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园漪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7:15:28

点击下载

作者:李增瑞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园漪韵

清园漪韵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清园漪韵/李增瑞著.--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10ISBN 978-7-5699-3209-6Ⅰ.①清… Ⅱ.①李… Ⅲ.①诗集-中国-当代 Ⅳ.①I227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28985号清园漪韵Qingyuan Yiyun著  者|李增瑞出 版 人|陈 涛选题策划|许日春责任编辑|许日春 石乃月装帧设计|王艾迪封面题字|乔 羽封面供图|周林俊责任印制|刘 银 范玉洁出版发行|北京时代华文书局http://www.bjsdsj.com.cn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36号皇城国际大厦A座8楼邮编:100011 电话:010-64267955 64267677印  刷|凯德印刷(天津)有限公司 022-29644128(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开  本|787mm×1092mm 1/16印  张|13.5字  数|152千字版  次|2019年11月第1版印  次|2019年11月第1次印刷书  号|ISBN 978-7-5699-3209-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序 诗泉无声自恒涌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少将 孙健

隆冬时节的一个下午,接到战友李增瑞的电话,他语带谦恭地告诉我,自己正着手出版一本诗集,想请我作个序。当得知这本诗集是用七言律诗写颐和园100处景观时,我不免有点为难。几番推辞难却他的盛情,便让他把书稿发来。话音刚落,他的诗稿电子版已跃然于我的电脑。增瑞,还是那个雷厉风行的增瑞。

三十年前,我刚认识增瑞时,他还在鲁中一个师机关工作。后来他作为优秀青年干部选调到大军区机关,我们便成为一个处室工作的同事。对他的才情、为人和做事风格,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后来虽又各自到了不同岗位工作,但也时常耳闻他工作和成长状态的信息。得知他靠着勤勉努力,一步步从当年的青头小伙,成长为共和国的大校军官,我心中比较欣慰。

早知道增瑞才思敏捷,有一定的文学创作功底,也频见他的作品见诸报刊,但此时浏览他的书稿,还是不免有点惊叹。他能够在颐和园写下这么大体量的诗作,足见他不但有比较扎实的创作功底,而且有恒心、有韧劲。听说他为了写好这100处景观诗,曾上百次到颐和园,成了这个景区的特殊游客。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深深地陶醉在了其中。

增瑞有才,众友皆知。成为同事之前,我就听说过关于他的一些事情。他13岁就开始发表诗作,刚入伍就成为风靡营区的战士诗人,还听说他在军校时是名扬校园的才子。在一个处工作,便更能近距离领略他的才华。记忆中的增瑞才思敏捷、文采灵动,总有脱凡出俗的文章产出,且不落俗套。增瑞主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始终执着地追求文学梦。他写了许多散文、报告文学和杂文,出版了多部著作。这对于一个没有接受过太多高等教育的农家之子,委实不易。尤其是对诗歌,增瑞孜孜不倦地钻研,广泛汲取古体诗内在的养分,为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数九寒冬读到增瑞的《清园漪韵》书稿,如春风扑面,感觉他的诗句徜徉恣肆、璧坐玑驰,虽不敢说字字珠玑、句句锦绣,但不乏蹙金结绣之作。

诗贵精美、独特和清雅。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增瑞的诗虽达不到意境和意韵上的完美与精致,但也描摹出了对于物我的深刻领悟。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如此迅速的形势下,他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自然景观,从中获取灵感,在密切接触大自然的同时,他的精神也得到了释放。《鱼藻轩》是一首超迈等闲感喟的诗作。“担当有限葬经纶,意境无极断世尘。物各相合遂其意,知非既舍做苦魂。一家立地添灾难,九牧凭空坠巨辰。岂必忠节空自论,应把祭吊送苍旻。”其思路可谓灵动,意境可谓深刻,笔法可谓新奇。他以诗者的理性哲思,审视王国维大师的轻生之举,叹大师担当有限,惊大师意境无极,惜大师知非既舍。转而上升到大师之死不是一家之难,而是九牧之灾。同时规劝人们勿枉评忠节,而是以人性柔肠,真诚祭吊。从低起高,由高入低,融情于景,情境融合,写出了情的美,也写出了意的深。又如他在《饮绿亭》中写道:“金鱼击波风飞翅,翠柳摇丝雨篦青,修箭婆娑凝幻影,石泉吐玉化蛇龙。”其运句生动,意境融合。把雨丝比作篦子,把石泉喻为蛇龙,不但贴切,而且富有美感。他在《对鸥舫》中“风传软语甜加蜜,翠裹红裙笑入糖”的诗句,也可谓别出心裁。一个“蜜”字和一个“糖”字,刻画出了游园女子的说笑之韵味,景美、人美、诗美俱表,寥寥几语,显现出他运作诗文的功力。

看增瑞的诗,不乏个性之风采,也不乏清雅之韵致。无论是明快、工丽,还是细腻、风趣,都做到了平淡出奇,简约出彩。如《如意庄》:“京师遍地起狼烟,圣主惶惶避野山。腹瘪饥来食角豆,身凉破寺暂栖寒。归来选址围篱栅,苦去辟园纪不堪。过往云风虽散尽,于兹可忆那从前。”以平淡简练的文字,把慈禧和光绪皇帝出逃京城的狼狈不堪,生动地跃然笔端,有读诗如临其境之感。他写的《益寿堂》:“心烦总有苦诗行,意乱接连闷断肠。纵是颐堂承雨露,奈何怨艾盖花香。尘烟到底浮云水,宦海从来不久长。已有传奇天下著,诗书万古亦流芳。”诗文与其说是感事毛泽东与柳亚子步韵诗作的历史典故,不如说是提炼自己的人事领悟,用典用词得当、精妙,不失文雅。尤其是这些诗字里行间见证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过往的历史。作者敞开心扉娓娓道来,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视野宽阔、独具匠心。又如《练桥》:“瘦卧西堤美似练,俏伏远黛靓如簪。春时桃李同争艳,夏至莲荷共漫天。水月相携总入诗,丝绦互扯偶成弦。骚人欣赏倾情易,墨客摹描下笔难。”诗作把桥喻“练”比“簪”,已是诗情欲飞,又以水月入诗,丝绦成弦,刻画场景,更是洒脱出彩。最后竟以“骚人倾情易,墨客下笔难”补缺全诗难尽之意,让人有神观飞越之感觉。诗中赋予景物以生命和灵魂,有着浓郁的神奇色彩,体现了一份清新的淡然。

有心者自有所得,有恒者必得大获。增瑞游园观景不忘深察细思,各作成诗,且坚持不懈,汇集成书,值得赞赏称道,击掌以贺。但愿这不是他的兴起之举,也不是他的束甲之作。有了《清园漪韵》的成功探索,期待着他的诗泉在无声中恒涌。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在为老战友增瑞祝贺新春的同时,更祝愿他笔耕不辍,不断出新,写出更美、更深的诗文,出版更精、更多的著作,在诗词创作道路上不断跃升,走得更远,登得更高。2019年1月于北京绣漪桥横开月洞过舟排,饮练衔山敞玉怀。眶敛清漪明善睐,眉施绚彩秀眸台。三川汇水从兹去,四处来宾奔此来。御制弓虹凌世外,笑接万众荡尘埃。注释①饮练衔山:指绣漪桥卧水,从颐和园东南门进来,可穿过桥洞看到万寿山衔在其中。②眶敛清漪:指桥梁上的水光。③眉施绚彩:指水光、霞光和日光照在桥梁上。④笑接万众荡尘埃:指每天迎接万千游客到颐和园游园,颐养心情,涤荡风尘。

从颐和园南如意门入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拱耸云的绣漪桥。它是颐和园自南向北的第一个景点,也是昆明湖与昆玉河的界桥。每至旅游旺季,一条接着一条的仿古船舫载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从都城中心起程,沿昆玉河北上,最后在绣漪桥南下船,进入园区。

过去,清代帝后来颐和园,也常从西直门外的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沿长河北上,最后过绣漪桥洞,进入昆明湖。如今游客从南如意门进园,首先会奔向此桥,欣赏其秀美的桥身和精湛的建造艺术,更多的人会走上桥顶,领略乾隆为此桥御制对联所体现的意境:“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绣漪桥是一个高拱性单孔桥梁,古往今来,人们习惯称它为“罗锅桥”,它的建造时间可从《日下旧闻考》中得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御制绣漪桥诗:进舫长河过广源,石桥饮练锁溪园。风漪春水文章丽,神绣应成天女孙。”此记载明确指出乾隆御制诗的创作时间,说明绣漪桥建于当时或者之前。也就是说,此桥在1759年已建成使用,故现在有关该桥建造时间的记载,均落在了1759年这个年份上。

绣漪桥的北侧有一座昆仑石碑,是乾隆二十九年,也就是1764年建立的。它位于昆明湖东堤南端,绣漪桥的东北侧,上有御制诗20多首,碑东侧是乾隆甲申年(1764年)夏六月所题“高梁桥放舟至昆明湖沿途即景杂咏得四绝句”。因从东堤去向西堤要越过交汇昆明湖的长河,也就是现在定名的昆玉河,绣漪桥便成了颐和园南部自东堤去向西堤的必经之桥。景明楼龙楼凤苑漫清辉,岸芷汀兰荡水洄。月影清池摇郁秀,烟波翠岛洒浽溦。登席似在霄庭坐,落步时得紫气围。兴起冥堂邀范氏,临湖共醉翠花杯。注释①岸芷汀兰(àn zhǐ tīng lán):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②水洄(shuǐ huí):回旋的水流。③浽溦(suī wēi):小雨。④范氏:此处指范仲淹。

在颐和园的西堤上建有6座桥,从南往北分别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而景明楼就坐落在柳桥与练桥之间。此楼始建于1750年,楼名是乾隆题写的,取意于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春和景明,仿照元代赵孟頫的《画亭纳凉图》而建。乾隆之所以把该楼取名为“景明楼”,也是想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明自己以景喻志,游乐不忘民生的态度,以虚伪托词掩饰内心不安,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

当年,景明楼建成后,乾隆皇帝每年都要到此赏景赋诗或荡舟观楼,先后在这里留下17首诗词。而皇宫后妃们也隔三岔五来这里观鱼赏景、游玩取乐。这里水天相亲、荷影清飞、景色空明、艳连山际,确实是欣赏湖山风光的好地方。以致到现在,来西堤游览的许多游客每每至此,都会多停留一些时间,一边赏景,一边休息,一边谈天说地,聊聊清宫野史。

景明楼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现有建筑重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北京市组织20万人对昆明湖进行清淤工作时,发现了埋在湖底的景明楼地基。专家为此对照历史资料认真测量分析,制订了复建计划。工程自1991年动工,到1993年完工,历时三年。新建景明楼所悬挂的匾额楹联也都是新做的,均选自乾隆创作的诗句。其楼东侧匾额为“水态岚光”,西侧匾额为“琼岛瑶台”和“杨柳湖烟”。东侧楹联是“谢朓诗情摹霁景,仲淹记语写澄空”,西侧楹联是“入画来疑到蓬阆,引舟去不限神仙”和“云霞流丽东西映,天水空明上下鲜”。

景明楼左右临水,两镜夹映,风景秀美。再加上四周遥相呼应的青山佛阁、玉峰宝塔,以及如虹卧波的十七孔桥等景致,更是让身在楼台赏景的游客如处仙境之中,心神飞扬。柳桥湖唇古柳伴荷莲,日影朱阁自镜涵。水上行舟拨鹭阵,桥头落客奏丝弦。蒹葭漫漫芦花恍,云海悠悠紫燕旋。静处弹杯突骤雨,晶珠碎玉打泊船。注释①湖唇:湖岸。②蒹葭(jiān jiā):特定生长周期的荻与芦。蒹,没长穗的荻。葭,初生的芦苇。

柳桥是颐和园西堤六桥中最南端的一座桥,从南如意门进园后,穿过绣漪桥沿湖岸西行三四百米到达西堤南首,右转不远便会见到柳桥。柳桥为五孔桥身,上立四角重檐、歇山元宝脊亭子,左右湖唇古柳成排,东西湖水镜夹,有片片荷莲,丛丛蒹葭。不管春夏秋冬,皆有别具一格的景致显现,春花争艳、夏柳翠帘、秋荷魅盖、冬芦飞雪等景象,会纷纷进入摄影家的镜头和诗人的诗行,也会跃上画家的画板,或是化声于来往游人的大呼小叫中。

在柳桥东南边竖立着一个说明牌,上面写道:“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至于诗句作者是谁,诗的题目是什么,说明牌没有交代。网搜的多数结果是杜甫,但源于哪首诗,还是不能确认。后在一位严谨的学者那里找到了答案。此诗句并非杜甫作品,而是出自收录在《全唐诗》卷四五六唐人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祓禊洛滨》。诗文较长,前四句是:“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

对于柳桥,坊间还有个说法,说柳桥在清漪园早期时,名字叫“界湖桥”,西堤最北端的桥才叫“柳桥”。当年乾隆老迈年高,过柳桥顺口咏诗,错将南岸的“界湖桥”称为“柳桥”。皇上自然是金口玉言,说出的话更改不得,人们便将错就错,把桥名进行了互换。

历史记载中的“柳桥”一词也有丰富的内涵,最早源于汉代的灞桥折柳赠别习俗,这一习俗一度成为诗画创意背景,被众多诗人和画家融入作品中。乾隆也在很多诗词中展现了这种意境,他曾在柳桥赋诗一首:“著个轻舠弄拍浮,漾沿直到柳桥头。漫漫晴落谢家雪,却似山阴访戴游。”练桥瘦卧西堤美似练,俏伏远黛靓如簪。春时桃梨同争艳,夏至莲荷共漫天。水月相携总入诗,丝绦互扯偶成弦。骚人欣赏倾情易,墨客摹描下笔难。注释①远黛(yuǎn dài):指颐和园西部的香山和玉泉山。②簪(zān):旧时用来别住头发的一种饰物,用金属、玉石、骨头等制成。此处比喻练桥形态。③丝绦(sī tāo):此处指柳条。

练桥是西堤六桥中较小的一座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建。桥的名字出自南北朝诗人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昆明湖的水面犹如巨匹白练,裹绕在桥身上,由此生意,便把柳桥与镜桥之间这座小巧玲珑的桥取名为练桥。

练桥前后一段的西堤相对狭窄了些,而桥身也完全孤悬于湖水之中,其附近的水域宽阔,岸景远退,有烟波浩渺无垠、碧波荡漾无际之感觉。清漪园时期练桥的西侧荷花最盛,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写下了大量的赏荷诗作。其中,他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写下的《昆明湖观荷》给人的印象较深:“练桥过去镜桥来,来去都欣净植陪。吩咐篙师须慢着,众香国里得徘徊。”

乾隆还就西堤的“六桥烟柳”景状吟诵诗句:“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西。”而练桥之南沿堤就遍植桃柳,春天一到柳绿花红,着实养眼,也正应了乾隆诗中的“花柳六桥堤”之说。

练桥是一座单孔洞桥,显得十分单薄瘦小,而它上面所建的重檐桥亭也与邻桥有别。镜桥是六角重檐,练桥却是四角重檐。走上练桥的小亭四处远望,总有一种视野开阔、一望无遮的感觉。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治镜阁、藻鉴堂等环桥景致尽收眼底,而从桥亭向西远望,亦可尽览香山和玉泉山的秀美风光。走上练桥,会有一种张开双臂,尽揽天地缤纷的冲动。豳风桥鳞波款款浪推来,线柳绵绵翠挂排。峻岫松浮金镜外,柔莲郁裹玉桥台。一堤秀色春风剪,九里湖歌旅雁载。四角豳亭风劲处,三杯老酒醉吟怀。注释①峻岫松浮:山峰耸出松林的状态。②金镜:这里指昆明湖。③豳亭(bīn tíng):豳风桥上的亭子。

豳为古代地名,即今陕西彬县和旬邑县一带,是周代祖先定居并赖以兴旺发达的农业基地。而“豳风”两字出自《诗经》中十五国风的《豳风》。《豳风》中著名的篇章《七月》描写的是农事生产、生活的景象,用来作为农业的代称。这两字之所以用在颐和园桥名之中,据说与慈禧太后有关。

当年,豳风桥建成取名,慈禧太后卖弄才学,顺口取了个“桑苎”之名,本意以桥喻意,表明帝王对农桑重视。因为苎为苎麻的简称,桑苎有桑麻之意,而桥畔是耕织图农业园区,取此名可谓妥帖。但咬文嚼字、热衷拍马屁的大臣却有话要说:“这个‘苎’字不好,它与先帝的字同音,‘桑苎’不就成了‘丧主’了吗?”慈禧太后听后虽不悦,但想想也是,自己的丈夫咸丰皇帝的名字就叫奕,与“苎”同音,再加上“桑”与“丧”同音,读起来确实不吉利。尽管平时她说一不二,但一向迷信的她,还是在这个问题上顾不得面子,同意将桥名改成了豳风桥。

豳风桥是一座屋桥,桥亭作长方形,呈重檐四坡顶状。其桥身与界湖桥的桥身相比,除尺寸略小外,中间桥洞为长方形,两边为圆形。桥洞不但有调节湖水的作用,中间宽大的桥洞还可穿行小船。如今昆明湖的游船只在东湖中来往,能够穿行其中的船只几乎没有,尽管偶有小型船只,也大多在夏天荷花盛开的南湖莲池中穿行。

豳风桥的农织意境,吸引了众多崇尚田园生活的游客,他们不但在桥周围的棵棵百年桑树下流连,还信步走进豳风桥附近的耕织图景区,在蚕神庙、水村居中体验江南水乡的田园风韵。那份悠闲和惬意,让他们情不自禁,兴致大开。玉带桥玉带穿云束水腰,长龙吐日傲清宵。威仪净跨曲成幻,迥势空凌拱领高。踞座平铺明月镜,展身伏镂细工雕。凭天磅礴胸襟仗,躬供龙船渡锦袍。注释①净跨:指桥为单孔。②迥势(jiǒng shì):迥,远、差别大。势,自然界的现象和形势。在这里“迥势”的意思是指玉带桥与其他桥的拱高之别,比其他的桥梁高耸。“界湖饮练卧长虹,堤上肩舆路可通。何必留之资印老,偶然同耳藉苏公。玉泉津逮溯回始,西子春光想象中。耕织图犹近咫尺,勤民意寓豫游丛。”这是乾隆皇帝过玉带桥时写下的一首诗,把玉带桥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他还有一首诗也把玉带桥写到了精致:“垂之则有卧波中,衔绶唯鱼幻岂虹。歌咏湖山此生惯,威仪青紫若人工。光通潋滟原规月,势委飘萧不碍风。本是印公留下物,而今还复属苏公。”

在全国各地,以“玉带”命名的桥梁很多,但最著名的还是颐和园西堤上的玉带桥。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由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的云中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它拱高而薄,弧形线条流畅,形若玉带,因此得名。玉带桥与进南如意门后的第一座桥梁——绣漪桥长相相似,很多人把它们称为“姊妹桥”。当年乾隆从昆明湖去玉泉山,都是从此处通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皇帝喜爱。乾隆曾御题“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这两副对联至今还刻留在东西桥头。

玉带桥建于清乾隆年间,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高约7.5米,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致的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半圆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圆月图,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十分动人。镜桥重檐攒顶矗高台,两水夹堤影对开。几棹春风吹桂渚,千丝细雨洗梨白。啾啾啭语从何起,摆摆薄罗上玉阶。过往虽经千度醉,流连此处又徘徊。注释①攒顶(zǎn dǐng):几条重脊交会于顶部的锥形屋顶。②两水:即西堤东西的水域。③啭语(zhuàn yǔ):鸟婉转地叫。④薄罗:指人的裙子。

西堤六桥的取名是很讲究的,都有其特定的意义,镜桥也不例外,镜桥取名尽在它的“镜”字的意境上。有人说,这里的“镜”指的是如明镜般的昆明湖。在众多的历史文字记载中,都说镜桥的名字取自唐代诗仙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一诗:“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桥名正是取自“两水夹明镜”的诗句。

镜桥是一座亭桥,桥上有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其外观秀美好看。西堤自练桥开始,渐渐孤悬湖水,两侧水面变得辽阔,景观的欣赏点也从近水岸转为湖景。或许正是湖景的阔大突出、一览清明,让人联想到镜桥的取名。乾隆曾在此写下不少诗,诗句中多体现“镜意”。如“冰镜寒光水镜清,清寒分判一堤横。落虹夹水江南路,人在青莲句里行”。又如“匪垂虹影讵拖绅,何处空明可著尘。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再如“清游半晌畅清吟,足副前朝骋望心。宛转镜桥回棹处,任谁讶认是山阴”。第一首诗中的冰镜是指湖冰,第二首则是湖光。看来,镜桥之所以命名为镜桥,原因很多,不易甄别。

人们都说镜桥是西堤六桥中最华丽的一座桥,数次游玩后,甚为赞同。首先从“镜”字上就让人联想到了美。两水夹镜,花、柳、人、桥倒映水中,自有其美;亭桥新颖,外观精致,自有其妙;桥体孤悬,空天耸立,水云缠绕,更有韵致。从乾隆的诗句中也不难看出,乾隆对镜桥和其周边风景之美甚为喜爱。界湖桥弱柳悠然荡翠丝,繁枝笑绽俏春时。邻林鸟啭发邀语,界水舟横便到西。载客螺艇时遁影,随航幼鹭总跟迟。春风偶裹梨花瓣,撒向鳞湖都是诗。注释①翠丝:绿色的柳条。②遁影:指游船时时被荷莲、桥洞以及柳条遮蔽。③螺艇:很小的船。

对于界湖桥与柳桥的名称互换,坊间传闻很多,网上有关的争论也不少,似乎分不出谁对谁错。而《日下旧闻考》中却明确记载:“西堤之北为柳桥,为桑苎桥,中为玉带桥,稍南为镜桥,为练桥,再南为界湖桥,桥之北为景明楼。”可见,清漪园时期的西堤六桥北端为柳桥,南端为界湖桥。人们通常认为,是光绪皇帝重修颐和园时将两桥名称互换,但这种说法又令人费解,在一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间(1840~1844年)的样式雷“清漪园地盘图”中,南端图签为柳桥,北端的脱落丢失,和现状相同。

如果说《日下旧闻考》记载有误,似乎可能性不大。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御制《藻鉴堂》诗中有“长虹夹镜两湖潺,一棹界湖桥过湾”之句,且藻鉴堂位于外湖南角,可见界湖桥也在南部。然而,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御制《界湖桥》诗,又这样写道:“水周堂畔舣轻舻,便可登舟畅浦娱。”水周堂位于昆明湖西北小西泠岛上,显然在北端。所以有人认为,乾隆此时已年高老迈,意识糊涂,纯为混淆,只是他金口玉言,下属不得不将错就错而已。

桥的名字叫什么真的无关紧要,只要与意境贴合就行。界湖桥踞身西堤最北,本身有分界作用。桥西是不大的外湖;桥东面向南是浩渺的昆明湖,向东通向幽静的后湖;向北又有一座水闸,闸北河道通向园外京密引水渠。从这些方面来说,取名界湖桥也无不可。所以,界柳两桥是否存有名称互换的情况只是历史典故,与其准确与否关联不大。西堤茂叶繁枝老柳葱,花芳草郁馥香浓。金峰塔影迷开镜,玉棹舟歌醉逸风。一径杠彴饰玉链,半池菡萏映日红。举眺但见云崦处,水木清华拥碧宫。注释①杠彴(gàng zhuó):泛指桥。②崦(yān):泛指山。③水木清华:指园林景色晴朗秀丽。

西堤堪称游人聚集之地,首先是环湖游览必经,更重要的是亭桥依次、风光一路的环境吸引了大家。沿西堤行走,一路是湖中荷花堤边柳,蒹葭苍苍隐红舟,江南山水美景在此悉数翻版。当年乾隆皇帝仿西湖苏堤筑建西堤,并非一味地模仿,而是借用了苏堤理念,在皇家园林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百姓情趣。西堤作为清漪园整体园林建设的一部分,注重的是景观和情趣,又与整体建筑相呼应,融入了皇家气派之中。

西堤上有6座形态各异的桥,一字排开。好多游客来去匆匆,只在东堤对望,虽不能亲临,但也可将其风光尽收眼底,并且从置身其外的角度领略西堤的整体轮廓之美。很多摄影爱好者正是从东堤远摄,以获取西堤完美景致之作。东侧昆明湖浩渺如镜,远处佛香阁宏伟大气如天堂殿宫,一路花树成队,柳丝化帘;荷芳满目,韵味十足。

西堤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人工修筑,也是根据宫廷画家董邦达绘制的《西湖图》长卷等图而设计。没筑堤之前,颐和园昆明湖原本就有杭州西湖的意境,仿筑西堤,也是延续了颐和园原有自然美景。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六次下江南,其中三次是在清漪园建设过程中,可见他对苏堤的喜爱和对西堤建设的重视。自1750年开工修建颐和园,众多古建筑分布其间,西堤是最为美丽的临水建筑带,它把园林春夏秋冬的风光呈现得淋漓尽致,也难怪深得游客喜爱。广润灵雨祠碧殿丹垣在渚东,润祠沛渥总昭灵。行云布雨操西海,司理龙庭掌宇宫。雩祭玄言发阐示,旻天叆叇卷习风。施得玉瀑晶帘挂,遍地林禾尽郁葱。注释①丹垣(yuán):红色的矮墙。②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③昭灵(zhāo líng):神奇灵验。④沛渥(pèi wò):指盛厚的恩泽。⑤雩祭(yú jì):古代求雨的祭礼。⑥叆叇(ài dài):浓云蔽日,此处指求雨显灵。⑦旻天(mín tiān):指天空。

龙在中国地位十分尊贵,原因之一是它被认为能够兴云致雨。所以,在降水量小、河网稀疏的北方地区,龙王庙的分布尤多,颐和园中的广润灵雨祠也应运而生。

广润灵雨祠始建于乾隆年间,在颐和园的南湖岛上,是在明代西湖东岸龙神祠的旧址上修建而成的。据《山行杂记》记载:“步西湖(昆明湖旧称)堤右小龙王庙。坐门阑,望湖,湖修三倍于广,庙当其冲,得湖胜最全。”乾隆十五年(1750年),龙王庙得以重新修葺,而龙王有四海龙王之说,因昆明湖原有西湖之称,所以这里供奉着西海龙王敖闰,称号为西海广润王。又因乾隆在此祈雨灵验,故取名广润灵雨祠。修缮之后,乾隆皇帝曾批复管园大臣的奏请:“其香供着照静明园等处之例办理。”这是有关昆明湖龙王庙香供等级的最早记载,也是日后确定昆明湖龙神祠祭祀等级与仪节的依据。嘉庆十七年(1812年)五月七日,嘉庆皇帝因祈雨灵验,给予龙神“广润灵雨祠沛泽广生”封号,并命令此后每年春秋两季遣官致祭,后历任皇帝均来此祈雨,慈禧太后也常来。现“敕建广润灵雨祠”横额为嘉庆皇帝所题,印玺为“嘉庆御笔之宝”。广润灵雨祠正殿匾额“灵岩霞蔚”乃龙王云霞盛起、气象神威之意,而正殿内檐匾额“泽普如春”大意是细雨普降如春。正殿楹联“云归大海龙千丈,雪满中空鹤一群”,也是通过夏冬情景之壮阔,衬托龙王气势。

咸丰十年(1860年)广润灵雨祠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十七孔桥灵鼍偃月跃长天,浪打波拥起泛澜。踞座风云堪历尽,登堂史记任风传。鱼翔万尾嬉船底,鸟落千只戏洞关。倜傥凌霄花影里,仙寰两界把虹牵。注释①灵鼍(líng tuó):指鼍龙,即扬子鳄。此处比喻十七孔桥如鼍龙飞架。②偃月(yǎn yuè):横卧形的半弦月,此处指十七孔桥横卧形状。③踞(jù):蹲或者坐的意思。④倜傥(tì tǎng):洒脱,不拘束。比喻十七孔桥造型。

大凡来过颐和园的人,都会对十七孔桥有深刻印象,一方面因它洁白娇美而不乏壮观的身影在碧蓝湖天间显得十分抢眼;另一方面因它是颐和园内诸多建筑中数得上的经典建筑,是著名的景点之一,所以它的美照不断出现在电视、报刊中。此外,大多数外地游人入园,都会从近东堤的正门进入,而十七孔桥就在入门处的东堤上,正可谓先容夺目。但归根结底,关键还是十七孔桥自身的壮美和内涵吸引了大众。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空天,且庞大颀长,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觉。该桥是一座联拱石桥,桥身下共有17个桥洞,居中间的第九孔最大,由此向两边延伸,依次变小,对称排列,十分美观。按照古代礼制,“九”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也是数目中最大的数字,象征天子帝王。十七孔桥桥洞使第九洞居中,也是有意表明皇家尊贵和尊严。

十七孔桥上的石雕极其精美,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都雕刻着姿态精美的石狮,个个神态逼真、惟妙惟肖,桥两头各有两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生动。桥上也刻有不少匾联,皆为乾隆撰写。桥南端横联“修蝀凌波”,形容十七孔桥如一道彩虹飞架碧波之上;北端“灵鼍偃月”则喻桥为神兽,横卧水中。桥两端对联“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缅明圣软风新柳春堤”“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准确描绘了十七孔桥的独特风光。西所买卖街临山傍水掩青松,阔殿圆亭店幌红。面塑茯苓绸缎铺,香食细珍古都风。门开面水人潮涌,玉吐金蟾买卖隆。鸟语花香促利市,南宾北客似窝蜂。注释①店幌(diàn huǎng):商店门外的招牌或标志物。②茯苓(fú líng):中药名。此处指北京特产茯苓 夹饼。③玉吐金蟾(chán):玉蟾,玉雕的蟾蜍,不仅有装饰作用,还可以辟邪、招财。④利市:买卖顺利的预兆。

西所买卖街处于昆明湖西北部,是万寿山西麓的园林中的小商品街肆群,在清宫档案中全名是“万寿买卖街铺面房”。清代,清漪园里有两条买卖街,一条在万寿山后的后溪河畔,被称作后溪河买卖街,俗称苏州街;另一条就是西所买卖街,又称小苏州街。

如今,这两条街都是园内个体经营性街肆,向游人销售旅游文化用品、各地特产、生活用品以及文化工艺品等,这是与古代不同的经营方式。古时,这两处街肆都是皇家园林模仿的民间镇集市肆,买卖双方均由宫人所扮,并非进行真正的交易活动,只是陪皇宫权贵玩耍而已。

西所买卖街西与小西泠岛隔水为邻,东傍万寿山山脚,北达宿云檐城关,与后溪河买卖街的“一河二街”布局明显不同。过去,这里开设了很多店铺,如集彩斋、鸣佩斋、日升号、瑞生号、天章号、致和斋、蕙兰轩、百味馆、天露店、万馥楼、益佛号、集锦楼、淑芳号、泰和馆、裕丰当等铺面房。现存铺号很少,因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来重修时因财力有限,只修复了一部分,但依然保留了江南水乡的风貌。

目前,这里主要建筑有延清赏楼、斜门殿、穿堂殿,中间有圆亭名“小有天”和“澄怀阁”等,虽店铺不多,但仍然游客云集,生意十分兴隆。耕织图水渚花开蕊满枝,春来又到备耕时。曾闻圣上喜农事,信步直朝界湖西。延赏堂屋看史记,仿学旧帝弄耙犁。回眸似见飞轮起,原是青娥正纺丝。注释①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②延赏堂屋:指延赏斋,乃耕织图中建筑。③青娥(qīng é):指美丽的少女。

与颐和园西堤界湖桥隔水相对,是一处颇有田园风味的建筑群落,那就是耕织图景区。《耕织图》原本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形式记录耕织的系列图谱,原为南宋画家楼璹所作。其作品得到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代尤盛。乾隆命画师摹绘楼的《耕织图》,亲自作序,并于每幅题七律和五律各一首。同时,为表明爱农,他令人在颐和园一角建造了耕织图景区,1860年该景区被英法联军焚毁,只留下他的御笔“耕织图”石碑。1886年,慈禧以恢复昆明湖水操名义,在耕织图废墟上修建了水操学堂,使其成了专训海军人才的高等学府。

1998年,耕织图开始复建,分布了延赏斋、玉河斋、澄鲜堂、蚕神庙、水村居、耕织图石刻长廊等,也保留了部分水操学堂建筑。复建后的水操学堂内陈列了各种耕织文化和耕织图史料,蚕神庙前也种上了各种花卉,水村居则做了茶室,供游人品茶。

乾隆御制诗作中不乏耕织图相关作品,如《题耕织图》:“堤界湖过桑苎桥,水村迎面趣清超。润含植稻连农舍,响讶缫丝答客桡。柳岸风前朝爽度,石矶雨后涨痕消。分明一段江南景,安福舻中引兴遥。”《水村居》:“沙岸维兰舫,水村叩竹扉。径多红花护,屋有绿杨围。驱马稻秧布,育蚕桑叶肥。非关间缀景,藉可验民依。”这些诗句把耕织图中男耕女织的景象描述得淋漓尽致。涵远堂冰碧萧萧抚玉窗,莲池郁郁漾清光。澄湖桨竖游人落,碧宇云浮草鹭翔。惠室三希堪墨妙,涵园上品乃书香。来人几解真滋味,醉是寥寥大智郎。注释①冰碧:谓竹。竹经冬不凋,故称。②桨竖:船桨收起状,此处指船泊码头。③惠室三希:“三希”指乾隆收集得到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因此三帖被乾隆帝称为“三希”,故其所藏之室亦命名为“三希堂”。“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这是颐和园涵远堂大门两边的对联,这副对联准确描述了涵远堂所处的环境特色和其摄景涵远的地理特点。

说起涵远堂,便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的博学风雅,这其中有它的历史渊源。涵远堂是谐趣园的正殿,而清漪园时的谐趣园叫惠山园,是乾隆仿无锡惠山寄畅园修建的,当时修建的涵远堂是三间敞轩,赐名为“墨妙轩”,专置三希堂续摹石刻。

那么,三希堂续摹石刻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追溯到我们所说的乾隆的博学风雅上了。据史料记载,乾隆博学古今,喜爱作诗,一生写下数万首诗作。除此之外,他还精通书画鉴赏,热衷字画和文物收藏,经多方寻觅,他得到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乾隆皇帝对自己获得的这三样宝贝十分珍爱,称作“三希”,珍藏在养心殿暖阁内,并将藏室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也因所藏之物均属珍品而闻名于世。乾隆十二年(1747年),吏部尚书梁诗正等奉命,将内府所藏的魏、晋至明历代书法家名迹编成一部法帖,其中也包括以上三件书法珍品,故名《三希堂法帖》。法帖共32卷,收录134人的作品,各种书体名籍349件。然后,乾隆令人摹勒上石,刻于495块富阳石上。谐趣园的墨妙轩建成后,乾隆便把三希堂的藏品续摹成石刻,专置于墨妙轩中供人欣赏。嘉庆十六年(1811年)大修墨妙轩,改轩成堂,慈禧重建时又改名为涵远堂,从此,涵远堂成了专置三希堂续摹石刻的地方。涵远堂后来专门辟作文物陈列室,直到今天,这里仍是陈列文物的馆舍,而且经常做一些高品质的文化展览,还举办过传世名画展活动。对鸥舫对侣银鸥掠水翔,相依翅膀共翕张。风传软语甜加蜜,翠裹红裙笑入糖。宇落晴光湖似镜,云浮碧影岛如琅。山高黛远波无际,鸟语花香柳线长。注释①翕张(xī zhāng):一合一开的意思。②琅(láng):一种玉石,此处比喻小岛如玉。

不知道当初起对鸥舫这个名字是出于何种依据,如果从字眼和形态以及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或许不外乎这么两个缘由:首先名字中有个“鸥”字,那就必然与鸥有关,也确实,它所面对的昆明湖上,栖息着大量水鸟,早春时节有沙鸥、野鹭等和天光云影互动。我多次来颐和园游览,在适当的季节,也经常在这里逗留一会儿,迎着微微湖风,看湖水拍岸,望鸥鸟掠空,还经常欣赏些许的小鱼在舫基座的石壁前游弋,感受那份人与自然的默契。从某个方面说,对鸥舫与长廊前出湖面的辅廊衔接、三面环水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观湖赏鸟的极佳之处。因与鸥鸟更近,说是对鸥也很妥当,而它又形似画舫,那自然该叫对鸥舫了。

对鸥舫是一座两阔三间的歇山建筑,前有码头,是过去帝后游览昆明湖时上下船的码头。对鸥舫的内侧顶上有“函海养春”匾牌,其意思是如大海般包容万物,似春风般养育万物。该匾出自《汉书·叙传》:“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养之如春。”此外,此处借宽阔的湖面与生机勃勃的林木,也标榜着帝王养育万民的胸怀与仁义。

乾隆皇帝曾在对鸥舫写下了一首题为“对鸥舫”的诗:“临水阁斋似舫浮,凭栏常见浴闲鸥。自缘观物化机寓,相狎宁希隐者流。”鱼藻轩担当有限葬经纶,意境无极断世尘。物各相合遂其意,知非既舍做苦魂。一家立地添灾难,九牧凭空坠巨辰。岂必忠节空自论,应把祭吊送苍旻。注释①经纶(jīng lún):整理蚕丝。比喻筹划、处理国家大事,这里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②意境无极:此处比喻看问题不客观,走极端。③物各相合:万物都有相互适应和融合的东西。④九牧:指中国。⑤苍旻(cāng mín):苍天。

鱼藻轩之名取自《诗经·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鱼藻》篇所讲的不仅是鱼和水草的关系,更是君和臣、帝王和百姓的关系,有万物各得其所的意思。

鱼藻轩何以取名鱼藻轩?人们总是试图在历史记载中寻求答案,却一直找不到确切的说法。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咏诗:“负冰初过矣,依藻又怡然。物各适其适,时未迁不迁。”诗文中说的就是万物各适其适,各得其所。对于后来在鱼藻轩投湖自尽的王国维来说,或许是先人对后人的预言和定义。

1927年6月2日下午,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来到此处,他面对湖水,神态从容,还从怀里掏出烟盒,吸了一支烟,然后平静地投入湖中,时年50岁。关于他的死因,数十年来争论不休,有说“殉清”,有说“殉文化”。不管哪种理由都会最终落在“各适其适”上——他的离开,正是因为自己灵魂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适。

王国维一介书生,不会不知道鱼藻轩这个名字的内涵,所以他便选择了在这里自杀。他在1923年被溥仪选为南书房行走,对溥仪怀有知遇之恩,而此后一年,溥仪被驱出宫,他极为悲愤,声言殉清。1927年正值革命军北伐之际,遗老叶德辉在湖南被杀,对他触动也很大,当时革新派还要剪他的长辫,之后不久他便自杀。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王国维选定在鱼藻轩辞世,必然有与之名字有关联的动机和想法。臣依君,犹如鱼依藻,藻之不存,有那其居?于是他给儿子留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把苟活当作受辱,可见他对人世的“适”已完全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无尽意轩深宵梦醒总一嘘,悟尽云生亦叹迟。万物人分非皆据,何堪念计占多余。天真予我贪得意,鹤立鸡群妄盼殊。到此一游心敞亮,从兹不做网中鱼。注释①非皆据:并非什么都要拥有。②占多余:贪占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③妄盼殊:非分地幻想比别人特殊。④不做网中鱼: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心态。“无尽”自然是没有穷尽、没有止境的意思,而“意”则是意味和情趣。顾名思义,无尽意轩是指意味无穷的亭轩。其中有秀美环境的意味无穷,也有对秀美环境认识和参悟的意味无穷。乾隆皇帝曾在此赋诗《题无尽意轩》:“背山临水最佳处,玉露金风恰好时。屏展吴山十六景,意无尽偶亦如斯。”《无尽意轩》:“春日多佳日,花间复柳间。敞轩纳景物,慈赏奉几闲。入座波光净,展屏峰色环。意予无尽处,萱寿祝如山。”两首诗在写物描景的同时,都体现出无尽意的内心活动。

无尽意轩是一组四合院形式的建筑,背倚万寿山,门临荷塘,两侧国花台。院内正轩五间,东西各有三间厢房,东西北环闭,西南敞开,背山临水,十分安静。无尽意轩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其匾额为乾隆所题,与避暑山庄“有真意轩”寓意相同:无尽有真同一意,盖无尽乃有真,而有尽必致无真。无尽意轩中曾安置有“吴山十六景”屏风,为苏州画家张宗苍所绘,深得乾隆赏识。

有人认为“无尽意轩”取自苏轼的《前赤壁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果真如此,“无尽意轩”之名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让人们融入自然,享用自己该享用的青山秀水、明月清风,舍却非分妄求,在无尽意中获取自己的尽意。福荫轩人说秀色皆堪餐,引我痴来看荫轩。阆苑琼阁均阅遍,盘膝复起再凭阑。石阶日照花千点,菡萏风吹碧万澜。兴致畅游天近晚,抬头月起半竹竿。注释①阆苑(làng yuàn):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诗文中常用来指宫苑。②凭阑(píng lán):倚靠着栏杆向远处眺望。③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福荫”有荫福护祥之意,也有幽静闲适之特点。福荫轩就是这样一处隐匿于万寿山密林中的建筑。它位于山中东北部,掩盖在苍松翠柏和婀娜云叠的湖石之中,有一种静谧之美。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记载:“在养云轩后山之半,旧名餐秀亭,清光绪间改建。轩三楹,为卷书形,榜曰福荫轩。”“餐秀亭”有秀色可餐之意,而“秀色可餐”取自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一句,用以形容自然景色秀美。

福荫轩东西两端均有假山隔阻,必须经过山石堆砌的山洞方能进入。其主体建筑外形为书卷式,造型独特,装饰华美,前跨曲廊,蜿蜒曲折,极富情趣。轩西假山前有一上山荒径,草浸苔漫,荆棘藤蔓,游人罕至。径尽头见一天然砂岩,上镌乾隆御笔“燕台大观”,且有皇帝御印。燕台石刻是指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燕昭王筑台以招纳天下贤士,故也称贤士台、招贤台。乾隆在此御笔,看来是以此表明自己是招贤纳士、广集人才、开创伟业的一代明君。

光绪年间重新修建颐和园时,餐秀亭被样式雷传人雷廷昌改建为一层书卷式平台,并更名福荫轩,取多福多寿、荫丰后人之意。而明间处所挂“福荫轩”三个大字于卷匾,与书卷式建筑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平顶上有砖雕女儿墙,砖雕挂檐图案为万字不到头交织蝙蝠团寿纹,取福寿无边、圆满吉祥之意。

福荫轩建成后,曾于清代、民国年间多次修缮,但未改变建筑形制,独特的书卷式设计保留至今,在万寿山中静静绽放,书香四溢。意迟云在江河入眼不心潺,于我云风岂必干。落照山川堪笑对,思迟未竟只求安。何嗤我醉身如烂,世外怡心亦乐天。尽意畅怀宜啸诵,诗情韵律万千篇。注释①思迟未竟:指没有及时想到,最终也没有达到。②何嗤(hé chī):怎么讥笑的意思。③啸诵:大声地朗诵,这里指尽情地创作。

杜甫《江亭》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意为“虽然水流潺潺,但心中不想去与世竞争;虽然云在当空,但不想青云直上”,表达的是一种闲适隐逸的心情。“意迟云在”正是取其诗之意而得名,体现的也是一种甘愿在幽静闲逸中与世无争的心思,这种心思也承平“意迟云在”的特定环境,实现了对于意境的追求。

细想,过去帝王将相整日栖身于纷繁杂乱的宫廷生活中,时事变幻、乾坤晃转、纸醉金迷,且宫内宫外烂事缠绕,时间久长,会向往野山丛林的隐逸生活,而又因皇家身份的左右,不能整日藏身民间,那么实现这一需求的出口就是要建造如清漪园这样的皇家园林,来舒解他们的内心负重。乾隆在建造清漪园时,就把隐逸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意迟云在”也必然是这种元素的一分子。乾隆精于诗词、精通书画、精研史学,可谓阳春白雪,他的高处不胜寒,让他精神上搭接上了大夫的孤傲,所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在有隐逸取向的建筑之上,就不足为奇了。

意迟云在位于写秋轩东侧,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敞厅式建筑,轩面阔三间,坐北朝南,面南是“意迟云在”的匾额。此建筑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其亭在山腰,林木环抱,背靠山崖,游人少至,确实是隐身安逸的好去处。如至此地,不妨在亭榭内稍坐片刻,淡看闲云,略抒胸臆,必会有一种对自然和人生哲理悟透达畅的感受。留云阁苍烟倚壁罅滋阴,峭巘悬阁绕翳云。瑞庙灵深禅迹在,祥崖道厚古延今。阿罗布福堪应供,圣祖黎生可史陈。此我恭呈香九炷,祈佛保佑万安身。注释①罅(xià):裂缝。②峭巘(qiào yǎn):险峻的山峰。③翳云(yì yún):形容高。④阿罗:指罗汉。⑤史陈:历史记载。

从颐和园后山的北宫门入园,南行过桥左转进入万寿山后山游览路径,不远处便到了留云阁建筑之地。原留云阁建筑坐南面北,南面靠山,北侧悬空,犹如“悬空寺”。阁内山壁上雕凿有释迦牟尼坐像,四周有十八罗汉,东侧石壁上有乾隆御笔刻石“留云”二字。

留云阁是仿南京弘济寺建造的。弘济寺坐落在南京城北幕府山燕子矶风光带上,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代因避讳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名讳,改名永济寺。据姚鼐《新修江宁府志》和《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临幸弘济寺,并留诗八首及楹联和题匾,其与寺僧兴洞和尚的交往也记载在乡邦史册中。所以说,乾隆对弘济寺可谓钟爱有加,于是在清漪园内仿照弘济寺建造了留云阁。

山阴处的留云阁遗址默然于喧嚣的尘世之外,花草相伴,松柏静守。山岩上残缺的佛像,似乎也在诉说着曾经的磨难。1860年,留云阁随赅春园建筑群一起被毁,仅存摩崖石刻和造像,摩崖造像在英法联军的大火下多处受损。这个曾经被乾隆皇帝誉为“山阴最佳处”的园林建筑,如今以重度残缺的身体和内心,迎接千千万万的灵魂追从者。香岩室山开窍窦匿香岩,主降仙灵在里边。洞古门幽披宿蔓,崖苍蹬绿挂苔盘。举香敬祀皇常至,兴起留诗赋数篇。落客纷来求法雨,澄怀领悟诵经禅。注释①窍窦(qiào dòu):孔穴。②宿蔓:积蓄的蔓草。③澄怀:清心、静心。

颐和园后山的北宫门曾经为清漪园的正门,在正门向南不远处的万寿山北半坡上,曾有一处乾隆时期的建筑群,也就是赅春园建筑群。该建筑群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其他的建筑大多荡然无存,但山崖上还保留了一部分乾隆帝的摩崖石刻,香岩室就是其中一个。

香岩室是倚山岩所建的一个洞室,洞内原陈设有石供台供奉佛像。过去,乾隆在清可轩看书闲暇时便就近来洞内拈香礼佛。洞内石壁上刻有乾隆诗文10首,最里面石壁上有乾隆御笔“香岩室”三字。现在石供案、石佛皆无,只有石壁上已经风化难以辨认的诗刻让人知道此处曾经的历史。

乾隆皇帝特别喜欢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每次写完就命人刻于就近的山崖墙上。虽然这里历经毁劫,但摩崖石刻则被保留了下来。有的石刻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后已经模糊不清,但香岩室内的“香岩室”三个字最为硕大,也最为清晰。在香岩室的洞外还有一处石刻,“留云”二字清晰可见。花承阁琳宫阆苑破溟濛,侧岭横峰尽郁葱。塔势直朝鸿雁影,林深总裹水中风。曾经富丽堪惊世,无奈劫烧毁艳容。翠簇高阁寻不见,花承艮岳自孤零。注释①琳宫:仙宫。亦为道观、殿堂之美称。②阆苑(làng yuàn):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诗文中常用来指宫苑。③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④艮岳(gèn yuè):山名。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也是宋徽宗在此处所建的宫苑之名。

进颐和园北宫门,过苏州街上的长桥,然后穿过寅辉城关后不远,会从右侧山坡上看到一座半圆形的高墙,此处便是颐和园多宝琉璃塔和花承阁的遗址。

花承阁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成,全部建筑坐落在直径约60米、高约7米,依山势筑成的半月形砖砌高台上。这是一组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筑群,原由莲座盘云佛殿、多宝琉璃塔、花承阁及六兼斋组成。院落依万寿山后山坡分作二层台地,北面建有三柱牌楼山门,院中置太湖石及石座。高台的中轴部位为莲座盘云佛殿,坐南朝北,面阔三间,前后有廊,弧廊的东端接六兼斋。唐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慨叹滕王阁“四美具,二难并”,乾隆则认为六兼斋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和“贤主、佳宾”二难,故以其意在此命名,还赋诗一首:“湖山雅号赏心主,风月堪称乐事宾。若问六兼斋好处,率逢美景与良辰。”

花承阁整体建筑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多宝琉璃塔得以幸存。多宝琉璃塔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的,为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七级八角攒尖佛塔,高16米。在那场大火中,多宝琉璃塔因为是用黄、绿、青、蓝、紫五彩琉璃修筑,没有木料,故幸免于难。几百年来,它一直矗立在万绿丛中。湖山真意轩丘园养素为谁开?隐逸渔樵万岁来。啸傲泉石收丽景,聊撩碧水洗尘埃。云烟望去忧愁尽,鹤鹭飞来快乐载。与我群芳同醉貌,轻歌几曲皆开怀。注释①丘园:指家园、乡村。亦有隐逸之意。②养素:意思为修养并保持其本性。丘园素养,是君子所常处的一种生活状态。何谓“丘园”?即“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山水。用现代时髦语言讲,凡人可以诗意栖居的自然,就是丘园。③渔樵(yú qiáo):打鱼砍柴,指隐居之处。

陶渊明《饮酒》诗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句子。乾隆年间修建清漪园,把处于万寿山山坡之上的这方建筑命名为“湖山真意轩”,想必是借用了陶诗之意。史文有无记载,自然就不得而知,但诗中之意与轩名之意是否相贴合,似乎没有太多争议。

湖山真意轩据说是乾隆皇帝欣赏音乐的地方,故它的原名叫“清音山馆”。乾隆御制《清音山馆》诗:“地籁悠然天籁闲,虚轩如翼冠孱颜。鲁山诗趣分明是,不在烟波缥缈间。”诗中鲁山指唐人元德秀(约695~约754年),因为他曾任鲁山令,故称。元德秀精通音律,著有大量音乐书籍,乾隆帝便用此典故形容在此听乐的美妙。

湖山真意轩坐落于万寿山之上,立身于此,可轻易欣赏到昆明湖的美景。可湖山之美从何说起,学者诸雨辰撰文称,“湖山真意”本是西观玉泉山的佳所。他列举了罗健敏先生在《别了,湖山真意》一文中的回忆,说1955年罗健敏考入清华建筑系时,经老师指点而感受“湖山真意”的故事。一行人登至湖山真意轩,于轩亭北望,只见农田开阔,无甚景色。而当他们站在轩亭中间,透过廊柱及栏杆形成的景框西望,却真正看到了湖山真意的美景。所以说,“湖山真意”原不与万寿山、昆明湖相关,而是指向西视线里的玉泉山及水田,乃至百里以外的燕山之景。

湖山真意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歇山顶,面南悬“湖山真意”匾。此轩地处万寿山前山山脊西部端头的地形转折点处,西面的梁梗正好将远处的西山、玉泉山框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湖山真意即在于此。云辉玉宇码头玉宇星河驾彩舟,披云裹霭九霄游。风来浩渺起清波,棹去青冥撵鹭鸥。破浪直朝三翠岛,拨船已掠水中楼。回身阆苑穹天矗,俯目灵峰镜里收。注释①玉宇:指天空。②棹(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③青冥:天空之意。④水中楼:指楼阁在水中的倒影。

在昆明湖北岸沿长廊前行,会在万寿山正中的排云殿排云门前看到一座硕大的牌楼,这就是云辉玉宇牌楼,也是云辉玉宇码头。牌楼四柱三门七楼,北侧正中枋心题写“云辉玉宇”,南侧为“星拱瑶枢”,说是慈禧太后的御笔。“云辉玉宇”寓意是衬托排云殿,有共为云间宫殿之意。“星拱瑶枢”则是恭维慈禧如北斗七星第一瑞星,可见大臣们对慈禧极尽谄媚。

云辉玉宇牌楼始建于乾隆年间,当时此处有三座牌楼,除了“云辉玉宇”,其北面东西侧各有一座,1860年同时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慈禧复建颐和园时,因财力问题,没有将其他的两座复建,仍取名为“云辉玉宇”牌楼。据说清漪园时期牌楼上南侧的匾额题写的是“茂育万物”四字,其意为佛祖养育万物,皇天后土唯佛独尊。此信息来自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师张廷彦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清漪园部分)”。

如今,“云辉玉宇”因建筑雄伟、山水相傍、视野开阔,所以聚集于此的游人特别多。有的凭栏远望,感受清风朗日的山水美景;有的你拥我簇,一起在这里留下美好的瞬间。其情景让时常来往于此的笔者心中,时常掀起丝丝欣悦的涟漪。转轮藏法轮斡转岭头云,圣殿凌披玉宇银。曲径通幽连四海,灵崖迥势触星辰。香萦瑞鼎烟中运,客向菩提跪下金。世事经年人去往,空山梵诵不停闻。注释①斡转(wò zhuǎn):运转的意思。斡,转、旋。②迥势(jiǒng shì):迥,差别大。势,自然界的现象或形象。此处迥势指悬崖陡峭高耸之势。“转轮藏”是佛教语,也是一种佛教设施,是能旋转的藏置佛经的塔形木结构建筑。它下大上小,依次为藏座、藏身和天宫楼阁,绘有佛像、图案等,通高10米左右,多为八角形,分若干层次,可左右旋转,说到底,就是可以回转的佛经书架,此种书架即转轮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