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简侯中医儿科外治备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2:40:25

点击下载

作者:武简侯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武简侯中医儿科外治备要

武简侯中医儿科外治备要试读:

内容提要

武简侯(1892—1971),名国良,字简侯,江苏泰州人。江苏省首批名老中医。其一生著述宏丰,编撰医稿约200万字。

本书为武简侯先生晚年之作,因其有感中药内服不如外治稳健而多效,故专留意古今各家外治诸法,录而存之。又因儿科疾病,不同于大人,故将儿科外治单成一书,专门予以介绍。小儿疾患,虽因饮食、风寒外感者为多,但因先天、胎毒者亦有,由于生后处理失当、调护不周而引起身体衰弱与疾病者亦不少。因此本书先设新生儿处理概述、诊察大要、保育大要等章,为事先预防之计;以后如发生疾病,则按症施治,故设一般应用疗法一章。有特别病证者,有一般病证者,有属于初生、乳儿、幼儿不同时期之病者,故单列新生儿疾病、乳儿期疾病、幼儿期疾病、儿童期疾病、时行疾病、一般外科疾病等章,病机兼采西医学说,治疗则网罗前人各种外治经验,间附其个人经验,供医家、病家参考。本书适合中医医师、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弁言

古代医家,治疗儿科疾病,特辟儿科一门,与大人异治者,以其全体组织机能,均未健全,因之往往所生之病,不同于大人,即使所生之病相同,亦不与大人同其药物、药量。在乳儿尚须乳母服其大半,仅以少许给小儿饮之。张景岳云:“小儿诸病,若屡用药饵,则脏腑阴损,多变败症⋯⋯至于离乳之幼儿,虽能服药,亦仅取少量而已,多服则伤及身体,此治小儿病用药物疗法之大较也。”东西洋各国儿科学家,同以药物治疗小儿各病,然比诸中国小儿科医法则远逊(日人渡边熙博士说)。最近我国各医家所编著之儿科书籍,其于辨证治疗、处方、用药,尤加精审,而犹有谓尽美未尽善者。其言曰:“药物疗法,不若针灸之优越。”(日人《针灸学各论》)。又有谓,针灸疗法,尚不如推拿者,其言曰“小儿口不能言(称为哑科)脉无可凭;脏腑未充,药物不能任受;其骨骼尚脆(称为芽儿),针砭尤非易施。误用医术,便伤生理。独推拿一法,为施治小儿诸病之良方(《小儿百病推拿法》序言)。更有谓针灸推拿外,有不需用内服药物者,尤须甄采备用,其言曰:中医针灸推拿之外,其不用药物之法,自必不少,若能加以实验,制为纪录,流布于社会,以备甄采,其于儿科治疗当不无小补;愿钱君进而研究,搜集儿科不用药之法,择其确有实效者,录而传焉。倘亦减少儿童死亡率之一助欤(钱今阳编《中国儿科学》再版陈郁序言)。是诚窥见内服不如外治之稳健而多效。我有志于斯久矣,在二十年前,曾留意各家外治诸法,录而存之,嗣见陈序中语,时往各书肆查询,有无此类书籍,竟未之闻,未之睹也。

当1964年,《经方随证应用法》一书告竣后,亟思整理问世,只因体衰多病,诊务分心,精神不易集中,蒙我院领导照顾,允许非至极难之病,不予挂号诊治,于是来诊者渐少,而有余隙可以从事于斯矣。熟思小儿疾患,由于饮食、风寒外感者固多,由于先天、胎毒者亦有。其由于生后处理失当,调护不周而引起身体衰弱与疾病者亦不少。此实小儿出世初基,应先提及,次则考验其生理,诊察其情况,借为先事预防之计,以后如发生疾病,则按症施治。有特别者,有一般者,有属于初生、乳儿、幼儿不同时期之病者,为之分期分类,兼采及西医学说,网罗前人各种外治经验,间附我个人经验,供医家、病家参考。自愧读书无多,才疏学浅,未敢认为完备,故暂定名曰《备要》,以俟当代医家予以补正,是所望也,更所愿也。

抑又有进者,当此社会革命时期,党和政府重视培养后一代优秀儿女,为父母者,宜如何保育勿失;为医家者,宜如何治疗有方,由赤子而至成人,身体获保健康,疾疢无由侵害,则将来献身国家,必能做出许多非常事业。否则根基不固,病魔难胜,易致夭折,即幸获生存,亦多孱衰不振,对于国家有何贡献之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受党和政府涵养,生活改善,疾患潜消,若再从初生时期,按照保育方法,加意调护,自能保持健康,即遇外邪侵袭,亦不难以外治诸法治愈。其所以用外治易于治愈之理,则以小儿身体各部诸脏器,与脉管、神经等之抵抗力极为薄弱,只需轻微之外治与器械之刺激,其感受性较诸成人特别旺盛,可使内脏神经、血液,均获得调整正常。设使外用之法稍差,犹可随时变换无害也。至于内服之药,设有贻误,则为害滋多。编者鉴于以上诸说,与个人之体会,而为此草创之作,仅就管窥所及,未克遍搜博采,至希国内诸大医家匡其谬误,补其挂漏,俾能完成一种外治全书,其有裨于后代小儿,当非浅显矣。有人问,治病专恃外治,有先例否?答之曰:不但小儿宜取外治疗法,即使大人疾病,亦有专恃外治者,如清代吴尚先专以薄贴治疗男妇各病,称其疗效,往往超过内服方药,以有时内服方药不能直达病所,而薄贴得直达之,《理瀹骈文》一书可按也。编者每遇内服方药难达之病及针灸所不能施者,屡用外治取效。由是观之,则外治疗效可知矣。泰州市中医院医师 武简侯时年七四1965年春于泰州北门外凌家院1号第一章新生儿的处理概述成熟儿和未成熟儿

未成熟儿,系属早产儿与虚弱儿,体重在2.5千克以下,身长在45厘米以内,头与躯干比较是不相称的。除大囟门外,还有小囟门和侧囟门,两耳非常软,并紧贴于颅骨上,皮肤干燥多皱纹,且露有胎毛,爪甲有时未达到爪床末端,睾丸往往尚未下降到阴囊内,在女孩小阴唇突出于大阴唇之外,声音弱而尖,有时像猫叫,毛细血管可透视而潮红,皱纹多为灰白色,而现贫血状,呼吸微弱,浅而间断,哺乳能力薄弱,体温常随外界冷热而改变,此种小儿,抵抗疾病力极薄弱,即患轻微小病亦多变为重症而死亡。

成熟儿,系属足月儿。体重、身长、头与躯干等均恰合婴儿正常生理,试就其啼声宏大,皮肤色赤,脂肪、筋、肉丰满,头发浓密,手足爪长直等而论,亦可确知其为健康儿矣。此种小儿,抵抗疾病力颇强,如保育得法,虽罹较重之病,多易治愈。

儿科专家认为,未成熟儿死亡率,要缩小到零,主要在护理方面要得法,第一要保温,如生后涂煮沸的温植物油或矿物油,然后给他穿上温暖的长袜和用棉花纱布所缝的背心,并带上棉耳帽,在小儿足部和两侧放三个装着热水(约45℃)的瓶子或橡皮袋。如系过热,则将热水袋除去,尽快地将小儿包在加温的包布中,尽可能迅速地在加温的室内(最低20℃)用38℃~39℃的水,给小儿沐浴。沐浴后,再将小儿重新包在加温的包布中。

第一次沐浴,是在脐带脱落以后进行,以后则每隔二至三日,沐浴一次。在给小儿沐浴以前,仔细把手洗净,并捂暖,如手上患有化脓性疾病和患流行性感冒的人,均不准护理小儿。

其次营养,如果小儿能吸乳时,则每两小时给他哺乳一次,一昼夜共十次(夜间隔六小时)。如果小儿完全不能吮乳时,则喂给他挤出的母乳十次,可用12~15号的药管喂他,一昼夜6~7次,如果根本就没有人乳时,可用含有米汤的普通混合食喂养,并且一日内给1~2瓶含糖的乳浆。在两个月后,开始给未成熟儿水果汁和鱼肝油,由2~3滴开始,渐渐加到1/2至一茶匙,一日两次。以上系保育未成熟儿之大概也。万不可以未成熟儿难于护理而忽视之。生后洗浴(净拭皮脂)

北方天气冷,生儿多不沐浴,南方天气温,多于三朝浴儿,如在冬寒时,亦不可浴。浴儿之水宜温度适中,徐徐擦抚遍身,切忌粗暴,时间自五分钟到八分钟,至多一刻钟,每次洗浴颈项、两腋及腰间阴部,尤须格外注意轻轻擦洗,洗后抹干,宜以粉扑(丝绵制成的)蘸滑石粉,或淀粉与锌养粉等抹其腋下、股间、颈项、胫弯、指趾等处,乃着衣绷裹。

据《简要济众》说:用益母草五两,或加忍冬藤,煎水浴,云不生疮疥。《证治准绳》说:浴儿后以蚌粉(蚌壳研为细粉)轻轻扑之,然后包裹,云能辟邪、收湿、散气。《全幼心鉴》说:浴汤中,加盐少许,拭干,以轻粉少许,摩其身,既不畏风,又散诸气。《千金方》载:新生儿以猪胆一枚取汁,投汤中,加用桃根、梅根、李根各二三枚,去渣,浴之,终身可无疮疥。一作或桑、榆、桃、柳之嫩枝煎汤,并加入猪胆汁少许,浴毕或用滑石粉、甘草粉末、松花粉等扑之。近说:浴水中宜放入硼酸少许,搅匀之,俟温凉适宜,即以消毒药棉浸水中,淋洗儿身,迨污秽已去大半,即以洁净毛巾擦干水湿,然后以消毒利剪为之断脐。

在洗浴时,儿身胎脂,有谓宜用橄榄油与凡士林(卵黄亦可)涂擦洗之。或用脱脂棉,蘸菜油擦之。恶劣肥皂,万不可用(有谓可用蓖麻油、蜡油或煮沸过的花生油、豆油等)轻轻擦抹。并应注意婴儿身体,不使过分暴露,抹干后宜用以上粉末扑之。洗涤口眼

洗浴全身之后,并须洗涤口眼,盖婴儿之口眼,经过产门,受到胞浆恶露之类侵入眼中或口中,易生疾患。旧说:小儿初离母体,口中有血块,啼声一出,血块随即下,入腹成疾,最易发生惊热疮疾及口内诸患,如已挖去,或未挖出,总须用甘草、银花或大黄等煎汤,以丝棉软帛,裹指染汤汁,遍拭口中、舌上,日必三四次,另以胡桃如枣核大,去其皮,捣烂,盛在锦绢或薄纱巾置儿口中,使吮其汁,然后开乳。

洗眼,须用洁净绢帛,蘸硼酸水揩拭眼角、眼皮,可以防止赤眼、胎烂眼、脓漏眼等疾患。清除黏物

婴儿有呼吸浅表而不规则者,有时呼吸似暂停止者,《小儿科学》载:在建立新生儿呼吸机能时,首先应清除呼吸道的黏物和液体(羊水),将新生儿倒拿(头在下面),同时,沿着气管,轻轻压迫,使气管中黏液,流到口里,然后用纱布擦去。倘不能建立时,可试行口对口的呼吸方法,隔着几层纱布,成人的口,对着新生儿的口鼻,慢慢呼吸,直到婴儿能自己呼吸为止。

初生儿看儿面色,若身面俱红,唇舌紫赤,知其必有胎毒,每日用盐茶,但不可太咸,以帛蘸洗其口,去其黏涎,日须五六次。倘儿面唇淡红,此为胎寒,不可用茶,唯以淡姜汤洗拭,每日一二次即可。古法以黄连、朱砂、大黄、轻粉开口,断不可用。(《易简方便医书》)挤去魔乳

乳儿生后一周内,无论男女,两乳房必胀大(旧称有饼子),分泌清汁,西医名魔乳,其成分与初乳相类,色略黄。在早产儿分泌尤众,产母每日为之挤去。通常一周之末,分泌转盛,此后逐渐减少,至四星期,则完全停止。若不挤去,可能至数月,或一年,诱起乳腺炎等之症。扎断脐带

以前婴儿生下时,多用剪刀剪断脐带,多数医家认为不妥。《幼幼集成》主用以大纸捻蘸香油,燃火于脐带上,烧之令断,盖所以补接肠气,不但为起死回生法,且后日亦少有伤寒泄泻之患。《验方新编》等书主用蕲艾作一小丸,用香油浸湿,熏烧至焦,方断,随用软棉帕裹束,勿令儿尿湿脐,此预防脐风第一妙法也。《增补大生要旨》主张先用热汤浴过,不使水汽入内,一手握带,一手向脐捋三四次,令胞血贯满脐穴,离胞寸许,用丝弦扎紧,以瓷锋割断,勿令血外泄。若弗用割,隔单衣咬断,又将暖气呵七口,更无内吊之疾。又云:剪刀铁器性寒,以白炭火烘热断之,免寒气入腹,弗生他症。钱编《中国儿科学》云:断脐带须用预备之洁净剪刀,在热水内浸温,迅速剪断,不太长,不太短,用枯矾末满掺脐部……又谓:脐带脱落后,宜以软帛药棉封裹,数日内中掺以枯矾或松花粉等(他书有用清油、发灰敷之,不可伤水)时时防其受湿受伤,则永无脐风之病。《育儿指南》谓:新生儿分娩后,候脐带脉搏停止,扎而截断,当系用刀剪之类,残余之一端,宜用消毒脱脂棉或纱布包裹之,盘于脐上,覆以阔五寸,长一尺半之绒布覆而包于腹之周围,勿使动摇,经五日至七日大都脱落,经十日至十五日则凹陷而成脐窝。脐带未包裹以前,除全身浴外,残余之一端,宜用五十倍之石碳酸水或硼酸水,轻轻洗之,洗后复以水杨酸、没食子酸一分,与淀粉十九分之混合粉少许,掺于其端,每次浴后,均经掺之,脐带脱落后,掺于脐窝,而包以布,则足以防脐疝等疾患。开乳解毒

新生儿在初次开乳时,我国医家多具有消除胎毒之法,为摘录数则于下:

1.烧橄榄(青果)一枚,存性,研末,朱砂(水飞)五分,和匀,嚼生芝麻一口(宜先净口),津唾和药,绢包,如枣核大,安儿口中,待咂一时顷,再与乳吃,此药能下肠胃秽毒,令儿少病。一作嚼生芝麻,绵包,与儿吮之,其毒自下。

2.淡豆豉不拘多少,煎浓汁,与儿吮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养脾气,消化饮食。一云,其伏毒必随黑粪排泄而出。

3.甘草细切,少许,用洁净细绢包裹,沸汤泡浸,以软帛裹指蘸汁,遍拭口中,去其秽浊,随用胡桃肉,去皮,研极烂,用稀绢或帛包如小枣,纳儿口中,任其吮汁,云能和中养脏。

4.初生时以韭汁少许灌之,即吐出恶水恶血,永少诸疾。

5.若母气素寒,小儿清弱者,及产时收生迟慢致受风寒者,儿必面色白,唇色淡红,只以淡姜汤拭口,最能去胃寒,通神明,并可免吐泻之患,拭后可继用胡桃肉吮法。

6.母体中有初乳,婴儿食之,足以荡秽涤垢,不宜挤去,其功力能泻,儿吮之,黑屎自出,实有排除胎毒之特能。《育儿指南》云:分娩后二三日即分泌乳汁,此汁带黄色,稀薄,是曰初乳,具有通利大便,涤荡肠内污毒之功。吾国向例用大黄、川连等物,于未乳之先饮之,使其排除胎毒。实则母体自有天然之良品在,正不必妄用通泻之药物,转致贻害。盖初乳之性质,多蛋白质、盐类,较通常乳为富,以显微镜窥之,中含无数之脂肪球,是曰初乳球。其他为食盐、磷酸镁、磷石灰等,故有泻下之力。又据爱尔克证验,生母乳中有一种抗毒素,小儿之鲜罹红痧、伤寒、喉证、痧子等传染病者,以此。

按:《增补大生要旨》谓世间多有黄连拭口者,不知黄连大苦大寒,皆损胃气,小儿初脱母胎,全赖后天脾胃强健,岂可即以苦劣之味相犯,他日变呕、变泻、不乳腹痛、长病、惊劳,皆由此起,与《指南》所言相合。其他医家尚有未及见此,仍有以黄连、大黄、朱砂等品,为解胎毒用者,均不采录。《幼科金针》谓:小儿初生,脐带落后,取置新瓦上,烧烟将尽,放地上,以盏覆之,存性、研末,若脐带有五分重,配水飞过辰砂,研细末,二分五厘,生地黄、当归身,煎浓汁,名“延生第一丹”,调抹儿上腭及母乳头上,使药下尽,次日,大便遗下胎毒秽物,是其验也。可为不传之秘。云能使婴儿易于生长,无有诸疾,血气充满,痘疹必稀,疮疥亦鲜。此方亦不含朱砂,但所合归、地,则非苦寒可比矣,录之以备采用。第二章诊察大要望诊(一)面部

1.面色 黄赤色多为风热阳邪,青白色多为水寒阴邪,黄白黑色或青黑色,主实主痛,甚则麻痹或拘挛。满面黑如蒙尘垢,谓之面尘,伤寒温病未传多有之,有可救者,然十死七八。白无血色,则主失血或体亏血衰,浅淡之黑色,常为肾病,为水寒。面色萎白,为贫血之象;浅淡之黄色,常为虚证,为湿滞。两颧时露红赤色,为劳损之候;如天庭有黑色,两颧见赤色,大如拇指,或成块成条者,主猝死。若五官忽起黑色,或有白色如傅粉之状者,皆不治。在儿童面部,浮现浮白色(多呈现在脸部左右侧)如小指头至指头大的圆斑,呈单发或多发,这是蛔虫病的征象。前额、两颧部散布着碎末样、顶端钝的白色粟疹,这也是蛔虫病的征象。《幼幼集成》云:天庭青暗主惊风,红主内热,黑则无治。《脉象发微》云:颜额黑暗者肾病,有死之倾向,不必便死。

周于藩云:面黄而光润者温热及痰饮、蓄血;面黄而枯暗者,寒湿食积;面黄而黑者,脾胃衰弱;面黄不一者,食积;面黄不润,多蟹爪纹者虫积。面多白豆者亦虫积。面白者气虚(当是血虚)。面白无神,或病后脱血或由于多汗所致。《小儿病治疗法》云:古人对于察色,有许多臆断之见,当然无存在价值,唯面赤内热,白是寒,紫是热极,黄如烟熏,橘色为积,与青黑为痛、久病见红者死等说,皆可证实不虚云。

2.看鼻 燥黑如烟煤者,为阳毒热极;若鼻孔润,出冷气者,为阴毒阴冷。《幼幼集成》云:鼻色青,主吐乳,又主腹中痛,肢冷者死。鼻色微黑者,主痰饮水气,紫暗色者时痛。鼻色黄者,主痰饮湿热,白者气虚,又主亡血。时逸人云:鼻根色青,小儿见之虚象。《脉学发微》云:俗谓山根见青脉,其孩矜贵不易长成,鼻旁青色险症,不必死,小儿兼见抽搐者极危。小儿患重伤风,咳嗽发热,最易见鼻扇,虽属危象,治之得法,可以即愈。凡初病即鼻扇,是急性肺病(即肺炎),不当作寻常伤风论。久病鼻扇,都为死证。鼻准有黄点,此恒见于未满百日之婴儿,稍险,不必死。《医宗金鉴》(以下简称《金鉴》)云:鼻赤主脾热,鼻黑则死。有谓鼻色青为痛,黑色为劳,鼻黄黑而亮者,为小腹胁痛及蓄血之候,此外在肺炎时,则见鼻扇;在流行感冒时,则见鼻塞流涕;在伤风时,则鼻鸣干燥,或作喷嚏,或欲喷嚏而不能,此其大概也。

3.看目 《脉学发微》云:两眼歧视(即一眼向前,一眼旁视)为热入于脑,其病至危极险;戴眼(系两眼平均向上)亦属热入头脑,若不兼他种死症者,危险稍次于歧视。眼上帘一块黑斑,他处皆无必死,且死不出三日,温热病未传恒见之,理由是郁血。《中国儿科病学》云:目承水样,将出痧疹之特征,目内膜赤者心热,淡红者虚热,浅淡者血虚,黄者黄疸,无精彩肾虚。《幼科大全》云:小儿目无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肾不足也。眼眶黑主有痰饮,眼眶青主惊厥。又云:目神短促而无光,瞻视无力而昏暗者,主病夭。周于藩云:目忽不明者,脱阴脱血也。目睛定而不转者,危候。钱仲阳云:目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时逸人云:浅淡者血虚)。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黄者脾实热(时逸人云:黄者黄疸),淡黄者脾虚热;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也。《幼幼集成》云:小儿目直视者热,白膜遮睛者成疳,病时目开不合,或目合不开(《汉东王诀》:慢惊风,眼喜张,慢脾风,眼喜开)为肝绝。此外,小儿惊风症,多睡眠露睛;痧痘症,多有蒙眬似睡非睡之状,余不具载。

在眼巩膜与结合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有多样状的浅紫色云絮状斑块,称为紫色云斑。这是钩虫病的征象。

4.看耳 《幼幼集成》云:两耳时红时热者,是外感风热。耳色枯焦,主肾涸,症危。两耳后,黑筋横过发际,主脐下痛,肾气痛。两耳尖发冷者,主发痘疹。《幼科大全》云:凡发热,耳筋出现紫、黑、白、赤,皆凶。耳上凉者吉,耳下凉者凶,耳后青筋起,主瘛疭。《小儿百病推拿法》惕厉子云:外感则两耳或冷或热,内伤则或暗或滞。余见前人方书。在耳廓内侧面(俗称耳背)与乳突附着处,呈糜样破烂,有黄白色分泌物,结痂,可在单侧或双侧耳部出现,俗称月食疮,这也是蛔虫病的一种征象。

5.看口唇 《医宗金鉴》云:唇赤,主脾热;唇白,主脾寒(一作唇黄者主脾有积热)。周于潘云:唇燥舌干者,为脾热;唇焦赤,或唇焦裂者,亦为脾热,环口黧黑者死。口中不红者,外感、口燥、齿干,形脱者死。小儿口如鱼嘴尖起者死。《育儿指南》云:唇红而吐,胃热;唇白而吐,胃虚;唇色平常而吐,作伤胃论。《幼科大全》云:人中青主不食,大便难通,唇寒而缩,不能盖齿,为脾绝。口角流涎,为脾冷。顾练人云:人中平满(满,浮肿也)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此本《灵枢·经脉》篇语)。唇红紫为热,又主虫积,唇淡白为虚,又主吐涎,吐逆,失血症。唇口黑者无治,唇口赤肿而齿焦者为热极,唇燥裂者亦然。《小儿百病推拿法》惕厉子云:口有血腥味者,胃热,口不知味者,津液伤(今谓系味觉神经弛缓之故)。唇口生疮声哑者,为虫积。《脉学发微》云:环唇色青,险症。病类不一,伤寒杂病,皆有此色。唇作黑色,死不出二十四小时,小儿急惊有之,成人甚少。余见前人方书。

有须补充前人所未述及者,如口唇肥厚,《医药评论》(八卷一期)云:先天性的精神痴钝之小儿,往往唇口特见肥大,腺病质之小儿,因常漏鼻汁,上唇表皮受其刺激,而致糜烂时,上唇亦往往见肥厚,局限性浮肿之小儿,口唇之一部或全部,有时为浮肿状肿胀,乳儿口唇黏膜浸润肥厚而有皴裂时,大都为先天性梅毒。

在下唇的周围,多数在下唇黏膜的中央部,靠近穹窿的黏膜上,呈有圆形顶端略尖、如大头针头大或略小的粟疹,微突出黏膜面,也有隐约于黏膜里面的,色呈透明或半透明,基底部稍红,一般有10~20颗,名唇粟疹。这也是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6.看齿 小儿已有齿者,宜于看舌时验之。周于潘云:咬牙啮齿者,为痉病,但咬不啮者,热甚而牙关紧急也。顾练澄云:齿燥无津主胃热,若舌上焦,齿无垢者死,齿如热者病难治。《幼幼集成》云:心气散则舌出不收,肾气绝则齿忽啮人。叶天士云:齿色黄或黄如酱瓣,系热邪犯肾液;齿色紫,或紫如干漆,系热邪耗胃津,齿焦系肾水枯;无垢系胃液竭;齿垢系肾热蒸胃;齿色如灰糕,系津气枯败不治。

在第一臼齿相对的黏膜上,呈有紫色圆形、如大头针头大的斑点,或呈紫色线条状斑,为钩虫病的征象。

7.看舌 叶编《中医诊疗》云:小儿之舌,舌面附着之舌苔,每稀少,虽然有时同样有舌苔,但细考其实每与大人不同,故难以凭为诊断。又云:通常有舌苔之小儿,诊病之际,病体往往与舌苔不相应。此亦属经验之谈,但有时确为诊断参考之必要,或有时可用为主要症状者,兹为采录于后。(1)舌本:凡舌之明润而有血色者,为荣为吉;枯暗而无血色者,为枯为凶。一说舌本宜红润内充,干湿得中,不滑不燥,是为无痛,若舌伸长,或舌缩短,皆为重症。胖大属虚,肿胀属实,(一作胀者多属火);狭小属虚(一作缩者多属寒);小儿弄舌,主热,大病中而弄舌者凶;舌战由气虚者,常微微颤动,由肝风者,常习习扇动;舌白无苔为在表,淡白为寒,舌本白而潮亦为寒。

舌绛色:(绛,深红色)绛色为血热,尖绛属心火,根绛属内热,舌绛而有碎点,或白或黄者,生疳之象。舌红色,为邪火内发,阳证、实证为多(一作热性痛,舌呈红色,低热病,舌呈暗色或有裂痕),如舌见嫩红而身热多秽气者,为温病初发之征,若纯红、鲜红或有芒刺者,皆为热极。亦有虚证见红舌者,其舌形嫩而色淡。舌红有白点者,为邪入心包之象。舌红而更有红点,如虫蚀之证;为热毒炽甚。舌红而有裂纹如人字形或川字形,属燥热之证;舌淡红而中有大红星星者,亦系燥热之证。

舌色黑:舌中黑而燥,两边或白或黄者,多为两感证。舌中黑而润,两边白者,表里皆虚。舌半黑半黄,或半黄半白,或中干边润,或尖干根润,为传并之邪。阳虚而舌黑者,润而不燥,或无苔而如烟煤者,旧谓肾水乘心火。阴虚苔黑者,不甚燥,不甚渴,其舌赤,或舌中黑而无苔垢,舌本枯而不甚赤,都为肾涸,唯舌尖黑而燥,旧称心火自焚,不可救。舌黑而燥,为津枯火炽,若燥而中心厚者,旧称土燥水竭,皆难治。其他舌黄主热;舌黄赤而尖灰白,为下热上寒;舌灰色有津,为寒,无津而干为热;舌色紫而肿大为酒毒。舌色绛而紫,紫而发暗,潮湿不干,为内有瘀血,若色晦而干,属精血已枯,邪热乘之,多无治。舌蓝色,旧称肝绝,葡萄瘟证亦有此舌状,但中夹青黄酱色等。至酱色舌,则多为夹食伤寒。

看舌的表面,呈米黄色或淡白色的环颗粒,直径约一毫米大,边缘整齐,中心凹陷,呈星状分布,稀密不一,排列整齐,多见于舌的两边。与舌苔相间似花,名环花舌,这是钩虫病的征象。

在舌的表面,特别是舌的两边和舌尖部,散在突起的红色斑点,形圆顶尖,如大头针头大,舌苔较厚的地方,斑点边缘稍不规则,斑点与苔红白相间,称为红花舌,这是蛔虫感染的征象。

补充:《医药评论》(八卷一期)云:在黏液水肿性痴呆,或蒙古人样痴呆之小儿,往往有巨大且肥厚之舌(肥大舌)。一般热病,舌面必干燥(干燥舌),尤以重症消化不良症,而兼发高热、呕吐、下痢等为著。又患急性胃肠炎,特以疫痢、赤痢之时,舌尤干燥,黏膜甚粗糙,在乳儿苟大囟门当开放者,大囟门部必见陷凹,眼窝亦向内沉没,显然呈险恶之颜貌,凡此症状无非表示患儿体内水分不足之征。有一种舌苔现带状或斑纹状,恰如绘地图者然,此名图舌状(地图舌),可视为小儿体质异常之一特征。凡腺病性体质,及渗出性体质者,最多发生,而在疾病之际,所见尤著。经验上如胃肠病,或气管支加答儿时,苟患儿具此异常体质者,其舌苔殆皆呈地图状也。

在舌的表面,呈有圆形、大头针大的白色粟疹,顶端钝,作星状分布,与舌质相同似花,称为白花舌,这是硬虫病的征象。

猩红热时舌黏膜充血潮红,黏膜乳嘴肿胀隆起,遂呈覆盆子状(覆盆子舌),通常见于发病第三日、第六日之顷,至后次第减退,约经两星期则完全消退,此为猩红热之一特征。然当不及咽尖头症状(扁桃腺炎)之有密切关系。在生齿时期,有于舌系带部(舌系带溃疡)发生溃疡者……溃疡面往往有灰白色皮膜,此溃疡不外于激烈咳嗽之际,由锐利之下颚门齿摩擦所致,原系一种裂伤……若患慢性气管支炎,或他种咳嗽病时期,则裂伤更所不免,而患百日咳时,发生者尤多,故可为百日咳诊断之一助,其病结果与咳嗽症状同进退云。(2)舌苔:病后无苔,渐生苔者吉,骤生苔有点刺为逆。胃无腐浊,则苔薄而少,胃有腐浊,则苔厚而多。无苔者胃气弱而不上潮,旧苔厚腻久而不变者,由胃力匮弱不能接生新苔之故。大凡苔色宜微黄,或微白,薄而且匀为佳。通常以苔滑为湿,清为热,薄为邪浅,厚为邪甚,糙而刺手为浊热,黏为痰涎,黄为热邪在里,腐而易去,为邪气将盛,腻而不去,为秽浊在胃,光而无苔,为津液伤耗,剥而裂纹,多为阴分亏竭。

白苔:初起为风寒袭于皮毛,苔厚白者为热,苔白而中黄为邪已入胃,白苔而有黑豆者为胃热,有红点者为火炎,苔干白而中心黑者属危候,若苔厚如积粉,白甚而无润象者为热证,如雪花口糜者为死症。

黄苔:黄苔初起,由表及里,黄中尚带一分白苔,为表邪未尽,必至纯黄无白,方全为里证。黄而带灰色,为胃热,黄而带黑色则危,黄苔虽属热证及里实,但多有虚证见黄苔者,不可不审,故谓须辨其口渴引饮及便秘之有无与其唇而决定之。更须认清舌本微红,不老不嫩,不胖不干,仅有微黄薄苔者,当以无病舌苔目之可也。

黑苔:舌见黑苔,为症重且危之象,纯黑舌苔,面底纹均粗涩干焦,刮之不净为极热,如面底纹嫩滑湿润则为极寒矣。在各舌苔中,如夹有黑苔,大抵以属热为多,若苔见润滑,脉见微弱者,则又属虚寒证矣。

以上系总述各家经验大略,供保育者之用。原非全面,临床医家仍必须进一步考求,并参合其他症状以达到精确无误,斯为美矣。

附:诊小儿舌苔法

涂蔚生曰:小儿无识,不易开口,可在其唇上承浆穴掐之,使其哭以张口也。

8.看指(1)在儿童的指甲中心部(常见于拇、食、中指甲)呈现条状或细块状边缘不整齐的白色云斑。这也是蛔虫病的征象。若兼见指甲角化时,为小儿疳积病征。(2)在儿童拇指、食指的指甲上,呈点状、如大头针头大小、形圆白色斑,与指甲红白相间,称为花甲,也是一种蛔虫病的征象。(3)在左侧或右侧的甲沟,呈韭叶状糜烂样裂开,触之有痛感,可在每一个甲沟出现。本征象多在因蛔虫病引起消化不良时出现,出现在一个指甲上即为蛔虫阳性。成人和儿童均能见到的蛔虫病征象。(4)手指甲,呈扁平反甲,长出甲床部分的指甲,无故自裂,可在各个指甲同时出现,这是钩虫病的征象。亦有染织工人发生反甲并有痛感时,则非此症。

9.察气 喻嘉言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色者神之旗也,神明则色明,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小儿药证直诀》谓:胎禀虚怯,神气不足,目无精光,面白颅解,此者难育,虽育不寿。许宣诏曰:小儿病神气清明,虽重可救。神气昏愦,病虽轻,必有仓促之变。《大全》谓:凡病至神明失守而声嘶者,为五脏已夺,主无治。惕厉子云:神气为一身之主,神清气爽,神完气足,主清吉;神夺气移,神疲气浊,主夭亡。……所期司命者若觇神气,内伤外感从此辨,死生亦从此决,方足以称良工。又云:寒则神清,热则神昏,实则神有余,虚则神不足……达摩谓凡人问寿在神,未有神不足而不夭者。神宜藏不宜露,神宜和不宜滞,神宜清不宜枯,神宜发扬不宜轻佻,神宜安静不宜浮动。万密斋云:凡小儿专爱一人怀抱,见他人则避之,此神怯弱也。

附:小儿寿夭说

前贤诊小儿寿夭,非如星相家之推算妄测之比,而根据儿童生理和机体构造之正常与否,加以考验而确定者,骤观似无科学理据,妄言无稽,我以前亦不敢信其说,待耳所经既久,始知非尽诬者。奚黄(著《小儿病自疗法》)亦有此见解,其言曰:余秉性刚直,学务崇实,二十年前,对于玄虚之说,斥为诞妄,及入世既深,阅历渐增,于小儿相法,近详子女,远考亲友,无不一一响应,始信先贤之言不谬。古人云:静观万物皆有得,不我欺也。奚言如是,我想如奚氏之言者尚多也。用特附录之,藉为诊察之一助。

主寿者谈:凡儿头角丰隆,背平满,腹皮宽厚,七窍无碍,肉实筋强,不多啼哭,哭声连续,不久睡眠,大便滋润,更见声音清亮而有回音,小便状如帚形,两手执而不开者,卵缝通达而黑,皆壮健主寿,虽有疾病亦易愈。《证治摘要》云:小儿以囟门之动缓者为无病之儿。

主夭者谈:身软弱如无骨,啼声散跌,面见青紫筋,形枯色灰,或枕骨、尻骨、掌骨、膑骨、踵骨不成者,主死。颅破项软,阴囊下白或赤者,腨小脚蜷,唇缩流涎,泻利无时,鼻孔干燥,多啼多哭,多疮疥,毛发不周匝,小便凝如膏脂,及手开不握者,都为夭相。此外,初生之儿,肥胖嫩白,似乎好看,其实根本不坚,甚非佳兆。余不具载。闻诊《脉学发微》云:气粗者,呼吸有力较之常人为不平和,此于热甚时见之,此由于胃气不得下降,肺叶张举之故。气微弱,多半见于热病已愈,正气未缓之时。气短,多属于内伤病初起。微弱为病退之时,气短为病进之候。气喘,其症结在肺胃,此种以呼吸粗而且促,有起有迄者为正当。所谓阳明,非死证也。然初学者遇此须留心其兼证,庶免误认不足之阴证为有余之阳证。息高,伤寒下后而见息高,无有不死者。气息坌涌,此是一种特别肺病,胸高肺胀,当是气管变窄之故,吾曾见过四次,小孩患此,殆无生理。肩息,此病之病灶在肺,病源则在肾,所谓肾不纳气是也。气咽,类一种喘息,只有吸入不见呼出,且其势甚疾者,乃临命时气之喘也。《医宗金鉴》幼科有所谓虚喘者,气乏,声音短小,风寒喘证者发热无汗,痰饮喘者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若喘而胸高气促,而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张,神气闷乱者,则为马脾风之症,如儿生百日见此病者,多不救。

咳嗽流涕有清稀痰液,面色白者,为肺寒;若频频咳嗽,面青咽干,痰色黄而多稠黏,或带秽气,为肺热。咳如气促痰壅,咳嗽时作而大便溏泄者,多为食积。若咳嗽、喷嚏、鼻塞、流涕、有痰涎者,属风寒咳。咳声而多啼,肋部感痛状者,有肋膜炎之疑似;咳声如鼾或发窒息者,有白喉之倾向。若连声咳嗽,呼吸困难,头静脉怒张,颜面呈青红色者,百日咳见之。咳嗽渐急,鼻扇动,胸出白或红斑者,肺炎症多见之。问诊

小儿之病只问乳母及保护人。

1.问寒热 孰轻孰重,孰多孰少,或长或短,寒热时手足是否发生冷感或热感等。

2.问汗液 有汗无汗,汗透或不透,汗多与汗少,出汗之时间及汗量,冷汗及热汗,自汗或盗汗,身热自汗,身热战汗等。

3.问饮食 吃乳或不吃乳,思食或不思食,能吃或不能吃,能饮或不能饮,喜冷饮抑喜热饮,多饮或少饮。

4.问二便 次数颜色,利与不利,分量、气味、性质及便时有无特殊感觉。

5.问睡眠 时间长短,多睡或少睡,或不睡,睡熟时是否有惊醒及啼叫,或昏迷不醒等情状。

6.问精神 有无昏糊或烦躁不安状态,如有热象而发昏沉,则为重笃热性病,如无热象而亦见似昏沉者,则为沉重之寒性病证。

以上系节录时编《中国儿科病学》而作加减。切诊

1.虚里 (在左乳下三寸即心脏部之下处)王孟英云:小儿脉候难凭,唯揣虚里穴确有可据,即以之治大人亦然。《柳川医论》云:凡治小儿,不论诸症,宜先揣虚里,若跳动甚者,不可攻伐。《诊病奇侅》云:虚里与寸口相应,虚里高者寸口亦高,寸口结者虚里亦结。又云:虚里动气有三候,浅按便得,深按却不得者,气虚之候。轻按洪大,重按虚细者,血虚之候。有形而动者,积聚之候,虚里动甚者阴证也。南阳云:虚里动而高者为恶候,妊妇最忌。若产后而发危急之症以及黄胖病,或惊掣、或奔怒、或强力而动肢体者,虚里动虽高无患也,是不可不辨。《心法》云:虚里动微而不见,为不及,宗气内虚也,或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也,若三四至一止,五六至一止,立有积聚,若绝不至者危,经曰虚里无动脉者死。(以上系采录《小儿百病推拿法》)

2.神阙 寿安云:诊腹须先诊脐,按之有力者无病也,按之无力如指入香灰者为无治。阳山云:诊腹之要,以脐为先……徐按之而有力,其气应手者,内有神气之守。若按之而气不应者,则其守失常。《诊病奇侅》云:凡诊肾间之动气,密排右三指,或左三指,以按脐间,和缓有力,一息二至,绕脐充实者,肾气充也。一息五六至,属热。手下虚冷,其动沉微者,命门不足也。手下热燥不润,其动微数,上支中脘者,阴虚也。按之分散,一息一至者,为元气虚败之候。张令韶云:绕脐而痛,乃燥屎结于肠中,为欲出不出之状。南溟云:脐上下左右,推之不动者为常,然气弱者,推之则移于一方,右移者左绝,左移者右绝,上下亦然,谓之脐绝,病者见之为无治,唯年高者无害(同上)。

3.胸腹 时论云:诊胸腹,轻手循抚,自鸠尾至脐下,知皮肤之润燥,可以辨寒热;中手寻扪问疼不疼者,以察邪气之有无;重手推按,更问疼否,以观察脏腑之虚实,沉积之何如,即诊脉中浮中沉之法也。南阳云:脉候有热,而腹候无热者,是表热而其热易去也。按腹而热如烧手掌者,是伏热而其热不易去也。小儿暴热,其轻重难以脉辨,而诊腹可以决定矣。若心下动,而其热烙手者,尤不可忽。周于潘云:凡小儿肚腹高起,为心突,为肺胀肺绝也。小腹未硬痛者,邪在表,若已硬痛,邪入里也。小腹痛,脉沉迟者为阴寒,腹胀而鸣,肢冷而泻,发热、形瘦、脉大者死(同上)。

钱编《中国儿科学》云:腹部胀硬拒按者,属实属热;软而喜按者,属虚属寒;腹部膨胀坚硬者,多数为食积;腹部手抚之如气枕者,为膨胀;腹部有液体波动者,为腹水;腹痛有热,手按之痛剧者,为腹膜炎。痛在腹之下方,按之痛甚,如有物硬突者,为盲肠炎(当在右肠部)。少腹胀硬抚之觉痛渐缓者,当疝痛,腹有凝结如筋而硬,多在脐之两旁(在天枢部位),久按则移他处者,为蛔虫。胸部膨大似桶者,为膨胸。呼吸时胸廓膨胀,缩张力甚小者,为肺气肿。一侧膨胀,为一侧肺气肿;一侧缩小,为肋膜炎病后之象。

4.察手足 夏禹铸曰: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属寒,中指独冷,分男女左右,为痘痧发见之象。其或掌心冷而十指或开或合者,无治。周于潘曰:小儿拳,四指已握,而大指加于四指以上者,男顺女逆。小儿拳,大指先屈入掌中,而四指加于大指之上者,女顺男逆。小儿拳,将大指挺入食指又而后握之,无论男女主发急慢惊风,均属险证。三岁内以至十岁以外皆可以决之。手背热与背上热者,外感;手心热与小腹热者,内伤。手心冷者,腹中寒。手心热者,虚火旺。仰睡而脚伸者热证;覆卧而脚蜷者,寒证。足冷而晕者,为气虚;手足抽搐,身反向后者,为痉病。手热、足冷、汗多、妄言者,暑湿病也。手热、足冷、头痛、发热者,为夹阴证。手肿至腕,足肿至跗,面肿至颈,皆气虚不还为最危。抽衣撮空,循衣摸床,以及手撒而不收者,皆无治。《大全》云:小儿手如数物,为热伤神,指上有红丝缕者必夭。指甲黑者筋绝;指甲白者死;指甲青者,心痛,又为肝气绝。足跗肿,呕吐头重者不治。手掌肿而无纹为无治。

5.指纹 《中国儿科病学》云:小儿五岁以下切脉难凭,必须采用验指纹法。自虎口起至食指,第一节名风关,中节名气关,指端名命关(谓之三关)。用大指侧面,从命关推上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出命关),纹见于风关者轻,见于气关者较重,见于命关者更重。纹色不露,其病轻,露者较重,暴露者尤重。纹色灵活者,其病浅,不灵活者,其病较重。其纹较为明显,病在表;其纹沉滞,病在里。纹淡纹细,皆属虚证;纹粗纹滞(推之纹色反不露者),皆属实证。纹淡红属寒,深红属热,紫红更黑色属瘀。纹斜向内者,为外感风寒;斜向外者,为饮食停滞。并云,是否合科学原理,须待科学家证明,但沿用已久,在诊断上可资应用。

按:日医家中川成章,在《证治摘要》内说:后世方书,有儿口三关视手纹法,其论糊涂不可从。唯小儿科沿用已久,故仅撮其大要者如此。

附:一般简要诊法

伤风:发热无汗,或有汗,贪睡,呵欠,烦闷等状。

伤寒:发热无汗,头目痛,山根青,畏人,畏寒等状。

寒证:面白,粪青白,腹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等状。

热证:面腮红,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上气急,足心热,眼黄赤等状。(一说:喜冷恶热,为热病;喜热恶冷为寒病。大便稠黏,秽气难闻者,是内有滞热。小便清白不赤,则为虚寒也。又肚腹热闷,主内热。手足厥冷,主中寒。又风寒入里,或有停滞,亦见郁热等状。)

表里:发热无汗,在表。内热,便硬,在里。

阴阳证:昼发热,夜安静,其病在阳。夜烦躁,昼安静,其病在阴。第三章保育大要抱持

初生时应取侧卧,每二小时左右交换。百日之内,不可竖抱,竖抱则易于悲惊,且必头倾,项软有天柱骨倒侧之虞。即至半岁时,亦不可令其独坐,致脊骨受伤,有龟背伛偻之疾。《育儿指南》云:生后之半月内,尽可任其睡眠。半月后,始可抱之,少顷任令安睡,一月后,时间可延长。抱小儿之法,宜一手围抱小儿之下部,一手承挽小儿之颈项,俾其身躯横卧臂间,迨小儿稍长,抱时以手置其臀下,不可抱其腰部,如小儿能安睡,无要求抱持之态者,尽可勿抱。时逸人云:习见头颅倾斜,颈柱缩短,脊背弯曲,龟背鸡胸,及四肢拘挛症,半由托抱姿势不良所致,宜注意之。

此外负小儿于背,足以压迫胸膛,妨碍呼吸,阻止胸廓之发育,应须厉行禁止。《生育顾问》云:乳儿在产后三个月内,绝不能携抱,应终日安卧床中,于哺乳时,应令乳儿斜卧于乳母之膊上,以上膊作枕,以一手托其腰部,一手抱其下肢,千万不可直抱……

小儿于天气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戏,频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肉坚,可耐风寒,不致疾病。《育儿指南》云:生后半月可抱出户外,立无风处有顷(10分钟至20分钟)。如在冬季,必须至二月以上始可,尤宜择天气融和之时,并宜加厚衣服。此外,在抱儿时,大人须去其身上带有坚硬及尖锐之物,以免刺伤小儿,发生危险。安静

世俗往往将小儿卧于摇篮或桶之内,闻得小儿啼哭,即将摇桶或摇篮震撼有声,摇摆不定,谓可以止其啼哭,促其睡眠,殊不知频频动摇,最易震动脑部,又易引起胃肠不安,亦应绝对废止。《育儿指南》云:小儿不寐之时,使其身体右向侧卧,颇能入睡,如在夏时(暑气侵袭),不能成寐时,宜疏通空气,并以冷水毛巾罨头部。襁褓

衣服均不可窄狭,总宜宽大为妥,乳儿衣长以覆蔽足部为度,稍长的小儿则穿着短装,脚着鞋袜,不可紧狭尖小,少用纽带、纽扣,以棉布或带束缚,衣服材料应取轻而软者为合。要适应天时气候,过冷过热皆非所宜。《育儿指南》亦主用肚兜,在冬时可用绒布或毛巾制之,夏时可用单布制之,酷暑之时,脱除衬衣,留肚兜不去,可免多少之疾病。在孱弱小儿用至四五岁亦无妨。睡眠《育儿指南》云:小儿之发育,大半在睡眠与休息之中,故其睡眠时间宜较成人为多,且小儿活动时间较成人多,身体孱弱易于疲劳,尤非多睡不可。

小儿睡眠参考时长如下:

小儿绷裹后,与看护妇或稳婆兴睡10小时,或10小时以上(吾国旧法与产妇共睡两有危害,而可设置小床放于适当之处,俾日安卧其中……必不可不与大人分寝)。

夜间哺乳,乳妇可自小床上抱起哺之,天寒时不妨抱至自己的床上,被裹而哺之,哺后仍安卧于小床。病时睡眠,尤须幽静肃穆,光线不妨以帘障之。室暗则易入睡。《妇婴卫生问答》云:头一个月,每天要睡20个钟头,第二三个月每天亦睡19个钟头,以后到一周岁,每天要睡13个钟头。由一周岁到五周岁,每天最少睡12个钟头。

婴生三个月以后,白天睡眠要缩短,夜间必须睡一整夜,让他仰着睡或是朝着一边睡,免得脑袋睡扁,或睡偏。不要在孩子房间里吸烟,不要让灯光或日光直射孩子面目。孩子睡着时,不要把他脸掩盖起来,免得呼吸困难,或是感到不舒服。每天至少开门或开窗两次,透透空气。(采录《妇婴卫生问答》)日光

日光与人类关系极大,小儿尤不可缺少。因为日光中紫外光线,可将人体内胆固醇类,变为维生素D,小儿应尽量晒太阳,以增进体内钙化作用,夏季尤宜大量吸收阳光,俾体内得储存大量维生素D,可以备冬天的不足。反射阳光亦属有效(参用叶恭绍《妇婴营养学说》)。然阳光过强,或光线直射,又属非宜,若直射小儿之头面,尤为大忌。灯光亦然。(参用《育儿指南》)喂养

母乳营养价值,迥非牛羊乳等可比,其中含有乳糖、脂肪、蛋白质、水分、盐类等成分,极合乳儿口味与胃肠消化温度,且不含细菌,而含有抗毒质,实为一种天然的绝妙食品。

以母乳喂养小儿,比人工喂养的小儿死亡率低。《育儿指南》亦谓:母乳营养与人工营养(包括牛乳、炼乳等食品)一岁内婴儿之死亡数,为一与九之比例。又云:欲小儿无病易育,成一良好之贤子孙、有为之伟大人物,自以生母哺乳之,是母乳之关系小儿生长前途,至为重大,并予以注意者如下:

母乳来源,系由血液变化而来,如其起居饮食、劳动失常,以及忧虑、哀伤、恋慕、惊恐、郁闷之感召,悲壮、激昂等之歌唱,均足以引起精神上之改变,即能使乳汁变性,或增或减,每有以盛怒或大惊之后,忽致乳汁减少,甚至竟无涓滴,此应注意者一。

为乳母者,宜一心以育儿为极大任务,其他是非得失一概淡然置之。心气和平,愉悦自得,不生愁,不生气,时行适宜运动,增强营养,呼吸新鲜空气,排除污秽浊垢,则乳汁可不致减少,此应注意者二。

在哺乳期间,宜摒去交接,如其万一难免,在事后数点钟内,须先将乳汁挤出一次,再行喂乳,否则儿饮其乳,必起重大危害。此应注意者三。

如乳头有皴裂时,可用橡皮乳罩,或吸乳器以防止之。如乳汁少,或分泌无力,而身体不衰者,可使壮大之小儿吮吸之,能增强乳量而促进其分泌,此应注意者四。

授乳时间,日间约三时一次,夜间约四小时一次,每次哺乳时间约15分钟至20分钟(一作20~30分钟)。孱弱之小儿,可延至30分钟(新生儿,应每三小时哺乳一次,一昼夜共七次,每夜间12点到6点,不要哺乳,以便使胃休息,更应精确地固定钟点,6、9、12、15、18、24点钟给小儿乳)。在睡眠时,务使儿口离去乳头,以免酿成乳痛之患。在未哺乳之先,乳母宜先净洗两手、两乳头,洗后拭干,然后将乳汁挤去若干(恐有不洁物)乃哺小儿,每次皆如此,此应注意者五。

如乳汁已足够小儿饱食,而有多余的乳汁未出,可用手指贴住皮肤,大指在上,食指在下,离乳头七八分远之处,紧紧按住,随用中指在乳头底下对住大指将乳汁挤出,再用手轻轻按摩乳房。(如果乳腺不能每次将乳完全排尽,则乳量将会日益减少)此应注意者六。

此外尚有应须注意的:

1.有一般妇人于生产后,尚未分泌乳汁,暂时可采用人工营养,更宜在每次人工营养之先,须照常吸乳10分钟或15分钟,不予停止,自能吸出乳汁,如停止不吸,则乳房易致萎缩,反绝其分泌能力,须坚忍持续行之为要。

2.乳母月经来潮时,乳汁变易,食之往往消化不良,易发生肠胃加答儿及泄泻之症,宜暂时停止哺乳或半哺。

3.乳母有妊娠时,即不宜以乳哺儿,如以此乳哺儿,能令儿生羸瘦之疾。(中医所谓鬾病即此)

4.壮健小儿,可能在六个月后,停止夜乳。但须于日间,增加一次或二次哺乳,尤应在前半个月夜乳次数,先行减少一次,若突然废止哺乳,则难免引起啼哭。

5.乳母患病,尤其是传染病、精神病等,均不宜哺乳。除患开放性结核,并伴有高热及结核内有结核杆菌存在,与严重的精神病时,应停止哺乳,其他罹各种传染病时,乳母应用纱布遮住口鼻,并仔细洗手挤出乳汁消毒后,仍与儿饮之。(按:此二说微有不同,要以上说为较稳)

乳母因病,或乳汁过少,或乳汁不适于乳儿,或由生母有职业在外不能哺乳等,不得已而采用牛乳或炼乳,须以科学方法为之调制、稀释,否则具有甚大之危险性。

按:在无法得到人乳时,才可给该年龄的小儿用普通的牛乳混合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给粥,给粥只有5~6个月时,才能开始给他⋯⋯又谓,如果小儿生来就失去母乳时,经6~12小时后,就给他食用对半冲淡的牛乳,该乳汁系用大米米汤、大麦米汤或燕麦米汤冲淡的,乳汁中并添加5%的糖,喂食次数,与母乳喂养完全相同。当小儿满一个月时,就可以给以三分之二的乳汁和三分之一的米汤,因为以牛乳喂养时,极易发生佝偻病,所以由两个月起,除了水果汁之外,可给小儿鱼肝油,以达到预防目的,由一日两次,每次一滴开始,以后每日添加一滴,一直到一日两次,每次一茶匙。腹泻时则应停止鱼肝油。以后的辅助食品,亦与以母乳喂养时相同,并谓:各米汤每40克加一刀尖盐,和一升冷水,煮沸一小时,如快要烧干时,就不能添水,煮沸后,须用筛子过滤,然后添上一升开水。

黄胜白《家医》云:米汤贤于牛乳,是因为米汤既能维持天然乳的胶性状,又能辅助肠内良性菌的发育,所以用少少牛乳,多多米汤,反能使婴儿肥壮。又:奶油,是补充婴儿的脂肪及维生素甲等,蛋黄亦有此类成分,婴儿的胃,能消化蛋黄,不能消化蛋白,可将蛋白给母亲吃,婴儿专吃蛋黄。

又:鲜猪肝,能治婴儿百病,因为里面含有维生素、荷尔蒙酵素,还有许多未能发明的要素,应当多给他吃。唯婴儿尚未生齿,不能咀嚼猪肝,可为汁汤。蛋黄,可为油和米汤,或开水少许饮之。

小儿不宜食肉太早,伤及脾胃,致虫积、疳积。鸡肉能生蛔虫,宜忌之,非三岁以上勿食。

按《妇婴新说》云:小儿不食盐,则肠生虫,似宜于所食各汤中,加以食盐少许为佳。

附:断乳法

山栀一个烧存性,雄黄、朱砂各二分,轻粉一分,麝香一分,共为极细末,候儿睡着,用麻油将药调匀,擦两眉毛上,醒来便不食乳。如不效,再加黄丹五分,再擦必效,神验非常。运动

婴儿未产生之前,孕妇能够行简易的体操(简易体操方法,见李熏风编的《妇婴卫生问答》书中),直接可增强孕妇体质,间接上有利于胎儿的健康。到生产后,母亲再予以体育上之锻炼,则婴儿身体,当然强健活泼,不易感受外邪侵袭和其他疾病,将来长大后,可以取得丰富智慧,耐受艰苦,而造成后一代的伟大人物。兹节录《妇婴卫生》(第十卷七期)杨伟仁做的婴儿体操锻炼法如下:

婴儿生下后6~8个星期,即可开始锻炼:房间先要透风,室内温度不能低于20℃,桌上铺软毯,毯子上面再铺上橡皮布和干净的被单(尿布)。四周环境,要是婴儿所习惯的,妈妈手上不戴一物,有指甲必须剪短,有鸡眼必须除去,用热水和肥皂洗净擦干。如果手冷,则温暖一下,以游戏的性质,拿动婴儿的手、脚和腰躯干时,要特别小心,宜徐缓轻松而有节奏,从容的、被动的(靠母亲帮助),动作开始,逐渐养成婴儿自己比较独立的主动动作。

体操的要旨:做体操时,手脚和躯干的动作要互相轮流交替,对舒展肌肉的动作,运动量可以大一点,特别要注意躯干肌肉的发育。

每个动作,反复数次,可以从2~3次到5~6次。在整套动作中,必须包括爬行动作,这个运动对于脊椎、躯干和四肢,各部分肌肉是极好的锻炼,并且为婴儿的站立和走路,行了准备。所以在专门的练习以外,每天也必须有几次给婴儿自由爬行的机会,例如,把他放在旁边围好的大床上等。

如婴儿哭泣,不愿意运动时,可用抚慰及玩具诸法逗引,仍然无效时,那就停止锻炼(在和体操相配合的,还有一些简单的按摩法、空气浴、水浴、用水擦身等,必须得到医师的详细指导方可进行)。

体操项目:手臂轮流屈曲和伸展;两臂在胸前交叉;两臂在体侧张展;两臂向上举起;手臂像风车一样旋转;双脚一齐如踏脚踏车般,依次弯曲和伸直;双脚一齐屈缩成一小球;提足跨越;两脚举起如一直角;两脚提起像两手推车;背拱起像座小桥;在手掌上发展脊椎,好像渔翁捧住一条大鲤鱼;爬行;手舞足蹈。

附说:在体操后,要把婴儿包在温暖的包布里,并放在床上,宁静地休息20~30分钟,在寒冷的天气,尤其是冬天,锻炼以后,至少要隔一小时,才能带儿上街。体操要每日做,随着婴儿的成长和发育,来增加运动的项目和运动量。清洁

健康的孩子,皮肤柔软光滑,带点红色,身体显得很结实,有弹性,要是照护得不好,把孩子弄得很脏,孩子的皮肤就会发生黄水疮和湿疹。头上堆积着黄色的痂皮,必须洗干净,用凡士林或食油涂在头上,用毛巾包好,经过四个钟头,再用肥皂洗净,每星期这样做三次,痂皮就会没有了。(《妇婴卫生问答》)第四章一般应用疗法

本编收罗前代及现代医家对小儿某种疾病采用某种外治方法,方法多种多样,阅者可按照某种病情用某种方法治疗。其属于一般疾病治法,亦有按病情使用之必要,故备载之如下。小儿发热

不拘风寒饮食,时行痘疹等,宜舒表。

1.用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醮葱油,摩运儿之心口、头、面、项、背诸处,摩擦十数下,运完,以厚衣裹之,稍蒙其头,略取微汗。

2.热证初起,汗不出,用热水浸脚至膝上,盖毡棉、被袄等,少顷,即有汗出。

3.用生姜、黄丹、枯矾、胡椒各三分,共为细末,滴烧酒为丸,男左女右,置手心上,按会阴穴(即前后两阴之间)片时即汗出,至足心有汗方止。《仁斋直指方论》云:摩擦小儿五心(两手、两足心及心口五处)、头、面、项、背诸处,并能解毒凉肌。

按:《串雅内编》发汗散下有椒杏丸方,用杏仁三十一粒,白胡椒三十一粒,共捣为末,生姜汁为丸,握手心中一时,自然汗出。庚生云:伤寒用此,于虚损人尤宜。若减其剂量,亦可应用于小儿感冒风寒而无汗者。小儿发热二三日

邪已入里,或乳食停滞,内成邪热。其候,五心发热,睡卧不安,口渴多啼,胸满气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等。宜清里。

鸡蛋一枚,去黄取清,以碗盛之,入麻油与蛋清等,再加雄黄细末一钱,搅匀,后以妇女头发一团,蘸染蛋清,于小儿胃口拍之。寒天以火烘暖,不可冷用,自胸口推至脐口,须半时之久,仍以头发敷于胃口,以布扎之,一炷香久,取下,一切诸热,皆能退去。

此法,以身有热者用之,倘身无热,唯啼哭焦烦,神志不安者,不必用蛋清,专以麻油、雄黄、乱发拍之,仍敷胸口,即时安卧。《幼幼集成》云:此法,多救危险之症,功难殚述。

小儿实热证及麻疹毒甚、热甚者,其候面赤,口渴,五心烦热,啼哭焦扰,身热如火,上气喘急,扬手掷足等。宜解烦。

1.用水粉(即铝粉,或宫粉,或菜豆粉)一两,以鸡蛋清调匀,略稀,涂儿胃口及两足心,后以酒曲十数枚,研烂,热酒和作二饼,贴两足心,用布扎之,少顷,其热散于四肢,心内清凉,不复啼扰。

2.或用鸡蛋清,调绿豆粉,贴足心,亦佳。一说,凡热证皆可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敷。如喉闭,敷头上;吐蛔,敷脐上;泻血,敷脐下;吐者,涂两足心;泻者,涂囟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