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性格+沟通+情绪心理学(套装4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4:50:45

点击下载

作者:李群锋

出版社: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行为+性格+沟通+情绪心理学(套装4册)

儿童行为+性格+沟通+情绪心理学(套装4册)试读:

前言

Part1 啼哭——宝宝向父母表达意愿的特殊“语言”

哭声抑扬顿挫——宝宝在做运动

“哭哭”更健康

读懂宝宝需求性啼哭,回应才更有针对性

哭是宝宝的特殊“语言”

“对症下药”应对宝宝需求性哭闹

“我饿了,快开饭吧!”

“我渴了,我要喝水!”

“真难受,快给我换尿布吧!”

“我就想让你抱着我!”

“我太累了,快让我睡吧!”

“太热(冷)了,我很不舒服!”

“快来陪我玩会儿吧!”

“这儿太乱了,我受不了了!”

“有什么东西伤到我了!”

仔细分辨宝宝病理性啼哭很重要

夜间惊哭:“我缺钙了!”

阵发性剧哭:“我的小肚肚好疼!”

突发尖叫啼哭:“我的头好痛!”

啼哭伴抓耳挠腮:“我的耳朵不舒服!”

突然持续剧烈哭闹:“我突然疝气了!”

啼哭伴有流涎:“我的嘴巴里好疼!”

啼哭伴咳喘:“我喘不上来气!”

呻吟低哭:“我生病了,没有力气大声哭!”

排便时啼哭:“我的屁屁好疼啊!”

像小鸭子叫似的啼哭:“我的嗓子很难受!”

傍晚大哭伴随惊声尖叫——新生儿肠绞痛

什么是肠绞痛

引起宝宝肠绞痛的原因

肠绞痛的症状

怎样帮助宝宝缓解疼痛

预防肠绞痛很重要

饮食疗法

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小儿夜啼

引起小儿夜啼的原因

应对小儿夜啼的方法

帮宝宝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注意事项

陌生人一抱就大哭——宝宝开始认生了

6~8月的宝宝会认生了

帮助宝宝温柔度过认生期

区分和警惕自闭症

一旦和妈妈分开就号啕大哭——分离焦虑

宝宝出现分离焦虑很正常

帮宝宝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

跌倒后,越哄哭得越厉害——紧张害怕性啼哭

Part2 读懂宝宝的肢体语言,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宝宝的心事用“脸”说

懒洋洋——吃饱了

爱理不理——想睡觉了

瘪起小嘴——请求满足要求

皱眉头、大哭——心烦

噘嘴、咧嘴——想要嘘嘘

小脸通红——大便的前兆

吮吸——肚子饿了

喊叫——烦恼

解读藏在宝宝微笑中的秘密

宝宝为什么会笑

笑对宝宝的成长有好处

宝宝笑,妈妈也要笑

眼睛是表达最多意义的器官

宝宝的内心世界都写在眼睛里

眼睛也是“疾病”的“窗户”

宝宝吐泡泡,在传达什么呢

宝宝吐泡泡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口吐白泡沫——小婴儿肺炎的征象

手部小动作也能体现“大心事”

小拳头握得紧紧的——紧张害怕的表现

张开小手——邀请妈妈和他一起玩

爱抓拿东西——探索世界的开始

张开双臂扑向熟人——“我喜欢你!”

喜欢敲敲打打——满足好奇心的方式

反复扔东西——不断体现学到的新本领

乱扔东西能促进宝宝成长

正确指导宝宝乱扔东西

喜欢走高低不平的地方——行走敏感期到来了

孩子进入行走敏感期的具体表现

行走敏感期,让孩子尽情释放腿和脚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正常好动和多动症的区别

孩子好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需求

正确引导好动的孩子

Part3 了解孩子的怪异举止,正确解读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宝宝有根“蜜手指”

孩子吃手心理解读

预防过分吃手有对策

孩子总是黏着妈妈,父母要理解

宝宝爱黏人——安全感需求来了

针对黏人宝宝,专家来支着儿

随口咬人,并非是恶意攻击

伸手打人——只是想引起注意

孩子恋物——从“完全依恋”走向“完全独立”

孩子“恋物”因缺乏安全感

“恋物”会持续多久

孩子会因“恋物”而不“恋人”吗

孩子恋物需要纠正吗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肛欲期

玩弄生殖器其实很正常

别紧张,孩子玩弄生殖器是正常的生理行为

孩子玩弄生殖器的行为什么时候“结束”

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

成人不要随意逗弄孩子的生殖器

孩子喜欢偷看大人洗澡——性意识开始萌芽

如何处理“孩子偷看大人洗澡”的行为

交换——孩子人际关系的开端

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交换行为”

超级喜欢接电话的小家伙

喜欢接电话“背后的秘密”

宝宝对电话感兴趣,父母怎么做

Part4 关爱孩子的心,轻松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用餐好习惯从幼儿做起

让孩子学会主动收拾自己的物品

乱丢东西的心理解读

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管理物品的好习惯

家有“小小电视迷”

看电视的利与弊

预防孩子成为“电视迷”

教孩子跟“小磨蹭”说拜拜

孩子磨蹭有原因

帮孩子跟拖延说“拜拜”

孩子不再“马大哈”

“丢三落四”有原因

正确引导,让孩子告别“马大哈”

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只是喜欢不是偷

孩子的“偷窃”并不是真正的偷窃

当孩子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父母怎么做

宝宝热爱有秩序的生活——秩序敏感期到来了

解读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对孩子至关重要

帮孩子建立秩序感

别让尿床伤了孩子

尿床原因分析

应对尿床有方法

Part5 处理好“糟糕”行为,妈妈从此不会再头疼

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自我意识的形成

积极引导,正确教养

胡乱涂鸦——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活动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画家”

孩子爱涂鸦,父母怎么做

涂鸦也有安全风险

家里有个“破坏大王”

宝宝喜欢“搞破坏”是有原因的

“破坏”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

我家孩子是个“人来疯”

孩子“人来疯”是有原因的

孩子“人来疯”怎么办

和小朋友打架——自我意识正在发展

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希望获得心理满足

孩子大哭大闹的根源

孩子大哭大闹,父母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孩子不合群,专家来支着儿

嫉妒——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帮孩子拔掉嫉妒这根“刺”

孩子总爱插话并不是故意的

Part6 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小嘴里面藏有大乾坤

“妈妈,我从哪里来?”

启蒙第一问,父母要坦诚

轻松回应“我从哪里来”

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和认知水平来回答

喜欢说“不”——第一反抗期来了

孩子为什么喜欢唱反调

爱唱反调不一定是坏毛病

帮孩子顺利度过第一反抗期

爱说狠话——诅咒敏感期来了

孩子为什么爱说狠话

孩子“诅咒”时,父母有对策

别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

孩子说谎的秘密心理

因势利导,鼓励孩子说真话

孩子爱告状——依赖心理的表现

告家人的状,怎么办

告小朋友的状,怎么办

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后告状,怎么办

不停地问“为什么”

“我要和爸爸(妈妈)结婚!”

附录

搞懂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爱他

幼儿期(1~3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学龄前(3~6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学龄期(6~12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称职父母最应该知道的那些心理学规律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心理规律十一:链状效应

心理规律十二:名人效应

心理规律十三:潘多拉效应

婴儿抚触:源于心灵的安抚和交流

婴儿抚触需要的条件

婴儿抚触的顺序

婴儿抚触的具体操作方法

抚触的注意事项

返回总目录

前言

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父母是孩子的守护者,也是最爱孩子的人。孩子的细微变化、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会突然开心大笑;有时候,孩子又会忽然放声大哭;有时候,孩子会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有时候,孩子又会独自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地玩着什么……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的内心,仍然是一个无法探索的神秘迷宫。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小小孩童的心灵就是一张无须解读就可以一览无余的白纸,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且他们还爱憎分明,喜欢你就会冲你笑,不喜欢你就会对你置之不理。他们对人的评价不是“好”就是“坏”,对事物的理解不是“是”就是“非”……许多事情在成人的眼中是错误的、可笑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正确的、正常的。

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是,有些父母由于对此不了解,看到孩子大哭大闹,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孩子批评一顿,却并不去想孩子为什么会哭,难怪如今很多孩子都会抱怨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而更关键的是,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的一些正常表现当成了不乖的行为并予以斥责,这样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会觉得痛苦,从而留下心理隐患。父母要懂得,教育孩子不应该只看表面的东西,要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正确引导。所以说,读懂孩子,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然而,要想了解孩子莫名举止背后的真实,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跨过成长中的荆棘。因此,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懂点

儿童行为心理学

。而对于渴望解读孩子内心的一般读者来说,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专业性的论述,而是通俗易懂的分析,以及实用的方法,而本书则是最佳选择。

在本书中,列举了一些孩子比较常见的行为举止,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分析与讲解。这些深奥的理论摇身一变,就成了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深入浅出,为父母指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径。

相信只要你通读本书,理解、掌握书中的教育理念,并实践其中的方法,你就一定能够成为称职的父母,你的孩子也可以从小就做一个“快乐宝贝”,长大后成为一个性格积极、身心健康的社会人,从而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Part1啼哭——宝宝向父母表达意愿的特殊“语言”随着婴儿呱呱坠地,“哇”的一声哭,宣示着一个小生命降临了。从此以后,宝宝便用啼哭这种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可是,很多新手父母由于没有经验,一旦听到孩子的哭声,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其实,宝宝的哭声有很多含义,它是宝宝表达自己感情、需要以及身体状况的一种特殊语言。如果父母能够读懂这种特殊语言,那么在照料宝宝的时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处理得当。哭声抑扬顿挫——宝宝在做运动

我们都知道,由于新生儿还不会说话,哭就是其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可是,由于很多新手父母并不懂得宝宝的哭声背后所隐藏的含义,所以当孩子哭时,就急忙使用哄、抱、走动,以及又哼又唱等方式,但十八般武艺用尽,却都无法让宝宝平静下来。于是他们就怀疑宝宝是不是生病了,急得一筹莫展。“哭哭”更健康

其实,宝宝有时即使很高兴,他也会啼哭。因为他是在用哭来告诉父母:“我很好,身体很健康!”这是宝宝的生理性啼哭,这种啼哭也是婴儿的一种特殊的运动方式。

当婴儿啼哭时,张嘴闭眼,双臂伸屈,双腿乱蹬,是一种良好的健身运动,这对宝宝的健康很有益处:能加大肺部活动量,即吸进更多的新鲜氧气,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加速了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进而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使条件反射逐步形成,智力增强;增进食欲,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那么,父母如何辨别宝宝的哭声是否是生理性啼哭呢?

表现:宝宝的哭声抑扬顿挫,很响亮,并且伴有节奏感。哭而无泪,进食、睡眠及玩耍都很好。每次哭的时间很短,一天大概能哭好几次。

应对:当你判断出宝宝是生理性啼哭以后,只要远远地看着他就行了,那样可以让他做做运动。当然,生理性啼哭虽然对宝宝有好处,可是哭久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因此,当你觉得已经达到了锻炼的目的,不想让宝宝再哭了时,你就可以轻轻地触摸他,对他微笑,把他的两只小手放在腹部轻轻摇晃两下,这样宝宝就会停止啼哭。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确信宝宝是生理性啼哭时,才可以远远地看着他。如果不是,父母就一定要马上抱起他,给他安慰,以防宝宝会越哭越厉害。读懂宝宝需求性啼哭,回应才更有针对性

有些人认为,婴儿一哭千万不要马上就抱起来,那样“爱哭”的行为就会受到鼓励,婴儿就会变得娇气、任性,所以哭就让他哭吧,等他哭累了自然就安静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父母如果不及时对婴儿的啼哭做出回应,婴儿的情感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哭是宝宝的特殊“语言”

婴儿哭闹是一种本能反应,是与父母交流的方式和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与要求的特殊语言。婴儿通过这种方式来向身边的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抚。

除了上节讲到的生理性啼哭之外,宝宝其他的每一种啼哭都在向父母传达着他的需求,也都特别需要获得父母的回应。如果做父母的能够读懂孩子的哭闹、姿势和平常的行为,那么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一定会变得更加亲密。“对症下药”应对宝宝需求性哭闹

身为父母应该用观察的心态去倾听宝宝的哭声,然后判断出宝宝有哪一种需求,并针对宝宝的需求来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这样才能更好地照料宝宝。当宝宝的需求获得满足时,他就会停止哭泣了。“我饿了,快开饭吧!”

在宝宝出生后的前3周里,在大部分情况下,健康新生儿的哭是由于感到饥饿,大部分新手妈妈听到宝宝哭声的第一反应也是赶紧喂奶。小家伙只要含上乳头或奶嘴,就会立刻安静下来,开始认真吮吸,并表现出急不可待的样子。

饿哭的典型“声音效果”是低音调,有节奏,并且重复着一定的模式:先短促哭一声,然后有个停顿,再短哭一声,再停顿,就像在说“饿——饿——”一样。直到被妈妈抱起来喂奶,宝宝的哭声才会停止。如果此时宝宝同时张开嘴向四周寻觅,一旦有人抱他,马上就扑到怀里,直奔主题,这也可以帮助判断宝宝是否因饥饿而哭。

当判断出宝宝饿了时,父母就要马上抱起宝宝,同时还要用语言安慰他:“哦,宝宝饿了,我们马上开饭啊。”建议父母在喂奶的同时,还要对宝宝说“宝宝真棒,吃得真好”之类赞扬的话,眼睛不时望着宝宝,投去赞许的眼神,并轻轻抚摸宝宝的脸颊,这样宝宝就能吃得安心、愉快,从而也有助于消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宝宝一边哭一边吃,那样会容易呛奶。

另外,一般来说,小宝宝可能2~3个小时就饿了,可有些人总喜欢固定3个或4个小时才给宝宝奶喝,以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这种方式会导致宝宝饥饿难耐,不是哭个不停,就是有了奶后狼吞虎咽地狂喝,以至于喝入太多空气,这样会造成肚子痛,导致再哭一次。

那么,应该几个小时喂一次奶好呢?这要依据宝宝的个性、气质来定。对于每次喝奶总是又快又急的宝宝,可以在喂完奶后帮他拍背排气,以免宝宝吸入过多的空气。“我渴了,我要喝水!”

当宝宝不只哭声中带有不耐烦的情绪,还做出了与饿相似的动作,并且还不停地舔嘴唇时,这就表明他现在口渴了。这时你就需要喂他一些水喝。

水分是组成人体重量的主要部分,宝宝的年龄越小,体内所含的水分比例就越高。一般来讲,正常足月婴儿体内的水分占75%左右,早产儿体内的水分占80%左右,成人体内的水分占60%左右。所以如何给宝宝喂水也是十分重要的。

也许有的妈妈会认为,吃母乳的宝宝不需要喝水。虽然母乳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可是如果在天气炎热的夏天里,母乳中的水分并不能完全满足宝宝的需求,宝宝会因为经常出汗而导致唇干。因此,当宝宝出现上面的行为时,就要为他补充额外的水分,那样他就会停止哭泣。如果宝宝不喝水,那润一润宝宝的嘴唇也是好的。如果是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那么就应该在两顿奶之间给宝宝喂一次水。

需要注意的是,喂水的次数和数量要灵活,要根据天气和宝宝自身的状况来定。另外,宝宝口渴时,只要喂他一些温的白开水就行了。很多父母用各种甜果汁、汽水或其他饮料来代替白开水给宝宝解渴,这样是不妥当的。因为饮料里面含有大量的糖分和较多的电解质,喝下去之后不会像白开水那样很快就离开胃部,而会长时间地滞留,进而对胃部产生不良刺激。所以,对于宝宝来说,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饮料。“真难受,快给我换尿布吧!”

宝宝尿湿是很正常的事,当宝宝躺在脏的尿布上时,小屁股就会不舒服。这时,他就会发出不是很大的哭声,节奏也比急需喝奶时发出的哭声缓慢得多,而且还常伴有躯体转动不安。当你发现宝宝的这种行为时,就要及时给宝宝更换干爽的尿片,以防宝宝的小屁股变得红肿。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给宝宝换尿片的时候,千万不要指责他的哭闹行为,反而应该说一些“宝宝真聪明,会告诉妈妈尿尿了,很快就换好了”等表扬的话。这种语言是对宝宝哭泣的安抚,而指责只会让宝宝觉得委屈。倘若不回应宝宝的哭声,总是不及时给他更换尿片,不仅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伤害,更会对宝宝的心理造成难以修正的创伤。“我就想让你抱着我!”

宝宝没有出生之前,在妈妈的子宫里生活了9个多月,妈妈的子宫是那样温暖,被羊水包围着,身体有依托的感觉,能让宝宝有安全感。可是,当宝宝呱呱坠地时,身体突然暴露在无依无靠的空间中,周围的环境也从妈妈的子宫变成了陌生的世界,一种破碎崩塌的感觉强烈地袭击了宝宝脆弱的心灵,让其产生恐惧不安的感觉。所以,他会很怀念在妈妈子宫里的感觉,会借由哭泣来期待爸爸妈妈给予拥抱或呵护,这是一种撒娇的表现。

当哭得热闹的宝宝刚被抱起来时就停止了哭泣,那就说明他或许需要皮肤与皮肤的接触。有些妈妈担心这样会惯坏宝宝,其实,在宝宝生下后3个月以内,这种顾虑完全没有必要。他只不过是喜欢听到妈妈的声音,听到熟悉的心跳声,闻到妈妈的味道,这太正常了。所以,新手父母们应该多抱抱小宝宝。

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新手父母的是,即使比较缠人的宝宝,也会在要求被抱的次数和频率上有所改变。也许上次他哭是想被抱,而下次却是想让你放下他。很多婴儿哭是因为他想改变现状,等你抱起他或放下他之后,看看他是否能安静下来,如果他不哭了,那就说明你做对了。“我太累了,快让我睡吧!”

累了就睡是婴儿大多数时间的本能反应,而且也不需要太多的安抚,他们很快就能睡着。新生儿一整天需要16个小时左右的睡眠,如果宝宝累了,眼皮就会显得很重,并且会打哈欠,揉眼睛。如果你没有发现他的这些暗示,还是一味地哄他、逗他、抱他,那可就不妙了,宝贝为此大发脾气也是在所难免的。

因为疲劳而发出的哭声很难让人想到他只是想睡觉,因为这种哭声一般很强烈,而且像花腔一样还带着颤抖和跳跃。此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赶快让周围安静下来,把宝宝放到小床上,拍拍他,让他尽快入睡。宝宝越疲劳,就越不容易安静下来,抗议的哭声也就越强烈。所以,照顾宝宝时,要全神贯注地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他想睡觉的信号,就别再逗他玩了,否则只能好心办错事。“太热(冷)了,我很不舒服!”

新生儿喜欢身体暖暖的感觉,这和他们在妈妈子宫里的感觉一样舒服。可是在炎热的夏季或者寒冷的冬季,季节的交替变化,就会影响室内的温度。室内过热或者过冷,都会让宝宝感到焦躁或者不舒服而啼哭。

当宝宝感觉冷了时,发出的哭声会不太响,比较低沉但有节奏,而且也不怎么转动身体,小手、小脚摸上去也有些凉。这时,你就要给宝宝加被子、衣物,或把他放在暖和的地方,那样宝宝就不会再哭泣了。

当宝宝感觉热了时,哭声就会很大,并且神情不安,小胳膊和小腿一直舞动,脖子上还有很多汗。这时,你就要给他减少被子、衣物,或把他放在凉爽的地方,他就会马上安静下来了。“快来陪我玩会儿吧!”

为什么有的宝宝可以很长时间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床上不哭不闹,而有的宝宝却几乎离不开人?那些比较警觉的宝宝有更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意愿。即使只有6周大,宝宝也会有感到无聊的时候。他会用低声的啜泣来告诉你,他需要看见你,或者需要换个环境。这时,如果你轻轻地哼唱他熟悉的歌曲或是让床头吊挂的玩具转起来,就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甚至有时你只要把他抱到另一个地方躺着,他也能高兴起来,因为他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了。“这儿太乱了,我受不了了!”

如果宝宝的哭声里带着烦躁不安的情绪,你该看看是不是周围环境里的刺激太强了,比如强烈的灯光、嘈杂的声音、突然的移动,或者只是你在抱他的时候摇动的幅度太大了。如果是这样,先尽可能地让周围的环境平静下来,把灯光调暗,让屋子里的声音降低,减小手臂的摆动幅度等。先让他躺在床上发泄一会儿,然后看看能否把他哄开心。那些比较敏感的宝宝会倾向于有规律的生活,尝试建立一个日常作息时间表,努力使每天喂奶、洗澡、散步、睡觉的时间固定下来,这可以让他们更安心。“有什么东西伤到我了!”

一般情况下,宝宝剧烈而大声地哭喊,是因为其身体感到疼痛,而不是因为饥饿或疲劳。如果你听到宝宝突然尖声哭闹,就要马上检查是什么让他不舒服或受伤了。看看是否床栏卡住了他的腿或脚,是否有头发或线头缠住了他的脚趾使血液流通不畅了,或者是否有灰尘迷住了眼睛使他很难受,等等。在确认没有问题后,再适当地安慰他,要等他的情绪稳定了以后再离开。仔细分辨宝宝病理性啼哭很重要

我们把因为生病而哭称为“病理性啼哭”。由于婴儿不会说话,所以他们的身体如果感到不舒服或者染有某种疾病时,就会用哭来警告父母。病理性啼哭和生理性啼哭是有本质性区别的。

对于新手父母来说,由于没有经验,他们无法分辨出哪种哭声是生理性的,哪种哭声是病理性的,从而可能会导致耽误了病情,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宝宝的啼哭,父母要仔细分辨。夜间惊哭:“我缺钙了!”

宝宝在夜间总醒,哭一会儿,睡一会儿,很不安宁,就像受到了惊吓;哭的时候时常呈睡状,闭着眼睛哭,同时肢体抖动。宝宝的这种症状表明他可能缺钙了,这时妈妈需要给宝宝补钙。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缺钙会补充鱼肝油,而鱼肝油中含有维生素A,如果维生素A摄入过多,就会引起中毒,宝宝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多汗的症状,类似缺钙的表现。如果忽视了维生素A中毒的可能,而误认为是仍然缺钙,继续给宝宝补充鱼肝油,甚至加大剂量,就会出现更严重的维生素A中毒症状。阵发性剧哭:“我的小肚肚好疼!”

宝宝突然剧烈地哭闹,而且是一阵一阵的,并且面色苍白,表情痛苦,躁动不安,常伴有双腿屈曲的动作。2~3分钟后又恢复正常,宝宝可玩耍或安静入睡,但间隔一段时间又再次剧烈哭闹。这种症状表明宝宝可能患上了肠套叠,父母应该赶快带宝宝就医。突发尖叫啼哭:“我的头好痛!”

宝宝突然发出尖叫般的哭声,音调高,哭声来得急,去得快,脸阵阵青紫,四肢肌肉抖动。这种症状表明宝宝的头很痛,可能患有脑出血或缺血性脑病,所以父母要赶快带宝宝就医。啼哭伴抓耳挠腮:“我的耳朵不舒服!”

宝宝哭声大而高,夜间尤甚,哭的时候总是晃动头部,并伴有抓耳挠腮。这种症状表明宝宝的耳朵可能不舒服,大多是患上了急性中耳炎,也可见于外耳道疖肿或外耳道异物,如果有脓性分泌物自耳中流出则更易判断,需要马上带宝宝就诊。突然持续剧烈哭闹:“我突然疝气了!”

宝宝突然持续地剧烈哭闹起来,父母要注意有无疝气嵌顿,需及时到外科就诊。啼哭伴有流涎:“我的嘴巴里好疼!”

本来很干净的宝宝,突然开始流涎,或比原先流涎大为增加,下颌总是湿漉漉的,每当喂食时宝宝就哭闹不已。这时父母应该检查一下宝宝的口腔是否有溃疡、疱疹、糜烂、齿龈肿胀等,及时到口腔科就诊。啼哭伴咳喘:“我喘不上来气!”

宝宝连续短促地急哭并伴有咳喘,口唇发紫,出气很费劲,有时还伴有发烧。这种症状表明宝宝可能患上了肺炎,需要马上去医院进行治疗。呻吟低哭:“我生病了,没有力气大声哭!”

宝宝发出似哭又似微弱的“哼哼”声,表现为无助的低声哭泣,不带有情绪和要求,这是疾病严重的自然表露,这时需要立即带宝宝就医。排便时啼哭:“我的屁屁好疼啊!”

宝宝在排大便的时候啼哭,可能是由于肛门疾病引起的,如肛周脓肿、肛裂等。排尿的时候啼哭可能是由于尿道口炎症所致,男婴还可能是由于包皮过长所致。像小鸭子叫似的啼哭:“我的嗓子很难受!”

宝宝发出像小鸭子叫似的啼哭声,如果同时还伴有颈部强直、恶寒、发热等症状,则应考虑宝宝是否患有咽后壁脓肿,应把这种哭声与一般的声音嘶哑相区别。声音嘶哑是由感冒引起的咽炎、喉炎造成的,而咽后壁脓肿则比较危险,如果脓肿溃破,脓汁可堵塞呼吸道,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宝宝出现像小鸭叫似的啼哭一定要及时就医。傍晚大哭伴随惊声尖叫——新生儿肠绞痛

浩浩将近2个月了。一天下午他睡醒时已经5点多了,妈妈给他换了尿布后,就开始给他喂奶。可是还没喝几口,他就开始哭闹起来,打着挺儿地不再吃了。然后,妈妈开始用玩具逗他,可没过1分钟,他就不再感兴趣了。接着,妈妈又抱着他一边走动一边轻轻地摇,但他的哭声也没有停下来,反而是哭的声音越来越大,而且哭声中还带着尖叫,脸色通红,两个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好像是身体很疼的样子。于是,妈妈就赶快带他去了医院。可是,小家伙到了医院却不再哭闹了,之前身体难受的症状就好像没发生过一样。医生检查了一下浩浩的身体,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就说是肠绞痛。什么是肠绞痛

肠绞痛,是由于婴儿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烈收缩或肠胀气引起的疼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一种。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候群”,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由许多因素不协调所引起,大多发生在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身上,并多见于易激动、兴奋、烦躁不安的婴儿。一般宝宝在3个月以后几乎都会恢复正常。不过,约有10%的婴儿发病期会延长到4个月以上。

宝宝肠绞痛发作的时间,大多在黄昏某个固定的时间段内,少数宝宝在白天或者是晚上的任何时候都会哭闹,也有的宝宝整夜哭闹不停。

当宝宝长大之后,随着神经生理发育的逐渐成熟,肠绞痛的情形自然就会得到逐渐改善。引起宝宝肠绞痛的原因

引起宝宝肠绞痛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1)宝宝吸乳时吞入大量空气,哭闹时也吸入较多空气,形成气泡在肠内移动从而导致腹痛。(2)喂奶过饱,致使宝宝胃部过度扩张而引起不适。(3)牛奶过敏诱发肠绞痛。(4)兴奋型宝宝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也会引起肠绞痛。肠绞痛的症状

当宝宝发生肠绞痛时,常见的症状是声嘶力竭地大哭,哭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惊声尖叫、脸色通红、拳头紧攥、双腿蜷缩、四肢冰凉等症状。

所有的安抚对宝宝来说好像都只是在1分钟之内有效,宝宝可能因为吸吮乳头或安抚奶嘴而停止哭闹,但马上哭闹又会开始;轻轻摇他也会使他停止哭闹,但同样仅仅在几秒钟之内有效;轻轻揉擦他的小肚子也能让他奇迹般地停止哭闹,然而同样也不能持久;一旦你打断这种可怕的哭闹,宝宝就会抖动着抽泣,直到下一次哭闹开始。这种间歇性的哭闹过程将持续至少1个小时,甚至是3~4个小时,直到宝宝哭得精疲力竭才会停止,有时在排气、排便后会稍有改善。

新手爸妈们一定要注意的是,当宝宝有以上症状时,才有可能是肠绞痛。另外,也要细心地观察宝宝是否有因其他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引起哭闹的情况。比如,宝宝肚子饿了、尿布湿了、鼻塞、环境太热或太冷等,也有的宝宝是睡醒后想要有人抱或找人玩。如果都不是,才考虑是否为肠绞痛所引起的哭闹。此外,如果宝宝在哭闹的过程中还伴有其他病症的发生,如发烧、反复呕吐、脸色苍白、便血等,应立即就医。怎样帮助宝宝缓解疼痛

当宝宝因肠绞痛而痛哭时,你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来帮助宝宝缓解疼痛:(1)将宝宝竖抱,让宝宝的头靠在妈妈的肩上,然后从上至下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排出过多的空气。(2)用暖水袋热敷宝宝的腹部,并轻揉腹部;也可让宝宝趴在膝盖上,按摩宝宝的背部;或给宝宝洗个温水澡。(3)在宝宝肚子上涂抹一些消胀气的如薄荷油等挥发性药膏,可促进肠子排气,有时也会很有效。(4)当宝宝因肠绞痛而哭闹不安时,作为妈妈的你即使再着急、再紧张,也不要把你焦虑不安的情绪传染给宝宝,要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预防肠绞痛很重要

在预防方面,可以改善喂食技巧。每次喂奶后,要注意从下至上轻拍宝宝背部让其排气,并给予宝宝稳定的情绪环境,这些都能减少肠胶痛发作的频率。如果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没有效果的话,可以改喂低过敏的新生儿奶粉,有时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诊断新生儿肠绞痛前,必须先排除胃肠道其他疾病,如胃食道逆流、幽门阻塞、先天性巨结肠症等。如果确定没有任何病理性因素存在,那父母们就要耐心对待自己的小宝宝,帮助宝宝度过3个月的“阵痛期”。饮食疗法

在婴儿饮食上,建议给宝宝喝母乳。据研究统计,喝母乳的宝宝较不易患肠绞痛,因为宝宝肠道可能会不适应牛奶中的牛奶蛋白,从而导致症状加重。

在喂奶时,要让宝宝先吸一边的乳房,直到宝宝吃饱,自己松口为止,然后再换另一边喂。这样就不会只吃到前奶。因为前奶的乳糖含量较多,当消化乳糖的酵素无法一次处理这么多的乳糖时,就会容易胀气。

另外,母亲的饮食中如果含有可能引起过敏的成分,比如牛奶、巧克力、咖啡及药物等,也会引发宝宝肠绞痛。这种情况下,在母亲停止摄取这些食物后的两周内,宝宝的哭闹应该就会停止了。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小儿夜啼

很多新手妈妈反映,不知道为什么宝宝白天睡得好好的,可是一到夜里入睡时,就会变得烦躁不安,哭闹不休。

这种情况使得刚生完宝宝的妈妈叫苦不迭。一方面,由于产后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比较虚弱,妈妈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宝宝总是哭不停,怎么哄也哄不好,使得妈妈的情绪变得很烦躁。有些父母就在想,为什么宝宝会这样呢?是不是生病了呢?要不要马上去医院看医生?

实际上,宝宝的这种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我们一般把这种情况称为小儿夜啼。

经研究证实,如果宝宝经常出现夜啼就会导致其睡眠不足,这样不但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且他的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运动技巧也都会相对较差。

此外,缺乏夜间睡眠还会扰乱宝宝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使得免疫系统受损,出现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容易发胖等问题。因此,防止宝宝夜啼并非小事。引起小儿夜啼的原因

宝宝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哭,如果他哭个不停,一定是感到不舒服了。引起夜啼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应该细心地查找一下。如果怀疑是疾病所致,就要带宝宝到医院检查一下。只要找到了原因,并及时去解决,宝宝就一定会甜甜美美入睡的。

具体来说,引起小儿夜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环境不适应

宝宝睡觉的房间太吵、太冷、太热、太干燥,或者衣服、包被过多,都会导致宝宝晚上睡不好觉。因此,父母应该尽量为宝宝提供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让宝宝能安安稳稳地睡觉。2.身体上火

由于宝宝的脾胃很娇嫩,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善,所以容易出现胃肠积食和积热的情况,从而容易引起吐乳、厌食、腹胀、小便短赤等上火症状,这些原因也容易引起宝宝晚上哭闹。3.睡眠时间安排不当

有的宝宝早晨很晚才睡醒,到了午后两三点才睡午觉,或者午睡时间过长,以至于晚上很晚入睡,或睡得虽早,但半夜睡醒,没有人陪着玩就会哭闹不止。4.睡前情绪兴奋

如果父母常常在睡前逗笑或惊吓宝宝,让其情绪突然兴奋,宝宝就会因此而无法入睡,进而哭闹。5.晚上开着灯睡觉

有些妈妈担心宝宝怕黑,又为了方便晚上照顾宝宝,所以就一直开着灯睡觉。但婴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远不如成年人,如果夜间睡眠环境如同白昼,宝宝的生物钟就会被打乱,使得宝宝分不清白天和黑夜,这样不利于宝宝建立良好的作息规律。而且开着灯睡觉还会降低宝宝的免疫力。6.疾病影响

一些疾病,如感冒、咽喉炎、细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肠胃炎、脑膜炎、败血症等,都有可能造成宝宝睡不安稳。还有一些感染会导致发烧,也会使宝宝睡不安稳,这时父母一定要寻求医师的协助。应对小儿夜啼的方法1.给宝宝创造好的睡眠环境

父母要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室温要适宜,氛围要安静,光线要暗些。盖的毯子或被子要轻、软、干燥。睡觉之前要先让宝宝排尿。如果发现宝宝经常脸红,那可能是穿得太多了。2.睡前不要让孩子玩得太兴奋

在宝宝入睡之前0.5~1小时,应当让宝宝安静下来,不要过分逗弄宝宝,不要让宝宝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也不要讲紧张可怕的故事给宝宝听,以防他因兴奋或紧张而难以入睡。3.不要把宝宝喂得过饱

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因为摄入过度的食物会造成食物在胃部的“积食”,引起肠胃不适。所以,一般情况下,睡前1个小时就不要让宝宝进食了,而且也不要喂得过饱,否则会使宝宝大脑更兴奋,导致入睡困难或难以进入深度睡眠。并且,人体夜间新陈代谢能力最低,睡前饮食会加重体内代谢负担,引起消化不良,久了还会导致肥胖。4.白天不要让宝宝睡得太久

白天睡得时间太长的宝宝大多晚上睡不好,甚至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因此,如果宝宝白天睡得过多,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弄醒他,或者逗他多玩一会儿,通过调整来克服“黑白颠倒”。5.缓解上火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体质偏热,容易出现阳盛火旺即上火现象。因此,妈妈要尽量选择母乳喂养。另外,对于牛奶喂养的宝宝来说,妈妈还可以给宝宝服用天然植物调配而成的清火产品,来预防或缓解宝宝的上火症状。注意要挑选值得信赖且口碑良好的清火产品。6.缓解小儿夜啼的按摩手法

对于总是夜啼的宝宝,父母若采用按摩的方法,也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具体按摩手法为:父母用大拇指从宝宝的拇指指尖处沿拇指外侧推向宝宝的掌根处,做50~100次;从无名指指尖沿掌面推向掌根处,做50~100次;沿前臂掌面正中,从腕关节推向肘关节,做20~30次;从腕关节沿前臂大拇指掌侧面向肘关节推30次;掐掐宝宝手掌面与腕的横纹中点;掐掐宝宝手指尖的十宣穴;揉揉宝宝头顶的百会穴20~50次;自下而上为宝宝捏脊3遍。

小链接

帮宝宝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注意事项

睡眠对于人来说,就和呼吸、进食一样同等重要。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如果睡眠被长期剥夺,那么,机体的各项功能都将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睡眠是脑功能活动的一种重新组合状态,能够保存能量,有助于巩固记忆,保证大脑发挥最佳功能;在睡眠中,人的基础代谢率降低,所需能量降低,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通过睡眠还能修复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对脑细胞的损害;同时,良好的睡眠对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对婴幼儿来说,睡眠更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特殊意义。睡眠是婴幼儿早期发育中大脑的基本活动之一,也是反映神经系统功能从不成熟到成熟具体演变的敏感指标。越小的婴儿需要的睡眠时间越长。睡眠不好会直接影响婴幼儿体格和智力的发育,使婴幼儿出现行为异常。因此,父母一定要给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1.不要让宝宝含着乳头或奶嘴睡觉

有的宝宝睡觉时非要含着妈妈的乳头或奶嘴才能入睡。首先,这样一来,宝宝每每醒来后就会下意识地吮吸乳头或奶嘴吃奶。这种过分频繁的进食习惯,容易使宝宝的胃肠功能紊乱。其次,宝宝入睡后小嘴依然被乳头“堵”着,也容易呼吸不畅,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引发窒息。此外,这种不良习惯还可能影响宝宝牙床的正常发育以及口腔的清洁卫生。2.不要让宝宝在哼唱声中入睡

宝宝在妈妈摇篮曲的哼唱声中入睡自然美好甜蜜,但让宝宝习惯于只有听到哼唱声才能安然入梦不宜提倡。宝宝必须要培养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即以“自然”的方法自行入睡,及醒来之后仍能“自然”地重新入睡,而不是依靠父母诸如摇晃、哼唱或喂食等“人为”的办法,来帮助他安然入梦。3.不要经常更换照看人

有的家庭因为大人工作忙,而不得不常常更换照看宝宝入睡的大人,有时是爸爸,有时是妈妈,有时是奶奶,有时又换成保姆……殊不知,对于不足半岁的小婴儿来说,往往会把照看自己入睡的人视作“最亲的人”,因此在心理上很难对频繁的转换迅速做出调整。4.不要摇睡

每当宝宝哭闹时,一些年轻妈妈便使出“看家本领”:将孩子抱在怀里或放入摇篮里摇晃个不停,甚至宝宝哭得越凶,妈妈就越使劲摇。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宝宝非常有害。因为过分猛烈的摇晃动作会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受到震动,轻则影响脑部的生长,重则使得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与较硬的颅骨相撞,最终造成颅内出血,这对10个月内的宝宝尤为危险。5.不要搂着宝宝睡

有些年轻妈妈爱子心切,又为了方便照看,喜欢紧紧搂着宝宝睡觉。但这样一来,被搂着的宝宝便呼吸不到足够的新鲜空气,吸入更多的是妈妈呼出的废气,这对宝宝的生长和健康都很不利。同时,妈妈的疾患,还可能传染给宝宝。此外,搂着宝宝睡还会使其自由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甚至难以伸展四肢,从而使宝宝的血液循环和生长发育都受到负面影响。6.不要让宝宝俯睡

一些年轻妈妈喜欢让宝宝俯睡,还误认为这种睡姿可以让宝宝睡得安稳,少了哭闹。但实际上这种睡姿最不安全,因为宝宝的口、鼻等呼吸器官容易受到阻塞,甚至导致猝死。同时这种睡姿还可能使得肠胃等消化器官受体重的压迫而引发消化不良。7.宝宝睡觉张嘴呼吸要及时救医

有的妈妈会发现,宝宝睡眠时喜欢张着小嘴呼吸,流出了口水,表现出一副似乎饿了的表情,那样子特别可爱。其实,睡觉时闭口才是保养元气的最好办法。如果用嘴呼吸,不但容易吸进灰尘,还极易使气管、肺等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影响睡眠质量。

所以,当发现宝宝有张嘴呼吸睡觉的坏习惯时要及时带去医院就诊,检查一下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感冒发烧造成鼻堵塞,还是急性、慢性鼻炎,或是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引起的,好对症下药。陌生人一抱就大哭——宝宝开始认生了

娇娇5个多月了,一直由妈妈照顾。一天,老家的爷爷奶奶来看娇娇。奶奶看到娇娇,伸出双臂把娇娇抱了过去。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娇娇看了看奶奶,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然后爷爷过来逗娇娇,也想要抱抱她,可娇娇仍然大哭不止。于是,妈妈赶快把娇娇接了过去,这时娇娇立马安静了下来。爷爷奶奶笑着说:“我们娇娇长大了,知道认生了!”6~8月的宝宝会认生了

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经历一段认生期,正如德国的著名教育学专家Christiane博士所说:“宝宝的认生期随着他的成长而自然产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认生期就会到来。”

对于0~6个月的宝宝来说,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也包括爸爸、妈妈和陌生人。也就是说没有熟悉或陌生的概念,也没有认生反应。虽然有时候宝宝可以通过声音和气味识别妈妈,但是更多的时候只要有人照顾他就行了,至于这个人是谁,小宝宝无所谓,他只是不想一个人待着。

宝宝6~12个月时,开始进入联系期,他开始和某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人建立起联系,通常这些人是妈妈和爸爸,或者是在宝宝饿了、困了或害怕的时候,可以求助的人。儿童心理学专家解释说:“认生是一个标志,说明宝宝开始建立与某些具体的人的联系。”所以当宝宝意识到妈妈不在房间里时,便会大声喊她,是因为他需要妈妈的陪伴。而且此时的宝宝能够从长相、声音将其他的人从他们的“联系人”中区分出来,所以当有陌生人靠近宝宝时,宝宝们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情感危机:“这个人为什么靠近我,我不认识他啊!”“他是不是要带我走啊?不,我要跟妈妈在一起!”……当然宝宝们不会这么说,他们只能用“哭”来表示对陌生人的抗拒,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宝宝开始认生了。对于宝宝的这一行为,新手爸妈们不用感到奇怪,这是一种正常表现。

当宝宝过了12个月之后,认生期就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慢慢消失。开始认生的宝宝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学到如何信任他的“联系人”,因为他们总是能回到他的身边。渐渐地,宝宝的经验帮助他形成这样的感觉:在他需要的时候,妈妈真的会马上出现,所以他也就不那么害怕陌生的事物了,认生的反应也就会慢慢地消失。帮助宝宝温柔度过认生期

认生是宝宝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宝宝成长路程中的一个重大进步。认生的发生意味着宝宝开始区分周围的事物。

可是,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宝宝害怕,就避免让宝宝接触陌生人,或者见到有些人时,只是远远地打个招呼,然后就抱着宝宝赶快走开了。其实,这样做并不好。因为这样对宝宝来说,就会失去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减少了一些有意刺激,宝宝的生活圈子也就变得狭小起来,从而阻碍了其智力与社交能力的发展。相关研究和事实都证明,在先天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活在丰富多彩环境中的宝宝,会比生活在单调乏味的环境中的宝宝聪明些。

而有些父母为了锻炼宝宝,让其不认生,则强行把宝宝放到陌生的环境中,结果导致宝宝的抗拒心理越来越严重,甚至会造成真正的心理问题。

因此,父母应该认真对待并且谨慎处理宝宝认生这个问题,要帮助他温柔地度过认生期!1.毫无条件地接受宝宝的认生

父母要认识到,认生是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千万不要因此而责怪宝宝,或对宝宝发脾气,否则宝宝会认为妈妈生气是因为陌生人,更加不容易对陌生人有好感。2.带宝宝和陌生人接触

平时,妈妈不要总是一个人抱宝宝,而应该让其他家庭成员也多抱抱宝宝,让他们多和宝宝玩,这样可以让宝宝有与不同的人快乐交往的经验。然后再带宝宝慢慢去熟悉其他不熟悉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的朋友、邻居等。不过,一旦宝宝不喜欢的话,就要立刻安抚宝宝的情绪,轻轻地抚摸他、拥抱他,直到他平静下来。3.迎合宝宝的心理

可以提醒陌生人,在抱宝宝之前先逗逗宝宝,让宝宝熟悉他们后再抱。比如可以拿着宝宝喜欢的东西去接近宝宝,跟宝宝玩,宝宝会因为对物品的好感,爱屋及乌,慢慢地接受对方。

另外,宝宝虽然认生,但一般对和妈妈年龄相仿的阿姨却很感兴趣。因此,当妈妈带宝宝出门时,可以抱着宝宝跟阿姨打招呼,并和她们一起聊天,这样宝宝就会慢慢熟悉她们了。4.平常多带宝宝出去走走

在宝宝还不会认生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带宝宝出去走走,毕竟在公共场合能见到更多的人,让宝宝尽早接触到各种环境,让宝宝感受不同人的声音与面孔。

当宝宝认生后,也要带宝宝多去他熟悉的公共场合走走,那样会有效地减轻宝宝见到陌生人的焦虑。父母还可以常带宝宝去亲朋好友家串门,或邀请他们来自己家做客。

另外,当带宝宝去参加集体活动时,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到活动现场之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比如,事先带他到现场熟悉环境。集体活动中要避免众多陌生的面孔同时出现,或众多的陌生人七嘴八舌地与他打招呼或争抢着抱他、逗他。这些会使他缺少安全感,增加害怕或认生的程度。5.两三岁的孩子认生,不要当着他的面说他的这一-缺点

若孩子到了两三岁时仍然认生,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出他认生的缺点,以避免强化他的这一缺点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父母可以先让孩子与陌生的孩子交往,比如,常带孩子到儿童游乐场与众多陌生的孩子一起排队荡秋千、玩滑梯、做游戏等。还可以主动为孩子寻找不认生的孩子做伙伴,伙伴的榜样作用往往超过成人的指导。当孩子能够自然地回答陌生人的问话或能有礼貌地称呼陌生人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奖励或称赞。区分和警惕自闭症

如果宝宝除了特别认生之外,还同时伴有不愿意跟妈妈交流、对视,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玩具,害怕身体接触这几项特征,那可能就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自闭症的倾向了。

如果宝宝只是有以上特征的某一项,可能只是性格使然,因此不用太担心。只要多鼓励宝宝与人交往,多给宝宝创造与人交往的环境就可以了,相信假以时日,宝宝就会变得胆大、开朗起来。一旦和妈妈分开就号啕大哭——分离焦虑

妞妞出生3个月,妈妈就去工作了,把她交给奶奶带。妞妞很懂事,从不耍脾气,更不哭着喊着找妈妈,总是一副很乖巧的样子。一家人甭提多开心了!

最近,妞妞变了,一见到妈妈,就往妈妈身上爬,双手搂着妈妈的脖子,小脸往妈妈脸上贴,生怕妈妈把她放下来,害得妈妈什么家务都做不了。最折磨人的是每天早晨上班前,都得奶奶使劲儿把她从妈妈怀里抢过来,妈妈才走得了!

有一次,妞妞撕心裂肺地哭得跟小泪人似的!妈妈的眼里涌满了泪水,使劲把女儿搂在怀里,娘俩一起哭了起来。一家人都看不下去了,个个抹眼泪,觉得亏待了这么小的孩子!

妞妞惧怕分离的这种情况叫作分离焦虑。宝宝从1岁左右起,和妈妈分离时,会出现分离焦虑。之所以产生分离焦虑,是因为宝宝在逐渐长大,清楚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因为此时的宝宝还停留在“母婴共生”阶段,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分开了就见不到妈妈了,会很没有安全感,所以会撕心裂肺地哭闹。宝宝出现分离焦虑很正常

宝宝出现分离焦虑一般是在1岁之前,但在1~3岁这段时间达到顶峰。大约8个月大时,宝宝会意识到他和别人是相互独立的。问他“妈妈在哪里”“爸爸在哪里”,他会用手指出来!从生长发育上来讲,这是认知过程里一个令人兴奋的里程碑,但是,对宝宝自身来说,这种新认识会使他感到焦虑。

我们常常见到,妈妈在的时候,宝宝可以让别人抱,而且在别人怀里会玩得很好,可是妈妈一离开,宝宝就有反应了,双手连同身体都会指向妈妈的方向。这是因为,宝宝知道你会离开他,但还不明白你迟早会回来,担心你抛弃了他,所以大哭大喊。

我曾经见到这样一个场面,一家人各自忙各自的事情,8个月大的宝宝也坐在小车里玩得不亦乐乎。晚饭时间到了,家人去餐厅吃饭,忘记了带上宝宝。宝宝不吃亏,坐在小车里大声尖叫!妈妈跑过来,把宝宝推出去,让宝宝面向餐桌坐着,宝宝看着大家吃饭,又开心了。

有了自我意识的宝宝,非常害怕被丢弃,他们需要时刻感觉到父母爱他,跟他在一起,这样,他才会感到安全,才会快乐地玩耍。否则,就会哭闹,争取父母的爱。帮宝宝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

虽然宝宝的分离焦虑是一种成长现象,但是,情绪波动太大,对宝宝的成长不利,也影响大人的心情。如果妈妈智慧一点,狠心一点,就能减少或者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帮宝宝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1.做好分离缓冲

强强是一个l岁半的男孩,妈妈每次出门,都会跟他先商量一会儿:“妈妈出去办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跟奶奶玩几个小时,妈妈就回来了!”“妈妈去上班,去挣钱,宝宝不让妈妈去,妈妈就没有钱了,就不能买宝宝吃的奶粉、玩的玩具!”“待会,奶奶会带着宝宝去楼下花园里捉小虫虫,那种会叫的小虫虫,宝宝最喜欢了!”

妈妈这样说着的时候,奶奶就会看准时机,把强强接过去,带走。奶奶会把强强带到哪里呢?有的时候,奶奶会带他去他喜欢的地方玩;有的时候奶奶会抱着他,拍着他的背说:“宝宝想妈妈了,奶奶知道!妈妈很爱宝宝,下班后会立刻回来的!”这样,强强逐渐就明白了,和妈妈的分别只是暂时情况,妈妈会按时回到他身边的。

这位妈妈对宝宝说出了离开的时间、理由,宝宝心里有谱,就不觉得分离时间很长。妈妈告诉宝宝,妈妈离开后,宝宝会由奶奶照顾,奶奶也很爱他,照顾他的方式也是宝宝喜欢的,宝宝就更容易接受了。而且,奶奶配合得也很好,宝宝就更加相信妈妈了。有了这个过程来缓冲宝宝的情感波动,就减轻了宝宝的心理震荡。

妈妈和宝宝分离的时候,千万不要流露出留恋、依依不舍的神态,更不要连连回头看宝宝。否则,宝宝觉察到妈妈的内心需求,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依恋,仿佛受到了“鼓励”一样,更容易闹情绪。2.继续巩固宝宝内心的安全感

我们经常看到,妈妈离开时,有的宝宝只是稍微闹一会儿,妈妈一解释就好了。妈妈走后,他也能很好地玩耍。平时,他也不是经常黏在妈妈身上,能够跟妈妈以外的人玩耍。妈妈不在的时候,他也不哭着喊着找妈妈。

这样的宝宝,一般安全感建立得都比较好。发展心理学认为,0~2岁的宝宝,需要有规律的满足和舒适的照料,能做到这一点,宝宝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形成消极品质。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更好地建立、巩固宝宝的安全感。

为了让宝宝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环境,在他出生后,父母要给予完美的照顾,除了及时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还要多和宝宝玩耍、做游戏,多鼓励、夸奖宝宝。这样宝宝就会比较乐观,信任妈妈,信任周围的人,对幸福也比较有把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去面对分离。跌倒后,越哄哭得越厉害——紧张害怕性啼哭

阳阳1岁半了,胖嘟嘟的小脸上长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别提有多可爱了。阳阳的父母都要上班,所以阳阳一直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

一天,奶奶带阳阳到小区里玩耍。阳阳跑着跑着,不小心摔倒了。奶奶急忙把阳阳抱了起来,并心疼地说:“哎呀!我的心肝宝贝,摔疼了吧!来,快让奶奶看看摔坏了没有?”原本没有哭的阳阳在获得奶奶的安慰后,反而“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奶奶一边抱着阳阳安慰,一边狠狠地跺脚说:“叫你摔阳阳,踢你,踢你!”

相信很多父母都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现在的孩子都在蜜罐里长大,父母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摔一下就紧张得不行。其实,父母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孩子学会走路就好比经历了第二次分娩。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行走不是为了行走,而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才挣脱父母的束缚,跌跌撞撞地、试探着开始向前行走,甚至走还走不好,就开始要跑了。所以说,这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乐于独立探索世界的开始。

然而,由于孩子行走方面的技能还不熟练,或者不小心,难免会有跌倒、摔跤的时候。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跌倒了并不真的感到害怕,甚至还会觉得很好玩儿。并且,有关心理学资料表明,孩子跌倒后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疼。同样的疼痛感,孩子感受到的要比成人轻得多。孩子越小,对痛刺激的敏感度越低。所以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摔倒带来的惊吓和疼痛转移到玩耍上去。

可是,由于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摔疼了、摔坏了,就马上跑过去搀扶,并心疼地一边安慰他,还一边咒骂那块地。当父母流露出惊慌失措的情绪后,本来没有哭的孩子就会受到父母的感染,从而产生了恐惧、紧张、委屈的心理,于是开始哇哇大哭起来。结果,父母越哄,孩子哭得越厉害。

另外,孩子一摔倒,父母就去扶,就去哄,还容易让孩子产生很强的依赖思想,认为反正成人会来扶我、哄我,干吗要自己起来啊?这样就会导致孩子缺少独立性。

因此,为了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当孩子摔倒时,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当孩子摔倒时,孩子没有哭,父母就不要急于走过去,而是观察情况。如果孩子很快站起来,说明孩子并无大碍;如果孩子不站起来但也不哭,父母可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因为恐惧而大哭起来,而且以后再遇到此类情况时,他就会选择自己慢慢地爬起来。从而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品质。2.适当地让孩子哭一-会儿

孩子因摔疼而哭了,父母也不要心慌。应及时看看孩子有没有受伤,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如果孩子伤得很严重,应及时送孩子去医院;如果伤得不严重,可以让孩子趴在我们的怀里哭,轻拍或抚摩他。要知道父母的怀抱是孩子永远的港湾,能使孩子的心灵很快获得抚慰。

有些父母不许孩子哭,打击他,压抑他,这样很容易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会使孩子变成一个懦弱、胆小的人。所以孩子因疼痛而哭泣时,父母要接受他们天性的流露,不要进行嘲笑、批评。要知道适当的哭泣,可以释放孩子心中的压力和不快。3.教孩子学会总结经验

在失败面前,总结经验是不可少的。没有经验的总结,孩子还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学会寻找保护自己的方法。假如孩子是因为碰到椅子而摔倒的,父母就要告诉他绕过椅子就不会再摔倒了。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走路姿势和方法,做到尽力不摔倒。如果孩子没有再次摔倒,就要及时地给予赞美。这样不但能培养其自信、勇敢的性格,还能让他养成自己克服困难的习惯。小链接

怎样判断孩子是否摔伤了?

大多数的孩子都有因登梯爬高而摔伤的经历。孩子摔倒后,很多父母焦急地抱着孩子摸摸这,摸摸那,担心摔坏了脑子。其实,父母只要掌握一些医学知识,就不必惊慌了。

从解剖学上来讲,头颅骨是较坚硬的,它对大脑组织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尤其是5岁以前的孩子,由于头颅骨的骨缝还没有完全闭合,当外界对头部产生撞击时,头颅骨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减轻对大脑组织的伤害。那么,孩子突然跌伤,父母要从哪几个方面注意观察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