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思维——初中物理拉分题满分训练(8年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9:51:23

点击下载

作者:王坤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赢在思维——初中物理拉分题满分训练(8年级)

赢在思维——初中物理拉分题满分训练(8年级)试读:

前言

在初中物理的各类练习和考试中,学生往往很头疼每道大题的最后1~2个小题,这些小题通常是拉开总分差距的决定性要素。为此,我们编写了本套丛书,希望冲刺满分的学生能将重点定位在“拉分题”上,掌握这类题目的解法与技巧。书中所列题目经典、点评新颖、方法实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内容紧扣教材,并高于教材

全书内容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基础与提高的统一,技巧与知识的统一,知识形成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希望让读者在使用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2. 经典例题与习题,精挑细选

本书所选每一道题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充分体现拓展思维、培养物理素养的编写思想。同学们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应用物理的意识与能力,还要增强学好物理的愿望与信心。本书所选例题没有重复,并且优质精练习题的设置保证了学习例题之后能及时复习,便于了解学习情况,巩固解题技巧,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本套丛书的习题量不大,但每个题目都能使认真思考者有所收获,并且方便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灵活使用。

3. 深度剖析例题,思维点评

本书的立足点并不是题海战术,而是对每一类题目的分析理解。通过点评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将每种方法和思路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解题思路、策略和方法,将思维融于探究之中。编排思想是以问题和问题解决为主线,分别对问题的构成及延伸、变化和推广进行详尽分析、评注和说明,以提高解题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本套丛书适用于对自己有所要求的学生,无论你是在普通初中还是重点初中,只要顺着我们的编写思路学习、巩固、拓展,必然会取得进步。我们坚信这本书能够让你夯实基础、锻炼思维、掌握技巧,成为你取得优异物理成绩的基石。

我们也恳请教育战线的前辈与同仁给予指导和推荐,同时更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建议与批评,从而使我们不断改进、不断进步。1 机械运动编者引言

本专题内容是初中物理的起始章,讲述测量和运动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平均速度等。在中考时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的形式出现,本部分中考考试的主要考点是: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能够正确读出被测物体长度值,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 知道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

1.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为原则。

2. 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

2.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 能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测量平均速度

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秒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时间运动的平均速度。经典拉分题 思维点评

题1 现有一卷粗细均匀的细铜丝,要求测出它的直径。试一试,并把测量步骤和方法写出来。

满分解答

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如图1-1所示,用分度值为mm的刻度尺测出线圈的总长度为L,则细铜丝的直径。图1-1

技巧贴士

细铜丝的直径很小,而常用的测量工具达不到这样的准确程度,不能直接测量,只能用累积法(积多求少法)间接地测量。【拓展题】现在只有两支相同的铅笔,一卷已知直径为1mm的细铜丝,请设法测出另一卷细铁丝的直径。【分析】本题只有两支铅笔和已知直径的细铜丝,没有刻度尺,要直接测出另一卷细铁丝的直径是比较困难的,只能另辟蹊径。可以利用已知直径的细铜丝和铅笔制作一个简易的刻度尺,即将已知直径的细铜丝紧密排绕在一支铅笔上,并记录下细铜丝排绕的圈数N1。再在另一支铅笔上紧密排绕相同线圈长度的细铁丝,并记录下相等线圈长度的细铁丝的圈数N2,就可以测出细铁丝的直径。【解答】将已知直径的细铜丝紧密排绕在一支铅笔上,并记录下细铜丝排绕的圈数N1。再在另一支铅笔上紧密排绕相同线圈长度的细铁丝,并记录下相等线圈长度的细铁丝的圈数N2,细铁丝的直径d=1mm×N1/N2。

题2 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1-2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1,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若人以1.5m·s-1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3)请你为驾驶人员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图1-2

满分解答(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1.2s,且在这段时间内保持15m·s-1的原速前进。所以s车=v车t=15×1.2=18m。(2)汽车从A点到行人的行走路线用时:t总=t反+t=1.2s+1s=2.2s;

在这段时间内,行人行走的路程:s人=v人t总=1.5m·s-1×2.2s=3.3m;

考虑到车的宽度问题,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行人过马路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

技巧贴士

根据题目的条件认真分析时间、路程和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好人和车这两个研究对象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所在。

题3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从中卫县南长滩(A)入境,至石嘴山市头道坎(B)出境,流经宁夏长度L。已知图1-3中单位长度表示60km,估计L长约_____km。图1-3

满分解答

方法一:用刻度尺量出60km的线段长为l0,以此为单位长,沿图中黄河AB段量折线段,数出折线段的个数为6,则L=6×60km=360km。

方法二:以60km的线段为单位长,用圆规截取单位长,并量出图中黄河AB段有n个单位长,则L=60nkm。

方法三:用细线或纸条的CD段与图中黄河AB段重叠,然后再用刻度尺量出CD长为lcm,再量出图中60km线段长为l0cm,则L=60l/l0(km)。

答:黄河在宁夏境内长为397km。(本题估测值在350~450km,均在误差范围内,都可算正确。)

技巧贴士

借助一些辅助器材(如圆规、硬币、滚轮、不易拉长的棉线等)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曲线变为直线,再用刻度尺测量,这就是“化曲为直”的替代方法。譬如:要测量某曲线长,可用不易拉长的棉线先使它与待测曲线完全重合,然后将软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棉线的长度即为曲线长度;或用硬币沿着曲线从一端无滑动地滚动到另一端,记下硬币滚动圈数,再测出硬币直径,算出硬币周长,则曲线长等于硬币周长乘以圈数。

题4 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满分解答

可以设计一辆与高速列车A相类似的列车B,在列车A进站前,乘客先乘上列车B,当列车A进站时,令列车B加速到与列车A车速相同,并与列车A并排向同一方向前进,保持A、B相对静止,待乘客下完后,B车减速行驶最后停在站上,A车则继续高速前进。

技巧贴士

本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题5 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游。“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动情况,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满分解答“火车开动”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一动不动”是以车厢为参照物;“树正在飞快地后退”是以火车为参照物。

技巧贴士

本题中讲到的三种运动,已知结果,找参照物是一个逆过程,首先,“火车开动”的研究物体是火车,物体运动情况是开动,那么火车相对于“谁”在“开动”呢?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显然,小明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判断车在“开动”的,这里的景物可以是地面、建筑、树木等。

其次,“一动不动”的研究对象是小明本人,其运动情况是“一动不动”(即静止),判断小明处于静止状态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显然不能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因为如果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火车开动前小明是“一动不动”,而车开动后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小明就是“运动”的了。那么,车外景物作参照物被排除后,我们自然而然地应想到车厢或者车厢内的座位、行李等,显然无论车开动与否,小明相对于车厢位置没有变化,那参照物就是车厢了。

最后,“树正在飞快地后退”,研究对象是树,树的运动状态是在“后退”,那么树“后退”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我们想到了“后退”的反义词是“前进”,车在前进,那以“车”为参照物,树就是在“后退”的了。

题6 一位同学以3m·s-1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立即又用5m·s-1的速度跑完另一半路程,问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满分解答

有关求平均速度的问题应该弄明白,求的是哪一段路程或者哪一段时间上的平均速度,本题中要求的是全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用全程的路程除以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假设全程的路程是s,则:

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

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

所以,跑完全程所用时间:

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

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3.75m·s-1。

技巧贴士

关于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千万不能简单当成速度的平均值,通过本题可以看到,≠(v1+v2)/2=(5m·s-1+3m·s-1)/2=4m·s-1;学会设全程的路程为s,并用s来表示t1、t2也是本题的一个技巧。

路程、时间之间的计算,要注意分析题意,然后再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①v=s/t;②s=vt;③t=s/v。刚学物理,要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书写。不能像解答小学算术题那样,只有数据,没有公式,没有单位,这样的解答是没有物理意义的。

思维点评

长度的测量是初中物理中最基本的测量,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我们要保证测量数据正确无误,计算结果的小数点位数要与测量记录数据的小数点位数一致,除不尽的数值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处理。具体实例参见例题1。

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很多,比如:(1)测多算少: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物体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物体的长度);具体实例参见例题2及其拓展题。(2)以直代曲:测地图上铁路两点间的距离、圆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具体实例参见例题4。(3)辅助法等长测量:测硬币、球、圆柱体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教科书“动手动脑学物理”中有具体的实例。(4)轮滚法等长测量: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就可算出曲线长度)。(5)物体投影正比法测量:测量高大建筑物的高度,利用平行光投影、相似图形成比例等数学知识可以求解得出。

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是初中物理第一个最基本的计算问题,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题目的条件,准确把握它们的等量关系。

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相对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结果是不同的,比如,以地球作为参照物,房间内的人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房间内的人则是做曲线运动的。所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离开了参照物就失去了意义。一般不能以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优质精练【答案链接】

第一期

1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题1图A.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 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C.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D. 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2 小汽车匀速行驶在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红观察到小汽车速度表的指针始终在110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大客车的过程中,小红发现自己经过该车的时间约为5s,则下列四个选项中最接近大客车速度的是(  )。A. 36km/hB. 108km/hC. 144km/hD. 180km/h

3 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甲、乙所示,经过6秒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题3图A. v甲=v乙;S=16米B. v甲>v乙;S=8米C. v甲

4 如图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  )。

5 古诗词《浪淘沙》中写道:“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诗人描述“山是运动的”选用的参照物是(  )。A. 船B. 山C. 河岸D. 树木

6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  )。(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A. 28.33米/秒B. 13.60米/秒C. 14.78米/秒D. 14.17米/秒题6图

7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下图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成功对接后,“神舟九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题7图A. 太阳B. 地球C. “天宫一号”D. “神舟九号”

8 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9 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A. 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 测量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开始量起C. 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D.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

10 在新型飞机研制中,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模拟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空中的飞行情况。此时,机舱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A. 飞机B. 模拟气流C. 地面D. 他本人

11 下列数据用的是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

① 1.5m② 23.0mm③ 4.8cm④ 0.72dmA. ①和②B. ②和③C. ③和④D. ④和①

12 在学校运动会的铅球比赛中,裁判员测量成绩时要将卷尺拉直,这是因为若不拉直,测量成绩就比真实成绩(  )。A. 偏小B. 偏大C. 无影响D. 无法判断

13 一位同学对物体长度进行四次测量,得到的数据为1.41cm,1.42cm,1.41cm,1.43cm,则物体的长度为(  )。A. 1.4cmB. 1.4175cmC. 1.42cmD. 1.418cm

14 小超为了检验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哪种最合适(  )。A. 量程15cm,分度值0.5mmB. 量程10m,分度值1dmC. 量程30cm,分度值1mmD. 量程3m,分度值1mm

15 车站上并排停着待发的甲、乙两列火车,突然在甲火车上的人从窗口看到乙火车开始向东运动,同时余光从车厢的另一侧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树木也向东运动,但比乙火车运动得要慢些。若以大地为参照物,则上述的现象表明(  )。A. 甲、乙两列火车同时开始运动,甲火车向东运动,乙火车向西运动B. 甲火车开始向西运动,乙火车未动C. 甲、乙两火车同时开始运动,都在向西运动D. 甲、乙两火车同时开始运动,甲火车向西运动,乙火车向东运动

16 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下列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对于地面来说,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B. 选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C. 相对于联合收割机来说,卡车在运动D. 选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17 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A. 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 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 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D. 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18 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用了4s,跑完100m用了12s,该同学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  )。A. 6m·s-1B. 8.3m·s-1C. 7.15m·s-1D. 7.75m·s-1

19 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1B.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C. 磁悬浮列车速度最高可达120km/hD. 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20 要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做法最合理的是(  )。A. 用刻度尺认真测量硬币的厚度B.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C. 用刻度尺测出10个相同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枚硬币的厚度D. 怎么测都一样

第二期

1 如图所示是同一木块先后两次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的“频闪”照片。第二次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_____cm;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木块的速度_____,木块所受拉力的大小_____(均选填“相等”或“不相等”)。题1图

2 如图所示,某校同学在水平直道上进行1000米跑步比赛。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出发,甲同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运动。乙同学出发后,经过100秒通过的路程为400米,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米;接着乙同学以6米/秒的速度追赶,经过50秒没有赶上;然后乙同学发起冲刺,最后比甲同学提前10秒到达终点。则甲同学比赛中的速度为_____米/秒。乙同学出发后,前100秒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米/秒;乙同学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为_____米/秒。题2图

3 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当t=3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差等于_____m·s-1。题3图

4 如图所示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____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57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1。题4图

5 在体育与健康测试中,小明跑前500m路程所用的时间为1min 20s,跑后500m路程用的时间为2min。则他跑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比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选填“稍快”“稍慢”或“相等”),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1。

第三期

1 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2 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h到达三水,休息0.5h后,再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肇庆。求: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 某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h后通过全程的一半,要想在40min内到达目的地,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

4 一列长150m、以54km/h的速度匀速前进的火车,当它越过一列长130m、以5m·s-1的速度同向行走的队伍时,需要多长时间?

5 如图所示,斜面长2.4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6s。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4.8s。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题5图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1)s1=2.4t1=v1=s2=1.2t2=v2=

①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_____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②根据上表的数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1。

6 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各种规格的蚊香。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速度。要求:题6图(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2)说明测量方法。

7 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着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所示的图片。题7图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的情景,列表如下。(1)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2)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得出蜗牛是做_____运动(填“匀速”或“变速”),蜗牛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cm·s-1,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cm·s-1。

8 野兔在草地上以18m·s-1的速度向前方50m处的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10m处以45m·s-1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问野兔能否安全逃进树洞?

9 如图甲所示是教材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题9图(1)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在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厘米、30厘米、45厘米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_____。(3)在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4)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2 声现象编者引言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和影响,因此在学习本章知识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加强实验探究活动,感受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二是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这部分的考点主要有五个。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1,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零。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 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三、声音的特性

1. 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 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五、声的利用

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声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课本分为“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两类,也可按照声音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利用分类。经典拉分题 思维点评

题1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来判定的。

满分解答

振动;音色。

技巧贴士

本题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很多,读着这句诗,我们可以想象,那悠扬的夜半钟声,可以从山上传到客船,可以隔河传到彼岸。而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因此钟在僧人的撞击下产生振动发出钟声;人分辨声音不同是依靠音色加以区分,就如同“闻其声,知其人”也是这个道理。

这里面还有夜间声音为什么会传得远呢?道理之一是:夜深人静,背景噪声小了,人更易于分辨远处传来的声音。道理之二是声音的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在夜间,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逐渐降下来了,高空温度较高,高空的声速比地面大,声音会向地面折射。

 

题2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

A.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1、2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表1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距离较长长短表2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响度较响响弱

满分解答

机械闹钟;A;泡沫塑料→衣服→锡箔纸。

技巧贴士

本题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要研究材料的隔音性能,就要控制声源的响度不变,而音叉振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响度变小,不适宜作为声源,较好的选择是机械闹钟。A、B两种研究方法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A方法采用控制声源响度和到声源的距离,比较声音通过不同材料时的响度,得出的应该是表2中的数据,B方法控制声源的响度和能够听到声音的极限,比较距离,得到表1的数据,而且这里的隔音材料的厚度是相同的(鞋盒四周塞满待测材料),通过研究发现泡沫塑料的隔音效果最好,锡箔纸的隔音效果最差。

还有一种是转换法,所谓“转换法”是指通过转换研究对象、空间角度、物理规律、物理模型、思维角度、物理过程、物理状态、时间角度等,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间接获取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解题方法。这种方法能充分展示解题人的想象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充分体现解题人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巧解、速解的目的。声学部分声源振动的显示常采用这种方法。

题3 在鼓面上撒一些细砂,敲鼓时会发现越使劲敲鼓,听到的声音与细砂的情况是(  )。A. 声音越响,振动得越快B. 声音越响,振动得越高C. 声音越响,振动得越慢D. 声音越响,振动得越低

满分解答

B

技巧贴士

敲响的鼓面正在振动发声,但是声音的响度与什么有关呢?为了显示鼓面的振动幅度,在鼓面上撒上细砂,把鼓面的振动幅度转换为人眼可以直接观察的细砂的跳跃情况,因此越使劲敲鼓,声音越响,细砂振动得越高。这里要注意声音的“高”是指音调;细砂的“高”反映振动幅度,与声音的响度有关。

题4 阅读下面的短文(本文摘自《少年科普报》2003年第49期):

聂利同学在五年级自然课上听老师讲,蜜蜂是靠翅膀的振动发声的,她想抽时间去附近的养蜂场看一看。一天她来到养蜂场,发现箱外聚集在一起的蜜蜂似乎在休息,并没有振动翅膀,可嗡嗡声不绝于耳,后又发现蜜蜂歇在花上,翅膀一动不动,但仍有嗡嗡的声音。她感到很疑惑,难道是老师讲错了吗?她又查了《十万个为什么》,书上清楚地写着:“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她想,难道连专家都搞错了吗?于是她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和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建议她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

她做了下表中“剪去蜜蜂双翅的实验”,发现蜜蜂的嗡嗡声没有什么变化。经观察她又发现蜜蜂嗡嗡叫时,蜜蜂双翅根部的两个“小黑点”在鼓动。她猜想:“小黑点”可能就是蜜蜂的发声器官。于是她又做了下表中刺破双翅根部“小黑点”的实验,发现蜜蜂不再发声。

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要说明聂利同学在实验探究中经历的几个环节。(2)根据聂利同学的实验探究,关于蜜蜂的发声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我们从聂利同学身上可以学到什么?(4)根据聂利同学的实验能否下这样的结论:蜜蜂的翅膀振动时一定不发声?为什么?

满分解答(1)聂利经历了发现问题(发现蜜蜂歇在花上,翅膀一动不动,但仍有嗡嗡的声音)、提出假设和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等环节。(2)蜜蜂的发声是蜜蜂双翅根部的两个“小黑点”在鼓动———振动———形成的。(3)通过聂利同学的实验,告诉我们应该转变学习方式,从课堂走向课外,从生活走向物理,要善于观察,敢于发问,向权威挑战,勇于创新,并能通过实验来探究物理问题,获得提高进步。(4)不能得出蜜蜂的翅膀振动时一定不发声,有可能发出的声音是人耳不能感觉到的次声波。

技巧贴士

这是一道考查科学精神的试题,体现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题目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以启迪,要求同学们要有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题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解答

D

技巧贴士

太空中宇航员是靠无线电对话的,真空不能传声;手在小提琴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