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背后:解密互联网金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6:15:44

点击下载

作者:谭磊,宋海旭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盛宴背后:解密互联网金融

盛宴背后:解密互联网金融试读:

推荐序 正在浮现的未来

借着端午长假的时间读完了谭磊、宋海旭团队的大作《盛宴背后——解密互联网金融》。我和谭磊结识于二十几年前的学生时代,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创意的敏锐、宽阔的思路和高效的行动。文如其人,这本书中作者们文思轻灵,内容覆盖面广,所用案例跨越古今中外,讨论的议题几乎囊括当前互联网金融业态中的所有热点,从经营模式,到数据运用,再到在未来一年必然会推进的针对此新兴业态监管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团队的写作也体现出互联网产品快速迭代的特性。在一个新版本中,往往会看到对过去一两周内行业内新的言论、思考的引用和评述。

2013年作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基本已成定论。互联网金融能在今天的中国成为热点,首先是因为当前经济、行业和监管的大背景,这里不多赘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一个超出互联网或金融行业本身的“现象”。大众对此议题的关注和讨论也越来越使其具有影响未来的社会意义。也许因为这个“现象”,中国的金融行业能够另辟蹊径,走出一条有特色,甚至相比较欧美成熟市场更有效率的演化路径。也使得中国金融消费者能够更多、更有效地从一个更加透明、公平的金融体系中得益。这个愿景,让我们这些有幸参与这个行业乃至社会实验的从业人员既感到兴奋,也或多或少地感到压力。

作者们希望把《盛宴背后——解密互联网金融》写得有趣、有料、有见地,让更多的人对行业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并能建设性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确实,从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和部分涉及技术层面的概念讲得如此鲜活有趣的角度来看,作者们的努力是颇有成效的。书中把不少重要的理念讲得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关心这个行业的大众读者,也能为考虑进入金融行业的学生们提供一份非常轻松、接地气的阅读体验。哪怕是对于部分行业中人,本书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具体工作中尚未触及到的领域。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实践者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向大众阐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整体上还处于一个朦胧的概念阶段,远未到一言定天下的时候。此时,一千个人对互联网金融的观察和判断也许能产生一千零一个版本,立场不同、角度不同使然。我们也尚未建立一个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语言体系和逻辑框架,让大家能够抛开自己的立场,对同一个现象进行客观、严谨的思考和评判。既然刚过“元年”,这个新的业态存在的形式和结构,还需要经过经济周期的考验,还需要随着无形之手的摆动而调整。

正因为如此,感谢作者们的信任,邀请我为这本书作序。读书的过程也让笔者借机对过去一年里的精彩和乱象,经历和思考做一番阶段性回顾。我作为一个依然在探索中的从业者,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对书中相关议题的几点思考。

1.连接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其实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一个特例。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科技和金融的有效匹配、相互成就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它们匹配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成为大国在世界领域话语权兴衰的先行指数。众所周知,当今仍然把持着全球最强大经济发动机的美国,恰恰拥有着并聚集着全球最多资本狂人的华尔街,和聚集着全球最多科技企业和创业天才的硅谷。

相比其他科技,金融和互联网技术有着更加天然的耦合性。两者的共同特性是连接、互动:互联网使人、物和信息彼此之间的连接和互动走向史无前例的高度,而金融则滋生于一个连接、互动的大环境。

回顾历史,很多重大的科技突破,即使促成连接不是初衷,也会成为结果。印刷术造成了人和信息更大程度上的连接;航海、铁路、航空技术的发展凑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连接;电的应用和与其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电话、电报、电网也是从根本上促进了连接;互联网技术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这里包含正在崛起的物联网技术——将连接日益推向了极致。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随时在线,实时互动。

金融以“金”为载体,但核心是“融”:融通、兑换、结算。“融”的前提是连接。回顾金融史,很容易发现金融的发展和当时促成连接的技术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航海技术的发展就催生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金融强国:荷兰。

在荷兰之前的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大航海时代的始作俑者。他们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发现了新大陆,从中获取了大量资源。但落后的经济结构和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的意识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终是有“金”而无“融”,在国土远小但意识超前的荷兰人面前失去了先机。虽然建立全世界最早银行的殊荣属于意大利,但荷兰人经过一系列商业和法律机制的创新,让银行的信用功能登上历史舞台。通过阿姆斯特丹银行首创的“银行票据”,荷兰成了全欧洲货币的聚集地。随后,荷兰人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具有现代特征的证券交易所,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作为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对连接要道的把控,是大国之间博弈的重点,亦是大国兴衰的风向标。对航海线路——17世纪的互联网——的争夺,也是决定国家地位的核心。荷兰取之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霸主地位近一个世纪,而后正是因为海上通道的失去,让位于后起的英国。而美国的崛起,虽然伴随着更加复杂的外部因素,也是与更加先进的连接同步:从19世纪末期的铁路,到20初期的电网、电话、互联网……

技术拓展连接,本质上是在拓展商业和金融体系的边界、参与者和受益者。

伴随着百年兴衰,连接的步伐仍然一路向前:网络越来越密,速度越来越快,被连接的颗粒度越来越小。智能手机是我们每一个人7×24小时成为互联网结点的开始,随着可穿戴、可植入设备的普及,这种嵌入的程度将会越来越深。连接促成商业,商业激发金融。我们相信,互联网必将延续这个趋势,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应用场景融入到商业和金融体系中。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互联网金融”会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当一切金融活动皆在互联网环境中发生时,这个形容词就可以被安全地免去了。

2.未来的金融生态与监管变革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那么2014年则很可能会以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记入中国商业史。

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已成趋势。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机构尝试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融入金融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赋能金融产品,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门槛。这些实践也许能把我们推向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勾画的愿景:借助技术安排可以为公众利益重塑金融业,打破金融的精英权力结构,促进金融的民主化和普惠,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

在“互联网金融”概念中,金融的功能属性、风险属性和契约精神没有改变,但相比传统金融已呈现一些本质上的差异,诸如加速货币去纸化、促进金融服务碎片化、推动金融系统去中心化等。此外,就像生态系统一样,互联网金融具有蜕变性(突破固有形态或边界后产生新物种)、多样性(业务模式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差异)、进化性(迭代演变速度大大加快)等特征。以此趋势,金融生态系统必然会从一个相对区隔的、静态的、模块化的工业时代,迈向一个融合的、动态的、分子化的数据时代。在转型初期,更多的崭新物种将会诞生,物种进化速度不断加快,生存和竞争的法则也将发生改变。

在可预期的转变中,如何监管互联网金融,做到既把握好风险防范底线,又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已成为各方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和紧迫挑战。

我们相信,随着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的演化,行业自我生长、自我纠错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越来越强。在此,数据不仅是金融运营机构的核心资产,也将越来越成为金融监管者的核心资产,并重构监管逻辑和监管机制。

有鉴于此,目前以“产品逻辑+机构逻辑+分业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模式,迫切需要作出调整。监管机构需要与行业组织、互联网金融企业、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一道,构建一个良性监管机制。我们建议监管机构采取“园丁式监管”模式,以“包容性”和“底线思维”来防范风险、以“自然选择”来促进效率提升、以“适时修剪”来规范行业运作,逐步过渡到“大数据监管”模式。“大数据监管”的理念,则是指通过动态、实时、互动的方式,围绕数据的生成、传输和使用等环节,通过金融大数据对金融系统内的行为和其潜在风险进行系统性、规范性和前瞻性的监管。

尽管“大数据监管”是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下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我们相信,这个远期目标必须在“园丁式监管”的培育下,等整个行业满足两个必要条件时,才可能实现。其一,是监管的分布化和动态化。以属地、业务、机构等为导向的监管将会逐渐弱化,更多去监管针对数据及数据背后所代表的行为。其二,是监管的协同化。金融行为越来越深地嵌入人们日常生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种变化将促使金融业监管者与非金融业监管者之间增加跨界协同。以数据为纽带,监管者之间的交互将越来越频繁,监管框架和规则也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而且,大数据配之以有效的分析和呈现工具,不仅能让监管者迅速观察到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更能让其预测到即将发生的风险和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这样,监管者可以动态地配置监管资源。

制度与创新的结合是一个有志于在世界范围内承担大国责任的国家持续发展的必要且充分条件。互联网金融也许提供了一个契机,但对于从业者、监管者、消费者而言,如何成功地捕捉这个契机,仍然任重而道远。无论我们最终在哪种制度下达成共识,我们都希望它能有对简单普世的商业逻辑的尊重、对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的遵守,和对符合人性的商业道德的敬畏。

这里,我们不追求完美,只追求进步——有序地推进变革。

结论:

趋势已在,未来已来——尽管它无法像这本即将出版的书一样工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它会碎片化地存在于每个人、每个企业的微小的变革中。对于每一个希望在变化中掌握先机的人,我们能做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坚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观察,而后以严谨的态度去讨论和总结,在静止处预见潮流,在混沌中发现秩序。

谨以此序,对作者们表示祝贺。舒明阿里巴巴小微金服集团首席战略官

自序 从Microsoft Money说起

当有些同学听说我在写“互联网金融”的时候,打趣我,说我是“什么概念热就写什么”。其实不然,我与互联网金融是很有渊源的,而且也一直都有互联网金融的情结。

1995年进微软,2008年和Bill Gates同一天离开,我在微软经历过好几个部门,不过令我最难忘的是我在Microsoft Money的那些年。这是一支极其团结,极其有战斗力的团队。我们当年有最强的研发(邹松、陈众),最好最认真的测试(Brian Armstrong,邹利亚),最懂用户体验的程序经理(PaulCutsinger, RobRugge),最懂市场的产品经理(AnneQuaranta,Chris Jolley)和最懂金融的编辑(JonMarkman)。

我们和银行合作,制定开放金融交换接口标准OFX1.0和OFX2.0;我们最早提出第三方支付;我们首先在电脑上成功实现各家银行之间的转账和第三方支付;我们最早在程序中实现自动资产配置和退休规划……

当年我们团队还提出过微软投资(Microsoft Investment)和微软银行(Microsoft Bank)的概念,不过因为微软有严格的不跨界的规定,不愿意深入合作伙伴的市场(所有的银行都是大客户),此事未能向前推进。因此,以后可能会出现Google Bank,或者是Facebook Bank,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应该不会有MicrosoftBank。

自2012年起,互联网金融开始了一波热潮,我很欣喜地看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各种创新。当年我们曾经设想过的许多不同场景的故事在今天都成为了现实或者即将成为现实。不出意外,在五年之内,互联网将会取代传统方式,成为金融产品的主要渠道,而移动金融也会成为大家最为习惯的理财和支付方式。

Money Team的老员工谭磊

@CarelessWhisper

前言 互联网金融那些事儿

众所周知,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中,支付宝的余额宝横空出世,到2013年年底,在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内吸纳的资金就高达2500亿RMB,而其背后的天弘基金更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基金一举跃进基金行业的第一梯队,其资金规模在2013年的基金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差一点就超越了整个基金行业的龙头老大华夏基金。

那么,我们所说的互联网金融到底包括哪些部分呢?这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切无疑的答案。当互联网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时,金融行业必然是会和互联网连为一体的。就像电子商务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也只是现阶段的一个说法。当金融行业彻底与互联网接轨时,互联网金融这个词也将不复存在。而目前,我们认为,凡是通过互联网方式和渠道销售的金融产品及其相关的工具,都可以被称为互联网金融。

在今天,大家所泛指的互联网金融包括了互联网理财、金融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网站、虚拟货币等。当年我们在微软曾经为金融领域设想过的许多不同的场景,在今天都成为了现实,或者即将成为现实。

金融确实是一个很严谨的话题,不过在本书中我们尽量用互联网的语言来讲述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如果在书中哪个部分不够精准,或者我们的解读有失偏颇,请务必不吝赐教。

在此,对书中的问答环节中出现的人物做下简单介绍:

●Raymond:谭磊,前微软金融事业部Money产品的项目经理和研发负责人。

●Hellen:宋海旭,目前在跨界混搭中折腾,开始时只是一个学习外语的姑娘,转行去通信行业工作,在硅谷时用芯片智能控制电梯,在投资B2B电商失败后,进入美林证券,从此折腾在国内外金融市场。

●小韩:韩冬,从德国留学8年归来的勤奋好学的孩子,专攻于研发和数据分析领域。

●老吴:吴晨刚,前支付宝商业拓展总监,在支付宝达到今天这个规模的历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特别感谢韩冬同学为本书的很多章节查找资料和数据,没有他的辛苦工作,本书是不可能以很高的效率完稿的。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信中利集团刘朝晨同学的建议,以及由鲍佳和张家辉同学制作的插图,在此一并谢过。

我们认为,了解互联网金融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风险和数据,本书中的各个概念基本上也是围绕着这两个点展开的,而其实风险的判断在很多时候也要基于数据。所以,互联网金融,要用数据说话。

大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案例大部分来自于海外,可能有的读者会发出疑问:“难道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就没有创新模式吗?”的确有一些,比如支付宝的余额宝。但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乃至互联网领域的大部分创新都属于“微创新”。要想真正了解这些模式背后的原理,就必须找到这些产品的起源,从本原开始讲。

市面上讲述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的书已经有不少了,我们这本书更多想做的不是新闻和概念的堆砌,而是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解密,也就是告诉大家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些产品到底是什么,其前景如何。我们希望这本书就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是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故事会”。其中有些事情可能是鲜为人知的,也有一些是在业内耳熟能详但圈外人不一定知道的。如果你想要了解互联网金融,翻开本书,我相信你不会失望。谭磊Raymond@CarelessWhisper

引言 当理想可以融入历史潮流

在2013年之前,我并没有把当时网络上“炒作”的互联网金融当回事儿,没有感受到互联网这个平台对于金融行业产生的影响,当时仍然抱着对金融行业原有的态度:做金融需要依靠人脉网络、平台、专业,需要把握时间差、地域差、价格差等因素才能成功,外人难以真正进入金融的核心。在2013年9月份,我第一次深入接触了了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数据类互联网金融企业,自此,被互联网金融所深深打动。

大家都知道,在传统金融行业里仅仅依托于“推销”是无法真正推进业务的,别人为什么请你去做FA?靠的不是你有新颖的卖点,也不是你自我宣传得多么好。比如很多企业选择我们作为FA,有三点原因:①9年的业务积累,有自己的网络;②拥有一支由专业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组成的团队;③“know how”。

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席卷而来的浪潮,目前整个金融行业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传统金融机构,第二类就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而它又分为两类——一种是靠数据驱动的企业,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取大量的客户数据,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企业;另一类是靠营销,依托宣传、团购等模式走向小微端,目前各路人马基本聚集于此。作为在金融行业沉浮二十几年的老兵,在思考应当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的时候,我们深入分析了在过去的200多年里,从荷兰首次发行债券,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和金融中心,再到美国主导全世界的金融体系,这整个近代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在19世纪,各国都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美、英、法等国战后美元占据世界货币的主导地位,英、日等国经济实力恢复,这时候中国经济发展则长期滞后。

2.第二阶段。二战后美元占据世界货币的主导地位,英、日等国经济实力恢复,这时候中国经济发展则长期滞后。

3.第三阶段。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带动了电子消费品行业,同时亚洲市场也逐渐兴起,带动了全球电子产业的发展。这期间以日本的发展最为迅速,在1975~1995这20年间,日本号称“买遍全球”。在历史上,日本用“飞机+大炮”没有能够征服世界,但是在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候,差点用另一种方式征服了全球。

4.第四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复苏,并开始高速地发展,逐渐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在经济方面提升到了一定的地位。“中国制造”卖到了全球,中国凭Made in China跻身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这阶段中国在高成本、低利润的发展模式下积累了一些家底,但是后来还都借给了美国。

在90年代到现在,我们经历了PC互联网时代,开始是中国台湾代工市场抢占了美国、日本消费品市场,后来整个中国的代工企业有了订单,掌握了由PC端延伸的各类技术,世界上更多的人由此知道了China,到现在,全球的iPhone大多由中国来加工组装。中国利用制造业+代工+山寨科技击败了日本,挤破了美国硅谷科技的泡沫,经济发展成功转型,同时逐渐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5.第五阶段。互联网的发展开始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是比较规律的,但是中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发达国家在金融领域走过的各个阶段,中国直接进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这又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即将面对的还有如何进入移动金融的时代。之前的金融机构,如各银行,忽略了市场上新兴的需求,被P2P等互联网金融公司打了个措手不及,那么,金融行业的下一波浪潮在哪里?

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思考了两个问题:(1)金融服务的本质是什么?(2)互联网带来的本质变化是什么?

我们认为,金融服务的本质在于能够实现更优良的资源配置,而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因为有了互联网,世界变成了平的。强调“人人参与”的互联网精神渗透到了金融领域,同时互联网又是打通海内外的良好通道,所以我们成立互联网金融平台将会做以下两件事情:( 1)为中国企业提供世界各国的优质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2)把中国快速崛起而带来的投资机会分享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以上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作为一个金融行业老兵的理想。融恩资本董事长 宋海旭@宋海旭 hellen

第一篇 身世篇

It’s a disservice to constantly put things in this radical new light—that it’s going to change everything. Things don’t have to change the world to be important.总是从激进的新视角出发,认为这些事情能改变一切,那是于事无补的。有些事的重要性,不需要通过改变世界来证明。——史蒂夫·乔布斯,最具投资眼光的产品大师

第1章 希望之春,互联网金融的前世今生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异常迅猛的一年。在本章中我们会告诉各位读者为什么2013能被称为金融元年,以及这一年中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几个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率:

●支付宝的余额宝 预期年化收益率平均在5~7%;

●腾讯的理财通 预期年化收益率平均在6~8%;

●百度的百付宝 预期年化收益率平均在6~7%。小韩:年化收益率是一年的收益率吗?Raymond:简单解释一下,年化收益率是指将投资期限假设为一年所获得的收益率,是把当前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方式。年化收益率里的“年化”这两个字经常不出现,客户看到的类似于理财产品5%、7%的收益率,都是指年化收益率。老吴:年化收益率是相关金融机构拿来做障眼法的,当余额宝开始在微信、论坛全面展开前期推广时,预测年7%的收益率让众多被银行固定低利率压迫的中国人眼前一亮,很多朋友通过微信、电话来向我请教,到底有没有这么高的收益率,会不会是骗人的。我一律给予以下回答——一个新的互联网金融盛宴可能要开始了,前期肯定可以放心大胆地买,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在推行初期,别说7%的年化收益率,10%都有可能出现。果然,余额宝推6%的收益率,理财通推了7%,而百付宝则推出了10%的收益率。

请注意,这里的年化收益率是“预期年化收益率”,是没有保证的,是根据以往历史经验数据推导得出的可能值、经验值。

而与此同时,很多P2P网站开出了更令人眩目的15%、25%、30%,甚至40%的年化收益率。

反观同期的银行利率,则只有:

面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传统银行产品之间的明显差额,普通民众困惑了:看起来都是保证收益的存款方式,支付宝和理财通的利率为什么能够比银行的利率高这么多?这些P2P网站凭什么能够给出比银行更高的收益?

带着疑惑,习惯了在传统银行接受低息存款的中国人民沸腾了。很快,无数的钱从银行出来,流进了余额宝,流进了理财通,流进了各家P2P网站。在强烈的利益驱动和周围人的影响下,大家争先恐空地把钱投入了这些理财产品。

在本章中,让我们抽丝剥茧,把纷繁复杂的表象拨开,看看这些互联网理财产品到底是什么。

一句话的揭秘:这些理财产品不等于银行存款,把它们和银行的活期存款相比,在概念上是混淆的。

预知详情,请看第1.1.3节。

在本章中,我们会解答以下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究竟是什么?

●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到底安不安全?

●这些产品是否能够保证收益?

●这些产品会不会有本金的亏损?

●这些产品的收益会一直这么高吗?

●银行会提供类似产品吗?

除此之外,在本章中,我们还会介绍:

●银行怎么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

●第三方支付是什么?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区别与共同点在哪里?

●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方式到底有哪些?

笔者将一一描述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和现象,为大家揭开互联网金融的神秘面纱。

1.1 忽如一夜春风来——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

从广义上说,互联网金融是任何涉及到金融的,基于互联网的或者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应用,包括但是不限于第三方支付、理财产品的在线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但这样的描述太像教科书了。

我们认为,凡是通过互联网方式和渠道销售的金融产品以及与金融相关的互联网应用和工具都可以被称为互联网金融。

再通俗一点说,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媒介来抓取客户。一个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一定是深谙互联网“公平、分享、公开、透明”精髓的。

下面我们从今年春节的红包案例开始,为大家讲述互联网金融的概念。1.1.1余额宝和微信的红包炸弹——一场没有硝烟的惊天大战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几乎都是最重要的节日,留给我们无数难忘的记忆。在我们每个人的回忆中,可能都有一个永远抹不去的压岁钱红包。下一年的玩具、美食、新衣服,都满满寄托在这沉甸甸的红包上。而在2014年的春节,这个马年到来的时刻,2位马大哥的互联网红包石破天惊,把整个中国的金融行业惊得目瞪口呆。

当2014年的农历新年缓缓向我们走近时,一场互联网金融大战也悄悄拉开了帷幕。2014年1月24日,阿里巴巴支付宝“新年讨喜”——红包功能正式上线。界面效果如图1-1所示。图1-1 支付宝“新年讨喜“功能示意图

据支付宝方面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有7.9万名用户发起了31万次“讨红包”活动;而发出红包的用户也高达7.2万人,一共发出了22万个红包,总金额超过1800万元,平均每个红包在80元以上。到了2014年1月28日,离除夕还有两天时间,支付宝在各大媒体和论坛预热了很久的支付宝红包公关战役正式打响,当天支付宝一共发出22万个红包。这些漂亮的数字振奋了马云、支付宝老大彭蕾和整个支付宝团队。

然而,2014年1月28日下午,“新年红包”的图标第一次出现在了微信“我的银行卡”界面中,如图1-2所示。这意味着全国微信的3.5亿用户可以直接进入微信红包的页面开始发红包。不过,和支付宝不同的是,腾讯几乎没有做任何公关和宣传活动,产品是悄然上线的。

随着新年越来越近,微信红包通过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开始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抢红包,发红包”突然之间成为在微信上面大家聊天的一个主话题。从下午四点开始,随后的几个小时内,几乎纯粹靠微信中朋友圈和群组的转发,微信新年红包迅速从微信诞生地广州蔓延到其他一线城市,再到二、三线城市,极快地覆盖了全国的大部分区域。而当晚,慈善达人陈光标要通过微信在除夕夜发两千万元红包的传说更是让大家充满了期待。

腾讯把游戏性巧妙嵌入到红包的概念中是微信红包这次成功的重要秘诀。

大家知道做游戏是腾讯所擅长的。微信红包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广大民众炫富和投机的心理,设计的两种方式都使得您在打开红包前不确定会拿到多少钱;网络的延时和点击红包链接的先后次序使得有些人会错过群里的一些红包;而金额分配的随机算法使得红包大小有明显的差距。这样,每次群红包的分发都会促使大家积极分享。记得当时在互联网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有些土豪群行为令人发指,动辄发¥200的红包。对这些群,我只能大声说,请加上我吧。”小韩:为什么微信红包没有做大规模的媒体宣传呢?Hellen:2马大战的收获是什么?是从银行口里抢饭吃。Raymond:公关本来就是阿里的强项。在阿里,唯一费用审核上限相对较松的部门就是王帅同学领导的公关部。而腾讯走的是口碑营销的软推广模式。虽然说没有明显的媒体宣传,更多依靠网络红人和论坛攻势,腾讯可能也是花了一番功夫策划的。不过和阿里不同,他们更多采用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图1-2 微信红包示意图

根据腾讯自己公布的数据: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这9天时间内,遍布全国34个省市的800多万中国人共领取了4000万个红包,每个红包平均包含10元钱。据此推算,每天约有444万个红包被打开,总值约4亿多元人民币的红包在人们的手机中不断被发出和领取。在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人最多,一共有482万人,而流量的最高峰出现在新旧年交接的零点前后,在达到瞬间峰值时,每分钟有2.5万个红包被拆开。

面对微信红包的突然逆袭,支付宝显得无力抵抗,虽然前面打了很多广告,用户体验也做的很好,用户的红包消费理念也被引导出来了,而且支付宝钱包的用户数也达到了1亿,然而在互联网这个残酷的市场中,从来就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微信凭借着其惊人的3.5亿用户量和其清晰的平台定位,让支付宝红包前面铺天盖地的公关努力为微信红包做了一个华丽的嫁妆。面对此情此景,支付宝红包只能像周瑜一样仰天长叹:即生瑜,何生亮!2014年,中国农历马年正月初二,在铺天盖地的微信红包攻势下,坐拥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马云终于沉不住气了。正月初二晚10点,他在“来往”的一个名为“江湖情”的扎堆群中宣称,他的老对手腾讯利用微信红包发起了一场“珍珠港偷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马云以及他的无线团队确实有理由对微信红包充满怨气。尽管出奇的愤怒,马云仍这样赞扬对手:“确实厉害,此次春节‘珍珠港偷袭’确实计划和执行得完美。”这位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把微信红包的成功视作给自己的一个深刻教训,并无奈地暗示,在微信红包背后的是腾讯针对他和支付宝的一次阴谋:“前几天,媒体上突然出现一系列针对支付宝余额宝这不安全、那不安全的各类系统性传播,不管你如何辟谣,不管你如何证明你比传统银行安全十倍以上,并且保证有问题全额赔偿……”

在这场无论对马化腾或者马云都至关重要的战争中,一贯强势的马云将自己视作一位受害者,他在来往里控诉说“在中国商业竞争中最厉害的‘黑客’是写‘黑材料’的黑客!”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根据语境,很容易推断他所批评的正是在2013年下半年凭借与微信合作而强势上升的财付通,以及财付通背后对第三方支付充满野心的另一个“马”,腾讯的马化腾。

微信红包就是这个前哨战之后的一次大战役。红包之战其实是第三方支付的入口争夺战。微信和支付宝争夺的并不真是谁的红包功能被使用得更多,而是有多少银行卡通过红包功能的出现被绑定了!多少绑定的银行卡被激活了!

在这个到处都是温暖祥和气氛的美好春节里,微信红包的火爆无疑破坏了马云的节日心情。1.1.2谁动了银行的奶酪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用户来说,微信和支付宝的红包可能只是一个新年比较新潮的、有乐趣的事情,对于微信和支付宝赢得了多少客户、绑定了多少银行卡,并没有什么太多概念。

这里我们用几个数字来说明,为什么微信、支付宝红包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不啻于在平静的银行业湖水里扔进一颗炸弹,而且这枚重磅炸弹或许已经把很多银行业界人士炸得目瞪口呆了。对于银行来说,微信、支付宝红包的杀伤力可能已经在动摇他们的根本,迫使它们必须改变已经习惯的,延续了数十年的经营方式。

在春节之前,从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正式推出余额宝开始,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余额宝的资金规模就达到了100亿。而这只是刚刚开始。因为余额宝刚上线时,很多人都在犹豫、在徘徊,先放个几十元、几百元地测试看是否有结果,之后就是几千、几万元地朝里面放。到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客户数已经达到4303万人!而在随后的几个月中,这个数字继续迅速增加。按照支付宝余额宝6100万人,资金4000亿来测算,平均每人投入的资金约为6500元。

这些钱原来在哪里?当然是银行!

随着余额宝的成功,微信的理财通和百度的百付宝也相继问世。微信的红包在短短几周之内就帮助腾讯发展了上亿的绑定银行卡的用户。这些用户一旦绑定了银行卡,就能轻松进入微信的理财通道。而用户一旦进入了微信理财通道,就意味着他们的钱可能从银行转入微信的理财通。所以,这里重要的不是有多少红包被发放和打开,而是有多少银行卡被绑定和激活了!

按照我们的估计,假设微信理财通能获得1.5亿的银行卡绑定用户,其中1亿的用户最终会用理财通,这个数据可能就是6000亿到1万亿元人民币。

进入余额宝和理财通的现金大部分都是从银行里面转出来的。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讲,大都习惯了接受接近于零利率的银行活期利率。我们姑且把这些钱存在银行的利息算成0.5%,按照银行最低的放贷利息7%算,从这些活期存款中,银行在存贷利差中赚取了约6.5%的差值收入。余额宝、理财通的利率达到了银行活期利率的10倍以上,如果银行没有应对,用户把钱从银行的活期账户搬家到余额宝和理财通等其实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如果在2014年,我们假设余额宝和理财通资金规模都能到达1万亿,再将其他互联网公司的理财产品按照5000亿来估算,整体就是2.5万亿总金额,那么这其中可能有2万亿是直接从银行里面搬出来的。按照上面的大致推算:

2万亿×6.5%=1300亿

这就意味着单单从这一项,银行就要损失1300亿的收入。而在世界所有银行中排名第一的吸金、利润大户,中国工商银行,其2013年一年的纯利润也不过是2630亿。可以想象,互联网金融产品迅猛的发展对于银行业而言有多么恐怖的一个景象。注:据完稿时的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基金规模整体暴增6959亿元至1.44万亿元,其中余额宝为5400亿元。

这还不仅仅是金融企业利润的问题。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在2014年中国居民存款余额大约在48万亿左右,现在互联网公司瞬间拿走了5%。如果下一步是20%、30%,甚至50%怎么办?没有足够的居民存款,银行是否会出现无钱可贷的问题呢?

银行不会坐以待毙,我们的政府也不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小韩:银行会有类似利率的理财产品出现吗?老吴:类似余额宝和理财通的产品其实银行早就有了,不过不是服务大众的。让每个人都能享受高收益的事情银行不会干的!一方面会增加银行的支出,另一方面又减少了银行的收益。Raymond:银行改变目前的经营方法是不得为之的。不过我认为银行首先可能推出的服务也会是类似于余额宝和理财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注: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有不少银行已经陆续推出了类似余额宝和理财通的产品。

当然,在我们看来,即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做了应对的变化,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到达能够影响银行规模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余额宝等产品出现之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般有固定的期限,不能随便赎回。

●主要通过线下的银行客户经理渠道售出。

●通常单笔面额都比较大,对于有些收益率比较高的产品门

槛比较高,50万、100万的最低限额是常见的。

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这是银行理财产品一贯以来的销售方式,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需要线下的客户经理进行面对面的销售,渠道成本比较高,所以银行必须锁定投资期限和投资额度。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退回到1987年9月14日。当天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这一封短短的电子邮件正式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到2014,中国的互联网走过了27年。今天,互联网已经完全进入并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移动互联网随着3G的普及,发展不过屈指可数的几年,却以其巨大的病毒性传播特点更加迅速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日常行为。在互联网发展的28年当中,诞生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个估值和市值超过1000亿美金的公司,以及百度、新浪、360等在国内外上市的公司,同时在互联网公司的前进道路上也倒下了无数传统的行业和公司。而这次在互联网金融面前受到挑战的,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银行!

正如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经常讲到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见不到后天的太阳。”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场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中谁将会是历史所选中的弄潮儿,谁又将黯然离开或倒下吧!1.1.3亲爱的宝宝们筑坝成湖的水库模式

那么,余额宝和理财通究竟是什么呢?这些理财产品是全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吗?他们安全吗?

阿里有余额宝,财付通背后的基金产品称之为财富宝,而百度理财则是百付宝的一个分支。余额宝、财富宝、百付宝,都带个“宝”字,所以这些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行内的昵称是宝宝。

那么这些宝宝们到底是什么?宝宝们和银行存款是一样的吗?宝宝们提供的利率靠谱吗?

简短的回答是:宝宝们都是货币基金,理论上都存在亏本的可能。不过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还是比较安全,不太可能亏损的。

90%购买余额宝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实用户购买的是天弘基金管理的一款货币基金。余额宝仅仅是购买天弘基金的一个通道,在余额宝的资金有百分百的安全保障,不过保障的只是资金在转入、转出过程中的安全,并不是保证你会不会亏本。理论上余额宝和你会不会亏本是没有关系的。

本章早些时候说过,余额宝不是银行存款,当你向银行存入1000块钱时,你最终可以确保获得的是你的本金和存期产生的利息。而宝宝们作为货币基金,他们提供的叫“预期收益”,不叫利息!

所谓预期收益,意思就是这些产品的收益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确定的。

购买一个基金通常的过程是这样的:(1)你打算买入1000元的货币基金,先要去基金公司开户;(2)扣除一部分渠道费用,如果是0.1%,那么就是在1块钱左右,还剩999元;(3)扣除一部分管理费用,如果是0.3%,那么就是在3块钱左右,还剩996元;(4)基金公司再拿着你的996块钱去投资;(5)你最终获得的是你的996块钱加上投资收益或者减去亏损。

所以在理论上如果投资失败,宝宝们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性。

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

要看宝宝们到底靠不靠谱,我们还是需要仔细研究一下货币基金是什么,货币基金究竟是怎么投资的,以及它是怎么保证相对比较稳定的收益的。

货币基金的全称是货币市场基金,是指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的一种基金。该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国债、政府短期债券、地方债、同业存款、企业债券、商业票据等。

用通俗的话来说,货币基金投资的项目都是相对风险较低的,有一定保障的。

我们可以暂时先略过关于货币基金的构成,以及国债等产品的具体内容,之后会在第11章为大家做更加详细的描述。

传统线下的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在4%左右,例如2012年国内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约为3.8%;百度的百付宝背后的嘉实基金,2012年货币基金收益只有4.16%;而腾讯的理财通背后的华夏基金,2012年货币基金收益在约4.7%左右。

和传统的货币基金相比较,宝宝们目前5~8个点的年化收益率就显得有点高。那么中间的差额是怎么发生的呢?

这就涉及到金融投资的另一条重要规律:资金规模、持有时间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从总体来看,只要周期足够长,市场总是能盈利的。而且周期越长,可能获得的收益越高。也就是说,决定收益率的两个关键点:资金量和周期。

对于货币基金也是一样,一年得到4%左右的收益率是针对所有货币基金产品平均而言的。相对高收益和低风险的投资产品一直都存在,不过这不是普通人随便能买到的。比如说远超普通银行存款利率的银行约定存款(是同业拆借的一种),最低起存金额一般为人民币3000万元,须一次性存入,一次性支取。3000万元就不是一般的民众能够出得起的了。

可以这么理解,互联网公司提供宝宝产品就是大量的小额资金聚沙成塔的模式,让我们散户的小额资金也能享受大富豪的待遇,让我们的零花钱可以在随时买入、卖出货币基金的过程中产生收益。对于随时可以买入卖出,类似余额宝这样的活期式投资方式,其实是互联网公司充分利用了通过互联网渠道吸收资金成本低廉、快捷的特点。每天在有资金转出的同时,也不停地有资金转入,总体会维持一个比较稳定而巨大的量,笔者将之称为筑坝成湖的水库模式。

换句通俗的话来说:

阿里和腾讯在宝宝类产品上采用的其实就是团购模式。

集结个人投资者的小额资金,统一和银行谈判,让普通人获得了以前只有大富豪们才能享受的高利率。这也是支付宝一年定期10%收益,百付宝3个月定期年化8%收益,收益这么高的缘由。小韩:互联网公司提供这些产品究竟会有什么好处呢?老吴:经济规模!只有提供这类产品,这些公司才能掌握到更多的资金,从而提供更多的产品!Raymond:这里更多的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入口的争夺。就像是在2014年春节期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互相竞价一样,争夺的是客户,而且不排除中间有部分利润是由这些互联网公司为了推广产品给出的贴补。Hellen:是传统银行忽略了小客户对产品的新需求,但若它们真想跟进,恐怕小互联网金融公司打不过。

当然这里的水库模式也是存在风险的。如果某一天转入的资金少于被提取的资金,那会发生什么呢?在通常的情况下是没有关系的,这个风险已经考虑在内了。其实互联网公司都会预存一笔数额足够的保证金。当转入资金不足时,就会从保证金中提取,将资金的缺口填上。

这也是这类随时可以提取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略低于定期理财产品,并且限定提取额度的原因。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虽然宝宝们号称是随时提取,但其实都有着提取额度的限制。比如余额宝有每天5万,一个月20万的额度。而财付通的额度相对较高,不过也有单笔5万,每天5笔,一个月100万的额度。这些额度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水库模式不会发生资金被突然大量抽取的意外。

不过无论如何,相比于银行通过客户经理线下吸收资金的模式,互联网公司吸纳资金只需要用户自己在手机或网页上点击几下就可以了,无论人力成本还是管理成本都要低得多。而这恰恰是互联网金融的精髓之一。

以上这几点是宝宝们相对于线下传统的货币基金产品会有较高收益率的源由。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可以这样理解:比市场上货币基金高的部分是这些互联网大鳄们发的红包。

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那么货币基金如何来平衡这里面的机会和风险呢?这就是为什么同是货币基金,有的收益高,有的收益低的原因了。

货币基金的购买一般是这样的。我们以1个亿为例:

A货币基金购买

●2000万的国库券,1年收益率5%。

●2000万的银行定期存单,1年收益率6%。

●2000万的政府短期债券,1年收益率5%。

●2000万的同业存款,1年收益率5%。

●2000万的商业票据,1年收益率10%。

如果到1年后,这些投资都按照约定付清了本金和利息。那么1年的平均利息就是(5+6+5+5+10)/5=6.2,也就是年化利息6.2%。

如果到了年底,商业票据和政府短期债券没有能付出利息,只是偿还了本金,那么那么1年的平均利息就是(5+6+0+0+10)/5=2.2,就是年化利息是2.2%了

那么如果B货币基金,用1个亿全部购买了商业票据,结果今年运气好,商业票据到了期限,全部付清了本金和利息,那年化利息就是10%了。

可惜的是,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所以任何基金公司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同一个项目。而且国库券、政府短期债券、同业存款和商业票据的利率是经常变化的,时高时低。能否把握住时机,经常买到高收益的项目,就要看管理这个货币基金的掌门人的水平了。小韩:货币基金的收益最高能到多少呢?这里有风险吗?Raymond:货币基金是各种投资方式中的一种。之所以称为货币基金,是因为此类基金相对来说要比其他的基金安全很多。有过高的收益是不合理的。Hellen: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与银行之间的拆借有关,受国内央行宏观货币调控影响而上下波动。老吴:我曾经在货币基金市场里面买到过一次银行的隔夜拆借基金,年化利率竟然达到了25%!看清楚,就是把钱借给银行,银行付给你25%的利息,恐怖吧。其实很简单,当银行没有钱的时候,什么价格它也得接受。第二天,当微信上面关于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出现钱荒的消息出来的时候,连银行里的朋友,都说这是不可能的,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是不可能缺钱的。我的回答是,某个银行缺不缺钱,非银行、政府的最高层是不可能知道的。不过银行的隔夜拆借利率能达到20%之多,一定是银行发生钱荒了。

综上所述,宝宝们的高收益率还是相对靠谱的。互联网金融融资成本较低、手续方便快捷,又有着筑坝成湖的水库模式,这就保证了它们有相对较高的收益。

当然我们也看到从2014年开年之后,宝宝们的年化收益率在稳步地下降。我们分析,这里可能主要有两大原因:

●宝宝们已经过了第一轮的市场推广期。互联网大鳄们为了推广产品而人为推高的收益正在逐步下降。

●去年银行流动性非常紧张。虽然中国的SHIBOR没有像LIBOR这样国际公认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指数这么标准,但是我们发现,去年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曾一度超过10%。而这也是去年宝宝们收益率偏高的主要来源之一。据说一度宝宝们将九成的基金都投入了银行约定存款。而2014年开始,随着银行流动性的好转,宝宝们的收益也理所当然就随之稳步下降了。小韩:什么是LIBOR和SHIBOR?Hellen:所谓LIBOR,是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意为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是国际上大型银行之间互相借贷时所要求的标准利率。在中国的银行之间,大型银行之间使用的是SHIBOR(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宝宝这种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吗?

其实宝宝们的这种模式虽然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并不能算是新模式了。全球知名网络支付企业贝宝(PayPal),在1999年年底创建了货币基金产品,贝宝用户只需将基金账户激活,并向基金投入最少1分钱,就可按每日浮动收益率获得股息。2000年,贝宝货币基金向用户支付了高达5.56%的年收益率。到2007年,贝宝货币基金规模达到近10亿美元的峰值。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持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利率长期处于超低位置,货币市场活跃度降低,贝宝货币基金收益率大幅下滑。2011年,贝宝货币基金短期投资利率降至0.25%,而年费率却在0.75%的水平,入不抵支,最终使得贝宝被迫取消了货币基金业务。

但是在中国,由于国家有固定利率制度的存在,只要市场上存在流动性问题,而银行又不能完全自主通过提高利率来吸收资金,那么中国的宝宝们就有生存空间。至于将来,我们相信宝宝们的收益会逐步稳定到一个比银行利率略高,但比定期货币基金收益率略低的位置,并随着市场流动性的情况上下浮动。小韩:宝宝们的利率将来会在多少呢?老吴:按我的经验判断,大规模的宝宝类产品,比如余额宝,其利率会继续下调。在未来的几年内,会逐步稳定到4%左右。1.1.4 40%回报P2P的背后

在前一节中我们讲述了宝宝们的由来,那么很多P2P网站所开出的更令人眩目的15%、25%、30%,甚至40%的年化收益率的缘由是什么呢?P2P借贷又怎么会有40%的利率呢?

P2P是2013年互联网上最为热门的关键词之一。P2P是Peer-to-Peer,或者Person-to-Person的缩写,原意为个人对个人的借贷。P2P的构成相对比较复杂,我们会在第7章专门介绍P2P的本质和运营模式。

本质上,中国的金融深化的确不足,而银行又明显忽略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据统计,中国中小微企业约占经济总量的60%,就业人数的75%,上缴利润的40%,但是获得的贷款仅占银行贷款总量的18%。大量的企业和个人有贷款的需求,但是几乎完全没有机会拿到银行的贷款。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表格:表1-1 各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对比表

和其他中小企业也很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是最大的。人口构成以华裔为主的新加坡,遇到较大融资困难的比例只有11.8%,而44.1%的中小企业完全没有融资问题。在中国,没有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占比只有10.7%,而有较大困难的占到69.3%!

放给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回报高,风险当然也会比较高。一般来说,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有急、小、短、多四大特征。

●急,商机危机稍纵即逝,发财还是破产就是几天内的事。

●小,少则万元,至多则百万元,小钱就能解决大问题。

●短,搭个桥,过个夜,周转一下就能救命。

●多,次数多,需求频繁,每个月甚至每周都可能有贷款的需要。

正因为这几个特点,中小微企业愿意接受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40%、50%甚至100%的年化利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同时中小微企业的违约几率当然也相对比大企业要高很多。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只有3~4年,而民营企业平均更只有2.9年的寿命,远远低于欧美平均10年左右的企业寿命。没有历史经营和贷款数据的积累,银行无从判断企业的还款能力,从风险的角度考虑,所以也就轻易不敢放贷。

这里最大的阻碍是:借贷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缺乏市场化的征信体系,中国的传统金融机构很难深入了解企业的准确情况和真实需求。这导致我国银行给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是大企业贷款的5倍,而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全球平均水平下,给中小微企业的平均贷款成本只比大企业高40%。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存款比例又是相当高的,缺乏的是好的投资渠道,而且其中有不少人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远高于银行。

一方面市场上有借款需求,而另一方面,市场上又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存在。于是在中国浮躁的热土上,P2P产品应运而生。

正如本书一直强调的,高回报=高风险。40%的回报必然意味着较高的风险。在有些企业通过P2P借贷解决资金问题,有些人通过P2P借贷得到高额回报的同时,当然也有些人在P2P上损失惨重,不但没有获利,连本金都损失殆尽。

在目前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和无机构监管的的环境下,我们接触过一些相当有创新思路的P2P公司,而同时也见到了为数不少的公司是在跟风和浑水摸鱼。

关于P2P的详细内容,请参看第7章。1.1.5互联网金融不只是余额宝和P2P

互联网金融覆盖的范围很广,并不只是在本节中提到的宝宝们和P2P借贷。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我们会为大家介绍其他的一些内容。

在这里,我们想要对常见的几个观点和问题做个小结。观点1:互联网金融说的就是宝宝们和P2P。回答:不止如此。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电商金融、金融搜索和产品平台以及互联网货币都属互联网金融的范畴。观点2:比较宝宝们和P2P就是看利率。回答:投资回报率确实是大家所关注的,不过优先级在投资回报率之前的,也是最关键的,却是对风险的判断。对于大部分的互联网受众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在可控风险下的尽量高的回报率。更多信息请阅读第7章和第11章。观点3:互联网金融已经白热化了,现在不进入就来不及了。回答:金融领域的机会还有很多,P2P和宝宝们只是个开端。观点4:银行互联网化不就是网银和电子账单吗?回答:银行互联网化绝不只是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更不是把原本邮寄给你的纸质账单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你这么简单。

1.2 工行农行,大马小马来了

让我们再回到微信和支付宝的红包故事上来。

微信、余额宝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大量客户,绑定了大量银行卡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让原本平静的银行业整个骚动起来了。

银行该怎么办?1.2.1“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据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5月26日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称,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43.91亿张,平均一年发行1.45亿张卡,人均持有银行卡3.24张,而每一张银行卡就代表着一个可识别的用户。

作为对比,微信的红包在短短几周之内就发展了上亿的用户,按照保守估计,这一亿用户是在一个月内发展的,也就意味着所有银行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的用户发展工作,微信在一个月内迅速完成了。如果微信的手里有5亿用户账号,每年每个账号收1块钱的理财管理费,那就是5亿的收入。而如果按照银行每个账号收10元管理费的价格来算,单凭管理费,微信每年的收入就可以达到50亿RMB,这是一个足以让所有银行跌破眼镜的数字。

在2012年我国金融业总产值为2.86万亿,占国内GDP比重的5.5%。自2008年以来,金融业的总产值一直保持高于GDP的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12年金融业同比增速略有下降,为14.6%。从2010年到2012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复合增长率为16.7%。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占GDP比重将从2012年的5.5%上升到7.1%。

就在传统金融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受到了异军突起的非金融高科技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

由于政府管制较严、技术壁垒较高、前期投入较大等原因,金融行业确实存在较高的进入门槛。处于垄断地位的金融机构往往以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了市场的真实需求。

目前,中小微型企业及创业者的资金需求逐步增多,同时个人理财的需求也日趋旺盛,传统银行体系并不能予以完全满足,这就给创新型的金融手段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如是说。

我们回过头来看支付宝余额宝。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被称为“草根理财神器”的余额宝以横扫理财市场的态势席卷整个金融业。这种火箭般的规模蹿升速度,不仅让银行业咂舌,也把互联网基金热引向了整个资本界。数据显示,从0亿发展到2500亿,余额宝用了200多天,但从2500亿到4000亿,余额宝大约只用了30天,这也就意味着每天都有50亿元的净流入。而与此同时,央行公布的一个数据引发了市场普遍关注,那就是在2014年1月末,人民币银行存款减少了9402亿元。老吴:从银行到各种宝的存款搬家规模如此之大,也难怪央视要说余额宝是金融体系的寄生虫。Hellen:这个现象说明,传统银行的服务已经落后于客户需求的改变,正如洪水泛滥之时,光靠垒坝去拦截是没用的。1.2.2被三面挤压的银行

我们来看一下金融作为行业的本质。

金融行业的本质,就在于服务好存钱的人和借钱的人,让他们都来我们的机构和企业存钱和借钱。银行所做的事情就是吸引人把钱存在银行,然后银行可以把这些钱作为贷款发放给需要借钱的人。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存钱,银行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辅助服务。而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借钱,银行也会采用对借款人有吸引力的辅助服务。

借钱给银行的人追求的是,可选择的存款方式越灵活越好,收入越高越好,风险越低越好,越方便越好;而对于借款人来说,则是利息越低越好,放款速度越快越好,还款条件越灵活越好。小韩:明白了。余额宝、理财通在用户存款这方面给银行压力,P2P在贷款端给银行压力,银行两头受压,是这样吧?Raymond:还不止如此。用户存取款的问题可以由余额宝、理财通解决,而使用这些钱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支付。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服务使得银行在支付环节面临的挑战也不小,可以说银行是被三面挤压。Hellen:经过多年的积累,有些客户开始对银行贷款的去向不信任。因为中国特有的经济模式下,银行选择相信政府+国企贷款,而忽略了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的民企,而同期有好多名企良性成长,客户失去将钱贷出赚钱的机会,这让客户失望。

存款人有各种需要,对于他们具有吸引力的最重要的服务可能就是支付服务。钱存在银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某个时间点能够使用这些钱。1.2.3市场上的各种支付

在互联网兴起之后,宅男宅女越来越多。买衣服上淘宝,买电器到京东,闲了可以上网看电影、打网络游戏,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习惯于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各类服务,而这个追求服务的需求是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宅经济”。“宅经济”的兴起,使得通过互联网完成支付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网络支付的不断变革。

所谓互联网支付的大概念,我们认为,是包括了从电子银行卡、电子支票E-check到最终的虚拟货币,从网上银行支付到移动支付等完成个人和商业终端支付需求的全部活动。Raymond: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虚拟货币也是支付大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虚拟货币在流通环节还是需要转化成实际通用的流通货币的。即便有些商家或者机构接受类似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货币,他们最终还是要把虚拟货币转化成实际货币的。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图1-3 金融三个大模块的示意图

从图1-3中我们可以看出,理财、借贷和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参与互联网金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财,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借贷,而支付是做好理财和借贷的关键环节。小韩:银行做支付都不怎么赚钱,第三方支付真的赚钱吗?Raymond:其实做第三方支付的机构在意的不是支付本身赚的钱,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切入金融业的渠道。老吴:谁说银行做支付不赚钱?正是因为银行太赚钱,不屑于做不太赚钱的业务,所以才有了第三方支付存在的空间。

第三方支付公司已不满足只做银行网关支付平台,借助其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它们开始直接向供应链融资,向小微企业信贷等领域扩张。互联网企业携带着数据及电子商务优势,已深入支付结算和信贷这两项银行核心业务。这些公司在运作模式上更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

目前互联网支付公司与银行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是不能直接放贷给企业的,而这才是银行最大的奶酪。

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在第4章会专门详细给大家剖析第三方支付的原理和盈利模式。

1.3 互联网金融元年大事记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我们看一下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一些事件。

此外,各种各类的互联网众筹平台、理财平台、信贷平台和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1.4 互联网金融的5种商业模式

在传统金融领域,商业模式可以大体分成传统业务和增值业务两大类。我们先来看银行利润的三个主要来源。

1.存贷利差

存贷利差,简单说起来就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而从正式定义上来说,存贷利差是指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平均成本率与资金运用的平均收益率之差。

2.国际汇兑

简单来说,国际汇兑是银行对外汇管理抽取的手续费和管理费。而从正式的定义来讲,国际汇兑是指因办理国际支付而产生的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外汇管制等安排和活动的总和。

由于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外币现钞在我国境内不能作为支付手段,只有在境外才能成为流通货币。出国旅游需要把人民币换成外汇,而回国之后再把外汇换回人民币。在把人民币换成外汇的时候用的是外汇的卖出价,而在把外汇换成人民币的时候用的是买入价,在买进和卖出之间通常是有一定的差额。

银行使用现汇需要支付包装、运输、保险等费用,而现汇作为账面上的外汇,它的转移出境只需进行账面上的划拨就可以了。因此,在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中现钞与现汇并不等值,现钞的买入价要低于现汇的买入价。

3.银行卡费

围绕着银行账号的这张塑料卡片,有很多不同的收费项目。简单说起来有年费、挂失手续费、损坏换卡手续费、异地存取款手续费、ATM机取款手续费等。

银行的主要业务模式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三类利润展开的。而基于互联网的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和商务模式花样就多了。在本书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以下这几种运营模式。

●互联网支付

独立于商户和银行,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

●P2P和众筹

搭建网络平台,投资人和有借款需求的人通过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实现资金的借贷。

●电商金融

满足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需求的金融产品。

●搜索和产品平台

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产品及其搜索、理财产品和计算工具等。

●互联网货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非实体货币,包括基于互联网货币的支付和平台。

而这一切,只是刚开始。无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是用户,都还处于教育阶段。小韩:在这些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中,哪个模式最容易出效果呢?老吴:互联网金融有时间窗口,而且窗口非常窄!比如在4、5个月之前做P2P机会是不错的,但是现在再做难度就会比较大了。Raymond:我倒是认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可以做的东西还非常多。互联网金融爆发的最佳时机可能还没有到来,今天的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可能是先烈。在机会成熟之前,找一个有自己独特资源优势的领域切入,占领一个山头,把基础夯实了,静等那个时机的到来。Hellen:个人认为金融产品搜索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层面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将海外金融产品介绍给中国客户。

第2章 最好的时代,互联网金融的机遇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正在快速渗透银行、基金、保险、券商等各个金融行业,而同时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应用也在旅游、航空、教育、物流、零售、医药等其他垂直行业崭露头角。互联网金融在冲击着传统金融行业的同时,也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很多新的机会。

金融业互联网创新的目的是可以直接获取用户的一手信息,可以增加用户黏合度,可以巩固并拓展银行与其目标客户之间的存取、贷款、汇款、支付等业务关系,并由此引导客户购买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可不是金融机构简单的“触网”。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要做的就是:一切从用户角度出发!

在本章中,我们将为大家解读以下问题:

●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和影响到底有多大?

●传统银行业可以怎样应对互联网的压力?

●传统银行业可以如何创新?

●证券和基金等投资机构如何向互联网金融转型?

●互联网金融对于保险行业意味着什么?

2.1 互联网上的Medici银行

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同学来说,Medici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事实上,Medici银行家们是最早的金融领域创新者。Medici银行,通常的翻译是“美第奇”,他们在中世纪的欧洲蓬勃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图2-1 美第奇家族标志

中世纪的欧洲,罗马教廷当道,他们一方面需要有银行来帮助他们发放贷款,而另一方面又判定收取高额贷款利息的人是违法的,一旦被证明收取高利贷的情况属实,就会被认定是犯罪,要进行重罚。

Medici的银行家们在不断尝试之后,终于找到了既可以有高额利润,又可以规避教廷政策风险的途径:通过外汇兑换进行套利以及匿名存取。

找到了这个途径之后,Medici的银行家们不但没有受到罗马教廷的约束,还成为教廷的大管家。

在之后的百年,Medici银行家们几乎垄断了教廷和民间所有的资金渠道。

今天,在传统的金融领域,面临着三个棘手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交易成本。据统计,金融业给国家产生了4万亿的税收工资,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所谓“4万亿的税收工资”其实都是交易成本。

第二个问题是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想存钱和想理财的人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工具和渠道,而想要借贷的人和企业却找不到匹配的融资渠道。简单来说,就是想花钱的人不知道怎么花出去,而想融资的人不知道钱可以从哪里来。

而第三个问题是地域与时间的限制。金融行业是最典型的朝九晚五工作单位,哪怕营业时间只超出一分钟,任何线下的银行网点可能也不会把闸门打开为你提供服务。而地域性的限制也是非常显然的,比如杭州的企业要想向太原的银行借钱,渠道就是不通畅的。

而这三个问题,通过互联网却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首先是交易成本,如果互联网能够全部或者部分取代人工,不但交易成本能够大幅下降,需要的审核工作和出错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如果把刚才说的4万亿成本缩减一半,那么缩减下来的2万亿就可以回到投资者或者百姓手中。

再看信息的传达,互联网在快速、全面的信息汇聚、整合与传递共享上具有先天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减轻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最后看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互联网本身的特质就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其存在的意义从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为了打破物理约束和地域限制。在互联网上的金融服务,是可以做到任何时候任何地域的(Anytime,Anywhere)。

当我们在做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时候,要向Medici的银行家们学习,一方面绝对不要触犯政策和法律的底线,而在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得到我们想要的。做互联网上的Medici银行!Hellen:在互联网上做银行不是那么容易的,也不是谁都能做的,且不管牌照问题,先说传统银行辛苦拿来存款再贷出去,所赚来的毛利会被如下三方面的费用吃掉:1、庞大+昂贵的系统安全系统+数据库;2、众多网点租金;3、众多的服务人员。在互联网上做银行,虽然可以节省后面两项的费用,但是第一项是最为昂贵的部分,吃掉了金融机构大量的利润。2.1.1“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只是工具”吗

我们来说文解字,“金融”的字面含义就是资金的融通,就是要实现资金提供方和接收方的匹配。为了使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转移行为能够安全进行,传统的金融行业有非常复杂而且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这个词汇和“电子商务”一样,都是在当前时代下的一个临时性术语。过十年,或许只需要三到五年,我们就不会再提“互联网金融”了,因为“金融”的互联网渠道会是非常畅通的,就像是不再会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公司一样,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在做电子商务,而所有的金融业务也都有互联网渠道。

参与互联网金融这场大战的,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之外,还有垂直财经门户、金融软件公司、传统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原本就在金融关联领域的其他一些公司。

上面提到过,金融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得资金能够在主体之间转移。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任何两个主体之间的资金流向都是通过银行、证券或者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中介完成的,简单来说,互联网金融就是在资金转移过程的各个或者某个阶段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取代传统方式。

我们看到,在金融界存在着一个主流的观点:“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只是工具”传统的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认为,互联网金融究其本质还是金融,只是把金融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而在这阶段中,互联网只是工具,难以颠覆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零售金融业务确实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不过今天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将难以对金融领域发生颠覆性的变革。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有失偏颇,互联网金融绝不仅仅是把传统金融“由线下搬到线上”。

在理想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的公平、分享、公开和透明理念可以在金融领域得到充分的体现: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需要介入,贷款、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发行和交易以及支付都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市场可以充分有效。

金融的基础是数据,而互联网的基因也是数据。所以从本质上来看,这两者是有非常大的共同点的。Hellen:数据是一方面,还需多针对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来创新出新业务。互联网帮你从原来的传统业务中的哪些领域里抢到了客户,并打破了哪堵墙?

在后面的第4章我们会专门讲述金融与大数据的关系,在此就暂不赘述了。

把银行的软硬件系统从当年的大型机和小型机系统转向基于IDC和互联网的体系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不过和这个相比,改变银行数百年来的核心运作体系将会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Raymond:IDC是Internet Data Center,即互联网数据中心,或者简称数据中心。互联网上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每个在互联网上提供服务的公司都离不开IDC。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不是把银行从线下搬到线上这么简单。利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在金融板块占据更大的市场,需要银行对自身的运营体系做出全面的革新。

关于到底是互联网金融化还是金融互联网化的讨论很多。金融由以前的传统载体变成了极具爆炸性和传播性的互联网模式,也就是金融互联网化。而互联网企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互联网金融化也是显而易见的。案例:只把网络作为工具,第一家独立网络银行SFNB无法独立生存公司名: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网址:http://www.SFNB.com/图2-2 SFNB银行用户登录界面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家虚拟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诞生,它是由美国三家银行和两家计算机公司联合成立的,是得到美国联邦银行管理机构批准的第一家全交易型的网上银行。开业后的短短几个月内,获得了近千万的PV(页面浏览),也很快引发了一波网上银行的浪潮。该银行完全依赖互联网进行运营,服务范围主要包括:●基本储蓄业务●信用卡●定期存款●电子支票和利息支票业务●货币利率查询和交易由于费用低,一年后开设了大约七千个账户,总存款额到1997年就超过四亿美元。不过SFNB在初期的快速发展之后,逐渐陷入经营困境,由于巨额亏损,1998年SFNB被加拿大皇家银行以两千万美元收购了除技术部门以外的所有部分。点评:虽然起点很高,但SFNB公司一直未能盈利。关于SFNB没能坚持到最后的原因,业内的人士众说纷纭,其中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互联网银行的固有缺陷造成的:在线下没有足够的存在感是SFNB没能持续下去的最大理由。对此,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SFNB的失败就在于,虽然它号称是第一家网络银行,但是他们依然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是把互联网作为工具而已。在那种情况下,互联网只是渠道和工具,无法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正如我们之前列举的功能,和其他银行相比, SFNB除了能让它的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处理业务外,并没有太过吸引人的特殊服务,一方面缺少了线下的网点,另一方面客户又无法和银行的工作人员做充分的沟通交流,怎么会有很多人使用呢?网络银行的运营成本的确相对较低,不过如果不能快速扩大客户规模,形成足够大的经济效应,产生亏损是不难预见的。当然,时间点也是很重要的。1998年SFNB被收购的时候,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才刚刚开始。如果他们能够再坚持下去,说不定SFNB会是本书讲述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旧有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剧变,不断衍生出的金融服务模式,正在持续蚕食着传统金融机构的原有市场。而在互联网金融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管控风险。数百年下来,传统的金融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在互联网上瞬间复制一套同样行之有效的风控系统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不是仅仅作为工具来提升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而是通过网络征信的方式,拓展金融业服务的目标人群。我们认为,互联网产业在本质上是技术驱动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而金融服务业是服务驱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两者融合之后产生的互联网金融,既是技术驱动的,也是服务驱动的,所以新技术创新和新服务模式创新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我们不要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在侵蚀着我们所熟知的金融世界。互联网金融其实更多的是为我们探索新的世界打开了未被开启过的大门。2.1.2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特性

互联网看起来简单,但是没有蓝本,不像传统金融有成熟的范本,可以照着做。在互联网领域,你和别人做的完全一样也可能不成功。更多要靠细节、经验,以及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控。

互联网的特性是:

●公平

●分享

●公开

●透明

而传承了互联网基因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其特点是:

●便利

●低价格

●个性化服务

●全方位服务

从资源的占有角度来看,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或者金融机构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资源。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或者一所金融机构所拥有的资源、所具备的条件和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始终是有限的。由此可见,不会出现一个金融机构满足所有人的金融服务需求。任何一家都只能从某些方面寻求机会并加以突破。这恰恰告诉我们,每个公司或者机构必须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突出服务特色。

换句话说,要“专一”或者“舍得”。如果想要在某个互联网金融领域成为领先者,必须得放弃一些业务,在某些方面有所不为。根据市场细分理论,结合自身优势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如果什么都去做,那么结果会是什么也做不好,最终将失去竞争能力和优势,以及应有的市场地位。

互联网发展到今时今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行业和专业的分化。我们来看互联网公司中最大的三家巨头:腾讯,擅长社交类的沟通工具,QQ和微信都是沟通工具;阿里巴巴,擅长做电子商务平台,诚信通、淘宝和天猫都是电子商务平台;百度,专注于搜索。

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够独占鳌头的公司。我们之后在第10章就这几家大佬级公司在货币基金领域的战斗做专门讨论。小韩:是不是说我们不会看到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垄断所有的领域呢?Raymond:不会有一家无所不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我认为就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看,目前的状况只是暂时的现象,未来互联网金融公司会越来越专业,行业会越来越细分,就像是支付领域也会细分到各行各业。老吴:有可能!阿里的支付宝和腾讯的理财通都在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他们连出租车的支付入口都在争夺就是一个写照。Hellen:如何把很多银行不能做的业务,变成我们的业务。这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去逾越的地方。等你把这些业务都做了,你就是一家巨无霸新互联网金融公司。2.1.3是金融的创新,也是互联网行业的创新

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相比,本身并不存在物流运输、货物配送等环节,其业务属性使其天生就具有便于电子化、虚拟化和远程化的特征,所以金融行业转向互联网是必然的。

互联网为传统金融带来挑战,也带来新的思维。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不可能颠覆传统金融,而是改变传统金融的做法。

同样,在喧嚣的互联网环境中,各种创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不过,如果你仔细调查每个产品,就会发现风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最关注的是每个产品的收益有多少,而这些产品的风险被忽略了。传统金融领域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这些互联网公司需要认真学习的。

我们来看一个对比。表2-1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对比

从表2-1来看,相对于传统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以下特点:

●产品品类多

●交易成本低

●信息丰富

●个性化比例高

●传播渠道广

在互联网上做金融的一个优势是有可以直接向普通用户销售理财产品的强大渠道。

由于互联网的透明性,其取代的是传统的第三方销售渠道,比如银行、证券公司和第三方理财公司等。

用户体验是纯互联网公司最重视的,而恰恰是被传统金融公司所忽视的。而用户体验,换一句话说,就是以用户为核心。

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不管是否合理,用户迫于没有其他选择,只能被动地接受。而现在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使得用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被大大缓解。不但用户对于选择哪一家银行的服务有了选择权,他们甚至可以选择是否需要银行。当主动权从金融机构转移到用户手中时,金融机构必须做出反应,改变自己的思路,提供能够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而不是把自己设计的产品和服务强加给用户。互联网所带来的“创新基因”,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创新的动力,引发了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

传统金融机构如果不想被互联网时代淘汰,必须要能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服务门槛,做好用户体验,服务好长尾的大众客户,而不只是前100名VIP客户。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金融是一条能够倒逼金融业转型的鲶鱼,它给这个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而它的创新因子,则能带动金融业未来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加入到传统的金融行业,正如一个平静的鱼塘中,那条突然出现的鲶鱼,使得整个鱼群都活跃起来了。互联网金融会促进中国传统金融的革新,使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加快。

传统的银行不会坐以待毙,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更多是为这个领域打开了新的思路。争夺互联网金融的生意只是刚刚开始。传统的金融企业也有很重要的优势,特别是在本书中着重强调的“风险”模块。

银行是个相对比较传统的行业,而这个传统指的不是技术本身。单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银行在互联网上的投入可能比互联网公司还要大。据说在工商银行内部积累的数据总量在数百个TB规模。

如果问在银行工作的同学,他们可能会这样回答:我们银行也在转向互联网啊,我们也有互联网金融平台、有网银、有移动平台,甚至有的还有自己的P2P平台。银行的线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在几年内还有一定的壁垒。不过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如果银行墨守成规,不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上做大的改变,那么结果必然是被互联网产品切去一大块蛋糕。

当然互联网金融变革的分寸把握也是很重要的。2008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可以说就是金融业的创新造成的。太过创新,风险的把控没有做好,于是雷曼兄弟就死在沙滩上了。

在我们看来,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风险控制能力,而这一能力是互联网公司暂时还不具备的。

2.2 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

在前面的第1章中我们介绍了余额宝和理财通的产品以及它们对银行的冲击。事实上,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正以低价格、便捷、全方位和个性化服务等策略,蚕食着银行的业务。

在传统金融业务的往来中,银行充当的是唯一可选的资金中介的职能。而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各种服务,这时银行作为中介的作用就被弱化了。

那么银行该怎么办?2.2.1银行存在的优势

其实,就像是我们在说电子商务线下实体店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一样,传统金融企业同样有存在的必要。

金融业究其本质就是管理并且承担风险的行业,“风险控制”是金融业最根本的核心。银行看起来是最能赚钱的,但它其实也可能是欠钱最多的,世界各地银行80%以上的资金都来源于大众的存款,因此银行是社会上实际最大的债务人。

银行通过发债、借贷等举措,将资金进行二次使用,扩大了社会资本总量,也使自己由最大的债务人变成最大的债权人,事实上银行触及了现代经济的各个层面。倘若控制不好风险,一旦失控,个别风险引发系统风险,乃至引发金融、经济、政治危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控制风险,是金融业最根本的核心。

正如你在本书中看到的,我们很看重风险控制,而这恰恰是传统金融机构比新兴互联网公司有优势的地方。现代银行已经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雨,每过几十年就会经历一次金融风暴,而这些金融风暴都是对风险控制体系的一次磨练。

当一家银行缺乏流动性时,资金周转不灵,它就不能依靠负债增长或者迅速变现资产来获得充裕的资金,因而会影响其盈利能力。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甚至可能会导致银行倒闭。

可以这么说,银行对于风险的管控要比对利润的追求更加关心,在风险控制上面,银行上百年来积累的线下风险控制手段远非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几年、十几年内学得多,所以,对于一些重要的资金业务,银行是拥有绝对优势的。

我们来看中国一共有多少家银行?

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

●2家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

●5家大型商业银行

●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144家城市商业银行

●212家农村商业银行

●190家农村合作银行

●2265家农村信用社

●1家邮政储蓄银行

●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40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

●66家信托公司

●127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18家金融租赁公司

●4家货币经纪公司

●14家汽车金融公司

●4家消费金融公司

●635家村镇银行

●10家贷款公司

●4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公司都在我们本书讨论的“银行”的范畴之内。

以下这些业务是大家必须要在银行完成的:

●存取(大额)现金

●外币兑换

●支票获取和对换

还有其他许多业务也需要和银行的线下工作人员面对面才能完成。国外的金融机构借助线下的网点,还会提供一些别的服务,比如硬币兑换、旅行支票的购买、房屋和汽车贷款的咨询,甚至公证服务等。

以上这些是从实际需求角度出发,需要实体银行通过线下网点可以帮我们完成的。我们再来看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银行扮演的特殊角色。

之前在1.4节中我们说过,存贷利差、银行卡费和外汇兑换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以下的几个业务是银行比较关注的:

●发放贷款

●发放信用卡

●外汇兑换

中国的银行贷款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比较不规范,不是特别符合自由金融市场惯例的贷款市场。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受政策管控还比较严。国家规定了:

●用户可获取利率的上限

●对企业放贷利率的底线

因为有这两个因素的限制,银行在借贷利率上的自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某种行政手段保证了银行的收益,也正是因此,中国的银行是全世界最赚钱的银行。我们在下一节会专门讲述这一点。

在金融发达的西方国家中,由于利率自由度高,竞争激烈,银行的利润是被市场决定的。2.2.2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

在第1章中我们提到过银行的各种费用是银行的三大收入来源。那么我们来盘点一下银行到底会收取哪些费用?简单算一下,有年费、工本费、挂失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通知费、取现费、转账手续费、网银转账手续费等,而这些是和银行卡相关的费用,如果加上信用卡,那么费用的种类就更多了。除了普通银行卡的费用之外,还有滞纳金、取现费、超限费、分期付款手续费等。小韩:上次我去澳门旅游的时候想着要节制,所以除了一张信用卡,别的卡都搁在家里了。不过怕钱不够用,往卡上存了点现金。结果从卡里取了几次钱之后,在下个月的账单上出现了“溢缴款领回手续费”,这算是银行正常的收费项目吗?老吴:溢缴款就是信用卡客户在还款时多缴的资金。信用卡的账还少了要付利息,还多了取出来银行也要问你要手续费,这就是银行的霸王条款之一!Raymond:信用卡的存在本来就是鼓励刷卡消费,而并不鼓励持卡人进行多余存款。信用卡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希望持卡人通过透支消费而不是取现,所以信用卡取现有较高的手续费是正常的。Hellen:银行一大优势,就是根据以往数据,可以向优质客户推销各类定制产品。正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那样,根据淘宝商家在交易数据的表现快速决定放贷金额,从而降低违约率。

那么在海外,银行卡存在收费的问题吗?我们以美国为例,大多数普通信用卡都是没有年费的。而收年费的信用卡要么是一些VIP卡,要么是附带了一些优惠福利的特殊的信用卡。

在金融体系成熟的欧美等国家,已经完全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银行的存贷利差完全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在市场上有激烈的竞争,一方面使存贷利差缩小,而另一方面也有足够的空间使银行有利可图。

不过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规定了两个数字:

●贷款的最低利率

●存款的最高利率

当这两个数字由央行来确定的时候,存款的上限和贷款的下限被确定了,其实无形之中就有了一个法定的利差存在。政府一方面是要为银行提供一个基准,不过更重要的可能是对国有银行的保护。

在第1章我们提过,中国的工商银行是全世界最赚钱的银行。我们来看一张图:图2-3 世界上前五大银行总资金量从2009-2013的对比(来源:Financial Times的Banker Database)

在世界前五大银行中,有两家是中国的银行,一家是排名第一的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而另一家是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oration)。

我们再看来自于Financial Times的“银行家数据库”中更加详细的数据:

从这张表中,我们看到有4家中国的银行入围,除了刚才说过的工行和建行,另外还有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和农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这个名次是按照银行的资产总额排序得来的,不过如果单看最后一列,按照税前利润(Pre-tax profits)来说,中国这四家银行排名是前四位。这也就是说,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是全世界最赚钱的四大银行。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当中国的银行业空前赚钱,而其提供的服务又差强人意的时候,必然就会发生变化。

其实银行已经在变化了。就拿工商银行来说,虽然现在有17000余家营业机构,但目前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渠道处理的业务量已占到全部业务量的78%,相当于替代了30000多个物理网点。小韩:为什么中国的银行这么赚钱?Hellen:我并不认为中国的银行比其他国家的银行赚钱,四大银行短时间内赚钱是因为中国过去10年高速增长的房贷带来的收入。相反,其他国家银行的收入多样化,可能让它们比中国各家银行更为健康。

从根本来讲,金融是任何一个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不可回避的内容,即使对于那些原本不在金融领域的公司来说也是如此。尤其在中国,由于金融利率不自由,国家规定了利息和贷款利率的上下线,实际上就为银行业规定了稳定的利润空间,对于任何企业来讲,有一个稳定的利润空间的产业都是诱人的,所以中国跟美国在银行业的发展上面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在美国,银行数量众多,没有哪几个银行能完全把控市场,而在中国,4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占据了银行业的大半江山。表2-3 中国商业银行1999-2008年存款市场价份额一览表(单位:%)

因此,中国的银行,就会出现一种“爱存不存,银行永远都是甲方”的畸形服务。一方面因为银行的垄断地位,银行在和储户发生矛盾时,永远处于强势的一方。由于充分竞争,国外的很多银行卡都是免费的,而在中国的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都是收费的,此外还有银行查询费、电子银行卡使用费等。

在第1章中,我们讲述过关于光大银行钱荒的故事。此次钱荒事件,虽然影响不大,知道的人也不是太多,但它毕竟打破了中国银行政府兜底的神话。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金融市场很成熟,银行是可以倒闭的。如果在国外发生钱荒事情,很可能接下来的发展就是相关银行发生挤兑潮,然后面临倒闭的危险。不过在中国,光大银行顺利逃脱了挤兑的风险。在本次事件之前,中国的银行一缺钱,央行就把货币政策放宽松,让银行基本永远都处于不缺钱的状态,而其实这也养成了银行不注重现金风险管控的习惯。据非官方渠道传言,本次银行钱荒,就是李克强总理为了给银行一个教训,让银行明白,政府以后不会为银行兜底,银行必须认真的做好自己的风险控制。Hellen:这些银行都没有能力像国外银行那样混业经营,做到银行+理财+券商三位一体。2.2.3银行的规则和创新

互联网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开放,让更多的人享受互联网金融给大众带来的鸿利。不过如果给出的鸿利原本是属于银行的,那么银行愿意这么做吗?

其实很多时候银行也很纠结,因为它们是一直被“规则”和“创新”所挤压的。前者包括各种政府和国家的规章制度,而后者是来自于社会和技术的进步,或者说是来自于客户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的压力其实就是创新的压力。

正因为过去银行把大量的资源花在了大客户的身上,这给了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一个机会。被忽视的“长尾客户”正是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目标。根据互联网的长尾理论,在尾部的中小客户在总体数量上会大于头部的大客户。

竞争对手的进入和用户需求的进一步挖掘,迫使传统金融企业必须继续专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

受余额宝影响,银行开始推出比余额宝收益率更高,门槛较低的理财产品。这种变革就是我们乐于见到的。不过,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举一个例子,银行的放贷如果走到更透明的阶段,让客户了解他的钱都被用去干什么了,从而去更支持相应产业的发展,这可能就是一个方向。如果你认同,那么可以再细想一下,其实这就是P2P借贷啊!

招商银行向来以大胆创新著称。当新浪微博和微信逐渐走红时,招商银行是最早用微信方式和大家沟通的银行,而且力度在不断放大。在余额宝之后,招行也推出了跟余额宝类似的理财产品,不仅高收益率,而且同样可以T+0赎回。

不过从招行的网站和公众号来看,其用户量和口碑宣传的影响力,与微信、支付宝不在一个等级上,所以很多用户并不知道有这些产品的存在。

如果全面拥抱互联网,银行可以得到以下好处:

●便利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便利。

●成本

如果能够通过互联网解决20%、30%甚至50%的银行需求,银行在人员成本上得到节省,那么就可以开设更多的网点或者提供更多的服务

●客户的交互

客户与银行的沟通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客户遇到的问题能够被更加迅速地解决。

●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正因为便利和成本的优势,以及和客户交互的提升,满意度和忠诚度也就上升了。

招商银行在网站上拓展用户的原因是因为招行走的是向中高端理财挺进的路线,要和境外做高端理财的大银行做竞争,这一点上它比国内其他银行做得都要好。它冲破了其它银行对私业务靠房贷业务拉高短期利润的毒药模式。相比而言,招行模式更加国际化,也更加健康。2.2.4银行不可大变金融乃国之命脉,不可大变。

这话听起来有点官腔。不过事实确实是如此,金融对于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不管是任何体制的国家,金融都不可能,也不应该被一或两家纯民间的公司所掌控。马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有人说支付宝是在做金融行业,金融就是政治。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不做,将对国家有害,对行业有害。正是使命感在驱动着我们,让我们的企业越来越强大,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支付宝,我想都不会想,会在1秒钟内把这个公司全部送给国家。”

其实,马云想到的就是金融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

四大国有银行利润这么高,这里固然有国家保护政策的原因,而国有银行的稳定性,也是国家整体稳定性的重要保障。银行贷款利率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和消费,如果轻易变动,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简单来说,当存款利率上升时,会抑制人们的消费欲望;而当贷款利率上升的时候,会使得厂商投资成本增加。

之前我们讨论过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而且风险会作为一个主要话题在本书中被反复讲解。银行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在这期间积累的大量经验,特别是对风险的管控能力,是创新的互联网公司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创新模式完全取代传统金融公司这种事情是不可能会发生的。

一般来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相比,有以下这些特点:

●创新性高

●灵活性强

●相关技术发展迅速

而这些是银行必须要学习的地方。

银行不可大变,但是一定不可不变,也不可胡乱变化。这几年我们看到的另一个现象是银行纷纷在盲目学习互联网公司,比如自建电商平台。它们基本上做的都是金融类产品的电商平台,但是有些甚至把交易范围扩大到电子产品和普通的日用产品。这就让我们有些摸不到头脑了。

银行自建电商平台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可以理解:一是为了加强已有用户的黏性,二是积累数据。不过这两者都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解决。

2.3 在证券和基金行业中的互联网金融

除了银行,各家证券公司也纷纷开始在互联网上做尝试。主要的做法有以下的几种:

●开发一些适合在互联网上销售的理财产品

●提供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便捷操作,包括在电脑前直接开户。

●和一些互联网公司合作,开一些网店或者电子商城,推广自己的服务与产品。

●切入第三方支付领域

在证券公司的创新尝试中,我们见到,有的网上商城除了金融产品之外,还有服饰、化妆品、珠宝和数码产品等。我们对这种做法相当困惑:客户为什么会到一家证券公司来购买化妆品呢?

金融领域的竞争本来就是无处不在的,而证券公司所最为关心的,是在这一轮金融互联网化的潮流中,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虽然证券公司在管理基金,不过目前公募基金主要的销售渠道仍是银行,其次才是直销渠道和券商渠道。

马化腾说腾讯正在考虑申请相关金融业务牌照。如果腾讯获得券商业务牌照,从而名正言顺地参与抢食证券互联网业务,传统的券商将要面对的是何等激烈的竞争啊!

国内券商经过20余年的发展,经过激烈的政府干预和市场竞争,目前活着的不到百家,而且这些券商还不都能够做全牌照业务。所谓全牌照服务指的是:

1.帮个人客户在平台上买卖交易2级市场上的股票等

2.帮助企业承销境内上市

3.分析、研究各行业业务,进而向机构和大客户推荐以及预测股票等

所以全牌照准入门槛高,不是随便谁都能介入的,需要专业团队。虽然腾讯想在自己的平台上卖股票,但真的没那么简单!2.3.1给小伙伴们开放对土豪的服务

以前基金信托行业限于渠道成本,有些理财产品只能对少数人开放。而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营销成本降低,我们可以改变一些原本针对少数人的理财产品,使之对大多数用户开放。

比如原本货币基金有起步价,那些相对高收益率产品也大都有较高的门槛。而余额宝和理财通向我们证明了,在互联网环境屌下,“丝”们要比土豪有力量。

在2013年的《数字证书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是这样规定的:“数字证书应当在确认市场参与者身份真实性基础上,采取临柜、见证以及本公司认可的其他方式进行发放。”

在征求意见稿中所谓的“以及本公司认可的其他方式进行发放”这句话就是为金融开户互联网化留出了足够的空间。用户只需在家里的电脑前准备好身份证、手机和银行卡就可以直接开户,免去了跑到营业部开户的麻烦。这样,互联网用户在证券公司开启账户要比以前便捷很多。

应当说,证券公司在投资领域是专家,不过在中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一直要比证券公司做得更好,而且银行自身线下网点众多是其竞争优势之一,可能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此外根据《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基金销售机构不得采取抽奖、回扣或者送实物、保险和基金份额等方式销售基金,这也限制了证券公司的发展。

余额宝和理财通的成功不光是给证券公司敲响了警钟,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线阳光。如果货币基金可以采用这样的销售方式,别的金融理财产品一样也可以啊!

互联网金融或许是证券公司超越传统银行,夺回理财产品话语权的一个良好的契机!2.3.2从交易佣金开始变革

对于券商来说,网上开户、搭建网络平台、开发移动应用、升级移动终端服务等都是已经在做了的,所以当互联网金融热潮劵涌来的时候,证公司们也在思考这些互联网公司会从什么角度杀入。

在中国,通过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从1998年开始起步。2000年4月,证监会颁布的《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规范了网上证券委托业务。

投资者使用证券公司提供的交易终端软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非常高速有效地实现证券买卖。而与此同时,新兴的网络媒体也彻底颠覆了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方式。

目前券商佣金水平不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佣金约为万分之五以下,但不少三四线城市的营业部还在按照千分之三顶格收取佣金。券商收取的佣金中包含需要交给交易所或证监会的规费,比例约为万分之一点五至万分之一点八,加上营业部需要缴纳的营业税,券商的成本基本上就是万分之二。从万分之二到万分之五之间的差额是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压缩的。

证券公司账号中的券商保证金其实是有一些操作空间的。所谓券商保证金,指的是股民投资股票的账户中那些闲置的资金。在今天,这些保证金停在证券公司的现金池里,和银行里的活期存款一样,享受着现金的待遇(利率)。证券公司可以通过提供针对资金余额的理财服务,比如空闲的资金可以直接转到某个流动性较好的货币基金中,以加强用户资金的利用率,提升用户的黏性。案例:Charles Schwab和Merril Lynch争夺投资客户的券商世界大战公司A:Charles Schwab嘉信理财网站A:https://www.schwab.com/公司A:Merrill Lynch美林证券网站A:http://www.ml.com图2-4 嘉信理财VS美林证券这起证券公司的世界大战发生的时间点是1999年年底,作战的一方是投资理财界的巨无霸公司——Merril Lynch美林证券,拥有14000人的股票经纪人团队,为客户在世界范围管理15000亿美金的资产,而另一方就是Charles Schwab公司,一家普通的折扣券商。他们抓住第一次互联网浪潮的契机,在竞争中实现华丽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在大战以前,美林证券认为他们的客户群与Charles Schwab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前者主要为高富帅客户提供收费高昂的投资建议,而后者收费较低,给客户提供工具来管理他们自己的钱。因为大部分客户不懂投资,所以需要有专业的公司来为他们做服务,其中美林当然会是首选。当时,Charles Schwab是一家普通的折扣券商,收费的规则是约30美元一次交易,当然对于交易频繁的客户还会有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美林证券不同的是, Charles Schwab不提供股票资讯服务,所以收费金额约是美林的十分之一左右。Charles Schwab公司的创始人Chuck Schwab认为,通过互联网做交易会成为未来金融交易的重心,大部分人并不需要这些金融公司的专业知识,就可以自行操作股票账户。在1999年底,客户争夺战以Charles Schwab的全面胜利而告一段落,因为股市上的每4个交易中就有一个是通过Charles Schwab进行的。到2012年底,Charles Schwab管理的客户资产值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点评大战过去十多年了,Charles Schwab的创新思想还是我们今天可以学习的。他们也是第一个在华尔街上提出“退款“服务的交易公司。如果你因为任何原因对他们的服务不满意,都可以申请退款!Raymond:今天的互联网金融之争和本世纪之初美国券商大战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是拥有庞大客户群和服务团队的传统金融机构,而另一方是能够给客户提供各种工具和便利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果传统金融公司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行业地位很可能像Charles Schwab超越Merril Lynch这个案例中一样——被超越了。Hellen:作为一个那一时期在硅谷生活和工作的Merrill的老员工,我认为当时Charler Schwab只是抢夺了与Merrill竞争的3线经纪公司的股票交易业务,并帮助外国想买美国股票的人降低了门槛。再者,美林这样的全业务投行公司,更想把精力放在全球的高净值客户上,这类客户为公司带来的利润更高。其实是CharlesSchwab抢到了美林借机甩掉的的业务,这些对于它来讲是利润少的小客户。一个往低端走抢更多的客户量,一个往高端走去抢可能带来收入多样性的高质量客户,我倒是认为中国公司应该借鉴这样的定位。2.3.3移动应用不等于炒股软件

中投证券、国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一大批券商都已先后更新了手机证券软件,便于股民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下做股票交易。

不过,证券公司对移动终端产品的定位还相对模糊,大多停留在炒股软件的阶段,而功能也都局限于简单的资讯服务和交易服务。

中国在1997年开始有互联网股票交易,在两三年内,股票软件和股票网站如雨后春笋。不过在2000年,证监会颁布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只有券商才有资格从事网上证券委托业务。老吴:当年中国的一纸公文,让证券之星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从天上掉到了地上,而中国的券商创新同样也受制于监管,不得跨地区经营一条就把互联网之路都给堵死了。

不过这一切都在变化。2012年11月,证监会正式发布了《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允许证券公司可以代销经国家有关部门或其授权机构批准或者备案在境内发行的各类金融产品。对于证券公司来说,网上开户、搭建互联网平台、拓展互联网渠道、发展移动终端服务等,终于都可以合理合法地进行了!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消费者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有极强的依赖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通过这些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投资和接受理财服务。移动互联的及时性和方便性注定了移动终端将是未来投资者接触证券公司最通用的途径。

国泰君安董事长万建华在其著作《金融e时代》中提到:“券商移动终端产品的内涵需要扩充,从原来的以行情、委托、咨询等服务与交易通道业务为主的应用,延伸到既要服务于交易通道,更要服务于非交易通道的业务。真正成为用户和券商之间的营销服务渠道。这意味着,金融产品销售、基金代销、集合理财、预约开户、风险评测等一系列业务模块完全可以迁移到券商移动终端产品上,让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享受‘一站式’的金融管理服务。”“一站式”的金融管理服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在第12章会为大家介绍一些在国外时兴的互联网理财工具,而我们同时也期待在中国会有类似产品的出现!Hellen:国内券商不应该只是做炒股,最近,除了原有的上交所、深交所的上市业务,国内的一些券商还在做新三板业务、直投业务,甚至有些还准备做香的港上市业务。但是我希望政府能允许它们像海外同行那样带着国内的企业在全球做并购和上市承销业务,发挥它们在中国地区积累20余年的中国企业资源和网络。

2.4 给保险行业带来的机遇

在海外,保险行业非常成熟。保险和银行、证券行业是金融的三根支柱,而在中国这个行业还只是刚刚开始,中国的广大民众并没有意识到保险行业的重要性。

2010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50家,兼业代理机构18.99万家,营销员330余万人。2011年上半年,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7042.63亿元,也就是说人均才21万。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广大民众的保险意识相对淡泊,而一方面可以说是保险公司的产品吸引力不够。

保险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保险,为了在发生不随人意的事件时,使客户家人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保险理财是辅助其保险主业的一个辅助项。

保险公司所推出的相关辅助理财产品的管理费用相对会较高。小韩:保险业怎么会是投资的一种类型呢?好像关系不大啊。Raymond:我们不能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保险”这个行业。“保险”不是说为了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得到补偿。如果只是这样理解,就狭隘了。我就为我的三个儿子在美国购买了纽约人寿的保险。当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保险中会有一笔可观的金额,他们可以选择取现或者继续把钱留在人寿保险中。老吴:我是把保险当做一种投资工具来看的,但和其他的投资工具相比,保险理财相对管理费过高,没意义!Hellen:中国过去20年的发展,大批国民进入中产阶级和富有阶层,不单对银行、券商提出了产品多样性的要求,对保险产品多样性产生了更多的需求。这不止是对寿险+大病医保+消费类保险的渴望,对财富传承类保险,如“大额保险”和保险信托更是急需。因为国内没有保险公司提供类似的产品,致使众多客户远走海外如香港、新加坡,甚至跑去欧洲瑞士购买保险。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环境下,保险业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美国的MetLife大都会保险公司每天会分析数百个TB的数据,来看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

我们再以汽车保险为例。汽车报险费率目前还没有市场化,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数据模型对每个驾驶员和参保的汽车采取个性化的收费。

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整理出:

●不同汽车的事故发生率

●不同汽车出事故时的赔偿金额

●不同人群一年内平均和保险公司接洽的次数

●不同人群的人切换保险公司的频率

●不同人群的人对各种保险项目的接受度

●不同汽车在各种人群特征下的平均无事故年限

●……

我们最喜欢的客户当然是对价格不敏感,平时不找事儿,开的车事故率相对较低,遇到事故赔偿金额又不高的客户。

那么,当一个客户来询价时,我们就可以快速匹配出这个客户容易接受,并且对保险公司长期利益有保障的保险方式了。案例:提供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美国电子商务网站InsWeb无法独立生存公司名:InsWeb公司网址:http://www.insweb.com/图2-5 IneWeb公司标志InsWeb公司成立于1995年2月,属于早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InsWeb的主要盈利模式: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多家合作保险公司的产品报价,帮助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从中收取费用;其二是为代理人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和投保意向,并向代理人收取费用。InsWeb是全球最大的保险电子商务网站,并且在业界有着非常高的声誉,被福布斯称为是最优秀的网站。从2007年到2009年,InsWeb连续三年被Kiplinger《吉普林金融杂志》评为最佳汽车保险网站。InsWeb公司曾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长期亏损终于导致了股价的一路狂跌,在2011年12月InsWeb被美国著名个人理财网站Bankrate收购,成为Bankrate Insurance保险公司的一个子公司。被收购前最后一次公布财务报表的前三季度收入仅为约三千九百万美元,与美国万亿美元左右的保险业务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点评我们来看一下InsWeb公司的网站,如下。图2-6 IneWeb公司网站页面从图中我们看到,InsWeb分别列出了他们可以做保险的各项业务分类:汽车、家庭、人寿、健康、租客、摩托车和商务保险。首页以及在二级页面的设计问题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之内,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一句话概之:在用户体验上还可以有不少提升空间。和其他金融产品一样,保险产品还是较为复杂的,如何能够通过一种简洁有效的方式让客户理解并作出选择,是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困扰的一个问题。InsWeb公司销售得最好的产品是相对简单,而且利润较低的车险,而仅靠这个是难以维持公司的规模的。很遗憾,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尝试之后,InsWeb放弃了。从页面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页面上大家的目光可能会被最后一个选项所吸引“Find an AGENT”(找一个保险代理),他们会与代理商进行面对面的讲解,从而销售保险产品。

第3章 最坏的时代,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我们的理念是:“Managing Risk,Managing Future”。谁能最好把控风险,谁就能掌控未来。

在前面两章为大家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创新模式,那么为什么这些创新模式会首先被互联网公司运作呢?是银行没有想到吗?其实不是的。很多时候某些模式被放弃正是因为风险的原因。

与机会并存的是风险,如何把控风险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要向传统金融企业学习的,也是传统金融向互联网转型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本章中我们会为大家解读这些问题:

●互联网金融上有哪些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什么区别?

●应该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产品上个人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相比,在监管和监控上有什么区别?

3.1 风险就在于小概率事件会发生

如果亲爱的读者是学习理工科的,那么应该学过概率论这门课。在概率论的课上,你可能听过这么一句话:“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3.1.1小概率事件会发生

如果你当年概率论学得不错,那么到了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领域,你需要彻底改变这个观点。小概率事件恰恰是我们需要防范的!因为在金融领域,小概率事件会发生,而我们在做风险管控的时候,最需要关注的往往是小概率事件,要控制的也是小概率事件的比例。

因为小概率事件不但会发生,还有可能会频繁发生。所谓风险,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不确定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者损失。

仅从定义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里有几个不确定的地方:

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二)损失发生的时间点是不确定的

三)损失发生时,损失的量是不确定的

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其实是存在各种风险的,而这些风险可能被创业者们有意无意地低估或者忽略了。同样,对于投资者来说,因为回报过于吸引人,互联网产品的风险也被忽略或者低估了。

而传统银行等金融公司对于风险管控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对小概率事件的把控。

美国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认为,类似2008年美国货币基金市场出现的大规模赎回的风险,在中国也可能会发生。而人们对于货币基金下跌之后的反应,与银行挤兑一样,会是一件非常恐慌的事。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小,不过一旦大规模赎回事件发生,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3.1.2操作风险和欺诈

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本身都不是金融机构,是从一家IT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发展起来的。在没有政府监管措施的情况下,信用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涉及的资金必然会存在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所谓操作风险,指的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或者关联企业的人员将资金挪用或者监守自盗,从而给支付双方造成资金损失。如果牵涉的金额数目较大,那么风险可能会扩散,转移给其他关联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或者传统金融机构。在传统的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也都是一直存在的,在风险管控没有那么严格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操作风险是更有可能出现的。

信用卡公司每天都在和欺诈做搏斗,包括各大发卡银行,比如我们在后文中会提到的Capital One公司等。他们每天都要从数以亿计条交易记录中寻找模式或者关联性。

据FICO声称,从金额上来说,在美国每年约有0.1%的信用卡涉及到欺诈,而做得最好的公司也只能把风险降低到0.05%而已,所以除了信用之外,FICO现在也开始提供能够检测欺诈的软件。而据英国一家做第三方支付和风险服务的公司CyberSource统计,每年在英国的网上商城,会因为欺诈而损失总收入的1.8%。3.1.3阪神地震能搞垮一家银行吗

金融企业必须具备超强的风险控制能力,不然可能在瞬间将过去多年的积累全都赔掉。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风险管控的经典案例。案例: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因风险管控不力而倒闭公司:Barings Bank巴林银行图3-1 巴林银行标志巴林银行是一个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名词。这家银行成立于1762年,曾经是历史最悠久的商业银行之一。在1995年遭受了8.27亿英镑的巨额投资损失之后被ING集团收购了。巴林银行在新加坡办事处原先的投资策略是利用大阪证券交易市场和新加坡交易所之间的价格差异赚取差价,不过新加坡办事处的首席交易员Nick Leeson为了追求高额的回报,赌Nikkei Stock Average(日经平均指数)在短期内会从低谷反弹,同时卖空日本的国债。因为是期指的交易,NickLeeson只需压上一个很小的比例,就可以利用杠杆提升回报。不过在1995年,日本爆发了现代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阪神大地震,股市下行。Nick逆市而为,下了更大的赌注,只要短期内出现反弹,Nick Leeson就可以用利润把之前的亏空给补上。可惜事与愿违,一周之后日经指数在一天之内下跌1175点!之后虽然又有过反弹,但是整体日经指数的曲线是震荡下滑的,巴林银行损失惨重。一个月之后,英格兰银行宣布巴林银行破产。点评正如我们在第3章的开篇所讲述的,在金融市场上有各种风险存在着,而且有些风险是无法提前预估的。所谓的风险管控就是为小概率事件而做的管理措施。当时日本经济从谷底回升,如果不发生阪神大地震,日经指数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如此大的下滑,Nick的交易不会损失这么大,巴林银行即使遭受损失,也不可能会有周转不灵的情况出现。我们就事论事来看,Nick Leeson固然犯了错误,不过银行本身的风险管控没有做好,才是根本!每个投资项目的潜在回报和支出未经考核,这是银行本身的错误之一;银行本身的监管措施不到位,没能在挪用上亿美元资金的情况下触发报警机制,这是银行本身的错误之二。这两个在风险管控领域的错误才是最根本的问题。Raymond:类似Nick Leeson的错误我在2000年也曾经犯过。那时做的交易是基于Amazon的股票期权,在做了详细计算分析之后,只要当时价格是80美元的Amazon在20天之内不要超过130美元就有钱可收,结果Amazon宣布要拆分股票,在数日之内就连续暴涨到了160美元,使得我不得不立刻清盘。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啊!

3.2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当我们在做金融风险评估,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评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逆向风险和道德风险是必须要考虑的。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信贷领域经常会发生逆向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我们首先来看逆向选择。Hellen:不要忘了,2007年仅仅因为雷曼兄弟旗下的跟美国房贷挂钩的结构化产品,带来在全球各银行和投资银行间的骨牌效应,不但致使雷曼兄弟这样的百年老店破产倒闭,还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7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谷底。3.2.1逆向选择的风险

每个寻找贷款机会的人都会有遇到不良贷款的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那些不良借款往往可能采用各种手段骗取甚至得到贷款机构或者个人的信任,从而导致过高比例的贷款投向不良借款者而非优质借款者。Raymond:这里的不良贷款不一定是欺诈,而是风险比较高的贷款。信息不对称指的是贷款机构或者个人可能并不知道贷款风险实际有多高。

在信贷交易上,最需要贷款的,往往是资金链最紧张的企业,它们也愿意付出最高的利率。而作为结果,他们会拿到最多的贷款。显然,如果这样的情况真的发生,那么坏账率也就会比普通的情况要高。把坏账率考虑进整体的成本,放贷的公司就不得不提升整体的利率,而这又进一步使得那些不那么迫切需要资金的公司放弃,转而向别的渠道借款。这样又再次提高了在所有的贷款中高风险贷款所占的比例。

而这就是逆向选择!

在经济学的理论上,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的定义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用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举例来说,在一个P2P借贷市场中:

1)如果我们并不完全清楚了解贷款方的实际信息,就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2)当超过正常比例的不良贷款发生的时候,坏账率会超过应有的比例。

3)为了保持盈利,可能不得不提升贷款的平均利率。

4)愿意接受高利率的公司往往有较高的风险。

5)这就出现了逆向选择问题,结果必然是过高比例的高风险中小企业获得了贷款!

让我们来看一个逆向选择的案例。案例:NextCard因为逆向选择的问题而倒闭公司:NextCard网络信用卡公司网址:已关闭图3-2 NextCard公司信用卡样例NextCard是在第一次全球互联网浪潮时曾经口碑不错的一家公司。他们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发放信用卡。NextCard公司提供一套维萨卡(VISA)网上信用审批系统,申请人需要提供的资料相比其他的信用卡公司来说要少得多,对于一些没有信用历史,或者信用数值相对较弱的客户,只需先预存一定额度的存款,就可申请到信用卡。从1996年推出到2001年的第三季度,NextCard积累了120万个信用卡账户,信用卡上的未偿余额达20亿美元,而同时他们获取客户的成本要比传统信用卡公司低70%。不过到2002年,NextCard公司宣告破产,并遭到联邦证券监察机构的调查,面临九桩集体诉讼案。点评NextCard是一个典型的逆向选择的案例!NextCard公司破产的最大原因是因为该公司的客户有很多是一些被其他信贷机构拒绝的消费者。因为NextCard的批准条件相对比较宽松,导致了欺诈和坏账要高于其他的信用卡公司。NextCard公司崇尚“Less is More”(极简审核),省略了许多其他信用卡公司关注的环节,随后就发现有许多客户故意拖欠信用卡账单。他们其实有很多创新的思路,比如用“快速结果”(Rapid Results)的审批流程,使得客户不需要等待很久就可以知道信用卡审批结果。又比如他们在营销信用卡的时候宣布:“NextCard 100%Safe Shopping Guarantee.”也就是说当客户用NextCard维萨卡在互联网上购物时,客户不需要为互联网上的欺诈损失买单!开始的时候,NextCard公司把这些普通信用坏账归为“欺诈”损失,在会计账上用一次性损失标注。而当他们开始在财务上需要相应的储备金来预备将来的信用损失时,流动资金收到限制,周转不灵,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

全面的征信系统使得信贷机构可以有效甄别借款者(企业)信用风险的大小。当我们充分了解申请借款者(企业)的全部特征从而准确预测他们的还款概率时,就可以适当优化贷款的对象,并对贷款的利率做合理设置,从而减轻逆向选择问题。我们在第5章会为大家详细讲述征信系统应该是怎样的。

正因为逆向选择风险的存在,银行之间有共享征信系统信息和数据的动力。因为银行共享借款者的违约信息,对借款的企业或者个人而言,是一种纪律约束。当某个企业或者个人没有还款或者还贷逾期的时候,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银行把数据记录到征信系统中,那么其他银行在放贷时会考虑到信用风险的溢价,从而给出更高的利率,甚至拒绝贷款。而如果有这种约束的存在,信贷市场整体的违约率和利率都会降低。小韩:逆向选择在P2P领域还有别的表现吗?Raymond:其实在P2P领域,更大的逆向选择风险可能在于这些P2P公司本身的模式。比如我们在第7章中会看到的P2P有“担保模式”和“非担保模式”。先不说哪个模式更加符合互联网精神,那么这些提供“担保”的P2P公司做过足够的风险评估吗?坏账率是否真的可控?当坏账率到一定的数字时,账上会有足够的钱真的提供“担保”吗?如果大家都提供“担保”,那么对于投资人来说当然不会选择“非担保”的P2P来投放,即使是那些实际上没有能力也不应该做“担保”的公司!在此,逆向选择可能扼杀的是整个商业模式。Hellen:在中国做P2P,无论贷款还是股权,都应该清醒地问自己,为什么银行、信托和股权投资公司都没有给它机会,而你又看中了这家公司哪一点?是未来业务增长点,是技术创新能力,是团队,还是公司要抢占市场份额?考虑清楚后,然后再做决定。3.2.2道德风险

这里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不是指因为“道德败坏”使大家遭受风险,而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道德风险”指的是经济合作中的一方改变自己本身的行为从而损害到合作的另一方。如果损失主要会被经济合作中的一方承担,那么合作的另一方可能会做一些原本不该发生的事情。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遇到道德风险的情况。例如一个销售人员的收入从底薪+提成的方式转变成为标准工资,那么该销售人员卖产品的努力可能会下降。在金融的保险和投资领域,这样的案例是非常多的。

在P2P借贷领域,如果贷款方对于借款方的约束不够,而借款方一旦毁约的损失没有那么严重,那么这里的道德风险可能会使得借款方在操作中做一些本来不会做的危险行为,最终导致无法偿还借款。比如资金短缺的企业在突然获得大量的投资之后,从事了一些原本没有计划要做的相对高风险的投资活动,结果投资失败,导致这家企业无法还款。

看起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好像都是因为在合作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何在呢?

逆向选择源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在合作之前一方就不打算按照约定履行合约;而道德风险源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是在合约签订之后才发生的。

逆向风险和道德风险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的。

3.3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各种风险

在本节中我们来仔细看下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里,到底有哪些风险存在。

简单地说,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客户的资金安全风险。资金安全保障不足,存在流动性和兑付风险

●客户的权益风险。对于客户的权益保障薄弱

●客户的信息安全风险。客户的数据信息和隐私得不到保障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安全风险。对技术重视不足,相关体系安全存在隐患

●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管风险。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资金流动不透明3.3.1 Too Good to be True

英文俗语“Too Good to be True”的中文直译是“好的令人难以置信”,或者这么说: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这句俗语,在英文中其实还有另外半句“If it is too good to be true,then it is not true”。如果好得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就不能信。

百度在2014年4月28日宣布着手全面清理P2P网贷,在百度进行推广的P2P网贷平台,约800多家,在“短期内全部下线”,而重新上线时间在本书完稿之时尚无明确信息。

而这一切的起因是深圳一家名为“旺旺贷”的P2P网贷平台,在上线5个月后一夜失联。而曾在该平台活跃的近千名投资者,损失金额少则数千元,多则上百万。与之前的P2P平台跑路案件有所不同的是,这家网贷平台公司通过了百度推广的资质审查:工商营业执照、ICP备案、组织机构代码,所以很多“旺旺贷”投资者是通过百度推广接触到这家网贷平台的。这使得旺旺贷一案成为第一起由搜索引擎给予先行保障的P2P网贷平台跑路案件。

如前文所说,互联网金融上最大的问题就是“风险控制”。事实上不只是互联网金融,从互联网兴起开始,盗卡、网络钓鱼、诈骗、洗钱、涉黄、涉毒、涉赌等各种问题和案件就屡见不鲜。

我们以钓鱼网站为例来看。其实钓鱼网站本身与互联网金融的热潮是无关的,早在互联网金融热潮出现之前,就有大量的假冒网站做信用卡申请、贷款办理和投资理财等。这些钓鱼网站有几个共同特点:

●和某个正规的大家熟知的网站有相当高的相似度

●用户通过搜索引擎的某个“推广”链接或者弹窗广告进入

●网站上通常有一个到几个令人心动的产品

互联网企业敢于创新,善于挑战各种权威,也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之一。互联网金融企业杀入传统金融企业的地盘,的确能够推动中国金融深入市场化改革。

不过同时,互联网企业创新的领域往往处于相关金融监管法规的灰色地带,而野蛮生长本来就是互联网企业的特点,这也就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在各种金融风险中,其中的一些或多或少都是由于违反或者规避金融监管法规而引发的。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机构,特别是P2P网贷平台倒闭、高违约,甚至涉足洗钱、涉赌等案件层出不穷。有一些高利率的P2P网贷平台募集到的资金远多于其放贷出去的资金,最终发生公司创始人卷款潜逃的案件。而这些正是因为缺乏监管造成的。Raymond:当大家发现某个投资的机会好像是“too good to be true”,好到离谱的时候,那这个机会可能真的是不靠谱的。Hellen:所以想参与互联网金融平台投资的各位同学,一定要对搭建平台的团队背景做调查。他们过往的成功案例以及在这行的从业经验可以决定他们是否有资格来帮你们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正如你不能从网络上下载一张人体构造图,就能做外科手术一样,多年的实操经验,决定胜负!

互联网企业起起落落,“风险控制”一直是互联网行业相对薄弱的一环。如果没有合理的监管,最终的受害者是我们的广大用户。3.3.2对个人投资者的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中有很多产品,原本是专属于高富帅和土豪们的服务,现在对更多的人开放了,而且每个项目要求的最低金额都不大,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去尝试一下。甚至有过这样的一个调屌查,“丝”们的风险承受程度要比高富帅更高。

不过我们认为,并不是普通人的风险承受程度更高,实际上是普通人对于风险并不敏感,而他们参与一些高风险投资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究竟有多强,也就是对于高风险的估计不足。

我们来看一张图。图3-3 SigFig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调查问题示例

这张图是美国的SigFig公司所做的一个风险承受能力调查问卷中的一个问题。注:我们在第12章会为大家介绍SigFig公司和他们的产品。

上面的这道题目翻译一下是这样的。你刚刚存够了钱,可以开始你梦想已久的旅行。不过在旅行开始前三个星期,你失业了。那么你会:A)取消旅行,全额退款B)选择一个普通的休假C)依然去旅行,正好在找工作之前好好休息一下D)延长休假,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坐头等舱出去旅行了

对于这个问题,对于读者您,回答是什么呢?如果您的回答是A,那么其实您是很在意风险的,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可能有限。

经历过类似这样的一些测验,你其实才会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深刻的认识。而很多人在投资前并没有做过类似这样的测试,所以对于自己本身的风险意识没有太多了解。老吴:我很惊讶地发现,我们公司人事部有很多同事在购买一些P2P产品,因为她们觉得25%+的回报很可观,而对于可能会丢失本金这件事情根本茫然不知!Raymond:这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对于客户权益保障的薄弱也有关系。他们在吸引客户的时候,刻意对于客户资金本身的风险做了淡化处理。Hellen:在美林做大客户资产管理那几年,跟任何富有的客户见面,首先要看ta能承受的风险,和对所管理资产的期待值,是保本,是稳中增长,还是激进增长?选择不同,所配置的金融产品不同。这个世界永远是高回报=高风险。

行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有人贪图宝宝军团的高收益,曾经一次性转入了百万级的资金,当他觉得实际收益一般,想要转出资金时,却悲催地发现存在转出限制,不得不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转了多次才完成了。这个故事发生在2013年,如果是现在,他将会更加悲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把资金转移,因为宝宝军团们在2014年相继调低了资金转出的额度。

类似这样单方面的服务条款变更事件,在互联网领域并不鲜见,这是互联网(金融)公司对客户权益保障意识的薄弱造成的。3.3.3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并不单只存在于互联网金融公司中。几乎所有存储用户信息的互联网公司都会涉及到信息安全风险。

2013年底网络上流传的千万级别的互联网电商行业的客户信息被泄露,被用于网络营销,涉及到淘宝、京东、当当等多家重量级电商企业。如果这样的泄漏发生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危害将更为巨大。因为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仅掌握了客户大量的真实身份信息诸如证件号码、手机号码等,同时还掌握了客户大量银行卡相关的敏感信息诸如银行卡号、卡片验证码、卡片有效期、个人标识码等。在客户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做得远不如传统金融公司。

我们在后面的网络安全章节会通过一些案例,对信息安全风险做更加详细的描述。3.3.4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还在于技术。如果重视不够,技术安全问题可能会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一道坎。

在传统金融中,金融系统都采取和其他业务物理隔离的强制安全措施,安全风险一般只会带来局部损失。而互联网金融伴随的是互联网的共同发展成长,是网络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联网金融的运行高度依赖互联网,不仅业务运行具有高度的虚拟性,而且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不能做到完全物理隔离,相对比较容易爆发系统性故障或遭受大范围攻击。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安全的防护,在黑客面前也可能被突破。如果在系统中投入不够,网站或者平台被攻破,造成的损失很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一隅。

到2014年,获得支付许可证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已达到250家。各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支付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差异巨大。互联网支付方式,在给客户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但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各家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多多少少的发生了部分客户否认支付交易成功的情况,这里就存在着支付安全隐患。3.3.5实名制的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中,资金流动不透明还带来了监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客户在委托互联网金融机构办理各种业务时,有大量资金的迁移,包括交易资金和客户交易间留存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资金。在本书写作的时候,已经有万亿级别的资金处于非实名制开立的虚拟账户名下,这里存在着资金安全风险。

第二,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并不需要向监管部门上送完整的交易信息,比如完整的商户名称、交易类型等,使得监管部门根本无法有效监控每笔交易的来源和目的地、实际用途和商户真实信息等。而原本负有监控资金流动职责的银行,无法得到全面的信息,只能被动地提供清算服务,而这实际上已造成了商户管理与客户资金使用不能被全面监控的局面。

第三,由于大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商户资质不做有效审核与管理,对交易也缺少审核与监督,而有关部门又无法获得商户与交易的详细信息,使得原本建立在银行体系之上的资金流动监管体系在互联网金融这一块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白。

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我们很难采用传统的有效监控手段对洗钱、欺诈等不法交易来实施全面有效的监控与预警。通过互联网渠道洗钱,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

当我们在互联网上进行资金转移的时候,要比其他渠道具有更安全和隐蔽的优势,而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屡屡成为洗钱工具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对用户的管理没有传统金融机构那么严格的身份审查,利用网上支付平台洗钱可以实现匿名交易,监管部门很难查找到交易双方准确的身份信息;而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支付平台进行洗钱可以通过虚假交易甚至虚拟商品交易来包装和掩盖,隐蔽性更好。

我们来看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成为洗钱工具的案例。案例:自由储备银行,最受黑客喜欢的银行公司:Liberty Reserve Global 自由储备银行网站:已被美国政府查封图3-4 自由储备银行标志2013年美国爆出的全球最大洗钱案件,涉及金额近60亿美元,370亿人民币。“自由储备银行”公司成立在哥斯达黎加,在之前的七年里,这个公司广泛在世界各地设立账户,吸纳存款。要想成为“自由储备银行”的用户非常简单。每个人只需要提供姓名、地址和出生日期就可以,而这些信息是不经过验证的。这些在自由储备银行上开户的人包括被雇佣的网络黑客和地下赌场,而他们在开户的时候可以随意起名字,类似“俄罗斯黑客”(Russian Hacker)和“黑客账户”(Hacker Account)这样的名字在系统上经常出现。“自由储备银行”的系统有几大特点:●无须验证用户身份●提供跨境汇款●价格低廉●付款即时到账因为自由储备银行的这些特点,使得“自由储备银行”大受犯罪集团欢迎。自由储备银行接受客户的存款,并将存款“兑换”为一种“虚拟互联网货币”,然后在网站用购买的“虚拟互联网货币”与其他使用者进行交易。而当用户需要把这些虚拟货币转换为现金时,网站会对每笔转账抽取0.01到0.99美元的佣金。为避免交易过程留下书面财务记录。网站依赖第三方“交易人”来完成客户的由虚拟货币转换为现金的交易,并可以收取0.75美元的“保密费”使得支付账号的信息变成空白,让交易无法追踪。自由储备银行设立七年来已经成为“最受犯罪世界喜爱的银行”。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帮助全世界超过一百万客户(其中二十万客户在美国)进行了超过5500万次“洗钱”业务。自2006年开始运营以来,自由储备银行每年大约进行1200万笔交易,洗钱犯罪交易金额高达60亿美元。点评自由储备银行提供的货币其实不能算是“互联网货币”,因为这里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第三方货币的出现。在自由储备银行中的“虚拟货币”有两种,“Liberty Reserve Dollar”(自由储备美元)和“Liberty Reserve Euro”(自由储备欧元),只是为了最终转换而存在的,前者和美元挂钩,而后者和欧元始终保持着一个固定的对换比例。虽然自由储备银行的几个创始人都被抓起来了,不过自由储备银行提供的服务确实可以说是一种解决跨境支付问题的创新,而在7年内完成60亿美元的交易额也证明这是很成功的市场运作。

我们在后面的第8章还会继续为大家介绍互联网货币,而比特币的交换是否涉及洗钱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3.4 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正如在本书中多次强调的,做好风险管控,才是互联网金融公司能够和传统金融公司长期抗衡的关键。3.4.1从FinCEN看海外的金融监管

传统的金融监管在世界各国都是很严格的,而这是金融行业本身造成的。

美国的FinCEN(Financial Crimes Enforcement Network,金融犯罪执法网络)成立于1990年4月,是美国财政部重要的反洗钱与反恐融资职能部门之一,曾隶属于美国财政部恐怖主义和金融情报司。

到2001年10月,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美国,在《爱国者法案》中将FinCEN提升为财政部的一个局,要通过扼杀恐怖分子的金融来源来抑制恐怖事件的再次发生,要让FinCEN在反恐融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结果是,在银行中的每次大规模资金流动都会触发汇款信息被发送到FinCEN。

国外对于新的金融机构的审批,更是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开一家银行和开一家互联网公司需要的资质是天差地别的。

我们以英国的Metro银行为例,他们在英国国家审批之外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而这个审批流程走了三年。原因主要有二:

●每个董事会成员的祖宗八代都被调查了N遍。

●Metro银行需要证明他们能为打算开的每个分支都备有足够的资金。每个客人的保证金是€100,000,如果一个分支大约服务一万个客户,那他们就需要准备10亿欧元!能拿出10亿欧元的公司不是很多吧?

国外的法律法规对金融产品的监管是极其严格的,即便是对创新的金融产品也是如此。在美国,CFPB(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负责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产品进行管理。一旦有违法的行为出现,其处罚是非常严厉的,绝不是“叫停”这么简单。3.4.2鱼与熊掌的兼得,平衡安全和效益

当我们在考虑风险管控的时候,安全性与效益性是每一家金融企业的两大根本目标。很显然,这两个价值目标之间是相互有冲突有竞争的。不过总的来说,金融领域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安全性。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一方面要避免企业一味追逐赢利和效益而不顾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而另一方面又不能因噎废食,因为过分强调流动性和安全性而忽视金融效益。

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征信活动,查阅个人或者企业以前的历史记录,就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采取对应的策略,特别是对缺少抵押品的中小企业和个人,风险可以大为降低。我们在第5章会花比较大的篇幅为大家介绍征信体系。

支付宝总裁彭蕾在公司誓言说要走好混搭风,坚持十六字战略指导方针:稳妥创新、欢迎监管、激活金融、服务实体

有意思的是,前面的八个字“稳妥创新、欢迎监管”说的是安全性;而“激活金融、服务实体”则说的是效益性。3.4.3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监管风险

在理想情况下,企业自律和行业自律是最有效的自我监管。不过,在中国,监管层确实需要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安全排查及预防。

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由于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且在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存在发生支付危机的可能,从而会引起连锁反应。金融是国之根本,因此安全性必然是前提。而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又不能成为金融创新的阻碍,要帮助各家金融服务提供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

对于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机关的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监管的目的主要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资金本身的安全性。

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是一种中介服务,如何确保参与交易的各方资金安全,以免资金被不合理挪用或者出现支付危机,是最需要被监管的问题。

其次是保护客户利益,明确各方权利义务。

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无论从系统设计还是业务流程来看,都比现金或其他线下的支付方式复杂,对消费者的行为要求也会相对较高,为避免互联网金融中介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业务上的优势损害消费者利益,必须强调对消费者的利益保护,以维护交易公平。

第三,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这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政府来说。

在互联网上每个新兴事物的发生都会使我们向前走一步,不过每个新事物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漏洞的出现。这时,为了避免资金被盗用、洗钱和网络赌博等犯罪行为的发生,权力机关的风险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来看2014年传得沸沸扬扬的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的例子。

以中国人民银行停止二维码支付和在线信用卡为例。从风险控制和金融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完全正确的。

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的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传统信用卡的办理采用的是柜台亲临式的,面对面的办理业务,因为对于传统银行的风险控制来说,就是:

1)卡不是本人持有,是有风险的

2)密码不是现场设置的,更有风险

如果有人用我的身份证做了一张信用卡,然后套现了。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在国外,风险一般都会由银行或者互联网金融机构来承担的,而在中国,这些风险很可能要由用户自己来承担。所以央行对于在线信用卡的谨慎其实也是对个人用户的一种保护。

而二维码扫码支付的风险就更难控制了。当银行在线下布POS机的时候,对线下商户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需要发展商户、登门走访核实商户的真实性,而二维码支付对此没有对应的措施。

扫码之前用户会明确知道这条二维码是用来支付的吗?如果用户扫描二维码并不是想要付钱,那怎么办?出了问题这个责任又由谁来承担?此外,银行所有的支付都是有编号的。而手机就不一样了,如果任何手机都可以用来做支付,那么凭证在哪里?如果有人通过二维码支付的方式套现了,监管的问题谁来负责?

2014年4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专题探讨互联网金融。央行的报告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五大积极意义。一是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二是有利于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三是满足电子商务需求,扩大社会消费;四是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五是有助于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报告》认为互联网金融能够帮助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包容性,发展普惠金融。同时,该报告对互联网金融首次列出五大监管原则,也就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信用卡的办理要“实名制+柜台办理”,而实名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追溯办卡人以控制风险。

但是各种互联网金融公司,包括第三方支付公司和P2P公司并没有实际核实客户的身份。

我们来看一下资金安全的风险。

传统银行为防范流动性和挤兑的风险,有着严格的资金安全风险控制标准,比如:流动性缺口率大于-10%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60%流动性比率高于25%存贷比低于75%

类似这样的强制性指标在传统金融机构中是存在的。而互联网金融企业本质上更多的是互联网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流动性和挤兑风险防范体系,对于风险的防范基本处于“裸奔”状态。特别是它们游离于传统的银行体系之外,危机关头也得不到央行的紧急支持。一旦风险爆发,将难以应付,可能对其产生致命打击。

并且有些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和其互联网业务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腾讯的游戏和阿里的电商业务等,使得它们对流动风险有放大效应。而虚拟账户的产生使互联网金融逃出了传统金融流动性监管的体系,甚至有可能摆脱真实货币的约束,而增大的潜在风险会超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风险扩散的速度更快。

当我们需要对资金交易进行监测,根据每一笔交易的详细记录来判断相关交易主体行为的时候,记录的不完整是相当困扰的,而且这些都增加了反洗钱工作的难度。

前面说过互联网金融要掌握的两个要点是风险和数据,在下一章,我们会为大家详细讲解数据。

第二篇 数据篇

The greatest deception men suffer is from their own opinions.人们遭受最大的欺骗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观念。——达芬奇,史上最有创意的发明家

第4章 数据驱动,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

我们信仰数据,我们相信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数据,而大数据技术就是能够驱动互联网金融这个横冲直撞火车头的永不停歇的发动机。

拉里·萨默斯,哈佛大学前校长,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曾经这样说过:“我感觉到,当迄今200年来的历史被书写时,出现了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就像我们活着的时候人类思维中发生的某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与过去相比,在很大范围的行动中,我们正在变得理性、善于分析和由数据驱动。”

互联网与金融的一个共同的基因是数据。因为互联网是由数据构成的,而所有的金融产品其实也都是各种数据的组合。互联网产生的数据量很大,而且数据类型多;同样,金融行业产生的数据量也非常大,数据类型也相当丰富。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最重要的的两个维度是客户和风险。找到最多和最合适的客户,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是每一家金融机构都追求的。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在我们看来,数据是唯一的方向标。我们要充分挖掘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中各种形态的数据,让数据说话,用数据指导各种金融创新,用数据来控制风险。

传统金融主要依赖于资本赚钱,而互联网金融靠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赚钱。传统金融行业的竞争很激烈,而在互联网上的竞屌争要更高一个层级!互联网的“丝”和精英们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学会了:只有以客户为中心,充分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才能真正赚到钱。聆听客户,用大数据的思路变革传统的金融服务。

在这个鼓励个性张扬的时代,服务客户,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个性化的需求,是互联网带给传统金融行业最重要的基因。在本章,我们会用美国富国银行和Capital One等案例来介绍如何可以利用大数据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以及中国的金融从业者们需要如何向国外的同行们学习。

在本章中,我们主要为读者解读以下问题:

●大数据对于互联网金融究竟意味着什么?

●怎样通过大数据做到个性化?

●如何用大数据找到最有价值的客户?

●利用大数据能够对哪些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如何用大数据提供有价值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