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全大局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07:11:44

点击下载

作者:周治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顾全大局故事

顾全大局故事试读:

前言

古今中外,有大量有关智慧的故事。人们喜欢聪明的人,也喜欢看有关智慧的故事。那么,什么是智慧呢?所谓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所谓创新智慧,就是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动漫、影视、艺术等都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发现智慧,是可以发现虽然本来就存在但还没有被认知的东西。有些科学研究,如天文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就主要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另外,新闻也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规整智慧,可以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如司法、会计、教育、培训、出版等都属于规整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本套丛书是众多有关智慧的故事荟萃,包括《世事明察故事》、《是非分明故事》、《看清真相故事》、《晓事明理故事》、《权宜应变故事》、《顾全大局故事》、《聪明智慧故事》、《知己知彼故事》、《醒悟觉察故事》、《借鉴教益故事》等10册。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聪明才智:有年小才大的名人,有艺术作品中的智者,有沙场上的英雄,有皇帝,有将军,有百姓等等,数不胜数。

读聪明人的故事能让人更聪明、更快乐地生活。这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智慧的故事,还能告诉我们很多的人生哲理,激发我们的人生追求。聪明的人永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借鉴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使自己获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本套丛书图文并茂,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代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是中小学生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配套系列读物,非常适合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收藏,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的最佳版本。

贡院卖完

清道光年间,广东花县出了个才子,叫洪秀全,15岁就考个头名童生。后来他和冯云山参加府试,三次都不中,两人很不服气。他们见到榜上竟有徐阿元的名字,更气得两眼喷火。

徐阿元是个财主少爷,曾跟他们一起读书,他又蠢又懒,常常求洪秀全代作诗文,这种人能考中秀才,里面肯定有鬼!于是,他们便试探一下徐阿元:“你好本事,下次府试,请你帮忙!”徐阿元得意地说:“如果你们家里肯将田地抵押给我爹,我爹可以帮你们去打点呀!”有个童生在一旁听了,骂道:“原来秀才是钱买来的,怪不得你们这些蠢猪都中啦!”徐阿元见说溜了嘴,忙说:“我开玩笑呀,秀才是买不得的!”说着,拔腿就溜。

洪秀全回去写了张无名状子,夜里和冯云山把它贴在贡院的门口。然后又用黑漆将横匾“贡(貢)院”两字涂改为“卖(賣)完”。

天亮了,贡院门口围满了人,个个议论纷纷,说贡院卖完一科,不知得了多少银子。贡院主管暴跳如雷,但又不敢报官,只好叫人撕了状子,将横匾洗刷干净。但这件事一下子就传开了,贡院洗也洗不干净哩!

远和近

曹植小时候,就很聪明,深得父亲曹操的宠爱。一年中秋,全家在一起赏月,曹操突然问曹植:“月亮跟外国比,哪个远,哪个近?”曹植一口答道:“月亮近,外国远呀!”曹操问他理由是什么。他说:“月亮抬头就能望见,所以说它近;外国抬头望不见,所以说它远哩!”曹操听了很高兴,着实夸奖他一番。

第二年中秋,有几个外国朋友到来拜访曹操。在宴会上,曹操想起去年赏的事,便问客人:“月亮跟贵国比,哪个远?哪个近?”客人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曹操想当众显露一下儿子的才能,就说:“这个问题,就让我三儿回答一下,望诸位多多指教!”

曹植很有礼貌地对客人说:“贵国近,月亮远呀!”曹操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去年中秋,你不是说月亮近,外国远吗?怎么长了一岁,却变糊涂啦!”曹植不慌不忙地答道:“月亮虽然抬头望得见,但它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说它远;外国虽然看不见,但可以跟我们互相往来,所以说它近哩!”客人们听了,都说有道理,曹操暗自得意。

郭忠恕画风筝

郭忠恕是我国古代著名画家。他为人高洁,从不轻易为别人作画,特别是不愿给达官豪富作画。

他在陕西的时候,有个豪富为了想得到他的画,就想了个办法,叫儿子天天送好酒给他喝,然后就拿着一匹白绢请他作画。郭忠恕这回却满口答应下来。立即将那匹白绢打开,在绢头上画一个小孩,然后顺着白绢画了只风筝。阔老一看,哭笑不得,便问郭忠恕何故。郭忠恕笑道:“你天天请我喝‘长酒’,我自然要谢你一只长线风筝了!”

只有这一点像

东晋时,有个著名书法家叫王羲之,人称“书圣”。一天,他儿子王献之得意地问他:“我的字练得差不多啦,再过三、五年可以成名了吧?!”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大水缸对他说:“你的字还未有骨架,站不稳脚哩,写完这18缸水再说吧!”

王献之有点不服气,决心从头练好基本功,拿点真功夫给爸爸瞧。于是,他照着父亲的字,天天专练横、竖、点、撇、捺。练了两年,他拿笔划给爸爸看,爸爸不吱声,妈妈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很欢喜,立即回书房,天天专练钩。又练了两年,他拿钩给爸爸看,爸爸仍是不吱声,妈妈说有点像“银钩”了。这时,王献之才开始天天练字。同样练了两年,他拿字给爸爸看,爸爸还是不吱声。爸爸见他写的一个“大”字,有点上紧下松,便在下面加一点,成了个“太”字。

王献之把字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了三天,才把所有的字看完。她指着那“太”字下边一点,对儿子说:“你练了两年字啦,只有这一点像你爸爸的!”王献之听了,惊得把口张开,很久也合不起来。

挥笔退敌

唐代大诗人李白出外漫游,刚回到四川绵州,唐玄宗就派人召他火速进京。

原来有个邻国,天皇妄图要唐朝皇帝进贡大米,差使臣送来一份战表,上面写着“天心取米”四个大字。使臣说:“中国如果有人能就这四个字作答,便井水不犯河水;如若不然,就得服服帖帖当天皇的顺民,年年进贡粮食!”

唐玄宗召集文武百官上殿,问谁有良谋妙计。满朝大臣,竟没有一个敢开口,急得唐玄宗如热锅上的蚂蚁。翰林尚书贺知章突然想起了李白,立即奏道:“除了李太白,谁也没有这样的才能,请圣上速将他宣来!”

来到金殿,李白才知道这回事,便对玄宗说:“好办,请将那使臣传来吧!”使臣到来,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战表上面每个字各添一笔,将“天心取米”四字改成“未必敢来”。使臣看了吓了一跳,灰溜溜地回国复命去了。

李白解画

公元715年春天,十四岁的李白已在南浦(今万县)名扬全城。有位姓胡的乡绅不学无术,却爱附庸风雅,他五十大寿之日,宴请全城富户名流,并请“神童”李白赴宴。酒席间,胡乡绅想表现一下自己,寻机讽刺李白好喝酒,便指着墙壁上挂的一幅画让众人看。画上有一个老神仙,怀抱一只大酒坛,睡在西岩上,不知是喝醉了还是睡着了,坛口朝下,酒顺着坛口往下流。胡乡绅装腔作势地说:“酉加个卒是个醉,目加垂是个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众人一听,不由暗暗替李白担心。李白却不慌不忙地指肥胖如猪的胡乡绅答道:“月加半是个胖,月加长是个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当口站,不知是胖还是胀。”众人大笑。

欧阳修

宋朝,有个人自以为能吟诗作赋,所以目中无人。听人说欧阳修诗才超人,他心中颇为不服。为了见个高低,他要去访欧阳修。途中,他见路边有一棵很大的死树,诗兴大发,吟出两句:“面前一古树,两股大丫杈。”两句出口,一时想不出后两句。恰巧欧阳修从后面走来,就替他续了两句:“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

诗人不认识欧阳修,他回头傲慢地说:“想不到你也会作诗?你一定是去找欧阳修吧?正好一路同行。”两人一同来到一条河堤上。一群正在打盹的白鸭子,突然受惊,便“叽哩嘎啦”地跳入河里。“诗人”见景生情,又作起诗来:“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欧阳修听罢,又帮他续了两句,引用了骆宾王的名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两人同船渡河,“诗人”为了显示自己,在船舱又作起诗来:“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续上后两句说:“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那人听罢大喜说:“哦,他已知道我了,这说明我的诗才高啊!我看。欧阳修还不如你我二人呢!”

唐代酒价知多少

宋朝真宗皇帝昏庸无能,整天沉醉在享乐之中。

有一天,他又大摆酒宴,畅饮美酒,观赏歌舞。突然,他的脑子里闪出一个怪问题,就挥手叫歌舞停下,然后举着酒杯,问群臣:“你们有谁知道,唐朝的时候,酒的价钱是多少?”

大臣们没想到皇上会提这样的问题,不禁面面相觑(qù),一声不吭。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臣子站起身来,双手一拱,对皇上说:“启禀(bǐng)万岁,小臣知道。”众大臣都向他投去惊异的目光。

真宗皇帝抬起醉眼,见是丁晋公,就问:“唔,价钱是多少?”丁晋公不慌不忙地说:“唐酒每升三十钱。”

真宗觉得很奇怪,问道:“时隔一百多年,你怎么知道?”丁晋公说:“是唐朝诗人杜甫讲的,他的一首诗中有两句:‘蚤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既然一斗酒三百铜钱,一斗等于十升,那么一升酒不就是三十铜钱吗?”

其实丁晋公不过是急中生智,因大臣们被问而又回答不出,十分难堪,他用杜甫诗句为大家解了围,至于唐代的酒价,恐怕丁晋公也不知道,但是糊涂的真宗皇帝却十分高兴,称赞丁晋公说:“想不到杜甫的诗还可以用来推算酒的价钱啊!”

八龄童吟诗

宋朝时候,江西南康建昌县有个八岁小孩,名叫邓文龙,天资十分聪明,出口成诗,远近闻名。南康府太守方巨山听说文龙如此出众,一心想收他做干儿子。文龙父亲就征求孩子意思,文龙满口答应。

一天,巨山宴请名士文人,让邓文龙父子出席。巨山坐在首席,文龙穿了绿色长褂坐在末位。所有客人入席以后,仆人给大家送上香茶。文龙一失手,把茶杯托盘落在地上,客人们吃了一惊,目光都转向文龙。文龙父亲慌忙赔礼:“孩童年幼无知,请大人原谅。”文龙却随口吟一副对联:“先生衩(chà)衣,学生落托。”意思是先生衣服不整齐,学生自然也精神不振。他把“落托”转为“落拓”的意思了。大家不禁相视而笑,觉得孩子十分可爱。“喝酒,喝酒!”巨山端起酒杯“今天,我的义子初次与大家见面,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试试他的才智。”一位穿黑袍的老头马上接口:“好,我出一句上联,‘口红衣绿如鹦鹉’,小诗人能对下联吗?”文龙斜了老头一眼,说道:“头白形乌似老鸦。”客人们禁不住掩口笑了。文龙父亲赶紧瞪了他一眼:“小子休得无礼。”巨山得意地说:“对得好,字句很工整啊!”

大家喝得面孔通红了。巨山让文龙以君子竹为题做一首诗,文龙稍微想了想,大声吟道:“潇湘子猷宅,平将风月分。两轩浑似我,一日可无君。”意思是君子竹是院中风景的主体,我君子竹在这儿就可做主人啦。众人惊讶极了:小小年纪,气派真不小啊!

老和尚藏鱼

一天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着做菜,把刚煮熟的鱼端到禅房桌上,忽听小和尚禀报:东坡先生为访。和尚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将鱼扣在一口磬中,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分宾主坐下。小和尚献茶,东坡喝茶之时,闻到阵阵鱼香,便对桌上反扣的磬望望,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放着的;今日反扣着,必有奥妙。

这时,老和尚说:“居士今日光临敝刹不知有何见教?”

东坡存心和老和尚开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一难题,特来向长老求教?”

老和尚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一位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弟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者不吝赐教。”

老和尚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为啥这样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应当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道:“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我就来饱饱口福吧!”

说罢,随手把桌子上反扣的磬翻过来。老和尚见秘密暴露,闹了个大红脸。

画扇判案

北宋时,苏东坡曾任杭州刺史。上任那天,他刚到衙门,就有两个人来告状。原来李小乙打帮工积的10两银子,借给洪阿毛做生意,如今急需银两娶亲,叫他归还。谁知洪阿毛做扇子买卖,因天气变凉,加上阴雨天扇子发了霉,卖不出去,无法还债,于是两个便打了起来。

苏东坡皱着眉头说:“李小乙娶亲要紧,洪阿毛该立即还他银子!”洪阿毛一听,叫起苦来。苏东坡又捋着胡须说:“洪阿毛赔本无力偿还,李小乙可另想办法!”李小乙一听,喊起屈来。苏东坡笑道:“你们别焦急,还是洪阿毛回去拿20把发霉的折扇来,了结这场官司吧!”

扇子拿来了,苏东坡当即在扇面作画,霉印子大的画假山盆景,霉印子小的画梅兰菊竹。画好后,他交10把给李小乙,说:“这是洪阿毛还给你的银子呀!”他又交10把给洪阿毛,说:“你拿这些银子另做生意吧!”两人接过扇子,你看我,我望你,全懵啦。苏东坡叫他们拿到衙门口去卖,就说是他画的,每把一两银子。

两人没法,只好照他的话做,谁知才喊两声,扇子就一售而光。李小乙和洪阿毛各自捧着10两银子,欢欢喜喜地回家去。

官多发乱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准备大封功臣和亲朋。功臣有数,亲朋却多如牛毛,他一时不知如何处置,闷闷不乐。这天,军师刘伯温劝朱元璋出去溜达,朱元璋正想散散心,两人便微服出去了。

刘伯温带朱元璋走进城隍庙里,只见大殿西侧围满了人,一边观看墙上的壁画,一边议论。朱元璋和刘伯温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幅怪画:上面画着一个人,头发乱得像鸡窝草一样,一束束竖起来,每束都顶着一顶帽子。朱元璋左看右看,也不明白它的意思,回到宫里又想了一夜,还是想不出什么道理来。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把刘伯温叫来,问他那幅壁画为什么画成这个样子。刘伯温笑了笑,说:“这幅画含义很深刻,它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冠(官)多发(法)乱呀!”

那时,朱元璋的头脑还比较清醒,一听就醒悟过来,点着头说:“官多法乱,画得不错。好,传我旨意,寡人决定只封功臣,不封亲朋啦!”

智斗曹尚书

曹尚书听说解缙是个神童,便派人将他找来。小解缙面无惧色地走进尚书府,曹尚书见他是个七、八岁的小娃娃,心想他没多少斤两,随便提个问题就足可以难倒他。这时,正好有个和尚担着枷押过堂前。他灵机一动,叫解缙即席赋诗一首。解缙思索一下,随口吟道:

知法又犯法,出家又带枷。

一块无情板,枷个大冬瓜。

曹尚书难他不倒,跟他对句,谁知又连续输了给他。曹尚书恼羞成怒,便想挖他家的老底,借此挽回面子。原来解缙的父母靠卖烧饼、做豆腐为生,如果解缙如实作答,满堂官员一定耻笑他自认父母是“下贱人”;如果不如实回答,便说他妄言欺人。主意拿定,曹尚书便问他:“你父母做什么营生!”解缙知其用心,巧妙地回答说:“父亲肩担日月街前卖,母亲在家推磨转乾坤!”哈,曹尚书只得拂袖退堂啦!

巧骂差人

明朝洪武年间,河东有个聪明才子,叫解士美。一年,收成不好,县官派差人天天下乡逼捐催粮,一个个如狼似虎,闹得家家鸡飞狗走。

这天,差人们又来了。解士美和父老忙请他们到祠堂吃喝,求他们宽限些日子。吃呀喝呀,忽然有只狗跑进来捡骨头。解士美见了,灵机一动,借题骂道:“该烹的畜牲,怎么还不快滚,看老子打断你的胳膊!”

差人们一听,觉得很奇怪,便笑道:“个个骂狗,都说打断狗腿,你怎么骂到胳膊上来啦!”解士美说:“我不是不会这样骂,而是今天不能这样骂哩!”

差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们都在这里,叫我怎么骂呀!”

祝枝山

一天,明朝文人祝枝山游西湖,遇到杭州举人徐子建。徐子建说:“今有一对请教可否?”祝枝山说:“谈不到请教,你就马儿伸腿——出蹄(题)吧。”徐子建想,你叫我出题(蹄),不妨就以蹄为题吧,于是吟上了上联:“马过木桥,蹄擂鼓,咚咚咚。”口中说着,连擂了祝枝山三拳。祝枝山想:好哇!来而不往非礼也!便说:“鸡啄铜盆,嘴鼓锣,哐哐哐。”边说“哐哐哐”,边打了徐子建三个耳光。徐子建笑道:“佩服,佩服!”

唐伯虎

财主丁兆康50寿辰,请唐伯虎画幅肖像。唐伯虎知道他爱财如命,故意要价:“好,70两银子一幅。”财主死皮赖脸地求减,最后说定50两。拿画之日,财主嫌衣袖画短了,要他改,不然就减十两银子。唐伯虎答应改。

第二天,财主来取画,觉得比上次好,只是自己手上多画了一副手镯。正想拿画,唐伯虎笑着说:“这副画得给100两银子。”

财主吓了一跳:“为啥?”“这副手镯值50两!”唐伯虎笑着说。财主一气走了。到寿辰前三天,他以为自己的肖像谁也不会要,唐伯虎留他也无用,说不定50两银子会卖给的,就跑到唐家来。只见许多人看着自己的肖像说笑:“真是活的丁兆康,给铐起来啦!”

财主一看,原来肖像上两只手镯用铁链连着,像副手镣。

他气急了,想:决不能让自己的肖像在这儿出丑,100两就100两,买回去烧掉吧。于是对唐伯虎说:“快取下来,100两也买了。”

唐伯虎却笑道:“又涨价了,非150两银子不卖。”

唐伯虎画纺织娘

唐伯虎跟祝枝山很要好。一天,两个好朋友一起游西湖。祝枝山听说唐伯虎画的画很有仙气,一路上,老是缠着唐伯虎,非要立即画一张给他不可。唐伯虎没有办法,只好湖也不游,回家替他画画。

唐伯虎唰唰唰几笔,画了一根细竹子,祝枝山见了说:“你画根光杆竹子给我,这不行,因为我姓祝呀!老弟,你再添点什么吧!”唐伯虎见说,就在竹子上添上只纺织娘。

祝枝山高兴极了,一到家里就把画挂在床头。谁知这天夜里,画上的纺织娘“啷铃铃”地叫个不停,越叫声音越响,祝枝山被折腾得整夜没有合过眼,搅得他头昏脑涨。祝枝山气得用手猛打画上那只纺织娘,直到纺织娘不见了,他才又睡下。

第二天中午,唐伯虎到来把祝枝山拍醒,笑着问他:“你怎么睡得这样死,连画上的纺织娘跑了也不知道?”祝枝山不好意思把昨夜的事讲出来,便说:“你只画了根竹子,哪里有什么纺织娘呀?”唐伯虎故意说:“那我添上点什么吧!”祝枝山一听,慌忙说:“你让我多活几天吧,不要再添上点‘要命的什么’啦!”

诗戏县官

一年中秋,广东才子伦文叙同几位朋友夜游珠江。突然,一阵悠扬的管弦声飘来,艄公来不及躲避,被南海县官赏月的大花船撞着。县官暴跳如雷,喝令将艄公绑上大花船问罪。

伦文叙连忙跟他辩理。县官斥道:“你是何人,敢冲撞本官!”伦文叙不慌不忙地答道:“南海伦文叙!”县官久闻伦文叙的大名,早想请他题首诗,于是便说:“你能马上题一首即景诗,本官便立刻放了他。”

伦文叙上了大花船,拈起笔,一口气连写八个“天”字,县官看了勃然大怒,骂道:“大胆伦文叙,胆敢戏弄本官,诗再做不出来,就捉你坐八天牢!”

伦文叙早有成竹在胸,信笑疾书起来。县官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原来诗写的是:

天天天天天天天,

天子新丧才半年。

山川草木皆含泪,

县官花船弄管弦。

南海县官怕伦文叙张扬出去,脑袋会搬家,慌忙向他赔礼道歉,叫人立刻放了艄公。

智除奸臣

明代有个状元叫杨升庵,因他秉言忠谏,惹怒了嘉靖皇帝,要将他充军云南,奸臣们高兴得很。有个奸臣还想置他于死地,借送行为名,到他家找碴子。只见他家门前拴着20匹骠壮的骡子,堂屋放着40个红光闪闪的大箱子,全贴上“皇室至宝”的烫金封条。

这奸臣大喜,连夜入宫密告杨升庵准备带赃逃跑,说他那40个大箱,里面不是贪污受贿的金银,就是盗窃国库的财宝。于是,嘉靖便连夜命令御林军包围杨府。

第二天一早,奸臣将杨升庵和40个大箱押进宫来。他得意忘形地命令士兵开箱查验,谁知一撬开,他立即傻了眼。原来那40个大箱,里面装的全是黑泥。嘉靖好生奇怪,便问:“难道这些是皇室至宝吗?”杨升庵连忙恳切地回禀,说:“泥土系国家的无价之宝,皇城的泥土,更是宝中之宝。罪臣在京当官多年,深感皇上的隆恩报之不尽。眼下充军云南,便想装去京城泥土,塑个皇上金身,早晚朝礼,遥祝圣上万寿无疆呀!”说罢便放声大哭起来。嘉靖不知是计,非常感动,立即将奸臣斩首示众。

草鞋换布鞋

一天,大理县令出巡,见路边有个拾粪老人,脚穿破草鞋,脚后跟裂开一道很深的口子,便讥笑他说:“穿草鞋,脚底裂;穿玉鞋,县老爷。”杨升庵正好在旁边,听了答道:“不见得吧?”县令连忙下马,笑道:“状元公,富贵贫贱由天定,永远也不能改掉呀!”杨升庵也不争辩,转个话题问他多少岁。县令答了,跟着便问杨升庵,杨升庵说后天是他50诞辰。县令早想巴结状元公,就说后天来贺他。

到了“生日”那天,杨升庵叫人把巷道弄成一片泥泞。县令率着几十人前来祝寿,满鞋满脚全是泥,又不敢踏着泥鞋进去。正在犯难,杨升庵拿出准备好的几十对草鞋,说没有多余的鞋子,这些草鞋是人家寄存的,请他们将就换上。众人没法,只得穿上草鞋进屋,杨升庵让他们喝了一阵茶,便说:“晚生贫困,恕不侍宴!”县官本想伺机报复,听了这话,又不好不告辞,他实在舍不得那对镶玉官鞋,但又无脸索回,只得忍着一肚子气走了。拾粪老人和百姓们见了他们的狼狈相,捧腹大笑起来。

那堆鞋子,杨升庵叫人洗好,将县令的镶玉鞋送给拾粪老人,其余分给没有鞋穿的穷汉。

罚挑红便桶

明代进士许弘纲,自小就很有才气。他考秀才那年,谁知碰上个糊涂的学政使,把他文章的妙处说成异端邪说,罚他挑红便桶游乡,以儆效尤。这种惩罚是对读书人最大的侮辱,但又不得不服从,于是他将自己的文章和学政的批语,一齐贴在便桶上。他挑着红便桶,游了本县游外县,一直游到杭州去。他游到哪里,哪里的人都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好,由于省学政批了文,没有人敢为他鸣不平。

许弘纲在杭州游了三天,便上北京去。这天,他挑着红便桶来到长安街,不想遇到亲王出巡。他来不及回避,被抓了起来。亲王一审,知道事情的原委,立即命人取下考卷。亲王读了,连连叫绝,就带他回府里去。

回府后,亲王将许弘纲的文章逐句逐段加以评点,指出精妙之处,另外,又写了一封信,派人星夜送回浙江。浙江学政不得不重新阅卷,将许弘纲名列榜首。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袁履(lǚ)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深得村民的尊敬和爱戴。一天,诗人莫廷韩前去拜访袁先生,在路上看见一群村里人兴高采烈地走来,其中两个小伙子抬着一筐刚采下的枇杷(pípá),那金黄滚圆的大枇杷,着实可爱。莫廷韩上前询问,得知这枇杷是大家进献袁先生的。于是,他就随同村里人一齐来到袁府。

袁先生鹤发童颜,步履矫健。他听到乡亲们来探望,立即到庭院里迎接,对大家的厚爱深表谢意。这时,两个小伙子把枇杷抬到袁先生面前,一位年长的村民从袋里拿出一份大红帖子,插在箩筐上,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琵琶”。袁先生和莫廷韩看了,善意地相视而笑。

刚送走村民,知县大人屠隆来访。袁先生把他请到客厅,叫家人把刚送来的新鲜枇杷洗净端上,请客人品尝。“好甜啊!”屠隆把一个剥了皮的枇杷放在嘴里。“今天,我们吃的是这种‘琵琶’。”说着,袁先生拿出刚才那份帖子给屠隆看。

屠隆不禁大笑起来,嘴里的枇杷核儿差点儿咽到肚里。他吐出核儿,吟诵道:“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他对村里人写别字,颇有谅解之意。莫廷韩听了,马上接着念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袁先生听了莫廷韩诙谐的联句,忍俊不住,笑出声来,嘴里的枇杷竟喷出老远。这真是:三人喜尝鲜枇杷,吟诗联句成佳话。“琵琶”结果应记取,认真识字学文化。

撑伞治贪官

有个木匠,一直很器重穷孩子许弘纲。后来许弘纲上京赴考,特地用上等木料赶做一对书箱送给他。许弘纲进京考了第十八名进士,不几年就当了兵部尚书,心里总念念不忘这位木匠。这年他回浙江东阳省亲,把木匠请来。

木匠诉说东阳县衙造屋,派了他的差,他因家中有事,迟到三天,便罚他300两银子。他不服说了两句,又被打了60大板。许弘纲听见很气愤,说:“300两银子要他还;60大板要他罚钱,每板5两银子,叫他亲手交给你!”

按例到向许弘纲请安那天,骄阳似火,东阳县官带着一帮人马往紫微村走去。一进尚书府,县官就看见许弘纲在天井亲自为一个刨大梁的木匠打伞,一来一去地忙着。县官连忙上前,接过伞子,为尚书代劳。不想木匠推着空刨,来回如飞,县官跟着奔来跑去,不一会就累得气喘如牛,差点没昏倒在地。

县官没法,只好暗地里向木匠求情,木匠乘机向他做个“六”字手势。县官只好忍痛送他600两银子。许弘纲冷笑一声,说:“父母官向百姓买情,想不到你是破天荒头一个呀!”县官羞得真想钻到地底下去。

徐文长卖河

古时候,绍兴分为山阴、会稽两个县。两县只隔一条小河,河上有座“利济桥”。一年夏天,利济桥上出现一具无名尸体,人们向官府报告,谁知两县都推说不是他们所辖,毫不理会。不几天,尸体臭气熏气,百姓们敢怒不敢言,只好掩鼻过桥。徐文长知道这件事,出于义愤,写了几张卖河告白,贴在利济桥上。消息不胫而走,一下子轰动了两个县。两县县官不约而同来到利济桥,读了告白,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捉拿徐文长问罪。看热闹的人都为徐文长捏一把汗,想不到徐文长从容地从人海里走了出来,大声地说:“两位大人不用费心,徐某人在此等候多时了。既然两位大人说利济桥不属两县管辖,那桥下的河水,当然不能称为官河。桥上暴尸发臭,山阴不管、会稽不收,我才代卖分界河,筹钱葬殓,本人一心为公,何罪之有?”

徐文长义正词严,说得两县县官瞠目结舌。他们见百姓个个都为徐文长抱不平,不敢下手,只好尴尬地对他说:“本县公务繁忙,一时来迟,请先生原谅!”说罢便喝令地保收殓,灰溜溜地上轿走了。

徐文长猜谜

有个财主听说徐文长跟谁斗嘴没输过,很不服气。一天,他给徐文长出了个谜:“客人不来它先来,心香全在湖底埋。打一物。”徐文长说:“我也有一字,如果你能猜中,我再猜你的物谜。我的字谜是:横一三,竖一川,两个月亮紧相连。全家共有六口人,四口健全两不全。”财主说:“是‘朋’字”。徐文长冷笑道:“我这个字就是捉你的谜底的。”财主这才恍然大悟:“哎呀!是个‘用’字,‘用茶’!”说着尴尬起来。

学蛙叫

一次,张、王两位好友来徐文长家。王某悄悄对徐文长说:“徐兄,你若能叫张兄学青蛙叫,算你本事大。”徐文长点点头,请两位到一块瓜地里转了几圈,指着一只瓜说:“张兄,你看这葫芦长得怎样?”张某说:“这不是葫芦,是瓜呀。”徐文长说:“是葫芦!”张某说:“是瓜!”徐文长故意大声说:“是葫芦,葫芦,葫芦!”张某也大声说:“瓜!瓜!瓜!”徐文长对王某说:“怎么样。张兄不是‘呱呱呱’地学青蛙叫吗?”

徐文长“并吞六国”

一天,徐文长和6位文人一起喝酒。年长的那位说:“今天喝酒,我当令官。按年龄大小为序,各自说一个与席上菜肴有关的典故,说得出就拿去自己吃,说不出只好看人家吃啦!”其余5个人都说好。原来他们6个事先商量好了,要捉弄徐文长一番,7个人设6个菜,徐文长年纪最小,轮到他菜早没了。于是,这6个人便按计划行事:“姜太公钓鱼!”令官首先把鱼抢去;“时迁偷鸡!”第二个把鸡肉抢去;“张飞卖肉!”第三个把猪肉抢去;“苏武牧羊”第四个把羊肉抢去;“朱元璋杀牛!”第五个把牛肉抢去;“刘备种菜”第六个把最后一碗青菜也端到自己的面前。“大家各吃各的,不用客气!”令官得意地说。6个人望着徐文长,笑得前俯后仰。“且慢,我还未说呢!”徐文长不慌不忙地说。6个人又大笑起来:“菜都没了,你还说什么?”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徐文长说的竟是“秦始皇并吞六国”,眼瞪瞪地看着他把所有的菜肴统统搬到自己的面前。

郑气吃马

明时,静海进士郑气曾出任布政使。他出身贫寒,当了官常为穷苦的百姓着想。那时朝廷规定,每年都要向静海征集880匹良马,以备战时之需。但官府一不出粮草,二不派人管理,听任这些马践踏田野,啃食庄稼,百姓叫苦连天,可又敢怒不敢言。郑气看在眼里,气在心里。

一天,郑气陪皇帝下棋。下呀下呀,突然他发现有份圣旨还未传下,搁在龙案上。他偷偷一看,原来又是向静海征马的命令。他灵机一动,调动车马炮,突然来个“将军”,把皇帝的马咬住。他望着皇帝笑道:“陛下,微臣要吃掉您的马啦!”皇帝无可奈何地说:“吃吧吃吧!”

郑气说声“谢主龙恩”,立即将皇帝的圣旨揉成一团,吞进肚里去,然后对着皇帝跪下。皇帝猛醒过来,但金口已开,发作不得,只好说:“你的胃口真大,一‘将’就吃掉我880匹马!”

就这样,静海免去了年年征马的灾难。

“三国一人”庙

才子侯方域的家乡河南商丘城里,有间小庙,供奉关王爷,本来叫“关爷庙”。

一年,尚书宋权回乡做过大寿,准备回朝,逢仰拍马的人纷纷向他送礼。想不到刚直不阿,从来都不将权贵放在眼内的侯方域,竟然也给宋权送来个匾。这匾是纸糊的,上边写着“三国一人”四个大字,落上款,差人送去。

宋权听说名闻天下的大才子送匾给他,感到光彩非常,满心高兴地出府相迎。谁知一看,侯方域没有亲自登门,已是扫兴几分,而瞧瞧匾上那四个大字,不禁怒火中烧。原来宋权,初为明朝尚书;李自成进了北京,他便当了闯王的尚书;李自成失败后他又投降满清,再次当上尚书。宋权心知肚明,侯方域骂他无耻,可又发作不得,不敢将他缉拿,怕张扬出去,暴露自己的臭老底。于是便来个自搬台阶自下台,说:“你们弄错了,这匾是送关王爷的。三国英杰辈出,关云长首屈一指,不愧‘三国一人’呀,你们快把匾送到关爷庙那边去吧!”他见来人不愿送去,便将他们轰走,命侍从拿去挂上。

自此,这小庙就改名做“三国一人”庙。

康熙试主考

有一年朝廷开科大选,康熙任命大丞相刘统勋为主考。他想试探一下这位主考的才能和忠心,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又叫一位娘娘作了一篇,化名塞进举子们的考卷中。殿试后,康熙和刘统勋一道阅点状元。

他们一边读一边议论,当读到康熙的化名考卷的时候,康熙拍案叫绝,说:“这举子气概不凡,才华出众,当点魁首!”刘统勋却摇头叹道:“文章虽是出类拔萃,但口气太大,日后恐有篡位野心,不宜作状元!”康熙连连点头,暗暗称奇。

对于娘娘化名的文章,康熙又大加赞扬一番,说它字字珠玑,可点头名状元。不想刘统勋又把头摇得像个货郎鼓,笑道:“文句虽华丽,但女儿气过重,当娘娘还可以,当状元却不行!”

康熙听了,不得不佩服刘统勋慧眼非凡。

狗尾王尚书

蒲松龄很有才学,在西铺村毕家教书的时候,很得主人的尊重。一天,主人毕际友宴请尚书王渔洋,特地请他作陪。王渔洋看不起穷教书,觉得同这样的人一起吃饭,有失尚书的身份,心里很不自在,可又妨着毕际友的面子,不好开口。

正在酒酣耳热的时候,忽然有一只狗走了进来,趴在桌下啃骨头。王渔洋想试试蒲松龄肚子有多少才学,就说:“桌子底下那只不是狗,好像是狼呀!”

蒲松龄见王渔洋摆臭官架,早想杀一下他的威风,便不假思索地答道:“狼跟狗不同,狼尾往下耷拉,狗尾往上坚(王尚书)。”

王渔洋见蒲松龄有意捉弄他,不禁怒火万丈,可又抓不到他的把柄,发作不得,只好自认倒霉,脸红红地离席溜走了。自此,人们背地里都叫王渔洋做“狗尾王尚书”。

方进士寻骡

清康熙年间,任远有个归田的进士,叫方文举。一次,他到广平府城南赶庙会,买了头黑骡,倒背着手儿牵着到处走。谁知出了庙会,一看骡子不见了,手里只剩下半截缰绳。

没办法,方文举只好直奔知府衙门。他将那半截绳子系在门前的旗杆下,然后去见知府。知府是他的同榜进士,马上设宴接待。酒过三巡,方文举才说:“哟,我的黑骡还在旗杆下拴着哩!”知府连忙命人牵去马棚喂料。一会,一个衙役拿着那半截绳子回来,说没有黑骡。方文举假作惊慌地说:“这贼子胆大包天,竟敢偷到知府的面前来,唉!”知府听了,当即叫马快捕头迅速破案。

马快捕头把赛时迁交出的黑骡牵回衙门,对知府说明原委。知府怪方文举讹他,方文举笑道:“你一府管九县,骡子是在广平府城南丢的,不找你找谁?”

纪昀对对联

乾隆皇帝好为人师,爱妒才使气。一天,他在宫中设宴,酒至半酣,乾隆突然雅兴大发,要与群臣联对以助兴。此时天正下着大雨,乾隆借景先出一上联:玉带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群臣连声称好,然而阿谀奉承一阵之后,良久无人以对。乾隆正在得意,忽见大臣纪昀神态悠闲,便点将要其续下联。纪昀推辞一番后,慢慢道出下联:龙王充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纪昀话音刚落,在坐的大臣们一片赞叹,夸纪昀的下联续得妙。可是,乾隆皇帝却面无悦色,沉吟不语。因为下联在气势上压过了上联,这对于万圣之尊的皇帝来说,是不能接受的。纪昀也是一个明白人,见皇帝如此情态,忙解释道:“圣上为天子,因此风雨云雷任从驱遣,威震天下;臣乃酒囊饭袋,则只看到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可见,圣上好大神威,为臣不过好大肚皮而已。”经纪昀这么一解释,乾隆觉得给了他面子,立刻笑逐颜开,还把纪昀表扬了一通,说:“纪爱卿饭量虽然好,如果胸中没有藏着万卷诗文,也不会有如此大的肚皮。”纪昀主动解释自己的不逊之言,不仅使自己脱了险,还得到了乾隆的表扬,真可谓应变有术。

纪昀“投河”

纪昀是清代翰林院大学士,字晓岚,博学多才。一天,乾隆故意问他什么叫“忠孝”。纪昀背书似的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乾隆想难难他,便问:“现在我命你去死!”“臣领旨!”纪昀毫不犹豫地说。

乾隆又问他打算怎样死,纪昀说去投河。“好,准许你投河!”乾隆说罢就坐下来看书。他知道聪明过人的纪昀不会真的去死,只想看看他如何应付。果然,纪昀出去一会就回来了,便问他为什么没死。“我来到河边,正想往下跳,”纪昀煞有介事地说,“突然屈原从水里走上来,硬将我抱住。他叫我回来问一问皇上,所以便转了回来!”“问我什么?”乾隆感到奇怪。纪昀答道:“屈原说,当年楚襄王是个昏君,他才不得不死。如今皇上是不是昏君?你回去问清楚皇上,如果他说是真的,你再死也不迟呀!”

乾隆听了大笑,说:“得啦,我算服了你啦!”

老头子

有一天,时值盛夏,酷热难当,纪昀打着赤膊正在编纂《四库全书》,不想乾隆突然驾到。衣冠不整见皇帝,就犯欺君之罪,何况自己这个样子呢,于是他慌忙钻进桌子底下躲避。谁知乾隆早就看到了,他向左右示意别做声,特地在纪昀藏身的桌前坐下来。过了许久,纪昀实在憋不住气,听听外面全无动静,桌围又遮住看不见,闹不清皇上走了没有,便偷偷伸出个中指,低声地问他的同事:“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见称他做“老头子”心想这回可以难倒纪昀了,便喝道:“谁敢在这里放肆?快滚出来!”

等纪昀爬出来后,乾隆说:“为什么你叫我做老头子?如果不说出道理,嗯……”纪昀随口答道:“陛下是万岁爷,该称‘老’;又是一国之首,当然是‘头’;三是天子者,‘天之骄子’也。这是对皇上至尊的称呼呀!”

乾隆又问中指是什么意思。纪昀伸出一只手,动动中指说:“这个代表‘君’,‘天地君亲师’的‘君’。不管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仍是君。”

乾隆明知纪昀诡辩,但难得他有这样的急方,便恕他无罪。

弥勒佛为什么要笑

一天,纪昀陪乾隆游大佛寺。来到天王殿,乾隆见殿中的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对着他们憨笑,很是有趣。他灵机一动,又想难一难纪昀。于是,他指着弥勒佛问纪昀:“纪学士,弥勒佛见了寡人,为什么笑呢?”纪昀不慌不忙地答道:“这是佛见笑佛呀!”“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乾隆又问。纪昀正儿八经地说:“皇上乃文殊菩萨转世,是当今活佛。活佛到来佛殿礼拜,弥勒佛见了,怎么不笑嘻嘻呢?”

乾隆听了虽然很高兴,但没有难倒纪昀,心里有点不痛快。

他故意走了几步,突然回过头来问纪昀:“我看见弥勒佛也对你笑,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话问得实在厉害,纪昀不禁一怔。乾隆暗中偷笑,谁知纪昀竟一口答道:“陛下,弥勒佛见了微臣笑,是笑微臣不能成佛哪!”

乾隆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郑板桥逗衙役

清时,进士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当知县。一次,他乔装下乡私访一个多月,带的钱用光了,只剩下三个鸡蛋,就和衙役宿在破庙里。两个衙役一个在门口放哨,一个睡在神台上,他在供桌整理记录,不知不觉睡着了。

突然,郑板桥被什么吵醒,一看,原来一只老鼠抱住鸡蛋滚下桌子,另一只老鼠咬住它的尾巴往窝里拖去。他觉得很有趣,怕惊动它们,只是悄悄地瞅着,任它们把鸡蛋一只只拖走。这时,天已放亮,他见放哨的衙役在打盹,便想逗逗他,于是,便拍响供桌,叫他们起来。

两个衙役不知发生什么事,慌忙站到供桌前。郑板桥对守门的大喝一声,说:“鸡蛋哪里去了?分明是你乘我们睡着,偷去吃掉!”那衙役慌忙分辩,郑板桥便喝令打他20大板。他慌忙招了,还煞有介事地编了一段词儿。

郑板桥不禁叹道:“鸡蛋是老鼠偷走的,我是逗你们玩儿,不想你也屈招了,分明是怕那20大板呀!由此可见,我不知断错多少案件,做出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来呀。不如趁早散伙,大家回家去吧!”

一片一片又一片

大雪纷纷扬扬地漫天飞舞,西子湖畔的亭台楼阁,山丘林木,都披上光耀夺目的银装,煞是好看。这时,一条龙船在湖上缓缓行驶。船上,坐着乾隆皇帝,身边有礼部侍郎沈德潜等随从陪伴。

乾隆一边品着美酒,一边观赏湖光山色。“西湖的雪景确实别有一番风韵啊!”乾隆情不自禁地赞叹,禁不住想赋诗咏雪,抒发情怀。他沉思了一会儿,对着众人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他念了这三句,突然“卡壳”了。众人正准备恭维,见此状不禁一愣。他皱着眉,一边苦苦思索,一边重复着前面的句子,可就是想不出第四句,心想:这后一句想不出,成不了一首诗,岂不有失尊严?于是,他向身边的沈德潜瞄了一眼。沈德潜听着万岁爷的诗句,心中好笑,什么“一片一片又一片”,这也算诗?这不是当众出丑嘛!可他脸上还是流露出一本正经在欣赏的神色。看到皇上向自己递眼色,马上心领神会,上前下跪说道:“奴才想到一句,请恩准续上。”乾隆欣然同意。他站起来大声念道:“飞入梅花都不见。”

乾隆把四句诗连起来一念,说:“嗯,续得好!”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为自己摆脱了尴尬处境而高兴。他对沈德潜的机智聪明和才学十分欣赏,特地解下自己身上的貂裘(qiú)披风赐给了沈德潜。

确实,乾隆的那几句,根本算不上诗,但经过沈德潜添上最后一句,倒也别具一格,颇有些儿情趣。

“柳絮飞来片片红”

“柳絮”是白的,怎么会“片片红”呢?——别急,先得说说一位“胡诌(zhōu)诗人”。此人对写诗并不精通,却偏偏喜欢自作风雅,专爱在别人面前胡诌。有一天,他去参加一个文人雅士的聚会。大家一边饮酒,一边谈天。席间,有人提议即兴赋诗,以助酒兴。他立即响应,并大言不惭地说:“我最喜欢作诗,每天要写好几首哩。”人们不禁向他投去惊异的目光。又有人说:大家不妨先联句,看谁的诗句最妙。他马上赞同:“最好,最好。”还没等人思考,他就站起来,摇头晃脑地大声念道:“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人一听,哄堂大笑。柳絮哪有“红”的呢?晋朝著名女诗人谢道韫(yùn)曾用柳絮比喻洁白的雪花,留下“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如今这位“胡诌诗人”却说柳絮“片片红”,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他自知出了洋相,柳絮不“红”,他的脸却“唰”地红起来了。

就在这时,有人随口续了一句:“夕阳返照桃花坞(wù)”。话音刚落,众人为之一惊。在瞬间的静寂之后,立刻爆发出一片热烈的赞扬声。夕阳红艳艳的,照在飘飞的片片柳絮上,不就变成绯红了吗?这样一来,“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返照桃花坞”,竟成为绝妙的联句,令人拍案叫绝!

这续下句的是谁?人们惊奇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胡诌诗人”的邻座。他就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金农能把上一句不通的句子挽救过来,而且使上下两句联得自然贴切,他才是作诗能手。至于那个胡诌诗人还在不知羞耻地说“我下面要说的就是这一句”,只能又引起人们一阵不屑的笑声。

新科状元不要官

清乾隆二十八年,穷书生秦大成中了状元,以为从此可以为国效力,为民请命,好不高兴。

几天后,乾隆皇帝宣秦大成进宫赐宴。酒过三巡,乾隆皇帝叫太监拿来一捆东西,问秦大成:“听说秦爱卿老家嘉定,竹刻和竹器很有名。这些东西,不知嘉定俗称什么?”秦大成见是篾青、篾黄,觉得很奇怪,皇帝怎么拿这极其普通的东西来考一个状元呢?他仔细一想,立即醒悟过来,清朝大兴“文字狱”、“篾青、篾黄”的谐音就是“灭清、灭皇”,乾隆是在试自己忠不忠呀!秦大成想到这里,心里一震,连忙答道:“陛下,这些是竹皮、竹肉呀!”

乾隆赞许地点点头,接着又问:“你的姓跟秦桧的姓是同一个字吗?”秦大成心里不是滋味,强作笑颜回答说:“《百家姓》只有一个‘秦’字。秦桧那时,昏君坐朝;如今大清,贤君当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此一时,彼一时,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呀!”乾隆无隙可乘,样子有点难堪。

夜里,秦大成无法入睡,心想伴君如伴虎,决定什么官也不当,回乡隐居。

白鹤变“黑鹤”

乾隆皇帝带着一班文人学士下江南,到处游山玩水。一天黄昏,远远地看见一只白鹤向他们飞来。乾隆想试试随从们的才华,便命他们每人各吟一首《咏鹤》诗。别看这班人平日舞文弄墨,自命不凡,可突然一袭击,一个个便瞠目结舌。

陪游的江南才子冯诚修见了,不禁哑然失笑,随即脱口吟道:

眺望天空一鹤飞,

朱砂为顶雪为衣。“寡人要你们吟咏的是黑鹤,并非白鹤呀!”乾隆有意刁难冯诚修。他做梦也想不到冯诚修灵机一动,竟天衣无缝地将白鹤变成了“黑鹤”:

只因觅食归来晚,

误落羲之洗砚池。

传说书圣王羲之日夜练字,家旁的清水池因洗砚而成为墨池。冯诚修巧借典故,随机应变,乾隆不得不叹服。

蒲松龄嘲腐儒

有个姓石的先生好卖弄自己的才学。一日,他写出一句“细羽家禽砖后死”,自以为是个想绝了的难对,特去向蒲松龄炫耀,让蒲松龄对出下联。蒲松龄说:“这对子要一字一字的对,我对一字,你写一字吧。”说着念道:“细对粗,羽对毛,家对野,禽对兽,砖对石,后对先,死对生。”石先生写出来一看竟是:“粗毛野兽石先生。”

蒲松龄医诗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懂医道,六月初的一天,他为县官治好了上吐下泻,县官请人写块“妙手时医”的匾送去,可那人把“时”字写成了“诗”。匾一挂出,便有人来请他医诗。

一个老秀才执意刁难他,让他医杜枚名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蒲松龄说,这诗得吃补药,加点字改为“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童金榜题名时。”

老秀才又用《清明》刁难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蒲松龄略加推敲说:“这诗得泻,改为‘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秀才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汝珍审鹅

《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曾在河南当县丞,断过不少奇案。这天,有个财主和农民扭着来告状,县官只顾在内宅喝酒,便推给他代办。

原来这农民进城卖鹅,不小心让两只鹅跑了,钻进财主的鹅群里,农民要捉回自己的鹅,财主硬说他是贼。李汝珍听说,当即对衙役说:“把那些鹅统统都抓来审问!”衙役们暗暗好笑,可又不敢不照办。

鹅捉来了,李汝珍又叫差役给每只鹅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供。差役也只得按吩咐去做。鹅一边“呜哇”地傻叫着,一边在纸上乱踩。叫呀踩呀,便拉起屎来。差役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财主乘机说李汝珍瞎胡闹,要把鹅赶回去。李汝珍冷笑说:“慢,你的鹅喂的是什么料?”财主答是稻糖玉米。李汝珍跟着问农民:“你的呢?”农民说是青草野菜。李汝珍说:“鹅吃稻糠玉米,粪是黄白色的;如果吃青草野菜,粪是青绿色的。来人,验鹅粪!”衙役验完了,说有两只大肥鹅,拉的屎又青又绿。财主一听,吓得跪在地上求饶。李汝珍将那两只鹅断回农民后,喝令衙役乱棍把财主打出大堂。

王壬秋保释和尚

清末,湖南湘潭有个才子叫王壬秋。他家乡云湖桥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触犯了县官被捉去县衙。小和尚请求王壬秋保释他师父,王壬秋叫他去打听复审日期。

到了复审那天,王壬秋假装去拜访县官。走进县衙,正好是县官在审问和尚,便上前指着跪在地上的和尚冷笑:“前几天我跟你下棋,我要你让一着也不肯,哈,你也有今天呀!”说完,他跟县官打个招呼。县官要请他到里面坐,他推说有事改日再来,叫县官继续审案,便告辞走了。

王壬秋一走,县官心里嘀咕道:“王大人肯同这个和尚下棋,他们一定是老朋友了,还是做个人情吧。于是,县官再没有追究下去,只是随便问几句就放了他。

和尚出来,立即向王壬秋道谢。王壬秋笑道:“哪里哪里,我一句情也没有说过呀!”和尚听了,对他的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

钱眼里坐

南宋时候,有个大奸臣叫张俊,曾跟秦桧同谋杀害岳飞。他又爱钱如命,贪得无厌,人们都恨死他。

一天,宋高宗赵构在宫里设宴,席间叫一个戏子表演。戏子扮作天文学家,说:“凡是世上显贵的人物,没有一个不应天象的,用浑天仪对着他看,只能见到星,却见不到人影。现在没有浑天仪,可用一枚铜钱代替。”

赵构下令先看自己,戏子看了说是“帝星”。接着,赵构又叫他看看身边的几位大臣。戏子看秦师坦说是“相星”,看韩世忠说是“将星”。轮到张俊,他却说看不见有星。大家觉得很惊奇,叫他再看仔细。戏子装着很认真的样子,反复看了几回,然后说:“始终见不到星,只看见张循王在钱眼里坐。”

赵构和大臣们听了,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张俊又羞又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机智的主考官

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而热衷科举,考场上打开试卷,竟有一多半字不认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眼看交卷时间就要到了,该人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道:“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当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本官不娶(取)你。”主考官巧借李某一个错字,顺水推舟,来个“错”批,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优伶博人一笑胡亥面红耳赤

叱咤风云的秦始皇,使纷争了几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在他手里结束,从而开创了一统中国的新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可是,他的儿子,就是那个纨绔子弟秦二世胡亥,却是个窝囊废。虽然有他老子为他创下的基业,有他老子往日的余威在震慑着六国的臣民,还是蒙受了赵高“指鹿为马”的奇辱。由于连年劳役,百姓苦不堪言,国家危机四伏,他也日益觉得自己的江山不稳。一天,他忽然想出一条防止贼兵攻城的“妙计”,即油漆京城之墙。他觉得涂上油漆的城墙,贼兵往上爬,自然会滑落下来。于是,他把自己的主意当作妙计告诉群臣。大家听后都面面相觑,一言不发。为什么?因为秦二世胡亥虽然软弱可欺,被赵高玩于股掌之上而不敢吭一声,但是,他毕竟是皇上,除了赵高之外,其他人还是不敢看轻他的。因此,当胡亥想出一条“漆墙御敌”的“妙计”对大家说时,众臣虽然都觉得可笑,但毕竟没人敢当面讥笑他。正在众臣缄默不语之际,侍从优旃从班中抢步而出,乐呵呵地对秦二世说:“好,真是一条妙计!皇上虽然没有让我说话,我自己按捺不住请求发言。皇上漆城御寇的主张,虽然耗资大,又要百姓破费,但是高大而又厚实的城墙,再涂上漆,光滑无比,贼寇攻城,一定会滑落下去,一个也爬不上来。这真是上策。只不过城墙涂过油漆不能让太阳暴晒,需要荫干才行。要让油漆的城墙荫干,那该要造多大的荫室来罩住城墙啊!”

一席话说得群臣掩口而笑,秦二世胡亥也被羞红脸面,低头不语。自此后,再也不提“漆墙御敌”之事了。

假一品气坏真七品

戏班有个张铁头,演奸相活灵活现。一天,一位新来的知县,听说张铁头演奸相是一绝,特地打轿去看他演出。

上演的是出《精忠记》。知县见奸相秦桧与金国暗通,召归岳飞父子,投入监牢,后来又跟其妻定计,将他们害死在风波亭,不禁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知县本想当堂把张铁头拉下来上刑,无奈在戏园子不好升堂,便立即赶回县衙,然后差人传张铁头。

张铁头见知县一边看戏,一边咬牙切齿,心中早已明白几分,妆也不卸,马上跟差役来到公堂。知县见他昂昂然地站着,气得把惊堂木拍得震天价响,厉声喝道:“奸贼,见了本官,为何不跪!”谁知张铁头冷冷一笑,说:“俺堂堂一品命官,岂有跪你七品芝麻官之理?”知县气得两眼冒火,吼道:“你的是个假一品,胆敢如此放肆!”张铁头哈哈大笑,说:“大人既然知我是假的,又何苦动真肝火呢?”知县这时才醒悟过来,尴尬地一笑道:“都怪你把奸相演得太活呀!”

六千兵散楚歌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