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民俗艺术审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2:45:45

点击下载

作者:刘介民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广府民俗艺术审美

广府民俗艺术审美试读:

前言

第一节 方法和思路的新视角

一 民俗艺术审美的理念

二 民俗艺术审美的内容

三 民俗艺术审美的方法

第二节 广府民俗艺术的内涵

一 民俗艺术的审美特点

二 民俗艺术的独特风采

三 民俗艺术审美的意义

第三节 民俗艺术审美的重要性

一 受到文化热的影响和冲击

二 审美意识的世俗化本土化

三 民俗艺术审美的学理依据前言

现代社会审美在文化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对民俗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等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民俗美学理论体系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审美体验中汲取民俗艺术的营养,是从崇尚“理性”传统,朝向感性活动的必然。民俗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创造的客观存在,是美学论证的出发点。如何证明自身,关键在审美对民俗艺术的发现和论证。审美可以领会民俗艺术的意义,或者说审美意义即是民俗艺术的意义。民俗艺术具有改造现实的实践价值与功能,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是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审美与人的生存血肉相连,作为人生境界之生存的敞开与澄明之境,诉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岭南一隅,史称广府,广府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的文化。寻根广府民系,溯源广府、广府人、广府文化可以从广府源流、广府粤语、广府民性等方面论证其基本要义。广府先民从封开东移南下繁衍生息。勒竹口地嘴遗址,是广东罕见的新石器中期台地遗址。它为研究新石器时期岭南先民从洞穴走向江河大地繁衍、发展提供了重要而典型的研究资料。广府先民(封开人)走出洞穴后的迁移踪迹,形成遍及南粤大地的广府民系。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岭南地区设九郡,其中苍梧郡下辖十县。据《旧唐书·地[1]理志》记述“汉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治”。广东广西命名源于肇庆古广信。肇庆也是古广信相关的地域,汉之广信,今之封川县,交州刺史治广信。清代的蒙起鹏编撰的《广西通志篇·地理篇》曰:广信[2]以西曰广西,广信以东广东是也。史家认为,广信之名取自汉武帝[3]圣旨“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其中取出“广信”二字命名。汉[4]武帝平南越,将“交趾(岭南即交趾)部刺史”改为“交州”,州治仍为广信(即封开、梧州),广府民系及广府文化由此发源、形成并得名。广信亦成为最早的广东首府。广府文化源于“广信文化”。广信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出现了几位广府文化的学问家。如苍梧广信杰出经学家陈钦、陈元父子,一生研究《春秋》《左传》成为[5]大家,著有《陈氏春秋》(已佚);牟子在广信写成了我国第一部[6]研究佛学的著作“理惑论”,他是促使佛教中国化的著名佛学家;古籍载交趾太守士燮的威望可媲美南越王赵佗,足见其影响之大。至于语言方面,不能说粤语形成于广信一带,因为西汉惠帝时,入仕朝[7]廷的番禺人张买“能为越讴,时切谏讽”,说明当时番禺、南海一带,已有一种用越语唱的歌谣,西汉时番禺也流行越(粤)语。广信的百姓在粤语发展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今日的西江流域两岸县市的粤语,与珠江三角洲的粤语语音,语汇比较一致,也可证明这个结

[8]论。粤语是中原雅言与当地先民土语有机结合的产物,汉文化与百越文化相整合,这才有可能将岭南散沙状的百越部族凝聚成为一个族群。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番禺是秦始皇在南海郡首设的县。《元和郡[9]县志》“岭南道”下记:“广州,春秋百越之地。”南越王赵佗定都[10]番禺,《史记》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广府的古文化为番禺文化,番禺文化视为广府的古文化。番禺作为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期、百越文化、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有人说广府先民发祥于肇庆,肇庆考古发掘众多的洞穴遗址和大量新石器遗存,构成了古人类形成、进化的完整考证资料。广府文化的专家学者认为肇庆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肇庆是文化交汇的大熔炉。也有“广府文化源流‘三地说’”(肇庆是发祥地、广佛是发展地、港澳是发扬地),把肇庆定位为广府文化发展过程中三个文化中心之一。

广府人。广府人一词来源已久,早在唐代对广州一带已有“广府”之称,而明清更有以广州为治所的广州府,广州府人简称广府人。但是广府人一词仅在书面表达区分民系时用得多些,在生活口语中并不常见。即使是广府人自我介绍时也不习惯说自己是广府人,一般都以自己的户籍地,比如介绍自己是广州人,番禺、云浮、中山人等。广府民系,即为广府人,狭义的广府民系即日常口语中指的“广府人”,又称粤海民系,旧称番禺旧裔。广义的广府民系,就是说粤语的广东人。狭义的广府民系是指口语中的“广府人”即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欧美、澳洲等地区的华人。但在海外的广府华侨由于他们的原籍、祖籍多数是来自广东和香港,故大部分的广府华侨及华人只有“广东人”及“广东话”的认同。

粤,今作广东简称,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代华南百越(百粤),古文献中“粤”和“越”互为通假,可随意互调使用。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粤语”之“粤”,即为此义。是故“粤人”,就是指岭南地区以粤语为母语的族群。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现代粤人即广义的广府民系。以粤语为母语,以珠玑巷同迁的汉人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饮食、语言、风俗和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广府民系包括全广东及世界所有地区,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汉语民系。今天的广府人要加强广府民系意识,要认同传承和继续繁荣广府文化。广府民居、西关人家、商业骑楼、老屋栖居、宅居庭园等都是在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下熔铸而成的。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广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凝聚了深厚的广府民俗艺术文化。民间的“声”“色”“艺”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形式。民间说唱艺术、民间音乐艺术、民间舞蹈艺术、民间“出色”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造型艺术等,成为广府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广府民间艺术活动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紧贴百姓的生活。艺术民俗化和民俗艺术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展现。但近年来,民俗艺术的发展和审美鉴赏并不很乐观,不少民间艺术已见式微。

广府文化。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的文化、是以广州为核心的粤语文化。广州府所辖范围主要是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新宁、增城、香山、新会、三水、清远、新安、花县(现花都区)等。广府文化主要是指这一地区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广府文化可以理解为几个方面:一是广府名人、代表人物和社会精英,以及他们的思想、理念与行为;二是广府民俗、风俗、习惯;三是人群的活动、文化特性。以经济活动为例,广府是最早开发的地区,是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的地区。

广府文化体现广府民性。民性是人的天赋本性,《礼记·王制》云:[11]“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广府民性是广府地域、广府人群共同的对人对事的心态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广府民性是由珠三角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科学文化、职业等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广府民性的主要特征有四:一是重商性;二是开拓性;三是凝聚性;四是精明灵巧。广府文化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包容兼并,务实重商、节俗婚嫁、饮食民居、戏曲音乐、美术工艺、节庆民俗都有广府文化的特点。广府文化创造了粤剧,粤菜,形成了包括建筑,戏曲,精雕,陶瓷,龙狮,饮食等特色的岭南代表文化,为岭南三大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文化。例如广府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朵奇葩;广府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广府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方式。广府文化表现出“新、实、活、变”的本色。

广府文化是粤语文化。粤语发源于肇庆封开。陈澧《广州音说》指出:“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12]音。”那么,封开话就是隋代之前也就是两汉至西晋时期的中原之音。粤语源于古汉语吸收部分古越语而形成,雅言音系的遗存,是早期粤语的代表。罗康宁、叶国泉的《粤语源流考》一文认为“粤语形[13]成于古广信”,书中指出: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很多史学家认为“广州话形成于西关,而西关话来自西江,源于封开”。广府话(称广州话亦称广东话,属粤语广府片)是广府人的母语。

我们感觉广府民俗艺术审美深入与拓展十分艰难,特别是对经典和传统文献陷于反复咀嚼和阐释演绎的窠臼而裹足不前,难以自拔和超越。很多编著、丛书以及学术研讨的内容仍脱不开现有的经典和传统,甚至还停留在书面和网上材料。即使有些理想化、无根基的设想与观念,并没有民俗艺术审美的时间基础和理性基因。这一困顿与疑惑在引入民俗学的理念后,才从民俗与艺术的联姻中找到突破口。广府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但是如果不注重保护地方的民俗文化,也就意味着失去。代表广府文化思想、具有广府独特风格的民俗艺术曾被忽略了。一些民俗和艺术的书籍和文章大多停留在论述和简介上,对民俗艺术鉴赏的审美功能挖掘不够。只是关注民俗艺术的认同和传承,而对民俗艺术如何实现审美还不系统深入。我们缺乏用前瞻的、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广府民俗艺术的发展,任何地方的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根基,都要以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心理支撑。民间文化不只是风俗民情、民间文艺,更是一种生活的记忆。民俗艺术审美在广府兴起较晚,如何突破现有的审美领域?广府人把眼光投向现代都市人更为广泛认知的现代民俗艺术,如微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民俗、微媒体、微博、微信、微视等。广府越是要发展,越是要对自己的民俗和固有文化充满信心。审美者希望从中找到传统民俗艺术中的活力和品格,重新找到审美的美妙体验和纯真感觉,重新找到自己神往的精神家园和心灵诗意的栖居之所,重新建立网络民俗艺术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人文与社会科学日益繁荣,各个学科和专业都得到深入和拓展,但我们所关注的民俗与艺术研究却陷入研究的瓶颈:或是低层次内容的重复,在网上抄来抄去;或是基础理论反复诠释,难以在学科学理上取得本质性的突破和深化。以民俗为基因的广府民间艺术,寻尽各种花样的新形式,却离不开传统文化和民俗基因的樊篱。以民俗和艺术这两个学科结合的审美研究为例,也可以大致看出现存的问题。本书试图以民俗艺术的审美做一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并由此对民俗学与艺术学相关概念及其研究体系深入探讨,寻求解答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语言既是形成民系文化的基本条件,又是民系文化的重要特征。广府民系文化使用粤方言。珠江三角洲是最具代表性的广府民系文化核心地区,离核心区越远,其民系文化特征就越呈现出一种过渡变化的状态。本书在研究和表述广府民俗艺术时,当然是聚焦在以广佛地区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广府民俗艺术审美是以使用粤方言为语言特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及周边的粤西、北部地区的民系文化。董作宾在《民俗月刊》第一期“发刊词”上说:“我们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14]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今天,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民俗与民间艺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民间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民族文化形态的精神载体。第一节 方法和思路的新视角

以往的审美著作,无论是文艺学还是美学设计的问题都几乎相同,基本是以研究方法和思路为特征。如周来祥首先提出文艺美学的理论特征和逻辑框架,认为文艺美学是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力图全方位展现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美学规律;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不是物质实践,也不是精神思维,而是两者的融合,是理论科学认识与伦理实践之间的第三种审美意识;要把抽象思考的艺术和具体分析的艺术作品辩证地结合起来,要充分重视研究的方法论。现有的研究成果或许非常精到与全面,但却让人遗憾地感到很多著作并非独创,所提及的作品鉴赏问题并没有明显点出来,更缺乏解决具体作品审美俭省的思路和方法。一 民俗艺术审美的理念

我们认为,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念,一些不断重复的作品介绍,已没有更多的意义。在民俗活动中,人是主角,无论是野炊还是舞蹈、舞狮……未婚男女的谈情说爱,都是为了娱乐、愉悦,使人乐在其中。歌舞不是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歌舞总是对天和神的赞颂。古代民俗艺术的审美活动存在三个基本元素:人、自然、神。民俗艺术活动不外两大类,祭神和娱人。在实际的生活中或在艺术创作里,一切的民俗现象和事象,无论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是要被审美的。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艺术,我们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理解民俗艺术审美的理念,有利于体现民俗特征、意识和民俗精神内容。有些艺术作品中的平凡事物,如小丑、粗人、小酒馆等极平凡的人或物,往往起到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成为最富艺术魅力和最有审美价值的亮点。艺术离不开民俗,蕴含丰富的民俗生活状态。但当我们立足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就会发现民俗学与艺术学结合后的艺术审美,有很多尚未触及的研究领域,在学理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一,不能过窄或过宽地确立民俗艺术的审美对象和范畴。所谓“窄”就是局限于一些理论家的论述中,偏重于成型或书面化的民俗、艺术作品。所谓“宽”就是把所有民俗或民间艺术作品具有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都作为研究内容。

其二,从事民俗和艺术研究的学者,因为对物质实践和精神思维不熟悉,或是太关注文化的深层意味与内涵,往往忽略和轻视地方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层形态。研究者不能做到对物质实践和精神思维的充分认知,对民俗和艺术的深层内涵和各自意义理念知识不足,缺乏两者结合的辩证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

其三,将民俗和艺术的审美,从上层精英或官方层面扩展至大众和民间艺术。以往的艺术审美主要是精英艺术,对大众民间艺术虽然也注意,但只是从初级、渊源阶段的因素做一些探讨,并没有把民俗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只能是“下里巴人”一套非民俗、非艺术的审美体系,并继续着各种民俗和民间活动。“阳春白雪”高高在上,精英与大众相隔离。民俗艺术审美研究希望能有更多的关注和改善。

其四,当下的日常、活态的民俗艺术审美文化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过去的文艺美学所阐发的理论是经过反复提炼并已经定型的,是理论家们的形态,并没有重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当下的时代文化。归纳和概括民俗艺术审美特点、规律、形态等,更多触及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填补世俗社会被遗漏的部分是当务之急。

其五,不要抽象而笼统地研究民俗和艺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所谓审美主客观、审美活动、审美形态等都是已经完成的成果,已经叙述和阐释得比较清晰与完整。因此,应该做一番具体的民俗学、艺术学的实证探讨,以弄清民俗艺术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性质、特征、形态等一些基本问题。关注民俗艺术仪式与民族精神,考察和梳理广府民俗艺术与广府精神的关系,提炼和凝聚广府文化的精粹,对广府民俗艺术的重要作用作出评估,以利于广府民俗艺术的发扬光大。

以上是我们研究民俗艺术审美的基本理念。二 民俗艺术审美的内容

要走出民俗艺术研究的瓶颈,必须在新的层面拓展民俗和艺术研究视野,深化学理。把民俗学概念与艺术学研究的方法和体系结合起来,在新的层次上探讨民俗艺术审美的内容。

如何界定民俗?通常理解的民俗特征是指日常生活的规则、形态重构等的引申。民俗中的“民”是一个民族、阶级以至全民所有的民众;所谓“俗”是民众共同具有的风俗习惯。古人认为“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阮籍《乐论》);“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汉书》)。现代人解释风俗认为“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15]文化和文化生活”。民俗的特性表现在人们的集体生活方式和形态;有内在与外在的模式和规则;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民俗是人类生活的原型、基因和原生态,内容包括信仰、行事、风俗、故事、歌谣和俗语等。民俗艺术审美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收集有关各种活态的民俗艺术事项,进行田野作业式的考察,从现场记录的“表演”中探讨民俗艺术审美性质和意义。田野作业式的考察,顾名思义是提倡和鼓励民俗学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走向社会,具体来说是向所研究的对象——民俗事象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田野作业法的采用,是由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民俗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地考察,亲自积累研究资料。民俗学者把民俗资料的调查和搜集,作为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民俗研究的传统方法,比较注重实证和第一手材料,因而有原创性,但理性分析薄弱。另外,也往往因涉及面太广难以概括。

第二,已有的文本和各种民俗事象,如民间文学、神话、童话等比较注重,理论与审美都比较强。但毕竟只是书面材料,它与活态民俗活动间存在明显差距,很多审美明显带有主观意味。对民间工艺重视不够,广府传统工艺美术有百种之多,如“三雕一彩一绣”(牙雕、木雕、玉雕、织金彩瓷、刺绣),都是久负盛名并可以代表广府风情的。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备受人民珍爱。对这种不同凡响的工艺品以往审美鉴赏不够。

第三,分门别类的民俗研究。由于民俗内容广泛复杂,分类比较困难。一位外国学者说:

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笑话、谚语、谜语、圣歌、咒语、誓言、脏话、驳词、讽词、绕口令和打招呼的套话;也包括民间服饰、民间舞蹈、民间戏剧(如笑剧)、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或迷信)、民间医药、民间乐器、民歌(如俚语)、民间明喻、民间隐喻和命名(如绰号和地名)。从口头史诗到题词、墓志铭、厕所留言、五句头滑稽诗、拍球歌、跳绳歌和脚趾歌、秧马歌(把小孩放在膝盖上逗弄时所唱)、定人歌(在游戏中据此决定轮到谁)和婴儿歌这些韵体;民俗还包括游戏、专门姿势、象征符号、祷词(如吃饭前后简短的感恩祈祷)、玩笑行为、民间语源传说、食谱、缝绣图案、住宅仓窖栅栏的类型、街头叫卖以及传统上召唤或役使动物的习惯语;还包括记忆符号、信封留言编号(如用SWAK表示“装一个吻”)、对身体异象的传统说明(如打噎或打喷嚏后);节假日风俗也是主要的[16]民俗形式。

对民俗这些形式和现象的具体感性的认识,缺乏大项归类、缺乏逻辑性的划分是令人遗憾的,如果把民俗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活、娱乐、宗教信仰等项目,还有如牙雕、广彩、竹刻、陶塑、篆刻、剪纸、彩扎等工艺美术,这样排列也许更具逻辑性和概括性。

民俗艺术与民俗艺术审美属于具有文化哲学意味的文艺美学研究。其特点一是不将民俗学和艺术学分割开来,强调两者的联系,特别关注民俗在艺术形成过程、欣赏过程、审美过程的功能和作用。二是不局限于艺术作品对民俗的表层勾画和外在认识,而是要深入作品主题以及其中人物的内心和外在行为的审美视野,揭示民俗艺术本质的创作和审美问题。三是要深入探讨民俗艺术的本质特点、价值取向和互动互融的关系,揭示民俗艺术的内在动力和文化内核,建构民俗艺术的人学观和审美观。

民俗学者陈勤建对民俗艺术有一段鲜明的论述:民俗是人类生活中普遍而特殊的一种社会存在,它是人类文化意识的原型。在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宝塔”构制中,民俗处在最底层。民俗的这一特殊地位,为我们准确寻求艺术的起源提供了一座桥梁。民俗的特殊性兼有文化意识和社会生活双重特征。民俗在生活中形成,反馈回去成为生活的某一样式,更多的是它本身就不能脱离生活。人类的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艺术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民俗,蕴量丰富的民俗生活状态,同样是生活的源泉,为艺术反映和表现生活提供了广阔[17]天地。学者从民俗与艺术的特征及其关系做了精彩的描述,既从内涵又从形式的民俗视野角度理解民俗的本质,还从人类社会生活揭示民俗艺术审美的地位与作用。

从国内研究现状看已有两种相近的成果:一类是文艺民俗学,如陈勤建的《文艺民俗学导论》,理论框架初具规模。特别是提出文艺与民俗的关系、文艺民俗化的审美价值问题,为民俗艺术在审美层次上深入展开奠定了基础。他认为“文艺民俗学和文艺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边缘交叉学科”。另一类是文艺民俗美学、审美人类学等。如赵德利的《文艺民俗美学》,研究文艺民俗发生论、文艺民俗价值论、[18]文艺民俗创作论。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与本书较为接近,但有明显缺欠和不足。特别是对与民间和民俗关系密切的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工艺、戏曲、曲艺等较为忽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作品也较为缺乏。美学家宗白华非常重视审美鉴赏学,将审美文化的类型与文化学交叉,建立审美文化。

民俗艺术审美的核心是民俗审美和民间艺术的结合,着眼于民俗与艺术有相通处,而民俗与民间艺术都有较宽泛的概念和范畴,内容宏观庞杂,研究容易空泛与抽象。我们所提出的民俗艺术审美重点在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评论之中,将民俗与艺术联姻,将民俗与美学结合,以此探视民族的审美活动、审美形态和审美价值的本质特征。民俗艺术审美研究主要内容和学理侧重于广府民俗中艺术和审美因素的分析;广府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民俗的存在方式;广府审美形态特征形成过程中民俗的作用与地位;广府艺术创作、欣赏和接受过程中民俗的动力功能;等等。以此拓展和开辟广府民俗艺术审美的对象和范畴,从而将形而上的美学学理和形而下的大众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梳理清晰。三 民俗艺术审美的方法

本书想在保留和利用传统美学和审美成果的基础上,对艺术审美在方法和理念上做一些探索。

首先,采用专题研究和系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用专题论文形式完成。就是充分利用归纳、演绎法,从具体实例到概括抽象。既进行具体的艺术和作品分析,又论述艺术门类的民俗审美和日常生活审美、人物形象审美等,纵观全书对基础理论进行阐释、概括。从专题的角度看,方法是分层次的,一是了解事实真相,发现民俗艺术审美的本质和规律;二是确定拟研究课题的个案对象,确定具体项目。对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可以论述得比较深入。从具体论述到抽象概括,便于跳出传统的理性内容,跳出现有资料的局限。

其次,突出民俗、民间、广府。以往的民俗审美研究限于经典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民间民俗活动有时往往不是照经典或所谓书面材料那样行事,甚至完全没有按照书面模式展开。这一实践和隐性的理念,引起人们注意的仅仅是艺术和审美的渊源,而从民俗艺术的理念上给予评价却很少。所以在民俗艺术的审美研究中要突出民俗、关注民间,从更为广泛的民间和空间上给予民间民俗活动以应有的地位。民俗性也就是本土性、原生性和民族性。如果我们立足广府就会有根基,就可以概括与总结出广府民俗艺术发展的经验和理论来。

最后,坚持从广府民俗艺术鉴赏的角度与视野探讨民俗审美的过程与特性。这是民俗艺术研究的基本原则,使研究不会空泛与抽象,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民俗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精神。一般人会将民俗与民俗活动等同于日常生活和旧的风俗习惯。我们的根本想法是通过民俗艺术的剖析与解释来切实弄懂、理解民俗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并以此展开对活生生的民俗行为与事象的深入探讨,为当代民俗艺术创造开辟新的领域。广府民俗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除了包括民间文学、古老神话、民间传说、歌谣谚语、民俗风情之外,还包括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视听艺术、文艺活动等。广府民间文艺诗性的核心,是那些可以直达人类心灵的民俗民间文艺现象。特别关注口头民间文学、活的表演艺术,以及原生态、原风貌的民间文学。它以文艺生态多样性为理论信仰,以建设丰富、多样诗学理论形态为其使命。岭南民俗艺术研究从传统的民间艺术文本和非文本入手,向民间现场活动的民间音乐、民间技艺、游戏竞技,如舞蹈、舞龙、舞狮等诗意地转变,实现“文艺生态多样化”的信念。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符合文学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民俗美学理论的高度,对民俗艺术的产生、发展与流变,对民俗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等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不仅有利于民俗美学理论体系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而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民俗审美的方法和理念,不仅影响对广府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特质的探讨,同时也会丰富民俗艺术的美学内涵。我们立足广府民俗艺术的审美研究,挖掘其中的丰厚内涵,凸显广府民俗艺术的重要价值。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民俗艺术的方法研究关注广府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它不仅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岭南民俗风情的壮丽画卷,表现了岭南粤人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且还充分展示了生机勃勃的岭南精神风貌。第二节 广府民俗艺术的内涵

广府民俗民间艺术独树一帜,其特征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分不开。岭南山川之秀美,海外风情之熏陶,受中原移民物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然清新的民俗风貌。民间文学中有关五羊仙人的故事,反映了广州先民自北方携带牲畜、良种南下,成为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广州诗画自然清新灵秀、广东音乐轻快委婉动听,凸显了岭南民俗风情。粤剧、粤曲、南音、白戏等,是岭南明媚春光的写照。一 民俗艺术的审美特点

广府的民俗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民间艺术世代传承,生生不息地发展着。在满足人们生活实际需要的同时,承载着宝贵的人文精神,给人以传统的审美教育。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具有真正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恒长、最厚重的东西在民间,在世俗平凡的生活中。(一)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的结合

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二是“民艺”,即民间艺术。本书研究广府民俗艺术审美及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广府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广府民俗艺术在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所具有的特征、能力和作用是富有诗意性的。民俗艺术包含着一种情感属性、包含着诗的内容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岭南民俗艺术审美,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学科的审美,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19]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要探讨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必须对民俗艺术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必要的界定和诠释。我们认为: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约定俗成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广府民俗艺术在本土本地团结了百姓,在爱乡土情结的基础上,升华为爱国热情。舞狮、舞龙、舞麒麟等集体民间舞蹈艺术,培育了集体精神;广东音乐、粤曲,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增强了人们的团结精神;诗书画谜等艺术在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普通百姓的民间文化艺术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广府人长期泛舟江河湖海,以捕鱼虾、运输贩盐为生,铸造了水上人家独特的性格和民俗。他们“泛家江海”“以舟为居”,男女恋爱,以歌为媒,形成了水上居民的独特风俗,民间歌唱主要是“咸水歌”,这是一种以广州方言演唱的渔歌。内容以情歌为主,男女对唱,别有[20]一番韵味。“水色”是岭南水上民间艺术的独特风采,特别是番禺市桥和中山小榄,市桥水色与沙湾飘色齐名,从清代盛行至今,表演阵容庞大,丝竹管乐、彩旗招展、波光掩映、飘飘欲仙。而小榄水色是结合小榄菊花会或盂兰节进行的,每届菊花会,除赛菊、赛诗、征联和各种民间文艺活动,还必有水色。由大会彩楼船领先,数十艘色船随后,音乐锣鼓船间隔其中浩浩荡荡,鱼贯而行。无论是市桥艺人赛色,还是小榄饶镇河的水色,这种超度的形式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21]民间娱乐。水上居民的“买力日”“鱼花诞”“金花诞”等为岭南所独有。广州的花街、中山的菊花会、潮汕的英歌雄姿、佛山的绮丽秋色等都离不开岭南独特的自然条件,离不开水色。广州的茶楼风情、蛇餐神秘、潮州工夫茶的高超技艺,客家山歌的风流儒雅等都是岭南民俗和民艺的魅力所在。(二)民俗艺术的真正魅力

当今的民俗艺术作品,如仿古画古朴典雅,画工精细,人物传神,刻画逼真,真实地反映了民俗生活的现实,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皮影、剪纸、对联、灯谜等艺术品,是广府不可多得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遗产,具有民俗艺术的真正魅力。

其一,被皇室、官府、文化精英们所赏识、津津乐道、爱不释手的艺术品看似精美,可那不过是一些小的点缀。那些字画、内府瓷器、嫔妃腕上的手镯、帝王屁股下的龙椅……无不耗费惊人,都是权势者奢靡无度的见证。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全部是由这些华贵的珍宝缀成,那这个民族的人民必定长久生活在极度贫困和文化荒漠之中,这个民族必定毫无生气,处处散发着腐朽衰颓气息。幸好,我们还有陶罐、石刻,还有剪纸、风筝,还有民谣俚曲,还有秦砖汉瓦……是它们奠定了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维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在漫长深邃的历史动荡中不至过于散失。

其二,真正读懂了民间艺术,才会悟到那些民间砖刻、木雕、剪纸、皮影、陶皿、泥塑、俚曲、民谣、服饰、舞蹈等的精妙之处。理解了民俗艺术,你就会弯下腰,重新捡拾起朴实、宽厚、诚挚、善良这些被现代艺术所不屑,随手丢弃的柴薪,燃起温暖的篝火,在洞察自己灵魂的同时,让那些流浪的灵魂远眺到家园。理解了民俗艺术,你就会变得宽容沉稳,心平气和,不再为名利琐事郁闷、窘迫,不再被趋炎附势的小人扰乱心境。民俗艺术总是不动声色,但其亲和力却不可抗拒,就像春天的气息。

其三,一件旷世佳作是可以凭艺术家的才气和激情完成的,最后的工序是交由岁月来磨砺的,人的因素还占不到一半。岁月的鬼斧神工可以创造一切,艺术中不可传授的精髓、神韵,最终由它来完成,就如一件金属器具经千锤百炼后,丢进水中淬火。岁月可以给予一件雕琢粗糙的石槽、一扇古旧的花窗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它们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页。一个真正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艺术家是不会对自己的创作沾沾自喜的,因为他懂得即使随便捡起一块古代的瓦砾,一张发黄的纸页都足以让自己汗颜。如果将它们摆进书斋、画室,这些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甚至尘埃斑斑、缄默无语的历史遗迹,会让其他一切“艺术品”顿时变得无足轻重,浮华之气悄悄消敛。

其四,民俗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和自然的亲密贴近,土生土长,感悟都来自自然。民俗艺术中的纯朴、简洁、奇谲的想象都是通过观察自然万物,模仿自然万物而来。工匠们心怀敬畏,诚惶诚恐地用粗粝的手,最原始的工具,经年累月地去凿、削、剪、揉、捏……对收成、生殖、繁衍,对灾害、疾病的诸种祈愿也就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融入了手中的作品。

其五,民间艺人普遍都没有接受过艺术基础理论的教育和技艺训练,他们连一般的人体比例都不懂,大字不识或是五音不全,更没有明确的美学追求和审美理想,也从不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他们仅仅是从前人或是师傅那里传承来一些常用图谱、音腔、几件简陋工具,他们最初都是依样画葫芦,不越雷池半步,只是在驾轻就熟,真正有了自己的心得后才变换一些小的花样。这些手艺人从来不把手中的活计当作一种艺术来思索、钻研,他们全部的努力就是打造好手头的一张宁波床、一扇雕花门、一根浮雕石柱,或是剪几幅花鸟虫鱼来点缀节庆和喜事的气氛,或是耍点小聪明卖点关子、抖个包袱、造点噱头吸引听书的茶客。那些消费者都过着简陋贫困的生活,那些寓意明了、地方色彩浓郁,拙朴夸张的雕刻、图画、曲艺、故事比起那些精致、繁缛、含蓄隐晦的艺术更让他们喜闻乐见。这些民间艺术的创作者就同他们一个屋檐下栖身,一口锅里吃饭,一块土地上劳作,和他们没有任何实质区别。他们的出身籍贯就是一部民间艺术史大书,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自己翻阅,早已烂熟于胸。

其六,人类对大自然了解愈多,想象愈贫乏,艺术创造力愈衰弱。艺术创作中最奥妙最不可捉磨的部分是神秘感,它的产生不单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无知,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尊崇、敬畏,神秘感给予了艺术只能意会,不能清晰表达的想象、创造空间和永恒魅力。面对这样的艺术,我们的内心充满虔诚和平静,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神秘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层面纱,它使我们的思绪变得迷蒙,使我们的想象不能穷尽,使我们的创造美轮美奂,让我们血液中的人性因子永远流淌不息。

民俗和民间艺术是广府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昌盛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历代统治者极端忽视民间文化,除在地方志书及文人笔记中留下一些风俗记录外,大量丰富的风俗风貌、民间文艺都很少被编入史籍。二 民俗艺术的独特风采

广府民俗艺术来源于三大民系:一是广府民系,他们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他们操汉语粤方言,居珠江三角洲一带肥沃的土地,得天独厚。在民俗和民间艺术上,受中原文化哺育,亦有百越古族遗风的韵味。最能体现广州特色的茶楼、粤菜、饮食、酒楼等的社会生活百态,反映了广府民系明丽新奇、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二是客家民系,来源于“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具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和“山地意识”,念念不忘族谱、家谱。他们操中原古汉语衍化的北方方言,常以民间歌唱风俗展现客家的人文风情。三是潮汕民系,是当地土著居民闽越人与中原汉人融合而形成的。操粤东、粤北方言,善经商,有强烈的商品意识;善交往,开拓人际关系。饮食艺术如工夫茶、美食风格都体现了一种从容典雅的气氛和民俗特色。特别是绣工精美的汕头抽纱、绚丽多姿的工艺品,都充满民间艺术的活力和神韵。

按广府民俗民间艺术的特征,民间艺术一般说有六大类:第一,民间绘画:模板年画、扑灰画、灶头画、农民画等;第二,民间雕塑:石雕、木雕、竹刻、泥塑等;第三,民间建筑:民居、小庙、桥等;第四,民间工艺:编织、染织、陶瓷、装潢、木工等;第五,民间书艺:组合字、花鸟字等;第六,民间杂艺:吹糖人、冰雕、沙雕、根艺、盆景、插花等。在具体的应用上包括与民间艺术有关的各类活动,可分为:①岁时节令: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②人生仪礼:嫁娶、生育、延寿等;③祀神祭祖:各类神像、祖师、圣人等;④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等;还有工具农具、文化娱乐、儿童玩具等。当然,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都与民俗学有关,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都是民俗艺术,民间艺术只有一部分与民俗有关。民俗艺术,意在民俗而不在艺术,是考察民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举例说,春节,这是传统节令中最为隆重的节日。王安石有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说明春节是除旧迎新,一年的开始。人们放鞭炮、吃年糕、贴门神、贴门笺、挂年画、吃年夜饭和拜年等都是民俗。当然在这些活动中也少不了艺术,如门神、书笺、年画等,它们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是从生活中来的民俗。结合岭南地方特色,民俗民艺主要分为三大体系或者说是三大方面,即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含民间工艺、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文化。然而,这三个方面无论是找出哪一个来细说,都又无所不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民间表演艺术,有舞龙、舞狮、舞麒麟、舞春牛、舞貔貅、舞鳌鱼、舞人龙、瑶族长鼓舞、五马巡城、耍歌堂等。还有各种民歌、民谣,像龙船歌、咸水歌、渔歌、客家山歌、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等;多彩多姿的民间文化资源,如牙雕、玉雕、木雕;陶瓷、彩瓷、瓷塑;彩扎、粤绣、抽纱;书法、木版年画、千千结等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还有流行于广东各地各式各样的民间飘色艺术,如吴川飘色、沙湾飘色、黄圃飘色、中山南朗飘色、市桥水色等不胜枚举。

首先,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广府民俗艺术的诗意性与粤语的形成有关。粤方言流行在珠江三角洲,江河两岸,水网交错,民俗文化以江河水乡为特色。“有水便有财”的民俗信仰,对水的崇拜,龙母、龙王、龙山、龙潭比比皆是,体现了一种精神传承。穗俗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水文化,这是稻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好和五羊神话表现的稻作精神相呼应。轻快活泼、情调浪漫,充满水乡民间文艺特色。由于水上生活的特殊要求,岭南人群结构有别于其他地区。除以上三大民系,在广东还有水上民居和七大少数民族,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和艺术风采。水乡的特色是“水色”,如“螯鱼舞”“醉龙舞”“赛龙舟”等,不但为水乡所特有,更充满浪漫情调。那充满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耍割堂”等,都是由广州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缘条件决定的。岭南山清水秀、桃红柳绿、大海浩淼,激发人们的联想、遐思,舞醉龙、舞醒狮、舞麒麟的热烈气氛,催人振奋,都体现了岭南民间艺术的主旋律。

其次,广府民俗艺术古老而年轻,北南交融,中西碰撞,丰富多彩,处处迸发出炫目的火花。岭南古老的民俗,既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俗,也有百越古族的独特禀赋。如节日的气氛、饮食方式、娱乐竞技、古风遗韵等都通过民间文艺表现出来,使广州民俗显得古朴、幽雅、多姿多彩。另外,岭南民俗民间艺术的特点还显示北南结合、中西融合,造成强烈反差:既过春节,也过圣诞节;有游街花市,也有情人互送玫瑰花;既吃蛇、烹狗、饮工夫茶,也吃麦当劳、寿司、喝鸡尾酒;既供财神、占卜算命,也用电脑预测吉凶等。在娱乐方面,既舞龙、舞狮、舞麒麟,也跳迪斯科、唱卡拉OK等。

最后,广府民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总体看它依托于这一背景。但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进入和影响,使岭南地区价值观念、文化位差发生变化,兼容、温馨、披肝沥胆造就了岭南民间文艺的温存、豪爽之特色。从五羊仙人、珠玑巷传说、龙母传说、白鹤洞传说、罗浮山传说,可看出岭南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

文化交融、文化移植、开放性、包容性使广府人的思维活跃。“民俗文化就像人生存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从物质到精神,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们时时刻刻受着它的影响,接受它的启蒙”。[22]广府人原来那种保守、中庸、安分的民俗心理和艺术观念有了改变。吸收外来开放风气,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有一种开放心态,如在南海神庙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圣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接受印度古代文化;通过吸收和借鉴西洋画,改造和形成了岭南画派;大胆采用外来乐器,优美嘹亮引人喜爱。说明岭南的兼容、温馨,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神秘感也是地域文化、民俗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千百年来,我们推敲出的不过是一些浅表的符号和文字,而那些精髓的、最瑰丽的部分永远沉淀在岭南各民族特定的、文化的精神河流中。创造者的思维、想象空间完全不受限制,大自然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固定的场景,变幻莫测,后人永远也无法和他们蹚过同一条溪流,穿越同一座山谷。三 民俗艺术审美的意义

中华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而岭南具有多彩多姿的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拥有两千多年地方民俗和民艺的文化圣地。它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牙雕、剪纸、舞狮、说唱、歌谣、楹联等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民间艺术是艺术的一部分,是艺术的本体;而民俗艺术却不是民俗的必然,只是艺术的一种题材,表现和反映了民俗现象。就像绘画表现战争,不能说绘画就是军事。雕塑表现运动,也不能说雕塑就是体育。艺术表现了一种风俗,有助于这种风俗的传播和审美。例如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挂在妇女大襟纽扣和孩子们胸前的彩粽垂着流苏,却是端午节的另一道风景。民俗学家关注的是可食的粽子,而民艺家则会注意彩粽,因为它是一件工艺品。因此在研究民俗民艺的问题时,不可将其混淆,但也不可能将它们完全分开。民俗艺术研究有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开始是对那些有强烈艺术审美价值的民间艺术作品的研究。这种研究面对的是具体的艺术造型,难免有局限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思考隐藏在这些艺术造型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民间底蕴。它不仅有比那个造型本身更深刻的内容,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民间社会的文化和生活状态。所以,要真正了解民俗民艺的文化内涵,需要了解民间艺术的物化形式和诸多意义。(一)广府民俗与艺术的关系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百姓为了谋生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也会休息、娱乐、欣赏艺术、追求美的享受,还会祭祀祖先、祈求安居乐业,于是有了节日、神诞、自娱自乐的民俗。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广府春节期间的舞狮、舞龙、飘色,元宵猜灯谜,乞巧节摆七夕微型工艺品,中秋灯会、唱木鱼歌,喜庆时唱曲、奏乐……多是动态的表演和展示。自娱自乐还通过乐、曲、诗词、谜语等民间活动表达民族感情和理想。而三雕一彩一绣(牙雕、木雕、玉雕、彩瓷、广绣)工艺品是静态地表达百姓的生活乐趣。木鱼、粤讴、粤曲、广东音乐等也传播至海内外。广府民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民间艺术也使民俗更有声色,民间艺术与民俗共存。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民俗艺术通过文字、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传统民俗艺术“活”起来,发扬其艺术韵味和文化内涵。要让古老的民俗融入新时代、新生活,参与新民俗的创造。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艺术应融化为“基因”,凝为骨血,潜在地影响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心理、气质、思维方式;从大众民俗的角度看,民间艺术则应该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或以原汁原味地显现,或以顺应时代变化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