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审计查处机制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2:21:34

点击下载

作者:郭强华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廉政审计查处机制研究

廉政审计查处机制研究试读:

前言

审计反腐败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审计反腐管用,但是不能夸大其作用。考察“审计风暴”,我们惊奇地发现“倒蝴蝶效应”。“审计风暴”在各部门的整改和自纠之后,渐行渐弱的“风暴”终于演变成了一只只蝴蝶的振翅。与其说是审计问责不力,还不如说是审计机关受权限所制。审计没有询问笔录权、传讯权、拘留权,审计机关不具备强制执行手段,而且《审计法》中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大多是对单位而言,不涉及个人责任,即便是给予个人处分,审计机关也只有建议权,没有直接处理权。“审计风暴”中暴露出的屡审屡犯、审后无责有主观原因,但更多的是体制机制问题。如何强化我国的审计反腐制度,关键在于审计制度创新!

廉政审计查处机制——审计反腐的另类思维。

现举另类思维的笑话一枚:

老师:用“况且”造句。

小朋友:一列火车经过,“况且”—“况且”—“况且”。

老师问:穿山甲为什么每天都在挖地?

小朋友:因为他在找穿山乙。

所谓另类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非常特殊的思维方式。

反腐败工作难做,反腐败论文难写,其原因是难以突破常规思维。审计反腐败,如果还是依靠老一套——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类型的话,很难有奇效。以被称为“审计反腐利器”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例,2011年7月7日,新华网报道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披露,我国自1999年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以来,审计机关共对43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免职、降职和撤职1.6万人,有7600多名领导干部因以权谋私等问题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

看似成绩不俗,但是我们可以做个换算。经济责任审计实施13年,免职、降职和撤职的1.6万人平均每年行政处分是1230人。如果分配给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平均每省每年处分30人。而移送司法机关的每年不过是584人,平均每省每年移送司法机关人员为18人。如果再分摊到市是多少?结果是更低。

经济责任审计“反腐利器”钝化,需要审计反腐的另类思维!

廉政审计查处机制另类在方法上:构建“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审计五色预警机制”,为审计安装腐败预警装置,为查处腐败提供精准打击导向。

廉政审计查处机制另类在内容上:改造“特种审计制度”,建立专司反腐败的特种审计制度;搭建网络舆情腐败预警机构,打造预警审计,构建查实审计。不只是名词创新,也有“干货”。

廉政审计查处机制另类在思想观念上:提出“领导干部廉政审计体检制度”。医学上的“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断行为。我们将“健康体检”思想移植到当下的干部廉政体检中,融入审计反腐元素——“廉政审计”,构建“领导干部廉政审计体检制度”。即:按照中纪委、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在起草的《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依据其概括的廉政风险四大类,即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外部风险,构建“领导干部廉政审计体检指标”,设计“廉政审计五色预警机制”,运用于正在进行的“廉政体检”,构建“领导干部廉政审计体检制度”。“廉政审计查处机制”试图在审计反腐观念、审计方法、审计内容上创新。郭强华2013年4月第一章我的国家审计本质观:兼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商榷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

2008年3月,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发表讲话,提出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即“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含义:一是国家审计是一个系统;二是国家审计是一个具有类似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系统;三是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系统的子系统。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受到了行政官员与专家的“认同”,在北京、武汉等地高校研讨会上,不少人认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回答了什么是审计和审计的基本功能,回答了国家审计的本质、国家审计的功能、国家审计的基本特征、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国家审计的首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灵魂和指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肯定这是新时期的一大创新,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2008年10月在由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编撰的《审计研究简报》(第17期)上,发表了“用‘免疫系统’论指导审计的科学发展”的文章,要求用“免疫系统”论指导全国审计工作。

行政官员与学者的叫好的主要观点如下:

1.“免疫系统”论是理论上的新创新。

将审计比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审计的本质、功能和目标,赋予了现代审计更加丰富的内涵,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模式指明了方向。

2.“免疫系统”论是本质上的新认识。“免疫系统”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总结近30年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审计本质及其功能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定位。“免疫系统”论的提出,适应了审计环境的变化及审计自身的发展,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二、我为什么不赞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出自逻辑学、医学判断

2010年4月18日,我参加了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讨论会上,我作了“我为什么不赞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分组报告。对刘家义同志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提出了不同看法。之后,经过慎重思考、修改,质疑理由如下:(一)比喻不能作定义

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的正确性的科学。尽管合乎逻辑的未必就准确,但是,不合乎逻辑的就一定不正确。下定义必须合乎逻辑,因为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式。也就是说,讲究逻辑是保证定义正确的必要条件。

定义是透过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物件的基本属性来描述或规范一个词或一个概念的意义。定义的不同方式有:词法定义、情境定义、内涵定义、外延定义、列举定义、实物定义、理论定义、本义狭义定义、归纳定义,规定性定义、厘定性定义和劝导性定义。

我们发现没有一种定义方式是采用比喻的。因此,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定义是欠妥当的!

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也指出“定义项不能用比喻”。但这也不是绝对地说不能用比喻进行定义,能否采用比喻取决于两点:首先,是释义的目的。释义的目的是要使被释义的语词意义明确,而比喻是用有某些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用于比拟的事物应是更易理解的。因而在释义中恰当地使用比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被释义对象。其次,是释义的方式。如果采用分解语素式释义的语词本身包含了比喻,那么我们在分析解说语素的意义的时候当然也离不开比喻。

本人认为对于国家审计的定义,可以说是满足了前半条要求——释义的目的。但关于释义的方式,应采用属加种差方式定义,所以没有满足用比喻定义的后半条要求,也就是说,不能用比喻的手法来对国家审计下定义,不能说国家审计是“免疫系统”。(二)类比不当

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类比不当”等。“类比不当”的定义是:当论证需要类比两种或更多事物、观点或情形时,如果所比较的两件事物就所讨论的问题而言实际上并非真正类似,这种类比就不恰当,基于其上的论证也就存在“类比失当”的逻辑谬误。

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个论证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国家审计是不是唯一的“免疫系统”,也就是说不存在其他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是因为人的“免疫系统”是唯一的,不存在多个“免疫系统”。

我们认为:国家审计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免疫系统应由多个部门组成,除了国家、社会、内部审计,还应包括纪检部门、新闻监督、社会舆论、检察院和法院等等,如图1-1所示。只有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队、警察、监狱等各个部门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地发挥其本身各自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并在各自体系中良好运转,并且相互影响与制衡,这种相互影响与制衡作用的发挥,才能实现内生性、先天性的“免疫系统”功能。图1-1

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专门指的是国家审计是个“免疫系统”,撇去了其他执法机关“免疫系统”成分,不承认国家审计是“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是不恰当的,有自夸嫌疑。

试想,单靠国家审计就能起到经济社会的免疫作用吗?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提法中的定语“国家经济社会运行”,是国家审计发挥“免疫”功能和作用的宏观环境和主要作用与服务的对象。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国家经济社会是由各个部门、行业、专业等组成的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每个部门、行业、专业在履行管理职责和监督职责作用的同时,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发挥着类似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它们的部门职责与它们的作用可能是一致的。从部门、行业、专业的角度来讲,他们比审计更专业,更权威,审计不可能取代它们在本部门、本专业、本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型“免疫”作用。从这个方面上来讲,国家审计如果要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就不能否定其他部门具有的部门性、行业性和专业性的免疫作用,而是要在这些部门、行业和专业免疫作用的基础上,发挥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宏观免疫作用。(三)标点出错

双引号在文章中表示引用的部分,或者特指、强调等作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双引号打在“免疫系统”上,意为引用了医学概念。

我们认为国家审计就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审计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审计工作体系、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方法体系等。既然国家审计本身就是一个系统,那么“系统”就不是引用,不需用引号。而免疫二字是来源于医学的一个专有名词,引用需用引号,即正确的标点应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标点错在双引号打在“免疫系统”上,而不是打在“免疫”上。

如果“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意为引用了医学概念“免疫系统”,即“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标点是正确的话,那么就陷入了比喻作定义的尴尬。(四)对“免役系统”的误解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主要由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其他器官内的淋巴组织和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组成。免疫系统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

然而,免疫系统具有识别缺陷,把国家审计类比医学“免疫系统”显然只是看到了它的保护、清除和修补功能,而忽视了免疫系统识别缺陷。免疫学家称免疫系统的不识别为免疫学的破绽,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如此精确的免疫系统为什么不能识别肿瘤细胞,不能阻止病毒的侵害。免疫识别类型如表1-1所示。表1-1 免疫系统正误识别分类表

国家审计类比“免疫系统”,自然同时具有“免疫系统”的灰暗。如此说,国家审计具有“错误识别”经济运行中的“疾病”的功能?甚至说,国家审计本身就有先天“不识别”的缺陷?显然,国家审计类比“免疫系统”是不妥当的。三、我为什么不赞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来自“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问卷调查结果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改进之处,我们在2011年4月1日至8日,通过邮件形式进行了关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问卷调查,以期在非公开场合下,真实还原专家学者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看法与态度。调查对象锁定为国内审计理论工作者,共计345位,其中有效问卷为146份。问卷对象情况如表1-2所示。表1-2 问卷对象情况表

由表1-2可见:本次被调查者中国内审计领域研究工作者占多数,他们对国内审计的研究现状比较熟悉,能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观点提出建设性意见;此外,本次调查还选择了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以及事务所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一)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总体态度:完全赞同45.21%

当问及“您对目前正在推行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态度是?”调查结果如表1-3所示。表1-3 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仅仅得到45.21%的完全认可。大部分赞同的人也不过半数。

被调查者持“大部分赞同”观点的理由有三种。一种认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具有一定前瞻性,但是与我国目前的体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审计部门单方面的努力可以改变。也有人认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作为一种理论尚待完善,我们不宜过分夸大其作用;还有人认为国家审计除了免疫的作用之外,还应当有其他方面的作用。

持“小部分赞同”观点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将国家审计作用夸大了,事实并非如此。受国体和政体的影响,很难达到预想目的。审计就如医学检查,诊断病因只能提供防范和治疗的依据,但关健是免疫和治病的方法和能力,其实治愈的关键还是药物和疫苗,即法律的保障和执法的力度,而现如今这两方面做得尚不尽如人意,故“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实际效用有待商榷。(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1.只有3%的人完全赞同国家审计类比于“免疫系统”,46%的人认为基本可以。

国家审计类比于“免疫系统”,很多观点参照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即发挥预防、揭露、抵御的功能。那么,你觉得在现阶段可以用上述观点来阐述我国的审计的职能吗(表1-4)?表1-4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存在的不足(一)

调查结果表明:“不能这么简单地阐述”占30%,“不确定”占21%,共有51%的人不认同这种类比方法。

2.71.23%的人认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不能及时准确地预告各种风险。

当问及“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具有预防功能,存在哪些方面欠缺?调查结果如表1-5所示。表1-5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存在的不足(二)

调查结果表明:七成多人认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预防功能不能完全揭示和预告各种风险。

3.68.49%的人认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应当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监督体系。

当问及推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调查结果如表1-6所示。表1-6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存在的不足(三)

调查结果表明:推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急需“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监督体系”。

4.30.14%的人认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最需要改进之处是揭示重大问题。

当问及在大力推进“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建设,您认为在现实情况下,哪些方面少有改进?调查结果如表1-7所示。表1-7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存在的不足(四)

调查结果表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在揭露腐败方面亟待改进。四、“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论”是对“免疫系统论”的发展,但重在“反腐”

2011年7月,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会论坛上,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发表了题目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讲话,阐述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国家审计对于国家治理所起的关键作用,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指出了国家审计的新内涵、新模式和新任务。从2008年3月“免疫系统论”的提出到2011年7月“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论”的新解释,在三年时间里,对国家审计本质反复再认识,究竟是什么使得审计长作出重大理论调整?专家学者又是怎么看待审计长的新学说?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一次“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问卷调查”。(一)问卷情况简介

我们的调查问卷——“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调查问卷”包括了28道选择题与1道简答题。调查对象主要为高校教师与财务审计相关的社会实务界人员。调查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2012年1月至2月,我先后将问卷发布到中国调查网上,并发送问卷邮件给270余位中国会计学会七届二次理事会与会代表。结果是,中国调查网上回收143份,剔除不合理问卷57份,邮件回收94份,此次调查共回收180份有效问卷,问卷的回收率为43.58%。

参与问卷调查的高校会计教师主要分布在,浙江(22.07%)、北京(6.13%)、上海(6%)、河北(5.82%)、重庆(4.59%)、湖北(3.15%)、江苏(2.24%),另外还有山东、江西、湖南、安徽、贵州、云南、陕西、四川等17省市。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是:在性别方面,男性调查者有124人占68.89%,女性调查者为56人占33.12%,男性调查者比女性调查者略多;在学历方面,硕士与博士及以上学历的占78.21%,本科学历占21.79%;在职称方面,副教授和教授占74.19%,讲师占4.32%;在教师年龄方面,教龄为4—6年及以下的占54.95%,7—9年的占15.68%、10—12年的占10.50%,12年以上的占18.89%;在担任行政职务方面,无行政职务的占30.38%、系级的占22.22%、分院级的占10.81%、校级的占6.70%、其他占30.89%;在学校类型方面,6.22%为研究型、26.18%为教学型、15.07%为综合型、22.53%为其他。另外还有两份来自中国会计学会的调查问卷,受调查者的职务为主任,已有近20年的工作经验。(二)调查结果1.近八成认为国家治理包括国家审计

问:您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吗?

在收回的180份问卷中,有77.43%的人非常认同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19.51%的人认同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2.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理论是对“免疫系统论”的发展

问: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是对“免疫系统论”的发展吗?

有67.48%的人非常认同,有20.16%的认同,有9.51%的人认为不好说,其余2.85%的人不认同。3.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着国家审计的方向

问: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着国家审计的方向吗?

有54.85%的人非常认同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有34.23%的人认同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审计的方向。4.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着国家审计的目标模式

问: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着国家审计的目标模式吗?

77.39%的人非常认同国家审计的目标和模式取决与国家治理的需求,11.26%的人选择认同。5.近八成不认同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的免疫系统

问:您认同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的定义(审计是免疫系统)吗?

在接受调查的180人中,有2.22%人非常认为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的免疫系统,有6.67%的人认同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的免疫系统,有86.12%的人不认同国家审计是国家免疫系统,其余4.99%的人认为这不好说。

在受调查的人当中也有和刘家义审计长“唱反调”的,一位会计资深教授认为审计长对于审计的定义是打了个比方,与定义的文义不符合。他认为国家审计的定义是审计法所称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行为。显然审计学术界是需要不同的声音,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6.国家审计要加强民生审计

问:国家审计要加强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审计监督吗?

有96.78%的人认为需要审计,近年来各种公益资金被侵占,民间急需有一双审计“鹰眼”。7.国家审计就是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

问:国家审计就是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吗?

有87.52%的人非常认同,有18.69%的人表示认同。其中一位中国会计学会的主任表示还需加强审计的监督力度。8.国家是否应该赋予审计机关在发现问题后的治理权存有争议

问:国家是否应该赋予审计机关在发现问题后的治理权?

34.51%的人认为应该有治理权;30.05的人认为不应该;还有25.44%的人不知道。如果国家只审不处理,那么会不会造成被审计单位或者人有恃无恐?如果国家给予审计单位处理权,那审计单位的权利是否过大?9.近半成认同国家审计经济监督论

问:如果您不认同,那您偏向于哪种审计定义?

在不认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人当中,有32.14%的人偏向委托代理论,有45.86%的人偏向于经济监督论,有16.92%的人双选了委托代理理论和经济监督论,其余5.1%的人选择了其他。可见委托代理论及经济监督论是主流观点。10.国家审计要体现主动性

问: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的需求是主动加压还是被动去查?

97.43%的调查人员认为国家审计需要主动施压。社会公众需要的是事前审计而不是事后审计,在国家审计中需要摒弃无事一身轻的作风,积极地去审,主动地去审,坚决地去审。11.现阶段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是“反腐倡廉”

问:您如何看待国家审计在现阶段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的角色?

在国家审计的作用上,反腐倡廉、监督制约、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深化改革各有35.61%、20.5%、17.9%、19.68%和6.31%的人支持。其中一位中国会计学会的主任认为,现阶段反腐是一个大问题,国家审计在这方面还任重道远,政府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五、我的国家审计观: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权力行为规范,维护法治,揭露腐败的政治工具(一)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行为过程

国家治理是国家机构及其公职人员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在国家主权所辖范围之内建立和维持合法、公正、合理的国家运行秩序和公民生活秩序,满足国家管理和公民生存、发展需要的一种持续活动。国家治理的目的是通过国家机构及其公职人员运用国家权力去引导、控制、规范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活动,最大限度地维持国家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国家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政府部门的职责落实,人与人、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维护,以及对国家治理权力行为自身的规范和监督。

审计机构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是执行国家治理活动的一个具体部门,其活动的目的是监督和规范权力行为,保障权力合法、公正、有效运行,这与国家治理为了维持国家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目的有一致性。审计机构依法开展具体的审计活动的过程就是具体实施国家治理活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性质就是对国家治理权力行为自身的规范和监督。审计机构是专业的经济监督机构,审计的过程就是依靠其经济监督的职权来规范和监督国家治理权力行为。通过审计机构的审计监督和规范,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正常运行,使国家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秩序有序;可以揭露、制止和纠正在国家治理活动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打击利用权力的腐败行为,维护国家政令统一和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可以使国家权力的行使者依法、有效地行使权力,促使政府部门及其公职人员尽职尽责,提高国家治理活动效益。

纵观世界各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无论国家的治理模式和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如何,国家审计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家义在美以“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为题进行专题演讲时认为,中国审计署与其他国家的审计机关一样,通过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促进规范权力的配置和运行;为国家治理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促进国家治理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注重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维护国家安全;揭露违法违规问题和滥用权力的行为,维护法治;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反映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国家治理创新。

刘家义的观点得到了美国审计长多达罗的赞同,中美两国审计长一致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行为过程。(二)国家审计本质上是政治工具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时,明确提出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这是党的十六大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高度,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既是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政治对审计的需要。

因此,我们认为,权力主体对审计本质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现代审计对权力主体而言,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在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问卷调查中得到印证,“政治性”被认为是中国特色审计排首位的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是担负着国家行政部门制约权利失控和腐败的政治工具。现在,恐怕已经没有谁再否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反腐败的制度安排了,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已经被中纪委列为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且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断在扩大,审计对象级别也越来越高。审计署从2000年开始,已经对省部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试点。截至2010年,中国审计机关共对53名省部长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另外,根据中国审计署2011年6月10日公布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精神,“十二五”期间拟对省委书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在襁褓时期并非像现在这么风光!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只是评价和鉴证厂长、经理的经济责任。从1984年开始,我国企业陆续实行了厂长、经理承包责任制。当时,在这些企业中出现了两种并发症:一是企业领导钻改革空子,以权谋私,滥用权利;二是只顾眼前利益,搞“三光政策”,即吃光、分光、亏光。群众对“工厂搞垮、厂长提拔”的现象非常不满,一时干群关系矛盾突出。以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较早的山东菏泽情况为例。山东菏泽是鲁西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经济比较落后,但是一些企业领导干部却较富有。主管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遇到的头疼问题是: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一把手”,往往在任时无风无浪,一旦离“窝”,群众来信不断,反映一大堆经济问题。这时离任者多已任新职,不管吧,众怒汹汹,民意难违;再处理吧,又显得任用失察,很是被动。1995年,菏泽人想出了一个点子。干部离任,不管有没有群众反映,一律接受审计后再走。一开始这一办法主要针对矛盾较多的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以后又扩大到其他各级领导干部。从菏泽经济责任审计初期制度建设来看,有三个出发点:其一是验证厂长、经理在任期内,是否存在会计信息虚假问题,以解决承包人谎报利润,捞取承包奖金问题;其二是检查厂长、经理所作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否法制化、民主化,以平息职工对领导权力滥用的指责;其三是考察任期内是否对国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浪费,解决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亏损严重问题。因此,客观地说,经济责任审计一开始并非意在揭露厂长、经理的腐败行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对企业领导的评议,对群众有个交代,至多作为干部任免的参考条件,而且还出现许多干部升迁后再进行离任审计的“马后炮”,更没有把党政领导干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以纵横姿态向两个方面拓展。横向发展是从一般性企业到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再扩展到机关、事业单位;纵向发展是从厂长、经理到县处级领导干部,一直扩展到地厅级、省级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为何在今天受到如此重视?原因可能很多,但是从政治高度考察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它有两个助推剂:一是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规范权力有效运行。经济责任审计演变至今,已经从对群众一个交代,验证厂长经济责任的初始平台,跃升至对“一把手”执政领导权的监督,并发挥两大威力,第一是对领导干部权力利益的限制;第二是对其权力“自由行为”的规范;以保证权利主体的权利意志迅速得到贯彻执行,使被审计对象及时服从权利主体的要求,做到“令行禁止”,体现了权利政治论的权利制约观,这也是经济责任审计为什么指向省部级高官的深层原因。二是起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作用。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支持,这一时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与党政监督工作高度结合,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监督制度的组成部分,形成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监督)、组织监督、纪律监督三者结合的干部监督管理新机制,成为对“一把手”监督的主要手段。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心将向前移,由离任审计为主向任前、任内和离任并重转变。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告诉我们,经济责任审计成功抓住了“一把手”制度性腐败的缺陷,在反腐败的制度安排中积极变动和创新,体现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观,使权力主体获得了追加利益。(三)国家审计治理对象是规范权力行为

社会学理论往往把“政治权力”等同于“权力”。《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对政治权力的解释是:指个人或集团通过政治制度及政治机构支配、控制或影响他人或其他集团的能力和过程。从权力主体来说,政治权力是指政府具有的权力,行使“分配或配置权力的权力”,具有强制性特征。它与一般权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政治力量,所要实现目的与政治相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治学界的行为主义政治学代表人物大卫·伊斯顿等人,吸收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方法和概念,提出了政治体系的理论。美国当代比较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创始人——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认为:“政治体系这一概念可使人们注意到社会内部政治活动的整个范围。”“政治体系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如立法机关、法院和行政部门,而且包括所有结构中与政治有关的方面。”从政治体系的视角来看,政治统治不仅仅是国家机构的统治,而且也包括行使执政领导权,即权力主体通过国家机构职权的运用使自己的纲领成为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从而实现对国家的指挥、控制和支配。这种控制和支配在政治体系内部表现在不同层次的纵向关系上,具体说,就是中央权力领导的绝对权威,与地方或部门权力服从的关系,是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权力上的体现。中央权力机关通过对部门机构设置、权力授予和职责范围限定,行使分配或配置权力的行政领导权。一方面,由于地方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在地方层次上的分布,因而地方权力对中央权力是一种隶属关系,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特定的地方利益情况(如民族特点、文化情况、地理状况等),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果地方权力出现权力异化,甚至有权力腐败行为,必然引起政令下达不通畅,中央权力运行梗阻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C.A.利兹在其《政治研究》中指出,立法部门对行政部门的控制方式有委员会调查质问、财政控制、民政专员控制,其中“财政控制”主要是指国家审计。由此可见,国家审计是保障民主政治的核心——分权与制衡机制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是从经济监督角度出发对行政部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的一种制衡。国家审计是行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加强审计监督有利于规范权力运作,是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

刚刚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扩展了审计对象范围,涵盖了省部级领导干部,将经济责任审计提升到政治责任层面,通过审计监督强化了对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约束,因为省部级领导干部拥有着党和国家赋予的重大权力,掌管着大量的国家资源,他们能否切实有效地履行经济责任,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关系到中央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审计对全力的监督,凸显了国家治理的执政理念,它所释放的信号是:中央政府要求“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必须贯彻中央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四)揭露腐败是国家审计职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揭露腐败是国家审计职责被写入《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国审计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一规定使反腐败成为我国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定职责和工作的基本目标。在2008年审计署制定的《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再一次列为审计工作的首要工作任务。

审计反腐败也是中央未来5年工作规划。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2008)明确要“支持和保证政府专门机关监督。……落实地(厅)级及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试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依法公告审计结果,促进审计结果落实。”

审计反腐使审计署声名大振,是顺应民意之举。在过去20多年审计工作中,公众并没有意识到审计机关在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可能不知道还有国家审计署这样一个机构。可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声名大振,李金华成为公众人物呢?这是因为我们举起了审计的反腐大旗!李金华在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获得“感动中国人物”。这里有李金华的个人魅力。李金华说:你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这就是辩证法。对于祖国和人民托付的重任,忠心耿耿,认真尽责,他的胆略和勇气赢得了大众支持。但更主要的是,李金华的脱颖而出与老百姓对腐败的痛恨以及李金华为官清廉敢于碰硬的形象有关。针对“审计清单”,一位网民赞赏道:“李金华是好样的,中国老百姓喜欢他,中国贪污犯却害怕他。”李金华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反腐斗士,李金华身上承载的是百姓反腐期望。

审计反腐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注意到最近几年的审计报告有淡化“风暴”意味,不注重个案介绍而注重对政策执行的评价。国家审计署新闻发言人侯凯对此解释为:“我们的审计工作,从来都不局限于揭露和反映个性问题,不在于单个案例的报告,我们的重点在于反映共性问题,在于对整体的分析和把握。”“这种写法可能给人平淡的感觉(指审计报告),不会产生直接点名批评的轰动效应。但理性地看,客观地看,这种写法,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对报告的阅读者来说,能站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被批评对象而言,更有利于他们从宏观上,着眼于制度的完善、管理的加强,从而保证中央方针政策从上到下不走样。”但是人大代表与广大网民对“不点名”兼具“温和”的做法有意见。“温柔型”国家审计说得动听是为经济运行做服务,实际上是敢不敢碰硬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李金华领导下的国家审计署之所以能在民间社会激起如潮的掌声,关键在于审计在反腐败大潮中扮演了一个披荆斩棘的角色。请“温柔型”国家审计倾听民众的期待:让“审计风暴”、“问责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审计风暴”中暴露出的屡审屡犯、审后无责有主观原因,但更多的是体制机制问题。如何加固我国的审计反腐制度,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审计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体制创新、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创新以及审计管理创新等。“廉政审计查处机制”试图在审计观念、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第二章“廉政审计”——反腐败审计一、“廉政审计”并非空穴来风“廉政审计”并非空穴来风,它被人所关注是有一定内容和背景的。

李金华掀起“审计风暴”后,反腐学者任建明称:“廉政审计”是我国反腐败斗争进程中一个重大信号!

针对学者所提出的“关注廉政审计”的呼声,不少网民发表了自己看法。现将观点归纳如下:(1)廉政审计要强化反腐功能。比如“审计要强化功能,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要有查处结果,这样老百姓心里才痛快得起来”;“审计署敢于向腐败开刀,让人民看到了治理腐败的一线希望”。(2)廉政审计要敢于碰硬。比如“反腐呼唤自身廉洁且敢于碰硬的审计机构”。(3)廉政审计需要方法突破。比如“这是依法反腐的一大突破!”;“实行廉政审计是看得着摸得着的反腐败的有效监督机制”;“这种审计确实有实效,建议层层向下延伸”。《茂名日报》“都市论坛”就发表评论《为廉政审计叫好》,认为“廉政审计”有六好:一好是增强了反腐败的力度;二好就是廉政审计敢打大老虎;三好就是廉政审计敢于为民请命;四好就是廉政审计查出国家金融机构出现新风险点;五好就是廉政审计对部级国有企业审出决策失误损失78亿元。六好是廉政审计查了那些自认是清水衙门,自诩是一方静土的教育腐败。

BBC中文网中国报道更是推波助澜,发表了题为:“中国反腐新措施‘廉政审计’出台”的文章。报道称为了进一步打击贪污腐败,中国当局推出了“廉政审计”新措施,以防止官员挪用公款。

经笔者核实,在国家审计署应履行的职责中,没有“廉政审计”职责一说,不存在“廉政审计”这个审计业务门类。目前审计实务界也未开展廉政审计业务。“虚拟”的“廉政审计”引起网民和国内外媒体的热议,折射出社会公众对“廉政审计”的期待,其原因就是“廉政审计”高举反腐大旗。

审计作为国家廉政的一个重要制度,在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的国家廉政体系框架中,审计机构被列为重要支柱之一。2008年6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规划》对审计的反腐监督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审计被写进“惩防体系”,说明中央高层没有把审计功能简单定位在惩治腐败上,更立意在预防上。“廉政审计”信号源正是产生于中央提出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中央对审计制度反腐败的重视,专家提出“关注廉政审计”的呼声,以及国内外媒体的热望,引起了我们研究“廉政审计”的浓厚兴趣。二、“廉政审计”不等于“经济责任审计”

说“廉政审计”“虚拟”不是很确切,因为审计实务界早就开展了“廉政审计”工作,只是此“廉政审计”与我们研究的“廉政审计”大相径庭而已。(一)政府部门开展的“廉政审计”

2004年常山县教育局开展了“廉政审计”工作。他们先后对12位校长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五位在任校长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2009年11月,湖北省应城市大力推行干部外出考察“廉政审计”制度。(二)湖北省十堰市的“廉政审计”实施办法

2003年湖北省十堰市出台《廉政审计实施意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审计力度,扩大审计成果,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关廉政情况审计的实施意见”,并总结了廉政审计六大步骤:函调、公示、测评、座谈、外调和审查。初步明确了“廉政审计”执业程序。(三)纪检监察部门参与“廉政审计”

江苏省无锡市在对单位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纪检监察机关适时介入,对被审单位和部门实施“廉政审计”。2003年下半年以来,该市共对36个县处级单位和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了届中经济责任审计和廉政审计。(四)张家港市的“廉政审计”内容

自2004年9月1日起,张家港市审计局在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实行廉政专项审计。具体内容涉及领导干部在执行通讯费用报支、车改补贴、公务费用开支、财经纪律等规定以及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八个方面,反映领导干部本人执行和管理执行廉政纪律的情况。

从审计实务界开展“廉政审计”情况看,有两点认识:

第一,什么是“廉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廉政审计”,前述常山县“廉政审计”实质上就是经济责任审计。这就是审计实务界对“廉政审计”的认识,而且这种观点具有普遍性。

第二,“廉政审计”虽然出台了实施办法、规定了审计内容,但仍然属于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范畴。因此,审计实务界的“廉政审计”缺乏审计实质性内容和独特方法,不具备审计制度创新含义。确切说,目前开展的所谓的“廉政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干部廉洁自律的审计,不是我们研究的以反腐败为目标有特种审计方法的“廉政审计”。三、“廉政审计”是基于“特种审计”、“反腐败审计”的研究(一)湖南、深圳、太原的“特种审计制度”

2000年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省纪委成功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新世纪惩治腐败对策研究”。其中12个子课题之一是“惩治腐败必须建立特种审计制度”,其目标是建立“经济腐败审计”的“特种审计制度”。经济腐败审计的现期目标就是运用审计手段,检查和揭露国家公职人员重大违纪和违法犯罪行为,打击腐败。特种审计制度的特殊性在于查处与防范经济腐败。

2002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反腐保廉体系,该市反腐保廉体系特别强调建立特种审计制度。特种审计制度规定:审计机关除进行常规审计外,还要开展防范公职人员违法违纪的特种审计,包括政府采购审计、基金管理审计等。为强化审计监督,预防体系特别强调,审计机关有权对审计中产生的违纪违法问题的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处罚建议,或移交纪检、检察机关处理。

2004年2月山西太原建立了防腐保廉工作体系,该体系也要求建立特种审计制度。(二)张智勇、瞿友喜提出反腐的“经济腐败审计”

张智勇、瞿友喜建议:尽快开展与国际接轨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腐败审计。他们认为:“开展经济腐败审计有利于充分履行审计反腐倡廉职能,开展经济腐败审计有利于提升反腐防腐监督体系的整体效能,并从开展经济腐败审计的法律基础以及审计反腐实效方面论证了其可行性。(三)郭强华等建议开展“反腐败审计”

郭强华认为,反腐败审计是以反腐倡廉为目的,由特定审计主体(审计与司法联合体),运用专门的方法、手段和规程,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进行审查、监督和防范的特种审计。反腐败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腐败行为的严厉打击和遏制,实现国家公职人员廉洁目的。反腐败审计方法具有特殊的审计方式,它是一种特种审计,强调查处与防范相结合,并以防范为主的审计。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学者对“廉政审计”概念的理解至少有以下两点共识:

第一,“廉政审计”不再是经济责任审计,而是专司反腐败的审计,“廉政审计”有了“新概念”。

第二,“廉政审计”的手段和方法特殊,是特种审计制度。至于“廉政审计”方法是怎样特殊,具体内容是什么,依然模糊不清。因此,“廉政审计”的研究还停留在概念探讨上,缺少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四、我的“廉政审计”观

廉政审计,从字面解释,廉政的“廉”是廉洁的意思,就是不贪污不腐化。“政”是指政治、行政,即治理国家的活动。因此,廉政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为政清廉公正”。其对立面是贪污、腐败。广义的廉政审计就是指为保证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廉洁从政行为,而进行监督所采取的审计活动的总称。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特种审计都属于廉政审计的范畴。

而我们研究的是狭义的廉政审计,是指以审计机关为主协同纪检监察检察等部门,对腐败高发多发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和资金,以腐败为审计导向,预防、揭露和打击国家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特种审计。在这里:(1)廉政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公安等部门,采取的是国家审计牵头,其他监督部门联合协调的查处机制。(2)廉政审计的客体是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握有相当权力的、具备高腐败风险的部门及其人员。按照新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3)廉政审计的重点是腐败高发多发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和资金。例如,传统高发腐败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金融系统,以及当前群众关注的司法和行政执法等部门,交通、基本建设投资等资金高密集领域,文教卫生等关系民生的行业,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4)廉政审计方法是以腐败为导向的腐败风险导向预警审计,说明其审计方法特殊性,有别于常规审计。(5)廉政审计作用是预防、揭露和打击。(6)廉政审计是一种“特种审计”,它继承了“特种审计”的性质。

廉政审计为什么要以腐败为审计导向?这是廉政审计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廉政审计重点不在于检查会计账表的错误和遗漏,而是侧重于分析腐败多发领域的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政或腐败情况。它是对“预警管理理论”,“风险导向审计”,“舞弊审计”等理论整合的具体运用。五、“廉政审计查处机制”构想“廉政审计查处机制”的设想是,在改革深圳等地的“特种审计制度”的基础上,针对腐败高发领域,重点部门,掌握重点项目和资金的国家公职人员,设计“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监测,并构建以腐败预警、预警审计和查实审计为主要内容的廉政审计理论和方法,以配合中纪委《惩防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预防和揭露国家公职人员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打击腐败(图2-1)。图2-1 “廉政审计查处机制”构想图第三章构建“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体系”

在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过程中,腐败预警是制度创新之举。2008年6月,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下称《工作规划》),《工作规划》提出要建立腐败风险预警机制,这对于有效预防腐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内容之一“建立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机制”,就是回应《工作规划》中所提出的“建立预防腐败信息共享机制和腐败风险预警机制”的要求。将腐败预警与廉政审计查处机制相结合,预防和揭露国家公职人员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打击腐败。

建立腐败预警机制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如何建立“腐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否则,“对国家公职人员可能发生的腐败风险,进行排查预防、适时监控”的腐败的风险预警目标就无从谈起。

针对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目标,设计一套完整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指标,通过数据的采集、汇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结论。这是统计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将其运用于廉政建设监测评估、群众测评机关作风、反腐倡廉目标完成测评等工作中,以发现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机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提供各种分析数据、预警信息和改进建议。

因此,构建“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体系”的主要目标是:(1)准确评价国家公职人员廉政(腐败)状况;(2)及时监测国家公职人员腐败程度和部门廉政建设情况;(3)作为廉政审计查处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廉政审计查处起到预警、审计导向作用。一、杨前线、郑筱庾遗书分析腐败发生的机理

近年来,许多贪官通过遗书、悔过书对其自身腐败的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此,我们收集了杨前线、郑筱庾遗书并对其分析。之所以不采用悔过书形式分析,是因为悔过书含有自我辩护的性质,往往有转移司法机关的注意力、减轻自己的责任的嫌疑,其内容并不一定可信,也难以反映腐败犯罪的真实原因。而遗书的可信度和分析价值最大,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因此,遗书比悔过书更能直接反映腐败犯罪案件发生的诱因,对剖析官员腐败的思想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以及制度原因,了解腐败发生的征兆,设计“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体系”指标,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一)杨前线遗书分析1.案情提要

姓名:杨前线

原职务:厦门海关关长

案件事实:在远华走私大案中,杨前线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赖昌星贿赂折合人民币140.7万元,并由赖昌星出巨资为其包养情妇;杨前线身为海关关长,放弃职守,放纵走私,导致厦门关区走私泛滥,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在案发后为赖昌星通风报信。2000年11月8日,厦门特大走私案一审公开宣判,杨前线被依法判处死刑。2.遗书内容

杨前线的遗书(摘录)

对于给国家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又使如此之多的海关工作人员身陷囹圄,这和我是有直接关系的。特别是一些平时表现都很好、也有一番作为,又从来没有接受别的企业和个人的钱财,而接受赖昌星的钱财的,我觉得更对不起他们。如果我不是赖昌星的朋友,他们何至于有今天?而大家都严格守法、执法,又哪来如此大的案件?因此,对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点私情和私利而酿成如此巨大的苦果,实在是始料不及。然而,事实已经造成,责任只有自己来承担。自己种的苦果,只能自己吃,自己酿的苦酒只能自己喝。但对给国家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给海关事业带来如此的不幸和灾难,给党和人民造成如此巨大的不良影响是不可挽回的。如果祈祷能够挽回损失,那我将做千万次的祈祷;如果忏悔能够换回一切的话,那我愿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忏悔。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造成多大的孽,就得付出多大的代价来偿还,直至自己的生命。我知道,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将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下去,过着天天靠忏悔活着的日子,如同行尸走肉,苟且偷生。一条就是死。我宁可选择后者。古训云:“奖一激千,奖之;杀一儆百.杀之。”作为祖国经济长城中的边关守将,我失城失地,让走私分子如入无人之境,而且竟然是我的朋友,危害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坏,只有杀了我以警示后人。这也是我剩下的唯一的一点价值。

领导干部的犯罪根源,我看都是大同小异。不外乎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贪图安逸、享受,被金钱、美女、权力所俘虏,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了。谁都知道这些,但许许多多人,包括我在内也还是无法抵御。所以我觉得自己罪不可恕,只有以死谢罪。以我的死再次警示海关的后人。使他们真正把好关,守好门,把海关建成党和人民依赖的真正的保卫祖国经济的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3.遗书内容分析

杨前线的这封遗书可谓是极尽忏悔、心灰意冷。他多次表示自己愿意一死了之,“造成多大的孽,就得付出多大的代价来偿还,直至自己的生命”、“所以我觉得自己罪不可恕,只有以死谢罪。”这些都表明他在写这封遗书的时候真的是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赎罪,这也表明他的忏悔并非虚情假意、并非为讨饶求情。他认为自己的罪过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二是“使如此之多的海关工作人员身陷囹圄……特别是一些平时表现都很好、也有一番作为,又从来没有接受别的企业和个人的钱财,而接受赖昌星的钱财的,我觉得更对不起他们”。前者在大多腐败分子悔过时都会提到,后一个方面则很罕见,很少有落网的腐败分子反思自己对周围的同事特别是下级造成的重大不良影响。杨前线深感对不起因受自己的影响和牵连而被拉下水的厦门海关的工作人员,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他反思和忏悔的深度。他对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根源也有很直白的认识,即“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贪图安逸、享受,被金钱、美女、权力所俘虏”。(二)郑筱庾遗书分析1.案情提要

姓名:郑筱庾

原职务: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案件事实:1997年6月至2006年12月,郑筱萸利用职务便利先后收受款物折合人民币共计649万余元,为8家制药企业牟取利益。2001年至2003年,郑筱萸在全国范围统一换发药品生产文号专项工作中,违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和民主决策程序,草率启动专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并且擅自批准降低换发文号的审批标准。2007年5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定郑筱萸犯受贿罪、玩忽职守罪判处死刑,2007年7月10日,在北京被执行死刑。2.遗书内容

郑筱庾遗书(摘录)

明天,我就要“上路”了。此刻,我有许多话想说,这些话对现在活着的人也许“有用”,所以我不想把它带走;这些话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说出来我也许会感到舒服一些。

我于1944年12月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想我由一个赤条条的小男孩最后出息成为一个国家的部级官员,我的人生应该说是很成功的,我对得起父母给予我的这条生命。随着我职务的不断变换.官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