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2:42:21

点击下载

作者:顾菁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试读:

疯疯的小孩有糖吃(序一)

语言和绘画是儿童早期发展中两种重要的表征手段,它们既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标志,也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和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在儿童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绘画与语言又具有不同的性质,儿童绘画具有自己内在的逻辑和表达方式,体现着儿童特有的情感和形象思维的特征。因此,幼儿的美术活动是一个专门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和美术教育的特殊领地。如何教幼儿绘画,成了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

顾菁女士的这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个问题。

关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界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批评。问题是,“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一支蜡烛”。顾菁女士利用自己在美国幼儿园和小学担任美术助教的机会,采用20次课堂实录的方法,为我们展示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我们如何探索和改革幼儿美术教育无疑是点亮了一支蜡烛。

我们从这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到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第一,美术教师谙熟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处处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尊重幼儿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无论是欣赏大师们的名画还是回答老师们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各抒己见,教师总是鼓励,而从不用“标准答案”去“统一思想”。甚至在引导孩子们看图画时,为了体现美感和柔和,教师手中举着一根彩色的羽毛,而不用硬邦邦的木棍或充满诡异的激光。这些细节的顾及,最大程度地反映出教师对儿童的尊重。

第二,坚持“美术过程重于美术作品”的理念,重感受、重体验、重过程、重创造。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美国的幼儿美术教育高度重视名画欣赏,让幼儿尽早接触并体验大师们的名画,从中感受大师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创造性的表达能力,积累形象思维的高端素材。而在具体的美术操作中,教师只提供美术环境和美术指导,不追求作品的程式化、标准化、统一化、成人化。儿童画的美感来源于儿童创作过程中的愉悦和动作反省,而不是符合成人的规定。

第三,正确处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天生具有感知形象和热爱涂鸦的能力。但儿童的美术能力又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正是为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创设一个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逐步了解和把握美术的元素和规律。我们从本书的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看到,教师如何在组织幼儿鉴赏名画和实际美术操作中,指引儿童从具体形象中逐步抽取出点、线、面、形、色、景(近景、中景、背景)、重叠(透视)、光线(光的强度和方向)的美术元素,同时,又引导幼儿从感受具体形象深入到感受内在的想象和情绪体验,达到激发兴趣、发挥想象、鼓励创造的结果。

第四,重视文化的多元性、材料的多元性、技法的多元性。本书介绍的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让幼儿接触到西方经典名画,还涉及到跨文化(非洲粗麻布和编织、埃及小塑像、印第安图腾等)的艺术形式以及现代派、抽象派、立体画派的艺术风格。就材料而言,不仅运用到蜡笔、水彩,还运用到纸板、泥土、玉米衣、铝箔纸以及综合材料等。至于让孩子们对着小镜子画自画像、把小彩鱼拓印在自己的T恤上,你肯定能想象得出孩子们是多么的兴奋和疯魔!

第五,注重美术与音乐、舞蹈、科学、生活的结合,充分调动多通道感知和多学科交融。

第六,用法律和政策保障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权利和义务。美国社会的共识是: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儿童的学习当中,家长参与越多,儿童就越有可能接受到一种高质量的教育。因此,许多家长在社会支持下,直接参与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美术活动,协助教师准备绘画材料和鼓励孩子们的美术创造,不仅提高了家长的科学教育理念,也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发展。事实证明,越是热心参与学校活动的家长,他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表现比其他孩子要优秀得多。

也许,本书为我们提供的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还包含着更多的意义值得我们挖掘和认识。正如顾菁女士所说:“在我看来,尽管美国儿童美术课堂和国内的儿童美术课堂可能会存在诸如此类的种种差异,但简单地评说这些差异孰优孰劣既不合理也没必要。其实在美国,不同州、城市、社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别,由于教育经费和师资的原因,很多教师的教学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相信擅于学习的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合理取舍,巧妙平衡,将最具价值和启发的环节为自己的教学所用。”不管怎么说,这本书描述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让我们认识到,幼儿美术,不是一个“该不该教”的问题,而是一个“为什么教”和“怎么教”的问题。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让幼儿“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可以说,目前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乱象,就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个认识问题。

作为本书第一批读者,我还体验到这本书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它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具体课堂实录,又是美术教育理念的标本,同时,还是一本传授具体美术操作的教科书,可以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幼儿美工和幼儿美术教法,可以供愿意伴随孩子的家长学做美工。

顾菁女士以前是我的一位年轻同事。后来,她移民北美,但矢志不渝献身于儿童美术教育。无论是对自己孩子的家教还是在幼儿园中从事幼儿美术教育,她都十分有心,勤于观察、勤于记录、勤于思考,于是才有这本书的问世。本书的问世,只是她的幼儿美术教育经验总结的第一步。随着教育经验的继续积累和理论学习的深入,我相信还会有更深层次的学术著作问世,为幼儿美术教育增添更多的宝贵成果。

本文一开始,我就说过,语言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功能。语言的发展方向是概括化,而绘画的发展方向是形象化。绘画是儿童的天性,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这种先天的能力可能在10岁左右就会停滞,不再发展。也就是说,一个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美术专业训练的人,其绘画水平就相当于停留在自己10岁时的水平上。因此,科学地指导儿童绘画,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尽情地表达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和无压抑地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是成人,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给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带来一股清风,让孩子们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疯”起来。“疯疯的小孩有糖吃!”我同意顾菁女士这一论断。王振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编辑和作者间的“恋爱”故事(序二)

说起来,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故事颇像谈恋爱。

我做编辑这些年头下来,感觉就是一直锲而不舍地“猎艳”的过程:有时是只需稳坐军中恭迎各路上门“提亲者”(主动来稿),有时要主动“登门提亲”(组约稿件),间或不定期地举办些“公开招亲”活动(主题征文)。还有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我和顾菁是属于“相亲”。

而且这次的“幸福”似乎来得很偶然——

2011年9月13日,我的一位圈内同行来了一封E-mail:“我有个朋友在美国,她以前是大学学前教育系的美术老师,因经常在美国幼儿园、小学的美术课上做助教,结合国内的美术教育,她有一些关于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感想,不知道国内杂志是否需要这样内容的文章。”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我们之前也做过不少文章,作者大多是国内幼儿园的美术老师,或者是美术幼教机构的老师,内容也多偏向于“画画”;而眼前“媒妁”口中介绍的这位,“条件”还真不错:有着我们所需要的跨国文化背景,有着适合我们杂志的多重合一的身份——专业的教育背景(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专业的工作经验(在国内时是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的美术老师,在国外接触的又是幼儿美术教育);而且在自己女儿身上实践着她的那些美术新思路……总之,作者是有国际视角的专家型美术老师,素材是兼具美术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如果让她做成个系列的“大美育”文章,对我们的内容是个很好的补充。

我即刻回信:“她的身份和题材还是不错的……我觉得可以做个大约‘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的系列文章,明年做一整年,这样比较有分量。就是精选一些好的课例,以一堂堂课堂是怎样上的、图文并茂的形式,每次展现一堂课的内容,前面介绍这堂课的文化背景,后面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对课堂的精华之处给以真实再现。比如第一期做‘欣赏名画’,第二期做‘小丑画’,第三期做‘拓印画’,第四期做‘魔法画’,第五期做‘音乐画’……”

又是迅速的回信:“……我觉得你这个策划的创意挺不错的,我转达给她,看看她能否完成。”

从此“红娘”退场,主角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邮件、QQ、国际长途,恨不得天天联系,当然最多的还是线上的“热聊”,不断地构思框架、完善想法、斟酌配图……与此同时,文章的发稿进度也非常迅捷:选题按照我第一封信的策划一次性通过,第一篇“试水文章”在选题会后的一周左右就发稿了;随着这一篇的发表,又相继第二篇、第三篇等。

记得在例行的评刊会上,我社的一位从杂志创刊就做起的资深老编辑指着《“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之第一堂课:名画欣赏》问:“这篇文章是谁发的?”正当我拿不准她的想法时,她一板一眼地吐出来两个字:“不错!”接着嗔怪道:“我一直也想做这类选题的,只是一直没找到好的作者,没想到让你抢了先!”众编辑哄笑的同时,也纷纷点头。

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读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幼儿园老师)也以他们无比热情的反馈印证了编辑们的评论。除了追捧和期待以外,其中还有不少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比如希望前半部分的文化背景介绍能更通俗易懂些,后面“课堂实录”部分能再多一些相对应的图,好多跟编辑们旗鼓相当的专业性建议也比比皆是,不时给我们带来一阵阵惊喜,也让后面的文章更加深入完美。

见面的机会终于来了。

之前在电话中,顾菁就预告了圣诞节期间要带孩子回国一趟的打算,双方不约而同地迫切期待见面。这时距线上最初的“相识”已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连刊登此系列文章的杂志也已经出了8期,彼此的情感酝酿算是相当成熟了。

于是,又像所有的相亲故事一样,“红娘”带着双方当事人正式见面。

声音是熟悉的,直爽的个性也跟之前的印象差不多,只是在交谈甚欢、相见恨晚中,我强烈地感到顾菁对艺术的一片热情,对创作的固执坚守,对孩子的真切关爱……

此后,我们的感情就顺其自然地发展到了完全高于工作关系的另一个阶段,我们的“爱情结晶”也竟然入了出版社的慧眼,真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都说编辑的工作是“给别人做嫁衣裳”的,但何妨把它当成谈恋爱?不断地邂逅惊喜,不断地从相识、相知,走向相恋,就像我和顾菁一样。此编辑之至美境界也。高明艳原现代家庭杂志社《为了孩子》杂志执行主编

关于这本书

1994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很幸运地来到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美术,记得刚工作没多久,我们的校长潘洁教授就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你是美术系毕业的,以后除了自己的美术创作以外,还要多花时间学习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多下幼儿园,把观察和体会写下来。”后来,在老校长和当时美术教研室主任夏征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在学前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干”。正因为当年有这些前辈们的教诲,如今虽人在异乡,但每次看到美国幼儿园和小学美术课上的点点滴滴有所感悟时,被眼前的一切感动时,心里总会想起潘洁校长说过的话,特别想把这些平凡真实的课堂过程记录下来,和国内学前教育的同行们一起分享。

本书呈现的美术课一部分是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一部分是在美国小学低年级发生的。因为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小孩子刚满五岁就要进小学学前班学习,满六岁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依此类推。在美国义务教育是从小学到高中,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需要交费,且价格不菲。而且几乎所有的幼儿园和小学(包括私立小学和公立小学)都喜欢请家长们去当助教。因为在当今美国,为了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也为了建立一种家庭与学校的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美国的家园合作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相对完善。所以身为两个女儿的妈妈且有美术专业和教学经验的我经常会被邀请作为美术课的助教,这也使我有机会亲临美国幼儿园和学前班的美术课堂,近距离观察并亲身体验他们的美术课。

本书中每一堂课的标题后,都加了一个具体的年龄范围。特别说明一下,这里写的年龄范围,只是针对这堂课上孩子们的年龄,课堂内容的实际适合年龄范围更广。记得一次在斯坦福大学的儿童美术手工活动上,我遇见一位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当我们谈到不同的美术课程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这个问题时,她说在美国,一个美术课程的设计一般都适合一定的年龄跨度。比如本书中的“音乐画”这堂课,并非仅仅局限于书中写的5-6岁,而是针对3-8岁的儿童都适合。有些美术课程适合的年龄跨度甚至为3-12岁。

在本书中,我没有对所记录的这些美术课和美国的儿童美术教育过多地、抽象地发表评价和议论,而是尽可能具体、客观地描述美国课堂上老师和儿童之间互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一些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地去体验,从中感受美国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并思考与国内儿童美术教育之间的差异。比如说,美国老师对孩子们的态度要比中国的老师多一点平等和尊重,少一点威严和管理。再比如美国的幼儿园喜欢孩子们在画画和做手工时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不是很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最终作品的完美,而中国的同行相对来说可能更注重通过引导,让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能等等。在我看来,尽管美国儿童美术课堂和国内的儿童美术课堂可能会存在诸如此类的种种差异,但简单地评说这些差异孰优孰劣既不合理也没必要。其实在美国,不同州、城市、社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别,由于教育经费和师资的原因,很多教师的教学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相信擅于学习的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合理取舍、巧妙平衡,将最具价值和启发的环节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本书中的部分篇目曾在《为了孩子》杂志上以全年专栏形式连载,后来又陆续被一些网络转载。本书将以前发表的文章进行了充实与改动,并加入了新的内容汇集成册。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想在此深深地感谢《为了孩子》杂志的编辑高明艳女士,正因为她的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给一个新手在杂志上写连载的机会,我才有动力和信心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我还要感谢我母亲的鼓励、先生的支持和弟弟为本书亲自设计书籍装帧,没有家人齐心合力的支持,这本书也很难成形的。

最后,希望本书能对国内同行有所启发。即将出版的它,对于一个曾经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如今是自由撰稿人的我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往后不仅自己要完成美术创作,更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美国儿童美术教育的点滴。本书的出版只是一个逗号,绝非句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关注笔者已在撰写中的美国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案例集。顾菁

美术助教培训

一、培训过程

记得每学期刚开学,孩子总会从学校拿回家一张清单,清单上要求家长们志愿填写做不同义工的项目,有中午在学校餐厅照顾孩子吃饭的义工,有帮老师复印资料的义工,有去班级为孩子们讲故事辅导阅读的义工,还有到了中国春节去教孩子们包饺子和教中国书法的义工等等。(你对什么义工感兴趣就填写这一栏,如果什么也不感兴趣就不用填。)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去美术课上担任美术助教。当我在这个项目上打上钩,并填写好姓名、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不过两星期我就收到了我孩子学校所在这个区的区教委发来的电子邮件,通知我几月几日晚上几点到区教委参加美术助教培训。每学期一次培训,每次为两个星期,共十天。每天晚上六点半至九点。一年中有两次培训,一次在九月份,一次在二月份。你小孩是哪一年级的,你就参加这个年级的培训。

当我第一次准时到达培训教室时,只见满屋子一排排坐满了家长,有四五十人,大部分是妈妈,少部分是爸爸。还没开始上课,大家都互相打着招呼,又是拥抱又是贴面礼,不亦乐乎。我签完名报完到,就看见教室门口的桌子上,雪白的桌布上摆满了精美的糕点和咖啡杯、咖啡壶。原来是请我们这些未来的美术助教们随便品尝。真开心,在这里又学美术又学教育,还练习英语,而且每天晚上还有吃有喝。大家再一聊,才知道这些助教们大部分都是专业人士,有做会计的、有做医生的、有电脑工程师,还有一位妈妈是斯坦福大学的数学老师,还有家庭主妇。不论各行各业,在座的每一位一定是具有奉献精神,而且热爱美术并且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有没有像我这样的专业画家?开始我以为就我一人,在一次素描课上,我才见识了几位家长的超写实主义——扎实的功底,真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开始上课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我环顾四周,才发现这是个大画室,墙上挂满了从幼儿园小班到大班,从小学学前班到五年级,再从初一到初三年级的所有美术课的学生代表作品。一行一行非常整齐,让我们培训家长一目了然。还有一面墙上挂着的是2009年我们这个区教委美术助教培训班成立25周年庆祝会上的盛况照片。2009年是第25周年,这么推算,2014年这个培训班就有30周年的悠久历史了。在这之后我遇见住在别的区有孩子的家长们,我问他们,你们区有没有这样的美术助教培训班,他们有的说有,有的却从没听说过。再问上课的内容,也是有相似也有不相似的地方,看来每个区还不一样呢。这美国教育机构还真独立自主,美术课程也不完全统一嘛。既然每个区都不太一样,那么不同城市,不同州呢?

大人们第一天上课,老师讲的就是世界名画欣赏,老师一边固定好名画挂图一边说:“给孩子们欣赏名画挂图时,一定要把挂图固定在一个画架上,千万不能拿着画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的给孩子看,如果这样,孩子们的眼睛也会随着画的移动而转来转去,摇摆不定。”老师接着说道:“我们所有的美术课都根据教学大纲来,大部分的美术课在开始都安排了名画欣赏,在幼儿园小、中班时,选择的名画一般主题突出,造型简洁、几何形的点线面符号,就能引起孩子的某些联想。例如,米罗、保罗·克利、康定斯基等画家画的抽象画作品,均可让孩子欣赏,从作品的抽象符号中来自由想象,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到了大班和小学学前班至一年级时,我们选择地欣赏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且不同类型的欣赏内容也不断加深。比如画面中的人物由单个到多个形象。从原来简单场景到较复杂的场景。艺术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油画,还有水彩、综合材料、雕塑和世界各国的美术。”

老师又告诉我们一些上课时的小技巧,(当然给孩子们上美术课的主角一定是有教师执照,且具有高深的教学经验和技能,特别是能对当前的教育理论有较好把握的好老师,我们这些助教的工作主要是课前准备、课后收拾、课中个别具体辅导。)例如:

1.大部分美术课开始都有几幅名画欣赏,如果你们担心上课时突然忘记每幅画的内容和怎样提问,可以把每幅画的提示写在一张有粘性的小纸条上,贴在手心里,偶尔看一下,是没有问题的。

2.指点名画时,我们不用教鞭,而是用色彩鲜艳的羽毛,这样给孩子们柔和温馨的感觉。

3.给孩子们做调配色彩示范时,我们不用毛笔和调色盘,而是用一次性的棉签和一次性的白色纸盘子,用完就可以马上扔掉,既方便又提高上课的效率。而且颜色要挤得不多不少,这样面对着孩子一直竖着拿纸盘子,颜色也不会往下流动。让下面观看的孩子非常直观、清楚。

4.和孩子们要多交流。比如你可以一拍大腿,大声说道,我认识你呀,这样来活跃气氛。

5.提问后,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和自己说,不要讲太多,不要干涉太多。

6.有的美术课上,一个美术老师只需要1-2名助教来帮忙,而有的美术课上,一个美术老师则需要4-5名助教来帮忙。这要根据每堂课的内容,所以课前大家都要注意邮件通知。

在以后的美术课上,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些小技巧是多么实用,让我在美术课上可以得心应手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接下来每天晚上的培训课上,我们上课的内容完全根据这学期孩子们美术课的内容设置,孩子们上什么我们大人也提前上一遍,做一遍或画一遍。比如这学期孩子们有制作锡箔纸玩偶的课程,培训课上老师也给我们每个家长每人发一张大的、两张小的锡箔纸,然后手把手教我们折过来、弯过去,完整地做一个锡箔纸玩偶。有次是捏泥巴课,老师又给我们家长每人发一块粘土,这时可不让家长们像孩子似的自由发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捏个大象,一起先搓,再挤出一个头和四条腿,又做出两个象牙,最后一个小尾巴。家长们捏得可带劲了,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最感动的是一次制作面具的课上,培训老师把自己的女儿也带到班上当模特,当她在自己的女儿脸上不断地贴着蘸了水的石膏条,石膏水滴滴嗒嗒地滴满了小工作服,小姑娘一动也不动,乖巧地让妈妈在自己的脸上做示范,当她在妈妈的指示下,挤眉弄眼地让面具完整的脱落下来时,在座的家长们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要知道我们的美术培训老师也是一位义工,每天晚上无偿地为家长们培训,而且听说她这样已经坚持七年了。这不,奉献精神从小培养,让她几岁的女儿也从小去做一名优秀的小义工。

当两周的培训快结束时,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发现教室中间摆放了两组静物。再一低头,发现自己座位下已放好了全套的画素描的工具,原来今天是画素描写生。老师说道,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严格的课程设计和经验丰富的老师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我们做一名好助教也要经过学习,所以今天最后一堂课了,我们要练习一下素描基本功。于是大家拿起笔,唰唰唰地画了起来。画到一半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美无意中瞟了我的画一眼,惊呼起来。我得意地说道,在中国,我是名大学的美术老师。他说,你应该来教我们。我说,可惜我英语不好,她咂巴咂巴眼睛说,我也不懂中文。画得差不多时,老师从班上选出几位画得好的素描作品立在讲台上给大家评讲一番。我一看,这几幅画和我的画放一起不但毫不逊色甚至技高一筹,这美术培训班里可真是卧虎藏龙呀。

短短的两周课结束了,我还意犹未尽地期待着下一次美术助教培训早日到来。在后来的美术课上,家长们又把培训班上的欢乐气氛带到了课堂上。一次快到感恩节的美术课上,一位妈妈带来一个在家精心制作的大南瓜派和奶油罐。等上完课后,这位妈妈把挤上奶油的南瓜派分发给每个小朋友、老师和助教品尝。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难怪我女儿最喜欢上学,她说上学就是玩。二、培训启示

在北美生活多年,我发现越是一些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和贵族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反而越是需要家长去做义工,越是要求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因为教育从家庭当中开始,家庭的活动将会对发展个体学习的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儿童的学习当中,家长参与越多,儿童就越有可能接受到一种高质量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所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而家庭又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国内幼儿园近几年也非常强调家园合作,强调家长资源的利用,但家长在幼儿园和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很少有美国这么深入、系统。尽管美国这种助教培训有教委经费方面的考虑,但客观上这种形式为家长深度体验、参与幼儿园和学校教育提供了机会,对于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这个群体学习环境中的特点和表现、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的理念、老师和家长的互动,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曾对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作出过杰出贡献的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我在女儿幼儿园和小学做义工的这几年观察中发现,越是热心参与学校活动的家长,他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表现比其他孩子要优秀许多。因为经常参与学校活动的家长,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也可以使自己交到新朋友,接受更多的新信息,有比较才有进步。所以家长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确自身对学前儿童发展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家长认识到自身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应该享有参与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我看到这些做美术助教的家长们,在每一次的美术课上,从不缺席也不迟到,上课前都从单位赶来,早早地把各种需要的美术材料从材料室领出来,为老师做好课前准备。我问他们,你们这样老请假领导会不会有意见,他们笑着说领导很支持的。我想,大到国家,小到社区,全社会都应该通过法律和政策来保障和支持家长的参与权。只有尊重家长对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和学校的参与权,才能真正促进家园合作,真正实现家园合作的意义。第一堂课:名画欣赏星空(Starry Night)[荷兰]文森特·威廉·梵·高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意大利]列昂纳多·达·芬奇向日葵(Vase with Sunflowers)[荷兰]文森特·威廉·梵·高“疯疯的小孩有糖吃”(3-4岁)目标

通过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一些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女儿在美国幼儿园,老师经常让他们做手工,剩下的时间就是玩颜料。这是美术课还是玩游戏?答曰:没有严格区分。怎么玩颜料?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先穿上工作服,让小朋友拿着刷子蘸了颜料在白纸上乱涂乱抹,仿佛这时个个都是抽象画大师。有的孩子一边画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或者根本不用刷子直接用手蘸了颜料往纸上盖。甚至有时老师会把一张巨大的白纸放在地上,让小朋友脱了鞋袜,光着脚蘸了颜料在纸上又蹦又跳,跳完了蹦完了,再洗脚穿上鞋。难怪一次女儿对我说,老师喜欢疯疯的小孩,疯疯的小孩有糖吃,不疯的小孩没糖吃。

每一个月有两次正式的美术课,每次上课时间为两个小时。

第一个月是欣赏世界名画,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雷诺阿的《红磨坊的舞会》、梵·高的《向日葵》。画风也涵盖了主要流派,如古典的、印象派的、现代的,甚至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民间美术,但不包括当代美术。因为对于小朋友欣赏的名画,老师只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的、已经得到美术史认可的。对于当代某些名气很大,甚至卖价很高的画,因为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它们大部分都将是美术史上的过眼云烟,所以老师们是不会选择的,而只有经过历史沉淀和大浪淘沙的作品才是真金,才是值得后人学习和鉴赏的好作品。对于美术流派的分支,老师也会提到如野兽派的马蒂斯、近代波普等,特别是对一些流派和画家是从儿童思维这里得到启发的绘画,如富有童趣的米罗的画和美国达达艺术,还有马蒂斯的剪纸艺术、康定斯基的抽象画,老师都会乐此不疲地一边讲解给小朋友们听,一边让他们欣赏名画印刷品。

在以后的大部分美术课上,老师都会让孩子们欣赏跟这节美术课主题相适应的世界名画,每次大约有四到五幅画要欣赏。而且欣赏世界名画的课堂时间、课堂分量,占掉了每次美术课的一半。有时候同一张名画,会放在不同的美术课上重复欣赏,但侧重点就不一样了。总之,老师会撇开深奥难懂的美术哲学思想,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从儿童能理解的角度去讲解这些世界名画。在欣赏名画的互动中,老师悄悄地带领着孩子们走向了教育目的和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兴趣需要引导,所以老师的一些话和提问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们可能会有困惑、不解、错误或者偏离教育目地的言行,这时老师就会适当地解释、纠正或者适时地把孩子拉回来,抑或有其他的处理方式,但不管怎么反馈,老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为举止都是有教育意图在里面的。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美国幼儿园美术课上,老师如何让孩子们欣赏世界名画。红磨坊的舞会(Le Moulin de la Galette)[法国]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公主家的势利小人(Snob Evening at the Princess's)[西班牙]胡安·米罗课堂实录欣赏米罗和梵·高的画

第一幅画

老师选择的是米罗的《公主家的势利小人》。这幅作品夸张的艺术形态,简单抽象的艺术符号,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老师指着墙上挂着的画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看一幅画,你们看漂不漂亮?”

老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上面有什么呀?

小朋友:有很多眼睛,一眨一眨的。

小朋友:有小狗、小猫。

小朋友:还有星星、月亮和小人。

小朋友:不是小人,是鬼鬼和小精灵。

老师:大家一起和我数一数有几个小人和鬼鬼。1、2、3、4、5、6……

老师:这些小人和鬼鬼长什么样子?

小朋友:头大大的,身子小小的。

小朋友:有的一个眼睛,有的三个眼睛。

老师:真了不起,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东西,有眼睛、小动物们,还有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小人和鬼怪。再帮老师一起看看都有什么颜色?

小朋友:红的、黄的、蓝的。

老师:对,背景是绿色的,用黑线画的线条。

老师:你们知道这些小人、星星和月亮在干什么吗?【小朋友们马上鸦雀无声,都想听老师讲故事。】

老师:他们都来参加公主的晚会了,他们穿了颜色亮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跳舞。

老师:你们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小朋友们都一副好奇的神情,老师这时出示米罗的《自画像》,并告诉孩子们,就是这位大画家,叫米罗。你们现在都是小画家,长大后,看谁能成大画家。】

第二幅画

是荷兰画家梵·高的《星空》,家喻户晓的梵·高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在辛酸的生活重压之下,却拥有虔诚而丰富的生命。此时此刻,美国幼儿园的美术课上,老师却一点也没有向小朋友们介绍梵·高的生平故事(也许认为孩子太小,将会放在以后的美术课再讲),而是读起《星际探索的杰作》书中的一段话。

老师:当我们在布满星星的夜晚向窗外眺望,我们一定看不到空中旋转的云和龙卷风在舞蹈。但是梵·高却能看得清清楚楚,他并没有画他表面所看到的,而是画他的内心秘密。这些闪闪发亮飞舞的线条告诉我们,那是强有力的精神和情绪。空中的星星猝然扑下,扑向下面无法抵挡的小村庄。【老师动情地念着书,小朋友们听得似懂非懂,老师又开始提问了。】休闲 向路易·大卫致敬(The Leisure Homage to Louis David)[法国]费尔南德·雷捷呐喊(The Scream)[挪威]爱德华·蒙克

老师:你们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呀?

小朋友:天空中的大海。

小朋友:一个大太阳和很多星星。

小朋友:好像有山,还有空中发亮的星星吧。

老师:对,有山和星星还有风。因为画的是夜晚所以没有太阳。梵·高画面中旋转的线条表现的是风和闪亮的星星,看起来真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喜欢这幅画的小朋友请举手。【结果,大部分小朋友都举起手来,本来不举手的小朋友看别人举也跟着举起手来。】公主家的势力小人(Snob Evening at the Princess’s)[西班牙]胡安·米罗金鱼(The Goldfish)[法国]亨利·马蒂斯提着水罐的小女孩(Girl with a Watering Can)[法国]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这堂名画欣赏课快结束时,老师拿出一叠经过处理的世界名画纯线条图形,给小朋友做填色练习。什么是经过处理的世界名画线条图形?就是把世界名画的照片经过电脑处理,去掉色彩、明暗阴影关系,只剩下简单的轮廓形状。用这些简单的轮廓图形给小朋友填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朋友的想象力、创造力。孩子的创造能力是从模仿开始的,孩子模仿能力越强,将来创造性的潜力就越大。所以我们直接从世界名画的简笔画入手,向大师学习,从经典中学习,踩在巨人的肩上前进。总结

这堂课中所欣赏的两幅名画,从简单到复杂,老师营造出了宽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气氛,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语调吸引幼儿倾听,激发幼儿倾听的愿望,从而学会欣赏世界名画。另外,老师巧妙地把一本书中的一段话融入在情节对话中,擅于捕捉教育契机,擅于与幼儿有效回应与互动。最后保留了一部分课堂时间让幼儿做涂色练习,加深幼儿对名画的认识。

在以后的美术课上,我越来越感受到名画欣赏在美国课堂的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是感觉欣赏名画几乎是每堂美术课的必要部分;二是欣赏的画一般都会超越孩子的理解水平。同样的道理,在美国,医院都会向每一位刚出生的宝宝赠送一张贝多芬、莫扎特或巴赫的音乐光盘,让刚出生的新生儿在大师作品的潜移默化中进行艺术熏陶和智力开发。第二堂课:综合材料绘画爱国庆祝会(Festa Patriottica)[意大利]卡路·卡拉学生作品1:运用羽毛、彩纸片、绸布树叶、小珠片等材料创作,构图饱满“前卫的小画家”(4-5岁)目标

在感受各种材料特性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的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实现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如今,不管在欧州、亚洲还是美洲,综合材料绘画在全世界各地日益流行起来。在某些国家,这种现代的艺术形式可能还仅仅是前卫艺术家们刚刚涉足的实验领地。而在美国很多学校里,教师们已经自然地将这种新型的、非传统的绘画形式引入了课堂。

在美国中小学和幼儿园里,学生们几乎每星期有专门的综合材料绘画课。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综合材料绘画独有的一些特点将绘画变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绘画的特殊体验,使其不仅对儿童极具吸引力,而且可以让儿童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丰富的教育功能。因此,特别是在幼儿园的美术课上,教师将其作为丰富幼儿对不同材料的感受与兴趣、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发挥幼儿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想象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美术教育内容之一。

早在1912年,大艺术家毕加索就利用立体派的原理,用废报纸、碎纸屑、香烟包装盒等经过剪、贴来修饰他的油画和其他美术作品。慢慢地,其他艺术家也认识到了将其他材料运用在绘画中的可能性和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比如意大利的未来派画家用综合材料来表现一种速度感、物理性和机械化的感觉。美国的达达派、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更是进一步提高利用新材料来扩大综合材料绘画的深度和广度,赋予综合材料新的意义。

在幼儿园里,老师会根据不同主题、不同季节和不同的节日准备不同系列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绘画制作”。比如秋天到了,老师会带领小朋友去室外捡形状和颜色不同的落叶,再用彩纸、毛线进行拼贴画创作,表现秋天收获的场景。到了情人节,老师又会准备各种花边、丝带、心形的粘胶和各种发亮的闪粉,让他们制作情人节贺卡。活动中,老师不会给孩子条条框框,更不会用观念、审美、精神来束缚幼儿,而是鼓励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折叠、撕、挤、压、剪贴、打湿等各种不同的甚至独创的技巧来创造作品。下面我们来看看情人节快到时美国老师组织的一次美术活动。示范1:寻找合适的材料示范2:利用碎花布拼贴学生作品2:运用羽毛、彩纸片、绸布树叶、串珠等材料创作,既无意散落,又有意折叠,恰到好处学生作品3:运用羽毛、串珠、纽扣、彩色布头等材料创作,构图丰富而不乱步骤1:运用涂抹与拓印等技巧制作爱心卡步骤2:运用黄色和紫色对比的色彩制作爱心卡课堂实录庆祝情人节综合材料绘画

情人节在美国不仅仅是情人专属的节日,更是一个倡导博爱精神的节日。这一天,普天同庆,人们相互传递彼此间的爱与祝福。几乎每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为其他小朋友准备情人卡或礼物。一、材料准备

心形的卡片(每人一张)、各种水彩颜色、各种颜色的闪粉、毛笔、马克笔、有图案的粘纸、各种丝带和花边、胶水、打洞机。二、教学过程

老师让每5个小朋友围一桌坐好,共4桌,每桌中间都放了相同的材料。老师先在每个小朋友的面前放一张心形的卡片。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拿起毛笔,蘸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把这张白色卡片全涂满。【有的小朋友选择粉红色,有的选天蓝色,每个人都小心地涂起来。有的小朋友喜欢涂得薄薄的像水彩画,有的涂得厚厚的像油画,或者更像在和稀泥。】

老师:很好,现在趁这张画还没干,让我们撒上发亮的粉粉。【有的小朋友选择金粉,有的选择大红的亮粉,每个人用食指和大拇指夹起一点点,撒在自己的画上。】

老师:嗯,干得好!现在我们再来找自己最喜欢的不干胶(一些有特殊图案的粘纸)装饰一下这张卡,也可以选择两个塑料眼睛贴上去。【大部分小孩都在找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的粘纸往上贴,也有少部分小孩按老师的建议选择两个黑眼睛贴在上面,让这张心形的画变成一张娃娃笑脸。】学生作品3:不同效果的爱心卡,材料搭配厚重学生作品4:运用大爱心填充了很多小爱心的方法,制作爱心卡

老师:现在我们休息一下,等这张画干后,我们系上或贴上丝带或花边,把它打扮得更漂亮。【休息几分钟后,有的小朋友向老师要细点的丝带,有的要粗点的丝带,还有的小朋友要花边。老师用剪刀把每个小朋友的丝带或花边剪成一段一段,每段长一寸左右。有的小朋友要做成蝴蝶结的,老师就不剪短。然后小朋友把剪好的花边用胶水粘在卡片的一圈边缘上,又在心形卡片的顶端或下端让老师用打洞机打个小洞,自己再小心翼翼地穿上丝带,最后让老师帮忙系上蝴蝶结。

最后老师和两个助理轮流在每个桌上帮小朋友进行最后的整理加工,忙得不亦乐乎。终于大功告成,小朋友轮流捧着自己的大作,放在一张巨大的白纸上,等着最后晾干,然后轮流去卫生间洗手。】

看了上面的活动,国内幼教同行可能会想:我们也会在类似的主题活动中开展这类手工制作活动,而且我们还特别注重废旧材料的利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幼儿园的这种活动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点,且都体现在材料使用上。第一,不管准备什么材料,每一次活动中水彩颜料和画笔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二,美国老师很少用旧票根、旧报纸、礼品包装纸、塑料瓶、碎玻璃、树枝、火柴棍等废旧材料。在我观摩过的几次活动中,老师每一次提供的都是全新的材料,这些材料的丰富程度和价值之昂贵甚至超过了职业艺术家的材料(职业艺术家倒是经常废物利用)。

我曾就这两点与美国教师交流过,美国老师说,他们更愿意把这种活动作为一种使用多种材料的绘画,而不是单纯的手工制作,因此每次都会提供颜料和画笔。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给孩子们一种艺术思维上的启发,让孩子意识到,艺术的语言是多样化的,艺术有多种表达方式,而且不同的表达方式是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如果孩子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创造性也会自然地生长。至于为什么使用全新的材料,老师们也有两点考虑,其一,对小年龄的幼儿来说,新材料更卫生、更安全,这一点必须要考虑到。其二,尽管他们注重启发孩子们综合使用材料,但前提是所用材料要助于提升作品的表现力,也就是材料要服从于目的,而不是为了使用材料而进行综合材料绘画。当孩子们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目标并对材料有所思考时,他们会逐步丰富材料,提供一些需要较强创造性才能驾驭的材料。在此之前,老师会结合活动目标精心准备,以避免孩子们被过于丰富的材料吸引而忽略了作品的内涵。总结

在这堂课中,美国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尝试——发现——体验”的探索机会,鼓励幼儿大胆选择不同材料,并采用热烈的色彩表现节日的气氛。让幼儿在折叠、撕、挤、压、剪贴、打湿等技巧运用的制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满足他们自主操作、试验、表现的愿望。这样的美术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愉悦的情绪,挑战了幼儿认知能力,更使幼儿在创作中充分地探究、感知、体验、理解美术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小贴士:什么是综合材料绘画(Collage)

传统绘画以颜料、笔墨、画纸和画布等作为基本材料。综合材料绘画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基本材料,在传统绘画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自然界、日常生活中各种可见的材料和废弃物品用作创作材料,如泥巴、沙石、咖啡、树叶、木头、报纸、破布、麻袋、金属、别针、轮胎……有的甚至将绘画和装置艺术结合起来。第三堂课:非洲粗麻布画非洲王室对椅古代埃及绘画埃塞俄比亚部落的脸部绘画“我爱非洲”(4-5岁)目标

在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感受参与民间美术活动过程的快乐中,懂得珍惜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从小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有风、有云、有阳光、有花、有草,非洲是个热情浪漫而又美丽的地方。非洲不但有大象、狮子、长颈鹿、犀牛,还有独特的绘画艺术。非洲绘画艺术之所以有其独特个性,是由非洲大陆、大草原奇特的生态,多姿多彩的风貌,乃至特殊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发展而成。

一个很普遍而错误的观点认为,非洲艺术即是雕塑,其实非洲最早的艺术遗址是5000年前的撒哈拉沙漠岩石上的绘画,严格地说,这已是绘画最基础的技法。1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的津巴布韦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已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绘画艺术品。这些都说明绘画艺术在非洲的传统很久远。非洲最早的绘画是画在岩石与木头上的,到了现代社会绘画才普遍采用纸张和布。粗麻布画更以热情奔放、简约原始而突出非洲文化特点。

在美国,为体现多元开放的移民文化,主张移民团体应该保留自身的文化,并且同其他的文化和平交流,学习各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所以女儿幼儿园的美术课上,有时写起中国书法,有时尝试一下日本插花,这次又是制作非洲粗麻布画。

非洲粗麻布画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其中一种是直接将颜色倒进未经涂底的粗麻布上,让颜色在画布上徐徐流动,并渗透画布,与画布的纤维组织结合为一体,等颜色干后,倒入另一种颜色,使部分颜色在画面上重叠造成立体感,从而营造出一种微妙的色彩变化,于是色彩本身很自然地构成了形象与主题。在美国幼儿园,老师把专业艺术家的粗麻布画制作过程尽量简化,减少深奥难懂的抽象意味,增加趣味性,既保留非洲艺术的感人至深与纯朴稚拙,又增加了儿童的天真浪漫。课堂实录非洲粗麻布画制作一、材料准备

老师准备了很多粗麻布,这些粗麻布有几种颜色:深蓝色、白色、褐色,但是大部分是米黄色,粗麻布的纹理有粗有细,布有厚有薄。老师事先裁剪成差不多一尺长宽的一小幅粗麻布,每个小朋友一幅。另外老师还准备了颜料、毛笔、剪刀和魔法海绵(Magic Sponge)。什么是魔法海绵?就是在工厂里用机器把普通海绵压成薄的像布一样的厚度。小朋友可以用剪刀随意把海绵剪成各种形状,剪好后,把魔法海绵碰水或颜料,魔法海绵就会马上变得像普通海绵一样厚了。二、教学过程

老师:今天我们学做非洲粗麻布画,大家知道非洲在哪里吗?【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投影仪把世界地图投影在白墙上,并指出非洲所在的位置。】

老师:我先给大家欣赏一下。【老师又把一些传统的非洲美术作品投影在白墙上,这些绘画大部分是画在木头和岩石上的。】

老师:以前的非洲人没有纸张,布也是很贵重的东西,所以他们只有把画画在岩石和木头上。

老师:我们很幸运有各种彩纸可以画,有油画布可以画,今天又要把画画在粗麻布上。大家现在摸一下,粗麻布和我们以前用的材料有什么不一样的呀?【小朋友好奇地用手抚摸着粗麻布,有的用鼻子去闻粗麻布的味道,有的拿着粗麻布在空中抖一抖。】

小朋友:好像很多灰似的。

小朋友:麻布好扎人呀。

老师:好。现在我们开始在魔法海绵上用铅笔画出一个简单的图案,比如爱心的图案、花的图案、狗狗咪咪等动物的外轮廓图案,然后用剪刀把形状剪下来。每个人要求剪2到3个不同的图案。【小朋友高兴地拿起铅笔在海绵上画了起来,画好后用剪刀沿着铅笔线小心地剪下来,每个剪好的图案差不多有小朋友的半个手掌大。】材料:粗麻布、魔法海绵、剪刀、毛笔、铅笔等步骤1:剪出合适的图案步骤2:用剪好的海绵图案在麻布上拓印步骤3:自己设计图案组合学生作品1:强烈的形式感和符号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