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妈祖精神,共话美丽天津·中国梦:第七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专题研讨会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05:01:57

点击下载

作者:天津市妈祖文化促进会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弘扬妈祖精神,共话美丽天津·中国梦:第七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弘扬妈祖精神,共话美丽天津·中国梦:第七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专题研讨会论文集试读:

在“弘扬妈祖精神,共话美丽天津·中国梦”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罗远鹏

尊敬的与会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

第七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已于2014年9月25日隆重召开,这是继我市刚刚召开的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之后,又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是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在改革开放中深入发展、屡获成果、愈加兴旺的地区。尤其今天,在建设美丽天津·中国梦的进程中,处处生气勃勃、事事激情满满。放眼望去,津沽大地绿色沐浴,滨海新区活力四射,它正以更加出色的成绩迎接第65个国庆日的到来!

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是唯一的在中国大城市举办的以妈祖为主题的文化节。自2001年举办以来,历经14个春秋至今,已深入海河两岸、渤海之滨、东南沿海、两岸四地和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天下妈祖一家亲,妈祖文化以她的慈心仁爱从历史走来,经过岁月的洗礼,越发在21世纪的今天,挥发着尚义、敬人的道德熏陶和至善、崇德的思想感染。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与氛围中,我们今天召开“弘扬妈祖精神,共话美丽天津·中国梦”学术研讨会,有了更为深刻和现实的意义,对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会更加深入。

我们纪念妈祖,因为妈祖事迹和妈祖文化千年发展的足迹,印证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她以她的扶危济困和舍生取义,大爱爱人和护卫海洋,生动地表达出——国家、民族的强盛,是以优秀文化传统的传递为积淀的,妈祖文化的不断弘扬,使中华民族对自身伟力的充实、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对当代社会人生核心价值的认识,有了更为基础与大众的铺垫,并且是提振我们当代文化和推进实现中国梦的一块重要的基石。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妈祖等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基因。她的诞生、发展已深深影响到人们的内心,影响着大家的思想和人生,尤其对普通大众的生活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妈祖生前一系列的感人言行上。她生于公元960年,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稳定期和文化的繁荣期。海洋活动日益活跃于东南沿海,远洋外销也兴旺不已。妈祖生活的福建湄洲渔业和海运都十分繁茂。而她从小就能够“观天象、懂医术、会凫水”,说明幼时的妈祖默娘懂得生活,知道如何帮助人,济困解难,宅心宽厚。这体现出妈祖的慈、善、德、爱。她曾点火焚屋以当夜间的灯塔,让面临风浪来临的船工渔民脱险回港,更以28岁的年轻生命赴海救人而牺牲,从而以自己的壮烈之举谱写了一曲尽心为众和舍身救人的大德擎天之歌。有利他人不惜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自古以来是倍加获得尊重的。

妈祖短暂的一生,包含了舍己的崇高、令人尊重的言行以及贤良的道德体现和受人崇敬的人格。这本身就具备超越地域、时空的感召力和为人表率的影响力。当地和后人的立庙进香,体现一种由衷的仰慕和世代不忘的心情与敬其为神祇永信千年的精神。可见,由人而神进入信仰的基础,是妈祖的感人事迹,她的德与行是实实在在的,也是今天我们纪念她、继承她的关键。弘扬妈祖精神,第一位的就是弘扬她的高尚品行,以慈、善、德、爱,做善事去温暖社会,净化人心,教育后辈。

其次,妈祖成为庙堂之神,信仰传递千年,历代朝廷多次敕封,大众膜拜越演越烈,表现了华夏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一,她以女性至善、挚爱的影响,传导着对生命的爱护,对家庭的保护,进而惠民济世、施仁育人、和谐社会。古代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第一要务,妈祖信仰所传递的家国安康,人生安宁,无不推动着中华大家庭的兴旺和生态繁荣。二,身为女性神祇,首要的是护佑女性,例如她本是海神,却有着保护妇女眼睛和帮助媳妇怀孕的能力。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的伴生出现,既是生动的说明。三,她是海神,传说妈祖济困助人时身着红衣,脚踏祥云,或手持如意或擎着红灯。这和另一神话中的海龙王截然不同,龙王的挟乌云、张五爪、瞪巨目、披鳞甲、扭蛇身等等,在妈祖这里却是慈心、安逸、亲和、正直、至善、明德。对危及航运的风浪迎头制止,对希冀家国和美的追求等理念提倡培育,对远离家园国土的游子顾念呵护。她是亲善德美的化身,也是护家爱国的体现,她是维系炎黄同胞的纽带,也是塑造诚挚心灵的楷模。从这样的角度看妈祖的海神形象,她不仅维护着海洋安全,更以中华民族的杰出品德彰显着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言行与思维。四,她是民间神,是大众的心性和百姓心向楷模的一种朴素的反映。从尊敬一位善良助人、忘我舍身的年轻女性的高尚行为出发,由敬仰到崇拜为神祇,并发展为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历经各代朝廷的敕封,进入主流社会,但是在思维与意识上,一直活跃在底层大众的群落之中。没有严格的戒律仪轨,也不靠主持学说,它在民俗风尚中活力昭昭,在集体的祭拜仰慕中传导着给人以总体向上和健康的修身、齐家、治国的文化理念,有利于生活,有助于社会。

也正因为此,今天我们弘扬妈祖文化,主要的还是与时俱进的传承妈祖精神。从发展的步履上,对妈祖的由敬到尊,爱其品质到拜她为神。其实也就是从感悟层面走向心灵与精神的领域。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千年流传至今不衰的一种大众信仰。同时,妈祖文化在伴随时代脚步走来时,总是以符合民众的需求来坚持其尚德、崇善、至仁、爱人、佑民、护国的理念与价值观。远离祖国的同胞,以建庙拜妈祖,表达自己的根在中国;海峡两岸最早、最广泛、最亲近的交流,有赖于妈祖信仰和形式多样的妈祖文化节与一系列的妈祖祈福活动。这也是“妈祖信仰”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重要原因吧!在这样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以继往开来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还要敬拜妈祖?敬拜妈祖的什么精神?今天的研讨会应该沿着这一思路去开掘,去探讨。妈祖既然成为一种文化流传至今,并在今后依然会继续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地起作用,因此,归纳和把握在传播中的价值取向与其思想是很重要的。其中的精神走向即爱人、助人、济困扶贫和成为神祇以后对家庭、社会的和谐作用,是值得继承与弘扬的。同时,在这些作用中所传导的崇善尚德的道德内涵也是必须要在现代生活中予以保持的。当然,时代的发展使我们对妈祖的敬仰有了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但是,妈祖文化的积极内涵和形态是不能丢的。

21世纪的妈祖文化是源自千年妈祖的一个发展的继承,在意识理念和生活方式上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民族文化面临着挑战和优选。特色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会以其化蛹为蝶的活力,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妈祖文化所包含的人格伟力、道德圭臬、仁爱胸怀、护家爱国、联系同胞等内涵,必将会更加凸显。因为当前各种意识交流密切,却更不能失去民族特色;各种生活方式罗列杂陈,却更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精髓;各种社会思维多重呈现,却更不能削弱我们的人文脉络核心价值。妈祖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然而始终是民间的。她是大众的一种精神垂范,也必须在和大众的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中,予以弘扬。妈祖文化很多存态已经成为一种风俗表现,我们就应当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使之在承继中,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并与时代结合,成为新风俗。把妈祖文化的活力进一步焕发出来,既要有包括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这样的大型活动,也要有在座诸位所参与的各项祭拜、巡游和研讨等活动。并且在不断地总结推广妈祖文化的同时,要坚持发掘其精神内涵,创造性转化。比如祭奠仪式的繁复、表现力的固旧、大众趣味的粗俗、意识传导的陈旧等等,都要在扬弃中去粗取精,把精华的部分深化和开掘下去,使妈祖文化能在风俗表达中把社会风尚提振起来,弘扬下去。换句话说,要把妈祖文化中的风俗独特性突出出来,同时推动她与现代生活节奏有所一致,也就是更加注重妈祖精神的富有活力的观念与价值,让她在社会中继续发挥良好的作用。

天津是妈祖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镇,是在大城市中有两座祖庙的地方。妈祖文化在天津有着自己的足迹与特色。葛沽的“宝辇”,南开的“娘娘宫”和“皇会”是历史的贡献,今天在汉沽又有一座最高的海上妈祖像,在南开建设了妈祖文化园和9.4米的汉白玉雕像,并且天津市妈祖文化促进会组织了百米长卷“丹青绘妈祖,共筑中国梦”和今天的学术研讨会,这是对妈祖文化的又一增容和推动。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天津对妈祖文化的深入发掘,高度重视和热情的弘扬,对城市文化的积极关注。天津会在建设美丽天津·中国梦中,不断把对妈祖文化的弘扬提高到新的阶段。

希望今天的“弘扬妈祖精神,共话美丽天津·中国梦”学术研讨会各抒己见,深入探求,见微知著,由表及里。共同襄助天津的研讨会成为妈祖文化的窗口,一张文化名片。

预祝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作者简介:

罗远鹏:天津市妈祖文化促进会会长

妈祖文化的现代意义

郭凤岐

所谓妈祖文化的现代意义,不仅表明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和认同,也凸显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创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拓展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等重大命题。一、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特殊一支。

中国传统文化之于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于集中体现着中国的民族特色。妈祖原名林默,是福建莆田的一位渔家女。她是炎黄儿女,产生在中国的大地和海洋。起初,妈祖是“司海之神”,向着有大海航行的地方传播,凡沿海河口处一般都建有妈祖庙,人们在出海之前,要进行祭奠,以求保护航海的安全。在海上灯塔出现之前,妈祖就是航海人们心目中的灯塔。妈祖文化,成为海运者平安渡过茫茫大海的信仰文化和精神支柱。

元代,通过海漕,妈祖文化传到直沽后,成为天津文化的原点,并历经千百年风雨,与时俱进,发展、扩展后,妈祖文化由单一的海神,变为多功能神。到晚清时,天后宫正殿内增加了“三十多位神体”,产生了眼光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天花)娘娘、千子娘娘,子孙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百子娘娘等神像;还有王三奶奶像等,俗话说:摸摸王三奶奶的手,百病都没有;摸摸王三奶奶的脚百病都能消。妈祖文化的多元化,正是中国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生态的需要,反映了人民的强烈意愿,适应着时代发展要求。因此,无论妈祖的“司海”文化,还是多元文化,都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文化。

妈祖文化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植根于草根文化的沃土之上。妈祖文化不只局限于宫庙,而且活跃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展示着其扶危救难、繁衍子孙、治病救人、平安和谐等,以妈祖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概念。妈祖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其民俗性,凝聚着中国民间风俗习惯的灵光。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越是历史原生态的,越是具有现代特性;越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越具有最本初的文化基因。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是联合国26个“非遗”项目之一。作为民间信仰,妈祖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凝聚人心的精神之魂。

传承、发展和复兴,包括妈祖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是民族的“还魂”工程。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重新归附在民族之体上,使“魂”与“根”对接,重建礼仪之邦,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二、妈祖文化是道德文明标识。

天津的妈祖庙,是中国第二大妈祖庙。天津历史上共有20多座妈祖庙,但主要是两个,西庙天后宫和东庙天妃灵慈宫。天津妈祖庙,元代由和尚住持;明代以后由道士住持,一直延续了500多年,共有道士100多人。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两大宗教,在中国有众多信众。

有意思的是,天津人在进妈祖庙祭拜时,既不是敬拜佛教,更不是敬祭道教,而崇敬的是妈祖。妈祖不是宗教,她是一个普通的渔家女。虽经40多次皇封,由民女变为神女,最后被封为女人中最高的封赏“天后”;但是妈祖从本原上,依然是民女,来自凡人、普通人,以最朴素的形式,以“神”的化身,传播妈祖文化,传承最优秀的中华美德。

这就足以说明,传统优秀文化提供着共同体认同的“黏性”。多元化、多样性的中国,既应具有政治认同,经济协同,还应具备能够遵循文化底线的共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妈祖文化,既是融合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基点,也是融合共同体内部文化差异性的平台。人们敬拜妈祖,既是崇拜妈祖的传统人格,也是崇敬妈祖的现代美德。

在妈祖道德标识影响下,天津人的人性特点,是热情、好客、和善、重德。特别是“德”字,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民国《重修天后宫后牌楼记》中,有“功德与斯楼而俱在”的表述;在皇会艺术中,有陈家沟“德善重阁会”的记载;在涉外大饭店中,有利顺德饭店的取名;在津门老字号中,有正兴德茶庄、德华馨鞋店、德和木号、祥德斋糕点店寻匾额;在地名中,有谦德庄、万德庄、德才里等名称。

妈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这种美德,与现代文化相适应、相协调。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中华优秀美德,无所谓新旧,无所谓古今,是属于不变的道德魅力,适用于古代社会,也普遍适用现代社会、未来社会。继承中华优良美德,并不因时代变化而过时。三、妈祖文化是核心价值体系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非常丰富。其中的某些观念,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它的源头。妈祖文化中的诚信、友善、平安、和合、尚德等元素,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

这种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本身就为今天和今后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可能解决的方案。如妈祖的“亲民善邻”,为国之宝也;又如妈祖的“诚信友善”,对于当代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再如妈祖“生而为民”“死而为民”,这种“以民为本”思想等,足可为今日中国的基本价值体系和改革开放提供思维动能。

妈祖文化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产生和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不是简单的扬弃;构建新的文化价值体系,不能以工具论为方法。按照历史提供的规律,打通文化繁荣路径,推动现代价值体系建设,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对待。这是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加强妈祖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妈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妈祖文化的创新成果,更广泛的传播出去。

天津是妈祖文化的北方中心,大力弘扬妈祖文化的现代意义,建设美丽天津,做美丽的天津人。2014年11月21日 修改作者简介:

郭凤岐:研究员,曾任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试谈妈祖文化的时代性

刘金山总论

从妈祖信仰发展到今天的妈祖文化,其内涵日益丰富,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跨度。以前一直称为妈祖信仰,1987年在福建莆田举行的《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林金文教授首先提出妈祖文化的概念,得到了与会研究者们的认同,此后就开始改称为妈祖文化。并且提出妈祖文化应该是从妈祖崇拜、妈祖信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妈祖文化的最突出特点就是真人、真事、真情!(这一观点我们将另有文章论述,这里就不展开了。)

林默从乐于助人的民女到天妃、天后、圣母,从聪慧的凡人到法力无边的女神,显示出了一种强大的内在发展潜力。这种发展体现出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两大主题有着时代的必然联系;也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有着同一渊源,不然不会有这样大的生命力。所以,妈祖文化的研究也应该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地向前发展,随着时代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更新。理论上不断创新,妈祖文化才会不断向前发展。有一点是研究者们都认可的,就是妈祖信仰实际上是妈祖升天以后,人们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推崇妈祖的人们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才把妈祖塑造成亿万人心中的偶像,开始了对妈祖的信仰。

过去研究妈祖文化有过去的特点,这是客观规律。比如,重点曾经是研究妈祖本事,研究妈祖的身世;后来发展到研究妈祖文化的发展脉络,生于宋、兴于元、清朝达到了发展高峰期;研究妈祖传说、妈祖故事,塑造妈祖的完整形象。还有的是研究哪座宫庙建的早,哪座宫庙影响大,这些的确都是应该研究的,也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但是妈祖文化研究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它就不应再局限在这些内容里,而更应注重不同的地区特色,注重妈祖文化的现代功用,注重实效,注重为现实服务,注重时代效应,注重妈祖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注重妈祖文化的教育功能,形成一种大妈祖文化思想。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研究妈祖文化自然就要有今天的现实特点,重点是否应该以研究妈祖文化的当代性(时代性)为主,即妈祖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现实生活的不同的指导作用。

研究妈祖文化的当代性(时代性),我们认为第一步先要明确妈祖文化的类别特点。因为不同的文化类别,具有不同的当代性(时代性)特点。我们认为妈祖文化应该是属于泛民俗文化的类别,因为泛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所涉及的社会、人文层面比较宽泛,内涵和外延都有较大的范畴,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内进行传播。而一般的民俗文化,只能在特定的领域内传播,有相当的局限性。比如皇会,只能在民间花会范围内发展传播,出了这个领域就不易发展。明确了妈祖文化的这种特点,研究起来,才会更好地体会妈祖文化在各个领域里体现出来的不同的当代性(时代性)。

我们先看看妈祖文化或者叫作妈祖信仰,是不是就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妈祖文化、妈祖信仰从社会面上看,上至天上神道,下到民间百姓,既管精神世界也管物质生活;从人文层面看,是即管人类繁衍生殖,也管为百姓解忧、治病,还可以护航、护渔,还会降魔除怪。还能指导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领域宽广,内涵丰富。如果提炼概括一下,就会发现妈祖文化,它有独特的内在特点,也就是说妈祖文化一般地说,只能是对人们在不同时间阶段的信仰、行为发挥影响,指导着人的善行。而不像宗教思想那样,含有生命文化的内容,涉及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管制着人类的生生死死;妈祖文化没有具备这样一种影响人整个一生的精神思想力量,也管不了人的生生死死。你看,妈祖文化从来没有经典材料,规范或说过人生下来怎么着,在世怎么着,离世又会怎么着,妈祖文化不是一种生命文化,不研究这些内容。这一点就和宗教不同,宗教都有教义、有教规,在这些宗教理论里面大都含有人类生命文化的内容。从人落生到人离世不但都会涉及,也都给人设计好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对信众的吸引力来自这里。所以社科院罗澍伟先生在座谈中说,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自然而然有年轻人接班信仰,妈祖文化还做不到,确实这是很深刻地有感而发的思考,笔者也很赞同罗先生的观点。妈祖文化虽也自成体系,也有一些进香仪式,但没有宗教那么规范,缺乏一种统一的精神哲学基础,不但没有经典文书,甚至连一些经典语句也没总结过。即或在妈祖文化盛行的台湾,信众众多,宫庙数量巨大,宗教(道教)色彩也比大陆浓厚得多,并且呈现出多样化风格,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可发展性,但也没能做到有经典文献,有警句集成。和当地宗教(比如以星云大师为代表的佛教)相比还是有着显著区别,你看,天主教、基督教有圣经,佛教有佛经,就连孔子的儒教也有一部《论语》在流传,妈祖文化缺乏这样一种经典著作。

佛教经典里讲普度众生、佛度有缘人的各种道理,总的说就是要求对所有具有佛缘的人都要讲爱心,无缘的就不管了,警句叫作“雨润无根草,佛度有缘人”。佛教对世间没有信佛的人,就是不断地宣传“欲除烦恼须学佛”的启示学佛思想。佛教告诉人们,人一生下来就是受苦的,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佛教告诉人们“四大皆空”、告诉人们“色即是空”,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什么是必需的,只要随缘就好。当然随缘也要进取,也要讲奋斗。这就从比较高的一个思想角度讲解了人生哲学。佛教提倡“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引导人们做好事,把这个当作佛教大义。又讲人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指成为觉悟者)”,用这样一种实用宗教哲学(顿悟),来吸引人们皈依佛教。

天主教、基督教讲博爱,就是要爱所有上帝的子民;讲忏悔,就是说人生下来所有的人都有“罪”,当然这个“罪”是指人自身具备的道德水准和神所要求的道德标准有差形成的“罪”,不是世俗讲的那种刑事类别的罪。所以要求你要忏悔,要求你要赎“罪”,你要做“洗礼”,你要入教,你要奉行神所要求的道德标准,死后才能进入天堂。行为规范中也会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教人行善做好事。

总的来说,宗教除了道教以外,基本上都是用出世思想,教育信众,吸引信众。要求你在现实中要做善事,要提高道德水准,以便追求来生的幸福。当然现在宗教也在与时俱进,比如佛教就讲人间佛教,不过大的方向不会变。

相对看来,妈祖文化就恰恰缺乏这么一套完整的理论,也缺少整套的哲学语言。有关妈祖的著作有好几百种,在实践中妈祖文化也含有一套精神哲学的,却没有深入挖掘、整理,没有集成经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妈祖文化几百年来一直不断发展,不断在民众中积淀,这说明妈祖文化是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的。妈祖文化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她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体现出不同的当代性(时代性)。而且一直是在用当代性(时代性)来教育、提高信众的思想水平,用当代性来引导、影响信众的行为。当代性(时代性),这一点就是妈祖文化的精髓,就是妈祖文化吸引人的所在,这一点是宗教和妈祖文化是没法比的。因为宗教太系统了,让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不同的当代性(时代性),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我们能把妈祖文化在不同阶段的当代性(时代性)梳理出来、概括起来、集中起来,实际上慢慢地也会形成一整套妈祖文化理论和哲学经典。分论

下面我们就先试着概括、梳理一下妈祖文化的当代性(时代性),看看有没有理论色彩,有没有经典内容。

首先,我们先试着提炼、概括一下妈祖文化的哲学精髓,看看应该如何表述。不少研究者认为妈祖文化的精神核心是仁爱,哲学基础也是仁爱。以前我们也是这样认为,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种表述和孔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雷同,不能体现妈祖文化自身的特色。如果能换一种概括性更强的概念来表述,妈祖文化的哲学精髓是不是就会有更大的影响力?我们建议用古代墨子提倡的兼爱理论来概括!墨子讲兼爱和非攻(不发动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不过我们现在只是借用兼爱这个概念,用兼爱来概括妈祖文化的哲学思想,跟墨子当年讲的不完全一样。我们考虑用这个名称,既有古代的渊源、传承,又有现代的不同现实意义,人们便于接受,也便于理解。兼,按语义说,可以,作总体讲,这里的解释就是说妈祖文化的爱,是要求要爱人、要爱全体人类,要爱人类的社会生活,要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要从人类的整体上来讲爱,而不能像宗教那样,只对自己的那部分信众讲爱、讲缘。具体讲,妈祖文化在中国就是要讲爱中国,爱中华民族;在世界就要讲爱世界人民。所以世界上不少国家也都建有妈祖庙,这就是证明!

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是宇宙的主宰,是社会的主角,所以不应该把人分成几个部分去讲爱。那种爱,就成了一种割断的、割裂的爱了。兼爱的具体表现形态当然还可以细分为仁爱(用仁慈之心对待人,要有人道主义精神,爱人也要爱物)、博爱(对人要广泛地从各个方面去爱)、泛爱(不分人的身份、等级、地域、种族都要去爱)等概念,但实际上的解释,统一地说,“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社会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才能,要尊重人的需求,要讲人道主义,要尊重民生,反对残害人,摧残人。”这就应该是妈祖文化的核心。

当然,这里要表明一点,提倡兼爱可不是没有原则,不是说对反动的人和势力也去爱,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对那些反动的、邪恶的势力是需要进行坚决的斗争、反对、改造、甚至要消灭的。因为也只有对邪恶势力进行反抗、打击,才能真正树立正义,才能真正维护正义,才真正是对正义的爱,才真正是对人类的爱,才是真正的兼爱,这就是我们和墨子讲的兼爱所不相同的地方。

考查、归拢一下,就可以看出妈祖文化或妈祖信仰的其他层面,实际上都是由这一点哲学基础生发、扩展出去的,兼爱这一点应该是妈祖文化当代性(时代性)的源头。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言,不敢说准确不准确,合适不合适,只是想抛砖引玉,希望能在这个问题上引起讨论、引发争议、引出真知灼见,这就是我们的愿望。

其次,我们不揣简陋,试着从三个时代的截面来进行分析,看看妈祖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体现出来的都是什么样的即相同又不相同的当代性(时代性)。

一、封建社会中期的宋、元、明时代,是妈祖文化起源、生发和初步发展的时期,那个时代的封建统治矛盾重重,战争也多,社会很不稳定。宋朝思想管制很严,崇尚程朱理学,讲究存天理,灭人欲,明朝皇权对人民压迫剥削十分厉害,特别是到了元朝统治时期,异族统治社会黑暗,统治者对人民残酷压迫,层层压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民不聊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非常需要精神的支持,需要鞭笞统治者,需要人生的指导。所以,这个时期妈祖文化的当代性就体现在讲究教化众生(好像也应该包括提醒统治者),讲究仁爱,引导人人向善的精神层面上。妈祖文化在自身发展中,也力图教化统治者,减少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从而减少人民生活的痛苦,尽管作用并不显著。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生活境遇,比如地域不同、种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所以人的审美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自然会不同。社会生活中即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但人们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种基本审美认知,审美标准应该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妈祖文化就在各个社会方面体现出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此时代的妈祖,用自身的行为典范,表现出了一种成型的妈祖文化。比如,她提倡人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讲究扶危济困、治病救人,助人为乐;一定要具备舍己救人、忘我利人、奋不顾身、讲孝悌、讲爱心、造福于人的精神。大力提倡让人们在平安、吉祥的环境中生活,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这一切成为妈祖精神、妈祖文化,成为一种理念、一种观念,成为一种文化观念传播开来。海峡两岸妈祖庙的不断增加,不断地分灵,就是人民接受了这种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从实际上讲,一种美的观念形成后,为广大民众认同、接受以后,观念的教化功能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就会形成一种思想,就会形成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这种当代性(时代性)总结起来,可以称作大爱无疆。就连当时的统治者也不能不承认妈祖精神的巨大作用。北宋宣和五年宋徽宗始封妈祖为“顺济夫人”以表彰妈祖保护航海的功德,后来的南宋皇帝又几次封过妈祖“崇福夫人”“灵慧夫人”“领徽章昭应夫人”,南宋光宗时又封妈祖为“灵惠妃”。此时的妈祖已经从民女升级为天妃,妈祖信仰也从保佑航海,上升到了道德层面的妈祖精神了。到了元朝时期,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在妈祖封号加上了护国庇民,至此妈祖已经从护佑航海的海神衍化为护国保民的神仙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个历史时期出现皇帝敕封,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敕封现象的出现,一是表明妈祖信仰的确深入人心,妈祖精神的确感天动地,精神作用巨大,在人文层面传播广泛,也在一定程度上震撼了封建统治者;二是表明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用提高妈祖神灵地位的方式鼓励百姓去朝拜、去祭典,去信仰,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上的反抗情绪,以维持自己的政权统治。这种敕封现象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了妈祖信仰的巨大威力。

二、到了清朝,封建社会逐渐进入晚期,清朝又是异族统治,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人民的反抗活动一直不停,尽管忽高忽低也是在不断地抗争,直到辛亥革命为止。这中间又有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封建社会时间太长,造成科技不发达,医疗水平低下,尽管个别方面有发展,但整体上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面对天灾人祸、旱涝虫灾,人们抗击灾害的能力也不强。在大海里航行、捕鱼安全也根本没有保障,所以这一时期,顺应时代要求,妈祖“神’的功能特别突出起来。出现了不少传说或妈祖显灵的故事。反映出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祈求妈祖保佑,希望能求得生活安定,幸福吉祥;出海的航船、渔船,祈求妈祖护佑,平息海难,护航护渔。当然,人们在对神灵的不断膜拜中,确实也会受到一些启发,产生灵感,从而指导自己在实践中去道法自然,改造自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提高人们的智慧,不断地启迪人民大众的良知,而学习到新的技术,新的知识。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抗击灾害的能力,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树立起珍惜自然的观念,从而保护和改造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促进了生态平衡,优化了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居住和工作环境都逐步得到了改善。

妈祖传说,妈祖显圣故事,从唯物论角度说,其实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或在海上遇到危机时,为求生存或求改变命运而借助于妈祖,化险情、化苦难,转危为安的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反应。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幻觉,像海市蜃楼一样。多少医学研究证明,这个时候从精神激发出来的力量在一定的境遇中,往往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让人冲出险境。例如说,一个人平常看着总是安步当车,文文弱弱,突然遇到危险,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大有力举千斤之势。从科学角度说,这就是“信仰”的秘密,从唯物主义角度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清朝皇帝康熙学习元朝统治者的经验,步元朝皇帝后尘,为了稳定自身的封建统治,相继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后又继封为“天后”,乾隆、嘉庆又不断增加谥词,从四个字增加到了三十个字,到了道光皇帝干脆封为“普济圣母”。让妈祖信仰达到了鼎盛时期。后来施琅攻占台湾时,相传有妈祖护佑,报请皇帝在台湾建了妈祖庙,表彰妈祖功绩。妈祖的神化实际上应该归功于妈祖自己,妈祖精神感动天地、不负众望。但是统治者的提倡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明万历年间高澄出使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

这个时代妈祖传说,妈祖显灵护佑人民的故事,在民间和信众之中广泛传播起来。时代的发展,妈祖信仰的需要,也促使民间出现了《天后显圣录》这样的妈祖经典著作。《天后显圣录》据说是清初僧人照乘编印的,但原版巳散失。现存于台北图书馆的藏本,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由照乘的徒弟普日、徒孙通峻重修的版本。也有一说是说该书成书年代在明朝,由明代莆田文人林尧俞作序,著作者不知是谁。但不管怎么说,《天后显圣录》也是在清代正式传播起来的,是妈祖代表性著作。其中《本传》17篇,《灵应》40篇,《本传》讲的是天后生前的种种业绩;《灵应》描写的是天后升天以后的灵验传说。该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显示出作者具有丰厚的生活基础。该作品写作手法简明精确,语言生动有趣,可以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对广大信众很有吸引力。几百年来,该书在妈祖文化传播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宣传妈祖成神的社会广泛度上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个时期妈祖成神以后,由于妈祖的泛民俗文化特点,顺带着出现了一种新的宗教泛神现象。比如,在妈祖庙内道教的其他神祇也先后进入,像四海龙王、碧霞元君、关帝圣君,赵公元帅、比干等文武财神;妈祖的其他化身也陆续出现,天后宫实际上形成了多神同祀的局面。比如妈祖成了生育之神,往娘娘庙求子,成了信众治疗不孕不育的法宝。包括天津天后宫在内的拴娃娃现象,在妈祖庙中大为盛行,天津天后宫中有一块匾额《资生锡类》,就是讲的妈祖能帮助人类生育。另外,妈祖也有了驱除疾病的功能疾病本来就是对人类生命的一大威胁,对沿海居民更是如此。妈祖成为当地生命保护神,必定含有驱疫的功能。诸如眼光娘娘、痘疹娘娘,也就陆续出现在天后宫中神像群中。再后来,天后娘娘也有了部将千里眼、顺风耳。千里眼也称金王千里眼,青面(或蓝面)獠牙,手放在眉毛前面,替天后眼观千里救灾效果;顺风耳也称柳王顺风耳,红面獠牙,手搭在耳后做倾听状,耳听八方,为千里眼之弟,陪侍在妈祖身旁,为她耳听四方的哀告和祈求。再后出现在天后宫中的,还有王三奶奶、白老太太、挑水二哥;四海龙王、文武财神,可以说只要对人类生存有利的传说中的人物,不管是不是神仙都出现在供奉之列,不少天后宫中还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福德正神(土地爷),也有观音菩萨的专殿,这也就形成了道教里称呼的多神共祭局面。

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朝廷规定将孔子、关帝、妈祖一起列入清朝地方最高祭典,要求地方主官,必须亲自春秋两次祭典,要求行三拜九叩大礼。列入国家祭典,妈祖成了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妈祖的神化这时应该说是达到了最高峰。

三、到了现代,海峡两岸长期分隔,由于祖国统一的社会需求,妈祖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爱国主义精神凸显起来。在两岸没有三通来往的时代,妈祖就通,有谚语说“两岸不通妈祖通”。妈祖是中国的海神,是海峡两岸最早联络的使者。台湾的妈祖庙大大小小,大约有1500多座。岛内信众1800多万人,约占岛内人口的70%以上,蓝营、绿营里信众一样普遍,两岸同胞谈及妈祖共同语言极多,什么隔阂也没有。大陆与台湾同宗共祖,同宗同族,两岸乡亲们,直系亲属、旁系亲属,甥舅姨妈,叔叔伯伯各有交叉,笔者自己家里的亲属就是如此,真是砸断骨头连着筋!

秉承一千多年的妈祖文化,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是开始体现了统一的中华民族意识,才真正是体现了海峡两岸坚不可摧的爱国情怀,才真正是成为联结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国民党李登辉统治时期,对两岸关系讳莫如深,严格管制,后来还推出了所谓的“两国论”,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住两岸同胞的亲情,在这种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鼓励、支持下,1989年5月6日,台湾宜兰县苏澳南天宫董事会组织240余名台湾同胞冲破台湾当局的重重禁令,乘船直抵福建湄洲朝拜妈祖祖庙,开创了1949年以来两岸直航的先例;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3天,驻跸36个宫庙,接受台湾妈祖信众1000万人次的朝拜,台湾各界人士和各党派人士也都参与了此次活动,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到了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先生开展破冰之旅、搭桥之旅访问大陆时,曾分别为湄洲妈祖庙题词。连战写的是“神昭海表”,宋楚瑜写的是“圣德配天”。这就是妈祖信仰的特殊凝聚功能、联络功能、亲情功能。发展到今天,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显示的分量越来越重,已成为海峡两岸三通的和平象征,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景仰的“和谐女神”,这是我们大陆上的一些专家对妈祖的称谓,实际上联合国20世纪80年代授予中国妈祖“和平女神”称号,现在两者都在使用。妈祖信仰中的这一功能,在两岸现今的交流、交往中,发挥着任何宗教都无法比拟的作用。世界上除了极少数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对政治的作用都很有限,妈祖信仰则不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政治的作用反而越来越大,对祖国统一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宋代状元黄公度为妈祖写的歌功颂德诗句,表明了妈祖文化中民族认同的信仰作用。人们希望妈祖文化、妈祖精神的信仰作用能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无论什么宗教也没法具备这种功能。今天两岸交流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历史潮流,是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每年妈祖诞辰,岛内信众都会奉妈祖金身到湄洲岛祖庙进香体现着两岸亲情的源远流长。天津每一届妈祖节,岛内台胞都会踊跃参加,都会先来参加天后宫旳祭拜大典,然后再去参加其他活动。天后宫内人头攒动,香烟缭绕,参加祭拜的人群处处都显现着两岸的亲情。

伴随着妈祖文化的爱国情怀的发展,妈祖文化的核心,妈祖精神中包含的诚信道德,仁爱思想、妈祖精神中包含的对道德、对法度的敬畏意识、妈祖精神中包含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义利观也陆续显现出来,成为新时期道德观念的组成部分,对信众的行为起着指导作用,也符合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原则。

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得到,妈祖精神实际上是人们在妈祖升天以后,根据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美好理想人为塑造、提炼出来的,目的是用来指导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当然也是为了纪念妈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妈祖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乎全部美德,或叫作集中华传统美德于妈祖一身。妈祖成为具有善良、亲和、勇敢、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热爱人民、扶危济困、乐于助人、扬善抑恶、舍生取义优秀品德的光辉形象;妈祖在人们心中成为善良、智慧、正义、勤劳的化身、成为人们心中敬仰的女神和楷模。人们共同认可的妈祖精神很自然地就对社会、对妈祖信众形成了一种约束力,而且对社会道德也自然产生了整合力量,妈祖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和人们行为的示范。而且由于妈祖精神已经和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合在一起,所以也就处处显示出了当代的核心价值。

妈祖精神在指导人类的实际社会生活中,还有一个核心要求,就是要求人在心理上应当有所敬畏,有了这种敬畏心的约束,人才不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社会秩序才能稳定。敬畏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自己的原因。妈祖的神灵化,妈祖的显灵说、妈祖的神话传说,实际上就是为信众提供了对妈祖精神敬畏的平台。敬畏不是表面上对妈祖进行供奉,诚惶诚恐地祭拜,而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和自我约束。有敬畏观念的人不是性格懦弱而是真正的勇敢者。具有贤德心的人,畏惧的是恶行,畏惧的是社会法则;敬仰的是有道德的人,敬仰的是社会公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每个人都有敬畏心,社会秩序才会正常;只有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都能遵守法律,都能遵守社会公德,社会才会正常发展。知道敬畏,人们才会不断地去追求新的社会道德,才会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任何一种精神文化包括神文化,都是讲信仰的,尽管信仰的内容不见得一样。我们认为妈祖文化虽然说精神文化,但还是包含有神文化的内容。所以今天的妈祖文化研究,在研究其中含有的神文化内容时,似乎不应再局限于研究建庙谁先谁后,活动规模谁大谁小,或局限于烦琐地去理清发展脉络,考证微小的细节,挖掘新的传说,当然这些也还有必要继续去做、去研究,但不应该是重点了,重点应该放在注重不同地区的妈祖精神特色,注重妈祖精神在不同领域内的教化功能,注重妈祖精神怎样为现实社会服务,注重妈祖精神的时代效应,注重妈祖精神的文化教育功能,注重妈祖精神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实行一种大妈祖文化思想,真正做到天下妈祖是一人、天下妈祖信众是一家。

妈祖文化是精神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自然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如果不能把握好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容易适得其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柏林寺的净慧长老,要求信众弟子们要“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在弘法事业中强调“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他常劝导弟子和信众要时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并率先垂范,在讲究信仰的同时,要积极致力于为国家、为社会,多做有利之事。我们认为研究妈祖文化、研究妈祖精神,也完全可以把净慧长老的要求融会贯通,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之一。

下面,我们想试用这种思路将妈祖文化特色归纳一下,以结束本篇文章。

我们认为妈祖文化的特色可以归纳为“三性”:群体性、多元性、综合性。

群体性,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说世界上有个妈祖庙群体,现存妈祖庙宇大约4000余座,遍布世界各地,随着华人华侨世界的发展而发展;二是说不论在世界什么地区,除信仰群体外,也都还有一个遍布各阶层人的认同群体。

比如台湾有近1500座妈祖庙,遍布整个台湾地区。著名的有台中的大甲镇澜宫、云林的北港朝天宫、冈山的夀天宫、台南大天后宫、澎湖列岛的马公天后宫、鹿港天后宫等;比如天津大直沽有天妃灵慈宫、东门外有天后宫。前一个为大庙遗址,正筹建遗址博物馆;后一个就是现在的民俗博物馆,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前还有陈家沟娘娘庙、丁字沽娘娘庙、咸水沽娘娘庙、如意庵、闽粤会馆等,遍及天津各处,就连军营内也有祭祀天后的神祠。这些例子表明各地的妈祖庙加在一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妈祖庙群体。建筑各异,风格不同,但妈祖精神却是一样的。

每个妈祖庙周围信众,除了妈祖的真正信仰群体外,都还会有从事航海、捕捞的人群,还会有包括范围很大的社会阶层,上至官商士绅,下至黎民百姓,其中还会有不少青少年,尤其在搞妈祖金身出巡活动或是踩街花会的时候。不过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应该说是认同群体,而不是信仰群体。目前,也有一些中青年加入了这个群体,显现出信仰认同的广泛性。但是有一点要说明,不同地区的妈祖文化表现形式不一样,大陆不管是信仰群体、还是认同群体迷信色彩都很淡,没有宗教色彩,更注重的是实用性;而台湾地区信仰群体和认同群体大都有不同程度地的迷信色彩,而且整个岛上的各个庙宇,宗教色彩(道教)都很浓厚。

妈祖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多元性信仰。就是说每一座妈祖庙(天后宫)里,都不是只供奉妈祖一人,都还有一个民间神群体;我们了解过几十座妈祖庙(包括大陆和台湾的都在内),在这些妈祖庙里,没有一个妈祖庙是只供奉妈祖一个神灵的,都有其他神灵共祭。共祭神灵大体上相同的,有玉皇大帝,四海龙王、福德正神、王母娘娘,碧霞元君、观世音菩萨、财神爷、关帝圣君,岳武穆王等。也有不同的,像天津天后宫里的王三奶奶、白老太太,挑水哥哥;台湾冈山寿天宫里的义勇爷等。人们给妈祖娘娘赋予了多种功能、多种法力。比如,王三奶奶是去除疾病的大师,俗谚讲“摸摸王三奶奶手,嘛病全没有;摸摸王三奶奶脚嘛病全都跑”。大多数还要供奉送子娘娘、豆疹娘娘、四海龙王、玉皇大帝等,不过这些共祭神灵,基本上都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民间神。比如,我们去过的所有妈祖庙(约有几十个)中,都供奉四海龙王,当然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妈祖文化信仰的综合性则是反映了各地区人民的生存观、发展观,文化观。

我们调查过的妈祖庙,基本上都有借助于娘娘香火发展起来的庙会文化。庙会文化是人们的一种期盼,是妈祖民间信仰中潜在的经济发展观念的具体体现。庙会具有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经营的商品很有民俗大全的意味,发挥着商品交易会和信息交流的作用。人们在庙会上欢庆平安、欢庆丰收、共祝发展(来年好运),充分展现各种民间艺术(捉花样子的、卖年画的、卖药糖的、吹糖人儿的、卖吊钱儿的等)和各类歌舞(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等)的巨大成就。俗语说:“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提高生活水平,寻求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又体现出妈祖人的潜在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综合性最好的体现,还应该是在各地妈祖庙组织的妈祖金身巡游活动上。妈祖金身巡游实际上是一种丰富的民间民俗活动,是一种扩大妈祖精神影响的形式,是一种祭拜仪典和民间艺术汇总在一起的民俗文化展示,也是每个妈祖庙与外界或其他宫庙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巡游时妈祖金身在前,花会等民间文艺、民间艺术形式在后。是民间习俗、民间艺术、民间文艺的集中展现。因为庙祭(在庙中祭拜)只是个体的、局部的一种祭典,影响面很小。而妈祖金身巡游则是一种能产生极大影响的活动,参与的人众多而且不只是信众,各界群众都会参加,场面极大,时间很长,每次都会引起极大的轰动。在天津妈祖节,妈祖金身巡游时间很短(几个小时),涉及地域很窄(只走几条大街),还会引起天津市半个城区的轰动,电视还会向全国播放。台湾的妈祖金身巡游、进香活动规模就更大了。活动开始时,就连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会来请妈祖像上轿。大甲镇各地区信徒组成浩大的进香团,护佑着妈祖像,到嘉义新港奉天宫绕境进香,时间是八天七夜,十几万人的队伍,熙熙攘攘,徒步行走,影响很大。尤其是绕境进香返回大甲镇时,应该说是活动达到顶点了。这时大甲镇的马路大都挤得水泄不通,好多信众家里都摆宴席庆祝,热闹非凡。

北港朝天宫的妈祖鸾轿隆重出巡,是一种非常喜庆的场面,届时会吸引众多游人夹道观看。手持清香的人们虔诚膜拜,整齐地列队跪地等待钻轿底。据说“钻轿底可消灾解厄,可求姻缘,可保平安转运,儿童钻轿底能启发智慧!”有了这样的解释,人们争相钻轿底,祈求妈祖保佑,产生出了一种新的精神文化魅力。

总结了妈祖文化的特点后,就为下一步挖掘、发展妈祖文化打下了基础。在这里提出一个“大妈祖文化”思想,就是说在研究、挖掘、发展妈祖文化时,不要单纯研究妈祖,而是应该把与妈祖有关的其他文化现象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给妈祖文化注入新意,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精神文化形象,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妈祖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一定会在与世界各地民俗文化的不断融合中,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2014年7月20日作者简介:

刘金山:台盟天津市委会妈祖研究专委会主任,曾任台盟天津文化学院院长。

妈祖文化的升华——妈祖信仰在天津

陈克

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是人类与自然与生俱来的精神关联,从古至今广泛存在于民间,是各类宗教形成与发展的源泉。中国历史中没有形成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单一宗教,相对占主导地位的儒释道经过长期的磨合,成为官方认可的主流信仰,区别于民间信仰。在中国这三种“教”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儒教的核心价值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礼”,道教追求的是通过修炼成仙和出世,追求来世的佛教已经被追求现实的人们做了改造。这三种互相矛盾的价值系统能够和平共处,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流信仰尚且如此,民间信仰则因地域性、传承性、行业性而更加多样性。如宗力、刘群的《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收录了二百余个神名,李乔的《中国行业神崇拜》(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收录了一百四十个行业各自的神祇。孔子对这些神祇不屑一顾,“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民间信仰虽然五花八门,却受到主流信仰的深刻影响,民间信仰之间也是互相渗透,互相认同,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例如传统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所构筑的神魔环境就是主流信仰与民间信仰互动的神怪世界。民间信仰是基于人类的想象,其实与生活现实密切相关,同时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是实实在在的民俗遗产和文化传统。妈祖信仰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中产生的。

妈祖信仰产生于宋代,是因为宋代是中国航海事业大发展的时代。妈祖的出现比《山海经》中的东海禺虢、北海禺京、南海不廷胡余、西海弇(yan)兹等海神要晚得多。这些所谓海神和后来的四海龙王一样,主要是方位神,龙王的功能也主要是播雨和防涝,其实是为农业服务的。宋代以后随着海事活动的增加,人们需要真正的海神了,妈祖恰逢其时成为真正的海神。妈祖最初的传播都是与海事有关的区域,海洋实践催生了妈祖海神。宋以后的海上活动不仅是民间的渔业和运输业,也有相当多的官方活动。元代1274年(至元十一年)和1281年(至元十八年),忽必烈两次组织军队进攻日本,都因遇到台风而大败,使他深刻地体验到大自然力量的深不可测,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寻找海神保佑的动机。忽必烈的水军中有大量的南宋降军,这些水军都信仰妈祖(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海风出版社2007),他们把妈祖信仰带给后来的元朝统治者。

一般认为元朝因漕运而开始祭拜天妃妈祖,并且开了朝廷派官员举行官祭的先河。从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始,元朝政府开始了海上漕运航线,这条海上生命线也需要妈祖海神保佑,事实上天津的妈祖信仰是元朝政府首先提倡的,1997年9月,在大直沽天妃宫遗址出土了明代《重修敕建灵慈宫天妃碑记》残碑,”敕建”就是朝廷建的。元世祖早在至元十八年辛未(1281年)就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遣使到海运所经过的沿海城市各妈祖庙祭祀,其中的《祭直沽庙文》说:“国家以漕运为重事;海漕以神力为司命。今岁两运咸藉匡扶,江海无风涛之虞,朝野有盈宁之庆”(见《历朝致祭诏告祭文》)。当时由于金元两代建都在今北京地区,而天津的聚落刚刚出现,在官方的倡导下,妈祖先入为主地成为天津民间的主要神祇。同一时期,华北地区更流行的女神是碧霞元君和观音菩萨。

"碧霞元君"一名出现于唐代,传说是东岳泰山神的女儿,本来是道教中重要的女神,后来被改造成为民间神祇,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宋代碧霞元君庙在一些地区有零星分布,明成化以后祠庙数量急剧增多。碧霞元君庙会在华北的一些地区规模尤大,(参见田承军:《碧霞元君与碧霞元君庙》《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其行宫遍布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苏等地,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也有分布。据不完全统计,上述地区共有一千余处碧霞元君庙,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现在的山东、河北两省,均在300处以上。民国时期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许道龄编纂的《北平庙宇通检》,引用《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等16种明、清、民国时期的地方文献,从中辑出北京内城、外城及四邻有949处庙宇,其中碧霞元君庙27处。而据《北京传统文化便览》称:“依《乾隆京城全图索引》统计,供奉元君的庙有三十个以上。”丫髻山和妙峰山是清代北京郊区著名的碧霞元君信仰中心(参见《北京档案》2005年第3期中华文史网编辑》)。观音菩萨来自影响巨大的佛教,在中国影响更深远、传播更广泛、融化更深入。经过民间选择,观音菩萨也被改造成为民间信仰的神祇,甚至连性别也被认定为女性。在华北农村,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有观音庙(王庆成:《晚清华北村落》《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在来自佛、道渊源的两位女神统治的华北地区,妈祖却在天津始终保持了主神的地位。《同治续天津县志》统计当时天津县有天后宫十六处,碧霞宫二处、观音堂三处、观音阁五处、观音庵四处。就是说直到晚清,天津的天后宫数量仍然压倒供奉观音和碧霞元君的庙宇。天津最大的花会——皇会,也是以妈祖为核心的酬神赛会。为什么妈祖信仰在天津经久不衰,究其原因大概有三点:其一是先入为主,妈祖信仰与城市的发展共始终,元明清三代朝廷都承认妈祖的地位,妈祖信仰没有遭到过压制和禁;其二天津毕竟是通海的城市,有海运就有妈祖,妈祖信仰在天津始终有海洋的渊源;其三妈祖毕竟来自民间,有亲民的优势。与之相比,观音菩萨是纯粹的外来神,碧霞元君有东岳大帝女儿的贵族身份,都高高在上,只有妈祖来自平民。但是天津的妈祖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海神,妈祖形象在天津却有了诸多变化,吸收了碧霞元君和菩萨的送子功能,还增加了许多其他内容,形成了有天津特色的妈祖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的多教杂糅是一个普遍现象,各种信仰无不向着孝道、送子、延命、仁善,即以宗族为基础的群体本位的社会伦理思想等基本精神靠拢。妈祖信仰也承载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儒家宗法思想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产生了宗族香火延续观念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主要寄托在女神信仰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