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经济基础知识 中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5:37:35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经济基础知识 中级

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经济基础知识 中级试读:

前言

组织编写本书的初衷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又称“经济师考试”)是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由国家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经济专业初级资格、中级资格考试合格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颁发《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经济师就是从事经济方面工作的人。经济师考试是对经济领域从业者的工作能力评定,它是一种职称认定,能提高职称所有者的薪资待遇和威望。经济师可以分为很多专业,专业知识分为工商管理、农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管理、邮电、房地产、旅游、建筑等。由于经济师专业涵盖范围的广泛性,因此,几乎从事各行各业经济方面工作的人都可以报考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科目是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的两门考试科目之一,主要考查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各经济领域的职业范围宽泛,对工作要求也各不相同,除了应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运用。同时,考虑到参加该考试的考生大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对于面广量大的知识点,难以抓住考试的重点与难点,加上缺少对考试环境的认识与了解,往往应考压力较大。因此,为了配合各省(市)开展的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帮助广大考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复习要点与复习方法,熟悉考试环境,提高应试能力,我们组织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培训及高校的行业专家,在深入研究与剖析历年考题、总结多年考试辅导经验的基础上,以最新考试大纲为蓝本,以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主线,采用“考情分析+知识讲解+例题剖析+光盘题库”的学习模式,精心编写了本书。

本书能给考生带来的帮助

1. 紧扣考试大纲,明确复习要点,减少复习时间

本书以最新的考试大纲为依据,深入研究了近几年的考试真题,在全面覆盖和对应考试大纲各考点的基础上分章进行讲解,不仅有清晰的知识结构,而且准确地对各考点进行考情分析,归纳有效学习方法,帮助考生抓住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

2. 详细讲解大量真题和例题,揭示命题思路,点拨应试技巧

在对各考点的讲解过程中结合不同类型的考试题型,配有丰富的历年考试真题和典型例题讲解,并同步给出答案和解析,考生不仅能通过题解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熟悉各种考试题型的解题思路与命题特点,提高应试能力。

3. 讲解浅显易懂,配有相关图示和举例,一看就懂

考虑到枯燥的文字不便于理解,同时部分考生接触经济学领域的时间不长,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因而本书以新手学习的角度进行辅导,尽量做到语言描述清楚、浅显,并通过生动、形象的示意图、表格和贴近工作的实例等,让考生一看就懂。

4. 提供专家小栏目,掌握命题规律,提高应试技能

书中提供“专家课堂”“考场点拨”和“知识链接”3个小栏目,其中“专家课堂”栏目主要总结学习方法和对重点的归纳;“考场点拨”栏目主要剖析各知识点的出题规律并给出应对策略;“知识链接”栏目主要对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说明。

5. 各章末提供自测练习题,考生可反复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在各章最后,按该章考点所涉及的不同题型提供自测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是根据其对应考点在考试中的命题类型及方式精心设计的,其参考答案在本书附录中提供(详细解析可通过本书配套光盘中的“教材同步题”板块进行查看)。考生通过自测练习题,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点,还可进一步掌握考试重点,并能对其他类似考题做到举一反三。

6. 配套题库版光盘,模拟考试环境,复习更高效

本书配套光盘主要提供“考试指南”“教材同步题”“考点精练”“题型精练”“历年真题”“模拟考场”等板块。其中,“模拟考场”板块完全模拟真实考试环境,能将考生“提前”带入考场。光盘中,所有考题均是精心挑选的历年真题和专家编制的预测题,全部有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能有效地帮助考生在模拟演练中熟悉答题思路,明确考查重点,突破复习难点。

怎样使用本书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使用本书,建议阅读以下几点小提示。

充分了解考试要求,明确复习思路。建议考生先仔细阅读“考纲分析与应考策略”,充分了解考查的知识点,弄清考试重点,掌握复习方法,了解考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题技巧。

抓住考试重点,有的放矢。建议考生不要采用题海战术,因为并不是练习题做得越多就越好,考试是随机抽题,考题的要求也千变万化,但考查的重点与方式基本不变。因此,考生应注意对各种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这样在复习时才能抓住重点,掌握解题要领,以不变应万变。

将教材与配套光盘结合使用,更利于复习。建议考生将复习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放在每章要求掌握和熟悉的考点上,然后通过配套光盘提供的模拟考试系统进行反复练习,不仅能熟悉考试环境,还能检测自己的掌握情况,以便结合教材上的讲解查漏补缺。

作者团队

除了本书编委会成员外,参与本书资料收集整理、部分章节编写、校对、排版、光盘制作等工作的人员还有:熊春、肖庆、李秋菊、黄晓宇、蔡长兵、牟春花、李凤、蔡飓、曾勤、高利水、张程程、郑巧、李巧英、廖宵、何晓琴、蔡雪梅、罗勤、李星等。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尽管编者精益求精,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联系邮箱是:lisha@ptpress.com.cn。

最后,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过不了的考试。衷心祝愿所有的考生顺利通过考试!编者考纲分析与应试策略一、考情简介

经济师考试指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且遵纪守法、符合规定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考试。经济师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

经济师考试设置两个级别,即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参加考试并成绩合格者,将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并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发放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申报经济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取得大专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6年。(2)取得本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3)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5)取得博士学位。(一)考试科目

经济专业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考试均有2个考试科目,分别为经济基础知识(初/中级)、专业知识与实务(初/中级)。

目前,初、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均分为工商管理、农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管理、邮电、房地产、旅游、建筑12个专业,其中,运输分为水路、公路、铁路、民航4个子专业,共15个专业。

报考人员均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2个)应试科目,方可取得资格证书。(二)考试形式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各科试卷均为笔试客观题,且采用在答题卡上作答的形式。考生应考时应携带钢笔或圆珠笔(黑色或蓝色)、2B铅笔、橡皮及计算器等。(三)考试题型与题量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两个科目的考试题型与题量如下表所示。

经济师考试合格分数线基本一致,即各科合格标准均为84分。(四)考试时间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一次,报名时间一般为7~8月,当年印发的考试大纲用于当前年度考试。

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11月初(11月第一个星期六)。原则上只在地级以上城市设置考场,必要时可在县设置考场。

每科考试分为两个半天进行(上午和下午各考一科),各科考试时间均为2.5小时。

各地考生可登录自己所在地人事考试部门的官方网站查询报考通知。二、考纲分析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科目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分为以下6个部分,共36章的内容(考试大纲的详细内容可参见本书配套光盘)。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第六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第九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部分 财政

第十一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第十三章 财政收入

第十四章 政府预算

第十五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第十七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第十八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十九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第二十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二十一章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第四部分 统计

第二十二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第二十三章 描述统计

第二十四章 抽样调查

第二十五章 回归分析

第二十六章 时间序列分析

第五部分 会计

第二十七章 会计概论

第二十八章 会计循环

第二十九章 会计报表

第三十章 财务报表分析

第三十一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第六部分 法律

第三十二章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第三十三章 物权法律制度

第三十四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三十五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三十六章 其他法律制度(一)重点难点分析

全书六大部分中,第一部分所占分值比重最高,为21%左右;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六部分的分值比重约为17%,属于第二重要的内容;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所占分值比重最少,但也约占15%。因此,总体来看,全书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较为平均。换言之,每个部分都很重要,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从章节来看,可以更容易看出考试考查的热门范围。下面将各章考核要点、约占题量,以及各部分在考试中所占比重汇总如下表所示(各章题型均可能涉及单选题和多选题)。续表续表续表(二)内容结构分析

从内容结构上来说,《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讲解了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等6个部分的内容。其中,经济学基础的内容最多,也是考试中最重要的部分;财政、货币与金融、法律部分次之;会计部分的内容虽然较多,但考试比重却相对更轻;统计部分内容最少。各部分的内容结构大致如下。(1)经济学基础。这一部分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和宏观经济学角度全面讲解了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其中,第1~6章为微观经济学,第7~10章为宏观经济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供求、消费者行为、生产与成本、市场结构、生产要素市场、市场失灵、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就业与失业、国际贸易等。(2)财政。这一部分从政府的角度讲解了通过财政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知识。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物品、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政府预算、财政管理、财政政策等。(3)货币与金融。这一部分从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角度讲解了与经济学相关的知识。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供求、货币均衡、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等。(4)统计。这一部分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讲解了利用统计工具分析经济数据的知识。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基础、描述统计、抽样调查、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5)会计。这一部分从会计学的角度出发,讲解了与会计核算、分析等相关的知识。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概论、会计循环、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等。(6)法律。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与经济相关的多部法律制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工业产权法、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三、学习方法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这门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密集,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并消化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掌握了一些合理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约学习时间,这对于学习时间有限的考生来说尤其重要。

下面介绍几点学习方法,供考生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收集信息,制订计划

参加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需要先弄清楚考试的具体情况,主要问题如下。(1)当年的考试时间是哪天?考试报名是哪天?现在离考试还有多少天?是否来得及学习应考?(2)考试专业如何选择?建议根据自己的岗位来选择经济师具体的专业,如人事部工作人员可以考人力资源专业,银行职员考金融专业,超市管理人员考商业专业,施工单位工作人员考建筑经济专业,从事房地产工作的考房地产专业,从事航运的就考水路运输专业等。(3)初级和中级经济师的报名条件不相同,自己是否符合相应级别的报名条件?(4)各科目的考试内容(考试大纲)与往年相比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变化在哪里?(5)考试形式有无变化?考试的题型有哪些?各类题型大致占多少分?(6)有哪些考试资料是自己可以利用的?能否找到前几年的考试真题及标准答案?

上述考试情况,考生可以通过当地人事考试官方网站或该考试指定报名网站了解,或通过往年的考试真题来分析获取。

在此基础上,考生可以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一定基础的考生可以通读一遍教材,再根据以往经验做一些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查漏补缺,重点针对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强化;没有基础的考生可以参加培训班进行学习,请有经验的老师为自己把握各科重点,解析难点,分析考题,了解命题思路,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二)精读教材,系统学习

教材是考试大纲的具体体现,考试的命题范围、命题依据一般都不会超出教材。通过我们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发现经济师考试真题中有近60%的试题都是出自教材的原文。因此,对教材进行反复通读、精读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一般来说,学习过程中,应该对教材进行3遍以上的解读。第一遍是按章节通读,目的是对教材体系有系统的了解,找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及疑点;第二遍是精读,即阅读的同时要带着问题理解有关知识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第三遍为快读,即跳过已经掌握的内容,重点在于查漏补缺。

精读时,要认真做好笔记,勾画重点,对各章节的重点掌握程度做到了然于胸。(三)归纳总结,巧学巧记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

在通读教材以及进行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法、综合分析法等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再对结论进行适当的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将教材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做一些与具体实际相关的习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全真模拟,反复练习

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做一些试题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查漏补缺。对于什么地方没有学习到,什么地方掌握得不好,什么地方不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合理调整复习时间和内容。

历年考试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之一。通过做历年试题,可以尽快地掌握重要知识点,了解考试的考查点和侧重点,从而对考试能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历年试题的重复率较高,今年考过了,明年还可能会考,所以适当做一些出现频率高的试题,也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本书在逐一讲解各考点的过程中,还以近几年的考试真题以及由相关专家编写的模拟题为例进行剖析,学习时可以详加揣摩。此外,在本教材各章节最后面都附有大量自测练习题,考生每学完一章教材后,可以通过做练习题达到巩固与掌握的目的。

对于试题的练习,应注意以下3点。(1)不提倡无休止的题海战术,更不支持采取背题的方法。除了对教材上的习题进行练习外,还可以使用本书配套光盘中的题库系统进行模拟练习,其中的试题大多来自历年考试的真题以及由相关专家编写的质量比较高的模拟试题。(2)练习做题时,应给自己限定一个时间,最好与真正考试的时间一致。限时做题可以训练自己的答题速度,有利于在考场上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3)对于做错的题目,不要仅限于知道正确答案,还应努力寻找做错题目的原因。应通过反思找到考点是什么,自己对这些考点是不是还未完全掌握,怎样着手解决此类问题,经常存在的误区是什么。找到原因后,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四、应试技巧

掌握一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应试经验和技巧,可以在考试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一)考前准备及答题注意事项

考前除了先找好考试场地的位置和路线外,考试时还必须带上身份证、准考证,以及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擦等文具。为避免出现意外,考生还可携带双份重要文具。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5点。(1)考试时会发放一份试卷和一张答题卡,在试卷虚线框部分填写考生姓名和准考证号等信息,同时试卷前面会附有考试须知,其中会明确答题要求与方法等,考生一定要考前仔细一一查看。(2)答案一定要填在答题卡上,不能直接在试卷上作答,否则答案无效。(3)答题前,一定要记得先在答题卡上分别填写及填涂试卷代码与准考证号,否则成绩无效。(4)答题卡上所有题型均有A、B、C、D、E 5个选项方格,故填涂时一定要仔细,如不要在答单选题(这种题型只有4个答案选项)时填涂了E方格选项等。(5)对于多选题来说,每小题均只少有一个错选项,故答案不可能全选。同时要保持谨慎性,因为这类题型都是少选可得分,多选不能得分。(二)答题方法与技巧

考试时,应了解并合理应用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1.先易后难地做题

在拿到试卷之后,可快速查看并了解一下题量,然后大致计划出答题和检查时间。

一般来说,对于一套试题,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做题原则,将答题过程分成做简单题、攻克难题、检查3个步骤来进行。

当阅读一道题目时,如果不能第一时间看出该题的答案,或者即使能看出该题的做法,但是解题的步骤多、时间长,就可以先不做该题,对该题在纸质试卷上做一下标记后跳过。第一遍做完题后要记得把做了未做标识的题目进行解答。

在考试最后,应尽量安排时间来做检查工作,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还存在似是而非的题,最好不要改变答案,因为第一感觉的正确性往往更大。

2.看清题目,领会题目的考查意图

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再寻求最佳答案。比如,单项选择题要求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显然,除最佳答案之外,备选项中的某些答案也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确性,只不过不全面、不完整罢了。如果看到一个觉得正确的备选答案就立下决断,对其余的答案不再思考,则很容易选错答案而丢分。一道周密的单项选择题,其所有的选项都可能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却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因此,一定要看清所有的选项,然后进行选择。

例如:

从2007年春季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可依次分为( )3个阶段。(2015年真题)

A. 债务危机阶段、信用危机阶段、流动性危机阶段

B. 债务危机阶段、流动性危机阶段、信用危机阶段

C. 信用危机阶段、债务危机阶段、流动性危机阶段

D. 流动性危机阶段、信用危机阶段、债务危机阶段

这道题看起来很简单,可能大家都知道次贷危机涉及了债务危机、信用危机和流动性危机。如果比较冒失,那么看到选项A就会进行选择。稍微仔细一点,继续看完其他选项的内容,才会发现题目考查的不是经历过哪些阶段(因为4个选项都是相同的阶段),而是依次经历过哪些阶段,重点是顺序。因此,选项B才是正确答案。所以,一定要养成看完所有选项的习惯,一方面可以避免未选择更符合题意的答案,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选项来提醒题目的真实意图(如上题)。

3.从容应对不会做的题目

复习准备得再充分,考试中也可能有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出现。遇到这种题目,首先不要惊慌失措,题目的难度对所有考生都是一样的,自己不会做,别人同样可能不会做。

对于实在无法确定答案的题目,如果一定要猜测一个答案,应先看清题目的评分要求,如多项选择题在错选不得分、少选按选项计分的标准下,就尽量少选,不要盲目多选。(三)各题型答题技巧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技巧,掌握这些技巧可以有效提高考试的成绩。

1.单项选择题(单选题)

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有4个备选项,只有1个正确答案。

相对于单选题来说,单选题是一种最简单的题型,能否在单选题中拿到高的分数,是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解答单选题时,可参考以下技巧。(1)运用排除法。

如果解题时不能一眼看出正确答案,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或不正确的答案。一般来说,对于选择题,尤其是单选题,题目与正确答案几乎都直接摘抄自指定教材或法规,其余的备选项需要命题者自己设计,而即使是高明的命题专家,有时所出的备选项也有可能一眼就被看出是错误的答案。尽可能排除一些选项,就可以提高选对答案的概率。

例如:

下列财务分析指标中,用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是( )。(2015年真题)

A.流动资产周转率

B.市盈率

C.营业利润率

D.资产负债率

首先可以排除选项B、C,因为题目针对的是偿债能力,而选项B、C是盈利、利润,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此时仅剩两个备选选项,成功率也从25%提高到50%。进一步观察这两个选项,流动资产周转率中“周转”一词,直观感受就是与资产流动、现金流量相关,该选项是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指标。这样一排除,选项D就是正确答案。

此外,在运算用排除法时,某些选项中通常会有表示绝对概念的词,如“总是”“决不”“一定”等。统计表明,大部分说法绝对的选项,其“对”的可能性小于“错”的可能性,此时要想一想是否有什么理由来证明它是正确的,否则其表述就是错误的。了解这一点,将为选择确定正确答案提供帮助。

例如:

关于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5年真题)

A. 平均固定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具有U型特征

B. 当边际成本与平均总成本相等时平均总成本曲线位于最低点

C. 平均总成本曲线比边际成本曲线早到达最低点

D. 平均固定成本曲线总是高于边际成本曲线

按上述答题技巧,选项D应该首先排除,而事实证明这种技巧是非常有效的。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即便不知道正确答案,通过这种排除技巧也可以将成功概率有效提高。(2)运用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直接将各备选答案加以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集中考虑并区分出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关键所在。

例如:

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 )。(2015年真题)

A. 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

B. 不同市场上的平均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

C. 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小于边际成本

D. 不同市场上的平均收益相等并且小于边际成本

本题4个选项内容非常相似,初看之下感觉特别混乱。但稍微进行上下对比,就会发现关键点有两个:①到底是边际收益相等还是平均收益相等?②到底是等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比较成本?这样提炼出选项核心后,就能将思维集中到关键知识点上,从而更容易选择出正确答案(选项A)。(3)运用猜测法。

如果在考试过程中,想尽方法都不能得出确定的答案,那也一定不要放弃,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猜测答案。不选答案肯定不能得分,选了答案就有可能得分。在猜测之前,应尽量排除干扰答案,一般来说,排除的选项越多,猜测出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2.多项选择题(多选题)

多选题共35题,每题2分,每题有5个备选项,其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每道多项选择题所涉及的考点都较多,但在答题技巧方面与单选题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有以下4点。(1)多选题分值较高,鉴于其评分标准,需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推敲每一个答案,慎重选择。(2)多选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因此在运用排除法时,只要能够准确地排除掉2个或3个选项,则剩余选项就是正确答案。(3)只能对两个选项有较大把握时,就只选择这两个选项,这样至少可以得1分,如果加选1个导致整个答案错误,就1分也得不到了。

例如:

下列经济理论中,属于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理论的有( )。(2015年真题)

A.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B.非均衡增长理论

C.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D.内生增长理论

E.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本题中,如果自己能够肯定的增长理论是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而其他选项都不确定,那么就选择这两个选项,至少可以得到1分。虽然选项B、C也应该选择,但如果因为不确定而误选了选项D,则这道题就完全丢分了。(4)某些选项存在部分说法正确、部分说法错误的情况,考生要注意判断,同时看清题目要求是选择表述正确的选项还是表述错误的选项。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这一部分共10章内容,属于本门考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所占分数为29~30分,占考试的总比重为20%~21%。其中,单选题题量约20道,多选题题量约12道。本部分各章考情分析与考点分布一览表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包括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均衡价格、弹性4个方面的内容。本章考题数量预计为6道左右。其中,单选题约4道,多选题约2道。本章是全书非常重要的一章,所占考试分值为8~10分。总体而言,本章内容较多,学习难度也较大。其中,关于需求各基本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需求曲线的判断、供给曲线的判断、均衡价格模型的判断,以及各种弹性公式的应用等,都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考生应尽量通过理解来学习知识,灵活运用,切忌死记硬背。本章考纲知识体系一览表第一节 市场需求

考情分析:本节内容在考试中的出题方式多以单选题为主,可能涉及1~2道考题。本节考查的重点是替代品价格和互补品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另外,需求曲线变化对应的原因也是很热门的考查范围。

学习建议:理解记忆本节内容,着重掌握替代品价格和互补品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并理解需求曲线的含义、变化方式和原因。一、需求的含义

需求不同于需要,二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同时,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含义也不相同,具体内容如下。(1)需求的含义。需求指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换句话说,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即消费者愿意购买,有购买欲望,同时,消费者能够购买,有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而需要仅指有购买欲望。(2)市场需求的含义。市场需求就是市场上若干个单个消费者需求的总和,即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013年真题·多选题】需求的构成要素有( )。A.消费者偏好B.商品价格C.生产者预期D.消费者有支付能力E.消费者有购买欲望【答案】DE【解析】本题考查需求的构成要素。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是需求必不可少的两个构成要素。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

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许多,包括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消费者个人收入、消费者偏好、预期,以及包括商品品种、质量等在内的其他因素。(1)产品价格。产品价格指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 ,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2)替代品价格。替代品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同一需要的商品,如暖气和空调等。一般来说,相互可以替代的商品之间,如果某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替代品的需求就会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就会减少,二者价格的变动成同方向变化。(3)互补品价格。互补品指使用价值上必须相互补充才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商品,如电灯和电、汽车和汽油等。一般来说,互补商品之间,如果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则会降低,同时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随之降低,二者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4)消费者个人收入。消费者收入一般指社会人均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收入减少,则会导致需求减少。换句话说,消费者个人收入与需求的变动成同方向变化。(5)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偏好支配着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习惯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偏好会在一系列因素作用下发生缓慢地变化。(6)预期。预期是人们对某一经济活动未来变动趋势的预测和判断。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就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下跌,则会使人们延期购买。(7)其他因素。其他因素指包括上述6大因素以外的其他可能影响需求的所有因素,如商品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需要强调的是,在所有因素当中,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2014年真题·单选题】某月,因替代品价格上升,甲商品需求量变动500千克,同期互补品价格上升,导致甲商品的需求量变动800千克。那么,在相关产品价格变动的共同作用下,该月甲商品需求量的实际变动量是( )。A.增加300千克 B.增加1300千克C.减少300千克 D.减少1300千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变动的影响,属于非常经典的命题方式,按照“同替反互”方法来解题。首先替代品价格上升,则甲商品需求量变动500千克是“上升500千克”(+500),然后互补品价格上升,则甲商品需求量变动800千克是“下降800千克”(-800),则最后该商品需求量为“-300”,即减少300千克,选项C正确。三、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通过对需求函数、需求规律、需求曲线的推导理解,可以更为清楚地发现各种因素造成需求变动的原因,也能为之后学习各种曲线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一)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该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各种因素不变,则需求函数就可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而表现出的不同购买数量。该需求函数ddd为:Q=Q(P)。其中,P为产品价格(Price),Q为需求量(Q为Quantity,即数量;d为Demand,即需求)。(二)需求规律

上文已述,产品自身价格与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关系。下面通过这种变化,正式解释需求规律的含义:一般来说,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即如果商品价格提高,则消费者对它的购买量就会减少;反之,如果商品价格降低,则消费者对它的购买量就会增加。需求与价格之间这种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作需求规律。(三)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即以图像的方式表现需求与价格的关系。

1.认识需求曲线

在需求曲线中,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曲线DD就是需求曲线,如图1-1所示。图1-1 需求曲线1

通过需求曲线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当某商品的市场价格为P112时,对应的需求量为Q;当市场价格从P下降到P时,需求量则从12Q增加到Q(纵轴从O到P价格增大;横轴从O到Q,需求量增大)。因此,通过需求曲线DD可以反映出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反方向变化关系。

2.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影响需求曲线的变化也完全不同。(1)需求量变动。上述分析的需求规律,是在假设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均不发生变化,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在这种条件下得到的结论就定义为需求量变动。此时,通过需求曲线可以发现,需求量变动始终是在DD曲线上变化,即点到点的移动(图1-1),曲线本身没有任何移动。(2)需求变动。在现实生活中,需求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时,如果假设价格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或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变化,这种变化则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即从DD到D'D',如图1-2所示。图1-2 需求变动时曲线发生位移

在上图中,假设消费者收入增加,则需求将提高(反自同入),1需求曲线因此会向右上方移动,从DD移动到D'D'。具体而言,P1对应的需求量为Q,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商1品需求将提高,对应上图而言,当消费者收入增加后,P对应的需求112量从Q变化到Q'。同理,P的情况也是相同的,消费者收入增2222加,P不变时,P对应的需求量将从Q变化到Q'。因此,就曲线本身来讲,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提高需求量,只有移动整条曲线才能实现。(3)归纳总结。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曲线自身无变化,需求量只在曲线上发生点到点的移动,这就是需求量变动。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其他因素与需求的关系时,曲线会发生位移,这就是需求变动。具体而言,当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当需求减少时,需求曲线向左移动。(4)特例商品。以下两类商品可以不遵循上述需求变动规律。

①彰显身份的商品。这类商品是身份的象征,比如钻石,当钻石价格越低时,需求量越小;钻石价格越高时,需求量越大。

②生活保障类商品。对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来说,某些普通食品(如大米、土豆等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物品)的价格上涨,其购买量也要增加。【2015年真题·多选题】能够导致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发生位移的因素包括( )。A.消费者偏好B.该商品自身的价格C.消费者收入D.价格弹性E.生产成本【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需求变动。需求曲线发生位移,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外的其他决定需求的因素发生了变化。上题中只有选项A、C符合这个条件。第二节 市场供给

考情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的考查内容中,所占比重不大。预计最多出现1道考题,考查供给曲线的概率高,题型通常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

学习建议:在学习了市场需求的相关知识后,学习本节的知识就更加容易理解。考生应重点理解并掌握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的内容。一、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是与需求相反的行为,供给针对的是生产者,而需求针对的是消费者。(一)供给的含义

供给的含义需要区分“供给”和“市场供给”。(1)供给。供给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2)市场供给。市场供给指市场上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产品价格、相关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以及其他因素等。(1)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成正方向变化(与需求相反)。原因在于产品价格的提高,企业的收益或利润就会增加,进而吸引企业生产更多的这种产品;反之,价格下降,收益减少,供给自然就会减少。(2)相关产品的价格。主要指替代品的价格和互补品的价格,其关系与需求相反。(3)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成本降低,意味着利润增加,则供给就会增加。反之,如果生产成本上升,供给就会减少。这种条件下,生产成本与供给变动呈反方向变化。(4)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进步或革新,意味着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所以生产技术的变化会影响供给的变动,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成本的变化。(5)预期。生产者或销售者的价格预期往往会引起供给的变化。(6)其他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国家政策等,以上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供给。【例题·多选题】下列因素中,可以影响到供给变动的是( )。A.生产者预期 B.消费者偏好C.产品价格  D.生产成本E.生产技术【答案】ACDE【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供给的因素。选项B是影响需求的因素,与供给无关。二、供给函数、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与需求相似,通过对供给函数、供给规律、供给曲线的推导理解,可以更加清楚各种因素影响供给变动的原因。(一)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可以表示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数量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ss间的关系,则此时供给函数可表示为Q=Q(P)。其中,P为商品价s格,Q为供给量(s为Supply,即供给)。(二)供给规律

一般来说,市场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市场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原因在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可以使生产者利润率提高,从而促使生产者加大产量。反之,如果产品价格下降,会使生产者利润率降低,从而导致生产者减少产量。因此,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以上就是供给规律的变化表现。(三)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即以图像的方式表现供给与价格的关系。

1.认识供给曲线

在供给曲线中,横轴表示供给量(Q),纵轴表示价格(P),曲线SS就是供给曲线,如图1-3所示。图1-3 供给曲线1

通过供给曲线可以看到,当某商品的市场价格为P时,对应的供11212给量为Q;当市场价格从P上涨到P时,供给量则从Q增加到Q。因此通过供给曲线SS可以反映出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正方向变化关系。

2.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1)供给量。上述分析的供给规律是在假设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在这种条件下得到的结论就定义为供给量变动。此时通过供给曲线可以发现,供给量变动始终是在SS曲线上变化,即点到点的移动(图1-3),曲线本身没有任何移动。(2)供给变化。如果假设价格不变,由于生产成本或生产技术等因素的变化引起供给的变化,这种变化则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即从SS到S'S',如图1-4所示。图1-4 供给变动时曲线发生位移

在上图中,假设生产成本下降,则供给将提高,供给曲线因此会11向右方移动,从SS移动到S'S'。具体而言,P对应的供给量为Q,当生产成本下降时,生产者将提高产量,对应上图而言,当生产成本1111下降且P价格不变时,P对应的供给量从Q变化到Q',即供给量222提高。同理,P的情况也是相同的,生产成本降低,P不变时,P对22应的供给量将从Q变化到Q'。因此,就曲线来讲,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提高供给量,只有移动整条曲线才能实现。(3)归纳总结。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供给曲线自身无变化,供给量只在曲线上发生点到点的移动,这就是供给量变动。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其他因素与供给的关系时,曲线会发生位移,这就是供给变动。具体而言,当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当供给减少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2014年真题·单选题】导致某种商品供给曲线发生位移的因素是( )。A.该商品的成本 B.该商品的价格C.该商品的税率 D.消费者偏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供给变动的情况。供给曲线发生位移,首先确定商品价格不变,由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化导致曲线位移。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条件。第三节 均衡价格

考情分析:本节内容属于必考内容,最近几年考试中均有涉及相关内容。考点主要是最高限价和保护价格的应用,题型以多选题较为常见,题量一般只有1道。

学习建议:理解均衡价格模型、最高限价、保护价格的含义;掌握最高限价、保护价格的目标、适用情况和实施后的影响。一、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和变动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和变动是在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均衡价格模型

均衡价格指市场供给和需求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从图像上来看,横轴表示供给量(Q),纵轴表示价格(P),将需求曲线(DD)和供给曲线(SS)结合,则将出现一个交叉点E,E点对应的0000价格为P,对应的数量为Q,其中,P就是均衡价格,Q就是均衡数量,如图1-5所示。换言之,在E点时,市场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图1-5 均衡价格模型【2011年真题·单选题】市场供给力量与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称为( )。A.平均价格  B.理论价格C.平准价格  D.均衡价格【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均衡价格的基本定义。均衡价格指市场供给和需求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二)均衡变动

首先,任何市场上的供求平衡都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在平衡遭到破坏后,买卖双方会重新调整并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从而形成新的市场均衡和新的市场价格。

其次,通过均衡价格模型并结合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变化,可以发现需求或供给变动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情况。(1)需求变动的影响。如果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从DD变动到D'D',此时将出现新的交点E',进而得到新的均衡1100价格P和新的均衡数量Q。对比P和Q的位置关系可以得出结论:当需求增加时,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将增加,两者呈正方向变化关系,如图1-6所示。图1-6 需求增加后的均衡变动(2)供给变动的影响。如果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同样将向右移'动,从SS变动到S'S',此时将出现新的交点E,进而得到新的均1100衡价格P和新的均衡数量Q。对比P和Q的位置关系可以得出结论:当供给增加时,市场的均衡价格将下降,两者呈反方向变化关系;同时,均衡数量将增加,两者呈正方向变化关系,如图1-7所示。图1-7 供给增加后的均衡变动

专家课堂

图1-6和图1-7的内容不属于考纲中的知识,但为了让考生更加清楚需求、供给、均衡之间的关系,也为了让考生熟悉并掌握使用需求曲线或供求曲线来分析问题的方法,这里进行了简要介绍。d【例题·单选题】假设某时刻甲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3p+20,s供给函数为Q=70-2p,则该时刻甲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是( )。A.5,10   B.10,30C.10,50   D.5,20【答案】Cds【解析】本题考查变相考查均衡价格的定义。只有当Q=Q时,才能得到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因此,利用3p+20=70-2p可以求得p=10,将p=10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均可求得均衡数量为50。所以,选项C为正确答案。二、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

运用均衡价格模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政府施行最高限价和保护价格的目的、作用、影响,以及其他相关措施。(一)最高限价

最高限价即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该价格之下进行。

1.最高限价的目标和实施(1)目标。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我国的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2)实施。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有可能影响居民基本生活需要或影响生产正常进行时,政府可以采取最高限价方式进行干预。

2.最高限价模型

通过均衡价格模型可以更具体地分析最高限价的效应,如图1-8所示。图1-8 最高限价模型00c

在图1-8中,E点对应的P为均衡价格、Q为均衡数量。P(c即cCeiling)为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P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产ds生的交点对应在横轴上分别是Q和Q,前者代表需求量,后者代表供给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均衡价格下降到最高限价时,需求量会增加,但供给量会减少。换言之,最高限价会刺激消费、限制生产,ds造成的结果可能就是市场供给短缺,且短缺量为Q-Q。

3.最高限价造成的影响

当最高限价造成市场供给短缺时,就会出现类似“一票难求”的状况。也就是说,消费者会出现排队购买的情况。一旦政府监管不力,就可能出现黑市交易和黑市高价,即买卖双方违反最高限价交易,交易价格肯定会高于最高限价,甚至高于均衡价格。另外,市场供给短缺还可能出现“走后门”现象,即利用特殊权力不用排队来买到最高限价的产品,或买到比定量供应更多数量的产品。

由于供不应求,生产者会在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就可能导致出现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等变相涨价的现象。

如果实施最高限价的是粮食等重要消费品,政府往往会实施配给制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目的在于按某种标准(如家庭人口、职业)进行定量供应或凭证供应,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2009年真题·多选题】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实施最高限价可能产生的结果或问题有( )。A.供给短缺  B.生产者变相涨价C.黑市交易  D.生产者变相降价E.过度生产【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最高限价的影响。政府实施最高限价会造成市场供给短缺。如果政府监管不力,就会出现黑市交易和黑市高价,可能出现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等变相涨价的现象。(二)保护价格

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即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

1.保护价格的目标和实施(1)目标。为了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保护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2)实施。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过大,导致生产者收入过少,直接影响到正常生产时,政府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干预。我国和世界一部分国家或地区采用保护价格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水平。

2.保护价格模型

通过均衡价格模型同样可以具体分析保护价格的效应,如图1-9所示。00f

在图1-9中,E点对应的P为均衡价格、Q为均衡数量。P(f即fFloor)为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P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产生ds的交点对应在横轴上分别是Q和Q。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均衡价格上涨到保护价格时,供给量会增加,但需求量会减少。换言之,保护价格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供给过剩,且过剩sd量为Q-Q。图1-9 保护价格模型

3.保护价格造成的影响

当保护价格政策导致供给过剩时,如果没有政府收购,同样会出现变相降价或黑市交易等问题,进而导致市场价格的不断下降。因此,除了政府具备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外,还必须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系统,一旦出现供给过剩现象时,政府要及时入市收购过剩产品并予以储备,才能有效保证保护现价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政府建立一个专门的基金和机构,但会导致政府的财政支出必然增加。因此,保护价格一般只宜在粮食等少数农产品上实行。【2014年真题·多选题】关于政府实施最低保护价格的说法,正确的有( )。A.保护价格总是高于均衡价格B.保护价格总是低于均衡价格C.实施保护价格有可能导致市场过剩D.实施保护价格有可能导致配给制E. 保护价格的顺利实施需要政府建立收购和储备系统【答案】ACE【解析】本题考查保护价格的含义、影响和实施等内容。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选项A正确,同时选项B错误;实施保护价格可能导致市场供给过剩,选项C正确;配给制是市场供给短期时可能采取的措施,选项D错误;只有政府建立收购和储备系统,才能保证保护价格有效实施,选项E正确。

为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最高限价和保护价格的内容和区别,下面将相关知识整理到表1-1中,以供复习。表1-1 最高限价与保护价格的区别第四节 弹性

考情分析:本节属于常考内容,且考题难度较大,尤其以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为热门考点。题量在2道左右,题型以单选题为主,命题方式灵活多变,常见的有利用弹性公式计算数量、价格或弹性系数,通过弹性系数或相关数据判断商品性质或类别等。

学习建议:掌握各种弹性系数的公式、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点弹性系数和弧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各类弹性系数的不同类型和影响各种弹性的因素。一、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又称为价格弹性或需求弹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弹性对象。(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

需求价格弹性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的比率。换言之,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变化率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率反应程度的一种度量,等于需求变化率除以价格变化率,即: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d

如果用E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用P和∆P分别表示价格和价格的变动量,用Q和∆Q分别表示需求量和需求量的变动量,则上述公式可表示为:

专家课堂

根据需求规律得知,价格和需求量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因此∆Q和∆P符号相反,则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简便起见,通常采用绝对值求解。(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有两种计算公式,分别是点弹性公式和弧弹性公式。

1.点弹性公式

点弹性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弹性,它等于需求量的无穷小的相对变化对价格的一个无穷小的相对变化的比率,即:

点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价格的相对变化

用公式表示为:

2.弧弹性公式

弧弹性指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弧的弹性,它等于需求量的相对变动量对价格的相对变动量的比值。

弧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