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速成法(套装共4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5:06:19

点击下载

作者:焦予衡,闻一鸣,刘俊,王群

出版社: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文写作速成法(套装共4册)

公文写作速成法(套装共4册)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公文写作速成法(套装共4册)

作者:焦予衡;闻一鸣;刘俊;王群

出版社: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9-12-27

本书由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序“一年容易又到头,韶光逝去无影踪”。今年是我的而立之年。在我看来,“三十而立”,这个“立”不仅包括着人要自立自强,也要求我写的书能够立得住脚。

回过头来看这本书,我想我可以骄傲地说,这本书应该能够达到“立得住脚”的标准了。虽然市场上各式各样的公文写作辅导书琳琅满目,但这本书是独一无二、傲然挺立的。

作者本身是立得住脚的

我曾在岭南省政府办公厅、沿海地市市委组织部、沿海中直单位工作,目前在江南省属大国企里依旧干着写材料的活儿。还有两位资深人士也对本书作出了贡献。

夏一林,省委办公厅美女主任科员,曾在地市政策研究室里工作多年;欧阳喻,靠写材料成长为其工作部门最年轻的正科长,也是该部门的“第一大笔杆子”。

在此也感谢他们对本书的付出。

和市场上常见的公文写作辅导书的作者相比:

我们本身都是大机关的公务员,拥有丰富的写材料经验,并且靠着写材料在单位站稳了脚跟。相反有些作者是学者教授,虽然理论丰富,但写的东西压根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所以容易流于空谈;还有些作者的身份是企业工作人员,也没有机关工作经验,并没有接受过严格和规范的写材料训练。

我们本身长期奋战在写材料一线,零距离领会新精神新要求。相反有些作者虽然是高级领导干部,但可能已经很久不用亲自动手写材料了,所以很多经验不够与时俱进。

书本身是立得住脚的

这本书的许多篇章,是我们在荔枝微课和知乎等平台上的公开授课内容,数万人次收听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课后我们根据听众反馈,进一步对内容进行了修改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大家的需求。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保留原汁原味,我们对一些口语化的内容没有做过多处理。

这本书的写作宗旨,是帮助材料水平一般的同志立即上手。所以我们的风格一以贯之,就是不空谈、说干货。在这本书里,我们没有空谈理论,没有故作高深状,我们就是直接教你方法、剖析例子,让你看完之后就能知道怎么写。并且这些方法和例子,都来自于我们的亲身实践,是可行的、是规范的、是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种树为后人乘凉、要学我们老祖宗”。这本书既是我送给大家的一份心意,也是我自己而立之时的一点总结和回顾。我坚信,这本书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涯漫漫,愿本书助你找对方向;

文海茫茫,愿你我携手乘风破浪!焦予衡2019年7月于南京第一章心路篇1 在体制内写材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对许多公务员来说,这是萦绕在脑海中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网上对此也有许多过来人的说法,总结起来就是:材料工作劳心劳力劳神,脑力劳动相对比较辛苦,与此同时投入不一定有回报,所以不太建议大家加入材料大军。

这样的看法,虽然是主流。不过我有那么一些不同意见。

在我看来,对体制内大多数并没有突出特长的同志来说,写材料还算是一条比较有前途的路,但我们要做到会写材料而不是只会写材料。

一、写材料辛苦却难有回报吗?

我待过5个单位,见过很多不合群、孤僻、执拗的人,往往都在从事材料工作。但如果他们真的材料水平过硬,是能够到达一定级别的(比如常见的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副主任)。而恕我直言,如果他们从事的是其他工作,就难说了。也就是说,辛苦归辛苦,但是如果自己水平可以,是能靠这点特长,越过自己性格或者为人处世上的一些缺陷,到达一些本来还达不到的位置的。

举例来说,我见过的几个研究室主任,大到副厅级,小到正科级副处级,基本上都有着各种特点,身上也有各种奇闻流传。然而就算这样,他们也能做到副厅,做到地级市里的正科副处。以我见过的某副厅级研究室主任而论,他的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其他岗位上做一个副处长都不一定够格。

所以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本身没有什么突出的特长,组织上安排你从事材料工作,你就在岗位上踏踏实实好好干,可能会比你干别的岗位要强。

二、写材料会让领导不舍得放人或者阻碍你进步吗?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只会写材料而其他什么都不会,那么会造成上述现象。所谓“机会来了,领导因为你走了之后没人写材料,所以不放人”的情况,还是很罕见的。相反,常见的情况是,即使你不写材料,那个位置也未必给你,因为你干不好那个岗位。

换句话说,如果你除了写材料,其他方面也不荒废,整体实力较强的话,领导自然而然会放你走。相反,你除了会写材料外别无所长,那领导自然不会给你什么机会。

举例来说,我在地市市委组织部期间,组织部前后几任研究室主任的发展境遇就大不同。

A主任从研究室主任转岗办公室主任,然后高升市委办副主任,现在是某市直机关一把手。原因无他,他不仅会写材料,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很强。

B主任也是从研究室主任转岗办公室主任,然后转岗干部科科长,再高升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此主任也是说话做事滴水不漏,让人如沐春风。

C主任一直在研究室长期从事文字工作,花了十几年工夫从科员干到了主任。应该说,他只适合干文字工作,其他方面则有明显短板,所以最终出路就是最边缘的市直单位副处。

我想,每个领导都知道文字工作不容易干,很辛苦。所以如果你真的很优秀,他一方面会对你有补偿心理,另一方面也不会让你只局限在这个岗位上。相反,正如上一条所说的,面对很多有明显短板,或者说平平无奇的人,领导会觉得你干其他的还不如干这个呢。

当然了,也有一些极度自私自利的领导,为了自己用起来方便,舍不得让笔杆子挪岗位。不过这种现象更多地出现在你要离开本单位的情况下(其实你在其他岗位干得优秀他也不想让你走),单位内部这种情况则会少很多。从我个人观察的角度出发,还是这句话:有些人是寻求心理安慰,说领导自私不想让我去其他岗位施展特长,而不肯承认自己在其他岗位的确干不好。

三、写材料会因为换领导进而导致前途有风险吗?

这是比较好玩的一种说法。我觉得最多存在这种情况,即自己辛辛苦苦帮A领导写了2年材料,还没捞到什么好处,就换了B领导进而要从头再来。但这个情况你在任何岗位上一样会遇到。

文字工作,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琢磨领导心思而已。也就是你需要把领导的想法,用领导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领导一换你就迷茫,这只能说明你这方面的水平能力其实不太行,之前所谓适应前任领导,也只是虚假的繁荣。

拿我自己而言,如果不是会写,我肯定没办法从最初的中直单位遴选到市委组织部再遴选到省政府办公厅,也没办法跨省来到家乡的大型国企。这当中没求过人没花过钱,而且到哪儿干得都还不错,还能靠文字挣点小钱。

所以,我奉劝大家三句话:

1.不主动挑选材料岗位,但是被分配了,就先踏踏实实好好干。

2.能写,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光是锦上添花,还能雪中送炭。

3.要会写材料,但是不能只会写材料。其他方面不能有明显缺陷。

顺带说两句,新人应该如何写材料:

一是初学时别怕动笔,可以“胡说”不能无说。我刚工作的时候,写稿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突然发现自己不会说话了”,读了20年书,作文拿过南京市一等奖、写过论文做过评论,可一篇公文稿却是枯坐半天,绞尽脑汁,难着一字。怎么办?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没有退路。至此,半年多的时间我都在练习憋稿,不管是模仿前辈、网上查找还是资料剪贴,总之要在规定时间内凑足字数交稿。这样的苦练终于让我有了底气,不管如何,总不会出现两眼摸黑半页空白的惨状了。

二是落笔前揣摩“圣意”,关起门来做领导。写材料是“不在帅位,要谋帅职”,写稿前你需要不断地换位思考,领导想说什么、会说什么、爱说什么、能说什么。可我们一般工作人员离领导远,要想在领导之前,把领导想说而未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十分困难,况且不同领导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思维习惯。怎么办?只能靠平时多留心多积累,多看多听领导的一些言论,特别是领导的讲话稿,领会意图、分析风格、贴近口味。同时,多看规范文件,熟悉情况,积累素材;多看理论性文章,提高思维层次。

三是修改时逐字细抠,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材料初具雏形后,自己通常能察觉到哪里不对劲,但却不知道怎么改。这时,要多向老笔杆求助,请他们帮忙润色,对修改调整的地方认真琢磨为什么要改,改完之后好在哪里,以后再写需要怎么遣词造句,具体注意什么,长期这样细细思考,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提高。

总之,写材料是个苦活儿,需要我们付出很多,但是也不是没有回报。体制内的生活没有那么浪漫,需要我们认真和勇敢!2 一个差点断送我公文写作之路的念头

我一度对写稿产生了极大的怀疑。那是在写了一段时间,懂了点门道,能应付些文稿的时候。

人有时候很奇怪,刚学东西那会儿抓耳挠腮焦头烂额,满脑子都是怎么把稿子写出来,怎么写得再顺点,根本没时间想东想西。可等有了点小基础,一闲下来,思想放松了,各种想法反倒冒出来。其中最可怕的一个,好像人类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一样。当时,我的脑海也同样涌现了这样的哲学思考,即“写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初看一下,文稿好像真的没什么用,它是你的吗?不是,你可能花了几个通宵去写,但最后是署领导的名,是他在念。

它有你的思想吗?没有,你一直在琢磨领导想说什么,会怎么说,整个稿子是他的影子。

有人在乎它吗?念的人漫不经心,过后就把它扔了;台下听的人昏昏欲睡,可能心里还在念叨“有完没完”。

一篇无用稿,一场无用功。这种沮丧,从我的内心一步步转移到了行动。我开始拖稿,反正又不扣工资,没必要用心研究。

一篇稿子中,我最烦的就是前面那个“大帽子”,按照什么什么思想要求,写全名称会很长很长。我记得有次写篇稿,前面讲到按照某某会议第四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全体大会要求,每次领导都要求用逗号隔开、分别写全名称,我烦透了,干脆浓缩成第一至第四次大会,直接交稿。领导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这有多大关系呢,谁还不知道是哪次会议呢!

然而诡异的是,不久,一位写材料的领导就因为一篇文章的“帽子”闯了祸。

那时省委新来了省委书记,按照惯例,省委办公厅会根据书记的想法提出几点新的工作思路,也就是写材料前面那几句按照×××新思想新要求。通常来说书记也不会大改,而各个市市委办也会要来这些素材,因为新书记走马上任,各地都要汇报工作。这个汇报稿不难写,在市里工作总结上调整加工一下就行,所以市委办副主任很快就出手了稿子,本来只是一个日常的工作,可是市委书记回来后大怒。

为什么?“帽子”戴错啦!省委办的通稿是给了我们,可给早了。不久后省委书记就提出了全新思路,并且这个思路一星期前就已见报,而我们,却忘记再和省委办核对一下,犯了老调重弹的错误啦。

怎么处理?副主任调岗,一个炙手可热的全市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一下子被打入冷宫,市委办以单位名义向市委检讨。接下来一个月,我们接连写了两篇按照省委书记新要求推动发展的文章,在省级日报和市级日报刊发。总算平息了这件事,领导很长时间后还时不时拿出来敲打我们。

而我,也在这场呼啸而过的暴风后冷静了下来。想一想,如果当时我没有其他任务,这个稿子的初稿很可能会落到我头上,按照我找资料的习惯,也必然是用省委办那份通稿,不会再去核实或者校对。那今天,我会怎么样?

风平浪静时,人容易倦怠,有了风浪,面对可能会发生的失去,反倒让我们清醒。

对这次事件,我至今仍然记得两点:一是在内部检讨会议上,我的主要领导,也就是时任市委常委、秘书长所说的,文字的事情可大可小,不在意的时候笑一笑这张纸废了也就废了,可在意起来,对方会不断琢磨这个失误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想干嘛,这就有了无限的空间。最关键的是,白纸黑字,你都跑不掉。二是领导说,文稿是有用的,至少,它是态度和忠诚的体现,而忠诚是一个人立足的基本点。在领导心里,你不聪明可以用你,但你不忠诚,那就难办了。

这篇文章说的是自己的小故事,之所以想讲这件事,是因为身边很多朋友都会对自己手头的工作产生或多或少的怀疑。其实就像网上说的,当你在问他爱不爱我时,其实你心里已经知道没那么爱了。同样地,当你在想这事有没有用时,你内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这份工作的价值,而否定接着就带来对工作的轻慢,而长久的漫不经心必然引发问题。

所以,如今我对文稿、对文字有了敬畏之心。我也很少再去想这个问题,因为如果这份工作真的毫无用处,我早走了。而今天我仍在干着,它必然有它的好处,或者是我根本没有勇气或能力另开一局。既然如此,那就把心放肚子里,踏踏实实干吧。

正如玩儿哥常说的,生活没有那么浪漫,你我只能更加勇敢!第二章理论篇1 公文写作中不要犯的9个错误

本文以一篇党课材料为例,谈一谈在写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的一些错误。毕竟,要知道一个鸡蛋好吃,得先知道什么样的鸡蛋不好吃。首先声明,这篇文章是某省政府时任秘书长为办公厅基层党支部讲“两学一做”党课的讲稿。应当说,文章写得也算用心,但在我看来,还是有可以提高的地方。

错误1:格局琐碎

原文如下:同志们:“七一”前后,由领导干部为基层党组织讲党课,是中央和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安排。上周四,省长为省政府党组成员及全厅党员干部讲授了一堂深刻而生动的专题党课,为我们带了个好头。今天,我也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讲党课的形式,与A处、B处、C处三个支部的同志一起谈心交流,共同研究如何通过“两学一做”锤炼党性、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提高三服务水平。

C处给我们发的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等“两学一做”学习资料,我都认真看了。虽然平时工作忙,只能利用零零碎碎的时间,陆陆续续地学习,但基本的学习任务没有放松,特别是加深了对党章党规、总书记讲话主要脉络和重要观点的理解,我感觉很受教育,很有收获。这里,结合自己近期的学习思考,谈两点意见。

我们说,党课党课,当然要有一个互相的交流过程。领导在讲党课的过程中,可以不用那么严肃,语气可以轻松活泼生动一些。但是具体到这个开头中,就出现了几个问题。比如:“C处发的学习材料,我都认真看了。”我的疑问在于,为什么要特意点出C处?后来一打听,原来材料是C处的同志写的。说实话,这就叫作私活儿,是要不得的。作为全厅的一把手,具体讲某处给的资料,就显得格局不高、不够大气。再比如:“虽然平时工作忙,只能利用零零碎碎的时间,陆陆续续地学习。”试问哪个领导不忙?工学矛盾在哪个领导身上不存在?所以如果从领导的角度来说,这样强调自己时间紧迫,是比较没水平的发言。

所以如果是我,开头我就会简短地表述为:“同志们: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我与大家一起上一次专题党课,谈谈我对‘两学一做’的认识。因为时间有限,我个人的学习还不够全面、深入,希望和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领导的学习不是不深入、不全面、不具体,而是由于时间有限,自己学得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不够具体。这样简短的开头,就把上面那一大段的具体意思全部表达出来了,言简意赅。

错误2:论证颠倒

原文如下:(一)坚持立根固本,着力筑牢党性修养这个基石

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立身、立言、立业、立德的重要基石,一个党员的党性并不会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必须经常加强修养和锤炼。尤其在当前经济社会急剧转型、利益和思想日益多元的情况下,党员干部更需要加强党性修养、抓好思想改造。总书记说,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中央专门部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

小标题是谈立根固本、加强党性修养。那么,应当开宗明义地予以强调。那该怎么强调呢?应当把总书记的话放到开头来,即小标题后,直接引用总书记的具体表述。然后将总书记的表述作为论据,进行论证。

所以,如果是我写这个材料,在“(一)坚持立根固本,着力筑牢党性修养这个基石”小标题之后,我会这样呈现:“总书记多次强调……因此,党性修养是我们……”而不是将总书记的讲话放到本段中间,既不醒目,也起不到良好的论证作用。

与此同时,本段中引用的总书记讲话谈的是思想滑坡,没有直接点出党性修养,放在文中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引用时一定要注意,讲话内容要体现出关键词。所以我们要使用“总书记+党性”的关键词,上网去搜索更加合适的论述加以替代。否则小标题谈的是党性,总书记论述的是思想建设,就产生了标题与内容不一致的问题。

错误3:以偏概全

原文如下:(二)坚持严守规矩,着力把握“四种意识”这个关键

开展“两学一做”的效果如何,最关键的要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有没有牢固树立起来,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没有牢固树立起来。这里讲“看齐”,是一种形象通俗的表达,指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讲看齐,决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事关政治原则的大事,不是一般的品行要求,而是严格的党性要求。对于我们办公厅的同志,尤其要增强四种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中央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看齐,始终做到“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始终做政治上的清醒人、明白人,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绝对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写材料的时候,我们当然要牢记突出重点,突出领导最想讲的内容,突出最新的要求。但是也要牢记,不能以偏概全。在这段材料中,小标题的关键词是四种意识,但是在下面的阐述中,就只剩下了看齐意识,而对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几乎不置一词。

那怎么样才能叫作合格的突出重点呢?如果是我,我就会这样呈现:“我们把握政治意识,就是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纪律和理想信念;把握大局意识,就是要正确认识、自觉服从、坚决维护大局,始终在党和国家的大局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把握核心意识,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把握好看齐意识……”这样就做到了既重点突出,也不会以偏概全。

错误4:大而化之

原文如下:(四)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习总书记说,“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必须从解决问题入手,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实效。首先要敢于正视问题。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应该看到,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在大是大非面前迷惘迟疑、偏听偏信,不讲理想、只讲实惠,不要纪律、只要自由,不信马列、却信鬼神。一些党员党的意识淡化,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不为党,对党不忠诚、不老实,不愿接受组织管理,不按组织原则办事,自由散漫,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不注意个人品德修养,贪图享受,奢侈浪费。一些党员工作消极懈怠,精神不振,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逃避责任,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这些行为在我们办公厅不能说没有,极个别甚至表现得比较明显。希望大家都要对照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的要求认真反省,多查找自身不足,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在标本兼治整改问题中增强党性、改进工作。

所谓大而化之,就是原封不动照抄别人的说法、别人的做法,没有与自己单位联系起来。就文中的内容而言,既然提到了问题导向,提到了解决问题,关键就是要点出本单位的党员具体存在什么问题。而非列举一些各个单位都存在的问题,然后泛泛说一句“这些行为在我们××不能说没有,极个别甚至表现得比较明显”。这样写甲单位可,写乙单位亦可。这样的材料对普通的领导是能应付过去,但如果遇到一个稍微有点要求的领导,就能看出来你是在偷懒了。

所以,应当怎么改呢?如果是我,我就会说:“当前,虽然我们办公厅的党员干部暂时没有出现大是大非的问题,但对照要求,也还有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干部对党性锻炼有所放松,默认以干代学、以干挤学等现象存在;有些干部还存在该请示的没有及时请示、该报告的没有及时报告等问题;有些干部×××……”等等,这样就鲜活起来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上面文中讲的那些问题,都是一些比较严肃乃至严重的问题。对此我们不能原封不动地就搬到自己单位来上纲上线,而是要根据本单位情况加以适当的转化。比如,对绝大部分同志来说,不能讲他们理想信念动摇,只能说他们对党性锻炼重视不够;不能讲他们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只能说他们请示汇报不够;不能讲他们贪图享受奢侈浪费,只能说他们可能在小节上还不够注意,等等。

错误5:述古不当

原文如下:(二)恪守纪律炼品行

邓小平同志讲,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总书记讲,党员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里的戒尺包括纪律的戒尺、制度的戒尺、规矩的戒尺、道德的戒尺,还有党章的戒尺。

所谓述古不当,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和空间,错误引用一些古人或前任领导人的表述。比如说,文中先提总设计师,又提总书记,一段之中出现两位领导人,放在前面的还是一位已故领导人,是不太合适的。

这里愿意和大家分享几个小常识,一是尽量引用最新精神。比如现在写材料,我们就基本不必再多提过往的一些精神,而应该用最新的思想和精神来武装我们自己。二是现任只和现任在一起。如果一段话中两位领导分别作了不同指示,都要列出来以表示强调,那应当尽量确保都是现任领导。三是前任只和前任在一起。如果引用前领导人或已故领导人的指示,就单单引用他们就好,尽量不要再出现现任领导人。四是回顾历史一个都别少。如果是带有回顾历史性质的文章,比如列出一二三代领导集体,那就老老实实列全,不要漏掉哪一位。

所以怎么修改这一段?应当是把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去掉,才比较合适。

错误6:语焉不详

原文如下:

这里的戒尺包括纪律的戒尺、制度的戒尺、规矩的戒尺、道德的戒尺,还有党章的戒尺。办公厅工作性质特殊,尤其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要牢记党员身份,将党章党规视为党员安身立命的政治信条和人生准则,自觉……

×××工作性质特殊这句话很常见,比如组织部工作性质特殊、公安局工作性质特殊、银行工作性质特殊等。但是特殊在什么地方?这是紧接着必须要阐述的,否则这句话就是无意义的。比如文中说,办公厅工作性质特殊,那特殊在什么地方呢?

有的同志又说,如果具体讲我们哪里特殊,太繁冗。我说,其实很简单。

联系到文中来谈,就应该是“办公厅是最接近省领导的枢纽机构,工作性质特殊,因此尤其要……”;比如组织部,就应该是“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管人才的人才,尤其要……”;哪怕是一个会计要写总结,也可以说自己“身处管钱管账的第一线,稍有差错就会造成很恶劣的后果,因此要……”。总之,我们在谈任何一句话时,都不应当轻飘飘地搬一个名词随便使用,而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不放空炮。

错误7:风格不一

原文1如下:

办公厅干部的首要素质就是政治上可靠坚定。没有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没有坚定的政治定力,不论再有能力、再有水平,都是白搭,都不能胜任办公厅的工作。现在社会多元化特征明显……

原文2如下:(三)紧抓学习强能力

总书记提出,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第一段中,读到“都是白搭”四个字的时候,是有一种突兀之感的。从上面引用了那么多内容来看,整体文章语言偏死板甚至枯燥,所以“都是白搭”这样口语化的词放在里面,就会格外显眼乃至不协调。所以如果是我,我就会把这四个字去掉,直接是“不论再有能力、再有水平,都不能胜任办公厅的工作”。

第二段中,小标题叫作“紧抓学习强能力”,粗看似乎可以。但是这个小标题是六组小标题之一,六组分别是“坚定信念铸忠诚”“恪守纪律炼品行”“紧抓学习强能力”“攻坚克难讲担当”“转变作风优服务”“脚踏实地甘奉献”,可以看出“紧抓学习强能力”这个标题与其他的标题比起来显得粗鄙、突兀。所以我们在拟小标题的时候要更加用心一些,要保持统一的风格。我建议改为:“博学勤思强本领”。既突出学习,又强调思考,本领比起能力也显得规范、大气。

错误8:堆砌字数

原文如下:(四)攻坚克难讲担当

党员干部是否敢于担当,是否善于攻坚,直接关系到工作目标的实现、党的事业的成败。不敢担当,就是缺位、就是失职,不能攻坚,就是落队、就是平庸,必将贻误事业、造成危害。只有敢于担当、大胆负责、主动作为,才能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习总书记讲,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一方面,刚才已经说过,应该鲜明地把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放到段前,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进行展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避免类似这段文章中的语义重复。总书记已经说了,是否有担当,是检验党员干部的重要方面。文中又重复党员干部是否有担当,直接关系如何如何,就是没有必要地堆砌字数。

我们说,类似于这样的党课或者理论文章,水平比较低的同志只会简单重复总书记的表述,甚至出现类似文中这样的低级重复。水平稍微高一些的同志呢,会稍微展开论述,或者机械地引用一些专家解读。真正的笔杆子应当做到什么?要对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熟读于心、切实理解,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语予以诠释。事实上,笔杆子之所以要发挥好“以文辅政”的作用,就是要在领导忙于工作的时候,帮他做好这些诠释、理解的工作。所以,希望大家还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达到高境界、写出好文章。

错误9:胡乱引用

原文如下:(六)脚踏实地甘奉献

×××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经常加班加点。作为工作上的忙人、经济上的穷人、身体上的病人、家庭的罪人……

众所周知,各个单位、各个行业的公务员的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强度不同,所以导致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不同。我们在写文章时,对于网上的一些说法要仔细甄别,不要胡乱引用。

比如这段“工作上的忙人、经济上的穷人、身体上的病人、家庭的罪人”,原本是形容公安民警的。我们都知道,民警工作繁重、压力大,很多时候因公出差或者连轴加班,所以才会导致身体不好、对家庭照顾不周。但是拿来描述机关工作人员,那就是一种“胡乱夸大”,是很不合适的。

同理,“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吐苦水,没油水”“血压高,血脂高,职位不高;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前列腺发炎;业绩不突出,地位不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等等这样的顺口溜,往往都是形容笔杆子的,如果胡乱套用到其他公务员身上,也不合适。

总之,我们在写材料的过程中,不是不可以运用这些“顺口溜”或者生动形象的说法,但是一定要选择准、用正确,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本文以一篇真实的党课材料为例,粗略罗列了一些写材料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当然我的见解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最后多说一句,文字材料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有高手来指导。我至今都非常感激我遇到的几个领导,在文字方面让我受益良多。相反,有的领导自己文字水平一般,光会挑剔下属写得不好,但又说不出哪儿不好,对下属而言,就很难提高,甚至会越写越差。2 综合材料写作中常见的误区

还记得7年前我第一次接到写作任务,是写一篇机关党委先进事迹材料。我花了3天假期,前后改了6稿,终于从不着边际到基本过关,勉强完成了任务。回想自己的写作之路,犯过的错误很多,闹过的笑话不少。

一、误认为篇幅越长越好

有的人写材料抱着一种想法,写长了还能删,写少了不能加,于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素材,不加甄别分析,觉得好的一股脑儿全用上。有的人觉得材料篇幅长,拿给领导时看起来有分量,也能体现自己干了不少活儿。有的人长期以来养成啰唆的习惯,讲一个问题恨不得从远古时代谈起,显得自己旁征博引、文思泉涌。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话题大概是做好大数据工作要采取的措施。有个男生一上来大谈大数据是什么东西,背后蕴含着什么原理,有什么现实意义,国外是怎么做的,一副hold住全场的样子,结果面试结束被主考官点名指出“说话绕圈子、没重点”,直接被淘汰。

事实上,一篇材料好不好,判断标准从来不是篇幅长短,而是文章本身蕴含的思想和逻辑。更何况,篇幅长短还得视具体情况而定,长不见得就好。比如,年度工作会议上“一把手”的工作报告,下级单位比上级单位还长;领导班子成员的述职述廉报告,副职比正职还长,都是不太合适的。

二、文风华而不实

每个人写作、说话都有自己的风格,强烈的风格放在个人作品中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公文材料中要谨慎使用。我前单位有个同事,写作时喜欢浓墨重彩、大开大合,特别爱抒情。刚接触觉得还不错,挺有文采,后来发现所有文章全是这种风格,大到总结、小到简报,一律都是抒情抒情再抒情,连写个小豆腐块的信息都能来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时间一久就给领导留下了“太浮、太虚、不实在”的印象。

文辞华美、有韵味的文章,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但公文材料毕竟姓“公”,文风相对来说还是要朴实、庄重一些,这是由其基本属性决定的。多样的文风在公文材料中不是不能用,而是要依据体裁、场合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举个例子,前几年为单位某副职领导撰写离任讲话时,我有意多采用了一些抒情表达,比如,“在这片敢为人先的土地上,在这个充盈温情的团队里,在这个凝心聚力的大家庭中,我坚持用心思考、用心决策、用心做事,与同事们一道,为事业倾注了精力和心血,寄托了情感和追求,付出了热忱和努力。”既贴合干部离任发言的场合,也符合这位领导当时的心境,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盲目追求对仗

小标题要对仗,几乎是所有“笔杆子”的共识,领导们也喜欢。我也是这样,写任何东西都要整出几个“新”、几个“坚持”、几个“更加”来,甚至连字数也要一样。小标题对仗工整,一方面便于读者迅速把握文章主题和框架,考试时特别适用,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但是,有时我们会陷入对仗“强迫症”,为了对仗而对仗,弄出一些生硬、别扭的表达,比如,为了和“强化、优化、固化”对仗,自己编了个没出现过的“常化”;为了和“一片丹心、一往无前、一丝不苟”对仗,写出个不是成语的“一直坚持”,显得不伦不类。

不管什么形式,始终是为内容服务的。就像玩儿哥在市委组织部工作期间,组织部的材料从来没有讲究过对仗,写工作总结或汇报材料,都是直接“一、基层党建方面……二、干部管理方面……三、人才队伍方面……”,把工作说清楚了就行。

四、过分个人创作

我刚学写材料时有个毛病,喜欢加入太多自己的想法,忽略了对领导思想的领会、把握,有时在领导意思的基础上来点“添枝加叶”“添油加醋”,内心还有点小得意,但写出来的材料领导不满意不说,还会反问一句,“我是这个意思吗?”“我有这么说过吗?”

公文材料是为领导服务的,说白了就是领导意图的贯彻体现。我认为,三等的秘书记录,二等的秘书补充,一等的秘书创作。对于初学者来说,先得学会走,才能学会跑。首先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琢磨和练习,熟悉领导想法、了解领导思路、把握领导意图,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二次创作。比如,最简单的整理领导讲话,建议初学者除了必须要调整的用词错误、语序混乱外,尽量原汁原味地保留领导本来的表达,不做过多的改动。一来避免因为不熟悉造成对领导意思的曲解;二来通过反复多次整理领导讲话的练习,加强对领导思路的领悟。

五、表达故弄玄虚

我们说公文也要讲究文采,什么文采?淳朴自然的文采。有的人对文采存在误解,以为弯弯绕绕、故弄玄虚就是文采。明明一句话可以交代清楚的事,非要用一段话来说;明明可以直接告诉你的,非要给你打个谜语。这种情况我见得最多的就是政务信息,很多人喜欢在政务信息标题上搞些奇怪花样。《美好的一天,难忘的记忆》,不知道的以为在写心得体会,实际上写的是组织新录用人员开展军事化作风锤炼,直接说《××单位组织新录用人员开展军事化作风锤炼》不行吗?《你心中的“年味”是什么?》,看标题以为是演讲稿,实际上讲的是一线人员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应急值班,光看标题谁能知道写的是这个主题?

为了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公文材料要多用直叙、概述,不用倒叙、插叙;只用直笔,不用曲笔;只作简要说明,直接议论,少作描写、抒情和旁征博引。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明晰、准确、简朴、庄重的公文语言总体要求。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两点:客观上,公文材料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作用就是把事情说清楚,所以公文材料写作要回归本真,有话直说、长话短说、把话好好说。主观上,公文材料是为领导服务的,领导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领导满意是材料写作者的终极追求。3 法定公文写作中常见的误区

有句话说得好——公文无小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来,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体现着党和国家意志,具有法定效力,容不得半点闪失。二来,公文水平直接反映出写作者的从业态度和素养,乃至影响其职业发展。如果一篇公文写得东倒西歪、错漏百出,连最基本的体例、格式都不到位,领导看了对这位写作者能有好印象吗?

一、文种分不清楚《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规定的法定公文有15种,但大多数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实际应用的就那么几种,通知、报告、请示、批复、函和纪要,其中最容易混淆误用的就是两对:(一)批复和复函

这两个文种都是对来文的回复。比如,《海关总署关于北京海关采用××的复函》,内容为对北京海关有关请示事项的回复,属于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回复,错用“函”文种,应改为《海关总署关于北京海关采用××的批复》;再比如,《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同意××有限公司开展××业务的批复》,或者是《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同意××有限公司开展××业务的通知》,主送对象为不相隶属的单位,用“批复”或“通知”都不对,应改为《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同意××有限公司开展××业务的复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规定,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通知则没有答复审批事项这一功能。因此,审批下级机关申请事项,用“批复”,审批不相隶属单位申请事项,用“函”。(二)请示和报告

这两个文种都是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的行文。比如,《广州市××局关于赴美国、加拿大开展交流活动的报告》,我们知道,涉及外事的都要经过上级审批,这个内容明显为请示事项,需要上级回复是否同意,只能用“请示”文种。同样地,如果只是向上级汇报情况,比如,《广州市××局关于赴美国、加拿大交流活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不需要上级回复,就应该用“报告”文种。《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第十五条规定,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二、标题稀里糊涂

正确的公文标题结构是“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中间加上介词“关于”和“的”,让人一眼看去,就知道是谁要做什么事。

但是很多人发文,不是漏了发文机关名称,就是省了文种。比如,《关于参与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列展示活动的请示》,缺少发文机关名称;《××单位关于开展2017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方案》,方案不是法定文种,应改为《××单位关于印发2017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的通知》或《××单位关于开展2017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还有文种混用,比如,《××单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决定执行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将“意见”和“通知”文种混用,应调整为《××单位关于进一步加强××决定执行工作的意见》。

转发公文的标题,比如,《××部关于转发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单位财政票据核销管理的通知》,应改为《××部转发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单位财政票据核销管理的通知》。转发类公文的标题很简单,发文机关名称+转发+最原始文件名称。即便是层层转发的公文,比如中央办公厅发了份文,交通运输部转发,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再转发,浙江海事局再转发时,也同样套用这个结构,省去中间转发的那些机构,即《浙江海事局转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

三、语意啰唆

这个不多说,直接上例子。最常见的错误,比如我们收到外单位来函,给别人复函时,第一句都会写“贵单位《××单位关于××事项的函》收悉”,其中“贵单位”与公文标题中的“××单位”语意重复,应将“贵单位”删去。有时收到外单位对某个办法或规定征求意见,我们回复时会这样拟写标题,《××单位关于对〈××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复函》,其中“关于”和“对”语意重复,应将“对”删去。

比如,“管辖范围为××港往上××公里,往下××公里,共××公里水域的安全监管工作。”“管辖范围”和“水域的安全监管工作”语意重复,要么改为“管辖范围为××港往上××公里,往下××公里,共××公里水域”,要么改为“负责××港往上××公里,往下××公里,共××公里水域的安全监管工作”。

比如,“今年6月,单位共收到投诉1起,同比去年6月下降75%。”“同比”和“去年6月”就是重复,应改为:“今年6月,单位共收到投诉1起,同比下降75%。” “2017年度指标与2016年及过去3年平均数同比全面上升。”这里不仅与前一年比,还与前3年比,用“同比”明显不恰当,应改为:“2017年度指标与2016年及过去3年平均数相比全面上升。”

比如,“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保密委诸葛××主任到市保密局调研……”应改为“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保密委主任诸葛××到市保密局调研……”,保持先职位、再人名的表达顺序。

四、标点、数字和简称不规范

标点不规范。比如,“根据《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治理暂行办法》……”“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月’、‘平安交通’等活动的开展……”,书名号、引号之间的顿号都不要。《标点符号用法》规定,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数字不规范。比如,“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6次会议”应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

机关单位名称不规范。比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误写成“发改委”,应为“发展改革委”;“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误写为“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五、违反行文规则

虽然《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只用了不到1000个字,对行文规则进行了明确。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不少讲究,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试错,才能透彻掌握。(一)越级行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十四条明确,一般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比如,我们在地方的中直单位,确实有需要越过省局,向部里主送公文的话,就必须同时抄送省局。当然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二)向上级机关行文,抄送下级机关《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明确,向上级机关行文,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比如,《广东省财政厅关于上报广州市××项目总投资的请示》,主送机关为财政部,抄送广州市财政局。这里的抄送就是不对的。(三)上行文同时主送两个单位《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明确,向上级机关行文,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前两年我们单位搞个大型演习,既要邀请省局领导出席,又要邀请地方政府领导出席,我写一份请示,同时发给省局和市政府,闹了个大笑话。后来改为写两份文分别发给省局和市政府,才纠正了错误。(这里解释一下,按照公文规范来说,我们中直单位给地方政府发文应该用函,但中直单位在地方的处境想必大家都清楚,很多时候为了体现尊重、方便办事,我们也就用请示了。)(四)主送和抄送分不清楚

抄送机关是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将收文单位列为主送还是抄送,不是由是否需要执行或知晓决定的,而是由发文单位和收文单位的政务关系决定。比如,前两年我们单位承办了一场全省的安全管理现场会,要以省局的名义发文通知相关单位、部门参会,其中包括部分市级安全监督、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其列为主送,这些单位不是省局的下属机构,不太合适;不发通知改用函,这又是一场全省级别的大型会议,也不太合适;最后将这些单位改列为抄送,既解决了告知他们参会,又不宜主送的问题。(五)以内设机构名义对外行文,或上行文主送上级部门内设机构

一般来说,一个单位的内设机构不得对外正式行文,上行文也不应主送上级部门内设机构,但是两办除外。《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十七条明确,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市政府办公室发文,但不会看到××市政府信息科发文。(六)上行文未标注签发人,或未经主要领导签发《××单位关于××事项的报告》《××单位关于××事项的请示》,作为上行文都应标注签发人姓名。而且向上级机关上报请示、综合性报告等文件,往往都是比较重要的事项,比如关于项目、经费、职务调整,应经单位主要领导签发。(七)上行文未标注联系人和联系电话

附注是公文印发传达范围等需要说明的事项,上行文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及联系电话。这点也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八)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十五条第(四)款明确,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这个错误我也犯过,明明公文文种为报告,公文内容中却有明确的请示事项。4 三个“锦囊”,教你把材料写到点子上“你这篇文章根本没写到点子上”,当你把起草的文章交给领导审阅,得到这样的反馈时,心里通常会有两个感觉:一是,糟了,这篇文章废了。因为没写到点子上是一个大错误,作文考试中相当于偏题了,不只是分数少,而是可能一分都没有的。第二个感觉是有点蒙,有点抓狂,因为点子上,这是个很虚、很模糊的概念,你会很想问他,什么叫点子上?你说的那个点究竟在哪里?怎么才能叫写到这个点上了?

我认为所谓的写到点子上,就相当于射箭正中了靶心,这个时候人们一般会夸一句:你箭法真准。所谓到了点上就是要有这个“准头”。那么准,究竟要瞄准什么?我认为关键是三点:意图、框架、语言。

一、准确领会领导的意图

通常领导交代一项写作任务,都会把你叫到跟前,面授机宜。这个时候,他会告诉你他的一些思考,这是首先要把握的点。但因为是口头的语言交代,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没有成系统、成体系,零零碎碎,左一句右一句,所交代的往往都只是粗略的想法、模糊的轮廓。这种情况怎么领会和应对呢?

首先,你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他说的你都要写进去。他所说的每一句每一个点,你都要试图把它放进你的文章中。连贯的、明确的可以原句用,模糊的要明晰化,或者换一种说法来表达。确保他在看文章时问到任何说过的点,你都能应答“我写在这里了”。

具体操作是:第一,把领导的话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注意是一字不漏。第二,对他讲的内容进行分类,哪些讲的是可以合并的,哪些属于现象,哪些属于观点,分门别类。第三,把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第四,调整黏合,串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当然,特别要强调,在最初谈的时候,对有疑问的点你可以大胆提出。领会意图并不是绝对的奉命行事,如果有不妥有疏漏要尽量当面提出,当场就得到解决。当然这种情况要求你一方面必须是个老手,有一定的基础,对新手来说,你可能都还没消化他说的话;另一方面,你的分管领导不在场,如果他在场,有疑问你可以私底下再向他请教,不要贸然发问。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江苏一个建筑企业,国企,成立50周年,要出一本纪念册,请住建部一位已经退休的领导作序。(我们知道八项规定后,在职领导是不允许作序的。)这位领导写了主体部分,开头部分要手下人写个初稿,他把人叫来,说了这些话:

江苏啊,是个建筑业大省,像南通市,是全国的建筑之乡。这个企业在这里50年了,到今天发展得很不错,2018年总产值达到了500亿。在创新这块做了很多工作,它的很多工作模式,承包啊、装配啊在全国都是叫得响的。现在他们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年轻干部很多,可以说人才济济。那么它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成就呢?关键啊,还是做事有股精神。比如说,在江苏打响的苏中战役,我们是七战七捷,这就是一种革命精神,埋在骨子里的;还有铁军精神,这也是南通传承的,这个企业质量安全方面就做得很好;最后现在常讲的工匠精神,这是它的核心,正是因为有了工匠精神,这个企业才能在这个质量安全、小创新、微创新方面取得今天的成绩。

这就是根据领导所提的要求来写开头。

首先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其次就是要进行分段。从大方向来说,它可以分成两大段。第一段讲这50年来,这个企业如何发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第二段讲该企业之所以发展的三个原因是什么。

讲企业成就的是这些内容:

江苏啊,是个建筑业大省,像南通市,是全国的建筑之乡。这个企业在这里50年了,到今天发展得很不错,2018年总产值达到了500亿。在创新这块做了很多工作,它的很多工作模式,承包啊、装配啊在全国都是叫得响的。现在他们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年轻干部很多,可以说人才济济。

按照第三步,口语转化为书面语。

江苏啊,是个建筑业大省,像南通市,是全国的建筑之乡。——江苏是建筑业大省,南通市更是享有“全国建筑之乡”的美誉,是建筑业大市、强市,××就是在这片建筑业沃土上发展起来的杰出企业代表。

这个企业在这里50年了,到今天发展得很不错,2018年总产值达到了500亿。——50年来该企业艰苦创业,砥砺奋进,不断创新,敢为人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18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在创新这块做了很多工作,它的很多工作模式,承包啊、装配啊在全国都是叫得响的。——该企业秉承“立足本地、扩展全国、走向国际”的理念,实践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发展装配式、推广应用BIM建模技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现在他们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年轻干部可以说人才济济。——因其对知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对创新的不竭追求,目前该企业人才济济,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第三步口语转化也搞定了,最后我们把这些合并到一个段落,来看看怎么调整。

江苏是建筑业大省,南通市更是享有“全国建筑之乡”的美誉,是建筑业大市、强市,××就是在这片建筑业沃土上发展起来的杰出代表企业。50年来该企业艰苦创业,砥砺奋进,不断创新,敢为人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18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该企业秉承“立足本地、扩展全国、走向国际”的理念,实践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发展装配式、推广应用BIM建模技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因其对知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对创新的不竭追求,目前该企业人才济济,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黏合起来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些过于细节的内容不适合放在第一段。我们讲到这个企业50年来取得的成就,讲到2018年的总产值,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关键点,但接着就是很多细节的创新点,这显然是不匹配的。但这个内容领导提了,提了是要写进去,就看怎么写进去。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先提出来,放到第二段,融到三大原因中写。第二个问题是它不够连贯,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断裂的,所以需要加一些润滑,加一些起承转合的句子。第三个问题是第一段是提气的,特别是50周年庆,它需要一些句子把这个气势挺起来。

所以,我们进行删减、黏合、调整、润色,可以这样改:

江苏是建筑业大省,南通市更是享有“全国建筑之乡”的美誉,是建筑业大市、强市,××企业就是在这片建筑业沃土上发展起来的杰出企业代表。从1969年成立之初到今天,××已历经了50年,50年激情岁月,我们走过了从注册资本金4亿元到2018年施工总产值500亿元的漫漫征程;50年创业诗篇,我们谱写了从南通起步到业务遍及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华美篇章;

50年初心不变,我们始终坚持着“至诚至信,尽善尽美”的经营理念和“励精图治、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5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跨越雄关漫道,克服艰难险阻,艰苦创业,砥砺奋进,不断创新,敢为人先,才有了今天技术力量雄厚、管理严格规范、各项人才辈出的××。

这是第一段,第二段写三个原因也是采用同样的方式,把我个人的修改方式发到这里,供参考。

××能够取得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得益三个主要优势。

第一,红色基因本色永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企图占领苏中解放区,为粉碎敌人的战略企图,我军3万余人在苏中同12万国民党军队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7次战斗的胜利。一个战场,7次较量,7场胜利,蕴涵着华野将领运筹帷幄、奇招迭出的指挥艺术,也记载着成千上万革命战士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革命情怀。光阴如水东逝,红色革命的基因无声而坚定地融入到××人的血脉中,培育出××人能吃苦、能战斗、能打硬仗的品质。无论是在西山大漠还是南沙造岛,面对工作中的重重困境,××人坚守信仰、坚持信念,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

第二,铁军精神矢志不渝。××作为江苏省著名建筑施工企业,也是全国知名的“南通铁军”主力之一。南通铁军名扬天下,靠的是“五千五万”的精神,踏遍千山万水搞建筑,依靠千军万马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创事业,说尽千言万语争项目,历经千难万险谋发展。××作为铁军的优秀代表,时刻以铁军精神自我鞭策,秉承着听党指挥、忠于人民的铁的信念;敢于胜利、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一路披荆斩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创鲁班奖工程突出贡献奖”“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江苏省文明单位”等称号;是“江苏省AAA级资信企业”,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级重点客户”。2018年,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00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00位,ENR中国承包商80强第12位。

第三,工匠精神历久弥新。工匠精神是××的核心力量,也是优秀××人的标签,一代代爱岗敬业的××人用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传承并践行着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技能,随着我国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也不断探索新工艺、研发新技术。目前已实践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并依托自身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发展装配式,推广BIM技术,现已拥有两个甲级建筑设计院,并在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施工、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等方面积累了成套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得了国家级工法、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级QC成果数百项。工匠精神在××的小创新、微创新方面焕发了新的时代风采。

二、大的框架要搭得适宜

同一个领导,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位置上,针对同一个问题的讲话内容可能截然不同。比如一场会议,几个领导讲话,有的人就觉得讲的都是那些内容,没什么区别,但其实很有门道。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写得很棒,标题取得好,语言也不错,但却被领导以“不在点子上”一口否决。很可能是你这篇文稿,与他的职位,与他在这次会议中的角色不匹配。

我们同样用具体例子来看。

比如,近期全国各地都在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一个国企召开动员部署会,这样的会议标配有三人,分工是这样的:企业党委书记作动员部署讲话;巡回指导组组长讲话;会议由总裁主持。

三个人就三篇文稿。我们来看他们发言的大框架是怎么搭的。

党委书记:

一、充分认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党建质量的必然要求。(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更好践行党的宗旨、维护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三)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轨道交通安全控制技术产业集团的必然要求。

二、切实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各项工作(一)守初心。(二)担使命。(三)找差距。(四)抓落实。

三、着重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各项保障(一)确保组织领导到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