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养育1岁孩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9:15:42

点击下载

作者:[意]玛丽亚·蒙台梭利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蒙台梭利养育1岁孩子

蒙台梭利养育1岁孩子试读:

编者的话

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是20世纪享誉全世界的杰出幼儿教育家。1870年8月,玛丽亚·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小镇出生。父亲是军人,母亲贤淑文静,博学多才。

蒙台梭利从小受到非常好的教育,虽然是独生女,但父母对她从不溺爱。幼年起她便自律自爱,独立,同情弱者。13岁时,蒙台梭利选择米开朗琪罗工科学校学习数学,这在当时的女孩子中是很少见的。而她从这所学校毕业时,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后来她学习了现代语言与自然科学,此后对生物学产生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学习生物学。在学习生物学期间,她又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学医。由于当时保守的欧洲社会是没有女子学医的,她的决定不仅遭到父亲的反对,而且不被当时的教育体制所允许。但蒙台梭利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断的努力做到了,获准进入医学院。1896年,26岁的蒙台梭利获得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也许由于她自己的选择从来都遵从于兴趣,才有她后来的“教育要根据孩子兴趣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的理论。

毕业后的蒙台梭利成为罗马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精神科临床医生。由于当时残疾和智障儿童的治疗是在精神病院进行的,蒙台梭利的工作就是治疗这些儿童。蒙台梭利对这些孩子发自内心地同情,认为他们不该被关在这里,他们所受到的粗暴对待是导致他们智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她对智障儿童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去帮助他们。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蒙台梭利总结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这一认识使她能够从一位成功的医生最终转变成一代伟大的教育家。因为她发现,智障儿童虽然比同龄孩子差,但与更小的孩子在智力和行为能力上有许多共同点,自己为特殊弱势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一定也适用于正常儿童。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圣罗伦斯区建立了第一个“儿童之家”,她特意选址在罗马最贫困的地区,招收3~6岁普通儿童,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加以教育。结果是惊人的:那些贫寒家庭的儿童,经过她几年的教育,全部成为聪明活泼、举止优雅、自信自强的孩子,心智较之前有了巨大改变。她这套教学方法立刻轰动了意大利甚至欧洲其他国家。到20世纪40年代时,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地,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

1952年5月6日,82岁的蒙台梭利在荷兰去世。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她曾3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英国教育家称赞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称赞:“当前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她:“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虽然经过了近百年,但她的名字和她革命性的教育观却延续下来,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发育“敏感期”的观念,认为无论是行走、语言、绘画,或是音乐、数学,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敏感期,孩子在这一时期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且能轻松学会任何他们渴望学习的事情。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期,对他们加以引导,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没有到达敏感期,任何逼迫的学习都是徒劳的,而延误了时机,则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障碍。

从出生到3岁,儿童会积极、专注且自发地吸收外界的一切印象。这期间的吸收,完全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他们吸收了周遭种种的习惯、风俗、生活习态等,并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蒙台梭利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灵”。

在3~6岁之间,儿童已发展出有意识的心智,可经由双手从外界环境中汲取经验。这时,儿童的感觉器官会变得十分敏感,透过感官所感觉到的事物,逐渐完成儿童的精神发展。因此,成人应该跟随孩子的兴趣去帮助他们学习,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或是强行灌输知识。

到目前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中国也有多种对蒙台梭利著作进行翻译、简写或改编的作品,但是按照儿童阶段发展进行编译的比较少,尤其是对学龄前儿童按年龄阶段进行编译的则更少。为了传播蒙台梭利的经典早教理念,我们将蒙台梭利的经典学术名著按照年龄阶段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策划出版了本套“蒙台梭利早教经典分段育”系列丛书。我们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内容、结构进行了梳理,按照不同年龄段进行编译,这样做的目的是:

◎帮助读者根据自身情况更直接地获取相关知识;

◎减少阅读障碍,使读者享受轻松的阅读;

◎基于不同年龄,掌握蒙氏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套丛书主要针对儿童早教,包括1~6岁六个年龄阶段,每个阶段的敏感期、学习的重点、教育的核心等皆不相同,据此,书中会给出蒙台梭利所倡导的不同教育策略和智慧。并且,在每本书的最后,我们还附上了根据蒙氏理论与中国儿童实际生活环境编写的早教游戏训练,旨在帮助读者将书中的理论更好地运用在实践当中。

读者既可以按照年龄阶段来进行阅读,也可按照问题进行阅读,这会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注意,由于个体差异的关系,每个儿童的发展阶段并不能依年龄来强制划分。但前期的发展必为后期发展的基础,发展的过程是无法以跳跃的方式来进行的。这要求我们既需要有针对性的阅读,也需要对孩子和蒙氏教育有整体性的了解。

希望本书的内容可以对读者朋友的生活、学习或工作有所帮助,这将带给原作者及编译者最大的满足。在本书的编译过程中,得到了李好、李值、焦婷、刘斌、杨婷、刘绍勇、刘晨希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本书肯定还会存在不少问题,再次恳请读者不吝赐教。刘妍2015年冬续表第1章从胚胎到降生胚胎的发育实在可以称为“上帝的奇迹”,它是以如此不可思议又独立隐秘的方式完成所有使命的。1婴儿的诞生——神奇的胚胎发育

18世纪之前,哲学家们普遍认为:受精卵内住着一个按比例缩小的人。尽管他还不完善,但只要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中,就会最终发展成熟起来。这一结论是由莱布尼兹和斯帕拉捷等人根据对植物种子生长的研究推导出的。他们研究发现:

植物种子就是一株藏有根、茎、叶的幼小植物,如果把种子埋在土地里,它将会生长并发育成熟。

哲学家们将这个观察结论“移植”到了动物和人身上。

当沃尔夫将他关于生殖细胞分裂的发现公之于众时,他向人们展示了生命体是如何发育成熟的。沃尔夫通过大量实验,彻底推翻了莱布尼兹和斯帕拉捷等人提出的“受精卵就是成人的雏形”这一生物学观点。同时,这一发现也提供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它揭示了生物体内蕴含的内在力量是如何根据既定目标生长并最终实现发展完善的。细胞(受精卵)的发育

显微镜的发明使观察生命的发展过程变得可能。沃尔夫先观察了鸟类的胚胎——鸟蛋。他发现胚胎起源于单个受精卵细胞。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表明,鸟蛋并不像人们之前所想的那样具有成鸟的外形,它与其他任何一个细胞一样,都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组成。所有生物——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由这个几乎没有差异的最基本的细胞孕育而来。事实上,人们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从种子中观察到的幼小植株只是一个胚胎,它是由果实中最基本的生殖细胞发育而来,一旦它被栽种,就会继续发育。

这个生殖细胞能够根据既定的生长模式进行快速分裂。这显示出它与其他细胞的不同,但是在这个最基本的生殖细胞内,并不存在揭示它分裂趋势的迹象,尽管在这个细胞里还蕴藏了一个极小的物质——染色体,它将决定生物体的遗传特征。桑葚期的细胞分裂

如果我们对一个动物胚胎的早期发展进行跟踪观察,就可以看到这个细胞将以2个、4个……的进程进行分裂,并一直持续到它成为一个内空的球形体。生物学家将这个时期称为“桑葚期”。这个内空的球形体随着成长,会持续向内部交叠,形成一个有双层细胞壁、向外张口的球形体——原肠胚。

之后,这个细胞会再经历一整套繁复的分裂和变化,成为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器官和肌肉。当这种活动停止的时候,器官就产生了。发现这种现象的人对此这样解释:器官产生的区域涵盖着许多敏感点。器官起先各自独立发展,似乎每个器官只是以自己为发展目的。当它们进行密集活动时,会围绕着一个中心,显得非常团结,仿佛充满着理想。它们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周围其他细胞越来越不一样,呈现出预定中要形成器官的模样。等到不同的器官各自独立地形成之后,就会出现一种力量让它们联系、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婴儿就在这个时期诞生了。

所有的高等动物都遵循着这个计划来建构,这是自然界唯一一种建构计划。器官的发展

所有哺乳动物的胚胎——当然也包括人类的胚胎——最早出现的器官都是一个小胚囊,它将长成心脏,会以规律的节奏搏动,其搏动的频率是母亲心脏搏动频率的两倍。它要为正处于孕育阶段的其他组织和器官提供必要的“养料”,并不知疲倦地一直这样工作下去。

胚胎的发育实在可以称为“上帝的奇迹”,它是以如此不可思议又独立隐秘的方式完成所有使命的。这些细胞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各种转化,有的变成骨骼,有的变成神经,有的变成皮肤……而且这些器官也具有各自的独立功能。但是,这个上帝的奇迹却被精心掩藏了起来,大自然用一种神奇的物质将胚胎包裹好,只有大自然才能在恰当的时机将各种胚胎打开,将一个个新生命带到世上。新生命诞生

刚刚降生的小生命并不仅是一个物质有机体,它就像一个生殖细胞一样会按照既定法则生长发育。这个有机体的功能不仅会通过各种器官得以发挥,它还具有一种本能,但我们是无法通过观察单个细胞来发现这种本能的。正如每一个受精卵都蕴含着整个有机体的发展蓝图一样。这个新诞生的小生命,不管它属于什么物种,本身都拥有一种精神本能,让自己能够适应环境。每一种生物——包括最低等的昆虫——都是这样。蜜蜂具有惊人的本能,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但我们是无法在虫卵或幼虫中发现这种本能的,只有成熟的蜜蜂才具备这种本能。同样,鸟蛋也只有在孵化成鸟后才具有飞行的能力。婴儿是突然地、非自愿地降生到这个陌生世界的。这里的环境与他们之前在子宫中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婴儿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适应过程中的辛苦。2出生难关对新生儿的盲目无知

有人认为,自然界一定会在必要的时候为它的子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当文明使人类可以超越和控制自然时,我们可能就会对观察其他动物的自然发展失去兴趣。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动物的习性,就会发现:

动物妈妈会把它的孩子藏起来,使孩子们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避开光线;动物妈妈会用自己的身体为小幼兽保暖;动物妈妈还会极其警觉地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让其他动物靠近、触碰幼小的宝宝,甚至连看一下都不行。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

反过来看看我们人类的新生儿吧!不管是面对自然环境还是人类文明的社会环境,都没有人帮助他们减轻适应环境所要面对的负担。我们本来应该让婴儿在刚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在妈妈肚子里的姿势。可实际情况却是,新生儿往往一出生就马上被穿好衣服,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还被紧紧地包起来,让他们柔弱的四肢承受强力的束缚。

对婴儿抱持这种态度会危害婴儿的心理生活,会使人们误认为婴儿不仅肌肉不活跃,而且他们本身也是弱小而迟缓的,甚至根本没有心理生活。由此,成人便刚愎自用地认定,婴儿是在他们的照顾和帮助下才神奇地成长起来的。他们把对婴儿的“帮助”视为一种责任,并认为是自己塑造了儿童,并创造了他们的心理生活。成人希望通过对儿童进行教导和劝告来发展他们的情感、智能和意志力,却不知道在这项创造性的工作中,成人所做的仅是“表面文章”。

在这样做的时候,成人声称自己拥有一种神圣的力量,他们是儿童的守护者,并且是遵照《圣经·创世记》中的箴言行事的:“我将按我的意愿来造人。”由此可见,骄傲真是人类最致命的一种罪恶,妄想扮演上帝的角色正是导致我们子孙后代痛苦的根源。过度放养的养育方式

有这样一种观点:

健康的孩子完全具备抵抗能力,他们能适应环境。

还有人说,只要孩子能活下来就行了。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判断孩子是否能够适应环境的标准就是孩子是否能平安地活着。自然界的万物不都是这样吗?如果人类真有这么强壮,为什么不干脆在树林里自在地居住呢?为什么还要在冬天拼命去保暖,将全身都裹上柔软的毛毯,然后坐在安乐椅上,享受那种安闲舒服的生活呢?难道我们比刚出生的婴儿还脆弱吗?

总之,人的内心有一种没有道理可讲的无知,一种已经深入个人心灵甚至整个文明的盲目。这就如同视觉上的盲点一般,人们对新生儿的盲目无知,就是人类对生命的一个盲点。新生儿的“出生难关”

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一个人在婴儿时期所遭遇的不良经历,将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可以说,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以及他出生后在儿童期的成长,都对一个人日后的发展具有关键的、决定性的影响。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都指出,胚胎期和儿童期的成长发育,不仅对一个人成年之后的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还对全人类社会的延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人们只是觉得生产——人类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这个最艰难时刻对产妇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却没有人意识到它对于新生儿来说更是一道难关。

为什么说生产对新生儿来说是一道难关呢?因为经过生产,新生儿完全脱离了他之前赖以生存的母体,必须马上依靠自身还未发育完全的器官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在没出生之前,胎儿是在母体内为胎儿特别提供的温暖羊水中生长,母体保护着胎儿,不让他受到一丝一毫的躁动和温度差异的影响,甚至连特别微弱的光线和十分轻柔的声响,都被母体隔离在外面。但是,通过生产,新生儿从母体温暖的羊水里来到空气中。原来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安静成长的胎儿,不得不经历一次辛苦而艰难的生产战斗,而且没有任何适应时间,他那瘦弱的身躯要受到像来自两块重石一样的挤压降临到我们怀中,就像是历经了长途跋涉的朝圣者一样。

对于新生儿的降生,我们又做了些什么事情来帮助他呢?我们是怎样迎接他的到来的呢?

在生产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妈妈身上,而新生儿仅仅被粗略地检查一下,确定他能够健康地活下去就算大功告成了。刚刚成为爸爸妈妈的成人,满心欢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他们作为大人的自我,正因为这个健全婴孩的诞生而得到满足。因为孩子的出生,实现了他们期盼已久的一种渴望——他们共同拥有了一个孩子,将会令他们的家庭紧密交融于一种爱的感觉之中。新生儿的出生创伤

实际上,有一部分人关注到了婴儿出生的问题。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心理学的研究上,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心理学家们经常借用文学作品中“出生是一个痛苦之旅”这句话来描述出生。这句话不是针对母亲而是针对婴儿来讲的。新生儿遭受痛苦却无法说出来,只能在出生后通过哭泣来宣泄曾经经历的苦难。

婴儿是突然地、非自愿地降生到这个陌生世界的。这里的环境与他们之前在子宫中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婴儿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适应过程中的辛苦。现代心理学家用“出生恐惧”一词来描述婴儿在这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时刻的心理生命。

在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是一种无意识的恐惧。如果新生儿会说话,他们会问我们:你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可怕的世界?我该做什么?我该如何在这个新环境中生活?我该怎么忍受这些可怕的噪声?我怎样才能完成原来由母亲的器官完成的功能呢?我该如何学会呼吸和消化?我该如何忍受无常的天气变化呢?你知道子宫内的环境是温暖而稳定的吗?

儿童对所经历的事情都处于无意识状态。虽然他们并不明确知晓出生的痛苦,但这种痛苦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他们的潜意识肯定对此产生了感觉,并通过哭的方式来排解这种痛苦。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是:

成人必须帮助婴儿适应这个世界。

我们不要忘记,刚刚出生的婴儿也会产生恐惧感。如果我们把刚出生的婴儿放入水中,他们就会做一些抓的动作,就像害怕自己掉到地上似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恐惧反应。

那么大自然又是如何帮助新生儿的呢?当然有一些措施,比如,母亲会本能地将孩子抱在自己的胸前,这样可以防止阳光直射婴儿。所有这些事情都表明:母亲好像已经在潜意识里意识到了外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母亲紧紧抱住孩子,给他温暖,便可防止他受到伤害。

在自然界,动物对幼崽采取的保护措施好像比人类保护自己的后代更为积极。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母猫会把刚生下的小猫放到黑暗的角落,如果有人想接近小猫,母猫就会变得异常凶恶。

在人类社会,母亲的保护天性似乎没有这么强烈,并且也很容易消失。婴儿在出生后很少会出现被抢走的情况,我们可以给他们洗澡穿衣,把他们抱到阳光下观察他们眼睛的颜色。我们似乎更愿意把婴儿看作一件有趣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既是因为理性对我们的控制超过了天性,也是因为我们习惯于认为儿童没有心理生命。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对这一重要阶段作出以下解释:动物的种族本能是在刚刚出生时被唤醒的,而不是被艰难的环境刺激产生的,是动物的行动促进了其本能的发展。

这一现象发生在动物身上,也适用于人类。我们所讨论的并不只是一个艰难的时刻,而是一个对未来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时刻。这时,一种潜在的力量——心灵胚胎被唤醒,它会帮助婴儿完成许多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在每一个身体发生关键性变化的阶段,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明显的标志,如婴儿出生后被剪断脐带与母体分离就是标志之一。这些阶段非常重要,心灵胚胎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觉醒的。

因此,我们不但必须注意婴儿的出生创伤,还要注意出生创伤所带来的各种表现。虽然儿童不像动物那样有一些先天能力,但是他们必须具备一种可以促进行为产生的潜在力量。在儿童的记忆里,没有所谓遗传的东西,但儿童一定会经历一个由潜在能量产生的迫切需求阶段。这时,潜在力量可以帮助儿童成长,帮助他们依靠周围的环境形成自己的个性。我们把这种无形的要求称为“星云”。动物在出生之后就遗传了这种能力。它们一生下来就能够自然地活动和控制自己,还具有进食和防御等先天能力。回归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新生儿还留恋于出生前的状态,拒绝进行发展。所有婴儿都会出现一些类似的回归倾向。婴儿会在出生时感觉到不适应,他们似乎在内心深处说:“我要回到母体中去。”3回归子宫的倾向

现在,医学心理学提出:“出生时”是一个短暂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时间点。

这一观点是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依据提出的,并在具体的研究中找到了论据。这个时间点在婴儿由于出生创伤导致的回归症状之后,在儿童由于成长环境受到干扰而产生的压抑症状之前。但是,回归并不等同于压抑,婴儿在经历了出生创伤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都表明,他们具有一种无意识的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回到母体(子宫)中,而不是继续成长。长时间的睡眠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出生创伤不仅会让婴儿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对曾经经历的出生之痛的抗议,还会让婴儿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发展。这会导致婴儿产生一种心理变化,从而背离心理发展本能。处于这种状态的儿童,会朝着一个与正常发展方向不同的异常方向发展。

回归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新生儿还留恋于出生前的状态,拒绝进行发展。所有婴儿都会出现一些类似的回归倾向。婴儿会在出生时感觉到不适应,他们似乎在内心深处说:

我要回到母体中去。

我们都知道新生儿需要很长的睡眠时间,但如果时间过长就不正常了。弗洛伊德就把婴儿的这种回归倾向看作逃避的一种形式。这源自婴儿对其所面临的生命和环境产生了一种畏惧的情绪。

另外,睡觉也促进了潜意识的开发。当遇到重大的困难时,我们就会很想睡觉,因为睡眠可以让我们面对梦境,远离现实世界,不用再为生活苦苦挣扎。睡眠是我们逃离现实世界的避难所。

同时,我们也要对睡眠姿势加以注意。婴儿的自然睡眠姿势是把手放在脸的附近,并且将腿弯曲。很多成人也会采用这个姿势睡觉。这是胎儿在子宫中的姿势。这一现象同样说明人有回归子宫的倾向。对他人的依赖

另一个回归子宫倾向的表现是婴儿在醒来之后的啼哭——他们为要面对这个令人不愉快的世界而感到恐惧。

在婴儿长大成人之后,这种回归倾向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依赖——很多人都害怕独处。这种依赖倾向并非因为喜爱,而是因为害怕。胆小的孩子总是喜欢待在别人的附近,尤其是待在母亲的附近。有些孩子不喜欢外出,而更喜欢待在家里过与世隔绝的生活。那些原本应该引起他们兴趣的外界事物,对他们来说却充满了恐惧。他们对新环境感到非常陌生,不但不觉得周围的环境具有吸引力,而且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回归倾向的负面影响

如果在出生早期,婴儿就对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一种畏惧感,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必将受到影响。这样的孩子将来就可能会形成桀骜不驯的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对于他们来说,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吸收经验永远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使命。人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样的人:“生而痛苦。”他们对所有的东西都感到厌烦,呼吸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件麻烦事。

这些人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有悖常理的。这种类型的人还比其他人需要更多的休息和睡眠,他们的消化功能通常也很脆弱。

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儿童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而且这种症状还是很难改变的,将会伴随他们一生。这种类型的儿童大多表现为:爱哭、常常求助于他人、懒惰、压抑。长大后,他们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不愿接触陌生人,胆子很小。这种人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很弱,他们需要鼓励和帮助。

这是一种无意识心理产生的巨大负面作用。它不存在于人们的有意记忆中,而是存在于潜意识中。虽然人们看起来好像已经不记得曾经发生的事情了,但这些记忆根深蒂固地存留在我们的记忆基质中,已经成了性格的一部分。

无知地对待儿童所造成的后果,比无知地对待成人所造成的后果要可怕得多。这会在婴儿的心中产生巨大的障碍,进而形成一种阻碍世界发展的个性。唤醒孩子的潜在本能

心理专家们强调“出生时”这一关键时刻对人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上文中,我们仅仅对婴儿早期回归倾向的危险性进行了讨论。同样地,我们也必须思考一下哺乳动物对幼崽采取的保护措施。自然主义者认为:在刚刚出生的几天内,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会唤醒动物体内的天赋本能。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对婴儿的心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我们在重视新生儿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时,必须重视出生带给他们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对新生儿给予特殊的帮助。在出生那一刻,母亲和婴儿要面临不同的危险,但他们却同样面临困境。对于婴儿来说,虽然他们身体上也要面临很大的危险,但心理上所要面临的危险比身体上的要严重得多。儿童要求独立是他们自然成长的一项基本要求。如果我们能对儿童的自然成长给予足够的关注,儿童就会逐步实现独立。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儿童的心理成长,也同样适用于身体生长。4儿童的独立历程独立是儿童成长的基本要求

如果儿童没有回归子宫的倾向,他们就会努力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独立。儿童从刚刚出生起就踏上了追求独立的旅程。儿童独立性的发展犹如离弦之箭,具有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一股力量在他们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促使儿童不断地完善自己,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这种力量就是被生理学家帕西·纳恩先生称为“有目的的行动”的神秘力量。

如果我们想在意识世界里找到与有目的的行动对应的东西,那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观意愿了。但是这个比喻也并不十分恰当,因为主观意愿是受到限制的,它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有目的的行动则是一种身体机制的本能,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种自然的推动力、一种进化的原动力。这种力量可以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作出各种行为。如果儿童的正常成长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就会以一种充满活力的、愉悦的方式成长。

儿童要求独立是他们自然成长的一项基本要求。如果我们能对儿童的自然成长给予足够的关注,儿童就会逐步实现独立。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儿童的心理成长,也同样适用于身体生长。因为身体也有发展的要求,而且这种要求非常强烈,只有死亡时才会停止。

我们下面就对儿童独立的过程及其各个阶段进行研究。儿童出生之后离开子宫这个“囚笼”,是他们开始迈向独立的第一步,此后他们就被赋予了一种面对世界、学习和吸收各种知识的强烈渴望。他们通过对周围事物的学习和吸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征服世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这是儿童降生后的第一个阶段标志。

如果儿童有一种征服周围环境的强烈期望,就说明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可以说(虽然并不十分准确):儿童热爱他生活的世界,世界对儿童来说充满了丰富的感官刺激。身体独立的进程

婴儿一降生,首先开始工作的器官就是他们的感觉器官。这些感觉器官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它们可以传输外界的刺激,帮助儿童形成自己的个性。

我们的感官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呢?比如,我们可以:

看到视线范围内的所有事物。

听到听觉范围内的所有声音。

虽然我们的感知范围非常广,但我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够清楚地进行分辨的。比如,我们最初听到的是一种声音的混合体,并不能分辨出每一种声音。之后,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才能慢慢找出不同声音之间的差别,分辨出不同的声音。

这是一个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儿童先吸收所有的东西,然后再一一加以辨别。

假设一个婴儿,他对周围环境没有喜爱之情,只有恐惧感,那么外界环境对他们来说就成为恐惧之源了。

显然,这两种情况存在很大差别。通过对婴儿的研究,我们发现,如果外界对他们的影响出现在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生长会以正常的状态进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儿童身体发育方面找到证据,比如长牙、胃部分泌胃酸等。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试验进行检验。婴儿的身体是遵循一定的规律逐渐成长的,所以在6个月大时他们可以不再完全依赖母乳,至少可以吃一些辅食。而在此之前,婴儿则完全依赖母乳,无法消化吸收其他食物。婴儿这时已经达到一种非常独立的水平。这些6个月左右的婴儿似乎在用身体告诉我们:“我可以不再依靠妈妈了,我可以完全独立地生活了。”

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时,孩子会对过于依赖父母感到羞耻,他们希望自己能回报父母。

大约就在同一时期(我们把这一时期看成最重要的时期),儿童第一次能够发音。这是儿童语言学习的第一个里程碑。此后,儿童还会继续发展,直到他们完全独立。一旦儿童会说话了,他们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必再靠别人揣测他们的需求。他们也可以与这个社会进行交流,因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是儿童独立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原本看起来“一无是处”的儿童现在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够听懂他人的话语了。他们似乎在某一天就同时具备了听和说的能力。

用不了多久,儿童长到了1岁,他们开始学习走路,努力摆脱不能走路的束缚。学会自由使用两条腿到处走动的儿童开始四处乱跑。如果有人接近他们,他们会跑开,躲藏起来。

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能够促使儿童逐步迈向独立的能力一一体现了出来。现在,让儿童自由或想让儿童自由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因为他们的自由独立已经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状态,是成长的必然结果,是大自然给了儿童成长的机会和独立的能力,并帮助儿童获得了自由。

学习走路对儿童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学习走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因为学习走路是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完成的,而且它同语言学习和认识周围环境等是同时进行的。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来说,走路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其他哺乳动物都不必学习行走,只有人需要经历这个过程。儿童在还没有学会走路甚至站立之前,必须在身体上完成三方面的发展。而其他哺乳动物在刚刚出生后就可以走路了。出生之后,人类的身体看起来好像什么也不能做,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仅仅是站立和行走,就需要在各种复杂的神经机制相互协调下才能完成。事实上,在这一时期有两方面的发展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大脑底部的小脑就是一个关键的方面。

儿童的小脑在6个月时开始快速生长,在14~15个月时生长速度开始渐渐放慢。一直到4岁半左右,小脑的生长基本完成。儿童的站立、行走能力取决于小脑的发展。只有小脑正常生长,儿童才能完成一系列的成长。

另一个方面的发育是特定神经系统的发育。脊椎神经能够将指令传达到腿部肌肉,一旦脊椎神经没有长成,命令就无法传导。脊椎神经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对于控制肌肉非常必要。因此,行走是由许多复杂因素协调发展完成的。

此外,骨骼的发育也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婴儿的腿骨还没有充分钙化,骨质很软,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在婴儿开始走路之前,骨骼必须先完成钙化。另外,我们还必须指出另一点,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闭合的头骨骨缝在这时已经长合,当儿童摔倒时就不会有伤及大脑的危险。

在此之前,我们不能教儿童走路。因为走路需要身体各方面的协调,儿童必须等到各个相关器官发育成熟后才能学习走路。也就是说,孩子在何时学会走路是由自然发展规律决定的。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害的。

在养育孩子时,成人必须依据自然规律,遵守自然法则。同样地,如果我们想阻止儿童走路也是不现实的,器官在发育成熟之后必须要加以应用,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则。大自然对“创造”一词的解释,不光包含做了什么,还包含所做出的东西是否发挥了作用。一个器官在形成之后就会马上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将器官的这种功能性工作称为“环境经验”。如果没有获得这种经验,就表示器官没有正常发育,或者没有发育完全。因为只有器官正常发挥功能,才意味着它已经发育完全。婴儿的第一本能

婴儿的第一本能就是拒绝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他们争取独立的第一个有意识的要求就是: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阻碍,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如果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最好的生活就是坐在那里什么也不用做的话,那么婴儿在出生之前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了。他们在母亲的子宫里时,所有的事情都由母亲为他们完成。想一想学习语言,与他人交流这一艰难的过程吧!如果什么也不做真的是最好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儿童为什么还要学习说话、吃饭,为什么还要走路、思考,为什么还要为探索周围的世界而感到惊喜和快乐呢?

儿童向我们证明,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这些。儿童向我们表明,自然的成长方式与社会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儿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争取身体和思想上的独立。他们不关心其他方面,只想自己学习知识,吸收周围世界的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给予儿童自由和独立,就是在给予一个不停劳动的工作者自由和独立,他们不工作就无法生存。这一规律在其他生物身上同样适用,阻碍这种规律的发展就意味着倒退。警惕退化和偏离正轨

生物界的所有生物都是具有活力的,生命就是活力的最高表现形式。生命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趋于完美。社会活力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人们想少工作,想让别人代替自己工作,这些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和想法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是一种退化现象。这些退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没有人在婴儿刚出生的几天为他们适应环境提供帮助,使儿童对外界失去了兴趣。这些孩子喜欢得到他人的帮助,喜欢依靠别人,不喜欢交朋友,却喜欢睡觉,他们具有一种退化的倾向,就是科学家所说的回归倾向。正常地出生和成长的儿童,会逐步走向独立。逃避独立是一种退化的表现。

对这些非正常儿童的教育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该如何对这种偏离了正常发展轨道的衰退情况进行调整呢?这些非正常状态的儿童不喜欢他们的环境,因为他们认为环境中包含着太多的困难。在他们眼里,这些困难是难以克服的。这些儿童成为儿童心理研究的对象。我们将这种研究纳入儿童精神病理学的范畴。由此,儿童指导诊所大量出现,人们针对这些孩子研究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式,如游戏疗法等,为这些儿童提供帮助。

儿童的学习环境不应该有过多的障碍,环境中的障碍应该尽量减少,甚至全部消除。现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吸引注意力的事物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处于非正常状态儿童的生活环境更是如此。这样做可以使儿童感到克服困难是一件容易的事。

应该让儿童进行有趣味的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环境中应该有很多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事物,让他们从环境中获得经验。我们应该遵循一些生命和自然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把有退化现象的儿童由懒惰变得积极,由倦怠变得充满活力,由恐惧(这种恐惧会使儿童拒绝与身边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变得乐观,让他们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让一个非正常儿童从懒惰到充满活力需要一个治疗的过程,它跟一个正常儿童从懒惰变得充满活力的发展过程是一样的。本章小结蒙氏养育观点这个刚刚降生的小生命并不仅是一个物质有机体,它就像一个生殖细胞一样会按照既定法则生长发育。这个新诞生的小生命,不管它属于什么物种,本身都拥有一种精神本能,让自己能够适应环境。婴儿是突然地、非自愿地降生到这个陌生世界的。这里的环境与他们之前在子宫中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他们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适应过程中的辛苦。所有婴儿都会出现一些类似的回归倾向。婴儿会在出生时感觉到不适应,他们似乎在内心深处说:“我要回到母体中去。”在刚刚出生的几天内,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会唤醒动物体内的天赋本能。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一股力量在他们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促使儿童不断地完善自己,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这种力量就是被生理学家帕西·纳恩先生称为“有目的的行动”的神秘力量。儿童要求独立是他们自然成长的一项基本要求。如果我们能对儿童的自然成长给予足够的关注,儿童就会逐步实现独立。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儿童的心理成长,也同样适用于身体生长。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给予儿童自由和独立,就是在给予一个不停劳动的工作者自由和独立,他们不工作就无法生存。这一规律在其他生物身上也同样适用,阻碍这种规律的发展就意味着倒退。一个人在婴儿时期所遭遇的不良经历,将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可以说,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以及他出生后在儿童期的成长,都对一个人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无知地对待儿童所造成的后果,比无知地对待成人所造成的后果要可怕得多。这会在婴儿的心中产生巨大的障碍,进而形成一种阻碍世界发展的个性。蒙氏养育指导让婴儿在刚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在妈妈肚子里的姿势。6个月大时,婴儿可以不再完全依赖母乳,至少可以吃一些辅食。而在此之前,婴儿则完全依赖母乳,无法消化吸收其他食物。这些婴儿似乎在用身体告诉我们:“我可以不再依靠妈妈了,我可以完全独立地生活了。”只有小脑正常生长,儿童才能完成一系列的成长:在6个月时会坐,9个月时会爬行和打滚,10个月时会站立,12~13个月时会行走,15个月时能稳稳地站立。儿童必须等到各个相关器官发育成熟后才能学习走路,因为走路是由自然发展规律决定的。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害的。在养育孩子时,成人必须要依据自然规律,遵守自然法则。让儿童进行有趣味的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环境中应该有很多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事物,让他们从环境中获得经验。心理的成熟只有通过环境经验才能实现。环境经验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改变形式和内容,环境经验是以不断重复的形式出现的。第2章有吸收力的心灵人类拥有两个胚胎期:一个在出生之前,这是与其他动物相同的;另一个在出生之后,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典型特征。1心灵胚胎人类有两个胚胎期

我们之所以能辨别不同的物种,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而不是相似性。一个物种之所以能够称为物种,正是由于它与其他物种之间存在着差异。一个新物种的出现不只是对前一个物种的继承,虽然它可能会表现出前一个物种的某些基本特点,但是它也具有新的特征。正是由于物种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这种特殊的“喜新厌旧”,生物王国才变得生机勃勃。

因此,在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出现为自然界带来了新的气象。它们不仅继承了原有物种(爬行动物)的特点,还表现出了很多新的特征。

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人类则更进一步,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人类拥有两个胚胎期:一个在出生之前,这是与其他动物相同的;另一个在出生之后,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典型特征。

婴儿在出生那一刻完成了生命的一次飞跃,他们进入了第二个胚胎期,这是他们生命新旅程的起点。新生儿所面临的生活与子宫中的生活不同。新生儿在这一特殊的成长时期所要经历的活动都是极具创造性和构建性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心灵胚胎”。在这个阶段,他们要经历一种与胚胎期的生理性成长完全不同的成长,这是一种心灵层面的成长。当然,这个阶段也不同于他们将来长大成人后要经历的成年阶段。

由此,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之上,对儿童的发展和人类的心理进行研究。如果人类的劳动与他们的精神和创造性智慧有关,那么精神和智慧必定会成为人类存在的支点。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将把这个支点作为展开的基础,人类也将以此为前提获得发展。心灵胚胎是生命路程的新起点

新生儿应该被当作心灵胚胎来对待,他是一种包藏在肉体中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精神。可是,在科学的视角中,新生命却被看作是一片空白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组成了这个活生生的个体,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科学仪器测量出来的,然而,我们所说的精神却无从考察和证实。这一切一直是一个有待探索和揭示的谜。

刚刚出生的孩子,正站在人生旅程的起点。新生儿出生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自主,也没有能力去做任何事,如同一个身体虚弱或瘫痪的病人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照顾才能生存下去。除了呜咽地哭泣或因疼痛而产生的叫喊以外,新生儿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沉默不语。而往往当他一哭,我们就会马上冲过去,好像有人急需我们帮助一样。

要等到很长时间之后,可能是好几个月,也许是一年以后,新生儿才不那样娇弱,而比较像个小孩子了。再过几年,他的声音也会变成小孩子那样。

对于孩子身体和心理的成长现象,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个成“人”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成长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启动了新生儿原本可以自主的身体。这个力量一启动,新生儿的手脚就开始运动起来了,还会开始学习说话。从此,新生儿不只具有行动的能力,也具有了表达思想和意见的能力,这就是人的内化过程。我们把儿童吸收的语言称为他的“母语”。这种声音的刺激不仅会进入孩子的心智,还能通过复制变成孩子自身的一部分。我们将这种心智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灵”。2有吸收力的心灵人的发展是个缓慢而神秘的过程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婴儿出生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别人的照顾。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对婴儿的成长的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他动物无论出生时多么脆弱,几乎都要马上或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依靠自己活下去。它们得马上能走,甚至要跟在妈妈身后跑,还要学会跟同类动物进行沟通。比如,小猫要学会喵喵叫,小绵羊要学会咩咩叫。尽管它们发出的声音可能显得比较微弱,但我们还是能够听到它们不断发出的叫声。动物的成长准备阶段非常短又非常简单,可以说它们一生下来,自身的本能就已经决定了它们的行为。比如,淘气的小老虎从出生时开始,就已经能够自己站立,在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敏捷地行动了。

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种动物,都不只是具有其外在的形体,还具备与生俱来的潜在本能。而所有的本能都是通过动作体现出来的,它们代表着不同物种的个体特征。有人认为,动物的特征是由它们的行为得以归纳出来的,而并不是他们的外表。所以,动物身上具有而植物所不具有的那些特性,就可以被统称为“心理精神特质”。既然连动物的心理精神特质在出生的时候都有很明显的体现,怎么能说人类新生儿没有这样的天赋呢?有一种科学理论有这样的观点:动物现有的种种行为表现是在一连串物种繁衍的经验累积中形成的。那么人类的特征不也是这样吗?人类也是经历了先直立行走,再不断发展出语言的过程,并把经验传递给后代。

因此可以说,这里面一定包藏着一个真理。让我用物品的制造方法来打个比方。有些东西是经过机器快速大批量制造出来的,完全是相同的;而另外还有一些东西是以手工慢慢制成的,每一个都有不同之处。手工制作的价值,就在于它体现出了艺术家的独特风格。这个比方正好可以用来说明其他动物跟人类在心理上的差异:

动物就好比机器大批量“制造”的产品,每种动物一出生,就已经具有了跟自己相同种类动物一样的特性。

人却是由“手工制造”出来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所不同,好比大自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而且,人的制造过程比较缓慢,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人的外表还没有得以显现之前,他的内在就已经开始发展了,这种发展绝不是为了要复制出与其他人一模一样的人,而是要创造出一个真正全新的人。

到目前为止,人的内在发展依然是一个无法进行预知的谜。我们可以说的是,人类的发展一直都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内在构建过程,就像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在呈现于大众以前,艺术家一定要先在他安静的工作室内进行一番用心的精雕细琢。

人格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看不见的过程,而对于我们来说,婴儿更像一个谜。我们只是明白婴儿将来会有无限的发展可能,至于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却无从知晓。在婴儿弱小的身体中,有着比其他动物更加复杂的独特机制。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特意志让他能够完成自身的具体转化,并向前迈进。音乐家、艺术家、运动员、君王、英雄、罪犯、圣人在同样的方式下出生,但是他们都带着自己的发展之谜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而激发着每一个人去做不同事情的正是个性的发展。人类心理的独特发展规律

很多喜欢思考的人常常会想:“为什么拥有最高智慧的人类需要有这样漫长而且艰辛的婴幼儿期,可其他动物却不是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忍不住要问:“婴儿期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觉得其中仿佛有无限的秘密。这确实是一项心灵创造的工作,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人类的成长并不像小猫长成大猫那样喵喵声逐渐从小变大,也不像小牛、雏鸟成长的表现只是叫声越来越响亮。对于人类来说,成长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发展,还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幼儿在心智上跟成人很不相同,他们凭自己的天赋创造出很高的成就——不仅掌握了语言,更发展了说话的器官,还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和表达智慧的方式。这并不是孩子受到有意识的“意志”主宰而实现的,而是他们通过潜意识的心智来完成的。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们发现,某些时候,环境中的一些事物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使其表现出一种贯穿整个生命的热诚,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

孩子一出生就有听觉,而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对于环绕他的千万种声音,为什么孩子单挑人的声音进行模仿呢?因为人类的语言在孩子的潜意识心智中具有特殊的印象,从而引发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使他的肌肉纤维产生一种共振,能够复制类似的声音,而其他的声音就不能引发这种行动。幼儿正是以这种方式来吸收语言的,这也是构成孩子心理人格的一部分。我们把儿童吸收的语言称为他的“母语”,来与他们日后下功夫学来的其他语言进行区别。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作用促成的化学变化。这种声音的刺激不仅会进入孩子的心智,还能通过复制变成孩子自身的一部分。我们将这种心智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灵”。如果这种力量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话,很难想象它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

人类心理世界的发展同身体的发展是一样的,也会遵循相同的规律,从没有差别开始渐渐地发展到有差别。与人类的原始生殖细胞里没有人相类似,新生婴儿似乎也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个性。可以发现,最初人类的心理平台只是一种物质的堆砌,或者说只是一种细胞的组合。心理个性由我们所说的“有吸收力的心灵”来完成。在这个平台上,感觉的中心点周围逐渐依照一定的次序形成了心理器官。这个过程特别精密,我们根本不可能重现这个过程。这个过程隐藏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这些感觉能力不是心理本身产生的,而是由人体内的器官产生的。这里的每个器官都在各自独立地发展。比如,语言发展的时候,对距离的判断能力、认知的能力以及两条腿的平衡等协调能力也都在独立地发展。这些能力各具特色,而且感觉类型特别活跃,能够让人类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不过,这些感觉类型不会存在于整个发展过程中。在心理器官形成之后,这些感觉类型都消失了,而在形成的过程中,它们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能量。在器官长成之后,我们已经记不起自己曾经有过的感觉类型了。当所有的器官都长成了,它们就会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心理组合。适应环境的器官发展

事实上,在自然界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器官的形态同它们所负责的工作有一定的联系,即便有些器官没有对动物本身起多少真正的作用。靠吸食花蜜为生的昆虫都长着长长的嘴,这样便于它们从花冠中吸取花蜜。它们还会长出与众不同的表皮,这种表皮对它们采食花蜜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却可以为这些花施加养分,以便它们能够再一次采食花蜜。食蚁动物的嘴特别小,只有它们那细长的舌头能够通过,而一种有黏性的物质就覆盖在这些细长舌头的外表,并对粘食蚂蚁有一定的帮助。为什么动物的行为方式会这样有限呢?为什么有的动物爬行,有的动物善于跳跃,而有的动物能够攀缘呢?为什么有些动物吃蚂蚁,而有些动物却吃花朵呢?为什么有的动物吃活物,而有的动物只吃腐肉呢?为什么有些动物吃草,有些动物却吃木头呢?为什么有些动物只能穿行在土壤的腐殖质中呢?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物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每个物种都有着自身固定的、跟其他物种完全不一样的行为模式呢?为什么有些动物凶残而又具有进攻性,而有些动物却温和而驯良呢?

生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目的或许不只是像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所说的那样,只为了生存和从周围环境中获益。生命的力量似乎不只是一个使生命形态不断得以完善的过程。完善本身好像并不是生命的真正目的。

可以说,这对我们的观点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根据这个理论,生命的目的看起来同环境的要求有着更大的关系。也可以说,生命或许是造物的一种手段,而每一种生命都有它特定的任务,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仆人或者是工厂中的雇员。地球表面的自然和谐是在无数生命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每种生命都有着自身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在观察中得到的行为模式。生物行为的意义不只是满足自身的需要。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立足于科学界那么长时间的进化理论又将会怎样呢?难道它会走向没落吗?并不是这样的,它只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已。当然,进化论的观点已经无法停留于旧有的“逐步进化、永臻完善”的形式上了。现在,研究物种进化的视野应当更宽阔,也应当延伸到各个边缘的领域。它应当包含着某些功能上的关系,这些关系或远或近,会把不同形态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

这些联系不应当被认为只是简单的互助的例证,而应当被理解为同整个世界的环境相关的最终目的,从而达到自然的某种统一。当自然形成了某种统一,所有的生物都能够获得它们生存所需要的因素。我们将婴儿的这种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吸收知识的创造性能力比作天体中的星云。天体中星云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几乎到了没有密度的程度。但从遥远的星体看去,它们却具有一定的密度。3星云式思维

很显然,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与哺乳动物的遗传行为的觉醒进行比较时,我们推测婴儿身上也可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因为婴儿虽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有遗传的行为模式可以遵循,但他们却拥有形成这种行为模式的潜在本能。这种本能能够通过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学习和吸收发挥出来。

由此,我们提出了“星云”的概念。我们将婴儿的这种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吸收知识的创造性能力比作天体中的星云。天体中星云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几乎到了没有密度的程度。但从遥远的星体看去,它们却具有一定的密度。

与之相比,儿童从语言星云中获得了接受刺激、学习语言的能力。这种语言不是儿童天生就会的,而是儿童在一定规律的支配下,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逐渐学习、吸收的。在这种星云式能力的作用下,儿童在学习语言时可以区别不同语言的发声,逐渐学会使用语言。而且,儿童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吸收社会习俗和传统习惯,使自己融入他们所生活的社会。

语言星云并不决定儿童要学习哪种语言,但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出生后生活环境中的语言。所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儿童学习语言的时间和过程几乎相同。由于遗传的作用————●刚出生的动物很快就可以发出能够让同伴理解的声音(动物的语言)。●人类在出生后,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周围环境中学会语言。

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如果一个荷兰儿童在意大利长大,不管他的祖辈曾在荷兰生活了多长时间,他会说的语言都是意大利语,而不是荷兰语。

显而易见,儿童并没有遗传某种语言模式,而是遗传了在潜意识中吸收、学习语言的能力。这种潜能就像生殖细胞中的基因,可以精确地控制细胞长成一个精密而复杂的器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星云。

同样地,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关的星云及其行为模式,也并不受到父辈行为模式的遗传影响。我们现在的文明程度也不是靠遗传而来的,但遗传却赋予了儿童在出生之后按照特定模式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学习的能力。这对于儿童在其他方面的学习来说同样适用。卡雷尔这样写道:“科学家的儿子不会通过遗传得到父亲的知识,如果他们被弃于一个荒岛,他们就可能会像穴居的克鲁马努人一样生活。”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读者会有疑问:“各种具有不同能力的星云是不是都是各自独立的,并非一个整体?”在这里我要澄清一下我的观点,我们所谈到的星云仅仅是一个比喻。大脑的工作模式与天体的运行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我们来说,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整体,通过从周围环境中主动吸收知识来完善自身的结构。心理活动由一种神秘的力量——有目的的行动——指导,这与星云的运行是完全不同的。婴儿要根据自己的见闻来塑造自我,这些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会成为儿童个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无意识的和具有吸收力的记忆类型被帕西·纳恩先生称为“记忆基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