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误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20:56:06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师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误区

教师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误区试读:

引言

孩子的天性是好学还是厌学?长期的教学观察表明,孩子是好学的。知识的世界魅力无穷,孩子们天生对于学习和进入一个知识的世界充满了惊奇、兴奋,大自然赋予了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只要孩子的发展是正常的,他都会成为一个好学生,长大成为一个好公民。但我们的教育和环境可能会出现误区,没能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条件,或者施与了不恰当的压力,于是出现了厌学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厌学不是他的天性使然,我们更多地要从环境,从家长和教师那里找原因。

针对困扰学生和教师的厌学问题,本书试图进行一次归纳和总结。首先,这种专题性的归纳和总结有助于教师朋友们对厌学做更细致、更深入的了解;其次,具体案例、名人故事、调查数据等的提示和说明,可以帮助教师朋友们打开思路,找到学生们的症结;最后,本书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等,以期帮助教师朋友有效地对症下药。

不过,本书不会刻意夸大所谓“厌学症”,不把厌学作为一种时代流行症状进行探讨,而是从正面的角度,让教师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承认好学是人的天性,那么,厌学同样是这天性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厌学”当成一个棘手的问题,但决不能随意把它看成一种心理疾病。也希望教师朋友在实际工作中谨慎对待“厌学”这个词。

在章节设置上,本书一共设有五章。其中,第一章对厌学状况进行基本描述,其余各章重点介绍教师如何帮助孩子明确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为孩子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等,采取种种办法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学习。

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努力向多样化、针对性、真实性、趣味性等方向靠拢。惟愿教师朋友们能从该书中汲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最终如心所愿地带领一个又一个孩子走出厌学的误区。

第一章 关于厌学

厌学是困扰学生和老师的一大“顽疾”,它束缚了学生的求知欲,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学生的厌学情绪又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授课情绪、课堂质量、以及班级成绩等。“厌学”具体指代什么?厌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厌学倾向的学生都有什么样的表现?教师如何看待并合理应对学生厌学的问题?本章试图从整体上对与厌学相关的如上问题进行细致的探究。

第一节 厌学与厌学症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轻者,厌学的孩子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多思多虑,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重者,当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的时候,当他觉得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的时候,他就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不听话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厌学与善学、乐学相克,厌学无疑会扼杀、阻碍孩子学习的热情与欲望,束缚和困扰孩子美好的心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孩子一旦厌恶学习,那么要想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他们会采用各种方法逃避学习,逃避父母和老师的监督,视学习和学校如洪水猛兽。这样,即使父母不断地命令他学习,他都不过是应付了事,更别指望他主动地去求知了。所以,厌学是孩子学习的最大克星,也是造成孩子不听话的主要原因之一。

厌学有轻重之分:偶尔对某项作业、某门学科或者对某位老师、某个学校产生不满,这是较轻微的厌学;经常性地对某项作业、某门学科或者对某位老师、某个学校产生厌烦,并偶尔伴有一些如头痛之类不舒服的生理反应,这是中度的厌学;习惯性地对某项作业、某门学科或者对某位老师、某个学校产生厌恶,经常伴有头痛、呕吐等不良的生理反应,这是较严重的厌学。

较严重的厌学,人们称之为厌学症。厌学症与一般的厌学情绪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

当我们说一个孩子患了厌学症时,指的是他在一段重要时间里对学校怀有长期的害怕情绪,无法参与和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规律。这种看起来毫无道理的害怕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系列逃避上学的行为。孩子不愿意上学,以头痛或生病为借口,如果强迫他们上学的话,他们就哭叫吵闹,纠缠不休。从医学上讲,厌学症也可能出现一些生理症状,如头痛、恶心、昏昏欲睡、没有胃口、心跳过速和头晕等。如果孩子不去上学而是呆在家里,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师应谨慎使用“厌学症”这样的词语。目前社会对厌学症的舆论宣传有夸大其词之嫌,更有一些机构打起“治疗厌学症”的招牌,危言耸听,以便让家长心甘情愿掏钱。

事实上,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修订版》中,专门设置有“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其中并没有“厌学症”一词。可见它和“网瘾”一样,是一个很流行,但并非权威的概念。作为教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厌学”,同样需要一颗平常心,多数时候,我们不应把孩子的“厌学”看作是什么心理问题,只不过是孩子们都要上的一堂课。

有关厌学情绪的心理测试下面是一个测试是否存在厌学情绪的量表,本量表一共有20道题目,请测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选择。1.我认为学习一点意思也没有。( ) 1.是 2.否2.我是迫于形势才不得不学习的。( ) 1.是 2.否3.我一学习就觉得没劲。( ) 1.是 2.否4.在现在的社会里,学习没什么用处。( ) 1.是 2.否5.我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 ) 1.是 2.否6.到学校去上学简直是件苦差事。( ) 1.是 2.否7.我学习只是为了父母。( ) 1.是 2.否8.我对学习没什么兴趣。( ) 1.是 2.否9.一上课,我就无精打采。( ) 1.是 2.否10.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我总是似懂非懂。( )1.是 2.否11.我常常抄同学的作业。( ) 1.是 2.否12.我即使是无事可做,也不愿学习。( ) 1.是 2.否13.我认为自己不是什么读书升学的料。( ) 1.是 2.否14.我背书包上学只是为了消磨时光。( ) 1.是 2.否15.我上学经常迟到、早退。( ) 1.是 2.否16.我和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张。( ) 1.是 2.否17.我对影视明星、歌坛新秀、体坛名将、青春偶像等很感兴趣。( ) 1.是 2.否18.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 ) 1.是 2.否19.我一拿起书本就感到头疼。( ) 1.是 2.否20.我上课时常常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1.是 2.否

记分与解释

记分方法:每题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0分。然后将各题得分相加,即得总分。

解释:1~6分,说明有轻微的厌学情绪。

7~13分,说明有中等程度的厌学情绪。

14~20分,说明有严重的厌学情绪,需要及时求助于心理医生。

第二节 厌学的原因

造成厌学症的原因很多。从外因看,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如家长期望过高,不当的教育方法,教师态度生硬,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内因看,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无兴趣,自制力较差,懒惰,放纵等。

厌学产生的常见原因:

1.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

2.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如果此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过低,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3.严重的家庭问题: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由于安全感丧失,家庭不断地激烈争吵和高度紧张气氛,使焦虑的孩子无法再对学校发生兴趣。

4.儿童的自身问题: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即儿童虽然智力水平属于正常,但社会适应能力差,幼稚、缺乏积极的进取精神。自信心缺乏:开始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信心十足。但孩子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数的父母所压抑,所以孩子不仅不能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感到自己无能,而自暴自弃。

5.学校中的问题: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过于紧张,学校的纪律过严而刻板;孩子在学校中常常受委屈。

6.恶劣的学习环境:父母不爱学习;学习条件太差;学校和社会风气不好。

7.人格发展不完善是厌学诱因。

从文化视角分析,我国中小学生的厌学有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文化思想观念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并演变成今天“读书有用,不读书无用”的朴实话语。受这种传统文化价值取向驱使,教师、家长对学生、子女的学习要求非常严厉。他们欠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对学生学习高要求、高压力。当学生的学习压力超越他们的承受力时,学生逆反心理增强,必然会消极反抗与抵制,表现为学习上的马虎应付乃至逃课、逃学。

2.学校先进校园文化的缺失

先进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坚守理想、坚持美好的人。但当前不少中小学追求虚拟的、包装性和宣传性的校园文化,忽视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境界。面对就业艰难、财富多元创造、教师浮躁、社会浮躁、课程乏味并与现实脱节等现实境况,缺乏校园“适应文化”指导的中小学生感到无奈、彷徨。贴近生活又超越真实,并适应学校物质文化的先进校园文化的缺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信心,导致厌学行为发生。

3.“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

目前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一些家庭文化具有功利性价值取向,“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思想渗透并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面对部分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实境况,家庭成员的教育态度发生变化,“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这导致家长消极支持子女读书,子女对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产生厌学行为。此外,也有家长秉承“教育万能”价值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态度倾向明显,对子女学习干涉过多,对子女的点滴错误指责过多,忽视子女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易引起子女的反感,产生厌学情结。上述两种不同风格家庭文化过于极端,缺少民主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家庭方面原因。

4.大众文化消极作用的侵蚀

受大众文化及其消费者影响,加之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中小学生常表现为内外浮躁;追求短、平、快的成名捷径;学习上缺乏细致思考。当前社会处于一个大众反叛时代,个体循规蹈矩的少,充斥叛逆的多。大众反叛时代的反叛意识和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强化了中小学生的叛逆行为,使其盲目追求庸俗的“时尚”,热衷于梦幻性追求。这种浮躁内隐于学生心灵,外显于学生学习生活,而呈厌学症状。

第三节 厌学的类型

厌学的孩子,以我们所谓的“差生”居多。“差生”的提法过于笼统,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差,还是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差?是思想品德素质差,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是个人性格、心理行为有偏差,还是智商偏弱?各种各样,不一而足,所以不能一言以蔽之,要具体分析。

另外,厌学孩子类型的分法由于角度不同,依据不同,分析的结果也绝不一样。有的学生从学习成绩看是个“差生”,但从思想品德看说不定倒是个“优生”。

再则,所谓厌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或越变越差,或由“差”变好。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能否打开他的心灵之门,激发起他成才的欲望,从而由“差”向好的方面转变。

一般来说,厌学孩子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1.从德智体全面发展角度看

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有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惹事生非;有的学生则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皆不错,但身体却奇差,稍有不慎,便增添不少麻烦;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所谓“双差生”,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也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2.从智力角度看

有的学生的确不聪明,虽不一定可称作弱智,但反应的确较一般学生要迟钝,再加上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所以尽管他要学,但积重难返,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来,此情况以男生为多。

3.从心理行为看

有的学生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尝够了失败的痛苦,故面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则平时学习尚可,但一到考试就紧张,导致行为失常,且越是大考越紧张,越失常;有的学生则认为眼下努力为时尚早,自己从小学到初中都是靠临时抱佛脚、拼夜车干出来的,现在苦读不合算,不如到时候再说,故而成绩也难有起色。

总之,对“差生”要具体分析,要辩证分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

正因为厌学孩子的类型各种各样,他们的心理也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恨。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

2.混。不正视。这种学生虽是“差生”,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

3.悔。这部分“差生”,他们对以往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的某方面“差”的状况后悔,为目前差人甚远而担忧,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为没有正确的“向导”而发愁。这部分人在“差生”中绝不占少数。

4.灰。自暴自弃。这也是“差生”中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甚或“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形成了“某某是差生”的概念,我即使想努力,也未见有什么用。特别是那些“双差”生,以往也可能跟老师发生过争执,给老师留下过不好的印象,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而采取自暴自弃,“横竖横,拆牛棚”的态度了。

5.毁。这种心理“差生”是极少数。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恼怒,或受到误解而形成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心理,于是就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这种人人数甚少,但为害极大,若不注意防范,妥善处理,往往容易酿成苦果,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

以上五种情况,且称作“五H”吧。

当然,实际表现中,情况则更为复杂,有的是半悔半恨,有的则是既灰又混,有的则是由恨而灰而毁,不一而足。

第四节 教师的原则及对策

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使教师的角色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纯走向复杂。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担负着共同交流者、组织管理者、赏识激励者、精神关怀者、实践研究者等多重角色。担当不同的角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要求也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对厌学的差生,要做到:诚、爱、严、宽、实。现具体阐述相应的做法:

1.诚

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又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即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

2.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说来,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事实上,较之于好生,“差生”更需要关心,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

3.严

对学生的爱要在心中,在行动中则表现为“严”。学生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又需要施肥、剪枝、除虫的管理,所以要严格管理,要按照中学生行为规范来约束管理他们,培养他们遵守行为规范的好习惯。

4.宽

对学生在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方面要求要严,但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又要宽以待人,即使对于那些犯了较严重错误的同学也要处理慎重,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动辄定为“品质”问题,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好的班主任,一般不给学生以处分,而是教育从严,管理从严,处理则从宽,因为这处分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上笼上阴影,很可能会给他带来终生的遗憾。

5.实

帮助“差生”,一方面是指出方向、找出差距、树立信心,一方面又要实实在在地帮他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落到实处,一丝不苟,而不是点到为止。

厌学学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学习的升学率要有所突破,关键在厌学学生的转化上。教师要落实“人人成才”的目标,重点就在差生转化上。教师们的工作要有所突破,难点就在差生转化上。让我们来关心厌学的孩子,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同时,将我们的“人人成才”落到实处。

对于厌学的学生,要先找出厌学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对待智力上有缺陷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别的关爱。

上课提问时要注意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多当堂表扬;课后作业可做弹性修改;与家长交流时更要注意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给他们以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2.对待偏科学生,老师要均衡眼光看待他们,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3.对待网瘾生,老师要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的乐趣。

上网成瘾的学生,多半是在学习中既找不到兴趣点也收获不到成就感的学生。他们往往自控能力差,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他们的学习态度也更差。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家长通力合作,共同矫正这类学生上网成瘾耽误学习的行为。

4.对待情商上有缺陷的学生,老师们要春风化雨式地谆谆劝导。

有的学生厌学仅仅是对任课教师不满意。这种不满意可能跟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人格魅力有关系,也可能源于该生自己不会处理跟老师的关系。对待性格倔、脾气拗、心胸狭隘的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抱着不计较的心态,放低姿态,耐心主动地跟学生沟通,与之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案例

走出厌学情绪的低谷丁力,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等均收效甚微。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我就是读不好书了,我就这样了。”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想发火,时常逃学去打电脑游戏。根据丁力的表现,我初步诊断为学习无动力,无兴趣,不认真,不努力。学习习惯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没有预习复习习惯,作业拖拉等。对学习有明显的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的心理、行为。其实质就是厌学。从家庭方面来看,其父亲常上夜班,母亲在一家大饭店做经理,没有空余时间关心丁力。父亲教育方法粗暴简单,而母亲溺爱,使孩子个性倔强又很自卑,对自己评价较低。从他本人来看,丁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和勇气,环境关系和人际关系导致他产生心理困扰。在学校他认为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故意与他作对,从而导致厌学,甚至故意不做作业。

辅导目标与策略:

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对丁力加强对学习的指导。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萌动时期,生理、心理都在急剧变化并趋向成熟,在这一时期,道德的、认识的、情绪的、兴趣的、自我的和性的变化同时发生,而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对人事的片面看法,帮助他们面对纷繁的环境,培养起自主性、主体性的观念。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学业不良是厌学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针对丁力好胜心强和意志力弱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发他的自觉、自制,培养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指导他制订计划,引导他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地行动并形成习惯,及时反馈,赋予责任,强化动机,是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厌学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辅导过程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丁力厌学,但电脑游戏很精通,第一次咨询就从电脑游戏开始:师:“听说你电脑游戏很精通,是玩游戏的高手,跟谁学的?”丁力:“我自己上网玩得多了就会了。”师流露出赞赏的神态,点头说:“哦,原来你这么聪明呀。”师:“以后老师不懂的,你能教我吗?”丁力显得有点疑惑,问:“真的?”师看着他,认真地点头说:“真的。”丁力这时显得有点兴奋,话匣子就打开了,从各类游戏讲到家庭环境。我更了解到他的爸爸只要一听到学习成绩不好或他在学校出事情,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打他。我用手摸摸他表示同情,又用语言安慰他。师又问:“那你是怎么看待学习的?”丁力:“我觉得学习没劲,要做很多作业,还要考试,很苦很累。再说我不做作业,有时候也能考出好成绩。还不如有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师:“你说读书很苦很累,你能说得更具体些吗?”丁力:“我也说不出,反正就觉得苦,觉得累。”师:“你如果跟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红军相比,你觉得比他们苦、比他们累吗?”这时丁力有点羞涩,轻轻地说:“那肯定比不上。”师:“你的苦和累是不是指你一看书做作业就觉得头痛?”丁力点点头。师:“你说你不做作业也能考好试,那你考好了几次,多少分?”丁力这时有点难为情,低下头说:“就一次,语文考了61分。”接着就给他分析了这次考的好的原因是因为作文切题才及格的,而学习觉得苦累是因为长期不认真学习,沉迷于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了厌学。通过分析客观事实,使丁力形成新的正确的认知和情感。后来又继续询问了他和老师、同学间的关系。通过这次交谈,使我了解到父母的简单教育不但没能使他明辨是非,反而使他与老师、学校产生了对立的情绪。这次谈话让他也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非理性信念,只有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并代之以新的想法,才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所以辅导的重点是放在对不合理信念的识别、领悟方面,学会区分理性与非理性信念,逐步建立良性认知模式。2.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如家长过分保护等,认清教育孩子学习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构建学习型家庭。3.与其他老师沟通一次在得知语文默写时,我预先告知了丁力,要他认真复习。第二天,他的默写得了75分,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同时,其他的任课老师也配合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正确率的提高,使他的学习自信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我又联系,班级中两个读书好的学生跟他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使他感到同学的关心,集体的温暖,从而进一步去除他的厌学心理。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关心下,丁力不交作业现象渐渐少了。在家里也会复习功课了。看到他的进步,他父母非常高兴,说将进一步配合老师,使他进步得更快。

案例分析:

1.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家庭环境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要尽可能多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学习要多关心,尽量做到每天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心理上有种紧迫感。如果发现孩子成绩有所下降或是出现违纪现象,不能简单粗暴地斥责或打骂他们,而应耐心与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和违纪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危害。平时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班主任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横眉冷对,厉声呵斥,那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应该多与他们交谈,找到他们厌学的根源,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第二章 明确学习动机

在学生厌学的种种原因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目前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究其原因:①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也走进了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②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家长及社会的影响,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认为知识够用,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③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而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家长,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是自己的事,是关乎自己一生成功与幸福的人生大事。

第一节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和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歌德说:“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人类社会一切伟大的成果都是经过反复思考、探索、实践而完成的。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可见,学会独立思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一个真正善于思考的人,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然而,现在很多学生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或是遇到困难就逃避,等待老师和家长帮他们排疑解惑;或是盲目地接受别人灌输给自己的任何信息,不加选择与甄别;或是仅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却无如此实施下去的能力,等等。不会独立思考的学生,但凡遇到困难就求助于人,他们对家长和老师们形成了强烈的依赖。随着他们的疑问日益增多,家长和老师们不可能及时而细致地解答他们大大小小的困惑,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厌烦心理。他们厌烦接踵而至的麻烦,厌烦自己处于一种四面无援的困境,甚至对学习都产生了厌烦与畏惧。

其实,这些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不能很好地独立思考。如果能将这个本质性的问题解决好,那么,重新建立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泰然处之的态度,将变得指日可待。案例

推导概念对学生的知识输入有两类情形,一是通过启发,由孩子自己找到答案,另一种就是由老师直接告诉。但在李老师的教学中,很少出现直接告诉的情形。就是一个数学公式也可以采取讨论、探索的方式去发现,让孩子自己推导,自己发现真理。公式是由人归纳出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充当什么角色,怎样引导,引导得好,孩子自己就能发现,即使不能全部发现,也能发现其中一部分。退一步讲,即便完全发现不了,但是起码探索了,寻找了,李老师认为这个探索与寻找的过程甚至要比能不能发现结果更加重要。再说,知识的输入本身制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那样才能引起探索的兴趣。一个好老师,应该有智慧发现孩子需要什么,知道所给的东西是不是适合孩子。比如“色彩的冷暖对比”的概念,李老师不直接说“暖色是什么?”“冷色是什么?”她在纸上用暖色画一堆火,再用冷色画一堆火,然后问:这两堆火,哪一堆看上去是暖和的?同学们说第一堆是暖和的。李老师问为什么?他们答不出理由,只说第一堆就是暖和的。李老师让大家上来摸一摸,试试是不是第一堆发暖,第二堆发冷。他们上来摸,摸完了说:“老师,两堆的感觉一样,没有一个发暖一个发冷的感觉。”李老师启发同学们:“摸起来感觉一样,但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这时候,有孩子举起手来,说:“感觉发暖的因为看来像太阳的颜色,像着了火,发凉的像水的颜色,所以就冷。”李老师问:“那么发暖的颜色应该叫做什么?”他们说:“暖色。”李老师又问:“发冷的呢?”他们说:“冷色。”李老师顺着说:“如果想使暖色更暖,你们想想,应该在它的旁边加上什么颜色?”他们说:“再加红。”李老师就在火的周围加红,直到那堆火看不见了,完全混到红色里面了。她说:“老师按照你们的意思加了红,可是火堆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孩子开始在下面议论,有的说不应该加红,应该加蓝,这样才能使红火更红。李老师就在火的周围加了一片蓝色,结果孩子欢呼起来,因为他们发现加蓝之后那堆火真的更加红了。李老师说:“你们发现了什么?是不是想使一块暖颜色显得更暖,就要用与它相反的颜色衬托?”他们说:“是。”李老师说:“那么,要想使冷色更冷呢?”他们说:“用暖色衬托。”“如果我们要给这种现象安一个名词的话,应该称作什么?”有的说这样,有的说那样,没有一个说出“对比”这个词的。其实,能不能说出正确的名词并不重要,名词本来都是人安的,关键要理解那个内涵。其实,课上到这个份儿上,“冷暖对比”的概念已经由孩子自己推导出来了,你只要把名称告诉他们就行了。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李老师没有采取一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而是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进而依靠大家自己的智慧推导出老师欲将的概念。如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呢?下面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1.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一般来说,敢于发表意见的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所以,要敢于在公共场合畅所欲言,即使出现了错误也不用怕。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要发扬学生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每当遇见新事物,要让他们深入地去了解,摸一摸、问一问。另外,敢于“异想天开”,这些都会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思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独立处理问题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习中,学生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要学会分析、归纳以及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从而独立设计解决方案。这对于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4.丰富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很多时候,学生不能很好地独立思考,这并不是因为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逻辑思考或推理的时候,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要帮助他们积极丰富知识和经验,打开广泛想象的思路,从而拓展思维领域。

5.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推理需要对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行,要在平时注意理解一些概念性的事物,也可以多做一些有意思的推理题目。案例

中西比较一位美国老师想教孩子画苹果,他就会给孩子一个苹果,让孩子自己去摆弄、观察,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去画。而同样一个中国的老师教孩子画苹果,他的步骤是认真讲解示范,告诉孩子从哪儿起笔、到哪儿落笔,让孩子记住这些步骤,然后模仿着画。5岁的美国男孩Jack在老师的建议下画苹果。老师把画画用到的工具,画本、铅笔橡皮、彩笔等为Jack准备齐全,又在他面前放置了一个苹果,然后就离开了。至于苹果应该是什么形状的、应该被涂成什么颜色、整个画纸如何布局等具体问题,Jack的老师并没有给予他任何建议,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相信Jack,相信他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手指去描绘。至于Jack会画出什么样的苹果并不重要,用Jack老师的话说:“重要的是,他在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到了最后,Jack与其他的同学在画纸上“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苹果,有规规矩矩的红苹果,有被咬了一口的绿苹果。Jack听说过圣经故事“一个金苹果”,于是,他就画出了一个黄灿灿的“金苹果”。5岁的中国男孩坤坤在老师的要求下,端端正正坐在课桌前,准备着学画苹果。坤坤的老师先帮坤坤和其他孩子准备齐全了画画用到的纸笔,然后向孩子们简单演示了画苹果的前后步骤:先用铅笔勾勒出轮廓,之后用橡皮进行修改,等苹果的雏形有了以后,才能进行上色。而适合苹果的颜色,老师说,一般上都是大红色。在确认坤坤都明白了以后,老师又几乎手把手地带着孩子在纸上画了圆形的、大大的、红色的苹果。下课的时候,坤坤和其他同学都交上了各自的作品,无一例外,老师看到的都是依她的言语之“葫芦”而画出来的大同小异的“瓢”。同样是画苹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老师,却选择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案例分析:

现代心理学表明,创造力与想象力关系密切。具有创造力的人一般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因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梦想。现实是重要的,梦想也是重要的。梦想对于孩子是一种解放,会使孩子从现实的束缚走进自由的世界。泯灭孩子们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实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孩子的创造力受到抑制。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却有一个“度”的问题:只有讲究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才能使老师的有意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发展达到和谐统一。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要坚持平等的原则,给学生以自由。老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鼓励学生自己作一些决策。

2.自由发展与遵守规范相结合。老师既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也不能放任学生。只有自由与规范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老师的要求尽量做到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老师既要尊重孩子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又要及时提出要求,及时加以引导。

4.要给孩子自己走路的机会。我们不赞成将一切强加给学生们的培养计划,认为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给学生们建议,在他们真有困难和问题时拉上一把。也许,在学生们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的同时,他们真的能创造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小奇迹。

第二节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提到“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可见,在学问之路上,兴趣是第一重要的。没有兴趣推动的智力活动,其维持与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热情,确实值得所有为人师者研究探讨。

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没有学习的冲动,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他们眼中日渐变成一个令人头疼的“苦差事”。屈原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才刚刚踏上了漫漫求学路就产生了消极的厌学心理,又何谈以后漫漫的“求索”之路?那肯定是充满痛苦与不情愿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们能帮助学生挖掘出他们各自的情趣,并尽可能提供条件,使他们的兴趣有“用武之地”。那么,老师们就不必三令五申地为学生发号施令,并费尽口舌地向学生灌输“多学一点”的思想。找到了兴趣的学生,就像找到了属于自己蓝天的小鸟,他们有的是放飞兴趣的翅膀,有的是克服困难的信息,有的是不断挑战的勇气。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助这些迷途中困惑的学生找到他们真正的兴趣,给他们打开一扇通向浩瀚知识宝库的窗户。案例“打屁虫”事件“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语文课上,学生们正齐声朗读着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经典名段。突然,一声尖利的怪叫伴随着一阵恶臭彻底破坏了教室里的秩序。课文朗读声戛然而止,学生们一个个伸颈、侧目、掩鼻,皱眉。“嘿嘿嘿嘿……”教室一角,有人笑岔了气。笑声与这阵骚乱是这样不合拍,是哪个学生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这种“非常时期”唱“独角戏”?我举目四顾,原来是班里赫赫有名的“恶作剧专业户”小鹏。他浑身筛糠一般笑得东倒西歪,完全无视课堂的组织纪律。他肆无忌惮的表演顿时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公然把蟑螂带进课堂的是他,提着剥了皮的青蛙在教室里招摇的是他,怀抱小猫、小狗走进教室的还是他……今天发生的这场骚乱,百分之百又是源于他的一手策划。私下里,我不知找他谈过多少次话、交过多少次心,可他仍然为所欲为。这不摆明了是无视班纪校规吗?“三句好话当不得一马牯棒棒”,对这样的学生,或许只有实施严厉的惩罚才能让他迷途知返。“站起来。”我用手一指小鹏,示意他罚站。他好不容易才止住笑声,歪歪唧唧地站了起来。几乎同时,我看见,几只“打屁虫”正潇洒惬意地在他的课桌上爬来爬去。刚才的尖叫声,肯定是邻桌的女生小梅被这可怕的一幕吓傻了的结果。那阵恶臭,绝对是这几只“打屁虫”的“杰作”。“怎么回事?”我气不打一处来。“我在做一个试验。”见我动了怒,小鹏老实地交待。“用‘打屁虫’做试验?”我疑窦顿生。“它们不是‘打屁虫’,而是斑蝥。它们真的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只要被按住了脊梁,就会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呢。您不是教导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吗?我只是让大家见识见识斑蝥的模样与特异功能。”他振振有词。我心一颤,多么滑稽而幼稚的想法,多么纯真而无瑕的童心。虽然这一举动引起了课堂小小的骚动,但孩子的用心是好的。当然,作为老师,盛怒之下,我完全可以让他尝尝违纪被处罚的滋味,以儆效尤。但作为一个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几载的老教师,我更清楚粗暴背后搭进去的可能是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前程。老师就应该呵护孩子心中绽放的那朵求知的花蕾,也许,许多新奇的科学发现就隐藏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与对未知事物强烈的探究欲望里。由于熟视无睹,由于思维僵化,成年的我们大都凭老眼光、旧经验苟延残喘,往往见不得孩子们的心血来潮、标新立异,这无疑是对天真童心的扼杀,是对民族未来希望的摧残。既然孩子已手持打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作为老师,我怎忍心再责备,埋怨、阻止呢?“这倒很有意思。想不到你还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为班级带来了这么好的观察素材,真难得。学问之路上,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穷根究底的精神,都有这种实践考证的意志,还有什么样的疑难不能解决,还有什么样的科学奥秘不能发掘?”我带头为他这一新奇的思想鼓掌。他一惊一愣,随后咧开嘴巴得意地笑了。“下面让我们有请小鹏同学与他的‘打屁虫队伍’为我们即兴表演。”我客气地将了他一军。他“带”着他的“表演队”登上了讲台,随着他手指的几起几落,一阵阵恶臭不断蔓延到班级的角角落落。同学们兴奋而厌恶地又一次体验了臭气熏天的滋味,一个个情绪高涨。“很臭是吗?”我明知故问。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畅谈着闻臭的感受。“‘打屁虫’虽然模样可憎,但也是大自然赠送给我们人类的一件礼物。小鹏同学观察细致,我们班就只有他找到了斑蝥,确实不简单。这说明他的探究思维已远远走在班级同学的前列,假以时日,他一定会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听着我的怪论,同学们露出不太信服的神色。我笑笑,进一步启发道:“当然,我在此并非鼓励同学们以后多带‘打屁虫’之类的东西进入课堂。我是想告诉大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感兴趣,发明了引发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牛顿对苹果落地感兴趣发现了万有引力。法布尔对昆虫情有独钟,写下了令世人津津乐道的《昆虫记》;鲁迅对文学感兴趣,终于成为中国文坛的闯将、旗手……假以时日,我们的小鹏同学凭借着对大自然奥秘探究的兴趣,说不定也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呢。”学生们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我的一番宏论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老师,喷气式飞机是根据‘打屁虫’打屁的原理发明的吗?”“农村用的喷雾器是不是受到了‘打屁虫’打屁的启发?”……这样的怪问题不一而足。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我是完不成了,但我的内心却无比快乐,因为我激起了孩子们潜藏在心底的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热情,这才是弥足珍贵的。

案例分析: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看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可见,兴趣之于学习相当重要,它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推进器,是一个人成就非凡业绩的动力源泉。

因《三都赋》而蜚声西晋文坛的左思,小时,其父想让他成为书法家,但他对书法却毫无兴趣。父亲不得已又让他学琴,结果学了好长一段时间也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万般无奈之下,其父见他记忆力强,爱好文学作品,于是引导他学文。自此,他如鱼得水,终成一代文豪。

丁肇中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20岁时,他远涉重洋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物理和数学。3年多的时间里,他刻苦攻读,把全部精力都贯注于学业之中。有人问他:“你这样刻苦攻读,不觉得苦吗?”他笑着答道:“不,一点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理世界的秘密。”正是凭借着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他终于登上了当代物理科学探究的最高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兴趣是一个人成才路上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积极发掘学生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热情,巧用设悬激趣、新奇事物激趣、幽默表达激趣、现代传媒和直观教具激趣等激趣教学法刻不容缓,更应使之伴随教育活动的始终。案例中的老师看到学生的捣乱行为,不但没有和其他老师一样,对学生立即实行训教、惩罚,而是耐心地了解学生有如此行为的背后原因。当老师得知学生是对昆虫感兴趣以后,他又积极鼓励学生探索下去,并援引古代先贤的诸多例子,给学生以激励和信心。可以说,这个老师是“伯乐”,他发现了一匹有特殊天赋的“千里马”。案例

犹太爱书传统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告诉孩子:学东西是甜蜜的,读书是甜蜜的,应该抱着欣喜和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来读书。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着火了,剩下的不是金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而智慧的培养又岂能离开教育和读书?古时候,犹太人的墓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会出来看书的。这种做法象征着: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案例分析:

学生由于年纪尚小,读书兴趣还处在萌芽阶段,因此,对事物的喜欢或不喜欢,都只是相对的。不少孩子不喜欢读书,这并不表示他们对读书无兴趣,他们的兴趣还徘徊于读书、玩耍、看电视、玩游戏等之间,而他们更喜欢选择后面的三者。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多喜欢动,电视、网络给他们提供的信息比书给他们提供的信息可能更有冲击力,而与同伴玩耍更是他们喜好的。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作为教育者,老师们一定要带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让他们在知识浩瀚无边的海洋中,自由汲取成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知识是没有边界的,对某个知识点的浓厚兴趣,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学生向知识海洋的纵深处不断迈步的起点。我们要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再以兴趣点为出发点,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领域。当作为引路人的老师能将这些都做好,相信学生们一定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以下建议供教师们参考:

1.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

可以将阅读活动比作“书中寻宝”,书本的“半亩方塘”之中有无限风光,无限趣味,教师要让孩子有一种想进入书本世界的冲动。知识的世界是多种多样的,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给他们多一些选择的机会,他们可能就会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仅仅靠课堂上学到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依靠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大大受限的,教师应该指引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并且让学生们在这些间接经验的学习中,找到真正符合自己口味,适合自己特点,满足自己爱好的某一点或某些点。

2.帮助孩子选择好书。

对阅读初期时书的选择,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适当让孩子去书店的海洋里自我寻觅。“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鉴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任务,当然就落到了教师的头上。一本好书,可以开启学生们的心灵,一本坏书,也可以诱导学生们误入歧途。

3.不仅夸学生“爱看书”,更要夸学生“会看书”。

夸学生爱看书,他们得到的可能是一个欣赏和夸奖,而夸学生会看书可能就带有着赞赏和鼓励了,比一般爱看书还多了点聪明和方法。“爱看书”只是一种现象,“会看书”则是一种境界,夸奖学生“会看书”,这中间的分量就和前者大相径庭了。鼓励会给学生以自信,得到了一定的夸奖,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再接再厉、步步向上。

4.只有会读书,才能爱读书,更能读好书。

教师要经常与孩子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学生们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定期地召开读书交流会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它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学习,教师同时也可以从中找到学生们各自的兴趣所在,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学生们挖掘潜力、发挥优势。

5.给孩子讲一些名人因热爱读书而成功的故事、事例。

这些故事和事例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起孩子读书的兴趣,让孩子读书有了动力,也有了效仿的榜样。许多学者和作家童年时就有读书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利用名人的故事开启孩子向往读书的心扉。有了榜样的力量,学生可以找到具体的效仿对象,找到可以参照的目标。

第三节 给孩子多一些鼓励

美国前总统柯立芝的一位女秘书为他准备的公文总是毛病百出,柯立芝为此伤透了脑筋。有一天,女秘书刚走进办公室,柯立芝就夸奖她的衣服很好看,盛赞她的美丽。女秘书受宠若惊。要知道,总统平时很少这样夸奖人的。柯立芝接着说:“相信你的工作也可以像你的人一样都做得很漂亮。”果然,女秘书的公文自此以后再没出现过什么错误。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仅靠一个赞美,我就能很好地活两个月。”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被人赞美是令人喜悦的事情,恰如其分的赞美,能使人感受到人际间的理解与温馨,并增进赞美者与被赞美者之间的良性心理交流。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恰当地运用意外赞美,更能收到比批评好得多的效果。

语言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改造一个人。意外赞美是照在人们心中的阳光,是点燃憧憬和希望的火种,是带给人们温馨和感激的春风。即便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老师们也千万别吝啬我们的“意外赞美”。

有的时候,学生厌学,就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有一种挫败感,得不到认可,更得不到赞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对于每一个希望,教师朋友们有责任去呵护他们、关爱他们。然而,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欣赏,不仅仅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甚至是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因此,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他们在自信、成功的心态中学习,对教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乃至培养健全人格都是非常重要的。案例

带“网虫”走出“恋网”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是班主任心底流淌的温情,它如春风般和煦,如夏荫般宜人,它能巧妙实现师生的情感对接。那天,要不是周妈妈来校打探实情,我做梦都不会想到,一个老师眼中的优等生,父母心中的乖乖崽,竟然也有如此见不得阳光的“劣迹”。“李老师吗?我是周鹏的母亲,想向你打探一件事情。”周妈妈说出了心中的疑问,“本学期你们班收费是不是很频繁,隔三岔五收个十元八元的?”收费是义务教育学校最为敏感的一根神经,上面三令五申不准教师向学生及学生家长伸手,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我还是懂的,不要说我们班级,就是我们学校本学期来还从未向学生家长伸过手,我如实说明了情况。“不是说这个星期一要收十元钱的报刊杂志费吗?”周妈妈说得有板有眼。原来,周妈妈夫妻俩在镇上开了一家裁缝店,平日生意繁忙,鲜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情况,不过小家伙还算听话,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不错,孩子要个零花钱什么的,夫妻俩从不含糊,更不用说学校收点费了。可本学期以来,孩子要钱要得格外勤。问他,他总说学校又要收某种杂费。时间长了,夫妻俩心底嘀咕开了:“就是收费吧,也不可能收得这么勤呀。”这才跑到学校来问个究竟。这孩子,拿这么多的钱到底干什么去了呢?带着疑问,我细细向班级学生了解情况,并与周鹏进行了交谈,问题马上水落石出了。原来,在周鹏上学的路上有几家网吧,网吧里总挤满了人。尤其是节假日,一堆堆的中小学生总爱到网吧冲浪。起初,老实憨厚的周鹏只是站在一旁看别人玩,时间长了,也不免手痒,手一痒要收手可就难了,自然是越陷越深,一发不可收拾了。教育者的责任与良心提醒我,我不能眼看着一朵灿烂的迎春花因为痴迷于上网而变成一枝让人厌恶的罂粟。我深入分析这个品学皆优的学生渐渐沦为“网虫”的深层次原因。首先是网络本身的原因。精彩新奇的网络世界原本对孩子就极有吸引力。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网络游戏、虚拟空间网友的真情对白与交流等远比课堂上老师枯燥单调的说教有趣得多。其次是周鹏自身的原因。周鹏性格内向,难得跟同学交流,而虚拟的网络世界正好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童话世界,满足了孩子内心的需求,使他在虚拟的世界里寻到了几丝心灵的慰藉,一旦沉迷其中,便难以自拔。再次是青春发育期易形成叛逆心理的原因。老师、父母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深恐孩子沾染了这一不良习气。越是约束、压抑,孩子越觉得新奇有趣。于是假借学校收费之名行欺骗家长与老师之实也就不足为怪了。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教育需要耐心与机智。刚发现周鹏小秘密的那两天,我故意没有找他谈心,因为那样做会让他从心底里排斥我,极易形成与我的对立情绪。第三天,我认为时机已成熟,把他叫进了办公室。也许他自知行迹败露,怯怯地站在我对面,半晌抬不起头来。摆明了,他这是做好了迎接狂风暴雨的准备,单等我的训斥。“今天我是叫你帮忙来了。”他抬起头,不太相信似的看了我一眼。我发觉他原本紧张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些许。“说明白一点,我是让你给老师当一回‘老师’。你知道,我虽然也玩电脑,但顶多是个‘三脚猫’,至今连QQ号都不知如何申请。闲来无事,老师也想上网聊聊天,结交新朋友,你该不会笑老师愚笨吧?说句实在话,我还挺不好意思向别的老师请教的,我这个人虚荣心挺重的,只好向自己的学生求助了。”他很惊诧,眉宇间露出些许得意的神情。他做梦都想不到,堂堂的班主任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他前些日子的放纵,反而要向他求助,于是热情地为我在网络上申请了一个QQ号。我极真诚地对他说:“你是老师教过的为数不多的极聪明的学生之一,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只要不分心,用心学习,将来定会有个美好的前途。”拍马屁本不是我的强项,但为了教育好学生,我豁出去了。我一个马屁拍过去,他果然心花怒放,全不见刚进来时畏畏缩缩的模样。“我知道网络对你挺有吸引力的,这不见得一定是坏事。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能帮助我们走出狭窄的小天地,更快捷地接受时代最进步的思潮。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一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又会毁灭一个人,尤其是缺乏自制力与鉴别力的孩子。因此,如何走进网络可是大有学问的。你认为呢?”我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终于赢得了周鹏内心的认同。“我误解您了,老师。我保证听从您的教诲,不再偷偷摸摸去上网了。”两行悔悟的泪水尽情地滴落在办公室的水泥地上。我于是趁热打铁:“有一件事老师不好意思向你开口,但在我们班,就数你是电脑方面的行家。喜欢上网的同学在我们班也有那么一群,我知道堵是堵不住的,只能疏。我想在班里成立计算机课外兴趣小组,让无所不能的互联网真正为我们班级服务。我想让你担任小组长,你应该不会让老师失望吧?”他很爽快地接受了我的任命。往后的日子,周鹏果然不负重托,不时为班级的电脑迷们讲解有关的电脑知识,还主动为班级建立了网站,并不时充实新的内容,网站的开通更拉近了我与班级同学的距离,学生们有了疑难与困惑也乐于在班级网站上倾诉,我也能通过网站更快捷地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一段时间下来,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这都得益于我那招赏识激励法。如今,不但周鹏本人不再沉迷其中,还带动班级其他的“网虫”们从畸形的“恋网”情结中走了出来。

案例分析:

赏识激励常能谱写最美的教育诗篇。赏识激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像在骨头上挑肉一样,戴着放大镜去寻找学生可供赏识之处,对学生的缺点、失误尽可能地给以宽容、谅解。赏识激励更要求班主任老师及时给学生创造一个改正缺点错误的机会,并进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因为班主任的赏识激励并不能改变与扭转一切,只有当学生用实践把老师的赏识激励转化为自己真切的体验与感悟,才能清晰地发现自我、正视自我,有效地调控自我,才能使内驱力稳定发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多数教师积极投身新课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人本位”观点出发,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但不能否认,还有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在实际工作中,时有出现批评指责多,赞扬鼓励少,甚至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挫伤了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师生关系紧张,教育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最怕丢面子。其实,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就是渴望得到赞扬,得到认可,得到尊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赞赏”。因为,赞赏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它是使学生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生活着。这种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中小学阶段。这个时候,最可怕的是让孩子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坏孩子,是笨孩子,是不被喜欢的。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没有足够重视这点。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尤为明显。例如,有很多人回忆自己学生时期的学习状况时都说:“我之所以成绩好,是因为任课老师对我好,我很愿意学。”“我最讨厌学XX科目,因为我讨厌那个老师”等。很大程度上,学生“好学”是因为老师“乐教”。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当一个学生为老师所认可,所激励,并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因此,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心是决定教师素质的前提。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最需要的是教师关心、帮助、鼓励,而不是讥讽、挖苦、批评。若此时老师能采取宽容的态度,比如:在考砸的学生面前,要鼓励他不要泄气,肯定他平时在学习上的勤奋与努力,要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帮助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难。再如对犯错的学生,老师应心平气和地与之沟通,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鼓励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克服,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还是充满了希望。这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通过鼓励与赞扬,可以使部分后进生消除自卑心理,主动拉近与教师的距离。不再对教师敬而远之了,学习的积极性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却会大相径庭。这表明教师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不能在教育进程中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赞扬,帮助发展,而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个别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但在劳动或其他方面比较积极主动,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优点,及时加以鼓励赞扬,千万不能蔑视他,也许你老师的一句赞扬的话,会改变他一生的命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之言,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欣赏,并正确引导,使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才能、天赋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赞扬要有一定的艺术,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过度地夸奖和赞扬,可能会增加学生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学生就越依赖教师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切不不可把赞扬当成万金油,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事实及时客观地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感觉教师虚伪,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同样赞扬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赞扬要因人的性格而操作,要适可而止。例如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赞扬,同时要多提新要求,克服不良习惯。总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势所趋,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多鼓励少批评,必将使你的教师生活迈进一片新天地。

第四节 帮助学生调整期望值

当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时,做老师的应该做些什么?是批评、抱怨,还是冷静地帮学生分析,进而寻找适合学生的方法?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倾注了太多的期待在孩子身上。当学生们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求学的那一刻,他们也背负了家庭的梦想和家人的期望。在家长们极高的期待之下,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出类拔萃,考入名校。于是,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应运而生,表面上看,他们给孩子的无限发展提供了机会,但实质上,他们何尝没有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家长的期待越来越高,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家长眼中,孩子还要努力、再努力,这样方能对得起父母;在孩子眼中,自己已经舍弃了很多休闲的时间,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无力完成家庭赋予的大大小小的期望。

在这样尴尬的处境面前,老师是应该袖手旁观,在学生们原本孱弱的肩膀上再不断附加新的包袱呢,还是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定位,恰当处理他们与家人过高期待之间的矛盾呢?毫无疑问,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选择的是后者。

学习是一件量力而行的事情,只要自己尽力了,无愧于心即可。但很多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双重期待下,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当最终无法达到预想目标的时候,学生们便伤心、沮丧、失落,乃至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其实,在学习本身,他们是没有问题的。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把期望值设定得太高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是从自身的能力、水平出发,设置一个恰到好处的目标,而是集了所有完美的、优秀的情形于一身,然后设置一个自己很难达到的目标。自然而然地,当现实和理想出现差距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差距就出现了,心理差距带来的一系列消极情绪也随之而来了。案例

残疾人成才中国第一个残疾人大学生周婷婷就是这样走向成功的:周婷婷生下来听力几近于零,3岁才开始说话。对于这样的孩子,一般的家长会选择放弃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但周婷婷的爸爸坚信自己的女儿能成功。他为了培养女儿的“伟人智识”(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就让女儿背圆周率。那时,我们国家的科学家茅以升可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100位数字,而周婷婷在父亲的帮助下,竟然背到了小数点后的2000多位数字。周婷婷的爸爸把数字编成一个惊险、离奇、曲折的故事,开始一天背10位,后来一天背100位,只用20多天就背完了。这样,周婷婷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鲜花中度过的,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在高中,周婷婷的成绩一度下滑,几乎让她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在这样的处境下,周婷婷的爸爸问她:“当一个只有一双腿的人和一个双腿健全的人赛跑,她落后了别人会笑她吗?”周婷婷说不会。用婷婷的爸爸又问:“当这个只有一条腿的人含着眼泪超过倒数第二名的时候,别人会怎样?”周婷婷说别人会为她欢呼。周婷婷的爸爸告诉她,“你就是在用一条腿和别人赛跑,你虽然成绩不好,但你并不是落在最后的人,别人都在为你欢呼,怎么会因你成绩不好而瞧不起你呢?”就这样,周婷婷在不断的鼓励中强化学习的信心,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辽宁师范大学,被人称为“阳光女孩”。周婷婷的成功,关键是她的兴趣和信心催化出来的。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也要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化其自信心。

案例分析:

周婷婷爸爸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一般的父母不一样,他不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也不是总唠叨孩子的不求上进,而是专门找孩子的优点,然后去放大孩子的优点。对于女儿的缺点,他采取的是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以朋友的身份进行提醒,让周婷婷自己进行改正。周婷婷的爸爸正视孩子的特点,合理地对孩子进行定位,然后循序渐进地对孩子加以引导与鼓励,最后终于做到了连正常孩子都很难做到的成绩。

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也值得老师们借鉴吗?每一个学生都有长项和弱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教师不能将所有同学等而视之,不能将一种教育方法机械地复制到众多学生头上。由于这种客观差异性的存在,老师们不仅要调整自己对每一位同学的期望值,更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恰当的期望值。

做好学生的定位,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减轻了很多压力,可以相对轻松地学习,游刃有余地进步;相对于老师而言,你们尊重了无数学生的“慧命”,真正履行了教师的职责。以下建议仅供教师们参考:

1.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让学生把对考试分数的注意力转移到分析自己的问题上,胜不骄,败不馁,扎扎实实地把知识学到手。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大小小的考试不计其数,不要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误就全面否定一个学生,打击其自信与自尊,也不要因为一次考试的成功而过度赞扬一个学生,助长其骄傲和自大。一次考得好不代表次次能“决胜千里之外”,一次考得不好不代表他永远是抬不起头的失败者。考试只是对之前功课的考察,是一种督促学生上进的形式,正确看待考试成绩,宠辱不惊,淡定从容,才能鼓励学生步步为营地更上一层楼。

2.老师正确评价、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

全面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重在考试后的总结分析。每次考试之后,不要在学生面前过于强调成绩与排名,而是让学生查找自己本次考试的成功之处与失误之处,让他们盘点自己通过本次考试,又学到了些什么东西。成绩不是第一位的,保持学习的心态,从每一次考试中汲取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3.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

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特性、偏好和天生优势,也有不同于别人的弱点。解决学生的学业成绩问题,应该用个性化的手段去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策略,明确所存在的问题,用个性化的方法去适应学习上的要求。在这点上,切忌千篇一律。选择错误的方法对学生是一种误导,这种误导可能会埋没学生原有的优势,打击学生原有的信息,摧毁学生美好的梦想。

4.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最好的保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爱读书的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如先预习后上课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等。在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好习惯时,老师应该为其感到高兴,并能不厌其烦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5.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是正常的,作为老师,要包容学生的问题,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足。除此之外,老师更应该放大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对自己优点的认可与自豪之中建立起一种自信,并在这种自信的驱使下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的进步。孩子都需要鼓励,一个整天生活在谩骂、否定和排斥中的学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无能的“差生”。更严重的是,这些学生一旦产生了“破罐破摔”的念头,他们就会一步步走向不可挽回的歧路、深渊。

6.切不可打骂、责罚学生。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学生也不例外。学生没有考好,老师就恶语批评,甚至变相体罚,这不仅有悖一个教师的师德,也在无形中摧毁一个个需要安慰的心灵。学生的成绩差,这个事实无疑与老师的心理期待值之间产生了差距,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平心静气地进行反思,是学生真的不用功,还是老师自己将期望值设置得太高了。总之,在出现不理想的成绩时,老师应和学生一起承担责任,切不可用不理智的行为把所有的责任都附加到学生头上。案例

剑桥娇子张弛,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博士生,年仅22岁。他的成长经历是普通人可望且可及的。他的父亲张明山谈到对儿子的家庭教育时,一连说了几个“要”和“不要”:“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给学校就不管了。要配合培养,不要让孩子一味依赖父母的指导,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他在实践中注重了以下几点:①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②孩子学习情感的培养;③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及爱心的培养;④独立意识的培养;⑤与孩子平等沟通,“面对面”地交流;⑥对孩子实行积极暗示;⑦适时适度夸奖和欣赏孩子;⑧培养自信,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吃苦精神、刻苦学习的精神;⑨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⑩家校实施教育一致。

案例分析:

说张弛的成长经历“可望且可及”,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像张弛的父亲那样,针对学生的特点,调整期望值,让学生在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创造力,有朝一日进入剑桥这样的名牌大学,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张明山对孩子的培养方法都是普通平常的,他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始于点滴的。有些老师和家长,为学生描绘了一张难以实现的美好蓝图,动辄就以“出类拔萃”、“遥遥领先”等大而空的说教对学生进行训诫。他们从一开始就把对学生的期望值调得很高,在实施过程中,但凡遇到了一些没有如其所愿的情况,他们就会问责于学生。退一步讲,如果进行角色转换,老师或家长做学生,学生做家长,那些要求甚高的老师和家长们,你们敢保证自己一定能完成那么多高而大的期待吗?假使你们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们的学生或孩子又怎能保证次次“不辱使命”呢?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参考张弛父亲的经验,老师们何不把对学生的期望值降低一下呢?从点滴做起,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特点做起,给学生一个恰当的定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符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下几个建议供教师朋友参考:

1.给学生玩的时间,不要把学生搞得太累。

有的教师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学生学习成绩更好些,让他们多掌握几项特长,于是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周末时间,马不停蹄地给学生进行“恶补”。为此,很多老师都得到了“母夜叉”的绰号,即“暮夜插”,早晚都没完没了地插课。李大钊先生说过:“学就学得踏踏实实,玩就玩得痛痛快快”,劳逸结合才符合人休养生息的自然规律。一些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自己的班级能够在全校排名中位居前茅,就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开小灶”。他们把极高的期待无条件地附加到了学生头上,学生们也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不管老师们的期待是不是也是学生的期待,不管老师的目标是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生能做的,只有被动听从老师。

2.不要强迫学生请家教,参加课外辅导班等。

随着教育问题上竞争压力的加大,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方兴未艾,而辅导班的费用,也在不知不觉中上涨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有时候,参加一个课外辅导班连一个月的时间都没有,但其昂贵的费用已经远远超过学生们的半年的学费了。学生参加辅导班的动机,有的是为了弥补课堂上的不足,有的是为了查漏补缺,有的是拓展兴趣,有的是培养强项,有的仅仅是为了和别的同学攀比,等等。一句话,学生之参加课外辅导班,无非是因为依靠正常的上学受教育已经不能完成家长和老师的期待了。在学生踏进课外辅导班那一刻,家长和老师们的期望值非但没有降低,或与原来保持一致,反而愈发抬高了。

家长送孩子到学费昂贵的补习班,说:“都是为了孩子好”。老师们课外办这样那样的补习班,说:“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扪心而问,你们到底真的是为了孩子/学生好,还是想要借助孩子/学生来完成你们的自己的某一心愿?

3.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教师应该设法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使自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多地体验成功。通过创立顺境,增加学生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内心建立美好的自我形象,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信心。

4.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自我定位。

教师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成功预期,教育他们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期望过高难以实现而遭受心理挫折。另外,大多数学生往往耐心不足,急于求成。因此,教师还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进步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现象,做好应付失败的心理准备,使学生不能只期望成功,更不能有过高过快的成功预期。

5.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贬抑。

要使自己的学生获得坚强的自信心和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教师就需要多表扬、鼓励,多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以点燃心中的奋斗之火,使这些“差生”感到“我还行”“我还有希望”。当然,有时对孩子作适当的批评也是可以和必要的,但千万不要用贬抑、否定的话语。

第五节 建立正确的考试观

害怕考试的学生会对考试有一种恐慌感,由于害怕、恐慌往往影响正常发挥,进而造成考试失败,形成考试挫折,产生学习焦虑,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近年来,考试作弊呈高发事态。在社会转型期,考试作弊表面上看来是为了分数,其实分数背后是利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考试就是一场竞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性,谁能在竞技中获胜,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及格与不及格、通过与不通过往往就意味着成功与失败、奖励与惩罚、荣誉与耻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何处理孩子考试作弊问题就成了家长们的心头事。

有的学生因为一两次考试失败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有的学生则因为一两次考试成功而建立起自信,考试成绩起起伏伏是正常的,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则变得尤为重要。一种正确的考试观,可以帮助他们尊重每一次考试,正视每一次成绩,从每一次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没有能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这一任务,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案例

等级评价“王刚,我问你:猪八戒他娘是怎么死的?”课余,又有学生在嘲弄班里的“红椅子专业户”王刚了。这王刚,说他笨,可他绘画、唱歌、打球样样在行,说他不笨,可每次大考小考,班级最后一名非他莫属。也难怪他会经常成为班级里其他同学奚落的对象了。“我怎么这么命苦?生了你这么一个蠢货。考试才得30分,看我不打死你才怪。”接着是噼里啪啦的抽打声,继之而起的是一阵高似一阵的“呜呜……”的哭声、父亲的救驾声、孩子的逃跑声、妈妈的追打声……街坊邻居不用猜都知道是王刚他妈在“教育”孩子了。“嗨,可苦了他妈了,这孩子……”“听说又是班级最后一名呢。”“活该!”邻居们也为王刚他妈不停地叹息。无独有偶,我发现最近我班的学生李梅似乎有什么心事,学习起来无精打采的,一上考场就冷汗直冒,学业成绩每况愈下。通过与她交谈,我了解到原来她犯了“学习恐惧症”、“晕考症”。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她由于粗心,将数学考试的一道大题看错了,结果期末考试从原来的班级第二名下降到班级第五名。父亲一怒之下,将她关进了黑漆漆的地下室里,面壁思过两小时,自此,她就落下了这个毛病……这些经受层层重压教育的孩子,就像生长在石块下的小树苗,恶劣的环境让他们成了“畸形人”,家长们不了解这一点,作为班主任,我怎忍心熟视无睹?像这样的学生,在我这个仅仅50人的班级就有10人之多,比例之高,真是触目惊心。“救救孩子!”我心底里发出了这样的呐喊。经多次请示,校领导终于同意我在班级试点实施对学生的等级评价法。我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分为四个等级进行评价: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以模糊学习分数。对学习成绩我一改常规的百分制考核办法,实施“分项考核”。像数学考试,我把它细分成口算、基础知识、计算、应用题、操作等项。语文考试,我则将它细分成拼音、字词句、阅读、作文、朗读、听记、说话等项。即使这种“模糊”的学业成绩,我在班级也不张榜公布,只让学生本人知晓。但对试卷上的错误,学生必须及时更正,对那些问题较多的学生,我常常会单独指导,直到他弄懂、学会为止。如果他们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重考,重考不满意,允许再次申请重考。这样就卸下了压在学生心头的“名次排队”的重负。而分项考核,常会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即便是一窍不通的学生,我也常常故意在某些考核项目上让他们重拾学习的热情与自信,让他们也能体会一把“成功者”的快乐与潇洒。考试不再是学生们头上那令人厌烦的“紧箍咒”,不知不觉中,它竟变得让学生们充满了喜悦与期待。四年二班期中语文说话考核开始了,我要求学生们谈谈自己学习的切身感受,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到这种场合就六神无主,半天张不开嘴。轮到王刚上场了,教室中有人发出了不屑的讥笑声,摆明了认为“红椅子专业户”上场不会有什么好戏上演的。“我在学习方面最深刻的感受是‘解放了’。以前,我学习不认真,落下了一大段功课。而今,班级实施等级评价法,我相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一定能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断取得进步。我希望大家相信我……”吐字清晰,语句流畅,情感真挚。想不到一个班级的“红椅子”,说话却这样得体。良久,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分项考核让学生们学会了不再从门缝里看人。“王刚同学的说话,我们该给他评个什么等级呢?”我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我看给他评个‘良’吧。”“老眼光”韩雪不太服气地提议道。“不行,得给他评个‘优’。”其他同学几乎异口同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同学们的评审是很公平的。大家能抛开偏见,充分肯定王刚同学在说话方面的优秀表现,这非常难得。对同学们的这一决定,我完全赞成。”我的表态赢得了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苏老师吗?真是太谢谢您了。听说我家王刚说话得了个‘优’,是真的吗?”电话那头,王刚他妈激动得语无伦次。也难怪,自王刚读书以来,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向家长“报喜”。“是真的。孩子没有说谎。”我语气平静地说。“太好了,孩子,你真棒!今晚老妈就给你做你最喜欢吃的爆炒腰花。”电话那头,一家人乐开了花。像这样的喜讯不时地传进我耳朵里,我为自己在救改上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而暗自高兴。“紧箍咒”松了,卸下了心头重负的班级学生们,学习迈上了快车道。生动鲜活的考评制度让学生们耳目一新,家长们高声叫好。有同学治愈了困扰多年的“学习恐惧症”、“晕考症”,轻装上阵,学习成绩也“芝麻开花节节高”,有同学后来居上,一跃迈入班级优生行列;有同学自此爱上了学习,彻底改观了在班级老师与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不时给老师、同学、家长以惊喜,譬如王刚——他现在已成为校园小有名气的主持人了,期中考试有七门单项评定为“优”。“紧箍咒”该松了,对这些花样年华的孩子,我们的教育不应是扼杀其个性,而应是唤起、激励、呵护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死板走向灵活,评价反馈也应从“武断”走向“人文”。让我们的素质教育之花在等级评价中越开越艳丽。

案例分析:

等级评价是传统分数评价的苦果上结出的甜瓜。它淡化了考试中分数的具体性,代之以让学生们更乐于接受的等级评定。它取缔了一考定优劣的百分制考试,代之以更科学公正的分项考核法。它不采取一棒子打死的考核制,它允许学生重考。一句话,它给了学生们以更宽松的学习与考核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等级评价要关注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的闪光点,要让学生们成为评价的主体,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民主意识。老师还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学生,淡化他们与班级其他同学的比较意识,学习成绩不排名,即使排名也不要让学生知道。等级评价更着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纵向前进了多少以及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水平,以便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建议及要求。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时时感受到来自老师真心的关怀,从而有了前进的动力。

模糊的评价结果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也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以便与其他同学比较,它更注重对学生的关注与关怀,它尽可能多地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重塑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中的老师针对“差生”的心理特点,避开令学生害怕的传统的以分数计算成绩,而是采用等级测评。不仅如此,老师还把评分的主导权下放给班上的其他学生。如此一来,对于“差生”,他们得到了尊重,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可以放下了;对于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同班同学的成绩评定使得他们有了一种参与感和被信任感,这对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是极其有利的。

对于如何建立正确的考试观,以下几点建议仅供教师朋友们参考:

1.问问学生是为考试而学习,还是为学习而考试

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向来有“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说。其实,在这里,考试不仅是教师的法宝,也成为学校管理的法宝,提高升学率的法宝。但是,这种频繁的考试,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带来的危害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一位高中校长在今年基础教育年度工作会议的发言中所指出的:“对学生来说,周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拟考试,一次次的考试,班名次、年级名次、市名次,一次次的排名以及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高考倒计时等,都使学生每天在极度紧张和恐慌中度过,心灵受到严重伤害。”

在这种频繁的考试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现在学校并行开设的文化课科目至少有五门以上,如果按照上面讲的考试频率来计算,学生每个正常的学习日,平均要有1~2次考试。学生日常学习中,面临如此频繁的考试,他的学习生活岂不真的陷入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泥潭!由此,学生不再是为学习而考试,而是为考试而学习。这样,学生的日常学习,几乎一切围绕考试转,学习的性质必然遭到扭曲。

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不反对考试,但反对过多过滥的考试。一句话,从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当前学校考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多过滥。说到底,过多过滥的考试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而不是真正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我们呼唤学生为学习而考试,反对学生为考试而学习。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反对过多过滥的考试。反对让考试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为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魔鬼”。其目的,就是要恢复正常的考试秩序,让考试为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天天围绕着考试转,陷入为考试而学习的不正常状态。

2.问问老师考试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成绩为本

人们之所以说,考试是教师的法宝,也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法宝,是因为今天的考试,已成为教师和学校管理学生,控制学生的法宝,也成为学校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进而提高学校升学率的法宝。

有不少老师、学生举报老师、学校每次考试之后都给学生排名、排队。似乎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排名、排队。因此,每次考试之后,阅卷、打分,给学生排名次成为老师、学校的主要工作。而且,每次所谓重要的考试之后,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排名表。学校则要依据教师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给老师排名次。

在这种情况下,考试到底为了什么?考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还是为了给学生和老师排名?我们不能不说,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学校,考试的功能已发生了异化,不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排名,为了管理,为了所谓的激励。我们不能不说,这种考试不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成绩为本。由此,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必然退居次要地位。

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反对每次考试之后给学生公开进行排名。其目的,既是维护学生的尊严,也是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我们曾经调查过不少高中生,包括学生好些的,也包括学习差些的,这些学生无一例外地反对将自己每次考试成绩公布于众。有不少老师反对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反对用学生的考试成绩给老师的教学成绩排名,将心比心,用孔子的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每次都公布于众呢?素质教育不主张给学生公开排名,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和心理压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3.明确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

考试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讲,按照考试的不同功能,可以把考试分为三种:一是诊断性考试。二是水平性考试,如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些考试是为鉴别学生是否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般这类考试不直接评分,而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等。三是选拔性考试。这种考试是区分性的,如中考、高考等。这种考试当然要排名次,要分出高下。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学生面对的考试,除了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之后,都是诊断性考试,如单元检测、模块考试、期中考试等。这类考试的目的,不是为检测是否达标,更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判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改进。因此,我们可以说,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考试,我们认为不必给学生打分,老师在对试卷的批阅中,只把学生学习好的地方和学习存在问题的地方指出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优点和缺点,从而明确自己应该发扬什么,改进什么。

在应试教育的考试观驱使下,每次考试之后,老师都会给学生打分,结果我们的家长们每次见到自己的孩子,总会问:又考试了吗?考了多少分?在班里排第几名?结果,学生每次考试之后,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哪些地方出错了,应该如何改进?家长却不予问津,自己的孩子这次考试错了,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照样出错。

正因为如此,在日常考试中,我们不主张给学生打分,这就是所谓的无分数评价。显然,无分数评价不是评价,而是给学生一种有助于自我矫正的更具有教育意义的针对性评价。这种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素质教育不反对单元考试、不反对期中考试、不反对期末考试,但这里的考试,不要着眼于排名排队,而是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4.设置不同的考试形式

考试不仅有传统的纸笔考试,也有作品创作、实验设计、发明与创造等考试方式;既有终结性考试评价,也有过程性考试评价。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注意考试的多样性、过程性、综合性、全面性,等等。

素质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品德、思维、情感、人格的培养。温总理在2008年8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关于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会议上指出:“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素质教育不反对考试,但反对单一的纸笔考试,主张进行多样性、综合性、过程性、全面性相结合的考试。

第六节 挖掘孩子的潜力

挖掘学生的潜力,并鼓励他,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表表扬他,这些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是他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心理基础。其实,在现代现代社会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对每个学生而言,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品德上是否有缺陷,但他的人格应同样受到尊重,教师的任何训斥、讽刺、体罚和变相体罚,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都会泯灭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真心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他们才能快乐地学习,才能不断激发出内在的学习潜能。当后进生上课发言,板演出现差错时,老师给予他们的不是大声指责,而是亲切适度的鼓励:“你能举手发言,这是积极动脑的表现,很好。”“别急,再想一想,你肯定能做对的。”

我们有很多老师,不注意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相反,他们有时候还用批评与挖苦来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使得那些本来有潜力的学生意志消沉,埋没了自己的潜能,使得那些本来有很多优点的学生自暴自弃,丢掉了曾经的优势。学生的情绪与老师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着的,老师的排斥与漠然往往会扼杀了一个孩子的“慧命”。但是,教师的点滴鼓励,哪怕是只言片语,往往能打开一扇心灵之门,让灿烂的阳光射向失落的心。接受了阳光洗礼的学生,又怎能不激情满怀投到学习中去呢?所以,假如每一个老师都能慷慨地播撒理解与关爱的种子,尊重学生的潜能,善待学生的优点,那么,学生“厌学”的现象就会日渐减少,学生的成绩相应也会日渐提高。案例

打篮球拉近距离这是一个老师讲的一个真实故事:我们班有一名同学建,他上课迟到,自习说话是常有的事,在日记里也经常写一些网上聊天的事。经了解,建的父母离异后又各自成了家,这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一些坏毛病。得知这些情况后,我开始仔细观察建,他的那些毛病,如果不是我亲眼见到的,我都装不知道,也不再向家长反映。相反,我一旦发现他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也及时在班上对其进行表扬。过了一段时间,建也觉得奇怪,但他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后来,我发现他体育好,喜欢打篮球。于是。我就利用体育课和放学后的时间约他一起打篮球。每次他都非常兴奋。在篮球场上,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通过打篮球,我发现他不但球打得不错,而且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就鼓励他做体委工作,帮他出主意,解决困难,在接下来的全校课间操比赛中,在他和全班同学的努力下,我班表现出色,我又及时表扬了他,并给他发了喜报。他的缺点越来越少了,最后,他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省级重点高中。

案例分析: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能在你的学生身上找出十个以上的优点,你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如果你能在学生身上找出五个以上的优点,你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如果你在学生身上只能找出二至三个优点,你只能勉强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如果你在学生身上找不出优点,那么你一定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此话不无道理。作为教师,应学着不再紧盯住学生的诸多缺点不放,而是用赏识的眼光去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

当你把赏识之灯点亮的时候,孩子回馈你的一定是感动和努力。赏识是成功路上的阳光,学会赏识学生,主动赏识学生,不仅是学生的成功,也是老师的成功。案例

尊重每一个“花朵”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聪明了。他们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常常是你意想不到的。21世纪的小学生,正如飞速发展的祖国一样,他们在迅猛发展着。他们身上有无尽的潜能,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挖掘。作为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能力有高水平的估计,千万不要低估了你身边的看似幼稚的孩子们。1.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贺老师心目中,三年级的学生能说一些完整的话,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学生还小,不能灵活、恰当地运用语言。但是,他们在语文课上的表现却令贺老师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学生们不仅能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表达好自己的意思,而且还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就拿语文课上的理解词语来说吧,《会说话的草里》有这样一个词语“喧嚷”,学生是这样理解的:学生1:喧嚷就是好多人在一起大声说话;学生2:打个比方说喧嚷就像是好多人去赶集时的热闹场面;学生3:下课时,同学们到教室外面都在喧嚷。在续编故事上,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完《泥姑娘》这个故事后,泥姑娘在雨夜中为了救一只小蜜蜂而牺牲自己的故事深深地印在学生头脑中。课文的结尾是“小蜜蜂展开翅膀,四处寻找昨夜救起它的那个小姑娘……”贺老师让学生续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故事。叙说开始了,贺老师真没想到学生会用那么优秀的语言把故事叙说得那样完美。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叙说的:“小蜜蜂找呀找,终于它发现了自己身旁的一堆稀泥,它赶紧一点一点的用嘴衔起这些泥土,送到老艺人那里。告诉老艺人泥姑娘是为了救它才牺牲的,请求老艺人再捏一个泥姑娘。老艺人听了小蜜蜂的话,非常感动,就又用心地捏了一个泥姑娘。这一次老艺人捏的泥姑娘更漂亮、更美丽了。刚一捏好,泥姑娘就微笑着跳起了舞,小蜜蜂赶紧领着泥姑娘的手与她一起共舞。从此小蜜蜂和泥姑娘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它们互相帮助生活得非常幸福。”多美的语言呀!“一点一点”、“牺牲”、“衔起”、“微笑”“共舞”“互相帮助”……这些词语用的是多么恰当、多么准确呀!这时贺老师不禁佩服起学生那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了。是呀,贺老师们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把才能尽情地施展出来。2.大胆奇异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无尽想象的空间。在课堂上学生总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他们的想象是老师们所想不到的,是新奇的,充满浪漫色彩的。在学习《诗的材料》一课时,当读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师:“看到这么美丽的荷花,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荷花池中还会有什么姿态的荷花呢?”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想象的海洋中了。学生1:“有的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好像在跳舞。”学生2:“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学生3:“有的荷花斜靠在碧绿的大荷叶上,好像在睡觉呢!”学生4:“有的荷花挺直了身子,真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啊!学生的想象是那么的丰富,学生的想象是那么的美妙,学生的想象充满了诗情,充满了画意。贺老师聆听着学生的想象,眼前浮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种享受是学生带给贺老师的,这种享受是无法比拟的。从学生身上贺老师获得了知识,获得了启迪。是呀!不只是我们在教学生,学生也在感染着我们呀!3.精彩绝伦的表演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其实都具有表演天赋,喜欢表现自己。有一个班级,在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袁老师要求学生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演一演课本剧。这下子,学生来了兴致,热情很高。表演开始了:“贺知章”弯腰驼背的上了场,慢悠悠地在路上走着。这时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出现了,看到“贺知章”一副惊讶的表情。小孩儿:“您是从哪里来的?”贺知章:“我就是这个地方的人。”小孩:“那我怎么不认识您呀!”“我走的时候,你还没有出生呢!”贺知章微笑着说。“那我应该叫您‘老爷爷’了,请您到我家做客吧!”小孩子热情地拉住“贺知章”的手。“谢谢你,小朋友,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贺知章很高兴的样子。学生的表扬绘声绘色,精彩极了。从这以后,袁老师很注意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在班里举行了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这些活动使学生尽情地表现着自己,把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了出来。

4.灵活敏捷的思维于老师班的那群孩子,思维很敏捷,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记得学习《湖滩上,一对天鹅》这首小诗时,有这样一句话“孩子格格的笑了,天鹅跟着唱起欢乐的歌……”于老师顺势引导:“假如你就是一只天鹅,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着人们的爱,在你优美的歌声中会唱些什么呢?”学生们在小组内议论开了。一会儿就有学生站起来大声唱到:“人们人们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一天一天陪着你,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陪着你,因为——我爱你!”多好听的歌呀!他们能把生活中听到的应用到课本中来,表达的情感是那么到位。于老师开始佩服起学生那灵活的思维了。是呀,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