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理论与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7:08:26

点击下载

作者:伍安春,陈国云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校学生工作理论与实务

高校学生工作理论与实务试读: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科学理论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不仅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哲学思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以及培育其爱国主义情怀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我党的科学理论又和马克思主义紧密相连,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在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际结合后,又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论成果。学习党的科学理论,坚持党的领导,时刻和党保持一致,还要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既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向广大有志青年发出了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但是,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主体部分,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这一学说的核心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把生产关系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时,对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等重要经济范畴作了深刻分析,全面论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和斗争的经济根源,指明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正确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论证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等。科学社会主义直接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国家甚至单独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无产阶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才有了正确的领导,使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第一次飞跃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第二次飞跃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在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斗争中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它的原理解决实际斗争中的各种问题,并且使它的理论不断地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创立了一条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了三条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独特的革命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三套理论,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式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中,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进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1.邓小平理论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根据中国国情,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据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新要求,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总的来讲,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方法。阅读室“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92年春天,88岁的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和珠海。

也就在那一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语。2001年,APEC首脑峰会上,这句话成为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开场白,寓意亚洲现在最需要的是发展。“猫论”溯源,要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1962年,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应对饥荒和自然灾害,自发产生了包产到户、责任田等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这些变化,在党内引起较大争论。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引用刘伯承经常说起的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陈云等对此表示赞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1985年,邓小平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最简洁的语言鲜明的树立起党的理论旗帜。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把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党的理论特别是作为指导思想层面的科学理论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党的事业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第三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但最终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同时,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讲:“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90多年来,我们党勇敢承担起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艰巨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世界仍然处在大调整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发展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党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要不断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因为这不仅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经。阅读室“鞋子合脚”“鞋子合脚”理论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上任以来首次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提及的观点。习近平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断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回答,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坚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建设实践,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力争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理论自信使实现“中国梦”有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指引着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建设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方面,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要注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实践特色是我党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实践标准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衡量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迥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通过塑造中国现代化独特的动力机制、结构形态、制度安排和价值取向得以体现的。以上要素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特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如果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对中国实践特色的背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特色只有在中国革命和发展成果的巩固与共享中才能一以贯之得以体现。

理论特色是我党摆脱教条主义、勇于创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摆脱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处于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指导理论的每一次发展都蕴含着对现代化动力的新一轮开发、对现代化道路的新一轮探索以及对现代化目标的新一轮提升。我党在坚持指导思想连贯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进程中,既保持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连贯性,又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特色使得中国拥有了指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价值资源和思想资源。

民族特色是我党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集中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表明她包含着坚强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文明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与一致性。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规约,也不能以彻底否定其赖以存在的文明传统作为代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秉承的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就是对传统文明之积极因素的开掘和发展。其次,我党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民族利益为基石,以民族复兴为依归,使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彰显与捍卫,这是我党现代使命赖以存在的文化之根和民族之根。

时代特色是我党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在一个封闭体系中推进的。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的历史态势中,我党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在一种开放性的观念体系和思维体系中,正确把握历史的基本走向,通过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顺应时代潮流,在一种面向全球的大格局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是连为一体、互为参照、相互支撑的。实践特色是根本,理论特色是指导,民族特色是依归,时代特色是动力。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的高度,以创新的视野,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做了科学全面的总体战略部署。一、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战略策略的基本出发点,是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成功地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认识中国国情实际开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到底,就是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国情,并以这个实际为总依据,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特征与30年前比有很大变化,但这并不影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判断。经济实力虽然大大提升,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生产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存在着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尽管具体国情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抓住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制定路线政策,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是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为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前提、依据和出发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和重要内容;又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系统科学的回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二、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科学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大理论创新亮点。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说到底就是发展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实行社会主义法治为基本保障,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涵更加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着我们不断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伟大力量。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要回答“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在六十多年的建设实践中科学解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思想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总体要求,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章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代青年大学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就必须关心国家大事,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我国的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关系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问题。另外,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具体的、生动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印象深刻,乐于接受,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产生“助动效应”和“放大效应”。第一节 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原则

形势就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形态和趋势,政策是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的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国内外重要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剖析、国际形势分析等。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难点是针对学生对总体形势的认识,解决他们的实际思想问题。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内容设计上首先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统一,二者的关系实质上可以比作是“源”与“流”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理论准备,也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政治生活中,立场是最重要的。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掌握观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为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兴趣。但理论教育还不能代替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当前的国内外大事,以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等,这个“实际”具有现实性、鲜明的政治性和直接的针对性,可以使青年学生从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明确立场,从而逐渐培养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而在具体内容上,国际局势、国家形势、地区形势、党和国家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形势等,都是开展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选取点。二、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形势政策教育教学中往往实行“单向灌输”,学生缺乏积极性、创造性,这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要改变这些情况,观念上要转变:一是从完成教学任务转变为讲求实际效果;二是从书本出发转变为从时代发展、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只有实现了观念的转变,才能出现教学的创新。另外,形势政策变化快,教育教学的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不断分析情况、理清思路、认准形势,提高讲解水平,进一步增强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效果。

以热点问题为切入口,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常用手段。对于国际形势,大学生往往更关注国际局势变化中的“热点”,而且捕捉“热点”的敏感程度十分强烈。因此,以讲解国际形势变化中的“热点”为切入点,对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会收到更为积极的教育效果。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会极大改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形势政策教育的授课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有时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等方式。通常情况下,采取言语与情态(如手势、动作、表情、体态等)相结合的“人人”双向交流,比只有言语沟通的“人机”单向交流效果要好。此外,在授课中还可以辅之以课堂提问、讨论等,以突出重点,解决疑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交换各自不同意见和观点,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还要继续加强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另外,在课堂外也可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比如办报刊、时事论坛等。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形势和目标

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能够进一步树立广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是一个正视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迎接挑战的过程;而未来或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则需要通过广大青年的接续努力和不懈奋斗。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让人民受益的辉煌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有利国际环境。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形势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当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1.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始终在经济增长上保持良好势头,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但目前,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减弱,新的增长动力还未成形。近1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需和投资。但随着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复合并发,多数国家的经济活动都已放缓,全球需求低迷,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迅速减退。而投资又属于引致性需求,难以长期持续高增长,经济增长只能愈来愈依靠消费。但目前,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典型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明显偏低,要骤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短时间内不太现实。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长期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当低成本优势难以持续又不能实现产业升级,既无法与低收入国家进行低成本竞争,又不能与高收入国家在高端产业上竞争时,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规避的方法就是依靠创新。但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在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核心技术的对外科技依存度超过50%,而美、日等发达国家则在5%以下。

现有的改革“红利”已较充分释放,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关系调整陷入困境,妨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约束难以解除,改革的整体性、关联性、复杂性和难度都比过去增大。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想要维持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太容易。

2.如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建国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重要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政治参与意识相比,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选举、决策、监督、制约、参与等重要民主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对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权利保障还不到位,基层人民群众实际参与公共事务、政治事务的空间还很狭小,表达诉求的渠道不够畅、形式不够多,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在不少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素质普遍较低,在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共识,部分基层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规定和民主决策、依法办事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制度性良性互动还不完善,两者在互动的地域范围、层级、频率、深度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还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和整体而长远的战略规划,如何将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有序的推进下去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3.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在全球的文化产业中,中国所占比重才3%,而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分别占到了10%和6%.这样的份额比例,与我们追求的世界大国目标还相差甚远,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

文化产业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偏低。数据显示,尽管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但所占GDP比重不足4%,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所占的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更是高达25%.

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有关调研,全国各地已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550多个,但真正具有创意、研发、制作水平的文化企业还不多,创造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有限,一些小型企业资源相对分散,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制约了文化创作发展。

文化传播输出能力比较弱。据2012年度《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目前处于严重“入超”状态,中国文化产品输出仅占引进比的30%,其中电影、电视剧、图书、文艺演出等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本该积极出口的文化产品,却表现出高达1:3的明显“文化逆差”。而且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也主要是依托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获得成本优势的“硬件产品”,属于内容和创意的“软件产品”则比例不高,文化价值、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输出还很弱。

4.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被用来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一般认为,当数值超过0.4,则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富两极分化较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均在国际“警戒线”(0.4)之上。如何有效改革收入分配,减小收入差距,是当前中国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受人口、资本、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影响,目前,我国4亿多城市户籍居民与近9亿农民的城乡差距、东部与中西部的区域差距,是最大、最普遍的差距。同时城市还有上亿人住在棚户区和危旧房里。如何缩小两大差距、破除双二元结构,复杂性、艰巨性较大。

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社会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确立;管理的体制、格局与现在快速流动的社会、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的要求不太相适应;在机制上,特别是在维护群众利益、协调利益关系,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矛盾纠纷调处的机制上有不少缺陷;管理方式上,不太善于运用法律手段。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表现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分割及不同制度下的待遇差距悬殊,医疗保险制度分割所带来的浪费、低效与不公,工伤保险与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功能的缺失,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老年人福利制度等的城乡分割,住房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功能错位,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政策的缺失等等,都在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与效率的提升,并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现今社会矛盾多发、高发,有时候比较尖锐,甚至体现为群体性事件,如何确保稳定、实现和谐是未来长时间要解决的问题。

5.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能源与资源匮乏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压力日渐增长。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如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水生态平衡失调、林草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生态恶化问题仍相当突出。

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由于生态文明是新思想、新观念,多数人对生态文明不熟识、不重视。特别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存在着重经济轻生态的思想,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亟待突破。主要存在着诸如立法理念落后、现行法律体系的框架存在结构性缺陷、生态文明司法与行政执法存在障碍、生态文明司法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司法工作机制、环境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等不足。生态文明法治化进程,仍需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6.如何解决党内的消极腐败问题

虽然我党执政以来,对腐败的严重危害,一直都高度警惕,对腐败问题的整治也从未放松,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问题的影响下,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领导干部作风不正问题仍较突出。表现为纪律松弛,自由散漫,不按时上下班,上班期间不务正业,超时放假等;讲究攀比,贪图享乐,只与别人比享受、比待遇、比阔气,大肆挥霍浪费财政公共资金大吃大喝、旅游玩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气息严重,搞虚假政绩、面子工程,把心思都放在讨好上级上,对人民群众的需求要么简单应付,要么置之不理;选用人才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任人唯亲”和宗派主义。

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虽然当前我们干部队伍中的大部分都是好的,但少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突出。比如,工程建设、国有企业、金融等资金密集的部门和领域一直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区,行政审批、司法等权力比较集中的部门仍然屡禁不止,腐败现象一直居高不下。阅读室“老虎苍蝇一起打”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表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截至2013年9月份,十八大以来已有9名副部级“老虎”被调查,各地打“苍蝇”也在同步进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