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松妇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5:31:25

点击下载

作者:郑其国、郑书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郑长松妇科

郑长松妇科试读:

序 一

与郑长松院长相识相知,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经山东省卫生厅王瑛厅长、刘惠民副厅长介绍,相识于济南,屈指算来已四十几个年头。由于郑老在中医临床上颇多建树,技术精湛,擅长妇科,深受病家爱戴,在鲁中、鲁北一带,声名遐迩,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省与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议及山东省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议。在长期的接触中,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成为知己、莫逆、忘年之交。郑老长我八岁,师承与自学成才,在治疗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方面颇有创意与阐发之处,在请教与书信往来、切磋探索中,对我帮助启发甚多。

岁月不居,日夜如梭,回首往事,如同在昨。记得1962年12月20日,山东省中医学会在济南召开学术经验交流会,会后刘惠民副厅长亲自提名留下青岛的刘季三、济南的李乐园、惠民的郑长松及潍坊的我,整理数百篇论文,编印论文汇编。刘、李

老均已近花甲之年,郑老时年35岁,我时年27岁,年龄最小。诸位老前辈中医功底扎实,学有家传,师承渊源,对经典著作娴熟,对医理、哲理、文理都是涉猎甚广,谈论间都能琅琅上口,大段背诵,谈古论事,皆有所本,在朝夕相处的会后20天内,使我受益匪浅。在品评全省汇集的论文工作之余,诸老对我爱之甚笃,每晚都海阔天空地为我讲解历史故事、诗词歌赋、平仄韵律、天文地理、周易八卦、河图洛书、阴阳风水之类的阅历及阐发病机的经典之句,和亲身应用过的方药经验之谈。对我提出的发问和质疑,

位长者各抒己见,有时辩论得难分难解,经常至深夜一两点才能入睡。多半是我提出问题,问刘季三老,先由刘老引经据典作答开始,乐园老再中间发论,郑老才思敏锐,言不虚发,在二位老前辈面前,稍嫌谦逊,显得稳重。记得曾有一个晚上,谈论到凌晨四点,能听到马路上三轮车铃响,方才入睡。这段终生难忘的忘年之交史话,一直延续于今。刘、李二老已经仙逝,与郑老亦不在一地,但他们的书信及诗作,至今我仍珍存,并在与其后人交往中经常谈及此

1979年我调济南工作。先在山东中医学院任中医系主任,后奉调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任所长,1984年又奉调山东中医学院任党委书记,1986年组织上又安排我到山东省卫生厅任副厅长之职,分管中医、保健、科教、学会、外事等工作。由于工作上的方便,每次出发至惠民(今滨州市),我都抽点时间去看望郑老。他虽疾病缠身,行动不便,但仍十分关心山东中医工作的振兴问题,多次书信建言献策。他也与我高兴地在家中的饭桌上共饮几杯,谈起往事,深叙旧情。乙酉季秋,得知郑老高烧20余日,郑老令子其国又接我去滨州为郑老会诊,几易其方,在中西医共同努力和党、政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郑老转危为安,深感欣慰。

缘于郑老医德高尚,沉潜基层,勤于笔耕,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加上为人诚实忠厚、作风正派,在党的培养下,得以提拔重用。历任惠民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地区医科所所长、地区中医医院名誉院长等职。郑老先生不仅自己笃行不倦,为中医药事业辛勤奋斗了一生,并且教导子孙置足岐黄之路。其子郑其国等在郑老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下,创办中医妇科研究所、中医妇科医院、《中医妇科研究》刊物,出版多部临床专著,其事业有成,成绩斐然。令郑老惬怀的是在八十华诞之际,他最小的孙子郑书翰又考入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妇儿专业,使郑老开创的郑氏中医妇科学术又有了继承人。

郑老之子孙继承祖业,钟情于中医药学,他们受郑老的精心指点,耳濡目染,感受甚多,遂萌发将郑长松先生的妇科学术经验整理出版之愿。在郑老的亲自指点及族人的相助之下,旁搜博采,扒罗剔抉,焚膏继晷,终将《郑长松妇科》编成付梓,诚可贺也。值此《郑长松妇科》出版之际,略陈感想,谨以为序。山东省卫生厅原副厅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特聘会长张奇文2007年10月于泉城济南见山书屋

序 二

郑公长松,山东名医,事中医诊疗,尤精于妇科。寿年80岁,从医60载,仍然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精研岐黄调经种子有方,深究方术养生延年有道。诊务繁忙,为解除妇人疾病之苦;辛勤笔耕,求学术思想得以传承。《郑长松妇科》,倾住了郑老先生一生的心血,记录了其亲临亲验的案例与心得。此书言近而旨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留下宝贵的学习资料。书中凡临床经验20节,医论医话15则,医案157例。所论经验、医话和医案,尽宗经旨,俱存至理,是对中医典籍理论的阐发;论病说道,选方用药,有独到见解,而不悖医理,可使学习者倍受启迪。

郑老先生,通览古今医书,学识广博;潜心提炼精华,治学严谨。凡一病一案之论述,必合医理;究一言一说之取舍,皆有根据。郑老先生虽历获多种职衔和荣誉,但始终把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放在首位,攀登不息、笔耕不辍,所撰佳作,足赏后学。阅读受益而感动,愿书数言以为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带头人马宝璋2007.10.30

序 三

郑书翰是我校在读学生,一次听了我的讲座后,将其祖父郑长松老先生的“妇科经验集”拿给我并要我为之作序。对此我颇感为难。原因有二:其一我本不擅临证,其二尤不擅中医妇科。我的专长在于中医学思想与方法方面的研究。然情不可却,不得不勉而为之。

为使这篇文字言之有据,拿到书稿后虽未能精读细绎,但是却不得不通览每一章节片段。确实通读本书之后,感受很多,也愿意就此写几句认识和想法。

我认为中医原本是很朴素平实的医学,素重实践经验,如何认证,怎样遣方用药是最关键的内容。因此,中医著书,历代均为保存经验,只有这些经验才能直接有益于临证治病。但是近世以来,常见好名喜功者,高谈阔论,故作惊人之语,以为不如此便无以显示学问渊博和识见高迈。殊不知仅就理论话头凭空演绎,只能越演越玄,愈论离实际愈远。为求创见,不惜失真失实,此等学术,有害无益,切望求真求实之士引以为戒。

观览郑长松先生之经验集,全书仅分为三部分,首论临证经验,次述医论医话,后陈医案。这是中医传统著述方式,可令中医学人员一目了然。而且从论述具体内容而言,论经验,体悟深刻而切理;医论则理出有据,医话则富于启发;医案则事有实稽。全书篇幅不大,但内容充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全书无丝毫玄虚之气,亦无汗漫比附之风。读来令人感到平实可靠,厚重可信。这虽不是巨著宏论,但是其价值远比那些不着边际的玄说和无切身体验的汇编要实际得多。

郑长松先生一生勤于临证,早年即荣获殊誉,可见其经验老到,学有精专。此书问世,定当有补医界,且可嘉惠后学。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均堪不朽。郑先生此书成,于功德之外,又一立焉。

谨以如上赘语勉为序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存库2007年10月25日于哈尔滨

郑长松学术思想简介

郑长松主任医师(1927——),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河南郑村人氏。在60多年的学医、行医生涯中,主张与时偕行,反对拘泥僵化,崇尚“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力求德艺双馨,大医精诚。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

先生幼年多疾,四岁不行,全家5口人有3人常年闹病,饱尝疚疾之苦,由此激起了学医的坚强信念。年满六岁,始读私塾,恩师崔玉田氏,既通经文,又精医理,跟师8年读完了《四书》、《古文观止》等,并跟随念了《医学三字经》、《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恩师为先生题词谓:“吾生长松,自从学以来,克勤奋读,尤爱医学,后生定可博取,广济万民。”先生14岁考入本地一所官办高学(阳信县育英学校),当时成绩全校第一。16岁又考入阳信闫马庄乾建中学。由于家境贫寒,于17岁辍学在本村小学执教,以维持生计。教书3年,习医三载,并经常在教余为故里乡亲看病。解放前夕请医生看病,病主必备车轿酒饭,但先生出诊治病,都是自己徒步往来,一不抽烟,二不用酒饭,且有不少小恙应手而瘥。18岁时尝治一老妪,突然腹痛难忍,脐下满硬,脉微欲绝,问诊得知,大解3日未行,用千金温脾汤加减(炮附子、当归、党参、川军、朴硝各三钱,干姜、甘草各二钱),取药一帖,两煎后顿服,一啜即安。人孰无情,看病不取酬金,且不用酒饭,于是在故里乡间便有了点名气。1948年先生参加惠民专署知识分子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专署文教科当会计,因于工作中经常有来诊病的乡亲,几个月后组织即调先生到当地最大的一家药店——利民中西大药店任中医。先生当时年纪虽轻,临床经验甚乏,但在读书和教书的时候文医并进,打下了较厚实的古文化与中医理论基础,所以临诊尚觉轻松,有不少疑难大症亦收效捷彰。如一妇人,婚后20多年未孕,屡经药疗,转医无数,均愿未能遂。经诊后进药数10帖,即受妊在怀,喜得一子这些疑难病症的痊瘳者,竟成了义务宣传员,遐迩求诊的病人日益增多,领导处于对先生照顾,每天只限诊75个牌。接触病人愈多,困难亦愈是增大,更多的疑难病症如脱疽、偏瘫等亦纷至沓来。先生每治愈一病即心窃自喜,若有不效则忧心如焚,下班后即翻阅医书,寻求方药,俟复诊时用之。这一时期,常常是鸡叫方上榻就寝,五更就上班应诊,月无暇日,日无暇晷。1955年先生转到惠民地区(现滨州市)人民医院工作,初任中医科主任,继之任副院长(1960年)兼地区医科所所长。十年动乱期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派”的帽子,从医以来记录的验案及精心积累的学术资料,被当成黑材料抄走,痛惜之下,积郁成疾,未老先衰,自“天命”之年一直以养病为主。体虽夙衰,壮志仍存,在病休期间,每日坚持看几个病人,整几份验案,指导一下门徒。1984年惠民地区中医院成立,组织上安排先生任名誉院长,并从生活上给予无微弗至的照顾,这愈加激发了先生努力为中医药事业多做点工作的信念。二

先生自业医以来,一直从事临床实践,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一)适时选攻专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节、不同的环境,都有不同的多发与疑难病症,只有适时选择主攻专题,才能达到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的目的。

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把结核病视之为不起之恙。诚如《济生方》谓:“夫痨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因为当时尚乏有效药物,令人颇感棘手。为此先生再三查阅古今文献,寻觅有效方药。屡经验证后,探索出用百部、白及、穿山甲、牡蛎治疗效果颇捷,并总结出用茅根、藕节、生地、川军治肺痨吐血,有时可取得药到血止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先生在1956年第一次出席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议时,应卫生部邀请,在医务界分组交流会上作了介绍,赢得了中医学界的高度赞誉。《北京日报》的新闻报道中说:“山东省惠民专区人民医院中医师郑长松的发言,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他介绍了用白及、穿山甲等几味药治疗肺结核……到会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老先生们都仔细地把他所说的药方记在本子上。”(见《中医杂志》1956年第6期282页)

到了20世纪70至80年代,人们最可怕的是肿瘤,在肿瘤的治疗探索上,经多年临床实践,先生自拟了“攻坚散”加减治疗良恶性肿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如—肺癌患者,手术开胸后发现肿瘤蔓延严重,手术无法进行,不得已未行切除而闭胸,术后病情日趋恶化,大夫劝导出院,出院后遂改服中药治疗,用药未及半年,经X线等多方检查证明病已痊瘳,愈后体重明显增加,并能驾车长途行驶,30年过后患者仍健壮无恙:又如—鼻腔恶性肿瘤患者,服攻坚散加减治愈后,20几年来屡经复查未再复发。先生认为肿瘤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寓传统的辨证论治于先进的诊疗技术之中,肿瘤难关,攻破有期。(二)潜心妇科研究。

妇女一科,自古号称难治,为医界视之为畏途。昔贤尝谓:“宁医十男子,莫治—妇人。”

几十年来,先生身为医院业务工作负责人,除适时指导或直接选攻一些临床科目之外,一直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医妇科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上。综观先生在妇科领域的学术渊源,格外推崇张景岳学术思想。张景岳之学术思想,源于《素问》、《灵枢》,特别重视《黄帝内经》之阴阳学说?主张“命之所系,惟阴与阳,不知阴阳,焉知医理?”(《类经附翼·大宝论》)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误,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言以蔽之者,曰:阴阳则已。”(《景岳全书·阴阳篇》)张景岳宗《内经》之旨,提出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先生认为张景岳之学术特色既求实而又创新,堪为历代著名医家之典范。先生在指导门生时,每首先推荐张景岳的著述。妇科方面的《妇人规》二卷,文笔流畅,立论允当,切合实际,是郑老先生门生必须精读的课程。

先生通过60多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总结出了—系列辨证治疗规律。就中医妇科而言,妇科病症有经、带、胎、产、杂五大门类,所有这些病症,均有其一定的辨治规律可循。如调经一门,前人分述甚细,诸如经行先期、后期、量多、量少,经期过短、过长,闭经、崩漏等,这些病症皆由胞宫藏泻功能失常而致,其实质不出藏泻之太过与不及两大类型。泻之太过则见月经先期、量多、经期延长、崩漏等;藏之太过,该泻不泻则见经期过短、血来量少、月经后期,以至经闭。将月经不调如此归纳分类,可使繁杂的内容得以高度地概括,纲目分明,既方便于辨证施治,又有利于启迪后学。(三)致力“四方”探索。

多年来,先生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选方中之优,择药中之效,本着探赜索隐,去粗取精,适当加大剂量,力争缩短疗程的原则,作了临床“四方”的探索。即急性病搞“立效方”,常见病搞“速效方”,慢性病搞“显效方”,颇有效验的搞“固定方”。,先生认为这是临床实践中的优选法,在整理中寓有提高,在运用中有改有革,既可为后继人才的提高创造条件,又能为中西医结合穿针引线。对一些急性病搞的几个“立效方”,确有病去霍然之功。如一暴崩患者,清宫术后仍下血不止,致神志恍惚,呈现出虚脱征象,服用先生经验方“救逆断经汤”,一帖血止,后改归脾汤调理而愈。先生指导门生对临证“四方”进行了整理加工,其中部分处方如治遗尿与小便失禁的“固脬汤”,治流产后胚胎残留的“活血化瘀汤”,治滑胎的“固胎汤”等,均已整理成文向同道作了介绍。(四)活跃学术交流。

自从1951年先生应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聘请,任《卫生报》社通讯员(聘书第59号)以来,即注重做积极的宣传和学术交流工作,撰写了一些稿件。如“㾦癗简介”、“验方一束”、“遗尿治验”等。1951~1955年兼任惠民县卫协会主任期间,举办过三期全专区中医进修班,培训中医人员近200名,后来各县区中医骨干,大都参加过进修培训。1958年又应聘任山东省立医院中医顾问,继之担任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理事、常务理事,地区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使先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仅在医科所任职的两年间,负责编辑出版了《中医验方汇编》、《当前疾病防治参考资料》等单行本近10册,并编发《科技简报》数十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对当时惠民地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先生的部分临床经验,在学术界交流后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自拟治梅毒的“驱毒散”,山东省性病防治研究所试用后,在1959年3月8日的总结中说:“试用中药驱毒散,治疗隐性梅毒、先天晚期胎传梅毒,初步观察疗效显著……”(见《山东中医药》1960年第1期第20页)先生在“天命”之年后虽百疾缠体,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撰稿,或指导门生整理临床经验,以为活跃学术交流做一点工作。反映先生临床经验的四十多篇文章,和《郑长松妇科医案选》先后在学术界作了交流,表达了先生为活跃学术气氛的一点心意。三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先生在学术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一)病多情志不遂为因,治要疏肝解郁为先。

健康之机体是体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阴阳双方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一相互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临证所见,阴阳失衡之肇端,每以情志所伤占居首位。凡情志所伤又每以肝先受邪。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理一身之气机。人体五脏之气,如肺气之宣肃,心气之运血,脾气之散精,肾气之封藏,均各司其职,唯有肝气之疏泄,涉及到整个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调节控制整个机体的动态变化。肝气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谐,情悦体健。肝者干也,其性好动而干犯它脏,情志不遂则先及肝气,肝气不舒,疏泄失司,即成病害。诚如丹溪先生谓:“一旦怫郁,诸病生焉”。故有“万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在临床上,诸凡内、妇病症,溯本穷源,无不与情志不遂休戚相关,这一点在妇科病症中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先生临诊每先叩问患者有否情志失和因素,治病喜用疏肝解郁之剂。凡遇有情怀不畅者多在求本方中伍入流动疏理之品,以遂其肝木条达之性。(二)临证注意言谈举止,寓心疗于药疗之中。

诊断的正确与否和治疗效果的好坏,与医者之言谈举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不同的仪表行为,反映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与不同的道德风貌。明代医家李中梓即告诫我们,医生必须“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后先生认为,我们要有谨慎的言谈与端庄的举止,这不单纯是一个道德修养的问题,而是这一特定职责的迫切需要,我们注意到了这个方面,病人即感如坐春风,从而有祛病愈疾良好希望的寄托。观察发现,有不少病人对医生的言语动作特别关注,往往以此作为自身疾病的一面镜子,善于从中去揣测预后之吉凶。医者若能紧紧把握住病人的心理活动,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将恰到好处的情遣开导,寓于切合病机的药物调理之中,这对于疾病的防微杜渐和促使早日恢复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有时因为运用了得宜的情遣开导,竟可使部分病人不药而瘥,或成倍地增强了药物本所有的治疗功能。先生尝治—中年闭经患者,几经转医,服药数十帖不效,后邀先牛诊治,运用启发诱导式诊断方法,让病人尽情陈诉病之源由,将心底里的郁结全部地倾吐出来,结果用药守原方略事增损,计日即收痊功。祖国医学—向以“治病必求于本”作为辨证论治的根本总则,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施以允当的心理治疗,其宗旨亦就是治病“求本”。(三)效法昔贤纲领准绳,师之莫泥随机应变。

在数千年的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前贤尝总结出丫许多的证治纲领准绳。诸如“胎前宜凉”、“产后宜温”等。所有这一些的确值得我们效法。但对于前人的学术观点,无论它是历代沿用已形成了定论,还是存有争鸣的—家之言,我们师之绝不可尽信,亦不可贸然否定,应拿到实践当中去验证它。效法的宗旨是师其所长,俾之受益,特别是对于一家之言,我们更要高度重视。短短一言,往往是毕生实践经验的总结,经过我们实践验证后,值得借鉴的我们就要继承运用,倘若有其异议,欲正前人之误,必须要持审慎态度,以事实为依据去修正充实。兹就明·方广撰《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的崩漏三大治疗法则,略述先生的观点。

方氏指出:“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数百年来—直被医界视为治疗崩漏之规矩。先乍认为崩漏下血理宜止血塞流为先,但临证见血止血,妄用扃塞之剂,仅是权宜之计,势必导致朝止夕发或反不能止。必须把握病机,溯本穷源,以辨证为立法遣药之先导,寓“塞流”于“澄源”之中,源本既得澄清,其流自能遏止。如凶瘀血滞留血脉,血不循其正规,离经之血妄行者,安投止血扃塞之品,岂不是闭门留寇,已瘀再瘀;若用活血化瘀之剂,待瘀血一去,血循常道,其血自止。“澄源”亦不能尽用“清热凉血”。因肇致下血者有寒有热,有瘀有虚,倘若皆用“清热凉血”治之,证属血分有热者为之有幸;证属命门火衰,温煦无能致成崩漏者,譬犹冰冱之地,复遭寒霜,非但无益,反受其害。

所以先生主张,我们需要效法昔贤纲领准绳,但师之莫泥,必须随机应变。(四)屡验者拟固定处方,据病情设看家之药。

无论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辨证治疗规律可循,久经临床实践以后,虽用药思路愈加宽阔,但择方遣药亦益加精缩,将从中的规律总结加工以后,便可拟出固定处方。几十年来,先生搞了部分固定处方,既方便了临床运用,又有利于总结提高。如治遗尿与小便失禁的“固脬汤”、治肿瘤的“攻坚散”等均属此类。兹就治滑胎的“固胎汤”,赘述数言。治疗滑胎的基本原则是“保胎”,但其措施不一,朱丹溪主张“大补气血”,傅山倡“安胎重脾胃,补其气不足,泻其火之有余。”先生认为保胎的关键在于脾肾。肾为先天之根,安身立命之源,胎居母腹,赖肾以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胎孕既成,必赖母体气血滋养。立法健脾益肾,奠安两天为主,自拟“固胎汤”加减施治(菟丝子、桑寄生、龙骨、牡蛎、熟地、山药、白术、续断、杜仲、阿胶等),俾肾壮则先天之根不怯,脾健则后天之本雄厚,两天之气安奠,庶无胎元滑堕之虞。在用药上,凡久经临床实践后,常有个人的惯投必用药物,亦即“看家之药”。先生认为医者惯用某药,非为嗜好使然,亦不是以一药而应百病,而是说明了医者对某药的功能有着较为全面和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通晓某药的配伍应用,因而治疗某一类疾患有其独特之处。如明代医家张景岳善用熟地,屡起沉疴,而被誉称之为“张熟地”。先生在临床上比较惯用龙骨、牡蛎等味,特别是妇科病症运用更为广泛。龙、牡二味,同归肝肾,俱主收敛,收浮越之气,敛耗散之血,是“戢阳固阴”之要药。在临床上阴不为阳守,阳不为阴固者屡见不鲜。如阴不守其阳则常见经行头痛、经行发热、经行吐血、自汗、盗汗、惊悸、失寐等症;阳不固其阴则常见经行先期、经来量多、崩漏、带下、阴挺等症。凡属此类,皆投以龙骨、牡蛎,分别伍入各经见证之药,阴既益则阳遂和,阳既戢则阴自固。两药并用,戢阳固阴,常获阴平阳秘,病痊体泰之效。

以上是先生60年杏林生涯主要学术思想的反映。整理者将全文呈给先生审读时,谓:虽说是从医时间已有六十春秋,也积累了一点经验,但自赧雕虫小技,微不足道。今聊加陈述,谨祈同道郢政。

第一部分 临证经验

月经先期的治疗经验

月经先期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证,郑长松主任中医师对此病治疗积累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一 明辨证之所属 依证以立法

月经先期的病因绝非一端,表现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血热、气虚、肝郁、血瘀等几种证型。由于各型的病机不同,治法亦异。要使得治疗无误,首先需明辨证之所属,郑老认为这是诊治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每一证型除去共有的月经先期之外,各自并有所特有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血分实热者量多色深、舌红;虚热者经少色鲜、颧赤;气滞者胸腹胁肋胀痛;气虚者经淡神倦乏力;血瘀者腹痛、经来色黯有块等。在临床实践中,某一病机单独出现者较少,往往是同一患者有两种或几种病机同时存在。如气滞血瘀并存,气虚挟有热邪等均属常见。这样就需要区分孰主孰次、孰轻孰重而治之。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所谓:“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只要明确证之所属之后,其治法也就可以依证而选择了。二 权衡病势缓急 治疗分主次

有不少月经先期患者,病势较急,更有甚者经血可沿腿下流。对于经量过多之先期病人,如同治疗崩证一样,应采用止血塞流之法,以断红护阴为先急。郑老对于此类情况,每善于一方之中既以求本“澄源”为主导,又寓“塞流”于澄源之中,这样不仅可以速遏其流,并且能够澄清源本。

例1王某,22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去年7月因经期伤怒,致月经周期不准,逐月提前,经期渐次延长,上次经去未及旬日,今又复潮,血量且多,色呈深红。14岁月经初潮,病前经候如期。诊见唇舌色赤,苔白乏津,脉大稍数。是案证属肝郁化火,血热妄行。刻下适值经期,且量又较多,拟解郁清热,凉血固经之法以遏流澄源。药用:龙骨、牡蛎、茅根、仙鹤草、藕节、生地各30克,旱莲草、白芍药各15克,茜草、丹皮各12克,柴胡、栀子各9克。连服6帖,遂月信按期而至。三 欲求远期功效 三法熔一炉

郑老主张,治疗不能只顾近期收效,而不求其远功。认为欲求远期功效,必须要从肝、脾、肾入手。盖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且又善感多怀,每多抑郁为患,故祛病必先顺气;又,经者血也,经去则血少,血由食所化,脾胃乃生化之源,养血须健脾胃;再,肾为先天之根,藏精而蛰封藏,肾气的强弱直接与月经的固藏有着密切的关联,调经要益肾。若将顺气、健脾、益肾三法熔于一炉,俾气得顺则肝之疏泄有序,脾胃健则气血生化有源,肾气盛则经血按时蓄溢。如此治疗不仅近期收效较快,远期功效亦佳,特别是一些病情迤逦,久治不愈者,收效更是满意。

例2 周某,28岁。1973年11月6日初诊。自1971年元旦结婚后,月事逐月赶前,经来量少,小腹冷痛。末次月经周期18天,经来点滴即净。婚后已逾两载,而未受孕。素日纳呆食少,常感腰痛腿酸。面色㿠白,唇舌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参合脉证,其经之所以超前者,乃脾肾阳衰,气血俱虚,统摄闭藏失职之故。立法健脾温肾,补气养血,以冀血海蓄溢有常。药用:生黄芪、熟地各30克,菟丝子20克,当归、白芍、党参、炒白术各15克,茯苓、川续断各12克,川芎、炒杜仲各10克,陈皮6克。服药12剂后,食欲有所增进,腰痛腿酸著减。此次月经周期23天,行经2天,血量有增,仍有小腹冷痛。守原方加小茴香10克,肉桂3克,助火以驱寒邪。共服药40剂后,月经恢复正常,并相继怀孕。四 区分不同证型 择时而用药

对于月经病的治疗,郑老注重择时用药。经先期病人多数有比较明显的时间规律,对于不同证型的病人,择时进行治疗,既可减少患者煎药的麻烦与费用的开支,同时又能增强治疗效果。一般情况下,凡属实属热者,多于月经来潮前服药。因经前肾阳渐旺,阳长阴消,冲气较盛,此时用寒凉或攻下药物可免致冲任二脉为害。凡属虚属寒者,尽量经期用药。因经行之际,胞宫泄而不藏,重阳渐次转阴,此时酌用温补之剂势所必需,并可立刻见效。若病久体虚,迤逦不愈者,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确定治疗用药的时间。文中周案,可资佐证。

月经后期的治疗经验

月经后期在妇科临床上颇为常见,郑长松主任中医师的治疗经验有以下几点:一 辨证切勿拘泥

月经后期,一般都归之于血虚、血寒。认为血虚则经脉不充,月信则迟至;血寒则气血阻滞,经水即落后。其实并不尽然,辨证不可固执拘泥。郑老认为,妇女月经后期,诚多虚证、寒证,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实证与热证也绝非少见,特别是阴虚有热者尤多。盖妇女素体阴亏,又每易情志过极,暗耗阴津,或因久病、或由房劳,均可使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阳亢火动,灼津伤血,冲任不充,故而月经后期。阴虚有热之月经后期,每占就诊患者的十之三四,大不可以经迟无热论之。正如《医学心悟·月经不调》谓:“方书以趱前为热,退后为寒,其理近似,然亦不可尽拘也。”临证务须详细询问病史,认真审察病机,再参合舌脉及兼证,作出正确的病情分析,以为立法遣药提供可靠依据。

例1 赵某,28岁。1968年10月20日初诊。3年来经行后期,35~50天一行,经期7~10天,量多色黯,夹少量血块,经至当日腰及小腹俱痛,经前烦躁易怒,白带量多。常感腹胀满闷,大便时稀时干。结婚4年,同居未孕。诊见形体羸瘦,面色㿠白,舌质正红,苔白乏津,脉沉细弱。本案之经迟者乃肝郁脾虚,郁而化热,血亏血热使然。亦即张景岳所谓:“后期而至者,本属血虚,然亦有血热而燥瘀者,不得不为清补。”处方:生牡蛎30克,生地18克,白芍、丹参、山药各15克,茯苓、苍术、白术、黄芩、香附、丹皮各9克,青皮、陈皮、黄柏、白芷、柴胡各6克。嘱经至停药。用药8剂后月经来潮,周期38天,血量稍多,经前白带少量,经期腰腹痛减,腹胀满闷息平,大便渐趋正常。守方去黄柏,加熟地18克,当归、菟丝子各9克,肉桂3克。经前又用药8剂,月经及期来潮,诸苦若失。既经候如期,再更方求一嗣。共用药33剂,遂月经正常并受孕。二 治疗不忘脾肾

肾为先天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脾为后天之本,司运化而生气血。经本于肾,只有肾气盛,冲任脉通,月事才能按时而下。经者血也,血由饮食通过脾之运化而化生,只有脾气健运,才有阴血生化之源。肾气虚弱,则难以按期催动月信;脾失健运,则不能化生气血。脾肾二脏,对于月经之正常与否,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所以,郑老主张,凡属月经后期者,无论有无肾虚或脾虚见证,一般多在本方中参入或多或少的健脾益肾药,特别是益肾药物更为必用。认为阴血下行,必赖肾之阳气鼓动,在方中加入补益肾气之品,俾气之阳盛以动血,每可明显提高疗效。正如《妇人规·经不调》中说:“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常选健脾药物有四君、山药、陈皮等;常用益肾药物有菟丝子、巴戟天、炒杜仲、川断、肉桂等。随其病机与兼证而变化出入。三 通补贯穿始终

无论何种证型的月经后期,郑老除重视健脾益肾的治法外,还每善使用通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并贯穿于治疗过程之始终。认为月经后期虽有血虚、阳虚、阴虚、寒凝、气滞、痰阻等证型的不同,但均以经行错后为症结,欲使月经按期而下,配以补血之剂以充经脉,伍入活血之品以通脉隧,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分别对虚者以补为主,佐以通脉;滞者以通为主,辅以养血。通剂多选益母草、桃、红、四物、牛膝等,补药常用当归、白芍、首乌、熟地等。

例2 任某,37岁。1972年9月22日初诊。自今年元月流产5个月死胎后,经来后期而少,周期40~50天,经期1~3天,经色黑紫,挟有血块,经期及经后腰与小腹俱痛,且感小腹寒凉。1966年第1次生产后,即常感神疲体倦,脘痞纳呆,腰酸乏力,不耐寒凉,天气稍冷即近衣喜暖,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苔薄白润,脉沉细弱,尺肤微凉。脉证互勘,本案肾阳素虚可知,又于冬季流产复犯寒凉,则阳益虚,寒愈甚,有碍化气以生血、行血,故恙苦丛生。立法补肾回阳,温经养血为主,辅以活血通脉之剂。处方:益母草30克,菟丝子、熟地黄、当归各18克,香附、党参各15克,炒桃仁12克,桂枝、补骨脂各9克,川芎、小茴香各6克,葱白(连须)1个。嘱经前服4剂。药后周期38天,经期3天,血量有增,小腹及腰痛大减,惟小腹寒凉如故。守方加大热温经之吴茱萸、炮姜各9克,以温散下踞之冷滞。又进10剂后,月经按期而至,诸苦十去七八,再于经前用药6帖,遂愈。四 用药贵在择时

正常情况下,月经潮汛有时,一个月经周期中有经后、真机、经前、行经四个时期,这是一个阴阳消长转化的过程。经后期阳消阴长,为周期的演变奠定物质基础,凡以阴血不足为主要矛盾者,此时可参考服用滋阴养血之剂;真机期重阴转阳,每可见有缊之候,但亦有不少患者表现不甚明显,此时勿需用药;经前期阴消阳长,月经后期病人以阳长不及者最为多见,此期正是用药的最好时机;行经期重阳转阴,是本次月经周期的结束,翌月新的周期开始。郑老认为,调治月经后期,在经前期(即行经后之第20天)开始用药最好。此刻运用鼓动月经来潮的药物,既顺应了人体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又促进了月经周期的正常演变。但在临床上还是要根据具体病情,灵活掌握。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治疗经验

月经先后无定期是常见的月经失常,而且常由此而转化为崩漏或闭经等病证。郑长松主任中医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自编歌赋加以概括,兹介绍如下。一 歌赋全文与浅释

歌赋全文:月经先后无定期,脏腑失调乖蓄溢。初至将绝重益肾,壮盛主要调肝脾。转归具有两极性,易成崩漏或枯闭。斟酌因机巧立法,综合权衡可无失。其大体意思是说,月经先后无定期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血海蓄溢失常。在治疗上,月经初潮与临近绝经期要着重益肾,青、中年壮盛期主要是调理肝脾。本病的转归具有典型的两极性,有的可演变成崩漏,有的则转化为经闭。临证必须仔细斟酌因机,把握住疾病的实质,巧妙确立治疗方法,只要能够综合权衡,就可做到万无一失。二 不同年龄的治疗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精神心理均有所不同,所以在临床上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

初潮期与绝经前期 女子二七之后,任脉通,太冲脉盛,月经开始来潮,此时天癸刚至,肾气未充,其经病的主要矛盾一般是肾气不足。女子六七、七七,三阳脉衰,天癸将竭,冲任虚衰,血海盈满失期,故而月经或先或后,此时病变的主要矛盾也多为肾气亏虚。在初潮期与断经前期所出现的月经或先或后的主要病机是肾气的相对不足,所以在治疗上就要以益肾调经为主,俾不足者得充,亏虚者得补,月经自可转乱为常。郑老常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等方随证投用,惯用菟丝子、熟地、何首乌、女贞子、巴戟天、续断等药灵活出入。

壮盛期 壮盛期是指女子三七之后至六七之前。这一年龄阶段,身体壮盛,不仅正是生儿育女、照料老人紧张时期,而且也是工作任务较重,人间交际频繁,身心都在满负荷运转的时期,每多情志不遂,忧思郁怒,容易以情志因素为病之肇端,多见肝气郁结、肝脾不调疾患。所以在治疗上应以疏肝健脾为主,俾得气机调畅,气顺自能血和,月经遂亦复常。郑老常选逍遥散、定经汤等方,习用合欢皮、橘核、香附、槟榔、青陈皮等药。三 于转归的认识

对于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转归问题,应该有足够的重视。一般情况下,只要经过及时正确地调理,均可使月经恢复正常,倘若延误了治疗,就很容易使病情向两极转化,或发展成为经闭,或转变成为崩漏。《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中说:“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阐明了月经先后无定期与月经枯闭是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其病变的形成与转归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肾气亏虚,藏泻失司,应藏不藏则出现先期或崩漏,当泻不泻则形成后期或经闭;肝郁疏泄失常,气机紊乱,子病及母,可导致肝肾同病,月经不调;肝病及脾,或脾气素虚,有碍脾之生血、统血功能,血虚则经脉不充而致后期或经闭,脾虚统血无权可见先期或崩漏。肝、脾、肾三脏之间相互影响,施治必须综合权衡,全面考虑。郑老主张对于月经愆期的治疗要把握住一个“早”字,以阻止病情向深重发展,此亦即“治未病”之意。特别是肝、脾、肾三脏同时受累者,更要尽早治疗,只有这样庶可避免闭经与崩漏之变。四 变证的处理

由月经先后无定期演变而成的疾病主要有经闭与崩漏两种,其形成机制已如前述。在治疗上除按常法之外,还每见一证各有惯用的药物。对于演变成经闭者,针对病机,属肾气亏虚者补而通之,肝气郁结者疏而达之,脾气虚弱者益而充之等。郑老对于这种情况,善在求本方中伍入温肾助阳药物,特别是肉桂一味,更为必用。认为阴血下行,必赖阳气鼓动,方中参入肉桂,俾气之阳盛以动血,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对于由月经先后无定期演变而成的崩漏,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每寓“塞流”于“澄源”之中。认为崩漏下血,非澄源则流不能塞,源本既得澄清,其流自能遏止。源本澄清,下血得止以后,虽病似趋向痊愈,但有形血去,营阴亏虚,倘若不予“还旧”,恐有祸不旋踵之虞,所以郑老特别注重复旧的调治。多在求本方中加入重剂戢阳固阴之龙骨、牡蛎。龙骨、牡蛎,同归肝肾,俱主收敛,收浮越之气,敛耗散之阴,俾阴既益则阳遂和,阳既戢则阴自固,堪谓调治崩中漏下的“看家之药”。

痛经的治疗经验

郑老治疗痛经验案数以万计,观其学术思想乃遵“治病必求其本”之旨。现归纳整理于下:一 血为寒凝 气滞阳衰

寒为阴邪,阴盛则阳气不得宣展,以致寒凝于里,气血瘀滞。证见经行少腹剧痛,血量偏少,黑紫不鲜,夹有血块,偶有剧痛而致昏厥,舌质黯淡,苔薄白润,脉沉濡弱。治以助阳温经,行气活血。药用吴萸、炮姜、丹参、白芥子、乌药、香附、熟地、白芍、鹿角霜、元胡、肉桂、制乳没等。

例1 李某,25岁。10年前因经行之际受凉,致每逢经期少腹疼痛,逐月加重。月经周期28天左右,经期4天,血量偏少,色暗有块,经来一二日内少腹坠痛,且有胀感,常因剧烈腹痛影响工作。严重时突然昏厥,四肢逆冷,逾时而苏,醒后仍手足寒凉,经净即诸证若失。精神倦怠,舌淡胖嫩,苔薄白润,脉沉濡弱。证系血为寒凝,气滞阳衰。药用:香附30克,丹参30克,熟地3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炮姜12克,鹿角霜12克,肉桂10克,吴萸10克,元胡10克,白芥子10克,乌药10克,制乳没各6克,葱白(连须)1个。嘱经前服4剂,治疗一个经期即愈。全方藉芳香辛散之力,使寒凝得解,气血畅通,故积年沉疴,旦夕奏效。二 阴虚阳扰 血热瘀结

阴虚则热扰,血为热灼则瘀结不畅;阴虚则阳盛,阳盛乘阴。证见口渴心烦,身有热感,经行腹痛,色紫有块,汗液自泄,舌质色红,苔薄乏津,脉象细数。治以育阴和营,凉血化瘀。药用:生地、沙参、寸冬、地骨皮、茅根、丹皮、白芍、牡蛎、乌梅、桃仁、当归等。

例2 陈某,20岁。经行腰及少腹俱痛半年余,以经至当日尤甚。月经周期30天左右,经期6~7天,血量正常,红紫有块,素日身有热感,口渴心烦,腰骶酸楚,常自汗出。舌质色红,苔薄乏津,脉象细数。证系阴虚阳扰,血热瘀结。桑寄生30克,沙参30克,生地30克,茅根30克,牡蛎30克,白芍30克,地骨皮20克,当归15克,丹皮15克,寸冬15克,炒桃仁12克,乌梅12克。嘱经前服3剂。治疗一个经期除偶有自汗外,余恙尽悉。盖阴阳协调,瘀去新生,虽不治其痛,而痛亦自止。三 肝肾阴虚 气滞血瘀

肾藏精,肝藏血,肝肾阴虚则精血不足,上不能奉养心脑,下不足泽灌冲任;精血不足则气机不畅,血瘀脉道。证见眩晕目干,头痛呕恶,心悸多梦,胸胁胀满,经行腹痛,后期而量少,舌赤苔少,脉沉细数。治以滋补肝肾、理气活血。药用二地、首乌、女贞子、旱莲草、白芍、丹参、川膝、当归、合欢皮、橘核叶、珍珠母、菊花、川楝子等。

例3 王某,26岁。自13岁月经初潮以来,每经前腰及少腹作痛,经来当日其痛倍增,并伴泛恶纳减,夜寐难成。近半年又伴头痛,呕恶频繁。月经周期30~40天,经期5天,经来量少,偶见血块。平素头晕眼干,心悸多梦,胸胁胀满,神倦唇焦。舌赤苔少,脉沉细数。证系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生熟地各20克,丹参20克,旱莲草20克,白芍15克,合欢皮15克,当归12克,何首乌12克,菊花12克,女贞子12克,丹皮12克,橘核叶各12克,川牛膝10克,川楝子10克,珍珠母30克。嘱每经前服3剂。共治疗两个经期,诸苦若失。欲潜其阳,必滋其阴;欲去其瘀,必行其气。全方俾阴平阳秘,气血畅行,故短期内诸恙悉平。四 肾阳式微 胞宫虚寒

肾主一身阳气,肾阳式微,肾家气化无权施展,则督脉无以阳充,胞宫不得温煦,血脉无力通行,带脉失其制约。证见腰骶酸楚,少腹寒凉,经水色淡,绵绵作痛,带下清稀,淋漓不断,质淡苔白,脉沉细弱,治以补肾助阳,温通经脉。药用:附子、肉桂、干姜、熟地、菟丝子、覆盆子、补骨脂、杜仲、川断、当归、香附、木香等。

例4 张某,28岁。于戊午(1978)年春小产,出血较多,此后每逢经期少腹寒凉,绵绵作痛,腰骶部酸楚不适,月经周期25天左右,经期4天,血少淡红。平时带下清稀,淋漓不断,怕冷肢凉,腰腿酸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证系肾阳式微,胞宫虚寒。菟丝子20克,熟地20克,覆盆子12克,川断12克,补骨脂12克,杜仲12克,制香附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干姜10克,木香6克,肉桂6克,附子6克。嘱经来后连服6剂。治疗一个经期即愈。本例因小产后阴血亏虚,气随血耗,使肾阳式微致病。故以补肾助阳,温通经脉为则获效彰然。

[临证备要]

痛经一证,错综繁杂。临床并非是一个痛与止痛的问题,必须辨证论治。如《医宗金鉴》说:“更当审其凝滞作胀痛之故,或因虚、因实、因寒、因热分而治之”。不得因痛则凝滞不通,不辨寒热虚实,任行克伐。此外,尤应注意合理用药。并告戒患者慎于经期保护。

一 关于辨证用药

痛经可概括为气血失调和阴阳偏胜两大类型。(一)气血失调:《证治要诀》说:“经事来而腹痛者,经事不来而腹亦痛者,皆气血之不调故也”。因气血以运行不息为常,无论气虚、气滞、血虚、血瘀皆有碍于正常运行而致痛经。(1)气滞:本型以肝郁不达,气机不畅者为多。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胸乳及小腹胀痛,以胀为主。酌用香附、橘叶、柴胡、枳壳、陈皮等舒肝理气、解郁消胀;胀重可加青皮、枳实等破滞散结;两乳胀甚者可加荔枝核、橘核、路路通、通草等理气散结,疏通乳络。(2)血瘀:瘀血凝滞,积于血海,阻碍月经下行者,多于经前或经至当日少腹痛甚,拒按,下血块后痛减。宜用益母草、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剧痛难忍者加五灵脂、元胡、乳香等散瘀止痛;蓄血坚结者酌加刘寄奴、三棱、莪术等破血逐瘀。(3)气血虚弱:《难经》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虚则外不足以温煦体表,内不足以运血畅行;血虚则外不足以濡润肌肤,内不足以泽灌冲任,故常见月经色淡涩少,经末或经后少腹隐痛,得按痛减,并有面色㿠白,形寒怯冷,脉沉细弱。偏气虚者重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补中益气;偏血虚者重用熟地、当归、鸡血藤、阿胶等补血活血,滋阴充营。(二)阴阳偏胜:《灵枢》说:“阳胜则为热,阴胜则为寒。”寒热由阴阳变化而来,阴不足则阳乘之,其变为热,阳不足则阴乘之,其变为寒。《医学纲目》指出:“妇人病多是月经乍多乍少,或前或后,时发疼痛,医者一类呼为经病,不曾说是阴胜阳,是阳胜阴,所以服药少效,……当别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不相乘,以平为期。”(1)寒凝: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如经期恣意生冷,不慎寒凉,血为寒凝则运行不畅。故多见经水不鲜,经期少腹冷痛,得热痛减。常用辛温不烈之吴茱萸、炮姜、小茴香、艾叶、葱白等扶阳逐邪,温煦胞宫;肾阳式微,寒踞胞宫者多经期腰痛溶溶,少腹寒凉坠痛,酌加补骨脂、巴戟、炮附子、肉桂等补助肾阳,开豁下踞之沉寒痼冷。(2)热滞:热为阳邪,血为热灼则瘀结不畅。故多于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而拒按。常用益母草、赤芍、黄芩、栀子、川楝子等清除内干营分之热邪,开泻蕴郁胞宫之热结;热灼伤阴,阴不济阳者可酌加茅根、元参、生地、地骨皮、丹皮、知母、白芍等滋阴清热。

二 关于合理用药

用药合理与否和疗效密切有关,因本症痛有定时,适时用药则疗效彰然。宗“当行经禁食生冷,药忌寒凉”之旨,对痛经发于经前及适值经期者,多于经前投药;经后腹痛或经欲尽而腹痛加剧者,多于经期投药。投药宜中病即止(善后药例外).尤其辛窜香燥及开郁导滞之品,慎勿过剂,以防劫阴伤津或耗气损阳之弊。久服苦寒剂亦易克伐其生发之气,不知此旨,易蒙其害。

三关于经期保护

行经之际,怒动肝火,不慎寒凉,不禁房事,过度劳累,常致痛经。故《妇人良方》强调说:“若遇行经,最宜谨慎。”注意调摄,庶可无病,犯之易病痛经。应对患者直言相告,要慎于经期保护。

闭经的治疗经验

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凡当至不至或不应竭而竭,皆谓之闭经。闭经有血滞、血枯之不同。郑长松老先生辨证施治,每每疗之速瘥。兹领悟于后:一 对气血双亏 脾肾阳虚者

气与血,脾与肾,皆相互依附,相互为用。气虚则帅血无力,血亏则气无生母。肾阳不足则脾失温养,脾阳不振则命门无济。气血不足,脾肾阳虚,致冲任失养,血海不充,无血可下。证见头晕目眩,畏寒肢冷,纳呆懒言,身倦腰酸,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多用八珍、黄芪、山药、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莲肉、鸡内金、补骨脂、肉桂等补气养血,壮火益土。

例1 李某,31岁。中妊引产后,经闭未行,已愈两载。常感头晕目眩,神疲体倦,手足冰冷,腰酸腿软。食欲显著减退,形体日趋虚羸。诊得舌淡苔白,脉沉微弱。证系气血双亏,脾肾阳虚。菟丝子30克,莲肉30克,淫羊藿30克,黄芪30克,肉从蓉30克,党参30克,当归30克,赤白芍各15克,香附15克,何首乌15克,川牛膝15克,炒白术15克,山药15克,补骨脂12克,川芎10克,鸡内金10克,莪术10克,木香6克,肉桂6克。服药3剂,经水即下。翌月复常。二 对宿热内蕴 新为寒束者

旧有热邪内蕴,新为寒邪所束。热灼血结,血为寒凝,瘀滞脉道,故经闭不行。证见素日身热心烦,经行偶有鼻衄,闭经之后,头及少腹隐隐作痛,舌胖色赤,脉来细数。治用青蒿、鳖甲、丹皮、栀子、赤芍、丹参、当归、泽兰、益母草、桃仁、牛膝、肉桂等清宿热,祛新寒,活血通经。

例2 郑某,18岁。经行3日之际,不慎落水,须臾经净,历时3月,经水未行。伴身热心烦,头痛体倦,纳呆食少,腰腹俱痛。自二七经至,常感身热头痛,经行时有鼻衄。诊得舌赤乏津,脉象稍数。证系宿热内蕴,新为寒束。益母草30克,丹参30克,赤芍20克,当归20克,牡丹皮15克,青蒿15克,鳖甲15克,白术15克,鸡内金10克,柴胡10克,栀子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服药3剂,热退食增,头痛著减。唯腹痛如故,经仍未行。守原意增损,加化瘀通经之品。去青蒿、鳖甲,添牛膝15克,泽兰10克,炒桃仁10克,肉桂3克。又服3剂,月事得通,余恙弭止。三 对气滞血瘀 胞脉闭阻者

情志不遂,忧思恚怒,气机不利,气滞血瘀,闭阻胞脉,则血不得下。证见烦躁易怒,胸胁两乳及少腹胀痛,舌色黯红,脉来弦涩。治多用香附、川厚朴、乌药、木香、青陈皮、丹参、丹皮、益母草、当归、桃仁、红花、泽兰、肉桂等理气行滞,化瘀通经。

例3 张某,20岁。因经行触怒,致月事不行,已8个月之久。伴视闻不顺,胸乳胀痛。近4个月来少腹胀痛隐隐。诊得舌黯苔白,脉弦略数。根据脉证,衡之病因,本例显系此属。益母草30克,当归3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制香附20克,泽兰20克,川牛膝12克,丹皮12克,炒桃仁12克,红花12克,青陈皮各10克,乌药10克,川厚朴10克,川芎10克,广木香6克,肉桂6克。服药8剂,月事即动。继之及期自下。四 对肾阳不足 血虚挟瘀者

肾阳不足则命门火衰,血虚挟瘀则不得畅运。命门火衰则冲任脉虚,血不畅运则胞脉受阻。证见天癸至迟,月经延期,血量递减,渐至经闭,头晕腹痛,腰酸乏力,带下清稀量多,舌淡,脉沉微弱。治多用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丹参、何首乌、益母草、当归、熟地黄、川芎、炒桃仁、丹皮、牛膝、附子、肉桂等补助肾阳,养血祛瘀。

例4 杨某,25岁。自18岁经至后,1~3月一行。血量递次减少,现已闭经半年。旧有腰痛宿疾,白带清稀量多,经闭后腹痛阵作,头晕头痛,其诸证劳后益甚。诊得面色苍白少华,眼眶下有黧褐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证系肾阳不足,血虚挟瘀。菟丝子30克,当归30克,何首乌30克,丹参30克,益母草30克,熟地30克,桑寄生15克,川断15克,丹皮15克,川芎12克,炒桃仁12克,细辛3克。服药6剂,头晕痛瘥,腰痛止,带下有减,但腹痛加剧,药后腹痛加剧乃经水已有下行之势,再守原方加温经通脉之品,因势利导,以冀获效。增附子5克,肉桂5克,川牛膝12克。又进3剂,遂瘥。五 对痰湿蓄聚 壅遏胞脉者

脾虚失运,恣食厚味,湿聚痰生,壅遏胞脉,故经闭不行。证见形体肥胖,头身沉困,纳呆食少,胸闷气短,足踝肿胀,带下连绵,舌苔白腻,脉象沉缓。治多用香附、枳壳、川厚朴、陈皮、半夏、胆星、茯苓、益母草、丹参、当归、丹皮、桃仁、炮姜、吴萸、肉桂等调达气机,宣通经脉。

例5 杨某,39岁。10年前产后食肉、蛋厚味过多,致体态日丰,经来愆期量少,继之经闭不行。伴头重体倦,胸闷纳呆,带下连绵。诊得身躯肥胖,舌胖质淡,苔薄白腻,脉沉细缓。膝下浮肿,足踝尤甚。证系痰湿蓄聚,壅遏胞脉。益母草30克,当归30克,制香附30克,丹参30克,川牛膝15克,茯苓15克,清半夏15克,红花10克,炒桃仁10克,枳壳10克,胆南星10克,陈皮10克。服药5剂后,时感小腹阵痛,原方加川朴18克,炮姜10克,吴英10克,肉桂3克。继服3剂,经隧得通,1年后询知,月事期准。

[临证备要]《医学入门·月事不通》一节中说:“凡此变证百出,不过血滞与血枯而已”。治宜明辨血滞、血枯,不得因闭而诛伐无辜。

— 血枯 《东垣十书》中说:“夫经者,血脉津液所化”。血脉津液不足,无以泽灌冲任,则经闭不通。郑老对血枯者,多责之脾虚、肾虚、血亏。(1)脾虚:血赖脾化,脾气虚弱,失其斡旋,不能容纳,化源匮乏。证见面色萎黄,月事渐闭,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带多清稀,舌淡,脉细。治用四君、山药、黄芪、鸡内金等健脾补气,以裕化生之源。(2)肾虚:肾为先天之本。禀赋肾虚,或因肾伤,安身立命之源虚损,则冲任脉虚,月事不下。证见天癸至迟,腰脊酸痛,子宫萎小,形寒肢冷。治用菟丝子、肉苁蓉、淫羊藿、莲肉、桑寄生、川断、肉桂等补益肾气。盖益肾则冲任自调。(3)血亏:产育失血,或久病伤阴,致血海空虚,月事闭止。血既已亏,气无不耗二证见面色苍白,息弱声微,唇舌色淡,发枯肤燥。仅望闻即可悉矣。治多用八珍、鸡血藤、龙眼肉、何首乌等补气养血,调理冲任。

对血枯闭经者,郑老多在求本方中,斟酌损益而加活血通经之品,寓攻于补之中,常获事半功倍之效。

二 血滞 《千金要方》中说:“血脉阻滞,则天癸闭绝,妇女经闭不行。”先生对血滞者,多责之气滞血瘀、寒凝、热结、痰阻。(1)气滞血瘀:恚怒伤肝,瀹运失司,以致气机不利,气滞则血瘀,瘀血阻隔经隧,故月事不行。证见性急易怒,胸胁乳腹胀痛,舌色紫黯,脉来弦涩j治用香附、柴胡、川朴、青陈皮、橘叶、丹参、赤芍、益母草、桃r、红花、五灵脂、泽兰、丹皮等舒肝理气,破瘀行滞。(2)寒凝:经行不慎避忌,或素禀阴寒内盛,寒气客于血室,血为寒凝,则经隧闭阻。证见腰腹冷痛,得热痛减,小溲清长,苔白脉迟。治多用吴萸、炮姜、乌药、附子、肉桂等温化寒邪,通行经隧。(3)热结:热善动血,固人所素知。但热邪最易伤阴,阴益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