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1:19:5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实验心理学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实验心理学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实验心理学概述

1.1 考点归纳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使心理学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今天,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始之时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1.费希纳

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运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物理刺激变化和感觉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实验心理学指明了方向。(1)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深刻地反映了某些本质规律,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2)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分别是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费希纳提出的三种方法,使心理现象得以被精确量化地描述。从此,实验心理学家将有能力以科学的方式确定人的心理状态,正如实验物理学家用精密的仪器确定物质的状态一样。由此,实验心理学成立的前提得到了满足。(3)1860年他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2.冯特

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冯特的心理学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心理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这种进步不仅大大扩展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也使其研究方法和途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方法和研究范式上给予其他心理学分支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

3.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开了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从而铸造出了实验心理学的雏形。艾宾浩斯证明了实验法不仅局限于冯特的实验心理学所关注的领域,还能够广泛应用于冯特认为无法进行实验的那些高级心理过程,从而大大拓展了实验心理学的领地,最终确立了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1)艾宾浩斯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艾宾浩斯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艾宾浩斯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此导向了人工实验情境,其意义不亚于物理学实验中“理想条件”概念的引入所带来的变革。(3)艾宾浩斯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艾宾浩斯发明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了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来测量学习和记忆的效果,节省法不仅提供了记忆测量的新方法,更对所有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开创了全新的时代。(4)艾宾浩斯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如果说费希纳的功绩在于建立感觉心理物理函数,那么艾宾浩斯就是试图建立高级心理过程函数的第一人。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实验心理学研究通常要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1)课题选择就是根据各方面需要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一项科学研究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课题选择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来源得到启发,从而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一般而言,课题的选择通常有以下几个来源:

①从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选择课题

心理学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应审时度势,根据社会的需要,看清时代的潮流,选择当前社会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②从理论观点中选择课题

研究者可以是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选择相应课题;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争选择课题;通过对别人的观点、理论进行质疑而提出研究课题。

③从研究文献中选择课题

选择课题还可以通过查阅与评价研究文献来获得,其中应特别注意和思考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忽略研究的一些问题,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和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某些研究进行必要的重复。

④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课题

随着研究的进行和深入,将会发现许多新的线索、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遇到各种意外事件,从而提出或构思出需要研究的许多新课题。

⑤根据当代科学在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开辟新角度,选择课题。(2)查阅研究文献对于研究者系统、全面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做好研究设计,撰写研究论文,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如下:

①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逆时法)。

②搜集的范围、数量应有所限制。

③应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④应注意全面搜集代表各种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结论的资料。

⑤不但要搜集本领域内直接相关的资料,还应注意跨学科、跨领域去搜集资料。

研究文献搜集的渠道包括图书馆、专门研究机构的资料室、大学中相关的系所资料室、学术会议和个人交往等。

研究文献搜集的方法:

①检索工具查找法,即利用已有的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现有检索工具包括手工检索工具(如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和文摘)和计算机检索工具。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检索已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献搜集方法;

②参考文献查找法,即根据作者文章和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去追踪查找有关文献。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1)提出问题

尽管各种课题都有不同的来源,但它们都是从提出问题“为什么”开始的。关于这些“为什么”的科学探索,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第二阶段是探明某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实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

①因素型实验,是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也即探明规定行为的要因的实验。

②函数型实验,是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的“怎样型实验”,也即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实验在提出课题的同时,还应明确所探求的问题是属于这两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即是属于因素型实验还是属于函数型实验。(2)研究假设

在课题及其所属的实验类型均明确之后,问题还需以假设的形式提出,这有利于进一步实验研究,更符合科学原则。所谓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陈述。针对因素型、函数型两种实验类型,假设的陈述也包括因素型假设和函数型假设两种方式。

①如果把对条件的叙述记为a,把对行为的叙述记为b,那么因素型假设就是“如果a,那么b”的形式。一切科学定律、法则虽然表面上不一定都符合这个形式,但实际上却包含先行条件(自变量)和后继条件(因变量)这样的逻辑关系。

②假设的另一种陈述方式是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它用方程式b=f(a)来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这个方程式表示b为a的函数。

3.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设计与实施的内容主要包括:选择被试;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等。(1)选择被试

选择被试涉及的问题有:应当使用人类被试还是非人类被试,被试应具备哪些机体特征,用哪一种取样方法才能使被试样本代表总体等。总体来讲,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课题的性质以及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①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研究者应该考虑选择非人类被试:

a.实验程序有可能对人类被试造成身心损害;

b.非人类被试有助于实验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②如果被试的取样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实验效度,而要减少这种偏差,取样方法有如下两种:

a.随机抽样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当总体由不同大小的小组和层次组成时,分层方法最适用。(2)确定实验设计方式

实验设计包括自变量的选择、因变量的选择和无关变量的辨别与控制三个方面。

自变量的选择要注意:①给出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②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检查点或实验处理;③校正自变量测量的仪器;④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因变量不仅要灵敏地反应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而且要具有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等特征。

无关变量常常造成研究结果出现误差。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①消除法;②恒定法,③平衡法;④统计法;⑤无关变量的纳入等。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实验的目的就是进行控制条件下的观察,观察的结果被系统记录下来,也就形成通常意义上的数据或资料。心理学研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大致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四类。(1)计数资料,即按个体的某一属性或某一反应属性进行分类计数的资料。(2)计量资料,即用测量所得到的数值的大小来表示的资料。(3)等级资料,它介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之间,可称为半计量资料。(4)描述性资料,即非数量化的资料。描述性资料可以补充说明数据,使数据更有说服力。但是由于没有数量指标作为客观尺度,描述性资料在进行解释时容易产生主观片面的错误,因此对描述性资料的解释必须小心谨慎。

实验的因果结论,往往依赖于对数据的整合分析而得出,因此针对实验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过程,就成为能否从数据中挖掘尽可能确切的实验结论的关键。根据数据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合的统计分析方法。

5.研究报告的撰写

撰写研究报告是最终步骤。撰写研究报告时必须注意的一些要点:(1)研究者需要回顾与研究有关的前人工作,无论前人的研究结果是否符合研究者本人的理论观点;(2)研究者应该清晰明确地描述实验设计和研究过程,并报告实验所涉及的重要信息,如对自变量的操作定义等;(3)实验报告应能做到使专业领域的同行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者的工作,以保证必要情况下研究结论能够得到科学的反复检验;(4)实验报告中的客观描述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解释应当能清晰地区分开来,这将有助于阅读者理解报告中哪些部分属于实验结果,又有哪些是研究者对结果所作的解释。

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心理学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部分通常不包括(  )。[2017年统考]

A.被试分配

B.研究假设

C.材料选择

D.实验设计【答案】B【解析】研究假设部分不属于研究方法部分,一般属于前言部分。

2.下列关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优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2017年统考]

A.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

B.有大量成像参数供实验者选择

C.信号直接来自脑组织结构功能性的变化

D.可以同时提供结构和功能的图像【答案】A【解析】fMRI具有无创性,能够同时提供机能性和结构性图像,成像速度快,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实验者可选择所需要的成像参数进行分析。但是fMRI不是直接检测神经活动,而是监测滞后于神经活动5~8秒的氧信号,因此,在时间分辨率上低于EEG和MEG。

3.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缩写是(  )。[2016年统考]

A.PET

B.fMRI

C.MEG

D.ERPs【答案】B【解析】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英文全称为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缩写为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英文为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缩写为fMRI。事件相关电位,英文全称Event-Related Potentials,缩写为ERPs。MEG称为脑磁图。

4.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2016年统考]

A.笛卡儿

B.冯特

C.铁钦纳

D.赫尔姆霍茨【答案】B【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5.通常用来测量个体距离判断水平的仪器是(  )。[2015年统考]

A.深度知觉仪

B.面积估计仪

C.似动仪

D.棒框仪【答案】A【解析】个体距离水平的判断与深度知觉有关系,深度知觉一般通过深度知觉仪来测定,深度知觉仪可以测量深度知觉的准确性,也可以测定人的深度视锐,测量和比较单、双眼深度知觉差异。

6.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研究,并对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  )。[2014年统考]

A.韦伯

B.费希纳

C.缪勒

D.赫尔姆霍茨【答案】B【解析】1860年,费希纳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是最早系统地阐述感觉测量方法的著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7.在心理学研究报告中,阐明研究所使用的被试、仪器设备和实验程序等情况的部分属于(  )。[2014年统考]

A.引言

B.方法

C.结果

D.讨论【答案】B【解析】实验报告在方法部分主要阐述:①被试数目、选择方式、年龄、性别以及分组等情况;②仪器和材料;③实验程序,包括指导语、控制条件、实验步骤及统计设计等。

8.第一位用实验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现象的学者是(  )。[2013年统考]

A.冯特

B.艾宾浩斯

C.铁饮纳

D.巴甫洛夫【答案】B【解析】艾宾浩斯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使他成为了第一位对人类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科学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家。

9.根据波普尔(K.R.Popper)的证伪观点,在心理学研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3年统考]

A.一个理论如能被实验结果证实,则该理论一定是正确的

B.一个理论如能被实验结果证伪,该理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C.一个理论导出的预测结果如未被实验支持,则该理论一定是错误的

D.一个理论导出的预测结果如未被实验支持,该理论也不一定是错误的【答案】C【解析】证伪理论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可证伪的。因此选C项。

10.霍尔瓦-多尔曼(Howard-Dolman)仪常用来测定(  )。[2012年统考]

A.深度知觉

B.时间知觉

C.诱动知觉

D.似动知觉【答案】A【解析】对深度视锐的测定一般使用深度知觉仪,它由霍尔瓦-多尔曼设计,因此也称霍尔瓦-多尔曼知觉仪。

11.闪光融合仪通常用来考察(  )。[2011年统考]

A.闪光灯效应

B.联觉现象

C.似动现象

D.诱动现象【答案】C【解析】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眼睛时,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而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这一现象叫闪光融合。似动现象是有一定距离的两个闪光,因为产生闪光融合而使人形成的运动错觉,常用闪光融合仪进行研究。

12.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眼动分析指标不包括(  )。[2011年统考]

A.注视

B.眼跳

C.回视

D.眨眼【答案】D【解析】通过眼动仪,可以记录和分析眼睛注意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潜伏期、回视次数、注视广度和频率。

13.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  )。[2010年统考]

A.费希纳

B.赫尔姆霍茨

C.斯金纳

D.韦伯【答案】C【解析】费希纳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的费希纳定律;赫尔姆霍茨是用反应时法对神经的传导速率提供经验测量的第一人;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而斯金纳则开创了单被试研究的范式。

14.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可用于考察(  )。

A.情绪特性

B.记忆特性

C.思维特征

D.需要特征【答案】A【解析】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用于运动感觉能力与情绪稳定性的心理实验,也适用于职业人员手的动作稳定程度的测试和培训。

15.实验心理学中,挑选被试时最应注意(  )。

A.被试数量最好达到30个

B.被试要具有代表性

C.随机选取被试

D.最好选择有经验的被试【答案】B【解析】选定什么样的被试样本,要依据研究的问题和据此而推论的全体大小而定。选定被试的多少,依研究的问题总体、人力物力条件、实验对象所供选择的可能、处理结果时使用何种统计方法、实验设计的类型、推论的可靠性程度来确定。

16.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是(  )。

A.冯特

B.费希纳

C.艾宾浩斯

D.韦伯【答案】C【解析】艾宾浩斯对记忆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第一次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记忆,对记忆进行了定量分析,绘制了著名的记忆曲线,发现了遗忘规律。

17.在实验心理学史上,著名的“人差方程式”涉及的问题是(  )。

A.个性差异

B.反应时

C.记忆

D.认知风格差异【答案】B【解析】1850年,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利用人差方程原理,来测量实验者的反应时间,再根据反应时间推算神经冲动的速度。

18.心理学的实验法较之观察法的最大优势是(  )。

A.能够使用较复杂的统计方法

B.能够探究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C.具有可重复性

D.更人工化【答案】B【解析】实验者可以在他愿意时使事件产生,所以他可以充分地作精确观察的准备;可以系统地变更条件,观察结果中的差异,研究与系统变更的条件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这些特点是自然观察法所不具有,也决定了实验法可以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19.1838年,约翰内斯·缪勒出版了专著《人类生理学纲要》,正式发布了(  )。在该学说中,缪勒将神经纤维分为五类,五种感官各对应一类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具有不同的能量,并被不同神经纤维感知。

A.脑功能定位学说

B.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C.三色论

D.感觉圆周说【答案】B【解析】约翰内斯·缪勒(Moiler,1826)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说(the theory of specific sense energies),并于1838年出版了专著《人类生理学纲要》,正式发布了这个学说。

20.1850年,生理学家(  )利用人差方程原理,来测量实验者的反应时间,再根据反应时间推算神经冲动的速度。他是最早用反应时技术进行生理与心理指标测量的人。

A.约翰内斯·缪勒

B.普肯野

C.韦伯

D.赫尔姆霍茨【答案】D【解析】赫尔姆霍茨(Helmholtz,1850)最早进行了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量。

21.1860年,(  )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心理物理学专著《心理物理学纲要》。这本书的出版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A.冯特

B.费希纳

C.艾宾浩斯

D.韦伯【答案】B【解析】费希纳在l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三种心理物理学方法;提出了感觉“阈限”的概念和费希纳定律;提出了“负感觉”概念。

22.冯特的学生(  )主张用联想、系统的实验内省法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心理过程,并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思维。他还建立了著名的符茨堡学派。

A.屈尔佩

B.铁钦纳

C.卡特尔

D.安吉尔【答案】A【解析】屈尔佩建立的符茨堡学派以研究思维著称,它关于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研究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禁锢,促进了思维心理学的发展和行为主义的诞生。

23.1967年出版的标志着认知心理学诞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是(  )。

A.纽厄尔

B.奈塞尔

C.乔姆斯基

D.西蒙【答案】B【解析】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于1967年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24.下面情况中,(  )是随机化的一个实例。

A.号码为奇数的被试参加自变量的一个水平,号码为偶数的参加另一个水平

B.被试上午接受自变量中的一种处理,下午接受另一种处理

C.两组被试在各个特征上完全匹配

D.被试能加入哪一组是抛硬币决定的【答案】D【解析】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随机化分配被试,利用数学概率原理,从理论上使各个处理条件下的情况相似,达到平衡误差的目的。抛硬币决定被试分组就是随机化的实例。

25.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

A.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B.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C.保密原则

D.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答案】D【解析】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伦理原则:①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②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③保护被试免遭伤害;④保密原则。

26.冯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答案】B【解析】1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这是冯特对心理学最深远的贡献。

27.对于撰写研究报告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要把实验使用的被试、刺激材料、实验材料等都描述清晰,以便其他研究者重复验证

B.在前言中只需要写研究者赞同的理论观点

C.实验结果要用图、表等形式表示出来

D.要将实验结果和研究者的解释明确分开【答案】B【解析】前言中应写出与文章研究主题有关的理论观点的综述,要包括与本研究假设一致或不一致的研究。

28.心理学史上最早对人的记忆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詹姆斯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铁钦纳【答案】C【解析】艾宾浩斯最早用无意义音节研究了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提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开展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2011年统考]

A.给动物以人道对待

B.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动物解剖时可以不使用麻醉剂

C.获取、照料、使用和处理动物以符合实验设计要求为主

D.当动物的生命应当结束时,需要快速且无痛【答案】AD【解析】在做实验时,无论是用动物还是人,都要考虑到伦理问题,尽量避免和减少被试的痛苦。

2.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

B.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是可以测量的

C.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推测的

D.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得到共证的【答案】ABD【解析】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应具备的条件:①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是有目共睹,得到共识的;②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即可以被科学的观察和记录;③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得到共证的。

3.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在心理学独立之前的17~19世纪,对实验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主要哲学流派有(  )。

A.唯理论

B.经验主义

C.联想主义

D.存在主义【答案】ABC【解析】在心理学独立之前,心理学主要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l7~19世纪对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哲学流派有唯理论(rationalism)、经验主义(empiricism)和联想主义(associationism)。

4.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以下著作中,(  )是冯特的作品。

A.《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

B.《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

C.《生理心理学原理》

D.《民族心理学》【答案】ABCD【解析】冯特的重要著作有《对于感知觉的贡献》(1862)、《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1863)、《生理心理学原理》(1867)、《心理学大纲》(1896)、《民族心理学》等。

5.费希纳在其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  )。

A.极限法

B.对偶比较法

C.恒定刺激法

D.平均差误法【答案】ACD【解析】费希纳提出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最小变化法(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6.1913年,华生在其论文《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中,正式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学说,后来发展成了行为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特点有(  )。

A.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B.反对内省,主张应该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

C.否定遗传和神经中枢对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的

D.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操作性条件对刺激-反应关系建立的影响,提出了R=f(S,A)的刺激-反应模式【答案】ABC【解析】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建立了刺激-反应的研究模式(S-R模式),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外显行为,进而推断个体的心理过程。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操作性条件对刺激-反应关系建立的影响,提出了R=f(S,A)的刺激-反应模式。

三、简答题。

1.简述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2015年统考]

答:一篇完整的心理学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题目、关键词、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1)题目

题目应该简洁明了,要反映研究的主要问题,说明研究的主要变量和范围。(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而全面的概括,能够让读者迅速总览论文的内容。是对研究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和结论做一简短的叙述。在摘要后应该列出3~5个最能说明研究主旨和领域的关键词。根据要求增添相应的英文摘要与关键词。(3)前言

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并说明该研究的价值。前言中要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给出问题的背景材料并明确所要验证的假设,还要给出该假设背后的理论基础,即指出所要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4)方法

该部分详细介绍实验者的操作过程,必须保证含有足够的信息以便于其他的实验者能够重复该研究。主要包括:

①被试

要说明被试的数目、选择方式、年龄、性别以及怎样分组等有关情况。

②仪器和材料

介绍实验中所用仪器及材料名称,必要时需注明仪器的型号,因为有时同类的仪器,型号不同,结果也可能不同。当使用量表、问卷等手段测量被试时,这部分就称为材料。

③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是指实验具体怎么进行,包括指导语、控制条件、实验步骤及统计处理等。(5)结果

呈现收集到的数据及统计分析结果,但不必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讨论。呈现时可以使用表格和图形,以直观地表达数据结果。(6)分析与讨论

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是论文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与前言相呼应。内容主要包括:

①对统计结果进行解释;

②对前言中所提出的假设做确定的回答,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

③与其他同类研究作比较,并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和推论,建立或验证理论;

④指出研究结果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7)结论

结论是研究报告正文中最后一部分,概括了研究的全部结果,使读者对于研究发现有简明而全面的认识。结论应该具有客观性和恰当的概括性。(8)参考文献

在撰写论文时,参考过的文献资料应列于实验报告的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中只能列出被引用过的文章,并写明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地点和时间以及页码等。

2.简述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2014年统考]

答: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主要有:(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3)实验设计与实施;(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5)研究结果的讨论;(6)研究报告的撰写。

3.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过哪些贡献?

答:对于艾宾浩斯的贡献,主要有无意义音节、节省法、遗忘曲线三个方面。(1)实验材料——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认为人对文字已形成大量的联想,用既有的文字研究记忆,干扰很大,因此,他采用德文字母的一个元音和两个辅音制造出2300个无意义音节,如gij、dax、nov等,这样既便于控制学习材料的数量,又可使学习少受个人有关经验的影响。(2)测量方法——节省法

艾宾浩斯采用节省法(saving method)来测量记忆的效果。在学习阶段,艾宾浩斯用稳定的速度大声反复阅读无意义音节,直到能把它们完全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为止。然后记录下学习这个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遍数。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如一个月),他会采用同样的方式重新学习这个音节表,直到正确回忆出来为止。这样,他就能测量出重新学习该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遍数;而重新学会该音节表所需的时间总是比原来学习的时间要短一些,这种学习时间和遍数的节省就可以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更具体地说,节省量指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或遍数与初次学习的时间或遍数的比值。(3)发现的规律——遗忘曲线

在研究中,艾宾浩斯所关心的是时间因素如何影响遗忘过程,即学习后经过的时间与记忆保持数量之间的关系。多次重复研究后,他得出著名的遗忘曲线,发现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4.请简要阐述行为主义对实验心理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答: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J.Waston)和斯金纳(B.F.Skinner)。

华生对实验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强调心理学研究应当研究可观测的客观事实,即个体的行为,并建立了刺激-反应的研究模式(S-R模式),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外显行为,进而推断个体的心理过程。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强调操作性强化对刺激反应关系建立(即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R=f(S,A)的刺激反应模式,其中A为中间变量,即改变刺激-反应关系的条件。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设计了很多通过刺激-反应模式研究行为的实验,如桑代克设计了迷笼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大量的尝试错误学习实验。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用来研究白鼠的习得行为。

总之,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客观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完全把人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归结为刺激-反应,并建立了刺激反应的研究模式,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外显行为,进而推断个体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思想、方法和手段上对实验方法和实验器材的重视,对行为与反应之间关系的重视,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请简要阐述认知心理学对实验心理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答: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个体的这个加工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推理、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等大脑内在的心理加工过程,并用计算机模拟人脑来研究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机制。

认知心理学反对局限于研究孤立的、外观的、可观察的反应,而致力于了解心理活动的过程。这种活动就是传统心理学中称之为认识活动的东西,也就是全部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活动。认知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转到内部心理过程上去了。在研究方法上,认知心理学则既注重实验室研究,又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它打破了行为主义外周论和精神分析非理性主义的禁锢,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内部心理机制的新范式,开拓了研究心理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内涵,改变了整个心理学的面貌。目前,认知心理学已经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潮流。心理实验方法发展的第二阶段,前期主要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后期主要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第2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2.1 考点归纳

一、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心理实验的含义

心理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纵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地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实验法的基本含义是对变量的操控和对因果关系的揭示。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实验法的显著特征是:(1)要操纵或控制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2)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包括被试选择、研究的材料和工具、实验程序、设计分析方法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2.心理实验的基本形式(1)根据实验研究目的的不同,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2)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3)根据实验设计的不同,实验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4)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等等。

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实验中的变量可以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1)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自变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刺激特点自变量

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例如,灯光与声音引起的反应时不同,强度不同的声音引起的反应时也不同,我们把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②环境特点自变量

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筹,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③被试特点自变量

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也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④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便产生了。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都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而造成的。(2)对自变量的操纵

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实验者是根据他的实验目的来选择自变量的。研究者不但要选择合适的自变量,还要对这些自变量进行操纵改变,即对自变量进行控制。对自变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它主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

①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在研究中,对研究变量作出明确的定义有两种方式:一是抽象定义,指对研究变量或指标本质的概括,以揭示其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二是操作性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实验中规定操作性定义有很多好处,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操作定义就是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

在对自变量规定使用的操作定义时,要特别防止操作定义单一性偏差,影响研究的构想效度。

设计操作定义常见的方法: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即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给变量或指标下定义的一种方法,如“疲劳”可定义为连续工作8小时后个体存在的状态;b.静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如“聪明”可定义为学识渊博、语言词汇量大、思维敏捷;c.动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如“好学”可定义为经常上自习、进图书馆、进书店、看报纸和电视等。

②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所谓自变量的水平,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或操纵结果)。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并应尽量使自变量变化范围(全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分布平均。而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需要更多些,如果预期实验考察的是线性函数关系,可以取3~5个水平;如果是关于更复杂函数关系的,则至少需要5个水平。

自变量的变化范围不宜过小,一般应该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合适的全距大小。至于自变量各个水平在全距范围上的分布,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是接近于线性函数,则各水平平均分布即可;而如果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则各水平间的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

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1)因变量的种类

对于实验研究来说,因变量的种类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说,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客观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反应速度,如简单反应时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

②反应速度的差异。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以反应速度的差异作为考察被试各种高级认知机能的指标。

③反应的正确性,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等。

④反应标准。随着信号检测理论的广泛使用,诸如似然比β、报告标准c等就常被用来作为客观因变量指标。

⑤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

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在心理学实验中,口语记录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2)因变量的控制

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

①反应控制

反应控制的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一般而言,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总是千差万别,而且很难保证所有的反应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变化。

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在指导语不能充分控制反应时,就要很好地考虑刺激条件和实验装置,使刺激条件、实验装置与指导语配合起来,使被试只能作出主试所要求的反应。

②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和自变量一样,因变量的控制同样有赖于一个操作定义,这有助于明确某些原本含糊不清的行为变化。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

a.有效性,即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validity)。反应指标的效度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度。

b.客观性,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反应时、反应频率、完成量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指标,是可以用客观的方法测量和记录下来的。这样的指标能经得起检验,并能够重复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c.数量化,即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便于统计,并且量化的指标能进行比较。避免量程限制。

在以上几个选择指标的条件中,有效性是最重要的。为了使所用的指标具有较高的效度,应全面考虑,也才能选择出好指标。

③避免量程限制

在影响指标有效性的各种因素里,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是尤其典型的情况。这两种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

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在一次实验中确定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以后,就应该使实验的其他条件保持恒定,因为只有这样实验中的因果关系才能得到明确的说明。额外变量就是指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在实验中应该进行控制。通常包括两种额外变量:一是与实验目的无关的,相对恒定的客观条件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是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下波动。我们将这种额外变量称为系统的额外变量。二是随机的、偶然出现的、不可预期的与实验目的无关的,但对实验结果又有一定影响的因素,这个因素称为随机的额外变量。系统的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会产生系统误差,这种误差对所有被试的影响是一致的。随机的额外变量则会产生随机误差。(1)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主要表现在: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来自实验环境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主试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额外变量。其中最典型的两个额外变量是:

①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②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那么很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种称为要求特征。(2)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

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如指导语、主试对被试的态度等。

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排除法。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②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

③匹配法。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④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随机化分配被试,利用数学概率原理,从理论上使各个处理条件下的情况相似。达到平衡误差的目的。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随机化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随机化法也被用于平衡实验条件的序列效应。抵消平衡法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⑤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法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除了协方差分析以外,常用的统计控制法还包括:剔除极端数据,或分别加权等事后控制技术。

统计控制法是在实验前控制难以起到完全效果时的补充手段,而不可能取代实验前控制的重要地位。离开了严格完整的实验前控制工作,再高明的统计技术也无法于事后控制所有的额外变量。

⑥无关变量的纳入。使无关变量成为实验设计中的一个自变量,可以弥补排除、恒定、平衡、抵消无关变量的缺点,这样使实验更接近真实情景。但是由于自变量的增加,也带来了统计上的困难。

三、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1)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就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实验设计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增加实验产生有效的一致结果的可能性。

①心理实验的步骤

a.确定研究问题并提出假设;

b.拟定验证实验的方法并进行研究;

c.整理分析资料并解释实验结果。在这些环节中,验证假设应是整个研究的重点,而验证假设的主要工作,又在于实验设计,可见实验设计的重要性。

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提供的信息

a.该项研究的价值如何;

b.研究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如何;

c.研究者的能力如何。实验设计的意义是由于实验设计本身的功能所决定的。

③实验设计的功能

a.使实验变量(即反应变量)的变化最大,实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选取能够引起反应差异最大的自变量间距及检查点;

b.能控制好各种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

c.使实验中误差变异最小。由于实验情境严格控制,因而能使随机误差达到最小。

实验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够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最多和最有效的实验数据以达到实验的最佳状态。如果实验设计不当,对非实验条件控制不严,实验方法和程序安排不合理,即使实验的规模较大、实验次数较多,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也仍有可能无法对最初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回答,达不到原来的实验目的。(2)实验设计的评价标准

对实验设计的评价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①能够恰当地解决所欲解决的问题。实验研究本是解决疑难问题、验证假设的科学方法,实验设计是关于研究者如何应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具体说明,只有具体可行的设计完成之后,实验研究才有可能,这个具体说明的周详程度、科学性如何就决定研究者所欲研究的问题能否得以解决。

②恰当地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一项实验研究中,虽然想了解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但是心理实验中的因变量可能受很多与自变量无关的变量的影响。因此,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必须能细密而周全的考虑控制各种无关变量,从而达到解决所欲解决问题的目的。

③使实验结果有很高的可靠性(又称效度),就是说实验结果没有混入除自变量之外的其他变量的影响(即使混入,也能加以区分),这个结果不仅仅是特殊情境下的产物,它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这就要求设计实验时考虑所选取的被试样本,或实验情境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能够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实验情境中去。

④实验指标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记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推论性,如果记录的结果不够准确可靠,那么就很难保证实验的结果的可靠性,由此作出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采用精确的实验仪器,对实验过程进行研究和控制,尽可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1)前实验设计是最为原始的设计,它对任何无关变量都没有控制,因而效度很低。基本类型有以下三种:

①单组后测设计

这种实验设计,它对任何无关变量都没控制,对一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然后再对其进行观测,以评价实验处理的效果。该设计由于未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和影响,因而难以得出因实验处理而引起实验结果的结论。

②单组前后测设计

在实验处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该研究设计的结论也缺乏可靠性,因为其中可能存在练习效应以及历史、成熟因素的影响。

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显著性检验的统计方法:相关样本的t检验,非参数的符号检验,非参数的符号秩次检验。

③对照组比较设计

除了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组外,另外设置了一个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历史、成熟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因素。但是,在该设计中,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的选取和分配不是随机的,而且没有前测,因此也不能肯定地将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的差异归因于实验处理。

对照组比较设计显著性检验可以选择四种统计分析方法。分别是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中的曼-惠特尼U检验,非参数检验中的中位数检验,卡方检验。(2)事后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简单关系。事后设计的研究从已经发生的并在某方面有差异的组别开始,追溯研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①事后设计的类型

事后回溯设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相关研究设计和准则组设计。

a.相关研究设计

相关研究设计是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一个数据集合是观察到的结果,另一个则是被追溯的数据集合,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这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无关)。使用相关研究设计的目的在于借助所测量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确定变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并为提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奠定基础。应该注意的是,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一定就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即使两个变量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相关,也不能说明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因果关系。

相关研究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皮尔逊积差相关的计算方法;点二列相关的计算方法;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的计算方法。

b.准则组设计

准则组设计与相关研究设计相类似,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实验设计。它要求研究者通过对所研究现象的被试的比较,确定某些被试(准则组)具有一种状态的特征,而另一些被试(非准则组)不具有这种状态的特征,然后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

准则组设计统计分析方法:准则组设计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一般是t检验和z检验,也可以用非参数中的曼-惠特尼U检验以及中位数检验。

相关研究与准则组研究是事后回溯设汁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②事后设计的优点

a.可以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事情或各种学习现象进行时间上的追溯,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信息,即由于什么原因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出现了这种结果;

b.特别适用于研究简单的因果关系的问题;

c.可以为研究假设提供充足的论据。这种假设可以通过以后更严格的实验方法来检验;

d.在某种环境或特殊条件下,事后设计比其他实验设计更为有用,这是因为其他实验设计所建立的研究需要人为的作用来引起;

e.由于条件限制,研究者在不可能采用严格的实验设计研究时,便可以考虑这种方法。

③事后设计的缺点

a.在实验研究中缺乏控制,研究者不能操纵自变量或者随机分配被试;

b.研究中所追溯的原因有多个,在不同条件下,一个特定的结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

c.两个有关系的因素可能并不存在有因果关系,它们可能都是第三个因素的原因或者结果。

3.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是指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但可以对一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进行分类,将其作为自变量因素纳入,使用真正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统计分析资料,例如,什么时候测定结果,测哪些被试等等。这种实验设计由于缺少对部分实验的控制,因而,研究者必须事先对哪些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结果有清楚的认知,这样才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做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是否具有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其基本形式为: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

由于采用了一系列前测,时间序列设计对于成熟、历史和测验效应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当然时间序列设计对历史因素的控制不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