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07:39:50

点击下载

作者:胡永松,席宏伟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第3版)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第3版)试读:

修订说明

为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开展,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改项目组邀请相关人员编写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教材,并从2013年9月起在四川省几所高职院校推广使用,实践证明这本教材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具有积极意义。项目组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汇集了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专家,本着增强教材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原则,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材作了全面修订,使之更具时代特色。

第一,案例生动,语言形象。在每个模块中,生动的案例既是引出问题的序幕,又是解决问题的助手。

第二,突出“自助”功能,强调心理健康保健。这本教材主要包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括不同的章节,每课都从多个角度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去。

第三,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每个章节的内容均以“案例引入”、“正文”、“心理小知识”、“延伸阅读”、“心理测试”以及“团体辅导”等环节来设置,让高职学生轻松度过这一人生的关键期——“心理断乳期”。

第四,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适应,因此,有针对性地安排了诸如“案例引入”、“团体辅导”等模块,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第五,增加了自助活动内容。本次修订增加了一些可供学生阅读拓展、练习及讨论的心理小知识和心理测试,并提供了一些有激励性的故事和有效自我提高的方法,以期增强其可读性及操作性,以弥补原教材的不足。

本次教材修订由胡永松、席宏伟任主编,张娜、刘丽任副主编,罗光虎任主审,参与教材编写的有胡永松、席宏伟、张娜、刘丽、刘皓、邓淇尹、刘玉娟、肖霄、罗小春、罗乐、廖泽兴、姚又丹、李宇、尹萍、杨洁、刘晓、马燕、邹媛园、徐晓霞等老师,其中:

第一篇 认识心理健康

第一章 打开心灵的窗户

——心理与健康 胡永松

第二章 心灵下午茶

——心理咨询 席宏伟

第三章 走出困境

——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张娜 姚又丹

第二篇 了解自我,发展自我

第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认识自我 刘丽

第五章 性格决定命运

——塑造人格 邓淇尹

第三篇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第六章 天道酬勤

——高职学生学习心理 罗小春 李宇 尹萍

第七章 我的未来不是梦

——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 刘皓

第八章 我的情绪我做主

——培养积极情绪 肖霄

第九章 架起心桥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 刘玉娟

第十章 生命里最美的风景

——恋爱与性心理 罗乐 廖泽兴

第十一章 逆水行舟

——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 张娜 邹媛园 马燕

第十二章 生如夏花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杨洁 刘晓 徐晓霞编 者2015年7月第一篇认识心理健康第一章打开心灵的窗户——心理与健康

心灵是人的窗口,保持人心灵的健康,也就保证了一个面对世界的窗口、保证了一个人的目标和方向。——佚 名【学习目标】

1.认识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实质。

2.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3.掌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4.了解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案例导入】

某高校大一女生小琴,进入学校3个月。小琴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有一个弟弟在读初中。从小父母对小琴的希望就是好好读书,长大能离开农村。考上某大学前,小琴几乎没参加过其他劳动和活动,没有出过远门。小琴是个乖女孩,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与同龄人相处较好。父母不愿她到陌生城市读书,出于经济原因考虑,小琴主动向父亲提出填报相同专业中收费最低的成都某高校。两个月前小琴3000多元的存款在校园内被骗,事后她出现了失眠、食欲差、焦虑、反应迟钝、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与判断、情绪低落、愤怒、自责和羞耻感。小琴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是危险,陌生人不能信任,自己不幸,这样的事会给家庭带来羞辱,目前及今后的生活不可控。经济压力也打乱了她的日常生活,对今后能否继续上大学不能确定。一个人时,小琴眼前常会出现骗子的画面,梦中也会有事件的一些场景出现;下晚自习时,害怕单独一人走回宿舍。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琴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有过分内省的人格倾向。那么,小琴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她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她的认知偏差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行为异常?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应对?

重视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在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的共识。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专委会主任樊富珉教授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比其他群体严重,重要的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因此,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寻求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第一节 心理与健康新理念一、心理的实质与特点

提起心理,人们总感到神秘莫测,常有人认为学了心理学就能猜度人心,甚至有人把心理学研究与算命、看相等活动等同起来。过去,还有人把心理理解为脱离人的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宣扬灵魂不死的观念,如“灵魂上天便成神,灵魂入地便成鬼”。这些都是对心理的误解,是无稽之谈。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时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要了解心理究竟是什么,必须首先弄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2.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即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间接地研究人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心理下一个定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二、健康新理念

健康,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生存状态,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是我们积极创造新生活的前提,也是我们积极享受生活的基础。那么,到底怎样才算得上健康呢?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应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判。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健康4个层次,并且后面的健康层次是以前面的健康层次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更高级的健康层次。(表1-1)表1-1 健康的含义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种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小知识】健康新标准

为了使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健康,根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准,例如: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肌体和精神健康两部分,具体可用“五快”(肌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来衡量。“五快”是指:

1.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5.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三良好”是指:

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三、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青年期是一个人朝气蓬勃,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是一个人开始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时期。”(黄希庭)高职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即青年期。此时,高职学生个体生理发展已接近成熟,个体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呈现出既有别于少年儿童,又有别于成年人的独特心理发展特点。(一)高职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我国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8~24岁,其智力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达到巅峰状态。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对1700名16~64岁的人进行测验,结果发现:20~34岁是智力发展的高峰,34岁以后缓慢下降,60岁以后急剧下降。琼斯和康拉德斯对10~60岁的人进行了智力研究,结果发现:智力在10~16岁发展很快,大致19岁为智力发展的顶峰,以后又以大致相同的速度一直衰退到60岁。我国心理学者对大学生的智力也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高职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多维性、主动性、坚持性等特点,他们既能把握对象或现象的全貌,也能观察对象或现象的某一方面;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精确性也明显提高。(二)高职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高职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情绪的两极性和矛盾性 指高职学生的情绪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稳定性与波动性、外显性与内隐性、爆发性与延续性共同存在的复杂的矛盾综合体。而矛盾性是高职学生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满足之间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在情绪上的反映。正如许多高职学生在谈论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时所说,当情绪高涨时,满怀自信似乎世界上没有攻不下的难题,觉得干什么都得心应手,看什么都顺眼悦目;当情绪低落时,似乎任何东西都在和自己作对,觉得自己无能、笨拙,干什么都不顺手,没兴趣,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2.友情与爱情构成高职学生情感的重要内容 大学时期是人生情感体验最丰富的阶段,一方面,渴望友情是高职学生一大情感特点。高职学生对友谊的追求,一般比其他年龄阶段或其他领域和阶层的青年要强烈很多。高职学生交往的核心是友情,而且这种情感很深,许多高职学生把在大学建立起来的同学友情视为人生的一份宝贵财富。渴望爱情是高职学生的另一大情感特点。爱情是异性友情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情感。高职学生正处于性生理成熟时期,性意识已经发展,渴望与异性交往,男女同学之间产生爱慕之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因此,爱情体验成为高职学生情感生活的内容之一。(三)高职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意志发展已呈现较高的水平,但仍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原因是高职学生处于心理发展时期,意志品质尚未定型,意志行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自觉性有很大提高但惰性不同程度地存在 随着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其行为的目的性、自觉性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惰性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身上仍存在。惰性是许多高职学生常感苦恼而又难以克服的一种意志缺陷,处于惰性状态的高职学生常为此感到内疚、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

2.情感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薄弱 多数高职学生能较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努力调节自己的冲动。但仍有不少高职学生常常为自己的自制力不强而深感苦恼,感觉自己常易受到内在情绪和外在环境的干扰,自己想做的事做不到,制订的计划往往不能实施,难以控制强烈的情绪等。

3.果断性增强但恒心缺乏 多数高职学生的果断性品质有较大发展,他们喜欢自己作决定,采取行动,表现得自信、果断,但在行动中往往缺乏毅力和恒心。如有的高职学生下决心每天早起、跑步、背外语单词等,可坚持了两三天之后,就不了了之;有的高职学生想练书法、弹琴,也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中想干某件事,可干了没几天便偃旗息鼓;下一次再下决心,可几天后又鸣锣收兵。这种情形在高职学生中比较常见。(四)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世界关系作出的反应,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青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处于分化、矛盾、统一的时期。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自我意识的分化 自我意识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大学时期,高职学生出现主我与客我的分化,同时出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化。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注意到有关“现实我”和“未来我”的一些细节和差距,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

2.自我意识的矛盾 自我意识的矛盾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分化而产生的。高职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现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等方面。例如,高职学生希望自己是无所畏惧的,而事实上却连与异性讲话都脸红;希望自己豁达乐观,却常为一些小事而生气。这就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的反映。

3.自我意识的统一 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所带来的困惑和痛苦促使其解决矛盾而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为了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很多同学常通过以下3条途径来完成: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二是纠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并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互相接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其目的都是实现自我意识的积极统一,即有助于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五)高职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征

1.性心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 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尤其是低年级高职学生的性心理,尚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主要还是生理发育成熟带来的本能作用,好像情不自禁地对异性产生兴趣、好感和爱慕。加上不少学生不了解性的基本知识,对性有较浓厚的神秘感,使得这种萌动又罩上了一种朦胧的色彩。高职学生由于性生理和性心理日趋成熟,希望与异性交往,他们喜欢探索异性的心理秘密。正是在此基础上,在朦胧纷乱的心理变化中,高职学生的性意识逐渐强烈和成熟起来。

2.性意识的强烈性与表现上的文饰性 高职学生对性的关心程度明显强于中学生。他们十分重视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十分看重来自异性的评价,并常按照异性的要求和希望来进行自我评价并塑造自己的形象。从高职学生宿舍中每晚的卧谈会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职学生对性的关心程度之高,表现出明显的对性的强烈渴求。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高职学生心理上对性问题和异性都很关注、敏感,但在行为上却表现得拘谨、羞涩和冷漠,具有明显的文饰性。

3.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性欲最旺盛的时期。但不少高职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尚未形成稳固的道德感和恋爱观,自控和自制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性心理极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显得动荡不安,表现出明显的动荡性。而且高职学生并不具有通常意义上的满足性冲动的伴侣,容易导致过分的焦虑和压抑,少数人还可能以扭曲、不良,甚至是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

4.性心理的性别差异性 高职学生的性心理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性。在对于异性感情的流露上,男生显得较为外显和热烈,女生往往表现得含蓄而温存;在内心体验上,男生更多的是新奇、神秘和喜悦,女生则常是羞涩、敏感和不知所措;在表达方式上男生比较主动和直接,女生更喜欢采取暗示的方式;男生的性冲动易被性视觉刺激唤起,而女生则易在听觉、触觉刺激下引起性兴奋。不过,这种差异近年来有缩小的趋势。如在表达方式上,女生变得较为主动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常见。(六)高职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所经历的学习与被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和社会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形成适合于该社会的个性,掌握该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然而,高职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带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虚假性和准成人性的特点。高校为高职学生提供的社会化环境是以自己内在化的社会化生产方式为主,因此,社会化不足或程度较低,没有达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水平。高职学生社会化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3种状况。

1.迟滞型 此种类型的高职学生表现为社会化出现停滞状况,生理年龄增长了,心理年龄却没有增加,这主要是由人生观、价值观等选择上的困惑、徘徊、不知所措所引起的。

2.假成熟性 此种类型的高职学生,对社会各种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可是一到社会上就四处碰壁、不知所措,原来的社会化内容不得不经过矫正和加工,这是一种假成熟。

3.变态型 此种类型的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极差,一遇到社会挫折就惊慌失措,易患心理疾病。

高职学生社会化过度,就个体方面来说,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即日常所说的“少年老成”;还有一种唯他人、社会是从,忽视或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在行为上可能唯唯诺诺,也可能八面玲珑、圆滑世故。高职学生社会化过度可能导致高职学生一定程度的“自我丧失”。

总之,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生理、心理与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矛盾。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高职学生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

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国内外许多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的专家都进行了阐述,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学者们都倾向于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心理小知识】“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核心内容: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很模糊,甚至有误解,不到药物治疗的程度,就不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障碍。例如,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是适应性和与人沟通的问题,二年级学生则以情感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等问题为主,而毕业生主要是就业压力等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更有意义。

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随后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确定5月25日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对此,发起人的解释是:“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2004年,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

把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定在5月25日,是精心挑选的。首先,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长久以来,5月本身就被人们赋予了与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和激情。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首选的活动日当然是5月。其次,鉴于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由此导致缺乏对自己心理问题的认识,所以,“心理健康日”活动就是要提倡大学生爱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机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成才之路,并由珍爱自己发展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目前,在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中存在着诸多分歧,对心理健康的本质和标准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人们在确立心理健康时,依据和使用的标准不同,把握的尺度和结论也就不尽相同。个人经验标准、社会文化标准、症状检查标准、数理统计标准等,都是经常采用的鉴别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类标准。

1.个人经验标准 这是指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体验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个人经验有两种含义:一是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如当事人有痛苦、抑郁、焦虑等感觉,且难以控制和摆脱的,则视为不健康;自我感觉好,没有心理不适应的,即为健康。二是判别者的主观临床经验。即根据其以往的经验,结合当事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来加以判断。

个人经验标准是最快捷、最直接的判断标准,但主观随意性较大。比如,有些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精神十足、自觉愉快,坚定否认自己有“病”,但不能据此判定其心理正常。因此,这一标准往往只是作为鉴别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助依据。

2.症状检查(心理测验)标准 心理测验是指依据心理学的理论,使用测验方法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描述与评价。当前,多数高校用来评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主要是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和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人格量表。前者主要以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为代表;后者以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16PF(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和EPQ(艾森克的人格评定量表)等为代表。此外,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时,常常使用CPI(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实际上,这些用来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都来源于国外,再由国内的有关学者进行本土化的修订后,投入使用。从本质上说,这些心理健康的评定标准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心理特质的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能是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的根本性因素。因此,开发出“土著的”大学生心理测验量表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3.数理统计标准 数理统计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即平均值)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标准。心理异常是相对于心理正常来讲,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可根据对普通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而获得的统计数据后作出界定,对人们心理特征进行测量而获得的统计数据后作出划定。对人们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通常是常态分布,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这一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虽然较为客观,但方法过于机械。

4.社会文化标准 以社会规范为标准,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为健康、正常;反之,明显偏离社会行为规范则被视为异常。主要考察其对人、对己的态度,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和看法,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总之,就是在群体中的表现。由于地域、习俗的不同,社会文化标准具有差异性,如同性恋在某些文化中被看作正常的心理,而在另外的文化中可能就被看作心理异常。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文化因素虽然可随着社会及时代的变化有所改变,但这种文化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在该地域上生活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无形中左右着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影响着他们所遭遇的心理挫折与困难,以及应对生活与适应心理问题的方式。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习俗背景下,往往要采用不同的鉴别标准。

以上鉴别心理健康的标准虽然各有所长,但若依据标准不同,采取的立场、方法不同,即使是同样的行为和心理表现,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因此,仅用单个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会有一定的偏颇。我们认为,鉴别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应该运用多个标准、共同评估,从整体上作出谨慎的判断,以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对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因人、因时而异。

1.马斯洛的经典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Mittelman)提出过10条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感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8~24岁,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具有许多青年中期的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高职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

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都进行了研究。由于不同研究者心理观的不同以及经验的差异,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比如马建青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但是,研究者们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具有较大的一致性,都主要从高职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适应能力等方面加以考察。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特征,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1)正常的认知能力。正常的认知能力要求人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语言表达清楚,理解力强。(2)情绪健康。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情绪反应正常。(3)意志健全。意志健全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在行动中能表现出较多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机智灵活地克服困难、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受外界诱惑。(4)自我评价恰当。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他们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能客观评价;同时,能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5)人格完整。人格完整是指人具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包括人格要素无明显的缺陷和偏差;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人生观正确,以此支配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人格相对稳定。(6)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良好指人既乐于与人交往,能充分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作用,富有同情心,对人友善、理解、悦纳他人;又能采取恰当的形式与他人沟通,交往中不卑不亢,人际关系比较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不回避现实,主动面对各种挑战,妥善处理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创造条件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环境中。(三)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心理健康只有在与同一年龄的人心理发展水平的比较中,才能显现其价值。而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地域与地域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又决定了心理健康标准不能绝对化。

人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而言的,从心理健康到心理不健康之间有着巨大的量的变化。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状态,从健康状态到不健康的状态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一般来说,心理正常与异常并无确定的界线,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状态,心理健康者并非毫无瑕疵。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此人一定心理不健康。有的时候,只要他能适应社会生活,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文化的、发展的概念。在同一时期,心理健康标准会因社会文化标准不同而有所差异,特定的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要求,取决于这种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各种特征的价值观。心理健康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邓恩曾将理想的健康或高水准的健全状态看作“一种机能整合的方式,它使个体发挥最大的潜能,它要求个体在其所处的环境中保持连续的平衡和有目标的方向”。根据邓恩的看法,健康就不是一种固定状态和水准,而是趋向更高机能潜在力量的进步方向,健康具有整体性,它是生存、自我更新和创造性的调整及实现的良好状态。换言之,健康是没有止境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三、心理健康的任务(一)心理健康的基本任务

1.预防心理障碍和各种精神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的精神压力也日益增加,于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此,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任务之一。

2.帮助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心理疾病患者和心理缺陷的个体,而是面向全社会、全人类的各类个体和群体。它旨在建立一种精神愉快和心理安定的生活模式,帮助人们有效地应付各种精神压力所致的身心功能损害,促进人们的全面健康,使之愉快安定地生活。

3.充分发挥心理潜力和优势 高效能地完成各项社会职能,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维护心理健康是措施而非目的,目的是争取人人能够具备较完善的身心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基础,心理健康工作的最高目标是使人们发挥心理潜能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强大脑功效,高效率地完成社会所赋予个体的各项职责。(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

1.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素质教育培养 高职学生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五大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整个人才素质结构的基础,是核心。只有心理健康、个性完善的高职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导,因此,作为国家未来栋梁培养之地的高校,肩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之重任。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备完善的个性、坚强的意志、正常的情绪、挫折的承受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奋发向上的成就动机。

2.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高职学生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发展呈现了不平衡的现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他们朝着稳定、成熟、健全的方向发展。通过建立高职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的状况,把心理健康中的共性教育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才能使高职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对于少数存在个性偏差、轻度心理障碍的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及其他形式的指导,使他们从挫折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恢复正常和自信,愉悦并且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去。对程度严重者可以通过行为矫正和心理治疗等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发现此类早期患者,及时安排专家诊断与治疗。

3.培养高职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自我心理保健能力是指在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引导下,主动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它,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实现心理健康。可以通过积极的宣传与指导,努力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培养高职学生具有调节自我心理冲突的能力,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学会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顺应变化的环境,提高生活的效率和满意度,有效地发展和完善自我。第三节 高职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及影响因素

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发生了改变,多数学生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许多问题需要自己独立处理,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还不习惯。于是,一些学生出现适应困难,如失眠、食欲减退,甚至神经衰弱等现象。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反应(一)高职学生常见心理困扰的表现及特征

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困扰 表现为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学习缺乏动力、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发现,由于专业学习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学生中认为“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的占72%, “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担心不安”的占60.3%。如过度的紧张、不安,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烦躁,思维钝化,以致头痛、失眠,使学习效率低落、成绩下降,继而更加紧张惶惑,心理不适越发严重,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生能力并不差,学习并不吃力,分数也不低,但“就是紧张得透不过气来”;也有些学生对考试过分担忧,以致紧张到一上考场,“眼睛看着考卷,脑子里一片空白”,出现回忆困难、出冷汗等症状。在学习领域中还存在另一类现象,即对学习无兴趣、无期待、无动力、无目标,对所学专业冷淡。属于这类情况的学生虽不多,但非绝无仅有,而且其中一部分学生是从过度紧张的极端走向反面而放任自己。

2.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困扰 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如在交往方面,有的学生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从而陷入孤寂封闭的境地。也有的学生虽然主动交往,但在对他人的认识上常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在情感上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对他人的行为比较挑剔,所以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为他人所接受。良好的交往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常导致高职学生内心的冲突而引发心理失调。

3.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困扰 表现为与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失恋的痛苦、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责等。有的学生因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除了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外,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因手淫习惯或自认为性器官的某些缺陷而背上精神十字架,对生活失去希望。也有因周末焦虑症、难以克制的窥视欲望、倾慕同性的心理而产生种种隐秘忧虑烦恼而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

4.与择业求职有关的心理困扰 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不适应工作的环境等。不少毕业生因为求职择业的问题出现种种困惑和苦恼,如有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与条件而不知所措,难以抉择;有的学生不知怎样才是适当的自我推荐;有的学生对社会的种种现实不能正确分析,产生逃避社会或过于担忧的心理。

5.其他领域的心理困扰 如在经济问题、个性发展、家庭关系、余暇生活、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二)不良的心理反应

以上心理困扰所诱发的不良心理反应也具有共同性。种种不良心理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长期积累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1.焦虑 焦虑是指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其中既有现实性的,也有神经性的,还有属于道德伦理性的。这种状态如果长期高强度地持续,会趋向焦虑性神经症,损害人的身心健康。高职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成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强烈的焦虑反应,甚至形成焦虑性格。

2.孤独 孤独是指与他人、与社会隔离的自身孤立心态。多数有此种心理反应的高职学生并非主动寻求孤独,而是本来具有接近他人的强烈需要,却又由于某些社会、环境的因素,被动地产生封闭、防御、回避的倾向,并因此不得不承受孤独的折磨。高职学生在人际关系、异性交往中的挫折,其中既有客观现实的挫折,也有主观想象的挫折,常会导致孤独心理,进而还可能扩延到人生态度中去。

3.自我拒绝 主要表现为经常自卑,怀疑自己、轻视自己、贬斥自己,甚至憎恨自己。这不同于自我批评,因为它所否定或悔恨的,是不该或不必否定或悔恨的。这种心理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应有成就,不配受奖励,严重者甚至认为自己不该活在这世界上。一些高职学生往往由于对自我的期望过高,以及思想方法的片面化、绝对化而程度不同地陷入这种心理困境。

4.他人取向 主要表现为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而身不由己、言不由衷地做人行事,使自己的价值取决于他人的评价,时时处处看他人眼色行事。这不同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和向他人学习长处,而是把讨他人喜欢当作自己的首位需要,从而轻易地放弃自己的见解,违心地追随他人的意志。不少高职学生由于唯恐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而惶惶终日,由于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合他人的口味而惴惴不安。长此以往,终至产生过敏和强迫的心理症状。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 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不能先天遗传的。但是,个体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个体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2.躯体机能 心理与生理功能急剧变化的机能状态,如儿童期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的机能状态;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功能变化;女性经期、妊娠、分娩期因为内分泌功能变化,更年期性腺功能衰退、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的机能状态;老年期各种躯体机能逐渐衰退、防御与代谢机能明显削弱的机能状态,都可能成为某些潜在的心理障碍开始显现的时机,成为整个机体维持内稳态的防御系统被突破的薄弱环节,成为精神疾病的诱发因素。

3.化学因素 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也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二)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很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可以说是影响最早、持续最久的一种影响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不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表1-2)表1-2 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2.学校 学校是一个小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良好的校风能使个体健康成长,不良的校风也可能使个体心理形成阴影,甚至造成人格的扭曲。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3.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非常普及,电影、电视、广播和书刊到处可以看到和听到,这些媒体传播的内容对我们的思想、信念乃至行为可以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方面最为典型的研究是关于暴力电影电视内容对人们的影响。研究表明,反映暴力的影视内容确实可以引起人们的暴力行为,增加人们对暴力行为的认可。

近年来,电视对人们生活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成为公众和社会学家关注的一个话题,尤其是电视中暴力与色情场面对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一位德国媒体心理学家在其书中指出,电视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此,它已悄然成为一个隐蔽的教育者,开始塑造新的社会性格,并可能使现代人感情冷漠,产生“冷酷的心”。近年来流行起来的激光影碟中的消极内容,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如追求生活的享受、意志的丧失、道德观念的淡薄等。(三)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

生活事件也可称作生活变化,主要是指可以造成个人的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或应对的社会生活情景和事件。它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例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它们连续发生,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也会累加。由于生活事件的增加,以及由此产生的应激体验与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有着明显的关系。

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常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其人格的形成。生活中的变故或生活事件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亲人去世、父母婚变、家庭不和睦、好友关系破裂、学业失败等。美国学者发现,很多精神病人在住院前,都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创伤与丧失。精神病专家称,亚洲海啸中的幸存者,可能因为别人死亡而自己存活下来而产生负罪感,导致严重的精神问题,甚至自杀倾向上升。

在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时,一般都认为由于生活事件的产生增加了个体适应环境的压力。换句话说,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他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如果生活事件增加,那么个体的生活变化也会增加。因此,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美国霍尔姆斯曾对5000余人进行生活事件对个体疾病影响的研究调查。经过调查,他把影响个体的重大生活事件划分为43件,每一件都赋予不同的分值。他认为,当个体一年累计分数超过300分,则来年患病的可能性为70%;如超过200分,则来年患病的可能性为50%;相反,低于100分,则来年可以健康安泰。(表1-3)表1-3 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霍尔姆斯认为,当个体在某段时间内遭遇很多生活事件时,生活事件对个体的作用就会累加,他所遭遇的心理应激就会增加,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水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效应中,外来刺激并不会直接导致精神疾病,而个体对刺激的评价和应对方式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四)人格特征

在心理社会因素中,人格类型特征是造成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各种致病性因素,并建立对紧张性刺激的反应形式。因而,特殊的人格特征往往成为导致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的内在因素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可以出现极其不同的结果;而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格特征的人身上,其病情表现、病程长短和转归结果又都可能完全不同。

研究资料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为其发病基础。例如强迫性神经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称为强迫性人格,其具体表现是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有些高职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过于自卑或过分自尊,急躁、冲动、固执、多疑、好钻牛角尖、易偏激,有太强的个人欲望和过高的个人期望。这些个性特征都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而其中有些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五)社会文化

文化的概念可以从不同层次来理解。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涵盖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狭义文化则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影响和教化,使个体由一个无知的自然人成长为具有丰富内心活动的社会人。

不同社会文化都有其特点,有共同认可的行为模式或共同反对的行为模式,即所谓的民族特性。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会对人格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不同文化中人们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差异,塑造了同一民族文化环境中不同个人基本相同的心理模式和心理特征,即民族心理。民族心理使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具有一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定势,使个体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其积极意义在于保持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其消极意义则是可能妨碍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一方面,个体竭力想适应社会,与他人保持一致,得到他人的理解与赞同,因此愿意模仿和效法民族心理中的这些心理和行为模式,以避免孤立和冲突;另一方面,个体在某些方面又不满意或不屑于采取这些心理和行为模式,想创造出更新颖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这种又依赖又排斥的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个体出现“双重人格”。【心理测试】90项症状清单

以下表格中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请仔细地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内下述情况影响你的实际感觉,在五个答案里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答案,现在开始吧!(1.没有 2.很轻 3.中等 4.偏重 5.严重)

评分与解释:

该问卷由受试者完成。与所有自评量表一样,填表前一定要把填表方法、项目和不同分级的含义向受试者介绍清楚。然后,由受试者根据指导语和自己的体验或实际情况作出独立、不受他人影响的回答,并圈录在记录纸上。

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最近一个星期”。

填写结束后应检查填写是否完整,若有遗漏或重复,应请受试者再考虑评定,以免影响分析的准确性。评定没有时间限制,一次评定约需20分钟。

[结果分析和常模]

1.单项分:90个项目的各自评分值。

2.总分:90个单项分之和。总分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变化能反映其病情演变。

3.总均分:总分÷90。

4.阳性项目数: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病人在多少项目中呈现“有症状”。

5.阴性项目数:单项分为1的项目数,即90-阳性项目数,表示病人“无症状”的项目有多少。

6.阳性症状均分:阳性项目总分÷阳性项目数;另一计算方法为(总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表示病人在所谓阳性项目,即“有症状”项目中的平均得分,反映该病人自我感觉不佳的项目其严重程度究竟介于哪个范围。

7.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单项分之和÷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每一个因子反映病人某一方面症状的情况,可以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因子分的变化还可以反映症状群的治疗效果。以各因子为横轴,因子分为纵轴,可做出因子廓图,直观反映症状群特点和变化。

SCL-90共包括10个因子:(1)躯体化:由第1,4,12,27,40,42,48,49,52,53,56和58,共12项组成。该因子主要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2)强迫症状:由第3,9,10,28,38,45,46,51,55和65,共10项组成。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3)人际关系敏感:由第6,21,34,36,37,41,61,69和73,共9项组成。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4)抑郁:包括第5,14,15,20,22,26,29,30,31,32,54,71和79,共13项。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5)焦虑:包括第2,17,23,33,39,57,72,78,80和86,共10个项目。指在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6)敌对:包括第11,24,63,67,74和81,共6项。主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7)恐惧:包括第13,25,47,50,70,75和82,共7项。它与传统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8)偏执:包括第8,18,43,68,76和83,共6项。主要是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9)精神病性:包括第7,16,35,62,77,84,85,87,88和90,共10项。其中有幻听、思维播散、被洞悉感等反映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10)其他:19,44,59,60,64,66及89,共7个项目,未能归入上述因子。它们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我们在有些资料分析中将之归为因子“其他”。

指标中最常用的是总分与因子分。按上述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查阳性,需进一步检查。第二章心灵下午茶——心理咨询

一个懒惰心理的危险,比懒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而且医治懒惰的心理,比医治懒惰的手足还要难。——戴尔·卡耐基【学习目标】

1.掌握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功能。

2.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和特点。

3.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案例导入】

小米,女,19岁,某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还有一周就要参加英语A级考试了,小米非常紧张、焦虑,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备考,导致复习效率降低,在辅导员的推荐下前来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在咨询过程中,小米称上一学期,他们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报了这次考试,自己当时觉得才入校,还没怎么适应,不可能有精力好好复习,再说后面还有机会,所以就没有报。结果那次他们班上报的同学基本都过了,而自己英语成绩又不怎么好,所以这次考试压力特别大,以致不能复习备考,一想起考试就心里发慌。心理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为小米提供了一些心理帮助。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小米除了每天看一些书之外,还拿出一些时间听听音乐,以便能够放松一下。晚上,小米不再熬夜了,当觉得困乏时,便上床睡觉。经过一周这样的调整,她觉得精神饱满,状态不错。在这种状态下小米走进了考场,平时在模拟测试时只在合格分数线周围徘徊的小米,此次考试却轻轻松松超出合格分数13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也很希望自己在各种大型的考试中能有小米那样的临考状态,以便在考场上发挥出最高的水平。那么,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于考试焦虑、情绪不良、人际关系等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心理咨询都可以给我们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第一节 心理咨询是什么一、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功能(一)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在英文中被称为“咨询”(Counseling),其词干来源于拉丁语的Consilium(会议、考虑、忠告、谈话、智慧)和古法语的Conseiller(商谈)。从形式来说,现在的心理咨询仍继承着词源的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