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全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1:34:18

点击下载

作者:邢香英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全编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全编试读:

1.关雎

《诗经》(1)(2)(3)(4)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5)(6)(7)(8)(9)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10)(11)(12)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13)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4)(15)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作品简介

《国风·周南·关雎》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的第一篇。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又被叫作《诗》或者《诗三百》。这是因为它一共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从整体上反映了这当中大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风貌。305篇诗歌涉及了当时社会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祀与宴会,还包括天象、地貌、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们了解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由于《诗经》的成书过程非常漫长,覆盖的地域甚广,所以它的作者成分也很复杂,很多诗歌都无法获知准确的作者信息。对《诗经》作者的认识,只能从诗歌的出处和收集者的认识开始,其中最著名的采集者是被尊称为“中华诗祖”的尹吉甫,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

帮你理解

(1) 关关:象声词,水鸟鸣叫的声音。

(2) 雎(jū)鸠:一种水鸟。

(3) 窈窕(yǎotiǎo)淑女:品德贤淑、外表柔美的女子。

(4) 好逑(hǎoqiú):合适的配偶。逑,通“仇”,匹配。

(5) 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6) 荇(xìng)菜:一种叶子可以食用的多年生水草。

(7) 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捞取。

(8) 寤(wù):睡醒。

(9) 寐(mèi):睡着。

(10) 思服:思念。

(11) 悠哉:意为悠悠的思念。这句话是说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12)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

(13) 琴瑟友之: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这里用作动词,指弹琴瑟来亲近女子。友,也是名词作动词,亲近。

(14) 芼(mào):用手指或指尖采摘。

(15) 乐之:使动用法,使她快乐。

白话意译

河中沙洲上的雎鸠鸟,成双成对,雄鸟和雌鸟的应和声清脆响亮。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美丽又善良,文静而妩媚的她是所有男子心目中的好对象。长短不一的荇菜随着微波荡漾,她忽左忽右采摘荇菜的身影是那么令人神往。娴静温柔的好姑娘呀,我多想跟沙洲上的雎鸠鸟一样,与她结对成双。对她绵绵无尽的思念,让人夜不能眠,漫漫的长夜充满无尽的惆怅。爱情的道路从来都不会那么顺遂,但是如果得不到她的青睐,再长的夜晚也无法让人进入梦乡。长长短短的荇菜,她左右不停地采摘。为了能够接近她获得她的好感,我奋力地弹琴鼓瑟向她倾诉衷肠。长长短短的荇菜,她在左右不停地摘取,我要用最美妙的钟鼓之乐来敲开她的心房。

经典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但是并没有在一开始就直接写爱情,而是先从水中沙洲之上的雎鸠鸟的叫声写起。先写成双成对的雎鸠鸟,雄鸟和雌鸟之间相互应和的叫声,引发人的联想。然后再写青年男子对于河边采摘荇菜的女子的爱慕之情。这是在《诗经》当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叫作“比兴”。所谓的“比兴”就是要写一个事物,先不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写与这个事物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的其他事物。但是这两个事物之间一定要存在着特定的关联。比如诗歌中以雎鸠鸟作比写男女之间真挚健康的爱情,因为雎鸠鸟是一种感情非常专一的水鸟。雄鸟和雌鸟当中如果有一只死了,另一只就会因为伤心不饮不食而死。诗歌以雎鸠鸟作比和起兴不但能很好地彰显主题,还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这种真挚而健康的情感是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接下来少年对于心仪姑娘的爱慕和追求的一系列的表现都是对这一情感基调的彰显和烘托。先是在水边对这位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一见倾心,认定这就是自己要相伴一生的伴侣。也正是因为他对感情的坚定,接下来才会因为对姑娘绵绵不尽的思念而“辗转反侧”夜不成眠。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诗歌在一开始就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通过雎鸠鸟作比和起兴来彰显年轻男女之间真挚热烈的情感。后来让小伙子魂牵梦绕的心上人在水边采摘荇菜的场景,和他因为对姑娘的思念而彻底不眠的场景,以及他为了追求心上人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场景交替出现。在这几幅相似的场景的数次反复深入的过程中达到“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效果。这种有意识的反复手法不仅深化了内容,还使得主人公的情感在逐渐地深入中达到了饱和。另外通过“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所展现用词的变化也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2.蒹葭

《诗经》(1)(2)(3)(4)(5)(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7)(8)(9)(10)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11)(12)(13)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14)(15)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6)(17)(18)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9)(20)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品简介

《蒹葭》是《诗经·秦风》10首诗歌当中的一首。这10首诗歌都是秦国地区的民歌,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除《秦风》之外,还有其他14个诸侯国和地区的民间歌谣,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统称为“国风”,又叫“十五国风”,总共160篇,是我们了解周代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重要渠道。《蒹葭》作为秦风10首诗歌当中的优秀代表,为后世历代文人所推崇。关于《蒹葭》的主要内容,研究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情感诗歌,描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郁闷之情;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这是表达了主人公对于治理国家的贤人的渴望之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其实是一首讽刺诗歌,主旨在以讽刺秦襄公在治理国家时的不知周礼。目前我们采用最主流的爱情说同时又兼有寻求治世贤人暗喻的说法。帮你理解

(1) 蒹葭(jiānjiā):广义地讲是指芦苇。蒹,芦苇的一种。在郭璞注里形容:蒹长得很高,蒹似蕉而细。葭,初生的芦苇,还没有长穗。

(2) 苍苍:茂盛。

(3) 白露: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露凝而白。进入白露后,天气越来越凉,晨起会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凝结,此时已是深秋。

(4) 为:凝结。

(5) 所谓:这里指所想念、思念的。

(6) 伊人:那人。

(7) 溯洄(sùhuí):逆流而上。

(8) 阻:阻碍,难行。

(9) 溯游:顺流而下。

(10) 宛:好像,宛然。

(11) 萋萋:茂盛。

(12) 晞(xī):晒干。

(13) 湄(méi):水边,岸边。

(14) 跻(jī):登高。形容路陡,高而难走。

(15) 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

(16) 采采:茂盛,众多。

(17) 未已:指露水没完全干。

(18) 涘(sì):水边。

(19) 右:弯弯曲曲,迂回不直。

(20) 沚(zhǐ):水中的小岛。白话意译

深秋时节,河边芦苇荡里茂盛的芦苇由翠绿变得青苍,芦苇叶上铺满一层由秋露凝结而成的寒霜。我念念不忘的恋人,她远在河水的另一旁。为了追寻我的爱情,我有心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但是道路是那么艰难那么漫长。我有心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却仿佛已经到了河水的中央。

朝阳初上,河边芦苇叶上的寒霜慢慢消融。白色的严霜变成露珠在阳光下晶莹闪亮。我所深爱的那个她,伫立在遥远的河水旁。我要勇敢寻求我的爱情,想要逆流而上,哪怕道路险阻而又漫长。可是我深爱的那个她,好像就在河中的小洲上。

河边茂盛的芦苇荡,苇叶上秋霜化作的秋露还没来得及干透。斑驳的水痕让芦苇平添几分枯黄。为了心中所爱我愿逆着水流前去寻找,可是道路漫长而又曲折。而我日思夜想的爱人,她好像就站在河中的沙洲上。经典赏析《蒹葭》全篇一共分作三段,但是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三段内容几乎可以说是同一个画面的重现。三段当中所有的意象都是相同的,情境也都高度相似。所不同的不过就是在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处做了一些词意的变换。但是这绝对不是无意间的疏忽,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也正是因为这种反复手法的一再运用才能起到不断强化主题的“一咏三叹”的作用,这也是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之一。

另外,诗歌开篇以秋露、秋霜、秋水、青苍的芦苇营造出一个深秋时节清冷凄寒的意境。这也巧妙地奠定了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明明心中对爱的渴望是那么强烈,但是寻求爱情的道路却是那么曲折漫长,而日思夜想的那个人却总是那么飘忽不定。这种为爱痴狂却求之不得的心境,比起深秋的清寒又能多出几分暖意呢?同时,诗歌中一再强调的“溯洄”“溯游”既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为爱所做的努力,同时也是在展示自己对爱情的信心。正因为这样,后面的求而不得才更显得凄清哀婉。这也都是诗歌起兴的手法巧妙运用的效果。

虽然是求而未得,虽说是凄清哀婉,但是通读诗篇却不会感到沮丧和绝望。每当对伊人的行踪不定而感到失望的时候,都禁不住会想起主人公“溯洄”“溯游”的努力和决心。虽然是求而未得,但是却没有失去求的信念和得的希望。这样一来就使得诗歌的立意变得“哀而不伤”了,这样的立意不能说不高明。

3.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1)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3)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4)(5)(6)“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7)(8)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9)(10)(11)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12)(13)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14)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作品简介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当中的优秀代表。跟《诗经》一样,《乐府诗集》同样是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汉魏时期起到唐、五代时期的所有著名的诗歌,还有10多首秦之前的民间歌谣。因为这5000多首诗歌当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乐府诗而命名为《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从秦朝时开始设立,到汉武帝时期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除了负责掌管宫廷音乐之外,还积极收集各地的民间歌谣。这部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现在存世的有100卷,由北宋时期的郭茂倩编辑整理而成。跟《诗经》当中的四言诗歌相比,乐府诗当中的诗歌形式更为多样。《十五从军征》以一个老兵年老返家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切入点,揭露了经年的征战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全篇以描写为主,笔触客观、冷静,没有过多的评判和渲染,却让人读之忍不住落泪。本诗堪称是《乐府诗集》优秀代表诗篇。帮你理解

(1) 始:方才。

(2) 道逢:在路上相遇。

(3) 阿(ē):语气词,不做翻译。

(4) 遥望:远远地望着。

(5) 冢(zhǒng):坟墓。

(6) 累累(léiléi):通“垒垒”,此指坟墓一个连一个。

(7) 狗窦(dòu):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8) 雉(zhì):野鸡。

(9) 中庭:屋前的院子。

(10) 旅谷:野生的谷物。植物未经播种而生的叫“旅生”。

(11) 葵(kuí):野菜名,又叫野葵。

(12) 舂(chōng):把带壳的谷子放到石臼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13) 羹(gēng):糊状的食物。

(14) 贻(yí):送。白话意译

去从军的时候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而今返归故里已经变成白发苍苍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旧时的乡邻,怀着忐忑的心情问旧邻:“这么多年过去,我家里的亲人还有谁健在呢?”邻人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指着以前(我的)家的方向说:“你说的就是那块地吧?那里就是你以前的家,但是现在已经成了松柏森森的坟地了。”终于在邻人的指引下,走到了旧时的家门前。以前的狗洞里现在有野兔在钻进钻出,坍塌的房梁上野鸡不时飞过。旧时的庭院现在长满了野生的谷子,围绕着儿时的井台生长着茂密的野葵。肚中饥饿,只好把野生的谷子采来舂好权且当作稻米做饭,再把井台上的野葵摘来做成汤羹。可是,等到饭菜都做好的时候,环顾旧时的家,(我)又该把这些端给谁吃呢?落寞之中不由得出门向着东方不断地张望,就像儿时等待(家人)归来一样,不知不觉中滚滚而落的老泪把胸前的衣衫打湿。经典赏析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揭露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苦难,没有夸张,没有渲染,也没有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在整篇诗歌当中我们看不到金戈铁马,闻不到血气漫天;也没有尸横遍野、白骨森然。但是这当中的悲却不仅不少一分,反而是更加能够刺入人的心底。战死沙场固然是悲,但那是一种悲壮。一生征战未死,八十来归,人在院中却家已不在的悲伤,更是一种能够直透心底的苍凉。

开篇只写一个已经抡不动刀枪的老兵,走在回家的路上。在路上向别人询问家人的情况,不敢奢望他们全部安好,只不过是奓着胆子问家里有谁还活着。这一方面是自己离家太久,另一方面是他生在乱世活着不易。可以说,对于现实他还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这个厮杀了一生的老兵的心理准备显然远不及事实那么残酷。这一问一答中,把战争的残酷揭示得淋漓尽致,还把这种残酷从沙场引向了田园。这是第一次触及主题,但还只是一种叙述。

接下来,跟着老兵的视角,我们对家破人亡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老兵的眼睛就像是摄像机的镜头。我们看到了残垣断壁,看到了野草丛生,看到了庭院野草丛里的野兔和野鸡。这就是一个老兵心心念念的家。这种通过冷静的笔触镜头一般的客观展现,来表现凄凉和伤痛主题的手法,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另外,诗歌中运用的“十五”和“八十”对比,既突出了老兵一生征战的时间之长,也突出了老兵对家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再说到后来家破人亡,就更能凸显其悲之深、之切。

4.观沧海

(东汉)曹操(1)(2)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3)(4)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5)(6)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7)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8)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9)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他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在文学上他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跟其子曹丕、曹植一起,被后人称为“三曹”。

作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文辞简朴、慷慨大气而雄健的作品风格对于“建安风骨”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诗歌的形式上,曹操很少受到传统的束缚,他的五言诗和四言诗既能继承传统,又不局限于传统。诗歌在《诗经》之后又能重新焕发艺术的光辉。曹操的诗歌现在存世的有20多篇,被今人编为《曹操集》。主要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等。《观沧海》作为曹操的代表作品,不论是在艺术特色还是在精神气度上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观沧海》的标题是后人所加,出自曹操的一组组诗《步出夏门行》,这组组诗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和开篇部分的序曲《艳》。《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创作于建安十二年。当时曹操正值北征乌桓胜利回师的途中,整篇诗歌中洋溢着建功立业的激情和踌躇满志的豪情。帮你理解

(1) 碣(jié)石:山名。

(2) 沧海: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

(3) 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4) 山岛竦峙(sǒngzhì):山岛,指碣石山。竦峙,高峻挺拔的样子。竦,通“耸”,高。

(5)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响声。

(6) 洪波:大的波浪。

(7) 若:好像。

(8) 星汉:银河,天河。

(9) 幸甚至哉:太值得庆幸了!幸,庆幸。甚,非常。至,极点。哉,感叹词。白话意译

向东而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才有幸能够更好地领会大海的苍茫无际。翻滚着的浪花,一浪叠着一浪从海天相接处涌来。海岛的山峰在汹涌的波涛中屹立,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林中的各种各样的野草繁多茂盛。萧瑟的秋风从天边吹起,摇曳着林木和秋草的同时也裹挟着翻腾的巨浪从天边涌来,浩瀚的气势铺天盖地。在碣石山上欣赏着苍茫的大海,会让人觉得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大海里升起,然后又落进大海。会让人觉得天空中那广袤无垠的银河,和银河里那璀璨的星辰也都是在大海里运行。能够登上碣石山,看到如此壮观的大海,这又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呀。目睹此景(我的)内心也跟海上奔涌的波浪一样澎湃。如此豪迈的心情(我)怎能不作诗歌来尽抒胸怀?经典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作者是一位胸怀天下、一心要建立不世功勋的人物,当时又刚刚取得了北征乌桓的胜利,这种时刻怎么能够不更加雄心万丈呢?但是这种雄心壮志尽管豪气干云,但要是直接写出来就没多大意思了。不过作者是个抒情的高手,在心情激动的时候来到了海边,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欣赏大海。目之所及自然就更加高远,这跟作者的内心的涌动就有了高度的契合。

可以说,在东临碣石观沧海的那一刻,目之所及正是心中所感,眼前看着的景物跟作者内心的感受吻合度非常高。但是作者写来却显得稳而不急,开篇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既说明了观景的地点,也点明视角的高度。站在高山上看到海,看得自然会更高更远。这一个起势就很高了,视角决定着视野和胸怀,为整首诗的豪迈奠定了基调。然后就是海的高远、波浪的汹涌、草木的茂盛和海岛的雄伟。这些都暗合作者此时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却不着急说破,而只是冷静地写景,有远处的浪,有近处的草,有动态的风,有静态的林。远近相宜、动静结合就把写景做到了极致。这番景致自然会让人滋生一种豪情。至此,作者采用“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来抒发自己澎湃不已的内心。此句一出,马上变得情景交融,恢宏的气度和干云的豪气扑面而来,令人叫绝。

5.饮酒

(东晋)陶渊明(1)(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3)(4)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6)(7)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8)(9)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年至南朝宋时期著名诗人和辞赋家。在东晋时叫陶渊明,南朝宋时期改名为陶潜。东晋时出生于浔阳柴桑,早年曾出仕,后归隐。曾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后来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潜流传下来的作品的题材基本上都是田园生活。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等。这篇《饮酒》便是其代表作中的名篇。《饮酒》是一组五言组诗当中的一首。全诗一共有饮酒诗20首,名字就叫作《饮酒二十首》,这首五言诗是其中的第五首。这组20首的五言组诗的主题都是借酒言志,以饮酒为由来表达不愿与当世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和对归隐生活的喜爱。帮你理解

(1) 结庐:建造住宅,指作者居住的地方。

(2) 喧:喧闹,喧哗。

(3) 尔:如此,这样。

(4) 心远:心远离市井繁华。这里指作者虽居闹市而不被世俗所扰。

(5) 悠然:自得的样子。

(6) 日夕:傍晚,夕阳西下。

(7) 相与还:结伴而回。

(8) 真意:人活着真正的意义。指作者找到人生的真意。

(9) 欲辨:想把真意说清楚。白话意译

我的家坐落在喧哗热闹的地方,但是却没有争名夺利熙来攘往的身影和人喊马叫的嘈杂。你要问我为什么身居闹市却能够做到这般的超然,我只能告诉你,只要内心清静,居住在闹市中也同样能够感觉到避世隐居的幽静。怀着这份清幽之情到东篱下采摘散发着幽香的菊花,不经意间抬头望见远处的南山,南山也显得淡然了许多。南山的景色每到日暮时分,在落日的映衬下会更加显得静美。而山林间从远处飞归的群鸟也为静谧的田园美景增添了几分鲜活和灵动。直面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禁不住会让人产生悠远的深思,(我)有心要把这种超然的境界讲得分明,但是这种感觉又岂是语言能够表达得出来的呢?经典赏析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五言古诗的主题,那就是“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应该就是诗中的那句“心远地自偏”的最好解释了。但是作者在诗中却并没有言明,倒不是说不能,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留白。一句“欲辨已忘言”既使作品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又能引发读者无尽的思索。作为主体的人(作者)都已经完全融于当前这种恬淡的田园风光里了,哪里还会有心思计较措辞来把这种意境说清道明呢?

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两句和后面的两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样都是在写景,但是这份淡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当中却透着极深的人生哲理。这一点如果结合前面的四句来看,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前四句以“心远地自偏”为核心,揭示了“隐”的真谛。心中没有了纷争,哪里都是净土。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景物当中的淡然和恬静,与其说是景物使然,倒不如说是来自人的内心。心中没有纷争,看山、看水、看菊、看鸟,都是那么淡然。

到这里为止,作品展示了诗人内心极高的修为。但是,这还不是最高的。最后那句“欲辨已忘言”,才是升华和点睛之笔。情景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呼之欲出,比“心远地自偏”还要高出一筹。宣示主题,付诸景物,提炼升华。不得不说,诗人寓情于景、寓理于情的写作方法令人叹服。

另外诗人在写景方面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把心中的感受和体悟的哲理交付于山水这点自不必说;单从菊花、南山、飞鸟这些景物来说,就显得有远有近,有静也有动,既不烦乱也不呆板。而且写景也是仅为清淡,“南山”之前只用“悠然”这个举动来修饰。在南山的景物一无所见的情况下,读者就能体会到南山的静谧之美。这都是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映射在景物上的结果。这个“悠然”的举动既是在写自己的情态,也是在写南山的情态,堪称绝妙。

6.木兰诗

北朝民歌(1)(2)(3)(4)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5)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

(6)(7)(8)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9)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10)(11)(12)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13)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14)(15)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16)(17)山胡骑鸣啾啾。(18)(19)(20)(2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22)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3)(24)(25)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26)(27)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28)(29)(30)(31)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32)(33)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34)(35)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

(36)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37)(38)(39)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后来被编入诗歌总集《乐府诗集》,归于《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篇叙事民歌讲述的是花木兰替父出征的故事,一个原本在家里耕织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亲从军打仗,并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在征战中立下许多功劳。但是凯旋后,面对天子所给的许多赏赐不为所动,婉拒谢赏,只希望返回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尽孝。

可以说在花木兰身上人们寄予了很多古代女子的理想:善良、勇敢、忠义、孝心,这些都在花木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故事才在民间广为流传,花木兰这个被虚构出来的艺术人物在民间文化中成为传统女性的杰出代表。帮你理解

(1) 唧唧(jījī):织布机发出的声响。

(2) 当户(dānghù):对着门。

(3) 杼(zhù):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名册。

(7)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百姓对君主的称呼。

(8) 爷:指父亲。

(9) 市:买。

(10) 东市:东面的集市。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旦辞:早晨离开。

(14) 溅溅(jiānjiān):水流的声音。

(15) 黑山:有两种说法:一说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的杀虎山,一说为今北京昌平的天寿山。

(16) 胡骑(qí,旧读jì):胡人的战马。

(17) 啾啾(jiūjiū):马叫的声音。

(18) 戎机:指战争,军务。

(19) 朔(shuò)气:北方的寒气。

(20) 金柝(tuò):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打更。

(21) 寒光:冰冷的月光,或雪光。

(22) 铁衣:铠甲,战袍。

(23) 明堂:明亮的厅堂,指宫殿。

(24) 策勋:记功。

(25) 十二转(zhuǎn):虚数,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即官名。

(27) 愿驰千里足:愿能得到奔驰千里的快马。

(28) 郭:外城。

(29) 扶将:搀扶。

(30) 姊(zǐ):姐姐。

(31) 理:梳理。

(32)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装束。

(33) 霍霍(huòhuò):磨刀的声音。

(34) 云鬓(bìn):像乌云般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5) 帖(tiē):通“贴”,粘。

(36) 火伴:指同伍的士兵。火,通“伙”。

(37) 扑朔:动弹。

(38) 迷离:眯着眼。

(39)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走,跑。白话意译

伴随着一声又一声织布机发出的声响,木兰坐在放在当门的织布机旁紧张地忙碌着。突然频繁而规律的织布声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木兰一声声的叹息。问木兰,你这一声声的长吁短叹到底是因为什么?是什么样的难事让你如此愁肠百结?(木兰答)我自己并没什么烦心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我所挂心的不过是父亲的烦恼。昨天大街上到处贴满了征兵的告示,从告示上得知我们的天子又要开始大规模地征兵了。征兵的名单写满十二个名册,每一卷上都写有父亲的名字。可是年老的父亲没有够参军年龄的儿子,木兰也没有一个年长的哥哥。父亲的难题成了木兰最大的心事,想到年迈苍苍的老父亲,木兰愿意买回骏马和鞍鞯,代替父亲奔赴战场。

一番东奔西走之后,在各处集市上买回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上告别父母出征,晚上在黄河边上宿营。以往回荡在耳边的爹娘的呼唤声这时再也听不到了,听到的只有黄河之水的轰鸣声。早上醒来告别黄河边上的宿营地,走到天黑后又在黑山顶上安营扎寨。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夜风却送来燕山脚下胡兵的战马嘶鸣声。

从万里之外来到生死搏杀的战场,中间虽隔着千山万水,但是保家卫国的健儿却快马如飞,飞奔而过。北方的寒夜里,打更的梆子声回荡在军营的上空。清寒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铠甲上寒意显得更加浓重。在一次次的厮杀中数不清的将士横尸疆场,剩下的人经受十年的征战之后终于载誉归来。

凯旋的将士们有幸朝见天子,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天子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对有功的将士进行奖赏。在记载将士功劳的功劳簿上,木兰的功劳被全部记录在册。多年征战,木兰在战场上立功无数,也因此得到天子的很多赏赐。赏赐之外,可汗还一再询问木兰还有什么要求,木兰说尚书郎那样的官位也不是我的心中所愿,如果说有什么要求的话,只愿可汗能够给我一匹千里良驹,让它带着我尽快回到父母的身边。

年迈的父母听说自己从军多年的女儿就要回来了,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相互搀扶着走出村口来迎接。姐姐听说妹妹从疆场归来,赶紧梳洗打扮整理自己的衣装。现在已经长大的弟弟,听说替父亲从军的姐姐要回来了,连忙把家中的刀磨得飞快准备杀猪宰羊迎接姐姐归来。木兰跟着归来的战友一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打开卧室的房门,坐在自己的床上,把战场上的征衣换成旧时的女装。对着窗户把一头乌黑的秀发细细梳理,在镜子前把花黄认真地贴上额头。梳洗打扮一番之后出门跟军中的伙伴相见,伙伴们一个个非常惊讶。一起从军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自己身边的木兰原来是个女儿身。

人们之所以能够轻松辨认兔子的雌雄,是因为雄兔在静处时两只前脚时不时地踢腾几下,而雌兔在静处时常常眯起两只眼睛。但是如果一雌一雄两只兔子并排跑的话,谁还能分辨出来哪个是雌兔哪个是雄兔呢?经典赏析

作为一首叙事诗,它的最大特色就是故事的完整性。《木兰诗》所讲的这个故事在完整性上做得非常好。开篇以木兰织布时的叹息声为缘起,又通过问答的形式道出事情的原委,木兰由此而产生替父从征的心愿。然后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出征途中的景物变换,十年征战的艰难困苦,取得胜利后接受天子的召见,拒绝出仕只愿回乡侍奉双亲,再到后来返乡时家人的反应,到家后重新变回女儿身,以及伙伴们得知木兰真实身份后的表情,从事情的缘起到胜利归乡见亲人的情形,事无巨细,无一缺漏。这是《木兰诗》的第一大艺术特色。

在故事的完整性之外,《木兰诗》的第二大艺术特色便是详略的巧妙运用。虽然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作者做到了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但是每个细节的详略却是不同的。也正是因为详略运用得当,才能够在保证故事完整性的同时避免落入流水账的窠臼。而这个详略的核心便是这首诗歌的主题,通过故事展现主人公的种种美德。每一个详细描写的细节都在强调木兰的女子身份和种种的美好品德。《木兰诗》的第三个艺术特色便是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这一特色主要得益于巧妙设置的困境。把人物放在困境中是最能凸显她身上的某一特质的,如此经过几个困境的磨炼之后,主人公的形象就渐渐变得丰满起来了。比如一开始就是一个困境,父亲年迈不能应征,偏偏征兵的告示上又有父亲的名字,而家里没有一个成年男子能够代替父亲出征。所幸木兰以自己代父出征的行动化解了这个困境。经此,木兰的聪慧、勇毅、忠孝已经被大家所接受。然后面对天子的赏赐,看似比较轻松,实则又是一个困境。一个关于品格和人性的考验,面对高官厚禄和权势又该何去何从?木兰用拒绝做官,返乡来回敬,这对主人公的品德又是一次升华。

最后的结尾处用“雌雄兔子的区别”和“雌兔与雄兔并排跑动雌雄难辨”来做比喻,借此揭开木兰从军十二年而伙伴不知其实为女郎的谜底。风趣幽默的比喻给诗歌增添了不少轻松的色彩。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1)(2)(3)(4)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5)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6)(7)(8)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9)(10)(11)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品简介

作者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初期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出身儒学世家的他才华横溢,6岁时便能提笔成文,被称为当世神童,16岁应试及第步入仕途。但是跟他的文学才华相比他的仕途却是极为坎坷。及第后被授朝散郎,不久就被赶出沛王府。后来又补得虢州参军,不久后又再次被贬。王勃的一生非常短暂,第二次被贬后在探望父亲的返京途中溺水受到惊吓而亡,年仅26岁,著有《王子安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当中的名作,创作于长安。一位姓杜的少府到四川去赴任临别时,作者以这首诗赠送友人。虽然是送别之作,却一改送别诗的悲伤之情。整首诗的意境显得豁达而高远,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帮你理解

(1) 城阙(què):指唐代长安城。阙,宫门前的望楼。

(2) 辅:护卫。

(3) 三秦: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古时为秦国之地,项羽灭秦,分其为三区,雍、塞、翟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4) 风烟望五津:风烟,迷茫之境。五津,五个渡口。

(5) 宦(huàn)游:出外做官远游四方。

(6)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7) 天涯:很远的地方。

(8) 比邻:近邻。

(9) 无为:无须,不要。

(10) 歧(qí)路:岔路。

(11) 沾巾:眼泪沾湿了手巾。白话意译

古老的三秦大地拱卫着的长安城巍峨雄壮,(我)要在都城长安为即将去蜀州赴任的你送行。从长安遥望,仿佛能在远处风烟迷茫当中看到岷江的五个渡口,那是你将要去的地方。其实你我的命运都是一样的,为了做官都不得不远离家乡。每当我们要动身去外地赴任的时候,我们离别时的心情也都是一样的。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要因此而感到悲伤,只要有知心朋友的相互惦念,即使是天各一方也会跟邻近而居一样。站在分手的岔路口,请不要因为暂时的分离而悲伤,像那些小儿女一样弄得眼泪汪汪。经典赏析

自古离别时都少不了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古人的别离更是如此。倒不是说古人今人的情谊厚薄有所不同,而是因为那时的交通和通信都十分不便。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每一次的分离都有可能是永诀,所以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怀就可以想象了。也正是因为如此,作者的这份豁达才更显得难能可贵。这首诗歌能够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跟这份豁达和高远是分不开的。

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做着铺垫和渲染。直到离别的惆怅酝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陡然拔高。在最浓烈处完成升华。整个过程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

首先,头两句里面提到的“城阙”和“五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朋友将要去的地方。这中间千里路遥,万水阻隔,意味着从此天各一方,音讯难通。这样的送别,如何能够不伤感呢?紧接着后两句又把这种情绪渲染了一把,“同是宦游人”说得明明白白,你的离乡之苦我也在经历着,你的离愁也是我的离愁。这就是感同身受,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彼此之间的友情在这种情感的共鸣下变得更加深厚,伤别离的情绪到此刻也是浓得化不开了。

也就是在这时候,出现了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马上就要泪湿衣衫的愁绪,一下子就变得豁达开朗起来了,整个诗歌的气氛也瞬间被推高了许多。这样一来,最后两句就不显得冷漠和敷衍了。我们不在分别时洒泪,不是感情不深,而是我们一直都会在心里记挂着对方。心意相通,现实的距离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有了前面的渲染,后面的升华才有了力度和高度,这份高远的意境才能显得豁达而不失情深。作者对节奏的把控和铺垫、渲染的巧妙值得我们学习。(1)8.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2)(3)(4)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5)(6)(7)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品简介《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品,创作于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万岁通天元年(696)。作者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为曾经做过右拾遗,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陈拾遗。陈子昂的诗苍劲有力,铮铮铁骨中蕴含悲天悯人的儒家仁学思想。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歌有100多首,这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登幽州台歌》和组诗《感遇》38首。

陈子昂除了是一位著名诗人之外,还是一位颇具政治见地和治世才能的政治家。但是他的仕途非常坎坷,由于他生性耿直,经常在朝堂上犯颜直谏,为武则天所不喜,后来被对手以此为把柄屡加陷害,最后身死狱中。帮你理解

(1) 幽州台:幽州为古十二州之一,在今北京市大兴一带。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又称蓟北楼。

(2) 古人:这里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 后:未来。

(4) 来者:这里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5) 悠悠:形容时间的长远和空间的广大。

(6) 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7) 涕:指眼泪。白话意译

岁月悠悠,那些流传佳话的盛世明君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纵我有心也是无缘结识。遥看未来,那礼贤下士的圣主不知何时才能出世,即使我有心侍奉怕也是来不及等待。(站在这高高的幽州台上,再不见那位为招贤而将黄金摆在台上的燕昭王。)怅然四顾,苍茫的天地间只剩下我孤零零的身影,追往思来,怎能不让人泪如雨下。经典赏析

读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我们看不到任何具体的实景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作者的所思所感,但是作者胸中的愤懑之情却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得不佩服作者手法的高妙。虚实相得益彰是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之一,虚的是景物,实的是情感。感情之所以能够脱离实际的景物被读者所感知,首先靠的是作者对语言节奏的把控。

仔细品读,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节奏紧凑,语速会不自觉地加快,就像是作者满腔的愤懑之情,忍不住强势喷发而出一样。而后面的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读到这两句的时候语速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声调也会由高亢变得低沉。情感的变化也是一样,读至最后一句会有忍不住落泪的感觉。满腔的愤懑之情发泄出去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呢?事实如此,无力回天,剩下的只能是无尽的黯然神伤。

其次,这首诗歌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意境的恢宏。时间和空间的宏大让人在感知宇宙苍茫的同时忍不住感叹自身的渺小。时间轴上,作者追溯往昔,感怀历代明君;放眼未来,渴望未来之圣主。空间上,一句“天地之悠悠”把苍茫的空间感展露无遗。同时也因为有了“古人”和“来者”的想象,整个意境也显得“旷”而不“空”。通篇未写一景,而读者心中却被作者的情感填充得满满当当,值得我们仔细品味。(1)(2)9.次北固山 下(唐)王湾(3)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4)(5)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6)(7)(8)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9)(10)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品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生卒年份和名号都没有具体的记载。王湾于中唐时期出生于洛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进士及第。曾经频繁来往于吴、楚之间。生于北方的他对江南的秀美景色很是喜爱,作品多以描写江南山水为主题。但是王湾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现存一共也只有10首。此首五律便是这些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对后世文坛有着很深的影响。帮你理解

(1) 次:停宿,停泊。

(2)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江。

(3) 客路:旅途。指长江水路。

(4)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水面宽阔。

(5) 风正:顺风。

(6) 海日:海面上升起的旭日。

(7) 残夜:夜将尽时。

(8) 江春:江上的景物已经有了春意。

(9) 乡书:家信。

(10) 归雁:北归的大雁。白话意译

旅途中要走的路伸展至青青的北固山之外,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江水上,我坐船向前行进。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宽阔无边,顺风中一张白帆高高地悬挂。夜将尽,红日从海面上冉冉升起,天空渐亮。新年虽然还没有到,可江面上已有了春的气息,春天提前进入旧年。思乡心切的我,早已写好书信,可是如何才能把信寄回家?望着天空中,北归的大雁正飞向洛阳,我请大雁把我的信捎到洛阳。经典赏析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的五言律诗。江南的山水是那么秀美,而船行大江又是那么壮美。但是这种种的美感都有一个情感的底色,那就是作者一落笔就埋下的情感基线“客路”。青山也好,大江也好,海日也好,纵然是千般美好,这里也不是我的家乡。(我)只是一个旅人,景物越美就越能激起人的思乡之感。但是“客路”二字只是作者埋下的情感上的伏笔,并不是那么明显。如果不读到最后两句,很多人在这番江南的美景前体会到的是一番舒适之感。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首诗中景物的情感底色是思乡,但是从情感色彩来说却没有多少悲意,反而透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这种情感是积极向上的。这主要得益于中间的四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充满着力量和希望。潮水上涨,江面变得更加宽阔。那奔涌不止的江水,正是让江面越来越辽阔、越来越壮美的内在力量。而“风正”一词同样是力量的来源,风蕴含着无限的力量,而且不是逆风,不是斜风,风很正。这样风吹起来,悬着的风帆里面鼓荡着的不正是一股蕴含无限希望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看似仍然是在写景,但是这几个景物之间暗藏着新旧更替之意。一轮红日从残夜笼罩的江面上缓缓升起,美不美?很美。但更是充满了希望。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朝霞的照耀下一切都有可能。而新年还没过,江南就已经是一片春光明媚了。一个是昼夜的交替,一个是季节的轮换,都有一个特征,就是新生的事物透着无限的生机,在旧事物还没退场时就已经挤进来了。这当中的“生”和“入”,既形象逼真,又充满着动感和力量,用得巧妙至极。虽然这四句显得那么生机盎然,到处充满着希望,但是同样没有摆脱一开始作者定下的情感基调,“江春入旧年”就是这条情感暗线的进一步升温。马上要过年了,过年是个阖家团圆的日子,而自己却还在江南未归,怎能不生起许多思乡的愁绪呢?情绪的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最后的两句有了水到渠成之感。全诗的最后,作者的乡愁也不再隐晦地表达了,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我想念家乡了,我要写信表达我的思念,同时也给他们分享这里的美景。但是写好的家书又怎么才能送到他们手里呢?抬头看见飞往家乡方向的大雁,它能把我的信带回家乡就再好不过了。

为什么看着眼前秀丽、壮美的江南美景,突然就生出这么浓烈的思乡之情呢?就是因为这个情感暗线的不断发展、不断升温。从一开始的“客路”再到后来的“旧年”,都要过年了,自己还在异乡漂泊,怎么能不想家呢?但是因为中间洋溢着积极向上力量的渲染,最后的这份乡愁虽然浓烈,但却不觉得悲凉。虽然漂泊在外,但是心中充满了希望,自然就不会觉得悲苦了。(1)(2)10.使至塞上(唐)王维(3)(4)(5)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6)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7)(8)(9)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0)(11)(12)(13)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品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朝诗人,后世称之为“诗佛”。与“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并称“盛唐三大家”。王维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还精通绘画、书法、音律和佛理,这也是他被称为“诗佛”的原因所在。因为王维在绘画领域的扎实功底,所以他的诗作的最大艺术特色便是画面感极强。苏轼在谈到王维诗的特色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也是一位少年天才,9岁能够写诗,19岁中举,年仅21岁就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一直做到尚书右丞,所以他还有一个别称叫作“王右丞”。这首《使至塞上》创作于诗人出塞的途中,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唐军对吐蕃的战争取得了一场不小的胜利。而作为赶去塞外慰问将士的监察御史,王维轻骑简从开始了边塞之旅。感于途中的所见所闻,便有了这篇著名的诗篇。帮你理解

(1) 使:出使。

(2) 至塞上: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

(3) 单车:一辆车,形容轻车简从。

(4) 问边:视察边塞。

(5) 属国过居延:属国,附属之国。古时也用作官职之称。这里指诗人要去自己国家的从属国,路途很遥远。居延,县名,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属凉州张掖郡,是当时的附属国。

(6) 征蓬:随风飘舞的蓬草,自喻。

(7) 大漠:大沙漠,指凉州之北的沙漠戈壁。

(8) 孤烟:烽火烟雾,边塞报警的信号。

(9) 长河:这里指黄河。

(10) 萧关:关中通向塞北的要道,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1) 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12) 都护:边疆重镇的最高指挥官。此指河西节度使。

(13)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在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白话意译

轻车简从赶往边疆去慰问守卫边疆的将士们,作为监察御史的我已经率队过了居延,到了大唐的边境。途中时不时会有北风吹动的蓬草,随着我们在大漠中孤独跋涉。翱翔的大雁在头顶的天空掠过,它们的身影已经落入胡人生活的地方。空旷的天空下,茫茫的大漠朝着远处铺开,望不到边际。远处笔直向上的烽烟把天空和大漠连接在一起,奔腾的黄河在大漠中蜿蜒而去。在大漠和天空相接的地方,黄河之上,一轮圆圆的落日正在缓缓地由长空滑入大漠。到了萧关的时候遇上巡逻的侦察骑士,询问得知都护大人正在燕然前线指挥作战。经典赏析

读王维的诗歌就不能不说他作品的最大艺术特色——极强的画面感。这种特色在这首诗里面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极好印证。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描写戈壁大漠特有景色的诗句才能在千百年之后仍然为我们所喜爱。在这两句当中,“孤烟”和“落日”是两个最醒目的意象,但是作者的本意却不只是写“孤烟”的“直”和“落日”的“圆”,而是用这两个极为醒目的景物来衬托塞外环境的广阔无垠,用直直的孤烟来衬托大漠的无边无际,用圆圆的落日来衬托黄河的气势雄伟。如此,这幅雄奇壮美的塞外风景图画才能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历来写景的诗歌都不会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这首诗也不例外。虽然整首诗的画面感很强,但是诗人所要呈现给读者的却不只是画面。那些出现在诗中的意象,不论是单车、征蓬、归雁,还是孤烟和落日,都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那就是孤独、寂寞和飘零。这也正是作者途中心情的真实写照。虽然边塞大漠的风景雄奇壮美,但是诗人却不是来游玩的。从“问边”一词我们知道诗人是被派往边疆来慰问的,这显然是一趟苦差事。因为虽然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来慰问,却只有很少的随从,否则不会有“单车”一说。轻车简从的诗人,在这漫长而孤寂的旅途中心情就不难想象了。而诗中的这些意象,寥寥的随从、飘零的征蓬、笔直的孤烟和浑圆的落日都很好地再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一直读到最后两句之前,虽然景物感觉很是雄壮,但是心情却一直都非常的压抑。这时候最后的两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起眼的地方,却是气氛的明显转折,这时候诗人的描写由远及近,从大处落到小处,由景写到人了。因为有人的活动,这个画面就生动多了。在经过艰苦的跋涉之后遇上了巡逻的骑兵,相互之间有了交谈,还谈到了驻守都护府的统帅,这画面就活了,情感也从压抑变成了欣喜,还有了军人保家卫国的情怀,整个诗的格调也提高了不少,虽有不得意,但是更有豪迈之气。(1)(2)(3)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4)(5)(6)(7)(8)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9)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品简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写给王昌龄的一首七绝诗。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长于蜀中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有《李太白集》传世。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有人说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还有人说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白和王昌龄交情深厚,相互视为知己。天宝八年,王昌龄因遭诬陷被贬龙标,李白深信好友的操行,所以写此诗以安慰。这首诗既写了对现实的不满,也写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同情。帮你理解

(1)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

(2) 左迁:贬谪,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贬官称为左迁。

(3) 龙标:唐代县名,今湖南黔阳。

(4) 杨花:柳絮。

(5) 子规:杜鹃鸟。

(6) 闻道:听说。

(7)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8) 五溪:一说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尚有争议。

(9) 夜郎:唐初龙标分置夜郎、郎溪、思微三县。诗中指今贵州桐梓县东古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白话意译

暮春时节,满树杨花尽落。飘荡着柳絮的空气中时不时传来杜鹃的悲啼。这时节传来你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知道你将要千里迢迢经过五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赶往龙标。天各一方的我只好把对朋友的思念和满腔的同情交付给天空的那轮明月,它能够陪伴在你身边,跋山涉水直到夜郎以西。经典赏析

从诗题不难看出,这是李白在得知王昌龄遭诬陷被贬龙标之后寄给他的一首诗,其实是以诗代信,表达对知己好友的同情和劝慰。但是诗人一开篇却是在写景,头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初看只是单纯地写景,通过“杨花”和“子规”这两个意象,点明暮春的时令,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看起来跟主题也没什么关系。但是这绝对不会是诗人的闲笔。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杨花”和“子规”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杨花”象征着无依无靠,漂泊不定。“子规”也就是杜鹃,自古就有杜鹃啼血的说法,子规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这句看似在写景,却在点明时令和环境的同时,不着痕迹地营造出一种散发着离愁别绪的意境。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第一句点明了时令和环境,第二句则直截了当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闻道龙标过五溪”,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是因为听到你被贬龙标的消息,我深感震惊和同情。虽然是在表达听到这件事的震惊和对朋友的同情,但是在此句中却未提一字。跟第一句写景一样,这一句看起来只是在叙述,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细品不难发现,“闻道”一词首先表达了诗人在听闻此讯时的震惊和惋惜。而接下来的“五溪”则表现出了诗人对朋友安危的担忧和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在唐朝的时候,处于湖南和贵州交接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这五溪,是非常荒凉的不毛之地。深山密林,瘴气弥漫,朋友要经过这样的地方才能到达龙标。这中间需要经历多少的艰险和磨难?想到此怎么能不替朋友的安危而忧心呢?其实王昌龄的贬谪之旅又何止千山万水,诗人单单就选这“五溪”来说,用意正是在此。

头两句看似没有一句是跟感情有关的,但是细品之下却把诗人对朋友的担心和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境界就像白居易所说的那样:“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不言喜而喜,不言悲而悲,这就是巧妙利用特定的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效果。

后两句紧接前面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作为朋友,对您的遭遇我是既忧心,又同情,但是我们相隔甚远。山高水远,我只能将我的这份心交给这轮明月了。皎洁的月光,照着你也照着我。它能一直陪伴着你一路跋山涉水到达龙标。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却能看到同一轮明月。这样就像是老朋友常在一起一样,再偏僻的地方都不会感到孤单凄凉。诗人选择明月来寄托心意:一则是天各一方却可同见一月;另一则深意就是诗人用皎洁的月光来比喻两个人的品性,表达对朋友的充分信任,颇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