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3:45:15

点击下载

作者:高圣平,马志雄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手册

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手册试读: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新的发展趋势。标准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为满足石油石化企业和标准化工作者的需求,由石油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组织有关从事石油石化标准化工作的专家编写了本书,以作为石油石化行业和企业标准化工作者的学习教材和工具书。

在编写本书过程中,认真总结了我国石油工业几十年来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吸收了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做法,较系统地、全面地介绍了标准化基本知识、国际标准化、行业标准化和企业标准化工作、标准制修订程序与编写方法,以及我国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最新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化规章制度等。本书还对最新版本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了重点解释,并提出了编写标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

本书内容结构共分五章,内容丰富、实用,适用于石油石化行业各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秘书处人员、石油石化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和标准起草人员等。

本书由石油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组织编写和统稿。参与编写的人员有:陈鸿雪(第二章)、杜德林(第三章)、夏咏华(第三章)、张玉(第四章)、张玉荣(第四章)等同志。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管理与节能部和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特表感谢!

标准化工作,尤其是国际标准化工作和我国标准化工作发展很快,而且标准化工作涉及的领域又十分广泛,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尽管力求内容完善、系统、准确,但难免书中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第一章 /  标准化基本知识第一节标准的由来与发展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在有意识、无意识地进行着标准化活动。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标准,离不开标准化。

自远古有人类出现以来,为了生存,人们同大自然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同时就无意识地进行着标准化活动。如:要交流,逐渐有了代表一定含义的统一的语言;要记载,出现了结绳、刻记,最后发展到象形文字、现代文字;要交换,有了朴素的计量意识;……。所有这些过程中,都需要不断总结,统一规范,这就是标准化的基本含义。一、中国古代的标准化活动

中国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中国古代的标准化活动也很早就开始了。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东周、战国时期,中国的青铜器的制造,就是标准化的产物,如刀剑、箭头、斧子、钟、鼎等,在铜的成分比例上就有一定的规定,即有一定的标准配方。这个时期,伯乐的《相马论》可以视为一部牧业标准化著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标准,推行了“车同轨,书同文”,规定了铸币的重量和大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道路、文字、货币、计量器具、兵器、车辆等。如:当时颁布的《工律》中规定“与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必等”,这实际上是规定了手工业产品的标准;《金布律》规定了布匹的尺寸标准;《田律》规定了农业和种子的耕作使用规范等。当时对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堪称古代世界史中推行标准化的典范。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朝陆羽的《茶经》都是农牧业标准化经典著作。

到了北宋,著名的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041—1048年),这是对标准化和互换性原理性的应用。再有,宋代的《军器法式》是兵器方面的标准,《武经总要》是一部火药配料的标准,《营造法式》是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标准汇编。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典上是一部杰出的标准化文献。

诸如此类还可举出很多,只不过那时“标准”称之为“图式”、“法式”和“律”。

这些都表明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而标准正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二、近代标准化活动

标准化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大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对标准的发展而言,是决定性因素。近代标准化就是在大机器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又称工业标准化。从时间上讲,为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英国,然后是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先后完成了以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基础,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作坊生产,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一系列新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很快形成了大机器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生产规模扩大;产品批量增加;进行了专业化分工;协作广泛。大机器工业和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标准化事业的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和必要条件。

1798年,美国人艾利·惠特尼(Eli·Whitney)在制造武器过程中,运用了互换性原理,首先采用成批制造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来大量组装步枪,结果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满足了当时美国独立战争的需要。

对近代标准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另一个人是英国机械工程师约瑟夫·惠特沃思,1833年他在英国现代工业的摇篮曼彻斯特开办了自己的机床厂,独创了精密的量具量规,从而制造出高质量的机床部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841年他建议在全国采用统一的螺纹尺寸制度,取代当时种类繁杂的螺纹尺寸,并很快被英国和欧洲各国所采用,这就是有名的惠氏螺纹。也即第一个螺纹牙型标准,这个标准在1904年以BS84正式作为英国标准颁布。后经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协调将惠氏螺纹和美国螺纹合并成统一的英制螺纹,在全球广泛推广使用。

1902年,英国纽瓦尔公司为了满足大量生产具有互换性零件的需要,制定编印了公差和配合方面的纽瓦尔公司标准——“极限表”,这也是最早出现的公差制,这个标准后来演变成为英国《国家公差标准BS27》。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

美国的“现代管理之父”泰勒是在现代标准化发展史上另一位有重大贡献的人。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把标准化的方法应用于制定“标准时间”和“作业研究”,开创了工业生产科学管理的新时代,通过管理途径提高了生产率。

1914—1920年,美国企业家福特把繁多的汽车车型简化为一种车型——“T”型车,简化了品种规格,提高了零部件通用化程度。打破了按机群方式组织车间生产的传统做法,创造了制造“T”型汽车的连续生产流水线,实际上就是采用了在标准化基础上的流水作业方法,把生产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组织统一起来,促进了大规模成批生产和标准化的发展。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由于开展了标准化活动,使各个生产环节、各个独立分散的企业或工业部门互相联系和衔接起来,保持了技术上的统一,使其成为一个较稳定的有机的经济实体。标准化对提高产品质量,合理发展品种,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收到了明显效果。

1870—1900年的30年间,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这期间,许多垄断组织及各部门和各行业的技术团体为解决工程技术上的统一协调的问题,先后出现了以从事标准化活动为重要内容的各种学会。例如,美国在1880年成立了机械工程师学会,1898年成立了材料与试验学会,英国在同期成立了造船工程师学会等。

1901—1932年,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25个国家成立了国家标准化机构,开展全国范围的标准化工作。而后,世界性标准化组织也相继成立。

1865年法、德、俄等20个国家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国际电报联盟”(ITU)。1932年7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马德里决议将其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1947年联合国同意ITU成为其专门机构,总部设在日内瓦。

1906年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员国有61个,占世界人口的80%。

1946年10月,中、英、美、法等25个国家在伦敦发起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由于以上各级标准化组织机构的建立,使近代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得到组织上的保证。

近代标准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1)以机器和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为基础,以实验室数据为依据的定量化、科学性。(2)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的。(3)以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互换性为主要的标准化表现形式。(4)建立了各种标准化组织、机构,出现了职业标准化人员,开展了标准化理论研究。(5)标准化程序和方法逐步规范,标准技术内容趋于成熟,标准文本格式固定统一。三、现代标准化及其特点

现代标准化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整体的最优化为目标,运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标准化。从时间上讲,为20世纪60年代直至现在。1.现代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EC和ITU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的三个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

IEC专门制定电工方面的国际标准,ITU专门制定电信方面的国际标准,ISO则制定综合类的国际标准。

现有国际标准中由ISO制定的标准占68%,IEC占18.5%,包括ITU在内的其他22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占13.5%。此外还有多个专门化的国际组织。

1946年,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时,中国成为创始国之一。

1957年,中国参加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972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恢复了中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

现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对内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标准委,英文缩写SAC),代表中国在ISO和IEC两个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开展工作。信息产业部代表中国参加ITU。

2008年10月,中国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常任理事国,实现了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显著增强。2.现代标准化主要特点

1)标准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统一性

20世纪初,各国着重发展公司标准、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20世纪60年代以来,着重发展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国际标准,尤其是国际标准得到迅速发展。至1992年底,ISO和IEC共制定国际标准11000多个(其中ISO有8651个),还有7000多个国际标准正在制定之中。截至目前,ISO现有13000多项标准。另外,其他27个国际组织共制定国际标准3000多项。ISO和IEC从事标准制定工作的技术机构共有3500多个(ISO有2600个),其中技术委员会262个(ISO有181个),分委员会747个(ISO有614个),工作组2500多个(ISO有1804个)。ISO现有成员团体75个,其中35个承担着技术机构的秘书处工作,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直接参加标准制定工作,平均每个工作日有12个以上的制定标准的技术会议在世界各地举行。国际标准信息网ISONET成员中有56个国家信息中心,他们为工商贸各界提供了大约50万种标准、技术法规和标准类型的文件。现代国际经济与社会活动同标准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现在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向国际标准靠拢,采用国际标准”。世界上有些国家(如丹麦、瑞典、瑞士、芬兰、奥地利、荷兰等国)不制定或很少制定国家标准,直接采用国际标准;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标准时,大量采用和引用国际标准,这些国家中不仅有发展中国家,而且包括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如前苏联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75%~80%,英国达68%,法国、德国达80%以上。由此可见,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标准日趋统一。

2)标准增加速度越来越快

据ISO中央秘书处统计,ISO标准年平均增加量,1960年为30项,1970年为175项,1980年为271项,1986年为355项,1993年为650项。由此可见,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发布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各国国家标准的增加速度也在加快,如日本和罗马尼亚,1949年只有100多项标准,现在分别达到7800项和10000项。中国1958—1978年的20年间总共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700多项,而1979—1982年的4年中共制定、修订国家标准2800多项,相当于前20年总和的1.6倍。到1989年底,共有国家标准16000多项。而截至到2000年底,中国共有国家标准19278项。

3)标准化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标准化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不仅有工农业产品标准,还有能源资源、工程建设、国防军工、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对外贸易等标准;不仅有产品质量标准,还有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包装、贮存、运输等标准;不仅有技术标准,还有信息传递、文字编码、人类工效等管理标准。与此同时,标准中高技术和新技术的内容也明显增多,如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等。

4)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不断更新

与传统标准化相比,在标准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方面,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综合性和系统性;(2)超前性;(3)动态性;(4)目标性和协调性;(5)定量化。四、新中国标准化发展史

国运的兴衰,决定着标准的兴衰。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中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历程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

近千年前,中国的标准和标准化思想是很先进的,但进入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后,生产力水平长期停滞在自然状态,加之封建朝廷腐败,强国入侵,使中国的生产力逐渐落后,当然标准的发展也就长期停滞不前了。

1949年以前,也曾发展了一些近代工业,在国际上“合理化”、“标准化”浪潮的推动下,开展了一些标准化活动,于1934年12月成立了“工业标准化委员会”。1944年6月,首次颁布了《等比标准数》、《标准直径》及《工业制图》三个标准。1946年9月又制定了《标准法》、《国家标准制定办法》及《产品质理标记》等法规文件。1946年发起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并当选为理事国,后不久被停止了会籍。1947年3月,工业标准化委员会改组,成立中央标准局。到1947年止,只公布了国家标准61个,而且大部分也没有执行。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割据,全国统一的标准很少,当时属于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就实行哪个国家的标准,充分反映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特点。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标准和标准化管理的历史遗产得以吸收和继承。当时在中央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的中央技术管理局中,就设立了标准规格处,专门负责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这不能不说明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眼光深邃、高瞻远瞩。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需要,中国实行的是战时经济。那时候,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管理能力还远远达不到独立自主的程度,产品标准和工艺标准也只能采用苏联的标准。

1956年,在原有的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中央技术管理局标准规格处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技术委员会标准局。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撕毁经济合作协议,帝国主义乘机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科技事业和经济发展只能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在经受三年自然灾害的重创之后,1962年国务院颁布了《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1963年4月又召开了全国标准计量工作会议,制定了标准化十年发展规划,确立了国家标准、部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同时在1963年,指定了第一批国家标准化核心机构。当时的标准主要是与工业生产有关的产品标准和工艺过程标准。1978年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

1979年,国务院适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规定中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同时规定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必须由政府确定的标准化核心机构负责起草。三级标准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包括企业产品标准也必须由企业主管部门批准。并且明确规定,标准一经发布,就是技术法规,必须严格执行。

1988年,在原国家经委质量局、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的基础上组建了国家技术监督局,以后又改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从上述新中国标准化事业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1949—1988年是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的标准和标准化事业具有“政府主导、计划控制、强制实行”的本质特征。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计划经济的旧体制逐步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所取代。在此过程中,1988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这是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标准化事业发展及其管理开始走上了法制轨道。1990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根据法律规定,中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法律还规定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和作用,规定了标准的起草、审批、发布和行业、地方标准的备案,以及监督和认证等,这是对中国标准化事业的历史性推动。这部法律一直执行至今。

第二阶段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标准化事业及其管理经历和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其重要标志就是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中国的标准化事业发展进入了历史性的第三阶段。

200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组建国家质检总局的同时,成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1年10月1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标准委)作为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成立。这是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中国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的新起点。

国家标准委成立本身,就国家标准化管理体制来说,是一种改革和创新。回顾历史,新中国从设立标准化管理部门那一天起,就将其定位于政府官方机构。而这一次,国家标准委的机构性质由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国家标准化工作的体制改变为国家质检总局领导下的事业单位,不再是政府行政机关。其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行政职能不是机构本身所特有,而是经国务院授权才有的。国家标准委的工作人员不再是政府公务人员系列,而是比照公务员管理的标准化事业工作者。第二节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一、标准1.标准的定义

在标准化概念体系中,标准和标准化,是标准化学科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关于标准和标准化这两个基本概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严格定义。各种定义,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就标准的产生基础、形成过程、表现形式等方面,基本是一致的。

在世界标准化发展历史上早期的著名的标准定义有:

——1934年盖拉德在《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中对标准的定义:“是对计量单位或基准、物体、动作、过程、方式、常用方法、容量、功能、性能、方法、配置、状态、义务、权限、责任、行为、态度、概念或想法的某些特征,给出定义、做出规定和详细说明。它以语言、文件、图样等方式或利用模型、标样及其他具体表现方法,并在一定时期内适用。”

——1972年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和原理》中对标准的定义:“是经公认的权威当局批准的一个标准化成果。它可以采用下述形式:(1)文件形式,内容记述一整套必须达到的条件;(2)规定基本单位或物理常数,如安培、米、绝对零度等。”

我们国家对“标准”所下的定义是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出的定义为基础来确定的。早在1983年,GB 3935.1—1983《标准化基本术语》中对“标准”的定义是:“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这一定义是以198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原理常设委员会(ISO/STACO)通过的第2号指南中对标准的定义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确定的。

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2年11月发布的第2号指南给出的“标准”定义是:“适用于公众的,由有关各方合作起草并一致或基本上一致同意,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的技术规范或其他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共同取得最佳效益,它由国家、区域或国际公认的机构批准通过。”在1983年发布的ISO第2号指南(第4版)中又对标准的定义进行了修改;1986年又修订为第5版,并于1991年5月被ISO理事会通过,于1991年7月被IEC理事会通过。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联合发布的ISO/IEC指南2(第6版)中给“标准”下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的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中国国家标准GB 3935.1—1996《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基本术语 第1部分:基本术语》中对“标准”的定义与ISO/IEC指南2(第6版)完全一致。

当前我们国家对“标准”的定义,是由GB/T 20000.1—2001《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给出的:“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该定义并附有一条注:“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并以促进最佳共同效益为目的。”这一定义是与1996年版的ISO/IEC指南2一致的。

简单的说,标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这些规定最终表现为一种规范性文件)。

重复投入、重复生产、重复加工、重复出现的产品和事物才需要标准。

事物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2.标准的本质

标准的本质反映的是需求的扩大和统一。

单一的产品或单一的需求不需要标准,对同一需求的重复和无限延伸才需要标准。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们的生产只是为了满足生存的最低需要,没有更高的质量要求,因此对标准的水平要求也不高,在许多领域也根本没有标准,只是在最普遍适用的领域才有这种要求。比如:度、量、衡的需要;文字的需要,铸币的需要;中草药品种规格和配方的需要;车轮轨距和轮子外形的需要等。事实上,这些最需要的东西,也恰恰体现了同一需求的不断重复和无限延伸。标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得以产生。

标准的运用使重复出现和无限延伸的需求简单化。

举个历史上的例子来说,在铸币出现之前,人们在交易时总要用秤来称量银两,很麻烦。后来发明了铸币,事情就简单多了。但是最初的铸币有各种形状,大小不一,所用铜的重量也不一致。到了秦朝以后才用法律规定了铸币的重量和大小,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其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只是中国经历这样的过程,几大文明古国差不多都如此,只是中国人更聪明些,在圆圆的铜钱中央开一个方孔,以便用绳子串起来携带。可见,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简单化和统一。标准的本质就在于统一。3.标准的英文及含义

标准是外来语,英文是standard。stand是站立的意思,ard是地点,连在一起有基石、基地、旗帜、旗杆的意思。

Standardize,standardization是使某物或某事按照标准去做的意思,是按照标准校对或与标准相比较来评估。4.中国古代中文对标准的表述

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了标准的重要,但中文当时还没有标准这个词,中文的表述是“规矩”。《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楚辞·离骚》说:“圆曰规,方曰矩。”5.标准的载体

标准的载体即标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文件。

最初标准的载体表现为纸质的文件,现在既有纸质文件也有磁盘、光碟等电子版的文件。

因此,无论什么标准,总要表现为一种文件。二、标准的对象1.标准的对象

标准的对象就是重复性概念和重复性事物。

标准最初表现在语言、文字、符号的使用中(各种语言、文字的出现,中国北宋时毕升的活字印刷),这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需要;表现在计算、计时、度量中,这是生产、生活、交换的需要;表现在石器、青铜器的生产制造中,这是祭祀、生产和战争的需要;表现在建筑和交通运输规范中,这是居住和出行的需要。

这些都是大量可重复的事物和概念,而达芬奇的画,雨果、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传世之作和雕刻家的绝版艺术品却不需要标准,因为不需要重复,也不能重复。2.制定标准的对象是活动或其结果

这里所说的活动,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诸如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信息、能源、资源、商业等,就工业而言,诸如设计、生产、试验、检验、包装、贮存、运输等。换而言之,所有活动都可以制定标准。这里所说的活动的结果是指产品,产品可以是有形的或无形的,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根据ISO 8402的定义,把产品分成四种通用的类别:(1)硬件(如零件、部件、组件)。(2)软件(如计算程序、工作程序、信息、数据、记录)。(3)流程型材料(如原材料、流体、气体、板材、丝材)。(4)服务(如保险、金融、运输)。

总之,标准是一种产品,是技术性产品。

标准是怎么来的?是由专家依据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生产出来的。三、标准化1.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和创立起来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技术。

较早的关于“标准化”的定义,见于桑德斯1972年的《标准化的目的和原理》一书:“标准化——是为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标准化以科学、技术与实践的综合成果为依据,它不仅奠定了当前的基础,而且还决定了将来的发展,它始终和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

1983年,我们国家对“标准化”的定义是在GB 3935.1—1983《标准化基本术语》中给出的:“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这一定义是参照198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原理常设委员会(ISO/STACO)通过的第2号指南中对标准化的定义确定的。

我们国家当前的“标准化”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注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注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见GB/T 20000.1—2002)。“标准化”的定义与“标准”的定义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总是会同时给出的。并且,与“标准”的定义一样,我们国家对“标准化”所下的定义也是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出的定义为基础来确定的。

标准化就是使标准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使不够标准状态转变成标准状态的一项科学活动。

标准就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产生的。范围包括制定、发布、实施。当然也包括制定前的研究和实施后的修订和修改。

标准化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何谓最佳?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建立最佳秩序来实现效益最大。

何以做到效益最大?就是需要最佳秩序的实施范围最广。所以标准化活动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的需求,而要追求其最广的实施范围,追求其成果最大化。2.标准化的作用

1)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大生产有两个显著特点: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前者表现为品种、质量、效率和效益,后者表现为过细的社会分工。两者都离不开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标准化体系,认证是对标准化实施程度的认证,所以称之为合格评定。

2)科学管理的基础

现代生产讲的是效率,效率的内涵是效益。1798年,美国人艾利·惠特尼在制造武器中运用标准化原理成批制造可以互换的武器零部件,为大规模生产开辟了新路。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又用标准化的方法制定了“标准时间”和“动作研究”,证明标准化可以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核算、分配都需要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都离不开标准。现代企业实行自动化、电算化管理,前提也是标准化。

3)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需要

由于标准化可以使资源合理利用,可以简化生产技术,可以实现互换组合,就为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创造了条件。

4)扩大市场的必要手段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生产者要找到消费者就要开发市场,标准化不但为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可能,也为实施售后服务、扩大竞争创造了条件。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同全球经济紧密结成一体,标准和标准化不但为世界一体化的市场开辟道路,也同样为进入这样的市场设置了门槛。

5)促进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平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是在科学技术没有走出实验室之前它只在科学技术领域发生影响和作用,是潜在的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通过技术标准提供的统一平台,才能使科学技术迅速快捷地过渡到生产领域,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从而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推动贸易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当前世界已经被高度发达的信息和贸易联成一体,贸易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而真正能够在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之间起到联结作用的桥梁和纽带就是技术标准,只有全球按照同一标准组织生产和贸易,市场行为才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阔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有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人类所共享。第三节标准的分级、属性与形式一、标准的分级

标准根据其适用领域和有效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各国由于经济、社会条件不同,有不同的分级方法。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国际标准又分为国际标准[即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和区域标准(即由世界区域性集团的标准化组织制定和发布的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中国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1.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国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用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含代码)、文件格式、制图方法等通用技术语言要求和互换配合要求;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技术要求,包括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中的安全、卫全要求,工程建设的安全、卫生要求,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基本原料、材料、燃料的技术要求;通用基础件的技术要求;通用试验、检验方法;工农业生产、工程建设、信息、能源、资源和交通运输等通用的技术要求;工程建设的勘探、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的重要技术要求;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重要产品和工程建设的通用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军用标准属国家标准范畴,它由国防科工委制定。2.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行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含代码)、文件格式、制图方法等通用技术语言;工农业生产的品种、规格、性能参数、质量指标、试验方法以及安全、卫生要求;工农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维修方法以及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通用零部件的技术要求;产品结构要素和互换配合要求;工程建设的勘探、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信息、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技术要求及其管理技术等要求。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公布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3.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是指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地方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药品、兽药、食品卫生、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种子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公布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4.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是指对在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企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标准;企业内部需要统一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工艺、工装和方法标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部门统一管理。企业的产品标准需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二、标准的分类

为了不同的目的,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如:(1)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分类,可以把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公司)标准。(2)按标准的属性分类,可以把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3)按标准的约束力分类,可以把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4)按标准化的对象分类,可以把标准分为:基础标准(术语标准、符号标准、代码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材料标准、包装标准、工艺过程标准、施工过程标准等。

其中的几个主要类别内容如下:(1)基础标准。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通用或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如:名词、术语、符号、代号、标志等标准;图形符号、机械制图、计量单位制、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及齿轮模数标准;基础试验方法和检验方法标准;优先数系、基本参数系列、系列型谱等标准;产品环境条件及可靠性要求等标准;图样和技术文件管理制度、标准编写方法等标准。(2)产品标准。是规定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要达到的部分或全部技术要求的标准。包括产品的品种、规格、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运输、贮存、使用、维修等。(3)方法标准。是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制定的标准。例如,试验方法、检修方法、分析方法、测定方法、抽样方法、设计规程、工艺规程、生产方法、操作方法等。(4)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指一切有关设备与人身安全、卫生及保护环境的专门标准。其中,安全标准是以保护人和物的安全为目的而制定的标准;卫生标准是为保护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而制定的标准;环境保护标准是为保护环境和有利于生态平衡对大气、土壤、水体、噪声、振动、电磁波等环境质量、污染管理、监测方法及其他事项而制定的标准。

标准的分类法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标准集合所进行的划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的关系。

例如,GB 9745—1988《航空轮胎》按属性分类是技术标准、按对象分类是产品标准、按使用范围分类是国家标准,按约束力分类是强制性标准,所以GB 9745—1988是国家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又是强制性标准。

仅按上述使用范围、对象、属性分类法,可以组合种类繁多的标准。如图1-1所示。图1-1 标准分类法组合关系图

在图1-1中,按照自左到右的顺序,把任何一条可以连接起来的线上的“词“组合起来,便可以形成一类(或一种)属于一定使用范围、一定对象和一定属性的标准。

如行业级产品技术标准;企业级管理基础标准等。

把所有可以连接起来的线代表的标准总合起来,即形成具有使用范围、对象和属性三相结构的标准体系。

在石油工业标准立项和报批需要填写标准类别的划分时,可参照表1-1。表1-1 标准类别的划分表1-1 标准类别的划分-01三、标准的形式

标准一般以文字形态或实物形态给出。(1)文字形态标准。所有用文字或图形表达的标准都叫文字形态标准。绝大多数标准都属于这一类。(2)实物形态标准。如千克质量原器,量块、砝码等。这类标准都难以用文字表达准确,故只好用实物表示。

除了标准,我们知道还有其他一些标准化出版物,比如,国际标准化组织除制定国际标准之外,还制定例如“ISO技术报告”,其代号为“ISO/TR”,这是一类仅用于提供信息的资料性文件;“ISO技术规范”,其代号为“ISO/TS”;“ISO公用规范”,其代号为“ISO/PAS”等标准化出版物。中国在标准之外,也有一类标准化出版物,在国家层面上有“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其代号为“GB/Z”。在行业层面上也可以有“××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与标准的本质区别是,前者属于资料性文件,后者属于规范性文件。第四节标准体系及标准体系表一、标准体系1.标准体系的基本概念

体系(系统)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企业标准体系是指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2.标准体系的实质含义

从标准体系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即:要素、要素的内在联系、范围和有机整体。

一般意义上的“要素”在标准体系中即标准体系的组成单元——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中任意一级的标准,而不是产品、过程、服务或管理项目。一种标准体系是由若干个标准所组成。

要素的“内在联系”是指标准体系内的各标准之间具有系统、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的联系。

系统联系即标准体系内各分系统之间及分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联系。

结构联系即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其中,纵向联系(上下联系)是指不同层次的联系,是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横向联系(左右联系)是协调和配套的联系。就是说在标准体系中存在着:从下到上的共性形成或制定关系;从上到下的指导、制约或贯彻关系;左右之间的相互协调、衔接配套关系。从下到上的共性形成或制定关系,要求体系表内各层次标准应从底层的个性标准找出共性特征的内容,并将共性内容制定成共性标准,尽量扩大共性标准的适用范围,并尽量安排在高层次上。从上到下的指导、制约或贯彻关系,要求下层标准必须贯彻所有上层标准,才能发挥整个标准体系的系统作用。左右之间的相互协调、衔接配套关系,要求制定标准时,要考虑左右标准的相互协调统一。

功能联系包括标准相同功能联系和不同功能联系。当功能相同的各要素融合成一个总功能时,其功能远远超过各要素功能的叠加,因此功能相同的标准应归到同一个分系统或同一个子系统中,以发挥标准整体功能的作用。“范围”是指某一标准体系所包括的基本组成单元的范围,这个范围不是指标准分级分类的范围。它是指某一标准化系统的活动范围,可以是全国的、行业的、企业的,某项产品、过程、服务的,某项科学实验的,某个部门或地区的标准化系统的范围。如国家标准体系的“范围”是整个国家;行业标准体系的“范围”是整个行业;企业标准体系的“范围”是整个企业等。标准体系有大有小,大至全国性的标准体系,小至某个企业甚至某项产品的标准体系。对企业标准体系,组成其体系中的标准,可能包括一定数量的国际标准(含国外先进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自己制定的有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有机整体”是指标准体系内,各标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成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标准是作为标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存在,脱离了这个整体,失去了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即研究标准体系时,不应孤立地看待一个标准,而应着眼于整个标准体系,有机整体的含义在于发挥标准群体的作用和系统效应。3.标准体系的特征

标准体系是一个由标准组成的系统,为此,它具有系统的集合性、目标性、可分解性、相关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等一切特征。4.建立标准体系的意义

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过程(除去企业自己制定的部分以外)就是对国家、行业标准的贯彻过程;企业标准体系愈健全,就对国家、行业标准贯彻愈彻底。因此,企业标准体系可称为一切上层标准的归宿和集成。又因为企业所需要的标准,不是上层标准体系中都有,而有许多标准需要企业自行制定,所以企业标准体系又是上层标准体系的补充。此外,由于国家、行业标准经常是在企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企业标准又成为上层标准的基础和源泉。

研究、建立和健全企业标准体系不但对企业本身,而且对国家、行业标准体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全的企业标准体系构成了企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企业素质的重要因素。二、标准体系表1.标准体系表的定义

在一定的系统范围内,对应有的标准体系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后,就需将此标准体系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用图表形式表示出来的标准体系就叫标准体系表。正如GB/T 13016—19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中给出标准体系表的定义为:“一定范围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定义中的“一定范围”即指标准化系统的范围,如国家的、行业的、专业的、企业的及其他的范围。定义的“一定形式”指标准体系表的层次结构、序列结构、隶属结构或矩阵结构等形式。2.标准体系表的作用

标准体系表是反映某一特定专业范围内整套标准体系结构相互关系的图表。通过体系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前标准齐全程度和今后应制定的标准项目及其缓急程度,给计划的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标准体系表,在区分标准的主次、轻重缓急以及加强标准的成龙配套和协调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标准体系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描绘出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蓝图。(2)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了有利信息。(3)指导标准化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4)有利于改造和健全现有标准体系。(5)有利于指导科研设计和生产工作。(6)有利于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建设。3.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结构形式

企业标准体系一般常用结构形式有层次结构、功能归口型结构和序列结构等。

层次结构和功能归口型结构适用于企业综合性和全局性管理,企业综合标准体系表一般采用层次结构形式列出;序列结构适用于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某专项或局部工作的管理,产品标准体系表就采用后一种形式。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对前者的补充和发展。

1)企业综合标准体系表的结构图

一般石油企业综合标准体系表的结构图采用层次结构形式。

多数企业采用的层次结构图现推荐两种,见图1-2a和图1-2b并介绍如下:图1-2a 企业综合标准体系表结构图示例一

图1-2a中:

第一层是上级标准化法规、条例、规定、办法和企业制定的标准化规定等,它们对企业标准化管理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企业标准化的一切活动应遵循上述法规的规定。

第二层为企业技术标准分体系、管理标准分体系和工作标准分体系的通用基础标准,为这三个分体系应遵循的共性标准。这一层次的标准适用于全企业各专业。

第三层分别为技术标准分体系、管理标准分体系和工作标准分体系等各自分体系的通用标准,主要列入该分体系应当遵循的共性标准。

第四层为各类专业通用标准及个性标准。

每项标准的具体层次,主要取决于该项标准的适用范围。标准的适用范围越大,层次越高,反之,层次就越低。图1-2b 企业综合标准体系表结构图示例二

图1-2b中:

第一层的“方针目标”(定位、概念)、“法律法规”、“基础标准”是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依据,基础标准包括全国通用综合基础性标准和行业基础标准。

虚线框(企业标准体系的边界范围)内的第一层“基础标准(企)”是本企业采用、实施的国家或行业基础标准。

虚线框内的第二层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这两个子体系之间的连线表示二者之间的交互制约作用。

虚线框内第三层的工作标准应同时实施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中的相应规定,是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共同指导和制约下的下层标准。

企业综合标准体系表可采用的第二种结构形式为功能归口型结构。该结构是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按功能划分共同由相应功能部门负责,如图1-3所示。图1-3 功能归口型结构图

企业标准体系表的序列结构如图1-4所示。

企业可以按企业(车间、分厂)、产品(或服务)、过程(如企业信息化建设、业务流程重组)的工作序列编出序列结构标准体系表。但编制出来的若干个序列结构标准体系表,最终宜整合成一个层次结构标准体系表。

凡序列结构中所列各种技术标准都应按“全国和行业通用基础标准”、“专业基础标准”、“门内通用标准”和个性标准的层次结构列出各层次标准。

在编制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时,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结构图中的方框进行相应的裁剪(含增补)。图1-4 序列结构图三、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

企业在编制标准体系表时,应遵循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恰当、划分清楚的原则。1.目标明确

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编制不同的标准体系表,从而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应围绕着企业明确的目标开展。2.全面成套

标准体系表应力求全面成套。只有“全”才能做到对体系整体性的充分体现,也才能做到胸有全局、抓住主要环节和矛盾,并明确主攻方向。

在标准体系表的广度(横向)方面,必须将该标准体系表应涉及的领域全部列出,而在深度(纵向)方面,必须将应涉及的具体标准项目(含尚未制定的、发展的标准项目)全部列出,做到全面配套。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贯彻全国标准体系表中的第一层标准,并列入本企业标准体系表内。(2)充分贯彻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各类标准,并列入本企业标准体系表内。

以上提到的“充分贯彻”应结合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和有所选择地去“充分贯彻”,并非不管结合与否全部照搬。(3)本企业已制定的企业标准和将要制定的企业标准列入本企业标准体系表内,而且应尽量求“全”。3.层次恰当

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恰当地将标准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一般应尽量扩大标准的适用范围,或尽量安排在高层次上,即应在大范围内协调统一的标准不应在数个小范围内各自制定,达到体系组成尽量合理简化。当然,不应在大范围内协调统一的也不强求安排在高层次上。有时,为了简化图表,某些标准只是某层次的部分标准或部分分支所共性的标准,也可与全部标准或全部分支所共性的标准同列在高一层的层次上。4.划分清楚

体系表内的标准在横向结构所属的类别或分体系间的划分,应主要按标准的专业性质(即标准的属性)来划分,不应按企业的行政系统来划分。

应注意同一标准不要同时列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或分体系内,避免同一标准由两个以上部门同时重复制定。同时,划分原则也应按标准本身的属性,而不是按产品、过程、服务或管理的特点进行划分,即不应将标准体系表编成产品、过程、服务或管理分类表。四、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1.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要求

1)综合要求(1)企业标准体系表应由结构图、标准明细表和标准统计表三部分组成。(2)结构图上均应编层次号和类别号,宜采用隶属编号方法进行编号。也可以采用分类编号方法进行编号。(3)结构图的具体结构,即结构图的横向展开及纵向细化程度,应视该标准体系的标准总量和各类标准的集合程度而定。(4)企业标准体系表应细化到具体标准项目,已发布的标准应列出标准号。标准的排列顺序应有规律,便于使用。(5)企业标准体系表应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发展项目,充分体现当前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已有标准的,应反映出最新版本的现行标准,不应列入作废的标准。

当某些老产品继续沿用一些旧的标准时,应反映在标准明细表的备注栏内,不能单独设立项目。(6)企业标准体系表应体现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填写具体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号及采用程度符号。(7)企业标准体系表应反映标准的实施情况,以便于进行动态管理。

2)对企业综合标准体系表的要求(1)综合标准体系表应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以构成完整的综合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应包括:产品标准,产品设计标准及规范,基础标准,通用零部件、元器件标准,原料、材料标准,工艺标准,工装标准,试验和检测标准,包装、储存和运输标准,工时定额和材料定额标准,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标准、能源标准等。

管理标准应包括:标准化管理、产品设计管理、工艺管理、科技档案管理、计量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能源管理、计划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成本管理、劳动工资管理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标准。

工作标准应包括:部门工作标准和各类人员工作标准。(2)综合标准体系表应具有:各级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统计表,各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统计表。

3)对产品标准体系表的要求(1)产品标准体系表应反映包括产品研制、生产、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以构成完整的产品标准体系。(2)产品标准体系表应具有各级、各类技术标准统计表。2.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程序

企业标准体系表的一般编制程序(如图1-5所示)。图1-5 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程序图

1)明确编制对象

确定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对象,即确定编制以全企业为对象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