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老年 乐活人生——14天成功老龄化心灵之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3:55:12

点击下载

作者:骆宏,郭君萍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幸福老年 乐活人生——14天成功老龄化心灵之旅

幸福老年 乐活人生——14天成功老龄化心灵之旅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幸福老年 乐活人生:14天成功老龄化心灵之旅/骆宏,郭君萍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4115-1

Ⅰ.①幸… Ⅱ.①骆…②郭… Ⅲ.①老年人-生活-基本知识 Ⅳ.①TS976.3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27374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幸福老年 乐活人生——14天成功老龄化心灵之旅

著  者:骆 宏 郭君萍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2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4115-1

策划编辑:左巍

责任编辑:穆建萍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主编简介

骆宏

心理学博士,主任医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从事医学心理学研究与实践20余年,领域涉及心理健康管理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特别擅长焦点解决短程心理疗法。

郭君萍

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杭州市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公共管理硕士,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焦点解决教练。多年从事干部保健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对老年疗休养和健康养老、职业人群身心保健和女性健康管理有较多研究。

本书使用说明

我们首先假设您是一位老年读者,或者是一位开始关心老年议题的读者,并且准备花两个星期(一十四天)的时间阅读完本书,为此,我们推荐您每天阅读一章。

其次,我们建议您在每天阅读的时候:

第一步,认真地思考并回应方框内“自我健康教练”的发问。当今关于健康教练的大量研究表明,回应发问特别能够帮助自己提升觉察和促进反思,而这个过程会帮助您更有兴趣地“参与”下面的内容!我们推荐您把自己的回答记录下来,这样效果更好!

第二步,您可以选择性阅读我们的#健康教练经验谈#。所谓选择性,是指这些经验谈之间可能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只是记录了我们在实践中那些特别有感触的部分,您可以根据需要或兴趣选读。为了保持一种与您的对话状态,我们采用了第一人称,希望您能想象这就如同一位健康管理工作者正在和您探讨一些观点。

第三步,建议您在阅读完#健康教练经验谈#后,在一天的某个时间段,再次对照#每日三省#栏目的问题来反思一下自己阅读(或者一天经历)的收获。我们深深地相信对我们所提出的所有议题,您自己一定有最符合您状况的答案!所以,我们说了什么不重要,您思考的过程和最终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使养老知识完整一些,我们还随机提供了一些医者建议,这些均是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在老同志日常休养中普及的基本健康知识,它不作为本书的重点,只是用来帮助您在阅读的时候,换换思维,减少对同一个话题长时间思考带来的疲劳!

最终,期待我们与您一起为更好地迎接每个生命的终点谋求当下的共识!自序 1 优雅地跨越生命

对于老年这个议题的思考,是和自己在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做院长分不开的。由于每年要接待将近3000名老年人来这里休养,于是思考如何服务养老成为了我生活&工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最初,自己也认为养老其实很简单,就是管好平常的衣食住行,管好生病时的吃药打针。但相处久了,则越来越发现“过好老年生活”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现代科学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生命的进程,跟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相比,我们的寿命都更长了,我们拥有的物质条件也丰富了,但对于被社会进步所“延长”的生命岁月,我们真的准备好如何面对了吗?这个问题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如今我们都在议论,老了可以去哪?这种议论的背后其实夹带着人们的困惑:第一,居家养老是最好的选择吗?自食其力的时候没有问题,可老了我们难免需要帮助和照顾,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第二,去养老院是最好的选择吗?不少去看过养老院的人真心不愿意去,理由之一是生命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在那里似乎就是在“等死”!第三,去医院是最好的选择吗?当我们所有的问题都被医学化的时候,如何体现生命的尊严和意义似乎由医生或药物都是回答不了的!

种种困扰,在我体会,除了反映出整个社会没有做好准备外,其实还包括我们老年人自己也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没有做好应有的心理准备!2010~2015年期间,与同事们一起,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探索了很多如何更好地服务养老的议题,我们提出了“养老不是吃吃喝喝,养老应该健康促进、乐活人生”“筑梦踏实,争做一个成功老人”等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不少关于“成功老龄化”的研究,撰写了很多科研论文。通过实践,特别是把很多议题拿出来与来休养的老同志一起探讨,我们又收获了不少难得的经验之谈!

这本书几度易稿,原因在于不知道怎样的表述文体是适合的,我们既不想把它写成一本科普知识的罗列,也不想把它写成一本非常深奥、晦涩的学术读物。最后,我们选择了“自我健康教练”+“健康教练经验谈”+“每日三省”的模式,采用了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来阐述我们的一些思考和观点。采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是基于我们希望通过健康教练发问的方式,促发读者的自我探索,相信对相关议题的一些反思,我们都会呈现自己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我们并不认为自己已有的实践总结已经非常完善,这本书只不过是一个阶段性、实践性的思考总结而已,它的很多观点都值得商榷,它给出的很多论据也都值得进一步探讨,所以我们只是在分享,当然这些分享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我们作为一名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应有的科学态度。

总之,这本书不是一本提供“如何养老”标准答案的教科书,它更大的价值在于给读者提供一个视角,这个视角代表了一些老年健康管理工作者,特别是心理学视角的一些思考。如果阅读过程中,它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或者不一样的想法,促进我们愿意去更深入地思考、探索“如何更好地养老”这个议题,那便是我们认为的本书价值所在!

这里很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一直鼓励我们把这些内容总结和整理出来!也很感谢疗养院现任院长郭君萍女士,她与我搭档多年,一直非常支持我的思考和研究,这本书的呈现离不开与她的交流探讨、反复斟酌和共同执笔。

最后要感谢五云山疗养院的全体工作人员,大家一直秉持着一种理念:“养老服务中没有哪个是英雄,我们每个人都是英雄”,他们每个人在工作中尽心尽力为老年人服务的态度一直深深打动着我,让我对未来的养老事业充满了希望!还要特别感谢那些曾经与我朝夕相处的老同志,听他们的故事和他们追忆过去、也和他们畅想未来,让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选择如此优雅地跨越生命!博士 主任医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骆宏自序 2 托起生命,最美夕阳红

老年,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人生阶段。都说最美夕阳红!退休后,生活安定了,身体也还可以,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可以享受人生。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疾病缠身,运动、听力、咀嚼等功能不断衰退,很多老年人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晚景凄凉。也经常会听见老人说“就是在等死,拖累孩子,自己虽然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那么,如何养老?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议题。如何健康老去,优雅地跨越生命?这是老年朋友所关心的,这也是我多年从事老年工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我来到五云山疗养院后有了一个解答。

在疗养院的老同志平均年龄达到86岁,虽然慢性病缠身,有一些还要历经癌症考验,但是仍精神矍铄、头脑清晰,有90岁高龄的老同志还是时尚的弄潮儿,iPhone、微信玩得不亦乐乎。这些,一方面与老同志自我保健、家庭支持、国家和社会关怀有关;另一方面与疗养院在推行的成功老龄化养老有关。

从2010年开始,在骆宏院长的主导下,疗养院从传统的疗休养模式朝着促进老年身心健康、改善老年生存品质的角度转型,并打造了成功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疗休养。成功老龄化是当前国际老年医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那些65岁以上,在躯体、认知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下降速度都低于正常老龄人群的一种积极老年状态。让老同志们做“成功老人”,不正是“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现实写照吗?朝着“健康促进、乐活人生”“给我14天,还你365天”“健康长寿、高龄安养”这样的健康管理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形成了包括“慢性疾病可控、生理功能维持、参与社会、感受幸福”四个健康管理维度的养老体系。这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的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的要求。我们从帮助老年人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协助相关机构做好专业健康管理两个层面来推动老年人安然、优雅、幸福地养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疗养院的实践总结也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号召,为老龄化社会建设贡献绵薄之力。我们想把这些作为礼物送给老年朋友们。要梳理这些实践经验,以老同志能够接受的形式展现,同时提供可操作的套路让老同志真真切切地获益,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个写作过程经历了一年的时间,我们不断推敲写作的形式,几次推倒重来,经过几轮修改后终于确定了目前的形式和内容。希望这些能够给老年朋友们提供一个新的健康管理和居家养老视角。由于老年健康管理和养老的理论和模型在国际和国内都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我们的实践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及完善,本书写作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虽然与骆宏院长一起在执笔写作本书,但是这所有的经验是在老同志的配合之下、在疗养院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得来的,在此一并感谢!让我们携手同行,托起生命,最美夕阳红!硕士 副主任医师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院长杭州市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郭君萍第一天 重塑养老的意义——做一名成功老年人

每日格言

如果只是等待,唯一会发生的事,就是你变老了。自我健康教练之第一天

接下来的十四天,我们将用自我教练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身心健康,帮助我们更有品质和尊严地过好每一天!今天作为第一天,首先问自己的几个问题是:

1.“面对未来(养老生活),你对自己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2.“如果未来的某一天,你和别人回顾自己的老年生活,你会最自豪地评价自己什么?”

3.“如果未来你的老年生活过得特别有意义和价值,你希望别人眼中的你会和现在的你有什么不同?”

我的回答:健康教练经验谈1规划老年生涯的必要性

我们常常说年轻人应当有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他们大多要面临三十年左右的职业生涯。可我们平常却很少思考老年人是否也需要有生涯规划。应当说,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现在及将来人们活到八九十岁已经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情了,随之引发的一个思考就是: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如何面对退休后近三、四十年的生活。换言之, “老年生涯规划”这一话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摆上了老龄化社会的议事日程。老年生活的六个阶段

那么,究竟老年生活是否需要规划,又该如何规划,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在这里我们抛砖引玉地尝试把老年生活划分成几个阶段,并由此来理解每个不同阶段可能要“规划”的一些内容,希望能促发您更多的思考。第一阶段:前老年期

或者叫做临近退休阶段,这个时期我们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即将退休,心情会比较复杂,有时会患得患失,有时会不自觉地开始思考自己如何迎接退休生活。这个时期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需要开始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了。而这个阶段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对“老年生涯规划”的认识,从而为达到成功老龄化状态未雨绸缪。第二阶段:退休过渡期

我们常说的“退休综合征”常常出现在这个阶段,此时我们面临着“角色转换”,需要重新定位,并开始新的生活。这个时期我们容易处于矛盾的心态之中,比较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甚至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此时,最佳的心态应当是:不眷恋昨天、不错过今天、不辜负明天,让生命发光。对于老年人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我们自身是有优势的,我们最值得发挥的三大优势是:既有的社会资源、各种经历、经验以及在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一些人生智慧。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尽快从矛盾心态中走出来,找到自己老年生活的方向,树立正确的养老心态,从而谋求更好的老年发展。第三阶段:老年活跃期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老年人的“黄金期”。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四类老人,即:继续贡献型、乐中有为型、顺其自然型和谋求照护型。这个时期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体验舒适生活的最佳阶段,特别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努力和社会保持良性互动,做到增知益智、展示风采。这个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健康储备期”,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为健康加点油,为幸福充点电,并且有必要开始学习并掌握一些与自己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自我健康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第四阶段:失能障碍期

不是每个老人都会遇到病痛、失能,但这个时期却是很多人可能都会面对的。这个阶段的一个核心议题是:如何应对病痛和功能受限。讲到这个内容,我们比较容易联想到这是医生、护士的事情,需要医学给我们提供更多有用的方法和技术,但这里我们要说的是:生老病死不能都被“医学化”了,它不能仅仅成为一个用科技手段来解决的临床问题,毕竟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包括展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我们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这些不完全是医学或者说科技能够给我们解决的。在这个阶段,我们可能无法完全避免疾病的发生,无法避免遭受失能的痛苦,但我们依然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维持自己的身心功能,以减少痛苦、避免孤独。第五阶段:重病卧床期

同样,并非人人经历,但这也是不少老年人绕不开的一个时期。“如何有尊严的老化”可以说是这个阶段最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一个命题。这个时期,我们能否做到不被歧视、不被虐待、不被遗弃是我们的目标。固然身处这个时期,这些不全部都是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但我们不妨提醒一下自己:在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时候,我们能为此做什么?第六阶段:生命临终期

如何平和地面对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的一个议题。古人说“寿终正寝”,有一种理解是,我们生命终结的时候,最佳的状态就是在自己的卧室里、在睡眠中安然地离开。其实,现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有信心地说,我们一定可以这样!所以这种状态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

上面,我们粗略地勾勒了老年生活可能要经历的几个阶段,也简单地描述了每个阶段需要关注的侧重点。借此,我们努力想表达的是,三十年的退休生活,甚至更长时间,都是需要规划的!我们深深地相信,只有明白了需要努力的方向,懂得了努力的意义,知道了必要的方式、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过好未来的每一天!健康教练经验谈2老年人可以有自己的“成功”定义

听到“成功”,我们比较容易想到年轻人的事业有成,或者说生意人的赚钱发财,这其实是对“成功”的片面理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是怎么定义“成功”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有质量地、开心快乐地活着,完全可以被定义为“成功”,即人生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近十年来,国内外老年医学领域提出了一个概念——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SA),大致的意思是指那些进入老龄(65岁以上),但躯体、认知心理以及社会功能下降速度都低于正常老龄人群的一种积极老年状态。之所以关注这个概念,是因为我们虽然对生老病死须臾感叹,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总能发现身边有一些老人活得非常自在,活得非常滋润,这样的老人我们能说他们不成功吗?为此,借用这个概念,老年人能否把做一个“成功老人”作为自己老年生活的一个奋斗目标,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怎么才能算是一个“成功老人”呢?基于学术上比较认可的观点及已有的实践经验(注:有关学术方面的观点和成果,我们作为参考文献放在全书文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其中了解到更多前沿的科学研究),目前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自己是否是一个“成功老人”。

第一,控制慢病。这主要是衡量我们是否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慢性病。过去我们总认为无病无灾是最好的,所以一旦生病特别是医不好的病,就会特别沮丧。其实,现在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抱怨。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随着寿命的延长,身体器官会逐渐地老化,患上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患上慢性病后最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否能够正确、科学、合理地管理慢性病。现代医学已经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自己积极努力,慢性病是可以预防及控制的,即便我们患上了,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控制在一个危害较小的范围内。

不强调有没有患病,而是强调如何控制慢性病,这个衡量成功老人的标准比较务实,它也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此外,这个衡量指标对老年人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意义,简单一句话:我们控制好自己的慢性病,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做贡献。为什么这么说?据《中国卫生》2012年第1期上的一篇报道,慢性病总体防控效果的提升就是对社会财富的贡献。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如果我们国家每年能将心血管死亡率降低1%,所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相当于2010年中国实际GDP的68%,超过10.7万亿美金。这个数字之大我们都很难想象。平日里,不少老年人总会有这样的想法:人老了,没有用了,给家人给社会添麻烦了!可是从“慢性病可控”这点来说,老年人完全可以换一个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能管理好自己的慢性病,降低我们的医疗资源消耗,这不也是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吗,这才是真正的不给家人、不给社会添麻烦。

第二,维持功能。现在健康的概念不仅要身体好,还重点强调要心理健康,这就涉及身心功能健全。身心功能健全,一方面指的是基本的生理功能完好,包括大小便能控制、能上下楼梯、个人卫生能自理以及较长时间站立不头晕,或者可以走400米不觉得累等;另一方面指心理功能健全,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要保持较好,至少没有精神疾患,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从已有文献来看,功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功能与年龄没有简单的线性关系。换言之,不是说年龄越大功能一定越差,老同志的身心功能总体上呈现出“用进废退”的状况。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运动或者使用机体,功能就保持的比较好。讲到这点,要和老同志们分享一个我们疗养院工作理念的转变:过去我们看待行走不便的老同志常常是劝其休息,最好待在房间不要动,饭菜我们会送来,有事打铃喊我们就是。但在开始领会到成功老龄化维持功能的理念后,现在我们在服务老同志时,一些方式、方法在改变。比如,看到行走不便的老同志,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再劝其少动甚至不动,反而会鼓励他们慢慢走慢慢动,不要急,能坚持活动就是好样的!

第三,参与社会。第三个指标衡量我们的社会功能,一个人是否符合成功老龄化的标准,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从已有研究来看,有六大类活动对于我们老同志来说是有价值的,它们分别是政治(信仰)活动、志愿活动、朋友(亲戚)聚会、照顾孙辈、家务活动和休闲娱乐。

积极参与社会的老同志相对比较成功,这点大家都会认同。事实上,平日里我们的确可以看到,那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同志都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

第四,感知幸福。近年来,我们研究了成功老龄化和幸福的关系,意外地发现,成功老龄化和幸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存在大量的反事实。具体来说,成功老人中间有不幸福的,不成功老人中间也有幸福的。由于幸福更多取决于内在主观体验,所以,我们认为,幸福感很重要!我们的奋斗目标不但要延缓衰老,还要感知幸福,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成功老人的四个评价指标“控制慢病、维持功能、参与社会、感知幸福”,这四个指标勾勒出了一个成功老人的评价标准,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建立这样一个评价标准的作用不是为了把老同志分为成功与不成功,这些指标真正的意义在于它给我们养老提出了一个具体努力的方向,等于告诉了我们,该以怎样的状态养老才算是成功的。健康教练经验谈3返老还童的可能性

在当今心理学界,讲到老年心理的研究,艾伦·兰格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名字。心理学家艾伦·兰格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哈佛医学院老年医学部的成员之一。她在1979年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研究,该研究还被搬上了好莱坞,被拍成电影《倒时钟》,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匹兹堡的一个老修道院里,兰格教授和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这个地方被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他们邀请了16位七八十岁的老人,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在这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上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军事行动、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的生活,比如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或者扶着走路。唯一的区别是,实验组的言行举止必须遵循现在时——他们必须努力让自己生活在1959年,而控制组用的是过去时——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1959年发生的事情。

实验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刚出现在兰格的办公室时,大都是家人陪着来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一个星期后,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血压降低了,平均体重增加了3磅(1.35kg),步态、体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不过,相比之下,实验组,即“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试中得分更高,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局外人被请来看他们实验前后的照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多年来,虽然科学界对这个实验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大家毫不怀疑“心态”在老年人身心健康中的作用。

事实上,直到今天,兰格教授本人也仍然难以解释,那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交互作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做出了相应的配合。为了维持时间感,那些“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须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即更有意识的“活在当下”,因此他们的改善更明显。虽然不至于“返老还童”,但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我们生命最后阶段的所谓“衰老”并非是不可逆转的。“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兰格教授的研究明确地指出,“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关于衰老的很多思维定式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人老了,记忆一定会衰退吗?当前脑神经科医学的证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脑活跃程度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区别。因此,他们在短期记忆力、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信息处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应差于年轻人。那么,到底是什么抑制了他们真实的能力呢?

根据兰格教授的分析,这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年轻的时候,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与此同时,我们固执而轻率地认定衰老和能力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思维定式往往极具杀伤力,某天早上我们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已步入老年,当我们发现自己记性越来越差时,最现成的解释似乎就是——我们老了,而很少再去寻找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也许是我们需要同时考虑的事情太多,而不愿花时间去记新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心理实验都证实,一个人衰老的速度与环境暗示有很大关系。与一个比自己年轻的人结婚,往往长寿;相反,与一个比自己年老的人结婚,往往短寿。社会导向规定什么样的年龄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否则就是为老不尊。因此一个经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显老,因为制服没有老少之分,没有年龄暗示。“如果我们不是将‘变老’看成是一种时间的遗失、一条单向的下坡路,而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年老的许多好处。”

20多年前,兰格教授在一个养老院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当一个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控制权时,比如他能决定在哪里招待客人、玩什么娱乐节目、怎样照顾房间里的植物,他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更爱社交、记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

如果说兰格教授对老年心理的研究及成果对我们有一点启发的话,那就是:一些社会上对老年约定俗成的看法或许对我们的衰老有着潜移默化的暗示效用,我们需要意识到心理的衰老可能比身体的衰老对我们的影响更大,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总是抱着固有的观念去看待事物,保持心态的年轻十分重要。进一步地讲,老年也是需要生涯规划的,即便步入老年,如果我们能够主动设计自己的未来,一样也是可以获得属于老年的成功。

每日三省

1.今天的(阅读)学习,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2.对照成功老人的标准,自己在哪些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了?

3.如果要做一个成功老人,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更努力一些?

我的心得:第二天 用科学武装自己——我们是可以成功的

每日格言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自我健康教练之第二天

上一节中,我们提出了老年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提出了成功老人的身心评价标准,同时也强调了“心态”对于养老的重要性。

今天在继续学习的开始,不妨先回答自己的几个问题:

1.“老年生涯规划或做一个成功老人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2.“回想昨天到现在,在思想上、行动上,哪怕是很微小的地方,您觉得最值得肯定自己的是什么?”(请详细描述)

3.“今天您愿意继续坚持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健康教练经验谈1怎么看待和使用这本书

本书有很多种阅读方法,您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或者喜好进行阅读。您可以把它当作:1.一本“成功老龄化”学术科普书

您可以把这本书当成“成功老龄化”学术研究的科普读物,借此了解预防医学领域下关于老年心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就是“如何抗衰老”,当然这里所提及的“抗衰老”手段,不是那些药物的方法,而是如何进行心理-社会层面的自我心理健康管理。从这个视角出发,你需要认真地去理解和思考书中提出观点的含义以及它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当我们犹豫要不要这么做,该怎么做的时候,这本书可以提供一些经常在科学研究中被证实和普遍接受的观点和策略。2.一本成为“成功老人”的指南

您可以把这本书当作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老人的教科书,把这本书推荐的方法用在自己身上或者推荐给自己的老年朋友,让他们和你一起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建议你用最传统的方式进行阅读,从头看到尾,并且与其他人讨论在书中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并且尝试着在生活中将它付诸实践。3.一本幸福老年生活的新思考

第三种运用这本书的方法就是把它当成一种追求“幸福老年生活”的新思考。本书中我们提出了不少观点对一般传统观念是有挑战的,例如我们提出:“好汉不提当年勇”对老人来说是不适合的,老人需要“好汉重提当年勇”。关于“如何成为一名成功老人”,我们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思考,您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一种探索如何幸福生活的新视角,试着去理解这些有别于传统的观点,到底会给我们的老年生活带来什么不同,在您能接受的情况下,先从您愿意改变的那部分开始改变,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总之,我们撰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借由我们发出的一些问题和抛出的观点激发您愿意去思考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健康教练经验谈2再谈什么是成功老龄化

习惯上,我们常会认为退休了,没有了工作压力,有的就是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衣食无忧,就应该可以很幸福的生活了。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倾听老年人的心声,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观念其实并不正确,事实上每一个人在步入老年生活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同方面或者不同程度的生命挑战,可能来自健康方面、人际方面,也可能来自生活情趣,包括情绪方面等等。这些挑战我们不同程度的都在学着慢慢适应,但有的时候,它会特别困扰我们。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的周围会不断地提醒我们“老了”,告诉我们这个不能做,那个要小心了,让我们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行”了。

大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重要,如果我们自己放弃了希望,放弃了努力,那么即便别人能够帮助我们,所获得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提升我们老年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不要对生活听之任之,而是主动承担起管理自己、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责任,寻找科学有效的办法,特别是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它。

成功老龄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全世界研究养老的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社会大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总能看到有些老人非常适应老年生活,虽然年龄增大,但仍旧活得神采奕奕。即便是遇到不少挑战,也能积极面对,坦然处之。这些老人似乎衰老的速度要比同龄人缓慢,以至于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哇,一点都看不出,你现在的样子不像是这个年龄的”。我们说,这些相比同龄老人衰老缓慢者就可以被称为“成功老人”,当然这里的成功不是一般意义上功成名就的成功,而是指“抗衰老”的成功。不难理解,如何把这些“成功”老人的经验挖掘出来,帮助更多人们有意识地去运用一些好方法、好经验,这或许也是学术界关注“成功老龄化”的初衷。

成功老龄化最初源自一些科学研究,学者们总是试图去探讨,为什么在我们生活中会有一部分人衰老的比别人缓慢,除了遗传因素外,在心理、社会的角度上,是否也存在一些我们可以调控,或者说可以改变的因素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发现,对于成功老龄化的研究和探讨给我们如何养老提供了不少科学的依据。事实上,这个方法不仅仅是老年人在思考如何养老时可以运用,它所提供的思考和策略同样可以帮到职场人群,甚至是儿童、青少年。

那么,到目前为止,已有研究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第一,是否成功老龄化需要从多角度来综合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提出对“健康”的定义,是一个四维标准,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道德。换言之,一个人健不健康,要从四个方面来衡量,而非仅仅从一个角度来评价。目前,对于什么是成功老龄化,全世界还没有一致公认的统一标准。在对全世界已有关于成功老龄化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时,我们发现:90%的研究强调生理功能,45%的研究强调老人的认知功能,31%的研究强调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另有28%的研究特别提出了社会参与对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性。

它对我们的生活意义就是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成功的健康老人,仅仅关注某一个方面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平衡地注意在几个方面的自我管理。第二,幸福感是一个越来越不可忽略的因素

以往研究表明,把幸福感作为成功老龄化的衡量指标是有特别意义的。首先,尽管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自主性可能受到疾病的限制,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依然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观幸福感与客观身体功能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事实上,老年人对自己过去及当前生活状况的较高满意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身体好和感到幸福之间虽然相关,但没有必然的联系,知道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换言之,即便我们得了重病,但我们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能够感受到亲人之间的温暖,我们照样可以觉得很幸福。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成功,幸福感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社会支持也是影响成功老龄化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社会支持可能通过改善老年个体的认知功能以及相应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这两个方面,进而促进成功老龄化。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我们是否能感知到社会支持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实际得到的支持和感受到的支持并非完全一致。例如,生活中有些老年人得到别人的点滴帮助都会特别感恩,自己觉得像是得到了别人很大帮助,这就是“感知到支持”,虽然作为被感受到的支持与客观现实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特别影响我们的心态,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发展。因此,比起实际获得的支持来说,感知支持可能更具现实推动意义。促进成功老龄化的一个措施就可以集中于提高老年人的感知支持水平,即增加其主观知觉到情感支持的敏感性,进而提高成功老龄化的可能性。

能够得到多少社会支持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心理学关于“感知支持”的研究却提醒我们,我们自己对支持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这对我们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加强自我管理是有积极意义的。第四,维护认知功能可能是维护成功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大,成功老龄化的比例下降。这似乎是合理的,但更多的研究发现,85~90岁老年人中有高达74.19%的老年个体存在认知功能下降状况,这意味着伴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成功老龄化比例不断减少的现象,可能原因在于认知功能的下降。反之也说明日常生活中加强认知功能的训练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

在如何保持成功老龄化状态上,我们特别强调了“功能维持”的重要性,虽然我们还不得而知,维持认知功能是否一定会减缓我们的身体衰老,但从保证生活品质的角度来说,不但活着,还要清清楚楚地活着一定是有现实意义的。健康教练经验谈3老年人自己眼中的成功老龄化

虽然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构建一个评价体系,用来衡量一个老人是否是处在“成功老龄化”状态,然而,老年人自己眼中的“成功老龄化”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收集的研究成果:

Montross等人(2006)以205名6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比较成功老龄化的客观评定结果、主观自评结果与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发现,尽管有些老年人存在慢性病或部分能力丧失的情况,他们依旧将自己视为成功老龄化人群。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自己主观的评定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于客观评定结果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这也意味着我们前面说的“心态”真的很重要,虽然我们不能扩大心态的重要性,但在某种意义上说,态度影响行为!如果老年人自己认为是成功的,就真的能够让他们表现得更成功!

Hsu(2007)以台湾地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台湾地区老年人对于成功老龄化的看法。研究发现,这些老年人认为成功老龄化最重要的条件是身体健康和拥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其次是经济上有保障,以及稳固的家庭支持系统,并且这些因素之间是彼此相关联的。另外,一些老年个体开始关注社会环境和政策,意识到参与社会政治讨论活动对他们晚年日常生活质量会产生极大影响。台湾与大陆的文化相近,所以,台湾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这里提出的“独立生活能力”、“参与活动”和我们所强调的“功能维持”以及“社会参与”是一致的。

Chung等人(2008)以220位65岁以上低收入但高认知状况的韩国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挖掘并总结老年人群对成功老龄化的一些看法。结果发现,这些低收入老年人群认为: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子女事业上的成功以及与他人之间保持积极的联系是实现成功老龄化的三大要素。

Jik-Joen Lee(2009)选取了109位独居、低收入中国老年人群,了解并分析这些老年人对成功老龄化概念所做出的解释。结果发现独居且低收入的中国老人总结的成功老龄化主要由以下6部分内容组成:①健康相关状况、②经济状况、③个人能力状况、④家庭状况、⑤心理状况、⑥住房状况。前面我们所强调的“成功老人”标准,更多是从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来建构的。如果要放在一个大社会背景下,我们必须意识到养老的品质所涉及的因素还要更多,它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后者不是本书所探讨的重点,我们就不再展开讨论了。

Jennifer Reichstadt等人(2010)以22名平均年龄为80岁的美国加州老人为研究对象,探索老年人是如何看待成功老龄化现象。结果发现,老年人群将成功老龄化视为自我接受、满意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自我成长之间的一种平衡。这也意味着,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有效、明智的应对措施,保持一定的社会参与度,并在上述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有利于老年个体实现成功老龄化。

我们也访谈了在杭州五云山疗养院休养的39位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被老年个体视为与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三个内容依次为身体健康(61.5%);与家人生活在一起(17.9%);与家人、朋友、邻居之间保持积极的互动或长寿(12.8%)。这或许也证明了中国人似乎特别在乎“居家养老”,而如何提升居家养老的品质,这就不仅仅是老人自己的事情,换言之,我们这本书或许也是那些希望更好照顾老人的年轻人可以选择阅读的。

综上所述,虽然世界各国的老年人对成功老龄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但这些不同的视角对我们思考如何做一个成功老人还是非常有益的。

每日三省

1.今天(阅读)学习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2.对于成功老龄化的几个方面,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已经比较好了?

3.看了学者们关于成功老龄化的研究,特别是归纳总结出的相关因素,哪些是自己没有意识到,今后可以有意识去多关注的?

我的心得:第三天 成功源于有效自我管理——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每日格言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命运建筑师。自我健康教练之第三天

自我教练的第三天,今天我们的主要话题是:疾病的自我管理。所以此刻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自我保健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2.“注重与不注重自我保健有什么不同?”

3.“今天我会做些什么与自我保健有关的事情?”

我的回答:健康教练经验谈1谈谈慢性病如何自我保健

记得曾经看过一份对老年群体20年跟踪的数据报告,这份资料告诉我们,在20年间老年人三大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长速度之惊人!到2008年,患冠心病的老年人占总数的40%,是20年前的八倍;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占65%,是20年前的六倍;患糖尿病的老年人占16%,是20年前的五倍。看到这些增加的数据,突然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急迫感,所以今天来谈谈慢性病的自我保健。

要谈慢性病的自我保健,首先需要谈谈什么是慢性病,以及了解一下慢性病的特点。慢性病,顾名思义,是一些对我们身体造成长期损害的疾病,我们上面谈到的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糖尿病都属于慢性病的范畴。已有的研究表明,慢性病具有四大特点:

第一,反复发作。通俗地讲,这就意味着慢性病是一次无法彻底治愈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能需要经常性地去医院就诊,并且需要接受长期治疗和康复。

第二,存在后遗、并发症状。许多老年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尽管检查已经没有什么大病,甚至住院时医生告知各项指标都已经正常了但头晕、酸痛、乏力等症状常常伴随着自己,而医生似乎也对此束手无策。很多老年人对此感到无奈,但换个视角来理解,人老了就像一辆车子,用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总会有零件的老化和破损,这是正常的。对于后遗症状,我们需要建立的正确心态不是去消除它,而是要学会和“症状”做朋友,了解它的特点,知道如何有效地面对它。

第三,预防重于治疗。慢性病的治疗常常没有什么特效的手段,古话叫做“三分治,七分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慢性病的自我保健,学术上也叫做自我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朋友,应该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防患于未然,控制病情的发展与恶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从而实现疾病的自我管理。

第四,需要家属参与管理。慢性病的控制往往需要进行诸如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而这些如果没有家人的配合不容易实现。试想,您有高血压,需要在饮食上进行盐和油的控制,如果家人认识不到位继续重油重盐,您也很难做好调理。在医院工作的经历使我们很深的体会到: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是老人最易发病的时候。究其原因,常常和生活规律被打乱有关。家人的团聚本来是好事,但忽略了老人的身体状况,不该吃的吃了,不该喝的喝了,再加上劳累和兴奋,往往是好心办坏事。这个例子也表明,家属懂点健康知识,参与到老人健康的维护中来,十分重要!

总之,对慢性病这些特点的认识很有必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慢性病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维护健康的方式方法需要发生变化。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我们的健康并不完全取决于医生,它和我们有多大程度参与了自身的健康管理密切相关。大量医学研究告诉我们,慢性病的发生更多地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这就提醒我们,管理慢性病,重要的就是管好我们的生活方式。

下面谈几点公认的保健观点,也是健康自我管理的核心。

第一:我们首先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保健。

对待慢性病,我们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我们什么都不做,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医生,医生怎么说我们怎么做;另一种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健康。在这里我们希望老年人都是后者,原因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

什么叫做积极主动?我们说积极主动的老年人常常会主动学习和实践健康管理知识和技能。另外,他们还会主动向身边有经验的人或者医生那里获得知识。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些老年人说,我的身体很差,毛病很多,好不了了。我常常会提醒这些老年人,不能这么说,这种说法太消极了,不利于我们管理自己的健康,我们应该说,尽管我身体很差,但我一定要努力让自己健康起来!这就是积极主动。当然积极主动光有信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行动。

第二:我们要掌握维护健康的三大行动法宝:锻炼、饮食和养心。

先来谈谈锻炼,锻炼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是肯定的。许多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能会因为身体的不适而放弃了锻炼,但殊不知锻炼恰恰是对抗慢性病最好的法宝。适宜老年人的锻炼有三大类,分别叫做有氧运动、屈曲运动和放松运动。健步走属于有氧运动,伸伸胳膊、伸伸腿就是屈曲运动,而调节呼吸就是放松运动。对于身体吃得消的老年人,首先推荐做有氧运动,依次是屈曲运动和放松运动。当然也可以三类运动整合在一起做。例如:先做屈曲运动,再步行,最后做放松运动。锻炼是否有效,可以用以下的标准来衡量:

1.频率:每周3~4次;

2.时间:理想的是30分钟;

3.强度:微微出汗或气喘或心跳快,三个指标达到一个即可,但不能气急而说不出话。

对于身体不适而暂时达不到有效运动的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订适合自己的运动标准,可以是20分钟,也可以是15分钟;可以只做屈曲运动。身体不能运动的老年人,可以每天只做腹式呼吸,上下午各五分钟,这也是很好的锻炼。我把它比作学习乌龟的养生之道,减慢自己的新陈代谢。

其次谈谈饮食。这个问题说起来会很复杂,但核心却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均衡饮食,我们把它叫做“一个也不能多,一个也不能少”。对于老年人来说,强调清淡饮食十分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公告: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低于6g。生活中我们问过很多老年人,几乎很少有人按照这个标准来吃。这里要强调的是,并非血压高的人才需要清淡饮食,老年人总体上都需要保持清淡饮食,心、肝、肾都需要日常的养护。现在许多养生知识都告诉我们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这点我赞同。我们说保持新鲜和营养价值最高的吃法是生吃,但要提醒老年人的是,辨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要一分为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太强调生吃对许多老年人来说未必适合。一辈子吃的都是熟的、热乎乎的,突然强调每天生吃或者吃冷的,肠胃未必受得了。所以在这点上,建议老年人心里装着这个道理,具体情况自己把握。

关于饮食,还要谈谈的是大家一直有所争论的问题,例如,吃素好不好、补充营养素好不好、吃有机食物好不好等。对于这些问题,至少医学上没有统一的答案,我的看法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听到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多征求下意见,真有兴趣的可以试试。但信不能是迷信,任何方法过了头了,一定是不好的。这就好比讲卫生讲过头了,就会让我们削弱了自己的抵抗力。

三大法宝中的第三个行动法宝是:养心。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我们会说保健的各种疗法中“心疗”最重要,心疗的作用大于食疗,食疗的作用大于药疗。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对于老年人来说,心态太重要了。要养心,首先要有辨证思维,所谓辨证思维就是能一分为二地看事物。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能看到好的一面,就要意识到它不好的一面。反之亦然。其次要保持生活情趣。这些内容我们在后面还会更多地与读者探讨。

第三: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各类资源。

慢性病保健是一门新的学问,到现在为止,各种方法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很多疾病过去没有好的医疗方法但现在有了,一些保健方法也在不断的修正。这也意味着我们要能够及时地了解更新各类健康知识和信息。对于老年人而言,从哪里能够得到科学的知识和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支持系统。

慢性病由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需要经常去看医生,所以我们和医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我们的身体状况也很重要。但受已有医疗条件的限制,现在我们看病和医生的沟通时间还不能做到十分充分。在暂时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学会和医生高效地沟通交流,这里给老年人提三点建议:

1.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比如用纸笔简单地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记录一下,包括现在服用药物的用量和用法、吃药后的反应、病情的控制情况以及其他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这样有助于见到医生的时候,把该告诉医生的都告诉医生,以便医生较短时间内就能全面地了解您的情况。

2.看病的时候,建议一开始就告诉医生自己最担心的问题。有时候,老年人有个习惯,喜欢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然而有时就诊的队伍排的很长,医生的时间很紧张,或者因为人多事杂使得医生的注意力无法完全集中,结果你讲了半天,他还不知道你来看病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最后造成了治疗缺乏针对性。当然,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药,而你不打算按照医生的医嘱用药,也要告诉医生。对用药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我们完全可以和医生讨论我们的用药情况。

3.看病结束,必要时可以把自己理解到的医生意见重述一遍,确认一下自己是否理解错了。因为年纪大了,有时医生交代我们的事项可能没有听清,这种状况在老年人看病时经常发生,为了确保自己准确地了解医生的建议,特别是用药方法、剂量等,我们可以在看病结束时,把自己理解到的重述给医生听。例如,可以这样和医生说,“您是不是让我们吃××××药,晚上吃”等,通过重述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

第四:有效的自我健康管理依赖于有效的行动。

如何行动是一门学问。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某位老年人通过了解健康知识,意识到需要控制吃荤菜,并且决定现在就开始做,那么这位老年人就必须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打算回去后做什么?这个问题一定要回答的具体,若只是回答少吃荤菜则不够具体,应该与自己平时的饮食习惯结合起来。例如平时吃动物内脏较多、吃肥肉较多,那以后就少吃动物内脏或肥肉,这个就很具体。

第二个问题:我打算怎么做?例如,是一口都不吃,还是减量吃。如果是减量吃,减到什么程度。

第三个问题:我打算坚持多长时间?是坚持一个月、三个月还是一直坚持。

最后一个问题:我有多少信心坚持下去?100分代表很有信心,给自己打分。请注意了,如果这个打分在70分以上,这表明你有信心这样做。如果不到70分,那么请你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一直调整到自己有70分的信心,从而使自己的方案有效、可行。

最后要说的是,医学是一门有局限性、发展性的科学,为什么这么说?医学研究发现,抽烟喝酒对身体是不好的,建议为了健康而尽量戒烟戒酒。但事实上,我们发现有些长寿老年人一直在抽烟或者喝酒,从这点来看,又与医学研究相矛盾。医学证明了抽烟喝酒对健康不好,但医学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人抽烟喝酒却不影响健康。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我们意识到慢性病自我保健一定是个性化的。也就是说,不能拿一个道理用在所有人身上。我们讲的很多原则是针对大多数情况的,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最后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我们相信每位老年人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养生保健办法。健康教练经验谈2高血压悖论与健康自我管理意识

在《健康管理》杂志上曾经刊登过一篇关于高血压悖论的文章,大致意思是:半个多世纪前,一位叫赫胥黎的作家口吐狂言:“医学已经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进入21世纪,我们发现,赫胥黎的话居然被不幸言中了。虽然有病就有药,但是,病还是越来越多(国际疾病分类将世界上所有已认可的病编码,近15年间就增加了13.8万个病的编码)。我们是不是陷进怪圈了,为什么文明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药物不断推陈出新,医疗器械层出不穷,反而疾病越来越多?《英国医学杂志》曾刊文说“生命中许多正常的过程,如生、老、病、死和不快乐,都可以拿来医疗化。”这当然是疾病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现实脱节。

随着现代化的进展,人类对外界环境的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影响健康的因素相应发生变化,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即医学模式也随之与时俱进。当世界变得太快,人们还没来得及接受新医学模式,还在用过时落后的医学模式解释现象、指导行动时,悖论就出现了。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与现实情况的脱节就是一个例子。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研究证明,高血压不治疗将缩短预期寿命5年。20世纪下半叶医学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发明了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控制高血压的药不但安全、有效,而且便宜。但是,过了60年,直到今天,全球高血压病人数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不断地增加,这就是所说的“高血压悖论”。

我国从1959年到2002年的四十多年里,15岁以上得高血压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最近11年(1991年~2002年),高血压人数增加了7000多万,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并有效控制的人数只有300多万。也就是说,这些新增加的高血压人数,每100个人中就有96人会因为不治疗高血压少活5年,总共有6700万人要早逝。“高血压悖论”告诉我们:光有药是不能带来健康的,还要有健康的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市场上关于“高血压可以治愈”的误导,加上高血压隐形杀手的特征,让许多人困惑了、麻痹了、侥幸了,就放弃了坚持终生服药的习惯。“高血压悖论”还告诉我们:时代变了,我们的生存条件、生活习惯变了,巨大的环境变化让30多年前大多数吃不饱穿不暖的国人今天被大鱼大肉、烟海、酒湖、糖河所包围了。十几年前,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是我们主要的健康威胁因素。今天,困扰我们的是慢性病和越来越多的健康危险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极大便利和效率上的极大提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疾病的好土壤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升高。如果我们只相信灵丹妙药,不把重心放在改变环境和个人行为上,后果不堪设想。

在地球有记载的历史上,一种大生物因为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种的悲剧是发生过的。我国慢性病的失控形势和健康危险因素的大量泛滥足以表明:我们至少目前是没有完全适应环境变化的。如果我们不能高度重视“高血压悖论”现象,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