哇!”“人人和‘三选一’交朋友,大家都在选材这一步下功夫,以后班里作文再也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啦!”

是这样的。只要你们摆脱“一根筋”的缠绕,只要你们和“三选一”交上朋友,作文写什么的问题,就好办了。

“三选一”就在身边

上一次,我和大家谈了作文课上会有两个小卡通在你们身边转,它们是“一根筋”和“三选一”。有的同学半信半疑,说:“是吗?我怎么没碰到它们?”别性急,它们和你们近得很,就在你们身边呢。

那一年,我教三年级。一个学期学下来,许多优等生都认识了“三选一”,并和它交上了朋友。作文时“三选一”,可帮了他们大忙。记得期末作文小组活动,我以“‘三选一’就在我们身边”为题,请大家自由发言。

宋闯打头炮。他说:“上周我们去对面幼儿园演出,出个什么节目呢?我会唱京剧《铡美案》,会表演魔术‘变鸡蛋’,还会吹口琴。‘三选一’提醒我要三思而行。思来想去,唱京戏,他们不懂;变魔术,他们看不清;最后,我用口琴吹了一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小弟弟小妹妹们热烈鼓掌。”

舒琴接着说:“我们家三代人都跟乐器有缘。前几天我满九岁,爷爷说别样样都摸一把,该选定一样专心练。我望着钢琴、小提琴和二胡,三思而行,决定今后主攻钢琴。”

他俩这么一带头,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小表妹过六岁生日,送什么礼物给她呢?买个新书包?她已经有三四个了;把旱冰鞋给她?她穿着大。最后,看她那爱花零钱的毛病,我送她一个小猪储蓄罐。”“周末,我们决定搞一次小旅游。爸爸说去慕田峪长城,妈妈说去自然博物馆,我的意见是参观十三陵地下宫殿。分头说了理由后,我们选定去十三陵。”“爷爷看电视,总要用遥控器搜索一遍。那天,他在分别是京剧表演、南美野生动物和电大老年绘画的三个台停停、想想。最后,他选定看南美动物。”“那次随爸爸出差,住在宾馆里。早晨用自助餐,有牛奶、豆浆和小米粥。思考一番,我今天喝豆浆。”

热烈的发言过后,我提出几个问题供同学们讨论:

1.“三选一”是不是我们生活、学习中的好朋友?

2.说“三选一”就在我们身边,符合事实不?

3.有人被“一根筋”缠住了,你能帮他摆脱吗?

4.和“三选一”交朋友,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议论中,大家对前三题都点头肯定。第4题,和“三选一”交朋友,学会了什么本领,经我提示,也知道是“学会了三思而行”。最后,一个同学问:“讨论这些跟学作文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问得好。

两门功课不相同

关于“三选一”的讨论,已经进行过两次了。上次有个同学提问:“这些跟学作文有什么关系?”问题提得好。别着急,它跟学作文的关系,你们会越来越看得清的。

小学阶段,课程表上有两门功课占的课时最多,那就是数学和语文(作文包括在内)。有的同学两门功课学得都好,自不必说;有的同学呢,两科成绩差别较大,只有一科学得好,另一科弱一些。有这种情况吧?今天就说说数学学得很好而作文总发愁的那些人的情况吧。

同样一个同学,为什么数学学得很好作文却上不去呢?这里原因可能很多。其中有一条原因你们可能还不清楚,那就是这两门功课,学科不同,性质不同,所以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才行。让我举例说说吧。

一道简单的数学试题7伊8,得数该是多少呢?乘法口诀熟练的同学张口就来,七八五十六,得56。对不对呢?完全正确。得别的数可不可以呢?不可以。学数学,主要的要求是“准确”。如果有谁算成七八六十五,错,口诀不熟;有谁算成七八一十五,错,那是加法口诀。这里有几点大家是知道的:

1.照口诀算这道乘法试题,得56,没错。

2.还可能得别的数吗?不能,不要再胡思乱想。

3.全班同学都算的是56,老师看了,决不会批评你们“太千篇一律啦”。连画几十个对勾后,老师乐得闭不上嘴。一次数学试卷考下来,篇篇都一样,太棒了!

作文学习却不是这样。在有些班级里,同学们初学作文,用学数学的老办法,认为只要切题就好,千篇一律没关系。结果呢,他们作文的内容成了这样:“记我做的一件好事”——全班同学选材相同,都写在上学路上,一低头看到一个大钱包……“英雄活在我心中”——由于刚学过《刘胡兰》一课,于是全班同学心中的英雄都是刘胡兰。

他们用学数学的思路想问题,这样做,完全切题。千篇一律嘛,老师喜欢。哪知道,我们教作文的老师可不同于数学老师。我们不喜欢看千篇一律的作文。为什么呢?因为那样写,你们会长时间迈不进学习作文的门槛。写英雄,应该是你写刘胡兰,我写黄继光;你写李大钊,我写方志敏;你写保尔,我写吴运铎;你写雷锋,我写王杰……一次作文写下来,各写各的内容,不千篇一律,这才算是作文学得好呢!

入门券上仨对勾

“王老师,今天的讲课题目我怎么看不懂呢?”

别急,别急。这次讲的重点是你们提出来的——中年级作文入门的问题。

有人会说:“您讲的总题目是《作文大门向你开》。既然大门向我们开着,那我们就呼啦啦往里进好啦。”不行,还没那么容易。在作文大门的入口处还有人在查票呢!

谁在查票?我们,我们这些作文任课老师。

查什么票?查“作文入门券”哪!每张入门券上印有三个问题。谁这三个问题答得好,老师分别给画上仨对勾,才放谁进入学作文的大门呢。“哟,怪不得这一讲叫‘入门券上仨对勾’呢!”“王老师,那您快说说入门券上那三道题是什么吧!”“第一题,你很喜欢作文这门功课吗?”

回答若是“是的,我很喜欢作文”,好,老师给打对勾。有的同学三、四年级学两年作文了,当问到这个问题时,他的回答竟是“我最喜欢的是体育课。接下去是数学、音乐、美术……最不喜欢的是作文。”请大家想一想,像这位同学这样,最不喜欢作文,老师能给他打对勾吗?他能迈进作文的大门吗?这一条是根本性的,所以放在“第一”的位置。我想实话告诉他,中年级学两年,高年级再学两年,即使到了初中、高中,谁不喜爱这门功课,谁就永远也别想迈进作文的门槛。

第二题,“你知道初学作文‘三有’条件吗?你经过两年的练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这一题有两问。前一句,一篇作文要符合“有题目”、“有内容”和“有段落划分”三个条件,前面各讲中已经多次提到,难不住大家;后一问,“你的作文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吗?”老师心里最有数了。所以,这一题的答案应该是说得好,做得好。“三有”说得对,“三有”作文写得出来,老师又给打一个对勾。

第三题,“作文‘内容’在哪里呢?”有人要回答“没内容,不知道写什么”,老师能打对勾吗?而大多数同学掌握了“三选一”的方法,学会了三思而行,遇到“我的爸爸”、“高兴的一天”、“周末纪事”、“我喜爱的一种动物”等一般常见文题,都知道怎样独立选材,那多令人高兴啊!当这样的同学站在作文入门处时,没的说,第三个对勾打上了。作文大门向你敞开!

小事能写具体吗

那天,几个四年级同学找到了我。

他们的问题是:通过“三下”和“四上”两个学期的练习,写头、中、尾三段体结构的短文是可以了。到“四下”,老师又提出“分小段写”的新要求。过一次队日,搞一次春游,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中间部分分小段写,不算难。可是,最近写“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像洗洗手绢哪,钉钉纽扣哇,三五分钟做完了,怎么能分小段写具体呢?

这是个难题。从“四下”到五年级,应该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提高自己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把生活中的小事写得具体些。

交谈中,我们讨论了两个问题。

一、先要肯定,小事也能写具体

有一次,我指导同学们写《自己的事自己做》。一个男生写“钉纽扣”的事,全文900字,6个段落,蛮具体的。记得这篇作文的提纲大意是这样的:

开头:上课时,老师发现我衣服上缺了一只纽扣,嘱咐我回家后钉好。

中间部分:

回家时,唉,奶奶买菜去了。

想自己钉,可是,我是个男生,怎么能干这样的活?

邻居娟姐姐上高一了,肯定会钉,只是求人家不好意思。

妈妈回来了,她肯定是不帮忙的,她只会说:“自己的事自己做!”

结尾:在妈妈的指导下,我自己把那只纽扣钉好了。“怎么样?先说说印象吧,‘钉纽扣’这样的生活小事,能不能写具体?”“还是钉纽扣这件事,他想得真细。”“中间部分,谁来钉这只纽扣,他安排了‘奶奶’、‘自己’、‘娟姐姐’、‘妈妈’四个人物,四层意思,写成四个小段。”“人家思路打得开,把钉纽扣的全过程都摆出来了。”“他准是个作文优等生,从这份提纲就看得出,他能力真强。”

看来,小事也能够写具体。在实例面前,这几个同学是服气的。“同学们,前面结合‘钉纽扣’那份提纲,我们取得了共识:小事是能够写具体的。那么,优等生有这两下子,靠的是什么呢?”

二、想得深一些,写得细一些

一件钉纽扣的小事,优等生为什么能在记叙过程部分安排四个层次写呢?为什么能在细节上考虑得那么周密呢?主要原因是人家会观察,善表达。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人家动笔前想得深,动笔时写得细。

说到观察,你们学习时会遇到两种情况: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观察别人是怎样做这件事的,容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对自己观察时须将体会加进去,难了。“对自己进行观察怎么就难了呢?”“观察时还要加进自己的体会?”“您还是举个例子说说吧!”

有一个同学,过去写过“妈妈使用全自动洗衣机”的事,还算具体。这次写《自己的事自己做》,她选的内容是“洗手绢”,不行了。她又退回到三段体——先写手绢脏了,再写把它洗好,最后写晾干的手绢真干净。

我没让她照这样的提纲动笔。怎么办呢?我叮嘱她:“回家后,你再认真地洗一次手绢。在干这次活的全过程中,你要细致观察,用心体会。然后,列出较为详尽的提纲,明天给我。”

第二天,我看到她新拟的这份提纲:

开头:晨检时,因为手绢脏,挨了组长的批评。

中间部分:

回到家,今天第一项作业是劳动,洗手绢。

我把它先放在清水盆里浸一浸。然后,打上肥皂,反复搓洗。再打一次肥皂,再搓洗。最后,用清水涮干净。

手绢晾在绳上,迎着阳光,那两朵花真美,似乎还香呢!

结尾:姥姥夸我,我说:“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用表扬。”“怎么样,从这份提纲中看得出她细致观察,用心思考的功夫。”“她把洗手绢看成劳动课作业,想得深。”“洗的过程,她观察得真实,细致。”“手绢晾在绳上,那花又美又香,好!”

是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了,生活中的小事照样能够写具体。

师生互动学作文

楼区里有几个上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常问我一些作文入门的问题。我建议道:“咱们成立个作文互动小组吧。”他们都同意。

第一次小组活动写什么呢?“我这人哪,上了年纪,嘴馋了,很喜欢吃水果。你们呢?”我问孩子们。大家齐声答道:“都喜欢。”“那好吧,请你们每人都要写出自己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的名字,好吗?”

选一种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很容易。两分钟后,学生们便写完了。我一看,很好,他们分别写的是:蜜桃、草莓、芒果和哈蜜瓜。

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材料,互不重样,他们都笑了。“别忙,师生互动,还有我呢。你们选这四种水果,我不能再选了,根据大夫对我的建议,我选红果吧。”“王老师,内容有了,这篇作文怎么写呢?”一个学生问。“是啊,我们都是初学作文,您得多讲讲才好。”又一个学生说。“不用多讲什么道理,怎么写,看看我的提纲,你们准会。”我喜欢的一种水果

开头:点明我喜欢吃的水果是红果。

中间:介绍这种水果的样子、味道及功效。

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喜爱之意。“怎么样?我的小提纲对你们有点儿启发吗?”我问道。“王老师,今天您虽然没讲什么写作技巧,但是看了您的提纲,我们这篇描写水果的文章也会写了。”“好哇,动笔吧,一小时后我等着你们的优等文!”

下面是第二个活动日。“王老师,前一次我们练习过写水果,今天要选取哪方面的内容写呢?”“今天嘛,我先考考你们。谁知道‘格言’的定义是什么?”几个同学望着我,一脸迷茫。“定义不好说,那谁能说出一句格言来?”“我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行吗?”“我也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可以吧?”“很好哇!可见你们掌握了不少格言啦。很多格言都能激励人们上进,受到人们喜爱……”“噢,我明白了,从格言堆里我们能抓出一篇文章啊!”“对,今天我们就打打它的主意。请大家打开本子,每人写出一句喜欢的格言,好吗?”

两分钟后,同学们都写好了。他们写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团结就是力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论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王老师,您写的呢?”大家异口同声地问。“在这里呢。”我展示出小提纲。我喜欢的一句格言

开头:点明我喜欢的格言是“活到老,学到老”。

中间:说明这句话的含义,并用亲历的一件小事去证明。

结尾:表明我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这十分钟是关键

四年级作文班活动已经开展两个月了。同学们主动提出:“王老师,您出个作文题测验一下我们的能力吧!”我考虑了一下说:“行,就以“日记一则”为题,它没有什么框框,人人都能写。”同学们听了很高兴。

简单地议了议题目要求,大家便各自进入了状态。一节半课的时间,有五项步骤呢:一要审题;二选材立意;三拟订提纲,这三步大约需要10分钟;四动笔写,占60分钟吧;五写后修改,念两遍也需要点时间。一般地讲,完成一篇作文都要照这样的五步进行。当然,每一步都得认真去做,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以我教了半个世纪作文的临场观察来看,这前10分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怎么讲呢?

有几个同学急性子,不知道在这10分钟里花气力,瞧了一眼黑板上的题目:“这题呀,容易!”很快就动笔了。他们以为作文像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枪声一响,立即全速向前冲,谁先到即为第一名。作文可不是这样,第一个抢先交卷的人也许成绩最差呢!那么,作文像运动场上哪项比赛呢?它像举重。举重运动员沉沉稳稳地走上场地,舒展一下腰腿,手上搓点白粉,然后运足了气,充满信心地握紧杠铃。时间都是一样的,谁举起的杠铃最重,而且是一次成功,谁就稳拿冠军了。批阅考卷时,老师从来不考虑交卷的先后次序,完全按文章的“分量轻重”来打分。

这时,我又扫了一眼同学们,除了那几个“急性子”的同学外,多数同学都在10分钟内认真构思,最佳成绩必定出于他们之手。

教室里,作文班二十几个同学看到题目“日记一则”后,分头开动脑筋写起来。前面提到的几个“急性子”动笔很快,他们都写些什么内容呢?我巡视了一圈,一看他们的开头就知道了。

星期六上午,妈妈带我去姥姥家。公共汽车上坐满了人。车到翠微路站,上来了一位抱小孩儿的阿姨,我急忙站起来说:“阿姨,请您坐这儿!”

多懂礼貌的孩子呀!只是以在公交车上让座为题材的作文许多人都写过,我想:动笔前有10分钟呢,你急什么,不能想个更新的内容?

数学试卷发下来了。怎么,我也得了100分?不应该呀,我知道那道小题的答案是“爸爸体重70公斤”,我忘写了一个“公”字,变成了70斤。我得找老师把分数改过来。

多诚实的孩子啊!只是以试卷风波为题材的作文也过于普通了。我想:你是个作文能力很强的学生,若充分利用动笔前这10分钟认真思考,一定会想到更好的内容。

那些还没有动笔的学生在干些什么呢?我也要了解一下实际情况,于是走到了严小川面前。小川十分喜欢作文,选材能力强,懂得在动笔前这10分钟里下功夫。“怎么,还在思考哇?”我走近低声问他。“照您讲的‘这10分钟是关键’,我反复将几件事情进行了比较,”小川很是为难地说,“最终决定写在车上让座儿。”“怎么,你也写在车上让座儿?”我惊讶极了。

前面谈过,完成一篇作文,需要经过审题、选材与立意、列提纲、写和修改五个步骤。动笔前这10分钟,同学们要稳健地迈好前三步。

此刻教室里,几个急性子同学已经在这10分钟内抢先开笔了,而大多数同学还在进行认真地选材构思。当严小川小声地告诉我,他决定写“车上让座儿”这个材料时,我有些惊讶。“选来选去,为什么偏选定‘车上让座儿’呢?”“因为这次让座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哦?说说看,为什么你对这次让座儿印象特别深刻?”“那天在车上,是妈妈给一位中年叔叔让的座儿。”“什么,妈妈给一位叔叔让座儿?怎么回事?”“上星期日,妈妈带我去长安商场买衣服。车到天宁寺站,上来一位30多岁的叔叔,工人模样,手里提着一个包。妈妈见了,立刻起身把座位让给他。起初,我也搞不懂这是为什么呢?等这位叔叔在我身边坐下后,我才发现他的左袖筒是空的!噢,难怪妈妈把座位让给他,他一只胳膊提着包,车一晃动,怎么扶把手呢?”“好,这份材料应该写。看来,你妈妈的观察能力比你强,那叔叔一上车她便发现了他的困难。作为一位妇女,能主动给男同志让座儿,她的觉悟也非常值得称赞。”

听到我的肯定,小川笑了。这次作文,他就描述这个镜头。

作文的第二步是“选材与立意”。材料有了,还得思考为什么选这件事写?写它能表达什么思想?

小川一摸后脑勺儿,说:“这不难,让我再想想。”

材料有了,我问小川:“写这个内容可以表达什么思想?”小川略加思考,胸有成竹地说:“妈妈给那位叔叔让座儿,体现了她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我摸摸他的头,满意地说:“的确是优等生,材料选得好,意思也表达得准确。加上你的语言基本功,一篇令人爱读的“日记一则”,即将摆在我的面前!”

看看教室里,不少同学已经开始动笔了。时间过去了6分钟,小川毫不慌张,看来对“作文五步骤”他是真的领会了。待我转过两圈又回到他身旁时,他已把一份小提纲列好了:

开头:上星期日,妈妈带我去长安商场买衣服。

中间:

车到天宁寺,上来一位工人叔叔。(略写)

妈妈立即起身,将座位让给了他。(略写)

这是怎么回事?等叔叔在我身边坐下时,我才发现他的左袖筒是空的。(详写)

结尾:一位奶奶自言自语道:“还是好人多呀!”

看,有了这样一份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的小提纲,小川的这篇作文可以说“拿下”了吧!这10分钟里,他一步一个脚印,高质量地完成了审题、选材与立意和列提纲三个环节。接下来,他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写作中去。这次习作,小川虽然不会是第一个交卷,但我肯定他的作文成绩定会名列前茅!

作文辅导(高年级)

尽快提高观察能力

【问题】老师,升到高年级,常听说“要学好作文,必须提高观察能力”,这是怎么回事?

观察是指什么说的?

观察不就是“看”吗?人家说我理解得太浅,那应该怎样理解呢?

日常生活中,观察都有哪几种形式?

从观察到描写,应该怎样做?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东西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应该说,老师为培养你们的观察能力,从一年级起就着手进行了。经过几年的练习,你们已经有了不低的观察能力。现在回过头理一理这方面的知识,对进一步学好作文是完全必要的。

一、什么叫“观察”?

记得那一年,我新接一个五年级班。作文知识课上,当我问到什么叫“观察”时,一些同学认为这问题也太简单了。“观察,不就是‘看’吗!”“我认为,应理解为‘认真地看’。”“是的,我也觉得观察与一般‘看’不同。这种‘看’,对作文有帮助。”“简单地说,观察就是为作文找材料。”

首先肯定,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只是浅了一些。把观察当“看”理解,低、中年级时是可以的。到了高年级,大家对观察的意义应该有进一步、较全面的了解。

拆开讲,你们查查这字典吧,“观”是看,“察”也是看。那么,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词“观察”,就不仅仅是看了一遍再看一遍了。汉语的特点很奇妙,许多词语的构成都饶有趣味,用心学的同学会逐步有所体会的。

讲得深一点儿,观察是个很复杂的思考过程。它的主要手段是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用脚踩,使身体进入环境中……这一切,通过脑子把得到的材料综合起来,这才叫观察呢。

乍一听会有人不信。怎么,耳朵、鼻子、舌头、手等也会观察吗?请大家再读读低年级《雷雨》一课的结尾段吧:雨停了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脸上一阵凉。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道彩虹挂在天空。蝉叫起来了。蜘蛛又坐在网上了。

池塘里水满了,明晃晃的像面大镜子。青蛙也叫起来了。这里,对“雨停了”的印象是从几方面观察得到的:

一是看,看到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彩虹挂在天空,蜘蛛又坐在网上了,池塘里水满了。

二是听,听到蝉鸣、蛙叫。

三是身体的感受,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脸上一阵凉。

可见,把观察只讲成“看”的说法,幼稚了。请记住,观察,是人体通过各种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了解事物的过程。这里在讨论“观察”单元中,将通过大量实例,使你们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点的理解。

二、观察的种类有哪些?

有人问:“观察,从形式上说都有哪些种类呢?”初学时,先介绍这几种给你们。

1.课堂观察与课外观察。这是指在老师指导下的情况说的。

课堂观察,上课时进行。低、中年级时,老师在课上拿出一只玩具大熊猫或一幅《草原风光》画,引导大家练习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大家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课外观察,指老师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的练习。老师布置时,会讲清观察的时间、地点、内容和要求。如,“草色遥看近却无”,结合这一诗句,要你们观察庭院、楼区的早春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结合这一诗句,要你们观察公园、郊外的深秋美景。

2.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这是指观察对象的特征说的。

静态观察,由于面前的景物基本上处于静态(只是相对地说),观察起来比较容易。如,一盆盛开的月季花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气味?在它面前是怎样的感受?课文中,静态观察的精彩片段多得很,如《鸬鹚》一课的开头为: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一排士兵在等待命令。

这里,四个句子分别写到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和鸬鹚,人与物都突出了一个“静”字。

动态观察,由于面前的景物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练习观察时难得多了。如一场球赛、一个歌舞节目,运动员、演员跑来跳去,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精彩的镜头常常是刹那间出现。请看《蜘蛛》一课的结尾段:

蜘蛛捉虫也会遇到危险。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蜘蛛以为有飞虫粘住了,赶快爬过去捉。细腰蜂用最敏捷的动作捉住蜘蛛,飞走了。树杈上留下一个破了的蜘蛛网。

这里,细腰蜂闯网捉蜘蛛,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动作好快呀!

3.平日观察与专题观察。平日观察,也可叫无目的观察。你们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不需要特地费时间,对周围的一切该有一定的了解。如写“课堂学习”、“课间游戏”、“家庭聚餐”、“街头晨景”,还用再做什么观察吗?这些画面,优等生平日留了这份心,早录在脑海中了。专题观察,目的性是明确的。如明天要到龙庆峡旅游,老师布置:“请大家带上笔和小本子,用心观察,随时记录,回来要作文的。”这样,同学们在活动中观察得更认真了。《第一次跳伞》一课里,有个片段写得精彩,正是作者进行了专题观察的结果。请看:

飞机起飞了,把我们带到了空中。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一片片云朵就像一座座覆盖着白雪的小山。掠过云朵,我看见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庄,房屋像鸽子笼,绿树像小草,公路像一条带子,汽车像甲虫,一切都变得那么小。

有特殊机会,一定要认真进行这样的观察。

三、观察与作文是怎样的关系

在作文知识课上,谈到学观察的重要意义时,我是这样讲的:“作为能力,作文是综合体,它包括观察能力、选材能力、表达中心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和独立修改能力等等。观察能力是作文总能力的组成部分。一个高年级学生,要想在这两年时间里成为一名作文优等生,要想经常写出优等文,一定要下决心尽快提高观察能力。”

这样的道理,班里的优等生都领会得早,领会得快。他们平日对周围生活注意观察,许多人着手写观察日记,对课内观察与描写的方法学得认真,作文时又尽力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这样学下去,进步能不快吗!

观察趣谈(上)

【问题】老师,不怕您笑话,我的作文成绩不太好,您上一讲说的什么观察意义呀,种类呀,方法呀,听不太懂。您能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把观察的道理讲得浅一些吗?

我对用眼睛进行观察是知道的。您所提出的用耳朵、鼻子、舌头、手进行观察,听起来总觉得陌生。您再多举例说说好吗?

我对“人体各种器官都会观察”还是不理解……

学观察,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

学观察,要落实到作文能力的提高上,这一点您也给再讲讲吧!

说人体各器官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不难懂的。记得有一次讲评作文,我读着下面这些句子让大家进行讨论。

楼下嚓嚓铁片响,奶奶就知道是磨刀师傅来了,拿着剪子下了楼。这种观察是用耳听。

吃饭时,表弟突然说:“哟,姥姥,这盘柿子椒有一个辣的!”这种观察是用舌尝。

傍晚,爸爸一进家门就高兴地说:“烤羊肉串啦?好香!”这种观察是用鼻嗅。

午饭后,爸爸拍了拍第二个西瓜,说:“今天吃这个正合适。”这种观察是用手摸。

还要配合上用耳听。

看,以上四例,都不是用眼睛进行观察的吧?你们高年级同学练观察,渠道多着呢。

下面,就观察方法的使用我再分头和大家说一说。

一、用耳听

这种观察方法,古代文人掌握得很好。低年级课文中有一首家喻户晓的五言绝句《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意境很美。从夜间到黎明,作者对院中情况的观察是用耳进行的。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很会分析:“作者躺在床上,没出门去看,就知道夜里刮风下雨了。”“他睡得并不沉。天蒙蒙亮,他听到院里树上有鸟儿在唱歌。”“用耳听,也可以观察得很细。‘处处’都有鸟在啼,说明鸟儿不少呢。”“用耳听后,他还会用脑子想。风雨声,院里的花会被吹落打散,但到底‘花落’了多少,不知道。这就会引起联想。这样联想到的情景,比用眼看到的更美呢。”

讨论中,当我问到“生活中你们是否碰到过用耳听的实例”时,不少人举手发言。有两例生动地说明用耳进行观察的特殊作用:“我想到一个电影镜头:夜色黑沉沉的。三名八路军武工队员要炸鬼子的巡逻车。车过来了吗,看是看不见的。他们趴在铁轨上一听,队长说:‘快拉导火索,敌人的巡逻车就要开过来啦!’”“我想到大夫看病时用的那个听诊器。病人心脏怎么样,肺部是不是发炎了,不能都开刀看。有经验的大夫用这听诊器听一会儿,病情就掌握了。”

不错,毕竟是优等生,例子举得多恰当啊!

用耳听这种观察方法,许多同学作文都在练习使用呢。一篇题为《我的叔叔》的作文,开头正是这样写的:

丁零零……听到这特殊的车铃节奏,我知道是小叔回来了。我放下笔,急忙从三楼跑下,迎接忙了一天的叔叔正点归来。

从这个开头看有点儿意思。通过耳朵听车铃声,“我”便准确地知道是小叔下班了。这样写,突出了叔叔年轻活泼的性格,表达了叔侄间的亲密关系。

二、用鼻嗅

这种观察方法的运用,你们在课文中也多次学过。有一首古诗叫《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那边枝头上,是梅花还是雪花,由于离得远,诗人单靠视力难下结论。

这时,鼻子的嗅觉起作用了。诗人闻到了暗香阵阵,断定那枝头上挂的是梅花。

高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你们正在学吧?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

这里,“火苗子”是看到的,“烧得草响”是听到的,那“浓重的棉布焦味”呢?是用鼻子嗅到的。

批改作文时,这方面的实例也常碰到。如一篇题为《一个认真负责的干部》的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

作为卫生委员,陈娟娟不但到各教室查卫生,有时还查老师的办公室。那天,她带几个人来到六年级组。一进门她就说:“哟,空气很不好,请老师们打开窗子换换空气吧!”接着,她闻到一股烟味,走到关老师跟前说:“关老师,墙上‘无烟办公室’的标语是您写的吧?您怎么……”关老师红着脸说:“一定接受批评。这孩子,好厉害呀!”

这里,写了卫生委员认真工作的一个有趣镜头。空气的清新与污浊,靠眼睛分辨不行,还是得用鼻子去嗅。

三、用舌尝

讨论这一条,高年级同学发言积极。你们刚学过的一些课文中,这种观察方法的实例相当多。有人首先提到《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

你只要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看,杨梅的味道是用舌尝到的。不过,嘴唇、牙齿也帮了舌头的忙。还有提到《井》一课:

吃过晚饭,妈妈让我把李子从井水里提上来,拿到院子里,大家一起吃。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

冰凉井水浸过的李子味道,舌头知道得最清楚。“新鲜的红李子”,这是看到的;“脆”,这是咬到的;“清香”,这是嗅到的。这里,用舌尝是观察的主要手段。

平日批改同学们作业,我注意到,高年级学生已经在练习使用“用舌尝”的观察方法了。请看这个造句:

下班时,爸爸买回一些柿子,看样子又大又红,可是一咬,啊,涩极了!

秋天,柿子刚上市,有的漤(l伲n)过了,有的没漤。只从外表看,柿子涩不涩呢,不大容易看出来。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它告诉我们,眼睛有时观察错了,舌头能给纠正呢。

另一个同学在作文《暑假生活纪事》中写得很有意思:

到了姑奶奶家,吃饭真是一“关”。她家几乎什么食品都要放醋。吃饺子,一盘醋,可以;吃面条,也给你倒上两勺子;早晨喝粥,也是酸的,醋早就放在锅里了……

这个同学那年暑假大概是去了山西。“用舌尝”,有他的独到之处。

好了,“观察趣谈”分两次进行,上半部分就讲到这里。下面将接着讲“用手摸”、“综合观察”等,也是挺有趣的呢。

观察趣谈(下)

上一次,《观察趣谈》谈了三小节,即“用耳听”、“用鼻嗅”和“用舌尝”。下面,我们接着讨论下半部分。

四、用手摸

手,对人体来说用处太大了。它的作用主要是从事劳动。另外,手还能配合眼、耳进行观察。你们知道吗?这方面,《人民大会堂》一课中有鲜明例证:

老远我就望见正门上那个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十二根大理石的淡青色柱子,有六七层楼高,要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这些大柱子,看一眼,只知道它们挺粗的。但究竟有多粗,四个人伸开手臂合抱,才会有确切的感受。《林海》一课中,也有这样的实例: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这里,作者是亲手摸到大兴安岭的松树,手脚并用,观察得实在。

讨论“用手摸”时,记得一名优等生的发言令人难忘。她说,头天晚上专门开了个几分钟的家庭会,让全家人展开讨论。

爷爷是位老中医,他说:“一个人有了什么病,我用手一把脉,就能基本上了解病情。”

奶奶也有自己的一套,她说:“烙发面饼,怎么才算熟了呢?光看煳没煳不行,用手一按,有弹性,就是行了。”

爸爸是司机,他说:“什么样的车,只要我手握方向盘,一启动,就知道了它的性能。”

妈妈在商场卖布,她说:“如今,各种混纺布料种类多得很。我们售货员考试,用手摸摸这些布料,有经验的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

最后,该我了,我说:“什么样的毛笔好使,我的手都有数。上个月二爷爷给我买的那支高级狼毫,嘿,写出的字就是不一样。”

她的发言,给全班同学留下很深的印象。

五、综合观察

学观察,眼、耳、鼻、舌、手、身,应该互相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为大脑获取材料。语文书中这类的实例太多了。

有人提到《第一次跳伞》一课中的这一段:

过了几秒钟,好像有人在我背后使劲一拉,降落伞张开了。我睁开眼睛,啊?我飘在空中了。四周是蓝天白云,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我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又好像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

跳伞者此时的观察有三个方面:一是用眼看,看到蓝天白云;二是用耳听,听到呼呼的风声;三是全身的感受。全身感受真不少,先觉得“有人在我背后使劲一拉”,后觉得“到了另一个世界”,又像“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

还有人提到高年级《雷雨》一课中的这一段:

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全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了,路旁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树上的枯枝咔嚓咔嚓地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冲出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咔啦咔啦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

这里,作者对风雷的观察,主要是用耳听。眼睛同时配合看,“风吹夜行人的衣襟”,那是身体的感觉。

六、特殊情况

观察过程中,各种器官通力合作,这是当然的。不过,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这种相互配合也会出现差错。记得那个班同学当时正学《草船借箭》,课文中正好有这样的例证: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进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要弓弩手朝着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曹操,多聪明的人哪,这回却上了孔明的当。他能看清对方来的是草船吗?不能,雾太大了。用耳听吧,得到的信息是鼓声和呐喊声。于是,他判断为“敌人进攻”。怎么办呢?下命令,万箭齐射。就这样,由于观察失误,曹操白白送了孔明十万支箭。讨论这一点,同学们发言热烈:“正是孔明技高一筹!”“看来,观察得到的各种材料对不对,得经过大脑认真思考才行。”

是的,有时,观察得到的信息不一致,各种器官不但难以配合,甚至会“打”起来。记得讲到这里,我给大家说了个寓言片段:这是什么食品?

早晨,喝粥,饭桌上有两个小碟:一块酱豆腐,一块臭豆腐。“那一块是什么呀?”小青第一次见到臭豆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眼睛看过后,报告脑子:“那东西大小,和酱豆腐一样,只是颜色青白,可能也是一种食品。”

鼻子闻过后,急忙报告:“那东西不能吃,臭味很浓的!”

舌头尝过后,有把握地报告:“那东西,味道独特,好吃!”

脑子分析后作出判断,不再听鼻子的意见,决定开吃。

这个小故事挺有意思的吧?可见,观察时遇到特殊情况,要多动脑子认真思考。

好啦,这两讲以“观察趣谈”为题,就谈以上六点吧。关于怎样尽快熟悉并掌握这些观察方法,最后我说几点学习注意事项,供你们参考。

第一,各种观察手段的运用。我们详尽地讨论了用耳听、用鼻嗅、用舌尝……其中,第一重要的是“用眼看”,由于大家都知道了,我没有谈。这里要叮嘱一下,“用眼看”无疑是进行观察的主要方面。试想,盲人失去视力,比我们正常人每天要少接受多少信息?从收音机里听电影录音剪辑,能有看大彩电来劲吗?所以说,观察还是要以“用眼看”为主,其他观察手段加以配合,那才全面呢。

第二,观察时间上,要抓住重点进行。不能神经兮兮地,说什么要提高观察能力啦,于是一早醒来便把眼睛瞪圆,把耳朵竖起来……不要搞得这么紧张。如观察一次联欢会吧,从整队、进礼堂、大队长宣布联欢开始、校长讲话……这些环节不是联欢会的重点内容,不必在它们的过程中花费太多精力。联欢的具体项目,什么内容,会场中的气氛,参加者的表情,自己当时的感受……这些,是这次联欢的关键情节,是必须着力进行观察的。

第三,观察与选材关系密切,练习时要多开动脑筋。如同样是“秋天到公园去”,几个同学的观察所得会不尽相同。

树叶黄了,落得满地都是。

秋天到,树叶黄,这是你们一年级时读过的课文里有的,人人都知道。

展览厅里,几百盆菊花争相开放。

注意到公园里的菊展,有秋天特色。不过,这里是老师带大家去的地方,也是人人知道的。

许多人都穿毛衣了。我看到两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散步,穿上棉鞋啦!

老人怕冷嘛,这个同学观察所得有新意。

观察与描写

【问题】老师,前两讲《观察趣谈》挺有意思的。不过,观察能力提高了,观察到的景物丰富了,作文时怎么写出来呢?这方面,请您给详细讲讲好吗?

是啊,从观察到作文,还有一大步吧?

我们老师结合语文课,也讲过一些描写的方法。您能系统地给说说吗?

班里的作文优等生,人家是既会观察,又会描写。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呢?

学观察,干什么呢?要形成能力,要落实到描写上,在运用书面语言时见功效。这一讲,我想从不同侧面和你们讨论一番。

一、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具体

还记得中年级时学的《看月食》一课吧,文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啊,月食

她的话刚说完,只见月亮不是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一会儿,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

这个片段写的是月食前一半的经过。三个句子,清楚地写出了月食的三个步骤。作者在这三步中观察得很细致,所以才能写得那么具体。讨论中,我问大家,“谁能说说作者细致的观察表现在哪里?”

同学们很会分析:“开始一步,看到圆月像被咬去一块;第二步,月亮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天越来越暗;第三步,月食到头了,它像一面红色的锣。”“如果作者没有这种细致的观察功夫,如果让一个粗心的同学写这样的内容,会是什么样子呢?”“他可能写成‘月食开始啦,看哪,月亮越变越窄,最后完全被黑影吞没了。’”“这太像你们作文里的语言了!这样写,月食的每步情况都没有具体内容,文章当然就空洞无力了。和本文作者比,你们认为自己缺少了什么呢?”“我们缺少的是观察中的细致。”

是的,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描写得具体。这一条,是你们学习观察最起码的知识。

二、观察,要有耐心

观察一件事物,必须有始有终进行才好。这样做,可以得到完整的印象。请看《小蚂蚁》一课的精彩片段:巧吃大青虫

蚂蚁吃大青虫才有趣呢。一天傍晚,我看见一群蚂蚁拖来一条大青虫,到了洞口,拖不进去了。它们不咬青虫的皮,却专啃青虫的嘴,有的蚂蚁还从青虫的嘴里钻进去。第二天早晨,我们发现蚂蚁洞口的大青虫只剩下了一张皮。

这里,作者由于对蚂蚁吃青虫进行了自始至终的观察,才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原来,这群蚂蚁把大青虫拖到家门口,难办了,虫体太大,洞口很小,拖不进去。“蚂蚁做出什么决定呢?”“它们决定在洞口处把青虫吃掉。”“怎么个吃法呢?”“蚂蚁往青虫嘴里钻。天黑了,一时看不出结果来。”“是啊,这就得进行耐心观察了。”“第二天再去看看,这很关键。”“青虫只剩下空皮,体内的肉汁都被钻进去的蚂蚁吃光了。”“这些蚂蚁多聪明啊!”

是的,作者若不是有这样耐心的观察,怎么能写出这段妙文呢?

三、观察,要抓拍关键镜头

练习观察,会抓拍镜头很重要。有时等半天,眼前没发现什么新画面;可稍一转眼,关键镜头便一闪而过了。《壁虎》一课就有这样鲜明的例证:壁虎扑食

壁虎趴在墙上,静静地一动不动,像贴着的一块水泥。落在墙上的飞虫在它身边来回爬着,它却装着没看见似的。等聚集在身边的飞虫多起来,有的竟自己送到它的嘴边,它才用极快的动作把脖子一伸,然后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候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壁虎根本没动,可是它嘴边的那个飞虫却没有了。

这里,作者进行的是目的十分明确的专题观察。他抓住了关键时刻,写出了壁虎扑食这一人们很难见到的镜头。

从描述中我们了解到,壁虎扑食是分三步进行的:一是静静等待,二是迅速捕捉,三是立即复原。三步中,捕捉是目的,而捕捉的神速是成功的关键。

这个片段在描写上有两点很出色:为突出壁虎静等时机,用了“像贴着的一块水泥”,这个比喻真贴切,太像了。结尾句,用“它嘴边的那个飞虫却没有了”来证实这次动作的成功。写得自然,令人叹服。

四、观察,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叮嘱我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地钻在文学里。”你们在练习观察与描写时,必须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写出的内容要立得住。高年级教材中《鲸》一课里有个写鲸“喷潮”的片段,就有这个特点:海上喷泉

鲸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吸的时候浮上海面,废气从鼻孔喷出来,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它在海面上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隔一定的时间呼吸一次,也就是“喷潮”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潮”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在对鲸呼吸情况的观察中,作者始终是从科学事实出发的。因此,他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学习这个片段,我们也得到不少知识,学到不少观察与描写的要领:

1.鲸,不属于鱼类。这方面的理由很多,本片段是专讲它“用肺呼吸”这一条。可见,古时候“鲸”字从“鱼”部是不科学的。

2.鲸生活在海洋里。要用肺呼吸,鼻子的位置就得“长在脑袋顶上”。作者观察中注意到这一点,解答了人们“它在水中是怎样呼吸”的疑问。

3.鲸呼气时,“废气从鼻孔喷出来,形成了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这个比喻句,作者既有逼真的观察,又有生动的描写,读后令人难忘。

4.“喷潮”的情况,不同种类的鲸喷出不同的水柱。“须鲸……齿鲸……”这个排比句,表达上是有功夫的。

总之,以科学为依据,就会观察到“真”东西,写出令人信服的文字。

好啦,关于观察与描写这个题目,就讨论以上四点吧。我知道有的同学心里会想:我的观察能力也不比别人差多少,为什么到作文时就不知道该写什么呢?别急,别急。我不是谈过吗,作文作为总体能力,它包括若干项目,观察能力只是其中的一种。其他呢,还有独立选材能力、表达中心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等等。前面,我们讨论了“怎样观察”,下面,我们将要说说“怎样选材”啦。

下决心闯“独立选材”关

【问题】老师,还是那句话:“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我们见到作文命题时烦什么呢?就是发愁不知道写什么。您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看过《小学生学习报》、《求知报》上您的文章。您多次提到要闯“独立选材”关,这是怎么回事?您细讲讲好吗?

我觉得,升到了高年级,作文更不知道写什么了,这是什么道理呀?“独立选材”关非闯不可吗?

同学们,我们已经讨论了如何提高观察能力问题。从本讲起,作文辅导该说说怎样提高选材能力了。这里要讲的内容相当多,根据同学们的问题,我就先从下决心闯“独立选材”关说起吧。

一、“闯关”说法的提出

我教了这么多年作文,深知同学们学这门功课的喜怒哀乐。每两周一次的作文是半个月内分量最重的作业练习。重到什么程度呢?看看课堂里的情景吧:有的人望题兴叹,有的人长时间看天花板发呆,也有的竟低下头泪洒衣衫:“这可叫我写什么呢?”更有的人情不自禁地将心里话喊了出来。这,还称不上是一“关”吗?

有“关”就得“闯”。闯关斩将,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中有不少这样的章节,你们在求学的路上也需要这样做。

知难而进,这是许多同学都有的优秀品质。多少次看你们作文,直到下课抹着眼泪交白卷者,一辈子我只碰到过两个人。几乎是所有的同学,面对命题,面向难关,写好写差不说,硬是只知前进,从不后退,硬着头皮往前闯。这闯字,我就是从你们身上总结出来的。当然,闯关要有战术,要讲方法。要不,怎么不少人从三年级起学作文,直到六年级,还是在“关”前发愁,没闯过去呢?

帮助你们尽早闯过这着实难闯的“独立选材”关,是我们的责任。

二、为什么高年级出现了“选材关”

记得一次课间聊天儿,几个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低年级时学看图作文,没觉得特别难,还挺有意思呢。到中年级,老师在作文前常带我们搞一次活动,也不觉得太难。怎么到了高年级,‘独立选材’这一关这么难过呢?”

这,不难理解。回顾一下几年来你们学习作文的历程,心里就清楚了。

低年级,选材的事,教师承包。

许多同学都还记得低年级时学看图写话、看图作文的事吧?课上,老师挂出一组连图。三幅图的大意是:

1.校门口运来一车大白菜。

2.我们每人抱一棵,把这些白菜搬到厨房门前小院里。

3.校长表扬了我们班。

老师带领大家逐图观察,逐图讲述。

讲述过程中遇到一些生疏的词语,老师随时在黑板上写出来。

大家讨论,题目定为“搬白菜”。

老师叮嘱,要照作文格式写。大家各自完成这篇看图作文。

大概过程是这样的吧?这个时候,有人叫嚷“我不知道该写什么”吗?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为什么呢?很明显,选材问题就是那组图,老师承包,早给准备好了。写的结果,大家都一样。不要紧的,内容千篇一律,这在低年级作文是正常现象。老师让大家照图的意思写嘛,怎么能不一样呢?

此时,没人为选材发大愁。

中年级,选材的事老师帮一把。

三、四年级,作文课上逐步不挂图了,有些同学感到难了一步。不过,老师估计到你们独立选材会有困难,怕你们走不稳,常常从中帮一把。例如:《春游动物园》——这次春游,头一天老师就把作文命题布置下来,要求大家别只顾了玩,玩中要注意观察,回来要作文的。作文课上,老师引导大家讨论“这次春游哪些场面印象深呢?”然后总结并板书:

星期五早晨,在操场集合后我们乘车去动物园。

猴山前,好热闹。

啊,我们看到了老虎、狮子……

两只熊猫在它们院里玩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