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痛让我们瞬间长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5:02:54

点击下载

作者:武文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总有一种痛让我们瞬间长大

总有一种痛让我们瞬间长大试读:

序补上面对痛苦这一课

诗人纪伯伦曾这样说:“欢乐和哀伤不可分开。”

想要天天都快乐,那是傻子才相信的事;用快乐来掩盖痛苦,那是自欺欺人。真正乐观的人,是在把自己看清楚之后,依然能乐观地对待生命。而一味追求快乐的人,只能离真正的快乐越来越远。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乐观,要积极,凡事要看好的一面……总之一句话,痛苦是不好的东西,能躲开就躲开,能不去碰触就不要碰触,能不去想就不去想。总而言之,遇到痛苦,千方百计推开或遮盖就是。“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要多看积极的一面……”老师、家长们总是这样说。这话没错,但是,要想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个世界,首先需要拥有积极乐观的能力,而不是理性的概念——“应该积极,应该乐观”。乐观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努力。“努力”去乐观的结果是,直到有一天“再也乐不起来了”。

从出生开始,我们面对的就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没有人会告诉我们,当我们在仅靠自己还不能理解这世界的年龄时,谁来给我们解释这句话所诠释的真谛?当我们对这巨大的世界感到害怕、无助、脆弱、焦虑时,谁来给我们一些陪伴、安慰、鼓励和信心?当我们跌倒在地,感到伤痛时,需要安慰和理解时,我们听到最多的,却是:“不要哭,不许哭!”“快点起来,要不就赶不上别人了!”“这点痛算什么?我们那时候比这苦多了!”我们听到的往往是对真实的痛苦体验的否定、贬低、抑制和排斥。因此,大多数人得到最多的就是——努力去做一个乐观的人。

而事实上,痛苦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礼物。在童年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去感受和面对真实的痛苦——第一次断奶的痛苦,第一次学走路摔疼了的痛苦,第一次上幼儿园的忧愁……我们需要在成年人的鼓励和帮助下,逐渐完成对痛苦感受的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着安全和自信,带着一种真正敢于面对世界的能力和勇气,带着乐观的心态,渐渐成熟。

我们看到的是,在我们的文化中,痛苦往往是被排斥的,死亡是个禁忌的话题,我们的生活被一种虚假的快乐和繁荣的积极文化所掩盖。越是娱乐业高度发达的地方,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等行为越突出,对痛苦和死亡的防御就越严重。事实上现代人普遍活得不快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逐年升高的心理疾病发生率以及自杀率,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正视我们的痛苦,补上面对痛苦这一课。

正如一句歌词:“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但人生的真相是:内心的感受被我们否认了。似乎在成人的世界里,孩子不需要学习如何面对失望和痛苦,可以不经历风雨和坎坷,天生就能够有神奇的能力,自己去面对一切。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我们要做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没有痛苦的人,也就是要做一个被社会和家庭都接受且受欢迎的人。如果只为了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只想拥有快乐,不承担痛苦的话,我们将会成为一个脆弱的人,经不起挫折,慢慢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但有的人不明白,总是设法把痛苦隐藏起来。

那么,那些真实的痛苦,真的可以隐藏吗?显然不是。它们并不会消失,只是暂时被关押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我们通过各种自我防御机制看管着它们。一有机会,它们就会自己跑出来把我们的心情搞得一团糟——莫名地焦虑、担忧、失眠、忧郁。

不能痛苦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能承认自己的真实性,我们不能再做自己,我们要做社会和家庭承认和接受的那个“非我”。而痛苦,就像一个住在我们内心的小孩,像我们的一个“异己”,我们把它丢掉了,丢在内心很深很深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忘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个小孩。

然而,总有些痛苦是推不开也遮盖不了的。比如某明星之子小默事件。小默自出道以来惹出了众多非议,曾经暴打女友、开豪车不挂车牌、挑衅记者,这些负面事件闹得满城风雨,后又传出吸毒丑闻。其父每次犹如救星一般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为自己的儿子求情。这位明星父亲的确很痛苦,但他不能从根本上去坦诚地面对为人父母的失职之痛。如果他能够痛定思痛,负起父亲之责,不因为自己不能面对的内疚而一再宠溺孩子,小默就不会这样一直错下去,直到不可收拾。

而另外一件事则不同。一位著名歌星酒驾车祸事件发生后,社会影响非常恶劣。但是这位歌星勇敢地面对了这个事实,既不遮掩也不回避,而选择向公众真诚道歉,并在走出看守所后成为安全驾驶的宣传大使,自愿现身说法拒绝酒驾。通过这次痛苦的教训,这位歌星在朋友眼里像是变了一个人,对人更加包容和宽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看什么都不顺眼。

要接纳别人,首先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痛苦。一个能够坦然接纳自己的人,才能坦然而开放地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一切风雨和打击。

我们最需要补上面对痛苦这一课,不再用各种方式防御自己的痛苦,而是选择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痛苦,从痛苦中学习和成长。否则,无论你外表有多么强大,多么优秀,你的内心也是不堪一击的空虚与脆弱。

第一章        心是一朵紧缩的花苞

【心理助读】有一种莫名的痛在心中

生活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在大家眼中的“好人”,往往寿命不长,而“坏人”却活得很滋润。人们感慨老天爷的不公平:为什么好人不长命,坏人却能高寿?

因为有些好人活得太压抑!

好人习惯了做好人,总是先人后己,把自己的需要放在最后。“为了别人的幸福,自己那点苦、那点痛算什么?”这就是好人的逻辑。

比如,有一对恩爱夫妻,两口子从来不红脸、不拌嘴。妻子身体不好,性格偏激,任性,喜欢抱怨,而丈夫是一个好好先生,什么事情都顺着妻子的意思,让着妻子,哄着妻子,总是将妻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其实这个丈夫内心也特别敏感脆弱,他不喜欢在婚姻中发生任何不愉快和争吵。多少次,当他面对妻子的抱怨和挑剔时,他都忍住了。他爱他的孩子,不想因为夫妻之间的争吵让孩子感到不安全。结果,四十多岁就得了肝癌,熟悉的人都说,这是被气出来的毛病。

但凡是一个人,都会有些脾气,老好人也会有。有脾气就要适当地宣泄一下,因为人无完人。但是老好人的脾气却会在无意识中生生地被压抑下去,而当事人有时却并没有相应的自我觉察,因为老好人一般是没有脾气的。

泥人还有土性呢,更何况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老好人不知道自己承受不住的时候也会有恐惧,面对亲人的无礼对待也会有愤怒;老好人不知道自己其实也有强烈的攻击性。他只是自然而然地压抑了这本该可以体验到的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情感。遗憾的是,老好人往往只能体验到正面的好的情感,而负面的令人痛苦的情感,则很难体验到。无法体验,便无法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机会去宣泄和表达,只能选择自我攻击的方式——压抑,最终伤害了自己。

在婚姻中,女人时常抱怨老公不够浪漫,一般的理解就是,这是男人的特性,或者是东方男人在表达感情方面比较含蓄。但是很多婚姻中的女性也表现出同样不够浪漫的特征,这就无法解释,情感较丰富细腻的女性为何也是如此?

这些男人和女人其实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就像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孩无法用语言说出他想表达的意思一样。他们在情绪表达上存在某种困难,专业术语称为“述情障碍”,也称为“情感表达不能”,主要指的是缺乏用语言描述并表达情绪的能力。

具有情绪表达困难的人,难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内心的体验和感受,缺乏幻想和想象,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并且不善于区分情绪和躯体感受。在痛苦时,他们也只能描述身体的不舒服而不谈自己的心情。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习惯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注意力常集中于事物的细枝末节,表现出姿态僵硬、缺乏面部表情、人际关系淡漠、行事刻板等,有点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生活,通常比较冷漠。

目前,述情障碍的发生率很高,男性多于女性。美国研究者发现,约23.5%的青少年具有述情障碍的特征。而在临床人群中,尤其是患有身心疾病的人群中,述情障碍的发生率则更高,有研究报道47%的慢性疼痛患者具有述情障碍。

研究发现,述情障碍存在于很多身心疾病中,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类风湿关节炎、偏头痛、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而这些疾病都是常见病。一项调查表明,大都市的精英人群中有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情感表达困难的窘困。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有情感表达的困难呢?

在生命早年,婴儿还不能把自己的情感与“害怕”或“高兴”等词联系起来时,他们首先只能从身体上感觉到这些。母亲要帮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各种情感体验“命名”,使得这些情绪感受有一个可以去表达的词汇。如果父母为孩子情感命名做的解释少得可怜,孩子就缺乏必要的词汇描述自己的感受。直到成年以后,他们还会像小孩那样,只会依靠身体感受,却不能够亲口说出自己的感受。

情感表达困难的人存在两个方面的潜在危险:

首先,情感表达困难者因不能准确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往往用身体不舒服来表达。因此在医院看病时往往会过多描述身体不适,使医生无法及时正确评估病情,而进行许多不必要的检查,导致延误病情。

其次,情感表达困难的人更易出现成瘾行为和物质滥用,并易患躯体形式障碍,如久治不愈的慢性疼痛、睡眠障碍和进食障碍等心理疾病。

进行放松训练、情感交流引导、想象力训练、音乐和情感书写训练等,可使述情障碍明显减轻。关系导向的心理治疗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治疗方法。

情感表达困难发生率高,影响广泛,早期发现与干预十分必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命名,让孩子知道和熟悉各种情绪对应的词汇,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情绪是十分必要的。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时,父母需要作出积极的关注和回应。

心理的结转移到脚后跟上

在医院,有这样一些病人,总是会有一些慢性而很难完全治愈的疾病,如慢性疼痛、周期性的头痛、背痛、胃痛、腰痛,另外就是失眠和神经衰弱。

我在一家医院心理科,看到过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病人。他是一个警官,他的脚后跟疼痛多年,最后因为行走困难不得不住院治疗。但是经过仔细的仪器检查,并没有查出脚后跟有任何病变,一连换了三家医院,无数次专家会诊,最后成了疑难杂症,弄得医生一筹莫展。第三次住院,主治医生懂得心理学知识,在尝试各种治疗方案无效后,建议他转诊到本院心理科看看。

警官起初有些不情愿,他说自己心理很健康,为什么要看心理医生?虽然心存不解,但为了解除痛苦,最后他还是来到了心理科。心理医生和病人简单交谈了几分钟,询问了病史后,就开了药,嘱咐他回病房后按时服药,一周后再来复诊。结果,一周后,病人容光焕发地再次来到心理科,他说脚后跟治好了,特意来问问医生到底开的是什么药。其实,他服用的就是普通的抗焦虑药。这个人的病症在脚后跟,而病根则是长期的慢性焦虑症。

一位医生朋友常跟我开玩笑说,我们医生有时做的就是心理医生的工作。他说,有个老太太常来看他的专家门诊,不是这儿不舒服就是那儿不舒服,又查不出什么具体问题来。老太太经常来,慢慢地就和他熟悉了,虽说是来看病,但感觉更像是来唠家常。这么一看就是好多年,这个医生感觉自己做的就是心理医生的疏导工作。

还有一个患结肠炎的企业老板,天天拉肚子,吃不下饭,人瘦成了皮包骨头。在医院住院两个多星期,也毫无好转的迹象,后来医生给他转诊到心理科,结果抗抑郁药只吃了四五天,病人的病情就开始好转,胃口也有了,拉肚子也没有那么严重了,体重也渐渐开始恢复。虽然,病人和家属都不太明白肠胃炎和心理有什么关系。但是出院时,病人和家属对医生千恩万谢。

还有些职业经理人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出现一些重复性的毛病,如背痛、胃痛、头痛、发低烧、肠胃炎。有一次,一个经理对医生说,和医生聊一聊,谈一谈,看医生这件事本身就能让他感到放松。

这些发生在心理科病房的真实故事,都是心理压抑导致的躯体化疾病。那什么是“躯体化”呢?

躯体化就是当一个人的心理疼痛本人无法感受到,而只是停留在潜意识的层面而无法到达意识层面时,就会通过身体上的各种症状表现出来,如各种慢性和久治不愈或不明原因的疼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的身心是一体的,中国有句古话:病由心生,说的就是躯体化。为什么心理疾病要通过身体来表现呢?第一,因为心理疾病停留在潜意识中,当事人既感觉不到,也无法言说,只能通过身体的途径去本能地“诉说”。第二,躯体化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可以避免心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或崩溃,相应地说,身体上生病了,可以得到自己和家人的关注和重视,以便采取措施解决困难。第三,中国人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和观念有很大的误区,认为心理疾病见不得人,会显得自己很脆弱,而身体得病则可以得到关心和治疗,所以,也会无意识地通过躯体化来表达其实是心理上的障碍和痛苦。

找借口让自己休息

有一个公司的老总,是一个标准的工作狂,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他患头晕的毛病多年,也查不出问题,医生说是疲劳过度,几次要他暂停工作,休个长假来调整身体。但是他觉得既然没有生病,就不用停下来休息。

有一天,他早晨起来后感到有些发烧,以为是感冒了,便让妻子用体温计测了一下体温,结果发现体温完全正常。但是他自己感到非常失望,自言自语地说:“奇怪,怎么体温这么低呢?”

妻子很生气,对他说:“你是不是非得要看到体温高才肯休息啊?”

他这才恍然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一直在希望体温升高,表明自己生病了,他才肯休息。强迫性的忙碌和工作让他很痛苦,他也很想停下来,以至于身体已经通过头晕头痛发出警告的信号,但他还是不肯停下来,只有体温证明他感冒了,才肯停下来。

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就是现实版的“过劳死”。幸亏妻子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让他得以及时调整自己,避免了身体的崩溃。事实上,这位老总自己也明白,其实以他目前在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已经不需要事事都亲力亲为,但是他无法停下来,因为他是一个地道的“工作狂”。“工作狂”已经被定义为一种痛苦的强迫性需求。这位老总疯狂工作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只有通过身体发出的种种信号,才能得以表达和解决。

“坚强女人”内心的一扇门

梅兹是一个女强人,收入和地位都比老公高。她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长大,所以性格争强好胜。公司里关系复杂,常常钩心斗角,但梅兹却处理得游刃有余。在婚姻上,她对老公看得很紧,更有一种胜券在握的自信,她常常和闺密一起分享自己的“驭夫之术”,并乐此不疲。

梅兹的老公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好好先生,对梅兹一直俯首帖耳,呵护忍让,二人的婚姻也还算美满。不想去年梅兹突然发现老公情况不对,她找了私家侦探,发现老公竟然在外面有了一个小情人。

以梅兹的性格,朋友们都以为她绝对不会放过老公和他的小情人,也绝对会捍卫婚姻,不会轻易离婚。但令人不解的是,发现老公的出轨行为后,梅兹表现得很理性,不哭不闹,也没有抱怨和指责。当老公向她忏悔和道歉时,梅兹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梅兹像是变了一个人,她不再那么热心于事业,对公司的钩心斗角也不再理睬,反而是开始注重穿衣搭配,化妆姿容,学着做小女人。她对闺密们说,不就是小女人嘛,撒撒娇,装成性感小猫,她也能做到。

她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交聚会,她喝酒,跳舞,谈笑风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结交男友的机会。她谈了一个又一个男朋友,但是始终没有结果。

就在这时,梅兹的母亲突然去世了。梅兹生长在单亲家庭,父亲早年因外遇和母亲离异,梅兹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去世后,离婚的梅兹就彻底变成了孤单单的一个人。

但是梅兹表现得异常坚强,母亲的去世,她甚至连眼泪都没有掉一滴。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之后,她继续像平时那样,夜夜笙歌,出入大小的聚会,丝毫不见任何悲伤之情。

所有的人都感觉不正常,对她说,哭出来吧,哭出来就好了,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梅兹总是反驳说:“我又不痛苦,为什么要哭?为什么离婚就非得愁眉苦脸的,像个怨妇?再说,我母亲生病多年,一直都活得非常痛苦,现在她总算解脱了,我要为她感到开心才是,对不对?”

虽然梅兹的话有道理,但是朋友们都替梅兹捏着一把汗,怎么都感觉她哪里不对劲。

直到有一天,她在酒吧里酗酒闹事,用椅子把一个上来挑逗她的男人打得头破血流,还像是疯了一样大吼大叫:“你这个狗畜生,你这个王八蛋……”她把那个男人打得满头是血。在拘留所里,见到前来探望的朋友,梅兹才失声痛哭。

梅兹使用的是一种“情感隔离”的自我防御机制。当我们在很小的时候,会遇到各种自己难以处理的复杂的情绪感受,尤其是那些特别强烈的情绪感受,需要父母为我们的这些复杂的、强烈的情绪感受命名,从而帮助我们学会认识这些情绪,并有勇气去直接面对,学习感受和体验这些情绪。当我们从父母对待各种情绪的态度中进行观察与分析时,我们自己也就渐渐在模仿中学会了如何对待情绪。如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很害怕,我们回头看看妈妈,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妈妈笑眯眯的鼓励的眼神,我们对这个“害怕的感受”就会容易接受,并且从妈妈的态度中模仿这种对待情绪的态度。但是如果我们害怕时回头寻找妈妈,而妈妈却很漠然地不理不睬,我们就会感到这种“害怕”的情绪是“不好的”,于是我们也就会渐渐模仿这种“漠然”的态度,变成一个对情绪和感受“缺少反应”的人。久而久之这就成为我们应对强烈情感体验的固定模式。梅兹就是这样,当爱人离开、亲人去世,她都无法感受到相应的哀伤和愤怒的情感,而是将其“隔离”掉了。

孩子的拖拖拉拉

小麦从小就是一个慢性子的孩子,却有一个急脾气的母亲。母子俩常常是一个慢悠悠、不急不慌,一个气急败坏、大发雷霆。无论是做作业还是出门,小麦总是磨磨蹭蹭的,上课迟到是家常便饭。母亲骂过甚至也打过他,都对小麦不起作用。

母亲对小麦的要求很高,除了上学之外,还要学钢琴、画画和围棋。小麦所有的时间被母亲的安排挤得满当当的,他喜欢的动漫母亲不许看,他喜欢的篮球母亲也不给时间去玩,每天除了上课学习就是上课学习。小麦很辛苦。

但小麦是个听话的孩子,母亲说什么,他都很配合,都照做不误。但是,小麦的这个拖拖拉拉的慢性子却改不了,弄得急脾气的母亲暴跳如雷。每当这时候,小麦总是含泪低下头,暗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做什么事都那么快。

他承认母亲说得对,他就是这样一个不争气的笨小孩。

有一次,母亲带小麦去少年宫学围棋,母亲已经站在门口等他了,他却磨磨蹭蹭地半天找不到自己要穿的一件衣服。母亲催了他好几遍,他满头大汗但就是找不到,结果那天去上课迟到了,被围棋老师关在了门外。母亲气得胃痛都犯了,小麦很伤心,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差劲,总是让母亲生气。

小麦的行为是一种被动攻击。被动攻击是一种指向自身的攻击,以避免把攻击指向他人而带来危险,所以也是一种以自我挫败来进行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小麦表面上看起来很听话,也很乖,但是他内心不满母亲这种不尊重他本人意愿的教育方式,可又不能不听母亲的话。他的不满只能被压抑到自己意识不到的地方,从而在别人眼里还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可是习惯性的拖拖拉拉和磨磨蹭蹭,就是一种对母亲不满的被动表达和攻击,用以保护自己真正想反抗母亲和不听母亲的话、做一个叛逆的坏孩子的想法。

兢兢业业却总犯错的员工

莹洁在公司里是一个特别安分守己的人,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多年,虽然做的事是公司最辛苦的,但拿的薪水却是公司里最低的。她对此毫无怨言,她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凭,能有这样一份工作已经很感恩了。她常常对同事说,她很珍惜自己的这份工作。

莹洁虽然工作勤快卖力,喜欢主动帮助同事,但总是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小漏洞,比如给同事订饭,经常弄错订饭的品种,或者答应帮人家订饭却又忘记了,弄得同事感谢也不是,抱怨也不是。以后大家对她的主动帮忙就避而远之了。另外像会议订房、买办公用品等,多多少少总是会出现一些小差错,而有些差错很耽误事。比如在会议订房时,莹洁总是会少订三四间,搞得参加会议的人纷纷投诉。虽然弄得领导也很头痛,但是看在莹洁兢兢业业的分上,也只能次次作罢。

有一次,单位举行一次重要的大型会议,有从省里来的上级领导参加。领导要求,绝对不能出差错,因为这次会议是一次评估总结会,将牵涉到本单位在总评中能否达标。而是否达标将关系到大家的年终奖金是否到位。所以,莹洁和同事们做了精心的准备工作。莹洁负责安排领导的名字牌号,她按照名单上的顺序一一排好后,离开会议室前又专门检查了一遍。结果还是出事了,问题就出在莹洁负责的座位牌号上——按照名单的顺序,应该是从左向右排开,而莹洁却是从右向左排开。面对着省里领导们不知如何就座的尴尬场面,莹洁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

会议结束后,莹洁受到了处分。她很伤心,只能抱怨自己,恨自己。她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她排座位时,脑子里明明想的是从左到右,怎么手就不听使唤,结果还是排成了从右到左呢?而且,自己在离开会议室前还检查了一遍!

莹洁对工作待遇其实是很不满的,但是她无法体验到这种不满,无法体验到自己内心的愤怒。做同样的工作,却拿比别人低得多的薪水,任何人都会有意见,但是莹洁却不敢有意见。她只能无意识地通过这种自我挫败的方式——犯错误,给大家增添麻烦,给单位造成损失——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只是,她这样做导致最大的受损者是她自己。

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她原来是总经理身边的红人。总经理退休之后,新老总上任,是个女领导,她自然就被冷落了,而且被安排到了一个她非常不喜欢的岗位,待遇低,而且还很辛苦。大家都觉得是新老总新官上任三把火,杀鸡给猴看。

她对新老总的安排没有任何的怨言,到新岗位上班了。她似乎一点儿也不计较新职位工作的琐碎、繁杂和辛苦,仍然加班加点,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大家不得不心服口服。她对新老总的话也是言听计从,恭恭敬敬。大家在背后有时发发牢骚,她也从不参与,反而有时劝大家要多多理解,多多体谅新来的老总。后来,这话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新老总的耳朵里去,那些背后发牢骚的人,都被领导在会上批得灰头土脸,而她呢?却安然无恙。后来,大家才知道,就是她告的密。

很快,大家都发现,她已经成了新老总忠心耿耿的私人秘书。熟悉她的人都说,这个人就是这么现实,这么奴才相,谁当老总,她就忠心耿耿地跟随谁。

也真是这样的,她很快就赢得了新老总的欢心。谁在背后说了新老总的坏话,她总是第一时间报告给新老总;哪里有什么小道消息,她总是能第一时间告诉新老总;新老总情绪不好,对她呼来喝去时,她总是能把新老总哄得眉开眼笑,而自己毫无怨言。

她私下里对好朋友说,她感到新老总对人还不错,虽然脾气没有上一任老总好,但是公私分明,对她还算认可与照顾。所以,她要跟着这个新老总好好干,争取早日从那个薪水低又辛苦的岗位上调回到原来舒适的岗位上来。

一年多之后,她的心愿果然实现了,新老总不但把她从那个薪水低又辛苦的岗位上调了回来,而且还给她升了职——做了老总的助理。她更是努力工作,天天围着新老总转。新老总对她越来越满意,还时不时地把自己的一些私事讲给她听。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越来越亲密,让大家又羡慕又嫉妒。

直到有一次,单位同事们聚餐,这个女助理喝醉了,她趴在桌上号啕大哭,哭诉这个新老总的种种恶行和自己的不易,痛骂老总。听得大家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二天上班,大家发现,女助理完全不知道昨晚在宴席上发生的一切,对新老总依旧如常地殷勤和讨好,看到大家也完全没有任何尴尬之意。

这个女助理使用的是一种“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反向形成是指一个人明明讨厌一个人或喜欢一个人,但是却偏偏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恋爱,有的女孩子明明喜欢一个男孩子,可是偏偏表现出对这个男孩子特别厌烦而且非常挑剔,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个女孩子非常喜欢这个男孩子而只有她自己本人毫无觉察,还以为自己很讨厌他而且避之不及。文中的女助理就是这样,她其实对新来的老总很不满,新老总降了她的职,换了她的工作,让她的收入减少了,但是她却体验不到自己对这个新老总的不满和愤怒,反而要千方百计地讨好和靠近这个新老总,认为自己很欣赏这个新老总。只有在醉酒的状态下,她的无意识心态才暴露出来。这种反向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来说,会给当事人带来非常扭曲的心态,而且本人毫无自知,只有旁人才会发现其言行不一致之处。

不是炫富而是炫穷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瞬间网民众说纷纭,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

郭美美成为头号炫富女,其最大原因并不是她比其他几位炫富女多了多少钱或者名牌,而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个她捏造出来的头衔把她给“捧红了”。虽然郭美美最后在微博上无奈地澄清,甚至是低三下四地道歉,但是,还是得不到网友的原谅。

原本是一个小女子的“炫富”,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红十字会信誉危机的轩然大波。一场闹剧虽然落幕了,但是这种炫富行为绝不止于一个郭美美。由于网络的便利,现在通过网络视频和微博等方式“炫富”的人越来越常见,成为网络一大热门。最极端的炫富事件,是网上流传的一组“90后烧钱妹”烧钱炫富的照片,被戏称为“90后烧钱妹”炫富门事件。在“90后烧钱妹”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位“烧钱妹”的面前放满面值为100元的人民币,她一手拿着一沓100元人民币,一手拿着打火机点燃那沓人民币,好像十分豪爽。对此,网友评论这位“90后烧钱妹”烧钱炫富,不是真富而是真“二”。

炫富行为的背后恰恰是匮乏,炫富即是对精神和情感极度空虚匮乏的一种反向形成的无意识防御。对一些年龄尚小、还不成熟的“富二代”来说,或者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在很年轻时就可以享受巨大财富的女性来说,其实生活里能够支撑自尊感和存在价值的就是这些外在的物质了。作为一个人,如果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非常匮乏,如情感需求、爱的需求等无法满足,就只能通过象征性的行为进行“补偿”。所以,内心的匮乏摇身一变,正好相反,变成了富有的炫耀和展示:“看看,我多么富有,我什么都不缺,羡慕我吧,嫉妒我吧……”这种反向形成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内心的匮乏以及无法填补的空虚。

无论是什么样的炫富,唯一的目的就是唤起观看者的“羡慕嫉妒的恨”,而这种观感可以给炫富者带来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事实上,这种感受正是炫富者自己内心无法体验和承受的感觉。炫富者大多是些年轻的“富二代”,他们虽然家庭富有,却因为父母忙碌于生意而无暇顾及他们的成长和情感需要。父母只能通过物质的给予来作为一种情感补偿。但是物质的给予终究无法替代情感上的关爱,这些孩子从小到大,内心其实非常空虚,他们情感匮乏。常感到恐惧和自卑,自我价值观非常低,但是自己却很难承认这一点,反而通过相反的炫富的方式,让观看者去体验那种他们自己无意识中难以承受的体验:不如别人那么幸福。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象征性地得到虚荣心的一时满足。俗话说:样子是做给别人看的,可日子是一天天自己去过的,冷暖自知。炫富所带来的好心情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昙花一现,自我安慰而已。

毕竟,真正富有的人,是绝对不会炫富的。这道理很简单,就像一个人是不会到处去炫耀他是人一样。

埃蒙斯的三次意外脱靶

马修·埃蒙斯是一位美国射击运动员。他以成功的少年运动员起步,创50米运动步枪三种姿势少年世界纪录,在2001年世界杯美国站上曾一人包揽男子步枪3个项目的金牌,随后在2002年世锦赛上获得卧射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他第一次失误。

2004年8月22日在雅典,一个炙热的夏日,埃蒙斯以绝对优势领先进入男子步枪三姿的最后一枪——只要不脱靶,拿金牌就仿佛探囊取物。于是,像之前的几枪一样,埃蒙斯耐心地端起步枪,慢慢地瞄准50米外的那个黑色靶心,稳稳地扣动扳机。然而子弹却到了隔壁家伙的靶子上,把近在咫尺的金牌拱手让给了中国老将贾占波。这一枪居然还是一个惊人的10.6环。由此,他有了新绰号“霉运先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出现了第二次失误。

2008年8月17日,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3×40决赛举行。埃蒙斯在倒数第二轮领先将近4环的情况下,在金牌几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重演了雅典的严重失误,最后一轮仅打出了4.4环,排名第四。赛后,德国《图片报》也评论道:“这就是一场悲剧,美国选手埃蒙斯成为奥运会中最不走运的人。”“仅仅需要平常的一枪就可以拿走冠军,但是埃蒙斯的心理再次崩溃,他‘不可思议’地打出了4.4环,而他的竞争对手打出的都是10环左右的成绩。”

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第三次出现失误。

2012年伦敦奥运会射击项目的最后一个比赛日,男子50米步枪三姿决赛。一连串的枪响后,乌克兰人只打出9.8环,邱健打出10.0环,凭借0.1环的优势在最后一刻压过乌克兰人。埃蒙斯还未开枪。此时,美国人只需要打出6.7环的成绩,即可带走金牌。

75秒计时快要结束的时候,埃蒙斯终于开枪了!

多少环?

4.4环!当这个数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现场的观众和记者们都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怎么可能?这一次,埃蒙斯没有像雅典射错靶以后一样感到不解。他明白自己出了一点儿错,很可惜,在射击运动里,没有任何一点点错是可以被原谅的。

埃蒙斯在三次奥运会上与金牌失之交臂,尽管媒体解释为第一次是倒霉,第二次是不可思议,第三次是噩梦重演,但是这与埃蒙斯的心理状态不无关系。可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攻击的防御机制在作怪,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自我挫败的潜意识心理状态导致的“失败”。

由于被动攻击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御,所以很难为当事人自我觉知,一般会以拖延、迟到、生病、失败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这种防御主要是通过一种自我挫败的方式来缓解无意识中难以承受的冲突和焦虑。看一看埃蒙斯的成长经历就会很容易理解他为何用这种自我挫败的方式来保护内在的焦虑不受威胁。埃蒙斯的父亲也是一个神枪手,父亲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待和希望,但是他却不敢超越父亲,这也被称为“约拿情结”。

这种情结被喻为“对自身杰出的畏惧”或“躲开自己的最佳天才”,指的是个人害怕变成在最完美的时刻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但同时又对这种可能非常追崇。这种对最高成功、对神一样伟大的可能既追崇又害怕的心理,叫作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犹太先知,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约拿”是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对于约拿来说,他不愿意完成神的旨意很可能是因为仇恨,这座他要宣布赦免的尼尼微城是毁灭他家族的死敌。

对埃蒙斯来说,他既渴望成功,同时也害怕成功,他爱父亲,可能同时还存在着对父亲的恨。这种潜意识的内在的冲突,当事人未必能够觉察到。仇恨是在现实生活中阻碍一个人成长的内在原因,如果能够超越,仇恨或攻击性就可以通过竞争的胜利象征性地得以表达。

但是一个人如果过于恐惧自己对父亲的竞争愿望或存在恨意,就可能使用被动攻击的方式,即将攻击或恨意转向自身。他下意识地毁掉了自己的前途,其潜在的愿望可以表述如下:“你们休想得到一个成功的儿子,我就是要让你们失望和痛苦!”当然,这个过程是潜意识的表达,而当事人对此毫无察觉。

不会生气的人

李焘是一名公务员,他是单位出了名的好好先生,什么时候都是一副随和的表情,既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大喜,也没什么事情能让他很生气。单位开会,他总是坐在后排的那一个,从来不主动发言,但是如果领导点名要他发言,他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在单位,李焘被公认为是一个好脾气的人,他到这个机关工作快十年了,几乎没有人见他跟谁闹过不愉快。

有一次科里有一个副科长的空缺,李焘条件完全符合,都已经在单位通过上报了,但是却被一个在上面有关系的人给顶替掉了。关系好的同事都为他感到不平,也有同事私下里安慰李焘。可是李焘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本来是大家来安慰他的,最后反而是李焘请大家吃饭,安慰大家的情绪,让大家不用这么在意。

谈恋爱时,妻子就看中了他这一点,什么事都不计较,妻子把这当作男人心胸开阔的表现。可是结婚后,妻子就不这么看了。

婚后不久,夫妻俩有一次坐公交车,李焘在摇摇晃晃中,不小心碰撞了前面的妇女一下,李焘赶紧道歉,可是那名妇女却不依不饶地指着李焘破口大骂,脏话连篇。妻子气坏了,奋力还击,两个女人在车上推推搡搡起来。李焘涨红着脸,挡在两个女人中间,劝妻子不要吵,不要打。

回家后,妻子骂他:“你是不是男人啊?窝囊废一个!人家指着鼻子骂你,你都不还嘴!”

李焘却不以为然:“毕竟是我撞了人家,她说两句,又何必那么计较?”

妻子不服气:“那是说吗?骂的那些话多脏多恶毒,你听不见啊?”

李焘安慰妻子:“算了,不是有一句话说,‘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吗?”

妻子气得几乎无语,说:“我说你是不是真的缺心少肺啊?”

李焘摇头叹气:“就这么一点儿小事,你为什么要生那么大的气?”

理智化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即把一些不能够承受的内心感受通过压抑到自己不知道的潜意识中,从而缓解和消除可能带来的焦虑。对文中的李焘来说,被那名妇女破口大骂,正常的反应肯定是极其不舒服的,但是这种不舒服的情感体验对李焘来说,可能是一种非常容易让他感到害怕的情绪,这可能与他自小生长的原生家庭的环境以及经历有关。也许,在他的原生家庭中,不舒服或者负面的情绪体验是不被允许的,一旦表达这种真实的感受时,得到的结果一定比这种不舒服更加可怕。于是,当孩子感到表达真实的负面感受很可怕的时候,他会本能地采用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方式,即把真实的感受“锁起来”或“藏起来”,渐渐地,形成了自我人格的一部分,即不太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待人总是“宽宏大量”,是个“特别好说话的人”。这种理智化在普通人中也非常常见。

【护心小贴士】

(1)关注自己的存在。“专心练习”可以帮助你感受真实的自己。“专心”是非常简单的技巧,基本做法就是:停下来,清楚地感受这一刻。

每天都以充满活力的心情展开生活。可以选择一天比平常早一点儿起床。在还没有伸展手脚之前就先注意呼吸,有意识地呼吸几分钟。注意身体躺在床上的感觉,慢慢伸展四肢,并且把眼前的一天当成一次充满惊奇的冒险,有各种可能性存在。

白天:尽可能找个时间,5分钟就可以,20分钟至30分钟更好,呼吸、放松,什么也别想。坐着,感觉自己的呼吸,只要心思开始飘走,就注意自己的呼吸。

晚上:躺在地板上,全神贯注地舒展身体,即使几分钟也好。随时注意自己的呼吸,聆听你的身体有什么话要对你说。

全心全意去体验每一天的生活。比如在沐浴的时候,真正去感受温暖的水流过肌肤的感觉,而不是迷失在千头万绪的思潮中;吃饭时,细细咀嚼口中食物的真滋味。(2)学会与情绪共处:学会玩,学会笑,学会爱。

识别理智化是否过度:问问自己有多久没有开心大笑了?有多久没有和爱人卿卿我我了?有多久没有陪孩子一起开心地嬉戏和外出游玩了?有多久没有好好关爱自己了?一周?一个月?半年?一年?用笔一项一项地记录下来,看一看,你会发现些什么?

好好爱自己:为自己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让每个当下都能感受到自己对自己的关爱和陪伴。把这作为每一天的礼物送给自己。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除了工作和生活,要有自己的休闲时间和空间,并与亲人和朋友分享你的快乐。(3)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合理地拒绝别人对你的不合理要求。

被动攻击的人没有自己的心理边界,他也不敢有自己的边界,因此,容易导致他人对自己的支配或入侵,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因此,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边界和原则,对被动型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与人建立边界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要能够真正地独立起来。(4)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不要让别人的需求变成你的需求。

被动攻击的人,是因为不敢去体验自己的攻击性,不敢去面对自己的攻击性,不敢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敢去表达攻击和真情实感,是因为在被动攻击的人的内心,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因而当别人的需要出现时,他们总是本能地选择先去满足别人的需要,而自己的需要却被压抑了。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需要,表达自己的需要,就不会再用这种自我挫败的方式去反抗别人和伤害自己了。(5)学会说“不”。

想要对别人说“不”,先学会如何对自己说“不”。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自我挫败模式,从这种自我挫败和自我伤害中认识自己,吸取教训。当又一次发生类似的情景时,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惯用模式,要勇敢地拒绝自己用这种自我挫败的方式来伤害自己,及时对自己说:“不可以。”

第二章        靠近你,认识我

【心理助读】心底的自己原来这个样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移情是指人们通过在情感上重现他们过去关系的重要方面来构建他们现在的关系。

移情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当过去的情感体验被现实关系中发生的事情唤醒时,人们就会产生移情。

但是过于强烈的移情,会导致一个人有时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无法区分自己强烈的情感是对过去某个亲人、老友或朋友的,而不是针对当下的这个人,从而造成许多人际和亲密关系间的冲突、矛盾和伤害。

有时人们常会把对理想父母的渴望投射在一个公众偶像身上,这种深深崇拜和敬佩的情感就是一种移情。

移情也常发生在上下级关系中。例如一个女职员总是很心疼她的男领导,把很多本不属于她的额外工作也揽过来,经常加班加点,而且不计报酬。可是有一天她无意中看到领导的情人时,她感到一股不可遏止的愤怒,总是忍不住想报复这个卑鄙龌龊的男人。这可能是当事人把自己对某位重要亲人的爱恨交加的情感转移到了领导身上。

有时候,妻子会无意识地把丈夫当作父亲那样去爱或者恨,有时候会无意识地把丈夫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或者恨。反过来,丈夫也一样,有时候会无意识地把妻子当作母亲那样去要求和期待,有时候又会把妻子当作女儿一样去呵护或者呵斥。

移情在恋爱中也常见。比如,有一名大学男生爱上了同班的一位女生,在他的心目中,她是那么温柔和甜美,几乎就是他理想中的恋人。可是当他向她表达感情时,遭到了女生的拒绝。他感到她是那么冷漠,高高在上,看不起他,让他感到非常受伤,以至于无法集中精力上课学习,整天精神恍惚,总是想着那个女生为什么那么狠心拒绝他。

其实,这种情感就是一种爱恨交加的移情感受。这位男生有一个外表美丽内心却很冷漠的母亲,母亲是名医生,对病人很耐心热情,而在家里对待家人却很漠然。这个男生从小就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而母亲很少待在家里,他对母亲的感情是爱恨交加。正是这种感受让这个男生感觉受到了伤害,而这种爱恨交加的情感,与那位女生关系不大,是这个男生内心的一种潜在的对自己母亲的情感体验,一直蛰伏在无意识中。在追求心爱的女生的挫败中,这种爱恨交加的感情才得以体验。

如果一个人产生了强烈的理想化移情,当幻想被现实无情地打碎时,那是异常痛苦的心碎时刻,仿佛一个可以依靠的强大支柱在瞬间轰然倒塌。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多少都经历和体验过这种痛苦的情感,比如,当你被所信任的人欺骗、背叛时,或者仅仅是一个你最爱的人突然离开你的时候。融合式移情,是一种你我不分的、融为一体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不知道你是谁,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你要离开,我会愤怒;你要靠近,我就没有了自己”。

自我理想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积极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但过度自我理想化,就成为一种自恋,一种虚假的远离真实自己的假我。

在自我理想化的人内心,其实有一个特别弱小、特别脆弱的自我。这个自我让人感到非常自卑和无力,为了摆脱这种无力和易碎感,一个人会发展出一个理想化的全能自我——高高在上的、永远不会有挫败的骄傲自我,来对抗内在那种脆弱和无力。这种自我理想化发展到极端就是一种无所不能的自恋。

如果要摆脱自我的全能,就要坦然接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局限性。通过与人互动了解真实的自己是怎样的人,学会自我反省,形成对自己更加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女硕士被丈夫抛弃在产房

一位北大法律专业毕业的女硕士,和丈夫相识两月就“闪婚”,结婚5个月被丈夫起诉离婚。她在医院生孩子时,丈夫不但不理睬,还搬走了租房里的全部家具,没给她和刚降生的孩子留一分钱,女硕士走投无路……这件事被国内多家媒体竞相报道,成为当时一大热点新闻。

一个北大的法律女硕士,一个在北京一家律师所工作的精明强干的女律师,为何惨遭这样的婚姻悲剧?

这位女硕士和丈夫的相爱是一见钟情式的。当时是在一个同学聚会上,她看到当时的他细心地照料一位醉酒的同学,她认为这样的人厚道,给她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所以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好感。婚后她才发现丈夫和她想象中的不一样,斤斤计较。两人婚后不久即产生种种摩擦,结婚几个月已怀有身孕的她被丈夫赶出家门,还被起诉离婚。生孩子时丈夫不但不露面,还搬走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弄得她坐月子都没有地方,身无分文。后来还是在一个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下,她临时住进了一家旅馆坐月子,但以后的生活却是一个未知数。虽然在怀孕哺乳期法院不给判离婚,但是两人都承认婚姻的失败。

女硕士的一见钟情,也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桩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就是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张某和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胡小姐的婚姻风波。

当时胡小姐与张某的相识几乎与这位女硕士如出一辙。她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张某主持节目时,内心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好感。她感觉这是一个像大山一样,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男人。于是,胡小姐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婚,并发起强烈的情感攻势征服了张某,与他结婚。但是,事实证明,她的一见钟情的婚姻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安全和美好,那个像大山一样的男人张某,最终还是用外遇击碎了她虚幻的安全感。

一见钟情,听起来美丽,但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移情的结果——把一个理想化的自恋幻想投射到了某一个异性的身上。这样很容易把他身上的某一个优点或行为当作这个人的全部或整个人格去爱。最终当两个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时,理想化会破灭。婚姻破裂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当初真是瞎了眼,怎么就没看出你是这么一个人?”

其实,他一直都是这么一个人,只不过你被理想化和神化的有色眼镜遮挡住了。你只能有选择地看到他让你心动不已的某一面,而其他属于他的那些真实的东西,你根本不会去看。

在婚姻咨询中,不少女性认为选择一个忠厚老实的男人,会让婚姻多很多保险系数。但很滑稽的是,往往这些貌似“忠厚老实”的男人干出了不那么老实的事情,让他们的女人抓狂和困惑不已:“他一个这么老实的人,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情啊?”原因只有一个,她并不完全了解这个男人!

因此,所谓谈恋爱,就是要谈明白彼此的真实情况。在足够的时间里,让双方真实的一面展现,让对方对自己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婚姻才会有坚实的根基,即使将来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和困难,也能拥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如果开头提到的那个女硕士对伴侣能够多一些真正的了解,也不至于发展到如此悲惨和尴尬的境地。

光环后的事实

唐某在假文凭事件被揭穿之前,一直是年轻人心目中的从底层奋斗到成功的偶像,他的每次演讲在各地爆满,非常成功。但是,他假文凭事件被某人揭露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舆论纷纷不断,人们普遍对他的造假行为口诛笔伐。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不能接受这个偶像造假文凭的事实。

这个事件就是理想化在作祟,这个理想化的过程,表现为两个版本的唐某:神话版的唐某和妖魔版的唐某。

先说理想化的、神话版的唐某。

唐某的简历曾经无可挑剔:日、美留学,某软件公司总裁,3次被授予该软件公司的最高奖项: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和杰出管理奖;曾任某企业总裁,然后是某集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还在国内各地进行励志演讲,讲述自己从“蜗居”奋斗到成功的成长经历,宣称自己的成功模式可以复制。

一个神话版的唐某就这样被理想化,成为很多职场年轻人奋斗和效仿的偶像。

再来看看妖魔版唐某,当他的假文凭事件被披露后,公众一片哗然,“板砖”纷纷砸向这个令他们失望的公众偶像。

当自己心目中崇拜、喜爱和效仿的偶像被一个无情的事实击碎时,公众舆论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这真的与唐某本人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公众心目中把唐某完全理想化有关。当这个理想化的偶像破灭时,公众很难接受自己内心的失望、愤怒,被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随之,将内心复杂的不能表达的情感一股儿脑都砸向了唐某这个昔日的偶像身上。

现在再来看看还原的真实的唐某。

在媒体的后续报道中也采访了多位与唐某接触的人,他们公认,唐某的确很有工作能力,做出的业绩也是有目共睹,这些并不是假造的。但是同时也认为,唐某讲的话有些不切实际,什么“四大发明”、成功复制,不过是一种商业利益驱动的忽悠术。因为唐某升任软件公司总裁后,曝光概率明显增多,原本就爱吹点小牛的唐某在这种浮夸中膨胀起来,以至于发展到假造文凭的事件。后来,唐某自己也多次发微博为自己辩称:仅是虚荣心使然。也许,他说的是真心话。但是,公众太需要这个“奋斗成功的偶像”了,于是,一个被理想化的神话不仅被唐某,同时也被公众的理想化需要“假造”出来了。

唐某不是神,也不是妖魔,不论是神话版的唐某,还是妖魔版的唐某,都是一种被大众理想化移情的结果。

其实,唐某的成功不需要复制,也不可能复制,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力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发现自己的潜能,突破你自己的局限,定义属于你自己的成功含义,并且去实现它。

活在“自我理想化”的世界里

最典型的自恋人物,是通过网络红起来的芙蓉姐姐和凤姐。她们活在自己虚构出来的自我理想化世界中,不管外在的现实怎样,依然陶醉在完美无缺的个人世界。换句话说,如果这种自我理想化的幻想一旦被打破,对她们来说是不堪承受的碎裂。所以,这种全能式的幻想成为一种自我保护,而她们不愿从这个幻想中醒来。最荒谬的是,芙蓉姐姐和凤姐能够通过网络走红。这种扭曲的商业成功更加剧了芙蓉姐姐和凤姐的病态自恋。

家庭暴力事件也是非常典型的自我理想化移情的表现。

一个人非常自恋的话,他会用各种方式为自己打造一个厚厚的“外包装”。可是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却隐藏着一个非常脆弱、非常冷酷的人。虽然在家庭暴力事件之后,他会检讨,并对他施暴的对象道歉,但是日后丝毫不会改变,看不到他对受害人所受伤害的弥补,以及他的实际行动。

对这样的人而言,面对真实的自己,可能意味着自恋幻想中的自我的全面崩塌,而这种崩塌很可能被他视为粉碎性和毁灭性的。所以,他必须维持这种僵硬的自我保护,无力从自我的全能感中走出来,去面对真正的现实。

“三高女”的惆怅

一个女孩子,是典型的“三高女”:身高1.7米、学历高、收入高,人长得漂亮。她谈恋爱十数次,追求者数十人,就是一直没能定下来一位结婚。5年前,年近30的她,才终于在众多的候选人中落定一位意中郎。

意中郎各种条件都很不错,大家也为她感到高兴。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小麻烦,她提出的一些要求,被婆家忽略了;而她不想要的一些仪式,又被婆家安排进去。最让她生气的是未婚夫总是站在他父母那一边说话。她一天比一天焦虑烦躁,担心自己选错了人,又拿未婚夫和以前的一个追求者相比,感到不如曾经的追求者让她满意。婚礼筹备还没完,她就提出了分手。这婚又没有结成。今年她已经36岁,还是单身。

现实总是会击碎自我理想化的幻想,当全能感被打破时,那个易碎的脆弱的自我感就会出现,这种感觉会让人总感觉伤害是来自外面的环境,而不是自己内心那个脆弱的自体感受。

现实生活中,大龄没结婚的男女其实或多或少带着某种自恋心理。他们无法进入真实的亲密关系中,对婚姻的恐惧和疑虑,来自一个自我理想化会被婚姻中的不完美所破坏的恐惧。所以,与其自恋性的美好幻想会被现实击碎,倒不如保持着这种自恋的姿态:“我是优秀的,而别人都没有那么优秀和值得我信任。”

女明星的微博事件

前不久,某位女明星因为在微博上就两个男艺人之间的纷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受到人身攻击——有人把她过去拍的情色照片放在网上曝光。对于一个知名度和曝光率都很高的女明星来说,这意味着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遭受了某种毁灭性的打击。当然,她也有明星的自我理想化心理,作为一个公众心目中的偶像,谁又能不把自己视为一个理想化的自己呢?面对这种自我理想化的彻底毁灭,她采取的方式是把以往所写的一千多条微博全部删除。

这位女明星的做法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人在遇到难以承受的伤害时,都会采取必要的自我保护手段来免于崩溃。这种伤害既来自外面的现实,同时也来自这位女明星自己的内心。外在的攻击是一种真实的蓄意的伤害,但是来自内在的自我理想化形象的濒于崩溃,才是真正可怕的打击。试想,对于一个女明星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可怕呢?

著名影星阮玲玉自杀前说过一句话:“人言可畏。”但是如今的娱乐圈,已经没有几个明星会为了绯闻而去自杀了。这就与一个人内在对待自我理想化的态度有关了。对于一个不那么自我理想化的人来说,可能这种来自内在的伤害会减少很多。毕竟,嘴长在别人身上,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况且还有网络这个传播怪兽——这一切都不是你能够控制得了的。

自我理想化是将一个不会有任何瑕疵的神话般的全能自我,投射到别人身上,通过别人赞美的目光得到肯定。但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更不存在没有历史和经历的人。当这些历史或者瑕疵被放到网上时,也是自我理想化幻想最易碎的时刻。毕竟,对靠名气和形象吃饭的明星来说,这种自我理想化幻想的破灭,是难以承受的伤害和痛苦,女明星采取删掉微博的行为也可以理解。

在这位女明星删掉自己的微博后,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很多名人和明星纷纷在谷歌和百度上搜索自己的名字,以删除那些会被别人拿到网上的负面信息。可见,自我理想化的外壳是多么脆弱,那么容易受到伤害和击毁。

当一个人把自己从自我理想化的虚幻巅峰撤回一些,接受真实的自己以及自己过往的经历,坦荡地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时,即使这个人是不完美的,有一些瑕疵的,别人也无法真正伤害到他。

“官二代”油焚少女案

前不久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一个“官二代”少年向喜欢的女孩求爱,被断然拒绝后,竟然将汽油倒在喜欢的女孩身上点燃了打火机,将16岁的少女烧得面目全非。

这个事件中的少年,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恋狂。他烧毁少女容貌的行为,就是一种融合式移情失败后的表达。

这种原始移情有一个典型的内隐逻辑:“我得不到的,就毁灭。”

对这个少年的成长经历加以分析,一方面,他的父母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他,他大部分时间是和爷爷奶奶过的;另一方面,父母对他又是有求必应,凡事都为他安排得妥妥当当,他闯了祸,父母总是有办法给他搞定。这样的成长经历和教养方式会让这个少年产生一种错觉:没有什么事情是父母做不到的。换句话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他办不成的。于是,他很自信,他能够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包括他喜欢的女孩子。在心理上,他感觉和他所喜欢的人是一体的。

当他向这个喜欢的女孩求爱,并一再遭到拒绝后,他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的打击。因为在他能够理解的世界里,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他喜欢她,她也理所当然地会喜欢他,然而无情的现实却不是这样的。这个少年要怎么面对现实?他的办法是否定这个事实。用什么方法否定呢?很简单,那就是:“如果我得不到,我就毁灭她。”他的自恋变成了自我毁灭和毁灭他人,那个少女成为了他的一个牺牲品。

这个少年的逻辑思维是:“我和你是一体的,我们之间是没有区分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如果你要离开我,那就等同于我也离开你。而事实上我是不能离开你的,我不能没有你,你也不能没有我。”无法分开的融合式移情,是造成这个少年伤害性冲动行为的根源。

融合式移情是生命早年非常原始的母婴关系的再现。比如,小婴儿如果吸不出母亲的乳汁,有时候会咬母亲的乳头,就像是“得不到,就要毁掉它”。而普通人也会有融合式移情,比如热恋。但是大多数人都拥有成熟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在成长过程中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并从失败和挫折中成长,渐渐放弃融合式的渴望和期待。但遗憾的是,如果缺少足够的关爱,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这么顺利地走出融合式移情。

纠缠不清的母女

有一个年近30的女人,换了好几份工作都不满意,后来干脆在家待着,闭门不出了。她母亲身体不好,每个月微薄的退休金还要拿出一部分看病用。女儿不工作,在家啃老,家里很快陷入经济上的困境。母亲脾气也不好,动辄就抱怨女儿不懂事、不孝顺、不出去工作。

但无论母亲怎么做工作,或者托人帮女儿找工作,女儿都不肯再出去,反而大发怨声,口口声声地指责母亲:“我做什么你都要管,现在你怎么不管我了?要是能上大学我怎么会找不到工作?要不是你赶走我的男朋友,我怎么会到现在都没有结婚?要不是你当年非要和爸爸离婚,别人怎么会看不起我?”

其实,女儿不去工作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怨恨。这个母亲对女儿什么都管,穿什么衣服,每天都做些什么,和什么人来往,晚上几点必须准时回家,母亲打电话必须接听,晚上睡觉不许从里面锁门等。女儿谈恋爱,因为不符合母亲的标准,男友第一次上门就被母亲赶走了。女儿在儿童福利院做保育员,她很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但是没多久,母亲说这份工作是伺候人,被人看不起,工资又不高,将来找男朋友都困难,坚持要女儿辞掉这份工作。女儿拗不过母亲,只好辞职重新找工作,但是学历低,很难找到母亲满意的工作。渐渐地,女儿的自信心越来越低,加上一场失恋的打击,就再也不肯出去工作了。

母亲和女儿每天在家里吵。有时急了,母女俩还动手,母亲打女儿,女儿也不甘示弱,还击母亲,母女俩在家常常撕打成一团。“女儿打母亲,这还得了?”很快街道和居委会有人出面来干涉了,调节母女关系,教育女儿并帮助这个女儿找工作找对象。这对母女家里确实因为女儿不上班,经济上陷入困难,于是,志愿者也上门了,给这个困难的家庭捐献了不少生活用品,暂时帮助这个家渡过难关。媒体也上门来采访,电视上播出后,很多人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个困难的家庭。

然而,这么多的好心人的帮助依然打动不了这个女儿,她依然不去上班,依然抱怨母亲,依然和母亲吵架。母亲动辄就跑到街道居委会和妇联哭诉,要求帮助女儿。妇联的人带着心理咨询师上门,想帮助这个女儿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但是她死守在家里,房门紧闭,对主动上门帮助的人根本不理不睬。

母亲哭诉:“我到底该拿她怎么办?”女儿也哭诉:“都是母亲对不起我,都是她害的,我到现在也没有男朋友,找不到工作……”

这对母女关系就是一种相互融合式的移情,在心理上,母女是一体的,不能分离。女儿的表现就像是一个两三岁不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思维方式简单而幼稚,行为固执而难以改变,缺乏自我觉察和反省能力,也缺少和别人建立关系,以及接受别人帮助的能力。在生活中,这种人群被称为:成年式儿童。

而母亲完全无视女儿已经成人的事实,什么都要控制,什么都要干涉,不允许女儿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判断。在这位母亲的无意识中,她和女儿是一体的,她的感觉就是女儿的感觉,她的需要就是女儿的需要,女儿不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这种融合式的移情,结果就是女儿完全认同了母亲,与母亲在现实生活中死死地纠缠在一起。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不仅仅是在肉体上的出生和成长,而且还应该包括心理上的出生,这就是“心理诞生”。

心理诞生是一个过程,一个从“共生”到“分离”,再到“个体化”的过程。心理诞生理论认为,一个人在生命中的第二个月到半岁这段时期,婴儿和母亲处于一种“共生”融合的状态,这时候婴儿以母亲的感觉为感觉,就仿佛还在母亲的子宫中一般,在心理上和母亲同呼吸共感受。从半岁一直到三岁,婴儿在身体和心理上与母亲逐渐分离,开始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比如孩子在半岁后开始区分自己和母亲的不同,开始尝试蹒跚走路,开始去认识周围的环境,去探索一切感到好奇的东西。这就是一个心理诞生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的“分离——个体化”的心理分化过程完成得不是很好,或者根本就没有完成,很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成为一个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需求、没有自己的欲望的“成年儿童”,现在这样的人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

人实际年龄大了,心理年龄却还停留在婴儿时期,处于与母亲共生状态中的成年人,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纠缠”,和母亲的关系纠缠不清。比如,有的年轻人二三十岁还不肯离开父母,或者赖在家里生活,要父母照顾,或者过度为父母操心,不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因为在心理上的粘连和不能分离,有的人以爱情和婚姻的方式缠住爱人,有的人以照顾疼爱之名缠住子女,有的人以友谊之名缠住朋友,甚至有的人以生病的方式缠住父母,或者父母缠住子女。

从一个人的生命来看,婴儿与母亲的共生状态在半岁之前完成,半岁后,孩子就会有很强烈的探索母亲怀抱以外的世界的欲望,而母亲能为孩子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和安全感,鼓励孩子对世界进行探索,顺利地走过“分离——个体化”的过程。

孩子不能从“共生期”过渡到“分离——个体化”,从而顺利地长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母亲在孩子需要分离的时候不肯放手,最常见的就是溺爱和过度保护;另一个原因就是母亲对孩子的情感缺失或麻木冷漠,使得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去和母亲分离,在心理上紧紧依靠母亲不肯放手。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了,也还是对母亲显得过度敏感和焦虑,不能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和外面的世界。

走出心灵的童年,就是要走过生命中的“共生期”,学会承受分离,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人”。

自己爱自己比别人爱自己更重要

台湾著名音乐人罗大佑和他的女友李烈恋爱了十多年,却在结婚一年多后以分手收场。为何相爱容易相守难?深层的根源来自李烈对婚姻伴侣的父爱移情的最终幻灭。

认识罗大佑的时候,李烈才22岁,当时罗大佑的女朋友是张艾嘉。那个时候他还是一名实习医生,谁也不知道他后来会红成那个样子。当罗大佑签约滚石,发行第一张专辑,好评如潮的时候,李烈正在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中挣扎。1985年罗大佑去纽约,再回来,约李烈叙旧,两个人渐渐变得不再是普通朋友的关系。就这样,一段20多岁就认识,30岁才重逢、相恋的恋情便开始上演。不久李烈就搬进了罗大佑的花园洋房,开始了两个人的新生活。由朋友变成情侣后,两个人总是吵架。罗大佑是个原则很多的人,他会把这些原则明明白白地告诉身边人,如果你明知,还触犯到了他的原则,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例如,他有听音乐才能入睡的习惯,所以,他总是在睡觉前把《歌剧魅影》开到最大声。作为他的情人,李烈不敢说他,因为他会生气地回说:“我一个人的话,就没人管我了。”后来,李烈被训练到音乐再大声都可以入睡。退让的总是李烈,一退再退之下,李烈的委屈渐深,心想:“既然是如此亲近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想当初,李烈多么不屑自己在《一剪梅》中扮演的万家小姐,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无怨无悔地为一个男人付出。

尽管如此,两个人在恋爱了12年后仍决定结婚。李烈那年42岁,他俩十分低调地完成了结婚手续。但这段婚姻并不长,只维持了一年零九个月。从情人、夫妻到发现他像她的孩子,就是这样,他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几乎不再说话,她知道自己再也待不下去了。“那真的是一个陷阱,绝对不要相信老友叙旧这样的事情。”如今的李烈回过头来看这段关系时会说:“好友就永远是好友,不要变成情侣。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没有因为殉情而死去,他们也会吵架,甚至分手、离婚。”离开罗大佑时,她深深体会到这一生不可能找到像父亲一样的男人。两次婚姻让李烈明白了一件事——爱自己比别人爱你更重要!

李烈对伴侣的渴望,是希望伴侣能够像父亲一样照顾自己。在这样的理想化移情下,她当然会对罗大佑这样一个还没有长大的“成年儿童”难以完全接受。带着这种理想化的移情和期待,她用自己的种种努力和退让甚至是自我牺牲,期待有一天罗大佑能够改变,变成一个父亲般成熟的男人。然而和这个男人相处了10年的时间,她依然失望,依然没能等来他的丝毫改变,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婚姻,选择了嫁给他。

婚后,随着理想化移情的一天天破灭,她再也不能从这段亲密关系中看到一点点希望,于是她选择了放弃,不仅仅是放弃这个男人,也放弃了自己对一个父亲般伴侣的渴望和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段幻灭和失败的婚姻,也许对李烈是一个重生的涅槃,让她学会只有爱自己,放弃对理想化伴侣的追求,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博士过于自恋惹非议

一位女博士在下基层调研时,对生活待遇不满而连续发出的几条微博,引发了网友的极大争议。很多网友认为,作为拿着国家工资补贴的博士生,说出这样的话实属不当,要求她必须道歉。“政和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

据了解,这位女博士近日随校方组织的博士团到闽北山区的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有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课题。她在微博上抱怨说:“吃得一点儿都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菜全部被吃光。哎,小地方,做事不行,而且他们显然不把我们学生放在眼里!”“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每天的饭都是那几个菜,一个重口味的师傅,县宾馆的厨师该换了!下午出去找吃的,也没个超市,买的尽是瓜子、豆子、好利友!”

这名女博士在3天的调研结束时发微博称:“明天,姐终于要告别这里了!你们慢慢玩吧,姐要和黄老师提前退场!求祝:1.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2.航班返回厦门一切顺利。”

由于身份特殊,有关她的微博言论很快在网上引起非议。许多网友要求该博士公开道歉。据网友透露,引发争议的这名女博士本身来自湖北农村,在校享受过助学金。事后,这位女博士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在自己的微博上道歉,发表如下说明:“针对之前微博的不当言论,我在此诚挚道歉!!!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是为我们提供锻炼平台,政和县对于此次活动也是鼎力支持,我深表感谢!个人的一些私事导致自己心情不好,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我深表歉意!请大家给我这个不成熟的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我将深刻地反省!”

这位女博士为什么会惹众人动怒?原因就在于她没有摆正自己的身份,拿着国家给博士生的工资补贴,却口口声声地称毕业以后坚决不下基层。

这种自我拔高的根源就来自她的自恋,或者叫作自我理想化。一个人过度自我理想化的结果,就是自恋。当她与社会或人群打交道时,这种自恋就会暴露无遗,从而成为她与他人或社会建立关系的障碍,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是破坏。

一个学有所成的博士带着调研的学习任务来到基层,是为了调研,不是来旅游的。她本应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学校和基层单位为她提供的调研机会中,从中得到学习和锻炼。而生活是为调研服务而不是为这个博士身份服务的。但是这个女博士,把自己想象得高高在上,想要有好吃好喝的伺候,还要有好车相送。这种自我幻想的待遇,与现实提供的接待发生冲突时,这个女博士理所当然地感到不满,进而通过微博,发泄这种不满。

女博士的自恋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与其专业身份非常不和谐。她的言论引起了非常负面的社会效应,而她自己在这个事件中也受到了众多批判和指责,背负着沉重的舆论压力,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影响,相信这并不是她自己希望得到的结果。

致命的美丽

2010年11月15日上午,成都“超女”王某走进了武汉某整形医院,接受面部磨骨手术,结果简单的手术却出现了意外事故,血液通过她的喉部进入气管,最后经转院抢救无效死亡。

据整容死亡的当事人——主刀医生介绍:“一个月前,她与她母亲一起来医院,主动找我们做整容手术。整容前,我们医院组织了专家对她进行了多次身体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她是符合手术条件的。在术前,我们与她们签了手术告知书和协议书。我以主刀医师身份,告诉她们,尽管符合手术条件,但整容都有风险,甚至有死亡的可能。但她们表示:不怕,相信医生。只要能整好容,愿意冒死亡风险。”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意外发生在进入病房两个小时后。王某从手术室回病房约两个小时后,突然出现呼吸、血压和心跳异常,医院马上进行现场抢救,之后心跳和血压恢复正常,但呼吸仍需要辅助手段。随后,医院把王某送到附近的161医院,经过2天1夜的抢救,王某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明星因整容而导致毁容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这样的悲剧依然在持续着,整容的人群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整容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说明整容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作为以娱乐大众为职业的明星或演员,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得到观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过度整容就是一种心理障碍了。来自整形业的调查显示,做整容手术的并非是那些真的长得很一般,或在外形上有实质缺陷的人群,反而大部分都是外形优于一般人的美女或帅男,过度整容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自恋性移情的潜在需求:“我是多么美丽,多么完美,多么光彩照人……我需要你们的无限赞美、关注与喜爱……爱我吧,给我掌声,给我奖励,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无所不能。”

这种无限的需求就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无论一个人外在多么美丽,多么引人注目,他可能都无法让自己真正满意,只能通过不断“修补”和“改变”的方式去折磨自己的身体和面容。无论怎么修补和改变,其实这个内在需求的深渊都无法被填满,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是饮鸩止渴。而王某整容的意外事故,不过是冰山一角,向人们敲响了警钟。真正有自信的人,不会完全依赖外在的美丽,而是能够通过自己内在的智慧和资源为自己赢得真正的机会、关注和尊重。

“名爹”闹剧的背后

无证驾驶、打人已经司空见惯了,如果再加上“官二代”“富二代”就变得更加热闹。2011年9月,某一明星的儿子驾车打人,这一惹眼的“星二代”,只因多了这一明星元素,令舆论爆棚,赚足了全国人民的目光。有网友将这位明星与此前新闻事件中的三位社会名流一起列为“四大名爹”。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导致一死一伤后,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某!”

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的父亲李某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某”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但是据当地人讲,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河北大学保卫处处长曾经和李氏父子一起吃过饭,对肇事者有些印象。在肇事现场,保卫处处长问其是不是李某的儿子,肇事者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自此,“我爸是李某”这一句口号成为“官二代”的代名词。在这些“官二代”的心目中,当官的父亲就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保护神”,无论发生什么事,似乎都有办法搞定,或者说,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把当官的爸爸拿出来作为武器,去威胁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困境,从而无所不能地保护自己。

这种心态一方面当然和社会不正之风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有关,但是如果从心理的自我防御来看,这是一种自恋性移情在起作用。这种自恋性移情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因为在这些人心目中,当官的父亲象征着强大的、无所不能的保护力量,任何时候,遇到任何威胁,只要把这个强大的力量召唤出来,就可以逢凶化吉,诸事顺遂。这本身是一种幼稚的自我幻想,但是社会现实中愈来愈多的不公正现象,也确实助长了“官二代”们的这种无所不能的幻觉,以为只要有个当官的爸爸,就可以为所欲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

然而,幻想并不能替代现实,当这些“官二代”的父亲并不能真的为自己孩子的过失担当“保护神”时,这些幻想就会像一个荒谬的笑话,成为人们的笑谈。“四大名爹”并不是真的无所不能,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途径越来越便捷和发达,那些“保护神”一样的父亲,对孩子闯下的祸再也无法一手遮天,终究还是落得个“赔了孩子又折己”的可悲结局。

【护心小贴士】

(1)觉察和识别理想化移情。你对他人是否过度理想化?识别的方法很简单——强烈的爱或恨的情感体验是最好的测量工具。如果你强烈地爱一个人或者恨一个人,都是对他人过度理想化的结果。(2)问问自己:“为什么我总是需要一个理想化的对象?在这种需要的背后,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3)学会区分幻想和现实,体验活在当下的状态中。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爱恨情感而不能自拔时,试着问问自己:这些感觉你是否很熟悉?它们来自哪里?那时候你多大?发生过什么?试着去理解这份强烈的情感,接受这份情感,而不是去驱逐它。(4)偶像身上的巨大魅力,正是你自身潜能的投射。如果你很崇拜某个偶像,试着从自己身上发现这种潜能,并发展它。(5)与别人建立清晰的边界感。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你的需要不能代表我的需要,我的需要也不能代替你的需要;我尊重你有你独立的空间,你也允许我有我自己的选择。(6)学会延迟满足需要。从生活小事做起,训练自己逐渐延长等待满足的时间。比如,等车、等人、排队,从生活小事中培养耐心和毅力。(7)接受挫败和自我的局限。了解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优势和作为一个人的局限性,即有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比如自然灾害等。(8)对全能和完美的自我要能够理解、同情,最终与之告别和哀悼,从而有能力去发展新的、真实的自我,发现自己的力量。

第三章        认识电影屏幕上的自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