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答难与解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4:19:25

点击下载

作者:张德英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答难与解惑

中医答难与解惑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答难与解惑/张德英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0

ISBN 978-7-5132-2736-0

Ⅰ.①中… Ⅱ.①张… Ⅲ.①中医学-问题解答 Ⅳ.①R2-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03658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三河市双峰印刷装订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9.5 字数 165千字2015年10月第1版 2015年10月第1次印刷书号 ISBN 978-7-5132-2736-0定价 29.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微信服务号 zgzyycbs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前 言

在中国有多种医学共存,其主流的要算西医和中医了。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医可谓独领风骚,但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思潮的涌入,中医逐渐地受到了冲击,并面临着退居次席的尴尬。究其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导致了国家势力的衰落。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实则为唯有当官高的年代,国中的聪智之士,不是追求科学技术和生产,不是追求民众的福祉,而是追求科举得中,使自己进入贵族行列,成为执鞭牧民的人。为医者鲜有出类拔萃的聪智之士,而主要是不第士子的无奈选择。逾千年落后的政治制度,取儒家保守之一面,作统治者之软工具,乃将解剖、外治等医学内容作为不合礼教之事,予以废黜,外科由之而衰落;朝野上下,皆不以医学、科技、艺术为要务。国家政治的落后导致了国势的衰落。迨列强叩关,战争惨败,有识之士由是而反思,新文化运动缘之而兴起。仁人志士痛政治之腐朽,悲民族之落后,欲取法于西方,实现民族之强盛,用心实佳。但惜其未辨析民族之精华与政治之糟粕,竟视中医为封建之余,主张废弃中医而西医一统。宗旨既谬,民不认可,固难实行,但错误之思潮却从此萌生,迄今未绝。故时至今日,诽谤中医者有之,轻视中医者有之,误解中医者更为普遍。然当今时代,西药的毒副作用令人望而生畏,手术的创伤令人难堪其苦,故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医的复兴面临契机。然而近期竟有所谓名人、教授之流主张告别中医,这不能不说是荒唐之事。其说虽很乖戾,事出却非偶然——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医在面向大众的普及方面,甚有缺陷;我们的初级教育与中医甚为疏远;我们的中医理念,正在被丢掉传统精华的人群忘却。我们的中医界人士,或西化而名中实西;或极能隐忍,甘被歪理贬抑而不发声;或中医底气不足,卫道之勇气自难伸张。纵有少数明智之士,伤岐黄大道不振,感中医之宝蒙尘,仗义执言,怎奈在昧昧众人之前,这些微细之声难成振聋发聩之音。余每思至此,心中不安。夫阳光不照,阴魅肆虐;正义不伸,邪曲乃盛;真理不明,众人蒙惑。孟轲善辩,孔道以明;甘地抗争,印度进步。凡已明中医大道者,当觉其后知,醒其后觉,使真理昭彰于众人,让阳光普照于大地。若隐道而不言,得人而不教,乃岐黄罪人,岂吾侪之所为!

另,本书的出版得到了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中医健康素养促进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河北中医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张德英2015年7月医史发展篇第1难 中医发展停滞,自身进化障碍难曰:世界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纵观医学发展史,西医在短短的数百年时间里,其发展可谓迅猛,其面貌可谓日新月异。而中医呢,有人说她几千年没有发展,一直是老面孔。起码说中医的发展还是速度不快。那中医的发展为什么会不理想?是否中医体系自身存在着进化障碍?

答曰:中医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医学体系。所谓成熟,可归纳为两点:其一,是说她已经基本定型。因为成熟了、定型了,所以,她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会、没有必要、也不能够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如果你非要改变她,反倒会变成错误的、落后的东西。其二,是说她的基本内容、主要部分是正确的,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会被淘汰,不会过时,不会被否定。

与中医的这种成熟性不同,西医学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医学。在西医的体系内,某些部分已经成熟,如解剖学(所以,西医的解剖学在最近几十年也没有日新月异的发展)等,但其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还很多,需要大力开拓;内容中还有许多不先进(尤其是将来会是不先进的)、不正确、不全面、不完整的内容,所以要不断地更正、出新、淘汰、完善,这就是西医在整体上给人以日新月异感觉的原因之所在。但我们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西医的解剖学,数十年来乃至百年多来并未发生显著的飞跃,原因就是它的这一部分已经成熟了。

中医自身成熟了,但笔者不是认为中医不需要发展了。笔者曾写过关于中医发展的文章,有兴趣者可见附争鸣与论证篇“新世纪中医的发展方向”。但发展不能笼统地认为就是日新月异,就是不断地推翻过去的理论,提出新的、与原有基本理论相反的观点。有些人正是以这样的观点看待中医的发展。这样去看中医,必然觉得中医没有什么发展。因为中医最主要的不是这样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中医也有不少可发展的领域,比如说,完善更切合世界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中医学,发掘新中药品种,创制适应新时代、新病种的治疗方略及方剂。后一部分其实中医界一直在做,比如有的医家针对航天研制了新药,就是这样的成功范例。所以,总体可以将这样两种医学以绘画打个比方:西医的主要发展是不断地更新画笔和工艺,而中医的主要发展是仍用那支画笔,但不断地构思出新的画作。

所以说,中医自身不存在进化障碍的问题,中医是开放的,也是愿意不断进步的。但是,我们也不认为中医发展就那么顺利、那么成功,事实上她受到了落后社会制度的压抑和摧残。比如中医原本有很高明的手术技术,但后代基本失传了,这是和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关的。第2难 中医发展理想与否难曰:按照先生的观点,中医的发展模式不是日新月异。看来先生似乎认为,中医的发展已经很理想了。但以余所见,中医发展很不理想,中医院在西化,即使不西化的也多是效益低下,生计艰难。不少人学了中医,反倒弃中就西,干起了西医。

答曰:首先,我决非认为中医发展很理想。相反,我认为,中医的发展很不理想。不仅现代发展得不理想,而且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发展都很不理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春秋战国时代,有扁鹊那样的杰出医生。请君读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像扁鹊诊治虢太子那样的医术以及他对齐桓侯(按:一说当为蔡桓侯)的望诊本领,当今哪个中医专家能比得了。在汉代,中医有华佗那样著名的外科手术,有像张仲景、淳于意那样高明的内科医生(按:这些医家往往精通数门学科,所谓内科医生只是按照当今的观点,就其医术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点而言),他们的辨证思想、理法方药至今被人们视为圭臬。反观当今,哪个中医专家堪当此任?在隋唐时代,医生可做肠吻合手术,这是可信的。也是在那个时代,中医已经将医学分为多科。而在隋唐时代,西医学的水平怎样呢?恐怕难望中医之项背。所以,对比古今,中医的发展是很不理想的。

那么,是什么影响着或曰阻碍着中医的发展呢?我们反观历史,可见端倪。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社会是有着较好的文明发展的环境的,包括科技、哲学,等等方面。那个时候,人才很受重视,因为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强大。所以,那个时代才有了燕昭王黄金台招贤的佳话。在那个时代,类似的情况,决不是唯一。那种竞争性的发展模式,造就了时代的辉煌。诸子百家,群起争鸣;各类人才,一展身手:有攻科学技术的墨家学派,有攻军事学的孙吴学派,有攻外交学的苏秦张仪。在中医界也存在着诸家学说的争鸣,直到汉代,还可以看到诸多医家学派。竞争促进发展,这样的社会氛围就使中医学(也包括科技、哲学等)的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到了宋代以后,统治阶级只关心自己政权的稳定,对于科学技术等,压根就没当成重要的事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他们摧残了百家学说,独尊儒术,且把儒学的保守性推向极点以致形成反进步的力量。对男女伦理的过分强调和限制,对尸体也过分尊重,必然影响外科学的发展;万般皆下品,惟有当官高(注: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所以,其实质是“万般皆下品,惟有当官高”,当然官越大,就越优越,掌握最高权力的人也就具有了无比的优越性),那种只看重牧民之术,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教化,必然导致国家的落后。在那以后,中医的手术、推拿、正骨等学科相继处于崩溃的境地。不仅外科领域如此,就连与封建伦理冲突不明显的内科领域,由于拔尖人才的流向(或曰最钟爱的领域)不是科学技术,也不是医学(所谓“不能为良相,则为良医”,就是科举不中以后,才无奈选择医学,一流人才绝大多数进了官员族而非科技和医学),所以,内科学的成就也甚平平,远非春秋、汉、唐时代可比。科技的落后,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落后,最终导致亡国之灾。纵观医学发展史,张仲景之后,再难看到同样水平的医家出现于世,即使有叶天士那样的聪明之士,也难以与张仲景那样的医家相提并论。中医发展的不理想,这是医学发展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个中原因,发人深省。

历史发展到了近现代,西医来到了中国,首先在外科手术方面填补了中医的空白,显示了它的长项;其次在理论方面也和当今的中小学的教育理念高度的吻合,使人们从小就树立了牢固的西医式的方法论、世界观。再次,西医的经济头脑在当今的中国尤其突出。滥检查(西医现存在大量的无必要的检查项目,且这些项目难以清理,因为它可说是排除性检查)、大治疗(小病大治,动辄输液、手术——如剖宫产在当今中国比例极高)、高消费(动辄日花销万数),这对中医从业造成了很大冲击,许多中医师为生计、为获得更高的收入而疏中近西。但我们想问的是:这低花费的中医就是不好的吗?所以,中医发展的不理想是有原因的,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加以解决的。第3难 古今寿命差异是否说明中医落后难曰:我们都知道,在旧中国,人们的身体状态很差,疾病繁多,人均寿命很短,平均只有35岁,那时候在广大的地区几乎没有西医而只有中医,但中医对许多疾病没有高招。而今,西医即现代医学大大发展,人们的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所以,人均寿命也大大提高了,据说已经达到了70岁,这是否证明了中医的落后——它不能有效地保证人们的健康?

答曰:这个逻辑很荒唐。强大的吴国亡于原本弱小的越国,这归咎于吴国国君夫差的骄奢淫逸,不能责怪西施的貌美;秦朝的崩溃缘于自身的残暴,不能责怪老天爷在大泽乡让陈胜遇雨;一个人得了糖尿病,不能责怪袁隆平把水稻的产量提高得太多;一个人得了胃病,不能埋怨家人给自己买的饭碗太大。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战乱频仍,民生于恐惧、悲观之中;生产力低下,人们食不果腹;营养不良,皮包骨头,身体素质十分低劣,故难有长寿之人。这种短寿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动荡、时代或曰政治制度的落后,与中医有何重大干系?然而,有些人却往往把寿命长短归结于医学,殊不知,医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治病、防病,在长寿、短寿方面本非主要角色。其实,即使是她的医学内容中有再好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内容(事实上,中医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保健医学,历史上众多的长寿中医师已经对此反复予以证明),对普罗大众的健康状态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长寿和健康最主要关乎社会状态、时代优劣——保养身体的条件。设想在贫困、战乱交加的时代,纵有豪华高级的医院,又有几个人住得起、治得起?在战乱流离、食不果腹的状态下,谁又能好好地养生、保健?可见,在旧中国,人们的夭折不是中医造成的;同理,今天的长寿,西医也不得独揽其功。假如将来重新出现了贫困和战乱,人们同样会出现短寿,那我们能说是西医退步了吗?

所以,那种把短寿责怪中医的人,要么是心中糊涂,要么是别有用心。余闻此言,每每激愤,言辞若有激烈,还望君等海涵。第4难 中医发展不理想的原因在自身难曰: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抱怨中医的发展不理想。我想借用一下中医的理论来说明个问题:中医认为正气是发病的根本,把这个“发病观”拿来比照中医的发展,那中医发展不理想这个“病”是否主要与中医自身有关,即:是否中医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或曰缺陷?

答曰:中医发展不理想与中医自身有关,但主要的却不关中医学术。我们以动物保护问题作比喻:当今许多动物遇上了生存危机,主要的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使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以致这些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当今的环境,比如栖息地被侵占,食物链遭破坏,气候改变过于急剧等等。中医在她诞生和兴盛的历史时期,是有着一个与其适应的环境的。比如社会的松散,彼此的依赖性差;在社会结构中家庭的重要性极高,生产的微型状态;学术的自由状态,政府的干预、影响少,意识形态的冲击少,医生只须安于学术和诊疗,外界杂碎事物极少干扰等。

时过境迁,时代变易,社会环境不断发生改变,中医也渐渐发生了一些与之适应的变化。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情况是极不寻常的:社会环境急剧改变,破坏了中医的生存环境。譬如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被引进于医疗和教育,像这种大班次的中医教学就是一例。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成真正的中医高手,而民间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又遇到了种种困难;其他如分科极细的现代医院方式难以成就完整的中医师,因为中医讲的是总体把握,整体观念;再如,医疗收益的问题诱惑着中医师的西化,因为只有多做检查、多开刀才能带来丰厚的收益。此外,管理上的循习,以西方科学思维为主导地位,不利于中医的自由发展(如课程的设置难以体现各医家的学术传承);大学前的教育严重缺乏中医的前期必备知识和基础思想,从而使中医高等教育变成了从初级起步,甚至是逆向扭转起步;意识形态领域的基础,建立在非中医本体思维上,如科学主义的泛滥影响着中医思维;传统格物致知思维的丧失,传统东方科学的丢失,使民间对中医渐趋陌生化;中医诊所的状态受西医理念的干扰,如无菌观念与中医的不合;政府的奖励往往厚待西化者。如此等等,都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种环境下,中医的发展不理想也就在所难免了。第5难 中医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责任在自身难曰:先生所说的近代环境巨变影响了中医,是客观存在的,但中医在这种变化了的环境下不能很好地生存,这责任是否仍在自身?

答曰: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仍以动物保护来比喻。在地球环境自然地、慢慢地演变中,极个别动物不能与之适应,咎在该动物自身——是它们的进化没有跟上环境变化的步伐。但若由于人类的破坏,短期之内环境巨变,有大批动物不能生存,则当责于人类了,因为任何动物随环境改变而进化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常量(或曰常速),它们不能任意控制这种进化的进度或速度。所以,在人类活动过度,温室气体的排放空前加速,环境变化剧烈的今天,极端气候加剧而频发,生物大批灭绝,人类到了该猛醒的时候了。在这种环境气候下,许多濒临灭绝的生物,并不是他们自身进化太慢,而是人类的贪欲之心和肤浅的科学观害了地球,糟蹋了环境,才使得这些物种面临危境或绝境,可以说,就近代大部分濒临灭绝的生物而论,其咎不在这些生物本身(不是它们不进化)。与之相似,百年以来,中医正是面临着如此的困局。正因如此,中医界才一直要求政府要有符合中医特色的政策,要给中医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或曰环境。譬如不能拿无菌的观点看待中医的草药饮片,不能单拿当今已知的化学观点论中药,不要用当代科学思维去评判中医而定取舍。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呢?即使像大熊猫这种因进化太慢而面临灭绝的物种我们都要大力保护,对于那些因环境破坏,丧失生存领地、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的物种,我们人类更应该反躬自责,改正不当的做法,让物种有一个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所以,才有了生物保护区等对策。与此相比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求政府制定合适的中医政策的原因。我们所说的中医政策主要的并不是要求政府对中医格外施恩,而是给中医一个自由的空间、合适的环境。

当然了,我们中医也会尽量地合理进化,使自己尽量地合拍于当代,不过,这种合拍是不能放弃中医灵魂的。

所以,合理的、渐进的环境改变,中医要适应也能够适应,但被人为破坏的环境、恶劣的环境、剧变的环境,则需要这些麻烦制造者改弦更张。

退一步说,对于“大多数能适应当代环境,有少数的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环境”的现象,我们也应该正确分辨。假若一个村子的村风、教化出了问题,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爱偷扒火车上的东西,因而这些“大多数”都发了小财,但有百分之十的人仍恪守道德,不沾这不义之财,于是光景稍差,我们能责怪这村里的百分之十的“少数”,说他们不会致富、不适应环境吗?如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医院滥用检查,开大处方,小病大治。而中医的检查费用几乎等于零,不少真正的中医也不愿意为了收益开大处方,于是经济效益较低,显得不够景气,表面看来,似乎这些中医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但谁能知道,在他们的身上,却担负着道德的重负。我们不应仅仅看到这不景气的外表,更应该研究让他们走上景气之路的政策。第6难 中医的假冒与行政干预难曰:近年来,某些中医界人士,对行政干预中医的一些做法不认可,但依我看来,造成行政干预根本缘于中医自身有问题,譬如假中医、假冒祖传秘方等就是例子——有许多实际上不懂中医的人,却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些“秘方”来糊弄患者,骗取不正当的钱财,所以政府就得干预。

答曰:你所说的问题似是而非。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医的假冒现象不能说没有,但并不突出,或者说不足以毁伤中医,因为一个中医师的地位唯有经过患者考验才可得到认可,才算过了关。假的中医得不到患者的认可,过不了这一关。所以,历史上的假中医虽然有,但始终成不了气候。然而由于中医有着鲜明的个人技能、悟性、临床经验之特点,但在现在的考查(考试)中尚欠缺与之相应的方法,就是说,中医师的考试(考核)尚欠完备,在所实行的考核中尚不足以充分地按照这些特点去考核真正的中医技能和医理,这就是虽然行政干预,但依然不能靠“证书”来认定是不是真中医。前一个时期,在媒体上(譬如中国中医药报的某些报道,中医古籍出版社的《中医沉思录》)曾有许多中医人士对以往的一些中医科研(仿效动物实验)提出了异议,指出这些科研其实无益于中医的发展。但在中医职称的评定、中医的考核中却往往把这些当作了晋升、评定的重要资本,而诊脉、辨证等重要的中医内容反倒被忽略了,加以中医教学方式的缺点,今天才会出现不会用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教授,甚至还有不会用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主任(副主任)医师。对于这样的问题,只须开发民智,提高公民的识别水平,这些假中医就成不了多大气候。再者,这些假冒只不过是中医界问题的“流”,在我们关注假冒的同时,更应注意的是假冒出现的“源”,要让学子们学真正的中医,让考核考出真正的中医水平。其次,这些市井中的假冒中医的现象,决不能咎于中医自身,当代的名牌产品,譬如钻石牌香烟、中华牌香烟,其假冒现象非常多见;而低质量产品,譬如简装石家庄牌香烟,就很少有人去假冒。对名牌产品的假冒,我们不能归咎于名牌产品的厂家。因为事实上,名牌产品的厂家一方面是受害者,另一方面又是利税上的突出贡献者。若将中医的假冒现象反责中医自身,就好比有人仿冒了中华烟,不去责罚仿冒者,反要处分中华烟厂一样荒唐。第7难 中医是在政策保护下才得以生存难曰:有人说,国家制定了不少的方针政策保护中医,中医是在政策保护下才得以生存,未被消灭的,这是事实吧。

答曰:不正确。中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她的疗效:她有效,又有优势,尽管有许多的人对其原理丝毫不明白,但看到了或体会到了她的卓越效果,所以信任她,有病时才会找她求治。这是中医得以生存的根本所在。至于政府方面,没有把方针政策弄错,确定了发展中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这正是从实际出发、从民望出发的正确选择,也是唯一一条可行的道路。历史上曾经有过政府取消中医的政策,但人民不答应,结果施行不了,这就是明证。这是历史的前车之辙,是历史的结论。

需要指出,政府保护中医的方针是基本正确的,然而我们还不能说是完备的。比如,中医的法律地位至今还不十分明朗,中医的诊断在法律界等方面的应用中缺少像西医那样的权威。在保护中医的政策上,有时尚难以做到扶持真正的中医,所投入的经费有被假中医、非中医取得的问题。在中医的教育中,未能真正地按照中医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开设课程、进行评价。在医疗实践中,西医享受的地位是中医所不能企及的,如西医的诊断,由于究竟需要哪些检查、需要多少次检查并无明确的限制,所以它的收入就比中医高得多,而现行的收费政策实际上仅是大大限制了中医的收入。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我们将各个地区所治疗的每个疾病的总花费做一个统计,就可以计算出每个疾病的平均花费,如果我们实行按病种收费、总收费限额(即每个疾病,不论你做什么检查,进行什么治疗,都在一个数值范围内定额收费),那中医将不是现在的局面。第8难 中医是封建医,已落后于时代难曰:中医产生于封建时代,有人据此将中医称为封建医。现在的世界已经进入了民主社会的时代,中医是否已经落后于时代?

答曰:首先应当指出,封建一词的本义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异。我在这里想分层次做一下详细介绍,顺便对中医的发展史提出个人的看法。

周朝是封建社会的原型。

何谓封建?封者,分封;建者,建立。故封建原本的意义是: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这样的社会就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周代即是。周武王用武力推翻了商纣以后,将自己的家族亲属及功臣分封为许多诸侯国。如姜尚封在齐国,成王的叔叔周公封在鲁国。这些独立的诸侯国相对于周王朝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法律、制度、行政、军事、外交等都有自主权。它们随距离周王朝的远近而与周王朝有着从密到疏的关系。越远,贡赋越少,进朝觐见越少。周王朝主要掌握核心的文化艺术、典章制度等上层领域的东西。由于医学也是这种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的东西,诸侯国及中央王朝都是重视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或许可以说,中医是封建医。但是,以后的社会却发生了根本的巨变。

秦朝为代表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开创了独裁专制的先河。

怎样评价早期的分封制社会?我们把它类比于今天的自由市场经济。这种自由市场经济一方面显示出了活力,可以发挥竞争,充分展示个体的才能,但它也具有优胜劣汰的较强的淘汰性。分封制社会就是如此,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落后者逐渐被淘汰了。譬如鲁国,当时所分封的地方人口众多,物产丰饶,是个强国,但是周公的治国理念是“亲亲”——让自己的亲人主宰国家,于是鲁的国势日衰。而像齐、秦这样的国家,对于众多群体具有很强的激励机制(如姜尚的治国理念是“用贤”),所以,越来越强大。强弱分化的长期发展,最终导致了吞并,形成了战国。在战国中,秦国的强国政策最成功,所以最终吞并了六国,实现了统一的秦朝。在竞争这一方面看来,列国的消亡,还是和自身的发展问题有关的。杜牧的《阿房宫赋》云“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灭六国,统一以后,一改周代的治国方式,实行全新的专制制度。划分天下为郡县,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一切权力归中央,中央一切大权属于皇帝。这就叫郡县制,或曰中央集权制。后人扭曲了社会类型的本来意义,将秦朝这样的社会称“封建社会”,这其实是对社会名实的误解。但这个误解竟被传承下来,以致人们一说到封建社会,就想到了以秦朝为代表的社会状态,我们也可以把这“封建社会”称为词义发生了转移(按:下文我们所说的封建社会,盖指秦朝的中央集权社会)。如果我们从这个转移后的词义作解读,将中医称为“封建医”,这其实是大大地冤枉了中医。因为中医不是秦朝模式社会的产物。相反,在这个形态的社会中,中医基本是一个受害者。

封建社会(以秦朝为原型的社会,下同)迟滞、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在上古时代,黄帝亲自关注医学,和那些著名的医学专家一起讨论医道。黄帝事实上是以师礼对待这些医学专家的。三代分封社会之时,文化在王朝的掌控下,聚集著名的医家进行研讨和教育。而到了封建社会(即实际的郡县社会),创造了皇帝高高在上、骄奢淫逸的土壤。一方面,皇帝的权力(权利)实现了最大化(只要是人能够做的事,皇帝都可以实现,这种权势是无限的)。用时髦的话来说,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与之必然相伴的是这种权势被夺取的担忧和恐惧(因为晓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因为好,别人才想夺去)。所以,皇帝们终日所想的头等大事是保住自己的权位——用现代语言就是稳定压倒一切。他们没有太多的心思去发展科学技术、改善民生。不仅如此,宋代鉴于过去的极权暴政导致了民众的揭竿而起,认识到单纯靠暴力(枪杆子、笔杆子,秦朝只有一个枪杆子)难以实现真正的稳定。为了达到对民众的牢牢掌控,最重要的是实现思想控制。于是,统治者选中了有一定思想基础的,又具有保守倾向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对于人们的修养和自律,是一个不错的教材,虽然它对于制约和惩处权力作恶方面过于软弱无力。面更可惜的是,这个学说,实质是过于重视个人的前程——谋取权位,如《论语》说“贾之哉,贾之哉,我待贾者也”,意思是准备出仕做官;却不重视科学技术和实际工作(鄙视做工、种地、种菜),所以,尽管有些皇帝偶尔也会拿医学的事情来作秀,如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骨子里并没有真正地把医学提高到最重要的领域,搞医的始终不能高过二流人才。一流人才都去钻研“牧民”之术去了。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背后隐藏的实质是:万般皆下品,惟有当官高。因为读书只是手段,读书后做官才是目的。如果说,一流人才不致力于医学这尚无大碍的话,那更要命的是,由于医学的实践和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冲突,封建社会就立马凶相毕露,粗暴地向医学挥起了屠刀。解剖学、手术、按摩、针灸,一个个被封建社会伦理判了死刑。三部九候最终被代之以独取寸口。中医外科体系出现了全面崩溃。中医受到了很大摧残。

中医受摧残缘于和封建意识形态的冲突。

中医为什么受到了摧残呢?是因为她和专制集权统治有理念上的冲突。为什么会和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呢?因为中医要讲真话,要讲实际。一门科学离开了真和实,就不会有效。中医要治病,要有效,必然求真务实,这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冲突的。统治阶级总是在欺骗人民说,自己是真命天子,是受上天之命来管理你们的,皇帝应该享受,你们应该受苦受罪地养活我们统治阶级,只能听命,不能反抗。而中医在告诉人民,五运在变化,各有其主时;医道从属于事物之理,信巫者不可求得治病;五行之任何一行均需受到制约,容不得任何一方独大独亢,心这个君主之官也不例外(心为火、在上为君,肾为水、在下为民,但肾水制约心火);五行讲的是和谐平等,不同于统治阶级的贵贱之伦。中医讲,人的内在脏腑、外在皮肉的大小,可解剖,可切循度量,而封建思想却主张,人体是隐秘的,不能看,死尸也是尊贵的,更不能解剖。所以,从深层次来看,所有这些,都是专制统治阶级所不能容许的。这正是中医外科体系渐趋崩溃的原因。

所以说,中医决定了她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而不是封建医。

当今的国际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向周朝类型社会的回归——各国有自己的主权和独立性,各国自己竞争,有特殊困难会得到帮助,联合国对各国不具有强权性——只是现代的国际社会比周朝的时代可能更完善。这种国际社会的状态是符合中医理论的,中医的基本理论就是讲人体各脏各具其能(或曰其长),各脏之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而封建社会(秦朝型)恰恰违反了这种制约性,皇帝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谁也不能制约他。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答案:中医的理论符合现代社会模式,中医没有落后于时代,而在引领世界之风骚。从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向全世界的渐渐扩展,我们应该得到启示。第9难 中医历史不像说得那样久,且实际年代无凭难曰:中医的历史确实是久远的,但在谈论中医学发展史时,确有夸张之嫌,把它说得更加久远,什么产生于五千年,什么岐黄时代,既乏典籍记载,又无考古支撑,皆属无据之谈,违背科学精神。

答曰:中医的历史久远,大家并无异议,但确切地说清楚中医产生的初始年代则是件很难的事情。现在的考古讲究科学方法,但应指出,现代的科学方法对古迹中实物的年代考证尚有一些办法,而对于思维、知识等精神产品的年代考证尚缺有效办法。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医产生于岐黄时代,缺乏科学的证据;但如果说该说法是不正确的,同样也缺乏科学的证据。两相比较,说中医产生于岐黄时代的说法,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起码在春秋战国以前,古人是不讲究知识产权的,甚至许多知识连作者都无法知道,可见(她们)创立学说,并不存在从自己所创造的知识、技术中谋取利益或好处的问题。中医产生于岐黄时代,这是古人一代接一代流传下来的,古人的这种说法,在古代纯朴的人群中的流传,应有一定的道理。应当指出,现代科学的文字学考据,是一种有用但又有严重缺陷的方法。因为作为记载知识的载体,文字并不是最早的。因为古代没有文字,实际上,语言作为知识载体,其出现远远早于文字——人们口对口、面对面地传授知识,这种方法比文字早得多。此外,在黄帝时代,知识大大发展,人们是有较为广泛认同的。在这样的时代,出现对医学的探讨,肯定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另外,起码不晚于这个时期,有了五行的观念,而五行观念是中医的核心。

笔者还想指出,我国的前贤在对史实的考证中并不完全依赖科学证据,而是允许合理推断。左丘明是一位很出色的历史学家,他在描述晋灵公谋杀赵盾的一段文字中就有合理的推断:晋灵公很无道,臣子赵盾屡屡进见,晋灵公对此怀恨在心,派武士去杀赵盾,结果发现赵盾一副忧国忧民的面容,武士因而受到感动,觉得不应该杀这样的好官,但不杀吧,回去又没法交差,结果头触槐树而自杀。试问,武士既死,他的想法左丘明如何能知道?可见,在这里,左老先生用了合理的推断:武士为什么会在赵盾家自杀,除了这个想法,没有更合理的解释。可见,我们聪明的古代历史学家在考证历史的时候,从来就不受所谓科学证据的禁锢和局限,而是综合运用包括推断、推理等诸多方法。我们在谈到中医产生的年代时,也只好采用这样的方法。第10难 中医产生于秦代难曰:根据考古学的考证,中医学只不过产生在秦汉时期,因为作为中医核心和基础的是《内经》,而在《内经》的经文中出现过“黔首”一词,黔乃黑色,首乃头。秦代灭掉周朝,周朝自称禀火德,火色红,而灭火者为水,水色黑,秦朝既灭周朝,认为是禀水德,水灭火,水色黑,故秦人尚黑,令老百姓戴黑头巾,故名“黔首”,故“黔首”一词乃秦代所专用,《内经》的“黔首”一词的出现反映出这是秦代的文献,故中医之产生不会早于秦朝。

答曰:笔者曾经说过,根据祖辈流传下来的说法,中医在岐黄时代已经产生了,但溯其更早的源流,中医的产生恐怕是更早的事情。何以言之?因为人类在我们这个大地上产生的年代至少也数以万(可能一百万年以上)计了,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如果说没有医,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某些动物尚会在生病时,吞咽某种草来治病,何况人呢?自从人类以植物为主食以后,中医、中药的产生就具备了充分的基础。所以,历史上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时代,应是中医的出生时代。但比起中药来,笔者认为,人类最早的医疗很可能是按摩。因为抚摸是人的天性(甚至也是许多高级动物的天性),这种亲族之间的抚摸,就会自然而然地、逐渐地发展成为按摩。此外,当人受到扭挫等损伤的时候,也会本能地抚摩痛处,这些抚摩方法,加以提升,就会提升为流传至今的按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的雏形的形成时间与人类诞生的时间是基本同步的,只不过当初的医学相当地幼稚,随着人类文明的增进,这种幼稚的医学逐渐进步,到了文明出现飞跃的时代——譬如炎帝、黄帝时代——医学出现了大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成熟的医学。

那么,在《内经》的经文中出现过“黔首”一词,该怎样理解呢?原来,过去长期的历史中并没有文字,知识的传承只是依赖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技能的传承主要依赖于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演示。后来,有了早期的文字,如甲骨文等,但这类文字也主要地用于占卜、记载重大事件等,在知识的传承上没有起到关键作用,甚至连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谈不到。再后来,随着文明的大发展,在早期文字的基础上,文字进一步改革、规范、进步、普及(比如东周之后的时代,民间办学的兴起就为这种文字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从而发展成为近代文字,文字也因之提升了地位,成为人们之间传授知识、进行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于是,书籍在这个时期大量涌现,人们开始把许多重要的知识写在书上,代代传承。但是,这个时期的书籍以竹片等为主,写成既很不容易,保存也不理想,书的破旧、损伤在所难免,这就客观上要求,经过若干年的时间,书必须重新抄写一遍。在一遍又一遍的抄写过程中发生或多或少的修改是很经常的,至少将过去的旧名词改成新时代的时髦名词就是当然的了。比如上世纪中叶,我们有“干部”一词,现代这个名词就逐渐在淡化,“公务员”等名词或将取而代之。在周代叫作“氓”“万民”的,可能到了秦代就改叫“黔首”了,于是在所传抄的《内经》的经文中也就做了相应的修改。缘于此,就有了“万民”“子民”“黎庶”“众庶”“百姓”“苍生”等等近义名词。不仅如此,在书籍传抄的过程中,加入注文、加入个人的理解等现象也是很多的,古人是不讲著作权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了:不能因为文中有了“黔首”一词,就说它是秦代的科学成就,而恰恰说明它至少在秦代以前。第11难 中医会否消亡,是否会先于西医消亡难曰:世界上有个普遍原理,或曰根本规律,那就是:有盛必有衰,有成必有败,有生必有死。中医是否也会消亡?如果会消亡的话,它先于西医产生,是否会先于西医消亡?

答曰:现在意义上的中医应该会消亡,因为按照现有的科学观点,似乎倾向于人类会消亡,如果人类消亡,中医当然也就会消亡。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类实现了根本变异,如到了其他星球,生活、生存方式发生了迥异于当今人类的根本变化,那么,现在的这种中医可能消亡——很可能是由现在的模式改变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这样一种消亡。当然,与之同时发生这种变异(消亡)的不仅仅是中医,很可能包括多种多样的现代科技、艺术,也包括西医。不过,这是难以预测的事情。在人类还没有发生这种根本变异的时候,中医仍会被使用,仍会造福于人类。

说中医产生早于西医,就会先于西医消亡,这不见得。一个事物是否会被淘汰,这要看它的生存价值如何,要看它还是否适应于当代,如果已经不适应于当代,或生命活力已经丧失,则会被淘汰。反之,如果有生存价值,可以适应当代的需要,就还有生命活力,就不会被淘汰。中医在解决当代的医学难题的时候,常常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有着很高的疗效,不仅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疾病可以医治,而且许多的急症、现代病中医也能根据传统的理论治愈,即使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许多疾病,中医也常能起到出奇的作用。当SARS肆虐的时候,中医能大显身手;当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时候,中医能高效快速的治愈;当现代航天性疾病困扰人们的时候,中医也能一露峥嵘。这样的一种好的医学怎会被淘汰呢?

比较不同生物的寿命,往往不能用同一种时间长度来推断。龟的寿命很长,可达数百岁;蝉的寿命很短,仅限数月之内。百岁的乌龟不能说其老,三月大的知了不能说其幼。若论中医西医的消亡,我们有必要先考虑一下这个道理。

中医之所以是长寿的,这是因为:人类产生或已逾百万年了,中医其实也是一个年轻的医学。传统中医所论述的生理、病理验于临床实际,丝毫不爽,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类生理状态基本上还是中医诞生时期的样子。他们(她们)的生理状态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异,就是说,中医理论远没有过时,这样的一个好的医学,在可见的未来是谈不到淘汰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应该是西医学不断地吸收中医的优秀成果,来发展自己。第12难 中医研究应该剔出哲学内容难曰:中医理论中掺杂了太多的哲学内容,不利于进行科学的研究,今后应剔出其哲学内容,把中医学完全当作具体科学来对待和研究。

答曰:这是典型的阉割中医、夺去中医灵魂的论点,对中医危害极大。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我们要研究某个人,比如要研究皋先生或王先生,不研究他的思想,不研究他的情感,不研究他在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甚至连他的相貌也不去研究,而只是研究他有几斤血液、几斤肌肉、几斤皮肤、几斤骨头,那这种研究的结果将会是什么,能研究出这个人的最重要特点吗?再比方说,在我们的眼前有一部电脑,我们想研究它,最重要的就是看它的功能有哪些,它的操作系统是怎样的,它的程序有哪些,如此等等,这些软件才是电脑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东西。现在有人研究电脑却主张不研究它的软件,只看这台电脑的硬件:机壳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显示器含有哪些元素,机芯是铁的还是铝的……这样的研究会有什么成果出来?

说到把哲学从中医剔出的说法,我想请你首先明白,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中医的特点在哪里?人是由阴和阳两方面结合成的合体物,如果我们把阴看作有形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一部分的话,那么,阳可以理解为无形质、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一部分。用哲学术语说,人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统一体。设想如果一个人成了没有情感、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没有理性的植物人,虽然那些组织、细胞、器官还是原样子,但作为人的价值已经大打折扣,或者可以说他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中医的研究方法乃是从活体生命、从智慧生灵处着眼,所以,才会掺杂了哲学内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说,既研究具体的组织、器官,更特别重视其间的功能、哲理、关系,这才是相对完整的医学。剔出了哲学内容,只研究剩下的一堆骨肉,那不是研究活人,起码不是研究智慧生灵,更谈不到研究中医了,我们的中医学研究决不应该走这样的路子。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对世界理性的看法。哲学涵盖整个宇宙,人体既被涵盖在宇宙之中,想摆脱哲学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个人从生理到病理处处都含有哲学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车是无法剔出“行”的,刀是无法剔出“刃”的,谁想从人体中剔出哲学内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假如你真的剔出了人的哲学内容,那你所研究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没有了完整的医学意义。举例来说,中医的哲学认为,阳在上而热,阴在下而寒。在上的阳必须不断地温煦在下的阴,在下的阴必须不断地滋润在上的阳,如此乃是水火既济,阴阳交泰,身体才会安康。反之,身体就会处于病态,乃至危亡,这就是中医的哲学观。验之临床丝毫不爽:一旦火水未济,阴阳否隔,则会上面上(伤)火,目赤、口疮、舌生溃疡等,下面寒凉,足凉、腿麻、腰痛、脚下无根。根据这种哲学思维治疗这种火水未济、阴阳否隔的病态,中医用热药温在下之阴,譬如用肉桂、附子等,用凉药降在上之阳,譬如用黄连、知母等,则人体有望重新回归水火既济、阴阳交泰的状态,从而恢复健康。中医内诸如此类的哲学道理,言之理明,用之效著,为什么要剔出它呢?

当然,你可能会说,毕竟研究人的血液、骨骼、肌肉也是一种研究吧。但是,我要告诉你,你的研究早已经落后了几百年了,因为人家西医早已经对此了如指掌,不仅有多少血液、多少肌肉、多少骨头,人家可以如数家珍一般清楚地给你说出了(按:实际上,早年的中医对人体的大体解剖也已经是了如指掌),而且连细胞、基因这样微观的东西也研究得非常深入了,还用得着你这个所谓的中医再走一遍人家西医走过的老路,去重新“研究”一番吗?(按:让中医沿着西医几百年前走过的老路,在后面一步一步地重新走一遍,怎能称作中医的科学研究)退一步说,即使在有些地方,人家西医研究得还有所不足,你要和人家竞争一下,也试图搞搞这方面的研究,那岂不是婴儿要和泰森比赛拳击、乌龟要和骏马赛跑,比赛结果未卜可知。此外,退一万步说,即使你这只乌龟还真走运,乘骏马打盹之机,一时跑在了前头——你在人体组织构成这方面的研究还真出了点成果,填补了西医的空白,那是否就是确实有效地提高了中医、发展了中医呢?没有,你其实只是帮助发展了西医。如果你打着中医研究的“羊头”,实质上是卖的西医研究的“狗肉”,那么这种研究应该名副其实地称作西医研究,应该理直气壮地到西医那里去领取科研奖赏。不过,请别再打研究中医的招牌。如果你主张让所有的中医界人士都像你这么做,其结果只能是误导中医科研,毁了中医。第13难 “引经据典”会遏制中医理论的突破难曰:引经据典,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方式,也是长期以来中医研究的主要模式。但现代社会,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各个学科的研究突飞猛进,而中医研究仍以“引经据典”为基本模式,仍在千秋不变的“阴阳五行圈”中循环往复,游离于科技大潮之外,如此怎能使中医理论有所进步呢?

答曰:在中医的研究中,逾千年来确实常常出现“引经据典”的现象。那我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逾千年来的中医大家常会如此行事,是长期以来的这些中医哲人们都愚钝、冥顽,不知道另有捷径可一步登天,唯独你聪明伶俐,找到了发展中医的妙法——撇开经典,可一蹴而就吗?

告诉你吧,无论在哪一个门类的科学中,还是哪一项事业中,若想获得突破,先得熟悉已有的东西,先得把握它的合理“内核”和它的本源精粹。如果不是对戏剧的要妙熟稔于心,梅兰芳也不会成为一代京剧大师;如果不是对物理学经典了如指掌,爱因斯坦也不会有那样大的成就;如果不是对《素问》《九卷》《胎胪药录》等经典进行过深入研究,张仲景也不会创造出《伤寒杂病论》那样的经典大作。中医理论的突破,离开了经典,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能是枯竭死亡,还侈谈什么“创新”?离开了对中医经典的踏踏实实的学习,却想创新中医,这只能是“空中楼阁”般的臆想。

何谓“经”?经者,常也,规范也,原则也。何谓“典”?典者,常也,常道也,常法也,典范也。经典是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纲领性的著作,是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经常性的真理,是前人研究的结晶。我们在中医的医疗实践中为什么能成功,乃是因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前哲所定的原则、所示的规矩,进行了发挥性、创造性地应用,从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这一成功又验证、揭示了中医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人类认识模式。最初的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正是因为有这样很好的基础,才会产生像《内经》这样的经典理论;我们以《内经》这样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实践,正是找到了认识论的正确途径,同时也是一种捷径。这不正是一种很聪明的科研方法吗!所以,从其实质来看,不是我们非要引经据典,而是经典本身是我们中医的向导和圭臬,她无时无刻不在指导着我们的中医。

至于说“现代社会,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则需要加以分析。首先,中医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排斥过对自己有用的“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但关键的问题是:是否中医自身可用。如果这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合于中医的体系,那它就不是中医的“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而只是其他学科的“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虎的肥健靠吃肉,羊的肥健靠吃草,倘若以为肉的营养高于草,就认为养羊也必须效法老虎改吃草为吃肉,则对羊不仅无益,还可能有害。谁说中医的“从经典出发,经过临床实践发现新理论、新治法、治愈现代病和疑难病”的研究方法就不“先进”呢?

其次,抱怨当今的中医“仍在千秋不变的‘五行圈’中循环往复,游离于科技大潮之外”,这其实是对事实的不顾,对中医的不懂。这个“千秋不变的五行圈”既不是中医自己造作的,也不是强拉硬扯要来的,而是大自然赋予人的天然属性,这种属性如同鸟之翅、鱼之鳞,亘古如此,基本不变。若要研究中医就无法舍弃它,如果舍弃了它,就不能正确地研究中医,就无法充分地、正确地研究人。五行确是一个“圈”,从“木”开始,依次生“火”、生“土”、生“金”、生“水”,再生“木”……循环无端。人们无法脱离这个“圈”。君不知,五行是天道,天道也是如此:从“春”开始,依次到“夏”、到“长夏”、到“秋”、到“冬”,再到“春”……循环无端。君不知,五行是“人道”,人道也是如此:从“少年”(春)开始,依次到“青年”(夏)、到“壮年”(长夏)、到“老年”(秋)、到“垂暮”(冬);下一辈人又开始“少年”、到“青年”……循环无端。你抱怨当今的中医“仍在千秋不变的五行圈中循环往复”,这没有意义,也没有办法,因为只要你还是个人,就依然在这个“五行圈”中循环往复。正因为人是根据这个五行之法则而生,所以疾病才会因这种五行的乖变而发生,中医也才能够根据这个五行变化来诊断和治疗人们(包括你)的疾病。不过我想告诉你:这种“五行圈”中的循环往复,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是没有意义。根据这个“五行圈”,周朝的人们治疗周朝时的疾病,唐朝的人们治疗唐朝的疾病,今天的人们照例可以治疗现代的病。譬如本人所写的《痰证论》(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就是论述根据这个“五行圈”治疗当今的多种流行病,并取得了成功。从这点来看,循中医“五行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又何尝不是先进的研究呢?遗憾的是,当今不少挂着中医招牌的所谓专家,不能巧妙地运用这个“五行圈”。更可悲的是,有些所谓的中医专家,搞了大半生“中医”,竟然不懂“五行圈”,怀疑“五行圈”。

需要指出的是,某些人眼里的“中医理论有所进步”其实是指中医以西医为范式,也沿着“组织—细胞—分子”的轨迹一步步微观下去,进而让中医抛弃哲理性的思考方式,抛弃抽象的内容而唯形质化,这正是当年臭名昭著的余云岫“塞中医之源,堕中医之首”的主张。如此下去,只能是中医“失魂”而逐渐走向消亡,哪里有进步可言?请问:沿着西医走过的路,再从头开始,或跟在西医的屁股后面一步步地蹒跚,这难道能叫“中医理论有所进步”?基础理论篇第14难 中医没有大量使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具,是落后的,可能被淘汰难曰:请问先生,当今科学技术发展飞速,网络、电脑、登月等这种古人神话般的事情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科学技术既然长足进步,中医却没有紧紧跟上这步伐——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眼、手、心识等明显地延伸,这是否意味着中医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的进步,因而面临淘汰的危局?

答曰:你说的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我看到了。但我想你大概也看到了,中医在许许多多的人的心目中有着一席之地,甚至还可以说,现在的中医还显得很火,这种“没有跟上科学技术进步”的古老医学为什么没有被人们遗弃呢?因为她能解决许多现代科学(包括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只看到了这种现象,但对内中的原因或未深究。事实是,当今科学技术确实长足进步了,科学技术甚至解决了人们上天奔月的问题。不过,人类机体、机能的进化并没有与科技进步实现同步进步(进化),譬如说,科技使人们飞上了天,但人并没有在身上长出翅膀。也就是说,人类的机体、机能等还是与中医诞生的时代在同一阶段、同一水平上,所以她就产生了如下的神奇:中医的手段看起来并不先进,甚至有的还有点“老掉牙”的意味,但这种貌似古老的方法却一次又一次地解决了当代先进的科技所无法解决的人类自身的疾苦。如果我们探析个中奥妙,那便是:中医的“落后”方法其实与人类的机体、机能的进化基本同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中医并没有落后,中医还是很年轻的,很富有生命活力,她不会被淘汰。

此外,我想说的是,中医并没有故意排斥当代的科学技术。对于当今的科技,只要能拿来为我所用,我们一概笑纳。譬如在骨科方面,我们也可以借助X线来诊断骨折。但是,我们在接受现代科技方面,还是应该做到不但能拿得过来,还能消化得好。譬如人吃牛肉,要长出人肉,不能变身成牛。第15难 因为没有微观水平的科技作支撑,中医不懂无菌技术难曰:许多人认为:中医产生的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低级,没有显微镜等,所以不知道病菌、病毒,不知道无菌技术,先生以为然否?

答曰:此说法有问题。杆秤所以量轻重,尺子所以测长短,责备尺子不量轻重,埋怨杆秤不测长短,无理也。中医论病因不重具体的外界实物而最重视人体内的状况,在外界,亦看重外在的气候、环境等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故中医注重观察气候的寒热温凉等异常,不重视这种异常所衍生出来的产物,病菌、病毒等就是这种产物。聪明的古人早就知道物体是无限可分的。《庄子·天下》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的木棍,每天截取一半,如此下去,即使经历很久的年代也是没完没了的事情)。所以,聪明的古人了解物体,没在无穷无尽的分解上去钻牛角,而是用高明的推理,以大知小,以著知微,一理而贯通大小,一道而彻达微著,与其说技术手段的限制而不知细菌、病毒,毋宁说从其易而解决难题,从其简而处理繁事,这本是一种聪明的选择。至于无菌技术,古人不这样说,但知道应顺从人体的正常状态:人体内当有浊的地方,如大肠内,就应适当有浊(如大肠杆菌);,人体内当保持清的地方,如皮肉中,就应当洁(如无菌)。故《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对手术就有“煎水洗,快刀割”“不可见风着水”等,其实就是无菌观念。至于有些时候如手足等并不强求无菌,而是要保持其原生态。现在看来,这正是从实际出发的高明观点。2006年末广州日报曾报道,美国科学家马丁·布雷塞教授研究指出:人的皮肤是细菌的乐园,“常住居民”和“过客”(按:两者均指细菌)共达250种;分四类,葡萄状球菌、链球菌、丙酸菌、棒状杆菌;每个人有3/4的菌异于他人。该教授说“如果没有一些有益的细菌,人体机能就不能维持。确切地说,我们体内的细菌实际上是身体的一部分。它们已经在动物体内生存了10亿年。在我们看来,许多细菌实际上在对我们的皮肤起着保护作用。这就是我主张适度洗澡,不主张过于频繁地洗澡的原因,因为我们会将一些有益的保护层洗掉了。”反观现在我们的许多地方、许多医生都在滥用抗菌素,追求不必要的所谓“无菌”,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人多明智,竟令今人所不及。第16难 中医的六淫学说没有病菌学说客观、实在难曰:西医发病注重病菌。这些病菌,观察之清晰可见,试验之毫厘不爽,病因实实在在,凿凿可信。而中医发病不讲病菌,动辄言六淫。中医的六淫病因与病菌学说相比,显得粗糙而不客观,虚无而不实在。

答曰:西医从物质实体出发,运用的是分析—还原的方法,它看重的是客观实体物质,故对病因特别注重病菌、病毒等,这是西医的方法学,我们承认这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手段。但中医与此不同,她从世界的整体联系出发,运用的是综合求理的黑箱方法,它看重的是功能、信息、联系,故不注重致病、发病的实物,而是注重引发这种实体、实物发生病变的原因或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医的六淫学说更接近致病的本原,而西医所说的病菌、病毒,其实只是在六淫的特定环境中生成的第N级的受影响者(或称受害者),而不是初级的发病本原。如果没有这样的六淫肆虐,这种细菌就很可能不是病菌(不使人得病的菌),而是正常细菌。据此我们可以打个比方:病菌、病毒只是病因的孙子,而六淫才是病因的爷爷。所以,这种六淫的发病论,比西医的病菌病毒学说更直接、更本原,对发病认识得更深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