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人在北京.第2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7:18:53

点击下载

作者:蒋必森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东阳人在北京.第2卷

东阳人在北京.第2卷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东阳人在北京.第2卷作者:蒋必森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9-01ISBN:9787516606292本书由新华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谨向北京东阳人茶话会十周年献礼!厉无畏,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徐更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荣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警学院原院长,少将军衔黄柏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某部原部长、少将军衔陈士辉,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空军政治部原副主任,少将军衔序言东阳人精神永放光芒——为《东阳人在北京》第二卷而作黄柏富

我1964年东阳中学毕业离开家乡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军校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总参谋部工作,也算是在北京闯荡最久的“东阳游子”之一了。刚来京时,东阳老乡寥寥无几,现在少说也有几千人,遍及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各行各业,在各个领域担负着重要的工作。

岁月的长河,记录着在京东阳人创业创新的精彩人生,闪光片断。在京的“东阳游子”,坚持弘扬东阳人精神,在实践中锤炼发展,涌现出一批将军、院士、教授、企业家、作家、画家、书法家和各级政府官员。有些人虽然没有获得什么体面的头衔,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祖国的发展、首都的繁荣和家乡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应该说在京的东阳人,是一个了不起的群体,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集体。在京的东阳人取得如此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条件各异,成功的原因自然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可以说是最根本的,那就是继承了东阳人的优秀文化基因,传承了“诚信做人、勤奋创业、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东阳人精神。“诚信做人”是东阳人在京立足之基。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是做人必备的优良品格。在京的东阳人视声誉高于一切,恪守诚信之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在北京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在京创业发展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勤奋创业”是东阳人在京成功之本。“天才出于勤奋,成功来自刻苦”,古往今来,勤奋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唯有勤奋,才能创造事业的成功与辉煌。在京的东阳人继承了东阳人吃苦耐劳的秉性,发扬了“不怕艰辛,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奋发拼搏”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扎扎实实干出了一片片闪光的新天地。“勇于创新”是东阳人在京发展动力。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单位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战略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东阳人聪明睿智,思维敏捷,与时俱进,在工作实践中勇于创新,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乐于奉献”是东阳人在京和谐相处的关键。在京东阳人保留了浓厚的乡音乡情,和睦相处、相互促进、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乐于为乡友的发展提供帮助。有些人热心组织在京乡贤的集体活动,为大家提供相互交流切磋的平台;不少人一次次为“北京东阳人茶话会”等在京乡友活动慷慨解囊;许多人身在北京心系家乡,为振兴东阳引进高科技、推荐新项目、提供新信息、疏通资金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还有的则响应回归号召,巨额投资东阳,为东阳的发展做出特殊的贡献。

总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京的东阳人,无愧于家乡东阳,以自己的业绩和声誉为家乡东阳争了光;无愧于首都北京,以自己的奉献为首都的建设添了彩;无愧于伟大祖国,以卓越的成就为民族复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让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东阳人精神,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为首都的繁荣和家乡的振兴、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12年12月12日凡例

1.本书各类图文,坚持准确、严肃、真实、合理的原则。

2.文稿、书画来源:在北京的东阳人。

3.图文登载,排列不分先后。

4.个人简历,概括简述,个人业绩,不做评论。

5.转载论文、报道文章,尊重原报刊报道,原则上不做改动。

6.纪年使用公历,数字采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

7.姓名录现名或书艺名,不录字、号或曾用名。

8.职称按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收录。硕士、博士生导师加注说明。

9.故乡原籍可录至乡镇、自然村。

10.文化程度,录最高学历,研究生加述。毕业院校视情填写。

11.任职、单位、职务,仅录现单位职务。离退休者只录离退休前原单位职务。任职单位一律录全称。

12.社会兼职只录全国性的或省级的协会、学会、研究会等,一般不超过三项。

13.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津贴,一律录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报道篇快乐源于宽容和创造力——走近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

2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一个玻璃屏风隔开了门口的沙发和茶几,里面便是书桌和书柜。这是上海淮海中路社科院大楼四楼最普通不过的一个办公室,主人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他个头很高,看上去儒雅、温和,但并没有想象中的威严。尽管他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职务,平时常驻北京,但执著研究的他总会抽出时间来社科院处理学术问题。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厉无畏作了“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推进经济创新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的发言,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我已经说得很多了。”一向比较低调的厉无畏说,“也不想频繁出现在媒体上。”话虽如此,在记者的追问下说起创意产业,他依然话题不断。尤其是临近采访尾声时,他正色说:“要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更加宽容的氛围,有了文化上的宽容,创意产业才会成长。”他举例说,“女子十二乐坊、电影《功夫熊猫》刚面市时,都有人看不惯;所谓创意,就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就是要推陈出新,如果不允许这个,那还怎么发展创意产业?”宽容:忘却西风一脸霜

创意产业是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崇尚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

厉无畏解释说,创意产业不仅包括生产环节,也包括流通和分配环节,宽容精神应该渗透到整个创意产业的各个链条,包括媒介和受众。此外,现在是网络时代,传播方式的变革,意味着受众反过来又可以参与创意创造。因此,与创意产业息息相关的教育、传媒包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种宽容的精神才能更好成长。

而只有了解了这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人生经历,才会对他所言的“宽容”二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1942年,厉无畏在日军的轰炸声中诞生于重庆,外公蒋作宾——著名的辛亥革命元老为其取名“无畏”,希望他牢记国耻,不畏艰难,为国奋斗。1958年,当父亲被打成“右派”,他美好的少年时光宣告终结,开始了20年的坎坷路程。

由于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父亲受到迫害,母亲精神被压垮,16岁的厉无畏担当起养家的重任,当过煤矿筹备处的试用人员、代课老师和造纸厂、塑料制品厂、车辆配件厂的临时工。但就是这样的20年,厉无畏自学了哲学、历史、高等数学、机械制造、经济管理等学科,凭着收音机的广播,从ABC开始自学英语。这些学问,都在他1979年报考社科院经济学研究生时派上了用场。那年他已经36岁。

在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历程中,1972年,他作《赏梅》诗:踏雪寻梅身染香,苦吟人道半痴狂;伫看玉璞晶莹态,忘却西风一脸霜。“忘却西风一脸霜”,这样的句子分明展现了一位在磨难中成熟的年轻人,在那一刻,与所有的过去达成了和解。

还在孩童时代就看过各种画派画作的厉无畏,曾目睹时人对一些突破传统的抽象派、印象派优秀创作的批判,后来又极力推崇。他告诉笔者,所谓宽容,也不是一步达成,很多东西,人们一开始排斥,但过了一段时间,还不又接受了?在这位历经风霜的经济学家看来,即便对那些“不宽容”,也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在中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同时,也需要有人去宣传释疑和教育推广。”

厉无畏的学生告诉笔者,这位眉间距很宽的“厉老师”是一位胸怀非常宽大的长者。学生或下属们偶尔做错事,他会细致温和地询问事情缘由,从不高声训斥。

几乎每隔一二个月,他都会召集学生和属下聚会一次,讨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到晚上,他们会照例聚餐一次。厉无畏爱喝白酒,常乘兴吟诗,宴席上学生们爱拿他和夫人的爱情素材开玩笑,他则“呵呵地笑,从头笑到尾,总是很开心”。从创意社群到创意国家

说起做诗和研究创意产业这二者的联系,厉无畏告诉笔者:“这二者,说没有关系也对,说有关系也对。”他说,作为个人修养,追求如孔子所说的境界,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社会的层面看,文化创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非常巨大。

在1992年一次房地产业的论坛时,厉无畏开始思索创意产业这个命题。不久,他的思考在未来学家约翰·纳斯比特的《亚洲大趋势》中找到了佐证。厉无畏说:“当时,我就意识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差距很大,但文化上却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好好发挥,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创意产业在英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勃兴的事实,更让厉无畏坚定了研究并推广创意产业的决心。

厉无畏因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和推广工作而闻名学界和产业界。

他告诉笔者,创意产业的发展格外需要宽容,只有宽容的环境,才可能产生文化的多样化,而文化多样化正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如今,厉无畏建议的将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模式运用于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工业的理论已经在各地经济实践中得到证明。“解放文化生产力,不应局限于文化领域,而应和科技生产力一样,渗入各生产和服务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成为生产要素,创意变成资源,也超越了一个产业的层面。”厉无畏很欣慰地说,他一直倡导的想法,终于被人们所理解了。

最近,厉无畏又在《经济日报》撰文表示,在当前的经济寒冬中,创意产业已成了一股令人振奋的暖流。如网络游戏增长超过了70%,其中出口也有大幅的增长;动漫产业的增长超过了40%。发展创意产业可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还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他建议应将发展创意产业列入国家创新计划。

总结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世界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创意产业在中国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二阶段,是创意经济阶段,即创意成果作为一种要素将渗透到各行各业里,而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模式引领和推动着其他领域的经济创新;第三阶段是出现创意社群、创意城市,乃至创意国家。目前,中国的创意产业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发展过程。

话题又回到“宽容”,厉无畏说:“不要随便扣帽子,只要对社会无害,就应该宽容,随时代的发展更新观念。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也需仿古而不泥古,并应适当注入现代元素,这才能推陈出新,促进消费。”

如今,这位过早背负起养家重责的学者,在过了耳顺之年后,又重拾少年心境。他喜欢用最新的网络词汇与下属和学生交流,指点年轻人今年最流行的色彩是让人愉悦的黄色,有那么一点闲暇的时刻他会在乒乓桌上杀一局,他爱说:“研究创意产业是很快乐的事情。”

孔子的“仁”与“恕”和西方文化中的创造力,构成了他生活和研究的快乐源泉。他常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和属下研究团队说要快乐工作。他所带领的一个快乐团队——“上海社科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近年来不仅出版了多部专著,完成了各项委托的调研课题,还推出了《创意产业》杂志,并获得“2008中国创意产业推动奖”。

他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这就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创新产品的设计,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将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对记者转述了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名言:“科学与艺术,在山麓分手,将在山顶上会合。” (文/露胥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为国防建设服务为了世界和平

徐更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兵器工业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召集人、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委员会主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炸药应用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部委级奖10余项。1992年在人民兵工创建60周年之际获兵器工业总公司党组授予的“兵器工业功勋奖”荣誉称号,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人类对于爆炸的研究与应用,渊源于中国黑火药的发明与发展。爆炸科学在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弹药的研制及防护、军事爆破工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爆炸科学技术也在煤炭、石油及矿山开发,机场、港口、水坝与隧道建设,各种爆炸加工与地质勘探等国民经济建设的许多重要领域里得到广泛应用,在建设我们现代文明世界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是徐更光院士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撰写的“爆炸学”条目中的一段话。

作者是用心在表达,用科学发展观在宣示。爆炸学发展渊源于祖国黑火药的发明,它对军事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在建设我们现代文明世界过程中所发生的巨大影响,也反映了徐更光自己职业的价值观。

民族要强盛、国家要发达,首先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兴国就成了许多科研工作者高瞻远瞩的追求。而徐更光院士便是其中一员,为国防建设,为现代文明发展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战火中成长

1932年11月18日,徐更光出生在浙江东阳市吴宁镇一户普通的职员家庭。

战火中长大,从小他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少年,少时老师爱护学生的言行举止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爱护学生也成为后来他在教学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或许是因为耳闻目睹了战争太多的惨痛,他心底有着强烈的从军报国愿望。1951年成绩优异的徐更光被南京大学工学院和沈阳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同时录取。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举国上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满腔热血的徐更光选择了沈阳东北兵工专门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兵工学校。1953年转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56年毕业后徐更光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的国防教学与科研生涯。

谈起当年的选择,徐更光坦言:“我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学国防的梦想,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想到要走研究爆炸的道路,与其说是我个人的抉择,倒不如说是时代把我推上了一个充满责任感的舞台。”

1978年3月,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令徐更光没想到的是,那一年他的研究成果被授予了全国科学大会奖,而那时,他已经46岁了。时间就是生命,徐更光以紧迫的责任感自励。即便30年后的今天,提起那段往事,他还是难掩激动之情:“像我这般大器晚成的人如果还不努力做点事情,就真的要白来这世上走一遭了。”为学、为师、为研一生砥砺为和平

自留校任教以来,徐更光历任系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术与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他1989年担任系主任,特别重视二级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经常在全系大会上讲,教研室主任比他系主任更重要,突出教研室的相对独立性,它可以面向全国和全世界的同行加强学习交流。一个学校要是有三个、五个二级学科达到全国或世界一流,那么这个学校就是全国或世界一流的,突出了二级学科平台的重要地位,特别强调它是学科建设中教学、科研、学术梯队建设,研究生培养,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的结合点。

当时“爆炸理论与应用”弹药工程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后来学校兵器科学与技术这个一级学科又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徐更光继他的老师丁教授后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召集人。此后国家计委又批准在系里建立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当时力学工程系在各教研室,特别是许多骨干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加强了基础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促进了学科发展和水平提高,培养的研究生受到各科研院所的重视和欢迎,许多当年的学生已成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

长期以来,徐更光院士为我国弹药的炸药装备发展和装药技术的革新改造作出了不懈努力,完成了多项高水平研究,包括:(1)炸药晶间酸对装药贮存安定性的有害影响研究;(2)RDX/TNT悬浮液流变学性质研究;(3)大口径榴弹药发射安全性研究;(4)聚能射流对工业炸药的引爆研究;(5)硝基胍的低易损性研究;(6)炸药低比压顺序凝固技术研究;(7)HMX/RDX混合物的应用研究;(8)混合炸药爆轰参数计算;(9)非理想炸药爆轰学及炸药爆轰产物状态方程研究;(10)炸药爆炸能量输出结构研究;(11)大口径榴弹装药安全技术改造;(12)TNT的改性研究;(13)B炸药的改性研究等重要研究课题。

徐更光所主持的研究和团队集体取得的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已分别应用于反坦克破甲武器对空与对舰的武器、压制兵器、特种兵器等40多种弹药,成为我国混合炸药研制、投入生产、装备武器等品种最多的单位之一,为我国武器弹药的炸药装备和及装药技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几十年来,徐更光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级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部委级奖10余项。1992年在人民兵工创建60周年之际,徐更光获兵器工业总公司党组授予的“兵器工业功勋奖”荣誉称号,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徐更光当选首批院士。

回首往昔,徐更光院士说:有几件事是他最难以忘怀的……常温装药的成功为弹药安全技术改造奠定基础

徐更光院士作为爆炸理论与炸药应用技术专家,在此领域已经辛勤耕耘了50多年。如果说:平常人对于弹药装药事业的危险还只是出于想象中的一种神秘,那么半个多世纪埋首潜心的研发工作,则让他对“危险”二字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事实上,在装药生产中如职业病危害、爆炸事故多及生产污水的污染问题等严重威胁着工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采访中,徐老说:“当时,装药作业本身的危险性和职业病危害的程度是相当严重的。”

在实地调研中,使徐更光意识到传统的弹药生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工艺技术落后,生产成本较高,安全性差,容易发生安全和质量事故等;更令他难以释然的是炸药装药过程中产生的TNT蒸气、粉尘污染环境,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工人中TNT中毒性肝炎高达30%,TNT白内障高达90%。”徐老语气中透着难以释然的沉重,“因此,弹药装药曾被称为我国工业生产中职业病危害最严重的部门之一,也是生产中爆炸隐患最严重的部门之一。”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工人们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生产呢?针对这一问题,早在1976年,徐更光便提出了从炸药的装药工艺性改性入手,与实现常温螺旋装药改革相结合,实现中大口径弹药装药安全技术改造方案,这一方案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涉及28个企业、总投资9.8亿元。在困难的条件下,他坚持研究和可行性验证长达20年之久,为消除TNT粉尘、蒸气对操作工人的侵害,提高装药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途径,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新工艺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了TNT生产的碱性废水污染,还保留了原本要去除的异构物,实现了变废为宝,提高了TNT装药的塑性,实现了常温装药,提高了装药密度,又降低了TNT装药的粉尘污染。由于装药温度从70摄氏度降低到常温23摄氏度,TNT的蒸气压下降了2500倍,从而使TNT的粉尘降低了6~20倍,为解决装药工人的职业病危害奠定了科学基础。由于良好的装药工艺,降低了成形的比压,使装药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实验检验结果表明:装药产品的合格率从92%提高到99.97%,这一成果对那些因TNT中毒尚在疗养的工人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福音。徐更光也因此兴奋不已。

不久前美国弹药协会报道,美国雷德福兵工厂TNT绿色制造技术获2007年陆军环境保护最高奖,将作为一项成熟技术正式应用于含能材料制造和生产。这说明一项好的TNT绿色制造技术,可解决原TNT生产红水严重污染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陆军正在改变1984年不再生产TNT的决定。对美国而言,这项技术有比较突出的环保效益,降低了环保压力和风险。而中国20年前开始的技术改革路线是:不采用亚硫酸钠精制方法保留各种异构物作为增塑剂,从而消除碱性废水(即红水污染问题)。这种塑性良好的TNT,用于炮弹装药,具有良好的常温塑性,可以实施常温装药和制造工业炸药,是一项更加全面的TNT生产和装药应用的先进工艺技术。既能解决TNT生产厂红水严重污染问题,又能解决装药生产的TNT粉尘、蒸气对工人的严重危害。这是一项原创性炸药生产和装药技术相结合的重要科技成果。经查,它是一项原创性的大口径弹药装药安全技术改造的核心技术。爆炸学的现在和未来

今天,爆炸学的研究对象已十分宽广。徐更光院士特别提到:爆炸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伴随着星体的形成与演化,发生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爆炸,如超能量的爆发、小行星或陨石的高速碰撞,地球上常见的闪电、火山爆发等。徐老建议把研究拓展到宇宙的范围之上。这一切,不是因为“壮志豪情”仓促作出的结论,而是透过哈勃望远镜一点一滴的发现,是缘于他对自己工作的责任和热爱及对爆炸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采访中,徐更光院士一直微笑着,言谈间,是智者的博学:“爆炸学在建设现代文明世界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就在于此。这项工作有意义,做这件事情让我每天都很充实、开心。”徐老说:“我崇尚力学,而爆炸的过程就是力学过程,现在我提出我的主张:爆炸学的核心问题是爆炸能量输出结构与目标的力学响应关系。这既是武器设计的科学基础,也是防护设计的科学基础,是爆炸学的学科主干,建议加强这个科学的基础,进一步促进爆炸学的进步和发展。”

徐院士从踌躇满志的莘莘学子,到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再到今天学识渊博的专家……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磨砺,带给徐更光院士的是内心深处的一片宁静淡泊。怀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他拼搏在祖国科学的前沿阵地,为事业倾注着全部的心血。回首过去,徐更光院士为我国炸药应用技术的发展披肝沥胆,硕果累累;审视当下,他仍一如既往奋斗在科研领域中,不畏艰辛;展望未来,他将继续沿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原载《科学时报》)链接:北京理工大学举行徐更光院士学术研究座谈会

在欢庆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的时刻,恰逢徐更光先生80岁生日,2012年11月17日北京理工大学举办我国爆炸理论和炸药应用技术的著名专家徐更光院士学术研究座谈会暨八十华诞庆典。来自我国爆炸力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化工界的同仁,徐更光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以及来自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装备研究院、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总装备部炮兵防空兵装备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单位以及兄弟院校的领导和嘉宾等数百人参加。

座谈会由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赵长禄教授主持,胡海岩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他说,徐更光院士在长达近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爆炸理论和炸药应用技术的教学与科研,为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的发展、为爆炸理论和炸药应用技术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促进我国炸药科技发展及装备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盛赞徐先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术生涯中大力倡导严谨的学术作风,坚守高尚的学术道德,弘扬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用自己的崇高品格、博大胸怀、卓越贡献,以君子雅行、提携后生的大家风范诠释和丰富了北京理工大学“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大学精神。

会上,机电学院院长焦清介教授系统回顾介绍了徐更光院士从教56年来的学术成就与科研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局谢冰玉局长宣读了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贺信,中国工程院汪旭光院士、王泽山院士、谭天伟院士、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张维民副主任、总装陆军科订部军械科研订购局刘飘楚副局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温刚副总经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龚艳德副总经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龙新平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研究院汪玉少将、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二所所长冯煜芳少将、总装备部炮兵防空兵装备技术研究所沈晓军副总工程师、广州军区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高建华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王耀华少将等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徐更光院士致答谢辞,他深情的回忆了自己的导师,原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丁儆先生在爆炸学主干学科上对自己的教导,他强调“工作给每人以机会,然而,成果只属于那些勤奋、诚实,为工作作出创造性劳动的人”。徐院士还谦虚地说自己是“大器晚成”,鼓励大家乘党的“十八大”春风,为加强国防建设而努力工作。(北京理工大学皮爱国段炼供稿,摘转时有删改)一曲响彻华北大地的奉献之歌——记“雷锋式将军”河北省军区原副政委赵渭忠少将

赵渭忠,男,浙江东阳市巍山镇人,1932年7月出生。1949年3月参加工作,1951年3月入伍。历任小学教师、战士、文化教员、副政治指导员、总政组织部干事、办公厅信访办主任,中央军委纪检委办公室副主任、处长、副军职专职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军区副政委。少将军衔。1992年9月退休后,积极投身“希望工程”。16年来,他把自己的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平时仅靠老伴一人的退休金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他们一家三代8口人,组成家庭“希望爱心社”,先后捐款82万多元人民币,共资助贫困学生588名。赵渭忠同志还积极做“希望工程”的传播者,他走到哪里,就把“希望工程”的故事讲到那里;把“希望工程”的朋友交到那里;把“希望工程”的实事办到那里;把“希望工程”的文章做到那里。在他的热情和爱心的直接感召下,社会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他的希望大军,向社会募集资金近12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近5000名,援建了32所希望小学。赵渭忠的感人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人们誉为“希望将军”、“当代武训”、“爱的使者”。1998年、2004年,先后两次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先进离退休干部”;1999年和2005年,两次被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0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其颁发“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2001年6月和9月,河北省军区党委和北京军区政治部分别表彰了他的先进事迹;2001年10月,赵渭忠一家被中宣部、民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妇联等18个部委评为第三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04年12月被评选为首届希望工程宣传奖、特别贡献奖;2005年3月被评选为北京十大志愿者;2005年11月荣获国家民政部和全国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大奖;2006年被评为河北十大新闻人物;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十大道德楷模并获全国道德楷模提名奖。

那是1996年6月的一天。他又风尘仆仆地来到沧州市献县农村看望他救助的贫困孩子们。他对一位位家长问长问短,鼓励大家克服困难,让孩子们学习成才。有一位80岁的老奶奶听说他又来看望孩子们,拄着拐杖赶到正在召开的家长座谈会上。临别时,老奶奶一把抓住他的手紧握着不放,一遍遍地瞅着他,最后激动得嘴唇颤抖了半晌,蹦出一句话来:“你是雷锋式将军呀!”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位被誉为“雷锋式将军”的就是河北省军区原副政委赵渭忠少将。他自1992年退休后,他和夫人步文京先后捐资15万元,资助了238名失学儿童,联系捐赠12套“希望书库”,集资援建各类小学9所。他广交“希望”朋友,为他们牵线搭桥。这支“希望”朋友的队伍从一百多人、上千人,已发展成近万人的“希望大军”,有的还跨出国门,远涉重洋,在菲律宾、美国和加拿大。“希望朋友”救助的孩子逐年递增,1995年230名,1996年500名,1997年超过1000名,目前已达1400余名。他成为全国首批希望工程志愿者,参加了“98希望工程志愿者劝募行动”,在北京、杭州、珠海、石家庄等地作“培训希望工程”办公室。他分别被聘请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河北省青基会的理事和副会长,并被人们誉为“希望将军”、“爱的使者”、“当代武训”。有人送他一副对联,曰:不穿袈裟,云游四海,爱财(才)如命;身为将军,囊无分文,百万富翁。横批是:为了希望。这正是对他人生惟妙惟肖的写照。

199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商品经济带来了整个社会一片溢光流彩、纷繁缭乱的气象。这时,赵将军从省军区的领导岗位退了下来。将近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一旦结束,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回到家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参加“希望工程”活动。青少年是祖国的花蕾,民族的希望,明天的太阳,多救助一个贫困失学的孩子,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多一分智慧和力量!赵将军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第二天,他拿着3000元钱,就像新战士一样直奔河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去报到。他说:“我是主动来报考‘希望工程’这所大学校的,要求当一名‘走读生’。我一不占你们的编制,二不挤你们的位子,三不坐你们的车子,四不住你们的房子,五不领你们的票子,只要贫困失学的孩子,这3000元钱就算是我的报名费。”从这天开始,他和无数贫困失学的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登高山,情满八百里巍巍太行;涉深水,心系三千万老区父老乡亲。无论是隆冬严寒,或是酷暑炎夏,下承德,走青龙,奔邯郸,燕赵大地,长城内外,南来北往,到处留下这位老军人魁梧的身影,一个“走读生”匆匆的脚步。

涞源县是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乡。恒山、燕山、太行山三山在此交汇,拒马河、易水、涞水三水在此同源,群峰拱翠,碧潭流泉,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95年12月,赵将军来到这里看望他救助的孩子们。他跨进赵家井村,只见小学的四间校舍,两间已经倒塌,两间成了危房。孩子们夏天在露天读书,冬天在羊圈里上课。村干部内疚地说:“要翻盖一下少说也得8000元,村里实在没钱呀!”赵将军听了心里显得格外沉重,不觉热泪盈眶,他说:“孩子们真是太苦了。想当年抗日战争中,驿马岭战役打响了华北战第一枪,震惊中外的黄土岭战役一举击毙了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百团大战的东团堡攻坚战也在这里进行,白求恩大夫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当时涞源县8万人中就有4万人投入了抗战,2614人为国捐躯。现在想来,如果那些抗战中用生命换来土地的人们,看到他们的后代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竟然连一个读书的地方都没有,连一本教科书也买不起时,他们能瞑目吗?!”将军顿了一下又说:“我就是喝半年稀粥也要拿出1万元!”回来后不到一个月,他又联系军内外“希望朋友”共捐助3万多元,为赵家井盖起了9间新校舍,竣工后,乡亲们要以他的名字命名,可他说啥也不依,说:“就叫‘八一’希望小学,让孩子们记住解放军吧!”

学校落成那一天,乡亲们笑了,孩子们跳了,村民们如过大年似的穿着新衣服,聚集在操场上,敲着锣,打起鼓,把几十挂鞭炮连在一起,高高地挂在树梢上,整整放了十几分钟,整个山村沸腾了。赵将军站在主席台前高兴地说:“今天我们同圆了一个梦:赵家井村圆了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梦,我圆了为老区建一所学校的梦!”

赵将军激情满怀地说:“革命老区人民,可以说是真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他们数十年浴血奋战换来了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人民子弟兵是老区人民的乳汁哺育成长的。老区人民牺牲了许多发展自己的机会,甚至把性命也搭上了,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而我们回报的太少太少了!如果今天再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带着文盲的帽子进入21世纪,简直是我们的奇耻大辱!现在正是我们回报的时刻。我作为人民子弟兵的一员,今天投身希望工程就是对老区人民应有的反哺和回报……”

小山村的会场上,掌声、笑声、鼓乐声谱出了一曲动人的希望之歌。

赵将军广泛参加希望工程活动,他是传递爱心的使者。他走到哪里,把“希望故事”讲到哪里,就在哪里用炽热的爱心架起希望的桥梁。

赵将军参加希望工程的行动首先得到了曾从事幼儿教育而退休的夫人步文京老师的支持,在家里,他们组织了一个“希望爱心社”,制定了“1+1希望行动”计划。他给在京工作的女儿写信道:“春天不播种,秋天就没收获。对没钱上学的孩子来说,误其一时就是误其一世。从事希望工程,这也就是你们父母最大的宽慰……”。同样有爱心的女儿赵步云、赵步洲最理解爸爸妈妈的心了,与丈夫一商议,夫妇各捐助两名贫困孩子,连两个小外孙女——7岁的赵祎和5岁的赵琦双也拿出压岁钱和赞皇县涞源县的失学小姐姐、小哥哥结成了对子。在上海工作的侄女赵菊珍得到了他“1+1希望行动”计划的信息后,立即打长途电话主动要求资助120名失学孩子,她说:“将军叔叔指挥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北京和远在陕西、黑龙江、湖南的几位老战友成了他的首批“希望朋友”。身边的工作人员、通讯员、战士、离退休干部也纷纷加入了他的“希望大军”行列。

北京一位女将军主动上门找老赵,要求为她在老区阜平县联系落实10个穷困孩子,她除付给资助金外,每年还给孩子们买些学习用品。总装备部张化春、北京军区任佩瑜和河北省军区滑兵来、汪潮海、马立达、杜辛等8位将军除了多方支持赵将军的“希望事业”外,还亲自出钱资助了92名贫困孩子就学,“八将军鼎力相助老区失学儿童”的故事传遍燕赵大地。

1995年初,赵将军得知正在和平医院住院的退休军医陆健有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意愿,但苦于没有时间操办。他先后两次前去看望,和他畅谈希望工程。将军如火的热情感动得陆医生一次就捐赠3万元,资助了100名失学儿童。

1996年7月,赵将军应邀参加河北经济广播电台“灯火阑珊”节目,在直播室里,通过热线电话同听众朋友们交流有关“希望工程”的信息,讲了一个又一个希望工程的故事。回到家里已是深夜,还没有坐稳,电话铃就响起来了,一些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继续和他探讨一些和希望工程有关的问题,有更多的人要求加入“希望大军”的行列。第6天,一位在北京打工的安徽籍姑娘毕正丽来电话,说:“我收听了你们的故事,很受感动,接连6天给你们打电话,今天终于打通了。我现在向您报名,用我打工挣来的钱,资助一名失学孩子。”几天后,他们在北京见了面,毕正丽说:“我是打工的,一次捐出400元有些困难,只好分期半年一寄,只要孩子能读书,我会继续帮助他的。”说着就拿出100元钱、10个作业本,10支钢笔、10本信纸、20个信封、20张邮票,请他交给被资助的孩子。被救助的孩子赵春敏,学习更加刻苦,年年班级第一。

河北省“国大集团”总经理吕毅华女士,是赵将军过去工作中结识的朋友。当她从报纸上看到将军参与希望工程的事迹后,便主动找他交了2000元钱,要求在平山县资助5名失学的孩子。几年来,也捐款近万元,共资助22名失学儿童。有一次,她邀请赵将军去“国大集团”结合他参与“希望工程”的经历,对员工上一次以“爱国奉献”为主题的党课。他去讲了70分钟,党员们感动啦,当场纷纷带头捐款,3天内全体员工为希望工程捐款5.27万元,资助了140多名失学儿童。

有一次,赵将军在南去上海的列车上。有一位美籍华人老大姐,当她得知赵将军参与希望工程的故事后,翘起大拇指连声说:“OK!OK”,并拿出100美元,要求资助两名失学的孩子,并说:“100元虽少,却代表了我的一颗中国心”。正躺在上铺的一位青年听了赵将军一路谈的希望工程故事,一骨碌起了床来到下铺和将军对起话来。他说:“我28岁了,从来没听说像你这样的好人。我和妻子都做过教师,对教育事业也情有独钟。现在我办起了一个企业,很愿意投靠希望大军,只是不知到哪儿去作贡献,”后来,这位名叫宋秀山的青年企业家带着出生不到6个月的幼儿连夜驱车310里赶去参加赵家井村“八一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捐献了1万元。赵将军高兴地说:“我的‘希望事业’走进了企业,走出了国门!事实证明,勇于奉献爱心的大有人在,有许多人是‘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呢!我们的重要任务是要努力挖掘千百万群众中蕴藏着的那无穷无尽的积极奉献精神!”

1996年4月,赵将军和他的夫人步文京老师去平山县东胜沟村家访。61岁的农民王栓成患脑中风,妻子是低能患者,靠82岁的老母亲管家,照料着10岁的孙女王红红和6岁的孙子王方。当小王方从赵将军手中接过给他们100元生活补助费时,全家哭作一团。82岁的老奶奶泪流满面,拉着将军的手迟迟不放开,一个劲地说:“还是共产党好,解放军好,社会主义好啊!”与赵将军同行的分管民政工作的女副乡长,见此情景被感动得直抹泪,哽咽着说:“这本来是我的工作,你们却帮我做了,我代表乡亲们谢谢啦!”赵将军说:“我付出了100元不算什么,却为党赢得了一个好名声,为子弟兵树立了一个好形象,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学习的好条件,也为自己换来了一个好心情!因此,希望工程的受益者是双向的,我每年救助孩子掏出一个‘万元户’,收回来的却是精神的‘百万富翁’!参加希望工程后,道德上可以陶冶情操,精神上可以延年益寿,真可谓是情在其中,爱在其中,甜在其中,乐在其中,做梦都可以笑出声来!”

这就是被人们誉为“赵将军希望工程新思维”的他对希望工程所独具的见解。

不仅如此,赵将军对希望工程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设计、方法、计划。在全国千百万希望工程活动参与者中,他只是普通的一“兵”,但作为军一级的干部从领导岗位一旦退下来参与其中,将军自有将军的魅力,将军自有将军的风采!

桃木疙瘩是全国希望工程最早起步的地方。赵将军关心桃木疙瘩第一批接受希望工程救助的孩子,特地去上海看望正在上海第一师范学习的张胜利。赵将军语重心长地说:“你这个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桃木疙瘩是希望工程的一面旗帜。希望工程是事业,不是花瓶,要为乡亲父老而学,为祖国而学,要有卧薪尝胆精神!学成要报效‘希望工程’,报效老区,报效社会。”张胜利握着将军的手,点着头,闪着感动的泪花……

如何启动希望工程,赵将军也有自己的创新。他采取“大分散、小集中”,分期付款的方法,使救助的孩子一下子辐射到全省9个市18个县区238名失学儿童。他又以“希望将军助学金”的形式,把“希望工程”引进大学校园,他和“希望朋友”共拿出1.2万元资助了河北师范大学的12名特困生。受资助的学生代表邹秀娟激动地说:“希望将军助学金犹如三月的阳光,令我们深感党和社会的温暖!”同时,把“希望工程”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使“希望工程”既有“输血”功能又有“造血”功能。从1997年开始,选择了涞源县赵家井村、赞皇县白鹿村、南皮县张旗屯村,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了修路、打井、建抽水站、养牛、养羊、养兔、种果树等项目,累计申请扶贫款40万元,帮助老区3个贫困村打好经济上的翻身仗。

就这样,“赵将军希望工程新思维”带给希望工程处处勃勃生机和一片新气象。它也使赵将军成为全国的劝募典范。1998年4月8日,全国政协礼堂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希望工程先进集体和个人,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全国首批希望工程志愿者颁证授牌”仪式,赵渭忠将军成为全国首批希望工程志愿者,他的名字被作为唯一的代表被写进了招募希望工程志愿者的公益广告,被誉为“爱的使者”,将军选择了希望工程,希望工程也选择了将军。赵渭忠,成为全国希望工程的一面旗帜!

走进赵将军的家里,全没有时下流行的豪华气派。客厅里挂着一块刻有烫金大字“希望将军”的牌匾,那是赵家井村的村民们送给他的,让他时刻铭记着乡亲父老对他的期望和激励。将军一家吃得简简单单,穿得朴朴素素,他把每年的退休金一分不留全部投入了希望工程,而家庭生活开支却靠老伴每月726元的退休金来维持。他把忧国忧民之心,转变为爱国爱民之志,化作为国为民的希望之行,真是坚韧不拔,倾其所有!对此,赵将军说:“对我来说,这只是一次人生的历史回归,事业的生命延长。”

将军有一个辛酸的童年。他的家乡浙江东阳市巍山,虽是“歌山画水”之乡、“藏龙卧虎”之地,但他的家里是不幸的。他出生后3个月零3天,父亲暴卒,4岁失母,与15岁的大姐、13岁的二姐、10岁的哥哥相依为命。大姐出嫁后二姐又过早地病故,在善良的伯母和许多好心的邻居帮助下才勉强上了师范,后来作了小学教师。几乎是孤儿的赵渭忠曾先后4次辍学。自幼劳动和饱受失学之苦正是日后将军赵渭忠奔向人生征途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从当年乡亲们称誉的“日后必有出息的孩子”、“三次拾金不昧”的学生到以后的“优秀教师”,从朝鲜战场上“最可爱的人”到以后的“雷锋式干部”,今天的“希望将军”、“雷锋式将军”,哪一步能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正如赵将军所说“我的一切属于父老乡亲,离开了‘土地’,一事无成。没有当年众乡亲的无私帮助,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时至今日,却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像我儿时一样读不起书,这真是我们的耻辱啊!”因此,他把自己对希望工程的选择看成是必然的历史回归。

如今,赵将军行进在人生大目标的途中,用整个生命唱着一支奉献者之歌,它唱出了一个人民子弟兵的骄傲,唱出了无比崇高的中华民族魂。它是一支21世纪希望进行曲。(文/斯苏民.蒋必森原载《东阳日报》)从东阳走出的共和国将军——记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原副主任陈士辉少将

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原副主任陈士辉借参加“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之机,回了一趟老家东阳千祥镇下东陈村。当年,他就是从这儿走出去,成为浙江省军区独立二师运输队的一名新兵。日月如梭,倏忽就是42年。42年间,他从普通一兵,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为一位空军少将;42年间,加上这次,他总共才回过老家四趟,不是不想家,不是不想念家乡的亲人,作为一名军人,他许多时候身不由己。尽管回乡的次数屈指可数,但现年61岁的陈士辉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家乡的变化。他对家乡人的品质赞赏有加:“东阳人骨子里都有一股拼劲,勤劳、肯干、能吃苦。”其实,对于将军本人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将军的祸与福“人生遇到磨难,是不幸的,反过来,它使人更成熟。”这句话是陈士辉回顾自己童年、少年生活时很有哲理的总结。陈士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不幸的,他3岁没了母亲,6岁又失去父亲。好在家中还有一个年长他13岁的哥哥。“长兄如父”。在哥哥的照顾下,陈士辉进了学校读书。苦难总会激发人的斗志。1958年,刚迈进小学门槛的陈士辉,和同村几名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宣传队,利用课余时间,或在村口巷尾,或到田间地头,向村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因为白天要上课,所以早上经常天没亮就起来。没有父母叫唤,也没有闹钟提醒,摸黑起床全靠自觉,可9岁的陈士辉做到了。没有电灯,也没有手电,三个人就点上“松明”作照明……“红色小宣传员”的行动,最终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嘉奖。陈士辉15岁时,家中遭了火灾,一贫如洗的他只得辍学。离开学校,陈士辉成为一个地道的“小农民”,并很快学会了各种农活。其间,他积极要求上进,成为村里的青年骨干。年少时的历练,让陈士辉到了部队以后就表现出不同一般的成熟。入伍当年,他被评为五好战士;第二年,光荣入党,并被省军区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在独立二师130多名东阳籍新兵中,陈士辉是最突出的一个。1969年9月,身体素质、政治品质俱佳的陈士辉被选为飞行学员送进航空学校。将军的取与舍

在山西临汾空军第十二航校,陈士辉的表现一如既往的优秀。刚到航校不久,他就以学员的身份任代理区队长。1971年,他一年三晋升,从区队长到副指导员再到师政治部干部科干事。这样的晋升速度,在部队是不多见的,陈士辉的表现因此被战友们称作“放卫星”。1978年,29岁的陈士辉已经是师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北京军区空军政工干部中最年轻的正营级军官。在干部科工作,对于职务晋级、岗位调动,照理说陈士辉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但恰恰是这几年,他主动放弃了一些晋级机会。1980年,上级给师里2%的提前晋级指标,师政委当时明确“指示”陈士辉:留一个名额。政委知道陈士辉的性格,所以没有明说这个指标是给他的。陈士辉却从政委的话语中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理解领导的好意,所以没有“遵命”。他诚恳地对政委说:“领导的欣赏,就是对我工作肯定。”他最终把所有指标都分配下去,没有给自己留一个。不过,是金子总会闪光。两个月后,军区一道命令下来,工作突出的陈士辉提前晋级。任命下达时,领导、同事都对陈士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赞扬他的无私,他的敬业。陈士辉的再一次“推辞”,是在1983年的飞行团政委岗位上。30岁出头就任团政委,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可陈士辉考虑的却是工作。飞行团政委工作不同于干部人事,它事关飞行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为了熟悉工作,陈士辉请求上级晚提拔自己半年,让老政委留任一段时间。事实证明陈士辉的想法是正确的,他在老领导的帮助下,逐渐熟悉了团政委的工作,并最终实现了平稳过渡。此后,他在团政委的岗位上工作了8年,这8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里没有发生过飞行事故。1985年岗位练兵,陈士辉的飞行团在四个团参加的比武中囊括了所有第一名,因此获得了“百虎团”的美名。将军的公与私

1997年,陈士辉就任北空某飞行训练基地政委,开始了他军旅生涯最辉煌的六年。这六年中,基地被军委四总部评为训练一级单位,连续四年荣获“先进党委”称号;陈士辉个人也被总部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军优秀政工干部。其间,他还参加了三次重大演习和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国庆五十周年阅兵,陈士辉是空中梯队领导小组成员,唐山机场阅兵村领导小组组长、联合党委书记。对陈士辉来说,这是荣誉,也是压力。为了保证飞机“零秒米”误差到达天安门广场上空,陈士辉向飞行员们提出了三个“一流”:一流的飞行技术、一流的军容军姿、一流的精神风貌。工作中,他以身作则,牺牲许多休息时间,坚守在岗位上。飞机起飞时,他在指挥室送飞行员出征;飞机返航时,他在机场迎接大家凯旋。虽然不同的部队联合演习,风格上有差异,但陈士辉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兄弟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阅兵结束后,在总结表彰大会上,陈士辉被军委总部评为“阅兵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并荣立三等功。2003年3月,陈士辉任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2004年6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这些年,陈士辉走过许多地方,每换一个岗位,他都是“人走家搬”,及时交车交房,不影响部队的整体安排。因此,无论是学院,还是部队,他在工作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好的声誉。更难得的是,自从走上团政委岗位后,每年春节他都要参加值班,这也是他很少回老家的原因。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人照顾自然就少了。说到妻子这么多年的付出,将军也动情:“家里确实都靠她,任劳任怨……”回顾四十多年走过的路,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陈士辉感慨万千。将军的荣誉与付出是联系在一起的,他有过许多坎坷,许多磨砺,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靠的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最终实现了人生的理想与追求。(文/胡剑文,原载《东阳日报》转载时略作删改)成绩是靠自己做出来的——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

严陆光,电工学家。祖籍浙江东阳市,1935年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力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1994年当选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任宁波大学校长。长期从事近代科学实验所需的特种装备的研制和电工新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在中国开创了大能量电感储能装置的系统研制。父子院士

走进严陆光先生在北京的寓所,几乎所有来客都会被四周墙上的相片所吸引,因为每幅照片背后都会有一个故事,严先生将这些家人的照片视若珍宝。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已经过世的父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院士的音容笑貌。

在中国科学院,有好几对两代院士,但大多并不在同一时期,一般都是父辈去世后,子承父志,当选为院士。像严先生这样,父子同为院士的却只此一对。严陆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父亲严济慈于1996年去世。

严先生家兄弟六人,他最小,排行老六,所以取名陆光。小时候,父亲整天忙于工作,孩子们的家庭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但父亲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都会给予明确的指点,尤其在严陆光成年以后,踏上科研之路,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如今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记得有一次,一位前辈科学家来拜访父亲,向严老抱怨某项评奖不公正。当时严陆光正好也在一旁,严老等那位前辈走了之后,就对他说:“一个人成就不是靠评奖评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做成的事决定的。”严陆光一直将父亲的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一定要坚持把事情做好。

严陆光说,在科学研究中,父亲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视父亲为自己科研上的领路人。父亲曾多次说过,“要在所从事的领域里,在古今中外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也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这个题目应该是经过努力短期内能够解决的,而不是那种经过十年、二十年努力都没有希望解决的问题。”严先生就将这一教诲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院士校长

吸引我们采访严陆光先生的另一个因素,是他于1999年10月刚刚就任宁波大学校长。

说起严先生出任宁波大学校长一事,还有一段渊源。当时严陆光刚刚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他希望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之中。有一天,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给他打了个电话,向他征询意见:愿不愿意出任宁波大学校长?

路甬祥是浙江宁波人,又曾当了好多年的浙大校长,当地政府就请路院长为宁波大学物色一位校长,而严陆光的父亲严济慈的老家也正好是在浙江的东阳,他在世时就特别关心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所以,路院长请严陆光来宁波大学发挥余热,也算是为家乡人民做点贡献。有了这段渊源,严先生到宁波大学实地看了一趟之后,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路院长的举荐。这样,他就成了宁波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院士。如今,严先生经常奔波于北京与宁波两地之间,除了宁波大学的管理工作之外,严先生还必须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中科院电工所的科研上。

严陆光先生属于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1949年初,随父母亲回到了北京,1952年中学毕业,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一年后,于1954年赴莫斯科动力学院电力系学习。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初建的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作。1988年,被任命为所长。“摄影收藏家”

严陆光先生一家四口,如今分居四处。他的夫人常住北京,而自己则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在宁波,两个女儿都在美国,也分居两地,一家四口就很难得聚在一起。好在他们家多的是照片,除了四周墙上挂的,书房里还有满满的一书柜相册,两个女儿虽说远在千里之外,却不断有最新近照在客厅摆放,倒也免去了不少相思之苦。

严先生有个业余爱好,就是喜欢摄影,平时外出公干,都爱带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