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智囊:刘伯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3:13:52

点击下载

作者:贺俊杰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家智囊:刘伯温

国家智囊:刘伯温试读:

引言

西湖看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总能撩拨起人的思绪,让人感怀。

西湖总能让历史在此停留,让人追忆。

西湖的水,西湖的山,西湖的云,西湖的故事,西湖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让人屏息的美。

在众多游览西湖的体验中,西湖看云,绝对是一桩乐事。但是,有一个人在西湖看云,却看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事情发生在公元1349年,即元朝至正九年。

这一年的春天,西湖还是那个西湖,美景还是那样的美景。游人络绎不绝,花花绿绿,莺莺燕燕,就像古装电视剧里的场景一样。

在这些游人中间,有三个三十多岁的男子,他们气宇轩昂,英俊潇洒,格外引人注目。在这西湖之上,他们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触景生情,或吟诗作对,或借物喻人,或感叹山水之美,或忧心世事多艰。每有妙论,便放声大笑,常引得旁人侧目。对朝廷,他们有过激言论出口,常会遭到身旁游客的鄙夷,以为这是几个衣着光鲜的疯子。

这三人在断桥残雪处,看见波光云影,又是一番感叹。

正在这时,西湖中的云影发生了变化。他们仨停下脚步,不由得仰头看向天空,但见西北边的天空里,一朵厚重的云正以磅礴万钧的气势翻滚着,形状甚是奇特,西湖游客纷纷抬头张望,啧啧称奇。

这三人凝望着,紧锁着眉头!

就在这时,翻滚着的云突然撕开了一条口子,金灿灿的阳光像一把利剑直刺西湖!西湖上又传来一片惊呼!惊呼之后,人们开始议论纷纷:“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云!”“老天爷是不是在给什么暗示?”“这算不算祥云万丈?”“莫非是个好兆头?看来江山稳固啊!”

人群之中,这三个男子显得卓尔不群!他们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天空,这时的云渐渐展开,云中缝隙也多了起来,阳光穿越苍穹,变成一道道光芒,从云缝射下来,照在西湖上。这样壮丽的景色和西湖的柔美交织在一起,任何美的字句形容上去都显得矫情!

三个男子中,有一个始终沉默着。另外两个忍不住议论起来,这样奇特的云,你若不发表一点评论,嘴巴会受不了!

这两个男子议论道:“金光万丈,祥云普照,看来将有祥瑞降临人间!好事啊!”“难得一见,咱们仨何不饮酒作诗?”

三人酒杯在手,那个沉默的男子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说道:“今天的云是上天的暗示,这样奇特的云饱含天子之气,说明会有真龙天子出现!云朵出现在天空的西北角,暗示十年之后,天子将降临在金陵!而我将辅佐这位天子成就帝业!”

周围的人一听这人的话,顿时哗然!一些家有老婆孩子正享受着元朝美好小康生活的游客,差点将说这话的人暴揍一顿!跟此人一伙的另外两个满脸也写满了问号:“兄弟,你没发烧吧?!”

人们对这人发出嘘声,甚至朝他们扔石头和土块是有道理的,原因有二:

第一,现在杭州人民生活不错,此人居然说有真龙天子出现,意思是要改朝换代,谁信?这不胡扯吗?难道这人是先知?

第二,此人说他将成为天子的辅臣,人民群众见过很多吹牛的,但是没见过这号的,大白天的说梦话。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崇拜“死人”的文化,人们基本上是不相信厉害人物会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所以,对说自己将有多么厉害的人有种本能的反感!

同游的另外两个男子保护着“说大话的”这个家伙,也别看什么西湖美景了,快闪吧!就这样,三人结束了“西湖看云”。“说大话”的人名字叫刘基,如果你不知道刘基,那你应该知道他的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刘伯温!

刘伯温大话说完之后,过了十年,朱元璋在金陵称帝,刘伯温是第一谋臣,证明了当初在西湖上吹的不是牛!还证明了刘伯温是未卜先知的神人!

这件事情说到这里,必须告诉大家,刘伯温西湖看云是一个传说!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聪明绝顶的刘伯温即使对元朝不满,也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这种大逆不道、会掉脑袋的话来。

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它是传说,才恰恰值得一说。“西湖看云”有好几个版本,不管刘伯温跟谁“看云”,都寄托了老百姓对刘伯温的一片情感。那份感情似曾相识,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同样被老百姓赋予了很多传说,老百姓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诸葛亮、刘伯温这样的贤臣的崇敬!

那么,为什么刘伯温在老百姓心中地位如此之高?这是本书要解答的问题!

刘伯温真的能够上通天文,参透五行玄机,成为一代神算?这也是本书要解答的问题!

最后,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刘伯温“西湖看云”,这个故事的始作俑者是谁?

任何故事总得有个源头!要找到这个传说的源头,就要看谁是这个传说的最大受益者!这个传说最大的受益者是朱元璋!因为“西湖看云”这个传说成功地糊弄了老百姓,让老百姓把他当成了真龙天子!

这件事如果是朱元璋干的,那么他为什么要让刘伯温而不是别人来扮演“先知”?朱元璋的帝王之路究竟和刘伯温有什么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这些,你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第一章书香世家故里南田,是个好地方

一个大人物出生的地方,总是有很多传说。

人杰地灵,名山胜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在人们口耳相传中,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其实,所谓的风水宝地,往往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神话自己,发动御用文人弄出来的把戏,不明就里的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玄乎,达到了统治者们想要的神化自己、统治百姓的目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帝王将相总是祖坟在龙脉上,故居在风水宝地里!

不过,批判归批判,恐怕现实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居住在风水宝地里。很简单,住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宝地总比住在臭水沟附近强!

要找到风水宝地,并不难,古人已经帮我们整理好,不用你花冤枉钱去请那些所谓的风水师拿着罗盘瞎折腾。《太平寰宇记》里就记载了中国七十二个洞天福地,每个地方都湖光山色、物华天宝、美不胜收、人杰辈出,绝对的宝地!

刘伯温的故里南田就是这样一个被载入《太平寰宇记》的好地方。《太平寰宇记》中说:“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万山深处忽辟平畴,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让焉。”

刘伯温故居在浙江青田县南田乡武阳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县武阳村。正如《太平寰宇记》记载,南田是在万山之中,突然出现的一块肥沃的平地,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美丽。

刘伯温的老祖宗并不是南田人,而是江苏沛县人。

他们家族是怎么到了青田县南田乡武阳村的呢?其实是与朝廷和时代变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在后面我们讲到刘伯温祖先的时候会讲到。但是,对于刘伯温家族搬到南田有另外一种传说。

有一年夏天,刘伯温的祖先刘太公家连连遭遇山洪大雨,房屋被摧毁,衣食都没有着落,生活实在没有办法过下去,于是刘太公一家流落到了浙江丽水。

初来浙江丽水,人生地不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一家子要怎么生活下去,着实急坏了刘太公,有一天晚上,暂避浙江丽水一间寺庙的刘太公做了一个梦。

刘太公在梦里非常着急地问浙江丽水能让一家人生存下去吗,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不久,刘太公的梦中就出现了一只非常奇怪的鸟,它像杜鹃又不是杜鹃。那是一只神鸟!

神鸟在碧绿的秧田上空不停地盘旋,碧绿的秧田一望无际,那画面很是梦幻。少顷,神鸟嘟嘟嘟地叫了起来,刘太公数了一下,神鸟一共啼叫了九声;神鸟过后,刘太公的梦中又出现了一只绵羊,绵羊绕着石磨不停地转,当刘太公想要靠近的时候,绵羊却神秘地消失了,看来,那也不是一般的绵羊,而是一只神羊。

刘太公醒来之后,十分纳闷儿!

他从寺庙的井里舀上来一瓢水,清醒一下脑袋,慢慢地理清昨晚做的梦。

一望无际碧绿的秧田,不就是“青田”吗?

神鸟“嘟嘟嘟”叫了九声,不就是“九都”(南田)吗?

神羊绕着石磨转,不就是“磨羊(发音:武阳)”吗?

刘太公将神鸟、神羊给的“密码”串联起来,找到了自己家族赖以生息繁衍,甚至飞黄腾达的地方,那就是青田县南田乡武阳村!

这样一个颇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让灵秀的南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

一个地方好,光有神话,光有好山好水是不够的,所谓“人杰地灵”,人杰也是一个地方让人向往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我们常常看到,在中国有一些地方,比如绍兴,杰出的人物层出不穷,那是因为,当地的杰出人物常常会带来更好的学风,在社会上,本地的人杰互相拉抬,成就彼此。于是,那个地方就成了人才聚集地,或者说是“人才辈出”。

有一句话说,穷人为什么穷?是因为穷人没有有钱的朋友!

那么,一个地方,为什么能出人豪,很可能是因为那个地方就有人杰!

南田就是这样!

在刘伯温之前,南田就来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富韬!

富韬是唐朝人,官拜工部郎中,松州刺史。富韬本不是南田人,不过,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朝廷变乱,朝中许多人纷纷外逃,富韬就在这一波逃亡的人群中。富韬很早就知道南田是个山中宝地,于是携带一家老小来此地避难。

富韬的到来,为南田带来了浓浓的学术气息。

他在南田开办学堂,为乡亲做了许多有建设意义的事情,为当地播下了好学读书的种子。

富韬后人人才济济,出了好几个朝中大官。

比较有名的是富弼,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和赏识,被封为韩国公。富弼之所以如此有名还因为一副对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蒹莩推富范”,这对联中的“富范”指的就是富弼和范仲淹,他们同为著名大词人,朝廷宰相晏殊的得意弟子。可以想见富弼在当时的名望和地位。

富弼的孙子更是官至朝廷权力的最高部门——枢密院。

他们的后人功成名就之后,回到了南田,成为南田最有名望的家族。

为什么要在这儿讲富氏家族?原因是南田富家与刘伯温家族有着很深的渊源,对刘伯温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刘伯温的母亲和刘伯温的结发妻子都是南田富家的女子。尤其是刘伯温的母亲知书达理,在教育刘伯温的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母亲富氏的谆谆教导,刘伯温能不能最终有所成就都可能打一个问号!

自幼在南田生活,沐浴着清新的空气和阳光,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南田最美的山水,感染着富氏家族留给当地的浓浓书香,这些都让刘伯温能够更健康、快乐地成长。南田对于刘伯温自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终其一生,刘伯温都对这片土地充满眷恋,每一次得意还是失意,南田总是毫无怨言地接纳着从这里走出去的刘伯温。

南田,是一个好地方!

南田,是一个可以产生人杰的好地方!祖上尽是狠角色

如果父辈站在山顶上,儿子就不可能站在山脚。——洛克菲勒

在今天南田乡武阳村,有一座占地三千平方米的庙,是用来纪念刘伯温的,叫作诚意伯庙。这座庙背靠华盖山,西枕天顶湖。诸如沙孟海、于右任、王光英等书坛大师或者社会名流的墨宝留于其间,可见诚意伯庙的地位,以及刘伯温在历史上、政治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诚意伯庙里,有一份重要的文件,是刘伯温家族的族谱。

从这份族谱中可以发现,从可考的家族人物算起,到刘伯温这一辈,一共七代。

中国人常讲一句话“富不过三代”,然而,对刘伯温家族来说,这句话似乎不起作用,刘伯温往上七代都非常显赫,文治武功,羡煞世人!

一世祖刘延庆,是一个《宋史》专门为他立传的人物。刘延庆是北宋保安军人,保安军在今天的陕西志丹县一带。所以,作为北宋著名将领,他主要任务是和西夏、辽作战。刘延庆一生中最风光的是击败西夏精锐部队成德军。并且活捉了敌军头子,一时间成了北宋风头最劲的将军。

所谓人无完人,刘延庆人生中也有一些污点,最主要的是协助奸臣童贯镇压方腊起义。而且跟奸臣们的关系很不错,这也是刘延庆能够成为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等职的一方面原因。

一世祖刘延庆在活捉了敌军首脑之后,变得十分骄傲、刚愎自用。这也为他接下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此后与辽军交战中,刘延庆不复往日的威风,也听不进手下谋士的意见,于是接连遭遇失败,让宋军遭受重大损失,几乎失去了抵抗契丹军的实力,使得契丹军在大宋的土地上为所欲为!

靖康之难前夕,北宋都城河南开封都面临威胁,北宋朝廷发现无将可用。只得让刘延庆负责京城的守卫工作。不过,这依然抵挡不了契丹军队的攻势,不久,刘延庆从开封城里逃走,来到一个叫龟儿寺的地方,骁勇的契丹人不想给刘延庆任何喘息的时机,很快,他们就将龟儿寺包围。刘延庆和他的大儿子被刺死!

一世祖的死带来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让刘延庆的二儿子,也就是刘伯温的二世祖刘光世,还没有上战场动刀枪,就得到了一个封号:楚国公!

朝廷还是有良心的,因为一世祖刘延庆和他的大儿子为朝廷而死!更何况此时的北宋能打仗的将领很少,这也是宋朝从赵匡胤开国以来以“文官治国”留下的后遗症,我们提到宋朝,会想起宋词的华美,会想起热闹的街市,多彩的夜生活。但是,也别忘了宋朝拥有一支不堪一击的军队。

朝廷对刘光世的封赏,说明了刘家在北宋那个时代已经拥有了显赫的地位!

刘伯温的二世祖刘光世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先后做过蕲州防御使、耀州观察使、江东宣抚使,前后被封过荣国公、杨国公。

二世祖刘光世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荣耀无上、作战猥琐!

之所以说刘光世荣耀无上,是因为他是宋朝“中兴四将”之一,与他齐名的都是谁呢?韩世忠、岳飞、张俊!实际上,在当时,刘光世的名望和地位远远高于岳飞等人。当然不是按照战功来说,在专制朝廷,不可能对一个人进行中肯的评价,一个人对主子是不是忠心很可能是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还有门第、与朝廷权贵的关系等都是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刘光世跟他父亲刘延庆一样,跟奸臣童贯、秦桧有着良好的关系。

老爸镇压方腊起义还没有完成,儿子刘光世接着镇压!

刘光世打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刘光世颇能下死手,但是,跟金国作战,刘光世就不行了。刘光世在跟金国作战的时候,常常将大本营设在最后,目的是逃跑方便!为此,刘光世还犯过重大的错误,被朝廷贬官。

可是,对北宋来说,还是老问题,没有将领可用,不久,朝廷又给了刘光世展示自己的机会,在靖康之难中,刘光世咬着牙坚持了一把,死守城池,立下了功劳,于是官复原职。后来朝廷南渡,刘光世也跟着南迁,一步步向着青田县靠近,所以,刘伯温在南田的故居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祖上一步步跟着朝廷撤退下来的。

朝廷南迁之后,更加缺兵少将,刘光世的地位愈加重要。

当时,整个朝廷才二十万军队,刘光世便拥有了五万多。整个朝廷四分之一的军队掌握在刘光世的手中。朝廷很快就发现一个问题——刘光世大到不能倒了!

为什么刘光世手下的士兵这么多?

因为刘光世治军以松懈著称!军队天天吃喝玩乐,天下的流氓混混都愿意加入,混吃混喝,谁不愿意?刘光世干嘛呢?找朝廷要钱啊!“陛下,你看,今儿个又有几百号人加入,粮饷不够,还请有关部门想想办法!”

朝廷中还是有一些忠臣的,他们实在看不下去,叫皇帝罢了刘光世,问题还是前面提到的“大到不能倒!”五万兵马要是反了,朝廷吃不消!再说,积贫积弱的宋朝,到了此刻,元气大伤,已经没有有作为的皇帝镇住局面。所以,对刘光世只能忍!

刘光世这么治军的结果是:金兵渡江已经三日,刘光世还没察觉。毫无例外,宋朝又送走了南方大片领土!

有人会问,就这么一个人,为什么在宋朝地位如此高?

刘光世还是干过一些“大事”的,这里举例一件,予以说明。

公元112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一年,宋高宗赵构被囚禁!发动这次政变的是宫廷扈卫苗傅、刘正彦。当时的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等人都在外面驻守,跟金军作战,苗傅和刘正彦趁此机会将皇帝赵构囚禁。苗傅和刘正彦囚禁完皇帝之后,才发现问题刚刚开始,而不是像他们想的囚禁完皇帝问题就结束了。

苗傅和刘正彦一合计,他们认为当下最有实力的将领是刘光世,如果刘光世班师救驾,毫无疑问,他们俩脑袋都得搬家。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法子,拉拢刘光世。

战争年代,什么最宝贵?除了军权还是军权!

而朝廷中谁的军权最大?当然是国防部长!也就是太尉了!

苗傅和刘正彦现在最宝贵的资源就是皇帝在他们手中,这俩人一琢磨,想出了假拟圣旨这一招。他们第一道圣旨就是拟给他们所忌惮的刘光世的,圣旨上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刘光世,你现在被破格提拔为国防部长,钦此!

刘光世没有上当,这时候,他显示出了政治上的成熟。他毅然决然地率兵勤王,将赵构的皇冠重新戴上。刘光世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破格提拔为国防部长!

对刘光世,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宋史》说:“方之韩、岳,远矣。”《宋史》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从道德上、个人节操上,与奸臣童贯和秦桧搅和在一起的刘光世确实比韩世忠和岳飞差远了。不过,从个人权力在当时势力大小的角度来看,刘光世和他父亲一样,绝对是时代的“狠角色”,实力派人物!

从刘光世之后,刘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刘光世的儿子刘尧仁不再跟随祖辈从武,而是修文。这时候的刘家,也随南迁的朝廷一起到了杭州。

刘伯温的祖上七代因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世祖刘延庆和二世祖刘光世主要以武功闻名于世,而从刘尧仁之后到刘伯温的父亲,他们主要是以修文为主。即使是修文,虽然没有一世祖和二世祖那样的赫赫战功立于天下,但是,在文化上的修为却让刘氏家族文风鼎盛,对刘伯温的成长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刘伯温在其后一生中受用不尽的思想和灵感都是这个家庭多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淀!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或许就是这个意思!感动青田的五世祖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翻开刘伯温的家谱,五世祖刘濠是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物。

与一世祖和二世祖丰富的战争生涯相比,五世祖刘濠的履历上要平淡得多。他曾担任南宋翰林掌书,主要掌管天文、书艺、图画、医官等,是所谓的“冷衙门”的掌管者,同时,刘濠以其出众的才华受到皇帝的赏识,有时候,还干一些皇帝诏书起草等工作。

不过,刘濠做官没有多久,就下岗了。

不是因为刘濠没有做好,而是工作单位没有了,因为南宋灭亡了,新上来的元朝对汉族人十分歧视。刘濠不得不回到了青田县。赋闲在家,以诗文自娱。

有一本叫《两浙名贤录》的书,将刘濠收录了进去。一来可能是因为刘濠是一代大儒,二来则是因为刘濠高尚的品德情操。所以说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并不一定要做大官,或者干着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些事情,表现出一个人应该有的节操,历史终究会记住的。

刘濠回到了青田县南田乡武阳村之后,除了写诗弄文打发时间,还干啥呢?

登高望远!

刘濠登高望远不是看风景,而是看吃饭煮饭时间到了,谁家的房顶上没有冒烟!

如果,那家人的房顶没有冒烟,说明他家一定是生活遇到了困难,刘濠就会毫不迟疑地将钱粮给他送去,让这家人能够吃上饭!

新旧朝廷交替之际,局面混沌不堪,动荡不已,一个人的个体生命在此时显得如草芥般渺小!刘濠是没有心情看风景的,他有的是一颗体恤黎民百姓的心和帮助百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他的善举,深深感动着武阳村的百姓。

如果说帮助当地的百姓解决温饱问题,这是很多人都会做的事儿,那么刘濠在下面这件事情上,就表现出了他非凡的胆略和超人的智慧。

这是一个拯救了几百口人的事件!

刘濠的孙子,也就是刘伯温的父亲刘爚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件事儿的经过是这样的:

宋朝灭亡之后,新朝廷元朝并没有解决好民族矛盾的问题,相反,元朝采取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民族歧视政策,这样的政策导致了各地反元复宋风起云涌。反过来,这又让元朝统治者非常恐慌,对民间的各种活动更是加强了控制,于是这对矛盾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青田当地有一个叫林融的人就是一个反元复宋分子。而且林融在青田举兵,声势不小!这已经是林融第二次干这样的事了,林融第一次举兵反元的时候,就被元世祖忽必烈抓获,请他去“喝了酥油茶”,作为政治大家的忽必烈颇有手腕,将林融放了回来,给反元分子们释放出了善意。

不过,林融并没有理解忽必烈的用心。

他回到青田老家,继续在一个叫四溪的地方举兵闹事,声势比上一次还大!这严重地挑战着元朝统治者本就脆弱的神经。

忽必烈改变了策略,他没有急着发兵讨伐。而是先摸清林融的底细,目标是一网将林融这一帮人通通打尽。

怎样才能知道林融的党羽是谁呢?

忽必烈想了一个今天看起来很幼稚的办法,那就是派一个人下去查,然后写一份黑名单,再照着黑名单抓人就是了!

不久,朝廷负责调查的专使来到了青田。

专使对青田压根儿就不熟悉,还常常迷路,也吃不惯当地的饭菜。专使不可能对着路人甲问,你是不是跟林融反元的?怎么调查啊?专使犯难了。最后,新朝廷还得照老办法做,专使找到当地比较有名望的乡绅、地主来问。

这一下子,乡绅、地主们乐了!

那个杨白劳常常顶嘴,那个谁谁谁见我不下跪……该死的乡绅地主们将村子里无辜的,他们看不惯的老百姓全部报上去了,足足有两千多号人呢!

懒得动脑子的专使也没有实地调查,就将这些无辜老百姓的名字抄好,准备回去交差!

从四溪回都城刚刚得经过南田武阳村。

有村民知道了这件事,跑来告诉刘濠,要刘濠一定要想办法,拯救无辜的村民。

老天开眼,专使路过武阳村的时候,正好下起了大雪!专使深一脚浅一脚,骂声连连。刘濠则赶紧迎上去,将风雪中的专使接回了自己的家,好酒好菜地招待着!专使十分感动。外面下着雪,围炉而坐,酌一壶小酒,颇有诗意。专使对刘濠产生了好感,答应今夜在刘家住下来!

接下来,刘濠该苦苦思索怎么解救这些老百姓了!怎么才能让这一份歪曲事实的名单不至于落到忽必烈手中?

刘濠在屋子里转来转去也没有想到办法,没想到,刘濠十岁的孙子刘爚出了一个主意,说:“我看过很多古代的书籍,古书上有很多战争都是用火攻取胜的,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用火呢?”

小刘爚的点拨让刘濠茅塞顿开!

专使已经被刘濠给灌醉,此刻正呼呼大睡了,估计一时半会儿也不会醒过来。刘濠从专使的包裹中取出那份名单,震惊了!上面足足有两千多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无辜的,如果这样一份名单落到了忽必烈手里,很可能会酿成一场巨大的惨案啊!想来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不能久拖了,刘濠将这份名单上的确是罪大恶极的人抄下来,然后,将这份名单点燃,同时也点燃了自己的房子。

刘家的房子熊熊燃烧着!

刘濠和孙子刘爚奋力扑救,将沉睡的专使从火中救出来,至于专使的包裹,毫无例外,在这场大火中化成了灰烬。

专使醒来,看见包裹没了,一下子慌了神,这回去怎么交差啊?

刘濠则假装说:“真是的,大人,不是我说你,不就一个包裹吗?只要人没有事,就是最大的幸运了!”

专使开始时还支支吾吾,最后,他实在憋不住了,就向刘濠吐露了实情,说那份名单还在包裹中呢,包裹没有了,回去没法交差,这可如何是好啊?专使差点哭了出来!

刘濠见时机已到!便安慰专使道:“大人,我倒有一个办法,让你不必为交差这事儿烦恼!”“快快说来听听!”

刘濠郑重地说:“我在四溪那边有几个很要好的朋友,我可以叫他们去打听,一定会打听到谁是反元分子!”

专使一听,十分高兴,非常感谢刘濠的帮助!

四天之后,刘濠将自己抄下的那份两百多人的名单交给了专使!广大的无辜百姓终于免予被迫害了!

刘濠为了百姓的利益,不惜将自家的房子付之一炬!这不是一个平凡人能够做出来的!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来说,房子几乎成了自己的命根子。刘濠这样的义举很是悲壮,他深深地影响着刘家,尤其是刘伯温的父亲刘爚,自然,这种乐善好施的品德也会进一步传递给刘伯温,而刘伯温的所作所为也证实了这一点。第二章聪颖少年出生时代:元朝是个什么玩意儿

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认为元朝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扬眉吐气、最给力的朝代,具体佐证就是中国在元朝的带领下开疆扩土,先是铁木真从蒙古发迹,入主中原,然后骑着马一路打到了东欧,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超过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不是说着玩儿的,中国现在也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四的大国,但也不过是元朝时国土面积的一小半而已。后来再到忽必烈定都汉地,正式创立元朝。有的人认为,版图辽阔就是有面子,就是国家强大,其实在整体的国家发展面前,元朝算个什么玩意儿!元朝就像是一个靠着蛮力抢了别人地盘的莽夫,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元朝虽然前前后后征服了很多国家,但是让他们来管理天下就像是让只会卖弄武力的大汉去学习四书五经,让女汉子去装小清新一样,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元朝在蒙古人的手上就像是一群不懂事的纨绔子弟活生生败完了全部家产。

首先,经过唐宋的鼎盛发展,这时候的中国本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说实现了封建社会的高度文明,那可是一等一的大国。但是到了元朝,中国又退回了奴隶社会,唐宋奋斗几百年的劳动成果一下子被元朝给玩儿完了,把中国瞬间踢回了原型。

元朝时候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人市”,人市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贩卖人口的市场。元代对人有着三六九等明显的划分,甚至他们根本不把底层的劳动人民当作是人来看待。人市里被贩卖的人都叫“驱口”,他们比平头百姓的地位低,不能随意变更户籍,这些人只能任由主人随意买卖或是馈赠,说起来他们的地位连宠物都不如,这些人就算是被自己的主人打死了,都没人会追究他们一毛钱关系。虽然说元朝法律规定了,要是主人无缘无故打死了驱口,按律应该杖责八十七,呵呵,一条人命才值八十七棍子。而且,你相信主人们能不给这些驱口安些莫须有的罪名吗?反正我是不相信的,所以,在元朝,弄死个驱口真的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这真的是文明社会吗?真想再感叹一句,元朝是个什么玩意儿!可就是这种完全等同于奴隶制的政策,竟然在元朝一直存在着,直到元朝被朱元璋一锅端了,这种畸形的残余形态才被彻底清除。

元朝在国家法律上近乎无耻地宣布各族人的不平等待遇,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把各族人分成了四等,其实说是三等也是可以的,因为“高贵”的蒙古人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唉,中国历经几百年建立起来的文明社会就这么被这个依靠蛮横武力取胜的游牧民族给拆得七零八落,连个渣渣都不带剩的。这第一等人不用说也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才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想我汉人千年来把中原一把手的位置牢牢坐在屁股底下,这一被蒙古人抢走就沦为第三梯队了。

这四等人不是就这么分分玩的,元朝可是把这政策贯彻得淋漓尽致。这么说吧,一个汉人好端端在路上走着,这路上来了个蒙古人,蒙古人要是看汉人不顺眼,二话不说就能上来把汉人暴揍一顿,憋屈的是汉人连还手的权利都没有,就是说你只能抱着头蹲在那儿给人揍。完了你被揍惨了,还没有地方喊冤。因为在元朝,不同等级的人分属不同的机关管理,就算你申诉了,也没人会给你结果的。如果蒙古人跟嗑了药一样收不住手,“不小心”把汉人给打死了,蒙古人也只需出一份埋葬费就了事了。不仅如此,就连科举也有着明显的等级压迫,蒙古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试卷简单,而且起点高,一旦正式委任,最小也是从六品。但是汉人就不同了,同样的考试时间,汉人的试卷比蒙古人的要多许多内容,而且更为主观。主观是什么意思?就是主考官想让你通过就能给你高分,不想让你通过,你就是说出花来,也还是不行!就算汉人万幸通过层层的非人道苛察,最后终于通过考试,也只能从从七品做起,而且高升的希望就跟大海捞针差不多。像这样的制度,在元朝一抓一大把,这样强烈的民族压迫色彩就差加上荧光色突出显示了。

其实,说元朝不行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那就是元朝还真没有传说的那么强大。一说到元朝,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哇塞,元朝可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战斗民族,要不能有这么大的版图吗!”其实,元朝真的没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最多有一两个像铁木真和忽必烈这样战斗值爆表的好战分子,元朝的继承人们还真没有几个可以拎出来说事的。就算是一直被捧上天,至今不知道埋在哪儿的铁木真也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他死的时候,中原还在汉人手里攥着呢!忽必烈虽然征战四方,建立了元朝,但是兴许是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元朝军队的战斗力都跌停板了。忽必烈先后两次出征日本,最后都是以惨败告终。注意,是惨败,那时候日本跟元朝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忽必烈是抱着踏平日本的心情出征的,谁知最后竟然被落后的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忽必烈怎能咽下这口气,七年后卷土重来,可是结果还是一样,被日本赶了出来。想当年唐朝的时候,日本对中国的敬畏之情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可是忽必烈两次出征失败以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仰视直接变成两个蔑视。不仅是日本,忽必烈后来断断续续又出战了安南、占城、爪哇,可是老天好像厌弃了这个曾经是战神一样的英雄,他之后的每次征战全部以失败告终,最后忽必烈只能抱着满腔的遗憾含恨而死。

忽必烈死后,元朝基本上就没什么看头了,正应了九斤老太的那句话:一代不如一代。别提什么开疆扩土了,能好好守住忽必烈打下的江山就是他们祖坟上冒青烟了。出生,需要的是传说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是有点名气的人物,谁还没一两个传说傍身。古代那会儿可不像现在有电脑,有网络,有一大批的水军可以在网上肆意地炒作,古人可以提高知名度的方法就剩下传说了。传说一般都有些神神鬼鬼的,不是天神下凡啊,就是上天钦点的,转世的,等等,现在看来,这些传说的可信度的确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骗骗小孩子人家还鄙视你呢。可是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就吃这一套,一个人说这传说,大家不信,两个人有鼻子有眼地向你宣传这传说,大家就开始动摇了,半信半疑,老百姓心里就想啊:“这人不会真的是神仙转世吧?要是得罪了神仙那可不得了!”如果有三个人在你身边信誓旦旦地跟你讲这个传说,不用怀疑,按照我们老祖宗对神明的敬畏,这是多半就信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人家要真是神仙转世,那可得罪不了。

再说回我们的主人公刘伯温。刘伯温在民间可是和诸葛亮一样的角色,甚至在很多人心中,刘伯温更胜一筹,那名气可是顶呱呱的,在谋略上,刘伯温要是认第二,不知道谁还敢认这个第一,要是骑在刘伯温头上,自己不先硌硬死,也说不定要被老百姓嫌弃的唾沫淹死。根据我们开头提过的“名人必有传说”原则,这刘伯温当然也不是什么凡人,人家背后的传说也是杠杠的。

相传刘伯温他爹叫刘爚,刘爚也是个饱读诗书的有志之士,我们前面说过,刘伯温的祖父曾经救过青田百姓,真是有什么样的爹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这刘爚读的书多,人家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是这元朝不争气,政治艺术样样不行,还整天压榨欺负汉人,刘爚看不惯,前前后后搭救了不少抗元义士。你说这刘爚要才有才,要义有义,老天应该不会亏待他的。但是老天就是这么顽皮,非让刘爚不痛快,怎么说呢?刘爚他没儿子!这古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要是谁家没个男丁,断了香火,那可是家族罪人啊,百年之后怎么去见自己的祖祖辈辈啊!所以这刘爚急,刘爚他老婆比他更急。

其实,老天没让刘家赶紧生个大胖小子,这是攒着劲给刘家憋个大的呢!这天,青田小镇上来了个道士,至于这道士长什么样,还不都是一袭青衫,须发皆白,仙风道骨,传说里能够预言主人公降世的无外乎和尚和道士。这道士到青田逛了一圈,对围观的百姓说道:“我看这青田将来必出旷世奇才。”刘爚也是见过世面的,他心中隐约觉得这道士并非凡人,连忙把道士请到自己家中,好茶伺候着。道士看了刘爚两眼问道:“先生可是还没有子嗣?”刘爚见道士一下子戳中自己最闹心的事,赶紧施了一礼问道:“不知道长可否告知在下有何破解之法?”要我说,这生孩子是夫妻俩的事,一个看破红尘的道士能给你支什么招!我看刘爚真是想儿子想疯了。那道士在刘爚家四处转了转,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突然刘爚家后院的土丘上盘旋着几只白鹤,接着一股黑烟徐徐升起,白鹤随即扑棱着翅膀向南田山飞走了。道士赶紧掐指一算,问道:“敢问这里是否安葬着令尊大人的骸骨?”刘爚一见道士又说对了,连忙点头,现在估计道士让刘爚干什么,刘爚都会深信不疑地去做。道士闭起眼睛,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然后说道:“这是先人亡灵不安,可把令尊的骨骸迁往白鹤盘旋的桑树下安葬。”道士说完就绝尘而去,只剩下刘爚一个人还呆愣愣地站在原地膜拜活神仙的风采。等到连道长的影子都看不见了,刘爚才一个激灵回过神来,他突然想到自己父亲临终前的情形:二十年前,刘爚的父亲身染重病,那年冬天特别冷,眼看着父亲就要撑不过去了,刘爚一直在父亲身前守候,生怕自己的老父亲冷不丁就走了。忽然,刘爚的父亲缓缓睁开眼,艰难地拉着刘爚的手说:“为父死后,一定要把我葬在南田山主峰上,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梦到一团白色的怪物把我带到了南田山上,到了山顶,白色怪物就消失了,只剩下一群白鹤盘旋在桑树上,为父想这也许就是天意,你要切记啊!”说完,刘爚的父亲就咽气了。后来刘爚忙着打理老父亲的后事,竟然把这档子事忘记了,亏他父亲死前还专门叮嘱他,真不知该说刘爚什么好!刘爚一回想立马冒出一身冷汗,赶紧翻皇历找了个良辰吉日准备把老父亲的遗言完成。

这天,刘爚亲自起出父亲的骸骨,用白布裹好,带上几个家丁前往南田。刚刚出了家门,一阵大风就把家门口的柳树吹断了。刘爚不敢耽搁,赶紧背牢父亲的骸骨加快脚步向南田山进发。可是到了南田山上,刘爚竟然迷了路,刘爚好歹在南田生活了几十年,这南田山上哪一块土地没有刘爚小时候调皮闹腾的身影,可是现在刘爚确确实实迷路了,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出路,更别提找桑树了!刘爚心中烦闷再加上肚子早就咕噜噜叫唤了,他一屁股坐在脚边的石头上想着:“这牛鼻子老道该不是诓我的吧,上哪找劳什子桑树。”正当刘爚准备爬起来再找最后一遍的时候,身后突然跳出来一只兔子,这兔子就跟呆呆傻傻一样,只顾蹲在刘爚脚边,一动不动。刘爚第一次见到这么不欢脱的兔子,就好奇地多看了两眼,突然又是一阵大风吹来,这风算是吹醒了刘爚,原来刚才家门口的那阵风也没那么简单:柳枝折断就是“柳”失木,即卯。卯可不就是兔子吗!刘爚一拍大腿,高兴地对兔子说:“兔子,你可是有话对我说?”兔子竟然真的点了点头,然后带着刘爚来到了一座山峰,然后兔子一溜烟儿就跑没了,跟刚才的木讷呆滞完全两个样。刘爚看着周围光秃秃的石块又陷入了迷茫,这哪里适合下葬呢?其实刘爚只是想给自己的父亲找个安睡的地方,怎么就这么难呢!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正当刘爚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眼角瞟到头顶上的云雾里好像有白鹤的影子,刘爚就像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一样,一口气爬到了山顶,果然,悬崖边有一棵苍老的桑树,桑树上缀满了桑葚,树顶还有几只白鹤在盘旋。刘爚心中不禁惊叹,竟和老父亲与道士讲的十分契合,这世间的事还真是说不准。刘爚赶紧把老父亲的骨骸埋进桑树下面,恭恭敬敬磕了头这才打道回府。

刘爚回到家后就把这事和老婆一说,他老婆听得也是又惊又恐。一个月后,刘爚的老婆也做了一个怪梦,梦里也出现了白鹤,这白鹤在刘家的出镜率还真是高。刘爚老婆梦见白鹤就飞在自己头上,还对着自己叫了三声,她刚想说话的时候,那白鹤竟然变作一股青烟直接钻进了她的嘴里。那青烟就像一股热气一路蹿到刘爚老婆的肚子里,刘爚老婆吓得醒了过来,这么一闹腾,刘爚也睡不成了,夫妻俩干脆点上灯好好合计合计。第二天一早,刘爚就请来大夫给自己夫人诊治。这夫妻俩眼巴巴地看着大夫搭脉,可是大夫说的话差点让夫妻俩抱头痛哭,原来刘爚老婆怀孕了!两口子盼了这么多年,终于盼来一个孩子,能不高兴吗?刘爚心想,难道是父亲灵气使然?

自此之后,刘爚老婆就成了整个刘家的宝贝,这位可是肩负着延续刘家香火的重点保护对象,那要是磕着碰着了,这得去找谁?总不能把刘老太爷再挪个窝吧!

再说刘爚老婆肚子里的这个孩子,他来得不同寻常,就是生产,也不走寻常路!别的孩子都是十个月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这小家伙足足待了十二个月也没有要出世的意思,要不就说人家来头大,架子大。可是这熊孩子这么赖着不出来,可苦了自己的亲爹亲妈了。只听过早产的孩子,还没听过迟迟不落地的孩子。刘爚夫妻俩真够坎坷的,要个孩子还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正当这两人愁眉苦脸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时候,道长不请自来了。哎呀,刘爚看见道长就跟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连连拜托道长救救自己的孩子和老婆。道长依旧是那副扑克脸,冷冷地说道:“刘先生莫急,时辰还未到。”刘爚一听这话就急了:“道长,我内人怀孕可都超过十二个月了,道长你可不能骗我!”道长摇了摇头说道:“刘先生,贤妻所怀并非等闲之人,故而耽误久了一点,只需再静待七日即可。”道长说完就起身告辞,任刘爚怎么挽留也不顶用。

七日后,刘爚老婆果然生了个大胖小子,这个让所有人一通好等的孩子就是刘伯温了,据说刘伯温乃是仙鹤转世,就这样,千古奇才刘伯温终于来到人间了!刘伯温是“神童”?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可是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代代都有让人叹服的当世豪杰,只要你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放眼望去人才这东西哪哪都是,中国乃是泱泱大国,还能缺得了人才了!再说这人才吧,当然最多的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积累知识成才的,毕竟上帝愿意宠幸的人并不多,但是也不乏从小就聪明绝顶,被大家称为神童的,这应该就属于上天比较偏爱的一类人。小时候启蒙早一点,比同龄人早点开口说话、多会背点之乎者也、对子对得快狠准、文章写得小有成就,那都会被大家捧成小神童,毕竟,谁家出了个神童能不嘚瑟。神童虽然在小时候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机智和聪颖,但是长大后仍然能够继续做先锋,起到带头作用的并不是很多,上帝他不是个长情的人,能够眷顾你已经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求不到的财富,想让老天一辈子宠着你,自己不干出点成绩来那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神童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变得平凡,最后终归于“泯然众人矣”。

但是刘伯温就可以说是老天比较眷顾,不,是非常宠爱的那一个,刘伯温不仅后来这么叱咤风云,站在时代的前端,人家小时候也是很出彩的!

刘伯温还小的时候就展现了过人的天赋,在别家小孩还吵着要出去玩的时候,刘伯温就已经开始主动待在自家书房里像海绵一样渴求知识了。刘伯温小时候是父亲领着他认字的,都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现在看来,刘伯温他爹这启蒙工作完成的还是相当有水平的。刘伯温对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不像有些孩子,都是算盘珠子,不拨不动。刘伯温总是努力抻着小短腿爬上比他还高的书桌,一本正经地读书习字。据说刘伯温读书的速度非常快,我们不是有个成语叫“一目十行”,这成语当然是夸张的,只是形容读书快罢了,但是刘伯温却是确确实实地一目七行,这不是眼睛太大就是真的是块读书的料。

刘伯温像小蜜蜂一样孜孜不倦地读书肯定是有收获的,十二岁的时候,刘伯温就考中了秀才。别说秀才是个芝麻大点的功名,有的人一辈子也就只是个秀才而已。况且,十二岁的你在干嘛?上小学,和小伙伴一起翘首等待放学?放学后丢掉书包一通疯玩儿?说刘伯温是神童那是街坊四邻公认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刘伯温小的时候还有件趣事呢,据说延祐年间新科状元胡蒙带着两个好兄弟去丽水出游,古人读了一辈子圣贤书为的不就是有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这胡蒙及第之后春风得意,从温州一路吟诗作画,风光无限。快到青田的时候,胡蒙听见岸边有人喊搭船,就伸头观望。岸边站着一个小孩子,手中还拎着文房四宝。胡蒙心想:“哪家的小毛孩子,竟然叫我堂堂状元爷的船。”胡蒙心里吐槽了两句就缩进船里去了,也没让船家靠岸。可是岸边的小孩子不干了,我让你靠岸,你竟然无视我,不靠岸我就继续喊!小孩子又扯着嗓子喊了一声:“这是胡大人的船吗?快快靠岸!”胡蒙听见这话心里就犯迷糊了:“我这状元难道已经家喻户晓,连七八岁的孩童都认识我了?”胡蒙想到这就得意起来,这才让船家停了下来,缓缓地靠了岸。

这个不死心非要拦下状元爷的船的小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刘伯温,这刘伯温等船靠岸后就“腾”地一下跳上了船,其实刘伯温这小孩还是非常有教养的,他对着船上坐得安安稳稳的三个帅哥有礼貌地一一施礼,刘伯温刚想说话,胡蒙就问道:“你一个小孩子,不在家老实待着,怎么自己一个人跑出来?”刘伯温一听这话心里也有点不高兴,他回道:“学海行舟,渴饮墨水,饥餐文章。”“呦呵,口气还挺大!”胡蒙听完就笑了,“让我来看看你到底有多大能耐。”这胡蒙怎么说也是见过世面的成年人了,一个小孩说的话也能激起他的胜负欲,果然是年少轻狂,沉不住气。

胡蒙那是打定主意要难为难为刘伯温,他自顾自地端起桌上的茶,看也不看刘伯温接着问道:“小孩你多大了?”刘伯温年纪虽小,可是好赖话还是听得出的,他也看出来这胡蒙是有意要刁难他了,刘伯温也不着急,他可是将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谋臣,怎么能没两把刷子。刘伯温看了胡蒙一眼说道:“幼雁展翅天上飞,一翼高来一翼低;一年之中来一次,一月之中飞三回,我几岁你们猜猜。”听完了刘伯温的话,船上的人大眼瞪小眼,都不知道这小娃娃到底几岁,只有胡蒙心里猜出了刘伯温今年八岁,胡蒙怎么说也是万里挑一的状元,要是这小小的谜语都猜不出来,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但是看见与自己结伴而来的两个兄弟吃瘪的模样,胡蒙也觉得跌份儿,竟然输给一个小屁孩,不行!这场子一定得找回来!

胡蒙的花花肠子绕了几道,终于想出了好点子,他说道:“小孩,我们三个人和你联句组诗,你看可好?”也得亏胡蒙能想出这馊主意,三个大人欺负一个小孩,您也不嫌丢人。赢了,您胜之不武,输了,您还是回家种地吧,这状元名号趁早让位。但是刘伯温自己肚子里有多少墨水自己当然清楚,他想也没想就应承下来。胡蒙没想到这小屁孩真敢答应,他担心这小孩等下要是真的对上来了,那岂不是打自己的脸,于是状元爷又想出一计:“但是有个条件,每句七个字必须是同一个偏旁。你要是联的好,我这位置便让给你坐,若是联的不好,就向我们三个人喊声爹爹。”我都替胡蒙汗颜啊,怎么说得出口的!刘伯温估计心里也吐槽这新科状元实在是太小心眼儿了,不过刘伯温自己完全有赢的把握,岂是胡蒙刁难刁难就能吓住的。

胡蒙三人凑在一起,讨论半天后终于出了题目:“浙海江深波浪流,悠悠思想愚悲愁;寒窗寄寓空寂寞……”写完后,胡蒙还颇为自恋地端详了一会儿,这才趾高气扬地让人递给刘伯温,想看这小孩对不出来一脸为难的样子,可是现实再一次狠狠打了胡蒙一巴掌,刘伯温只是看了两眼就提笔对上了最后一句:“达道逍遥远近遊。”胡蒙接过纸,不敢置信地看着刘伯温,不管是对仗还是意境,都非常出彩,胡蒙这下真懵了,难道要自己让位子给刘伯温,让给这个毛还没长齐的小娃娃,自己可是当今圣上钦点的状元,竟然输给了一个小孩子,这事要是传了出去,今后还怎么混啊!胡蒙想来想去,不能就这么便宜这小子,正巧船到了青田境内,胡蒙看着岸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又想出了一个主意。

胡蒙指着船外的湖面说道:“这船靠岸,你要是能即景作诗,我给你五十两怎么样?”刘伯温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其实刘伯温也不是在乎这点钱,他就是想看看这新科状元还能怎么耍赖。刘伯温想了想吟道:“小小一只舟,乒乓水面游;轻轻扳转舵,叽咯到滩头。”胡蒙这次都要被憋成内伤了,怎么就治不了这小屁孩呢,难道自己一世英名真要栽在这儿了?刘伯温看着胡蒙手中还是一片空白的宣纸,乐呵呵地说道:“这位置是让给我的吗?”胡蒙一听,心里头更加堵得慌了,这小孩一语双关谁听不出来啊!明明就是在嘲讽自己。胡蒙脑子一热,又想出一个馊主意,要说这胡蒙,肚子里究竟有多少墨水不太清楚,但是馊主意那真是一箩筐一箩筐地往外冒啊。

胡蒙弯下腰假装非常真诚地看着刘伯温,说道:“小弟弟啊,我带你去我朋友家转转怎么样?”刘伯温猜不出胡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但是自己任务还没完成,只好由着胡蒙拉他下了船。胡蒙领着刘伯温七拐八绕,最后竟然在衙门口停了下来。胡蒙二话不说,上前就敲起了升堂鼓,然后拉着刘伯温对县官说:“大人,这是我外甥,今日无缘无故出手打我,还请大人明断。”刘伯温这会儿也弄明白胡蒙到底想干什么了,敢情是文的不行就来武的,先扣一黑锅再说!刘伯温心中虽然气愤,但是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好戏才刚刚开始”。

县官听了胡蒙的话,转头问刘伯温:“他真是你舅舅?”刘伯温点了点头回道:“回大老爷,是我舅舅,我刚才的确打了舅舅。”胡蒙一听刘伯温竟然承认了,心中扬扬自得,想到:“这小孩果然还是嫩了点,这么一吓就蔫儿了。”县官听了刘伯温的话,立马说道:“无知小儿,目无尊长,来人啊!罚二十大板。”胡蒙站在旁边,可劲儿憋着笑。刘伯温看了胡蒙一眼,又回过头对县官说:“大老爷,我打舅舅是因为我父亲流落他乡,已经多年没有音信,我和母亲相依为命,谁知我这舅舅赌博输了钱,竟然把我娘亲给卖了,我实在是无家可归,这才动手打了舅舅。”胡蒙听完这话,整个人都呆了,这都哪跟哪啊!还来不及解释,胡蒙就被衙役摁在了地上,准备执行县官刚刚判下来的四十大板。胡蒙完全没了刚才的气度,胳膊腿乱晃,嘴巴里还不停地喊着:“冤枉啊,别听这小子瞎说,我没有!”可是谁还听得进他说的话,大家都被他的恶行气得七窍生烟。

眼看着板子就要落下来了,状元爷就要屁股开花了,刘伯温又淡淡地喊了一声:“且慢!”说着就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递给了县官。县官不明所以地打开手中的锦书,这一看不得了,县官看完了脸都白了,差点从座位上跌下来,他连忙喝止衙役,哆哆嗦嗦地把狼狈的胡蒙扶了起来,嘴里不停念叨着:“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状元爷,多多恕罪!”原来,刘伯温递给县官的不是别的,正是当今圣上御笔亲书的诏书,这可是证明胡蒙身份的宝贝,丢了这个,胡蒙可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掉脑袋的!胡蒙看见县官手中的诏书,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的诏书原来是被刘伯温捡到了,一时间高兴、惊惧、庆幸一股脑儿全涌了上来,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好不精彩。

原来,胡蒙在温溪江边玩得太过忘形,连丢了诏书都不晓得,幸好刘伯温见到了,一路追了过来准备把诏书还给胡蒙,可是胡蒙不识好歹,一而再再而三难为一个八岁的小孩子,刘伯温这才迟迟没有交还诏书。

胡蒙接过县官手中的诏书,小心翼翼地收进怀里,这才诚心诚意地向刘伯温道歉,连连称刘伯温乃是甘罗在世,当世神童。好老师胜过好妈妈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女子是不可以入学的,古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女子早已撑起半边天的现代社会,这句话大多是用来调侃的,很多女大学生在疯狂地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就会抱怨一两句:“女子无才便是德,何必读书考试。”当然,现代看来,这些都是笑话,纯属吐槽。但是在古代,这可是切切实实的至理名言。古代的女子只要能温温柔柔地伺候丈夫,女红做得出类拔萃,孝敬公公婆婆,那就是模范女性了,读书向来不是女子应该追求的东西。但是很多大家之后、名门闺秀还是会读一些《列女传》、四书五经。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人家有资本!穷苦人家还送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去学堂!笑话!连饭都吃不上,没狠心把闺女卖了或是送人就已经不错了,何谈读书习字。但是书香门第不一样,人家家族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就算生出了女儿,也要让闺女在成为才女的道路上可劲儿蹦跶!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才女,有哪个不是书香门第里熏陶出来的。

刘伯温的母亲富氏就是这么一位世家小姐,富氏妇人是宋朝的著名宰相富弼之后,有这么可靠的家庭背景,刘伯温的母亲自是知书达理。刘伯温他爹虽然人不错,但是老天不厚道,早早就把刘爚给召唤上天了。所以,刘基跟着母亲更多一些,母亲对他的影响也比较大。但是,再有天赋再勤奋的女性在万恶的旧社会也难有所作为,所以,就算富氏夫人想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传授给自己的宝贝儿子,她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好妈妈还是比不过好老师。

刘伯温的老师是当代非常有名的大儒郑复初,话说这老师还是刘伯温的父亲带着他去找的。虽然刘伯温的亲爹死得早,但是他倒是给自己儿子找了个好老师,为儿子将来的求学之路打好了基础,这里要给刘伯温的父亲点个赞:“您还是很靠谱的!”

刘伯温小时候是父亲母亲亲自启蒙的,从最最基础的《三字经》开始学习,一开始就像同龄的小孩子一样是在家乡的私塾里读书学习的,但是渐渐地私塾老师就招架不了刘伯温这个小神童了。人家私塾老师也就是一秀才,靠着教教村子里的无知幼童读书习字赚点生活费,可是刘伯温简直就是一部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经常提出一些让私塾老师也哑口无言的问题。刘伯温的父亲发现小小的青田已经窝不下自己的宝贝儿子了,于是带着才十四岁的儿子出远门了。这应该是刘伯温第一次走出青田,这次出门可不是游山玩水,刘伯温的父亲这是带着他去拜师求学。

父子俩来到了处州府治括城,刘伯温准备进入郡库读书。在当时,能够进入郡库读书绝对是能够让全家人脸上倍儿有光彩的一件事,这话怎么说呢?因为这个郡库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每年郡库只收二十五名学生,那竞争可比如今的高考激烈多了,相当于国内顶尖的学府,只招收每个省市的状元一样。而且,郡库只认实力,其他一概不管,别说你家里有背景,你爸是李刚,就算你爸是天王老子,只要你不够格,人家郡库就是不会看你一眼。

刘伯温就是个走到哪都要发光的大金块,当然不会让郡库的入学名额白白溜走,他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天生聪颖灵活的脑袋,从一大批入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郡库新生,而且是新生中的领头羊。

刘伯温在这所鼎鼎大名的公立高等学府究竟学了什么呢?话说郡库的学生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才华斐然,能够教他们的老师当然也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刘伯温在郡库主修的是《春秋》经,《春秋》是当时科举必考的科目,就像我们现在的语文数学一样。

在这段时期,刘伯温遇到了对他一生都有很大影响的恩师——郑复初,就像我们标题说的,好妈妈不如好老师,这话真是没错。刘伯温的母亲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家闺秀,但是毕竟是在封建社会,妇道人家的见解还是略逊一筹,但是郑复初就不一样了,这位先生的名号可是响当当的,只要是在学子中说出郑先生的名号,那肯定是收到一致的好评,这可是大师级的人物,是很多学子崇拜敬仰的对象。

郑复初原来不叫这名字,人家父母给的名字是郑原善,后来兴许是书读的多了,觉得自己原来的名字不够有内涵,不够深远,于是自己改了一个颇有涵养的名字——复初,回复初心,追本溯源,瞧!这名字多符合郑复初研究的理学精髓,多有范儿!

郑复初是非常正统的读书人,在理学上的造诣可以说是当时的佼佼者,而且郑复初博学多才,什么都喜欢研究研究,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都有涉猎,这和刘伯温倒是有些相像。郑复初一开始也不是个教书的,他原来是朝廷命官,政绩也是拿得出手的。但是文人普遍的毛病就是自命不凡,郑复初也不例外,他觉得那些溜须拍马的人都是宵小之辈,不屑与之同流合污,而那些官位比他高,但是能力又不如他的在郑复初的眼里都是狗屎,别说奉承巴结了,就是站一块儿,他都觉得掉价。你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下场!郑复初在朝中处处受到排挤,提拔是不可能了,没人落井下石就得知足了。郑复初在朝中实在混不下去了,这才跑到处州当了个录事,顺便在郡库教书。

郑复初虽然仕途之路走得不怎么顺,但是学术之路走得那叫一个四通八达。郑复初号为“四经师”,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精髓,跟在郑复初屁股后面想要拜师的学子能排好几个大长队,刘伯温能遇到这么个有水平的老师也算是他的福气。

说到这对师徒,其实一开始也不是那么对盘的。郑复初一开始看不上刘伯温,觉得这么个毛头小子虽然顶着“神童”的名号,但毕竟是山沟沟里出来的,肚子里肯定没什么墨水,不值一提。但是郑复初很快就发现自己看走眼了。

郑复初教的《春秋》经虽然是科举必考的科目,但是这部儒家经典晦涩难懂,很少有人能真正弄明白《春秋》经里的知识,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懂个皮毛。但是刘伯温仅仅默读了两遍就能倒背如流,还能够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说出自己的见解。郑复初看见刘伯温也不是等闲之辈,心中想这小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于是专门把刘伯温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