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主持人稿件表达方法与技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21:39:00

点击下载

作者:贾宁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播音员主持人稿件表达方法与技巧

播音员主持人稿件表达方法与技巧试读:

绪论

内容提要

△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播音主持实践的总结,同时,新闻、传播、语言、表演等姊妹专业“他山之石”也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而系统学习即是掌握播音主持规律的捷径。

△播音主持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宏观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包括文化底蕴(综合素质)板块、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板块、广电技能(应用技术)板块。中观上,是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对教师来讲,要了解某一学科单元的教学体系,做到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对学生来讲,了解课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升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有计划地学习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微观上,是指播音与主持单门课程内部的体系、内容及特点。例如,就播音员主持人稿件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来说,传统播音主持教材的体系大多是围绕着播音主持的正确创作道路,即“稿件的准备——理解、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感受(内部技巧)、语言表达——表达(外部技巧)”的顺序和内容展开,并涉及播音文体与语体及话筒前的状态。

△在理论体系上使交叉、联系的知识点在新的体系中成为新的知识点群,在实训中充分利用稿件的整体性,特别是在教学中的每一单元都可独立成章,每一章都包括理解、感受、表达全过程,经不同角度学习,既系统掌握理论,又多方位训练,循序渐进且殊途同归的教学途径,是本书的指导思想。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的第一声呼号标志着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70多年来,一代代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创造了播音主持事业的历史。相对于在播音主持事业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一代代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创造的业绩,为人民广播电视事业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播音主持艺术院校及专业,无论从起步的时间,还是从其培养的人才在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中的占有率来看,都显得年轻、稚嫩和任重道远。

上世纪60年代,人民广播第一代播音员齐越先生等始创了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70年代末升为本科专业。创建于1994年的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07年并入新闻传播学院),1998年升为本科专业,成为全国第二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办学单位。至21世纪初,浙江传媒学院(原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院)等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渐次升为本科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发展成为具有数百家本、专科办学单位的,颇具规模的专业。

然而,早期播音专业每年二三十人的培养规模,即使毕业生全部成才,在国家级、省级及地市级电台、电视台中,经专业培养的播音员所占比例还是极小的,但其中很多成为了专业骨干。而到了世纪之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初步发展期,虽经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很快成为生力军,但仍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大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近些年来播音主持专业迅速扩张,招生和毕业人数急剧增加,却出现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非专业人才继续甚至加速大量占据播音主持岗位的“专业错位”现象。

现实情况是,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广播电视新兴媒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非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但在人数上大大领先于经专业培养者,甚至某些非专业培养的著名播音员主持人的成功经历,也在挑战着专业培养的底线。

于是,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否“有学有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路径是否合适等一系列问题逼问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者,也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习者带来了困惑。

作为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办学单位,在正视现状的前提下,还要认清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的同时树立坚守的信心。不是虚幻的自我蒙蔽,而是清醒的现实认知;不是不问现状的惯性坚持,也不是随波逐流的轻易改变,而是在坚守中寻求改变。改变是为了坚守,在坚守中以改变应对,这就是本教材得以策划并最终完成的基础。

一、播音主持有没有学——无师自通的实质是播音主持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对于现状的分析,似乎揭示了一个现实的结果:在走向播音主持成功的路上,确实有无师自通的情况。无论是人民广播初创时期那些老播音员的艰辛创业,还是在与经过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并肩工作时并不逊色甚至更为出色的同业者,还有在播音主持领域的顶级大赛中让经过专业培养者成为“配角”的佼佼者,似乎都证明了播音主持的专业培养过程并非不可逾越。但是,之所以在以上的判断中加上“似乎”,实则保留了笔者对“无师自通”的深度解读,即“无师”是表面现象,“自通”之“自”恰恰证明了“师”是“有的”。(一)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实践即师

在广播还是新鲜事物的年代,人民广播的第一代播音员麦风、孟启予、钱家楣、丁一岚、齐越等,虽未经过正规专业训练,但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每天认真读报,互相切磋,探讨和掌握播音要领,以勇敢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了人民广播事业的一代新风。亲身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使他们逐渐掌握了播音的规律,作为实践总结的《陕北台播音组关于训练和培养播音员的意见》、《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训练播音方法》等已指出了选择播音员的标准、播音员应注意的事项,如怎样准备稿件、如何掌握抑扬顿挫快慢轻重、如何表达语气情感,规定了播音手续、播音员应遵守的制度等。

在专业播音教学尚未起步的年代,我国人民广播的老一代播音员,靠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靠对播音实践的执著探索,靠互相切磋、研究、探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广大受众欢迎的“憎爱分明、刚柔相济、亲切自然、严谨生动”的播音风格。尽管缺少成文的专业教材,中央台和各地方台播音组的业务学习活动仍然开展得有声有色,出现了许多关于业务研究的论述。齐越的《播音员和实况转播》、夏青的《克服报道新闻的八股腔》、徐恒的《播音员和播音工作》等文章,以及苏联播音员撰写的介绍播音经验的文章,在播音界一时洛阳纸贵。1955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全国播音业务学习会,就播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播音主持活动有着可以被人掌握的内在规律,早期播音员在播音实践中就不断探索着它的规律,并在实践中遵循被探索出来的规律,播音主持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得益于播音主持业务的实践。播音主持并非“无师”,实践是播音主持最初也最基本的“师”,即使在播音主持已经形成独立学科、播音主持理论研究已上升到学术级别的今天,播音主持的理论体系仍要用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播音主持的训练体系仍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1963年齐越先生在上海台讲话时就说“培育新播音员,实践很重要”。“只有那些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并善于从生活和人民中积累情绪记忆的,才可能获得丰富的想象力。”著名播音主持艺术家、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始人关山先生也指出:“表达能力的提高须通过多读、多练、多实践,才能掌握纯熟的技巧。”(二)姊妹专业的“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其他领域知识即师

请留意两代播音大师的经历。

齐越先生(1922-1993)194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系,同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告新闻经齐越先生播出,鼓舞了人民的士气,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几十年漫长的播音生涯中,齐越先生以特有的庄重、激昂、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

夏青先生(1927-2004)1948年进入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并参加革命,1950年5月从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在播音岗位上勤恳钻研,呕心沥血,奉献40余年,全身心扑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播音任务,为播音艺术的发展,为播音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从事播音工作之前的经历不同,但二位大师受过的高等教育均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播音主持作为一项以有声语言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涉及新闻、传播、文学、语言、心理等多个领域。齐越先生以新闻学的专业基础和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的新闻实践,再加上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自己的语言天赋得到充分开发,最终成为一代播音大师。夏青先生以汉语言文学(中文)的知识基础,通过新闻院校的专业培训,成为具有严谨新闻工作作风、深厚语言文化功底的播音大师。

我们也注意到,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岗位上,除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外,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中以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中文)、外语、艺术类居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从事过一段新闻采编或艺术工作之后转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这样的例子,远的有齐越先生(西北大学新闻系)、夏青先生(东北大学中文系)、张颂教授(北师大中文系)、傅成励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近的有白岩松(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崔永元(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水均益(兰州大学外语系)、张泉灵(北京大学德语系)、撒贝宁(北京大学法学系),在地方台这种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央视首位播音员沈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著名主持人陈铎(曾任演员、编辑、导演、摄影等)、朱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毕福剑(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毕业),也是播音主持艺术与姊妹艺术相通的例证,而方明老师从广播技术转行播音的经历也证明了文化功底与广播事业氛围影响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境外广播电视节目中优秀主播和主持人的杰出表现,也为人民广播电视事业的播音员主持人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对象。上世纪90年代的“珠江模式”带来了广播主持模式的大变革,世纪之交在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和娱乐节目的持续变革中,一大批来自于演艺界和新闻采编行业的优秀人才走上主持人位置,播音主持岗位的专业错位成为普遍现象。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播音主持专业可以被其他专业代替的理由。应该说,播音主持专业需要姊妹专业、姊妹艺术的滋养,新闻、传播、文学等专业的知识基础和采编、艺术等工作的从业经验,以及可供借鉴的“外来的和尚”、“他山之石”也是播音主持之师。(三)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

播音主持专业是综合新闻、传播、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之长的交叉学科,但不是以上专业的简单相加或无序综合,而是以广播电视行业的需求为纽带,特别是以语言表达为其业务的核心,构成有核、有序、有特色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其中心就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规律。

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不论是否经过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都会在工作中注重研究播音主持艺术的规律,将姊妹专业、姊妹艺术中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运用于播音主持实践中,将不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摒弃。

齐越先生1963年在《播音员与稿件》一文中就曾指出:“播音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语言艺术创作。在向其他语言艺术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吸取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融会于我们的创作中,使播音发展成为更具有特点、更具有独立风格的语言艺术。”

夏青先生的笔记本,“从50年代到90年代约有100多本,更多的是他学习时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习兴趣是广泛的,天文、地理、马列、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方面,更是精心钻研。”“播音员的素养之一,要有高度的思想、学识水平,这要靠日积月累的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结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是夏青先生的座右铭。

陈醇先生在《播音语言表达的几个问题》中记述了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教研室成员在播音语言表达座谈会上讨论的观点:“我们要向电影、话剧演员学习感受力、想象力,解决我们播音中目前突出存在的一个样式、一个腔调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坚持播音的强烈的政治鼓动力量和严正的语言逻辑力量。即使播音员播送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也应有我们自己的特点。”

张颂先生1983年的著述《朗读学》成为其1990年《播音创作基础》的准备。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论述了朗读学受到语音学、语言学、文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生理学、心理学的指导、影响和制约,与教育学、美学的历史渊源关系,并特别强调了作为演讲学的“孪生兄弟”而孕育和生发出的播音学和朗诵艺术,在同其他姊妹艺术的交流中成长,在不断输出输入中壮大。这也正是当时“在朗读学的基础上,向新闻广播电视宣传发展,以新闻性为特征,进行‘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有声语言的宣传,正孕育着的播音学”的特点。从《播音创作基础》看其与《朗读学》的相通之处,可谓俯拾即是,而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大内部技巧也能看到它们与“内心视像”、“潜台词”、“创作交流”的承继关系。

因此,所谓无师自通,并非自然形成的先天智慧的体现,而是后天在不同领域的学习中与播音主持专业内容相通部分成果的体现,更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内部规律并进一步付诸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证明了播音主持专业是有学有术的,其学术的属性是任何学科都普遍具有的实践性,也是其作为交叉学科综合性的具体体现。(四)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规律的捷径

尽管我们无法否认,具有深厚知识底蕴的播音员主持人通过反复的播音主持实践可以逐渐掌握播音主持的规律,但是每位播音员主持人的实践和经验总是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那么,将一代代播音员主持人通过不懈努力已经探索出的播音主持规律,以专业培养的方式传授给即将或正在从事播音主持实践的后学者,则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有效避免漫无目的、无从下手、重复错误,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播音主持的专业培养给后学者提供了系统理论和实践范本,这是掌握播音主持规律的捷径,也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存在的理由。尽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仍有许多需要不断改进、创新、提高的地方,但主流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效果和其多年来积累的人才培养经验,多数未经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过程中仍然选择专业进修,播音主持专业教材不但成为高校教材也成为不少在职播音员主持人的读本……这些都证明了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必要性。

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是,某著名主持人在高校新闻系学习时与播音专业学生同寝室,对于学习知识如饥似渴的他,不但饱读相关专业有用和“无用”的书,而且与室友共同参加晨练,共同研播例稿,共同完成播音实践作业,几乎是编外“辅修”。而从其主持节目时语言表达的功力判断,除声音条件等硬指标外,几乎毫不逊色于播音专业出身的同行。这或许可以称为“近朱者赤”,或许干脆就承认了“辅修专业”的辅修效果。

十分重视播音实践的关山先生曾指出:“要提高传播效果,增强受众参与感,还必须扎扎实实研究和运用语言的艺术规律。”这是从实践中来、掌握了实践规律又在实践中大放异彩的老播音员的经验之谈,也是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真理深刻认识的结果。

二、播音主持的学和术有哪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内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框架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内容。(一)宏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结构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培养播音与主持以及新闻、传播、语言、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播音与主持或采编播一体化等以及其他与有声语言应用相关的文化、传播、新闻、教育等工作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适应涉及新闻学、传播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综合性交叉学科的学科规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总体课程结构中(除公共课程外)包括了三个板块的课程内容:

1.文化底蕴(综合素质)板块

包括但不限于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受众研究、中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文化学、文学概论、艺术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概论、播音主持心理学等。广义的文化底蕴,也包括了公共课程中的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生活健康与生殖健康,这些内容也是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的文化底蕴(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2.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板块

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播音文体与语体、节目主持艺术、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综合实践、文艺作品演播、电视片解说、体育节目播音与主持、即兴口语表达、影视剧配音、表演基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广播电视常用文体写作、化妆、形体塑造、播音作品鉴赏等,这些内容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功。

3.广电技能(应用技术)板块

包括但不限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采访、广播电视节目评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电视摄像、线性编辑、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广播音频编辑、广播音响与报道等,这些内容属于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涉及的应用层面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这是一个宏观的课程体系,因不同学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方向、师资、设备、技术条件、课程特色等的区别会有很大不同。如,以双语播音为特色的专业,会设计与外语、外语播音与主持、外国文化等相关的课程;以采编为特色的专业,会设计与新闻学和新闻采编相关的课程,其他课程相应删减。作为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对于明确学习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很有帮助。(二)中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

高校专业课教师分工明确,各自研究方向不同,虽有相对的“全科”教师,但我们并不主张“全科”。在对专业领域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方向,精学深研,才能抓住专业课程的精髓,教学深入浅出,效果明显。然而,独守专业课程不问其他也非学术研究的正确之道。在教学大纲中,先开课程和后开课程不是简单的开课顺序问题,而是要教师了解某一学科单元的教学体系,做到课程目的明确,课程之间相互配合,避免因课程间缺少衔接使知识不能贯穿,或面面俱到、重复交叉,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对于学生来讲,了解课程间的关系,在学习先开课程时为后开课程打好基础,学习后开课程时起到深化、强化、应用、实践先开课程的作用,有利于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有计划地学习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有关稿件表达的系列课程。《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是先开课程,学生只有打好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的基础后,才能在《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展开稿件表达训练时从稿件的内容和形式出发,而不必因纠正语音和发声问题而干扰传情达意的思维,从而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作为后开课程的《播音文体与语体》是将《播音创作基础》中稿件的准备(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的理解)、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播音员主持人的感受)、语言表达(播音员主持人运用外部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成果运用到广播电视常用播音文体(新闻、通讯、评论)、语体(叙述、描绘、议论、抒情等)的具体播音实践中的深化过程、强化过程。先开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要求,在后开课程中都有巩固、强化的环节。

相反,若急于求成,在《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中不顾打基础的循序渐进和持久性要求,淡化音素、音节、词语训练,过早进入篇章训练,不但会使基础不牢、细节不精、状态不稳,也会因为尚未学习稿件的准备、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语言的表达等课程,而养成在稿件播读中不准备、不分析、见字出声的坏毛病,养成播音时以改缺点为目的的坏习惯。近年来,一些院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将《播音创作基础》提前至第二学期,与《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的后半部分课程同时开课,既能解决发声无情问题(《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后半程的训练已有稿件播读,掌握备稿和感受方法非常重要),又能解决巩固语音、发声训练成果问题(播音主持很多课程训练中都要兼顾语音和发声训练的巩固)。另外,如果割裂《播音创作基础》和《播音文体与语体》的承继关系,后者教学中只强调文体的样式,不再强化备稿、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就会陷入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技巧不重规律的泥淖。

同样道理,《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与《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体育节目播音与主持》等课程当中的有稿播音部分以及《文艺作品演播》、《电视片解说》等课程;《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即兴口语表达》与《节目主持艺术》、《演讲与口才》、《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体育节目播音与主持》课程当中的主持部分,都有承继关系。(三)微观——播音与主持单门课程内部的体系、内容及特点

每门课程都有其内部的体系和内容。以本书所涉及的播音员主持人稿件表达方法与技巧为例,传统播音主持教材的体系大多是围绕着“稿件的准备——理解、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感受(内部技巧)、语言表达——表达(外部技巧)”的顺序和内容展开的。

1.播音主持的正确创作道路

从稿件的内容和形式出发,在“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中,达到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的统一,达到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语言形式与体裁风格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实质,这是播音主持创作的正确道路,体现了播音主持创作的规律性,体现了播音主持的党性、真实性、时效性以及创作环节的有序性、创作要素的协调性原则,也体现了这门课程的指导思想。

2.稿件的准备

稿件的准备简称备稿,又分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

所谓广义备稿,是指播音员主持人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它为播音主持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天地。

狭义备稿也常被简称为“备稿”,是指播音主持前具体稿件的准备,是提高播音主持质量的重要环节。从共性出发,狭义备稿分为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分清主次、确定基调这六个步骤,称作“备稿六步”。

划分层次,指的是把握全篇稿件的脉络,搞清全篇稿件的布局、结构。划分层次又包括归并和划分两步。归并是把稿件中联系比较紧密的自然段归为一大部分;划分是将一大部分进一步分解为小的部分。无论归并还是划分,都可以有不同的层级,还要为不同的层次概括大意。

概括主题,指的是通过稿件内容提炼中心思想,要搞清稿件提出的主要问题,或作者通过稿件反映出来的看法、主张、态度等,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稿件的精神实质。

联系背景,指的是对稿件播出时其中人物、事件、观点等发生、发展和变化相关条件的分析和因此对播出态度的把握。通过对上情——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以及下情——即社会各方面的现实情况的分析,把握稿件播出时播音员主持人的态度。

明确目的,即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播出稿件要实现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以达到播出的预期效果。目的对播音主持起着统帅作用,引导和制约着播音主持的表达方式。

分清主次,就是抓住稿件的重点部分,即比较直接地表现主题和目的的重点层次、段落、语句,在播出时突出重点,并处理好重点部分和非重点部分的主次关系,避免一盘散沙或普遍用力。

确定基调,就是把握住作品所体现的总的感情色彩和播出时播音员主持人基本的感情色彩,并在统一、贴切的情调下随稿件内容发展处理好语气的具体变化。它是在稿件具体分析后对稿件播出的总体把握。

备稿六步是备稿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方法,是初学者备稿的必经之路,也是将来应对急稿、快稿时尽快完成备稿的基本功。快速备稿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备稿六步的综合,眼(看)脑(思)口(播)耳(监)手(记)的“五官并用”法,可以使备稿六步和试播、纠错、提示同步完成,实现既速又达的效果。

3.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

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对语言内容进行具体感受的深化,是播音员主持人由语言内容引发的思想感情从积聚到迸发的状态,也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思想感情随着语言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状态。

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以内部技巧的形式体现在播音主持创作的情感调动之中。播音主持创作的内部技巧包括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

情景再现可以这样表述,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形,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播音员主持人脑海中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情景再现的展开包括理清头绪、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四个步骤。情景再现会帮助播音员主持人产生具体真切的形象感受,景的浮现是为了情感体验,目的是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

内在语,就是稿件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它是对稿件理解和感受的集中概括,可以在语句前起发语作用或承接作用,或融合、暗含在语句中起深化感情或揭示弦外之音的作用,也可在语句后起引导受众感受的作用。内在语会在把握语言本质和语言链条中加强播音员主持人的逻辑感受。

对象感,是指在播音主持中必须在“目中无人”的条件下努力做到“心中有人”,也就是要对受众进行具体设想,从感觉上把握受众的存在,与想象中的受众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呼应。对象感会进一步帮助播音员主持人找到积极活跃的心理状态,是激发播讲愿望的需要。对象感设想的对象要稳定,要贯穿始终。

4.语言表达

通过内部技巧调动起的思想感情,在播音主持中要通过外部技巧以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外部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停连,包括了停顿和连接两种具体技巧。在播音主持的有声语言语流中,那些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和休止就是停顿;那些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不中断、不休止,特别是文字稿件上有标点符号而不中断、不休止就是连接。停连既是为了适应语言表达中播音员主持人的生理需要(称为换气),更是为了传达稿件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语法停连、逻辑停连、感情停连等)。确定停连位置要考虑语句意思、语句结构、情景神态,常常还要打破稿件标点符号的限制。常见的停连方式分为落停(停顿时间较长、声停时换气、句尾语势下落)、扬停(停顿时间较短、声停时不换气、停顿时声音上扬或平直)、直连(顺势连带、不露接点)、曲连(连环相接、连而不断、悠荡向前)。

重音,是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而在播音主持中需要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它不仅能与其他技巧一起使语意更准确,而且使语句目的更突出,使逻辑关系更严密,使感情色彩更鲜明。确定重音的依据是:突出语句目的的中心词(陈述事实的主要词语,起说明、修饰、限制作用的主要词语,表示判断的主要词语,反语中的主要词语,主要的数量词语);体现逻辑关系的对应词(线索性重复出现的词语,相区别而不相重复的词语);点染感情色彩的关键词(比喻性词语,象声词)。常见的强调重音的方法有用声音的轻重、高低来强调重音的强弱法(强和高,弱和低);用声音的急缓、长短、顿连等变化来强调重音的快慢法(放慢语流、延长音节、音节间加顿挫,音节短促、加快、紧连);通过声音虚实变化来强调重音的虚实法(实声,虚声)。强调重音、突出重音,都是在对比中实现的。

语气,是指在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具体语句的声音表现形式。感情色彩和分量是语气的灵魂,而声音表现形式既包括语音形式(轻、重、柔、硬、平、跳、假、凝等),又包括气息状态(少、足、浮、沉、徐、促、虚、粗等),还包括口腔状态(前、后、开、闭、宽、窄、扁、圆、松、紧等)和语调变化(峰、谷、扬、落、起、伏、上、下等)。语气的学习常常借用语势(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和声音流动的态势)的概念,以波峰、波谷、上山、下山、半起五种类型来概括语势的基本类型。

节奏,是指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在全篇稿件的有声语言表达中,节奏对以语句为单位的语气进行宏观调节和调控,使之形成有规律可循的某种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高亢型、低沉型、紧张型、舒缓型、轻快型、凝重型。运用节奏,要本着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原则,做到加强对比,控纵自如。

运用四种内部技巧的原则(四种内部技巧的关系)是:立足全篇,立足于各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感受每一语句的内涵、色彩和分量,重点抓语气的表达,以带动重音,统领停连,使停连、重音融入语流之中,贯穿于语气之内,在重点语气的回环往复中显露出节奏。

5.话筒前状态

话筒前状态,也是播音创作基础的重要内容。它既包括播前处理稿件中的字、词、术语、典故,抓紧上口试播、播出前练声等技术性准备,也包括话筒前调动思想感情,进入内容、精神集中,抓稿件的轮廓、抓感受,肌肉松弛、气息自如等应有的状态,还包括定好话筒位置、坐姿端正、对播配合、端正目的、精神集中、冷静沉着等话筒前要注意的问题。

三、创新发展、推陈出新——探索符合稿件表达教学规律的教学体系

在上述“微观——播音与主持单门课程内部的体系、内容及特点”部分,概要介绍了稿件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是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教材后罗列(有个别加工、改动或修正)的知识框架,这是播音与主持艺术实践的结晶,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几十年教学成果的总结。罗列的目的是让本书读者能迅速了解传统的播音教学体系,也可使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能清晰地与本书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对照。(一)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的原因

不少师生在教授、学习的实践中一直受到下列问题的困扰,那就是:在稿件播音创作的体系中,稿件的准备、内部技巧、外部技巧在教学中是相互独立的,在教学和训练中也是分阶段、分步骤的,然而这些基本技巧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具体运用时相互依存度很高。分段教学中,一是先学内容的实训部分属后学内容,如备稿和内部技巧学习的实训部分要通过语言表达实现,涉及外部技巧,但实训时很难(或不宜)引入后学的概念、方法;再如内部技巧中“内在语的语言表达训练”是以外部技巧的“语气”体现的,备稿中“基调的语言表达”是以外部技巧的“语气”和“节奏”体现的,实训时就不得不引用(或变相引用)语气、节奏的概念和表达方法。二是后学内容要以先学内容作为实训的准备和过程,如所有语言表达训练都从备稿开始,但每次课都复习这一不作为考核内容的部分,耗时多,重复讲,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尽管分段教学只是分段并不割裂,但学习上的分段客观上割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容易造成使用和训练的机械和生硬,不但使训练效果事倍功半,甚至会造成先学部分局限于“理性”掌握而形不成可操作的有声语言技巧、后学部分重视具体技巧形式的训练而忽视传情达意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为播音“实战”服务的训练缺乏“融合”,容易养成日后播音中机械运用技巧的习惯,而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播音创作基本技巧,恰恰是播音创作的基本原则。

播音创作的各种知识有相交叉、相关联的部分。举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备稿六步中的“划分层次”是从篇章整体着眼的归并和划分,而外部技巧中的“停连”涉及语句的内部关系,它们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梯次关系;备稿六步中的“分清主次”强调篇章中的重点层次或段落,外部技巧中的“重音”强调的是语句中的“重点”词或词组,它们也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梯次关系。再比如,外部技巧中的“节奏”运用的着眼点是篇章,“语气”运用的着眼点是语句,节奏调控的基础是语气的变化,离开语气的变化就无从谈作品节奏的把握,而单独语句的语气变化如果没有篇章节奏的总体把握也会是局部的、无序的。还有,外部技巧“语气”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内部技巧“内在语”的语句关系和语句内涵,而“内在语”是靠“语气”来体现语句关系和语句内涵的。这些关系可以分步、分段梳理,但如果分步、分段时不能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就会顾此失彼,使知识割裂。

同阶段的学习内容间也有互相交叉、关联之处。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备稿六步的“六步”本身就是一项工作的不同工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划分层次”和“概括主题”就是“分解”和“归纳”的两步;“划分层次”和“分清主次”就是 “平面”和“立体”的两步;“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和“确定基调”就是“因”和“果”的三步。另外,在作为“重音”的词或词组之前、之后或前后采用停顿的方法是突出重音的一种常见技巧,而“停顿”的目的之一就是“强调重点,使目的鲜明”,这是两种外部技巧相互交叉的明显例子。

于是,在课程讲述中,一个新的章节开始时先要详细复习以往讲述过的相关内容,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述后要强调和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还总感觉某些知识点的讲述在“炒冷饭”。在选择实训材料时,往往出现选择的篇章(例稿)只需针对一个问题训练一小部分,而选择的片段(段落、例句)却要在训练前介绍篇章内容以弄清语言环境;一篇例稿或一篇例稿的不同局部在不同章节的实训中都很合适,但不宜重复使用。更为尴尬的是,按部就班地学过相当长时间“播音创作基础”之后(学习外部技巧之前),并不能要求学生掌握播音技巧,因为所谓“技巧”就是放在最后阶段学习的外部技巧。

因此,探索出一种在理论体系上使相交叉、相联系的知识点在新的体系中成为知识点群,在实训中充分利用稿件的整体性,特别是在教学中的每一单元都可独立成章,每一章都包括理解、感受、表达全过程,在不同角度(不同章节)的学习和训练中,既系统掌握理论,又多方位训练,循序渐进且殊途同归的教学途径,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本书的指导思想。(二)探索创新——本书的体系和线索

本书除绪论外,共有十章。

第一章至第三章为

上编

。以创作主体(播音员主持人)的思维规律为线索,将对创作客体(稿件)概括性加工的方法分为:理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感性的思维——形象思维,互动的思维——交流思维。

第四章至第七章为中编。以创作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为线索,将对创作客体的剖析分为:横的分析——层次,纵的分析——重点;将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把握的关系分为:分的——表达形式,综的——起伏变化。

第八章至第十章为下编。以创作规律理解、感受、表达为线索,将对播音主持创作规律的实践分为:从稿件的内容出发——理解,使稿件具体生动——表达,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

全书没有以备稿——内部技巧——外部技巧为章节线索,但每一章中对稿件的理解(备稿)都引导了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内部技巧)和有声语言的表达(外部技巧),本书虽未按传统的播音创作基础理论体系安排全书结构,但从本书部分内容与传统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的对应关系中可以看到这一点。下面是链接对应表:

制作上面表格的目的,除进一步说明本书体系的特点外,与绪论部分对传统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的罗列结合,也可以在阅读、学习本书的同时与传统理论体系接轨,便于行业内交流,也便于让学习过传统播音理论体系的人比较容易地接受本书的体系。

毕竟,本书的体系才刚刚形成,是新生事物,虽然有生机但很稚嫩,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逐渐成熟。希望这套体系能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园地里,有一席立足之地。上编

第一章 稿件表达的逻辑思维

内容提要

△所谓逻辑思维,是指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广播电视稿件有声语言表达,是运用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的一项工作。播音员主持人根据稿件提供的素材进行分析和抽象,确定稿件的中心思想,选择适当的表达手段准确地传达出稿件内涵,必须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助于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受众。

△播音员主持人要想把稿件播得准确、有神采,就必须通过阅读稿件,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抓住稿件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思想层层铺就,展开对全篇稿件的有声语言再创作。明确稿件中心思想的途径是提纲挈领,在通读全篇稿件之后结合文本进行归纳,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考量。

△播音员主持人要准确把握稿件的本质,必须理清稿件的脉络关系。要把稿件当做一个整体处理,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待稿件;还要从稿件的语句本质、语句的逻辑关系以及语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使有声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为了让受众便于接受,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有深厚的解读文字的功底,对稿件进行深度解读,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稿件的背景探究字里行间的细节。所谓逻辑思维,是指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有条理的、有根据的思维。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准确地表达思想。

广播电视稿件有声语言表达,是运用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的一项工作。播音员主持人根据稿件提供的素材进行分析和抽象,确定稿件的中心思想,选择适当的表达手段准确地传达出稿件内涵,必须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传统播音创作理论中的“备稿六步”——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分清主次、确定基调,运用的都是逻辑思维的方法。

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握稿件,是文化多元时代对播音员主持人稿件有声语言表达工作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任何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爆料人、传播者。传播工具的发达,使得一般人利用简单的计算机软件就能向大众传播自己制作的音频、视频。播音员主持人要把握住专业优势、提高播出效率和质量,就要在表面看来是感性的、主观的个人行为的艺术创作中,抓住稿件的本质,揭示稿件的内涵,以有声语言传达给受众,起到导向作用。同样的稿件,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专业人士,播出的效果应该使人更容易接受,而逻辑思维方法的使用就有助于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受众。

第一节 稿件的中心思想

一、中心思想是稿件的灵魂

任何题材、体裁的稿件,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或是体现了作者的态度,或是体现了作者的个性。中心思想是作者在稿件中努力阐明的中心议题,简单地说,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稿件的中心思想是稿件的灵魂,播音员主持人要想把稿件播得准确、有神采,就必须通过阅读稿件,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抓住稿件的中心思想,围绕稿件的中心思想层层铺就,展开对全篇稿件的有声语言再创作。

稿件的中心思想,像是一根线贯穿在全文中。播音员主持人一定要明确稿件的中心思想,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的语言表达在为什么样的中心服务。集中表现中心思想的语句固然重要,但一定要认识到,稿件中其他看似与中心思想无关的语句也是为了表现中心思想而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有关稿件层次、主次的章节中将做更详尽的说明和解析。

找到了稿件的中心思想,在将书面文字以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要紧紧围绕稿件的中心思想,稿件中所有的语句都要为中心思想服务,这样才能使受众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清楚地知道这篇稿件或者这位播音员究竟想说什么,在说什么。

在实践中,最忌讳的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有声语言表达方式。初学者往往只顾得上眼前正在播读的句子,至于这句话在全篇稿件中处于什么地位,为体现中心思想起到什么作用则完全不顾。这样,播起来一句挨着一句,一个词挨着一个词,却没有连贯性和完整性,播的人糊涂,听的人更是感到摸不着头脑。

播音员主持人从事的是有声语言再创作工作,不仅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标准,更要清楚明晰地向受众传达稿件想要表达的信息、情感、立场、观点等。很多人认为,播音员主持人只要嗓音条件好、字正腔圆就可以了,这只是浅层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要求的提高,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说得好听,更要说得清楚明白,让受众快速、清晰、准确地获得稿件中的信息。

当然,中心思想大多数并不是直接在文章中写出来的,除了议论文的中心思想大多以中心论点的形式直接出现在文章中以外,多数稿件的中心思想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内容进行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进而归纳概括得出。【例1】新华社消息 随着旱情的持续发展,贵州部分城镇开始出现饮水困难。目前,已有17个县城采取分片限时限量供水。记者3日从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目前17个出现饮水困难的县城中,丹寨、开阳、册亨、望漠、龙里、瓮安、独山、万山等8个县城的供水能力可维持一个月左右,修文、息烽等9个县城供水能力可维持两个月左右。眼下,这17个县城已采取分片区限时限量供水方式,以保证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以上稿件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报道受旱地区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用水,以起到提醒和安民的作用。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并不需要清楚地知道出现饮水困难的是哪些县城,播音员主持人播报时也没有必要一一强调出来,连贯地把这些地名表达清楚即可。只有这样,才不会把这篇涉及众多地名的稿件播得过于零散,影响稿件中心思想的传达。

二、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一)提纲挈领迅速找到中心思想 如何准确、有效地找到稿件的中心思想?总体来说,就是要提纲挈领。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媒体的要求不仅是准确,更要有效率,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播音员主持人快速、准确地概括出稿件的中心思想,会大大节省备稿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一般情况下,稿件的开头和结尾是集中表明稿件中心思想的地方,在快速浏览稿件的同时,需要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多加关注,尤其是新闻稿件,注重开头和结尾的写作特点非常明显。【例2】

抓住了这篇稿件的一头一尾,播音员主持人就能比较迅速、准确地解读新闻,弄清稿件的中心思想,以有声语言向受众传达稿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二)结合文本归纳中心思想

稿件的中心思想是从稿件文字中提炼出来的。有的稿件的中心思想一目了然,能够比较容易地总结出来,而更多稿件的中心思想,需要播音员主持人通读全篇稿件之后结合文本归纳出来。

结合文本归纳稿件中心思想的过程是一个快速阅读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稿件的脉络,从而抓住中心思想。这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积累大量的阅读经验,才能日益熟练,迅速抓住要领。

对叙述类的稿件而言,结合文本归纳中心思想,实际上就是找出最有传播价值,也是受众最想知道的信息的核心,把有声语言表达的重点集中在这个核心上,其他的语句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即可。比如例2提到的冰冻灾害,稿件中所有介绍灾害情况的例子,实际都是对导语“新一轮冰雪灾害使南方遭遇冰冻灾害的多个省市雪上加霜。冰冻灾害正在迅速蔓延,各地各级部门正在全力应对冰雪灾害天气”的展开,找到这个中心,就能轻松自然地围绕导语进行有声语言表达,做到驾轻就熟。

对于有抒情意味或者表达作者某种观点的稿件,归纳中心思想则稍微繁琐一些,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想象,要结合稿件本身进行归纳总结。归纳这类稿件的中心思想,不仅需要有快速阅读稿件的能力,还要有敏锐捕捉稿件背后观点、情感的能力。【例3】最先与最后鲁迅《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运用“反讽”的手法刻画出了“不耻最后”的中国人的形象。表面看来,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似乎又是批评中国人的“国民性”,但耐心读完全文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才能领悟到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将来的脊梁”的一种殷切的期盼。综合全文并结合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其中心思想所在——并不是一味地嘲讽与愤怒,还有对国家殷殷的希望和深沉的爱。

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定得从文章本身归纳和概括,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一定要尊重文本,尽可能忠实再现稿件本身想要表达的思想。(三)结合时代背景考量中心思想

准确把握稿件中心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技巧,是结合稿件创作的时代背景,从宏观的历史角度看待稿件,这样归纳出来的稿件中心思想不仅准确而且深刻。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要避免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稿件字、词、句的表达上,而忽略字词背后所蕴涵的历史意味。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对于月色下荷塘的描写细腻、灵动,结合写作背景归纳稿件的中心思想,不难看出作者在家愁中对整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考,文字背后蕴涵着一种忧国忧民的大的情怀(例稿全文见本章例11)。

由此可见,无论是经典名篇还是日常播出的其他稿件,仅从文章本身归纳中心思想是不够的,这样往往容易偏离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只有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在写作时的心理状况,才能真正把握稿件中心思想,从而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还原当时的情景,达到良好的有声语言表达效果。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稿件中心思想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阅读同一篇稿件的时候,对稿件中心思想的理解、把握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应当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归纳稿件的中心思想是稿件有声语言表达创作中逻辑思维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播音员主持人集中表达稿件内容,便于受众接收信息,与单纯从文本意义上解读稿件的中心思想并不完全一样。

第二节 稿件的脉络关系

准确把握稿件的本质,不仅要归纳出稿件的中心思想,还要在此基础上理清稿件的脉络关系。所谓稿件的脉络关系,指的是稿件内容依何逻辑线索结构、排列和体现中心思想。理清稿件的脉络关系,才能更好地运用有声语言表达稿件中心思想,体现稿件本质。

一、把稿件当做一个整体处理

播音员主持人在播读稿件的时候,要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待稿件,把稿件当做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来考虑,既要准确找到语句和段落间的内在逻辑链条,又要不露痕迹地自然表达出来。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不是简单的“码字”,而是要通过理清稿件的整体脉络关系让受众感到听播音比看稿件更清楚、更明白。【例4】(2011年10月21日《天津日报》记者张鸣岐)

以上稿件是一则消息,导语概括叙述新闻事实,背景、主体、结尾部分具体展开,呈总分结构。从全文整体分析,就能较为容易地把握稿件的内在联系。

运用有声语言对稿件进行表达时应从整体出发,导语部分注重概念,如:事件——建设环保型垃圾楼,时间——今明两年内(体现“快”),数量——近100座(体现“多”),意义——解决二次污染和扰民问题。背景、主体、结尾部分用具体事实证明,如:背景中的“密闭”,“压缩”,“彻底解决”“抛撒滴漏”,“确保”“没有臭味,没有噪声,没有污水渗漏的污染”,使导语中“环保”和“彻底解决垃圾楼二次污染和扰民问题”的概念化叙述具体化;主体中的“鼓楼”、“滨海新区汉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中新生态城”等地名以及“目前”、“昨天”、“明年上半年”、“随后”等时间表述,使导语中“今明两年内,本市要改造或新建”(体现“快”)的概念化叙述具体化;结尾中的“各乡镇”、“都”使导语中“近100座”的概念化叙述具体化,“加紧新建一批垃圾焚烧厂和垃圾填埋场”使新闻事件中的环保工程进一步延伸(配套工程)。

思路的清晰,能使逻辑链条贯穿全篇,使有声语言分合有致、重点突出、首尾贯穿,能更好地表达稿件内容。

同样,无论什么文体、什么行文风格的稿件,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时都要做到首尾呼应、链条清晰、重点突出,在了解写作特点的基础上把稿件作为整体来把握。新闻消息表达要注重报道思想,要有编辑的意识;散文、小说朗诵要体会作品脉络,体现创作意图。稿件有声语言表达要与记者、作家、编辑等文字作者的整体思路达到本质上的统一,而不是拘泥于普通话语音、个别字词的把握,以起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作用。

稿件的整体脉络关系与稿件的层次、重点等因素密切相关,本书其他章节还会进行具体讲述。

二、理清稿件脉络关系,使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稿件有声语言表达基于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理清稿件的脉络关系,能使有声语言表达更加清晰、准确,也能使受众在收听时很快抓住稿件的重点和中心,轻松获得稿件中富含的信息。播音员主持人要理清稿件的脉络关系,应特别注意从稿件的语句本质、语句的逻辑关系以及语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一)稿件的语句本质体现语句目的

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新闻作品,稿件的语句都是为稿件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也就是说,从普遍意义上讲,稿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体现稿件的写作目的而存在的。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准备稿件的过程中敏锐、准确地抓住稿件的写作目的,把稿件中体现语句目的的地方明确地表达出来。【例5】巴西小伙唱花脸爱扮“赤发鬼”刘唐(2011年12月8日《城市快报》记者韩爱青)

这篇稿件,标题采用了报道中一个非常醒目的细节:巴西小伙唱花脸爱扮“赤发鬼”刘唐,然而通过分析稿件可以看出这个细节并不是稿件的中心思想。稿件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而且背景材料所占比例较大,但事实本身也不是稿件的中心思想,体现中心思想的恰恰是背景材料:热爱东方文化促使主人公学习京剧,最后在结尾中由主人公直接道出。

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如果只看到标题和稿件的情节,而没有挖掘稿件的内涵,就会偏离中心思想,背离稿件目的。和有声语言不同,稿件书面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往往要结合语境理解,而不能只看表面的意思。稿件中这些书面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的“言外之意”,需要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揭示语句本质和目的,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出来。(二)语句关系是逻辑思维的外化

语句关系是逻辑思维的外化。播音员主持人要想在准备稿件的过程中摸清作者的思路,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让受众理解作品的内涵,就需要理清语句之间的关系。【例6】“城市病”为何又让人们欲罢不能(片段)冯志鑫(新华社2010年10月9日评论)

稿件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提出了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稿件前半部分描述了国民生产总值上升越快的城市面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越多的现实,最后用一个设问提出了观点——钱多了,并不一定幸福。注意稿件的转折关系,抓住“但是”后面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也就理清了稿件的逻辑关系。(三)关联词是体现稿件脉络关系的关键

关联词在稿件中没有特定的含义,但却是凸显稿件结构关系和逻辑关系的关键,尤其是在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等新闻类体裁稿件中,关联词往往起着体现稿件脉络关系的作用。比如联合、承接、选择、递进、解说、因果、转折、假设、条件等关系,都是通过关联词建立的。迅速地在稿件中明确这些建立前后文结构关系的关联词的含义和作用,是播音员主持人快速备稿的一种方法。【例7】生命中幸福的开始(节选)(台湾)蒋勋今天我们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小时候,我们会为了一本同班同学忘掉的笔记本,翻山越岭渡过淡水河送去他家,那时候淡水河桥很少,我要绕很远的路,从延平北路、迪化街,一直走到今天的大桥那一带,然后走过大桥到三重,到同学家,现在那个记忆很深……我的意思是说,“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这类随笔式散文往往是随着作者的意识流而结构的,看似随意写就,显得零散,但稿件总会围绕作者的某个观点展开,其中的关联词便成为稿件逻辑关系的提示和“关节”,注意它们在表现稿件逻辑关系中的作用(不一定是强调、加重,而是注意它们所体现的逻辑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段中的“甚至”表示递进关系,“可是”表示转折关系,也就是说“甚至”、“可是”后面的内容是作者想着重传达的,在进行有声语言表达的时候,“甚至”、“可是”后面的内容需要强调。最后一段“难”和“容易”是一组对比关系,集中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播音员主持人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有声语言表达,不能把散文播散了。(四)关键词是表现稿件脉络关系的线索

很多稿件并没有直接、明显的脉络关系,比如只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稿件的脉络关系很有可能就暗藏在表现事件先后顺序的关键词中。播音员主持人要对稿件中的关键词特别敏感,依照关键词顺藤摸瓜,理清稿件的脉络关系。播音员主持人在准备稿件过程中抓住了稿件的关键词,往往也就抓住了表现稿件脉络关系的线索。【例8】政府冒着朝令夕改的骂名,叫停免费公交政策,结果,地铁系统恢复了常态,每个人都松了口气;市建委听取了“口罩男”的善意直言后,叫停花岗岩整饬工程,节约了五千万元的开支;一度被批为“BRT=不让通”的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在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市民亚运期待”的调查中,满意度排名第二。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写道,“交通免费拥挤了,政府知道要改正。市政工程扰民了,新闻报纸天天骂,领导会出来道歉安慰。这正是我为什么如此爱广州的原因。这里是个摇摆着前进的公民社会。”(《南方周末》2010年11月12日文章《广州欢迎你批评》)

这里一篇关于广州市政府在亚运会期间接受市民批评、改进政府工作的报道。从题目《广州欢迎你批评》看,稿件的中心思想似乎是“批评”,而仔细分析,文章的主旨在于,对来自老百姓、普通市民的批评,政府的态度是“欢迎”。看上去稿件像是一篇批评性报道,但通过对题目中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篇肯定政府欢迎市民批评做法的报道。尽管除题目外稿件中再没有出现“欢迎”二字,但最后借用网友的话点明了稿件的中心思想——“这正是我为什么如此爱广州的原因。这里是个摇摆着前进的公民社会。”把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社会”当然不怕批评,当然欢迎批评。如果盲目地、不加分析地把这篇报道纯粹按批评性报道播出,则肯定是违背作者写作意图的。

第三节 稿件的深度解读

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让受众听得明白、直接,也就是受众听有声语言表达要比自己直接看文章轻松,得到的信息更多。要达到这个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做到对稿件的深度解读。同一篇稿件,对其理解的角度、程度不同,都会影响有声语言表达的质量。换句话说,要想表达得好,就必须有深厚的解读文字的功底,理解稿件背后的含义,对稿件进行深度解读,这需要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还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深度解读稿件的途径和方法。

一、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任何体裁的稿件都有承载信息的功能,传递这些信息就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度解读稿件首先要明了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写给谁,准确地给作品“定调”。如果只凭借字词的表面意思就虚张声势地搬弄语音语调,则不仅不能准确表达稿件的内涵,反而干扰了受众对稿件内容应有的理解,甚至起到误导的作用。【例9】广州市从8日起取消亚运公共交通全民免费措施,改为发放交通补贴。都说地铁改变生活,亚运会开幕前的广州人因为免费的公共交通服务感受到了地铁前所未有的拥挤。作为“亚运惠民项目”十大措施之一的免费公交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既环保又是向市民派送的公交红包,是亚运期间广州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亮点。遗憾的是,经过一周的检验,好心好意的红包献礼却弄巧成拙,不仅使得地铁超负荷运营,客流控制成为常态,更让以地铁出行的市民叫苦不迭。(2010年11月16日《南方日报》)

广州亚运会是2010年中国承办的又一项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和上海世博会的报道有所不同,广州本身就是一座有着很强“草根”性质的城市,“批评”是广州市民的一种生活常态。《南方日报》就是一份具有这种特质的报纸,在处理这条新闻时,既不是“高唱凯歌”地一味夸张颂扬,也不是“板着面孔”批评市政府的措施,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平稳的语气就事论事。惠民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考虑得不够成熟,使这一政策只维持了一周就草草结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希望政府通过这次不成功的惠民政策能够总结经验,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时候考虑得更周详些。

无论什么形式、内容的稿件,搞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确定关键词和主旨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有声语言表达,才不是播音员主持人想当然的主观臆断,才有现实表达依据,才能最大程度地贴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客观地呈现稿件的含义。尤其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播音员主持人而言,更要在备稿时注意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意图,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就匆忙地张嘴出声,导致自己的有声语言表达肤浅化、表面化,闹出笑话。

二、结合稿件的背景

播音员主持人要想准确地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还需要结合稿件写作或播出时的背景进行分析判断。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多半是没从时代的宏观角度看待作品。

以本章第一节讲中心思想时提到的《荷塘月色》为例。从表面上看,这篇散文无非描写一个文人在宁静的月夜独自欣赏美景时的所见所感,不了解散文写作背景的人,因为又是“荷塘”又是“月色”,多会用虚声和较弱的气息把握文章,想要突出月夜的“安静”。这样表面化的处理,很容易把散文读得零零散散,让听的人昏昏欲睡。

文章开篇就提到了作者心中的“不宁静”。作者为什么忧心忡忡地独自在荷塘散步?唯有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找到深度解读这篇稿件的“题眼”。《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就在同年4月12日蒋介石集团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国家处于忧患之中,而作者朱自清本人也纠缠在父子关系、继母子关系和婆媳关系的矛盾之中,这些都是他心里“不宁静”的原因。朱自清作为一个感性的文人,在文章中寄寓了在浪漫的月光之下对动荡不安现实的一种逃避。

这既不同于单纯从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等角度去看待,也不只是从朱自清个人的情感出发来解读,而是综合时代背景、朱自清复杂的家庭关系、他本人作为一个怀有浪漫主义人生观的文人这三个方面去解读。这样,《荷塘月色》既非体现了多么高“政治觉悟”的鸿篇巨制,也不是只糅杂了家庭琐事的散文小品,而是那一代文人精神上孤独和无奈的综合体现。了解了这些再去品读《荷塘月色》,才接近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也才能比较完整地呈现文章背后的意义。

可见,结合稿件的历史背景,不仅仅是对稿件的写作年代进行宏观、整体的历史探究,还应该包括对作者本人成长环境、经历的探查。

另外,稿件刊播时的背景也会影响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的深度理解与表达。《人民日报》记者陈伟光的通讯《外来工王永全“村官”生活的一天》(全文见本书第四章例15),表面看只是讲述了一件趣事,而联系到改革开放后外来人员流动的现实,不难挖掘出稿件通过表现外来人口融入本地生活、外来人口的本地化待遇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谐社会等内涵,特别是外来人口融入本地的政治生活、基层组织选举等所体现的政治民主面貌,回击了西方舆论对我国民主制度的不实报道和不当批评。这就应该认识到,稿件所讲述的是一件来源于基层、真实可信、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件,不但体现了民生,更体现了民主,可以说是寓理于趣。在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中,既要娓娓道来,使故事引人入胜,又要抓住其中的内涵,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

三、探究字里行间的细节

播音员主持人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探究稿件字里行间的细节,能更精细、更准确地理解稿件,把那些阅读书面文字时容易忽略的地方用有声语言呈现出来,在无形中增加了稿件的信息含量,提升了有声语言表达的质量。

探究稿件字里行间的细节,主要是运用在那些描写比较隐讳、分析比较深刻的文章中。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是作者惯用的写作手法,要想把这样的写作特点用有声语言表现出来,就需要特别留意语言之外的含义。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在这部作品里,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社会是如何吞噬一个知识分子的。文章通过酒店一个小伙计的眼,看孔乙己在小镇中的种种尴尬故事,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其实是对孔乙己身份的一种准确概括——穿长衫说明了他的“读书人”身份,站着喝酒又说明了他经济上的窘迫,也暗喻在新旧时代的转型期那些死守旧规则、不能与时代共进的人。在这句话的有声语言表达中,“唯一”并不是强调的重点,“站着”喝酒、穿着“长衫”才是体现孔乙己在身份认同上尴尬的关键所在。可见,如果不研究稿件字里行间的细节,关键词语很有可能就被忽略了。

以下是《工人日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报告的一个片段(全文见本章例12):【例10】安徽籍小伙子张生来北京快3年了,他一直跟着父亲做装修的刷墙工作,一个月有将近3000元的收入。在他眼中北京是个很好玩的地方,活儿不多的时候,他喜欢和同伴们四处逛逛。父亲将来肯定是回安徽老家的,他却想留在北京。“我们这行做得好的,都在北京买房了。我现在就想把活儿做好,将来说不定能干上工头。”

随着越来越多80后、90后农民工的出现,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与父辈们进城打工挣钱为回乡盖房、养老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怀揣着梦想到外面闯荡的。稿件中北京是个很“好玩”的地方,他想“留在”北京,将来当上“工头”,都是体现新一代农民工特点的部分,抓住这些细节,一个鲜活、典型的80后农民工形象就通过有声语言丰满地刻画了出来。

第四节 例稿解析和练习材料

一、例稿解析【例11】荷塘月色朱自清(一)写作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华,1917 年为激励自己改名为自清,表明甘于清贫,字佩弦,有明显的勉励意味。朱自清出身于旧知识分子家庭,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早年家道中落,像中国20世纪初很多读书人一样外出求学,东西方文化同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外忧内患,作为曾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知识分子,他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但“在那种时代,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缘于此”(钱理群先生语)。“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朱自清《哪里走》,1923 年2月)。朱自清选择了“躲到学术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同时他还面临着艰难生存的苦恼,读过《背影》就知道,朱自清的母亲已经死了,他的后母对待他很不好,导致父子关系冷淡,婆媳关系紧张。写作《荷塘月色》时,朱自清更是陷入了生活负担过重的境况。这时,他已经有六个儿女,“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他生活。所以刘勇民先生说:“1927 年,朱自清先生的家庭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他的父子、母子、婆媳等之间的矛盾和作者为了应付这些矛盾在事业和感情上付出的巨大的损失,是他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要原因。”朱自清本人作为作家、学者、教授,对事业、家庭、时代感到前途渺茫。多重角色的饰演,每一角色又责任过重,这使他心力交瘁、痛苦不堪,甚至陷入遗失自我的空茫。所以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一开始就提出了文眼“不宁静”,这正体现了“五四”时期中国男性知识分子身上普遍存在的国与家的责任困境。

在对宏大的历史背景以及朱自清个人所处的境况有了理解之后,播音员主持人应用虚实结合、以实声为主的声音状态表现作者当时复杂、矛盾甚至逃避的心理,而不是用单纯的低音或虚声表现作者的“郁闷”,否则,不仅偏离了作者的创作目的,更会使有声语言表达效果表面化、肤浅化,显得零散沉闷。(二)写作特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从审美上分析,是处于乱世中的知识分子对于家、国、天下的思考与无奈,是在追寻自由而不得、追求理想而不得、追求宁静而不得的困境中的逃避和思考;从行文特点上分析,作者依旧运用了自己擅长的比喻,把看似平静的月色下的荷塘描写得生动别致。同样是荷花,各有各的不同;同样是月光,投影在不同的地方,各有各的韵味,需要玩味、体会之后,以有声语言表达出这些亮点。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对“通感”的把握,由视觉到嗅觉,由视觉到听觉,把漆黑中的荷塘描写得生机盎然、错落有致,这些也要借助合理想象转换成有声语言。

二、练习材料【例12】新生代农民工底层生活记录:繁华城市的匆匆过客1984年,政府正式下发文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从而掀起了第一波民工潮。如今,大批出生于80后、90后的农村人口又开始沿着父辈的脚步,到繁华的都市寻找梦想。伴随着对梦想的追求,成为城市人,能够扎根城市也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理想。安徽籍小伙子张生来北京快3年了,他一直跟着父亲做装修的刷墙工作,一个月有将近3000元的收入。在他眼中北京是个很好玩的地方,活儿不多的时候,他喜欢和同伴们四处逛逛。父亲将来肯定是回安徽老家的,他却想留在北京。“我们这行做得好的,都在北京买房了。我现在就想把活儿做好,将来说不定能干上工头。”“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怀着出来闯世界、要做出一番事业的梦想。”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副组长王舟波说,但是他们怎么才能留下来,并且能够发展下去,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近1亿出生于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仅1728元人民币。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之际,新生代农民工却难以分享由他们一手创造的物质文明。相对于南方工厂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北京的挣钱机会似乎充满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这里的高楼华厦,这个城市近2000万人口所能带来的发财梦,让那些没有吃过太多苦的新生代农民工充满了幻想。和自己很多老乡选择南下不同,李华决定到北京“闯一闯”。他选择进入房地产中介行业,因为听朋友说这一行很赚钱,而且说起来也“很时髦”。在北京东四环附近的一家中介公司,正处于僵持期的楼市,令中介的日子并不那么好过。尽管如此,李华坚持说,“那些前辈,一旦成交,收入还是很诱人的。”然而,对新手李华来说,距离开单的日子似乎太过遥远,而和朋友租住的不到10平方米的地下室,每个月500元的房租却是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来自全总的调查显示,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总之,是为了改善比较饥馑的生活状态。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用实地调研中一个26岁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说,就是“体验生活、实现梦想”。北京西客站,全国日客流量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像张生、李华一样,很多怀揣梦想的外来务工者从这里开启他们的首都生活。每天,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涌进这个城市,又散落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在西客站首发的公交车上,他们成群结队,背着硕大的行李袋,开始了在陌生城市的长途跋涉。那些关于城市的理想,在不同的人生中,从此展开相似灵魂却又不同细节的故事。赵小海在被城管追来追去的8年之后,终于为自己的烧饼摊找到了固定的摊位。然而,繁华都市中最底层的人们,讨生活并非易事。为了方便拉运做生意的东西,赵小海花了2500元买了一辆电动三轮摩托车。但是,依照北京市的规定,这样的车辆是被拒绝上牌照的。尽管从赵小海的租住地到烧饼摊,他只需要经过一段不到50米的正规城市机动车道路,但这并没能让他逃过交警的执法检查。一个大雨的下午,赵小海刚拐上道路,在城管和交警的联合执法中,他这辆没有牌照的三轮摩托车被查扣了。无奈之下,赵小海又花了2500元从正规市场购买了一辆新车,但是不久,这辆车也被查扣。“我们在北京讨口饭很艰难啊!”赵小海感叹。尽管闯荡北京并不容易,但采访中很多农民工却并未想过轻易离开。赵小海的生活代表了漂在北京的大部分外来务工者的生活。他们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卖菜、送快递、泥瓦电工、售货、餐厅服务、打游击的各种小食摊,甚至,还有黑摩的。然而,这个他们赖以生存的城市,除了拥有比家乡更多的糊口机会之外,似乎也看不到更为踏实的未来。来自全国总工会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高昂的生活成本,复杂的户籍问题及其带来的社会保障的缺失,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制造了重重障碍。他们创造着城市的繁华,却无法融入这座城市;他们见证着城市的变迁,却发现自己不过是身处社会边缘的匆匆过客。城市生活充满了艰难、轻易而来的打击以及那些随时都存在的“看不起”。这些,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除了默默忍受,还有那些催生出来的顽强。繁华都市,再艰难的谋生,也值得尊重。(2010年8月28日《工人日报》)【例13】“将梯子横放”与更改副市长名单何璐上周,万众瞩目的高考如期而至。在所有话题中,议论最多的非作文莫属。公众热议、媒体解析、专家点评……“吐槽”高考作文成了多年来暑期公众热议的焦点。今年被网友戏称为“最给力”的安徽省高考作文题用百余字的材料讲述了一个故事: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百人百性,千人千解。这个乍看之下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作文题其实写作角度可以有很多,但文章最直接反映出的恐怕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治标不如治本。之所以建议“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目的就是想将梯子横放后彻底根除安全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道理看似简单,却知易行难。且看近期的几则新闻便知。近日,安徽芜湖市一副市长因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受到舆论热捧。而随后有媒体发现,380余万人口的芜湖市竟然配备了11名副市长。受到质疑后,芜湖市政府网站更改了名单,将其中3人的名字删掉。多配副市长,不仅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行政成本,也有损政府形象。芜湖市政府新闻办对“副市长超职数”质疑及时做出回应,并表示“没有出现超标”,但仍难以完全打消公众的疑虑——网站上的副市长数量减少了,现实中“一正N副”现象是否也该“消肿”呢?所以,平息风波,不仅需要贴上“注意安全”的标语,更需要“将梯子横放”,回到信息公开和遵从规制的路径上来,填补法规制度上的漏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一则新闻,貌似也是没有“将梯子横放”的结果。引起广泛关注的“武汉市公路管理处录用领导干部子女5人”事件,这几天有了初步结果:4名干部子女应聘资格被取消。“萝卜招聘”频频出现,事后相关责任部门大都习惯性地启动应急预案,以“取消招聘资格”作为回应,但是“严查、严处责任人”却鲜有下文。这种贴贴“注意安全”标语的处理方法,又如何保证“萝卜招聘”下不为例?高考已经落幕,生活依旧继续。写好一篇作文不难,讲好一个道理也不难,难就难在言行合一,标本兼治。《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这篇高考作文,不仅值得考生细心揣摩,也值得我们这些成年社会人深思。(2012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二章 稿件表达的形象思维

内容提要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形象和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它具有形象性、想象性、粗略性和立体性的特点,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调动思想感情,并使之处于运动状态,将对稿件的理解化为强烈的播讲愿望,传递出稿件的真情实感,让受众接受。

△调动思想感情,激发播音员主持人强烈的创作愿望;多器官配合,体现形象感受的效果;联系稿件材料,引发创造性想象活动,是稿件有声语言表达形象思维的基本要求。其基本要素包括:第一,理解是基础;第二,感受是关键;第三,表达是根本。

△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展开形象思维,首先要对稿件全面理解,整体构思,按步骤消化稿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以真情实感引发内心视像,把稿件书面文字转换成形象感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并传递给受众。挖掘稿件书面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实、丰富形象思维,运用适当的表达技巧,能使受众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有声语言表达的最佳效果。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要靠挖掘稿件文字本身的意义,挖掘语意内涵,同时注意副语言的配合。另外,还可以利用稿件的描写语句和片段进行练习,提高对稿件的总体把握能力,迅速调动思想感情。所谓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形象和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它通过独具个性的特殊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艺术思维。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想象性、粗略性和立体性的特点。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的形象思维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调动思想感情,并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将对稿件的理解化为强烈的播讲愿望。

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有的播音员主持人总是容易陷入稿件的书面文字中而忽略了其中所蕴涵的情境;有的播音员主持人不能把稿件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准确深刻地表达出来,不顾稿件具体内容使用同样的语言样式和感情色彩,缺乏起伏变化,从而影响了应有的表达效果。

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能准确生动地传递稿件书面文字所蕴涵的情境和丰富情感,既依靠对稿件内涵的理解,又得益于内心形象感受和稿件书面文字形象的契合,使内心情感成为有声语言表达的依据。

稿件有声语言表达是一项语言创作活动,是播音员主持人对现实客观世界认识和反映的实践活动。播音员主持人在理解稿件之后,要设身处地地对稿件内容进行具体能动的体验,用有声语言将稿件内容表达出来。播音员主持人在与受众交流时使稿件中的情境充分再现,进而传递出稿件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表达才能被受众所接受。

第一节 形象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调动思想感情,激发创作愿望

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播音员主持人才能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有声语言创作活动中来,利用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调动与稿件内容相应的思想感情,使有声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和生动。反之,如果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内容刺激无动于衷,完全提不起表达兴趣,那么任何高超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也无法弥补思想感情的缺失。同时,播音员主持人的创作激情以及在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感情投入,能引发受众的注意力,有利于受众进入播音员主持人营造的情境当中。

饱满的创作激情,有利于打破播音员主持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思维,促进生动丰富的形象感受,进而引发相应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是播音员主持人进行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的源泉。播音员主持人只有情动于衷、感同身受、有感而发,才能使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生动真实,也才能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有声语言表达的最佳艺术效果。

思想感情应该像一条河流,随时处于运动变化当中。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既是指播讲者对语言内容进行具体感受的深化,又是指播讲者由语言内容引发的思想感情从积聚到迸发的过程,还是指播讲者的思想感情随着语言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状态。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把握好逻辑感受和形象感受的关系。

所谓感受,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世界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感知,当人们在某一场合向他人诉说时,说话人会产生一种与真实感觉知觉类似的、伴随内心和身体相关部位活动的反应,聆听的人也会由此引发相似的内心活动。这是一种非现实的、由语言信号系统作用而产生的内心和身体相关部位的反应,它分为逻辑感受和形象感受。

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的逻辑思维,是稿件中有关事物的结构要素、语言序列的内在逻辑关系经播音员主持人理解思考的结果。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的形象思维,是稿件文字作用于播音员主持人的感官,形成一系列相应的形象感知的结果,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受,能够呈现出画面。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播音员主持人弄清楚整篇稿件的脉络关系,让听众更容易理解。这固然很重要,但是仅有逻辑思维而没有形象思维,那么由此调动起的思想感情就会像一潭死水,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就会笼统、死板、缺乏个性。运用好形象思维,才能以丰富的想象引发播音员主持人源源不绝的思想感情,并促进思想感情的运动、升华。

二、多器官配合,体现形象感受的效果(一)全身心投入创作 稿件有声语言表达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需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来支撑,需要排除干扰,全神贯注,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其中,把稿件所叙述、描写、评论的一切作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进入具体的事件、场面中去,不能袖手旁观、闭目塞听。置身其中,并不是“忘乎所以”,而是设身处地寻获现场感,同时感受现场的环境、气氛等。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播音员主持人虽然不同于戏剧中的“我就是”,但应该有“我就在”的心态,这对于“根据稿件需要处在想象之中”极有帮助,对于掌握既区别于“扮演”又区别于“客观叙述”的度也是很有好处的。

稿件有声语言表达需要统筹协调各种思维形式,它需要理解、感受、设身处地,要尽量引发思想感情并使之处于运动状态,要与受众交流……这些都要在整体运筹之中具体加以把握。

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细致、繁琐,有时播音员主持人精力不足,注意力无法集中,某种与表达无关的思维活动闯入脑海,干扰了注意中心,改变了思维内容与思维方向,不但将自己也将受众引到了别处,稿件表达也就偏离了方向。另外,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气息的控制也需要一定体力的保障,需要耗费播音员主持人大量的精力、体力,如果精力不足、体力不支,是无法调动形象思维更好地表达稿件的。(二)有声语言是重要手段

播音员主持人要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为受众构建画面,有声语言的变化是体现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稿件的体裁、叙述者的人称、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等,在稿件中是丰富多彩的。稿件的内容指向性很强,播音员主持人如果缺乏形象思维,只用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表达,就无法体现稿件情境的变化、人物心理的转换和观点论证的过程。稿件的内容是引发形象思维活动的依据,也是有声语言表达所要达到的目标。【例1】安慰的若干理由吃了亏的人说:吃亏是福。丢了东西的人说:破财免灾。胆小的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侥幸逃过一劫的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受欺压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卸任官员说:无官一身轻。没钱人的太太说:男人有钱就变坏。惧内的丈夫说:有人管着好啊,啥事都不用操心。住在顶楼的人说:顶楼好啊,上下楼锻炼身体,空气新鲜,还不会有人骚扰。住在一楼的人说:一楼好啊,出入方便,省得爬楼梯,怪累的。某人被老板炒了鱿鱼,他对人说:我把老板给炒了。……有了这些自我安慰的理由,人们的生活就多了些弹性和韧性。

稿件《安慰的若干理由》中没有给每个持自己理由的人设置不同的场景,但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必须通过形象思维,产生阐述每种理由时人们的心理、形象、神态、声音样态等,以及阐述理由的时间、场合、对象等具体画面,在对持各式理由的人因豁达而获得安慰、避免纠结的想法给予理解的基础上,寻求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并表现宽容的态度。无论哪种表达方式,只有由稿件引发的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包含真情实感的表达,才能是恰当的、易被受众所接受的。

有声语言表达需要形象思维的基础,面对稿件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果播音员主持人熟视无睹,不能调动起有效的形象思维,没有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那么有声语言表达的手段也就缺少了依据。

有声语言表达需要符合形象感受的结果,如果播音员主持人没有声音变化的能力,缺乏转换声音的技巧,即使作者在稿件中无数次用文字转换角色,将各种角色描写得多么生动,受众听起来也只能感受到同一个形象。如《安慰的若干理由》这篇稿件,因持各种理由的人身份不同、境遇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表达的时间、场合、对象不同,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声音形态就会有所不同,说话时的场景也会产生宽、窄、远、近、虚、实等变化和对比,播音员主持人就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有声语言表达方式。声音变化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脑海中对稿件里出现的各种形象进行丰满细致的塑造。(三)副语言符号的作用

眼神、表情、动作、手势等副语言符号对稿件有声语言表达形象思维的活动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生气勃勃、精神饱满、头脑清醒的人,眼睛是闪亮的,再没有什么比闪亮、灵动又会说话的眼睛更迷人的了。在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许多表现男女爱情萌动的情节就是从描述男女双方的眼神开始的。人在撒谎时眼神会不自觉地游移,眼睛还能作为医生诊断生理和精神疾病的依据之一。

眼睛能反映人们内心思想感情的变化,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播音员主持人的目光流转便于形象思维的调动,也是形象思维活动的结果。稿件中描述的情景是近景还是远景,对事物的态度是喜爱还是憎恶,褒扬还是批评,都能从播讲者的眼神中看出来。

眼神还是表情的主要组成部分,观众看着播音员主持人的眼神、表情,仿佛能感受到他们所描述的情境,甚至置身其中。比如,播音员主持人提到好吃的,会表现出相应的渴望表情,会流露出相应的饥饿眼神,观众接收到这些信息后会引发相应联想,也会置身于相应的情境。如果播音员主持人的目光呆滞、空洞,则不但无法吸引受众,自己也会形成紧张情绪,无法调动形象思维。

同样,动作、手势也是调动和体现思想感情的辅助手段。

即使广播电台播音员主持人的眼神、动作等副语言符号无法让受众直接看到,但也有助于调动自己的表达状态,以生动的有声语言把受众带入到其营造的情境中,使受众产生相同的感受。【例2】一个人的双人舞真的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了,却一直记得他们的爱情。他们是世界闻名的双人花样滑冰运动员,生活中是恩爱的夫妻,滑冰场上是最佳搭档,他们的表演配合默契,珠联璧合,多次在大赛中获奖。所谓天妒佳缘,一次意外,丈夫去世了,这对于常人,无疑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对于她,打击更是加倍的。因为她失去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也是艺术上的合作伙伴。她从此远离了滑冰场。沉寂几年之后,她突然宣布,要进行一次花样滑冰表演。这次,是她一个人。舞姿还是那样的娴熟,还是那样的优美,她还是以前的她,沉寂数年,丝毫也没有影响到她的艺术水准,她依然是滑冰场上轻盈的精灵。但是所有看懂的人都落泪了。滑冰场上虽然只是一个人在旋转、在腾跃,但她的动作,却是两个人的。她的身侧,似乎总是有另一个人的身影。她举臂,似乎有人与她牵手;她抬腿,似乎有人为她支撑;她腾跃,似乎有人在扶她的腰;她旋转,似乎有人与她同行;她微笑,似乎是对着那个人……是一个人的独舞,她的动作,却总是双人舞的动作,一如从前。最后的造型,是他们当年的经典。现在,却只有她一个人,另一半,是空虚,是残缺,是伤痛……她凝固成一尊塑像,一动不动,只有泪水,缓缓而下。那是一个人的双人舞,是残缺的完美,是爱情的绝唱。一去经年,时光流转,物是人非。但在滑冰场上,在她的心中,爱人一直都在,一刻也不曾远离。

播音员主持人要注意到时空的变化,引导受众去感受妻子由幸福顶端跌落到痛苦低谷的情感变化;还要根据稿件描绘的滑冰场上“一个人的双人舞”的情景展开联想,不但用有声语言,而且用眼神、表情、动作等引导受众感受这一感人至深的场面。例如,讲到“她举臂,似乎有人与她牵手;她抬腿,似乎有人为她支撑;她腾跃,似乎有人在扶她的腰;她旋转,似乎有人与她同行;她微笑,似乎是对着那个人……”时,应以目光带动受众进入“滑冰场”,以表情带动受众想象全身心投入的舞者,以动作引导受众欣赏“牵手”、“支撑”、“扶腰”、“同行”、“对笑” ……让受众随着播音员主持人的内心情绪、有声语言形象和副语言视像感受到稿件主人公的音容笑貌,体会到稿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而产生与稿件内容和播音员主持人描绘的情境相同、相近的情感体验。

三、积累联想材料的表象储备,引发创造性想象活动

稿件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活动,是播音员主持人根据稿件的写作目的,在稿件相关文字材料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再造想象活动。

形象思维活动是人利用已有的直观形象通过想象来完成形象塑造时经历的思维过程。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常见形式,它反映了事物的相互联系。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对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整合的过程。联想是回忆性的,想象是创造性的。其中,创造想象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力创造出新的形象,再造想象指根据词语和条件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某一事物的形象。例如,文学家以直观形象来构思作品的篇章结构,想象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完成写作任务的材料,艺术家则通过具体形象去表现某种观念、思想,这是创造想象的过程。播音员主持人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的形象思维过程是通过稿件中相关的文字材料来完成的,播音员主持人运用形象思维凭借书面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唤起经历中的形象记忆,再以反映稿件观念、思想的具体形象作为语言表达的依据,属于再造想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需要联想作为原料,没有相应联想材料的表象储备,就无法实现以再造思维方式体现的创造性想象。表象储备是形象思维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表象储备越丰富,形象思维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形象思维不仅依靠已有表象的数量,也依靠已有表象的质量。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直观材料越丰富,利用形象思维想象出来的内容就越生动、越具体,可以说,表象是形象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例3】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播音员主持人如果平时就对黄鹂、翠柳、白鹭、雪山等形象有深刻记忆,有了这些表象材料的储备,那么朗诵这首杜甫的《绝句》时就会受到这些表象的感官刺激,把自己由眼前的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寄托浓郁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从而调动起播讲欲望和情绪。

由于每位播音员主持人表象储备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同,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向受众传递的画面和形象就会有所不同。播音员主持人要运用表象储备获得以再造想象为特点的形象思维能力,首先平时应多积累多学习,扩大知识面,增加表象储备,多接触各类知识,做知识的杂家;另外还应多积累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某些直接的心理和肉体体验是没有相关经历的人无法直接获得的,即使可以通过图文影像等方式获得间接体验,但与直接获得的体验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比如,亲自爬过雪山和只看过雪山图片的人在对雪山的认知和感受上就有本质的差别,亲自爬过雪山的人对雪山周围的温度、天气有直接的体验,在运用有声语言描述雪山的时候就比只看过图片的人更加生动。【例4】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如果朗诵这首古诗的人没亲临过庐山瀑布,或者只看过别的一些规模较小的瀑布甚至只看过一些瀑布的图片,那么“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是无法准确感受到的。每个瀑布都有其特殊性,比如高度、宽度、水流量、发出的声响,甚至水花溅到人身上脸上的感觉,都会有所不同。庐山瀑布不是公园里的人造景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身处其中或见过其他规模较大的真实瀑布,才能感受到它的壮丽气象和雄伟气势,感受到和诗人观赏瀑布时相近的震撼、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才能让受众通过有声语言感受庐山瀑布那衬托在紫烟缭绕的香炉峰上的耀眼光泽,幽静山谷中惊心动魄的轰响,伟大诗人李白的志趣和愿望,特别是他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解放区老播音员康普曾回忆说:“记得在四五月间有一篇稿子,讲的是北平解放前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并在中南海门前静坐示威的那段历史,由于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我在播音时精神比较集中,感情也比较真挚。后来收到了听众来信,说稿子播得清楚,语言的节奏紧凑而有力,像是放出了一排排小钢炮,希望播音员继续努力。”由于康普曾“亲身经历”过学生游行,所以在播讲稿件时,感情就比较真挚,表达也获得了听众的认可,这就是直接体验带来的真实感受。

所以,播音员主持人要有自己的表象储备库,这个储备库越大、越详细,对于稿件有声语言表达形象思维的运用就越有好处。

第二节 形象思维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理解是基础

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的理解是展开形象思维活动的基础。

把稿件的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声音符号时,播音员主持人要充分调动思维,全面体会稿件的内涵,以表达出稿件书面文字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有声语言表达与稿件书面文字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播音员主持人不能满足于字形与字音的简单对应,造成“照本宣科”式的读字或“见文生义”式的解读,而必须在稿件目的和中心思想的引导下展开思维,完成有声语言创作。

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思维活动应与逻辑思维活动并举和并重,要通过对稿件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达到领悟稿件表现的事物本质的目的。在此引导下,通过表象、想象、情感渗入的形象思维,在头脑中产生生动具体的形象,从而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强烈的创作愿望。

如果不理解稿件,就谈不上思想感情的运动,更谈不上对稿件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所谓的“播音主持”至多只能是低水平、浅层次的语言符号转换,是一串串不解其意、不明其理、令人费解误解的语流,不能达到有声语言表达的目的。【例5】海燕高尔基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蹿,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是一首歌颂崇高革命理想、洋溢炽烈革命激情的战歌。作者赋予大自然以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景物的雄伟壮丽,喻示革命斗争的严酷激烈,以此烘托出既勇猛坚强又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英雄气概。

我们试着从作品对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等海鸟以及大海、狂风、乌云、暴风雨等背景的文字描写中,联想它们的原型,想象它们的形象,进而理解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把握稿件的主旨。

理解了稿件的内容,了解了稿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形象思维活动才有了依据。要了解清楚稿件中的人物、地点、时间和具体事件,才能根据这些情况展开想象。

二、感受是关键

感受,要遵循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的一般规律,即播音员主持人在受到稿件内容刺激后产生的心理活动对有声语言表达的促进作用。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播音员主持人在受到稿件书面文字内容的刺激后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不应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更要努力去感受其中所蕴涵的生活本质,使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比稿件书面文字本身有更强的直接可感的效果。感受稿件书面文字所蕴涵的具体、深刻的内涵,是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关键。

感受能在稿件书面文字及相关语境的综合作用下得到深化。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播音员主持人一方面要把握书面文字的含义,另一方面还要关照语言环境,理解由书面文字呈现出的稿件整体内涵,使感受更准确、更深刻。

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感受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意思。感之于外,就是通过稿件的书面文字符号,感觉到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且形成感官刺激。这些刺激促使播音员主持人通过调动与稿件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表象储备获得心理体验,哪怕没有完全相同的直接经验,也可以移用相似的经验。例如,虽然现代人没有经历过大型战争,但通过阅读稿件中表现战争的书面文字,在记忆中搜索观看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参观军事类博物馆等留下的印象,仍然能够形成对于战争的感受和体验。有了这些心理体验,就能根据书面文字提供的情景展开形象思维活动,这种在心理上引起的变化就是“受之于心”。【例6】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最为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存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虽然我们与史铁生没有相同的经历,但依然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痛苦、奋斗、母爱等经验,并运用到对这篇稿件的表达中。

三、表达是根本

播音员主持人处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的最前沿,广播电视中播出的稿件是采编人员劳动的成果,但要将稿件加工成为适宜播出的形态,则必须经过有声语言表达的环节,这个环节是广播电视媒体与受众交流最直接的一环,也是最后的一环,这说明了播音员主持人在广播电视传播系统中的地位。

从稿件的内容和形式出发,在“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中,达到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的统一,达到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语言形式与体裁风格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实质,这一播音主持创作的正确道路揭示了表达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链条中的作用:表达既是有声语言创作的结果,也是实现有声语言创作目的的归宿。

有声语言表达和理解、感受的过程又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没有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就不会有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没有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理解、感受也会成为无用之功。

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的形象思维是理解、感受的一部分,有声语言表达的效果与形象思维的关系也是如此。形象思维的展开为有声语言表达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心理感受活动,有声语言表达则使这种心理活动化为实质性的创作过程;同时,有声语言表达过程又反过来活跃形象思维,促进形象思维更好地展开,保持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心理依托的持续性和不断深化。

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播音员主持人以书面文字为依据展开的形象思维要积极、敏锐,把书面文字变成播音员主持人自己要说的话,并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传递给受众,做到情声和谐。【例7】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词语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则表明了经历的漫长岁月。有声语言表达中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运用相关技巧,表达“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第三节 形象思维活动的具体方法

自然、流畅的稿件有声语言表达应该使身体、心灵和形象思维协调一致,这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丰富的阅历才能逐渐形成。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有如下一些途径:

一、整体把握稿件

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展开形象思维,首先要对稿件做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感知稿件全貌,领会稿件要领,理清稿件结构,使稿件内容的整体轮廓、表达的重点和感情色彩等都十分明确,做到心中有数。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刚刚接触稿件时,播音员主持人往往会很自然地生发出有关生活经历、书本知识、各种见闻等的联想,随着准备稿件的深入,把握了稿件的全貌、结构和要领,才能使这些联想在理解的引领下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最终质化为想象,这一思维过程就是从稿件内容和形式出发的创作思路,这才是稿件有声语言表达需要的形象思维。

由稿件引发的真实情感反过来还能为想象定向。播音员主持人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要掌握想象的方向和范围,明确稿件的写作目的不但可以把握住稿件的重点,使有声语言表达内容深刻,中心思想鲜明,有时代气息,缩短与听众的距离,还能引导感受的重点和方向,不见词生意、见字生情、游离偏移,而是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以重点词语、段落、情节、观点为线索,展开想象活动。

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的想象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获得,但不能被表象所束缚,要把握住想象的整体方向。如稿件的整体感情色彩是欢快的,那么稿件中起对比作用的悲伤的内容就要“点到即止”,不要面面俱到地一一展开,以免破坏稿件的整体感情色彩。正因为如此,播音员主持人要依据稿件的目的来指导对稿件的想象,避免漫无目的的胡乱联想。例如,在稿件《腊八粥》中,如果不从稿件的写作目的出发,就容易对抗战时期的苦难随意联想,而稿件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母亲和周总理的怀念,却无法呈现,甚至被胡乱、过多的联想导向另一个方向。

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的形象思维展开中,只要想象的内容能唤起情绪记忆即可,不可过细、过全、过于真切,它只是对真实事件缩小化的内心体验,只是对方位、区域的抽象想象。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很多情绪只是一瞬间的爆发,如果硬要把所有场景中的全部事件一一细致地想象出来,表达时就会显得壅塞、生硬、拖沓。【例8】腊八粥冰心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这篇稿件记述了作者在新时期过上安定富足日子之后对母亲和周总理的怀念,总的感情色彩是喜悦的,至于其中写到的抗战时期颠沛流离、母亲去世等内容都是为了反衬喜悦之情,突出“忆苦思甜”的效果。如果没分清主次,一味地抒发抗战时居无定所的漂泊之感、表现母亲辞世时的哀痛之情,就脱离了稿件的主旨,与稿件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了。

二、挖掘文字的意义

在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挖掘稿件文字的内在含义也是展开形象思维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可以补充稿件中未提及的内容,充实、丰富形象思维,形成画面。

文字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稿件中所有的书面文字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要从发掘书面文字的意义做起。对于任何一篇稿件都要带着好奇心去探究,不但准确全面地理解稿件,为感受和表达服务,也努力为今后其他有声语言表达积累表象素材、情感体验和相关知识。

稿件的内在含义,在播音创作基础理论中称作内在语,是指稿件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在表演学中称作潜台词,是指戏剧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能领悟出来的语言,是语句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内在含义的挖掘能帮助播音员主持人把稿件书面文字变成自己要说的话,并让思想感情运动起来,是提示播音员主持人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的重要方法,也能达到培养和开发播音员主持人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具体训练中,这种方法有点类似于我们小时候做的“过家家”游戏。【例9】小毛驴(童话)

发掘每篇稿件书面文字的含义,可以参考这样的提纲:(1)对于这篇稿件的内容我到底知道多少?我是不是都知道了它背后的含义?(2)试着描述稿件中所有的角色。(3)了解和体会稿件中主要角色的心理特征。(4)设想稿件中出现的各个场景是怎样的,室内还是室外?试着用各种细节充实场景,比如颜色、材质、物品形状、植物、动物、环境气氛等。(5)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稿件中的情境或角色?

如例6《秋天的怀念》这篇稿件。按照步骤,首先弄清楚稿件字面的意思,再进一步挖掘稿件背后还表达了什么,也就是稿件的中心思想。作者除了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怀念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作者说“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仅仅只是要交代自己的遭遇和性格吗?类似这些文字背后的含义都应该了解透彻。

接着,试着描述稿件中出现的各个人物。这篇稿件中有“我”、母亲和妹妹三个人物,把各个人物的外形、年龄、性格等描述出来,越详细越好。例如,母亲身形瘦弱,短发,头发斑白,50岁左右,穿着深色的长袖衬衣,很朴素,很慈祥,关爱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伤感。

详细描述完人物形象后,仔细体会人物的心理特征。比如,母亲为什么看到“我”摔东西反而会“悄悄地躲出去”?

然后,设想故事发生的场景。在这篇稿件中,场景应该是“我”的房间,可以大胆想想一下,房间刷得雪白,里面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张床,书桌正对着窗户,桌上还摆着一台收音机……轮椅在整洁的房间里显得格外不协调。在仔细想象后,体会“我”生活中的孤独、寂寞和空虚。

最后,再考虑如何根据以上想象去寻找与之相应的表达方法,而这些表达方法又如何具体地体现这些想象。

在这篇稿件的有声语言表达中,如果只根据母爱或者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这样单一的基点去表达,就会显得肤浅、粗糙,要想把握住稿件励志的内涵,就要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充分想象,找到有声语言表达的落脚点。

三、副语言配合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用丰富的副语言来补充甚至代替有声语言的表达。比如,想要说明一个地点,用手指向那里即可;一个人耸肩,表达的是一种无奈的情绪。在生活中,我们基本找不到完全不使用副语言来进行表达的人,尤其说话声音不畅或者语言不通时,人们的副语言表达就越丰富。

可以做一个试验。首先,找一个你熟悉的同学,看看你们两人完全不用肢体语言能交流多久,交流是否跟平时一样顺畅。然后,再使用与表达内容完全相反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比如说到高兴就皱眉,说西就指东,看看是什么效果。

这个试验能很直观地体现副语言在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情感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这个试验也能发现,副语言能帮助提高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力,使人们通过视觉来辅助听觉理解、感受表达内容。所以,副语言能协助我们培养和开发形象思维能力。

可以选取一篇稿件,最好包含多个角色的对话,儿童故事也可以,先用肢体语言配合有声语言,再用眼神、表情配合有声语言,最后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副语言配合不同角色的不同声音表达出来。【例10】小马过河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过河》是一篇包含多个角色的儿童故事,在对其进行有声语言表达时,为了区分角色,增强表达效果,要对各个拟人角色进行想象,然后根据自己想象出来的角色形象设计不同的声音表现形式。在这篇稿件中,有老马、小马、老牛和松鼠这几个拟人角色,我们可以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和体型等来描绘角色形象,设计角色声音的表现形式。根据稿件内容我们得知,老马是小马的妈妈,可以设定为成熟的女性,年龄在40岁左右,性格温柔;小马可以设想成一个活泼的小男孩,年龄在10岁左右;老牛是一个健壮的伯伯,爱护小辈,老实诚恳,年龄比老马稍长,在50岁左右;小松鼠是一个胆小的小女孩,年龄与小马差不多,可以设想成小马的好朋友。我们在对角色进行想象的过程中还可以更具体一些,例如角色的穿着和神态等,角色形象越丰富、越具体,我们依此设计的角色声音就会越生动。在训练阶段,可以模拟各种动物的形象和叫声,以不同的表情、姿势和音色,夸张地“表演”出来。

这样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再根据实际有声语言表达的要求,在保持住声音表现力的同时注意分寸感,保持副语言配合的同时注意有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就能获得生动的表达效果。这种训练方法,不但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甚至还能帮助播音员主持人形成有声语言表达的特色。

第四节 形象思维能力的延伸训练和练习材料

一、用内容较为单纯的描写语句和片段进行练习(一)描写声音、颜色、气味、感觉的语句【例11】它(月亮)的面色变化着,从红色变成橘色,变成金色,再变成冷黄色。它似乎是从暗淡下来的大地中吸取着光明,因为随着月亮的上升,下面的山峦和山谷变得越来越黯淡无光。当月亮脱离了地平线,胸脯丰满浑圆,带着象牙色的清辉独自挂在那里时,山谷已成了这副景色中的一些深深的阴影。(彼得·斯坦哈特《初升之月的魅力》)【例12】岛上树木葳蕤,将一个个岛子染得葱绿。树木上面是银白的水汽,笼盖得岛子仅剩下葱绿的边缘,这样,青蓝色的乌苏里江面上就显现出一个个葱绿的圈子,好像深蓝的天宇上无数的精灵同时表演藤圈舞。在岛和岛之间,可见水下已有泥沙的淤积,如同浑黄的链条一样,要把一个个圈子系住;而一旦被系住,江心就会出现新的岸。(贾宝泉《鹤舞水云》)【例13】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啯——啯——啯”的啼鸣声。鹤群发现可怕的苍鹰便互相报警,彼此关照。(江口涣《鹤》)【例14】蛐蛐,嚁嚁嚁嚁,无休止地叫;青蛙,咕呱咕呱地鸣。(刘泽民《月夜》)【例15】每天散步路过,我总是去买一个售价6元的馒头,刚从蒸笼取出,圆满、洁白、热腾腾的,充满了麦香。一边散步回家,一边细细品味一个馒头,有时到了忘我的境地,仿佛走在广大的小麦田里,觉得一个馒头也让人感到特别的幸福。(林清玄《一粒米,一亩田》)(二)相对完整的、具有特定场景的、描写空间的片段【例16】永远的蝴蝶(片段)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教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呐。”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

这篇稿件描述了樱子撑伞过马路被汽车撞倒、路人围观的情节,这一情节发生在实际生活中少说也要三至五分钟,但如果抻得支离破碎,传递给受众的感受也会断断续续。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形象思维,按压缩的时空处理有声语言表达,也可以达到生活真实的艺术再现。【例17】在岔路口停住了脚步,岔口右面是从前的监狱,阴森森的,和松林只隔着一道挺高的尖木栅栏。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例18】姑姑家的故居在红门寺山南,周围一圈怪石林立的山,南北一条白亮亮的溪。他们的故居坐落在小溪的东畔,高高的土墙围着三间正房,两间厢房,两件敞篷,独成一个孤零零的院落。晚上,人们吃罢饭,习惯地陆陆续续走出来,聚到溪畔的柳丛边。(刘泽民《月夜》)

对方位和区域展开形象思维,训练空间感受,应能在脑海中形成连续不断的、活动的画面。任何景物都是在动静和远近的对比中呈现的,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表达练习,来体验不同场景中景物动态、静态和距离远近的不同变化,再由此体会人物的心情或作者对于景物、对于生活的具体感受。(三)描写感知觉、真切感受的片段

选择那些有利于通过日常生活积累来调动生理、心理反应的片段(比如,冷热的感觉或者凉风拂面的感觉)加以练习,以此引发真实的内心感受,再把自己的内心感受上升为符合稿件内容的情感体验。【例19】医院真不是好地方,我待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开始烦躁。满眼都是惨白,充耳全是呻吟。仔细分辨,似乎还能感到墙角射出的丝丝阴气。我把目光投向窗外,想从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找出勃勃生机。然而,除了高墙与红瓦,连一点绿意也看不到。终于受不了这种压抑,在没有等到朋友和他父亲的时候我逃出了医院。(张枫霞《背着父亲去看树》)【例20】站在船头,我看到了巫峡内凶险激荡的全景:头顶是团团上下翻腾,犹如硝烟与浪涛般的黑色灰色、或厚或薄的乌云,压得低低的,低到仿佛到了船顶,挟风裹雨、匆匆忙忙地扑向船来;下边是浑黄浩荡,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拍动着,煽动着,因而变得愤怒不可遏的江水,从峡谷极远处,呼啸着,旋转着,撞激着,溅起老高老高的浪花,万马奔腾般冲向船来。在乌云的压挤下,在江水的冲击下,钢铁的轮船颤抖着,蹦跳着,仿佛畏惧般驻足不前。我不由地紧紧抓住身旁的舷梯,眯着眼睛,承受这预料之外的考验……后来,我便可以坦然些地把目光移向两边雾蒙褚黑的山峰,试图透过飞速移动的蒙蒙雾岚看到巫山之女痴痴等待的阳台,看到亭亭玉立、美丽绝伦的神女……但是,一切都是枉然……在认真仔细的注视搜寻中,凭借屹然不动的阴冷山峰,我忽然发现,轮船在痉挛抖颤、上下颠动、左右甩摆中,正在冲破乌云淫雨的高压,冲破浪滚江水的拦阻,顽强地、不屈不挠地向前移动……(邹海岗《难忘巫山云雨》)【例21】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张兰华《父亲与家》)(四)描写不同人物神态、心理和活动的片段

平时多观察各种职业、性格的人,积累形象思维的表象,在表达时应用到不同的人物身上去。【例22】我大哭着喊妈妈。只见妈妈眼含泪水,哆嗦着嘴唇努力抑制着自己,然后猛地转过身去。妈妈实在是不忍心看到这一幕。(樊瑾《又到槐花飘香时》)【例23】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朱自清《背影》)【例24】“要不——摔跤。”“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了。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厦摔?”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恃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鹞(qiān)架似地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地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徐光耀《小兵张嘎》)

二、对稿件总体把握能力的训练

利用概括描述事件、场景、情绪、氛围的片段,训练对稿件的总体把握能力。【例25】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显得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最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老舍《二马》)【例26】湖水静静地横在下面。水底现出一个蓝天和一轮皓月。天空嵌着鱼鳞似的一片一片的白云。水面浮起一道月光,月光不停地流动。对面是繁密的绿树,树后隐约地现出来假山和屋脊。这一切都静静地睡了。树丛中只露出几点星子似的灯光。湖水载着月光向前流去。但是琴的眼光被拦住了:两边高的山石遮掩了湖水,仿佛那里就是湖水的界限。(王梓夫《幸福你在哪里》)【例27】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鲁迅《雪》)

三、迅速调动思想感情的训练

在综合练习前面几步的基础上,再对完整篇章进行练习,练习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新闻稿件。练习时应在理解稿件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日常生活的积累充实和丰富词语感受,迅速调动起与稿件相应的思想感情,训练运用形象思维调动思想感情并使之处于运动状态的能力。【例28】落花生许地山

四、 练习材料【例29】桂林山水歌贺敬之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呵!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呵,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室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春光万里到故乡。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意满怀呵,情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呵!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桂林山水歌》既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诗句既抓住了桂林山水的自然特征,又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到过桂林的人在朗诵这首诗时,应在赞美祖国的基调下展开形象思维,将桂林美景化作优美的语言;即使没去过桂林的人,诗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写也会引导我们调动经历中的美好联想,在想象中展现桂林山水的美。【例30】济南的冬天老舍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的算个宝地。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地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例31】高山上,女老师的孤独与幸福重庆市开县白泉乡群岭村校是全县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村校之一。海拔1700米的山梁上,一间破旧的土墙教室,两边的陡坡延伸至让人恐惧的深谷。从镇里到这里,要走4个小时山路。以往的老师,没有谁在这里待上过半年。2006年夏,没教师愿去群岭村校,中心校号召老师报名。最后报名的,竟只有时年49岁、在中心校任教的王洪春。开学前,王洪春让丈夫刘权明先上山看看。刘权明回来后,久久没说话。王洪春说:“只要有路,我就能爬上去。”听了妻子这话,刘权明开始默默为她收拾上山的行李。开学头一天,夫妻俩背着东西,早上8点从家里出发,下午2点才走到学校。来到学校,王洪春愣住了。30平方米的教室被隔成两间,一间是教室,容纳两个年级的复式班,一间是老师卧室兼厨房。教室里,3只脚的课桌就有6张。一个没有门的厕所,中间挂了条麻袋分出男女。最近的村民住在半公里外的山下。这个复式班由幼儿班和3年级组成,一共23人。中午放学后,王洪春要生火为孩子们热午饭,或和他们一起吃方便面。刘权明每次上山看望妻子必带的东西是,一箱30包的方便面。刘权明算了算,妻子到群岭去的一年半,他送去78箱方便面。群岭山上,每年冬天两个多月大雪封山。王洪春从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一脚踩下去,没至小腿。水管都被冻住了。”没有水,她就将干净点的雪放在锅里,融化后做饭。“这些都可以忍受,只有恐惧,我无法战胜。”王洪春从小怕鬼,从不失眠的王洪春成了习惯性失眠,直到现在还常需吃安眠药才能入睡。一年半吃了多少瓶安眠药,她已经记不清。在群岭村校待了一年半,王洪春最盼望的就是周末,或者她回家,或者丈夫来看她。“每次离家,我都要送她很远,直到看不见她的背影。”刘权明说。上初一的小女儿刘丽是王洪春最愧疚的人。她永远记得有个周六,大雪封山,她无法回家。远远地,她就看见山下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艰难地往上攀爬。“妈妈!”老远,王洪春就听见女儿带着哭腔的声音。她冲下山去,哭着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妈妈,我知道你一个人很寂寞,我是瞒着爸爸来陪你的——爸爸做的菜一点不好吃,我好久没吃过你做的饭菜了。”王洪春觉得自己欠女儿太多。“孩子对读书的渴望以及村民的热情,是我坚守下来的最大动力。”说起淳朴的山里人,王洪春很感动。一开始,住得最近的村民尹周碧每晚会来陪她聊天。尹周碧说,“没有哪个老师像她这么负责。”一次,一位90多岁的老大爷来到学校,放下一堆柴禾就走了,王洪春不知道大爷的名字,只知道他的家在大山的另一面。还有86岁的陈银秀婆婆。“她的一双脚只有我手掌大,但她用这双小脚从山下的家里出发,给我背了一背篼蔬菜、鸡蛋、腊肉。走了整整半天。”王洪春知道,村民们是盼望这所学校能办下去,希望她不要走。常有孩子说“王老师是世上最好的老师”,每每这时,王洪春就觉得自己付出再多,也值,这种幸福感来自于骨子里。正如她教孩子们唱的那首自己写的歌一样——“有过伤痛,更有美梦,平凡人生把握每一分钟,历经艰辛才会换来真的笑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稿)

第三章 稿件表达的对象交流

内容提要

△对象交流是指播音员主持人设想和意识到受众的存在和反应,从人际互动的层面假想受众的心理需求、愿望和情绪等,并为之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其处于运动状态。广播电视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要与想象中的受众进行交流。

△广播电视传播的虚拟性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把握住 “目中无人”情况下“心中有人”的状态,担当起传播纽带的职责。对象交流是传受者之间沟通的必然,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有调整语言状态和表达方式的能力,在仿人际互动的“呼应”中锻炼对象交流的技巧。

△对象交流能力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必备素质之一。现场有嘉宾和受众时是现实语境的双向传播,有互动和呼应;现场无嘉宾和受众时是虚拟语境的单向传播,播音员主持人也要根据节目定位、稿件内容、受众群、接收方式等进行对象交流。在拟态交流时应积极调节自身,吃透稿件内容,并在有声语言表达中适当 “倾听”。在互动交流中注意语言规范,条理清晰;充分准备,尊重为本;副语言辅助,把握分寸。另外,要注意克服念书式、自言自语、表演式、不稳定和毫无变化等错误表现。交流引发的广泛性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真诚相待,广交朋友,成为“杂家”。日常生活中与朋友交谈时,如果朋友听得津津有味,你会更有愿望说下去,并说得更精彩、更生动;如果对方毫无反应,你便会不自觉地没了激情,不愿继续说下去。这告诉我们,交流需要对象,需要反馈。

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往往要在未必真正有受众在场的情况下完成有声语言表达,而作为广播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主体,播音员主持人又需要且必须与受众进行交流。在没有受众在场的情况下,播音员主持人仍然要像有受众在眼前一样,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精彩地进行有声语言表达。这是由广播电视媒体言语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对象交流是指播音员主持人设想和意识到受众的存在和反应,从人际互动的层面假想受众的心理需求、愿望和情绪等,并为之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其处于运动状态,如同面对面地与每一位受众进行交流一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坦言,“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

广播电视媒体言语活动的特殊性,体现为交流对象具有虚拟性,交流过程需要呼应反馈,交流引发具有广泛性。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的交流、沟通问题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好的大问题,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必须做到与想象中的受众进行想象中的交流。

第一节 交流对象的虚拟性

一、虚拟性要求“目中无人,心中有人”

广播电视媒体单向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传播具有虚拟性。身处广播电视传播前沿的播音员主持人,要把握住 “目中无人”情况下“心中有人”的状态,才能担当起传播纽带的职责。

无论是广播节目还是电视节目,节目制作时大多数并没有受众在现场参与,但是,受众在收听收看节目时,却能够感觉到播音员主持人就像在自己面前一样,语言表达真诚,富有感染力,情绪饱满,将浓浓的人情味化入有声语言表达中,以声动人,以情感人,以特有的亲和力吸引受众,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应当注意的是,根据节目的性质和内容,交流对象的虚拟性可能是一对一,也可能是一对众。(一)一对一

在生活化、口语化、具有贴近性的节目如专题、服务类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往往将交流对象虚拟为一对一,例如和农民朋友谈保秧灭虫,语言需要亲切、通俗,如同唠家常一样,拉近与交流对象的距离。对于对象明确、交流针对性强的节目,如针对女性的《半边天》节目、针对老年人的《夕阳红》节目、针对农村地区受众的《金土地》节目、针对少年儿童的《小喇叭》节目等,尤其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调整好与受众的交流状态,做到一对一交流。【例1】亲爱的小朋友,你好!我是××姐姐,在咱们节目一开始呢,我还是先给小朋友们说一件新鲜事吧。你知道鱼类也打呼噜吗?据国外媒体报道,新西兰的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海底世界并不安静,鱼类能够发出各种声音来相互交谈,它们会发出呼噜声、啾啾声或者呯呯声来传达它们的信息,达到交流的目的。(2010年7月26日“中国之声”《小喇叭》节目)

这类语言表达是典型的一对一交流,尽管交流对象是虚拟的,但交流状态要积极、热情,以感染小听众。(二)一对众

在时政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等带有宣读、播报色彩语体的有声语言表达中,播音员主持人假想的交流对象多为一对众,特别是一些导向性明显、针对性强的节目,交流对象的范围可以笼统些,一对多、一对众的交流更加符合表达的需要。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等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例2】解放军总政治部日前发出通知《坚决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进一步做好抗洪救灾中政治工作》。通知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坚决用胡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统一官兵思想,持续激发官兵抗洪救灾的旺盛斗志,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活动,坚决打赢抗洪救灾这场硬仗。(2010年8月6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这则新闻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出,政策性、针对性、指导性、方向性较强,语言表达的对象要笼统一些,宜采用一对多或一对众的交流状态。

二、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三种方法

广播电视传播的虚拟性,既为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的交流带来了困难,也为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的交流提出了要求。从根本上讲,应对广播电视传播活动虚拟性的方法,就是要心里装着受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受众。

广播电视传播虚拟性的特点,使播音员主持人大多数时间不能直接或立即收到受众的反馈,但是在有声语言表达中还要做出有反馈的回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构成说与听的双向交流。要做到与受众的交流,就要想法设法弥补广播电视媒体收不到反馈的缺陷,因此必须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

如何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呢?总体来说,主要应把握三种方法:(一)从心态上进行调整

播音员主持人在演播室里看到的只是不会说话的机器,如摄像机、提词器、话筒、调音台等,眼中并没有受众。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必须从心态上进行调整,这是应对交流虚拟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心态调整好了,才能有感而发,声由情出,情随声动,声情并茂,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例3】(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2010年7月23日《海峡两岸》节目)《海峡两岸》是面向台湾地区观众播出的节目,它有特定的对象和收视人群,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熟知对象情况,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站在受众的立场,满足他们要求沟通的愿望,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这个节目,播音员主持人要调整好心态,将海峡两岸的热点传达给受众,将两岸民意讲出来。(二)从声音状态上进行调整

播音员主持人可以根据不同节目的收听收视对象,调整自己的声音状态。如播少儿节目时,语言要充满童趣且形象化,声音样式上、感情呼应上、吐字清晰度上,都要与面向成人的节目有所不同,时时处处照顾到小听(观)众的反应。播老年节目时,语速可以适当放缓,吐字尽量清晰,并调整到适合老年人收听的声音样式上。播对台节目《海峡两岸》时,语言要亲切、含蓄,把握住“润物细无声”的“小雨”状态,滋润台湾同胞的心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客观传播中将倾向性寓于其中。【例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0年7月12日《小喇叭》节目)

这篇稿件的有声语言表达要注意收听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应突出口语表达的样式,不能照本宣科,语言尽量亲切自然,拉近与小朋友之间的距离。(三)以起伏变化进行调整

播音员主持人根据稿件的具体内容,能动地接受稿件刺激,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这种思想感情越是到位,就越需要借助有声语言的起伏变化体现出来。【例5】(2010年7月12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稿件中,事件本身的经过是比较紧张的。首段介绍比赛的结果;重点在第二段,紧张、急促的起伏变化和出人意料的有声语言语流应贯穿始终,突出“撕破”、“化解”、“挡出”、“打进”等重点词语,用起伏变化体现动感,牢牢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第三段是背景材料,放慢语速,给受众以深刻印象。

第二节 交流过程的呼应性

一、呼应性是交流过程的需要

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表达中,播音员主持人必须依靠与受众的交流过程来引发传受之间的呼应。对象交流能力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必备素质之一,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心里要始终装着受众。如果没有对象交流,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就失去了支点,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节目又何谈吸引人、感动人、说服人?

要进行对象交流,播音员主持人就要感觉到受众的存在和反应,并对在想象中与自己呼应的受众进行分析和设想,确定节目的目标受众和核心受众。对受众的分析和设想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所谓量的角度,是指要分析受众的性别、年龄、学历层次、职业等情况;所谓质的角度,是指受众的心理、素养以及节目制作的环境、气氛等因素。一般认为,质的方面是最根本的。比如,《新闻联播》和《大风车》的对象交流是不同的,《经济半小时》和《艺术人生》的对象交流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国宝档案》和《鲁豫有约》的对象交流更是迥然不同,播音员主持人要根据节目定位、稿件内容、受众群、接收方式等进行对象交流。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表达中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的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现场既没有嘉宾也没有受众直接参与的新闻播报类、新闻评论类节目,如《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第一时间》、《新闻1+1》等,这种交流是间接的、虚拟的;二是在现场与嘉宾和观众面对面交流的谈话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如《艺术人生》、《鲁豫有约》、《小崔说事》、《非你莫属》、《星光大道》等,这种交流是直接、现实状态和间接、虚拟状态的复合形式。

在现场没有嘉宾和受众时,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是“独白言语”,在言语过程中没有直接呼应语言和现场呼应反馈的“刺激”,是虚拟语境的单向传播。虚拟语境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一种常态语境,即播音员主持人面前没有交流实体,传播对象不在眼前。在面对面的有声语言交流中本应具有的鲜活的交流感,就可能因为交流对象处在虚拟状态下且播音员主持人欠缺经验而寻找不到,这就导致有些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变成了毫无对象交流感的“背词”、“自说自话”。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有调整语言状态和表达方式的能力,在仿人际互动的“呼应”中锻炼对象交流的技巧。

在现场有嘉宾和受众时,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的呈现状态是“对话言语”,是现实语境的双向传播,在与现场对象的交流中有互动和呼应,有来有往。同时,播音员主持人还要照顾到不在现场的电视机、收音机前的受众,这种语境实际上是一种复合语境,也就是说与现场嘉宾和受众的交流是真实的,而与场外受众的交流则是虚拟的。这在一些主持人节目中很常见,如一些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有面对现场嘉宾的,也有面对现场观众的,还有面对电视机前广大观众的,交流的指向根据节目进程不时转换。它即使在稿件表达的状态下与现场观众的交流也是真实交流,同时以拟态交流的形式面对电视机和收音机前真正的受众,是多种交流形式的复合和交叉。

无论有现场嘉宾、受众作为谈话对象,还是现场只能面对摄像机、提词器,播音员主持人真正的交流对象都是电视机、收音机前的受众,必须善于设想受众的存在,以有声语言为载体与想象中的受众进行交流、沟通、呼应。这种与对象交流的能力,不因现场受众和嘉宾的存在而变得容易,也不能因现场没有嘉宾和受众而有所忽视。

二、呼应性的突出特征

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交流过程中的呼应性是传受之间沟通的客观要求。有声语言表达中对象交流的呼应性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语言表达体现呼应性

大凡能调动受众思维、引发受众共鸣的有声语言表达都有很强的呼应感,这是表达中对象交流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播音员主持人心里时刻装着受众,感觉到受众的存在,希望与受众互动交流起来,当这种心理需求物化为有声语言时,声音状态就会显得主动、积极、热情,带有对“反馈”的回应感。(二)表达的变化体现呼应性

体现呼应性的有声语言表达在音色上富于变化,声音状态随着稿件内容的变化和交流意识的强化而丰富,避免了长时间、同一频率的“喋喋不休”,有利于改变伴随性收听中的游离现象,变受众的非有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使受众处于持续的关注状态。表现在有声语言表达上,声音状态显得亲切流畅,动感强烈,自然生动,得体大方。

三、不同传播环境下获得呼应性的途径

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类型、样式等差异较大,播音员主持人在不同媒体环境、不同类型、不同样式的节目中进行对象交流的途径是不同的,其呼应性的体现也呈现出不同面貌。在没有嘉宾和受众在现场的情况下,要在拟态交流环境中进行对象交流,在有嘉宾和受众在现场的情况下,要在复合型的交流环境中进行对象交流,但两者主要的交流对象都是电视机、收音机前的受众。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在想象受众存在、与想象中的受众进行交流的同时,还要学会在不同环境下进行对象交流、获得呼应性的方法。(一)拟态交流时呼应的获得

所谓拟态交流呼应,通俗地说,就是在模拟交流的状态下进行交流,想象传受之间的呼应。它是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表达中面前无受众的情况下,与想象中的受众进行呼应的有效方法。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1. 积极调节交流主体自身

对象交流的主体是播音员主持人,只有播音员主持人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控好自己的心理、情绪、表情、语态,才能化“目中无人”为“心中有人”。积极调节交流主体自身是一种心理技巧,它能帮助主体通过想象产生与受众的“心理交流”和呼应,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情绪、愿望、要求,并体现为反馈信息。

2. 吃透稿件内容

播音员主持人对有声语言表达的依据——稿件、提纲、主持词的意思要吃透,真正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要把握话题的层次、主旨、意图等,变“要我说”为“我要说”,通过深入、细致的备稿过程,准确及时、高效率、高质量地诠释“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运用恰当的有声语言形态表达稿件,引发受众的心理共鸣。这是实现对象交流呼应的有效途径。

3. 表达中适当“倾听”

如果播音员主持人不懂得“倾听”的艺术,在现场没有受众的情况下,面对话筒、镜头喋喋不休,认为只有不停地说、语言没有断歇,才能显示出自己准备得“充分”,这就犯了有声语言表达的大忌。有声语言表达是一种对象交流,有呼应的内涵,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有倾听意识,给受众以反馈的时间。尽管很多时候不能直接得到受众的反馈,但播音员主持人要在想象中预测受众或赞同、或疑惑、或犹豫、或支持、或否定的反应,运用适当的声音停顿技巧表达出感应、询问、关切、倾听的态度。留有交流空间的有声语言表达比起毫无交流想象空间的有声语言表达更能让受众接受,要让受众感觉到传播者是在为他们着想,给其思索的时间。这样的有声语言表达,才能取得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得到受众的认可,强化传播的针对性,增强拟态交流的呼应感。(二)互动交流时呼应的获得

所谓互动交流,就是播音员主持人在真实的人际交流状态下与现场嘉宾和受众进行的交流。相对于拟态交流呼应感的获得,表面上看互动交流的呼应感显得相对容易把握,但是这种互动交流是相对的,广播电视有声语言表达的主要受众是电视机、收音机前的受众,说到底,即使在播音室或演播间中存在互动交流,播音员主持人的主要交流状态仍应是拟态交流,即与想象中的交流对象进行想象中的交流呼应,不能顾此(互动)失彼(拟态)。另外,毕竟在播音室或演播间里进行的是互动交流,这就要抓住互动的特点:一是操作性强;二是接近生活常态;三是形成互动呼应,要以互动交流带动拟态交流,使呼应变得直接、现实。

那么,如何在互动交流中有效地实现呼应呢?

1. 语言规范,条理清晰

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要实现为大众服务的目的,就必须有逻辑性,条理清晰,词汇语法规范,这样才便于有声语言为受众所接受。有声语言表达现场复杂的环境使受众的注意力有可能无法高度集中,这就对有声语言表达的清晰度、传播的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由于临场紧张,有声语言表达偶尔出现“卡壳”、“拌蒜”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但是播音员主持人不能降低要求,要苦练内功,避免出现经常性错误,增强语言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和信任,产生呼应和共鸣。

2. 充分准备,尊重为本

播音员主持人在制作节目前,要对稿件内容和谈话主题做充分准备,知道要说什么,什么时候说,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才能引发受众的反应,形成交流的呼应感。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进入积极、稳定、真实、坦诚的有声语言表达状态中,与嘉宾和现场受众的交流呼应也才能游刃有余。播音员主持人要真诚地面对嘉宾和受众,尊重对方才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呼应是相互的,在积极的互动状态下,有声语言表达的对象交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呼应的效果。

3. 副语言辅助,把握分寸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当与交流对象谈话时,对方一蹙眉,就可能表示对谈话内容的质疑或不赞同;对方一翘大拇指,就表示对谈话内容的认同。这些表情、眼神、手势的运用起到了副语言的辅助作用。副语言(paralanguage),主要是体态语(body language),是使用表情或动作(还包括境态语,即与身体相关的环境因素)来代替或辅助有声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电视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经常使用一些手势来辅助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有时不需要说出一个字,却比有声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尽管现在人类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越来越强,但副语言并没有像“结绳记事”那样退出历史舞台,反而“风韵”不减当年,一直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表情达意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副语言的使用一定要恰到好处,过多过滥会让人眼花缭乱,甚至给人装腔作势之感,比如,手势的上界一般不超过对方的视线,下界一般不低于自己的胸部。

四、呼应感不当的表达状态

对象交流的呼应感是激发有声语言表达愿望的需要,是播音员主持人“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状态的直接体现。如果缺乏对象交流的呼应感,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的距离就会拉大,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追求对象交流的呼应感,又可能会出现过“虚”、过“假”、过“闹”的表达状态。目前,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表达的对象交流中,存在的呼应感不当问题主要有:(一)念书式

这种状态是缺乏对象交流呼应感的表现。有声语言表达像小学生念课文一样,稿件中字与字、句与句之间,间隔一致,变化不大,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实际是在“念”,而不是在“播”或“讲”,受众接收时会感觉味同嚼蜡,枯燥无味,恨不得马上换台。更有甚者,有些播音员主持人会出现“低头念稿,抬头僵笑”的情况,念稿的时候没有必要技巧的支撑,根本顾不上抬头,好不容易一个段落念完,迅速抬起头来提一下颧肌,极不自然的笑容保持很短时间,又回到低头念稿状态。尽管这主要是由于某些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的基本功有所欠缺而造成的,但一些有声语言表达基本功并不差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时常出现这种问题,就是不从稿件内容与形式出发,不顾对象交流呼应感的惯性使然了。(二)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也是一种缺乏对象交流呼应感的表达状态。个别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镜头前似在自言自语,对稿件有声语言表达的处理好像是自己说给自己听,表达没“神”,缺少感情色彩和分量,无法引起受众的收听兴趣,更无法与受众呼应。这种有声语言表达状态在电视节目中还会放大播音员主持人目光呆滞、毫无生机、如同心事重重一般的形象缺陷,观众会疑惑是不是播音员主持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甚至怀疑其表达内容的可信性。有声语言表达中与受众的交流和呼应不单纯是播音员主持人个人的事,往小处说,会影响受众的收听、收视兴趣,往大处说,会影响表达内容的真实性甚至媒体机构的公信力,切不可小视。(三)表演式

个别播音员主持人用类似表演的状态进行真实语境的表达,似乎交流感很强,其实会使受众产生虚假、做作的感觉,反而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呼应。表演式的有声语言表达过于夸张,表达技巧的运用太过刻意和外在,如同蹩脚的“文明戏”表演一样,有声语言表达不自然,表情、眼神、手势等副语言做作,让受众感觉很“假”、很“虚”、很“闹”,反而不能发挥良好的传播效果。所谓过犹不及,以过分夸张的所谓对象交流进行有声语言表达与对象交流呼应感不强的有声语言表达,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不能为受众所认可和接受,传播效果都不会好。(四)不稳定

有些播音员主持人很注重对象交流的呼应感,但在实际有声语言表达中却显得不够稳定。或是时断时续,时有时无,不能贯穿节目始终,例如在呼台号、播“各位听众”时,能够照顾到受众的存在,但播着播着就忘记了受众,变成了自己嘀咕、自言自语,当稿件中再次出现与受众呼应的语句时才又重新想起受众,才又想起对象交流的呼应感这码事来;或是交流对象不统一,随着稿件具体内容的变化而在不同交流对象间游离,这一段设想为向这些人表达,另一段又设想为向那些人表达,虽然有对象交流的意识,但由于对受众设想的不统一,让受众都闹不懂到底是在与谁交流。

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表达的对象交流中,除了明确的目标受众外,还要尽量吸引更多的人也喜欢或选择收听、收看,但这不等于要顾及所有人,或在不同对象间游离。目标受众的明确能保证与稳定的收听、收视群体进行交流与呼应,从而形成节目固定的风格和特点。

有声语言表达对象交流的不稳定状态往往会失去受众,对象交流呼应的不连贯、不稳定、不统一,会使受众失去兴趣,特别是在当今频道资源众多、新型媒体崛起、受众选择余地较大的传播环境下更是如此。(五)毫无变化

个别播音员主持人无论拿到什么稿子,都会以固定不变、稳定一律的对象交流方式作为唯一选择,以不变应万变。无论国际新闻还是体育新闻,无论民生新闻还是娱乐新闻,无论播新闻还是播通讯,无论专题类节目还是对象类节目,全都一个样儿,对象交流的呼应感完全不变。这样的处理同样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且还会凸显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理解、感受的不足,凸显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功力的欠缺。因此,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的对象交流切不可千篇一律,要学会根据具体节目、具体稿件的内容和形式设想具体的交流对象,想象具体对象的存在和反应,与之相呼应,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稿件的精神实质,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交流引发的广泛性

引发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对象交流广泛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总体说来,主要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如果播音员主持人能够有效地实现广泛的对象交流,那么就能极大地提高与受众交流的质量和呼应的效果。

一、真诚相待

播音员主持人要尊重现场嘉宾和受众,礼貌真诚地对待他们,为他们服务。现在,受众参与播出环节的节目越来越多,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也常常要与现场嘉宾和受众的发言、评论穿插进行。播音员主持人不能把参与节目的嘉宾和受众作为道具、摆设,无论稿件表达还是直接交流,如新闻播报穿插专家访谈、知识讲述穿插现场问答、文学作品朗诵穿插现场互动等,都要照顾到嘉宾和受众的实际参与情况,唤起他们的热情。不能让自己充当全知全觉的“导师”和“引路人”,要给嘉宾和受众说话的机会,不无端打断他们的话。与收音机、电视机前的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对现场嘉宾和受众的礼貌相待,都要发自内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礼貌不是外表,不是脸上笑嘻嘻,话说得天花乱坠,要‘诚于衷而形于外’”。

马东在主持《背后的故事》节目时,曾采访过一位双目失明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古灏。在节目现场,马东看出古灏因为不熟悉环境而显得拘谨,便自我调侃道:“我来给你介绍一下我们现场的状况。我坐在你的右边,我是一个胖子,我叫马东。妈妈坐在你的左边。台下有一百多位观众来自长沙的方方面面。我们这个台上有点热,一方面是灯光照的,剩下的热量就是我发出的。所以,你多担待啊!”话音刚落,古灏和观众们都笑了。稿件有声语言表达虽然不如即兴表达那样自由度大,但从中体现出的主持人对交流对象发自内心的关怀和真诚相待是值得借鉴的。有时,在稿件处理细节上的一些“小动作”,如以老年人为表达对象时的“慢一点”,以少年儿童为表达对象时的“拍拍手”,同样能体现出对受众的尊重和以诚相待。

二、广交朋友

为了进行有效的对象交流,为了使设想的对象具体而有所依,播音员主持人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种年龄、各种地方人的不同情况,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常说的广义备稿的一部分。播音员主持人要广交朋友,尽量和各种人打交道,了解更多人更具体的需求,这样在设想具体对象时才能更契合节目和稿件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实现有声语言表达的目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