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新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1:26:07

点击下载

作者:李少平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楷书新法

楷书新法试读:

前言

关于书法的含义,众说纷纭。

书法是借助于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皆因华人的分布今已遍布世界,不仅华人,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对书法艺术喜爱有加,学习书法日盛一日。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写的,通过线条的表现,反映出人的精神、气质、常识和修养,再传递给欣赏者而产生共鸣的一门艺术。写字的目的重于使用,交流信息,而书法偏重于欣赏,是美的艺术,是精神享受。

书法是汉字笔画、结构、章法的书写方法、原则和规律。这是就书法的技巧而言,使我们明白学习书法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化,书法已不局限于毛笔书写,硬笔书法也广受欢迎。二

关于书法的用品,传统讲是笔、墨、纸、砚,人称文房四宝。

毛笔有硬毫笔、软毫笔和兼毫笔,硬者用弹性强的兽禽毛做笔毫,象黄鼠狼尾、猪鬃、鼠须等,软者像羊毛、鸡毛、雉尾、胎发等,兼者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毛混在一起作笔,使笔不软不硬,最受人欢迎。毛笔的挑选要适宜书写,小字常用硬或兼毫笔,大字多用软笔,尤其羊毫笔。楷书用羊毫或兼毫。一般来说注意四点,古人叫笔有四德:圆、尖、齐、健。圆指笔毫圆,尖指笔有均匀的尖锋、秃了不好,齐是把笔毫压扁后尖处整齐,健是笔的弹性好。

墨,现已不大研墨,多用墨汁,好的有“一得阁”、“曹素功”一般胶重,较稠,写时可自己加水调制,以不干不燥,又不洇为好。

至于纸,一般以吸水性较好、稍涩一些的纸宜于书写,吸水性要适中,太光的纸不宜写毛笔字。若练字,毛边纸,废报纸等即可,当然若印有好的习字格的纸更好,若写作品,一般要用宣纸,润而韧,作品久而不变质。

砚,往时研墨用砚,今用墨汁,已很少有人用砚。三

书圣王羲之说:“夫书者,玄妙之技也,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人说“字是识字人的脸面,”“一手好字终身受益。”人人想写一手好字。要想写好字,首先要知道写字的“玄妙”,变成“通人”,说白了就是字的结构是啥样,怎样用笔,字的结构特点弄明白了,如何用笔知道了,就是会写字了,光知道还不行,字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写好的,得反复练习才能够心手相应,苏东坡说:“写字在熟,”反复练习,没有志气,没有恒心,不能吃苦是不行的,所以说只有有志之士才能练好书法。古人如何成为通人呢?主要靠临摹过程中学习领悟古人书法作品是如何结构的、如何用笔的,并且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学去研究,所以非常不易,不仅费时,而且与人的悟性高低、常识深浅关乎极大,所以学书者千千万万,有成就者就凤毛麟角了。

除了临摹以外,当然也可以学习古人名家的一些书论,对学书无疑是个好的途径,但是古人书论艰涩难学,不仅文风与今不同,并且比喻又多,初学者太感吃力。笔者试图把自己学习的体会加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整理成文字,供初学者参考,抛砖引玉,望行家里手雅正,我也能从中受益。四

无论做什么事情,不了解它,不得法是不行的,人说“方法大似气力,”那么如何了解汉字和书法呢?我认为得有基础理论支撑,得把这些理论运用到书法的实践中去,这和其他事情有相同的道理。中国古代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阴阳运化万事万物,今人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际是一回事,就是两分法,汉字和写汉字就是要用阴阳的知识,或叫矛盾分析的方法,从执笔的虚(指)实(掌),高低、用笔的藏(锋)露(锋)、正(锋)偏(锋),提按、方圆、运笔的涩滑、快慢,汉字结构的长短、宽窄、疏密、高低、上下、大小、收放等等,无不是阴阳或矛盾的两个方面问题,阴阳或矛盾是变化运动的,既相对、联系又互相渗透,不能呆滞,不能走极端。书法也是这样,比如提按,要有提有按,提按结合,方圆要有方有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长短,既要有长有短,又不能特别长或特别短,正像人有热有寒,热过了头或寒过了头都要生病一样,写字若不顾及两方面,写出的字就会出毛病,就不好了。

这就是学书法必须首先要重视的理论基础。本书处处时时运用该武器,读者要学会它,并要举一反三,这样可以事半功倍。五

把握比例,是汉字书写的关键问题,应用黄金分割原理推出二比三这个黄金比例,使汉字书写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现代化”,黄金分割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又符合矛盾辩证法的不走极端,规范了汉字,横画多者的长字为二比三,竖画多者宜宽的字三比二,以及长短二比三,宽窄三比二,高低上下的二比三、三比二,大小的二比三等;进而设计出了十字黄金格,把两个二比三的达·芬奇黄金矩形十字放置到米字格中,克服了以往所有习字格“多体使用一格”的共同缺陷,实现了“一格适用多体”的飞跃;又用黄金比例和杠杆原理归纳出了汉字重心寻找的各种规律。黄金比例科学性强,应用广泛,是汉字书写的得力助手,要好好理解,充分运用,使字写得漂亮美观,它一定可以为汉字书写、书法的发扬光大作出巨大贡献。六

汉字书体的演变大致是由大篆(甲骨文、钟鼎文和箍文),小篆(秦篆:玉箸篆,铁线篆)到隶书(包括八分书),隶书始于秦,盛于汉,是汉文字划时代的变化,史称隶变,是由古文变为今文,隶书又演变为草书和楷书,进而到行书,草书又分为章草(小草)大草(又叫狂草、一笔书)楷书以唐代最盛,行书又分为行楷和行草。

楷书是楷模之书,历来被格外重视,有广泛的应用,书法大家无不对其刻意追求,从二王到唐宋,以至元明清,包括草圣张旭对楷书都下了极深的功夫。学习书法公认要从楷书入手,称楷书为正书,真书。

宋苏东坡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輙放言,无是道也。”意为各体书法的方法皆源自正书,正书流动奔放即成行书和草书,如果不能写好正书而能写好行书、草书,就好像不能正尔八经的说话却能说出很流利幽默的话语一样是毫无可能的道理一样。

宋高宗赵构说:“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至于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善隶之余风。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焕手妙体,了无缺轶。反是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目矣。”明确指出学书法必须先学正书,然后才可能写好行草,反之,不学正书学行草,必然俗不可耐,懂行人是看不上眼的。

楷书写好了,笔画变化,上可承隶下可行、草是非常重要的书体,有人著文称,为啥现代无真正的书法大家,根本原因是今人急功近利,不想下功夫于正书之故。

称楷书,是楷模,称正书是正道,称真书是真正的书法,学书应从楷书始!金阅读:白云书诀浅识

原文: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唯逸,发之唯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白云大概是名,紫真是道号,真隐子是尊称,应是道教高人。道教信奉老子,以道德经为经典,所以说:“书之气,必达乎道。”的确是这样,在道家看来世事一切都达乎道,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一切事物都遵从自然规律,书法也不例外。进一步说,这种规律,就是阴阳变化。用我们现代的说法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辩证法。所以说,“同混元之理”。什么是“混元之理”呢?我们知道上古人们认为世界本来就处于混沌状态,是盘古氏用一把大斧把其劈开,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所谓“盘古开天辟地”。天地者阴阳也,书法就是阴阳变化,这和混元之理多么相似,所以说“同混元之理”。

再者,白云对王羲之说:“子虽至矣,而未善也。”既夸赞王羲之字写得不错,还尊王为“子”,这是古人对男性有贤德之人的尊称,但又说王非尽善尽美,还有提高的余地,他有指导王的能力和需要,颇有居高临下高人的气势,要知道这是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已五十岁,写出“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一年。而王羲之对白云先生的“教诲”不仅不反感,还一字不落地记了下来。可见王的虚怀若谷,虚心学习,又称其为“书诀”(写字的诀窍),说明白云先生的见解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学习。

全文主要分三个层次,从“书之气”到“风神生”为其一,从“把笔抵锋”到“险则峻”为其二,从“内贵盈”到“发之唯静”为其三。一、可看做是书法概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上面已说,不再赘述。“七宝齐贵,万古能名。”万古能名是说字好,能万古流传,出名,其意显也。“七宝”是说写字的七个方面,或叫要求,指的是要有骨、肉、血、筋,有骨力,字就能站得稳立得住,有肉是圆润好看,像人,只有骨架没有肉是标本,是不好看的;有血是说不干燥,滋润,是墨的干湿恰当;有筋是笔画之间有连接,是内在联系,不是笔画简单堆砌那样的,这是有形的。再者是指无形的,但是更重的是精、气、神,只有这七样齐贵,都好,方能“万古能名”。精指的是精神,气指的是气韵、气势,神则是指神采。

对此,有不同说法,宋苏东坡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书也。”(《书论》)而明代郑杓、刘有定在《衍极并注》中说:“夫字有九德,九德则法。法始于宠羲,成乎軒、颉、盛乎三代,革乎秦,极乎晋、唐,万世相因。体有损益,而九德莫之有损益也。”这是说九德是上古伏羲、轩辕、仓颉就有如是说了,尧舜禹三代已盛行,秦汉有所改革,到晋唐时代登峰造极了,就这样世世代代相互继续,传承着,虽然字体有不少增减变化,但九德则是一致的,很少变化的永恒要求。我认为是在上述七宝的基础上有形地增加了“脉”指字要脉络清楚,有章程,也叫有血脉。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即笔势要相连呼应,首尾相应,上下相接,整个字才能互相有机连接,成为一体。无形地把气分为内外,清蒋和《学书要论》曰:“内气言笔画疏密,轻重、肥瘦,外气言一篇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即字内的气韵叫内气,字外的气韵为外气,这里特别要讲一点是不管一个字或是一篇字的气韵关紧,气势也很重要,是书法鉴赏的主要内容。“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则是说字要阳气足、明了,这指笔画要写正确,结构要合理,比例要恰当,布局要讲究,等等看得见,有形的,要求明确、标准。“华壁立”,字就好看了,光这些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有形的让人能感觉到精气神,这是阴,是深层次的,是由感知后经思维体验出的精华,气质神采,是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认识,观念的东西,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是书法评判的高难度问题。我们常听到说:“这字写活了”、“这字看着让人舒服”或“这字让人看着是一种享受”等等大概就属于此。二、这一部分主要说用笔“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是说执笔用锋,跟人的天生性质有关。有的人生性灵巧,有的人生性笨拙,前者适宜学书法,后者难学好。所以,明赵宦光在《寒山书谈》中说:“用笔有不学而能者矣,亦有困学而不能矣。至若结构,不学必不能,学必能之”。这是说有的人灵巧,用笔不学都会,有的人笨拙,学也学不会,这就是“肇乎本性”的书法,正因为此,当代海南书法家祝嘉小时想学书法而被人反对,耽误到三十岁才开始学书法,但祝嘉很有成就,光书法理论著作就在十本以上,这应了古人说的“勤能补拙”,笨一些没关系只要努力,一样可以有成就。

据《通史》说,“书圣少时沉默寡言,不拘一格,也没有什么特异的天才。早期的书法,与其同辈相较,不但无杰出之处,且还略逊一筹,但是他那刻苦学书坚忍不拔的精神确实同辈们无人可以企及的。”可见本性笨拙者不是学书的致命障碍,本性灵巧,仅是学书法的有利条件,不是决定的条件,灵巧的人不努力照样学不好书法,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力圆则润,势疾则涩。”是说用力圆转,写出的笔画就光滑圆润。势呢?指形式、态势等,一方面书法上讲究空中取势,是说笔未落纸前要谋划好如何落笔,往哪落笔,如何收笔,是轻是重,是快是慢等等都要胸有成竹,即所谓“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王羲之语),不能落笔后再犹豫重改,如李斯所说“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一方面又要灵活变化,遇事从宜,又指笔画的形态,如捺的金刀势、平捺的游鱼势、撇的柳叶势等等,这是指取势。疾是凌厉、有力,势凌厉笔画就涩不滑,涩是厚重有力,滑是单薄无力。“紧则劲,险则峻。”执笔紧,有力,遒劲,“险”指与四平八稳相反,用笔险则笔画就高大而陡峭。三、主要说的是结构“内贵盈,外贵虚。”这是指结构要内紧外松,我叫它“内收外放”,按九宫说“字有八面,四面拓展”,收紧就充盈、就密,拓展就要放开,舒展、就疏。所以有人又说写字要“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我用内收外放表述,既形象又易懂,其实这几种说法的内涵是一样的,这是结构的核心问题,本质问题。“起不孤,伏不寡。”说的是写字有起必有伏,有伏必有起,起伏不会孤立存在,这就是矛盾和矛盾的相互联系,是二元论。举例说,写横要向右上倾斜,这叫起,如果写个“二”,两个都起,肯定不行,第一个起,第二个横收笔时要往下按,要伏,这样有起有伏才行,才协调,同样写“三”要两起一伏才行。实际多了,像有长必有短,有宽必有窄,有上必有下,有大必有小,有收必有放等等都是如此。“回仰非近,背接非远。”回仰叫向,背接叫背,这是说向背。向背也是一种势,古人很重视,说书法要知向背。像“以”、“好”、“切”等叫向势,简称“向”, “北”、“驰”、“非”叫背势,简称叫“背”,向不是说越近越好,近到挨着了就不好了,背不是说离得越远越好,那样字就散了,不好了。我把它说成“向而不连,背而不离”,既明了又好掌握,说到底这是在讲辩证法,不走极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望之唯逸,发之唯静。”这是说书法作品或字看上去飘逸活泼而不呆板,但书写时要沉着、老练,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这是何等高超的技艺呀,没有一定的修为和造诣是做不到的,如是单列,这也是对书法技艺的高度要求的概括。

所以白云接着说:“敬兹法也,书妙尽矣。”把以上这些忠实地履行了,书法的巧妙——简而言之叫“遒媚”就可以实现了,完完全全了。“言讫,真隐子镌石以为陈迹。”白云先生说完又把其刻在石头上,可见认真的很,而王羲之则原原本本地将其记了下来,也是认真极致,由此使得我们认识到这些很重要、很有价值的宝贵至论。

本人学疏识浅,以上刍议,不当之处,欢迎交流批评指正!第一章用笔概述书法包括笔法、笔势和笔意三部分。笔法包括执笔和用笔。秦蒙恬说:“若能用笔,自当流美。”晋卫夫人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唐张怀瓘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束裹,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这是说善用笔,能识势,会束裹才能写好字,只会一样是不行的。清冯斑说:“书有二要,一曰用笔,非真迹不可,二曰结构,只需看碑。”《怎样学书法》一书(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62年9月第一版)讲:书法是文字结构和运笔的规律,研究书法,为的是要掌握这个规律。临摹是学古人怎样结构,怎么样用笔。第一节执笔一、执笔法(一)五指执笔法(毛笔)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之根,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随着中华崛起,汉字文化在世界上已呈弘扬之势,欧洲建立了数十所“孔子学院”,美国的高中生也在正式选修中文,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世人瞩目。

这是经典的毛笔执笔法,五个指头都派上用场,拇指和食指一按一压使毛笔固定起来,中指内钩,无名指外顶,使毛笔运动以书写,小指紧靠无名指起助推作用,如图(1-1)所示。图1-1

另外随着书写的要求和个人习惯尚有3种方法,书者可参考其他书作,这里从略。(图1-2)执笔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像苏东坡所言“把笔无定法”,启功先生讲:执笔就像使筷子,咋着顺手咋着来。但指实掌虚是必要要求。图1-2

执笔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像苏东坡所言“把笔无定法”,启功先生讲:执笔就像使筷子,咋着顺手咋着来。但指实掌虚是必要要求。(二)三指执笔法(硬笔)

钢笔、铅笔、水笔的执笔方法以三指为要,即三指虎口执笔法,拇、食、中三指内侧形成合力,牢牢捏住距尖一寸左右的地方,笔杆自然向右上斜而倚于虎口上,笔尖与纸面呈几近45°的夹角,无名指和小指居下相帮即可。和毛笔一样要指实掌虚,以使笔能自由活动。二、姿势(一)坐姿,如图1-3所示图1-3(坐姿)

可简述为头正、身直、肩开,足安。

头正,不管写毛笔字、硬笔字,皆不可左歪右斜,或伏于案上,头正收颔,双目注视纸笔,聚精会神去思考如何布局、书写,头距桌面以一尺左右为佳。头正,不管写毛笔字、硬笔字,皆不可左歪右斜,或伏于案上,头正收颔,双目注视纸笔,聚精会神去思考如何布局、书写,头距桌面以一尺左右为佳。

身直,不是僵直,而是基本直,以保护脊柱不累不损,自然稍向前倾,身距案一拳的样子,以使身子灵活运动,不能东倒西歪,不利书写。

肩开,是说双臂要自然放开,平稳放于案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书写,不可过于拘谨或过于舒散随便。

足安,是指双足自然下垂,双脚平放地板上,腿和臀共同支撑躯体,不可双腿重叠或一屈一伸,更不应乱抖动,妨碍书写。

写中小毛笔字和硬笔字取坐姿,毛笔大字要取立姿。(二)立姿立姿要求头、上身可以稍稍前倾,双腿稍张自然站立,双脚平稳立于地面,两臂自然张开,左手按纸,右手执笔书写,立姿适宜书写大字,手腕自然要取悬势,执笔灵活,不一定像五指执笔法一样。

立姿要求头、上身可以稍稍前倾,双腿稍张自然站立,双脚平稳立于地面,两臂自然张开,左手按纸,右手执笔书写,立姿适宜书写大字,手腕自然要取悬势,执笔灵活,不一定像五指执笔法一样。有时身子随书体不同,也可作较大幅度的摆动,自由度加大,不像坐姿那样,手腕手臂枕悬皆可。硬笔书写不宜取立姿。(图1-4)图1-4第二节用笔

笔法指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叫用笔或运笔,就是毛笔在纸上运行的方法。(一)藏锋和露锋

主要指落笔收笔时笔锋内藏或外露。不显露为藏锋,藏锋落笔时“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收笔藏锋要回锋,像横画书写时常用(见图2-1,2-2)蔡邕称其为“藏头护尾。”藏锋给人以稳重含蓄的感觉,是书家推崇的方法。正锋也叫中锋,指笔尖笔锋在笔画中间运行,如此行笔笔画中间吸墨较向两边扩散的要多,显得笔画中间鼓起高于两边,立体感强,显得笔画厚重有力。

露锋是笔锋呈露于外,锋芒毕露,给人以爽利挺拔之意。藏露可谓各有千秋。(二)正锋和偏锋

正锋也叫中锋,指笔尖笔锋在笔画中间运行,如此行笔笔画中间吸墨较向两边扩散的要多,显得笔画中间鼓起高于两边,立体感强,显得笔画厚重有力。因此,中锋行笔很受推崇,所谓“笔贵正锋。”像蔡邕就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书圣王羲之的“锥画沙、印印泥”,颜鲁公的“屋漏痕,”都是说的中锋行笔。试想,一个尖型的木或铁锥在沙中划过,必然是中间深两边浅的一道痕迹,岂不和中间厚两边薄、中锋行笔留下的墨痕一样吗?过去的土木草房漏雨时,泥水沿墙而下,所留下的泥痕大致也是中间厚两边薄的泥痕,和中锋行笔的墨痕非常相像。

偏锋行笔时,笔锋不在中间,形成的墨痕一边厚一边薄,历来被书家视为病态。

这些多对正书而言,至于行草书,运笔较快或非常快,要求处处时时正锋不大现实,那当别论,此处不述。运笔较快叫疾笔,相反运笔速度较慢叫涩笔。有人说“快生骨慢生肉”,有一定的道理,字无筋骨不立,所以写字要适当快一些,但是不能太快,太快不仅显得轻浮,乏力,也容易吸墨过少清瘦,露骨……(三)疾笔和涩笔

运笔较快叫疾笔,相反运笔速度较慢叫涩笔。有人说“快生骨慢生肉”,有一定的道理,字无筋骨不立,所以写字要适当快一些,但是不能太快,太快不仅显得轻浮,乏力,也容易吸墨过少清瘦,露骨;涩笔也叫涩进,写出的字字道厚重有力,浑然耐看,所以我主张“运笔常思涩进。”但也不能迟涩过度,过慢吸墨过多,笔画显得臃肿笨拙,古称为“墨猪”,慢到笔画过粗过呆就不可了。这里还要仔细体会恰当运用,达到恰到好处为妙。(四)转与折

运笔过程中因笔画书写的需要常常要变换方向,这时笔画呈圆弧状叫转,有棱角叫折,要想有棱角必须笔锋少驻再行笔,所以也叫“顿折”。圆转是圆笔,秀媚好看,顿折是方笔,遒劲有力。提笔和按笔是毛笔竖直方向的动作,向上叫提提时用力小,是轻,提时笔锋收起,笔画变细(笔也变细)提笔运笔阻力小,易快;向下叫按,按时须用力下按,(轻提重按)笔锋铺开,笔画变粗,运笔速度相对要慢些。(五)提按方圆

提笔和按笔是毛笔竖直方向的动作,向上叫提,提时用力小,是轻,提时笔锋收起,笔画变细(笔也变细)提笔运笔阻力小,易快;向下叫按,按时须用力下按,(轻提重按)笔锋铺开,笔画变粗,运笔速度相对要慢些。熟练地用笔需要有提有按,提按结合,交替使用,如是就显得有轻有重、有粗有细,有快有慢,像唱歌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长有短一样有韵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字有韵味”。对生手,往往不会善用提按,多数人只知“笔蹋纸上”,提不起笔,像抹地板一样写出的字一捞面,没有韵味。

方笔和圆笔指笔画的外在表现而言,笔画的棱角突出明显叫方笔,方笔遒劲有力,笔画无棱角而圆转光滑叫圆笔,圆笔圆润妩媚。方笔圆笔是藏露转折的用笔所致,藏转圆,露折方。在实践中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为尚,如是既潇散超逸,又凝重沉着,学者要好好体会,加强锻炼。

由上述可知、提、按、方、圆在书法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重要,因此也有人说:用笔之要,简言之即“提按方圆。”

问题和练习

1、为什么说“把笔无定法”?

2、为什么说“笔贵正锋”?

3、说说疾笔和涩笔的辩证关系。第三节金阅读:李斯用笔法浅识

原文: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夫用笔之法”, “夫”是发语词,无实际意义,“之”这里当的字讲,即用笔的方法,这是不难理解的。接下来“先急回、后疾下”是指笔在落笔之前,先在空中摇曳取势,作落笔的准备工作,书家所谓的“空中摇笔”是也。那么为什么要先空中摇笔呢?这正是王羲之所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李斯把“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和用笔走势这个过程放在了空中摇笔去完成,其实都一样,李斯和王羲之都主张下笔以前先谋划好再下笔,就是王羲之说的“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只要谋划好了,这个字的形状弄明白,然后落笔,落笔后如何行笔,当然也包括轻重快慢,来龙去脉,最后如何收笔。

李斯更进一步把“空中摇笔”打了个更形象的比喻:“如鹰望鹏逝”太好了,我们想鹰在捕捉动物的时候,在空中长时间盘旋,它不是盘旋着玩的,而是在观察猎物的动静,比方猎物会向哪个方向、以多快的速度将逃跑,地形如何,鹰以多大的速度,以什么角度,冲下后恰好能捕捉到猎物,是在谋划的,以保证能猎到猎物,这多像写字之前在空中摇笔,谋划字咋写一样啊!鹰捕猎物是不能重来的,那样猎物早都逃之夭夭了,写字也是这样的,是不能重改的,写啥样就啥样,因此叫“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因为白纸上写黑字,没法更改,若改着再去重描就是做作了,不自然,难看,所以人们常说:“字是黑狗,越描越丑。”“送脚若游鱼得水”,脚应为捺,捺的尾部要出一个饱满有力的尖,俗称捺脚,送脚就是出捺脚,我们知道捺古人也叫波,常说的“一波三折”,就是说写捺要有变化,变则活,活需变,写捺较充分地体现了用笔要善于变化。尤其古人称平捺叫捺的“游鱼势”,平捺正像鱼得水之后欢快地游动那样的灵活潇洒,这里李斯明说写捺,实则是说用笔要像写捺一样灵活多变。“舞笔如景山兴云”景山,指风景区的名山,景山兴云,游过景山的人大概都有游历时的感受,比如登泰山,看到云雾缭绕,波浪翻滚,变化多姿的情景,李斯用“景山兴云”来比喻用笔的变化可谓“言简意赅”,特意指出“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卷是收,舒是放,轻是提笔,重是按,提笔行笔快,笔道细,按笔行笔慢,笔道粗,笔画多的字用细画,古人说“八面具备,方可提飞”,这样字不至于太大,和其他字不协调,笔画少的字,笔画要粗壮些,整篇不会不协调,再加上字的结构就是内收外放,白云先生叫“内贵盈,外贵虚”,收、盈、就密、笔画要细,放、虚、就疏、笔画相对要粗一些。所以用笔有轻有重,有提有按,有快有慢,笔画有粗有细,有收有放,这就像唱歌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有长有短,又高有低有韵味一样,写出的字有韵味,好看耐看,是书法艺术性的必然要求。“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表面上说是会动脑筋好好想一想,这个道理自然会呈现出来的,实际告诉我们用笔之法是有其深奥的道理的,是要下功夫去思考去研究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李斯用了三个自然现象作比喻:“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实际上,从汉字的形成之始,就是依据自然现象而构思的,山就是山的形状,木就是树木的素描,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大概都是如此,字的发展变化中有了其他转注、形声、假借,后者也离不开前者。正是汉字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实践,才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书法,其他文字无“书法”一说。因而蔡邕说:“书肇自然”,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也正因如此,历代不少书法家从自然现象和实践中悟出了用笔的方法和道理,像王羲之“锥画沙”、“印印泥”、“笔是将军”,萧何的“用笔犹如登阵”,颜真卿的“屋漏痕”,张旭的“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黄庭坚的“长年荡浆”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思学习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第二章笔画有的汉字直接由笔画组成,结构简单不能再分,叫独体字,有的字笔画较多,结构复杂,由偏旁部首组成,叫合体字,而偏旁部首一般由独体字变化而来,归根结底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所以学书法往往先从学习笔画入手。汉字隶变之后,基本笔画已经形成,很早人们都想到它们的规律性,人们找到了“永”字,八种笔画都有,以其规范,形成了“永字八法”,经王羲之,智永禅师,张旭等人研究传扬,以后各代多有论述,可以说经久不衰,广为流传,虽有人提出过异议,我以为其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至于笔画书写离不开落笔,运笔和收笔,大多无异议。第一节笔画书写三步曲

一、落笔:也称发笔、兴笔、引笔、起笔。起笔是写笔画的开始,开一个好头才利于向下进行,所以人常说“万事起头难”, “好的开始是成功之半。”各级政府常常提倡“开门红”理即如此,人们相信善始才易善终,头起好了,易于往下进行,所以王羲之讲“起笔者不下”,起笔形势好、不失节、起点高才行。

毛笔多取逆势起笔,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也就是藏锋起笔,像横、竖、撇、捺多逆锋起笔。

露锋也可,像左点、右点、左尖横等,可参阅前藏锋和露锋的叙述。

钢笔可借鉴毛笔,但笔锋不彰,可以顿笔、不顿(自然落笔)书写,也是一理,顿笔有力,不顿笔好看活泼。毛笔多取逆势起笔,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也就是藏锋起笔,像横、竖、撇、捺多逆锋起笔。露锋也可,像左点、右点、左尖横等,可参阅前藏锋和露锋的叙述。

二、运笔:也叫行笔,行笔有方向、有缓急、有虚实、有映带、有转折,有滑涩等等,随笔画不同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有一点这里要注意的是“涩进”,即无论哪种笔画用笔不可过快,尤其不能出现滑笔,一滑而过,何来笔画厚重可言。刘熙载《书概》说:“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疾非速也。”我主张“快而不滑,涩而不滞”即是此,主张“运笔常思涩进。”行笔至笔画终了回收笔锋,语曰“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此二句即指笔势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运必有止,也指写横是终了要向左下回锋收笔,写竖至末要向左上回锋收笔。

三、收笔:也叫结笔、杀笔。

行笔至笔画终了回收笔锋,语曰“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此二句即指笔势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运必有止,也指写横是终了要向左下回锋收笔,写竖至末要向左上回锋收笔。

以上指不出尖的笔画,若出尖收笔时不能实回(实实在在在纸上回锋收笔)而要空回,不在纸上回在空中回笔,又不落下笔迹为何要多此一举?原来空回就是为了出尖,想想要收笔时提笔收锋向空中顺势画弧的时侯,笔锋逐渐变细,逐渐脱离纸面,笔迹岂不是尖状?所以“提笔收锋,顺势在空中画弧”就是出尖的技巧。

毛笔钢笔,皆同此理。

清刘熙载《书概》说:“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可谓要述。图2-1图2-2第二节横画

永字八法中称横为勒,取横缰勒马之意。横缰勒马是说在骑马行进中要加以控制,不可任其快奔而跌落,横像房子的大梁必须平稳劲健,试想逆入落笔后缓缓向右中锋运笔时,会出现两边较薄、中间厚重,有立体感的字道,若行笔过快,尤其滑笔而过,会出现轻浮单薄的字迹,所以,写横要勒,就是涩进行笔。永字八法中称横为勒,取横缰勒马之意。横缰勒马是说在骑马行进中要加以控制,不可任其快奔而跌落,横像房子的大梁必须平稳劲健……一、长横

逆锋入笔,迅即下按折回提笔向右上缓缓行笔,至端点提笔后按下向左下回锋收笔。

两头低中拱,似覆舟样。

左边稍低于右边,唐太宗说:“横必左勒”是也。横有一线之斜,但不失其平,是相对平不是绝对水平。

横是左端方中有圆意,右端圆中有方意,两头粗中间稍细为佳,这样才有韵味。(见图2-1、2-2)二、短横

写长横逆入平出,藏头护尾,两头低中横如覆舟样,短横的书写讲究要少些,常常露锋落笔,回锋收笔,向右上稍仰,覆舟样不复存在,即长横曲短横不曲。短横写长横逆入平出,藏头护尾,两头低中横如覆舟样,短横的书写讲究要少些,常常露锋落笔,回锋收笔,向右上稍仰,覆舟样不复存在,即长横曲短横不曲。

众所周知,在曲线上取一小段时是不会曲的,如地球是圆的,但看到的路却是直的一样。故长横曲、短横不曲。三、左尖横

和短横写法类似,露锋(顺锋)起笔,渐行渐按,回锋收笔,自左至右由尖逐渐变粗。四、斜横,写法如长横,呈斜状,用在斗、头等字左尖横和短横写法类似,露锋(顺锋)起笔,渐行渐按,回锋收笔,自左至右由尖逐渐变粗。五、横点写法同短横,实质就是短横

写横取向以米子格中水平横线为参照。第三节竖画

竖在永字八法中称其为弩,取张弩挺劲之意,写竖要直中有曲意,僵直则无力,试想弓是直的能射出箭吗?竖在永字八法中称其为弩,取张弩挺劲之意,写竖要直中有曲意,僵直则无力,试想弓是直的能射出箭吗?图2-3图2-4

当然弯的太狠了也不行,所以宋陈思笔诀云:“弩笔之法,竖笔徐下,近左引势,势不欲直,直则无力矣。”一、垂露竖

逆锋入笔,稍顿慢慢向下中锋行笔,其行笔时稍微向左“使点劲法”,以到下端稍稍偏离垂线,虽有曲意不失其直,最后向左上回锋收笔,末端呈露水珠下垂状,故名。

其画上端较方,方中有圆意,稍粗,下端呈圆状,较粗,中间细于两端,显得挺劲峻拔,在字中起顶梁柱的作用。悬针竖其写法基本同垂露竖,仅收笔不同,至末端提笔收锋顺势在空中划弧(出尖),即所谓“空收”,尖似针尖,不能过细过长,样子恰似针尖下悬之态而名。二、悬针竖

其写法基本同垂露竖,仅收笔不同,至末端提笔收锋顺势在空中划弧(出尖),即所谓“空收”,尖似针尖,不能过细过长,样子恰似针尖下悬之态而名。斜竖和竖写法一样,取斜势而已,如“回”字中的左右两竖。

字中末笔竖多用之。垂露竖有劲,悬针竖好看。三、斜竖

和竖写法一样,取斜势而已,如“回”字中的左右两竖。四、断竖

两端被覆盖之竖,如王字的一竖即是,因两端被覆盖,故写时不像竖那样严格地落笔收笔之讲究,要求不高,容易书写。五、竖点

竖缩短为竖点,实极短之竖,因其头方,又叫“方头点”,用在宝盖上,有力,也用在小字头上,令字的末点等等。

竖的取向以米字格中垂线为参照。第四节金阅读:从横平竖直说起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云:“弩不得直(原注:直则无力)。”在永字八法中,称竖为弩(或努),取。张弩挺劲之意。

写字要横平竖直,这是谁都知道的金科玉律,但其真正内涵,却是不少人不大明白的。不信找现行河南版小学一年级书法艺术课本看看,第一节课就是“短横和长横”,其中有“田字格里斜向上,落笔收笔用力量”的句子。你看,这里是“斜向上”,可不是横画横着写,是“斜”而不是“平”。

可惜第二课的竖画,不管是悬针竖和垂露竖,在文字中都强调了“直”,但其示范书写时不管是悬针竖、垂露竖,虽说是直的,但到下边收笔处,都稍稍向左边偏离了田字格的中垂线,都是按照传统书法理念写的。竖怎么写?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云:“弩不得直(原注:直则无力)。”在永字八法中,称竖为弩(或努),取张弩挺劲之意。宋陈思《书法菁华》卷二《永字八法详说.弩势第三》云:“笔诀云:努笔之法,竖笔徐行。近左引势,势不欲直,直则无力矣。”柳宗元说:“努过直而力败。”这些都是说写竖不能一味的直,即僵直,太直无力,要有一定的曲感。稍稍向左使得点劲法儿,基本直即可,不可呆直,一味的直,过直,太直。横呢?永字八法称横为勒,取横缰勒马之意,元陈释曾《翰林要诀.平法》:“勒,上平、中仰、下偃,空中远抢,以杀其力,如勒马之用僵也。”又云:“凡平画忌如算子,终篇展玩,不见横画,始是书法。”这是说横画是两头低,中拱(中仰),写成水平便不是书法了。清冯武《书法正传》载《书法三味.运用》中说:“画之祖,勒法也。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之末,驻锋折回,其势首尾俱低,中高拱如履舟样,故曰:勒常患平。”书法家写字时,有时乍看不正,实则不正中有正,当然这是行家里手,若写的歪歪斜斜,根本不稳,那就称不上好的书法了。不稳中的稳,是书法的高级阶段,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

问题来了,写字要横平竖直,这是对的,横不平,歪歪扭扭,东倒西歪,放不直站不稳,肯定不行,因为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必须平稳才行。书圣王羲之说:“金书饰字,本领为先,尽脱安危,以平稳为本。”还说:“字要平整安稳。”看,安稳是写字的根本,不平稳是写字最大的毛病。唐代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紧接着又说:“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只知其一的平正,是才学写字时的初级要求。所以孙说是初学分布嘛,刚学写字,还写不好,平正就不错了,但知道平正,必须进一步追求“险绝”,险是不平坦,特殊、奇异,给人一种危急、不稳的感觉。“绝”是极致,最高级,独一无二了,总的说写字不能四平八稳,平铺直叙,要有艺术感,不平淡,有起伏变化,有意境趣味,有精气神,“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则是说写字归根到底是要平正的,但所要的平正不是初学分布时的平正,是在绝险中所蕴涵的平正,打个比方,像打醉拳,乍一看东倒西歪,眼看要倒,但始终未倒,要倒是险绝,但始终未倒,是醉拳的险绝归根结底蕴涵着平正(平衡)的内涵,所以他不会倒。书法家写字时,有时乍看不正,实则不正中有正,当然这是行家里手,若写的歪歪斜斜,根本不稳,那就称不上好的书法了。不稳中的稳,是书法的高级阶段,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不走极端,就是中国孔孟思想、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办啥事适得型,把握好度,在现代思想中就是唯物辩证法。

横平竖直就是这个理。从哲学上讲任何事情不能绝对化,像诚实,不能绝对诚实,国家有机密,个人有隐私,那是不能随便外传的,如《小兵张嘎》中嘎子不向鬼子说出谁是八路军,不能说嘎子是个不诚实的孩子。但人不能绝对不诚实,该诚实时不诚实,那人品就有问题了。故而横不能绝对平,竖也不能绝对直,因此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说:“真正的横平竖直,再写一辈子也写不好。”(见《启功楷书技法》怀远编),当然横也不能绝对不平,竖也不能绝对不直,这两个极端都是不行的。不走极端,就是中国孔孟思想、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办啥事适得型,把握好度,在现代思想中就是唯物辩证法。

我在《楷书速成新法》中说横是“平中有不平,不平中有平”,竖是“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如上所说的“田字格里斜向上”是田字格里水平线的下面落笔,向右上倾斜运笔至水平线的上面收笔,仅仅上斜这么一线的样子,基本还是平的,这叫基本平,斜中有平,不平中有平,横是两头低,中间是向上拱形,左边又比右边低,所以唐太宗讲“横必左勒”,写横一定要左低右高,当然是适可而止了。两头低中拱,就是冯武说的“覆舟样”。竖呢?如上说到课本中的范字下部稍偏离田字格的中垂线,向左偏一点点,基本还是直的,在永字八法中称竖为弩。弩者弓也。我们看一个木棍或竹片,稍稍弯曲,用绳固定,便是弓,可以放箭,如果不“稍稍弯曲”,两头系绳,是射不出箭的,是没有劲的。但是若弯的太很,同样是没劲的,不能射箭了,可见做弓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竖说成弩这个比方就是这样。竖写的一味的直,是无力的,是不好的;竖写的太弯,也是不行的,无力,不能做字这个房子的顶梁柱,(古人有写字像盖房子一说)。所以上述《书苑菁华》中说:“近左引势,势不欲直,直则无力。”近左,是稍稍向左,通俗地说“叫往左使点劲法儿”。基本上是直的,尤其是中竖基本上非直不可。其实中国的书法是富含哲理的,从横平竖直的辩证关系可见一斑,在其思想认识的引导下,可以理解很多奥妙。

其实中国的书法是富含哲理的,从横平竖直的辩证关系可见一斑,在其思想认识的引导下,可以理解很多奥妙。

就汉字是方块字来说,不能把其绝对化,首先要从虚实(阴阳)的观点看,“上”不是三角形,如果只看实画似乎是三角形,“下”不是倒三角形,“吕”不是梯形,小九宫讲“字有八面”,是从虚实的观点来说的,这样汉字是方块形就好理解了;其次,我说过字有各体,横画多者宜长,并说是二比三,竖画多者宜宽,是三比二,这也是就整体形象而言。其实汉子各部分的强弱也是不同的,这也是各部分矛盾的现象(即阴阳),如“日”字属长方形,但两竖画左短右长,即左弱(阴)右强(阳),虽说是宽二高三,但左右双方的强弱是不同的,这就体现出了又方又不方的一种内涵。不光是左右有竖,左短右长,其表现很多,好多字都是左弱右强。如“成”、“四”、“咸”、“南”、“欣”、“的”、“形”、“块”、“双”、“比”、“羽”、“我”、“代”…….其三,宽窄也是如此的。一个字的各个部分:宽宽窄窄,变化多端。如“留”字,从上向下是宽窄宽窄地交替变化着。“素”字是上下窄宽窄宽变化着,这些比写“四”上宽下窄要复杂一点。这种宽窄地变化多端也体现了汉字的方块字不是一味的方,机械的方。同样是一种基本的方,变化中的方,不能走极端要依势处之。用笔的轻重、快慢、滑涩、同样是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要把握好度,不能走极端。

用笔的轻重、快慢、滑涩、同样是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要把握好度,不能走极端。用笔之法有人概括为:提按方圆,提包涵着轻、快、滑,轻、快、滑、都要提笔才行;按决定着重、慢、涩(涩进),写字要把握涩进,这样写出的笔画厚重有力,但有时也得轻快,轻快使笔画变细,秀气好看,运笔灵活,易于变化,其中滑笔是书法之忌,轻滑不仅写出的字不沉稳,还有轻浮的毛病,像写撇,适宜稍快,这样写出的撇光滑圆润,但不能滑,既轻快又不滑才好,所以我要求写撇“快而不滑”。方圆也如此,不能走极端,最好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笔有劲,圆笔妩媚,有方有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写出的字既有劲,又好看。用墨的湿燥更是如此,长横短横虽写法基本相同,但还是有区别的,不仅是“一个短来一个长”,总的说来长横曲(覆舟样),短横不曲,(起码对长横来说不曲),长横是“粗-细-粗”变化较短横明显,长竖“向左引势”比短竖明显一些。个中的道理,时时细细品味,对书法学习很有助益,千万不能顾此失彼,贯走极端。第五节撇画

在永字八法中称撇为掠,取飞燕掠檐之意。试想燕子从空中飞向房檐,一要快,它不会慢腾腾的,二是向下又向前地走曲线。在永字八法中称撇为掠,取飞燕掠檐之意。试想燕子从空中飞向房檐,一要快,它不会慢腾腾的,二是向下又向前地走曲线。

写撇要快,但忌轻浮,力要送到,我叫“快而不滑”要曲、自然弯曲,末锋飞起出尖,“左尖而利”。(图2-5)图2-5一、长撇

逆锋入笔,稍顿后向左下方较快但用力行笔,末端,顺势提笔收锋在空中画弧,(出尖)。

取向以米字格中对角线为参照。二、短撇短撇写法同长撇,不同的是较短,不曲,(和长横曲、短横不曲同理。)

写法同长撇,不同的是较短,不曲,(和长横曲、短横不曲同理。)主要用在左边,像牛、生、年、失等字中。三、平撇

写法同短撇,只是不取斜势,几乎是平势,主要用在字的正上方,如:千、乎、禾、爪、秀等字中。竖撇 上部类竖,下部是撇四、竖撇

上部类竖,下部是撇

月、用、角、大

丈、夫、爽、康、病等用之撇点极短之撇,写法如短撇,落笔即收笔,像鸟啄物。写时要利索有力。五、撇点

极短之撇,写法如短撇,落笔即收笔,像鸟啄物。写时要利索有力。第六节捺画

一、在永字八法中称捺为磔,取分割切裂之意。作捺要逆锋轻落笔,折锋铺毫缓行,至末收锋,意在含蓄。即逆锋轻落笔,稍提起右行,立即向右下缓行,边行笔边逐渐加力下按,笔锋逐渐铺开,到捺脚处缓缓提笔收锋向右上些许顺势在空中画弧出尖,我有“快撇慢捺”一说。在永字八法中称捺为磔,取分割切裂之意。作捺要逆锋轻落笔,折锋铺毫缓行,至末收锋,意在含蓄。即逆锋轻落笔,稍提起右行,立即向右下缓行,边行笔边逐渐加力下按,笔锋逐渐铺开……

书写过程简言之:

右—下—右(方向)

提—按—提;(动作)

轻—重—轻;(力度)

捺又叫波,是一波三折。

一折(1)短且细,叫颈。

二折(2)由细到粗,叫捺身。

三折(3)由粗到尖(细)要短促饱满有力,叫捺脚。如此写捺,是沿米子格中的左上右下对角线分布的,也叫长捺。二、平捺平捺和长捺写法一样,但取平势,沿米字格的中横线分布,即从横线上方落笔,右下运行到横线下方出捺脚,基本是平势,故叫平捺。

和长捺写法一样,但取平势,沿米字格的中横线分布,即从横线上方落笔,右下运行到横线下方出捺脚,基本是平势,故叫平捺。

也是一波三折,古人称其为“游鱼势”。

在“之”和走之等字中用平捺。三、立捺

写法和长捺相同,取立势,几乎是沿米子格中的中垂线分布的,在爪、瓜、派、旅等字中常用。捺点露锋落笔后右下边行边下按,快到写捺时的出捺脚处向左按后向左上方回锋收笔,似右点拉长的样子,叫捺点、又叫长点,因捺是右行笔收锋而捺点是向左回锋收笔,故又叫“反捺”。四、捺点

露锋落笔后右下边行边下按,快到写捺时的出捺脚处向左按后向左上方回锋收笔,似右点拉长的样子,叫捺点、又叫长点,因捺是右行笔收锋而捺点是向左回锋收笔,故又叫“反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