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史大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01:22:18

点击下载

作者:谢苇丰 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简明中国史大纲

简明中国史大纲试读:

《简明中国史大纲》例言

(一)本书约分两大类:第二编至第四编,详叙事实;第一编及第五编,意在贯通。(二)史事最复杂,本书提纲分目,按类详述,颇能一目了然。(三)本书对于一事,多溯其源流,详其事实,述其结果,究其影响,以期得此一事的概念。(四)近世事实尤为重要,本书所以叙述较详。

第一编 绪说

● 历史●( 一)意义——人类生存于社会上,既不能离群独居,同时为要求生存,必得有种种活动,如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所谓历史,就是记载人类这种种社会活动;所谓本国史,就是记载本国人类这种种社会活动。●( 二)材料■ 1.实物的遗迹——碑碣和制造物等。■ 2.心理的程式——各种记载的事实。●( 三)分期■ 1.史前时代■( 1)意义——近代史家,在无文字、无历史的太古人类,从地层中探寻,拟定其进化次序,叫作史前时代。■( 2)时期■ 甲、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乙、铜器时代■ 丙、铁器时代■ 2.有史时代■( 1)上古史——秦以前。■( 2)中古史——自秦至明末。■( 3)近世史——清至清末。■( 4)现代史——清末至现在。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上古之神话和传说

● 神话● 盘古氏——盘古生天地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者万八千岁。● 三皇■ 天皇氏■ 兄弟十二人。■ 各一万八千岁。■ 地皇氏■ 兄弟十一人。■ 各一万八千岁。■ 人皇氏■ 兄弟九人。■ 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传说●( 一)有巢氏——构木为巢,人遂有比较安全的居处。●( 二)燧人氏——教人用火,人才有熟食。●( 三)五帝■ 伏羲氏■ 1.制作网罟,教民佃渔。■ 2.豢养牺牲,以充庖厨,才知牧畜的利益。■ 3.以俪皮为礼,遂定嫁娶之法。■ 4.画八卦,为文字之源。■ 神农氏■ 1.教民耕种,为农业之起源。■ 2.尝百草,定医药之方法。■ 3.日中为市,为商业之起源。■ 黄帝■ 1.国家的建立——先败炎帝神农氏之后于阪泉,后又败蚩尤于涿鹿,各部落的酋长遂拥戴黄帝为共主,从此确立了国家的规模。■ 2.羁縻诸侯——乘战胜的余威,大会诸侯于釜山,对合符信,各部落此后都受他的约束,这为封建的雏形。■ 3.土地公有——后世井田制的雏形。■ 4.制造器具——(1)命仓颉造字;(2)命大挠作甲子;(3)命容成作天球仪,作历书;(4)命隶首定算数;(5)命伶伦作律吕;(6)命宁封为陶正,赤将为木正,制器物;(7)挥作弓,夷牟作矢;(8)共鼓、化狐作舟楫,邑夷作车;(9)黄帝妃嫘祖教民蚕;(10)作衣裳冕旒;(11)和歧伯作医书(《内经》)。■ 唐尧■ 1.黄帝后四传到帝挚,因诸侯不服,尧便代而为帝,建都平阳,为之唐尧。■ 2.尧因有洪水,又有苗民作乱,因舜有才德,将帝位让舜。■ 虞舜■ 1.舜的国号为虞,建都蒲阪。■ 2.平定苗乱。■ 3.令禹治洪水,益开山泽,弃(后稷)主持农事,垂造器用,遂确立农业社会的基础。■ 4.命契制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大教条”,为中国有教育之始。■ 5.命皋陶定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中国有法律之始。

第二章 夏商之兴亡

● 洪水●( 一)时间——女娲氏时,已有用芦灰止洪水之说。到了唐尧,洪水泛滥,为民大害。●( 二)灾情■ 1.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民无定所。●( 三)鲧之治水■ 1.筑堤防御。■ 2.经营九年,一无成绩。●( 四)禹之治水■ 1.先和益及后稷调查测量。■ 2.疏通北方之水,皆使入黄河;疏通南方之水,皆使入长江。■ 3.于河则凿龙门、吕梁、底柱,于淮则凿荆山,于江则凿巫峡。■ 4.水皆由地中行。● 禹之政绩●( 一)勤俭■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恶衣服而致美于黻冕。■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二)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君位●( 一)禅让——尧传舜,舜传禹——传贤——公天下。●( 二)世袭——禹亦欲传贤人益,但未成功。禹死,国人公推启,所以传其子启——传子——家天下。●( 三)革命——商汤因桀无道,放桀而代之为王;周武王亦因纣无道,将纣灭掉。后人称商汤、周武为革命,因其俱为贵族,也叫作贵族革命。● 夏史大概●( 一)君主——禹有天下后,国号曰夏,传其子启;至太康时,为后羿所篡,国遂中断;到少康以兵收复,夏遂中兴;传至桀癸,因暴虐无道,为汤所放,夏遂亡,共四百余年。●( 二)京都——安邑,现在的山西运城市。史书记载夏朝都城屡经改迁,其他还有斟鄩(今属河南偃师市)、阳城(今属河南登封市)等。●( 三)政教——夏时农业已发达,政治果然注重农事,就是教育宗旨,也特别着重在忠(尽力)。● 商史大概●( 一)君主——汤因夏桀昏乱,用伊尹为相,号召诸侯赶走夏桀,遂即帝位,国号曰商;传至纣,也因无道,为周武王所灭,共六百余年。●( 二)京都——亳,现在的河南商丘市。商朝的迁都,据《史记》所说,共有八次,因盘庚时迁都于殷(今属河南安阳市),所以商朝也可称殷朝。●( 三)政教——商的立国,游牧比农事发达,生活无常,所以特别信鬼,教育宗旨,也就着重在敬。● 商之文化● 来源——古史所载,是否正确,无从证明。自殷墟发现商代的甲骨刻文,观其记载,便知其文化。● 事实■ 1.商代已用金属。■ 2.商人喜打猎。■ 3.已有桑麻和蔬菜。■ 4.村邑已构成。■ 5.盛用奴隶。■ 6.已有各种骨、角、贝、玉等玩器。■ 7.有贝币和铜币。

第三章 周之建国及政教

● 周代著名之王●( 一)武王——姓姬名发,率诸侯灭纣,遂有天下,国号曰周,建都镐京。●( 二)成王、康王——天下最太平,史称成康之治。●( 三)厉王——因暴虐无道,国人把厉王赶掉,由周定公、召穆公出来,共同行政,号曰共和。这一年在公元前八四一年,从此年起,直到现在,历史年分,都毫无错误。●( 四)宣王——曾北伐玁狁,南征荆蛮;又平淮夷、徐戎,周又中兴。●( 五)幽王——因宠褒氏,申后父申侯引了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之下,这为引少数民族以乱中国的第一次,西周遂亡。●( 六)平王——幽王子平王,避难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七)赧王——周亡。● 封建制度●( 一)起源——封建制度,起于黄帝建立万国,到周代才明确规定。●( 二)原因——武王既因诸侯的力,灭纣代商,又欲统一天下,传世久远,遂用封建制度来应付。●( 三)所封的人——除旧诸侯外,1.帝王之后,像夏的后代封于杞;2.功臣,像姜尚封于齐;3.同姓,像周公旦封于鲁,并且同姓受封的特别多。●( 四)制度■ 1.等级——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最低级的称为附庸。■ 2.土地——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附庸不足五十里。■ 3.兵制——天子六军,大国三军,伯国二军,小国仅一军。■ 4.卿相——大国三卿,其二卿为天子所任命,中国二卿,小国一卿,都诸侯自己所任命。■ 5.分布——功臣子弟,散布在旧诸侯和夷狄之间,使互相牵制。●( 五)考查——诸侯每年必到京一次,报告行政,叫作述职;天子也常到各国巡查,叫作巡狩(参看第五编第二章)。● 宗法●( 一)目的——以宗法团结同姓,婚姻团结异性(功臣都和周结婚姻)。●( 二)制度■ 1.大宗——嫡长子世袭为大宗,有恤族之义务,其祖庙百世不迁。■ 2.小宗——庶子俱为小宗,祖庙五世一迁,仍归入大宗。●( 三)姓氏——天子、诸侯为大宗,都有姓(姬姓,姜姓);诸侯的次子以下为大夫,皆有氏(孔氏、孟氏),为小宗。● 井田●( 一)名称——平原肥沃之地,划作九区,中为公田,八家为私田,形如井字,故名井田。●( 二)制度■ 1.可以行井田处——仿殷的助法(殷只七十亩,周有百亩),每人种百亩,八家再合种公田百亩。■ 2.不可以行井田处——仿夏的贡法(夏只五十亩),每人种田百亩,出十亩租税。●( 三)授受——人民二十岁受田,六十还田(参看第五编第四章)。● 礼治●( 一)目的——适应当时社会情形,以维持封建的政治组织。●( 二)等级——凡五种,天子、诸侯、大夫、士为贵族,庶人为平民。●( 三)礼制——祭祀法叫吉礼,丧葬等叫凶礼,兴师动众的事叫军礼,相见等礼叫宾礼,加冠和婚娶叫嘉礼,称为五礼。●( 四)办法——用五礼的繁简,分别贵贱等级。僭越礼制的人,即不为国家所制裁,亦为社会所指摘。

第四章 春秋与战国

● 春秋时代●( 一)名称——孔子因鲁史而作《春秋》,历时凡二百四十二年,后人称为春秋时代。●( 二)五霸■ 1.齐桓、晋文——俱用“尊王攘夷”的名义,号召诸侯,战败楚国,遂做中原诸侯的领袖,号为霸王。■ 2.宋襄——势甚弱。■ 3.楚庄——代晋而兴,问鼎轻重,几欲代周。■ 4.秦穆——霸于西戎。●( 三)吴越■ 1.吴——吴王夫差,败越以后,和中原诸侯争霸。■ 2.越——勾践为夫差所败,用了范蠡、文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遂灭吴国,进贡周朝,称为霸者。勾践的子孙,为楚所灭。●( 四)强国——周武王时,诸侯有一千八百国;到了春秋,诸侯兼并结果,只有一百七十余国。除称霸者外,其中以郑(初强,后稍替)、鲁(为文化中心)、宋(商后)、陈、卫为较强。● 战国时代●( 一)名称——春秋以后,七国混战的事实,多在《战国策》中,这时代叫作战国时代。●( 二)七雄■ 秦——在西,势最强。■ 六国——在东,计韩、赵、魏(本为晋大夫,后分晋成三国)、齐(已为田氏)、燕、楚。●( 三)合纵■ 主持者——苏秦。■ 方法——联合六国,一同抗秦。■ 功效——秦兵不敢东出。●( 四)连横■ 主持者——张仪。■ 方法——劝诱六国,和秦通好。■ 功效——六国的团结力分散,秦又蚕食东方。●( 五)四公子——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魏信陵君(魏无忌)、楚春申君(黄歇)。● 周末社会组织之摇动●( 一)阶级制度之崩溃——诸侯兼并的结果,天子失其威权,大夫、士因握兵权,诸侯亦失势,所以僭越者多。原来的阶级制度,因以崩溃。●( 二)农村经济之崩溃——国多灭亡,关禁自少,工商业遂日盛,农村自治之经济亦因以崩溃。●( 三)游士日盛——阶级制度既崩溃,分田制度也随之而崩溃,平民之有智勇才辩的,为人主所尊重,游士遂日盛。● 周末学术思想之勃兴●( 一)原因■ 1.学术的蓄积——周公集唐、虞、夏、商的文化,推行于各地,至此时,文化遂成多元的发展。■ 2.教育的解放——自王官失守,私家讲学者多,教育遂普遍于平民。■ 3.礼教的反响——阶级制度既难维持,人民遂起强烈反响,从事于改革。●( 二)派别■ 1.儒家■( 1)首领——孔丘,字仲尼,曾为鲁司寇。■( 2)主张——维持礼教,实现小康之政,然后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3)分派■ 孟轲——主性善,言人受礼教极易。■ 荀卿——主性恶,明人非礼教不可。■ 2.道家■( 1)首领——李耳,字聃,曾为周守藏室的史官。■( 2)主张——反对礼教,主张无为而顺应自然。■( 3)支派——庄周,主张绝圣弃智、剖斗折衡。■ 3.墨家■( 1)首领——墨翟。■( 2)主张——以实利主义作出发点,所以反对礼、乐、战争、奢侈,主张兼爱、非攻、刻苦、节用。■( 3)支派■ 宋钘——非攻,寝兵,想消灭人类斗争心。■ 尹文——除兼爱外,主张万事都以法律为准则。■ 4.法家■( 1)首领——韩非,曾受学于荀卿。■( 2)主张——人民完全听命于君主,君主拿法律为准则。■( 3)来源——由儒家的礼治,变而成极端的法治。■ 5.其他——阴阳家的邹衍,纵横家的苏秦、张仪,名家的公孙龙等,都为人所推崇。●( 三)结果——中国思想界的黄金时代。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兴亡

● 秦灭六国● 原因■ 1.商鞅变法——秦本偏于西方,国不甚强,自孝公用商鞅,国遂富强。■ 2.张仪连横——破苏秦合纵之策,减少反抗力。■ 3.范雎远交近攻——秦益得蚕食诸侯。■ 4.李斯威胁利诱——六国本多才俊,李斯啗以金钱,使为秦用,不从即遣人刺死,六国遂少才俊。● 事实■ 1.先灭韩、赵。■ 2.次灭魏、楚。■ 3.北灭燕。■ 4.东灭齐。● 结果——中国境内真正统一之始。● 秦始皇的政策● 对内■ 1.国都——咸阳。■ 2.除谥法——死后免人褒贬,自称始皇帝,欲二世三世,以传至万世。■ 3.集中政权■( 1)中央■ 丞相——处理全国民政。■ 太尉——助理全国军政。■ 御史大夫——掌理监察。■( 2)地方■ 甲、废除封建,分全国为四十郡,以县为郡组织的单位。■ 乙、每县有县长(民政)、县尉(军政),郡也设郡守、郡尉,管理全郡的民政、军政。别设监察御史,监察官吏。■ 丙、中央和地方长官,都由皇帝任命,为后世君主专制政治立下规模。■ 4.统一法度。■ 5.统一度量衡。■ 6.统一文字——令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不能像六国时文字异形。■ 7.统一思想——令学者以吏为师,除秦法外,不准谈诗书。■ 8.开驰道——交通发达。● 对外■ 1.南——平百越,移民开发南方。■ 2.北■( 1)伐匈奴——夺回河套等地方。■( 2)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长三四千里。■ 3.疆域——统治力所及,已达后世所称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中国疆域确定之始。● 秦之灭亡● 原因■ 1.士大夫之不满——一派是六国遗臣,像张良、项梁等,想恢复故国;一派是知识阶级,像孔鲋等,恨始皇焚书坑儒。■ 2.平民之不满——始皇时,外有征伐,内则开驰道,造阿房宫,收兵器以铸金人,又好神仙,民已困苦,二世更大兴土木,愈加暴虐。■ 3.内乱——赵高杀二世,子婴又杀赵高,遂去帝称秦王。● 事实■ 1.陈胜发难——陈胜和吴广,首先发难,六国遗臣及郡县豪强,都响应反秦。■ 2.项羽巨鹿之胜——秦将章邯,打败陈胜、项梁以后,正围赵之巨鹿,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章邯,秦兵势遂衰。■ 3.刘邦进咸阳——刘邦从间道,打破函谷关,子婴投降,后项羽也入关,杀子婴,秦亡。

第二章 西汉之兴亡

● 刘邦之统一●( 一)鸿门之会——刘邦虽先入关,因项羽势强,要消灭刘邦。幸项伯从中疏通,邦乃拜见羽于鸿门,才得封于汉中。●( 二)定三秦——邦乘项羽有战事,令韩信为将,将函谷关内的地方,收为己有。●( 三)收复齐、赵——令韩信另率一军,先灭赵国,后平齐国。●( 四)垓下之役——邦与羽战,经过五年,才围项羽于垓下,羽至乌江自刎。●( 五)邦即帝位——定都长安,国号曰汉,后人称为汉高祖。● 汉著名之帝皇● 高帝■ 1.杀功臣——高帝赖诸将的力,遂有天下,不得不封为诸侯;后恐其为害,像韩信等,多被高祖所灭。■ 2.立制度——高帝本无改革思想,其令叔孙通定朝仪,不过显出皇帝尊贵;其所以省秦法,祀孔子,时免赋役,不过鉴秦的覆亡,由于奢侈横暴、焚书坑儒。● 吕后——高帝死后,惠帝不久也死,吕后便专政。● 文景——文帝时虽有匈奴扰边,景帝时虽有七国之乱,但能令民休养,人口财产,生殖繁盛,所以后人比之周的成康。● 武帝■ 对内——一面用董仲舒计划,专尊儒术,罢黜百家;一面又好神仙,任用方士,大兴土木。此外考试制(下诏举贤良方正)、学校都从武帝时兴起。■ 对外——令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用张骞通西域,又经营西南夷,汉族威名,由此远播。● 宣帝——综核名实,信赏必罚,对于地方官吏,谨慎选择,所以吏治颇清明。他自说是杂霸(秦之霸道)王(周之王道)道行之。● 西汉外戚之祸● 高帝——起兵时,吕后颇有力,遂揽权;及高帝、惠帝相继去世,吕后遂专政,封其母家,几危刘氏。● 文景——群臣的迎立文帝,因其母族本无势力,所以文、景两帝时,并无外戚之祸。● 武帝——帝死时,令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以辅幼主,丞相遂无权。光又嫁其女为宣帝后,外戚颇得势。虽光死后,家族即为宣帝所诛灭,可是大司马、大将军,常为外戚专官。● 成帝——元帝后为王氏,到成帝时,王凤等相继为大司马;到了平帝时,王莽竟杀平帝,不久遂篡帝位,西汉亡。● 新莽●( 一)篡位的手段■ 1.初则谦恭下士,以收人望。■ 2.待歌功颂德者,多至四十八万人,便假托符命,代汉有天下。●( 二)国号——定国号曰新。●( 三)改革■ 1.动机——社会上贫富不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制度■( 1)官制用唐虞——将汉的官名,尽行改革。■( 2)行井田——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曰私属。■( 3)仿周礼——设“五均”以平物价,“司市”以定物价,“泉府”以轻利贷民。■ 3.结果——政令无常,币制屡换,致农商失业,天下大乱。●( 四)亡国——在位十八年,为市民所杀。

第三章 东汉之兴亡

● 光武● 姓名——刘秀。● 起兵——刘秀本在刘玄部下,因昆阳一战,秀将王莽将王寻打败,声威遂大振。● 称帝——刘玄被赤眉所杀,王莽又死,秀遂称帝,建都洛阳,因洛阳在长安之东,所以前汉叫作西汉,后汉亦叫作东汉。● 表彰气节■ 1.原因——文人像扬雄,宗室像刘歆,都附王莽,不知气节。■ 2.方法——将不附莽之卓茂,令做太傅;为莽逼死之谯玄,祭以中牢;又像严光、周党等,不肯出仕,便加以优礼。■ 3.影响——从此东汉士风,多重名节、尚礼教,竟成一种风俗。● 东汉的治乱●( 一)治——光武生长民间,又通儒术,政治因之清明;明帝、章帝又能谨守成法,这三帝称为东汉的治世。●( 二)乱■ 1.外戚和宦官■( 1)外戚之弄权——光武虽防外戚弄权,但外戚接近帝王,又有戚谊,容易得势,而且后汉多幼帝,太后听政,不得不用其兄弟,因此多擅权。■( 2)宦官之弄权——朝士已多外戚羽翼,皇帝欲除外戚,不得不谋诸接近之宦官,宦官遂得擅权,像和帝的杀窦宪、安帝的杀邓骘、顺帝的杀阎氏、桓帝的杀梁冀,都假手宦官。■( 3)宦官和外戚的决斗——桓帝后之父窦武,本外戚中的优良者,想除宦官,反为宦官所杀。后来外戚何进,想用董卓的外兵,以除宦官,亦为所杀。何进的下属袁绍,虽尽杀宦官,但董卓已入京,武人遂代宦官而为祸。■ 2.党祸■( 1)起源——光武表彰气节后,士多批评人物,议论朝政,无形中成了党派。■( 2)第一次党祸——宦官多贪横,其宾客子弟,又到处欺凌人民,有风力的地方官,加以收杀,因此宦官蒙蔽桓帝,谓为讪谤,遂大捕党人,禁锢终身。■( 3)第二次党祸——窦武本和党人谋除宦官,窦武被杀,遂令帝大捕党人,多下狱拷死。■( 4)消灭——第一次因审问党人,词连宦官,宦官遂但令禁锢终身;第二次因黄巾大起,恐党人与之勾结,才赦免党人。

第四章 两汉对于域外之经营

第一节 北方● 匈奴●( 一)来源——就是古代的獯鬻、玁狁。●( 二)极盛时代■ 1.原因——秦始皇曾败匈奴,但楚汉相争,势复盛。■ 2.事实——冒顿单于奄有大漠的南北,东败东胡,西服西域。■ 3.和亲——汉高帝被匈奴围于白登,出围后,把公主嫁与单于,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开始。●( 三)中衰时期■ 1.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赶走匈奴到大漠以北,汉族名声,从此远振。■ 2.汉宣帝——匈奴分为南北,南单于来朝,叫他仍住漠南。■ 3.汉元帝——陈汤斩北匈奴郅支单于首,南单于更加帖服。●( 四)再衰时代■ 1.原因——王莽篡位,匈奴又叛变。■ 2.后汉——匈奴又分南北,汉兵大破北匈奴,残众远走里海地方,南匈奴渐移居内地。● 东胡●( 一)部落——分鲜卑、乌桓两部落。●( 二)鲜卑——汉赶走北匈奴,鲜卑便移住漠北,到檀石槐尽据匈奴故地,时来寇边。●( 三)乌桓——强于漠南。●( 四)曹操——大破鲜卑、乌桓。

第二节 西方● 通西域●( 一)动机——利用西域的力量,牵制匈奴。●( 二)阻碍——匈奴和西羌,常留住汉使,所以张骞等初通西域很难。●( 三)方法■ 1.恩——以金帛赐各国,又以公主嫁乌孙王。■ 2.威——前汉曾以兵降大宛,东汉班超以兵平定西域。●( 四)影响——汉和西域的文化,彼此相通;且到汉灵帝时,大秦王遣使泛海入贡,为东西交通的开端。● 印度●( 一)名称——身毒、天竺、印度都是音的转变,其实仍是一名。●( 二)关系——张骞通西域时,已知有身毒国。●( 三)交通——大月氏盛时,势力直达印度,遂奉佛教;后为班超所败,但佛经和僧侣,已由大月氏来中国。● 西羌●( 一)地点——在甘肃西南和青海、西藏等地。●( 二)平定——西汉时赵充国用兵平定之,王莽时又乱,东汉段颎平定之。●( 三)影响——东汉平定西羌,用兵费至四十四万,因此国力疲乏,日行衰落。

第三节 东方● 朝鲜●( 一)来源——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传到汉初,为燕人卫满所逐,汉许其自立。●( 二)叛变——满孙右渠,阻止其旁的小国朝汉,又掠汉边,武帝遣将攻之,朝鲜人杀右渠降。●( 三)置郡——汉遂置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领有现在朝鲜半岛的大半。● 三韩●( 一)地点——汉所领四郡以南,有数十小国,总称三韩,其君长俱朝贡汉朝。●( 二)马韩——为箕氏后裔,统五十四国,内有百济国。●( 三)辰韩——亦称秦韩,因秦民移植其地而称,凡十二国,内有新罗国。●( 四)弁韩——统十二国。● 日本●( 一)地点——在三韩以南的海中。●( 二)部落■ 1.总数——分为一百多的部落。■ 2.分布■ 西部的九州岛,为熊袭所据,中史称为狗奴国。■ 东部一带,为虾夷所占据,中史称为毛民。■ 中部和西部的一隅,为倭人分据。●( 三)交往——常朝中国,所以汉族文化多输入日本。汉光武亦因其恭顺,封倭人一部落为倭奴国王。

第四节 南方● 百越●( 一)原由——秦平百越,已置郡县,汉与各部落又分据。●( 二)部落■ 1.东瓯——在浙江的温州,因闽越为害,自请内徙于江淮间。■ 2.闽越——在今之福建,常击东瓯,遂灭之。■ 3.南越——其王赵佗,本秦戍将,汉高封为王;到武帝时,因生内乱,为汉所平。●( 三)结果——自浙之温州,到福建、两广、安南,都为汉族所有。● 滇和夜郎●( 一)原因——汉武帝想和印度交通,因不善航海,乃通西南夷。●( 二)方法——一方向蜀西进,一方向蜀南行。汉使所到,各部落都降,滇和夜郎亦归服。●( 三)结果——四川的西南和云南、贵州的一部分,都为汉族所有。

第五节 交通

● 陆路●( 一)中心点——首推敦煌,现在的甘肃敦煌市。●( 二)西汉■ 1.使者——首推张骞。■ 2.到达地——远至今里海及波斯、叙利亚等地。●( 三)东汉■ 1.使者——班超平定西域后,使甘英通大秦(罗马)。■ 2.到达地——甘英到了波斯湾,因安息要垄断丝帛贸易,所以阻止甘英,致其不能达大秦。● 水路●( 一)中心点——首推徐闻(广东徐闻县)、合浦(广西合浦县)。●( 二)西汉■ 1.汉武帝平朝鲜,间接和日本来往。■ 2.汉武帝曾使人到黄支国,是和印度已往来。●( 三)东汉■ 1.光武封日本为倭奴国王,是直接交通。■ 2.桓帝时大秦王安敦来朝贡,是欧洲也相往来。

第五章 两汉之学术

● 经书●( 一)原因——秦因革新政治而速亡;汉欲收拾人心,遂尊重儒术。●( 二)事实■ 1.惠帝除挟书的禁令。■ 2.文帝广求遗书。■ 3.武帝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五经特设博士。●( 三)分派■ 1.今文家——凡为口传,而用汉之隶书所写定的书,叫作今文家,像伏生《今文尚书》是。■ 2.古文家——鲁共王坏孔庙壁,得所藏书,系史籀的大篆所写定,叫作古文家。■ 3.通学派——郑康成等不问今古文,只择义理圆满者,取以教人,叫作通学派。● 谶纬●( 一)原因——世主多好神仙,儒生遂附会经义,讲阴阳灾异。●( 二)意义——谶是假托隐语,来预决吉凶;纬是依托经义,来说灾祥的。●( 三)影响——郑康成为一代通儒,也注纬书;光武更因赤伏符之说称帝。

第六章 三国至南北朝的政局

● 群雄割据●( 一)原因——汉末黄巾起后,州郡不能平,所以将州刺史改为州牧,予以兵权,以资镇摄;但从此外权过重,形成分裂。●( 二)事实——袁绍据幽、并等四州,刘备据徐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袁术据寿春,马腾、韩遂据凉州。● 三国鼎立●( 一)成因——因赤壁一战,三国鼎立的局面遂成就。●( 二)魏——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假着天子的号令,平定黄河南北各地,南下经营,战于赤壁,被孙权、刘备所败,只得北归。子丕逼献帝让位,建都于邺,国号魏。●( 三)蜀——刘备乘赤壁战胜,攻下荆州,后复得巴蜀、汉中,而荆州为吴所夺,闻曹丕称帝,亦称帝于成都,建国曰汉,史称蜀汉。●( 四)吴——孙权保有江东,建都建业,国号曰吴,称吴大帝。● 晋之统一●( 一)蜀亡——刘备死,子禅立,诸葛亮为相,与吴复和好,屡伐魏,不能逞。亮死后,蜀就此不振。魏将邓艾奉司马昭之命,伐蜀,从阴平猝攻成都,禅降,蜀汉遂亡。●( 二)魏亡——魏废帝时,大权已入司马懿之手,其子师、昭又有才,能继父业。至昭子炎便篡帝位,国号晋,都洛阳,是为晋武帝,魏遂亡。●( 三)吴亡——孙权死后,吴多内乱,外恃陆抗,维持现状。抗死,晋将杜预、王濬来攻吴,王濬先到,孙皓降,吴遂亡。● 晋武帝政策● 封建■ 原因——鉴于魏的孤立而速亡,遂大封宗室,兵权极重。■ 影响——酿成八王之乱。● 罢州郡兵■ 原因——汉末州郡擅兵,形成割据,晋武帝遂罢州郡之兵。■ 影响——五胡乱起,无力平乱。● 八王之乱● 原因——惠帝昏愚,贾后凶狠,又欲专政。● 事实■ 1.贾后既杀太后父杨骏,又杀太后,令汝南王亮辅政。■ 2.贾后又使楚王玮杀亮,随以矫诏罪杀玮,遂专政。■ 3.赵王伦举兵杀贾后,废帝自立。■ 4.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举兵杀伦,复立惠帝,冏留辅政。■ 5.颙使长沙王乂杀冏。■ 6.颙和颖合兵攻乂,东海王越杀乂。■ 7.颙、颖、越更治兵相攻,连年不解,颖、颙先后被人所杀。■ 8.惠帝中毒死,怀帝立,越辅政,败死于石勒。● 影响——内争不已,酿成五胡乱华的局面。● 少数民族杂居内地的分配● 匈奴——南单于降汉后,自是杂居于山西等地。● 鲜卑——曹操破乌桓、鲜卑后,分据辽河东西,其秃发部则徙居于凉、秦等地。● 羌——汉平羌乱,屡次将其众徙居内地。● 氐——和羌同种,亦同徙于陕西、甘肃等地。● 五胡十六国● 匈奴——刘渊的汉,刘曜的前赵,沮渠蒙逊的北凉,赫连勃勃的大夏。● 羯——石勒的后赵。● 鲜卑——慕容皝的前燕,慕容垂的后燕,乞伏国仁的西秦,秃发乌孤的南凉,慕容德的南燕。● 氐——符健的前秦,吕光的后凉,李雄的成汉。● 羌——姚弋仲的后秦。● 汉——张轨的前凉,李暠的西凉,冯跋的北燕。● 西晋之亡●( 一)刘渊本匈奴种,自命为汉之外孙,遂姓刘;初属成都王颖,后背颖自帝于平阳。●( 二)渊子聪破洛阳,掳怀帝北去。●( 三)愍帝迁都于长安,又被渊侄曜掳去,后被杀,西晋遂亡。● 东晋的概况●( 一)东晋之成立——琅琊王司马睿时守建康,闻愍帝北掳,便即帝位,是为晋元帝。●( 二)东晋之名称——因建都建康,在旧都洛阳之东,史因之称为东晋,称以前的为西晋。●( 三)对于北方的态度——始终持抵抗态度:1.石勒来结好,焚其币;2.苻坚入寇,败其兵;3.桓温灭蜀,刘裕灭南燕、后秦,都可证明。●( 四)内乱——君弱臣强,方镇执权,往往举兵内犯,王敦、苏峻、祖约的举兵,桓温的废立,刘裕的篡位,可以证明。● 淝水之战●( 一)原因——苻坚自用王猛,内政修明,国力甚盛。迨猛死,坚又灭前凉等,北方既统一,遂欲统一中国,起兵伐晋。●( 二)秦之兵力——共八十万,但兵心不一,氐族多不愿战。●( 三)晋之兵力——兵数少,但北府兵素善战,刘牢之又为名将。●( 四)战绩——淝水一战,坚所领之军,为谢玄、谢石等所败,全军尽没。●( 五)影响■ 北方——又分裂为诸小国。■ 南方——得此次战胜,遂能南北对峙,直至陈亡。● 南朝沿革●( 一)概况——东晋屡谋北伐,兵权落入镇将之手,刘裕即以镇将,代晋而为宋,历齐、梁、陈都由镇将而成帝王。●( 二)宋■ 兴——兴于武帝(刘裕),亡于顺帝(刘準)。■ 名君——文帝元嘉之政,见称于史。因兵弱而淮北并于魏。●( 三)齐——兴于高帝(萧道成),亡于和帝。●( 四)梁■ 兴——兴于武帝(萧衍),初能励精图治,国内太平;后纳魏降将侯景,景反,饿死台城。■ 亡——亡于敬帝。●( 五)陈■ 兴亡——兴于武帝(陈霸先),亡于后主。■ 疆域——最小,只有江东一角。● 北魏的兴亡●( 一)道武帝——姓拓跋,名珪,初称代王,后改国号为魏,称帝于平城。●( 二)太武帝——名焘,灭北燕、北凉,灭夏。●( 三)孝文帝■ 政绩——迁都洛阳,改族姓(拓跋改为元),与汉族通婚,鲜卑和汉族遂同化。■ 乱源——从此习俗浮靡,武事渐废,乱源又起。●( 四)尔朱氏之乱■ 1.太后杀孝明帝,尔朱荣起兵杀太后,立孝庄帝。■ 2.孝庄帝以荣擅权,诱而杀之,然帝亦为尔朱兆所杀。■ 3.高欢伐尔朱氏,尔朱氏不久亡,遂立孝武帝。●( 五)分裂■ 1.东魏——孝武帝恐为欢所害,逃依宇文泰,欢又立孝静帝于洛阳,是谓东魏。■ 2.西魏——孝武帝在关中仍称帝,是谓西魏。●( 六)灭亡■ 1.东魏——为高欢子高洋所篡,便是北齐。■ 2.西魏——为宇文泰子宇文觉所篡,便是北周。● 北朝沿革表——北魏●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隋。● 五胡之乱的利害● 1.害——中土人民,受残杀屠掠的浩劫。● 2.利——五胡为汉族所同化,汉族遂除腐败积习,而有新生气,开唐代文化政治上的新光辉。

第七章 魏晋至南北朝的文化

● 清谈●( 一)原因■ 1.后汉的学者,像王充、王符等,已排斥儒教的虚妄言。■ 2.曹操下令,征求“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打破汉末“重视气节,谨守礼法”的士风。■ 3.儒教最崇拜的禅让,魏晋假之以篡夺,更加表明儒教的虚伪,而趋向老庄虚无之说。●( 二)意义——鄙弃一切世务俗事,专讲究玄理空谈。●( 三)事实■ 1.著书——王弼注《周易》《老子》,郭象著《庄子》,张湛且伪造《列子》,为玄学张大声势。■ 2.言论——嵇康非汤、武,薄周、孔,鲍敬言主张无君。■ 3.行为——阮籍、刘伶等毁弃一切礼法,纵酒佯狂,散发箕踞。●( 四)影响——士大夫既崇尚虚无,不讲实际,遂有晋末五胡之乱。● 士族●( 一)原因■ 1.因以九品中正的法用人,望族易于求官,深自矜贵。■ 2.因五胡乱华,士大夫因种族之见,重视民族的区别。●( 二)矜贵■ 1.不和庶族通婚姻。■ 2.不和庶族同坐而语。■ 3.人主亦不能变更庶族为士族。●( 三)著姓■ 1.过江为侨姓,像王、谢、袁、萧。■ 2.东南为吴姓,像朱、张、顾、陆。■ 3.山东为郡姓,像王、崔、李、卢、郑。■ 4.关中亦号郡姓,像韦、裴、柳、薛、杜。■ 5.代北为虏姓,像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 四)谱牒——因重视氏族,所以谱牒之学遂起,东晋贾弼撰《十八州百十六郡姓氏簿状》,即谱牒第一册。●( 五)流弊■ 1.朝代任其改换,门第都不能更换。■ 2.人民只知增高门第,国家观念从此薄弱。●( 六)衰歇——唐代行科举,士、庶的阶级渐归于消灭。● 西晋的经学●( 一)变迁——王弼注《易》,何晏著《论语》,独说义理,和汉儒不同。●( 二)分派■ 1.南朝——王肃遍注各经,反对郑玄,盛行于南朝。■ 2.北朝——仍遵郑玄的注解。●( 三)伪书——王肃假造《孔子家语》,梅赜伪造《古文尚书》,和张湛的造《列子》如出一辙,后世仍多尊信。● 文艺●( 一)诗■ 五言诗——起于西汉(起于李陵、苏武的说不可信),到魏晋时,像曹植、阮籍都有名著,陶潜最有名。■ 七言诗——人言起于汉武帝柏梁台联句诗,亦不足信,魏晋亦有作者。●( 二)文■ 骈俪——两汉文极朴质,已多偶句;到了魏晋,大都文辞绮靡,气势薄弱,后世称为六朝文(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俱建都建业)。■ 名家——陆机、左思、潘岳都有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尤为世所称。●( 三)书■ 1.书法为中国独有的艺术。■ 2.南朝尚帖,以钟繇的楷书、王羲之的行草尤著名。■ 3.北朝尚碑,楷而兼隶,世称为魏碑,最为后人所喜摹。

第八章 隋唐之政局

● 隋文帝的统一●( 一)篡北周——北齐多荒淫之主,为北周所灭;后以帝幼,由外戚杨坚辅政,大杀周宗室,篡周自立,国号隋,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二)灭西梁——侯景乱时,西梁立萧詧于江陵,是谓西梁,至是为文帝所灭。●( 三)灭陈——后主陈叔宝荒淫不问政事,文帝令将灭之,至此中国遂复统一。● 隋亡●( 一)隋末之群雄■ 1.原因——隋炀帝外则好大喜功,内则巡幸营造,致民穷财尽,群雄割据。■ 2.事实■( 1)王薄自称知世郎,拥众据长白山,后降唐。■( 2)窦建德定都乐寿,旋称帝,国号夏,后被唐所灭。■( 3)白瑜娑起兵于陇右,人称为奴贼。■( 4)杨玄感举兵反,不久,兵败死。■( 5)李密据洛口,称魏公,后归唐,失望复叛,被斩死。●( 二)炀帝被弑——炀帝在江都,见中原已乱,无心北归,宇文化及乘兵士思归,遂弑炀帝。●( 三)秦王浩被弑——宇文化及又立秦王浩,拥众北归,路中又弑浩,自称许帝,隋亡,化及后被窦建德所杀。● 唐之统一●( 一)李渊——炀帝令渊为西京留守,因天下大乱,其子世民劝渊起兵,遂破长安,奉代王杨侑为帝,后即自立,是为唐高祖。●( 二)平定北方——李密为王世充所败,密即降唐,世民遂围世充,窦建德来救世充,世民先擒建德,世充旋亦降。●( 三)平定南方■ 1.萧铣据江陵,地方最大,后为唐将李靖灭掉。■ 2.杜伏威——江都的陈稜,毗陵的沈法兴,都为李子通所灭,李子通又为杜伏威所灭。伏威降唐,南方遂平定。●( 四)平定朔方——梁师都据朔方,世民平之,天下遂大定。● 贞观之治●( 一)用人——相用房玄龄、杜如晦,励精图治,将有李靖、李勣直言敢谏。●( 二)施政■ 1.太宗令五品以上官员,保举堪为县令的人。■ 2.派大员以按察使名义,巡察各地长官的优劣。●( 三)结果——居者夜不闭户,行者有人供给,因太宗年号贞观,史称为贞观之治。● 武韦之乱● 武后■ 1.出身——本太宗才人,高宗立,得宠为皇后。■ 2.事实——高宗病,己擅权;及高宗死,废其子中宗,自号则天皇帝,国号周。大杀唐宗室,专任酷吏,恣为淫虐。■ 3.结果——政乱民苦,张柬之等逼武后迎中宗复位。● 韦后■ 1.出身——中宗之后。■ 2.事实——擅权势,杀中宗。■ 3.结果——中宗从子隆基诛韦氏,立其父睿宗;后睿宗禅之令为帝,就是唐玄宗。● 开元之治●( 一)意义——玄宗年号,初为开元,后为天宝。●( 二)用人——以姚崇、宋璟为相。●( 三)事实——玄宗初亦专心国事,所以赋役宽平,刑罚简省。●( 四)结果——百姓富庶,开元之治,史以谓比美贞观。● 安史之乱● 原因■ 1.玄宗时,承平日久,府兵制大坏,因募兵充当,称为彍骑,是中国募兵制之始。■ 2.玄宗欲控制边陲,沿边设十节度使,令管辖数州,且兼按察使衔,因此兵权、财权、政权,俱在节度使手中,可以为乱。● 事实■ 安禄山之乱——禄山本胡人,得玄宗的宠信,兼任三节度使,和杨国忠争宠,遂举兵反,陷洛阳,逼长安。玄宗奔蜀,肃宗用郭子仪、李光弼平之;后禄山为子庆绪所杀,史思明又杀庆绪。■ 史思明之乱——思明初降唐,后复叛,再陷东京,旋为李光弼所败,思明也被其子朝义所杀,朝义又为部下所杀而降唐。● 藩镇之祸●( 一)原因——唐急欲平安史之乱,遂收买其余党,给以地盘,令做节度使,便成割据的局面。●( 二)事实■ 1.代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等辟吏收税,不纳贡赋。■ 2.德宗——藩镇要求世袭,帝不允,即有李希烈、田悦、朱滔、朱泚之乱。■ 3.宪宗——用裴度、李愬等,平定淮西的吴元济、淄青的李师道,藩镇遂遵中央约束,史称宪宗为中兴之主。■ 4.黄巢乱起——藩镇更凶悍,历唐亡而其祸未已。● 宦官之祸●( 一)开始——唐玄宗信用高力士,做到骠骑大将军,这是唐用宦官的第一人。●( 二)事实■ 1.监军——唐到玄宗后,已无可信用的军队,屡令宦官作监军。■ 2.领神策军——藩镇既拥强兵,唐帝也另招军队,叫神策军,派宦官主持,宦官有了兵权,格外凶暴。■ 3.甘露之变——文宗和宰相李训等谋,诈称甘露降,令宦官往观,欲伏兵杀之,为宦官所觉,反族诛李训等,从此宦官权益重。●( 三)祸害■ 1.弑君——共二君,一宪宗,一敬宗。■ 2.立君——为宦官所立的唐帝凡七,即穆、文、武、宣、懿、僖、昭。● 朋党●( 一)开始——李吉甫为相,牛僧孺对策,痛诋吉甫,吉甫子德裕憾之,此后各结党羽,互相倾轧。●( 二)李排牛——武宗时,德裕为相,甚有才略,整理内治,平定叛镇,大破回鹘,排斥牛僧孺之党。●( 三)牛排李——宣宗时,德裕贬崖州,牛僧孺等复启用。●( 四)时间——绵延至四十余年。● 唐亡●( 一)外患——南诏侵边,唐兵远戍桂林,久不得代,乃作乱,为官兵所平。●( 二)盗贼■ 1.王仙芝——仙芝在山东作乱,黄巢响应,声势浩大。仙芝兵败被杀。■ 2.黄巢——巢仍横行江西、闽、粤、江南、湖南等地,且北上入长安,称大齐皇帝。■ 3.平乱■( 1)沙陀部首领李克用,其军都穿黑衣,号鸦军,奉命击巢,巢兵败,被部下所杀。■( 2)巢的余党有秦宗权、朱温。秦在巢败后,焚掠尤甚;朱则降唐,且平宗权。●( 三)宦官——宦官更强横,囚昭宗,宰相崔胤召朱温进京,大杀宦官。温不久即弑昭宗,篡帝位,唐亡。

第九章 隋唐的武功和交通

第一节 东方

● 朝鲜●( 一)概况——隋文帝时,朝鲜半岛上,仅有高丽、百济、新罗三国。●( 二)高丽■ 1.由来——高丽本为西汉的高句丽县,魏晋时,给毌丘俭、慕容皝等战败,令其谢罪而后已。■ 2.强大——慕容氏入争中原,高丽遂取玄菟、乐浪,迁都平壤。■ 3.炀帝——炀帝东征失败,高丽更骄傲,联合百济,屡侵新罗。■ 4.太宗——太宗亲征,曾破高丽兵十五万,但终无功。■ 5.灭亡——高宗既破百济,又败日本援兵后,令李勣灭高丽。●( 三)百济■ 1.初兴——百济乘慕容氏入中原,取了带方郡,势力稍大。■ 2.降倭——倭国已强大,百济降于倭国,侵略新罗。■ 3.灭亡——新罗求救于唐,高宗令苏定方,破其都城,百济遂亡。●( 四)新罗■ 1.初兴——新罗吞并辰韩各国。■ 2.自振——倭国侵新罗,占据任那等地,建为镇守府;百济、高丽亦来侵掠。新罗卒能抵抗各方,逐去倭人。■ 3.独存——倭虽逐去,百济、高丽仍来侵攻,求援于唐,唐灭高丽、百济,新罗独存。●( 五)结果■ 1.疆域上——朝鲜土地,除新罗、渤海国(高丽余众,立渤海国,占有吉林及俄国、朝鲜边地,分为五京)外,复归中国。■ 2.文化上——三韩之中,马韩乃箕子后裔,秦韩本为秦人,汉扬雄作《方言》,将朝鲜和秦、燕等同观,固已带有中国文化,但至公元七世纪,新罗人薛聪仿作吏读文字,是朝鲜自制文字之始。● 日本●( 一)名称——从汉到唐,都称倭国,原音为邪马台国,或称倭面土国;唐高宗时,自嫌其名,改为日本。●( 二)统一——本有许多种族,魏晋时渐行统一。●( 三)入贡中国——东晋、南朝时,倭王常来进贡,受中国的封者,共五王,即倭王讚、倭王珍、倭王济、倭王兴、倭王武。●( 四)唐败日本——唐灭百济时,日本来救,刘仁愿率陆军,刘仁轨率水军,以会陆军,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胜,焚其舟四百艘,日本从此慑服,特设遣唐使(对唐称朝贡使)。●( 五)输入文明■ 政治——1.正朔用唐高宗的仪凤历;2.学中国的建元,日本建元,始于孝德帝,年号大化;3.学唐的租庸调制;4.律令抄的是唐的条文。■ 宗教■ 1.原来——本信奉天照大神(太阳女神),谓皇室皆其苗裔,故自称天孙族,此外尚有许多神,这信仰叫神道教。■ 2.佛教输入——梁、陈时,佛像、经论、僧尼由百济输入,神道、佛教两派,遂多争执。■ 3.法相宗——道昭为玄奘的弟子,传入法相宗,并遗令死后火葬,为日本火葬之始。■ 4.天台、真言二宗——最澄传入天台宗,空海传入真言宗,俱倡本地垂迹说(日本诸神,皆诸佛垂迹)以调和佛教、神道的争论,至今为日本主要的佛教。■ 文化■ 1.书籍——日本神功时,由百济输入《论语》《千字文》等,倭人才读书识字,知道礼让。■ 2.和文——空海采汉字为平假名,留学中国的日本人吉备真备回国后,用简易的草书,破析汉字的偏旁成片假名,共四十七字,变汉字为拼音字母,是日本有文字之始。● 其他——缝纫、酿酒、煮盐、纺织、锻铸,以及营筑沟池、架桥开路、穴居渐变为家屋都是。

第二节 北方

● 突厥●( 一)来源——秦汉时,匈奴占有大漠南北;汉末匈奴西迁,鲜卑据其地;魏晋以后,鲜卑入主中原,东胡别族柔然代兴(柔然剪发,鲜卑辫发);后魏末年,柔然为其属部突厥所灭。●( 二)称号——酋长称可汗,不用单于名号。●( 三)强盛——领有漠南,北及西域,北周、北齐争奉财物,以结其欢;北周帝且娶突厥可汗女为后,因此突厥益骄。●( 四)分支——隋文帝用离间政策,使自相攻杀,突厥于是分为东、西,俱臣服于隋。●( 五)中兴——隋末,中国起兵的,都求突厥相援,唐高祖李渊亦称臣于突厥,因此常恃功寇边。●( 六)灭亡■ 1.太宗命李靖灭东突厥,擒其可汗颉利。■ 2.高宗命苏定方灭西突厥,擒其可汗沙钵罗。● 回纥●( 一)初兴——东突厥灭后,其同族薛延陀据其地,唐会同回纥灭薛延陀,回纥遂尽有其地。●( 二)强盛——安史乱时,唐借回纥兵平乱,肃宗至以公主嫁其可汗。●( 三)散亡——回纥心贪,并且联合吐蕃入寇,郭子仪入回纥军劝解,才约盟而去,后来逐渐散亡。

第三节 西方

● 西域●( 一)概况——汉后,苻秦曾伸展国力于西域;北魏盛时,西至波斯国恒来朝贡;魏衰,服属于突厥。●( 二)吐谷浑——隋炀帝遣使招西域,高昌等二十七国皆降,独吐谷浑恃强不听命,隋击败之,并设西海等郡,以保护往西域的路,唐时始平。●( 三)高昌——高昌自恃离唐远,遏绝西域诸国入唐朝贡之路,唐平之。● 吐蕃●( 一)地点——吐蕃在今之西藏,自昔不和内地相通。●( 二)首领——首领叫作赞普,赞作强大解,普作丈夫解,合之则为君上。●( 三)叛服——赞普弃宗弄瓒(即松赞干布)向唐求婚,唐不许,便称兵寇边。太宗破其兵,弄瓒谢罪,再请婚,因以文成公主嫁之,是即藏族和内地发生关系之始。●( 四)文化输入——弄瓒别筑宫室,以居公主,并遣人到唐留学,汉族文化从此输入西藏。● 西方著名的国●( 一)印度——曾攻击唐使,王玄策用吐蕃泥婆罗(尼泊尔)的兵,直入中天竺,擒其王,于是五天竺各国都来入贡。●( 二)波斯——初被大食所攻,求救于唐,乃于其地设波斯都督府,唐的国力,及于亚洲极西。●( 三)大食——唐时,大食兴于阿拉伯,创立伊斯兰教,领土极大;玄宗时,遣使来朝,安禄山叛乱,曾借其兵。

第四节 南方

● 著名诸国●( 一)安南——南方诸狪獠,为唐所平,遂设交州都督府,以管理其地,后改为安南都护府,这是安南之名所由来。●( 二)暹罗——唐时名叫扶南,曾入贡中国。●( 三)南洋群岛——像爪哇(阇婆)、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等国先后来朝贡。现在南洋称中国为唐山、中国人为唐人,即起于唐时。● 唐之处理蛮夷●( 一)羁縻府州——凡蛮夷内属的,将原有的部落,改做羁縻府州,多到八百余,都统于都护和边州都督。●( 二)都护府——共有六个,详见下表。●( 三)疆域——纵横万余里,东逾鸭绿江,西跨兴都库什山,南尽林邑,北至骨利干。唐代的疆域较大。第五节 交通● 陆路●( 一)国内■ 1.隋——炀帝于秦旧驰道外,更凿太行山,通龙门(今山西河津市),到上雒(陕西商县)的路,又开榆林到蓟州(今天津蓟州区 )的路。■ 2.唐——太宗修通大庾岭的路,以发展岭南和中原交通。●( 二)国外■ 1.原因——汉通西域后,魏晋间曾断绝,后因佛教徒往来不绝,互市因之兴盛。■ 2.中枢——甘肃的武威和张掖,最为兴盛。■ 3.重要途径——一为西域渴槃陀路,从此度葱岭而西;一为大理,是通印度的大道。■ 4.互市——隋于沿边州郡,设交市监,进口货是驼马和珠玉,出口货为茶缯,外商以波斯、大食、犹太人为多。● 水路●( 一)国内■ 1.原因——隋、唐俱建都长安,因要转漕东南的财富,以资调剂,所以急于发展东南的交通。■ 2.运河■( 1)隋■ 文帝——开广通渠,以利关内漕运。■ 炀帝■( 1)开通济渠以通河、淮,修邗沟以通江、淮,从此黄河和长江,得因运河而交通。■( 2)穿永济渠,引沁水由河直通涿郡。■( 3)开江南运河,从京口南达余杭。■( 4)从此南从余杭,北到涿郡,西到洛阳,航船都可往来。■( 2)唐——天宝时,开广运潭以通广运渠,四方船只,得以会集长安。●( 二)域外■ 1.原因——东汉后,欧亚的水路交通,颇形发达;到了唐时,陆路交通,被西突厥和吐蕃所阻,海上交通更行促进。■ 2.航行权——公元三世纪至八世纪,中国船在波斯湾、阿拉伯海中,帆樯如帜,航行权几全在中国人之手。■ 3.重要口岸——广州最为繁盛,登州是东往朝鲜、日本的唯一门户,此外交州、扬州,亦为重要口岸。■ 4.市舶使——唐于重要口岸,设市舶使,征收关税,为中国海关制度的起源。● 驿站●( 一)凡三十里设一驿站。●( 二)全国共一千六百三十九所。●( 三)每天行路的快慢有一定,陆路有用车、用马、步行的区别,水路有黄河、长江,顺流、逆流的区别。●( 四)舟车的运价有一定。

第十章 隋唐之文化

● 经学●( 一)隋——王通教授河汾之间,弟子甚众,著书曰《中说》;殁后,门人谥为文中子。●( 二)唐■ 1.官——太宗命孔颖达、颜师古纂《五经正义》:《易》用王弼注,《诗》用毛传、郑笺,《书》用伪孔传,《礼》用郑玄著,《春秋》用《左传》及杜预《集解》,自成唐代的经义。■ 2.私——李鼎祚作《易集解》,宗郑排王;啖助说《春秋》,不宗三传,断以己意。● 史学●( 一)官史——《史记》《汉书》等史,都为私撰,太宗令长孙无忌、魏征等撰《隋书》,为史由官修的起源。●( 二)史评——刘知几著《史通》,批评史法,为史评的名著。●( 三)政书——杜佑撰《通典》,条贯事类,为政书之大著。● 历算●( 一)原因——中国以农立国,推测气候,自然注重,天文历算因而发达。●( 二)事实——汉张衡作浑天仪后,继起很多;隋特设专员,测算天时;唐仍其制,李淳风及僧一行,称精博。●( 三)变迁——玄宗时,《九执历》自西域传入,其算皆以字书,不用筹算,为国外历法及笔算输入之始。● 诗●( 一)追溯——诗源于《诗经》,多系四言,至汉变为古乐府和五七言诗,魏晋南北朝时极盛。●( 二)近体诗——唐将以前的诗,叫作古体诗;唐时另行创造一种近体诗,内分律诗、绝诗两种。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别,通常是八句四韵,二、三两联成对;绝句亦有五言、七言之别,通常每章四句。●( 三)名家——1.杜甫、李白为唐代最有名的诗人,并且成为后代中国诗的典型;2.高僧寒山、拾得用当时语体文作诗,为后代用白话写诗的滥觞。● 文●( 一)追溯——秦、汉以前的文学,多为散体;东汉以后,骈体文渐盛;南北朝时,所传留的,几全为风花月露的文字。●( 二)骈文——初唐的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文极精丽;盛唐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许公苏颋)意境开张;到了陆贽,虽为骈文,仍能委婉流利,实开宋人的流派。●( 三)复古——韩愈排斥骈文,独为散体,以复秦汉之旧,柳宗元附之,这两人为唐宋以来,古文家之祖。●( 四)通俗文——1.变文,将故事演变而成,如《目莲救母》变文是;2.俗文,将佛经译成通俗文字,如《佛本行集经》俗文等是。还有佛曲,劝世诗等类,现发露于敦煌石室,为后世宝卷、弹词等所出。● 小说●( 一)原由——1.起源于民间相传的神话;2.印度传入故事;3.将中国事实,以讲佛经的报应,所以唐有传奇的作品。●( 二)内容——1.恋爱,像元稹的《会真记》;2.侠义,像杜光庭的《虬髯客传》;3.理想,像李公佐的《南柯记》等。●( 三)量——宋时所编纂的《太平广记》,大半是唐人小说。● 音乐●( 一)变迁——五胡乱后,古乐失传,西域音乐流入于中国。●( 二)十部乐——太宗所制,多非中国所固有。●( 三)梨园——玄宗教乐工、宫女于梨园中,号梨园子弟,因此后代称伶人为梨园子弟。● 画●( 一)追溯——中国文学,起源于图画,故由来已久;但到了两汉,只有人物画和图案画;魏晋以后,遂成独立的艺术。晋顾恺之、宋陆探微、齐谢赫、梁张僧繇都有名。●( 二)特点——古代只有人物画,唐才有山水画,吴道子名道玄最有名,称为画圣。●( 三)分派■ 1.北派——李思训画金碧山水。■ 2.南派——王维画泼墨山水,开后代文人画的先声。● 书●( 一)追溯——书法为中国特有的艺术,魏晋时,南朝是王羲之等最有名,叫作帖;北朝的石刻最多,叫作碑,都为后人所爱慕。●( 二)原因——隋设书学博士,唐行考试书学,至立为一科,因政府提倡,益形进化,所以隋的碑文,上承六代,下起三唐,为古今书学大关键;唐则所出土的碑,书法都很好。●( 三)名家——唐的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都有名。● 雕塑●( 一)雕刻——南北朝受印度影响,雕像立碑的风气极盛,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刻像很精妙。●( 二)塑造——唐代塑像多精妙,最著名的为杨惠之。

第十一章 五代十国

● 五代●( 一)梁■ 1.篡位——朱温本黄巢党,降唐后,赐名全忠,以平宦官功,封梁王,遂擅权,旋废昭宣帝,自即帝位,都大梁,以梁为国号。■ 2.分裂——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温有仇,温称帝,克用不服,其余如李茂贞等也纷纷独立,所以中国又成分裂。■ 3.概况——末帝时,为李存勖所灭,共二世,十七年。●( 二)唐■ 1.追溯——西突厥别部处月,所居地有大碛名沙陀,因号为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的儿子赤心,代唐平庞勋之乱,任为大同节度使,赐名李国昌,沙陀才有地盘。■ 2.称帝——克用为国昌子,和朱温相争不已,终不能胜;后其子存勖灭梁,迁都洛阳,国号后唐,称为唐庄宗。■ 3.概况——庄宗殁后传明宗,为克用养子,原姓不详;明宗后为闵帝、废帝,废帝原姓王,为石敬瑭所灭,共四世十二年。●( 三)晋■ 1.称帝——石敬瑭亦沙陀人,借兵于契丹,因为帝,后都大梁,国号晋,谥为高祖。■ 2.割地——敬瑭因借契丹的兵,得为帝,事后即割燕、云等十六州于契丹,至宋仍未能收复。■ 3.概况——高祖子出帝,因与契丹战,为所败,遂降而亡,共二主计十一年。●( 四)汉■ 1.称帝——沙陀刘知远本晋将,乘中原无主,便入大梁即帝位,国号汉,谥高祖。■ 2.概况——传至隐帝,为郭威所篡而亡,共二世四年。●( 五)周■ 1.称帝——郭威既篡位,国号周,谥太祖。■ 2.概况——威死,传其养子荣,本姓柴,谥世宗。武能抵抗辽人,胁降小国;文则制定礼乐,勤政爱人,称为英主。不幸早卒,子宗训为赵匡胤所篡而亡,共三世九年。

第十二章 宋之政局

● 太祖●( 一)称帝——赵匡胤奉命出征,兵士即拥之为帝,带兵进京,废周主而自立,仍都汴京,国号宋。●( 二)统一——是时各割据国之存在的,东南有南唐、吴越,南有南平、南汉,西有后蜀,北有北汉,先后派兵平定(仅北汉到太宗时才平)。●( 三)收兵权■ 内■ 1.用赵普之言,将宿将石守信等兵权解去。■ 2.立更戍法,使禁卫军更番分守各州,调兵不调将,使兵士不至为将所有。■ 外■ 1.节度使因辞职或死亡时,即派文官去治理。■ 2.各路设转运使,财赋全行输送汴京,使节度使无财权。● 王安石变法●( 一)原因——宋初虽统一中原,但辽、夏未平,终感困难;迨真宗又汰侈自奉,不能振作,仁宗亦仅能保境安民,神宗以国家贫弱,遂用王安石,定变法的计划。●( 二)先河——范仲淹为相,改革内政,主张颇和平,人已多反对。●( 三)方案■ 1.财政上■( 1)设置三司条理司——宋的财政,掌于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很多靡费,安石将全国度支,编为定式,冗费多省去。■( 2)农田水利法——意在增加生产,此法行后,添加的田很多。■( 3)青苗法——富户多重利盘剥,所以政府在夏、秋未熟前,将现钱给农民,作田本,秋收以后,加二分或三分的息还官。■( 4)募役法——宋制,人民都须服役,安石将人民家资之贫富,分为五等,接州县应用雇役之数,平均摊派征收。■( 5)方田均税法——清丈以后,照土地的肥瘠而定税则。■ 2.军事上■( 1)汰士兵——宋制,天子卫兵叫禁军,最精锐;诸州之兵叫厢军,势较弱。安石将不能任禁军的,降为厢军;不能任厢军的,免复为民。■( 2)废番戍制——择地置将,各统兵卒,就地加以训练,使将与兵习,便于指挥。■( 3)保甲法——十家为一保,有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又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都保正和都保副。户有二丁的,选一丁为保丁,授以弓弩,使能保卫。■( 4)保马法——将牧马给民豢养,或给民以钱而令自买,一岁阅其肥瘦,死则赔补。■( 5)军器监——募良工以监造军器。■ 3.学制上■( 1)兴学校——设律学、武学、医学等专门学科。■( 2)改科举——罢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策论试士。●( 四)失败的原因■ 1.旧臣反对——老臣如富弼、韩琦、司马光等都不以为然,名士如程颢、苏轼等不愿帮助。■ 2.推行无人——安石所用的如吕惠卿、章惇等,多系投机分子,奉行新政的人,遂从中作弊,反为民害。■ 3.外交失败——安石对西夏用兵,既得不偿失,对辽划界,又失地甚多,反对派更有所借口。●( 五)结果——神宗一死,新法尽行推翻,结果遂引起党争。● 党争●( 一)首领■ 1.旧党——司马光。■ 2.新党——王安石。●( 二)争点——党争之初,不过因政见不同;到了后来,只争意气,并无政见。及蔡京当国,敌视异党,立碑贬斥,纯以党为工具,来争个人权利,致政治败坏,宋室益弱。●( 三)兴仆——初,新党专权,旧党都罢免;及神宗死,哲宗立,高太后临朝,重用旧党。但旧党内部又分为三,蜀党为苏轼,洛党为程颢,朔党为刘挚,内部已多意见,新党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