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智谋全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4:00:36

点击下载

作者:万智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智谋全解

中华智谋全解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华智谋全解/万智主编.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

ISBN 978-7-5021-5894-1

Ⅰ.中…

Ⅱ.万…

Ⅲ.谋略–中国–通俗读物

Ⅳ.C93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159680号让历史给我们一个制高点!出版发行: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2区1号 100011)网址:www.petropub.com.cn联系电话:(010) 64523558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印  刷:北京晨旭印刷厂2007年1月第1版 2007年1月第1次印刷740×1060毫米 开本:1/16 印张:20.25字数:600千字定  价:29.80元(如出现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发行部负责调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编委会名单主编:万智编委:张勇 张科 苏云标 孙永盛 魏艳珍 刘美春 刘雪芹 徐登霞 陈海燕 张红霞 冀春香 田春旭 马力 陈洪 张珍 王旭 刘天 张云红 刘天国 赵霞 王国治 王新力 朱艳 陈鸿 夏坤 赵照 李红 瑛子 梅婷 丰月PREFACE 前言

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繁衍,需要妥善处理两类关系:一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类是人与人的关系。数千年来,人类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创造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探索人与人的关系中不断丰富着形式多样的智谋文化。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处理这两类关系上的不同偏好和所投入精力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走向。

凝视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这块我们祖先称之为“天下”、“海内”的地方,北阻大漠雪原、西尽冰川险峰、东隔汪洋大海、南绝崇山峻岭,在交通手段非常有限的古代,这是一个与外部世界非常隔绝的独特地理单元。中华民族的主体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秉性,使我们的祖先普遍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认为天道有常,非人力所能改变,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通过自我调整以顺应上天的变化,由此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因而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迟迟迈不开深入探索的步伐。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一方面,主观上农业生产所养成的安土重迁意识和相对隔绝的客观地理环境,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体长期固守在生我养我的父母之邦;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人口数量长期占据着世界,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庞大人口数量和有限自然资源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人们对稀缺资源反复角逐所形成的历史发展脉络,使我们的祖先分外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由此形成了高度发达的智谋文化,国人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其真实写照。较之由于航海经商的生产方式而将主要精力投入人与自然关系探索的西方来说,中华民族在古代创造的智谋文化无疑要技高一筹。

相对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言,人类思想意识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则要缓慢得多。祖先们从自身生存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智谋,其精髓不仅适用于他们当时的那个时代,很多对于我们今天也具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乃至实用价值。中国古代智谋文化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宝库,对于我们而言,如何运用充沛的现代意识来审视传统的智谋文化,如何真正做到从传统的智谋宝库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价值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相对于古人所面临的竞争来说,当今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谁能将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智谋文化在实践中运用得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谁就能成为时代的宠儿,成为竞争大潮中的胜利者!

本书本着实用的目的,从运用智谋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一独特视角入手,精心选择了让无数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及企业家玩味无穷、思绪万千的二百多个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分驭下、奉上、对敌、交际四篇,从驾驭属下、侍奉上司、打击敌人、交际应酬四个基本方面,详细地对我们祖先的智谋文化进行介绍和解读,力图破解中华文化宝库中这一始终被历代高人所用而不言、秘而不宣的智慧。旨在让读者不仅能徜徉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智谋故事中,而且还能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富有智慧的决断。本书希望不仅能成为读者增长智谋的参考书,更能成为读者在实践中运用智谋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书。驭下篇一树立威信子牙杀隐立威信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西周初年,姜尚因辅佐周朝灭商有功,周武王把他分封到山东建立齐国。姜尚听说齐国有个叫华士的贤人隐居山野之中,人们都交口称赞他的品德和才能。齐国初建,正是用人之际,姜尚立即派人请华士出山,帮助自己治理国家。谁知华士对当官毫无兴趣,只想过闲云野鹤般的日子。姜尚不死心,认为大概是自己的态度不够真诚,所以华士不肯应招。于是又派人以更加恭敬的态度前去礼聘华士出山,没想到前后去了三次,华士居然都不理不睬,还公然对使者宣称,自己不愿做天子的臣子,不愿做诸侯的朋友。

刚刚离开京师到自己封地上就国的姜尚闻之大怒,当即派兵前往斩杀华士。执掌周朝朝政的周公听说了这件事,不无惋惜地问道:“华士是齐国的品行高洁之士,在民间有很高的威望,对待这样的人应该以宽容为怀。华士不肯出山就算了,干吗要把他杀了呢?”姜尚解释说:“正因为华士在齐国民间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听任他带头不做天子的臣子,不做诸侯的朋友,那我在齐国还能得到臣子和朋友吗?我三次派人征召他,可谓仁至义尽,他竟敢不来,他就是以下犯上的人。我刚刚就封齐国,在百姓中还缺乏威望,如果对华士不服从官府征用一事予以宽容的话,齐国百姓就更加难以听从我的号令了。不杀华士不足以立威,我也是迫不得已才这么做呀。”华士被诛杀后,齐国朝野震动,姜尚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在姜尚的治理下,百姓辛勤劳作、士兵刻苦训练,国力大增,齐国很快跃升为诸侯中的强国。解读:姜尚新就封齐国,就斩杀不服征用的华士,这是在百姓中树立威望的最便捷手段。对待华士这样恃才自傲的知名人物,怀柔手段只能施之于统治稳固之后。华士稀里糊涂地丢掉脑袋,只能怨自己看不清形势,成了姜尚在齐国立威的最好祭品。新上任的领导者树立自己的威信,一定要捡影响大的反对者开刀,那种杀鸡给猴看的做法只能让下属认为你软弱可欺。商鞅千金买诚信

战国前期,僻处西陲的秦国远较地处中原的六个诸侯国落后。与其相邻的魏国崛起成为新兴强国后,屡次出兵攻打秦国,夺占了秦国河西地区的大片土地。为了改变落后挨打的处境,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发愤图强。他发布了一道招纳人才的告示,宣布不论是秦国人或者是其他诸侯国人,只要有真才实学,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一律予以重用。

秦孝公的招贤榜发布后,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前来秦国效力。商鞅出身卫国贵族,原来在魏国做小官,他听说秦国广纳人才的消息后,就立即投奔秦国,并得到秦孝公的召见。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只有变法维新,才能民富国强。要使百姓富足,应当以农业为国家的根本,动员一切力量扶持农业生产。要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还必须对战场上杀敌立功的将士予以重奖。”秦孝公完全赞同商鞅的主张,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大计。

商鞅接受委任后,知道自己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在秦国官民中缺乏必要的威信,这是推行变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都城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在城门上张贴告示: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人,赏黄金十两。不一会,南门口就聚集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有的说:“这根木头连小孩子都扛得动,搬到北门哪里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八成是左庶长拿我们寻开心吧。”大伙儿七嘴八舌地议论半天,就是没有一个人走上前去扛木头。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下令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没成想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原本对要不要去扛木头有些迟疑的人,这时反而拿定主意坚决不去了。在大伙议论纷纷之际,一个傻头傻脑的半大小子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嘟囔着说:“这些人怎么这么傻呀,随便动动手,就能挣这么多的钱,这样的好机会上哪找去?怎么都站在这光说不练啊!让我来试试。”他走到南门口,真的扛起木头就走,一直搬到北门才放下。商鞅高兴地对扛木头的人说:“你真是个良民,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我的命令。”当即下令赏给他五十两黄金。看着傻小子手捧着黄澄澄的金子眉开眼笑的样子,围观的人们瞠目结舌,连肠子都快悔青了。

这件事很快传扬出去,一下子轰动了整个秦国。老百姓交口称赞道:“左庶长令出如山,一言九鼎,真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商鞅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 56年)向全国颁布了变法维新的法令:规定以打仗立功作为授予官职和爵位的标准,贵族没有军功一律不授予爵位;百姓多生产粮食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一并罚做官府奴婢。新法令颁布后,一些在变法中利益受损的贵族纷纷反对新法。为了考验商鞅推行新法的魄力,在守旧贵族的唆使下,有一次秦国的太子故意触犯新法令。商鞅对秦孝公说:“推行变法贵在赏罚分明。要是贵族官吏不能带头守法,百姓们就不信任朝廷的法令了。太子犯法,是他的老师教导无方所致,应该对其老师予以处罚。”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意见,重重责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虚和公孙贾,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被在脸上刺字。这样一来,守旧贵族们再也不敢公开站出来反对新法了。

新法令推行后,秦国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不久,秦国派兵进攻魏国,接连获胜,连魏国的都城安邑也被秦军攻了下来。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商鞅再接再厉推行了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鼓励开垦荒地;在地方设置县制,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加强中央集权;迁都咸阳,向东扩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增强,为后来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读: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商鞅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了不同的方法:通过重奖扛木头的人,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使其心悦诚服,是领导者在低层树立权威的捷径;通过惩罚太子的老师,在贵族心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对其施之以威,使其担心失去已经获得的诸多好处,是领导者在高层树立权威的捷径。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中期,诸侯各国相互攻伐,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都意图吞并他国,由自己一统天下。赵国定都邯郸,疆域四周被齐、中山、燕、秦、韩、魏等强国和林胡、楼烦、东胡等骁勇善战的游牧部落团团围住。人称“四战之国”,形势异常险恶。赵武灵王即位初期,秦、魏两国相继出兵打败赵国,赵国不得不割地求和。林胡、楼烦也趁火打劫,连年侵扰赵国。

面对国家危亡的严峻形势,赵武灵王不甘坐以待毙,一天,他召集心腹大臣共商强国之策。赵武灵王首先感慨地说:“寡人即位以来,相邻各国相继入侵,我军屡战屡败,再不思振作,恐怕亡国之期不远了。”大臣楼缓说:“要强国必须先强兵。西北方向的胡人依仗其骑兵优势屡屡侵扰我国,而我军全靠步兵和马拉战车与之对阵。笨重的战车只适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行动不便,无力与机动灵活的胡人骑兵相抗衡;众多的步兵也无法对抗奔驰迅猛的胡人骑兵的冲击。我们只有学习胡人用兵的长处,建立自己的骑兵以对抗胡人的骑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赵武灵王兴奋地说:“对呀,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是增强我们赵国军事力量的惟一出路。可要骑马射箭,必须像胡人那样短衣窄袖,脚穿皮靴才行。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袖,干活打仗,都不方便,必须加以变革。”停了一会,赵武灵王不无忧虑地说:“寡人有心仿照胡人的风俗,大力推行胡服骑射来改革我们赵国的风俗,可是又担心国人反对,这如何是好呢?”大臣肥义说:“自古干大事不拘小节,既然推行胡服骑射对国家有利,大王又何必怕别人说长道短呢!”赵武灵王听了非常欣慰地说:“功过自在人心,我看反对胡服骑射的都是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明白事理的人都会赞成的。”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出人意料地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接见群臣。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当场宣布了胡服骑射的决定,要求全体赵国人都改穿胡服。许多大臣一时难以接受,认为丢弃祖宗流传下来的衣冠,实在是件丢睑的事。赵武灵王有个叔父公子成,是赵国一位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要求大家改穿胡服,干脆装病不上朝,进行消极抵抗。赵武灵王知道,不攻克公子成这个守旧的顽固堡垒,胡服骑射的命令是难以推行下去的。想到此,赵武灵王就亲自到公子成家登门拜访,对公子成语重心长地说:“抛弃祖宗衣冠,改穿粗陋无文的胡人衣服,寡人同叔父一样,内心也一百个不愿意。可我们赵国屡战屡败,现在连祖宗留下来的基业都快保不住了。一想起大片国土沦丧敌手,国人无不痛心疾首。不实行胡服骑射,就无以富国强兵。在保住祖宗基业与保住祖宗衣冠二者无法两全的困境中,叔父认为该当作何抉择?”公子成被赵武灵王的肺腑之言所感动,声泪俱下地说:“老臣糊涂之至,竟如此短见。从今往后当追随大王左右,尽力说服国人,共同推行胡服骑射的强国之策。”赵武灵王大喜,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大臣们见连德高望重的赵武灵王叔父都改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也只好跟着改了。

在赵国君臣以身作则的带动下,没过多久,全体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改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始觉得有些不习惯,后来穿得日子久了,发觉穿了胡服,实在方便很多。赵武灵王接着又号召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赵国就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临近的中山国,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的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征服了,还扩大了好多土地,赵国一跃成为战国中期唯一能与强秦相抗衡的东方强国。解读:两害相全取其轻,两利相全取其重。面对保住祖宗基业与保住祖宗衣冠二者不能两全的困境,赵武灵王毅然抛弃了长袍大袖的祖宗衣冠,大力推行胡服骑射,并通过攻克公子成这一顽固堡垒,成功地化解了守旧派的消极抵抗。打蛇要打七寸,领导者要从整体上瓦解下属中反对势力对自己的抵制,从感化反对势力中的德高望重之人入手,往往能收到势如破竹的效果。不韦一字赏千金

吕不韦,原是战国末年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秦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庄襄王刚当政三年,就暴病身亡。他年仅十三岁的儿子嬴政继位,遵照太皇太后及太后的训示,仿照齐桓公尊管仲的先例,尊称相国吕不韦为仲父,国事均交付吕不韦裁决。吕不韦一向以世人所鄙视的商人出身为耻,如今出人头地,成为万人景仰的秦国实际统治者,总算是得偿平生所愿。

但是没过多久,志得意满的吕不韦发现,世人所真心佩服的,依然是出身贵胄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战国四公子,他们广招门客,守望相助,盛名远播于天下。吕不韦是个极好场面虚名的人,身为诸侯国中第一强国的当朝相国,拥有常人所难以企及的权势,一声令下,天下为之震动,在名声上岂能久居人下。但采用什么办法才能在名声上压倒四公子呢?吕不韦几经考虑,发觉自己虽然已经权倾天下,但出身商人而少墨无文的短处依然为世人所诟病。如果能招纳饱学之士著书立说,并以他吕不韦的名义布行天下,看世人谁还敢小瞧自己的学问。主意已定,吕不韦立刻仿照四公子的样子,以极其优厚的待遇大量招纳门客,短短的时间内,就召集了三千名博学之士。吕不韦授意这些门客“上观《尚书》,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兼儒墨”,“合名法”而撰成一部巨著,题名为《吕氏春秋》,算是他吕不韦个人的著作。《吕氏春秋》完书后,为了向世人表明它的权威性,吕不韦命人把书悬挂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城门上,还发布告示,说谁能对这部书提出意见,不论添个字或者删个字,就赏金千两。

世上哪有不能增损一字的著作?尽管来看这部书的人很多,但人们一来畏惧吕不韦的权势,二来不知他的悬赏是真是假,怕千金未得就一命呜呼,因而始终没有人敢生妄想去发那笔横财。《吕氏春秋》赏金千两而无人能改一字,消息传遍诸侯各国,吕不韦终于声名鹊起,闻名天下。解读:吕不韦真可谓知耻而后勇的典型,从世人所鄙视的商人费尽心机跃升为权倾天下的相国,又雇人为自己著书扬名,开“仕而优则学”的先河。沐猴而冠者怕别人说自己粗鄙,雇人写书、花钱买文凭,千方百计把自己打扮成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虽说有失厚道,但总算知道自己的缺陷所在而着意加以弥补,也算是有自知之明的一种畸形表现。《吕氏春秋》流传千古,吕不韦也算是为文化事业做了件好事。“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富贵而好名,多少也对社会有些益处。龟绢狐叫陈胜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根据朝廷征募戌卒守边的命令,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委派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应征戌卒赶赴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戍边。负责押送的军官从戌卒当中挑选了两个机灵能干的人当屯长,协助他们管理其他戌卒。这两个人一个叫陈胜,是个给人当长工的;一个叫吴广,是个贫苦农民。为了按规定期限到达渔阳,戌卒们昼夜兼程往北赶路。当他们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的时候,正遇上天降暴雨,道路被水淹没,无法通行。戌卒们不得已只好在当地停留下来,准备天一放晴就立刻上路。谁知一连数天都是大雨连绵,一行人眼看着无法按期赶到渔阳了。秦朝法令异常严酷,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戌卒,一律处斩。大伙看着雨下个不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陈胜悄悄问吴广:“这儿离渔阳还有数千里路之遥,现在再怎么赶路也无法在指定期限内到达戌所了,我们还有必要白白地前去送死吗?”吴广说:“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不如咱俩开小差逃跑吧。”陈胜断然说:“开小差被抓回来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前去送死强,说不定还能杀出一条活路来。老百姓对秦朝的暴政早就苦不堪言了,只要我们揭竿而起,天下人一定会起来响应我们的。”吴广欣然说道:“只要你领头,我就号召大家跟着干。”陈胜考虑到自己地位低下不足以服众,就和吴广商量,想出了一条增强号召力的计策来。俩人找来一块白绢,用朱砂写上“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白绢偷偷塞进一条戌卒们买回来的鱼的肚子里。做饭时,戌卒们剖开鱼肚,发现白绢上的字,感到大为惊奇。趁夜深人静之时,吴广又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装狐狸叫,戌卒们隐隐约约听到从破庙里传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叫声,人人又惊又怕。第二天,戌卒们见到陈胜,都在背后指指点点。大伙偷偷地议论着这件奇怪的事,他们断定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上天派他来领导大伙的,都更加尊敬陈胜了。

陈胜、吴广见人心已经归向自己,就开始寻找起义的时机。有一天,吴广见押送他们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就故意跑去激怒那俩人道:“我们反正已经误了行程,就是到了渔阳也是死路一条,不如就地解散,让大伙各谋生路去吧。”两个军官闻言果然大怒,一个抄起军棍就要责打吴广,一个拔出佩剑来进行威吓。吴广趁其不备,一把夺过剑来,杀死一个军官。陈胜也赶上前去,把另一个军官杀了。俩人随后把戌卒们召集到一起,陈胜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已经误了戍边的日期,反正是活不成了。男子汉大丈夫,就是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与其任人宰割,不如和官府拼个你死我活。王侯将相,难道真是命里注定的吗!”大伙儿齐声高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我们誓死听从您的号令!”于是戌卒们公推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大伙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翻暴秦。在陈胜、吴广的率领下,九百戌卒很快就攻占了大泽乡。附近的农民听到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都纷纷前来投军。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接着又乘胜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陈胜召集陈县父老议事。大家说:“将军替天行道,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立国称王。此间为旧时楚国属地,以楚为国号,必然万民响应。”陈胜于是建国号为“张楚”,接受众人的拥戴称王,由此点燃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天怒火。解读:在发动起义前,陈胜、吴广在鱼腹中放置带字的白绢,在破庙中装狐狸叫,都是假借天意使戌卒畏服的举措。陈胜是否真是受天命的人,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必须要让天下人相信他真是那受天命之人。一个人要在组织中获得权威,武力决定、假托天意、上级任命、选举产生诸种方法都可选用。关键是要通过权力获取的方式,在身份上与组织里的其他人拉开距离,使其不能与之攀比,从而不敢产生觊觎权力的野心。指鹿为马辩顺逆

赵高是战国末年赵国王室的远亲。秦始皇灭亡赵国统一天下后,赵高被抄没入宫,阉割后当了一名宦官。秦始皇为了以高压手段控制六国民众,让人们以官吏为师,专尚法律。赵高是个精明人,能将法律条文倒背如流,深得秦始皇欢心,因此被提拔为中书令,负责掌管皇帝出行和印玺事务,成为最有权势的宦官。秦始皇死后,赵高通过扶植秦二世胡亥即位,一手把持了国家大权。

赵高虽然大权在握,对群臣颐指气使,可他总担心有朝一日秦二世明白过来,亲自执政,自己又会大权旁落。于是就挖空心思成天逗秦二世寻欢作乐,使其没有心思过问朝政。有一天,秦二世对赵高感叹道:“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如果不抓紧时间纵情享乐,岂不是枉自为君?”赵高马上应合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四海之内的人力物产,都为陛下一人而设。陛下正该纵情享乐,方不负上天眷顾之美意。”秦二世不无忧愁地说:“可朕总揽朝纲,每天在朕案头上等待处理的奏折总是堆积如山,真是不胜其烦啊。”赵高别有用心地说:“朝廷设立百官有司,是专为陛下分忧解愁的。倘若每日都得陛下亲自操劳国事,要那些文武百官何用?”秦二世见赵高如此善解人意,对他更加信任了,于是便把批阅奏折的事全权交由赵高办理,自己专心玩乐去了。

为了把秦二世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赵高决定采取进一步措施把秦二世和群臣彻底隔离开来,他引诱秦二世说:“皇帝之所以贵为九五之尊,就在于深居宫禁,高高在上,让人可望不可近。从前始皇帝在位日久,群臣无不敬畏,所以即使每天与大臣见面,他们也不敢胡作非为,妄进邪说。现在陛下年纪尚轻,又刚刚即位,对政事未必样样精通。如果在朝堂上现场处理国事,万一举措失当,岂不有损陛下的圣德?”秦二世正为每天都要召见群臣的苦差事而烦恼,赵高所言正中下怀,于是下令从即日起,不再临朝和臣下见面,从此深居后宫纵情声色,国家大事全都交由赵高处理。

公元前208年八月,赵高诬陷丞相李斯,将其迫害致死。李斯死后,赵高升任丞相,他利用职权大肆诛除异己,群臣对赵高的胡作非为噤若寒蝉。有一天,宫中举行盛大朝会,久已不露面的秦二世破天荒地出来接见群臣。早就想找机会验证一下群臣是否真心对自己俯首听命的赵高,这时忽然灵机一动,赶紧命人把一头鹿牵入宫中献给秦二世说:“我新近得到了一匹好马,不敢自专,特来献予陛下。”秦二世定睛一看,大声笑道:“丞相莫非是老眼昏花了,这分明是一头鹿嘛,怎么会是马呢?”赵高仍然坚持说这的的确确是马。秦二世不信,就问在场的大臣。大臣们都不敢作声,在秦二世的一再追问下,只有少数几个人据实说是鹿,但更多的人为了奉承赵高而说是马。秦二世闻言,心中暗自吃惊,以为是自己成天在宫中花天酒地,被酒色淘空了身体,以致精神恍惚,连鹿和马都分辨不出,因此对赵高指鹿为马的把戏一笑置之,未予深究。可赵高却不肯善罢甘休,没过不久,就寻找借口把不肯顺从自己意思而据实回答是鹿的大臣全部处死。从此,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朝政皆惟赵高之命是从。解读:赵高通过引诱秦二世沉湎酒色,隔离其与群臣的联系,以天子代理人的身份得以把持朝政。指鹿为马的闹剧更是用心险恶,在谈笑声中,使多次逃脱赵高迫害,但对其仍然口服心不服的明白事理之人不经意间露出了痕迹。领导者往往喜欢盲目效忠自己的人,但必须清楚的是,盲目效忠自己的人大多不是明白事理的能干事之人。领导者对盲目效忠自己的人和明白事理的人必须兼收并蓄,一方面要用明白事理的人来为其办事,另一方面又要用盲目效忠自己的人来监督办事的人。指鹿为马这种明显违背常情的方法,用以树立权威、辨别盲目效忠自己的人时效果确实立竿见影。赵高的错误在于玩过了火,当满朝都是惟其命是从的人时,明白事理的人在朝堂上就没有了立足之地,而没有了明事理的人为其效力时,赵高把持朝政的好日子就快走到尽头了。刘秀用诤臣立威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未登基称帝前,担任大司马要职,他属下有个伺候其生活起居的仆人在集市上犯了法,军中主管集市贸易的官员祭遵按规定将其处斩。刘秀闻之大怒道:“打狗也得看主人呀。祭遵随意就将我的身边人处死,这岂不是在藐视我的权威!这还了得,传令下去,把祭遵给我抓起来。”主簿陈副劝告道:“大司马您刚受命接掌三军,让军队号令整齐、纪律严明难道不是您的心愿吗?祭遵严格按照您颁布的法令办事,执法如山,即使是您身边人犯法也绝不姑息。他这样做,正是为了使军令畅行无阻,而只有军令畅行无阻,大司马您才有尊严。为什么要怪罪他呢?”刘秀听后,转怒为喜,反而任命祭遵为刺奸将军,专门负责监督奸猾犯法的人。刘秀还对诸位将领说:“你们应当提防祭遵,我的身边人犯了法尚且被他杀掉,你们之中要是有人犯了法,他肯定是不会徇私情的。”

刘秀在镇压了绿林、赤眉两支最大的农民起义军之后,接着又消灭陇右和蜀地的两个割据政权,于是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知道,打天下要依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依靠法令。可是一些皇亲国戚却骄横不法,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一次,刘秀的大姐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洛阳令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有一天,湖阳公主坐车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消息,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不顾公主的百般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处决。湖阳公主恼羞成怒,立刻赶到宫里向刘秀哭诉。

为了给姐姐出气,刘秀立刻派人召董宣进宫,当着湖阳公主的面,吩咐侍卫责打董宣。董宣悲愤地说:“陛下乃中兴之主,历经千辛万苦方才重新恢复大汉江山。须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现在公主的恶奴无视陛下颁布的法令,竟然仗势行凶杀人。如此恶奴如果不加严惩,试问朝廷法令尊严何在?我身为洛阳令,依法惩凶是我的职责所在。现在陛下竟然因此而责罚我,如此下去,国家还有什么希望。”话音刚落,董宣一头向柱子上撞去,刘秀连忙吩咐侍卫把他拉住,可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了。

刘秀知道董宣说得有理,但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便要董宣给公主磕头赔礼。谁知董宣脾气倔强,竟然不知通融,断然拒绝。刘秀只得传令侍卫把董宣的脑袋往地下按,可是董宣双手使劲撑住地,昂着脖子,就是不让把他的头按下去。侍卫知道刘秀并不是真心想治董宣的罪,可又得给湖阳公主找个台阶下,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于是就大声说:“启奏陛下,董宣的脖子太硬,按不下去。”刘秀暗自好笑,于是传令把这个硬脖子的董宣撵出宫去。

湖阳公主见刘秀放了董宣,很不高兴,她质问刘秀:“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被官府通缉的要犯。怎么现在做了皇帝,胆子反而比以前小了,连一个小小的洛阳令也奈何不了。”刘秀正色说:“正因为朕现在君临天下,一言一行,皆为天下观瞻所系,不能再像以前做平民时那样为所欲为了。”事后,刘秀不但没有责怪董宣,还赏给他三十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皇亲国戚们听说了这件事,知道不能再继续依仗与皇帝的老关系而任意胡作非为了,只得收起往日的嚣张气焰,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做人。解读:东汉光武帝刘秀起自民间,其下属大多是以前与其平起平坐的同僚和亲戚,刘秀想在他们面前摆出上司的威严,心理上多少有些磨不开。这时利用一些铁面无私的诤臣出面来执行自己的法令,惹出事端后自己再居中加以调和,这样做,其实是在间接提醒自己从前的故人,双方地位目前已经尊卑有别,大伙别在沉溺于与自己亲密无间的过去了。平步青云的领导者,最感头痛的就是在原来知根知底的同僚和亲友面前不易树立权威,这时不妨起用一些做事认死理、同自己过去又没有什么瓜葛的下属来替自己立威,效果相当不错。曹操割发代己首

公元199年,曹操准备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进行战略决战。战前,他深入分析了双方形势后,认为:我军虽然不如袁绍兵多地广,但我军号令严明,秋毫无犯,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故能以弱击强,以少胜多。为了夺取决战的胜利,必须进一步整肃军纪,于是曹操下令:“全军将士,行军训练,不准践踏庄稼,不准打骂百姓,不准调戏妇女,违令者斩。”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曹操率军征讨袁绍。当时正赶上麦熟的季节,可沿途的老百姓害怕军队过境,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人敢回家收割麦子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四处张贴告示,宣称自己所率领的乃是仁义之师,是奉皇上圣旨出兵讨伐逆贼的,请父老乡亲们无须害怕。为了争取民心,曹操再次严申军令:如有践踏麦田者,立即斩首示众。老百姓看了告示后,都半信半疑,悄悄躲在暗处观察曹军的行动。曹军将士在路过麦田时,果然小心约束自己,没有一个人一匹马下到田里践踏麦子。老百姓见状,都齐声称颂,有的还望着曹军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谢呢。

曹操骑马赶路,正为自己治军有方而暗自得意。忽然,麦田里飞出一只大鸟,曹操骑的马受了惊吓,一下子蹿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这一下变故来得太突然了,将士们都惊得目瞪口呆,不知该如何处置。曹操当即叫来掌管军法的主簿,厉声喝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现在本帅约束不严,致使所骑战马踩坏百姓的麦田。本帅既已下军令,岂能自食其言?为了以儆效尤,即斩首示众,你等赶快行刑。”主簿颤声说:“战马踩坏麦田是由于受惊所致,又不是故意践踏庄稼,不应以斩首论处,请主公收回成命。”曹操摇头叹息说:“军令乃本帅所下,如果连自己都不遵守,还怎么要求将士们执行呢?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罢了,本帅也不来为难你们了,还是自行了断的好。”说完,从腰间拔出佩剑就要自刎。众将惊慌不已,还是主簿手疾眼快,一把夺下曹操手中的剑。大家纷纷跪下求道:“主公,您身为全军统帅,宏图未展,壮志未酬,若就此轻生,全军将士何人可以统帅?天下苍生苦难又要靠何人解救?”这时,谋士郭嘉也走上前来解劝道:“《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主公一身负天下安危,还望善自珍重。”

听了众人的劝慰,曹操沉思良久,断然说道:“既然《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本帅肩负讨贼的重任,那就姑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本帅犯了军令也当受罚,就割掉头发以代头颅抵罪吧。”说完,曹操挥剑把自己的头发割断一大把,用力掷在地上,接着又下令传谕三军:主公战马践踏麦田,本当将主公斩首,奈何众将不允,遂割发代首,以儆效尤。务望全军将士严守军法。曹军将士得知此事后,都十分佩服曹操严于律己的精神,更加自觉地遵守军纪。不久,曹操统率这支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两万精兵,一举击败袁绍十万军队,取得官渡决战的胜利。解读:现在的人觉得剪掉头发是件很平常的事,可是古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稍有毁弃。曹操身为统帅却割发代首以抵罪,对曹军将士确实具有极大的震撼力。领导者要想号令如山,自己必须首先接受号令的约束,尤其是当自己违反规定时,必须带头接受处罚,否则将难以服众。高仁厚恩威镇逃

唐朝末年唐僖宗在位期间,杨师立在东川聚众反叛朝廷,朝廷派高仁厚为正使、杨茂言为副使率军前往平叛。乘官兵初来乍到立足未稳,一天夜里二鼓时分,叛首杨师立派部将郑君雄率兵突然袭击副使杨茂言驻守的军营,杨茂言猝不及防,不知叛军虚实,惊恐之下,仓皇弃营而逃。驻守在附近军营的官兵见连副使都望风逃走了,也都斗志尽失,跟着一哄而散。叛军如入无人之境,径直向正使高仁厚驻守的中军大营杀来。高仁厚见形势危急,只得铤而走险,命令士兵大开营门,点燃火炬把军营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并亲自率领士兵埋伏在道路两旁,等待叛军靠近时拼死一搏。叛军见官兵营门洞开,以为有诈,犹豫半晌不敢攻入,最后还是决定撤兵而去。高仁厚乘机指挥伏兵杀出,叛军惊惧交加,大败而退。

按军法,临阵脱逃是杀头的死罪,高仁厚考虑到在叛军杀来时弃营而逃的官兵人数太多,不可能全部予以诛杀,就悄悄把孔目官张诏叫到身边来,对他耳提面命一番,然后派他连夜带人去把那些逃跑的官兵追回来。张诏找到逃跑的官兵后,立刻劝说道:“正使率中军大营已将叛军杀退,为防叛军乘夜再次来袭,正使目前正在紧闭营门坚守,并没有到其他军营中查看。你们弃营而逃的事正使现在还不知道。你们赶快回来吧,明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去参拜正使,就没有人会追究今晚的事了。”张诏是军中闻名的忠厚长者,他的话大家一向都信得过,于是逃跑的官兵都赶在天亮前悄悄回到自己原来的军营。只有副使杨茂言由于逃得最早,跑出去太远,一直到天亮后知道危险解除了才赶将回来。

第二天刚拂晓,高仁厚一觉醒来,听到各军营中像往日一样,又响起了敲击更鼓之声,不由欣慰地说:“这下好了,昨夜逃跑的官兵又都回来了。”各营将领还以为高仁厚真的不知实情,都怀着侥幸心理,像往常一样鱼贯而入,涌到中军大帐来拜见正使。谁知高仁厚阴沉着双眼扫视众人半天,突然开口对在一旁正襟危坐的副使杨茂言质问道:“昨夜叛军袭营,听说副使‘身先士卒’,弃营而逃,有这事吗?”杨茂言汗流浃背地狡辩道:“末将听说叛军攻进中军大营,正使已经突围而出,就赶紧率兵出营接应,谁知消息竟然有误。末将知道真相后,又赶快回到营中。”高仁厚斥责道:“我与副使同受皇上重托,一起领兵讨伐叛军。军法威严,如果身为正使的我临阵脱逃,你作为副使就应当执行军法,将我斩首示众,然后上奏朝廷。如今却是副使临阵脱逃在先,说谎粉饰在后,按军法该当如何?”众将脸色发白,颤声答道:“应当处死。”高仁厚立即喝令把杨茂言推出去斩首示众,昨晚逃走的将领都吓得跪在地上向高仁厚请罪。高仁厚宽慰大家说:“诸将昨晚弃营而逃之事,皆是杨茂言带头扰乱军心所致,你们既已知罪,我就不加责罚了。望众将以杨茂言为戒,戴罪立功,早日剿灭叛军。”众将欢声雷动,轰然答应。

高仁厚又传令把昨晚俘获的叛军俘虏数十人全数释放。郑君雄听这些放归的俘虏报告了高仁厚整肃军纪的事,联想起自己袭营大败而还,不禁深为恐惧:“高仁厚军法如此严明,我等岂是他的对手。”为给自己留条后路,郑君雄杀死叛首杨师立后率众向高仁厚投降。解读:临阵脱逃的部下如此之多,如果都严格按军法处置,简直是杀不胜杀。高仁厚处斩了逃跑者中地位最高,同时也是最先逃跑的副使杨茂言,收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同时还使叛军因恐惧而归降,真是一箭双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设立规矩的目的在于约束众人。但当违反规矩人数众多时,难免遇到法不责众的困境,这时惩办首恶以震慑余众,宽恕众人以安其心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朱元璋假戏真做

元朝末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掀起了反元斗争的滔天巨浪。出身干贫苦农家的朱元璋,也投身反元起义的洪流中,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的实践考验,逐渐在起义将领中崭露头角。朱元璋自幼颠沛流离,对地主豪绅的为富不仁满腔仇恨,对骄奢淫逸的作风深恶痛绝。他看到与自己共同起兵反元的起义将领大都是些草莽英雄,非贪即暴,不把民众的生死疾苦放在心上,行事只求一时痛快,根本不是可成大事之辈。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朱元璋力图把自己与这些人区分开来。

朱元璋统帅的军队中,士兵多数是起义的农民,也有些收编的地主武装,成分复杂,组织纪律性差。他深知依靠这样的军队是绝对成不了气候的,因此他多次申明军纪,整顿队伍,力图使自己的军队脱胎换骨,成为一支号令严明、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有一次,朱元璋带领一支刚刚归降的队伍出征,尽管行前他三令五申,但仍有两名士兵难改多年形成的恶习,在行军途中大肆烧杀掳掠。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立即传令将这两名士兵斩首示众。众将士见朱元璋言出必行,都十分惊恐,赶紧收敛起老兵油子的散漫习气,一个个谨小慎微,不敢违犯朱元璋的军令。

可是时间一长,士兵们违反军纪的事件又逐渐增多起来,简直是罚不胜罚。朱元璋意识到,光靠处罚违纪小卒这种杀鸡给猴看的手段,难以对自由散漫惯了的将士取得长久的震慑效果。他冥思苦想:“看来不找出一个违反军纪的大将来予以处罚,是刹不住军中违纪这股歪风的。可是仓促之间,又上哪去找一个违纪的大将来予以处罚呢?”

正在这时,大将徐达前来领受进攻镇江的任务。朱元璋看见徐达,忽然眼前一亮,心里想:“对呀,没有现成违纪的大将可以处罚,我何不人为‘制造’出一个来处置呢?眼前这个徐达就是最佳的人选,他从小和自己一块玩耍,自己起兵后又第一个前来投奔,领兵出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军中的地位威望仅次于自己。”当徐达走到跟前,朱元璋赶紧把自己借其整顿军纪的想法告诉他。这些天来,徐达也正为军纪不振而烦恼,听朱元璋这么一说,他立刻欣然表示同意。

第二天,军营中悄悄传扬着徐达违犯军纪被朱元璋当场抓获的消息。许多将士都兴奋地小声嘀咕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朱元璋成天要求我们严守军纪,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许做,我都快憋疯了。看吧,连徐达这么大的官都忍不住违犯军纪了,看朱元璋能怎么处理?以后不会再成天拿军纪来束缚我们了吧。”

在出兵攻打镇江的誓师大会上,朱元璋命人把徐达五花大绑地推到将士们面前,对其严加申斥道:“大胆徐达,你依仗与我的交情和战功,竟敢不把军纪放在眼里。倘若不将你严加治罪,军法威严何在?我将何以服众!传令下去,把徐达斩首示众,以其项上人头为我军出征祭旗。”众将士吓得面色苍白,李善长等谋士慌忙跪下恳求道:“我军出征在即,先斩大将,是为不祥。徐达违犯军纪本该处斩,但念其初犯,况将才难得,请允许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众将士见有人出面为徐达说话,就全跪下求情。朱元璋见将士们群情肃穆,自己整肃军纪的目的已经达到,心中暗喜,装模作样地考虑半天,这才宣布饶徐达不死,命其领兵出征镇江,立功赎罪。处置徐达后,朱元璋又声色俱厉地告诫将士们说:“我自起兵以来,未尝妄杀,今你等出师镇江,当体我心。破城之日,不得烧杀抢掠,有违令者,当军法从事,杀无赦!”全军上下对朱元璋的军令无不战栗,徐达率军攻入镇江后,号令严整,老百姓竟都不知道有战事发生过。解读:朱元璋整肃军纪,杀小卒只能管用于一时,直到计出“杀”军中第二把手徐达,才得以彻底刹住士兵违犯军纪这股歪风。在士兵违纪罚不胜罚的紧急关头,朱元璋没有消极坐等,而是与徐达联手唱了一出苦肉计。为严肃纪律,拍“苍蝇”只能短期奏效,唯有打“老虎”才能震慑人心,收效长远。既然是“老虎”,打之前必须考虑周全:有撞上枪口的固然好,但与“老虎”真打起来也要冒被反咬一口的风险;没有撞上枪口的也不宜守株待兔,最好是与“虎”谋划,在不对“老虎”构成实质伤害的前提下,人为导演一出好戏就行,只要情节感人,不被人识破就算达到目的。雍正密探控群臣

清朝康熙皇帝子嗣众多,继承其皇位的雍正皇帝,是经历了多年竞争激烈的残酷皇位争夺战才得以最终胜出的。兄弟之间长期尔虞我诈的夺嫡斗争,时刻算计别人,也时刻被别人所算计,促使雍正养成了多疑的性格,他不信任任何人。雍正即位后,为了防止有实权的大臣背叛自己,他需要尽可能掌握大臣们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于是派遣众多密探,对朝廷重臣进行全天候的跟踪刺探,致使大臣们的个人生活毫无隐私可言。

有一天,大臣王云锦散朝回家后,晚上与妻儿老小打麻将消遣,正在玩得高兴之际,一张“二万”掉到地上怎么也找不到,一家人只好扫兴地收场了。第二天上朝,雍正笑着问他:“王爱卿,昨晚在忙些什么呀?”王云锦是个老实人,不知皇上为何忽然有兴趣关心起自己的私事,忙战战兢兢地如实回复道:“微臣胸无大志,昨晚一时兴起,同家小打打麻将而已,实在惭愧之至。”雍正进一步问道:“爱卿雅兴不浅呀,昨晚麻将打得怎样?”王云锦只好讪讪地答道:“本来玩得挺痛快的,谁知一不小心把一张“二万”碰到了地上,也真是邪门,竟然半天都没找着,一家人就没再继续玩了。”雍正笑笑,从怀里摸出一张麻将牌递给王云锦,问道:“爱卿仔细看看,昨晚丢的是不是这张牌呀?”王云锦定睛一看,一点不差,正是自家昨晚丢失的那张“二万”,当即吓得脸色苍白,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颤声告罪道:“微臣该死,微臣玩物丧志,请皇上重重责罚。”雍正微笑着说:“爱卿请起,公务之余玩玩麻将,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也是人之常情,朕岂能怪罪。”接着他话锋一转,严肃地对其他大臣说道:“王爱卿真是个大大的忠臣,连打麻将这样的小事都对朕实言相告,真是君臣同心啊!朕希望诸位爱卿都能以王爱卿的一片拳拳忠君之心为楷模。”

雍正除了派密探监视朝廷大臣的私生活外,对在外地做官的封疆大吏监视尤为严格。大臣王士俊就任山西按察使,离京前在向大学士张廷玉告辞时,张廷玉把一个佣人推荐给他使用。到山西上任后,王士俊发现这个佣人办事干练,为人谨慎,就将其倚为心腹之人,许多机密重要之事都交由他去办理。一晃几年过去了,王士俊任期届满准备回京,这个佣人忽然要求告辞离去。王土俊很是不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人回答说:“我本是宫中的侍卫,皇上把我派到你身边,负责随时监视你的动向。你这几年在山西做官,还算尽职尽责,没有什么大差错。我要先行一步回京向皇上禀报,顺便替你说上几句好话。”王土俊听后,吓得两腿直发软,幸亏自己这些年在山西为官,没做过什么对皇上不忠的事,也没有亏待过这个人,否则后果真不堪设想啊。解读:雍正靠算计别人上台,自然时刻担心被别人所算计。他不相信大臣们普遍具有忠君的思想修养,因而寄希望于通过外在的强制手段来保证大臣们采取忠君的行为。所以雍正用密探监视群臣,使群臣的一举一动尽在其掌握之中,搅得群臣人人自危,时刻担心背后有人在监视自己。慎独对一个人来讲本来是最困难的事,雍正用密探的他律来逼着大臣们自律,这可能是雍正一朝贪污腐败现象远较其他各朝为少的一个重要原因。看来指望通过思想教育净化心灵来解决问题,远不如通过外在的制约手段来解决问题效果更加显著。二识拔人才桓公用贤不避仇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一次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后,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齐国,事情就麻烦了。让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

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国的护送下赶回齐国,路上,遇到管仲的拦截。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立即发兵攻打鲁国,并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决不退兵。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照办。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押送到齐国,鲍叔牙亲自到城门外迎接他,还把他推荐给齐桓公。桓公说:“那管夷吾(管仲字)曾经射中我的衣带钩,使我差点送了命。我恨不能剥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你还想叫我征用他?”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人,自然要帮公子纠。您如果能赦免他让他辅佐您,他也同样会效忠于您的,而且论才能,我有五点不如管仲:宽惠安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其根本,我不如他;能以忠信赢得百姓,我不如他;制定礼仪推行四方,我不如他;统帅三军,指挥战争,使士卒勇气倍增,我不如他。君主如果仅仅要治理好齐国,我还勉强可以辅佐;如果想要在诸侯国中称霸,就非用管仲不可了。”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这番话,权衡利弊,比较得失,最终决定捐弃私仇,不计前嫌,接受举荐,就说:“那你明天带他来见我吧。”鲍叔牙笑了笑说:“你要得到有用的人才,必须恭恭敬敬以礼相待,怎么能随随便便召来呢?”于是齐桓公选了一个好日子,亲自出城迎接管仲,并且请管仲坐在他的车上,一起进城。途中,桓公就询问他治国的方略,管仲谈得一清二楚,两人越谈越投机,真有相见恨晚之感。齐桓公马上就任命管仲为相,位在鲍叔牙之上。

后来,孔子在《论语》中对管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见,在孔子看来,管仲的功劳是很大的,假如没有管仲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恐怕四分五裂的中原各国都要被周围的落后民族逐个击破,华夏族就要被迫推行他们的风俗习惯了。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主要是用了管仲之谋的缘故。如果齐桓公当时没有容人的气度,把管仲杀了,就可能没有后来齐桓公的雄伟事业。解读:三国时的陈寿说:“苟得其人,虽仇必举。”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劝告,将富有才干的仇人管仲任命为相,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霸业。人与人相处,难免有冲撞、过结、恩怨,但最重要的是忘记过去,不计前嫌。领导用人更加需要雅量,用贤不避仇更需要有广阔的胸怀,因为你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结,谁跟你关系最好,而是看谁最有能力,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楚庄王一鸣惊人

公元前613年,年轻的楚庄王即位。在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已经历了长期的混乱,但令人不解的是即位伊始的楚庄王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土、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这些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了,就冒死去晋见楚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楚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劈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寡人下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是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上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脸色这才缓和下来说:“那你就说说看吧。”伍参说:“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鸣,怕猎人会射暗箭啊!”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行改过,反而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实在无法再继续忍耐下去,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盯着苏从许久,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所向,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了自己的庐山真面目。

第二天,庄王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诛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奸臣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一鸣惊人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解读:应当说,楚庄王确实是一个有智谋的人。因为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才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未来而主动地进行的,这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在中国历史上,像楚庄王这样做的人还不算太多,但这足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领导者故作糊涂、主动隐藏自己的真才实学,让各色人等在自己面前无拘无束地行事,以此充分暴露其本来面目,往往是鉴别下属品德才能优劣的一个有效途径。昭王千金买马骨

公元前309年,燕国发生了一场内乱:太子平为了夺回被相国子之篡夺去的王位而发动了内战。齐国乘机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出兵攻打燕国,燕国差点被齐国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在内忧外患中即位,这就是燕昭王,他立志要使燕国强大起来以雪国耻,但是燕国地处偏僻,兵弱国贫,人才奇缺。于是,有人便给求贤若渴的燕昭王出主意说,老臣郭隗(音wĕ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燕昭王便立即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利用了我国的内乱,攻破我国。我知道现在我们国小力弱,不能报仇。不过,如果能得到贤才帮助我治理国家,那么我相信先王的深仇大恨一定能报。您能不能给我推荐几个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许久才开口,但他并没有推荐任何人,而是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占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但是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非常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

侍臣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息怒。我所以要买这副死马骨,目的还是为了得到千里马。您想,我用那么多黄金买了马骨,别人一定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