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绝人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08:49:03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火绝人寰

战火绝人寰试读:

前言

军事是与战争、军队、军人有关事务的总称,是政治的一部分。战争是军事的集中体现,是政治的一种延续,但不是唯一的体现。它是一国或者集团用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方式,而目标和目的往往与利益有关。

当人类开始组群生活时,“战争”也就从此无所不在。据统计,从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上完全处于和平状态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一百多年。因此,人类历史几乎就等于战争史。

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的俾斯麦曾经说过:“战争是文明之母。”但在漫长的文明演化过程中,如何防止战争,怎样取得胜利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一直在苦苦探索和孜孜以求的重要问题,要掌握战争规律,了解与其相关的其他历史,学习和掌握世界战争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很多读者都喜爱军事,有的迷恋兵器,对枪械、战机了如指掌;有的偏爱战史,对中外名将、历次战役如数家珍。人们喜爱军事,不是因为好战嗜杀,实在因为军事的魅力无法阻挡,它展现了力量之美、科技之美和谋略之美。

军事能够展现力与美。中国古代的弓弩兵,还有西方的冷兵器:英勇善战的希腊重装步兵,长枪如林的马其顿方阵,锐不可挡的英国长弓,风度翩翩的中世纪骑士,桀骜不驯的哥萨克骑兵,都充满了浪漫和唯美色彩。在现代,那些金戈铁马已成绝唱,但它们作为一种精神元素还活着,比如现在的网络游戏就再现了古代战争的场面,拥有很多的爱好者,可见冷兵器时代的无穷魅力。

军事还有励志的作用。那些叱咤风云的将帅,让人振奋,让人折服。虽败犹荣的汉尼拔,独臂将军纳尔逊,血胆将军巴顿,性格坚毅的朱可夫,他们的指挥艺术、个性风范、雄才大略和辉煌战绩都令世人景仰。我们生在和平年代,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经历战争,但人生旅途不也是一场战争吗?我们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不就是一场场战役吗?阅读他们的故事,可以激励我们的人生,让我们面对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我们学习和了解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军事概况、军事历史和军事技术等,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国防建设,它对于我们维护世界和平和我们自己的国土安全都有重要的意义。

国防教育就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全民性教育,启发公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各项国防义务。国防教育实际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灵魂,是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提高公民国防素质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

牢固的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必备的素质。它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军事上能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在总体上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潜力,捍卫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增强国防观念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

为了使读者对世界军事知识有一个全景式了解,我们综合了国内外的资料,特地编辑了《世界军事百科》,主要包括兵器、战争、战史、元帅、将军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军事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第一章古代战争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战争是据古希腊神话传说,系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为首的阿哈伊亚诸国同盟与小特洛伊王国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的赫勒斯滂和爱琴海沿岸进行的战争。

根据考古资料,人们通常认为这次战争发生于公元前1260年。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走了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墨涅拉俄斯及其兄阿伽门农联合希腊其他国王,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驶抵特罗阿达沿岸。数量不及敌人的特洛伊人经短期交战后被迫退却,隐匿于特洛伊城内。阿伽门农的军队驻扎在特洛伊城外的海岸上,未将该要塞全面包围。这一点被同小亚细亚的卡里亚、利季亚及其他地区建立密切联系的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所利用。这些地区在战争期间始终援助他。从而使战争持续了10年左右。

战斗行动主要是双方将对将的厮杀、小规模的接触和被围者出击时在城下进行的大规模战斗。希腊人运用军事计谋才进入城内。特洛伊的许多居民遭屠杀,一部分居民被俘为奴,城市被彻底摧毁。亚述战争

亚述战争是亚述鼎盛时期进行的侵略战争。早在远古时期,北美索不达米亚良好的自然条件促进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境内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手工业生产和国内外贸易因而迅速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奴隶。为此,亚述国王亚述那西尔帕二世曾经多次远征北叙利亚和南高加索。在南高加索,遇到了建国于此的乌拉尔图的抵抗。

公元前9世纪中叶,几个毗邻国家组成了以大马士革为首的反亚述大同盟。卡尔卡尔激战之后,亚述军撤退。但不久亚述又开始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公元前8世纪中叶,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和他的继承者征服了大马士革、南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直至加沙城。继他们之后,国王阿萨尔哈东又侵占了南腓尼基和沿海大城市西顿。他在远征到达尼罗河河谷之后,曾一度征服埃及。

亚述巴尼帕在位时,亚述处于极盛时期,成为独霸前亚细亚的大国,始终保持着高水平的军事组织与兵器。军队是国家机器中最重要的部分,出征时由民军组成。军队的成员包括村社社员、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在边境和特别危险地区获有份地的移民,在出征期间也须服兵役。

公元前8世纪,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在位时,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进行了重要改革,以适应军事的需要。常备军取代了民军。

公元前8世纪中叶,由于骑兵成了重要兵种,军队变得机动灵活了。骑兵常常迅猛出击并快速追击敌人。步兵由重装和轻装的兵士组成,在军队中起着主要作用。他们身穿铠甲,有盾牌和头盔防护,以弓箭、短剑和长矛为武器。

军队中有专门筑路、架桥和设营的部队。筑城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亚述人以擅长构筑工事、围城和强攻敌人要塞而著称。他们攻城时使用一种带轮子的攻城器。

长期的战争促进了亚述人军事学术的发展。他们能巧妙地采用正面攻击和侧翼攻击,已会将部队排列成一定的队形,并知道奋力抢占狭窄的山隘口和山间通路,以及在前亚细亚山区和荒漠地区至为重要的水源。一些编年史常把亚述人屡战获胜的原因归结于他们既能迅速进攻,又能迅速地追歼敌军。

亚述人还广泛地进行军事侦察和谍报工作。驻外特使均按时向国王报告别国的详细情报,如备战、军队调动、缔结秘密同盟、接见和派遣使节、密谋和起义、要塞的构筑、叛逃人物、牲畜的总头数及收成情况等。

亚述人十分重视保障交通线和通讯联络。他们精心维护道路。遇有战况,则在高台上点燃木柴,用烽火报警。通过荒漠地带的道路均筑有堡垒防护,并备有水井。大居民点设有特别官员和专门“为国王传送公文”的急使。至今还保存有当时的路标残片,上面载明各城市间的距离和路程所需时日。亚述是内陆国,由于没有自己的舰队而要利用邻国腓尼基的舰队。因此总想占领腓尼基和叙利亚的重要沿海城市。

亚述人广泛地吸取了邻国的作战经验。他们从米坦尼人和赫梯人那里学会了使用骑兵和战车;从巴比伦人那里学会了在国境上建立军屯。同样,亚述人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也被邻国所采用。例如,波斯人从亚述人那里学会了筑城技术,学会了包围要塞和用攻城器攻城,以及修筑“供车辆和军队通行的道路”的方法。后来,罗马人又从波斯人那里学会了筑路、架桥和开辟营地。

为了加强专制政权并为其军事侵略政策辩护,亚述也象古代东方其他奴隶制国家一样,广泛地利用宗教观念。亚述神被视为亚述人的最高神祗。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亚述神使所有的部落和民族都听命于亚述的统治。人们常把亚述神描绘为张弓欲射的武士。

在造型艺术中,特别是在宫壁浮雕中,常常描绘有战争场面、会战、围攻要塞和部队调动等情景。有关亚述的军事实力及历代暴君镇压被征服人民反抗的骇人听闻的残暴行为,当时及后代的书籍都有明确记载。

但是,觊觎世界统治地位的强国亚述内部却很虚弱。被征服的领土十分辽阔,在经济上互不联系。被征服的部落和民族为自身的解放不断奋起斗争。乌拉尔图人和依兰人连续不断地反抗亚述的统治,埃及和巴比伦古王国始终不屈不挠地争取获得独立,加之国内阶级斗争日益尖锐,亚述国家终于渐渐走向覆灭。公元前7世纪末(亚达巴尼帕死后不久),米坦尼人和巴比伦人的军队打败亚述人,加速了亚述的灭亡。波斯战争

波斯战争是波斯国王对亚洲、北非、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和巴尔干半岛各民族进行的征服性远征。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创立者大居鲁士二世为了建立世界霸权,开始推行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其常备军达5万人,在大规模远征期间,还可由当地居民补充。这支军队由步兵、战车和骑兵组成,其中骑兵是主要兵种。士兵装备有弓箭、短矛和剑,并配有藤制盾牌和鳞状金属铠甲护身。

居鲁士二世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后,于公元前553年发动了波斯部落反对米堤亚人统治的起义。公元前550~前549年征服米堤亚,后又征服了安息王国。公元前546~前530年,居鲁士二世统率的波斯军队接连征服了小亚细亚、巴比伦尼亚和3个中亚国家——巴克特里亚、索格地安那、花剌子模。结果于公元前6世纪在其侵占的广大地域内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然而,居鲁士二世建立的强国不过是一个在被征服的领土上由被征服的民族和部落组成的一个毫不巩固的军政统一体。公元前530年,居鲁士二世对咸海沿岸低地上的畜牧部落马萨盖特人远征。波斯军队在战斗中被歼灭,居鲁士二世本人也被杀死。其子冈比西继位后,于公元前525年远征埃及。在帕琉细安附近的交战中,波斯人击败了埃及军队,从而征服了埃及。

公元前512年波斯大流士一世,侵入黑海北部沿岸地区。斯基福人避而不战,退到草原腹地,同时不断地袭扰敌人。当敌人精疲力竭时,他们转入了进攻,迫使大流士军队退却。波斯军队在退却途中经常遭到斯基福骑兵的袭击。结果,大流士军队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仓皇退到伊斯特尔河以南。

大流士在公元前518~前492年间的远征是以印度西北部、色雷斯等地区并入阿契美尼德王朝国家而告终。争夺东西方商路控制权的斗争导致了长时间的希波战争,结果使阿契美尼德王朝国家大大削弱。

公元前5世纪末,米堤亚爆发了起义,约公元前404年埃及也赢得了独立。

公元前4世纪,波斯国王仍竭力推行征服政策。公元前335年,大流士三世科多曼再次征服埃及。为了阻止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即将对波斯进行的远征,大流士三世打算派登陆部队在希腊登陆并在那里发动反对马其顿的起义。

然而,这个计划未能实现。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侵入小亚细亚,在格拉尼库河畔大败波斯军。第二年,波斯军队在数量上虽居优势,但在伊苏斯城附近再次遭到失败。公元前331年,波斯军队在加夫加梅尔附近被彻底击溃。大流士三世逃到国家北部,公元前330年在那里被杀死。阿契美尼德王朝国家至此灭亡,其领土落入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之下。

波斯人在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的军事学术的特点是:步兵和舰队多次进行联合远征;大批登陆兵登陆作战;大量使用骑兵。在波斯战争中,波斯军队的战斗队形由弓箭手、矛兵、战车和骑兵组成,有时还有战象配置在数条战线。

第1线由战车和战象或弓箭手组成,用以与敌接战,打乱敌人战斗队形。第2线由重步兵组成,担负主要任务——在白刃战中消灭敌人。骑兵负责两翼掩护。有时为了追击溃逃之敌还设第3线。在整个战斗队形之后成一列横队配置着“预备”队,用以射杀本军中陷入惊慌失措和退却的兵士。

波斯人在军事上的胜利为时短暂。波斯强国领土的迅速扩大并不意味着它的军事实力也相应地增强。为了进行战争,波斯人还得利用被征服的各民族的军队。然而,被征服民族对保卫波斯专制国家不感兴趣,因此,波斯人未能建立一支内部团结一致的军队。波斯人在军事学术方面不及希腊人,这也加速了波斯强国的崩溃。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指古希腊的两个城市国家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之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争。

希腊各城邦经济的繁荣和希波战争后各城邦之间贸易的增加,使希腊一些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的竞争加剧。

斗争的焦点主要是争夺西部和东北部的市场。雅典的利益与位于科林斯地峡上的科林斯和梅加腊之间的利害冲突尤为激烈。对双方来说,谁占有克基拉岛的各港口,具有头等重要意义。

除经济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即斯巴达和雅典由于全希腊的内部政治事务而引起的斗争和争夺希腊霸权的斗争。雅典积极支持希腊各城邦的民主派,而斯巴达则支持与雅典结盟的希腊各城邦的贵族集团和寡头政治集团。随着各城邦联合的趋势——这种趋势与城邦的自治制度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的增长,雅典与斯巴达争夺政治统治权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战争爆发前夕,雅典与其盟邦共同拥有一支庞大的舰队和一支4万余人的军队。

雅典国家首脑伯里克利的战略计划是:利用海上霸权,将伯罗奔尼撒沿海地区劫掠一空,迫使伯罗奔尼撒同盟投降。这项任务由舰队完成,陆上则采取防御行动。斯巴达拥有人数较多的陆军,他企图攻取亚提加并将其摧毁,从陆路封锁雅典。

历史文献把伯罗奔尼撒战争大致分为3个基本阶段。阿客达漠斯战争、西西里战争、狄克勒亚战争。有时文献把西西里战争和狄克勒亚战争合为一个阶段。阿客达漠斯战争

伯罗奔尼撒军队在公元前431年4月袭击布拉的城之后,又于6月中旬攻入亚提加。雅典的局势则由于鼠疫流行,以及米提利尼和克基拉岛先后爆发反雅典起义而恶化了。

公元前425年,雅典军和舰队在狄摩斯提尼的率领下在皮洛士港口夺取了一个登陆场,并筑垒设防。斯巴达人企图把雅典人逐出皮洛士,但未能成功。于是一支斯巴达重步兵部队占据了位于皮洛士港入口处附近的斯法克特里亚岛。后来,雅典军和舰队在狄摩斯提尼和克里昂的统率下击溃了斯巴达人。

公元前422年10月,克里昂统率的雅典军与布刺西达斯统率的斯巴达军在安菲波利斯附近发生战斗。克里昂和布刺西达斯都战死。这次战斗后,于公元前421年4月11日签订了有效期为50年的所谓尼西亚斯和约。西西里战争

这次战争的特点是双方争夺海上霸权。尼西亚斯和约的条款未能消除战争再发的根源。公元前420年,领导一个最好战的派别的亚尔西巴德建立了伯罗奔尼撒城邦同盟。同盟在雅典的支持下反对斯巴达。公元前418年8月,同盟的军队在曼提涅亚附近被击溃。

公元前415年春,雅典人开始远征西西里,但未能攻破锡腊库扎的筑垒工事。雅典舰队在锡腊库扎港口战败并被焚毁,向西西里岛腹地败退的雅典军也遭围歼。

公元前413年,雅典又向锡腊库扎派出一支2.6万人的军队,但也未获胜。雅典的军事冒险破产了。狄克勒亚战争

这次战争是由于斯巴达人夺占距雅典22公里的狄克勒亚所致。公元前410年,雅典新的舰队在阿比多谢附近连获两次胜利,但随后在诺提翁角附近战败。公元前406年,在波斯援助下组建的斯巴达舰队在靠近小亚细亚海岸的阿吉纽西群岛附近被雅典人击溃。

此后,波斯再次帮助斯巴达人重建舰队。公元前405年,这支舰队在埃戈斯波塔梅附近的交战中击败雅典舰队。公元前404年4月,陷入海陆重围的雅典投降。胜利者斯巴达迫使雅典接受以下媾和条件:解散提洛同盟;交出雅典舰队;拆除雅典和拜里尼司的筑垒工事;与斯巴达结盟并依附于斯巴达。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果是:希腊所有国家——不论胜者或负者,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希腊奴隶制度加速解体;希腊的国际威望下降;波斯强国的地位有新的加强。公元前4世纪,由于城邦政体在社会经济、政治方面发生了危机,希腊沦为马其顿的附庸。

伯罗奔尼撒战争促使军事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交战双方都根据各自政治斗争的目的和武装力量的特点预先详细制定作战计划。争夺盟邦和海上霸权是这场战争的根本问题。

在战争过程中,完成了由自由市民组成的民团向雇佣军的过渡。职业军人的出现使军队的训练和教育复杂化了。战斗行动持续的时间更长,并且一年四季都在进行。希腊军战斗队形编成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方阵仍是战斗队形的基础,但步兵的一种——培尔塔斯特的出现,改变了会战本身的性质,这种步兵能以密集队形和散开队形在起伏地机动行动。

当时,战斗中以重步兵和中等装备的步兵协同行动为基础的机动,已成为获胜的重要因素。夺取要塞的方法有很大改进:强攻部队列成纵队,从队形两侧和上方均由士兵手持的盾进行防护;使用水淹、火焚和挖掘地道。舰队的使用方式更加复杂化了。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对海上通路的争夺、从海上对敌封锁和侵入都达到了很大的规模。萨谟奈战争

萨谟奈战争指罗马与萨谟奈联盟为争夺中部意大利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

第一次萨谟奈战争是因争夺坎帕尼亚区而引起的。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在加普亚和库麦确立了统治地位;萨谟奈人在捷努阿姆确立了统治地位。

第二次萨谟奈战争的爆发是由于罗马人占领那不勒斯而引起的。起初,罗马人在平原地带作战时一直获胜,但公元前321年,当军事行动转入山区时,萨谟奈人在卡夫季亚峡谷设伏,罗马军被击溃。

公元前315年,伊特鲁里亚各城同萨谟奈人结盟反对罗马。罗马人调整了军队,改变了战术,于公元前314年进入阿普利亚,随后占领萨谟奈的许多城市,迫使萨谟奈人签订和约。根据和约坎帕尼亚归属罗马。

第三次萨谟奈战争是由于萨谟奈人占领路卡尼亚而引起的。在这次战争中,萨谟奈人同高卢人和伊特鲁里亚人结盟反抗罗马。公元前295年,在森提努姆进行了决战,罗马人击溃联盟军。公元前290年,萨谟奈人停止武装抵抗,萨谟奈联盟瓦解,而其村社成了罗马的同盟者,但权利受到限制。萨谟奈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在中部意大利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拉米亚战争

拉米亚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色雷斯和伊利里亚一些部落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反马其顿霸权的战争。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之死导致了雅典反马其顿运动的高涨。运动的领袖是许珀里德斯和狄摩斯提尼。各盟邦派出200艘战船和由列奥斯芬统领3万重甲兵。马其顿统治者安提帕忒尔拥有1.3万步兵和600骑兵。列奥斯芬在赫拉克利亚附近击败了安提帕忒尔的部队,并切断了安提帕忒尔部队经过奥特里斯山的退路。安提帕忒尔撤到了帖撒利亚,并隐匿于拉米亚要塞。

但是,反马其顿阵营的兵力分散,支持马其顿的希腊寡头政治集团对战争不满,公元前322年春,亚洲开始对安提帕忒尔提供援助,这些导致了联盟的崩溃和8月5日在克然农附近交战的失败。在这次交战中,马其顿人投入了4.3万步兵和5000骑兵,雅典人投入了2.5万步兵和3500骑兵。马其顿驻防军进入雅典,许珀里德斯被打死,狄摩斯提尼自杀身死。马其顿又重新称霸于希腊各国。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指迦太基与古罗马先是争夺西西里,后是争夺地中海整个西部地区统治权的侵略性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故名布匿战争。布匿战争共3次,是奴隶制社会时期军事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第一次布匿战争

这次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争夺西西里。公元前264年,双方因起义的锡腊库扎雇佣兵占领的西西里的墨萨拿城而发生的冲突,是这次战争的导火线。锡腊库扎的统治者希厄伦二世想夺回城,对玛美尔提尼人展开军事行动。玛美尔提尼人遂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罗马军队和边太基军队开到西西里后发生冲突,从而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公元前264年,罗马人挫败了迦太基人,夺取了墨萨拿。公元前263年,锡腊库扎与罗马结盟。公元前262年,罗马人经过6个月的围攻,攻占了属于迦太基人的西西里的最大城市之一阿格里琴托。罗马人虽在陆战中获得全胜,但对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基海军的报复行动却无能为力。

于是,罗马人在意大利南部希腊人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舰队,其战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样,也是桨式战船。但是,罗马人在战船上使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装置——接舷吊桥,这种装置的使用,保证了他们在以后的海战中占有优势。罗马士兵利用这种装置能够登上敌船,并在敌船上进行白刃战。公元前260年,杜伊利统领的罗马海军在米雷附近的海战中首次战胜了阿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海军。

此后,罗马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诺姆角附近发生海战,迦太基人战败,这就使得执政官利列古鲁斯统率的罗马军队未遇阻碍便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亚城一带登陆。

起初列古鲁斯接连大败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罗马人却被克桑季普指挥的迦太基军队击败,列古鲁斯被俘。从公元前254年起,战事在西西里持续未断。公元前251年,罗马人占领了巴勒莫,又企图攻取特腊帕尼和利利卑两城,但均未得逞。哈米尔卡.巴卡统率的迦太基军队于公元前247~公元前241年对罗马人进行了一系列打击。

但是,公元前241年,罗马海军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再获大胜,从而决定了战争的结局,签订了各项条款都有利于罗马人的和约。迦太基人答应让出西西里并交出全部俘虏,还向罗马偿付了巨额赔款。第一次布匿战争虽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终。但是,罗马的主要问题——对地中海西部地区和经济的统治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迦太基的经济和政治军事实力并没有被摧垮。第二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迦太基就着手准备新的战争。巴卡详细制订的战略计划是,在公元前237~公元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亚领土上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从北面对罗马实施突然的猛烈突击。

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军队包围了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经8个月的围攻占领了该城。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开始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罗马元老院决定派遣执政官西庇阿率军前往伊比利亚,就地击溃迦太基军队并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陆,以期达到对迦太基本土展开军事行动之目的。

但汉尼拔先发制敌,于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动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前出到塔夫里西亚一带帕都斯河各地。迦太基军队在5个半月的时间内行军1600余公里,沿途克服了险恶的天然障碍和许多部落的抵抗。他们出敌不意,在提塞那斯河和特里比亚河战役中击溃了西庇阿的军队。

这些胜利的取得,使汉尼拔巩固了后方,并和与罗马为敌的高卢诸部落订立了同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军队侵入意大利中部,巧妙地在特拉西米诺湖畔的狭窄隘口设下埋伏,歼灭了弗拉米尼统率的罗马军队。

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战役中罗马军队被汉尼拔军队包围,并被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投降迦太基。坎尼战役的胜利是汉尼拔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

从公元前212年起,主动权转到罗马人手中。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夺回了早先在意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亚和马其顿所丧失的阵地。

公元前209年,罗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的主要基地——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鲁拔企图从伊比利亚驰援汉尼拔,但因在麦陶尔战役中被击溃,而未获成功。反罗马同盟因罗马人屡屡获胜而日趋瓦解。公元前204年,西庇阿之子大西庇阿率罗马军队在迦太基附近登陆。在扎马战役中,迦太基人战败。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罗马人签订了条款苛刻的和约。

根据和约规定,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领地,将整个海军交给罗马,并偿付巨额战争赔款。第二次布匿战争使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统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第三次布匿战争

当迦太基在与努米底亚王国进行的战争中失败之后,罗马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罗马人开始围攻迦太基,迦太基居民顽强地抵御了3年。

公元前147年,埃米里亚努斯接任围攻迦太基部队的司令官。他整顿了军纪,完全封锁了迦太基城,并于公元前146年春发起总强攻。罗马人冲进城内,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直到拿下中央要塞——比尔撒。到达占领城市的罗马元老院委员会,决定把迦太基城夷为平地。

结果,城中居民被卖为奴,城市被毁。迦太基的主要领地并入罗马阿非利加省,其余部分划归为努米底亚。罗马由于在布匿战争中获胜而成了地中海最大强国,这就为其进一步向希腊化的东方各国扩张准备了条件。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战略特点,就在于其根本问题是都为地中海西部的统治权而争夺。因此,罗马人在海战中取胜也就决定了战争的结局。尤利乌斯.恺撒对高卢的远征

尤利乌斯.恺撒对高卢的远征是罗马人为征服高卢而进行的侵略性远征。罗马人在尤利乌斯.恺撒统率下先后8次远征高卢。

第一次远征高卢时,在比布拉克特会战中击败了打算从现今瑞士地区向西南方迁移的人数最多的高卢部落之一赫尔韦蒂人。同年,第二次远征高卢时,打败了由斯维勃人的首领阿廖维斯特指挥的各日耳曼部落的联军,并把他们驱逐到莱茵河对岸。

第三次远征高卢,征服了比利其人和其他一些东北部的高卢部落。至此,恺撒向元老院报称,已征服整个高卢。罗马人的掠夺和暴行引起高卢部落多次起义。为镇压这些起义,罗马人又接连5次远征高卢。例如,公元前56年的第四次远征高卢,就是为了镇压韦内特人和阿奎丹人的起义。在镇压了起义并对战败者残酷迫害之后,恺撒随即第五次远征高卢,进袭韦内特人的同盟者日耳曼部落的乌西佩特人和股克特里人,并渡过莱茵河,在东岸将他们击溃。

为使高卢人不再有同盟者,公元前55年秋,罗马的两个军团在不列颠群岛登陆。不列颠人进行了顽强抵抗。几次会战后,恺撒匆忙和他们签订和约,返回高卢。

第六次远征高卢时,罗马的5个军团和2000骑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再一次企图占领不列颠。他们这次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并未能牢固控制不列颠,因为未能在当地部落中找到同盟者。

第七次远征高卢的目的是镇压埃布罗讷人、阿杜阿蒂克人、内尔维人、特雷维人和其他部族的起义。

最后一次远征高卢,是为了镇压由天才的军事统帅、阿尔韦恩部落的首领弗钦格托里克斯领导的几乎所有高卢部落都参加了的大起义。起义军在格尔戈维打败了罗马人。但因各部落发生内讧,起义军受到削弱。在一系列作战失利后,弗钦格托里克斯的主力被罗马人围困在阿莱亚要塞。罗马人击溃了弗钦格托里克斯的援军,迫使守军投降。

公元前51年,罗马军队还多次镇压了个别高卢部落的起义。恺撒历次远征高卢的特点是对战败者进行残忍的大屠杀。远征高卢能够每次都取得胜利,不仅是由于罗马军队在人员和装备上占优势,而且还由于他们善于制造和利用高卢部落之间的矛盾。

远征高卢的结果,是征服了整个高卢。巨额财富落入恺撒及其亲信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被用来进一步加强恺撒的势力和提高他的权威,远征高卢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解体,为恺撒以后建立独裁政权扫清了道路。

恺撒远征高卢在军事学术方面的特点是:对敌人和地形进行详细的侦察;采用多种多样的作战方式;行动果敢,目的坚定;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和能够迅速构筑工事。为实施出敌不意的突击,恺撒的军团能进行当时说来速度极快的行军。在作战中,一旦取胜,总是毫不放松地进行追击,直至彻底歼灭敌人。罗马内战

罗马内战是奴隶制国家罗马内部为争夺统治权和建立军事独裁而进行的战争。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统治阶级上层已开始意识到:在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奴隶主原先实行统治采用的共和制形式已经过时,必须寻求一种更加强有力的统治形式——军事独裁。

平民派中的奴隶主代表人物凯尤斯.尤利乌斯.恺撒就是独裁宝座的觊觎者之一。他征服高卢,攫取了大量财富,便用其中的一部分“周济”罗马平民阶级,因而在人民中享有了声望。

尤利乌斯.恺撒拥有一支久经征战、忠诚可靠的庞大军队。公元前50年,贵族派占多数的元老院担心尤利乌斯.恺撒建立独裁政权,于是拒绝延长其高卢总督的任期,并要求他遣散军队。

尤利乌斯.恺撒拒不接受这一要求,并于公元前49年1月率领1个军团向罗马进发。以格涅乌斯.庞培为首的敌对派措手不及,无力抵抗,逃往希腊。

于是,奴隶主两派之间争夺政治统治权的内战就此开始。尤利乌斯.恺撒占领罗马后,决定歼灭庞培留在西班牙的主力,保障后方安全和掌握战争的战略主动权。他率领6个军团开进西班牙。庞培军队群龙无首,未作认真抵抗即宣告投降。前后2个月的时间,尤利乌斯.恺撒就占领了整个西班牙。

为了准备决战,他推行各行省居民和罗马人权利平等的政策,从而使自己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军队一下增加到28个军团。庞培在希腊总共只有9个军团。

公元前49年11月,尤利乌斯.恺撒率领7个军团出其不意地在希腊登陆。由于敌方海军掌握着制海权,他的另一部分远征军未能登陆。

直到公元前48年春这部分军队才同尤利乌斯.恺撒的部队会合。庞培没有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将尤利乌斯.恺撒军队各个歼灭。尤利乌斯.恺撒却在部队会合后,把庞培的几个军团围困在第拉希的筑垒兵营里。

但是,围困长达3个月,并未奏效,于是只好撤到帖萨利亚。庞培部尾随其后。同年8月,两军在法塞拉斯进行了一场决战,尤利乌斯.恺撒军队彻底击溃了庞培部队。

庞培从战场逃出不久,便在埃及被人杀死。庞培死后3天,恺撒军团跟踪而至,在埃及登陆。恺撒干预了埃及内讧,打败了托勒密国王的部队,把克里奥帕特拉王后扶上了王位。

随后,他进军攻打并击溃了占据着部分罗马领土的帕提亚人。公元前46年,尤利乌斯.恺撒再次在非洲登陆,并在塔普苏斯城附近击溃贵族派军队。接着,他又挥师西班牙,在公元前45年孟达一战中,击溃了庞培2个儿子的部队,从而胜利地结束了内战。

这次罗马内战的主要结果是建立了军事独裁。奴隶主们把这种军事独裁看作是维持其政治统治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尤利乌斯.恺撒的独裁依靠的是在战争期间已发展到40个军团的军队。在罗马内战过程中,军事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作为杰出统帅的尤利乌斯.恺撒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善于根据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不同情况来指导战争,在解决战略问题时能审时度势,具有远见。

罗马兵法的特点是:善于选择主要攻击方向,巧妙地分割敌军兵力并各个击破。尤利乌斯.恺撒的军队在迅猛、大胆、机动迎击敌军时,通常总是集中兵力狠狠打击敌军某一翼侧。在战斗队形中通常都留有强大的预备队。预备队作为战斗队形的重要部分,用来加强部队在主要方向上的突击力量,这是创举。犹太战争

犹太战争是在罗马的占领地犹太爆发的一次反罗马战争。这一占领地原是巴勒斯坦南部的一个犹太王国,公元前63年被罗马征服。繁重的捐税和官吏的恣肆激起了当地人民强烈的不满。犹太战争的导火线是罗马驻犹太总督弗洛尔的暴虐行为。

起义的主力是城市贫民、中层市民和农民。领导他们的是由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兴起于犹太的社会政治和宗教流派的追随者组成的杰罗特以及由激进派代表组成的西卡里。起义者在耶路撒冷消灭了罗马驻防军和地方贵族,占领了这座城市。公元66年11月,罗马人的远征讨伐队连同它的各附属国国王的部队都遭到彻底失败。

于是,尼禄皇帝将弗拉维.韦斯巴芗统率的军队派往犹太。公元67年,罗马人侵入了由马季塔伊赫指挥的6.5万犹太部队防御的加利利地区。公元69年,当了皇帝的韦斯巴芗把统率权交给了他的儿子狄度。公元70年4月,狄度围攻耶路撒冷,城破居民被役为奴。为纪念征服犹太人的胜利,在罗马专门建立了一座凯旋门。

但是,起义者的反抗一直持续到公元73年,直到他们的最后1个堡垒马塞达要塞陷落。

犹太战争对于军事学术史来说有重要意义。耶路撒冷和其他城市防御战和围攻战的经验,可供研究奴隶占有制时期夺取设防城市的主要战法。

犹太战争过程中,罗马人围攻城市,最初试图一到城下就以猛攻夺取之;如不奏效,便在轻装部队和抛射器械的掩护下展开工程作业,待筑起攻城工事和塔堡后,再用攻城槌击破城墙,发起第2次冲击。在其他情况下,罗马人则采用封锁方法,待被围困于要塞的守敌疲惫后,再发起突然袭击。伊朗—拜占庭战争

伊朗—拜占庭战争是拜占庭同伊朗萨桑王朝在前亚细亚争夺霸权的侵略战争。

根据共同对蛮族作战条约的规定,拜占庭曾向伊朗支付现金补偿。公元6世纪初,拜占庭拒绝继续支付,遂成为公元502~506年战争的导火线。

502年,一支庞大的伊朗军队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并侵占了阿米达城。506年,匈奴人经高加索侵入伊朗,迫使伊朗同拜占庭缔结和约。伊朗的附庸国伊比利亚和拉济卡成为公元6世纪20年代伊拜战争的主要战场。拜占庭和伊朗在确定政治方针中,宗教起着很大作用。

伊比利亚和拉济卡分别于337、522年定基督教为国教,而伊朗信奉拜人教,从而它们与伊朗的关系恶化了。拜占庭给伊比利亚以援助,导致527~532年的战争。

528年,伊朗在伊比利亚立足之后,便出兵进攻拉济卡,但被拜占庭和拉济卡联军击退。530年,伊军4万人包围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达刺要塞。由拜占庭东部部队指挥官韦利萨里统率的达刺守卫部队,在要塞正面的平原上同伊军交战,击败了一倍于己之敌。伊军损失5000人,拜占庭人损失不大。在达刺战斗中,拜占庭步兵是战斗队形的基础,他们在隐蔽物后使用投掷武器。决定战役胜负的是用来攻击敌人的骑兵弓箭手。

531年末,科斯洛埃斯一世继承伊朗王位,他在位期间,伊朗达到鼎盛时期。科斯洛埃斯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军事改革。除原有的民军外,同时又由中、小地主组成一支常备军。

主要兵种为机动的骑兵,步兵仍然起辅助的作用。在常备军中服役的军人开始领取薪饷。科斯洛埃斯一世撤销了总司令的职位,将其权力分配给4个总督,由他们负责民政管理和军事指挥。

作为军事长官,总督享有斯帕赫别德的封号。科斯洛埃斯一世的军事改革是企图建立一支由铁甲骑兵和步兵组成的正规军。这次改革巩固了沙赫政权和中央政府。

公元6世纪,拜占庭军队大部分由雇佣兵组成,士气低落,军事学术水平不高。公元7世纪,拜占庭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改变了拜占庭军队的兵员补充制度和组织形式。农村公社农民取代奴隶和佃农,逐渐成为主要生产者,兵役就是他们的主要义务之一。

伊朗曾多次企图夺取拉济卡,近逼攸克辛海,从北方威胁拜占庭,但这些企图在555年以惨败而告终。562年,伊朗和拜占庭在达刺缔结为期50年的“永久和约”。根据条约,伊朗将拉济卡割让给拜占庭,自己保留了斯万涅特。

570年伊朗人侵占了阿拉伯西南部的也门,并把拜占庭的盟友——埃塞俄比亚人从那里逐出,受拜占庭唆使的突厥人和可萨人从东部袭击伊朗,从而导致了新的战争。

590年初,伊比利亚部队占领了阿尔巴尼亚。伊朗人和可萨人在北高加索展开了军事行动,拜占庭作为可萨人的盟国也派部队前往高加索。590年底,伊军在巴赫拉姆.楚宾统帅的指挥下,在北高加索击溃了可萨人,并侵入斯万涅特和阿尔巴尼亚,但在阿拉斯河被罗曼统帅指挥的拜占庭部队击败。

572~591年的战争以591年在泰西封城缔结和约而结束。根据条约,为酬报摩里士皇帝在科斯洛埃斯二世沙赫同巴赫拉姆.楚宾统帅争夺王位的内战中对科斯洛埃斯二世的帮助,伊朗将前些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外高加索侵占的领土归还给拜占庭。

602~629年的战争起因于科斯洛埃斯二世借口替被杀害的摩里士皇帝报仇,对拜占庭皇帝福加斯进行讨伐。他在13年里攻占了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基列涅亚和小亚细亚。

614年,伊军首次出现在非洲,并占领了下埃及。622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利用优势的船队把部队从君士坦丁堡调往基利基亚的亚历山大勒塔,并把部队部署在伊斯城郊的筑垒兵营里。科斯洛埃斯二世派遣以萨尔巴尔为首的大部队前往抗击拜占庭人,把拜占庭人封锁在托罗斯山区。

但是,希拉克略率领部队沿着崎岖难行的小道及时地穿过山岭,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伊朗人的后方,将其后卫部队击溃;随后,佯装撤退,将伊军全部诱入地势对其不利的地方,迫其交战,并将其击溃。希拉克略将部队留在哈里斯河沿岸富庶的卡帕多基亚,自己返回君士坦丁堡征募补充兵员。

623年春,为了打击萨尔巴尔和萨伊斯率领的、对拜占庭在卡帕多基亚的部队有威胁的伊军后方,希拉克略率领5000精兵,乘船驶往特拉帕作斯。

由于拜占庭部队的果断机动,伊军被迫撤向米季亚;希拉克略率领的部队遂与在卡帕多基亚的拜占庭部队会合。希拉克略逐走伊朗人后,号召居住在从攸克辛海到希尔加尼海地区的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居民拿起武器反抗伊朗。

希拉克略募集相当大的兵力后,征服了直到阿拉斯河的整个亚美尼亚,并向米季亚—阿特罗巴特那的首都甘扎克城推进。

科斯洛埃斯二世在该城附近集结有4万军队。伊朗人得知拜占庭人进攻后,慌忙向伊朗腹地撤退。希拉克略部队实施迫击,占领了甘扎克城,使伊军遭受重创。希拉克略率领部队到达希尔凡和希尔加尼海后,便驻扎下来过冬。

624~626年,伊军曾试图收复失地,但未成功。

627年12月1日,在底格里斯河域的尼涅维遗址附近发生了一场血战,伊朗部队被击溃。

628年,科斯洛埃斯二世被阴谋者们杀害后,其子希鲁伊埃于629年同拜占庭缔结和约。根据条约,希鲁伊埃将科斯洛埃斯二世在位期间伊朗在亚洲和埃及侵占的领土归还拜占庭。

伊朗—拜占庭战争大大削弱了两国的力量,使它们无力抗击阿拉伯征服战。在历次战争中,伊朗人都避免同以高度密集队形作战的拜占庭人近战,多半采用散开队形,以投掷武器与拜占庭人对抗。

与此相应,拜占庭军团逐步由弓箭手、投石器手和投掷炮手组成,他们与排成数列横队的重装战列步兵协同作战。每个军团配属有一个由数艘小船和渡河保障人员组成的舟桥组,以及围攻要塞的所需器材。在伊拜战争中,拜占庭人常常用土掩体、壁垒、壕沟和木塔加强部队的配置,在这些隐蔽物中部署着射手和投掷炮。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指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哈利发国为争夺近东、地中海区域和南高加索的统治权而进行的历次战争。这些战争是在“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的口号下进行的。

632~634年哈利发的执政者阿布.贝克雷侵占地中海东岸是阿拜战争的序曲。633年,阿拉伯人在死海以南的瓦迪—阿拉巴一带首次大败拜占庭军队。

7世纪下半叶,拜占庭屡战屡败,丧失了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埃及、南高加索和北非的领地。646年,哈利发军队最后占领了亚历山大城。648年和654年又先后占领了塞浦路斯群岛和罗得岛。自668年起,战争主要在小亚细亚进行。668~669年,673~678年,716~717年间,阿拉伯军队在海军的支援下多次远征君士坦丁堡,但屡攻未克。

717年最后一次远征,哈利发的陆海军均告败北,阿拉伯丧失了在安纳托利亚的领地。在这以后的20年中,双方在这个地区作战互有胜负。739年,拜占庭军队在阿克罗因附近击溃阿军。

于是,阿拉伯军队撤出了小亚细亚西部。至9世纪初,拜占庭军队占领了从叙利亚到亚美尼亚的大片土地,在帝国东部边境建立了防线。阿拉伯人也面对这条防线构筑了许多工事。其中最重要的工事是塔尔斯要塞。战事几乎连年不断,主要在要塞防线一带进行。

在阿拉伯—拜占庭战争进程中,在地中海上也展开了作战行动。阿拉伯人利用其海军优势,于823年占领克里特岛,858年又占领马耳他岛。西西里岛争夺战持续了50多年,于878年终为阿拉伯军队所占领。阿军以西西里岛和地中海其他岛屿为基地,对拜占庭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和阿普利亚的领地不断发起攻击。

自9世纪末起,克里特岛也成了阿拉伯海盗袭击伯罗奔尼撒半岛各城市和爱琴海各岛屿的基地。在军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方面远不及拜占庭的阿拉伯哈利发所以能多次取胜,是因为拜占庭同伊朗进行的战争使拜占庭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大为削弱。

另一方面受拜占庭残酷压迫的人民奋起反抗,尽管力量不大,但对阿拉伯人的胜利也有所帮助。以后哈利发衰落,拜占庭于10世纪初占领了叙利亚北部地区,而10世纪后半叶又收复了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到11世纪初,拜占庭遇到了新的劲敌土耳其塞尔柱人的国家,因此与阿拉伯的竞争比以前有所缓和。斯维亚托斯拉夫远征

斯维亚托斯拉夫远征是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为把东斯拉夫诸部族统一成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并保证基辅罗斯边界的安全,以及为与拜占庭建立密切的贸易关系和在多瑙河一带建立罗斯—保加利亚强国而进行的远征。斯维亚托斯拉夫远征包括东方远征和拜占庭远征。

在公元964年的奥卡河远征中,斯维亚托斯拉夫将斯拉夫部族的维亚提奇人从可萨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使维亚提奇人臣服基辅。公元965年,斯维亚托斯拉夫击败了可萨人的军队,并占领了汗国首都——顿河河畔的萨尔克尔要塞。

在公元966~967年的远征中,斯维亚托斯拉夫使伏尔加—卡马河沿岸的保加尔人和莫尔多瓦部族臣服罗斯,并在占领了伏尔加河下游的伊蒂尔城之后,再次击败可萨人的军队。

在对北高加索的远征中,斯维亚托斯拉夫夺取了谢缅杰尔要塞,战胜了经常袭扰罗斯东南领土的阿兰人、雅斯人和科索格人部族。斯维亚托斯拉夫前出至亚速海,在库班河地区建立了后来成为罗斯的特穆塔拉坎公国首都的特穆塔拉坎城。

东方远征的结果使东斯拉夫诸部族统一为古罗斯国家。基辅罗斯控制了伏尔加河和顿河的贸易通道,并保证了其东部和东南部边境的安全。这使斯维亚托斯拉夫能够对拜占庭进行两次远征。

第一次远征,斯维亚托斯拉夫军队取得很大胜利。在多瑙河战役中,斯维亚托斯拉夫军队战胜了拜占庭军队,占领了多瑙河沿岸的许多城市,随后又占领了几乎整个保加利亚的东部地区。斯维亚托斯拉夫试图将多瑙河畔的佩累雅斯拉维茨城变为新的斯拉夫强国的首都,但这一企图未能实现。

公元969年,拜占庭组织佩彻涅格人进犯基辅罗斯。斯维亚托斯拉夫得知佩彻涅格人包围了基辅的消息后,急忙赶到基辅,并击退了佩彻涅格人的进攻。同年,斯维亚托斯拉夫率6万军队分水陆两路联合进行了第二次远征。

由于同保加利亚人和匈牙利人结盟,斯维亚托斯拉夫在远征初期即取得了巨大胜利:越过了巴尔干山脉,占领了菲力波波利城,进抵阿尔卡季那堡,并开始威胁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但是,拜占庭皇帝齐米斯希于公元971年春派出重兵迎击斯维亚托斯拉夫。斯维亚托斯拉夫退向多瑙河畔的多罗斯托尔要塞,在那里被围困,坚守3个月后,在一次野战中迫使齐米斯希缔结了条件对自己颇为有利的和约。在返回基辅的途中,斯维亚托斯拉夫与佩彻涅格人在第聂伯河石滩附近的一次战斗中阵亡。

远征中,斯维亚托斯拉夫表现出杰出的统帅才能。远征于春天开始持续到秋天。远距离进军时,通常步兵与骑兵协同行进:步兵乘船在河上和海上开进,骑兵在陆上沿河岸和海岸推进。

为了侦察敌人和保证大部队的安全,行军中都向前方派出特别支队。当大部队驻扎休息时,便派出“侦察马队”。斯维亚托斯拉夫非常注重研究敌人的战略和战术。斯维亚托斯拉夫反对某些游牧部落和民族,向他们公开警告:“我要攻打你们。”斯维亚托斯拉夫力求在一、二次野战中击溃敌人的联合兵力,这样就能很快达到战争的目的。

在与训练有素的拜占庭军队作战时,斯维亚托斯拉夫采取出敌不意和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并与拜占庭统治下的部落结盟;对敌要塞实施围攻,对已夺取的要塞进行防御。在多罗斯托尔野战中,斯维亚托斯拉夫在“墙形队”队形中部署了起预备队作用的第二线。远征中,斯维亚托斯拉夫以刻苦耐劳和严于律己著称,战斗中英勇顽强,为士兵作出了榜样。热那亚海上战争

热那亚海上战争是意大利热那亚滨海共和国在地中海反对其贸易竞争者——阿拉伯人以及比萨、威尼斯两个滨海共和国的战争。

12纪前,通过中间贸易致富,成为海上最强国家的热那亚,有时联合比萨反对在意大利沿岸及近海岛屿进行劫掠性侵袭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经过反复斗争后,不得不放弃撒丁岛,退出第勒尼安海北部。

从12纪初至13世纪末,为了争夺撤丁岛和科西嘉岛,热那亚共和国对比萨发动了战争。对比萨的战争具有海上作战和进攻海岸的性质。战争结果,热那亚取得胜利。在梅洛里亚海战中,热那亚大败比萨。由于热那亚在爱琴海的一些岛上加强了实力,并在黑海的贸易中占领先地位,13至14热那亚与威尼斯共和国之间不断发生武装冲突。

1298年9月热那亚人在科尔丘拉岛附近打败了威尼斯舰队。

1299年,热那亚和威尼斯签订了一项妥协性和约。

1351年爆发新的海上战争。热那亚和威尼斯两国的舰队在撒丁岛、塞浦路斯岛和君士坦丁堡附近都进行过战斗。

1380年热那亚在基奥贾附近遭到失败,这是热那亚与威尼斯竞争史上的转折点。

1381年订立了都灵和约。热那亚由于战争消耗和内部分裂已丧失了当年的实力,进入经济和政治衰落时期。后来,成了米兰和法兰西争夺的目标,不止一次被这些国家统治。远征意大利

远征意大利是10至15世纪德国历代国王获得帝称和掠夺财富而对意大利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性远征。

自10世纪下半叶起,经济繁荣但因封建内讧而衰落的意大利便成为德国封建主蓄意侵略的目标。鄂图一世的远征是整个意大利远征的序幕。951~952年间,鄂图一世侵占了北意大利并获得伦巴第国王尊号。第2远征发生于961~962年,鄂图一世趁罗马教皇与封建贵族争斗力量衰弱之际进入罗马,在那里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此后,德国历代国君便经常对意大利进行远征,以便获得加冕和维护自己的统治。1075~1122年间,在皇帝与罗马教廷为争夺授职权而进行斗争的整个时期,意大利远征尤为频繁。斯陶芬王朝皇帝之一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指挥下的德国封建主的5次远征,在军事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1174年,红胡子率领一支8000人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捣毁了苏扎并包围了亚历山大里亚。结成伦巴第联盟的北意大利各城市对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联盟部队使德军与其基地巴维亚间的联系受到威胁。红胡子被迫于1175年签订停战协定。1176年冬,红胡子重新开战,但由于附庸国中最强大的萨克森和绍林吉亚国王拒绝继续参战,没有发动坚决的进攻。

相反,伦巴第联盟军却积极作战。林雅诺一役,联盟军大败腓特烈一世的骑士部队。腓特烈一世率领3000~3500名骑士攻击联盟军主力。

在敌优势兵力的逼攻下,米兰骑士望风披靡;而手执长矛和盾牌的步兵却未让德国骑士突破筑垒兵营。趁德国骑士部队混乱之际,布里西亚骑士在步兵正面攻击支援下,突然对敌翼侧进行突击,决定了战局。击溃了德国皇帝的部队,红胡子投降。

但教皇的骑墙立场使北意大利各城市未能巩固胜利,伦巴第联盟很快就瓦解了。德国封建主不但在北意大利站稳了脚跟,而且在亨利六世时期还对南意大利建立了统治。德国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腓特烈二世将西西里王国变为自己统治的支柱。

由于北意大利各城市重新恢复了伦巴第联盟并再次同教皇结盟,德国封建主在北意大利的权力削弱了。斯陶芬王朝历代帝王在与伦巴第联盟的长期斗争中遭到了失败,王朝被推翻。

1265~1268年,南意大利被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之弟安茹查理所夺。1254~1273年间,对意大利的远征暂时停止。1310年,卢森堡王朝的亨利七世又开始远征罗马,企图在南意大利确立自己的统治,但未能实现。其继承人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四世于1327~1329年再度远征罗马并取得了帝位。但占领者激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被迫退出意大利。查理四世也曾两次侵入意大利。最后一次意大利远征是普法尔兹的鲁普列赫特于1401~1402年进行的。从15纪末起,意大利又成为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进行侵略战争的战场。

封建的国家结构造成的政治上的分裂,使远征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结果。德国封建军队作战通常都不配备步兵,而意大利各城市则拥有强大的、善战的步兵,其核心是以手工业者组成的义勇军。步兵是战斗队形的主体,它以密集队形成功地击退了德国骑士的冲击。伦巴第联盟的骑士骑兵与步兵配合默契,攻守自如。君士坦丁堡海战

君士坦丁堡海战是基辅罗斯舰队同拜占庭舰队之间的一次交战。交战的导火线是拜占庭人在君士坦丁堡对俄罗斯商人进行挑衅性袭击。基辅公贤君雅罗斯拉夫为了迫使拜占庭皇帝放弃对基辅罗斯的侵略性行动并加强同拜占庭的贸易往来,派出一支舰队,由其子弗拉基米尔统帅前往君士坦丁堡。罗斯舰队隐蔽通过黑海,突然出现在博斯波尔海峡入口附近。弗拉基米尔为了通过和平途径达到这次远征的目的,与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进行了谈判。

但是君士坦丁十一世不接受提出的条件,反而派泰奥托罗坎率领一支舰队去攻击罗斯舰队。罗斯拉季亚船在博斯波尔海峡入口附近排成一线,拜占庭的军舰也排成一线。

按照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信号,拜占庭的两艘大桡战船首先进入战斗,随后拜占庭舰队的基本兵力投入交战。在攻击罗斯拉季亚船过程中,拜占庭人使用了石头、弓箭和希腊纵火剂。罗斯舰队采用的基本战术方法是将拉季亚船编成若干群,分别包围和攻击敌人的单艘军舰,强行靠近敌舰进行接舷战或用特制的大梁捣毁敌舰的水下部分。

但在激烈交战中狂风大作,许多罗斯轻型拉季亚船被掀翻,或者在近岸礁石上被撞碎或者被风刮到岸上,在这次海上交战中罗斯舰队遭到了失败。从沉船上逃出的约6000名罗斯官兵企图从陆路逃回罗斯,但在瓦尔纳附近被拜占庭军队截住和击溃,成了俘虏。罗斯舰队剩余的船只则隐蔽在沿岸海湾内。

为了追击这些船只,君士坦丁十一世派出了24艘船只,但遭到罗斯船只的突然攻击和合围,大部分船只被消灭,5艘被俘。君士坦丁堡海战反映了基辅罗斯和拜占庭舰队的战术特点,也显示了古罗斯海军人员的高度英勇精神。这次海战在11世纪拜占庭的作家阿塔利斯特及其同时代的拜占庭宫廷史家普塞尔的著述中都有记载。十字军远征

十字军远征是西欧封建主于1096~1270年间对近东国家发动的侵略性战争。西欧商业资本的增长,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内部社会经济的分化,并成为统治阶级对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进行掠夺的原因。

十字军远征,是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的口号下,由天主教会发起的。基督教圣地和其他拜占庭领土一样,在11纪末叶被穆斯林所占领。十字军远征参加者的衣服上缝有用红布制成的十字,由此称为“十字军”。

参加十字军远征的有社会各阶层的人。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上层是十字军远征的思想鼓动者和总组织者。

他们利用宗教狂热极力扩大罗马教廷的政治影响,企图将希腊东正教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力图通过掠夺东方领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领地来充实自己的财富;贫困化了的骑士也为发财致富的机会所吸引,他们成了十字军主力;大封建主力图扩大自己的领地和增加收入,并梦想在东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归他们统治的国家。

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和比萨城在十字军远征的组织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因为,从近东赶走塞尔柱突厥人,并同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人民重建贸易关系,对这些城市十分有利。贫穷的农民也参加了最初的十字军远征,以寻求摆脱封建压迫和极端贫困的道路。

但是,当农民确信这种希望不可能实现之后,便从12纪后半叶起拒绝参加十字军远征。天主教会宣布十字军是“为信仰而战的勇士”,把他们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并给予各种特权。

以陆路为主的大规模十字军远征共进行过8次。第一次十字军远征,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6日在克勒芒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宣布的。大约有10万人参加了这次远征。1097年,十字军从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占了塞尔柱人的国都尼西亚;1098年,又攻占了爱德沙和安条克,建立起十字军的第一批国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