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节俭(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2:20:39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勤劳节俭(上)

勤劳节俭(上)试读:

前 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06年6月

综 述

勤劳节俭就是热爱劳动、勤奋工作、珍惜劳动成果,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注意俭朴,不铺张浪费。概括说就是艰苦奋斗。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勤劳节俭连同其他美德,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永不枯竭,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美德,这些传统,才得以生息繁衍,才得以不断发展,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使人类的精神宝库,璀灿夺目,熠熠闪光。

俗话说:“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约是幸福的右手。”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懂得了勤劳与节俭的辩证关系,他们既能吃苦耐劳,又能克勤克俭。勤劳与节俭是一对孪生兄弟。古往今来,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哪一点,哪一个环节,能离开勤劳与节俭?古人说,力能胜贫,谨能胜祸。这里的“力”字,指的是勤劳,战胜贫穷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勤劳、奋斗。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财富,手中有权了,有钱了,更要注意节俭、崇尚艰苦。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两句诗是说历代君主治国的经验教训是:因勤俭而成功,因奢侈而破败。宋代欧阳修也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前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严酷的现实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悠远的古代,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个勤劳节俭的典型,在近代、当代,更有许许多多勤劳节俭的榜样。他们的事迹确实感人至深,他们的精神连同他们的英名永远留在世人的心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的诞生,从新中国成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多少仁人志士,多少革命先辈,又有多少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千千万万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英雄模范。有虎门销烟的爱国将领林则徐、有我国杰出的铁路专家詹天佑、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有人民的领袖毛泽东,有人民爱戴的总理周恩来,有爱国华侨陈嘉庚,有民主战士闻一多,有著名画家徐悲鸿、齐白石,有革命先烈方志敏、彭雪枫,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黄克诚,有人民爱戴的总司令朱德,有国家主席刘少奇、宋庆龄,有国家领导人王震、彭德怀、刘伯承、陈毅、徐特立、陶铸,有闻名全国的老英雄孟泰,铁人王进喜,又有后起之秀李俊甲,及和忠;有勤俭为国的普通女工赵春娥、胡阿素,又有人民怀念的好干部焦裕禄;有老英雄郅顺义,又有年轻的爱民模范谢臣;有保持勤俭本色的国家财政局长吴波,又有某军后勤部长黄显万;有老红军李承祖、张玉楼、王英高,又有全国学习的好榜样雷锋;有辛勤的园丁吴静因,又有女博士韦钰。在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勤劳为公,节约为国的共产主义品德。

本条目从我国近代到当代的各条战线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中精选出39个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在他们身上不仅具有勤劳节俭的美德,而且还具有立志勤学、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诸方面的传统美德,构筑了这些人物完美的品德和人格,成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楷模。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普通的工人,在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勤劳节俭的品德是一样的美,一样的真,一样的感人至深。谁也不会想到,一代伟人毛泽东会穿一件缀有67块补丁的睡衣几十年,并且一直伴随到他逝世。同样,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有类似这样感人的事迹;伟人们尚且如此,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如赵春娥、胡阿素等人,更是节俭到令人难以置信。他们节俭的目的并不是象欧也妮、葛朗台那样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而是为国家。他们把节省下来的钱,毫不保留地交给了国家。胡阿素就是这样,她逝世前,把一万元交给了国家。他们对自己是那样的刻薄,而对国家却是那样的慷慨大方,那样的无私。他们勤劳节俭的精神境界是崇高的。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伟大来源于平凡,平凡中蕴涵着伟大。同时,让人们懂得了一个真理,勤劳不是低贱,节俭不是吝啬,俭朴也不是穷酸,勤劳节俭是美德,是高尚。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的思想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如今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都在奔“小康”,人们都在追求高标准、高消费,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谁再讲节俭,谁就是“土包子”了,等等。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一些青少年正在追求享乐,讲求吃穿,浪费粮食,不知爱惜物品,乱花零钱,好吃懒做等不良风气还有市场。因此,有必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教育。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伟大的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更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勤劳节俭。但是,优良的思想品德,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创业精神的形成,既要有主观的需要,又要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又要有吸引人的形式;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企望通过一堂课、一次演讲、一次活动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必须理直气壮地大力宣传教育。创设一种环境,形成一种舆论,造成一种风气。代代讲、年年讲、月月讲、人人讲。让青少年在优化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教育。

在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美德,而且还要根据创业的需要提升、光大这个传统美德。

中小学生要树立勤劳节俭光荣,懒惰奢侈可耻的荣辱观念,养成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好习惯。

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自觉参加校内外劳动,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学习并掌握劳动技能,学会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财富,尊重别人的劳动。

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不乱摆放;主动承担收拾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平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生活节俭,不讲吃讲穿,不挑肥拣瘦,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用品,不浪费东西。

尧之“宫殿”

在遥远的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氏族,好些氏族又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过了很多年,尧当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很会治理天下。东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农牧渔猎各业,他都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的生产很落后,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事常有。尧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对大家的苦难十分关心。他自己的生活也很俭朴。

尧看到有人吃不上饭,心想:这是我使他饿肚子的。遇到有人穿不上衣服,他总觉得:这是我有过错,才使他没衣服穿的。有人犯了罪,他也首先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因为尧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所以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有一天,几个部落首领来拜望尧。他们来到尧的“宫殿”门口,细一看,都愣住了。“天哪,他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啊!”有个人先发出了感叹,其他人也跟着议论起来:“这明明是几间最普通的茅草房啊!”“我们那里,守门官也比他住得好呢!”

正说着,尧走了出来。大家见他的穿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没说,心里却想:“难道这个身穿补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尧吗?”

这些首领们互相看了看,他们每个人都比尧穿得好,脸上不禁露出惭愧的神情,从心眼儿里更加敬重尧了。

在尧招待各部落首领的“宴席”上,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端起土钵、土碗,津津有味地喝着野菜汤,谈着治理天下的大事。“宫殿”里不时传出一阵阵的笑声。

从那以后,各部落的首领们都学着尧的样子,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向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舜帝勤劳节俭

在上古时期,舜居住在平阳(今临汾)。他是一位自己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勤劳的部落首领。

舜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继母总是不断地折磨他。特别是她生了儿子“象”以后,对舜更是百般虐待。

有一次,继母叫舜和象去种黄豆,她让舜种阳光不足的北坡,让象种土沃光足的南坡。她还把好豆种给了象,把不好的豆种子给了舜。舜和象各自种下了豆种。

勤劳的舜起早贪晚,不辞劳苦,整天耕耘在地里,浇水、除草、捉虫,样样精心。早晨还没等太阳升起,舜已出现在田间了;晚上太阳早已落山,他还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

象由于母亲的娇生惯养,懒惰成性,挑不动水,举不起锄,怎能吃得一番辛苦而耕耘在田间呢?

于是北坡与南坡的豆苗,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长势;舜的北坡上的豆稞,枝叶繁茂,绿茵茵;象的南坡,野草丛生,几乎看不见豆苗。

一天,帝尧来到这个地方,在山坡前,看见一个青年人,赶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在犁地。那人手里并没有拿鞭子,而是拿着一个小簸箕,不时地敲几下,帝尧看着,心里很纳闷,心想这小伙子真奇怪,犁地敲簸箕,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有一位白发长者,挑柴从对面山上下来,那小伙子看见后,便放下手中的活儿,接过了老人的担子,一直挑到山坡下面。等那老人过来,帝尧拱手道:“老人家,这小伙子是您的儿子吗?”老人说:“不是,他是我们这里的小首领。家住在附近,我是他的百姓。”帝尧问:“他是首领还肯替你挑柴吗?”老人说:“他就是这样,见谁有困难,就帮助谁,并且身为首领,从不让别人替他干活。你不见他自己正在犁地吗?”

帝尧走上前去,问了名字后,方知他叫舜。帝尧问他说:“为什么耕地敲簸箕?”他说:“牛虽是牲畜,但为我耕这样的山地,就已经很费劲了,如果我再用鞭子去抽它,实在从良心上过不去,所以,我用敲簸箕的声音吓一吓就行了。如果我要打,这头牛受痛苦就要猛拉,那头牛还按部就班。这样一头猛拉,一头不拉,结果乱了套,少耕地,还累得牛精疲力尽,没有什么好处。”

听到这,帝尧连声称颂:“有道理!既勤劳又爱惜牛,也是奇才,如果当了国君,更会用人。”后来,帝尧真的让位给舜。

由于舜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计民生,防敌御侮,无不处理得井井有条,成为百姓称颂的好首领。

晋文公饱不忘饥

“饱不忘饥”,说的是晋文公的一段往事。

晋献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王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公子重耳遭受陷害,逃到狄国(现河北正定县)。后来,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夷吾当上国君即晋惠公。为除去后患,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重耳连夜离开狄国,带着孤偃等人,再次逃难。

他们一路逃跑,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不得不靠野菜充饥或乞讨度日。他们先后到过卫国、齐国、宋国、郑国、楚国,最后到达秦国。在整个逃难的艰苦岁月里,孤偃紧跟公子重耳,帮他度过道道难关。

秦穆公一心要帮助公子重耳回晋国做国君,便于公元前636年出动大军,亲自护送他。到了黄河,秦穆公把一半人马送给他过河,自己留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

上船的时候,公子重耳的随从把逃难时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样也舍不得扔掉。重耳见了,哈哈大笑。他说:“我回去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还要这个破破烂烂的干什么?”说着吩咐人们把东西撇在岸上。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这些东西扔到岸上,有的把破衣旧裤丢到河里。

忠心耿耿的孤偃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十分难过。他想,公子未得富贵,先忘贫贱,将来怎么会是个好君主?于是,他把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块白玉拿出来,对重耳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你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就留在这里吧。现奉上这白玉,以表我的心意。”

重耳一听,十分诧异,他说:“我全靠你们帮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面吃了19年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

孤偃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之中,我有些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情形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这些旧衣破鞋,还带回去做什么?”

重耳听了,恍然大悟,直怪自己不该得意忘形,红着脸,流着泪对孤偃说:“这全是我的不是,做人应该饱不忘饥。”说着又吩咐把破烂东西重新装到船上。

他们过了黄河,打了胜仗,重耳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壶叔告诫重耳节俭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听信谗言,误以为他的儿子重耳有谋取君权的打算,十分生气。于是,他下令捕杀重耳。

重耳连夜带着亲信逃出晋国。途中,他的掌管钱财的家臣头须叛离。从此,他们身无分文,靠乞讨奔向齐国。

在齐国躲藏了一些日子,并不顺心。在几位心腹家臣的帮助下,又流亡到了秦国。秦穆公看到重耳一表人才,就招他做了女婿。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对重耳说:“我决定出兵晋国,送你回去挑起国君的担子。”

重耳想了想,说:“可以,只是大王率兵到了黄河边上即可,作我的后盾,不必过河。”

秦穆公点头答应了。

半月以后,秦国军队浩浩荡荡开到了黄河渡口。重耳望着对岸的晋国土地,自言自语地说:“19年过去了,现在我终于又回来执政了!”

秦穆公派出一部分军队,由重耳率领过河,他自己则驻扎在河西,以作接应。

重耳向秦穆公告别以后,下令迅速渡河。过了一会儿,人马没有动静,重耳皱起眉头问;“为什么还不行动?”部下禀报说:“公子,壶叔讲,再等一会儿。”

原来,这壶叔是重耳的家臣,专管行李。他对重耳忠心耿耿,追随身边。逃亡期间,吃了许多苦,挨饿受冻,因而很懂得省俭。此时公子与众人马上就要返回晋国,他把重耳逃难时穿的旧衣眼一件件洗好包得整整齐齐,准备带过河去。接着,他又将重耳早上吃剩的冷饭晾干,装好,让人送到船上。

重耳又等了一会儿,心中十分着急,于是,他匆匆下船,来到壶叔整理行装的地方,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到了一只船边,他看到壶叔在匆匆整理搬送破破烂烂的东西,又好气又好笑,说:“壶叔,你太糊涂了!我们现在不是逃难,而是返回晋国。我要当国君了。你想,到那时要啥有啥,你收拾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不等壶叔说话,重耳就命令将士:“别装船了。已经装上船的,扔进河里。什么破旧物品也不要带过河去!”

壶叔听后,非常气恼,大声制止。然后,转过身来,指着重耳的鼻子,责备说:“公子,您的话不对!这些东西虽旧,可它们陪您19年了!您难道忘了吗?流亡中您差点儿冻死饿死,是它们帮助您度过了难关。何况这些东西还能用。您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呀!”

重耳听不进去,还是坚持把这些东西扔掉。重耳的老臣狐偃看到重耳不听规劝,大手大脚,也很伤心。于是取出秦穆公送给他的白玉说:“如果您决心要抛弃这些有用的物品,您也像抛弃那些破烂一样,将我们也抛弃吧!就凭这些,您不会成就大业的。随从您的日子该结束了,这块白玉就作为分别的纪念吧。”

狐偃的话像警钟一样,使重耳认真思考起来。他觉得壶叔与狐偃说得有道理,自己怎么一下子糊涂了!地位变了,就喜新厌旧,大手大脚,那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重耳终于想通了,命令部下:“按壶叔说的去做,有用的东西一律留下,把丢到岸上的那些东西也都拣回来。”

晏婴为相清俭

晏婴(?—公元前500),又叫晏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作为国君的主要助手,晏婴节俭朴素,关心人民的疾苦。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清俭典型。在三世国君,名声显扬于诸侯,人们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有一天,齐景公的一位大臣去晏子家,正赶上晏子在吃饭。晏子请客人同他一起吃,可是饭是按一个人做的,结果客人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后来这位大臣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吃了一惊,说:“啊?晏子家里这么穷么?”

随后,他派人给晏子送去许多钱和粮食,还给晏子带话说:“这些钱和粮食,是专门给您招待宾客用的。”

晏子坚决不收。齐景公又接连两次派人来送,都被晏子谢绝了。齐景公有点不高兴,晏子就去向他解释说:“我家并不穷。一个大臣为国家办事,得到报偿。他拿这些报偿去为百姓造福,那就是替君主来治理百姓了。如果一个大臣要把君主给他的报偿都独个藏起来,那他再富有也不过像一只箱子罢了。最后他死了,财产还要换新主人的。这种替别人看管钱财的事,聪明人是不会干的。我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知足了。”

过了些日子,齐景公想看看晏子过的日子究竟怎样,就亲自到他家。一进门,也赶上晏子正在吃饭。他上前仔细瞧了瞧,见晏子吃的是糙米饭,旁边有两小盘菜。一盘是野鸟肉,一盘是炒青菜。

齐景公长叹了一口气,对晏子说:“您吃的饭这样差,我真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

晏子刚要说什么,齐景公拦住他:“您别说了。从前我要给您土地和钱粮,您总推脱不要,这回说什么我也要给您了。”“我吃的很不错了。”晏子搓着双手,对齐景公说:“别说现在老百姓还要挨饿受冻,就连士人(等级比老百姓高的一种人)每顿也只是用米饭填饱肚子。我加上一盘鸟肉,等于士人吃两顿;再加上一盘炒青菜,顶士人吃三顿。我并没有高出一般人的品德,倒是吃了等于三个人的饭,怎么能算差呢?”

说完,晏子离开位子,对齐景公再次恭拜表示感谢,可对于额外的赏赐却无论如何也不肯收。

晏子的住宅临近闹市,下雨天道路泥泞,晴天的时候又尘土飞扬,房子又矮又潮。景公让他换住到一个干燥的地方去。说:“您选一个地势高爽,清静人少的地方,我给您盖一所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吧!”

晏子婉言谢绝说:“我的先人一直住在这所房子里,并没有感到不满足。”

可是后来当他出使晋国时,齐景公让人毁其住宅以及邻人的房舍,为他扩建成新居。他出使归来,一面拜谢景公,一面又恢复所拆邻人的住宅,又和他们一起各还其居。

还有一次,齐景公见晏子上朝的时候坐一辆很旧的车,拉车的马也又老又瘦,就暗地派人给晏子家里送去一辆新车。

晏子回到家,看到院子里停着一辆崭新的车子。拉车的四匹马,全是枣红色的高头大马。他知道这一定是齐景公派人送来的,立即返身上车,吩咐仆人赶着新车,跟在他后面,把新车送回去。

齐景公见晏子又把车送回来了,很不高兴,赌气地说:“您不接受我送的新车,以后我就不坐车了。”

晏子说:“我不能和您比。您派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应该给百官做个节俭的好样子。要是您坐华丽的车,我也坐华丽的车,您驾车的马雄壮高大,我驾车的马也雄壮高大,百官就要跟着学,我还怎么管教他们,禁止他们奢侈铺张呢?”

晏子没有接受齐景公给他的车和马,出门仍然是坐着那辆破旧的马车。

晏婴身体力行努力推行节俭,受到齐国人民的敬重。

墨子提倡节俭

在战国时代,奴隶主、王公贵族们死后,要劳动人民为他们营建坟墓。棺材外面用很大的木椁(guǒ),还捆三层牛皮。死人穿着非常讲究的衣服。一起埋葬的有玉器、丝织品、饮食用具等数不清的珍贵的东西,地下要修巨大的墓穴来埋葬这些东西。

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墨子(名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376年)反对奴隶主、王公贵族的奢侈浪费的寄生生活,提出“节用”、“节葬”的主张。他说:“人们穿衣服是为了御寒,夏天防暑热和雨水;制造车船是为了便利交通。”因此,他坚决反对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任何浪费。关于埋葬死人,他说:“一个人死了,有三寸厚的木板做棺材,就可以了;只要有几件衣服,不让死人赤身裸体就够了;至于坟墓,只要能掩埋住棺材,止住尸体的臭味就行了,何必挖得很深,埋得像小山那么高呢?”

为了提倡节俭,墨子和他的学生们,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身上穿的是粗布短衣,脚上穿的是麻鞋木屐。墨子一生不但节俭,而且勤劳。亲手制造对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有用的东西。墨子自己就是一位精通机械制造的人,特别擅长制造防御战争中使用的器械。

季文子以俭为荣

季文子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从不铺张浪费。他家的住房非常简陋,也不多用仆人。他叮嘱家人说:“不要搞浮华,讲排场。饮食粗茶淡饭就可以了,衣服不脏不破就很好。”

有一天,他有公务出门,让他的侄儿备车。等了一会儿,不见动静,就径直向马厩走去。

刚走到马厩门口,他看到他侄儿慌慌张张将青草盖在马槽上,显出不安的样子。季文子很纳闷,问他在干什么,他侄儿吱吱唔唔说不出话来。季文子上前一看,原来马槽里有粮食。季文子十分生气,说:“我已经说过,不许用粮食喂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因为现在还有许多穷人缺吃少穿!”

他侄儿点点头,说:“您说的道理我懂,我只是怕别人耻笑我们,说我们小气。”

季文子微微一笑,说:“既然明白自己做得不错,就不必去管别人说什么。”

他侄儿备好了马,季文子在车上坐好,他们出发了。马车很旧,一边走,一边发出使人心烦的吱嘎声。季文子的侄儿低着头,怕别人认出这是宰相家的马车。而季文子泰然自若,时而观望民情,时而皱眉沉思。

当马车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季文子下了车,与百姓们交谈。这时,走过来一位穿着十分讲究的年轻人向季文子请安。季文子转身一看,认出了这个年轻人是大臣孟献之的儿子,名叫仲孙。

季文子问:“你父亲可好?”

仲孙点头说:“很好,他刚才还在这里买东西。”

季文子抬头一看,果然有辆豪华的马车正向西驰去。他说:“你们家好气派啊!依我看,要适可而止,还是以俭朴为好。”

仲孙不以为然,带着几分耻笑的口气说:“大人做宰相这么多年了,出出入入连一件象样的绸缎衣眼都没有。喂的马,不给粮食,只给草吃。您每天乘坐瘦马破车,难道不怕别人笑话,说您太小气了吗?您这么小气,要是让别国人知道了,说不定还会认为我们鲁国人穷成了什么样子呢!”

季文子听了仲孙的话,语重心长地说:“你的话没有道理,这是因为你没有懂得节俭的意义。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相反、一个人铺张浪费,必然贪得无厌。一个国家的大臣如能厉行节俭,艰苦奋斗,上行下效,百姓齐心,这个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大。因此,你怎么能说节俭丢脸和使国家衰败呢?”

季文子句句在理的一番话,说得仲孙哑口无言。他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走开了。

后来,季文子听说,仲孙真的想通了,他一改过去铺张浮华的缺点,重新做人了。

孙叔敖临终教子不忘节俭

春秋时候,楚国人孙叔敖在湖北云梦泽地区务农。耕种同时,他刻苦读书,很有学问。楚庄王继承王位以后,到处搜求治国人才。他听到孙叔敖很有才能的消息后,就请求孙叔敖出山做官,任命他为令尹。

孙叔敖工作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政绩十分突出。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很快成为诸侯强国之一。

孙叔敖一向持家严格,勤俭为本,不许家人铺张浪费。由于长年劳累,晚年染上了重病。

他躺在病床上思前想后,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儿子孙安。他想,自己死后,楚王很可能会赐给孙安一份丰厚的产业,或者留孙安在大王身边做官。如果这样,孙安当然不用发愁衣食穿用,可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孙安自幼长在高官人家,生活方面已经比普通人优越了,如果再不靠自己的努力去养活自己,学会简朴地过日子,他就会变得更懒,变得更奢侈。这样,自己做父亲的,不是害了儿子吗!

孙叔敖想到这儿,忍着病痛坐起来,一笔一画地给楚王写了一份奏章。写好奏章,他把孙安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父亲一生清苦朴素,廉洁为公,没有积蓄,不能给你留下什么遗产。我已经活不久了,我死后,楚王可能封你作官,或者赐你产业。我是了解你的,你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我看,我死后,你就回老家种地务农吧。大王如果一定要给你产业,你就只收下一块地,但千万不要争什么好地,选一块没人要的地就可以了。记住,我一生俭朴,不求富贵,希望你也如此。”

孙安流着泪答应着。孙叔敖又将写好的奏章递给孙安,说:“刚才嘱咐你的意思,我都写在奏章里了。我死后,你把奏章呈给楚王。”

几天后,孙叔敖病逝了,孙安遵照父亲遗嘱将奏章交给楚王。楚王读了奏章,深受感动。他要留孙安在自己身边做官,孙安坚持不肯。

孙安带着母亲回到老家种地为生。因为父亲没有遗产,逝世后又花去一笔丧葬费用,所以生活十分贫苦。但他牢记父亲的话,俭朴持家,日子是会过得去的。他买了一副扁担,开始打柴为生。

几年后,楚王听到了孙安和他害病的母亲的消息,心中十分难过,就派人送钱物给孙安,都被孙安谢绝了。

萧何生活俭朴

在汉中通往关中的山道上,一位年轻人骑着马借着月光匆匆赶路。突然,一位老者追了上来,把这位年轻人劝了回去。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这个年轻人便是被刘邦重视、不辞而别的韩信,那位老者就是刘邦的相国萧何。

萧何(?—前193),是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朝时,任沛县吏。他在任县吏时期,清政廉明,从不搜刮民脂民膏。当地的百姓都很拥戴他。

有一年,萧何追随刘邦起兵反秦,兵入咸阳以后,众将纷纷争夺金银财物,萧何却分文未动,在城里到处收集了秦朝廷的律令图籍,从而使刘邦对天下各处关隘险要,户口多少,风俗民情等了如指掌。

刘邦做了汉中王,萧何被任命为丞相,他也是西汉的第一位丞相,与张良、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亲手规划和组织了都城长安的营建工程,并提倡节俭使用,不得浪费各种建筑材料。他还参与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制定,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

萧何做了14年的丞相,在这14年里,萧何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从不穿戴华贵的服饰,更很少食山珍海味。

有一次,萧何的夫人看见他的朝服都已经旧了而且还补过了,就吩咐换了一件新的。萧何发现后,很不高兴,立刻又换了回来。并指责他的夫人说:“做丞相就不可以穿旧衣服了吗?”后来,萧何还做了个规定,就是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随便更换他的衣服和用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