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对症调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8:09:38

点击下载

作者:王淼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血压的对症调养

高血压的对症调养试读:

前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预期寿命的延长,近些年来,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关医学组织对312例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15年长期随访,发现由于心、脑、肾并发症死亡者达97例,占全部死因的74.6%。研究表明,血压越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越高。其中确诊高血压患心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性是正常血压者的32倍,临界高血压也高达9倍。

目前在我国,高血压发病人数约为1.6亿,以每年350万人的速度递增,并且人群日趋年轻化。很多人都是是正值生命力、创造力旺盛的中年时段,他们死于生命的春天,勃勃的生命突然停止。在今天的世界上,心血管病比任何其他单个疾病杀死的人更多。并使千万人致残。毫不夸张地说,高血压已经成为“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高血压本身的症状虽然不明显,但是会引发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临床上,很多高血压患者由于不了解病情,对高血压缺乏认识,最终引发致残的悲剧,遗憾终生。

所以,高血压一旦被发现,应当不管病情的轻重,及早治疗。高血压患者全身小动脉处在痉挛状态,反复、长期小动脉痉挛状态、血压升高,会引发小动脉内膜压力增大、缺血、缺氧,引发玻璃样病变,随着病程进一步发展,病变会涉及小动脉中层,直至管壁增厚、硬化、管腔变窄,出现不可逆病变。

高血压的诱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肥胖、高盐饮食、大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精神紧张等。在众多因素之中,饮食中摄入过量脂肪、高热量食物,使得身体不能正常代谢,为高血压发病的最主要因素,正确的饮食调理可以辅助降压,同时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

除了坚持服用降压药和饮食调理,刮痧、拔罐、艾灸、药枕等方法都能够直接作用到体表局部神经、体液,进而改善血液循环、营养代谢、神经系统功能,帮助身体器官恢复功能,有效控制血压。

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也能够影响血压,如精神因素,不但为高血压的诱因,并且好的精神状态对于高血压具有治疗效果。坚持适宜的运动也能够辅助治疗高血压,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来说,仅仅通过饮食调控、运动疗法、精神疗法就能够稳定病情,甚至可以自愈。

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自我保健的基础上还要做好药物治疗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本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什么是高血压,以及高血压的膳食调养、精神调养、运动调养、如何用药等内容,可谓内容详尽、具体,高血压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均可参考。有了这本书,高血压不再是雾里看花!

篇一 高血压的解读、救治及用药

1.无形杀手:揭开你的神秘面纱

高血压,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调查显示,在我国,平均每15秒钟就会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高血压为目前最重要、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人口日趋老龄化,除非广泛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则,高血压的发生率会继续升高。

高血压会引发脑卒中、冠心病、肾脏疾病,并且随着血压的升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脏疾病的发病概率也会增高,人体中的心、脑、肾都会受到严重的危害。

一、心脏

从发病机制上看,高血压对于脏器的损害,以及引发脏器病变是个漫长的过程。临床资料表明,高血压首先危害的就是心脏。调查结果显示,收缩压在120~139毫米汞柱的时候,冠心病发作风险比收缩压低于120毫米汞柱的时候上升40%。由此可以看出,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血压迅速升高还可能诱发心肌梗死,加速心力衰竭。

高血压对心脏冠状动脉会产生损害,对心脏细小动脉的损害较小。血压上升,冠状动脉就会扩张,刺激血管内皮下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动脉壁胶原蛋白、弹力蛋白、黏多糖增多,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容易进入到动脉壁里面,久而久之,形成纤维增生。此外,平滑肌细胞内溶酶体增多,对动脉壁上胆固醇的清除率就会降低,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出现粥样硬化,心肌供血量下降,被称作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研究表明,高血压引发的冠心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并且调查显示,冠心病患者里面一半以上的人都存在高血压病史。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高血压对于心脏冠状动脉的损害很严重。

高血压通常容易使心脏结构、功能发生改变。由于血压长期高升不下,左心室长期受累,负担日趋加重,左心室就会由于代偿而逐渐扩张,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处在心功能代偿期,除了偶尔会出现心悸、气短等,不会出现其他症状。

代偿功能失调,就会出现左心衰症状,稍微活动就会出现气喘、咳嗽、心悸、呼吸困难、痰中带血,甚至出现肺水肿。X线检查和心脏超声等影像检查可能显示出左心室肥厚。所以,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控制得不好,很可能会在数年之后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肾脏

肾脏是泌尿系统中的重要脏器,有很大作用,对肾脏危害较大的因素除了炎症、细菌感染以外就是高血压了。

病理研究表明,高血压对肾脏的危害是从细小动脉开始的,初期时,没有明显肾脏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只是某些肾单位出现纤维化玻璃样变,另一些正常肾单位代偿性肥大。随着病情的发展,肾脏表面会呈颗粒状,皮层变薄,出现萎缩,进而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发展成尿毒症。所以,高血压对肾脏的危害是个漫长的过程。

肾功能代偿不全的时候,很可能会因为肾脏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多尿、口渴、多饮、尿比重低等症。肾功能不全,继续发展的话,尿量明显减少,全身水肿,会出现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血液中的肌酐、非蛋白氮、尿素氮都会升高,双侧肾脏呈现出对称性轻度缩小。

肾脏功能不全或发展为尿毒症,对于肾脏的损害都是不能逆转的,当然了,肾脏功能不全阶段的患者注意保护肾功能,合理用药能够维持较长时间,随着肾移植、血液透析的出现,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存期会延长,无论如何,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很大,一定要提高重视程度。

三、大脑

高血压主要通过影响动脉血管危害脑,高血压早期,血管不会出现明显器质性损害。如果持续多年高血压,血管壁会慢慢硬化、失去弹性,管腔会越来越狭窄、闭塞。脑中的小动脉肌层、外膜不发达,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较差,长时间血压升高、血压波动大、精神紧张、降压药使用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引发脑血管病。

临床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高血压脑病、腔隙性梗死等。脑出血为晚期高血压常见并发症。防止脑出血要从控制血压入手。因为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出血量、紧急处理情况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很大。脑出血的病死率较高,幸存者大都会留下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

四、眼底

眼底检查不但为眼科疾病诊断的依据,也是判断高血压程度、了解预后的重要检查手段。高血压对眼底产生的损害主要包括:

高血压发病早期,眼底检查多正常,若血压长时间增高,视网膜动脉容易硬化,随病情发展而出现视网膜渗出、水肿、出血,甚至视神经盘水肿,若治疗不及时,眼底会出现放射状蜡样小黄点,会引发视觉障碍,如视物不清、视物变形等,最后出现失明。

通常将眼底病变分成四级:第一级为视网膜小动脉稍出现狭窄、轻度硬化;第二级为视网膜动脉明显硬化,动脉出现“眼线反应”,动静脉出现交叉症状;第三级会加重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第四级伴随着视神经盘水肿。

病变程度的分级显示的是高血压进展程度,也就是眼底改变级别越高,高血压患病时间越久,病情越重。特别是视网膜出血、渗出和视神经盘水肿的时候,预示着体内重要脏器,如脑、心、肾等都有着不同程度损害。特别是出现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的时候,说明已经发展到了不能逆转的程度。

何为高血压

现在,高血压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一旦患上高血压,就必须终生用药、预防并发症,因此,确诊为高血压之后,患者应当树立长期治疗的思想。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血压。血压就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单位面积侧压力。由于血管有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之分,因此,血压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静脉血压之分。通常我们提到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就像水管里面的水一样,水对水管会产生压力,血液对血管同样会产生压力。水的压力取决于水塔容量和水管粗细,水塔里面的水越多,水管越细,水对管壁的压力就会越大,反之则越小。血压也是如此,血管扩张时,血压会降低;血管收缩时,血压会上升。主要影响血压的因素为动脉血压调节系统,即增减血容量、扩缩血管,或二者同时存在。

等到心脏加强收缩输血时,动脉里面的血压会上升,这个时候的压力被称作收缩压,也叫“高压”;心脏舒张回血的时候,动脉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为舒张压,也叫低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二者间的差额被称作脉压。

血压用毫米汞柱(mmHg)来计量,它与法定计量单位千帕的换算方法为1毫米汞柱约等于0.133千帕,也就是约7.5毫米汞柱为1千帕。

那么血压是怎么形成的?人体循环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等,它们相互联结,构成了基本封闭的管道系统。正常心脏是个力量很大的肌肉器官,就像是个马力非常大的水泵,它昼夜不停地工作着。心脏舒缩过程中,血液就会在身体的各个器官里面不停循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过程,无论心脏属于收缩还是舒张情况,都会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我们平时测量的“血压”,其实就是对上臂肱动脉的血压测定,是对大动脉血管的间接测定方法。

血压的高低和血管弹性、外周血管阻力、心排血量、神经-体液感受器调节相关,各种原因导致的动脉硬化、血管弹性降低、血管阻力上升、神经-体液调节失常、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量增大,都会形成高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定义高血压: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不低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不低于90毫米汞柱即为高血压。收缩压不低于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的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下面就来仔细介绍一下高血压的特征:

1.“三高”高血压的“三高”就是指: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患病率高:1991年,中国高血压患者共有9 000万人,同时以每年350万人的速度增加,到1998年底,已增至1.1亿人,平均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个高血压病人。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到了18.8%,全国高血压患者达到了1.6亿人。致残率高: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率很高,在脑中风患者中,约有75%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40%的患者重残。死亡率高:高血压和心血管病占全国人口死因的41%。

2.“三低”高血压的“三低”就是指: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知晓率低: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中有53%的人检测过血压,44%的人了解自身血压水平。199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高血压的知晓率为36.3%,农村为13.7%。服药率低:城市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为17.4%,农村为5.4%。但最近的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服药率已上升到28.2%。控制率低:未正规服药,虽然服了药,但血压并没有被很好地控制。1991年的全国调查显示,高血压的有效控制率不足3%。就是说,100个患者当中仅有3个人的血压被控制在正常水平,这就是为什么高血压会那么容易引发脑卒中和心肌梗死。

原发性高血压没有明确的高血压诱因,占高血压总人数的90%以上。除了以上因素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以及精神因素,都可能促进高血压的发生。

医源性高血压是怎么回事

所谓医源性高血压,其实就是医生用药不当而导致患者的血压升高,超出正常值,进而引发的高血压,也叫药物性高血压。

此类高血压临床上并不多见,但是大家应当提高警惕。了解医源性高血压能够帮助我们区别原发性高血压和其他原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避免使用诱发高血压的药物,进而预防医源性高血压的出现。

到目前为止,医源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分类,可根据常用、可能引发高血压的药物种类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包括各种肼类抗抑郁药、帕吉林及呋喃唑酮等,主要是拮抗单胺氧化酶和其他酶类,阻碍细胞内外儿茶酚胺灭活,也就是阻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失活,使得血管收缩作用上升,临床表现包括:心慌、全身血管搏动、剧烈头痛、面色潮红、出汗、血压上升,大概有1/3患者颈项强直,出现恶心呕吐;有些表现出危象,如极度衰竭、血压显著上升、半身不遂、昏迷,甚至死亡。多数患者危象消失之后不会伴随明显后遗症。应以治疗为辅,预防为主,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尤其是帕吉林,出现严重升压反应的时候,可以反复注射酚妥拉明5~10毫克,直到严重不良反应消失。

二、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为育龄妇女的基本避孕措施,有些妇女服用避孕药后血压可能会上升,其发生率小于18%,停药之后,血压会逐渐恢复平稳。目前认为避孕药导致的血压上升和雌激素含量过高有关。雌激素能够增加肾素分泌,引发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上升,而血管紧张素Ⅱ会导致血管收缩,促进钠进入细胞中;还会导致醛固酮分泌上升,钠水潴留,进而引发高血压。此类高血压可通过停服避孕药、改用其他避孕措施改善。

三、其他药物

主要包括具有糖皮质激素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甘草等,导致血压上升的机制可能和糖皮质激素容易引发钠水潴留相关;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吲哚美辛等,此类药可减少体内前列腺素生成,进而使得血压上升;损害内脏药物导致的高血压,如非那西汀;直接导致血管收缩的药物,如麦角胺、毒扁豆碱和相关碱类。

上述药物引发的高血压虽然并不常见,但是高血压患者还是要慎重使用这些药物。降压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应当排除上述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影响。

白大衣高血压、假性高血压是怎么回事

有的患者看到医生就会紧张,如果这个时候医生要求患者测量血压,患者的血压就会立刻上升,但是医生离开之后,血压又会恢复到平稳状态,此即为高血压白大衣现象,意思就是说医务人员在场的时候患者的血压就会反射性上升。

美国的医学家曾经对三组患者进行过对比实验,实验人群中,292人以前被诊断是可疑高血压,42人已患高血压,37人血压正常。首先让医生为他们测量血压,同时做好记录,之后在每个人身上安一个动态血压监测器,24小时中每15分钟记录1次(晚上的时候每30分钟做1次记录)。结果发现,20%可疑者和50%患者血压波动处于正常范围。说明日常生活活动量并不会对血压产生显著影响。医学家认为,一看到医生血压便上升,其实就是对血压测量的条件反射,多出现在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或年轻临界高血压患者身上。其诱因可能为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受抑制。并且指出这种现象的高血压患者加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或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都能够消除或减弱上述现象。

可能有些人会对此表示怀疑,怎么可能有人看到医生血压就上升呢?实践证明,高血压白大衣现象的确存在,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的人也可能存在。有的人根本没有高血压病,但测量的时候血压却偏高。专家提醒,尤其是女性,被医生诊断出血压偏高的时候最好做一次2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以免误诊。

我们通常提到的血压,就是指血压计从体外间接测量得到的血压值,要通过气囊加压在某个肢体上,阻断血流,之后放气,并且监听动脉搏动声音,听到动脉搏动音是收缩压,动脉搏动音消失是舒张压。若动脉壁硬化严重,则不能用正常压力阻断血流,只能通过高压力才可阻断血流。如今已证实,有些老年患者间接测量出的血压值很高,直接测量血压的结果却很正常,此即为“假性高血压”。

假性高血压能够通过直接动脉内测压确诊,或增加气囊内压力,让它远远超过桡动脉压,这个时候假性高血压患者会因为动脉管壁的硬化触摸到条索状桡动脉,而动脉管壁仍然较软的患者则不能触摸到桡动脉。假性高血压的出现率较低,但随年龄增长,发生率会逐渐增高,所以,周围动脉很硬、血压很高的高血压患者,若没有明显脑、心、肾等重要器官损伤,可以考虑是假性高血压。

假性高血压患者的脏器血管出现动脉硬化,常常会伴随着脏器供血不足,其舒张压也不是很高,很难耐受降压治疗,通过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所以此类患者未确诊之前不能贸然进行降压治疗。确诊之后要治疗动脉硬化、脏器供血不足,以消除动脉硬化易患因素,逆转动脉硬化,进而保护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高血压病因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血压上升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体重因素、营养因素、精神和心理因素等。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每种因素和高血压的“渊源”。

一、遗传因素

很多临床调查资料显示,高血压为多基因遗传,同一家庭里面集中出现高血压患者,并非由于他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所致,而是遗传因素决定的。遗传性高血压患者共存在两种类型基因遗传:携带高血压病主基因,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高血压;携带高血压病副基因,如果这些人没有其他诱发高血压的因素,就不会发病,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手段从形态、生化、功能等方面查出这些遗传素质。

二、体重因素

体重和血压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有关资料表明,超重、肥胖的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比体重正常的人高2~3倍。前瞻性研究证明,在某段时间内体重增长快的个体,血压增长相对较快。我国人群研究结果表明,不管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都表明体重指数偏高,即为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三、营养因素

现代人的饮食日趋营养化,但高血压的人数却呈现出了递增趋势,因此,有专家开始研究膳食结构和血压调节之间的关系,较多的研究认为,过多摄入钠盐、过度饮酒、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比值低,都可能诱发高血压。而膳食中增加钾元素、钙元素,以及优质蛋白质的量能够有效防止血压升高。

四、精神、心理因素

研究发现,从事紧张度高的职业,如司机、电话员、会计、统计人员等,高血压的患病率比普通人高很多。这就说明高血压容易出现在从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同时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群中。

五、吸烟

吸烟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还会导致血压升高。专家研究发现,吸两支烟10分钟之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都会上升,进而引发心跳加速,收缩压、舒张压上升。吸烟者很容易患上恶性高血压,而且容易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死。此外,香烟中的尼古丁还会降低降压药的疗效,因此,防治高血压的时候还要注意戒烟。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也能看出,很多因素都和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病还可能为遗传、营养、体重、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高血压的病情分期

我们都知道,高血压并非传染性疾病,通常情况下,可根据高血压和受损器官损害程度对高血压进行分期。我国将高血压分成了三期:

高血压1期:主要特点为,血压上升,超过血压诊断标准,但是没有心脏、脑、肾脏损害。也就是说,检查心脏无扩大,肾功能正常,没有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也没有血管意外表现。眼底、心电图、X线都正常。也就是说,此阶段的高血压患者仅仅表现为血压上升。此阶段患者的收缩压为140~15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90~99毫米汞柱。

高血压2期:主要特点为,血压上升,超过高血压诊断标准,而且伴随以下几项中的任意一项:左心室肥厚(检查出心界向左下扩大,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能证实);尿蛋白或血肌酐轻度上升;眼底动脉全部或局部痉挛、狭窄。此阶段患者的收缩压为160~17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100~109毫米汞柱。

高血压3期:主要特点为,血压持续上升,并且伴随以下几项中的任意一项:高血压脑病或脑溢血、脑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眼底出血或渗出,视盘水肿。此阶段患者的收缩压超过180毫米汞柱,舒张压超过110毫米汞柱。

高血压患者本人或医生若可以掌握高血压分期,依据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手段治疗高血压,就能够收获不错的成效,进而改善高血压预后。

高血压的危害非常大,它会导致动脉压力异常上升,动脉血管就像流水管道,而心脏如同水泵,管道中的压力突然上升,泵就会加大力量将水泵到管道中,时间久了,泵就会受到损害;并且,长期高血压如果不及时降压,心脏会由于过度劳累变得肥厚,进而引发心脏功能衰竭,此即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管道中压力过大,脆弱、硬化的血管会破裂,发生在脑血管中,即为血性脑卒中。同样,肾脏中的毛细血管丰富,这些微细血管长期受高血压影响会出现硬化、狭窄,功能也会受损,进而使得肾毛细血管不能顺利排出体内毒素,使得毒素残留在血液中,久而久之,引发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出现高血压后不及时治疗,心、脑、肾三个重要脏器均会受损,进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而等到此时再想治愈可就困难了。所以,定期检查身体对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

高血压对人体器官的损害

高血压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因为它虽然没有显著的自觉症状,但是却会影响到人体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发各个器官功能衰竭,那么高血压究竟对人体器官有哪些损害呢?

一、对心血管产生损害

高血压主要损害的是冠状动脉血管,会使冠状动脉变得狭窄,出现粥样硬化,心肌供血量减少,进而引发冠心病。此外,高血压还会使心脏结构、功能发生变化。血压长期上升,会加重心室负担,左心室由于代偿变得肥厚、扩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对大脑产生损害

高血压主要损害的是脑动脉血管,长期高血压会使动脉壁缺氧,进而导致营养不良,血管壁逐渐硬化、丧失弹性,管腔也会越来越狭窄,最终闭塞;或长期血压上升、血压波动较大、精神紧张、降压药使用不当,引发脑动脉痉挛等,促进脑血管疾病的出现。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高血压脑病、腔隙性脑梗死等,脑出血病死率很高,疾病幸存者也会落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三、对眼睛产生损害

虽然高血压对眼底的损害出现得较晚,但随着高血压级别的上升,眼底改变级别会越来越高,病情越来越重。如果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视神经盘水肿,则说明体内重要脏器,如心、脑、肾都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四、对肾脏产生损害

泌尿系统会将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肾脏为泌尿系统中枢,一旦高血压出现,就会损害肾脏,等到肾脏代偿功能不全的时候,损害就变成不可逆的了。

五、高血压和高血压病的区别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将高血压和高血压病区分开来,认为它们就是一回事儿,高血压不过是高血压病的简称。实际上,高血压和高血压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高血压其实只代表一个症状,而并非独立的疾病。很多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皆可能伴随血压上升。但这种高血压为继发上述疾病之后,常常被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或症状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并非独立疾病,也称作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的90%以上。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发现其发病原因,临床上认为动脉血压升高是它的主要特征,但是会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心、脑、肾等脏器受牵连,出现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如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脑出血等。

二者的病理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同,原发性高血压只能通过积极治疗才可有效预防并发症;而继发性高血压应先治疗原发病,之后才能有效控制血压上升,仅仅通过降压药是很难控制病情的,因此,临床上遇到高血压患者时,应当首先排除其他疾病引发的高血压,才能更好地诊断疾病。

高血压的高发人群

如今,高血压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高血压却多了?实际上,高血压的发生是有缘由的,而且有些人群是很容易患上高血压的,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人群。

一、肥胖者

研究发现,人体脂肪量和血压水平呈正相关,肥胖人群血压明显高于正常或偏瘦者,并且,多数肥胖者还伴随着高脂血症。肥胖患者大都喜欢吃咸食、酸食、辣食,使得食量大增,并且,肥胖者大都不爱运动,身体的产热量低于热量的消耗,使得脂肪大量堆积在体内,不能进行正常代谢,机体的血糖、血脂显著高于正常水平,进而诱发高血压。

二、吸烟和饮酒者

吸烟会引发肾上腺活动频率加快,进而加速心跳,导致血压上升,并且,香烟中富含尼古丁,能够抑制降压药功效。而大量饮酒,酒精浓度会短时间达到高峰,刺激血管的同时兴奋神经,加重心脏、肾脏负担,进而引发高血压。

三、爱吃咸的人

食盐的摄入和血压水平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每日食盐的摄入量提高2克,收缩压、舒张压会分别增加2.0毫米汞柱和1.2毫米汞柱。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一旦钠离子和氯离子过量,心室血液充盈量、输出量便会增大,增加心血管负担,还会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进而加重肾脏排泄负担,诱发高血压。

四、儿童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儿童由于家长不当的喂养而吃成了“小胖墩”,长期摄入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为儿童患上高血压埋下了隐患。此外,现在的儿童学业繁重、压力较大,占用了休息、玩耍时间。再加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使得很多孩子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全身血管紧张收缩,进而引发高血压。

五、中青年

研究发现,每周工作时间越长的人越容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这就是为什么中青年工作者经常出现过劳死、猝死等现象。

六、老年人

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的人数占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的2/3,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高血压是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大敌。老年人的味蕾退化,吃饭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没味儿,不自觉增加盐的摄入量,这是老年人容易患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老年人的肾脏功能也在退化,使得身体中大量的钠离子不能顺利排出体外,新陈代谢的过程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诱发高血压。

七、孕妇

妊娠期高血压不但会影响孕妇健康,还会影响胎儿发育,所以,孕妇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怀孕期间全身水肿、视力模糊,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应当及时治疗。并且,妊娠过程中应当定期检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以防止妊娠期高血压的出现。妊娠高血压很容易对孕妇、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孕妇患上了高血压,很可能会由于全身小动脉频繁痉挛诱发身体其他脏器病变,对胎儿来说,会影响其健康成长,甚至导致胎儿死亡。所以,怀孕的时候,女性应当控制体重,定期做相关检查,适当运动,保证膳食营养的均衡。

八、有家族史者

很多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由于体内含有高血压基因,会随年龄增长而出现高血压。但是有些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却终生没有患上高血压,主要是日常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的功劳。

九、司机

司机长期饮食不规律,昼夜颠倒,作息时间没有规律,并且开车的过程中要集中精神,长期处在精神紧张状态,进而引发交感神经异常活动、兴奋,使得血压上升。所以,司机不但要增加睡眠时间,保障营养,在出现头晕、视力模糊的时候还应当及时就诊。

高血压的预警信号

每种疾病发作之前都会有一些征兆,高血压也不例外,如果及时发现,采取科学的方法积极防治,就能够很好地控制病情,将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高血压的常见征兆:

一、头晕眼花

高血压的头晕眼花症突然性和继发性都很强。但是由于这种天旋地转的感觉时间很短,很多人都不放在心上,可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当引起重视,提高警惕,突然头晕眼花、视力模糊,可能是脑卒中先兆。

二、头脑发胀

日常生活中,头脑发胀的现象很频繁,睡眠不足、伤风感冒、环境闷热、劳累等因素均可能诱发此症,通过适当调节、休息之后就能够得到缓解。但是,如果头脑出现持续性钝痛、发胀,并且伴随着恶心、呕吐等症,很可能为血压上升的预兆,此时不能乱用止痛药和治疗头痛的一般性药物,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三、针刺般胸痛、突然胸闷

日常生活中,心跳突然比平时快,并且频率不均匀,通常为心脏期前收缩。主要为心肌缺血、血管和血液异常引发病变所致。常常呈现出突发性、短暂性、剧痛性特征,还会伴随着血管堵塞、气促,进而引发胸闷。这也是血压上升诱发脑出血的前兆。

四、吐字不清

正在说话时,却突然表述不清、舌头打结,很可能由于情绪波动过大,引发血压上升,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所致。

五、眼睛疲劳、刺痛、看东西重影

通常,青年人血压上升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刺痛等症,多是压力大、长期受电脑辐射所致。对于老年人来说,一旦血压上升,反应就会非常剧烈,甚至会出现高血压危象,这是周围小动脉血管暂时性强烈收缩,引发血压剧烈上升所致。引发症状:头痛、头晕、呕吐、心悸、视力模糊等。通常情况下,血压上升导致的症状持续的时间较短,血压平稳之后病情能够好转,但若脑出血出现痉挛,进而伴随侧肢体活动失灵,甚至抽搐、昏迷等,抢救不及时甚至会死亡。此外,老年人因为颅压、血压上升,非常容易出现短暂性眼睛刺痛,视物模糊,出现重影,不要认为这仅仅是眼病,应当先测量血压,防止误诊。

六、四肢失常

有些人清晨或傍晚走路的时候在没有先兆的情况下突然摔跤,千万不要认为是自己没走稳所致,可能是因为高血压诱发的轻微感觉障碍;还有时候人吃饭突然拿不稳筷子,觉得手无缚鸡之力,这种状况可能为短暂性生理现象所致,很可能是血压突然上升引发的四肢麻木,通常持续时间较长。

睡觉打鼾,可能引发高血压

可能有人看到这个题目时会觉得疑惑,打鼾怎么可能会引发高血压呢?内科专家表示,有些高血压的出现实际上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所致,那么,睡觉的时候打鼾为什么会引发高血压呢?

打鼾是常见的睡眠性疾病,多数打鼾者认为打鼾又不是什么大病,也就不放在心上。实际上,如果不治疗打鼾,不但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会威胁生命安全。

美国的普拉不哈卡教授针对老鼠做了这样的实验:将几只老鼠关到笼子中,用类似人类睡眠呼吸暂停间歇频率切断老鼠氧气供应。同时,让另外一些老鼠生活在氧气含量较低的环境里,接近高原水平。十天之后,间歇呼吸氧气的老鼠患上了高血压。

结果显示出,两组老鼠最大的不同点为颈动脉,颈动脉为红褐色扁椭圆形小体,在颈内、外动脉分叉的后面,连接着动脉壁,它是由特殊细胞团包着结缔组织构成的,能够感受到氧气浓度变化,进而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

正常情况下,氧气水平下降的时候,颈动脉就会向神经系统发出指令,使得血压上升,输送出更多氧气。氧自由基便会将这个信号传输过去。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氧气水平反复下降,颈动脉里面的自由基就会过量,进而不断向神经系统发出血压上升的信号。所以,即使氧气恢复到正常值,血压还是会上升。

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人睡觉的时候打鼾,而这些人中,将近1/4的人打鼾的时候会出现呼吸暂停。患者睡觉的过程中,每隔几分钟就会暂停呼吸15秒左右,整个晚上会暂停上百次。呼吸暂停的时候,体内氧气含量迅速降低,不但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还会导致血压上升、心率加速,损害机体中某些重要器官组织功能,甚至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症的患病风险、脂肪和糖代谢紊乱。时间久了,自然会引发血压上升。由此可见,治疗打鼾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防治都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体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很多标准判断高血压,及早体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同时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出现。

目前,普遍采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未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内,三次测量血压,取平均值,收缩压不低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不低于90毫米汞柱即为高血压。

正常人安静状态下高压不高于140毫米汞柱,低压不高于90毫米汞柱,任何一项高出正常值就是高血压。了解了诊断标准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自己的血压状况了。

有些高血压患者通过服用抗高血压药物之后,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也是高血压。

很多人都是这样,平时身体没有非常明显的不适都不会增检查身体,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等到疾病已经让你觉得非常难受的时候再控制,想要治愈可就难上加难了。那么高血压患者都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1.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检查尿蛋白、尿糖、血肌酐、血钾、血尿酸、血尿素氮水平,以确定早期有没有肾脏损害及其损害程度,高血压是否为肾脏疾病所致、是否伴随糖尿病等,对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了解非常有帮助。

2.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用来确定高血压病患者心脏功能状况,同时判断心脏是否出现肥大,是否存在心肌损伤、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左室肥厚或合并冠心病等。

3.X射线和其他检查,如血管造影、CT检查定位诊断,能够判断有没有主动脉扩张、延长、缩窄等,以了解心脏轮廓动脉、肺循环状况等。

4.静脉肾盂造影、肾动脉造影、肾图、肾静脉血肾素水平和活动测定,对可能为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5.血、尿皮质激素和醛固酮水平测定对于内分泌性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6.眼底检查,了解小动脉损伤情况,便于对高血压病患者分级。眼底检查对临床诊断、治疗、估计预后等均有帮助。如果出现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则反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和周身小血管病变损伤程度。

7.血糖、血脂、血钙水平检查。

8.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动、静态血压情况,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9.年轻的高血压患者要做肾上腺B超检查,了解有没有肾动脉狭窄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就诊的时候最好将之前的检查结果带齐,然后仔细回顾自己的病情,这样一来,不但利于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还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复查。

初次就诊时,医生会询问患者有没有高血压或其他病史,如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什么时候得知自己的血压升高,有没有服用过降压药,服药种类、服药剂量等。

之后,医生会让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必要时会测定左右上肢血压甚至双下肢血压,了解是否存在差异;测量身高、体重,之后计算出体重指数;测量腰围;检查眼底;听颈动脉、腹部动脉、股动脉有没有杂音;全面检查心肺、外周动脉和肾脏情况等。

之后,医生会让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常规、尿液分析、血钾、血钙、血肌酐、血糖、血脂水平。必要的情况下还会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这些检查能够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全面判断,以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疾病。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即使控制得很好,也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为的是监测患者服用的药物有无毒副作用。有些药物可能会使患者体内某些离子浓度发生改变,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健康不利。所以,服用药物的高血压患者应当定期检测血脂、血糖、血尿酸变化,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种类。

定期复诊还能够及时观测病情进展,看看是否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有没有心肌肥厚、心脏功能改变等,利于医生诊断病情,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出现。

合理用药,听从医生指导

高血压患者都清楚,高血压是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才能控制病情,但是一提到用药,各种问题可就接踵而来了。

如今,降压药物层出不穷,并且它也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措施。各种降压药物的临床应用来自科学评估,主要为随机临床试验。通常以致死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作为终点来衡量。临床试验中,将一种降压药和安慰剂比较来了解该药物的疗效、安全性,或进行不同降压药比较,了解不同治疗方法之收益。

目前可见的降压药物种类繁多,一种药物有多种名称:商品名、通用名、化学名等,使得高血压患者购买或服用降压药物的时候很难辨认清楚。因此,服用药物以前,应当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确定药物属于哪一类别、通用名是什么,之后,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常见的降压药物种类。

一、利尿剂

代表药物包括: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吲哚帕胺等。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进而达到排钠利尿的目的,使得人体钠的排出量超出摄入量,血容量和细胞外液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最终达到降压的目的。

药物副作用:低钾、糖耐量降低、室性期前收缩、阳痿等,此类副作用多见于大剂量使用时,使用剂量较小能够减轻副作用。亲脂类利尿剂副作用较轻。

二、钙离子抗结剂(钙通道阻滞剂)

代表药物包括:硝苯地平、司乐平、氨氯地平、尼群地平、维拉帕米、恬尔心、合贝爽、波依定等。

作用机制:抑制钙离子通过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松弛平滑肌,降低周围阻力,所以有降血压、抗心绞痛之功。新型钙结合剂有高度血管选择性,具有降压机制,同时能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侧肢循环,对脑、肾、肠系膜和肢体血管均有舒张作用。

药物副作用:头痛、头昏、面部潮红、心悸、踝部水肿、反射性心率加快,其中,短效制剂更明显些。

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代表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生成(血管紧张素Ⅱ有明显升压作用),进而降低外周阻力,降压作用较强,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逆转左心室肥厚。

药物副作用:干咳、过敏皮疹,还可能出现血管性水肿、白细胞下降。

四、α-受体阻滞剂

代表药物包括:哌唑嗪、酚妥拉明、酚苄明等。

作用机制:阻断α受体,降低外周阻力,不阻滞α受体,对心输12出量、心率影响较小。

药物副作用:产生耐药性,容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头痛、尿频、恶心、水肿、体重增加等。

五、β-受体阻滞剂

代表药物包括:普奈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作用机制:β受体在人体心血管系统各部分都存在,如果兴奋β受体,人的心率就会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所以,阻滞β受体亢进会导致血压降低。

药物副作用: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诱发和加重哮喘,多出现在无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上。

六、复方降压制剂

代表药物包括:北京降压0号。

作用机制:复方降压制剂是我国特有的降压药物,具有非常好的降压疗效,在高血压防治中起到明显作用,服用方便、价格低廉,降压效果显著。具有各组分含量低、副作用小等特点,非常受患者欢迎。北京降压0号为复方制剂,由氢氯噻嗪、氨苯喋啶、硫酸双肼屈嗪、利舍平组成,协同正作用,拮抗副作用,将利舍平、苯哒嗪组合在一起,降压作用更好,对心率的负面影响还可互相拮抗;将氢氯噻嗪和氨苯喋啶组合在一起,前者的“排钾”能够同后者的“潴钾”相抵消,降低副作用,同时提高其他药物的降压功效。降压0号配方不但方便患者坚持治疗,还能增强降压疗效、提高药物安全性。

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物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作用机制:这是新一类降压药物,有很多和ACEI相同之处,包括心力衰竭患者方面的特殊价值,虽然没有可靠证据证明它能够减少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但与ACEI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咳嗽的副作用。

2.刻不容缓: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与救治

高血压等级不同,防治不同

高血压患者可根据病情进展的不同,制订合适的防治方案,不能一成不变采取最初的方案治疗,对于不同时期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可以根据病情进展的情况来制订相应的防治计划。

高血压1期:主要特点为,血压上升,超过血压诊断标准,但是没有心脏、脑、肾脏损害。也就是说,检查心脏无扩大,肾功能正常,没有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也没有血管意外表现。眼底、心电图、X线都正常。也就是说,此阶段的高血压患者仅仅表现为血压上升。患者的收缩压为140~15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90~99毫米汞柱。

防治方案:此类高血压患者应当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诊,可以先通过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低盐饮食、降低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适宜锻炼等。如果进行半年到一年的治疗之后,效果仍然不是很好,可以进行药物治疗。

高血压2期:主要特点为:血压上升,超过高血压诊断标准,而且伴随以下几项中的任意一项:左心室肥厚(检查出心界向左下扩大,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能证实);尿蛋白或血肌酐轻度上升;眼底动脉全部或局部痉挛、狭窄。此阶段患者的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舒张压在100~109毫米汞柱。

治疗方案:每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了解血压控制情况之后,可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通过非药物治疗,同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在进行非药物治疗3~6个月治疗之后效果仍然不是很好,可增加药物治疗。

高血压3期:主要特点为:血压持续上升,并且伴随以下几项中的任意一项:高血压脑病或脑溢血、脑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眼底出血或渗出、视神经盘水肿。此阶段患者的收缩压高于18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于110毫米汞柱。

防治方案:每1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及早发现高血压危险,控制血压水平,加强规范降压治疗,并且按时服药,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发展、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咨询医师,了解靶器官损害预警和评鉴,之后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学会自测血压,掌握血压动态

高血压患者或健康老年人可自行购买血压计,在家中自测血压或帮助家人测血压。自测血压的方法非常简单,可根据自测血压值调整降压药剂量。但是,多数人在测量血压的时候容易忽视一些细节,使得测量结果误差较大,所以,正确的测量血压的方法非常重要。

一、血压计的购买

提到测量血压,就不得不提及血压计的购买问题,血压计共分为三种:水银柱式血压计、电子式血压计、气压式血压计,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特点,那究竟应该选择哪一种才好呢?

水银柱式血压计:这种血压计应用最为广泛,该血压计的袖带宽度、长度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14岁以上成年人宽度为14,长度可绕上臂一周以上,小儿应当使用儿童专用袖带,否则,测量的血压值偏低。这种血压计准确性、可靠性高,误差小,但是较重,不易携带,而且里面的水银易漏出,导致环境污染或汞中毒。此血压计测量血压的时候需要用听诊器听管音,不易掌握。

电子式血压计:电子式血压计大都和普通血压计、电子分析控制端相连,计算机能够自动加压,同时根据情况控制加减幅度,通过测量血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振动测量血压,分成腕式和手臂式两种。血液黏稠度较大的老人由于微循环不畅,因此,腕部、手臂血压相差较大,最好选择手臂式血压计,能够避免较大误差。此种血压计外观轻巧,携带方便,容易测量,显示清楚,心率、血压测量可一次完成。但是这种测量方法会受到周围环境、袖带滑动、摩擦等影响,相对于水银柱式血压计误差较大。

气压式血压计:此类血压计压力显示器与钟表相似,利用的是气压泵原理测量血压,国内应用较少。此类血压计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但是误差较大,不准确,刻度字数小,视力、听力不好的患者不宜应用。并且,此类血压计易损不易修。

二、测血压前做好准备工作

测量血压的时候,室内应当保持安静,室温最好在20℃左右。并且,测量血压之前一定要放松,可以深呼吸一两次稳定情绪,之后休息半小时左右。提醒大家,测量血压以前不能喝酒、咖啡、浓茶,也不可吸烟。测血压的时候采取坐姿或卧姿都可以,肘部和前臂可放到同心脏水平的位置。

三、测量时间要正确

血压波动有昼高夜低的特点,并且,白天时血压会出现波动,上午6:00~10:00和下午4:00~8:00的时候出现血压上升的高峰值。因此,想要判断药物疗效,应当在这两个时间段内测量血压值:早晨刚睡醒的时候,此时的血压反应的是降压药作用是否可以持续至次日清晨;服用降压药2~6小时后,将测量结果同最高值比较,能够反应药物最大降压效果。

四、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用右臂测量血压,但是有些人两臂血压相差较大,应当同时测量后取平均值。对于半身瘫痪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应当测量健康一侧手臂。

测量血压的时候,要将袖带缠到右上臂,气囊中间处压到肱动脉,气囊下缘放到肘窝上2.5厘米处,袖带宽度可容纳1~2根指头即可,之后把听诊器放到袖带下肘窝肱动脉处。

然后,慢慢充气,压迫动脉,使得动脉血流停止,从感觉脉搏消失的时候开始继续加压,迫使水银柱上升30毫米汞柱。

边听脉搏,边将袖带放松,放松袖带的速率为2~3毫米汞柱/秒,等到压力下降到某种程度时,听诊器里面听到血流声时血压计上的数值即为收缩压。

继续将袖带里面的空气放出来,听诊器中的声音会越来越微弱,直至消失,这个时候,血压计记录的数值为舒张压。

测量血压的时候要将上肢向外伸展45°,手掌朝上,不管是躺着还是坐着,肘窝和心脏都应当处在水平位置。通常情况下,上衣袖应当卷到手窝处,如果袖口过紧,会勒到上臂,应当脱下袖子,测量过程中要放松手指,不能攥拳。

绑袖带的时候,袖带应当和肘窝相距一横指,袖带松紧度为能伸进1~2根手指。肱动脉位于沿小指一直向上至肘窝的地方,从内向外慢慢挪动即可扪到动脉搏动,将听诊器放到此处。注意,听诊器应当放到袖带外面。

压力囊放气的时候,一定要缓慢,通常为2~6毫米汞柱/秒。通常情况下,明确听到的声音为高压,没有声音为低压,特殊情况时声音变小为低压。看数值的时候,眼睛视线应当同刻度平齐。

在血压和病情稳定的时候,每周选出一天测量血压,测量3次,三次的时间分别是:上午吃药前、吃药后3~4小时、晚上临睡前。若1天内测量的3次血压值都不在正常范围中,可继续测量2天,或调整用药,情况仍旧没有得到改善应当及时咨询医生。

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之前情绪一定要平稳,避免紧张、兴奋、焦虑、发怒、忧郁等不良情绪。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如何防治

高血压和高血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血脂的升高会加重高血压病情。资料显示,很多高血压患者血压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比正常人高很多,同时伴随着脂质代谢紊乱,但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较低。此外,很多高脂血症常常伴随着高血压,二者为因果关系。

高血压、高血脂均为冠心病的诱因,高血压患者如果并发高脂血症,患上冠心病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二者并存,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比任患一项高,所以,高血压伴随高血脂的时候更要积极治疗。

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压会持续上升,进而出现全身小动脉硬化,会影响组织器官中的血液供应,进而导致严重后果,成为高血压并发症。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里面,心、脑、肾损害最为严重。

在我国,每年有150万以上的人死于卒中和高血压并发症,致残者高达数百万,所以,高血压为中年之后心血管病的主要诱因。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高血压对于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很多并发症可能同其他疾病并存,引发的并发症不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当提高对自身病情的重视程度,不能掉以轻心,积极控制血压,能够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

通常情况下,高血压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病,病情缓慢,不易察觉。并且,多数高血压患者最后死于脑卒中、冠心病等高血压并发症,使得高血压患者误认为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引发死亡,而高血压本身对人体并无大碍。实际上,预防高血压并发症首先要做的就是预防高血压。

从中医的角度上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主要和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引发气滞血瘀、痰浊内生有关。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除了应当注意日常用药之外,平时应做好饮食调养工作,多吃些具有降脂之功的食物,如新鲜果蔬、豆类食品、燕麦、黑木耳等,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高血压患者正确的饮食习惯:

一、主食以谷类为主

主食讲究粗细搭配,可以在粗粮里面添加玉米面、燕麦等,保持碳水化合物的功能总量在55%以上。

二、热量分布要均衡

高血压患者不能饥一顿饱一顿,也不能偏食、厌食,晚餐不宜太丰盛,也不宜吃夜宵。膳食的成分中应当添加足量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纤维、微量元素等。

三、新鲜果蔬应多食

应当确保每人每天新鲜果蔬的摄入量在400克以上,同时注意增加深色、绿色蔬菜摄入的比例。

四、增加豆类食品摄入量

多吃豆制品,不但能够降脂,还能够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每天干豆的摄入量应当在30克以上。

五、燕麦应多食

燕麦中含有降脂、控糖成分,它的保健功效非常理想。研究发现,燕麦具有调节血脂的功能,并且能够控制血糖、减肥、通便。老年人服用燕麦粥的时候应当多添加些水,不但能够降血脂,还能够补钙,可谓是一举两得。

六、黑木耳

黑木耳能够调节血脂黏稠度,还能够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研究发现,每天吃5~10克黑木耳,连续吃50~100天,血液的黏度就会降低,所以,吃黑木耳的人不易患脑血栓、心肌梗死。

七、以植物油为主

膳食成分应当降低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加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饱和脂肪酸的产热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10%,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的7%~10%。增加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比值。膳食中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能超过300毫克。

八、清淡饮食

平时尽量少吃油腻、煎炸、腌制食品,烹调的过程中最好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脂。那么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的日常生活都有哪些宜忌呢?

1.运动。适度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如果进行适量运动,不但能够有效增加身体热度,还能够增加体内内源性热原质,加快体内脂肪、糖类、蛋白质分解,利于血脂分解,还能够将血管壁上的沉积物清除,进而预防高血压、高脂血症,延缓脏器衰老。因此,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要坚持锻炼身体,但是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尤其是老年人,应当以散步、打太极拳为主。

2.戒烟限酒。烟酒能够促进高血压、高血脂,因此,患者应当戒烟限酒。

3.控制盐的摄入量。有学者发现,高血压和盐敏感相关,部分盐敏感的人有钠泵基因突变,而这种突变有遗传性,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摄盐过多会出现高血压,而有些人摄入盐过量却不会发病。非食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过度减盐会影响糖、脂肪代谢,而对食盐敏感的高血压患者必须减盐,日常摄盐量应当在5克以下,对上述患者均不会有太大影响。

4.考虑脂质代谢的影响。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脂质代谢影响。研究发现,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适宜药物为乌拉地尔、呱唑嗪等α受体阻滞剂,它们既能够降压,也利于脂质代谢。但是有些降压药物会对脂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进而促进动脉硬化,如利尿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均有这种副作用。

5.药物的配伍。服用降压药一段时间之后,如果高血脂症状并未好转,并且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时候,要在医生指导下与高血脂药物配合使用。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如何防治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比普通人患脑卒中的风险大3~6倍;收缩压从120毫米汞柱上升到140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发生率会提高3倍;单纯性收缩压从140毫米汞柱上升至159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发生率会上升40%。

如果血压升得很高,并且长时间不受控制,会引发脑功能动脉硬化、管腔变窄或闭塞,进而引发卒中,因此,高血压为引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并且,高血压可能会引起脑部血管薄弱处形成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因此,高血压为脑出血的主要诱因。

那么高血压患者应当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呢?

1.稳定血压。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发脑卒中,高血压患者应当在医师指导下服降压药,因此,应当避免服用大剂量降压药短时间内大幅度降压,通常情况下,2~3个月内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为宜。

2.稳定血脂。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出现脑卒中的概率更大些,因此,降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稳定血脂水平。

3.预防血凝。血小板凝集为出现脑卒中的病理因素,高血压患者可通过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常用药物为小剂量阿司匹林。

4.规律生活。日常生活中应当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疲劳、情绪波动大,平时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平时多锻炼身体,每天的运动量保持在半小时左右,量力而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没事可以散散步、扭扭秧歌、做做保健操等。

5.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高血压,而此类患者的血管也非常容易受损,进而引发卒中。积极、有效控制糖尿病对于脑卒中的预防来说非常重要。

6.心理调节。此类患者平时应当保持豁达的胸襟和开朗的心态,懂得进行自我排解。平时可为自己增加些文娱活动,如书法、绘画等,对于身心健康都是有好处的。

7.多喝水。平时应当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尤其在睡前、晨起之时,喝上适量的温开水更是有益身心健康。

8.畅通大便。便秘会加重腹压,进而引发血压上升,排便的过程中如果用力过度可能会诱发脑卒中,因此,患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膳食,适当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以免发生便秘。

9.提高警惕。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以前都会有先兆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剧烈头痛、头昏目眩;四肢无力或麻木、吐字不清;突然精神恍惚,晕厥;情绪突变,暴躁或淡漠;常常打呵欠、嗜睡;经常呕吐或呃逆等。

那么,高血压患者平时应当如何规范自己的饮食习惯才能更好地避免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发生呢?

一、摄入高钾食物

研究发现,每天进食大量新鲜果蔬的人出现脑卒中的概率更小,说明富含钾的果蔬有预防卒中之功。这是因为,高钾食物能够调整细胞内钾、钠比例,降低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还能够降血压、预防脑卒中。

二、摄入富含类黄酮、番茄红素的食物

研究表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诱因为坏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同时抑制其硬化能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类黄酮和番茄红素能够捕捉氧自由基,进而避免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并能够很好地预防血管狭窄、血凝块堵塞脑血管。日常应当增加富含类黄酮、番茄红素的食物的摄入量,此类食物主要包括胡萝卜、南瓜、西红柿、辣椒、草莓等。

三、饮食多样化

患者的日常饮食应当遵循多样化的原则,均衡摄入五谷根茎类、鱼肉蛋类、奶及奶制品、果蔬、豆类、油脂类等,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充足的营养素。

四、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研究发现,平时多吃富含硫氨酸、赖氨酸、葡氨酸、牛磺酸的食物,不但能够维持正常血管弹性,还能够改善脑血流,促进钠盐排泄,有助于预防脑卒中。

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为人体血管、肠道的清道夫,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如各种果蔬、糙米、全谷、豆类等,不但能够帮助身体排便,还能够预防便秘、稳定血糖、降胆固醇。

六、注意控制体重

出现卒中的患者通常由于行动不便而大大降低活动量,因此,每天的耗能量也会相应降低,所以,一定要限制热量的摄入,以免发生肥胖。

七、注意戒烟限酒

虽然适量饮酒对于血液循环有益,但是过量饮酒会导致热量摄入过多,进而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使得营养摄入不均衡。香烟里面的有害物质种类很多,这些有害物质容易导致微血管收缩,还会阻碍血液循环,进而增加卒中的发病率。

八、不能过量摄入甜食

甜食吃得太多,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进而诱发动脉硬化。所以,高血压患者一定要避免食用过甜食品。

九、不能吃得太咸或调味过重

平时尽量避免食用腌渍食品和腊味食品、蜜饯等,烹调的过程中也应当减少调味料的使用。因为太咸或调味过重的食物钠含量过高,容易加重脑卒中。

十、不能摄入大量兴奋神经的食物

平时少喝肉汤、鸡汤能够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少喝咖啡,因为咖啡中富含咖啡因,具有兴奋作用;此外,酒、浓茶、刺激性调味品都应当忌食。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如何防治

器官衰竭为高血压患者晚期病变恶化之后的并发症,最初会表现为单一器官受损,慢慢地可能会增加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器官受损。而众多器官受损之中,肾功能衰竭是最常见的。

肾脏为血压调节的重要器官,也是高血压损害的主要靶器官之一。一旦高血压对肾脏产生损害,还可能会因为肾脏对体液平衡的调节和血管活性物质等代谢障碍,增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不管哪种病因导致的肾脏损害,控制高血压对于肾脏病变的防治都是非常有益的。

肾脏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和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早期时,肾脏病变表现为饮水过多的时候容易出现水肿或饮食过咸后血压上升,而后,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会慢慢降低,导致尿液增多,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量上升。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轻度到中度肾内小动脉硬化、萎缩、纤维化、肾功能衰退,血肌酐会上升等,并且,血液中尿素氮和血尿酸的量会增加。

血压不断上升、肾动脉的硬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影响到肾小管的排泄、吸收,使得体内产生或代谢出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有毒物质在体内堆积,这就是尿毒症。尿毒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至严重阶段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全身系统症状。

高血压患者如果已经达到了尿毒症阶段,血压就很难控制在理想水平了,而且还要忍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的痛苦,甚至还要通过肾脏移植手术来延续生命。

高血压患者应当经常观察自己的肢体是否出现浮肿,夜尿有没有增多,因为上述症状很可能预示着肾功能的损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

那么为了预防高血压合并防肾功能衰竭都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尽量避免服用对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很多药物、毒物对肾脏均有损害作用。就拿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已经出现了肾功能异常,应当停用利福平,避免大剂量服用解热镇痛剂、阿霉素、氯尿嘧啶等。

二、预防感染

高血压患者应当时刻预防感染的发生,一旦出现感染,应当立即使用抗生素,但是禁止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免加重肾功能恶化。

三、控制好血压、血糖高

血压会加重肾功能恶化,所以要严格控制血压,通常情况下,血压应当维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若血糖过高,应当及时应用胰岛素,以降低肾功能衰退的速度。

四、早发现、早检查

高血压患者夜尿多,出现蛋白尿或短暂性血尿,应当及时检查肾功能,检测24小时尿蛋白量。那么此类患者在饮食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1.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应当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以减轻肾脏负担,但并不意味着过少摄入蛋白质,因为蛋白质摄入得太少会消耗肌肉和内脏组织,因此,一定要摄入优质蛋白质。植物性蛋白质的利用率较低,代谢之后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不能任意食用。而动物性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利用率较高,可适量食用。

2.适量增加热量。适当的食物的摄入,如植物性油脂、蛋白粉等。因为限制蛋白质的情况下,米饭类的摄入量受到了限制,易导致热量不足,体内蛋白质被消耗,尿素量增加等,身体会慢慢消瘦,身体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

3.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要补充适量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C、活性维生素D、叶酸、铁等。126

4.维持钙平衡。钙不足的时候,应当增加牛奶的摄入量,也可以补充适量的钙或维生素D,能够降低继发性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生率。

5.控制水分的摄入。肾脏衰竭,并且排尿量降低的时候,水分会蓄积体内,进而增加心血管负荷,引发全身水肿、体重上升、咳嗽、呼吸加速等,并发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包膜炎。并且,会由于透析中过度脱水而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症。因此,应当避免大量饮水,可适当漱漱口、嚼口香糖,以缓解口渴之感。

6.控制钾离子的摄入。钾离子广泛存在与肉类、深绿色果蔬、干豆之中,肾功能衰竭的时候,肾小管再吸收功能、肾脏清除率会降低,进而引发血钾蓄积。血钾过高会引发严重心脏传导、收缩异常,引发心搏无力,甚至死亡。肾功能衰竭的时候,要避免食用钾离子含量过高的果蔬,尽量不要吃生的蔬菜。烹调的过程中,蔬菜最好用开水烫一下,之后过滤其中的汤汁,再用油翻炒,以降低钾的摄入量。

7.控制钠离子的摄入。盐、酱油、番茄酱等调味品中都含有大量钠元素,腌制食品、罐头中含钠量也很高,钠本身能够调节水分平衡和肌肉活动,肾功能不全的时候不能将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体外,进而引发高血压、水肿、腹水、肺积水等,加重心脏负担,久而久之,导致心力衰竭。所以,日常生活中避免上述食物的摄入,尽量以天然食品为主,烹调的过程中可适当添加葱、姜、蒜、辣椒、五香、肉桂等调味品,在增加食物口感的同时能够避免高钠。

8.控制磷离子的摄入。磷的主要功能为强化骨骼,几乎每种食物中都含有磷,肾衰竭患者会因为肾脏而不能正常工作,将多余的磷堆积在血液里面,引发高血磷,会导致皮肤瘙痒、骨骼病变。所以,患者应当慎食高磷食物,食物在进行烹调以前可以先放到开水中烫一下,能够去掉部分磷元素。

高血压合并肥胖症如何防治

肥胖和高血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肥胖患者容易出现高血压。儿童时就患上肥胖症,很容易出现血压波动。而20~30岁的肥胖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比同龄正常体重者高一倍;40~50岁的肥胖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50%。

调查发现,身体的超重程度和高血压之间也有关系,体重越重,高血压的发生率就越大,中度肥胖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为身体超重者的5倍,为轻度肥胖患者的2倍。那么肥胖患者到底为什么诱发高血压呢?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1.肥胖患者血液总量上升,心脏血液的输出量大,每分钟排到血管中的血液量增多,这是肥胖患者出现合并高血压的主要诱因。

2.肥胖患者血液里面的胰岛素和普通人相当,但是肥胖者大都有多食习惯,而多食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引发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刺激交感神经功能,引发血管收缩,进而增大血管外周阻力,引发血压上升。高胰岛素血症还会导致肾脏增加钠的回吸收,提升血容量,引发血压上升。

3.还要提醒患者注意,和正常体重的高血压患者相比,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很容易合并脂质异常、糖尿病,再加上肥胖者体力活动比较少,因此容易出现动脉硬化。变硬的血管难以随血液排入而扩张,使得血压进一步上升。

但是,高血压合并肥胖的患者通过减肥之后,高血压症状能够得到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恢复正常。不但如此,减肥还能够改善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同时增强患者体质,因此能够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若通过减肥之后,血压仍旧不能降至正常水平,应当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

高血压合并肥胖的患者应当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每次吃饭的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平时可增加适量杂粮、粗粮的摄入,利于身体健康;多吃些新鲜果蔬、高纤维食物;烹调过程中以清淡为宜,烹调的方法以蒸、煮、拌为主,尽量避免食用油炸、腌制之品。

为了减轻体重,高血压合并肥胖的患者应当控制热量的摄入,同时增加运动量,尽量不要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注意减少零食热量,比如花生、瓜子、干果等;减少快餐食品的摄入,如薯条、炸鸡、奶油等;戒烟限酒。

此类患者平时可增加大白菜、茄子、番茄、豆芽、芹菜、竹笋、牛奶、豆浆、鱼、虾、蒜苗、冬瓜、大豆及豆制品、海带、木耳、香菇、山楂、燕麦片、苹果、柚子等的摄入。

为了防止超重,首先应当从控制饮食、增加体育锻炼方面入手,尤其应当控制脂肪摄入量。此外,坚持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因为时间紧迫而终止锻炼。将合理膳食、运动锻炼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控制体重、血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如何防治

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应当懂得如何控制血压。首先,应当了解冠状动脉供应特点。冠状动脉系统里的大部分分支行走在心肌中,心肌收缩会使得心脏壁内和心腔内压力增大,挤压冠脉分支,加大血流阻力,使得冠状血流迅速下降,甚至有些血流由于受到压力而向外膜血管中倒流。

血压水平与冠心病死亡率呈现出直线相关,血压下降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长期患高血压如果得不到救治,会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死于冠心病。

冠心病也叫缺血性心脏病,简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为冠心病主要发生因素之一,其主要诱因为高血压通过影响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内膜通透性,进而引发动脉壁改变。

内皮细胞功能出现障碍,内膜表面不平滑,大量血小板和单核细胞聚集到内膜上,黏附的血小板和单核细胞会释放生长因子,同其他生长因子一起会引发平滑肌细胞从中层迅速游离到内膜,通过结石让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引发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想要预防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应当合理调整饮食,限制饮食里面的胆固醇、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并且要及时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的摄入量,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平时应当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降血脂、降血压、减轻体重,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坚持锻炼者要比久坐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低。

提醒高血压患者,清晨为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这是由于清晨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较高,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会导致小血管收缩,引发血压上升,甚至引起心肌缺血。并且,此时人体中的血液黏稠度较高,易形成血栓、并发症。

及早发现、治疗高血脂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同冠心病的相关疾病,尽量消除、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于冠心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吸烟很容易诱发冠心病,调查发现,在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里面,吸烟者高于不吸烟者四五倍,戒烟之后,心肌梗死、冠心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并且,戒烟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由此可见,吸烟量与冠心病的发病关系密切。

冠心病患者都应坚持哪些好的饮食习惯呢?

一、饮食七八分饱即可

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200只猴子分成两组,每组各100只,一组猴子随意吃饭;而另外一组饮食定量供应,每次只让它们吃七八分饱。

连续如此,10年之后,任意吃饭的猴子肥胖多,胆囊炎多,死亡近半;而饮食七八分饱的猴子大都身材苗条,体型适中,多数长寿。此项研究表明,过量饮食不但会导致身体热量、脂肪、葡萄糖摄入过量,进而引发肥胖,也容易使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多,加重动脉硬化危险。此外,过量饮食之后,血液会集中在胃部,加重心脏负担,进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

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

通常情况下,健康人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应当维持在10克左右,即相当于400克蔬菜,或100克水果膳食纤维的量。蔬菜、水果中富含大量膳食纤维,如四季豆、菠菜、芹菜、红薯、芋头等。膳食纤维不但有助于减肥,还能够预防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便秘等患者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有通便之功。并且,蔬菜中营养丰富,尤其是红黄蔬菜,富含类胡萝卜素,进入人体后能自行转化成维生素A,有明目、抗癌等功效。

三、多吃黑木耳

1983年,美国的一位心脏病专家发现一位华裔患者血凝时间延长,血黏度降低。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得知这位患者常常到“中国城”里吃“木须肉”。通过反复研究之后,确定血凝时间延长、血黏度降低为木须肉里面的黑木耳所致。

1985年,北京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每天吃10克左右黑木耳能够明显抗血小板聚集、凝集、降低胆固醇之功,其抗血小板凝集之功同小剂量阿司匹林相当。

四、肉类食物摄入有原则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以蔬菜和粮食为主,但是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的选择范围逐渐扩大。可有些人虽然明知身患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等症,却仍然忍不住吃肥肉,因为肥肉味香,能解馋。其实,肉类中坏胆固醇含量很高,大量摄入容易增加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所以,要严格控制肉类食物的摄入。

还有的人,听说肉类食物中胆固醇含量高而改吃素食,这种做法也是有偏颇的。肉类食物中优质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为人体正常生存、活动提供充足能量。所以,人体每天应当摄入足量蛋白质,每日瘦肉的摄入量更应当保持在100克左右。

牛肉、猪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食用此类肉时最好选择较瘦的部分,鸡肉要去皮烹饪,肉馅应当选择上好的瘦肉。动物内脏,包括肝脏、肚、肠、腰子等富含胆固醇的肉类,都应避免食用。此外,火腿、腊肠、午餐肉、肉罐头等胆固醇含量也非常高,应慎食。

煮和蒸都是非常好的烹饪方法,能够让脂肪充分流入水中,煮肉的过程中可以将漂浮的油脂撇出,以减少脂肪的摄入。

五、限制食盐的摄入

食盐虽然不会直接引发冠心病,但是食盐却和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有密切的关系。长久以来,食盐里面的钠元素一直被认为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之一,并且认为过量摄入食盐会加重高血压。所以,高血压患者应当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高血压患者将每天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内,即使没有患上高血压的健康人也应当限制食盐的摄入,不能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此外,食盐里面的钠离子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来说有诸多不良影响,甚至会加重患者心功能衰竭。每天摄入的6克食盐也包含着调味品中的盐量。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如何防治

心力衰竭就是指心脏各个机构或功能出现病变,使得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进而引发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出现了心力衰竭,而此病也成为老年人患病、死亡的重要诱因之一。导致心力衰竭的因素很多,而血压上升为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血压长期偏高,尤其是收缩期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很容易出现心力衰竭。

从中医的角度上将,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应当从补心、健脾、补肾入手,不但能够充足心气,还能够改善心脏功能。

中医认为,心病及肺,若肺出现病变,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至膀胱;而脾主水谷之运化,肾主水液、司二便,脾肺肾脏亏虚,水液代谢就会紊乱,水饮泛溢于外,或停聚体内,或上凌心肺而下肢水肿、胃肠道瘀血、腹水、肺瘀血、肺水肿等,所以,治疗心力衰竭之水饮痰浊,要分清脏腑。利水能够减轻心脏前负荷,进而改善心功能。但是气虚时间过久会损阴,若长期大量使用渗湿利水之品,会耗液伤阴,导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甚至阴竭阳脱。

不管是气虚、阳虚,还是水湿痰浊,都可能导致血脉瘀阻、血行不畅,所以,血瘀经常会贯穿整个疾病历程,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在益气温阳的同时加活血化瘀之品,这样就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脏后负荷。

那么哪些饮食习惯能够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防治有益呢?

一、钾的摄入要平衡

钾的摄入量平衡与否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临床上,常见缺钾引发的严重心律失常、肠麻痹、呼吸麻痹等,而且容易诱发洋地黄中毒,引发严重后果。因此,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要增加含钾量高的食物的摄入,如橘子、香蕉、红枣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服用药物钾,或者服用含钾较高的利尿中草药,如金钱草、鱼腥草、茯苓等。

还要注意,如果排泄钾的量低于摄入钾的量,会引发严重高钾血症,多出现在严重心力衰竭、伴随着肾功能减损、应用保钾利尿剂不慎的患者身上。轻度患者可控制钾和钠的摄入量,同时停用保钾利尿剂。中度或重度高钾血症应当及时应用药物。

二、补充维生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低钠饮食的时候会觉得食之无味,再加上胃纳较差,因此,应当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的摄入,必要的时候,可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等。维生素的缺乏对于心脏健康不利,如缺乏维生素B容易导致脚气性心脏病,还可能诱发高排量型充血性心1衰竭。

三、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心脏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较差,出现胃肠道水中、瘀血,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所以,摄入的食物应当容易被消化,最开始可食用流体食物、半流体食物,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四、钠盐的摄入要适宜

钠盐的摄入量增加很可能会加重原本出现的心力衰竭症状。为了预防、减轻相关症状,可以根据病情选择无盐、低钠、低盐饮食。其中,无盐饮食就是指烹调的过程中不添加食盐和酱油,全天饮食之中含钠量低于70毫克。低盐就是指烹调的过程中,食盐的用量不超过2克/天。低钠就是指除了烹调的时候不添加食盐和酱油外,全天摄入食物的含钠量应当低于500毫克。

五、电解质摄入应平衡

钙和心肌收缩之间关系密切,低钙能够减弱心肌收缩,高钙会引发期外收缩和室性异位收缩,因此,保持钙平衡对于在心力衰竭的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增加镁元素的摄入对于此病的治疗有益,因为镁元素能够解除心脏中的毒性物质,以维持心脏正常的工作节律。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镁元素的摄入量不足或服用利尿剂药物,使得镁元素的排出量过高或吸收不足,引发镁元素浓度下降,不及时纠正,会加重心力衰竭,进而诱发洋地黄中毒。

六、宜摄入多糖碳水化合物

此类患者多糖碳水化合物每日的摄入量应当保持在300~350克/天,容易消化,在胃中停留的时间较短,胃排空快,能够减少心脏受胃膨胀的压迫。最好选择富含淀粉和多糖的食物,防止摄入过量蔗糖、甜点等,以免出现胀气、肥胖、甘油三酯上升等。

七、饮食有度

心脏病患者的饮食要有度,每天总热能应当分成四五次摄入,以降低少餐后胃肠过度充血,以免增加心脏负担。晚餐要清淡,并且晚餐时间宜早,晚餐过后就不要再吃任何食物了。

八、脂肪摄入不能过多

过量摄入脂肪会抑制胃酸分泌,影响胃肠消化功能,还可能会包绕心脏、压迫心肌,或腹部脂肪过多引发横膈上升,压迫心脏,出现闷胀不适。此外,脂肪产热量高,不利于消化,容易增加胃部不适。因此,肥胖患者要控制好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0克。

九、热能、蛋白质摄入量不能过多

通常情况下,蛋白质的摄入量是不用严格限制的,每天每千克体重1克,每天50~70克,但是,蛋白质有着特殊动力学作用,很可能会增加机体代谢率、心脏额外能量需求,因此,严重心力衰竭的时候,蛋白质的摄入量也是要进行限制的,每天每千克体重0.8克。并且,肥胖对于循环、呼吸都是不利的,尤其是出现心力衰竭的时候,可能为更加严重的诱因。肥胖还会增加心脏本身的负担,所以,患者的体重应当维持在正常水平或略低于正常水平,应当选择低热能食物。

十、水的摄入量不能过多

有学者认为,普通患者每日液体的摄入量保持在1000~1500毫升,可根据病情和个体习惯而定,若心力衰竭较严重,特别是伴随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排水能力降低,可能会诱发稀释性低钠血症,为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诱因。应当在采取低钠饮食的过程中控制水分摄入。一旦出现上述状况,可以将液体摄入量限制在500~1 000毫升,同时采取药物治疗。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如何防治

临床上很多高血压患者伴随着糖尿病,二者被称作同源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两种疾病在病因、影响、危害上有一定的共通性,所以经常合并发作。

高血压为糖尿病心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收缩压每下降10毫米汞柱,与糖尿病相关的任何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死亡率都会下降10%以上,降压治疗能够将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降至74%。

在糖尿病患者里面,一半以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所以,和非糖尿病患者比起来,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压的可能性要比非糖尿病患者高。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终末期盛衰的风险比普通患者高五六倍,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糖尿病、高血压的并存提高了心、脑、肾、靶器官发生的风险,并且常常伴随着其他心血管疾病,如白蛋白尿、血脂紊乱、高凝状态等。

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若合并高血压,那么患左心室肥大、微量白蛋白尿、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就会增大一倍。

那么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当如何用药呢?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如果已经达到130/80毫米汞柱,应当采用非药物治疗,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限盐、调节饮食结构等,如果持续3个月的非药物治疗后,血压仍然没有降到130/85毫米汞柱,应当服用适量降压药物,通常情况下,可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1管紧张素Ⅱ受体抗结剂、α受体阻滞剂、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等。并且,此类患者还应坚持适宜的饮食习惯,下面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

一、了解食物特性

首先,患者应当掌握各种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特别是含糖量。并且,还要明确哪些食物自己不能吃,哪些食物要少吃,哪些食物可以适量多吃些等,还应当懂得营养价值相同的食物之间的交换方法。

二、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患者应当严格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每天摄入的每种食物都应当进行热卡的计算。

三、控制主食的摄入量

通常情况下,休息的患者每天主食的摄入量应当保持在250~300克;轻体力劳动者每天主食的摄入量应当保持在350~400克;重体力劳动者每天主食的摄入量应当保持在450~550克。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食物包括土豆、山药、粉条等,如果食用上述食物可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主食可轮换食用或混合食用,能够提高营养价值。

四、粗细粮的搭配

主食定量之后,应当尽量多吃粗粮、豆类、蔬菜,这些食物中富含粗纤维、维生素、无机盐,能够有效预防血糖吸收过快,还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便秘等。

五、不宜过量饮酒

酒中富含酒精,不含其他营养素,只能为身体提供热能,每克酒精的产热量高达29千焦,长期饮酒,对肝脏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容易引发血清甘油三酯上升,少量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饮酒之后可能会出现心慌、气短、面颊红燥等,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饮酒。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正在进行体育活动,应当注意,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同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那么运动之前应当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情况下,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减少胰岛素的注射量,同时补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防止出现血糖浓度过低。

六、不宜大量吃水果

水果容易消化、吸收,并且富含果糖、葡萄糖,因此食用水果后血糖会迅速上升,不利于患者病情的缓和。患者可以根据血糖、尿糖来控制病情,灵活掌握水果的食用量、食用种类等。

七、不宜使用过量甜食

高糖食物容易被机体吸收,因此会诱发血糖上升,进而增加胰岛素负担,加重病情。所以,此类患者不能食糖、果糖、蜂蜜、甜食,也最好不要喝含糖饮料。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如何防治

高血压患者容易患高尿酸血症的诱因虽然到目前为止尚不明确,但是可能的因素如下:高血压引发血管病变,会导致组织缺氧,使得患者体内乳酸生成增多,乳酸会抑制尿酸自肾脏排出,进而引发血液尿酸量上升;利尿药一直为抗血压的首选药物,但部分高血压患者服用噻嗪类利尿剂降压时间过久后,血容量会下降,使得尿酸在肾脏中大量重吸收,进而增加尿酸含量。尿酸患者虽然不一定会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血尿酸长期处在高水平,患者容易痛风。

研究发现,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时候,患者容易出现肾功能不全、冠心病、脑梗死等症,那么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当怎样控制病情呢?(1)高血压和高尿酸都会对肾脏产生损害,所以,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当在选择降压药的过程中应用一些能够保护肾脏的药物。此类降压药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有报道称,氯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目前唯一一种既可以降血压,又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的药,而且此药物降压持续的时间长,对心、脑、肾等脏器都有很好的保护之功。所以,氯沙坦为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首选降压药物。(2)高血压合并高尿酸患者能够在医生指导之下服用促尿酸排泄药物。若患者合并痛风,还要针对痛风进行治疗。现在,常用促尿酸排泄药物包括丙磺舒、磺吡酮。但是要注意,尿路结石患者和每日尿酸排出量超过600毫克的患者不宜服用此类药物。并且,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当多喝水,同时服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防止尿酸盐沉积到尿道之中,形成结石。(3)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噻嗪类利尿剂、水杨酸类药物治疗疾病。常见噻嗪类利尿药包括:双氢克尿噻、氯噻嗪等;常见水杨酸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赖氨酸阿司匹林等。

介绍完此类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再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类患者的饮食宜忌有哪些:

1.蛋白质摄入要适量。标准体重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克,全天蛋白质摄入量为40~65克,应当以植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可适量摄入无核蛋白的蛋白质,如牛奶、鸡蛋。但是要注意,无论摄入哪种蛋白质,都应当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2.碳水化合物摄入要适量。热量主要来源应当是植物性食物,如面粉、米等,但是不能过量,因为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会增加尿酸的排出、生成。

3.均衡饮食。慢性痛风或缓解期痛风的患者应当均衡饮食,可适当放宽嘌呤摄入限制,自由选择嘌呤含量较少的食物,注意,每日嘌呤的摄入量应当低于75毫克。平时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过度饥饿、饱食,平时多喝水,少吃食盐、酱油。

4.增加水分的摄入。平时多吃些水分含量充足的水果、食品,每天液体的摄入量应当维持在2 000~3 000毫升,这样就能够保证排尿量,促进尿酸排出,肾功能不全者应适量饮水。

5.控制脂肪摄入。此类患者每日脂肪的摄入量应当保持在50克左右,能够促进尿酸正常排泄。限制总热量的过程中,患者体重会发生变化,但是要注意,短时间减肥是不可取的,因为热量突然大量减少,容易诱发酮血症。酮体、尿酸争着排出体外,尿酸的排出量就会降低,容易促进痛风急性发作。因此,日常应当以素食为主,少量食用肉类、禽类、鱼类等,食用时可将其放入沸水锅中烫一下,充分排出肉中的嘌呤,降低嘌呤的摄入量。

6.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急性痛风患者每天嘌呤的摄入量应当在150毫克以下,防止增加外源性嘌呤的摄入。平时不可食用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沙丁鱼、鲤鱼、扁豆、干豆类、肉汁、肉汤等。

7.禁食刺激性食物。刺激性较大的香辛料、调味品都是应当限量食用的,如酒、辛辣调味品等。

妊娠高血压如何防治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指的是怀孕五个月之后出现高血压、浮肿、蛋白尿等症,重者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这种疾病严重威胁着母体和胎儿的生命安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不明确此病的诱因,所以很难完全避免。但是也不用过分担心,因为确诊的妊娠高血压只要定期做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注意休息就能够很好地控制病情。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妊娠期高血压症呢?

1.高血压。血压不低于140/90毫米汞柱,或者血压比怀孕以前或怀孕早期时升高25/15毫米汞柱,最好测量两次,间隔时间为6小时。

2.蛋白尿。单次尿蛋白不低于30毫克,最少检测两次,间隔时间为6小时;或者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低于0.3克。

3.水肿。体重增加高于0.5千克/周是隐性水肿。可以按照水肿的严重程度将其分成局限踝部及小腿(+);水肿延及大腿(++);水肿延和会阴部、腹部(+++)三个级别。

根据上述三个指标来判断高血压:仅有高血压,伴随或不伴随水肿,不伴随蛋白尿。

那么妊娠期高血压都有哪些危害呢?

1.脑。容易引发脑部动脉痉挛,导致脑组织缺血、水肿,进而表现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甚至脑部血管收缩,伴随血管栓塞,有点状出血,患者还常常会昏迷。

2.肾脏。肾脏缺血,毛细血管栓塞容易引发肾功能受损,进而出现尿少、蛋白尿,甚至肾功能衰竭。

3.心脏。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会引发心肌缺血、水肿、点状出血和坏死。因为周围动脉痉挛,会增加阻力,加重心脏负担,出现心脏衰竭。

4.肝脏。重度妊娠高血压容易导致表面出血,进而出现上腹部不适,血肿、甚至肝破裂出血。

5.眼。视网膜小动脉痉挛、缺血和高度水肿的时候,会伴随眼花、视力模糊等症,甚至出现暂时性失明。

6.对母体和胎儿。妊娠高血压容易导致胎盘早期剥离、脑出血、心力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产后血液循环障碍等。脑出血、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妊娠高血压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

7.对胎儿的影响。孕妇本身病情越严重,对胎儿的影响就会越大,重度妊娠高血压为早产、宫内胎儿死亡、死产、新生儿窒息或死亡的主要诱因。

那么妊娠期高血压的高发人群有哪些呢?

年轻初产妇和高龄初产妇;体型矮胖者;营养不良,尤其严重贫血患者;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双胞胎、羊水多、葡萄胎发病率高;有家族史,比如孕妇的父母辈曾出现过妊娠高血压;冬季和初春寒冷季节气压上升,容易导致妊娠期高血压。

那要怎样做才能预防妊娠高血压呢?

1.妊娠早期测量一次血压,之后定期检查血压,尤其在妊娠36周之后,每周都要观察血压和体重变化,有没有蛋白尿和头晕等自觉症状。妊娠如果出现在寒冷冬季,应当加强产前检测,秉承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2.妊娠中、晚期营养要充足,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叶酸、铁剂的补充,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的预防非常有帮助。因为母体缺乏营养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

3.轻度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当严密监测母体和胎儿,直到妊娠37周,如果病情仍然没有好转,可以根据产科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终止妊娠。

4.重度妊娠高血压患者的胎龄如果大于37周,应当立即终止妊娠,胎龄小于5周要促胎肺成熟之后再终止妊娠。

5.对于有妊娠高血压家族史的女性来说,妊娠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各项指标的检测。孕前患上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的患者也应考虑妊娠高血压的发病。

那么妊娠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上都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饮食秉承高蛋白、高钙、高钾、低钠原则。孕妇应适当增加蛋白质、钙、钾的摄入,同时注意低钠饮食。可多吃些鱼、肉、蛋、奶、新鲜蔬菜,及时补充铁和钙,少吃过咸食物。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都应当保持在100克左右,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下。遵循上述原则,就能够很好地预防妊娠高血压。

2.增加钙和锌的摄入。调查发现:增加钙和锌的摄入量能够降低妊娠高血压的发病率,孕妇平时可适量增加鱼类、奶类、虾类等食物的摄入。

3.合理饮食。孕妇一定要遵循合理饮食的原则,控制体重的增加。

4.补充硒元素。研究发现,硒元素和妊娠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密切,硒元素的主要来源为各种食物,如海产品、动物肝脏、瘦肉、谷麦等。随着妊娠时间的推移,孕妇体内的硒元素含量会降低,妊娠高血压的孕妇体重硒元素的缺乏会随着病情的严重而加重,补充硒元素之后,平均动脉压、尿蛋白、水肿等都能够得到改善,进而降低妊娠高血压的发病率。

5.控制脂肪摄入。尽量避免摄入动物脂肪,可用植物油脂代替,因为植物油脂不但能够为胎儿提供充分的脂肪酸,还能够协助清除多余脂肪。

6.控制热能摄入。肥胖孕妇如果摄入过量能量物质,很容易患上妊娠高血压,所以,孕前超重或者是本身就已经患上高血压的女性应当控制热能摄入,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7.限制钠盐摄入。钠盐的摄入应当控制在6克以内,并且避免高盐食物的摄入。如果本身喜欢咸味食品,可用部分钾盐来代替钠盐,以改善烹调口味。或是用葱、姜、蒜等调味品代替味精、鸡精、酱油等调味料,以降低钠盐摄入量。

3.不容有失: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与急救

走出治疗误区,离生命健康近一点

在我国,高血压患者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人,随着高血压患者人数的不断飙升,多数患者都会到医院看病后开些药物回家治疗。虽然这种方法非常简单,但是实际生活中,很多患者并不知道用药过后如何观察病情,在没有医生的陪同下不知道何时增药何时减药、停药,进而出现治疗误区。

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高血压患者家庭用药的误区。

一、病情严重时才用药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需要坚持服药才能控制病情,但是高血压患者通常为中老年人,记忆力不是很好,可以采取服药、生活起居之法控制病情,如早睡早起、将药物放到醒目之处,或用较大字体的标签标识服药剂量和服药时间。家人应当学会测量血压之法,掌握用药常识,这样就能够提醒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二、不良生活习惯影响病情

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能会给疾病的治疗带来负面影响,高血压患者应当提高重视,比如打麻将、打牌、扭秧歌等活动虽然对高血压病情的控制有利,但是一定要控制好时间量。同时限制食盐摄入,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将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6克左右。多饮酒容易导致高血压,因此应当控制饮酒量、饮酒次数。

三、以一次检查结果确定病情轻重

应当坚持医生检查、家庭自我检测,可根据病情变化及时采用适当的治疗措施。采用静坐、平卧的姿势测量血压,如果血压不低于140/90毫米汞柱,可认为是血压上升,应当重复测定一次,随后两天之内不同时间可再次测定两次,这样就能证明血压上升的确持续存在。通常情况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当每月到医院查一次血压,同时将1个月内的病情如实告诉医生,以调整治疗方案。血压波动太大的老年患者自行治疗时应当注意早晨血压急剧上升状况,还要根据季节、气候、情绪、体力的强弱变化对血压的影响制订治疗方案。降压治疗过程中应当防止血压下降,还应警惕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是卧位起床或突然起身的时候应当加强血压监测。

四、认为得了高血压就不能运动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掌握运动量,这样就能够达到配合治疗之目的。有些患者认为自己患上了高血压就不能再运动了,岂不知,运动不足恰恰为高血压疾病的诱因,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状况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通常以步行、游泳为宜,运动的强度因人而异,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运动负荷实验。运动时间通常掌握在1小时左右,每个星期最少运动3次,坚持运动10个星期就能够达到降压之功。但是要注意,运动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因为一旦运动终止超过1个月的时间,血压便会恢复至原水平。

那么高血压患者的自行控制血压的原则有哪些?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综合治疗法

高血压患者的病因复杂,所以,除了要通过药物治疗,还应考虑综合治疗法,包括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等。除了要采取适宜的药物,还应当注意劳逸结合,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参加适宜的文体活动。尤其不能出现情绪波动,以保险证充足睡眠。肥胖的患者应当注意减肥。

二、调整用药时间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清晨醒来之后血压的变动较大,甚至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上升15~40毫米汞柱,到了中午,血压会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出现脑出血,在夜间出现脑缺血。传统的服药方法为一日三次服药法,如果不考虑患者血压变化规律,一味地降低血压,很容易导致清晨血压控制不当,下午、夜间血压偏低。服药方法为每天清晨醒来后服一次药,能够有效预防清晨醒后血压出现剧烈变化,还能够让血压维持在平稳状态,效果较好。

三、服降压药应当坚持不懈

很多高血压患者血压一降就会立刻停药,而这种做法为高血压患者治疗之大忌。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血压会降到正常水平,此时如果停药,血压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上升,再次服用降压药,不但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还可能会由于血压大幅度波动,进而引发心、脑、肾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卒中。正确的服用方法为服药之后血压下降,继续维持服药量;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但不宜断然停药。

四、避免迅速降血压至正常

很多患者希望血压能够迅速降低,一味地要求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实际上,血压降得快对身体健康和病情的控制均不利,因为人一上了年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血压偏高反而利于心、脑、肾等脏器之血液供应。此外,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很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甚至会诱发脑血栓。

五、定期测血压

自觉症状之轻重和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能成正比,临床上,很多患者血压偏高,但却并未有任何自觉症状,只是体检的时候偶然发现高血压症状;反之,有些患者仅仅出现轻度血压升高,自觉症状却非常明显。因为每个人对高血压的耐受性不同,再加上器官损害程度同血压高低不一定完全平行。所以,凭借自觉反应估测血压状况是不行的,容易贻误病情。最好自己买个血压计,定期检测血压,进而掌握血压波动规律,及时控制病情。

目前对老年高血压的错误认识

很多人对老年高血压存在着错误认识,而正是因为这些错误认识,使得老年高血压患者错过病情的最佳控制时间。

1.“老年人高血压无需治疗,因为其预后比年轻人要好”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研究表明,65~74岁年龄组心血管并发症死亡率比血压在149~160/90~95毫米汞柱的人高43倍,血压值不低于160/90mmHg的人比血压正常的人高出8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舒张期高血压的危险性几乎一样。

2.“老年人血压高于年轻人很正常”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血压的确会比年轻人高些,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计算公式:正常收缩压=100+年龄的计算公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所有人下决断。对于终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身材瘦弱者、低盐高钾饮食者的血压并不会随年龄增长而血压上升。所以,凡是收缩压不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不低于90毫米汞柱的人都是血压异常者。

3.“老年高血压通常无需治疗,治疗后血压下降反而会使得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受损”这种看法并不是完全不正确,长期高血压突然多度降压,的确会增加死亡率,这主要与脑血流下降相关联。但是,如果掌握得当,懂得逐步降压的道理,不但能够逐步恢复脑血流调节机制,还能够缓解心肌耗氧、心绞痛。

4.“降低老年人血压能够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危险并没有得到证实”这种说法也并不完全正确。降低老年人收缩期血压,不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危险,但是舒张期血压却并非如此。美国一项调查显示:2 376例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60~69岁)的老年人通过治疗之后,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都比对照组下降了很多。

5.“利尿剂不应作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这个观点符合处在舒张期的高血压老年患者,但是对于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患者来说却是不正确的。因为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患者使用降压药不会降低血容量和心输出量,它能够通过减少总血管阻力降压。

6.“老年人对降压药物的耐受性没有年轻人好”这种说法非常片面。美国的一个观察报告显示:各年龄组高血压患者中,因副作用停药的人以60~69岁组最低,为24.8%,50~59岁组为38%,40~49岁组为36.8%,30~39岁组为34%。

7.“老年人不像年轻人那样可坚持服药”实际上,这种说法与出现精神障碍、健忘的老年人相符,实践证明,多数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心程度比年轻人高很多。调查结果显示,60~69岁组80%的人能坚持服药,50~59岁组、30~49岁组坚持服药的人为75%。

高血压患者要做好精神护理

高血压的治疗时间很长,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要接受终生治疗的命运。所以,高血压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各种心理负担也就很难避免了。那么高血压患者都容易出现哪些精神方面的问题呢?这些问题又应当如何解决呢?

一、心理负担加重

有些高血压患者得知血压异常上升之后,思想负担会变得沉重,情绪也会非常不稳定,一天到晚抑郁寡欢,结果使得血压更高,病情变得更严重。有的患者出现极度消极沮丧,丧失信心,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不愿意按时服药,也不接受食疗和运动疗法,任由病情的恶化。

还有些患者急于降压,因为一时的降压效果不佳而不相信医生,变得焦虑、多疑。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能够根治高血压的方法,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但是患者如果能够调节好自己的心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经常鼓励、安慰自己,接受家人的鼓舞,那么高血压病情完全能够被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二、保持心境平和

高血压患者应当保持心境的平和和情绪的稳定。因为人在焦虑、忧愁、悲伤、惊慌、恐惧、嫉妒等情况下会出现心慌、气急、血压上升,甚至脑血管痉挛或破裂、脑卒中而致病。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因此,平时我们身体各处发生的变化都有可能会对病情产生影响。因此,平和的心态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非常重要,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见到不想见的人,应当尽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想些开心的事情,避免正面冲突。千万不能生闷气,也不要大发雷霆。平时可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俗话说得好:“笑口常开,百病消。”

三、切莫疑心

有的高血压病患者被确诊为高血压病之后,就会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疾病上,身体稍微有些不舒服就会猜疑血压是不是又上升了,是不是被并发症缠身了,一天到晚疑虑不停。有的患者看到一些关于高血压病的读物之后,便开始将自己身上出现的某些症状与书中的描述进行对照,怀疑自己的病情严重了,或者认为自己此时已经被并发症缠身,并且还因此怀疑医生的诊断,开始不遵医嘱。

岂不知,疑虑越多,血压越容易上升,病情越是不容易被控制,病情越容易加重,使得患者终日心神不宁、心烦意乱,有些患者因为疑虑过多而丧失了治疗的信心,开始借酒消愁,靠烟解闷,使得原本就处在高水平的血压骤然上升,导致病情越来越重。所以,高血压患者最好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平时浇浇花、踏踏青,将注意力转移到生活之中而不是疾病上,慢慢地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高血压家庭护理,不容有失

实际上,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侧重点是“养”,而不是“治”,对于高血压疾病也是如此,仅仅靠治病,而不注意日常的护理养护,对于患者的病情是不利的。做好护理工作,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治疗疾病。但是,这个护理的过程需要高血压患者的家人与之配合。

这个护理的范围很广,要关注患者的饮食起居过程,在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高血压患者的家人应当为患者创造出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切记大喜大悲,保持情绪的稳定。最好不要让高血压患者长久地面对电视机,也不要让他们看过于激烈的节目或影视。

二、睡眠要充足

尤其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工作的时候过度紧张,很容易出现失眠症状,此时可以服用1~2片安定,以促进睡眠。

三、做好保暖

冬季的时候应当做好保暖工作,及时为高血压患者添加衣物和被褥,以免受到寒冷刺激。

四、戒烟限酒

烟酒均会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尤其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来说,过量饮酒很容易导致脑血管意外,应当格外注意。患者的家人最好不要递烟让酒,以免加重患者病情。

五、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平时尽量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控制体重,限制食盐摄入量,这就需要家属和患者本人在烹调的过程中注意食材的选择、烹调的方法,以及调味品的加入量等。

六、坚持运动

家人可督促高血压患者坚持锻炼,锻炼有效,家人还可在一边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护理得当

对于出现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家庭护理尤为重要。如果家人护理得好,可能瘫痪很多年但病情仍旧稳定,如果护理不好,很可能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早逝。

八、观察病情变化

可以通过患者主观感觉评价病情轻重,家人也可通过观察患者的情绪、表情、语言变化,以及脉搏、体温、呼吸变化判断患者的病情,出现异常应当及时咨询医生,或者到医院就诊。

九、掌握护理技术

家人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掌握测量体温、脉搏跳动次数、呼吸、血压等的方法。轻度高血压患者,家人可以督促他们去晒太阳,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均衡饮食、减肥、戒烟限酒等。

高血压患者如何自我护理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日常服用降压药是必须的过程,然而,正确的自我护理的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不但能够辅助患者维持血压的稳定,还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面就来为高血压患者介绍一些具体的自我护理的方法:(一)已经被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不能因为患上高血压而产生悲观情绪,这样对于病情的控制不利。当然了,也不能过度“轻敌”,听之任之。正确的做法是,充分了解高血压的防治知识,之后积极地配合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系统的治疗。(二)通常情况下,血压高低和自觉症状是不成比例的。有些高血压患者血压已经很高了,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自觉症状,而有些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仅仅上升一点点,却头晕、头痛,坐立不安。因此,高血压患者绝对不能凭借自行增减药物,应当定期到医院检查。不能在医生确诊前随意更换高血压药物的种类,也不能自行停药或增减药物用量。高血压患者应当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千万不能随波逐流,因为对别人来说效果比较好的药物不一定适合自己。(三)高血压患者应当养成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平时注意劳逸结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当坚持运动、食疗等非药物治疗,辅助降压,以减少降压药的服用剂量和不良反应。(四)我们的血压并非一成不变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波动,经常会由于体力劳动、冷热刺激、失眠等因素使得血压上升。所以,患者应当尽量消除这些引发血压上升的因素,测量血压以前可以休息20分钟左右,等到身体和精神处在放松状态的时候再进行测量。(五)家庭中应当随时准备好血压计和听诊器,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正确地测量血压。血压计每年最少校对1次,以防止测量血压的时候误差较大。(六)突然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眼前发黑的时候,要立即停止一切活动,最好就地而坐,以免跌倒或出现意外。如果此时在家中,而家中备有血压仪,应当立即测量血压,平卧头高位,出现高血压急症的时候要立即在舌头底下含服硝苯地平1毫克,没有效果则重复含服,等到血压平稳之后立即到医院就医。

高血压性鼻出血如何护理

鼻出血为临床的常见症状,鼻出血症状较轻的患者鼻涕中或咳痰中带有血丝;症状较重的患者会流血不止,反复出血会导致贫血,大量出血会引发休克甚至死亡。鼻出血可能是局部原因所致,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在鼻部的表现,常见疾病为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鼻出血,因为鼻腔黏膜上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处在表浅水平,如果血压上升过快,会冲破鼻黏膜血管,进而引发鼻出血。

有的人认为高血压患者鼻出血是好事,因为头部的血液流出来,能够降低血管内压力,预防脑部血管破裂,进而预防脑卒中的出现。

还有人认为高血压患者鼻出血不是好事,因为高血压患者多并发动脉硬化,鼻腔黏膜上硬化的血管收缩力较差,一旦出血则很难控制。

实际上,不管鼻出血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好是坏,还是应当将止血放在首位,因为靠鼻出血来降压是不可取的。因此,高血压患者出现鼻出血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设法止住鼻血,不能任其流淌。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止鼻血的方法:

一、局部止血

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半坐半卧位,安慰患者不要惊慌,保持镇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紧紧地捏住患者鼻翼两侧3~5分钟,让患者暂时用口呼吸;找一条干净的毛巾,放到冷水中泡凉后敷在患者额头,能够通过冷刺激来收缩患者鼻腔黏膜;找一块洁净的棉花球塞到患者鼻腔之中24小时以上。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处理之后,患者的鼻血仍旧没被止住,应当立即就诊,医生或通过鼻孔填塞止血或是用一些止血药物帮助患者止血。高血压患者的鼻腔出血的时候采取局部止血方法的过程中,不宜用蘸了肾上腺素、麻黄碱的棉球塞鼻子,因为上述药物可能会导致血压上升,进而加重病情。

二、降压治疗

如果为患者进行血压的测量之后,发现确实是由于血压上升而引发的鼻出血,应当在平时所服用的降压药的剂量上加服1~2次,或是鼻出血的时候,肌肉注射1毫升的利舍平,具有辅助降压之功,并且利于止住鼻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