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03:47:35

点击下载

作者:石雄飞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学基础

会计学基础试读:

前言

会计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现代经济社会里,不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不能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特别是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善于借助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化发展。自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新的会计准则后,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会计政策及法律法规。本书以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为依据,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教材的经验,系统介绍了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书在阐述借贷记账法原理的基础上,以工业企业为例,系统介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会计处理方法;介绍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的完整过程。本书既注重理论性,又注重可操作性,结合函授教育特点,注重实例的运用和知识更新。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逻辑性强。本书既可作为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函授大专、本科生教学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或学习参考书。

本教材由石雄飞主编,负责全书总纂、修改和定稿。本教材各章分工如下:石雄飞执笔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李文成执笔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尹建荣执笔第八章、第九章。本教材在编写与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领导和各位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在此特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参考了国内外有关专家、教授编著的会计学教材和专著,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鉴于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编者学识有限,教材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7年1月第一章总论学习目标

1.了解会计发展历程;

2.掌握会计基本职能;

3.掌握会计基本特点;

4.掌握会计基本概念;

5.掌握会计的目标;

6.了解会计方法;

7.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8.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案例:

你能够用400元或不足400元的资金成功创办一个企业吗?不管你相信与否,你的确能够。周敏是北京一所著名的美术学院的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她也常常为了补贴日常花销而不得不去挣一些零用钱。现在她正为购买一台具有特别设计功能的计算机而烦恼。尽管她目前手头仅有400元,可她还是决定于2013年12月开始创办一个美术培训部。她支出了120元在一家餐厅请朋友坐一坐,帮她出出主意。得益于她有过在一家美术培训部服务兼讲课的经验,她首先向她的一个师姐借款4000元,以备租房等使用。她购置了一些讲课所必备的书籍和物品,并支出一部分钱用于装修画室。她为她的美术培训部取名为“周围”。周敏支出100元印刷了500份广告传单,用100元购置了信封、邮票等。8天后她已经有了17名学员,规定每人每月学费1800元,并且找到了一位具有较强能力的同学做合伙人。她与合伙人分别为“周围”的发展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合伙人做“周围”的会计和讲课教师)并获取一定的报酬。至2014年1月末,她们已经招收了50个学员,除了归还师姐的借款本金和利息共计5000元、抵销各项必须费用外,各获得讲课、服务等净收入30000元和22000元。她们用这笔钱又继续租房,扩大了画室面积。为了扩大招收学员的数量,她们甚至聘请了非常有经验的教授、留学归国学者开展了两次免费讲座,为“周围”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四个月下来,她们的“周围”平均每月共招收学员39位,获取收入共计24000元。她们还以每小时200元的讲课报酬雇用了4位同学做兼职教师。至此,她们核算了一下,除去房租等各项费用共获利67800元。这笔钱足够她们各自购买一台心仪的计算机并且还有一笔不小的结余。更重要的是,她们通过四个月的锻炼,掌握了许多营销技巧,也懂得了应该怎样与人合作和打交道,学到了不少有关财务的知识,获得了比财富更为宝贵的工作经验。

案例要求:

1.会计在这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从中你是不是了解有关会计方面的许多术语,如投资、借款、费用、收入、盈余、投资人投资以及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等等。

案例提示:

首先,周敏需要考虑怎样组织她的企业(美术培训部)。“周围”是一个独资企业,即只有一个人拥有的企业,周敏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随后由于她同学的加入,“周围”便成了一个合伙企业。如果周敏毕业后仍继续经营“周围”,她还可以组建公司。这就是现代企业的三种形式,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其次,周敏尽管只是一名学生,可她却懂得创办企业必定要有一些前期投入,如请朋友坐下来帮她出主意的花销。这就是本课程中将会讲到的开办费。

再次,周敏怎样才能知道企业的全部收入?怎样了解企业曾经产生的各项费用?企业会计记录提供了这些数据,否则她只能估计收入。收入、费用等概念是人们日常对话中经常使用的会计术语。本课程会向你对收入、费用这样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称做出精确的解释。

最后,“周围”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共获得67800元的盈余。什么是盈余?一般来讲,我们说四个月“周围”赚了67800元。这就是说,在扣除了所有费用支出后,该企业获得利润67800元。盈余和利润在会计上是同义词,它是会计学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名词。我们在本课程中会向你介绍许多诸如“利润”等重要概念,并且会帮助你学会企业常用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会计在许多方面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在此之前,也许你已经知道一些有关会计方面的术语,但本课程将会通过会计记账程序和会计工作方式让你对会计的理解来得更为清晰。随着课程的深入,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啊!原来这就是会计!

会计是经济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单位,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企业组织,比如政府机构、学校和医院,都必须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那么,会计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其研究的内容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采用怎样的方法,遵循怎样的规则来对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做出合理的判断?本章将对其相关内容做一一介绍。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产生并发展的。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做到所得大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如果生产所得超过了生产中的消耗,就有经济效益,就有多余的资料可供消费;如果生产所得抵偿了消耗,恰恰足敷生活消费之用,生产就只能照原来的规模重复进行;如果生产所得抵偿了消耗,还不够生活消费之用,那么要重复生产,势必只能在缩小的规模上进行了;唯有在生产所得抵偿了消耗,供生活消费之用后还有剩余,生产才能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而再生产的规模能不能扩大,是社会能不能发展的关键。所以,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

由上可知,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它是为管理好生产力起作用的。会计产生之初从属于生产职能,就是在生产活动之外,附带抽出一部分时间把生产的成果和耗费以及它们发生的日期等做成记录。随着生产的发展,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特殊的、由专门人员从事的职能。

在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极其简单,生产水平极其低下,主要是通过采集野果、狩猎等简单的生产活动谋生,劳动产品几乎无剩余,这时仅靠人脑记忆和计算即可满足需要,因此,没有发现有任何记录的遗迹留下。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第二次大分工之后,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劳动产品开始出现剩余,有了交换劳动产品的条件。于是便出现了伏羲时期的结绳记事、刻记,黄帝、尧舜时期和原始社会后期的书契等简单的记录和计算方法,这就是最原始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会计记录与计量行为。据有关考古发掘证实,距今18000多年的北京山顶洞人时代,就有了这种刻契记事的会计萌芽行为。“会计”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夏代。《史记·夏本纪》《周礼》和《孟子》中也曾出现过“会计”—词。但我国著名的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则认为,以上两个时期虽然字面上说的是“会计”,但并不是真正对会计的命名,真正从会计意义上给会计命名的应是西周时代。随着会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但对其定义总是难以取得完全统一。

在西方国家,20世纪初人们将会计视为一门艺术,到了20世纪中后期,认为会计应当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些信息将以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有关决策者作为决策依据。(一)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技术方法也有了进步。秦、汉时期广泛采用了以“入”“出”为记账符号,以“入-出=余”为基本计算公式的简明会计记录法,用比较固定单一的会计记录格式取代了文字叙述式的、烦琐的会计记录方法。自西汉始,人们将会计记录与统计记录分开,把记录会计事项的简册称为“簿”“簿书”或“计簿”,而把记录统计事项的简册称为“籍”。自此,我国的会计账簿便有了较明确的命名。到了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反映到会计的方法和技术方面,其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四柱清册”的结账与报账方法。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具体地算清并交待了经管财物的责任。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继续呈现繁荣景象,于是比“四柱清册”更加完备的“龙门账”便应运而生了。在这种会计核算方法下,把全部账目按“进”(相当于“全部收入”)、“缴”(相当于“全部支出与费用”)、“存”(相当于“财产及债权”)、“该”(相当于“投资和负债”)四项分类,并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运用“进-缴=存-该”的关系式双向计算盘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钩稽全部账目的正误。到了清代,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萌芽,又产生了“天地合账”。在这种方法下,一切账项,无论是现金出纳、商品购销还是内外往来等,都要在账簿上记录两笔,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这种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记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合账”。“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天地合账”显示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传统中式簿记的特色。

近代,特别是清朝中晚期,资本主义经济输入中国后,资本主义会计也随之输入中国,会计出现了“中式簿记”与“西式簿记”并存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财政部设置了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机构,称为会计制度司。会计制度司基于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先后制定出多种会计制度,强化了对会计工作的组织和指导。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我国会计工作从此进入法治阶段。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统一采用借贷记账法。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同年12月29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在过去十几年里的飞速发展及相关领域法律条款的调整,满足我国企业会计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基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理念,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突破。(二)西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会计源于欧洲,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马克思考证,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里,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后来随着欧洲大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商业及政府记账。公元13~15世纪,处于封建时代的意大利,其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较为发达,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成为推动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出现了较为科学的早期的借贷复式记账法。1494年,意大利传教士、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在威尼斯出版了一部耗费了30年心血的世界名著——《算数·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其中对意大利威尼斯簿记和借贷复式记账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和总结,是第一部会计理论专著,被称为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卢卡·帕乔利也被尊称为“近代会计之父”。

18世纪后期发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组织的变化。到了19世纪,英、美两国的公司得到广泛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组织形式。1853年,英国在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注册会计师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并于1854年被授予皇家特许证,允许它的会计师冠予“特许会计师”的标志,从此,会计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性的专门职业和通用的商务语言,这被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公司的发展使企业生产迅速扩大,投资者显著增加,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公司将簿记扩展为会计,会计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在此期间,出现了成本计算。此外,为防止公司经营者的舞弊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逐步产生了外部审计和独立的执业会计师审计。20世纪30年代以后,为了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比性,西方各国先后研究并制定了会计原则(即会计准则),进一步把会计理论和方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现代数学、行为科学等被引入会计领域,尤其是管理会计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会计学的内容。1952年,世界会计学会正式批准使用“管理会计”一词,由此将会计一分为二,形成现代会计的两大门类(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被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其后,电子计算技术进入会计领域,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手工操作,实现了自动化、电子化。随着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的广泛开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日益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三)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提高的。

1.会计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也是人类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前提,因此,人类的会计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私人占有财产以后,人们为了保护私有权和不断扩大其私有财产,在生产过程中逐步产生了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和记录的方法,并使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2.会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从人类会计方法的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核算的内容、范围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这也使会计的目标、应用原则,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范围等随之不断变化,日趋完善。总之,生产越发展,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就越重要。

3.会计的功能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扩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会计管理科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上的应用,对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会计在原有核算和监督功能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展到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考核和分析计划执行情况等领域,这对于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二、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并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从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出:(1)会计首先是一种经济计算。它要对经济过程中利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计算。经济计算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经济关系(等价交换、所有权、分配、信贷、结算等)和经济过程(投入、产出、收入、成本、效率等)所进行的数量计算的总称。经济计算既包括对经济现象静态状况的存量计算,也包括对其动态状况的流量计算;既包括事前的计划计算,也包括事后的实际计算。会计是一种典型的经济计算,经济计算除包括会计计算外,还包括统计计算和业务计算等。(2)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它将一个企业分散的经营活动转化成一组客观的数据,提供有关企业的业绩、问题,以及企业资金、劳动、所有权、收入、成本、利润、债权、债务等的信息。同时,它向有关方面提供有关信息咨询的服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作为其决策的依据。可见,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企业经营的记分牌,因而,会计又被称为“商业语言”。(3)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直接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经济活动中的财产物资都是以价值形式表现的,会计是利用价值形式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的。如果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有关信息使用者而言的;那么说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则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来说的。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状况来看,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生产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出现,要求通过管理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同时,会计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变化,由单纯的记账、算账,主要办理账务业务、对外报送会计报表,发展为参与事前经营预测、决策,对经济活动进行事中控制、监督,开展事后分析、检查。可见,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会计都是人们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活动。三、会计的特点(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可以使用三种量度,即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和货币量度。运用实物量度(如重量、长度等),只可以分别反映不同物质数量,但不能用来汇总各种不同类别的物资,更不能综合反映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运用劳动量度(如劳动日、工时等),虽然可以反映经济活动中耗用的工作时间,计算某一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量耗费,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再生产过程所耗费的劳动量,还不能广泛用劳动计量单位进行计算,仍要利用价值形式来表现。只有借助于统一的货币量度,才能计算出各项财产物资的费用、成本、利润等综合性经济指标,才能全面核算和比较生产经营中的耗费及其成果。而货币量度是用来综合计算各种不同经济事项所采用的统一量度单位。因此,这就决定了在三种计算量度中,会计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二)以会计凭证为依据

会计的任何记录和计量都必须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从而使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验证性。只有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并进行加工处理。这—特征也是其他经济管理活动所不具备的。(三)对经济活动的财务收支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记录和计算

会计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不分大小、不分主次,进行无遗漏的核算,做到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所谓“连续性”,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每一个具体事项,必须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自始至终不间断地予以反映;所谓“系统性”,就是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处理时,必须采取一套专门的方法进行互相联系的记录和科学的分类,最终提供系统化的数据和资料;所谓“全面性”,就是指对一切经济业务都要无遗漏地登记入账,予以反映和监督;所谓“综合性”,就是通过统一的货币量度,以求得各种总括的价值指标,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四)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相结合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任何经济实体要进行经济活动,都要求会计提供真实的、正确的、完整的、系统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将经济活动的内容转换成会计信息,成为能够在会计报告中概括并综合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会计资料。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任何经济活动都要有既定的目的,都要按一定的法规制度来运行。会计监督就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保证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对经济活动进行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才可能为监督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也只有搞好会计监督,按照会计监督的要求进行核算,并且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发挥会计的核算作用。

综合会计的特点,对会计的本质的认识可概括为: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同时,它又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对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①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或经济信息系统,这属于管理的范畴;②其对象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③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即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以会计语言进行描述,并在此过程中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④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各项经济业务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才能够汇总和记录,但货币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第二节会计的职能、目标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即会计在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中能做什么,起什么作用。它是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也必将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正确认识会计的职能,对于正确提出会计工作应担负的任务,确定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应有的作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并提出了很多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反映与控制,反映与监督,反映、监督与分析,考核与评价等。尽管存在很多争议,但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这两大基本职能大家还是比较认同的。(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也称会计反映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或称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任何经济实体单位要进行经济活动,都要对经济活动信息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将经济活动信息转换成客观准确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就是使经济活动信息转换为会计信息,从而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提供报告的工作。会计的核算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在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时,主要是从数量而不是从质量的方面进行反映。也就是说会计核算是对各单位的一切经济业务,以货币计量为主,进行记录、计算,以保证会计记录的可比性和完整性。(2)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会计反映的连续性,是指对经济业务的记录是连续的,逐笔、逐日、逐月、逐年,不能间断;会计反映的系统性,是指对会计对象要按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进而系统地加工、整理和汇总,以便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会计反映的全面性,是指对每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都应该进行记录和反映,不能有任何遗漏。(3)会计核算应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会计在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记录、核算、分析,反映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历史状况的同时,已发展到事前核算、分析和预测经济前景的阶段。(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职能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会计核算通过价值指标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会计监督的主要依据就是这些价值指标。为了便于监督,有时还需要事先制定一些可供检查、分析使用的价值指标,用来监督和控制有关经济活动,以避免出现大的偏差。由于基层单位进行的经济活动都伴随着价值运动,表现为价值量的增减和价值形态的转化,因此会计监督与其他各种监督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监督。会计监督通过价值指标可以全面、及时、有效地控制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2)会计监督具有完整性。会计监督不仅体现在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业务方面,还体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中及尚未发生之前,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在参与制定各种决策以及相关的各项计划或费用预算时,就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准则等的规定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进行审查,它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事中监督是指在日常会计工作中,随时审查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或改进意见,促使有关部门或人员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事后监督是指以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和要求为依据,利用会计反映取得的资料对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考核、分析和评价。会计事后监督可以为制订下期计划、预算提供资料,也可以预测今后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三)两职能的关系

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没有核算职能提供的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监督职能是核算职能强有力的保证,没有监督职能进行控制,提供有力的保证,就不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会计管理的能动作用,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二、会计的目标(一)会计目标的定义

所谓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有人又称它为会计目的。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只有会计目标明确了,才能进一步明确会计应当收集哪些会计数据,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有了会计目标,就意味着向会计提出了它应当达到的要求。当然会计目标的提出,不是随意提出来的,不能超越会计的本质功能,只能在会计的职能范围内提出。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有了会计目标,就为会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二)会计目标的两种学术观点

1.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资成立的特鲁彼拉特委员会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日渐发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此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传统的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关注未来信息,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和确定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和不确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供总是要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以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决策有用观强调相关性甚于可靠性。在会计确认上不仅要确认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未发生但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事项。

决策有用观的优点主要体现在:①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②在会计计量模式上采用多种计价方式并存,反映了配比原则;③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其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对“有用”的评价太主观,可操作性低;②“决策有用”与审计目标的不协调。从审计产生的背景看,审计的产生在于受托责任,而不是“决策有用”,如果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审计就可能达不到目的。

2.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在受托责任观下,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财产的委托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需要了解和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利害关系人,并且这些使用者是现存的,而不是潜在的。由于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的评价,使用者所需的信息侧重历史的、已发生的信息,因此要求提供尽可能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资产计价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在会计处理上,强调可靠性胜过相关性。

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优点是企业采用受托责任观,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①受托责任观强调真实地反映过去,主要关注企业的历史信息,而很难反映未来事项;②在会计处理上,用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进行配比,难以体现真实性的原则;③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观很少会顾及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忽略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④在适用环境方面,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两权不分离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普遍存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委托方并不总是明确的。

3.两种观点的关系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重在向委托者报告受托者的受托管理情况,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来谈的,而决策有用观是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谈的。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会计信息观”,即会计目标是提供信息。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包括资源委托者也包括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同时,两者侧重的角度不同,受托责任观是从监督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决策有用观侧重于信号角度,即会计信息能够传递信号,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三)我国的会计目标

2007年1月1日,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实施,其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指明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从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定位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此目标明确回答了会计目标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

1.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

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呢?这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各项资产基本上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产。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也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情况和业绩,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2.向谁提供会计信息

向谁提供会计信息呢?简单一句话,就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企业员工、企业管理当局等。(1)投资人。基本准则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把能够满足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放在了突出位置。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持续深入,产权日益多元化,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机构投资者及其他投资者队伍日益壮大,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更加关心其投资的风险和报酬,他们需要会计信息来帮助其做出决策,比如决定是否应当买进、持有或者卖出企业的股票或者股权,他们还需要信息来帮助其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等。因此,基本准则将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凸现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债权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经常不断地发生举债行为。例如:企业贷款人、供应商等债权人通常十分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他们需要信息来评估企业能否如期支付贷款本金及其利息,能否如期支付所欠购货款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债权人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能及时收回本金及利息,一般会要求贷款企业在接受贷款时和贷款后,提供其会计信息,以便随时掌握企业的偿债能力。另外,潜在的债权人会根据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做出是否向企业提供贷款的决策。(3)政府部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为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管部门,通常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等,他们需要依据信息来监管企业的有关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制定税收政策、进行税收征管和国民经济统计等。(4)社会公众。对于身处企业周围的公众及其代表组织来讲,企业的环境行为将直接使他们受害或受益,他们有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强烈意愿。另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社会公众的态度对于企业具有更深远的影响。一个企业的环境形象,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劳动力供应,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甚至可以说,社会公众的态度将决定着他们是否接受一个企业的存在。企业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为公众做出相关和真实的环境披露。(5)企业员工。企业员工与企业是密切相关的,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个人的利益。企业员工最关心的是企业为其所提供的劳动报酬高低,职工福利好坏,企业财务状况是否足以提供长久、稳定的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情况。他们所要求企业提供的是有关企业财务结构和获利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利用会计信息可帮助企业员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以便其做出择业决策。(6)企业管理当局。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使其资本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要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管理者也不可能了解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各职能部门和各级管理人员也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也需要运用会计信息,对日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进行各种经营决策,例如,制订企业的计划和预算,进行理财决策和投资决策,对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管理与控制等。(7)其他。除上述所列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企业职工、企业管理当局外,与企业存在利害关系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也会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如供货单位、销货单位、财务分析与咨询机构等。

3.提供哪些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投资人、债权人、客户和社会公众,他们需要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对这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讲,一般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他们需要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对这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讲,一般是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管理要求来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不同类型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可能会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一致,会计应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提供各方普遍关心的信息。

会计目标要求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体现为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要求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体现为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由此可见,我国会计目标的特点是兼顾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第三节会计方法一、会计方法的定义和组成

会计方法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发挥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既有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会计方法也可以分为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分析的方法和会计检查的方法。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就是对企业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种专门方法。(1)设置账户。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确认、归类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其实质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的科学分类。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是第一个层次的类别。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各项经济业务所涉及会计对象基本要素的具体存在形式各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对会计要素做进一步的合理分类,并赋予一定的结构形式,才能使复杂多样的经济业务得以分门别类的登记和归集,产生各种类别的财务会计指标。所以设置账户是会计记录和汇总的前提。(2)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登记。采用复式记账,既可以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了解有关经济业务的全貌,又可以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检查有关经济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因此,复式记账是一种比较完善、科学的记账方法,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采用的借贷记账法就是一种复式记账方法。(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会计信息资料的最初载体,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完整、可靠,审查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理合法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实际情况填制会计凭证,而且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这些凭证进行审核,只有审核无误的凭证才能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才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4)登记账簿。会计账簿是用来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是加工和保存会计资料的重要工具。登记账簿就是在账簿上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专门方法。登记账簿把复式记账和设置账户融为一体,它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利用账户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对所有经济业务分门别类而又相互连续地加以全面反映,以便提供完整而又系统的会计信息资料。在账簿上,既要将所有经济业务按照账户加以归类记录,进行分类核算,又要将全部或部分经济业务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序时记录,进行序时核算;登记账簿既要提供总括的核算指标,又要提供明细核算指标,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必要的资料。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部分。(5)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全部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借以计算确定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及企业的总成本费用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正确地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计价,核算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符合节约原则,以便采取措施,挖掘潜力,减少消耗,节约费用,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6)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货币资金实有数额,并进行账实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为了加强会计记录的准确性,保证账实相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财产物资、往来款项进行清查、盘点和核对。在清查中如果发现账实不符,应当分清原因,明确责任,并调整账簿记录,使其账实完全一致。通过财产清查,还可以查明物资储备是否能够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有无超储、积压和呆滞的情况;物资保管和使用是否妥善合理,有无损失、浪费、霉烂、丢失的情况;各项人欠、欠人款项是否及时结算,有无长期拖欠不清的情况。所以,财产清查既对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有积极作用,又具有监督财产物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的重要作用。(7)编制财务报表。编制财务报表是定期总括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并提供系统的会计信息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报表是以一定格式的表格,对一定会计期间内账簿记录内容的总括反映,它是会计数据加工的最终成果,是企业输出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平时,有关的会计数据是分散在各个会计账户中记录的,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用户的需要,就要求会计人员定期将账户资料加工成为规范化的会计信息,通过会计报表输送出去。企业对外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三、会计分析方法

会计分析方法是指依照会计核算提供的各项资料及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如果说会计核算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话,那么会计分析则是用账。所以,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分析,对于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会计分析方法将在后续课程“财务报表分析”中介绍。四、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检查是指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和其他有关制度法规,对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的审查和稽核。会计检查是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所进行的一种事后监督,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会计检查,能够起到查错防弊、强化监督的作用,对于更好地完成会计任务、发挥会计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检查方法将在后续课程“审计学”中介绍。第四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组织会计核算工作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的设定。会计对象的确定、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都要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比较公认的会计基本假设有四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或者说是对会计对象、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所作的界定以及会计工作人员应采取的立场。会计主体假设对会计工作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1)区分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和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律主体不是同一个概念,两者是有区别的。作为法律主体,一般来说,应该是会计主体,但并不是所有会计主体都得是法律主体。如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它们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其作为会计主体。(2)区别会计主体与主体所有者

会计只限于对会计主体服务,即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而不对会计主体所有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或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处理。这样,有利于区分会计主体的经济资源和主体所有者的经济资源,以便各自享有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3)遵循会计主体假设,处理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业务

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主体之间通常要发生频繁的经济往来,而一项经济业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至于从哪个方面来考虑,就应遵循会计主体假设,即从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会计主体方面去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些经济业务事项,而不是从企业的投资者或所有者、其他企业或经济主体方面来处理这些经济业务事项。(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又称之为继续经营假设或经营连续性假设,它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不会面临清算和破产等。会计主体假设是对会计工作范围在空间上的一种界定,而持续经营假设则是对会计工作范围在时间上的一种界定。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持续经营假设对会计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1)会计主体经济资源的计价应建立在正常条件下

会计主体经济资源的计量,在不同的会计环境中其计量方法有所不同。如资产的计价,在正常条件下,一般按历史成本计价;在破产清算条件下,按重置价格或清算价格计价。(2)会计处理工作应按照公认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连续进行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关、停、并、转属于正常现象,也就是总是存在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所以,企业需要定期对其持续经营假设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与方法。如上述在破产清算条件下,企业资产按照重置价格或清算价格计价。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计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一般来说,会计期间通常为1年,又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的起讫日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公历年制,我国也不例外,即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但是,也有一些国家为了遵循民族习惯,会与上述起讫时间不一致。如美国、伊朗、日本、泰国、新加坡、加拿大、孟加拉国、澳大利亚、埃及等。会计分期假设对会计工作提出了以下三方面要求:(1)区别会计主体营业周期与会计期间

企业通常以一年作为划分会计期间的标准,也可以以半年度、季度或月度划分会计期间,这种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期间,又称会计中期。营业周期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资金从投入到收回,完成—次周转所间隔的时间期限。会计期间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等于会计主体营业周期,这取决于会计主体的生产类型和生产规模。因此,会计主体财务报表揭示的不一定是会计主体在一个营业周期内的经营业绩。(2)定期出具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除了在年度末要及时出具财务会计报告外,还应该及时按月度、季度、半年度出具财务会计报告,也称为月报、季报、半年报。企业年度结账日为公历年度每年的12月31日;半年度、季度、月度结账日分别为公历年度每半年、每季度、每月的最后一天。企业结账日不得提前或者延迟。年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三大部分;季度、月度财务会计报告通常仅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述规定虽然对于手工会计来说,给其增加了不少的会计工作量,但是,对于电算化会计,就显得易如反掌。(3)处理好各会计期间之间的经营业绩与经营责任

一般来说,会计期间的长短对会计主体当期损益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会计期间愈短,反映会计主体经营成果的信息就愈不可靠。但是,会计期间也不可能太长,否则,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在进行会计工作时,要按照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政策法规,采用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处理好相邻会计期间(包括小的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责任。(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计量、记录、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用货币反映会计主体经济业务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是会计核算的又一个基本假设条件。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统一尺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会计核算职能的根本条件之一。货币计量假设对会计工作提出了以下要求:(1)币值稳定

币值稳定,即假定用作计量单位的货币的购买能力是稳定不变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货币的购买能力会随着经济的通货膨胀或紧缩发生变化,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假设就无法产生可靠的、稳定的、具有可比性的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币值稳定并不是否认货币坚挺或疲软的客观存在,从长期来看,货币坚挺和疲软相抵后,其值基本上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由此而产生的财务信息失真度不会太大,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所接受。(2)确定记账本位币

一国发生的经济业务,难免涉及多国货币,因此,在会计工作中,必须对入账的计量货币做统一规定。如我国是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和境外企业也可设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予以反映。

上述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会计分期是对持续经营的补充,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为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而要求其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