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语录·中医太极新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1:53:35

点击下载

作者:林晓轩

出版社:内蒙古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语录·中医太极新解

中医语录·中医太极新解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医语录·中医太极新解作者:林晓轩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2-01ISBN:9787538017687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太极之源

在远古时期,中华始祖部落之一的伏羲氏族,发明创造了太极文化的经典“先天太极图”,由此阐明了宇宙根源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3100年前,周文王姬昌以“伏羲太极”为依据而作“周易”,它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太极文化的形象数理思维方法。在3000年前,道家创始人老子为后人留下了完美体现中华太极文化的经典文本《道德经》。其后儒家创始人孔子对“周易”进行了全面研究,由其弟子记录他的思想言论而作成《易传》。此后,儒、释、道三教合流,将易学应用于修炼之术,为太极拳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祖伏羲创先天太极八卦图

传说,在很古的时候,在无边无际的空中,有一个又大又圆的黑球,生长了整整十万八千年。十万八千年后,这个大黑球由静生动,开始旋转飞荡起来,搅得整个宇宙都混沌了。

静生动,动生静。旋转中,在大黑球里生长了一个巨人,也生长了整整十万八千年。巨人在呼呼地睡大觉,至于他睡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楚。

他赤身裸体,黑暗压着他,他压着黑暗。他呼出的是黑气,吸入的也是黑气。他枕着黑暗睡,蹬着黑暗眠。不知道是黑暗孕育了他,还是他孕育了黑暗。这个巨人名叫伏羲。

这个黑圆球,滚荡了十万八千年,静息了十万八千年。伏羲终于醒来了。他睁眼四顾,见四面八方全是黑漆漆的,不由得想发脾气。但是发脾气顶何用?他笑了!“哈哈”大笑一阵,笑得整个黑暗都打颤颤。

后来,伏羲盘腿打坐,双手合十,慢慢眯缝着眼睛,心平气和地静静悟身悟黑。他不移不动,到底他入静了多少年,兴许有十万八千年吧!

十万八千年后,伏羲生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左日右月,前看十万八千年,后看十万八千年。他生了一双顺风耳,上下听风雷,八方闻呼啸。他生了一双千钧臂,力挽巨澜,能扭转乾坤。他生了一颗七窍心,能异想天开,能钻地入水。他生了一副万眼肺,能呼风唤雨,滋润世界。他生了一张海口,能吞云吐雾,播火架虹。他生了一双长腿,能日行千里,跨山越河。

伏羲站起身,面对茫茫的黑暗大声呼叫:“阴生的黑暗,退,退下吧!阳生的光明,生,生长吧!有黑白、明暗的世界降临吧!”

这个黑暗的世界好像全由伏羲驾驭,听从他的召唤。在他的呼声里,只见那轻轻上升的东西变成了蓝天,那慢慢下沉的东西变成了褐色的大地。天和地从此诞生了,分界了。

伏羲怕天地合拢,他头顶蓝天,脚踏大地,又大声呼叫道:“蓝天啊,生长,生长吧,一层两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七层八层九层!地啊,厚吧!一层两层三层!人啊,生长,生长吧,顶天立地!”

伏羲三声呼啸,惊天动地。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伏羲也越长越高。天在生长,地在生长,伏羲也在生长。

就这样,蓝天变得极高极高,大地变得极厚极厚,天地分开了,再也不会合拢了。天高九霄,地厚三层,伏羲身躯高达十万八千里。

这个世界,有了黑白和光明,同时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明中有暗,暗中有明,黑白相融,明暗恍惚,黑白对峙,相辅相成,彼此依存。

十万八千年后,伏羲耗尽了他的神力,壮烈地倒下了!他倒在茫茫大地上,头枕高山,足蹬大海,身压大川。他知晓自己的前身后世,于是,他抠掉自己的左眼,让它变成了火红的太阳,给天下送阳光和温暖,白昼主阳;他抠掉自己的右眼,让它变成了月亮,给天下送去光明和雨露,夜晚主阴。从此以后,生了日和月,分了昼和夜,分了阴和阳。

伏羲要按照人的意志创造世界。他的鼻子变成了入云的高山;鼻凹变成了望不到底的山谷;他呼出的气流变成了呼啸的风,变成了惊天动地的雷电;他的唾液变成了多变的云雨,变成了甜美的甘泉;他的心脏变成了不熄的篝火,变成了跳动的火焰;他的筋脉变成了私通八达的道路,变成了淙淙流淌的小溪……

同时,伏羲的巨大身躯在紫雾升腾中化去,真成为丈二真人。同时,大地上也开始产生了人类和生灵。

人还是人,伏羲还是伏羲。他还有一双千里眼,还有一对顺风耳,还有一颗七窍心,还有一副万眼肺,还有一双日行千里的长腿。

不过,他的先天功能大多失去了,一切变得浑浊、恍惚和朦胧起来,再也不能前知十万八千年,后知十万八千年了。他想知晓的往事和未来事,全凭他的大彻大悟了。

尽管如此,伏羲很满足,他没有丝毫悔恨的地方,失去的就让他失去吧,他在创造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他在创立一个黑白阴阳的世界。他忘却了,大多全忘记了。他只记得一个大黑球,又大又圆,无边无际。

一天,伏羲坐在一个高大的山丘上,仔细观察黄河与洛河汇流的情景。黄河水是黄的,洛河水是清的,两水相汇,形成一个很大的漩涡;漩涡一半黄,一半清,犹如两条游鱼紧紧地抱在一起。

在大漩涡中,又各形成两个小漩涡,就像两条鱼的眼睛。他灵悟顿生,捡起一根树枝,就在地上画了起来。于是,就形成了流传千古的伏羲太极图。

伏羲太极图中的两个游鱼,白的名阳鱼,主阳、主动、主父;黑的名阴鱼,主阴、主静、主母。阳鱼的眼睛是黑色的,阴鱼的眼睛是白色的。阳鱼表示天,阴鱼表示地,阳鱼和阴鱼的交界,就是天和地的交界,表示人。天、地、人被称为“三才”,是太极图的核心。

在后来,世界经历过一次大灾难,天塌地陷,洪水横流,多亏了伏羲的妻子女娲炼石补天,又斩断白龟的四条腿支撑住了天,这才挽救了大地苍生。

有一天,伏羲在蔡河捕鱼,逮住一个白龟。他想:世上白龟少见哪!当年天塌地陷,白龟老祖救了俺们,后来就再也见不到了。莫非这个白龟是白龟老祖的子孙嗯,我得把它养起来。他挖个坑,灌进水,把白龟放在里边,逮些小鱼虾放坑里,叫白龟吃。也怪,白龟养在那儿,坑里的水格外清。伏羲每次去喂它,它都凫到伏羲跟前,趴在坑边不动弹。

伏羲没事儿就坐在坑沿儿,看着白龟想世上的难题儿。看着看着,他见白龟盖上有花纹,就折一根草秆儿,在地上比着白龟盖上的花纹画。画着想着,想着画着,画了九九八十一天,画出了名堂。他用一通道儿当阳,一断道儿当阴,一阳二阴,一阴二阳,来回搭配,画来画去,画成了八卦图。

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历史。伏羲氏因此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旁注]

伏羲 我国传说中远古三皇之一,百王之先。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是我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我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还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

九霄 表示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或极远的地方。我国道家传说中有九层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黄河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女娲 又称女娲氏,娲皇,是我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根据神话记载,女娲人首蛇身,传说她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

[阅读链接]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于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

雷泽中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这雷神在《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人首的“龙种”。周文王依伏羲太极而作周易

在商代末年,西方出现了一位诸侯之长,姬姓,名昌。他是古公亶父的孙子,季历的儿子。商纣时为西伯,因此亦称西伯昌。

姬昌做世子的时候,每天要去问候他的父亲三次。每日清晨鸡鸣后就穿好礼服,到父亲的寝宫门外问安,听到内侍说安好,姬昌脸上就露出喜色,正午和晚上也是如此,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偶尔听说父亲身体不舒服,姬昌就会忧愁满面,连走路也不像平时那么从容了,直到父亲的身体康复,饮食也恢复正常,他这才安下心来。

每当父亲用膳前,姬昌一定亲自去察看饭菜是不是太冷了或太热了;等到父亲用膳完毕,姬昌又会问侍者父亲吃得怎样。他又嘱咐膳房的管理者说,不要把隔顿的饭菜再献上去。这一切都交代完了,他才敢退出。

由于西伯姬昌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纣王的猜忌和不满,他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监狱羑里城。

姬昌被囚禁7年,他在狱中苦闷无事,于是想起了伏羲的先天太极八卦,于是就将伏羲的先天太极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后世称为《周易》。《周易》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八卦依太极而成,符号两两相重,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为了区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后人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

因此,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可以得一别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而成。故从卦画看,一别卦由两经卦组成:居下部分称内卦,另一部称外卦。

由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称呼六十四别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8种自然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画符号外,还有卦名、卦爻辞,按照先后次序,《周易》每一卦都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4部分组成。

卦画即卦的符号,由6条符号组成;所在卦画后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对卦画最简要的说明,它是这个卦的主题。

如乾这个卦画6个符号皆为阳,故乾有刚健之义;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叫卦辞,卦辞是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如乾后面有“元亨利贞”4个字,此就为乾卦卦辞。 咸卦后面有“亨利贞,取女吉”的文辞,此为咸卦卦辞。

一卦共六爻,即由6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

在卦辞下,六条爻辞作为爻题,爻题皆为两字,一个表爻的性质,阳爻记为“九”,阴爻记为“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为了记忆,古人编了一首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姬昌根据伏羲先天太极所创的《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着内在的根据,这种排列反映了太极原始内容中衍生的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乾坤为首,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刚刚开始,处于蒙昧时期。

上经终于坎、离,坎为月,离为日,有光明之义,象征万物万事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下经以咸恒为始,象征天地生成万物之后,出现人类、家庭、社会。咸为交感之义,指男女交感,进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妇白头到老。社会形成以后,充满矛盾,一直到最后为既济、未济。既济,指成功,完成。未济表示事物发展无穷无尽,没有终止。

周部落的人民对姬昌被囚禁非常担心,他们不能失去这样一位有德有才的首领。有个叫散宜生的人为救姬昌想了一个办法。

散宜生首先用千金来搜寻天下的奇珍异宝,最后得到了驺虞、鸡斯这样的奇兽神马,百工、百朋这样的黑玉、大贝,还有1000盒玄豹、黄罴、青犴、白虎的毛皮。

得到这些罕见的珍宝以后,散宜生通过商的一个叫费仲的大臣,将珍宝交给了商纣,想以这些珍宝换回姬昌的自由。

商纣看到这些珍宝以后,非常高兴,就下令释放姬昌,并且杀牛宴请了一番。

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之,便著了《爻辞》,但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提周公了。

文王、周公用六爻卦作为“宇宙”符号,并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对“易”的思维模式进行表达,这实在是十分珍贵的了。

文王八八六十四卦的建立,是伏羲先天太极的发展,他的思想已经由“天人相应”的“对待”关系,演变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和诠释,天地一体、矛盾对立统一、“象”的思维形式,依然贯穿《周易》的始终。

[旁注]

商纣 帝辛,名受,后世人称殷纣王。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父亲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爻辞 关于爻辞的作者、年代。司马迁、郑玄主卦爻辞并为文王作说;郑众、贾逵、马融、虞翻、陆绩主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说;近人皮锡瑞以为卦爻辞并为孔子作。近代仍有爻辞与卦辞共一人作、非一人作、众人作及西周初年说、西周末年说、春秋说、战国说之争。

犴 亦叫狴犴,是传说中的一种走兽,形如野狗,黑嘴。据说,犴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先民的图腾,犴舞是河姆渡先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为表达对犴图腾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先民对犴神话的崇敬,是河姆渡稻作文化的产物,是先民模糊集合思维的产物。

[阅读链接]

八卦虽成,它们代表世间万物的8种基本性质,万物万事的性质可以抽象为8种,但具体的事物则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有八种,故而“八卦小成”,不能反映复杂的变化。“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就是八卦每一卦都可以为太极,以本气相推,与八卦相叠,遂成八八六十四卦,反映宇宙间不同的复杂变化。

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并系以卦爻辞,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周易》以占筮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被誉为“群经之首”。老子首倡太极以柔克刚理论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有个地方叫苦县。城东十里,有个村庄,叫曲仁里,这里松青柏翠,水秀山明,算得上一个风景佳丽的宝地。

曲仁里村前有条赖乡沟,沟水清澈见底,两岸李树茂盛。在那李子树林深处有一户人家,这家的闺女模样俊俏,知书达理,爹娘把她看成掌上明珠。但这闺女却发誓终身不嫁,一生守在二老身旁,安心攻读诗书,侍奉爹娘。

一天,这闺女到乡沟水边洗衣,在石头上搓了一阵,举起棒槌“梆!梆!梆!”刚几下,就见两个对肚儿长在一起的李子从对面不远的水面上漂了过来。她停下手中的活计,伸手把李子拿起来。

只见两个李子都是一面鼓肚儿,一面偏平,像两个耳朵合在一起。她咬一口尝尝,蜜甜蜜甜!几口就吃完了。刚吃完李子,她就感觉心里难受起来,想呕吐,又吐不出来,原来,她怀孕了。

花落花开,竟然81年过去了,吃李子怀孕的姑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儿子终于顶断母亲的右肋,从里边拱出来了!咦!原来是个白胡子小老头!连头发和眉都白了!

母亲说;“儿啦,你是为娘吃李子怀孕生下的,那李子又像两个耳朵合成的,娘给你指姓起名,唤李耳吧!临死之前我没别的话讲,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娘死之后,你在尘世之上,做个好人,也就不枉我怀你八十一载了。”

说罢,绝气身亡。李耳跪在母亲尸首旁边,痛哭了一场。因为李耳出生是老头模样,后来人们就把李耳称为老子。李耳小的时候很少说话,但他善于思考,凡事非要想出个道道才行。

一天,李耳和几个小伙伴在村外玩。这里有一棵大槐树,几个人合抱也搂不住。他们觉得这树太强大了,遮住好大一片荫,几个人爬上去摇晃也摇晃不动。在树的下面长着一片细长的小草,由于常年晒不上太阳,又黄又瘦,随着微风摇来摇去,非常细弱。

突然,狂风大作,小草被吹得贴伏在地面上,大树在狂风中悠悠地晃动身躯,似乎在说:“我是多么强大呀!什么也不怕。”

不一会儿,随着一道刺眼的闪电,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好似雷公电母来到人间,“咔嚓”一声,大槐树断了,露出白白的断茬。躲在一边的孩子们吓得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雷雨过后,李耳他们来到大槐树倒下的地方,看见那些小草迎着阳光,顶着露珠挺立着,似乎更加神气了。 他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李耳回到家里,将看到的情景给老师商容叙说了一遍。年迈的商容张开嘴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

李耳摇了摇头。

商容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

李耳点了点头。

商容微笑着问李耳:“牙齿是刚强的,舌头是柔弱的,为什么到老的时候,舌存而齿亡呢?”

李耳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大声回答:“舌正因为柔软才长期存在,齿正因为刚强而先落,老师,是这样的吗?”

商容笑了:“你算是悟出这个道理了。不仅舌齿是如此,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是我把最根本的东西交给了你,再也没有什么可告诉你了。”

李耳听着老师的教诲,联想到屋檐下又硬又滑的青石板却被水滴凿出了一个个洞;想到许多争强好胜的人家破人亡,而谦卑有礼的人则得以保存;一些本来体魄强健的人,因忽视了调养,反而早逝了。他又想到人死后变得四肢僵硬,人们给他穿寿衣都比较困难。然而新生的婴儿,那手臂和小腿看上去多么柔软,多么弱小,但是却一天天长大起来。

老子李耳后来把这个道理总结为这么几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后来博学多闻,最终成为道教的创始人,他所作的《道德经》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反者道之动”,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要向其反而发展。

由此,老子得出结论:柔胜刚,弱胜强。这是非常伟大的观点。我国传统武术,此后千百年来都受老子的这一思想的支配,尤其是太极拳。

老子说:“物壮则老”。我国武术最忌把招数用老,不论拳脚或器械,只要招数过了度,就被人反制。这是对己,若对敌讲,敌手凶狠异常,往往未交手,先被夺气,遭致失败。然而,从“反者道之动”来看,彼已“物壮则老”,是强弩之末,乃“死之徒”。

老子说:“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说明在武术中,弱的一方取胜,必须研究变化,在“变”字上下功夫。这也成为后来太极拳流派众多的一大特色。

后来庄子把老子的思想发展到剑术上,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要想取胜对手,必须虚实变换,诱使对方陷入圈套,犯错误。

老子还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运用到武术中,“主”的含义是主搏于人,先出手,先发制人。“客”是不主动,从人不从己,后发制人。客主静,以静待动,反客为主。主位为阳,为刚,位于明处,暴露自己,易为人乘。客位为阴,为柔,位于暗处,人不知己,反占先机。这正是极高明的太极拳理论。

老子在临洮传道时,那时人们不分时间,不明方向,天地间阴阳不调。老子每天早上登上东山给徒弟们传授道家真经,可是由于大家不知道时间,徒弟们总是不能按时前来听讲。

有一天,老子发现县城北边的洮河西面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山,早晨一片光明,傍晚全是阴影,便对众徒弟们说:“我在那座山上点一个太极图,让你们掌握时间和方向吧。”

于是,他站在神庙大院挥笔向北点画了几笔,点完后把笔锋朝天插在了庙院里。

就在这时,从天际翩然飞来一只凤凰,款款地落在老子眼前,他于是骑在凤凰背上飞升而去。

从此,那座山便在早晚太阳斜照下半明半暗,显现出一个巨大的太极图来,人们便将这座山称为“太极山”,并以太极山的方向为正北,以太极图的变化掌握时间。

后来,人们又在老子插笔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笔锋塔”,后改名为“文峰塔”。

[旁注]

苦县 古代县名,位于河南省鹿邑县。楚置苦县,秦废。汉属相县南部地区。东汉初复置,属淮阳郡。老子本是楚国相县人,楚国相县曾因荒芜而归于苦县,故后世称老子为苦县人。

雷公电母 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雷电崇拜,起自上古。自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认为雷公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道德经》 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子 (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我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

凤凰 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凤凰与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

[阅读链接]

老子太极图蕴含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理念,表现坎离、水火、阴阳二象相交相济,不仅是宋代周敦颐太极图内涵的渊源,而且也是东汉魏伯阳炼丹理论的直接来源。

魏氏《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是气功宝典,其关于炼丹、养生的理论、观念要溯源至老子太极图,整个道教养生的理论、观念都要溯源至老子太极图。后世太极拳遵循“以柔克刚”的宗旨,也正源于老子道家的理论。孔子作《易传》完善太极理论

公元前551年,正是我国春秋末期,孔子出生在鲁国,即山东曲阜。孔子父亲叔粱纥,母亲颜徵在。孔母怀胎前,曾听闻尼山神颇为灵异,所以,与孔父至山神庙,拈香祷告,乞求早生贵子。

孔母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颜氏就解下腰间的绣纹,向麒麟角上缚住。麒麟霍地张口狂鸣,吓得颜氏从梦中惊醒过来。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谅来是吉祥之兆。”

不久,孔子诞生了,孔父发现婴儿的头盖骨与众不同,好像四周高中间低的样子,所以取名“丘”,字仲尼。

孔子出生时,混浊的黄河水,忽然清澈见底,这就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典故。

相传孔子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5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孔子出身于武术世家,其父叔梁纥为鲁国有名的武士,《左传》记载鲁国举后围逼阳,副阳人升起悬门,欲待鲁国武士入门后突然放下,困他们于城中。叔梁纥双臂举起了上千斤重的悬门,救出了被困的武士,十分勇武。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20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当时,孔子下了很大功夫研究古代留下来的经典,比如用牛皮带编串起来的一部竹简《易经》,经孔子反复翻阅后把牛皮带都磨断了好几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典故。《易经》是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他的弟子们据此辑成了《易传》,也称《十翼》。

孔子真正读懂了《易经》,所以他在《易传》中,用了一个十分准确的词,来解释伏羲八卦,这就是“太极”: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孔子最初理解太极之“太”,将其分为了两个字,一个叫做“大”,那一点就代表“小”。所以孔子用“太极”告诉人们,大极了,而且又小极了。“其大无外”,大到没有外面;“其小无内”,小到找不到里面。《易经》是生生不息的一部经典,孔子对“太极”理论的发展是非常奥妙的,从而也使“太极”成为宇宙万物万象共同的基因。

另外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最著名的是他的“中庸之道”,以孔子对太极的理论来解释,“中庸”是表面上看与常人一样,没什么功夫,一动起手人,天下无敌,这就是“中庸之道”。当然,孔子从来没说“天下无敌”,而是说天下大治,其实是一个意思。

孔子作为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人,没有上过学,全靠自学成材,而且孔子身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人人争强好勇,处处刀光剑影,而孔子却能在这一社会里自立门户,首创私学,独树一帜,教授六艺,凭的不仅是学识,也必须武艺超群才能生存。

身高力壮、武学世家的孔子也可称为武林中人,对此《墨子》、《列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史书均有记载。《列子》道:“孔子劲能招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淮南子》道:“孔子智过长弘,勇服于孟贲,足蹑郊免,力招城关。”《礼记射义》道:“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这些记载都表明孔子是一位勇力非凡武艺出众的武士。

孔子深知文武兼备的重要性,他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以此为出发点,他提出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其中涉武的就有御、射。孔子精通六艺,有时也会驾起战车,冲锋陷阵,射杀敌人,得胜而归,然后以此战绩来教人。

孔子身佩一柄长剑,拔出剑来,也能舞得让人心服口服,因此孔子的名声会传遍华夏各国。从而自绿林好汉到贵族子弟,都来拜师,向他学艺。

孔子十分敬佩老子,为了深刻理解太极真谛,他去问道于老子,老子没有回答他的话,只伸出舌头。孔子当即颖悟了,叩头称谢。

回来之后,孔子就从《周易》第二卦“坤至柔而动也刚”中演化出了以“以柔克刚”的精神。

坤表示柔,而“柔”达到了极致就变成了“刚”;另一种理解就是“柔”达到了极致也可以克制住“刚”,这就是“太极拳”用至柔来对付别人的至刚。

[旁注]

麒麟 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做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麒麟是龙头,马身,鱼鳞。《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传文比左氏《春秋》经文多出11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与《春秋》的密切关系。《左传》既是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竹简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各不相同。《淮南子》 是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链接]

孔子为《易》作传,成为后世太极拳理的发明者。首先,“太极”一词就是孔子的用语;其次,“至柔而动刚”的太极拳理为孔子所发明;再者,孔子的中庸之道,正是太极拳之道。

至宋代程朱以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就成了孔子中庸之道的经典解释,而太极拳一字不差地把中庸之道演成了拳法。孔子之道,大中至正,天下无敌,这正是太极拳的神明之处。许宣平初创“三世七”太极拳

在1000多年以前的盛世唐代,有一位隐居于翠微山中的修道之人,名叫许宣平。许宣平原是新安歙县人。唐睿宗景云年间,他隐居在城阳山的南坞,盖了一所小草房居住。

许宣平有时候担着柴到城里来卖,柴担上常常挂着一只花葫芦和一根弯曲的竹杖,常常醉后腾腾地拄着竹杖回山,独自吟唱道:“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路人莫问归何处,穿入白云行翠微。”

30多年来,许宣平多次把人从危难中拯救出来,有时候他还为人们治疗各种疾病,很多城里人都去拜访他。并不能见到他,只见到他住的小草房的墙壁上题诗说:

隐居三十载,石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明朝饮碧泉。

樵人歌垅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当时许多人都诵读许宣平的诗,使他的诗在长安盛行一时。在官道上从洛阳

就连大诗人李白也听说了许宣平的诗名,于是他就途经九华山、黄山、齐云山,最后来到翠微山里寻访许宣平。

李白来到山脚下,只见林海茫茫、小路崎岖,一时不知所往,于是就漫步走到江边,想找人问问路。正巧看到野渡之上泊有一条小船,他连忙跑到近前朗声问道:“船家,可知许宣平许仙人住在哪里?”

闻声,船篷内走出一人,斗笠遮面,长发披肩,手拄一枝竹篙,歌道:“山中轻雾绕,迷蒙石径遥;欲问许仙人,门前仅一篙。”

李白听后答谢一声即匆匆离去,他沿着石径在山中仔细地寻找。江南的山里到处都生长着竹子,更有好多门前有竹子的人家,然而仅有一棵竹子的却始终没有见到。

看看天色将晚,李白只好无可奈何的返回江边,寻到一间酒楼休息。有了酒,这位诗仙灵感就来了。他猛然想起在江边问路的船上,在舱外不就立着一枝篙吗?那位船家一定就是许宣平啦!

李白急忙又跑回江边,只见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江面上哪里还有什么船啊!李白心里感到十分懊悔和怅惘,后悔当时没有悟出船家诗歌中的意思,与许宣平失之交臂。

李白多次求访也没有找到许宣平,就在他的小草房的墙壁上题诗道:

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

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

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

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有一年冬天,野火烧了这所小草房,从此人们就不知道许宣平的行踪了。

但100多年以后,郡中人许明奴家有一位老妇人,曾经结伴进山打柴,独自在南山中见到一个人坐在石头上,正在吃一颗大桃子。那人问老妇人说:“你是许明奴家的人吧?我是许明奴的祖先许宣平。”

老妇人说:“我们早就听说您已经成仙了。”

许宣平打发老妇人和打柴的人们一起回家说了此事。许明奴的家族非常惊异,全郡的人都传闻此事。

许宣平还传了他在深山中悟得的一套太极拳法,名为“三世七”,这套拳的招式,其灵感来自于天然的各自独立的36道山泉石门,水至柔,石至坚,阴阳缠绕,刚柔相济……故不分何式为先何式为后,只要将每式学会,打起来可以相继不断,绵绵不绝。

三世七太极拳共三十七势。练三世七太极拳,应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不能心急齐练。至三十七势全部练成,无论何势先,何势后,只要将势练成,自然三十七势相继不断,一气贯成,所以又可以谓之长拳。

许宣平的三世七太极拳每一势中双手均是以指尖领劲,走太极S曲线。左脚与右脚所在的两个点,正是绕S曲线所依的圆心。当手运到中间,无法穿过胯下而绕成完成的S曲线时,只要以意思走出完整的S曲线就可以了。

再接继下来的动作也是如此,周而复始,由正反S曲线首尾相连成闭环。双手均作S曲线时,手自然会一前一后,前手起到引领的主导作用,称为“乾手”,后手起到配合的宾辅作用,称为“坤手”。

无论是从正面看,还是从侧面看,或者俯视,这个由手指领劲绕成的封闭S曲线环都呈现出半个太极图的样子。

乾手与坤手,一前一后走在这个封闭的S曲线环上的时候,当乾手正在画立圆的时候,坤手正在画平圆,接着乾坤交换,反之亦然。

当乾手由立圆到水平圆变化成扭转的S环时,坤手正在由水平圆到立圆变化成扭转的S环。乾坤两手相交错绕环,套在一起,从任意一侧看投影图,都是半个太极图。

一只手的一个完整S曲线运动轨迹共经历了12个阶段,即易经中乾卦的六爻与坤卦的六爻。当乾手以乾卦第一爻起,坤手即以坤卦第一爻开始,直至运行到第六爻乾坤互易,再至第十二个阶段第二次乾坤互易复归于初。

练三世七太极拳时,一身犹如八卦罗盘,中间为八卦排列组成六十卦方阵,为地。四周为六十四卦排列成圆,象征为地的六十四卦中,坤居西南,乾居东北,守坤德,自然朋友多多,所以坤卦说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意思是主张修炼者多修坤德。

修炼三世七太极拳,感知地心与自己的交互作用,融身心与宇宙自然,渐入天人合一的道境。修炼三世七太极拳,动静皆依循易理,可以感悟每一个人生阶段自我定位的重要,辨吉凶,知进退,守坤德,通权变。

许宣平传下来的这套太极拳,正是他一生修身养性的浓缩,而这个正反S线是也正是一套太极拳的浓缩。当人们静下心来,体察正反S线的乾坤交变时,就能激发出潜能和灵感,往往很多疑难都可会灵光一闪而豁然贯通。

[旁注]

李白 (701年~762年),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山神 古人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历代天子封禅祭天地,也要对山神进行大祭。祭山时大多用玉石和玉器埋于地下,也有将祭品鸡、羊、猪或玉石投入山谷或悬在树梢。

三世七 也有称三十七的,称三十七是指本套太极拳共三十七势。之所以取名“三世七”,三世指的是前世、今生与来世。也理解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只手旋转着划出一道半弧,这只手正由它的过去走向它的未来。如果另一只再沿着这半弧的轨迹旋转跟来,那么前手是后手的将来,后手是前手的过去。

罗盘 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古人认为,人的气场受宇宙的气场控制,人与宇宙和谐就是吉,人与宇宙不和谐就是凶。于是,他们凭着经验把宇宙中各个层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为代表的万事万物、天干地支等,放在罗盘上,以此寻找最适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时间。

[阅读链接]

许宣平《庵壁题诗》见于《全唐诗》和元代道士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它描述了许宣平宗教修炼中的道隐生活。

道教徒山居隐逸是为了宗教修炼,山林之隐是他们排除干扰、澄心静虑、稳固道心的一种宗教修炼途径和手段。“道隐”不仅是自我安慰的人生态度,更是愉悦的审美态度,在太极审美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道隐”思想丰富和充实着太极审美文化的内容并经过道教徒宗教情感的过滤、淘洗以及高度整合,内化为心灵深处一种难以言说而又实实在在的宗教情怀,随后又以诗歌这一审美的表现形式再度外化出来,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庵壁题诗》是太极文化关于隐逸山林、自得于林皋的生动标本。陈抟老祖绘制传世《太极图》

871年,正是五代末期,陈抟出生于河南真源县,真源县的前身是苦县、谷阳县,因为是老子故里,真源县太清宫被称为老子诞生地。

据说陈抟5岁时还不会说话,人称“哑孩儿”。一天,他在水边游戏,遇到一个青衣妇人,自称毛女。毛女将陈抟抱到山中,喂了几口琼浆玉液,陈抟从此心窍开爽,开口说话。毛女又将一本书投入他的怀内,并赠诗一首:

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颠。

回首归去路,相将入翠烟。

陈抟本不会说话,这天回到家中突然念出这4句诗来,父母大吃一惊,忙问从哪听来的,陈抟说是毛女所教,并取出书来,原来是本《周易》。

陈抟苦读《周易》,通晓了八卦大意,从此无书不看,飘飘然有出世之志。18岁那年,父母双亡,于是他抛散家财隐居山中。后来梦见毛女传授他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返虚的大法,便遵命奉行。

陈抟得道后名闻天下,士大夫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陈抟却侧身而卧,不予理会。众人见他鼾声如雷,都纷纷叹息而去。

956年,后周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笼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问以飞升黄白之术。

陈抟回答道:“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

周世宗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放归山;“又命陶谷草诏,令华州刺史每事须供,岁时存问。”

陈抟离开京都,一直走到均洲武当山隐居下来。

据说陈抟平时喜欢在老君台前散步。他看了老子著的书,称赞不已,就赠送老子一副对联:

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

一天,陈抟又到老君台前散步,见一个白须银发的老头儿在地上躺着睡觉。陈抟见老头儿嘴里吹着气儿,胡子一动一动的,“噗!”嘴里吐出一个像红枣一样的药丸子。

陈抟拾起来一闻,晕倒了,不由自主地张开了嘴,那药丸蹦到他的嘴里,一下子滑进肚子里。

就这样,陈抟在这里睡起觉来,睡醒一问,几十年过去了。陈抟慢慢省悟起来:原来是老子度他成仙的。那个吐药丸的白胡子老头儿就是老子。

后来,人们就在陈抟睡觉的地方盖座庙,庙里塑了陈抟的睡像,起名叫陈抟庵。

陈抟根据先天易学,将“道儒佛”三家之学融合在一起,三教互补,融会贯通,形成我国古代完整的太极体系,并且初创了《太极图》。

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

陈抟的《太极图》系统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全部过程,其丹法自然不作鬼神之谈,其核心内容是修心养肾,所谓“心即佛之道”、“肾即仙之道”,佛道双修,克制身心,培养精气神三宝,探索生命本源,指明修炼途径。

陈抟太极以精为生命基础,强调精气神合凝的作用,以意念专注导引真气运行,去疾强身,开发智慧,益寿延年的修炼法,与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不仅完全合拍,而且在养生学的层次上远远超乎其上。

所谓“脱离生死,跃出轮回”,就是这种超越的大境界。而它的理论基础,就是类比宇宙论的人体生命科学。

陈抟《太极图》高度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具有高深学理和分析探索事物规律的模型,形象地反映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同规律,一开始就成为易学的象征,彰显了易学的精髓。只有站在太极文化的高度,才能真正获得太极的真谛,才能真正理解太极的智慧。

陈抟宣扬太极理论中“天地人”三者的协调一致,不妄想,不妄为,这就是人的全相、贵相、富相、寿相的重要标志。他把自然物质的“水火”认作人的生命之源,重申了古代唯物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物质的观点,维护了唯物的“天人相应论”。

后来陈抟在京都又住了一个月,依然回到九石岩。这时穆伯长、种放等100多门人,都筑室在华山之下,朝夕听他讲授《周易》。唯有五龙蛰法,陈传并未曾传授。

一天,陈抟命门人在张超谷口的高岩上凿一间石室。石室凿好后,陈抟同门人一起前往观看,只见云烟如翠。陈抟心想:“这就是毛女所说的‘将相入翠烟”了。”随后,陈抟屈膝盘坐在地上,右手支颐,闭目而逝。门人于是制作了石匣盛放他的尸体,并用几丈长的铁索琐住,安放在石室内。

门人刚一离开,那块岩石自己崩塌,立刻变成了绝壁,只见五色祥云,封住谷口,几十天后才渐渐散去,后人于是把这个地方叫做希夷峡。

[旁注]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古代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

老君 我国道教对老子的神化称呼,又称“太上老君”。多种道教经典对老子有各种神化说法,大致说老子以“道”为身,无形无名,生于天地之先,住于太清仙境,长存不灭,常分身化形降生人间,为历代帝王之师,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大成子,祝融时为广成子。《河图》 是“龙马始负图”和“河龙图发”传说的简称,早在《尚书雇命》中有“河图”记载,因未见图,两汉时期学者争论不休,各说不一。有《河图》20卷在隋炀帝时因战乱烧毁而失传。

五行 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5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5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阅读链接]

在陈抟以前,我国未见有“太极图”,亦未形成太极文化形态及其理论体系。

自陈抟创绘出“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八卦生变图”等一系列《易》图,并发表《太极阴阳说》后,才出现了有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太和论》、邵雍的《皇极经世》,程颢、程颐、朱熹等的《易传》。

从而才有中华独有的太极文化形态和一系列理论的形成,尤其是宋代理学家的形成,推动了宋代历史的进步。周敦颐研太极著《太极图说》

1031年,正是北宋时期,在湖南道州有一个15岁的小孩叫周敦颐,由于父亲早逝,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郑向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早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时就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我国的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周敦颐20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簿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根本宗旨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我国思想界统治了800年之久,并在学术史上引起超前反响,影响到我国文化的各个层面。

作为我国文化重要组织部分的武术,亦不例外,特别是太极拳。“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周氏图,则所具之理甚深奥,其图说一篇,几尽可为习太极者所取法焉”。《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周敦颐的两种可合而一、可分而二的紧密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著作。“图”指无极、太极的示意图,是它的直观表现,即朱熹所谓的“其可以象告者”;“说”共249字,是示意图的文字说明,是它的理论概括。“图”离开了“说”,无以明其旨,“说”离开了“说”,无以明其旨,“说”离开了“图”,无以立其象。所以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太极图》共分5个层次:第一层以黑细线为大白圆,表示宇宙万物所自出。上标5个字:“无极而太极”。

第二层为“阳动阴静图”。图中的小白圆是太极,然后分为两个半圆,左半圆为阳、为动,右半圆为阴、为静。两半圆又各有黑白相间、左右相对的半圆三层,白者为阳、为动,黑者为阴、为静。左边两白一黑,说明阳中有阴,动中有静;右边两黑一白,说明阴中有阳,静中有动。

第三层由水、火、木、金、土5字、6个小圆、11条长短不一的连接线组成。

第四层题作“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图则用一大白圆表示。

第五层用一大白圆表示,下端题“万物化生”4字。“太极”兼有动态和静态的两个方面,动是太极本身的动,静是太极本身的静。也就是说,太极本身既有不断运动的一面,又有相对静止境的一面,太极的动静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

动以静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静以动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惟其如此,它才能动了又静,静了又动;才能动极必静,静极必动。

周敦颐以《太极图说》解释宇宙、自然发展规律及其变化,因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尤其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圆形的,所谓“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地”。在这些圆形动作中,包含了许多变化,如虚实、动静、刚柔、进退等。

而太极拳的动作自起式到收式,一势连一势,毫无断续之处,又好像一个完整的圆圈,找不到头尾。由于这种圆运动方式的拳术取法于《太极图》,因此人们就把它称为太极拳。

周敦颐《太极图说》首层“无极而太极”,是指太极拳开始行动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机心,无征兆,作虚空相,可谓无极矣。而动静、阴阳、进退已悉具其中,实万有之母也,非太极而何?”

周敦颐用无极观念,是取其虚静的性质,以静止为无极的本性,太极的运动,来于无极的静止。归于无极的静止,太极的运动是暂时的,相对的,而无极才是永恒的。

第二层中分阴阳,各得其半。“喻拳之柔中寓刚,动中有静,互为其根之意”。

第三层五行喻五步,就其阴变阳合而言,“水根于阴,火根于阳,喻进极思退,退极思进”;“木性曲直,金性从革”,喻拳运动时屈伸开合。粘走随抑。“万物均生于土,而位又居中”,在人为意,推手时朋捋挤按互为生克,然以意贯之。

第四层喻人,精于太极拳者一动一静均合至理,因故变化交互其用。

第五层喻物,任何事物都有阴阳。阴阳、刚柔、动静均包括在太极拳运动之中。

[旁注]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我国先民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朱熹 (1130年~1200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无极 原指“无边际,无穷尽”出自《庄子.逍遥游》,代表着我国古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也指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

[阅读链接]

清初王宗岳著《太极图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正确继承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论太极,先说无极,太极之前有无极,太极由无极派生。可见他把“无极而太极”作为太极拳的总纲,由此而层层展开论述。

此后,太极拳各流派也多循此论。诸家太极拳路,首式均是无极式,并都要求把它作为站桩基本功单练。习拳者“默识此图,而太极生生之妙,实具胸中,则天地之化机,至神之治教,不事他求,而三才一贯,万物一体,备是矣”。

意即如果按照“无极而太极”的总纲去练,就能纲举目张,由着熟而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并能收到修身养性之奇效。第二章内家拳派

太极拳自古以来,就与张三丰这个神奇道人有缘。他传奇的一生,也是逐渐与太极融合的一生。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季儒者,武当山道士。他善书画,工诗词,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他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后来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张三丰创立了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至少17支。不过当时统称为内家拳派,成为后世太极拳之发轫。张三丰自幼与道家结缘

1247年,正是宋末元初时期,这年农历四月初九半夜子时,辽东懿州塔子营村的进士张居仁家,已经身怀有孕的林夫人从睡梦中一觉惊醒,急忙摇醒了身边的张居仁,说是自己梦见一只仙鹤从东海飞来,落到了自家的屋顶上。

张居仁,出生书香门第,传为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元太宗广招天下人才,开科取士,张居仁中了进士,可他却淡泊仕途,钟情林下,在家和爱妻林夫人过着恬淡生活。

张居仁抚摸着妻子隆起的肚皮,笑着说这梦是个吉兆,该是我们的儿子要生了吧!张居仁话音刚落,林夫人的肚子忽然疼痛起来,不一会儿,一个男婴便降生了。

传说,这时一只仙鹤在张府绕屋三周,一声长鸣,冲天飞去。张家阖府上下,跑出大门,仰望鹤鸣九天,兴高采烈。

张居仁抱着自己的儿子,感到十分惊奇,此子丰神异彩,龟形鹤骨,大耳圆睛,非常人也!遂取名“全一”,全者,意为完全,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位“完人”;又取字“君实”,意为君子诚实,希望儿子成为“完人君子”。

张全一聪明过人,3岁读书,过目不忘,4岁就能横流倒背唐诗百首。父母一心寄厚望与他,希望他精研儒学,将来求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没想到,在他5岁时,染上了眼疾,白翳满目,越来越严重,眼看即将失明。

正当他的父母焦躁不安的时候,这天,一位云游道人不期而至。此人名叫张云庵,自称通晓阴阳,预知未来,可以持咒祈福,掐诀禳灾。张居仁自然请张云庵给儿子瞧瞧眼疾。

张云庵端详了一会儿张全一,忽然惊讶得瞠目结舌,半天才叫出声来:“呜呀!此子仙风道骨,自非凡器,日后高福高寿,贵不可言!”

张居仁请求这位不速之客给儿子治好眼疾。

张云庵拈须半晌,才郑重地说:“此子目遭魔障,乃尘缘孽根所致。须拜吾为师,方能了脱尘翳,慧珠复朗。”

他见张居仁面有难色,就“哈哈”一笑,“施主不必担心,此子拜吾门下,贫道自然细心照料,待到翳去眼明,自当奉还府上。吾观此子尚有数十年官运,待他慧珠复明,即刻习修儒学。”

听说张云庵要带走儿子去学道,张全一的母亲哭着紧紧抱住儿子,说什么也不放手。

张云庵笑了笑,打着圆场:“以贫道看来,父母疼爱子女乃天伦人情,不过此子的眼睛是要治的,眼睛长在他身上,得听听他怎么说。”

张云庵话音刚落,张全一从母亲怀里仰起脸来,望着母亲问:“娘,你是要个瞎眼儿子守在身边,还是要个明眼儿子飞黄腾达?”

语惊四座,这哪像5岁孩提说的话!林夫人和张居仁都怔怔地望着儿子,听他继续说:“娘,师父带孩儿去治好了眼疾,孩儿一定发奋读书,像爹一样皇榜高中,造福人民。”

林夫人亲了亲爱子,望着张云庵领着他走了。

谁知这一去便杳无音信,张居仁怀疑道人张云庵设下骗局,把儿子拐走了,整日长吁短叹,忧郁成疾,卧床不起。林夫人更是见天眼泪不干,天一亮就端把椅子坐到门口苦等儿子归来。

7年后,长成少年的张全一终于回来了。

原来,张云庵带着张全一从关外进入关内,住到了河北顺天路清苑县的真武观。治疗半年,白翳消退,双眼复明。接着,张云庵教他读道经,解释自古相传的太极理论和相关功夫的玄妙。

张全一聪颖灵慧,过目便晓,尤其一读起太极方面的著作,更是废寝忘食。有空时,兼读儒释两家之书。7年来,他已经通读了道教十三经的道学经典、四书五经的儒学经典和诸多佛学经典,而且,随手披阅,领会要旨。

张全一回到家中之后,张居仁又请名师,教授张全一专习儒学。

1260年,13岁的张全一考中秀才。之后多年,却屡试不第。可他并不灰心,继续苦读。这期间,他除了继续研读儒学,更深入研读道学和佛学。

由于张全一幼年入道,研读之余,还打坐养生,练剑健身。因此,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身体健康。身材高大魁梧,背圆似龟,腿长似鹤,耳大垂肩,目圆如炬,须髯如戟,是一位高福高寿的伟丈夫。

他还立下誓愿,不考取功名,决不娶亲。父母对儿子的大志宏愿,十分赞许,张全一越发苦读不辍。

[旁注]

仙鹤 仙鹤在古代是“一鸟之下,万鸟之上”,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同时鹤因为仙风道骨,为羽族之长。仙鹤也是鸟类中最高贵的一种鸟,代表长寿、富贵。传说它享有几千年的寿命。仙鹤独立,翘首远望,姿态优美,色彩不艳不娇,高雅大方。

咒 最初单独为佛教所有,佛教传入我国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渗入民间信仰,进而道家也摄取其咒术密法,产生了真言咒语的使用。

四书五经 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阅读链接]

有关张三丰的出生地,历史上有二十几种说法,有说是沙陀人、宝鸡人、义州人、辽阳人、辽东人、闽县人、羊城人、金陵人等,但都无法找到其传承宗谱和有力的证据。

大多研究张三丰所依据的主要文献是清代李西月重编的《张三丰全集》。这部书初刊于道光年间;次刊于同治、光绪年间,由阆中朱道生重辑、四川学政张之洞捐资翻刻;1900年再刊收入四川成都二仙庵《道藏辑要》;后又相继由上海江左书林与中原书局以石印本出版。

但是由于此书在清代后曾历经三次刊刻、两次石印,其内容屡有增删,难免造成后来不少的以误传误。当官为民并弃官入道修行

在张全一45岁时,父亲一病不起,临终时他把张全一叫到床前,说古论今鼓励儿子发奋攻读,入朝为官,以补自己一生恬淡无为的缺憾。他说全一如今才40多岁,刚届不惑之年,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候。

父亲这番话说得张全一热泪盈眶,跪到父亲面前指天发誓,一定要进京殿试,蟾宫折桂,仕途长进,不虚此生。

父亲去世不久,母亲相继去世。张全一在家一面为父母守孝,一面读书,10年后终于考中进士,由于不事权贵,被放到顺天路的清苑县当县令。

张全一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真武观,拜谒他的师父张云庵。

此时的张云庵已经须发如雪,可精神矍铄,和他秉烛彻夜长谈,他都洗耳恭听。

师父对他说:“纵观天下,官分三等,一等清官,二等昏官,三等贪官。清官为民,昏官欺民,贪官害民;清官兴国,昏官误国,贪官亡国。因此,清官流芳千古,贪官遗臭万年,昏官万人嘲笑。为师希望你当一等清官,兴国为民,造福一方。”

张全一点点头:“弟子记下了。”

张云庵又说:“当贪官险,当昏官闲,当清官难。你要当清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