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极地:南北极考察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2:17:52

点击下载

作者:管成学,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奔向极地:南北极考察的故事

奔向极地:南北极考察的故事试读: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产生过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引言

人为未来生存,并为未来坚持不懈。——罗伯特·斯科特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从黑暗到光明的斗争,一旦人类不再追求真理,那就必将灭亡。——南森

万物之灵对养育着他们的大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不断思考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生存的大地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古希腊、巴比伦、希伯来、俄罗斯等各族人中,有着一种比较普遍的、共同的原始看法:大地是一块厚板。中国古代则有盘古开天,女娲抟土造人,炼后补天的神话。说宇宙最初是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一个名叫盘古的宇宙之神,就孕育在这一团混沌之中。过了18000年,这一团混沌中比较轻而清的部分开始以每天1丈的速度上升,逐渐变成了天;比较重而浊的部分下降,凝结而成为地。天,每天上升1丈,地的厚度每天增加1丈。盘古的身高每天增长1丈。这样又过了18000年,天变得很高了,地变得很厚了,盘古的身体变成日、月、风、云、雨、雪、山、河以及草、木等万物。后来女娲用黄土制造出万物之灵的人类,还炼石补天,用大乌龟的四条腿作为擎天柱。地有四边,所以,地是一块四边形的厚板。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视野的进一步开阔,慢慢产生了大地球形的概念。相传4000年以前,尧的臣子羲和就制作了一个“浑天仪”。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根据古老相传的“浑天仪”也制作了浑仪。东汉时代,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78—139)在他的《浑天仪图注》中对“浑天说”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浑天的形状像鸡蛋,天包在地的外面,就像蛋壳包住蛋黄一样,明确表达了他认为大地是球形的概念。他制造出了闻名世界的一种浑天仪,仪器表面布满星宿,转动时,浑天仪表面星宿出没的规律和真正的天象相符合。

唐玄宗开元四年(724),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大师(俗名张遂,673—727)领导组织了一次北起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哈拉和林,南迄越南顺化的子午线长度实际测量。其中,在河南白马(今滑县白马乡)及上蔡间,测得子午线1°之长为132.35千米,与现代在相应纬度处测得的子午线1°的长度为110.6千米已经相当接近。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比西方早90多年,被李约瑟等人称为“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扎马鲁丁制造出一架地球模型。《元史·天文志》说这个模型是用木头做的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元之广袤,道里之远近”,这已俨然是一个现代的地球仪了。特别是地球表面积的7/10为海洋,3/10为陆地,古时那个地球模型与实际情况相当符合,真可谓世界地理史的一大奇迹。

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前582—前500)根据球是一切几何体中最完善的数学推理以及月食时大地在月上的投影是圆形等现象,提出地圆的理论学说。将近200年以后,另一位著名的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根据恒星位置的南北不一致,月亮是球形,月食时地球在月亮上的投影呈圆形等现象,进一步肯定大地是球形,并且是一个不太大的球。因为这个球假如很大,曲率就很小,而要在不太大的南北距离内,观察到明显的恒星位置变化是不可能的。

然而,大地是球形的说法仅仅停留在古人的幻想和推测的水平阶段,真正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他们却拿不出来。

不过,人类是伟大的。当历史发展到15世纪时,灾难深重的欧洲大陆上掀起了一股开辟“新航路”的热潮,中国的指南针趁着这股东风大显身手。迪亚士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道,“黄金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则有力地证明:地球的确是圆形的。

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从太空上拍摄的照片来看,地球是个悬浮在浩渺宇宙中的大圆球。然而,随着现代化遥感技术的发展,人们得出了对地球——这个有着56亿年历史,介于金星和火星之间的特殊行星的新认识。

地球并非是一个绝对的大圆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椭球体,而是一个一端微微凸起,另一端却又凹了进去的扁球体。它很像一个扁球状的“梨”。其中凹入的一端,相当于梨的底部,位于南极,那里是南极大陆,它比椭球面凹进去30米。凸起来的一端,相当于梨把,正在北极地区,处于冰层覆盖着的北冰洋海盘中心地带,它比椭球面高出10多米。凸起来的那部分却是拔出海面的大陆!造成这种神秘现象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它在召唤着人们去揭开其中的奥秘!

地球的南极、北极,远远地隔着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分立于地球的南北两端。

北极和南极,在植被、生物、水文、地质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又有着许多完全不相同的地方。千里冰原,漫天飘雪,极昼极夜,绚丽多姿的极光,肥胖的北极熊在冰上酣眠,绅士似的南极企鹅翘首瞭望,异常丰富的矿藏资源……南北极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迷人,那样的神秘,它吸引着人类不断地前往探索。

人类在南北极活动的历史,已经历了3个阶段,即英雄时代、无畏的考察时代和技术应用时代,而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标志着人类对南北极的探索进入了第4个阶段——科学考察时代。

历史是盏永不灭的明灯,它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在21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在南北极活动的历史,其意义是巨大的。

北极熊睁开了蒙眬睡眼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总是斜着身子在太阳系里围绕太阳公转。它的公转轨道面同赤道面形成23.5°的夹角。正是这个神秘的夹角的存在才有了地球上春夏秋冬更替的天文现象;才有了天文地理上所谓的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才有了极圈内分别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站在北极点上,仰望位于太空中的北极星,你会惊讶地发现:北极星恰好在头顶上向你眨眼微笑。在北极点上,没有东、西、北三个方向,你的前、后、左、右都是正南方!

北极地区(Apktnka)这个词源出于希腊文Apktoc,这是希腊人对总是出现在北方的大熊星座的称呼。

北极地区,包括了辽阔的欧亚大陆、北美大陆所环抱的北冰洋及其中的岛屿,南边缘通常以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北极圈为界,面积为2100万平方千米。由于地处高纬,这里的气温异常寒冷。北冰洋中部是千里冰封、亿万年积雪的大冰盖,被称为世界冷极的奥伊米亚康位于苏联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以南700千米处,这里的最低气温曾达到-71℃。就在这样的严寒冰窖里,生活着一种大型哺乳动物,这就是一直被人们看做是北极象征的北极熊。它那庞大的身躯、剽悍凶猛的本性注定了它要主宰北极。长期以来,北极熊高枕寒冰,吃饱喝足,无忧无虑。然而,或许是北冰洋离文明社会较近,这只北极熊的美梦被人类开发的脚步声打破了,它睁开了蒙眬睡眼,环顾四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发现美洲这块大陆的功劳归于哥伦布,实际上哥伦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发现”者,他只是第一次使另外半个地球袒露在世界面前。北美大陆最古老的居民应该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亚洲人(可能是东亚人)。

或许你会惊讶地问:5万年前的人类,显然还没有发明渡海的船只,那些古人又是如何到达北美的呢?这要从“冰桥”和陆桥谈起。

北极地区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冰洋。北冰洋上的冰层会帮你履冰过海,到某些岛上去。北冰洋水域的冰层能使“天堑”变通途,是一种天然的桥梁。所以,人们爱称其为“冰桥”。除了“冰桥”以外,在北极圈附近还有一座“陆桥”,它横卧于今天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白令海峡处。

经过深入地科学考察和研究分析,科学家们指出,从200万—300万年以前开始,一直到距今1万年前,北极地区的冰川范围曾经有过4次大的扩展,冰川面积最大的时候,甚至伸展到美国的北半部、北欧等许多地方。

在冰川范围扩展时期,海洋里的海水,经过蒸发、凝结、降雪而变成积雪。在融雪量少于降雪量的情况下,年复一年使积雪加厚。积雪在自身的重压下,又变成冰川冰,使冰川加厚。

结果是冰层加厚,范围扩大,海洋则因失去很多水,又得不到补充,使海面下降。

在最后一次冰川范围扩展时期,当时的海面降到比现在的海面要低100多米。现在水深只有30米左右的白令海峡,那时海底完全露出真面目,构成了连接亚洲与北美大陆的“陆桥”。

处在茹毛饮血时代的亚洲猎人,千里迢迢追捕猎物,于是有一部分人就跨过这座“陆桥”,进入了沉睡千万年的北美大陆。

那么,古代的亚洲猎人,最早是在什么时候进入新大陆的呢?从北美大陆发掘来的化石、石器推断,这个时间,距今大约四万多年,基本上接近五万年。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随着第4纪冰川期的过去,北半球气温上升,奔腾咆哮的海水再度吞没了横跨亚欧大陆通往北美大陆的天然“陆桥”。

古老的亚洲人可视为第一批北极地区的探险者。这样的探险实质上是一次偶然之中必然的短暂的谋生迁徙活动。“陆桥”的沉沦使北极熊再度沉睡下去。

希腊神话中曾传说英雄海格立斯在地中海向阴间驰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使命时,在直布罗陀和它对面的摩洛哥的海岬上竖立了两根擎天柱,古代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居民把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的两根巨柱看做支撑世界的基点。而这两根柱子也位于世界西边的尽头直布罗陀海峡,人们将这两根柱子称之为海格立斯擎天柱。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为了保护自己在非洲沿岸和西班牙南岸的殖民地区,牢牢地封锁了海格立斯柱,并在直布罗陀和阿尔赫西拉斯之间狭窄水域里布置了许多随时准备偷渡海峡的外国船只。但是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削弱了迦太基对直布罗陀海峡的控制。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有个名叫皮萨斯的希腊人,在某一年的春天,率领一批商船,悄悄地越过海格立斯柱。皮萨斯驾舟顺着北大西洋暖流,鼓起风帆,在强劲的西风推动下,乘风破浪,一直沿着欧洲西海岸向北航进。皮萨斯一行到达了不列颠岛、奥克尼群岛,最远到达一个名叫“图勒”(Thaule)的奇怪地方。有些史书上说他们目睹了一些诸如“午夜太阳”、“永远不灭之火”等奇观。究竟“图勒”是什么地方,学者们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冰岛或法罗群岛,有人认为是丹麦,甚至有人认为图勒在北极圈内。皮萨斯将他的探险经过,沿途见闻,详细记载在《海洋》一书中。这本书曾引起过广泛轰动,现今已失传。

公元9世纪时,居住在北欧的诺曼人奥杰尔从北海起锚,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向北航行,绕过诺尔辰角,到达了白海及其附近的一些岛屿,这些地方已经超过了北纬70°线。

公元874年,古北欧人辗转迁徙来到冰岛落脚,并于公元930年建立了政府。这个政府的议会一直长久不衰地延续到现在。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议会。

约在公元920年,诺曼人贡比约恩在前往冰岛的路上遇到了一股强劲的暴风,人和船一起被狂风卷到遥远的西方,在那里,他惊奇地发现一连串岛屿,这就是现在被称为贡比约恩的礁石岛,即现在的格陵兰地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北极地区出现了一个幽灵,一个真正的古代北欧英雄,名叫红色艾力克。他的故事记载在《红色艾力克的世家》一书中。这本书是豪克于公元1320年收集起来的,故事用冰岛语记载在古代的皮革上。

艾力克原名艾力克·拉乌达,他以那像火一样红的胡子给自己命名。他的性情也像火一样热情、奔放、暴躁。他和很多北欧家族的人角斗过,以至于立法院将他驱逐出境。艾力克毫不示弱,果断地率领着他的妻儿、奴隶和伙伴们于公元982年挂起红色的帆船,驾着龙形战船,一直向西劈波斩浪。

肆虐的大西洋暴风鼓动着风帆,咆哮的冲天波涛撞击着甲板,没有密封的船舱积满了水,摇摇欲沉……

大海恣意地发着淫威,生命已到了随时可能葬身鱼腹的危险境地。

突然,风过云散,天高云淡,蔚蓝色的大海平静下来了,艾力克屹立船头,舒心地微笑着,他极目远眺,远远的茫茫海面上一个大岛屿的轮廓跃入眼帘,他急忙下令向那个岛前进。很快,这批勇士就兴奋地踏上了这块被艾力克命名为格陵兰的岛屿,他们在这儿定居下来了。格陵兰的英文意思是绿色的土地,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一大岛。

后来,艾力克的儿子雷夫·艾力克逊,这个勇敢而又不失礼貌和风度的年轻小伙子驾船来到挪威。当时,基督教正盛行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挪威国王盛情地接待了雷夫一行人,并要雷夫把基督教带回格陵兰传播。

雷夫一行人在归途中被暴风卷到北美大陆,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返回格陵兰,带回来一些令人羡慕的标本,其中有一种叫mausur的怪树。

大约在公元1003年的秋天,一个叫卡尔舍符尼的人从冰岛出发来到格陵兰。卡尔舍符尼是一个卓越的远程航海家,一个非常富有而又十分勇敢的男子汉。他于次年春天偕同妻子格特里特和一群勇敢的水手前往威兰(雷夫一行人在北美大陆发现的一个新国度)。据一些学者考证,这群人可能到达了巴芬湾、拉布拉多半岛、圣劳伦斯湾等地方。

卡尔舍符尼和妻子格特里特的爱情结晶在异国的一间小木屋里诞生了。这个男孩子是在美洲大陆的第一批北欧人的孩子。豪克正是他的后代。

后来,当春天再度降临北美大陆时,这群流浪的历险者思恋起了他们遥远的故乡。于是,装满了mausur树的龙船调转航向,重返格陵兰,然后又驶回冰岛。卡尔舍符尼把自己的妻儿领到厅堂上参拜列祖列宗。这就是《红色艾力克的世家》一书的尾声。

据一些史料记载,格陵兰岛的殖民者在最繁荣时期达到两千人左右。北欧人在这里一共建造了16座教堂,并向罗马教皇进贡了几百年。拉布拉多、巴芬等岛屿及格陵兰岛西海岸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他们建立的殖民统治。然而,到了14世纪,格陵兰岛与北欧的贸易越来越不景气,殖民地的繁荣慢慢地衰落了。幸存的殖民者可能加入了沿海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的行列。北极圈内的这样一批探险者就如此神秘地消失了。谁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是可怕的疾病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也许他们因饥饿而死?一个欧洲的修道士这样记录着:“80年来格陵兰没有船开来了。”

他写下了这个纪录的年份:1492年。

寻辟东北航线

经过众多欧洲航海家、探险家的艰辛跋涉探索,到了16世纪中期,从欧洲通往美洲的海上“新航路”有了两条:一条是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折向东北航行;另一条是自欧洲西海岸驶入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绕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再向西穿过浩渺的太平洋。“新航路”的开辟确实给唯利是图的欧洲殖民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也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但是,海上变幻莫测,有时风平浪静,温顺恬静,霎时间又乌云满天,波涛滚滚。船只随时都有倾覆和触礁沉没的危险。同时,凶猛的海盗出没无常,给航海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新辟的两条航路又都要远涉重洋。当时的船只和航海设备都很落后,进行这种远洋航行可真是极其艰难和危险。而拥有强大海上势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达成的海上默契又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寻找另外的通往远东地区的航线。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海上捷径呢?英国与丹麦的航海家把敏锐的目光落在了北冰洋上,他们想要穿过北冰洋到达亚洲北部和美洲。于是,寻辟东北航线的战幕拉开了。

休·威洛比爵士和理查德·钱塞勒首当探险者,他俩携带着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致东部各国君主的信函,率领一支探险队,于1553年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扬帆出征。航途中,他们遭遇了一场大风暴,海上雨雾蒙蒙,对面难见人影,两艘航船迷失了方向。钱塞勒所率领的帆船随风漂泊,后来到达了一个大海湾,当地居民告诉他们这个国家是俄罗斯。由于所带物质粮食的匮乏,钱塞勒被迫放弃帆船,改走陆路,穿过俄罗斯中部疆土到达莫斯科。随后,他返回英国。虽然,钱塞勒的这次首航对于开辟东北航线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他带回来的大量关于俄国各方面的资料却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休·威洛比爵士和理查德·钱塞勒打响了开辟东北航线的第一炮,尽管这一炮并未如愿以偿地击中目标,但是却引起了热衷于探险事业的勇士的注意。1584年,一位在俄国公司供职的英国雇员发现了鄂毕河的人海口,他的发现又给开辟东北航线带来了一线希望。

荷兰人对开辟东北航线比英国人更有信心。威廉·巴伦支雄心勃勃地想沿着这条尚未发现的航线航行到美丽富饶的中国。他于1596年,亲自率领一支探险船向北极进发了。

巴伦支是一个智勇兼备的人,他注意吸取过去的探险家因浮冰阻隔航船而导致失败的教训,并总结自己过去两次北航的经验,决定避开茫茫冰海和层层冰山的阻隔,绕道从格陵兰东部海域北上,去探求新的航路。

船队顺利地驶入了北极海域。

航途中,巴伦支一行人发现了一个层峦叠嶂、荒凉萧瑟的群岛。巴伦支当时就把这群岛命名为“斯匹次卑尔根”意思是“尖削的山地”。这个群岛也就是现在北冰洋地图上所标注的斯瓦巴德群岛。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周围宽阔的海域,由于受北上的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北极地区少有的不冻海。在这片海区里,生物世界显得异常热闹。庞大的海鲸怡然畅游,海象成群结队地栖息在寒冷的海滩或浮冰上,小海豹围绕着母豹追逐嬉戏。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地区,见到这充满生机的地方,人人精神振奋,忘却了旅途的疲惫,继续北上。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船队内部发生了争执,一艘船脱离队伍驶回了荷兰。当主体船队在1597年到达新地岛北部的海域时,航船被无情的海水围困了。就在这一带,巴伦支和船员们挨过了两个严冬,他们千方百计地想使航船摆脱海水的禁锢,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无可奈何时,他们放弃了继续北上的念头,登上浮冰,踏上了归途。

归途中,寒冷、饥饿、疲倦甚至死亡严重地威胁着这群落魄者,人员相继失散。最后,巴伦支也不幸长眠于冰雪之中。

300年以后,人们在北极探险中,无意间发现了巴伦支探险队的部分遗物和日记。上面记载着他们这次探险的悲惨经过。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探险家,人们把他生前考察过的那个群岛,按照他的意思,命名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把群岛周围的海域称作“巴伦支海”。

1607—1608年,英国人亨利·哈得逊两次从伦敦起航,去寻找北方航线,均以失败而告终。

哈得逊先后到达格陵兰岛东岸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他的航船到达北纬80°23′时就成了强弩之末而再不能越雷池半步了。尽管如此,他创下的向北航行的纪录却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773年J.C.菲普斯船长才比他向北多航行了40千米。

巴伦支和哈得逊对于巴伦支海域丰富的水产资源的发现和描述,使欧洲各国的捕鲸船蜂拥而至。丹麦人在斯匹次卑尔根建立了一座捕鲸城。在捕鲸季节,各种与捕鲸有关的商业便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早期寻辟东北航线的探险均以失败告终,“人为未来生存,并为未来坚持不懈”。人们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是否相连?若彼此相连,合为一整块大陆,那么,北冰洋和太平洋就被彻底分开,无法相通。相反,如果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彼此分离,那么,北冰洋和太平洋之间就一定有水道相通,开辟北方航线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任务落在了丹麦探险家维图斯·白令的肩上。

18世纪初的俄国,正值彼得一世执政时期。他性情粗野,精力充沛,很富于理想。他很想使俄国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一跃而成为欧洲的强国。为此,他排除各种阻力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几十年的改革使沙俄强大起来,这个掠夺成性的大“北极熊”开始把贪婪的目光移向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和北美大陆。

沙俄统治者独具慧眼,任命维图斯·白令组建探险队,寻辟东北航线,并对西伯利亚和俄国太平洋沿岸进行远征考察。

具有超人胆识和能力的白令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使命,他立即着手组建一支探险队。

在1725—1741年长达17年的北方探险年代里,白令经受了种种磨难与考验,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最后含冤埋骨于凄凉诡秘的狐狸岛。

他的整个探险过程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自1725—1730年。1725年正月,白令率领探险队从彼得堡出发,经陆路穿越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到达沙俄疆域东端堪察加半岛。1728年春,探险队扬帆北上,顺利通过狭窄的白令海峡,驶入北冰洋。这时,整个洋面笼罩在烟雨和浓雾之中,远处只见白茫茫一片混沌,什么也看不见。在到达北纬67°18′线后,为防止航船被冻结在北冰洋上,白令决定返航。归途中,白令发现了阿拉斯加半岛以西的圣劳伦斯岛,但是由于漫天浓雾,使近在咫尺的北美大陆从他的眼皮底下溜走了。1729年9月他们返回堪察加半岛,按照沙皇的命令,白令对该半岛的东海岸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考察,获得了十分丰富的宝贵资料。翌年夏天,白令携带着这些资料,率领他的考察船返回彼得堡。这次航行使白令相信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之间隔着一条水域。

然而这一发现并未给白令带来荣誉和幸福,相反迎接他的却是一连串的刁难质问。原来,当白令考察归来时,彼得大帝和继位的凯瑟琳一世都已相继去世,彼得大帝派白令重点考察新被俄国扩充的、数千千米的大西伯利亚却得不到新继位的彼得二世的承认。海军部的官员也极为轻视白令的考察,他们质问白令凭什么断定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为水域所隔开?彼得堡科学院里的一些想象力丰富的院士认为:在堪察加半岛外面应还有一大块他们称之为伽马大陆的陆地,并以此不切实际的空想作依据,质问白令为什么没有发现它。

种种压力铺天盖地而来,然而刚强的白令并没有屈服。他坚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为了科学事业,他紧紧地抓住沙皇对外扩张的野心和权臣们的私欲心理,提出一项庞大的北方探险计划,这包括:找到一条同日本进行贸易的海上航线;证实是否存在一条通向北美大陆的通道;取道勒拿河和鄂毕河打通到俄国北方的交通线;并绘制西伯利亚极北地区的海岸线;考察北美沿岸。

这项计划正如白令所料,它迎合了统治者的野心和私欲,很快就被批准了。为这次北极探险,进行了长达7年(1733—1740)的准备工作。

庞大的探险队伍分批从圣彼得堡出发,沙皇政府对这个丹麦籍的外国人很不信任,派人牵制白令。这些人在彼得堡过惯了安闲舒适的生活,一面对白令提出苛刻的衣食住行条件;一面白眼讥讽他缺乏科学的头脑和远见。为了顾全大局,白令将这一切置之度外。

在临近雅库次克这个荒凉的小村落的一段路上,探险队遇到很大困难。一路上,黑蝇嗡嗡扑面,咬得人无片刻安宁;四野苍茫,寒气逼人;大风呼叫,飞沙走石;沼泽满地,随时都有陷下去丢命的危险。

探险队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雅库次克汇集休整。1738年夏,白令率领探险队继续东进,很快抵达西伯利亚沿海的鄂木次克。白令对两支探险队的人员作了调整,马丁·斯潘伯格率领一支探险队扬帆下海,去探索到日本的航线。白令则花了两年时间建造出两艘长达24米的木帆船:圣彼得号和圣保罗号。

1740年,两艘船下海,正式的海上探险揭开了序幕。茫茫大海上,阿利克赛·奇里科夫所率的圣保罗号迷失了方向。途中遇到很多危险。最后,奇里科夫在船员的强大压力下,被迫返航堪察加半岛的阿瓦查湾。

圣彼得号在白令的驾驭下,穿过浓雾,终于在1741年7月16日胜利驶到阿拉斯加海岸。直插云霄的圣厄来阿斯山银装素裹,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万道光芒。所有的船员都激动万分地跑上甲板,欢呼雀跃。长期渴望的目的地终于到了。

可是,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的探险考查并非一帆风顺。很多队员由于缺乏淡水滋补患坏血病脱水致死。后来,在当地土著居民的帮助下,探险队才渡过了淡水危机。9月份的返航很不凑巧,海上屡起狂风,有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令人望而生畏;有时海上波浪滔天,船就像一个小木板似地被浪涛上下抛掷着。意外发生了。一天晚上,圣彼得号被狂风巨浪卷到一个荒凉的礁石岛上,搁浅了。岛上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沙石横飞,野狐悲鸣。身患坏血病的维图斯·白令躺在洞中,奄奄一息。冰凉的沙子盖住了他的大半个身子,他的伙伴们坚持帮他扒开身上的沙子,白令摇头拒绝,因为埋在沙里还是很暖和的。1741年12月8日晨,维图斯·白令,这位杰出的探险家,在荒凉的狐狸岛上默默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白令的探险考察报告由幸存者瓦克塞尔带回彼得堡,但报告并未引起重视。几十年后,一些西欧科学家在俄国海军部档案袋里发掘出了白令的报告,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白令领导的这次考察的真正价值和重大意义。他不仅开辟了一条从亚洲通向北美大陆的新航线,而且还绘制了俄国太平洋沿岸的部分地图。为后来者对这一地区的探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英国著名航海家库克对白令的业绩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人们为了纪念白令,把亚洲东北端和北美洲阿拉斯加之间的海峡称为白令海峡。

至此,两个世纪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东北航线终于开辟出来了。白令的伟大业绩以及他的献身精神在人类探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现在,自俄罗斯西北部的摩尔曼斯克港,沿着亚欧大陆北部边缘北冰洋海域向东,穿越白令海峡,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北冰洋航线,全长1万千米。它大大缩短了亚洲东部和欧洲西部之间的海上航线。这条航线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

寻辟西北航线

在寻辟西北航线的探险史上,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大英帝国独占鳌头。英国探险家谱写了惊天动地的探险篇章。

早在1576年,马丁·弗罗比舍就揭开了寻辟西北航线的帷幕。他重新发现了格陵兰岛,并登上北美大陆,北纬63°处的弗罗比舍海湾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弗罗比舍从美洲带回几块黑色的矿石,经过化验证明其中含有金。他立即在英格兰招募一批人前往北美采金。不幸途中遭遇一场大风暴,损失惨重,庞大的采金计划流产,弗罗比舍本人落得一贫如洗。

约翰·戴维斯在一些伦敦商人的资助下,从1585年开始连续3次抵达美洲。他首次将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区分开来。戴维斯探险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精确地描绘了一些偏远地带的地理形态。

1609年,英国商人亨利·哈得逊发现了入海口在今天纽约的哈得逊河。次年他又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哈得逊海峡和哈得逊湾。在哈得逊峡湾,探险船被浮冰困住,从此杳无音信。

资助哈得逊探险的是一位神秘的商人,他成立了“伦敦商人及西北航线探险家公司”。在这家公司的赞助下,威廉·巴芬怀着对探险事业的一片赤诚,第4次奔赴北冰洋。巴芬当时已蜚声世界,他在天文观测和地磁测量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巴芬的此次航行探险取得了辉煌成果。他给许多地方起了地名,其中不少至今仍在沿用。巴芬发现了琼斯海峡和兰开斯特海峡,这两个海峡到了19世纪成为探险家进入北冰洋的必经之路,海峡西部就是著名的巴芬海峡。

1770年,塞缪尔·霍尔在印第安人首领马托尼巴的领航下,沿着铜矿河而下到达入海口,航途中他们发现了加拿大西北部的大奴湖。

大约在18年后,“西北公司”的著名探险家亚历山大·马更些再度出征。他顺着激流航至大奴湖;然后又沿着今天的马更些河挂帆直下,直至北冰洋。返回途中,马更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侥幸活着回到了当时设在阿萨斯卡的大本营。马更些的探险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陆地探险之一。

早期的探险并没有开辟出西北航线,但却使欧洲人对北极圈内的美洲有了个概括了解。1741年,白令海峡发现的消息传遍欧洲,寻辟西北航线的幻想火花在暗淡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重新闪耀起来。然而此时,西北航线对18—19世纪的商业已不再有多大价值,寻辟西北航线完全是为了纯粹的科学目的。

积极倡导并首次开始北冰洋科学探险的是英国海军大臣约翰·巴罗爵士。他的过人胆略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北冰洋的认识过程。

1819年,威廉·爱德华·帕里受巴罗爵士派遣,率领赫克拉号与格里普号前往北极探险。帕里的这次探险极为成功。他的探险涉及的范围之广是探险史上罕见的,几乎包括了北冰洋中所有的岛屿,而且,帕里首次穿越了北磁极。

继帕里之后,约翰·罗斯于1829—1833年前往北极探险。罗斯首先到达并考察了北美大陆的最北端——布西亚半岛,并首次测出北磁极的精确位置:北纬70°05′,西经96°46′,位于布西亚半岛的西海岸。

在人迹罕至的加拿大比基岛上,巍然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冰墓,令前来考察的探险家们肃然起敬,它向人们讲述着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

这座冰墓是伟大的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1788—1847)所率领的探险队员们长眠北极之处。约翰·富兰克林生于1788年,14岁时便加入英国海军,很快便成为一名上等志愿兵。少年时代的富兰克林,非常爱听大人讲述那些充满惊险和传奇色彩的海上探险故事,为那些传奇式的英雄人物所倾倒。海上探险引起他的无比兴趣。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的长期岁月里,除了训练和作战外,海上探险几乎是他唯一的爱好。

1818年,富兰克林参加了戴卫·巴肯中校的北极探险队,到达了北纬80°34′的北冰洋海面。

1819年,他和理查森博士的合作探险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俩划着“哈得逊联合会”的一艘小船,沿着斯蒂尔河逆流而上,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行程9000多千米,建立了4个观测点,获得许多重要发现。为此,富兰克林被选为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海军授予他少校军衔。

富兰克林还曾徒步到达美洲大陆西经149°37′的海岸。为了表彰他的探险功绩,富兰克林被加封为英国皇家骑士,巴黎地理学会也授予他金质奖章。

富兰克林长达28年的探险生涯是探险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页。两次北极探险,使富兰克林积累了丰富的极地探险经验。1836年,当他得知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要求海军部组织一支探险队,对推测中的西北航线作一次最后的探索时,心情非常激动。他两次提交了申请,但都被拒绝。后来,经过种种艰难的努力,海军部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富兰克林这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他立即组织了一支约有130人规模的探险队。他率领着这支探险队于1845年5月26日驾黑暗号与恐怖号航船,第三次远征北冰洋。这次探险被称做是“富兰克林伟大的冒险”,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探险意外地发现了梦寐以求的西北航线,更是因为富兰克林在这次伟大的探险中结束了他富于传奇色彩的探险生涯。

黑暗号与恐怖号沿着格陵兰岛西海岸行驶,再折向西行,穿越兰开斯特海峡一直西进。但此后再也没有这只航船的消息。人们满怀希望地期待着富兰克林探险队成功地回归,12个月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留给人们的只是惆怅和失望。约翰·罗斯爵士率领第一支营救船队前去寻找富兰克林。罗斯和伙伴科奥波德·麦克林托克在茫茫冰原上展开了大范围的搜索,依然一无所获。

不祥之兆降临,富兰克林及其探险队失踪了!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世界,英国上下一片震惊。英国政府决定实施大规模的搜寻计划。但这项计划在实施中被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打断,约翰·富兰克林爵士的名字被从英国海军名单中悄然勾去。

富兰克林的夫人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她下决心要将丈夫的下落弄个水落石出。夫人以个人的名义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她坚贞不渝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英国海军部。海军部给她以大力的支持,派遣麦克林托克率领蒸汽船狐狸号去搜寻富兰克林探险队的踪迹。

在富兰克林失踪之后12年,这支不寻常的探险队出发了。经过艰难的探索,于1859年5月搜寻队在威廉王岛终于从一堆圆锥形石堆内发现一个重新封了口的马口铁罐头。撬开一看,竟是富兰克林探险队的遗物,其中有一艘废弃的船,里面有两副人骨架,在船的外面还找到了一副趴在地面上的骨架。这些证实了当地一个爱斯基摩妇女讲的故事,她说她看到一些人艰难地行走,其中的几个一边走一边就倒在了雪地上。

麦克林托克经过艰苦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终于解开了富兰克林之谜:

在穿越威廉王岛以北的海域时,富兰克林的探险船被浮冰牢牢地冻结在海里,陷入了茫茫冰海的困境中。

一天深夜,暴风狂吼,坚硬的冰块拥挤撞击纷纷破裂,船身被浮冰挤成了碎片,高高的桅杆横躺在冰上一动不动。

在这样的荒寒世界里,人们毫无办法,只好把余粮和用具装上舢板,从碎冰之间用人力把舢板向岸边曳去。白天,他们要拖着舢板艰难地行进,晚上他们就躲在舢板下过夜。日复一日,粮食渐渐吃光了,寒冷和饥饿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约翰·富兰克林也于1847年6月11日与世长辞。黑暗号和恐怖号在暴风的推动下,又向西漂流了几十千米,来到维多利亚海峡,接替富兰克林的弗朗西斯·克罗泽船长在极度失望中和余下的百名船员放弃了黑暗号和恐怖号。残酷无情的冰雪终于埋葬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全体探险队员。

麦克林托克在最后一次搜索中发现了几百千米的新海岸线,他猛然意识到实际的西北航线就在布西亚半岛与威廉王岛之间。事实上,在克罗泽船长弃船的维多利亚海峡,就能看到迪斯海峡的入口,通过这条海峡,可以沿着一条笔直的航线到达白令海峡,然后进入太平洋。探险队在一次偶然之中发现了无数次探险家为之奋斗了300年的西北航线。

富兰克林的英雄行为和科学献身精神永放光芒!

第一个打通西北航线的人是挪威两极探险家阿蒙森。他在1903—1906年,乘着一艘“约阿”号旧船,自挪威出发向西航行。穿过大西洋沿格陵兰岛西海岸向北,经巴芬湾,越兰开斯特海峡,绕过威廉岛,沿维多利亚南岸西进,驶进阿蒙森湾,穿越白令海峡,到达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旧金山。至此,西北航线完全开通。但是,由于这条航线上岛屿、海峡、浮冰、冰山众多,给航行造成巨大困难。因此,西北航线的定期航行至今仍未能实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