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7:19:58

点击下载

作者:王素珍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试读:

前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健康需求提高、医学模式转变,使社会医学有了长足发展与进步,随之而来也对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学科发展之需,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决定编写《社会医学》教材。

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和社会医学通识教材,立足于本科教学的特点,以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师教学自主权为基本宗旨,坚持传承原则,重点介绍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坚持兼收并蓄原则,充分挖掘传统医学中的社会医学思想,吸纳学科发展新成就;坚持创新原则,突出强调内容编排的条理性、实用性、简洁性、生动性、拓展性和特色性等“六性”。

本教材分为

总论篇

、方法篇、策略篇3篇,计12章:总论篇,旨在使学生树立社会医学思维,学会从社会角度理解健康问题,包括绪论、医学模式、社会因素与健康、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4章;方法篇,旨在介绍社会医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特定方法分析社会健康状况,明确社会因素的暴露程度,探寻特定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包括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社会健康状况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与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研究5章;策略篇,旨在利用社会医学的思维与方法解决社会健康问题,包括社会卫生策略、弱势群体社会医学、社会病防治3章。

本书建议开设54学时左右,主要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医药专业的通识教育教材,还可作为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133)由王素珍负责,编委会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完成。

在中医药院校,社会医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本书尚属中医药院校《社会医学》教材的引玉之砖,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文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诚望广大同行和读者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正。《社会医学》编委会2017年5月总论篇第一章绪 论学习目标

掌握 社会医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

熟悉 社会医学的性质以及疾病健康的社会性,健康、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积极的健康观,大健康观,高危观,健康公平观。

了解 社会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国外社会医学发展史、社会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导引案例

2017年4月5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37岁的卢景宁在家猝然离世。这一消息让很多同事、同学感到震惊,人们感慨“手术多、压力大”“白天拼命上手术,晚上写论文,什么S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职称……”“太累了”。事实上,此前已有多个类似报道:2012年11月,安徽省立医院35岁的王姚斐医生猝死;2015年7月,中日友好医院31岁的宋韩明医生猝死,2016年12月,厦大中山医院40多岁的尹小文医生突发心脏骤停……一时间,高负荷工作状态下的医生猝死问题引发人们的反思,医学界更是惊呼“高强度工作下最悲哀的是医不自医”!(资料来源:搜狐健康)

试回答:(1)查阅资料分析,哪些人群容易出现上述问题?(2)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第一节 社会医学的界定一、社会医学的内涵(一)社会医学的定义

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而人的健康与疾病既是一个生物学的自然过程,具自然属性;也是社会的产物,受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具社会属性。人群的社会特征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也影响着人类的疾病预防和诊治行为,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不仅要研究自然、生物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还要研究社会因素对疾病、健康的作用。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就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探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以保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保证人的积极全面发展。换言之,社会医学侧重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知识链接:广义的社会医学与狭义的社会医学

由于各国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的不同,所面临的社会医学问题不一样,人们对社会医学的界定并不一致。广义的社会医学是“整个公共卫生与工业卫生,社会公益服务以及公共卫生事业”(Ryle)。狭义的社会医学“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健康状况与社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同时研究卫生事业领导、计划和组织的科学”(A.Grotjahn)。(二)社会医学的目的

社会医学的直接目标是促进人群健康,根本目的是保证人们积极地、全面地发展。积极是指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更高地赢得健康,而不仅是被动的健康;全面是指身体、心理、社会活动能力得到发展,将人性、人格、人的价值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集中体现在提高生活质量。

知识链接:《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

作为一门医学课程,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未来的卫生专业人员,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的观念,了解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重要作用,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效果,了解当前的社会卫生状况及面临的主要社会卫生问题,学会识别高危人群,学会利用社会医学措施控制社会因素对疾病、健康的影响,知晓社会病的防治措施,以便有效地利用医学科学技术进行医疗服务活动,提高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社会医学的性质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社会学和生物医学之间的交叉或边缘学科。它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二是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管理科学等。

知识链接:生物医学与社会学(1)生物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通过寻找生物学因素对人的健康与疾病所造成的影响,达到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来控制疾病,保障人的身体健康的目的。(2)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包括所有的社会依从行为和偏离行为,这些行为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后果及采用社会手段对偏离行为的控制方法。二、社会医学的内容(一)主要内容

1.社会健康状况 通过统计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方法,尤其是社会调查方法,研究人群健康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状况;应用科学指标与方法对社会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做出评价,找出优先解决的问题,发现高危人群、主要疾病,即对社会健康状况进行“社会诊断”。

2.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 运用各种手段,分析健康问题的社会原因,研究经济、文化、社会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状况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制定社会卫生策略提供依据。即研究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规律,对社会健康问题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

3.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针对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通过政治、法律、规章制度等渠道和卫生立法、卫生规划、健康教育与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方式、措施,改善社会健康状况,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水平。即提出改善社会健康状况的“社会处方”。(二)社会医学研究内容的演变

历史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三次不同目标和任务演变的卫生革命,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面临的任务、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

第一次卫生革命以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目标,主要采取抗生素、免疫接种、消毒、杀虫、灭鼠等社会卫生措施,即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传染病控制措施,控制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延长平均寿命。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通过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等综合措施,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并力图通过树立健康新观念和大健康观念、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环境和发展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社区保健等综合性措施实现。

我国目前正处于三次卫生革命的交叉时期,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成为主要的威胁,又面临第三次卫生革命的冲击。三、社会医学的任务(一)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医学的基本任务是维护与促进人群健康,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社会医学作为医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更加重视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及疾病的影响,重视那些主要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力图通过科学评价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脆弱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其社会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社会卫生措施,减少、控制甚至消灭其危险因素,进而改善人群健康状况。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可以概括为:通过调查,掌握社会健康状况及其变动规律,发现主要社会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改善社会健康状况、保护人群健康的策略与措施,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订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确定卫生工作重点、编制卫生发展计划、科学组织卫生服务、加强卫生监督和评价等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我国社会医学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医学不仅要通过研究世界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应对策略,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和教训,紧跟世界社会医学的发展步伐;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发掘传统医学的价值,研究并解决中国的社会卫生问题。从实践来看,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因此,维护和促进健康,应从社会、心理和生理三方面出发。但是,这一积极、正确的健康观对人类影响的程度和效果仍不令人满意。因此,必须在实践中让广大群众正确看待健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采取综合卫生措施,有效防治疾病、促进健康。而中医药不仅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保护人群健康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等系统思想、辩证思维更是与积极的健康观不谋而合。因此,如何加强对中医药传统思想、技术的挖掘与传承,对于我国社会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在理论上的接受和实际行动中的保守、阻挡形成鲜明反差,因此要继续努力促进医学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因此要加强医学模式研究,完善其理论体系,提高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全方位改革医学教育体系,加强社会医学教育,造就新型医药卫生人才;注重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积极倡导现代医学模式氛围,促使人民群众观念的转变。

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 主要是掌握社会卫生状况,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及时提出防治措施。主要包括:①系统分析社会卫生状况的现状、特征、变化及发展趋势,明确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尤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强度和范围,有助于找到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②采用评价技术,评价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危害程度,发现关键问题。

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 在一定区域内通过调查分析人们的健康需求,了解卫生资源的使用和分配,研究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程度,探讨卫生资源配置及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提出满足人群健康需求的对策与措施,为评价和提高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5.重点关注脆弱人群健康 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是社会医学的使命。对我国而言,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开展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脆弱人群和慢性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等特殊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通过社会各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提高其健康水平。

6.加强社会医学教育 通过社会医学教育,宣传其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主要任务包括三个:一是在一般人群中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二是在医学生和医务人员中加强社会医学教育,培养正确的医学观;三是推动社会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合社会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提高社会医学从业人员的规模与质量。四、社会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研究内容、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必然与很多学科存在密切联系。(一)社会医学与预防医学

社会医学是20世纪70年代从预防医学(preventivemedicine)中发展起来的。两者的关系可以描述为“父子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两者具有历史渊源且可相互借鉴 现代预防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许多急慢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这些疾病是社会、心理、生物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医学从预防医学中发展起来。正因为如此,现代预防医学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医学预防思想和内容,两学科应该相互结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

2.研究目的与内容有相同之处 两者都以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基本目的,特别关注人群健康、疾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寻求解决策略。

3.研究侧重点不同 预防医学侧重自然、生物环境因素与疾病关系;社会医学侧重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等因素与疾病关系。

知识链接: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预防疾病发生和流行、保护健康为内容,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狭义的预防医学集中于预防和消灭疾病,广义的预防医学既研究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策略,也研究疾病健康的各种影响因素。通常包括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劳动与职业卫生、儿少卫生等学科。(二)社会医学与社区医学

社区医学(community health)是研究社区内卫生服务的供给和卫生服务的组织管理。根据社区特点,运用社会医学理论指导,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患者为中心,开展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卫生服务。社区医学和社会医学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一致性。都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都以提供卫生服务和保障人群健康为目标。相比较而言,社会医学研究内容比较宏观,研究内容比较广泛,社区医学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更注重实践。(三)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

20世纪80年代,我国同时提出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health care management)两个学科名称。经过多年的努力,两者都已成为独立的学科,并成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的两个独立学会;但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仍是公共管理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和研究生专业招生所采用的名称。两者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姊妹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基本任务相同 两者都是根据人群健康需求,合理调配卫生资源,组织卫生服务,提高卫生事业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侧重点不同 社会医学侧重以针对社会卫生状况,分析社会原因,提出社会卫生策略;而这种策略是对具体卫生资源配置等工作的指导或纲领。卫生管理学侧重于具体卫生事业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更像是对策略的具体实施工作过程的资源调配等工作。

知识链接:卫生管理学

卫生管理学(health caremanagement,也有教材称之为卫生事业管理学,两者含义并不完全一致)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研究卫生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与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政策,研究与政策相匹配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研究卫生管理的经验。在美国,类似学科通常称为“卫生政策与卫生管理”(health policy management)。(四)社会医学与医学社会学

1.相互联系 两者都是医学与社会学结合的学科,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两者都以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调查与统计、心理与经济分析等作为基本研究方法,以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保护和提高人群健康、促进社会发展为基本目的。

2.相互区别 两者在学科性质、起源时代、研究侧重面、学科队伍等方面存在差异(表1-1)。表1-1 社会医学与医学社会学的差异

知识链接:医学社会学

医学社会学(medical sociology)是社会学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麦克英泰尔(C.Mcintire)认为医学社会学是“总体上研究医疗执业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科学”。斯特劳斯(R.Strause)提出医学社会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疾病生态学、病因学、健康和疾病的行为模式等;二是研究医疗保健职业、机构和医护人员等。简言之,医学社会学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社会环境、结构、变动及社会行为与医学的关系,研究医学职业、医疗组织、医疗卫生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五)社会医学与医学心理学

1.相互交叉 主要体现在:两者都研究社会心理现象;都以防治身心疾病和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生命质量为共同目的;都使用卫生统计学、社会调查等方法。

2.相互区别 主要体现在研究侧重点不同上:社会医学更多从群体、社会角度考虑社会心理现象的影响,医学心理学侧重个体为基础的临床服务。

知识链接: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治中的作用,包括:①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身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③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其影响。④情绪和个性等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保持和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及其规律。⑤心理知识和技术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的应用等。第二节 社会医学的基本观点

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形成的理论体系仍在不断完善。目前,社会医学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本学科具有特色和创新的重要理论。一、健康、卫生事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民健康不仅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考察时就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卫生事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卫生事业,卫生也同样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在实践中认识到的一个基本真理。

1.社会发展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 社会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只有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才能给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卫生事业发展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众多负面效应;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危及人民健康,影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会因疾病流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2.卫生事业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有助于社会发展保持可持续性。(二)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1.健康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包含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教育普及、物质生活丰富、文化水平提高、卫生服务完整等内容,是维护与促进人群健康的根本保证。大量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人群健康状况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全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健康状况的明显差距,主要是由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2.健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群寿命的延长及体力、耐久力、精力的维持,能延长工作时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人群健康状况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自然资源的利用、教育收益的实现和疾病损失的增减,从而促进或阻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巴伐瓦(Bhargava)等研究证实,健康指标每提高1%,国家经济增长率提高0.05%(Bhargava,2001)。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预期寿命每延长1岁,GDP增长率相应提高1.06%~1.22%(罗凯,2006)。二、疾病、健康的社会决定性

由于社会因素在健康维持与提高以及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作用日益明显,WHO提出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强调疾病、健康的社会性。(一)疾病的社会性

疾病本身是生物现象,但是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有着密切关系。

1.病因的社会性 早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降低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生活》就指出:全球40%的疾病负担是由10种危险因素所导致,其中绝大多数与社会因素有关;若能战胜这些威胁,人们可以健康地多生活5~10年。

2.疾病结果的社会性 疾病会导致劳动力健康受损,降低人群的劳动生产能力,减少物质、精神财富的生产;早死会减少劳动力的工作时间;而治疗疾病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造成患者本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造成社会的经济负担;严重疾病的流行会导致社会不安定。

3.疾病防治策略的社会性 当前,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而这些疾病是多种生物、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谋求防治这类疾病,就不能单纯依赖生物治疗,而要更多或主要依靠社会措施,降低和排除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实现个体和群体、社会的协调一致。

课中案例:

面对每天约4万儿童死于可以预防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需要实现两个突破:一为技术突破,二为社会突破,并且强调“社会突变是决定性的”。

思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何强调社会突变的决定性作用?(二)健康的社会性

1.健康是社会发展的资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构成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健康是劳动者发展个人技能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资源。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将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获得的人力资本发挥出来,实现其人力资本价值;同时,健康意味着减少疾病的消耗,是巨大的节约。

2.健康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在提高全体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存、生活质量,促进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社会发展。

3.健康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享受其他权力的基础,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理应包括人民的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应该包括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三、积极健康观

人的健康与疾病不仅是一个生物学的自然过程,也是社会的产物。在整体医学观中,人体不是系统、器官、细胞、分子的简单堆砌;人不仅有生理活动,也有心理活动;人不仅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研究健康与疾病问题不能停留在“见病不见人”生物层次,要全面考虑到人的整体性,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根据这个概念,健康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组合(具体内容见医学模式)。因此,人们的健康需求不再局限于疾病防治,而是积极地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祛病延年,建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保持心理平衡,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四、大健康观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更是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使全体中国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是我们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关系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关系到每个人的各个生活时期,关系到人们的生、老、病、死,涉及社会各方面,关系到人类社会,也关系到自然界。因此,对健康的考量理应成为各部门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前提。

健康不仅是卫生系统一家的职责,而是受到其他系统及其政策的影响;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大健康、大卫生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强化各系统、各部门、各团体的协同合作,构建统筹、评价、监督等各方面的制度框架。五、高危险性观点

WHO提出高危险性分析,即以高危险性观点来找出卫生工作的主要问题,采取重点防治措施,改善人群的健康水平。在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按照高危险性理论指导疾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危险性是指对人群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和不利作用的可能性很大,主要包括高危人群、高危环境和高危反应。高危人群是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如妇幼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贫困人口及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人群、处于高危生产、生活环境的人群。高危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如人际关系紧张、失业、离婚、丧偶等高危心理环境,战争、动乱、经济危机等高危社会环境;地震、水灾等高危自然环境。高危反应是指机体对刺激缺乏适应或耐受,当身心和社会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后,导致一些疾病。六、健康公平观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又是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不同的社会阶层、性别、种族、地理及年龄间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享有同等的健康权利,即健康公平,包括以下三方面。

1.健康状况的公平性 健康状况的公平性是指不同收入、种族、性别的人群应当具有同样或类似的健康水平,主要用不同人群的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发病率、患病率等指标来评价。

2.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指在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公平的资源分配或对待,包括卫生服务提供、筹资公平和横向、纵向公平。其中,卫生服务提供的横向公平是指所有具有同样卫生服务需要的人可以获得完全相同的卫生服务;卫生服务提供的纵向公平则是卫生服务需要较大的人群应比那些需求较小的人群更多地获得所需的卫生服务;卫生筹资的横向公平是指具有同等支付能力的人应对卫生服务给予同等的支付;卫生筹资的纵向公平是指支付应当与支付能力正相关,即支付能力高的人应当多支付。

3.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 医疗保障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并被各国法律和一些国际法所认可。构筑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既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的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建立完整、全覆盖的医疗保险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强化政府责任。第三节 社会医学发展史

社会医学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形成是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社会卫生问题不断出现的必然结果,是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疾病构成变化、科学技术进化和认识层次深化等过程逐渐形成的,又与法国政治大革命有密切关系。一、国外社会医学发展史(一)社会医学史前史

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医学是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但关于社会因素与疾病关系早就为人所关注。如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7)就认为“知道是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什么病更重要”“医生医治的不仅是疾病,更重要的是患者”,在《空气、水、地域》一书中更是明确提出生活环境、习惯对健康的作用。古罗马医师盖伦(Galen,约130—200)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强调人体健康与心理因素的关系。阿拉伯医师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认为土壤和水源可以传播疾病,而精神情感活动对机体也有影响。但是,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医学科技水平,古代医学家对于人类健康、疾病与社会因素的关系还缺乏客观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认识,医学活动基本上是患者与医生间的个人医疗行为。(二)社会医学的萌芽

18世纪60年代后,西欧进入资本主义确立时期,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被大工业生产方式所代替。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矿山等较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日益增多,社会卫生状况日益恶化,劳动卫生、职业损害问题日益增多,促使人们进一步注意到医学的社会性以及人类健康与疾病的流行与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的密切关系。一些进步医学家提出了国家、社会应该对人民健康负责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启蒙作用。

瑞士医生巴拉塞尔萨斯(Paracelsus,1493—1541)在《水银病》一文,对铜银矿山工人的职业病进行了分析。意大利的萨马兹尼(1669—1714)在其著作《论手工业者的疾病》中记述了52种职业工人的健康与疾病状况,论述了职业病的病因和职业的关系。德国卫生学家约翰·弗兰克(Johann Frank,1745—1821)提出“居民悲惨的生活是疾病温床”的观点,并在《全国医学监督体制》一书中提出了用医学监督计划使政府采取措施来保护个人和公众健康的主张。这种观点认识到健康、疾病和社会因素的相关性,成为社会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并从德国逐渐流传到前苏联、意大利、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因此,约翰·弗兰克也被公认为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杰出的先驱。此外,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提出人口过剩与贫困之间的关系,而空想社会者欧文提出限制童工劳动时间的建议。

人物档案:约翰·弗兰克

约翰·弗兰克(Johann Peter Frank,1745—1821),德国医学家,现代公共卫生学奠基人,曾任巴登产科协会会长、宫廷及卫戍部队内科医生、格丁根大学生理学和预防医学教授、意大利帕维亚大学教授、维也纳大学教授兼医学院院长等职,著有百科全书《医务监督的完整体系》和《人类疾病治疗概要》。在1800年天花大流行时,他推广牛痘接种法;他还是医院建设和管理专家,制订了正规的查房制度,提高助产士实习标准,给验尸房配备病理解剖陈列室等;他还建立了一所药剂师学校。

对于这些社会卫生问题,单靠单个医生、机构的努力已经力不从心,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社会行动,才能加以控制、解决。1841年法国制订了《童工法》,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47年,利物浦任命了第一个卫生局长邓肯。1848年,伦敦任命西蒙(Simon,1816—1904)为首任医官。他专门研究伦敦的食品卫生、住宅和工厂卫生,认为这些因素与英国工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并在《论伦敦的卫生状况》报告中,建议设立卫生检查机构,改善下水道,将疾病防治列为国家任务。(三)社会医学创立

19世纪,一批社会医学的倡导者目睹了工业化过程给人类带来与传染病、职业病、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妇幼卫生等有关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对医学、健康和社会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知,尝试采取一些社会措施去应对这些社会问题,社会医学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社会医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1838年,罗舒(Rochoux)首先提出“社会卫生学”这个专用名词,并将卫生分为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两类。1848年,法国医生盖林(Jules Guerin,1801—1866)首次提出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学及法医学等学科构成一个整体,统称为“社会医学”,并将其分为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及社会治疗学四部分,号召医务界自觉运用社会医学观点去考察社会卫生问题,这也成为社会医学真正诞生的标志。

19世纪后半期,细菌学的成就使医学家们只重视生物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因素的作用,但是仍有不少医学家不同意过分夸大细菌的致病作用。德国医学家诺尔曼(Neumann,1813—1908)和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1821—1902)都强调社会经济条件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作用,提出“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政治学是广义上的医学”“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任何社会都应对居民的健康负责”“实现医学目标的最好的办法是将医学和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结合起来”。

人物档案:魏尔啸

魏尔啸(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1821—1902),德国医学家、人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病理学家、古生物学家和政治家。他被尊称为“细胞病理学之父”,是第一个发现白血病的人,曾在1892年被授予科普利奖章,医学人类学会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年度奖。他还是一名致力于推动柏林公共卫生水平的政治家,曾力推现代化供水及下水道工程。(四)社会医学的发展

社会医学首先在英国取得了发展和进步。1856年,英国第一次开设公共卫生课,由格尔豪任教。19世纪末,英国就开设公共卫生学课程。20世纪40年代,改名为社会医学课程,泛指疾病的控制及有关增进或影响人群健康的科学。1943年,牛津大学成立了社会医学研究院。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适应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改革的需要,社会医学改为社区医学,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德国是社会医学的发源地。1912年德国的格罗蒂扬(Alfred Gretjahn,1869—1931)在《社会病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状况的恶化易导致感染疾病,疾病又通过它的后果来影响社会。他主张用社会措施来预防疾病或影响病程,并强调社会卫生调查中应该用人口学、统计学、经济学及社会学方法。他提出社会卫生学的一整套理论和概念,首次指出健康、疾病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920年他成为第一位社会卫生学教授,并在柏林大学开设了社会卫生学讲座。二战前,“社会医学”与“社会卫生学”两词在德国并用,以后者为主,二战后逐渐改用“社会医学”。

在美国,社会医学的发展没有英国般迅速,大多数学校开设医学社会学和社区医学,而设立社会医学的大学不多,其内容通常都在卫生管理、卫生政策课程中。近年来,针对医学的日益专业化和保健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问题,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医学院于1922年成立社会卫生学教研室,并于1941年改名为保健组织学教研室,后又在1966年改为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教研室。1923年,成立了国立社会卫生学研究所,后更名为社会卫生学与保健组织学研究所。二、社会医学在我国的发展(一)中国社会医学的萌芽

我国传统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注意到社会因素、精神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指出政治地位、经济条件、气候变化、居住环境、饮食起居和精神因素等与疾病有关的论点。西周初期,我国就建立了社会医事组织,制定了医师考核制度。汉代还设立了为贫民看病的机构。南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设“医学”,成为我国最早设置的医学学校。但是,卫生机构设置和医事制度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广大人民的医疗事业主要靠民间医生。由于我国处于小农经济环境下,生产手工化导致医学的社会化程度低,社会医学不可能真正形成,而只能以部分学者、医者的零星社会医学思想体现出来。

知识链接:中医理论与社会医学的思维共性

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在思想和方法论上,与社会医学有着诸多相通之处。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认识的统一性 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强调地、时、人的特殊性和特异性,强调精神心理和社会形态、生活条件对生理状态的影响性,即在研究人的疾病、健康问题时,将人置于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进行综合考量。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往古之人,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当今之世,忧患其内,苦形其外,小病必甚”。(2)观点上的相融性 传统中医理论以环境、体质、精神、社会和生活条件为决定因素,体现出病邪有恶平、身体有强弱、精神有好坏、生活有劳逸等综合关系的健康论思想。如先天禀赋论实际上是承认生物遗传的因素,阴阳体质论、正气勇怯论实际上是承认体质的个性,天人相应论实际上是承认环境因素的影响、情志抑郁论则是认可心理情绪的影响,精神任物论则是认识到社会意识的影响,饮食有节论、起居有常论、劳逸有度论则是强调生活方式的影响等。(3)方法上的相似性 中医的认识方法是整体观念和比类取象,操作方法是辨证论治和复方配伍,与社会医学强调“复方”的社会预防措施有相通之处。

资料来源:试论中医理论与社会医学的共性思想(1999)、再论中医理论与社会医学的共性思想(2000)

19世纪,随着西方医学、医事组织的输入,社会医学进入我国,并促使服务于大众健康的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1898年,上海公共租界工商部设立卫生处,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地方卫生行政机构。1905年,清政府在警政部警保司下设卫生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中央卫生行政机构。1910年伍连德医师在山海关设立检疫所实行卫生检疫以应对鼠疫,这是我国自己办的卫生防疫机构。1925年,北京市左一区卫生事务所成立,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基层卫生机构。1928年,上海吴淞区农村卫生实验区成为最早成立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193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下设社会医事系,负责社会医务人员登记和考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很快就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性卫生行政组织和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社会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真正上升为国家的职责与任务。1949年,中国医科大学建立了公共卫生学院并设立了卫生行政学科。1952年,引进前苏联的《保健组织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1954年起,先后在一些医学院校举办卫生行政进修班,培训卫生管理干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各医学院校普遍成立保健组织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工作。1956年,卫生部成立中央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负责培训省市卫生管理干部。1957年,第一届保健组织学师资讲习班举办,并组织编写《保健组织学》教材。1964年7月,在上海举行了全国保健组织学教学研究交流会,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建议,但因当时条件的限制,一度发展的保健组织学科被迫中断。(二)中国社会医学的创立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教育科技事业顺利发展,社会医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医学的发展逐步步入正规。

1.组织机构与杂志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医学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教育、交流平台逐步搭建起来(表1-2),全国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普遍开设社会医学课程,并已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社会医学教学、科研队伍。表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大事简表续表

2.学术研究发展及其成绩 自社会医学创立以来,社会医学工作者就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与卫生行政部门密切合作,参与城乡卫生服务调查,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预防保健规划,制订社会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策略等,促进了社会医学学科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服务体系、健康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中起到了参谋、咨询作用。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社会医学的基本概念,明确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基本任务,特别分解出了我国社会医学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临床医学、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详细分解了社会医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决定性、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卫生事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的健康观、大健康观、高危险性观点和健康公平观。最后,梳理了国内外社会医学的历史发展。练习题

1.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  )不是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

A.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B.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C.研究解决人群健康状况的具体医疗技术措施

D.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社会性策略与措施(2)下列选项中,(  )不是社会医学研究任务。

A.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特征及变动趋势

B.研究高危人群的健康状况、特征

C.研究改善健康、防病、治病的技术措施

D.找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及与社会因素的关系(3)社会医学是一门(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交叉学科 D.基础学科(4)所有具有同样卫生服务需要的人可以获得完全相同的卫生服务,是(  )。

A.卫生服务提供的纵向公平 B.卫生筹资的纵向公平

C.卫生服务提供的横向公平 D.卫生筹资的横向公平(5)社会医学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

A.弗兰克在《全国医学监督体制》一书中提出了用医学监督计划使政府采取措施来保护个人和公众健康的主张

B.罗舒首先提出“社会卫生学”这个专用名词

C.盖林首次将社会医学分为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及社会治疗学四部分

D.格尔豪在英国第一次开设公共卫生课(6)第三次卫生革命以(  )为主要(主攻)目标。

A.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

B.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C.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D.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名词解释(1)社会医学(2)大健康观(3)高危险性观点(4)健康公平观

3.简答题(1)社会医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2)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3)如何理解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如何理解疾病、健康的社会性?思考题

1.为什么社会医学首先在西方产生?

2.如何理解盖林对社会医学构成的划分?

3.如何理解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社会医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案例分析

一位80岁男性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然后与护士进行了如下对话:

患者:我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20多年了,到你们这里就是量量血压,血糖都不用你们量,因为怕你们量不准。

护士(瞥了他一眼后):那我先给您建份病历吧?

患者:我不建,我不在你们这里看病。

护士一转身进里屋了,随后医生从房间出来,并与患者进行了如下交流:

医生:量血压没问题,但需要先休息一会。您坐下来好吗?

患者:我家离这里就三五分钟,一点都不累,不用休息!

医生:不是因为您感到劳累了,是因为您刚刚活动以后,心脏的活动比安静情况增强很多,这样测量的结果就不准了。所以,您需要坐5分钟,行吗?

患者坐下后,医生趁机详细询问了他的家庭、患病和治疗情况,顺手记录在健康档案里。

医生:好,5分钟到了,现在给您测量血压吧!

说完,帮患者脱下袖子测量血压,随后做了心肺听诊等检查,之后又搬了个凳子过来。

医生:请把鞋子脱了,我帮您查一下足背动脉。

患者:什么“足背动脉”?

医生(表情惊讶):您得糖尿病20多年了,还不知道什么是足背动脉吗?

患者:20多年我一直在大医院找专家看病,可没有人说过这事啊!

医生(诚恳):糖尿病时间久了会影响您的动脉血管,造成脚部溃烂——您到大街上看看,三个截肢的人就有一个是糖尿病引起的!您不想发展到这一步吧?那就得学会检查足背动脉呀!

患者顺从地脱下鞋袜,接受了检查。医生嘱咐他当天晚上睡前自己练习触摸足背动脉,患者担心记不住正确位置,医生让护士用龙胆紫在足背动脉位置上做出了标记。第二天上午,患者又来了,告诉医生他在昨晚洗脚时已经学会了触摸足背动脉。

医生:那您的洗脚水烫吗?是谁给您倒的?

患者:是保姆给倒的,不烫,挺合适的。

医生:她是怎么给您兑的?用什么方法试的温度?

患者:她先倒热水,再倒凉水,用手去试的,不烫就好了。

医生:这里有两个错误:第一,应该先倒凉水,后倒热水,免得万一忘了第二步,容易烫伤自己;第二,应该用胳膊肘试,而不是用手试,因为人对于温度的感觉,手与肘之间相差两度呢,胳膊肘对热更敏感些。

患者:是吗?我还真没听说过呢。

第三天患者来时,告诉医生他学会了兑洗脚水。

医生:那您洗完脚擦脚吗?用什么样的毛巾,擦什么部位?

患者:擦脚嘛,简单,用淘汰了的洗脸毛巾,脚的上下左右都擦到。

医生:您这里又出毛病啦。糖尿病患者的擦脚可有学问了,一定要用新的、软的毛巾,不要太厚,还不能有机器扎过的边,免得碰破脚的皮肤。我可以送您一条毛巾,以后您就照这样的买(取出一条事先准备好的样品,大约1元钱一条)。也不能光擦脚的表面,脚趾缝间和趾甲也要擦干,不然残留的水就可能造成脚的感染,因为您的血液里糖分偏高,细菌容易繁殖。

患者:太好啦,大夫,我一定听你的话。以后我就在你这里看病了,你连脚的问题都说得这么细,那么别的方面你一定更有学问啦。我到哪个大医院能得到这样细致的服务呀?(案例来源:百度文库)

试分析:(1)医生、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过程有什么差异?(2)试用社会医学的基本观点解释:为何最后患者对这个医生这么信任了?(3)作为医药行业从业人员,你从中得到些什么启发?推荐网站或资料

医学与社会杂志社.http://www.yxysh.org.cn

医学与哲学杂志社.http://www.yizhe.org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社.http://gwsy.chinajournal.net.cn

社会医学精品课程(哈尔滨医科大学).http://www.jingpinke.com/details?uuid=8a83399b-19cc280d-0119-cc280de2-0081&courseID=C070069

社会医学精品课程(华中科技大学).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uuid=8a833999-20a7dbd5-0120-a7dbd55a-03e1&objectId=oid:8a833999-20a7dbd5-0120-a7dbd55a-03e0&courseID=S0700676第二章医学模式学习目标

掌握 医学模式的概念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

熟悉 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了解 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导引案例

12000年前,几个戴着各式动物皮毛面具巫师手中挥舞藤条,为生病的儿童祈求神灵保佑,为他驱魔去病。一位母亲抱着她奄奄一息的孩子,在篝火旁喃喃地念着什么。在恶疾面前,她迷茫无力,眼看着生命的流逝只能不断祈祷。

在现代化的儿童病房中,衣着整洁的医护人员耐心地询问患者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