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阳秘——王彦晖谈中医调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07:32:27

点击下载

作者:王彦晖、何宽其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阴平阳秘——王彦晖谈中医调理

阴平阳秘——王彦晖谈中医调理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集中医新近研究成果,以阴平阳秘为中医调养的终极健康目标,突出舌象等形象思维的诊断信息采集,诊断上以八纲辨证为纲领,调养上凸显人体整体状态调整的中医辨证论治核心思想,调养手段注重可行、无创及合法。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介绍中医基本知识,包括中医学发展简史、中医学对人体的基本看法、诊察方法、六纲辨证和治则治法等内容;下篇介绍中医调养入门,内容包括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法、常见病症的中医调理、常见体质的中医调理和常见疾病的就医策略选择等内容。本书适合中医爱好者参考。版权页书名:阴平阳秘:王彦晖谈中医调理作者:王彦晖,何宽其主编CIP号:第258352号ISBN:978-7-122-33282-0责任编辑:戴小玲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本书编写人员

主 编 王彦晖 何宽其

副主编 钱小燕 张恒鸿 王晨玫

编 者 王彦晖 何宽其 钱小燕 张恒鸿

   王晨玫 李鹏程 钱林超 陈少东

   刘俊杰 奚胜艳 赖鹏华 张绍良

   包凡羽前 言

三十年前的一个小型家庭聚会中,一位亲戚感冒一个多月仍然咳嗽不已,我问她:是否治疗了?她说,校医(该亲戚是中学老师)说她感冒了,让她服用银翘丸。我看她舌质淡,建议停服银翘丸,另外处方治疗。再过一周又遇上她,问她病好了吗?她说:“没有服你的处方,停了银翘丸,咳嗽就好了。”为何治疗感冒的银翘丸对她不但无效,而且很明显起了反效果?因为中医治疗感冒首先要分寒热,她的舌质淡属于寒证,而银翘丸是治疗热证感冒的药,寒热搞错,当然越治越好不了,停药之后,阻碍身体自愈的因素消除了,就自愈了。在以后的行医日子里,几乎每周都会遇上患者乱服中药伤害身体、加重病情的案例。其中道理,两千年前的《汉书·艺文志》就说得明明白白:“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有病不加以诊疗,相当于得到一个中等水平中医的诊疗,因为即便没有得到中医的治疗,很多疾病也能够自愈;得到上等中医的治疗,病情可以顺利好转;遇上下等中医的治疗,结果往往加重病情。

作为一个中医师,我经常被问到一个听了开心又很难作答的问题:我很喜欢中医学,可否推荐几本中医书给我学习?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在不简单,按说推荐教科书应该是最合理的,但是教科书内容繁复,学之不易,君不见整个中医界都在头痛:许多学生读到博士还看不了病。您能够指望患者通过自学成才?更要命的是,中医学这个“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特点,没有把握中医学关键维度的下医,往往动辄伤人,社会上自学中医的人中不得其利、反受其害者比比皆是。

中国文化有大道至简的特点,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那么“其要”在哪里?《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二字,阴阳是切入中医学之要的关键。明代张景岳提出诊病要抓住阴阳六变,其实质就是运用阴阳学说辨证病情的表里寒热虚实六个维度,而六个维度中,又以寒热虚实最为根本,无论养生还是临床,只要寒热虚实的基本辨证无误,身体状态的调整就能够取得正向效果。一般下医所犯的错误,通常多是寒热虚实搞反了;有兴趣于中医学的人士,只要寒热虚实能够辨证正确,也就可以得到中医学的基本好处。举个例子,一个朋友腰痛几个月,告诉我他自服西洋参而愈,中药书都没有记载西洋参可以治疗腰痛,为何他服了有效?因为他是肾虚腰痛,西洋参虽然不是专门补肾壮腰的药,但是是补药,大方向正确就有效了。

我们建议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对中医学感兴趣的人士,注意以下六个了解中医学的关键学术角度,这样可以得到一个短时间受益于中医学的机会。

1. 阴平阳秘的健康目标

一个附属医院的西医主任医师患晚期肺癌,找我用中医治疗,她说:“我按照规定每年体检,为什么还得了肺癌?”我说:“您的舌质颜色非常紫,按照我的判断您处于容易患癌的严重瘀血状态已经很久了。”她说:“是呀,近十年来我也注意到我的舌头很紫,但是不知道什么意义。”可见在癌症的诊断上,没有中医学的参与是不完整的。完整的诊查和判断健康需要三个角度:①本人自觉健康,没有任何不适;②西医学角度健康,主要通过各种基于化学、物理和生物的现代仪器设备检查;③中医学的各种“象”正常。如果三个角度的结果都较为健康,中医学称为阴平阳秘,阴平阳秘是一种哲学表述,必须具体化后才有意义。

2. 以整体状态为基础

中医学有两个关键学术角度,即辨证论治和整体观,辨证论治的基础是“证”,证的实质是人体的整体状态,尤其是身体内环境的状态。

2013年11月份我家养的红鹦鹉(热带鱼)突然都病了,浑身长满白色的霉菌,一看鱼缸温度计才23℃(此类热带鱼的最佳生长温度是25~30℃),急忙打电话向鱼店的老板咨询,得到三个指示:①水温低了一些,鱼的体质下降,生病了,要尽快换水提高水温。②低温正好适合这类白色霉菌生长,提高水温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除了提高水温,还可以加入适量盐。我问:红鹦鹉不是海水鱼,为何加盐?答曰:加入适当的盐,鱼儿不会死,但是白色霉菌会死掉。③再不行加点抗生素。我想鱼缸内环境状态、热带鱼健康和霉菌的关系不正是中西医的病因病机?对于红鹦鹉这种鱼而言,鱼缸水温25~30℃就是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低于25℃就得了寒证,冻得动不了,而23℃的温度是白色霉菌的阴平阳秘温度,结果鱼儿身上长满白色霉菌。治疗上提高水温和提高水中含盐量的办法,不就是中医调整身体内环境状态的办法—— 提高水温将鱼缸内环境调理到对红鹦鹉“阴平阳秘”的状态,自然正气(红鹦鹉)恢复正常功能,邪气(白色霉菌)逐渐消退。而直接用抗生素的方法自然就是西医的办法,结果换上新的温水,加上少量盐,鱼儿就又活蹦乱跳了。实际上,人体也相当于一个大鱼缸,平衡的机体内环境状态里所有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正气)得以正常生长和正常运行其功能,而致病微生物、肿瘤细胞则处于被抑制状态,身体健康。失衡的机体内环境状态下,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正气)处于生长和运行的不利状态,而某些致病微生物、肿瘤细胞(邪气)得到相对有利的条件,因而疾病产生、发展。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整体状态息息相关。人体内存在水、电解质、自主神经平衡等生理病理规律,也存在寒热虚实五藏经络平衡等生理病理规律,中医学正是发现运用了寒热虚实等人体内环境状态平衡的关键维度,通过调理机体内环境的状态平衡,达到养生、防病和治病的目的。由于中医学的学术角度是人体整体状态,也就是关心整个鱼缸的内环境状态,而不是仅仅生病的某条鱼或鱼的生病部位,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建立在整体观之上的,即便是谈到局部,仍然是整体基础上的局部观,脱离整体观认识的局部治疗往往导致误治,比如何首乌可以使有些患者的头发变黑,但是只对肝肾阴虚者有效,整体不是阴虚证的白发患者误用何首乌,不但无效而且常常导致肝损害。为了使读者简练、有效地把握中医学的精髓,本书坚持用宏观整体的角度介绍中医学知识。

3. 以形象思维为基础

几年前我院病理学的钱教授感冒咳嗽一个月不愈,找我看病,处方之后,她说:“王老师,你看病信息很少呀!”我说:“何以见得?”她说:“您才问一句‘你咳嗽多久’就开方了。”我回答:“钱老师您讲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中医的信息从哪里来?我确实只通过问诊知道你咳嗽一个月,但是你右关脉虚、舌苔少说明您脾气虚;舌质淡说明您偏于寒证;舌形大小适中、左脉柔和有力,脉象有根、舌形正常说明您先天肾气较为充足,所谓先天是指人体发育前后的时段,说明您小时候的家庭条件不错,营养充足;左脉柔和说明您情绪稳定、性情温和……”她惊讶地说:“讲得很准呀,原来你们中医是这样看病的。”国医大师李士懋在《脉学心悟》中说:“脉诊提供50%~90%的中医辨证信息。”中医学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一个精通形象思维的中医师,其主要信息来源是“象”,即通过脉象、舌象、耳象等把握生命整体状态的信息。现在数码相机普及,舌象的记录、保存和复制方便,我们舌诊研究团队从2000年开始收集了几万张舌象照片,出版了专著三部,积累了丰富可靠的经验,因此本书以舌象为基础,通过舌象,读者可以在寒证、热证、瘀血、痰湿、脾虚、肝气郁结等关键基本证的辨证上找到依据,在养生和疾病调理中不至于南辕北辙。形象思维不但对中医信息的收集起主要作用,对用药也起直接作用,比如舌质红绛少苔而且干燥,一定是阴虚证,如果有咳嗽,通常就是肺阴虚证,燕窝就是此种病证的好药。右关脉虚是判断气虚的主要证据,比如上述钱老师的右关脉虚+,我一般会用党参10~12克,如果脉虚++,用党参20克;复诊时如果脉象正常了,党参就不用了,脉象仍然虚,党参还要增量,右关脉象的虚的程度是用补气药的重要参照标准。形象思维是理解中医学理论的钥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比较具有信息量大、整体模糊、瞬间完成、主客体不分等特点,整体模糊、信息量大的特点使之适应中医学诊断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大信息量要求,定性基本清楚、定量模糊的诊断结果,通过下次的反馈调节达到最终的精确结果,整个过程与导弹打飞机相仿,发射时只是瞄准大致方向,行程中通过不断反馈修正达到最终结果的精确。形象思维主客体不分的特点导致对同一病人的舌脉象诊察结论不同医生差异大,学习过程强调悟性,就像学骑自行车有的人学1~2次就会了,有的人一辈子学不会。

4. 以八纲辨证为基础

中医学除了八纲辨证,常用的还有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六经辨证,本书特别强调八纲辨证,尽量少涉及其他辨证方法,避免读者抓错重点,误入歧途,进入流散无穷的境地。传统的八纲辨证内容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通常阴阳只是总纲,也就是把握其他纲的手段,具体应用落实在表里寒热虚实六纲。所谓纲,就是判断整体状态的关键维度,是客观存在的生命规律,把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调整生命发展的方向。诊断上把握住了纲,整体状态的把握就获得了正确的方向;治疗上调理好了纲,身体就获得了向健康发展的状态。纲需要有高度的整合性,也就是尽量满足所有情况的辨证要求,由于内伤病没有表证阶段,因而表里辨证没有用武之地,通常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虚实辨证成为重中之重。中医学以气立论,气机升降出入无疑是辨证的关键维度。笔者建议辨证应均以寒热虚实升降辨证为纲,也就是每次辨证都要判断性质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气机或升或降,外感病再加上表里辨证,这种辨证认识更加全面合理。

5. 可行、无创、合法为治疗手段的选择原则

中医学的治疗手段丰富多彩,但是针灸有侵入性,中药不便百姓使用,本书调理和治疗手段的选择以可行、无害、无创、合法和有效为基本原则。中医学历来药食同源,食疗有效易行;耳贴疗法简单易行,对许多病有效,且不产生伤害;推拿按摩、艾灸广受欢迎,家庭成员相互推拿还能增进感情。这些方法安全有效,为各国法律文化所接受。千万别小看这些方法,我校一位领导十年前患上糖尿病,当时舌质紫,舌苔黄厚腻,辨证为湿热加瘀血证,建议每天服三七粉3克活血化瘀,主食中大量加入绿豆清热祛湿,数年后病情稳定,舌苔变为薄白苔,建议绿豆换成山药为主食,结果现在西医各项检查全部正常,中医舌象和脉象也非常好,身体几乎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我自己有个习惯,平时上火,最常用的方法是吃西瓜、梨子等凉性水果,既好吃又速效。

6. 注意中医学理论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的不同,大部分现代科学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人类近现代发现的自然规律之上,理论比较具体、严谨,逻辑清楚,各要素的关系大约是:问题—机制—解决方案,机制比较能够直接指导解决方案。中医学诞生于古代,使用当时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理论作为构建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中医学是以效用为导向的理论,各要素的关系大约是:病症—解决方案—理论,理论也反映了事物的一定客观规律,但是更主要用于联系病症和解决方案,临床上起到了路标的作用,就像商品上的商标,不是商品本身,但是能够引导消费者。这些理论具有抽象、宏观、哲学特征明显的特点,每次使用都需要一个具体化的过程,极其容易张冠李戴,很多人认为中医学易学难精,所谓“易学”大概这是因为大凡中国人对阴阳五行的概念都不陌生,以为懂得阴阳五行的一些概念就了解中医学,实际上好像以为懂得0和1就懂得计算机一样,计算机确实是建立在0和1的运用上,但是0和1组成的数字的意义可不那么简单。中医学看似易学,实则难学。

从医至今已经四十年了,我对中医学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部曲:第一部,怀疑阶段。在对中医学没有什么认识的基础上读了中医专业,大一期间发现中医理论“胡话连篇”,阴阳五行类似算命理论(当代只有中医和算命还以阴阳学说作为学术语言,既说明了阴阳学说的科学性,也说明了人体科学的复杂性)。生理病理完全没有实验依据,颇有“误上贼船”的感觉,许多同学通过各种办法转专业,当时同学有写“小字报”批评中医者。第二部,彷徨阶段。在不得已中苦学中医,大四大五之后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和他人的临床疗效发现中医的价值,逐渐安下心来学习,比如有一次在厦门市第一医院内科病房实习,有位病人泄泻一个月不愈,查房中我对带教的张主任说,也许中药有效,张主任虽然是老西医却鼓励我试试,结果三剂藿香正气散加减方用后,患者痊愈出院。第三部,笃行中医。在经历数十年的临床摸爬滚打和中西医比较后,发现中医药不但有效,而且许多病症的疗效高出西医许多,用得顺手了,居然有孙悟空得到金箍棒的感觉,开始坚信中医这门有效的学问背后一定有内在的道理,进而笃行中医,我坚信中医学是伟大的科学,人类在100年内应该可以理解、完全接受中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基础基于一系列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比如寒热虚实证的存在及其解决方案,这些发现年代久远、语言晦涩、日用不知,但是极其有效,有一次自己感冒了,微微恶寒怕风,流清鼻涕,我煎了一剂桂枝汤,捧着温热的汤碗,一股热流由手心流淌到全身,端详着犹如上等红茶的汤色,慢慢咽下,芳香的气味由口鼻直达脑门,甜中带苦的热流顿时由胃中慢慢散开,症状在十五分钟内基本缓解。当时我想桂枝汤治疗这种病证真是达到人类能想象的极致,如茶叶、咖啡一样纯天然、芳香美味、赏心悦目,治疗和享受完美结合。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完整解读“证”,言简意赅地阐述“象”(特别是方便掌握的舌象),提供安全、有效的传统调理方法,以期能帮助中医爱好者读懂中医、懂得调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中联永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瑞龙先生和澳门何鸿燊医疗拓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厦门大学医学院王彦晖2018年冬上篇 中医基本知识入门1 中医学发展简述

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具备三大要素: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医学活动的生产者是人,即医生,生产对象是人的健康疾病问题,此两者亘古不变,变化的只是工具。2500年前,古代中西方的生产工具水平相近,决定了中西方的医学发展水平也相近,大致均有以下特征:①具备简单的大体解剖知识和手术技术(图1.1)。②使用草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由于解剖知识仅限于对主要器官的外观了解,完全不知细微结构,基本不知其中的生理病理,对疾病的本质缺乏深入了解。治疗主要根据症状进行,总体疗效不高。这种情况在欧洲持续了上千年,直到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和工业革命的技术解放才带来转机。19世纪后科学家通过显微镜发现细菌,进而发现各种针对细菌致病的免疫防疫和抑菌抗菌的方法和药物。西医学借助于各种向微观世界进军的工具,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现代化进程。图1.1 距今5000年前手术过的头颅骨(出土时间:1985~1996年;出土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傅家村)

中医学的革命发生在至今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但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从解剖学入手的医学道路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一样停滞不前,甚至逐渐遭到废弃。中医学的发展如大江大河的奔流在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时,转个头,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以整体信息的观察、分析、归纳和反馈调控为手段,以整体功能状态为主要观察对象,进而实现人体整体状态调控的发展道路。

孔子、老子们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长达500余年的百家争鸣局面,这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奠定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也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其成就集中体现在《黄帝内经》。该书不但有详尽的解剖知识,更可以看到后来中医学的雏形。《黄帝内经》虽然不是一本可以直接指导临床的书,但是它揭示中医学已进入这样的发展水平:以元气论为了解自然和人体的思想模型,以阴阳学说为分析、把握客观事物的工具,以五行为联系、统筹、运用万物的系统,以信息反馈和细腻的内视反观体验为观察手段,以活生生的正常人和病人为观察对象,以研究人体整体状态为主要任务,以调控人体寒热虚实和气机升降为主要防治方法。

东汉末年,中医学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探索之后,终于完成了从庞杂、混沌的思想探索阶段到简约、高效的临床应用阶段的伟大转变。《伤寒论》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大厦的恢弘主体宣告落成。《伤寒论》之后,历代医家在辨证论治领域进行了更深、更广的拓展,使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理法方药不断丰富完善,可以说,迄今为止的中医学发展,只是在于发展、完善和充实《伤寒论》所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

刘长林指出:“认清了中国和西方两个本质不同的科学传统,也就自然地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如此发达,西方近代科学却没有诞生在中国。不仅如此,即使到了今天,用成熟的西方近、现代科学也不能解释中医,不能解释中国科学传统。因为它们认识的出发点和大方向不同,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不是古代和现代的前后关系,而是两个并行的认识源流。”(从时间到自然整体:天下随时,道法自然,立象尽意——《内经》认识时间之三原则,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2月2日)

中医学的发展一直沿着这种方式进行:面对存在的问题—— 在系统而模糊的理论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找到一个不确定的解决方案—— 通过反复试错、不断反馈确定最佳的方法—— 用理论模型阐述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多因素的模糊试验中,各种要素虽然都是客观的但是是模糊的,因此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和非常多的参与者,才能像大浪淘沙一样留下一些结论。中国气候地理丰富多彩的广袤国土,提供了足够的各种动植物药资源,长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态,保证了中医学实践的参与者众多,内部的交流密切,长时间的试错、反馈和经验积累成为可能。中国文化的研究多数以实用作为起点,真正的学问家十分慎于理论,这是基于对真理相对性的深刻认识和道法自然的基本要求,正如《道德经》开门见山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任何道理都是有缺陷的道理。中医学理论的首要作用是联系病症和治疗方法,其次才是解释各种相关的机制。中医学中一种新理论(通常是一种新的理法方药的耦合链)的提出到基本被广泛接受的周期很长,一般以近千年为单位。从中医理论的成长周期看,全球唯有中华文化具有产生中医学的可能,因为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基本结构极其稳定,1000年后的人可以基本没有障碍地读懂前人的著作,与其进行有效的思想沟通。中医学的发展目前处于浴火重生的过程中,这是因为现代科技和中医传统的冲撞以及中西文化的冲撞,使中医学的发展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但是若从中医学发展的条件看,在现代,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获得极大发展,这为中医学这类长周期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料积累和充分的交流条件,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大量中医实践,必定会促进并加快中医学以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周期前行。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在20世纪30年代指出:“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所[注]以说中医是有其学术上的价值与地位,惜其莫能自明。”中医学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能够以其卓尔不凡的形象独立于世,得益于其具有其他生命科学和医学所没有的观察生命和疾病的独特视角,及与之相联系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一套针对所观察到的问题的独特解决方案。总体上,西医是“自物观物”,从解剖的物质层面切入认识生命,重视组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与功能关系,试图通过改变物质结构达到对功能的控制。中医是“自道观物”,从整体信息层面切入认识生命,重视信息反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与功能的关系,试图通过信息反馈达到对功能的控制。中西医都关注功能,但是角度不同:中医遵循“整体信息→系统功能→子系统功能”的路径;西医遵循“解剖结构→局部功能→整体功能”的路径。费孝通先生提倡不同文化之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中西医之间一定会由各美其美而天下大同,不久的未来医学界已经没有原创地域名称的中西医之分,中医学将以整体状态调整医学的面貌融入世界医学之林。鉴于疾病中整体状态失调的普遍性,当今医学的绝大多数学科,都能得到“整体状态调整医学”的帮助,比如,癌症的患者,既接受以消灭癌细胞为目的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又得到从寒热虚实升降藏象入手对整体状态的调整。可以展望,由于整体状态调整医学的融入,未来的医学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疗效必将大为提高,人类医学事业也将步入全新的境界。2 中医学对人体的基本看法2.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曾经是中国文化各领域的主流理论,现在仍然为中医学所运用。2.1.1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源于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学说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称为“阳”,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称为“阴”。在有阳光的相对明亮、相对温暖的白天,地气向上蒸发,而没有阳光的相对黑暗、相对寒凉的夜晚,则天气向下沉降;地气上升于天而成云,云积到一定程度便形成雨而下降于地;位于南面和上面的光照充足而明亮温热,位于北面和下面的光照不足而黑暗寒凉;动物多是白天出动而夜间安静……随着人们对这两类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深入,阴阳概念的内涵也就不断地扩展,阴阳的概念中便逐渐增加了明与暗、热与寒、昼与夜、上与下、升与降、南与北、动与静等相对属性的内涵。阴阳学说具有以下规律:①春夏与秋冬、昼与夜、气候的寒热燥湿等自然现象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②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又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③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又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相反的方面转化;④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中又都包含着无限可分的矛盾方面;⑤阴阳统一体内存在自和、自平衡的关系。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1.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是发端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在中医学中实际上起了运筹学的作用,它将自然万物通过五行进行归类,以便运用。根据五行学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学说作为理论模型,成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五行与自然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见表2.1。表2.1 五行与自然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2.2 藏象学说

藏象和经络学说的实质是从信息和整体功能角度对生命的一种认识,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藏象学说以阴阳五行为基本理论框架,以五藏代表全身的五个功能系统。心、肝、脾、肺、肾在解剖学里是实体脏器,在藏象学说里则是系统的名称。如果将人体比喻为电脑,解剖学上的脏腑像是硬件,中医学的藏象更像软件。藏象学说只有在活的人体上存在,就像电脑的所有功能,关机后都不存在。2.2.1 肺藏

肺藏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

主气司呼吸,功能失调:气短、气急、咳喘。

开窍于鼻,肺气不宣:鼻塞。

司声音,肺的功能失常:声嘶、失音。

合皮毛、主卫外,功能低下:自汗,容易感冒,皮肤质量差。

肺为水之上源,功能失常:水肿、痰涕。

居上焦胸中,肺气不通:胸痛。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失常:便秘,泄泻。

中医学对肺的认识包含如下事实:至今有些青蛙还没有肺,而靠皮肤呼吸,肺是从皮肤进化而来的;皮肤上有无数微生物,大肠也有无数微生物。肺、皮肤、大肠都是身体与外界接触的器官,组织学上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在2500年前就将它们归纳到一个系统确实令人惊叹。2.2.2 肾藏

肾藏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

腰为肾府,腰以下属肾,肾主骨、主齿,肾精不足:腰酸腰痛,胫膝酸软,足跟酸痛,健忘,呆钝,齿摇。

主生长、发育,肾精不足:生长发育迟缓,早衰,五软、五迟。

主生殖,肾精不足:阳痿、遗精,经闭、不育不孕。

主津液的气化,司二阴,功能低下:水肿,尿少,尿频,尿闭。

帮助肺的呼吸、主纳气,功能低下:呼吸表浅,呼多吸少。

开窍于耳,肾精不足,耳和髓海失养:耳聋、耳鸣、健忘。

其华在发,肾精不足,头发失养:发白,脱发,发枯。

尺脉和沉取脉反映一身根本: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则尺部和重按无力。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气化失司:尿频,尿急,尿痛,小便不利,癃闭,小便余沥不尽。

中医学对肾的认识包含着非常深邃的科学内涵。进化医学提示我们,人类的许多疾病与进化后不适应有关。人从四肢行走的动物进化为一双后肢行走的直立动物之后,许多器官不能适应直立状态的要求。例如,人直立行走后,上肢解放出来了,下肢却负担大了,腰以下的所有器官组织,由于不适应直立的状态,都面临代偿能力不足的问题;大脑不成比例地发达了,越是极端发育的器官越是脆弱,大脑是身体最不耐缺氧、最早衰老的器官。中医学基本上将人体的所有进化薄弱环节和容易衰老的环节归类在一起,称为“肾”,通过补肾解决进化带来的先天难题。中国武术的无数门派,都以站桩为基本功,练站桩可以有效地强化进化的薄弱环节—— 腰以下的组织。2500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见踪影,但是中医学从应用入手解决了人体的进化问题。2.2.3 脾藏

脾藏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

主运化水谷,运化失常:食欲缺乏,腹胀、便溏。

主生化气血,气血生产不足:少气、倦怠、消瘦。

运化水湿,水湿不化内停:湿,水肿,痰,饮。

脾主升清,脾虚气机下陷:眩晕,疲乏无力,内脏下垂。

主统血,脾不统血:出血。

开窍于口,功能低下:口淡无味,食欲改变。

脾与胃相表里,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上逆:呕,恶心,嗳气,呃逆,脘胀脘痛。

脾藏与消化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又超出消化系统的范畴,是对整个物质代谢过程的概括。营养物质从饮食入胃、到肠道消化吸收、到最后成为细胞一部分的过程均属于脾胃的功能范畴。值得注意的是,解剖学的肝脏,由于是消化系统的腺体,自然也应当归入脾胃范畴。2.2.4 肝藏

肝藏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

肝主气机的疏泄:肝气不能疏泄,情志不畅则忧郁、易怒;肝气不能疏畅脾胃气机运行(木不疏土),则腹胀,泄泻,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经气机不畅,不通则痛:胁痛、乳痛、少腹痛。

肝主筋和爪,肝藏失调致所属器官失养:抽搐,角弓反张,筋脉萎软,不耐劳动,肢体麻木。

肝开窍于目:肝病容易伴有目疾。

肝主藏血:肝藏异常可能见出血症。

肝气容易上逆:头痛、眩晕。

肝胆相表里: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则黄疸、口苦。

肝胆气机紊乱、扰动心神:惊悸、失眠、多梦。

肝藏与解剖学的大脑边缘系统(负责内脏活动、个体生存、种族繁殖、情绪精神记忆,与大脑皮质的“思考大脑”相对,是情绪的大脑)、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最为密切,肝气郁结证与这些系统参与的应激反应关系密切。应激反应是机体遭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后,经大脑皮质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出现诸如失眠、持续疲劳、乏力、食欲缺乏、烦躁不安、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下降、无名低热等症状。应激反应是导致许多疾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与中医肝的功能失常关系密切。2.2.5 心藏

心藏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

心藏主神志,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失眠,多梦,健忘,心烦,心神不宁,躁狂,昏迷。

心脏在胸中,心脏功能异常:心悸,怔忡,心痛,胸痛,胸闷。

心脏主血脉,心脏功能异常:结、代、促等脉律异常。

心藏开窍于舌,心火上炎:舌尖红、绛、起刺,舌疮。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下移小肠:小便黄赤。

解剖学中大脑是十分重要的器官,而在中医学里大脑称为“髓海”,也就是脑髓集中的地方,地位低于五藏。神经系统的功能已经被划分到心、肝、脾、肺、肾五个系统,其中最为重要是心肝,心藏主管精神、意识、思维,肝藏主管一身气血和器官的正常运行。2.3 气血津液学说

中医学认为,宇宙充斥着气,万物都是由气变化而成。人是万物之一,当然也是气所化生的,因此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生命活动过程,即是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界的各种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外部条件。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都是各种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学认为人体主要存在气、血、津液、精四种物质。(1)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推动、温煦、气化、营养等作用。(2)血是运行于血管中的红色液体,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3)津液是体内一切液体的总称,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4)精是来源于先天父母、储藏于肾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物质,能够化生气血津液。

中医学对物质的认识具有两个特点:①万物乃“气”聚而生,“气”散而亡,万物都是气变化的产物,因此各种物质之间的共性大于个性。②对各种物质的认识都建立在抽象的整体功能概念上。2.4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图2.1)是人体物质、信息和功能的交流系统,它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近百年的形态学研究已经基本肯定经络不是有如神经系统般的解剖实体,但是经络现象得到越来越多证据的证明,实际上神经系统只是类似有线电话一样的系统,每个电话与总机有物理连接,而经络则像手机一样,虽然没有物理连接,照样可以实现信息沟通。经络系统既是了解身体的窗口,也是调整机体的捷径。图2.1 人体经络图3 诊察方法

通过听、嗅、味、触、视等人体感官的充分运用,中医师用望闻问切四诊对人体及其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进行了解,四诊的核心是各种象和症状的诊察。

生命(物)全息律认为,每个生物体的每一具有生命功能又相对独立的局部(又称为全息元),包括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体的缩影(图3.1)。中医学通过观察舌象、脉象、眼象、手象、足象、耳象等了解全身的信息,这些象所反映的信息是整体生命活动状态的缩影,有病无病时都有相应的信息反应。每个诊察之象就像一扇生命窗户,每扇窗户都有其视野和盲区。各种诊察之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象能够反映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特征,而难以反映其他方面的特征。因此,需要两个以上诊察之象配合运用,最常用的是舌象和脉象。图3.1 全息耳图

舌象对诊断寒、热、瘀血、痰湿、脾胃虚弱和气滞具有关键性作用,舌质红说明身体处于热的状态;舌质淡说明身体处于寒的状态;舌质紫色、黑色、瘀斑说明身体存在瘀血或血行不畅;舌苔腻说明身体存在痰湿;舌苔少、无、剥苔说明脾胃虚弱;肝郁线说明身体处于气滞的状态。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为玄妙的诊法,普及困难,但是判断虚实和气机的升降脉诊有重要作用,所以本书加以介绍。脉管像气球一样充满血液,虚证的脉象就像是没有充足气的轮胎,压之空虚;实证的脉象相反,像是充气过度的气球,按时感觉过于结实。脉象最能够反映气的动态,气机上逆脉象一定浮弦,气机下陷脉象沉虚。脉律不齐通常是心脏病的表现。

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症状是病人主观感觉出来的痛苦和不适,如头痛、心烦、恶心。根据产生的意义,症状主要有两类:①防御类症状。这类症状的实质是机体为了祛除致病因素而进行的防御活动,比如咳嗽、泄泻、喷嚏、流涕、发热是机体祛除异物的防御;疼痛、瘙痒提醒机体存在问题。这类症状常出现在外感病,而且当疾病产生时症状就出现了。②代偿失调类症状。这类症状的本质是机体某种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的表现,比如水肿、尿毒症、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的症状,这类症状多出现在内伤病和衰老的某个阶段。由于人类的各项机能均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因此此类症状和体征往往出现在病变已经累及机体的代偿功能,此时病情已进入比较严重的阶段。由于这类症状的出现比象的出现迟缓许多,因而,要对内伤病进行预测和预防,象是关键,只有通过象才可能同步掌握整体的生命状态。比如癌症的发生到发病约需要十年时间,而患者病理产物内停的象在发病前早就存在。许多癌症患者在发病前数年,舌象和脉象等已经明显反映其内环境处于病理产物壅盛、易于发生相关疾病的状态,而症状还没有出现,甚至相关体检还一无所知。4 六纲辨证—— 中医看待疾病的关键

宇宙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空间有三个维度(上下、前后、左右),时间是第四维度。要使一颗卫星不断运行,需要不断通过调整,保持卫星在太空中的三维空间运行姿势正常。每个生命就像父母亲精心投放的一颗卫星,生命和卫星一样需要保持正常的状态。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核就是一套和卫星调控相似的生命状态调整系统,寒热类似于生命状态在空间左右维度的反映,升降类似于生命状态在空间上下维度的反映,只要将寒热和升降两个生命状态的关键维度维持好,生命将活得更长。中医学不但找到判断生命状态极为方便、有效的理论模型,而且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理法方药的耦合链,通过一整套稳定、生态、十分有效的调控干预方法,达到养生和治疗的目的。

导致寒热升降两个维度改变的因素是虚实这个维度。虚证是指机体必需的物质、信息和功能的不足、低下,实证是指机体存在不需要的物质、信息和功能。寒热升降异常,归根到底是正气不足(虚证)或邪气存在(实证)的结果,比如,寒证的原因无非是寒邪(实证)侵入或阳虚生内寒(虚证);热证无非是热邪侵入或内生(实证)及阴虚生内热(虚证);气机上逆的原因是气滞(实证)和阴阳离决(虚证);气机下陷的原因是气机为邪气所郁(实证)和气虚,因此中医学的任何治则治法都可以用扶正祛邪概括。

中医学寒热虚实升降的生命状态观察、评价维度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可以用在任何情况下的整体生命状态观察和评价,我们将寒热虚实升降称为“六纲”。六纲可以观察、评价常人和病人的生命状态,为养生和治疗提供关键的思路。

中医学的辨证程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是用六纲判断机体整体的状态;第二步将六纲的辨证结果落实到具体的藏腑。比如,通过舌红、面红目赤判断属于热证,脉象弦浮有力判断为气机上逆和实证,再通过脉弦和目赤诊断为肝火上炎证。

体质调理和疾病的治疗按照六纲进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陷者举之、逆者降之,从寒热虚实升降六个维度调整人体状态,以达到扶正祛邪、平衡寒热、调理气机的目的。当整体的性质和局部性质矛盾时,必须遵循整体重于局部的原则,比如,曾见某人肾虚腰痛,自服西洋参竟然治好了腰痛,这是因为西洋参虽然是补气药,专业人士不会用它补肾,不过它毕竟属于补药,符合虚者补之的原则,所以服用仍然有效。经常见风寒感冒误用银翘丸治疗的情况。银翘丸具有辛凉解表作用,用于感冒治疗时,虽然病变藏腑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违反了六纲中的寒热辨证,只能使病情加重。

证是从系统功能角度对整体生命状态的一种认识。由生活方式失调产生的内伤病,其发病过程通常是:生活起居失调,生命状态偏离轨道,机体内环境失调,当失调发展到一定程度,细胞中的疾病易感基因被激活,或导致菌群失调等,疾病过程启动,症状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陆续出现。从阴平阳秘到疾病发生的整个过程没有绝对的界限,有些进程还可能因为生活恢复正常而结束,早中期完全没有症状,没有具体的疾病,只有舌象和脉象如影相随同步出现改变。因此,在疾病的早中期,如果不是根据舌象和脉象辨证,完全无从进行诊断。4.1 虚实

虚实是辨别整体生命系统内在基本状况的纲领。虚证是指正气虚,生命系统中的物质、信息或功能不足。《景岳全书·传忠录》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简要说明了身体有存在不该有的东西就是实证,缺少该有的东西就是虚证。《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虚实是每个身体都存在的客观状况,虚实辨证是对整个生命系统内在状况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判断,虚实两纲的状况决定了寒热、升降等四纲的状况,从因果关系上说,虚实状况是寒热、升降的内在原因,寒热升降是虚实的结果。

虚实两纲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正气和邪气的关系犹如发动机内各种物质的关系,构成发动机的零件是人体的器官,机油汽油是血、精、津液,气是动力和电力,上述零件和物质的磨损和不足,即为正气虚。无用、多余、变质的物质和功能即是病理产物。侵入发动机的异物即为外邪。在这台有病的发动机中,磨损的零件和变质的机油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虚证和实证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可以出现单纯的虚证、单纯的实证、虚实具重、虚实具微、虚甚微实、实甚微虚等状况,可以说,有一分邪气就有一分实证,有一分正虚就有一分虚证。由于内伤病病症出现相对滞后,要达到病症阈点后才有所表现,因此虚实证的判断不能等到病症出现才下诊断,可以据象辨证,尽早发现虚实证的存在,采取扶正祛邪的治则纠正之。4.1.1 实证

实证是指生命系统存在邪气,邪气是指原来系统中不应当有或太多的物质、信息或功能。邪气有外来的六淫和内生病理产物两大类,外来邪气有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内生病理产物分别为气血、津液和饮食代谢失常,停聚而成。气的运行停聚为气滞,“气有余便是火”,气机郁滞还可以内生热邪;血的运行停聚为瘀血;津液停聚为湿、水、饮、痰;饮食停聚成为食积。另外,阴阳偏颇可以出现两种内生邪气:阳虚不能制阴产生内生寒邪,阴虚不能制阳产生内生热邪。这些邪气还能够集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病理产物:气滞瘀血痰湿凝结成为癥瘕肿瘤;湿热凝练成为结石;气血与热邪搏结,血化为脓。

动物本性多贪,人类多数好得恶失、好补恶泻,因而从古至今,人们多重视虚证,忽视实证,所谓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实际上,占人类死亡率前列的均是实证为主的病症,癌症、心脑血管病都是病理产物停聚为主要病机的疾病。临床上,做好实证辨证对重大疾病的预测、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种类虽多,中医学对病邪的认识却极为简练扼要。凡机体内存在风邪、寒邪、暑邪、热邪、燥邪、水湿痰饮、食积、气滞、血瘀这些邪气,就是实证。邪气多则实证重,邪气少则实证轻。实证不必相对于正气虚而存在,即正气充足而有少量邪气,仍然属于实证存在,治疗上仍然需要考虑祛邪,以免遗邪为患。

各种邪气都有自己的临床表现,因此实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发病或急或慢,病程或短或长,只有明确各种实证的概念,抓住其辨证要点,才能了解邪气的性质和数量,进而采取有效的祛除邪气的治法。实证的诊断需要区分邪气的来源。

4.1.1.1 外来的邪气

中医学所谓的外来风、寒、暑、湿、燥、热六种邪气,本质上并不是六种物质,而是机体在外来致病因素作用下的六种反应状态。导致这些反应状态的外来致病因素主要有三类:①致病微生物;②物理致病因素;③化学致病因素。

由外来邪气导致的疾病称为外感病,多数均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初期发病的脏腑多为肺和胃肠,初起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嗽,脉象浮,舌苔稍厚等表现,治疗必须以祛邪为主,慎用补法。

风邪致病还会出现喷嚏,咽喉和皮肤瘙痒等症状。

寒邪致病以舌质淡白,恶寒严重为特点。

热邪致病以舌质红、脉数为特点,还容易出现发热、恶热,烦躁,口干喜饮,便秘,小便色黄、量少。

暑邪是只见于夏天的邪气,症状类似热邪,但是容易出现口渴心烦,气短神疲,肢体困倦。

燥邪出现在秋天或者干燥的环境中,症状表现为皮肤、口唇、鼻腔、咽喉、舌苔干燥(图4.1),口渴饮水,干咳少痰、痰黏难咳,大便燥结。图4.1 燥证舌象

湿邪致病表现为头重如裹,胸脘痞闷,食欲不佳,大便溏而不爽,小便少,舌苔厚腻(图4.2),脉濡细缓。图4.2 舌苔厚腻

4.1.1.2 内生的邪气

身体内运行的气血津液和食物如果停滞就从正气异化成邪气,阻滞气血津液和食物的正常运行,属于必须被祛除的病理产物。(1)气滞证 气是人体内活动能力很强的物质,具有物质性、功能性和信息性。气的运行阻滞或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称为气滞证,也称为气郁证、气结证。气滞的原因有四个方面:①生活失常。生命活动由生物钟控制,维持正常的气血运行。生活失常,起居混乱,导致气机紊乱而气滞,比如:失眠熬夜,夜班工作,连续脑力劳动,昼夜颠倒的生活,都可以导致气滞。②情志不舒。③其他邪气阻滞。④气虚运气无力。气滞证是气病的最基本证型,所以《内经》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气滞证多见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故有“初病在气”的说法。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处的胀闷,甚或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疼痛性质可为窜痛、胀痛、攻痛等,痛胀常在嗳气、肠鸣、矢气后减轻,或随情绪的波动而加重或缓解,脉象多弦,舌象主要出现肝郁线。

由于气属阳,气滞证属于实证,气机郁滞不得疏泄,容易形成上逆之势。气逆证主要出现在三个脏腑:肺气上逆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可表现为头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胸咽。(2)水、湿、痰、饮证 水、湿、痰、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其中湿邪既可外感也可以内生,类似于雾状的邪气,能够弥漫于身体任何部位。水饮是性质类似于水的病理产物,停聚于人体的空腔脏器(肠、胸膜腔、肺、气管)和肌肤内。痰是质地黏稠的病理产物,几乎可以停聚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与湿邪的病位广泛弥漫相比,其病位则局限于某一或某几个部位,不会形成弥漫全身的情况。

临床表现:水湿痰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存在共同的症象:来缓去迟,舌体胖,舌质嫩,舌苔腻滑湿润(图4.3),精神困顿,头身困重,不多饮,厌食油腻。图4.3 舌体淡胖嫩,有齿痕

湿邪还有头重如裹,胸脘痞闷,食欲不佳,大便溏而不爽,小便少,舌苔厚腻,脉濡细缓,经常兼夹热邪的症象。

水饮因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水肿等病。

痰停于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表现:痰在肺则咳痰,咳喘,胸闷;痰在心则癫狂神昏;痰在经络则肢体偏瘫;痰结于喉则梅核气;痰蒙清窍则眩晕头重;痰证与各种肿瘤、组织硬化和肿大关系密切。痰证舌苔不但腻而且黏(图4.4),脉象滑弦。图4.4 痰证舌象(3)瘀血证 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瘀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外力作用于机体,导致血脉损伤,血溢脉外,常见于外伤、手术。②其他邪气阻碍血液运行。③阳气虚弱,运血无力。④久病、重病,病变从功能性损害转变为器质性损害,即所谓“久病入络”。

临床表现:舌质和舌下脉络瘀象对诊断权重较大,舌质表现为紫暗、紫斑、紫点(图4.5),舌下脉络青紫曲张(图4.6)。血瘀证还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表现。其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常在夜间加重;肿块则为良、恶性肿瘤,硬化组织,增生组织;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皮肤显露红色脉络);妇女常见痛经,经闭,漏下;病变迁延日久;局部外伤。脉象在此证诊断中权重不大。图4.5 瘀血舌象图4.6 舌下络脉瘀紫(4)食积证 进入胃肠的食物运化失常,停聚胃肠所导致的证。主要病因:①饮食过量;②饮食物(通常是肥甘厚味)不易消化;③素体脾虚,又相对饮食过量。

临床表现:食积证以脘腹痞胀疼痛,纳呆厌食,吞酸嗳腐,呕吐酸馊,大便腐臭,舌苔厚腻,脉滑有力等症为主要表现,多见发病急、病程短,有明确的伤食史。

综上所述,只要身体存在上述邪气或者病理产物,就存在实证。各种邪气还有总体上的表现特点:外感邪气有外感病的发病史(发病急、病程短)及多数舌苔厚的特点;水湿痰饮都有腻、滑苔;瘀血证舌质紫暗或者有瘀斑、瘀点;食积有伤食史及厚腻苔。4.1.2 虚证

人体的气、血、津液、精等物质的不足状态就是虚证。

虚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先天禀赋不足;②疾病耗损;③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成不足;④各种劳累过度耗损。

虚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虚证建立在《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基础上,即只要生病,就说明相对于邪气而言,正气不足。即便是实证,相对于阴平阳秘而言,也是正气不足。广义的虚证概念使用极少,也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1)气虚证

① 基本症状:神疲,乏力,气短,脉象虚和细。

② 各脏的气虚证通常是气虚证基本症状加上每个脏腑的特殊症状,比如心气虚证通常出现神疲,乏力,气短,脉象虚和细,脉律紊乱,心悸。心肝脾肺肾都有气虚证。(2)血虚证

① 基本症状:面色、唇、睑、龈、甲淡白无华(五白),舌质淡白(图4.7),脉细虚。图4.7 血虚舌象

② 心肝两脏有血虚证。(3)津液不足证

① 基本症状——阴虚:口干咽燥,肌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体瘦薄,舌质红绛,苔少或无,舌面干燥(图4.8),脉细、虚、数。

② 津液不足证通常伴有内热证,习惯称为阴虚证。肺、肝、心、肾存在阴虚证。图4.8 阴虚舌象(4)精虚证

① 基本症状:成人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早泄、遗精,性欲低下,头发早白,牙齿松动,过早衰老;小儿常见生长发育不良,如行走迟、出牙迟、囟门迟闭、说话迟。脉象细虚,沉取或尺部尤甚。只有肾脏有精虚证。

② 肾精不足舌象:舌质瘦小枯萎,舌苔少(图4.9)。图4.9 肾精不足舌象4.2 寒热4.2.1 寒证

① 基本症状:恶寒或畏寒,喜温喜暖,诸症遇冷加剧,得温缓解,关键是舌质淡白(图4.10)。图4.10 舌质淡白

② 寒证主要通过脉象的虚实和病程的长短,辨别实寒证和虚寒证。寒证多见于脾、肾、肝、心、肺、胃等脏器。4.2.2 热证

① 基本症状:面红,目赤,唇红,发热,恶热喜冷,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口苦,口臭,各种出血,疮疡痈肿,烦躁,关键是舌质红(图4.11)。

② 热证多见于肺、肝、心、胃、胆、膀胱等脏器。图4.11 舌红4.3 升降4.3.1 气机上逆证

① 常见症状:头晕胀痛,口苦,目眩,头重脚轻;嗳气,恶心,呕吐,吞酸;咳嗽,喘促。关键是脉象弦浮。

② 气机上逆证多见于肝、胃、肺三个脏器。4.3.2 气机下陷证

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头晕,内脏下垂。气机下陷证一般见于脾胃之气下陷,即所谓“中气下陷”。5 治则治法

中医学养生和治病的最高目标是阴平阳秘。阴平阳秘是身体处于中和、平衡、稳定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正气充足、没有邪气、寒热均衡和气血津液运行顺畅。阴平阳秘的治则源于止于至善的理想追求,但难于完全达到。人群中达到完全阴平阳秘的人很少,但是以此为目标,治病和养生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追求阴平阳秘就是治病求本,由于人体的状态又随时处于与周围环境互动的状态中,因此诊断和治疗中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5.1 扶正祛邪5.1.1 正气不足的治法

正气充足是指气血津液精充足,若其中某一种物质存在不足,就应采取针对性的补法:其中气虚采取补气法,常用药物如人参、党参和黄芪;血虚采取补血法,常用药物如当归、熟地黄;津液不足就滋阴生津,常用药物如麦冬、生地黄、石斛等;精不足就补肾精,常用药物如山茱萸、山药等。5.1.2 祛除邪气的治法

需要祛除的邪气有外来和内生两种。一般而言,外邪致病多数为外感病,从发生、发展到结束有一定过程,容易诊断和祛除。其中,风邪用祛风法治疗,常用药物如荆芥、防风;寒邪用祛寒法治疗,常用药物如生姜、麻黄、桂枝;热邪(包括暑邪和火邪)用清热法治疗,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等;湿邪用化湿法治疗,常用处方如三仁汤;燥邪通常采用宣肺润燥法治疗,常用处方如桑杏汤、杏苏散。

内生的邪气在早期较为隐匿,常常没有症状,只能通过舌象和脉象得以诊察,诊断困难,不容易彻底祛除。其中气滞证需要用理气法治疗,理气还要注意不同脏腑的不同理气方式;瘀血需要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常用药物如丹参、三七、藏红花;痰湿需要用化痰化湿法治疗,常用药物如半夏;食积需要用消食导滞法治疗,常用药物如神曲、鸡内金、麦芽和谷芽。5.2 调整寒热5.2.1 祛除寒邪的治法

身体过于寒,可以理解为存在寒邪,寒邪的来源有外来和内生两种,寒证有虚实之分。祛除寒邪首先要判断来源、分清虚实,外来的寒邪可以直接祛除,上一节已经讨论过。虚寒证是气虚证导致虚寒内生,因此治疗必须在补气的基础上进行祛寒。5.2.2 祛除热邪的治法

祛除热邪首先要判断虚实,外来的热邪可以直接祛除,上一节已经讨论过。内生热邪的治疗,要在治疗热邪产生的病因的基础上予以清热,如气滞郁而化热的热邪须解郁和清热并行;津液不足导致的虚热内生,必须在滋养津液的基础上进行清热。5.3 调理气机的升降出入

气机上逆需要根据脏腑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降气方法,气机下陷要在补气的基础上予以升提的治法。

诊察人体的气机状态离不开高超的脉诊技术,因而调理气机的升降出入属于中医学中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作,不宜作为科普内容。[注] 梁漱溟.朝话.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141—150.下篇 中医调养入门6 常用的中医调理方法6.1 食疗

食疗,又称为食治,是指用饮食物来干预人体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获得健康的目的。食疗,在中医学中有悠久的历史,唐·孟诜的《食疗本草》、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都是中医食疗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在中国,食疗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各种各样的药膳和凉茶就是民众践行食疗的最佳体现。

中医认为,饮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四气和五味。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因此,饮食物也具有类似药物一样的纠正人体功能失调的功效,所以中医很早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食材都兼具药食两用之功,例如,大枣、山药、百合、山楂、生姜、核桃、芝麻等。当然,因为食物的偏性不如药物强,所以其调整人体功能的作用也不如药物强。

食疗所用的材料包括谷物、豆类、蔬菜、水果、中药、茶、酒、醋、糖、烹饪佐料(姜、葱、蒜、花椒、胡椒、辣椒等),市售的龟苓膏、仙草蜜也可作食疗之用。

常见病症和体质的食疗方法,详见下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