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23:20:5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04社会保障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科目代码:804  科目名称:社会保障学  满分:150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怎样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2.相对其他社会保险制度而言,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性表现在哪里?

3.为什么现代工伤保险制度不要参保人缴纳保险费?

4.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有何区别?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综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你认为存在哪些基本规律?

2.试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有哪些?它与欧美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有何区别?如何应对?

三、分析题(本题40分)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你认为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如何应对?

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科目代码:804  科目名称:社会保障学  满分:150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怎样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1)稳定功能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动力机制与稳定机制,市场机制即是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首选动力机制,而社会保障则充当着首选的稳定机制。任何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而各种特殊事件的客观存在,又往往给社会成员造成群体性的生存危机。社会保障能够防范与消化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对政府的反叛心理与反叛行为,能够保障社会成员在特定事件的影响下仍然可以安居乐业,从而有效地缓和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进而维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健康的社会发展。因此,社会保障是通过预先防范和即时化解风险来发挥其稳定功能的,它在许多国家均被称为“精巧的社会稳定器”或“减震器”。(2)调节功能

①在政治领域

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除具有一般的政治调节功能外,还特别促进了社会成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亦强化了国民对现存制度的依赖意识和国家认同,同时对调节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冲突和促进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并维持其整体正常运营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政治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在许多国家成为党派斗争和政党政治、民主竞选中的重要议题,正是社会保障具有不容忽略的巨大政治调节功能的体现。

②在经济领域

a.在第一层次上,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从国际范围考察,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水平越高、规模越大,意味着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越强;反之,社会保障越是残缺不全、水平越低、规模越小,则意味着国家在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越弱。而社会保障对公平与效率的合理调节,则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b.在第二层次上,社会保障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并通过税收或征费或“转移性支付”给予保证,进而分配给受保障者或有需要者。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这种调节功能更加显著,它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与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在不同的受保障对象之间横向调节着收入分配,同时还在代与代之间实现着纵向调节收入分配。

c.在第三层次上,社会保障还直接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它甚至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一方面,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储存与分配,直接调节着国民储蓄与投资,并随着基金的融通而对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直接调节作用。

③在社会发展领域

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社会保障构成了调节“社会成员中高收入阶层(富人)与低收入阶层(穷人)、劳动者与退休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疾患者、幸运者与不幸者、有子女家庭与无家庭负担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杠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因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功能的发挥而得到了有效缓和,社会因收入分配差距等导致的非公正性、非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节。(3)促进发展功能

①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

②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③能够促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工作。

④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

⑤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透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

⑥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维系,又促进着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4)互助功能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分配机制其实是一种风险分散或责任共担机制,风险分散与责任共担本身即是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中使风险得到化解的。资金的互助、物的互助和劳务服务的互助,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而且也是一种社会互助机制。在当代社会,希望社会保障完全自助化(完全自我负责)或完全他助化(完全劫富济贫)都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实践的;而强调以互惠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互助功能,同时发挥社会成员自助与他助的作用,将不仅有利于正确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真实面目,更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5)其他功能

除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与互助功能等四大基本功能外,社会保障事实上还有着诸如防控风险等其他功能。

2.相对其他社会保险制度而言,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性表现在哪里?

答: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相比,医疗保险的复杂性表现如下:(1)待遇支付形式为非定额的费用补偿

相对于养老保险发放现金,工伤保险既发放现金也提供医疗服务,失业保险既发放现金还提供诸如培训等服务而言,医疗保险表现为一种医疗费用补偿机制,而费用补偿待遇与缴费多寡无关,而是与医疗费用直接相关,即患者获得的费用补偿不是取决于其缴过多少医疗保险费,而是取决于病情、疾病发生的频率以及实际需要。因此,它是依据每个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确定补偿,而不是进行定额支付。(2)补偿期短但受益时间长

由于疾病的发生具有随机和不可预测性,医疗保险提供的补偿也具有不确定性,一次疾病的时间通常不会太长,从而每次的补偿期也较短;不过,由于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生病,医疗保险也就会伴随参加保险人员的一生,也就是说医疗保险不仅会惠及所有参加保险的人员,而且自其参加保险之日起将伴随一生,可以说是受益时间最长的社会保障项目。(3)涉及关系非常复杂

医疗保险涉及到政府、用人单位、医疗机构、社会保险机构、医药机构和患者个人等多方之间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要处理好这样复杂的关系,必然需要兼顾各方主体的权益并对各利益主体形成一种制衡机制。(4)医疗服务消费具有不确定性和被动性

疾病发生的不确定性,使得医疗保险的管理也就有别于养老、失业等其他社会保险,它不仅需要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进行管理,而且需要对医疗服务提供者以及医药服务的项目、内容等进行管理。

这些复杂性不仅是医疗保险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保险项目的本源特性,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基本标志。

3.为什么现代工伤保险制度不要求参保人缴纳保险费?

答: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因遭受意外伤害和患职业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1)现代工伤保险制度参保人不缴纳保险费的原因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实行工伤保险制度时,普遍遵循个人不缴费原则。工伤保险费由企业或雇主缴纳,劳动者个人不缴费,这是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不同之处,它体现了工伤保险遵循的雇主责任原则。工伤的发生,意味着劳动者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承担了受伤乃至死亡的风险,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额外代价,理应由企业或雇主、社会保险机构等负担补偿费用,这在各国已形成共识。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实行了工伤保险制度,保险费均由雇主承担缴费责任,职工个人不缴费。(2)现代工伤保险制度参保人不缴纳保险费的理论依据

世界各国的工伤保险均认可这一原则,其理论依据主要源自“职业危险原则”。

①正常情况下,劳动者无故意伤残的动机,因为工伤赔偿远不足以抵补负伤、致残乃至生命丧失给劳动者及家庭带来的不幸和灾难。

②现代大机器生产条件下工伤事故的发生具有客观性。虽然造成职业伤害的劳动风险于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具体发生在哪一个劳动者身上均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但是工业伤害和职业病却不可能在整个劳动者群体中杜绝。据此,就有造成雇员受到职业伤害的可能性。

③依据“职业危险原则”得出的结论是:意外事故无论是由于受害人自身、同事的粗心大意,抑或由于自然原因甚至在雇主根本不存在有什么过失的情况下发生的,雇主都应进行赔偿;雇主支付职业伤害的赔偿金是一笔日常开支,就像是修理和维护设备的保养费一样。从本质上看,这笔钱的开支还是为了雇主而发生。根据这个原则制定的职业伤害保险法规通常称为《劳工赔偿法>,有些国家在劳动法中规定工伤赔偿办法。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现代保险制度,工伤保险不应该要求参保人缴纳保险费。

4.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有何区别?

答: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起码生活水平的低收人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而社会福利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子系统。社会求助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都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下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资金来源不同

①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

②社会福利资金来源多渠道。社会福利项目的资金来源包括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还有各个组织单位的专项基金、社会团体的资助与捐献,以及福利服务的收费等。(2)保障对象不同

①社会救助的保障对象具有选择性。尽管社会救助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但事实上社会救助的对象是需要经过家计调查和资格审定的。一个社会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仅是一小部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的和有限的。

②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具有全民性和无选择性。与社会救助的保障对象是有选择的和有限制的完全不同,社会福利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每个社会成员无论贫富、无论长幼尊卑,均有享受普遍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正因此,社会福利有“社会工资”的美誉。社会福利是普惠制的社会保障,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按人头补贴,且待遇相同。不论是针对老人、妇女、儿童、身心障碍者等的特殊福利,还是面向全民的普遍福利,都有普享和公平的特点。(3)权利义务不同

①提供社会救助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对国民的应尽责任,是低于贫困线或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国民应该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提供救助方与接受救助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有单向性。

②社会福利是社会化的,保障项目大多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4)待遇水平不同

①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具有“保底”性。由于社会救助是直接设在最起码的生活标准线也即贫困线之上的、用来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因收入的减少或中断而陷于贫困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因而被称为社会的“第一道安全网”。也就是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陷于生存困境,都将得到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②社会福利的保障水平具有从优性和刚性。在制度化社会福利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经济繁荣和政治民主,许多福利国家在推进社会福利时普遍倾向于提供更高、更优的津贴和服务。同时也就日益加剧了社会福利的刚性特征,即能高不能低、能上不能下。(5)保障项目不同

①社会救助的保障内容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最低生活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共福利支出的增加,现代社会救助还包括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失业救助、生育救助、丧葬救助、法律援助等,它们相互关联、共同作用,构成现代社会救助的有机整体。

②社会福利的内容则既有专为社会弱者提供的福利项目,如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福利,也有全民性的社会福利如医疗卫生保健、教育、住房等,还有与工作单位紧密关联的职业福利如企业年金等补充性保障和职业行业内部的员工生活休假培训等内部福利、由居住地区提供的社区福利如社区福利性服务以及福利设施和福利津贴。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综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你认为存在哪些基本规律?

答:综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有以下规律:(1)立法先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首要规律,即是先有社会保障立法,之后才会有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实践,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点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与制度建设轨迹中是显而易见的。立法先行的意义在于,政府可以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却不能决定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先行不仅仅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惯例,更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有组织地运用经济援助与社会服务的手段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社会保障需求,这就必然要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任何超越时代的社会保障措施都将导致物极必反的结果,任何落后时代的社会保障措施亦因不能真正解决其应当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而酿成社会危机。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协调发展

①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协调发展。一方面,社会保障项目的内容应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水平应当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的基础。

②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各子系统之间虽然保障对象不同、保障内容有别保障待遇也存在着差异,但它们是一个完整的、协调的体系,在发展中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会严重影响社会保障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甚者会激化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4)多样化发展

现阶段,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又均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规律。多样化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发展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规律,它既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走向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乃至伦理因素综合影响的一个结果。因此,多样化发展规律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均将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中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它能够促使某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建立与发展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保持以现实国情为基础的较为清醒的头脑,而不会受所谓的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德国模式乃至智利模式等牵制。

2.试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有哪些?它与欧美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有何区别?如何应对?

答: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手段则是在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

①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的标准计算,已于2000年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不仅如此,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速度还非常之快。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指标为例,1982年为4.9%,1990年为5.6%,1995年为6.2%,2000年达到6.96%;而据人口学家预测,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1.3%,205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21.2%。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条件下,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营与发展将不再是老年人的事情,而是必然进一步转化成整个社会的事情,这一因素必然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

②家庭保障功能减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家庭的人口结构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已经取代传统的大家庭格局,家庭的老年生活保障功能也在持续弱化。

a.子女数量的减少使下一代人赡养上一代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迅速下降,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机制来维护老年人的收入保障,老年人将因退出劳动岗位而陷入贫困境地;

b.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亦必然使相互服务尤其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迅速遭到削弱,而人口老龄化甚至高龄化的趋势又使老年人的生活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支撑或社会福利供给,晚年生活的担忧便会愈加沉重。

③经济发展水平低与地区差距大

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而且各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

④养老金保值增值难

养老保险基金若不能有效地增值,就很难适应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需要,也会降低个人账户对劳动者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制度就难以获得长足发展。由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基金投资机制未真正得到确立,资本市场亦未真正发育成熟,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非常困难,一些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处于不断贬值的状态。随着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的持续扩大,投资问题正在成为影响这一制度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⑤转制中的隐性债务问题

在养老金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或半基金积累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已经工作和退休的人员没有过去的积累,而它们又必须按照新制度领取养老金,那么他们应得的、实际又没有积累的部分就被称作养老金隐性债务,或隐性养老金债务。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是体制转变必然显现出来的问题,因此隐性债务也被称为新旧体制转制的成本。

⑥个人账户基金“空账”运转问题

按照新制度设计,对已经退休的人员发放的养老金应来源于社会统筹基金。由予现在退休的人员没有(或很少有)个人账户资金,而社会统筹资金又远远不够满足庞大的退休群体的需要,为了保证当期能按标准发放,不得不动用了本应留作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致使个人账户形成空账。

⑦养老金资金来源问题

由于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快速增加,养老金支出过度增长问题严重。在资金来源方面,新的资金收缴制度不能顺利进行,阻力较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企业欠费问题比较严重;

b.职工个人投保能力较低;

c.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存在困难。

⑧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的安全问题

虽然我国明确规定养老保险基金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保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资金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情况时有发生。

⑨养老保险的保障效果问题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对退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效果有了很大提高,使大多数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退休人员的经济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如下:

a.退休金收入不能满足消费支出的需要;

b.退休者收入的绝对量低,虽然替代率不低,但是收入的绝对额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c.在职人员另有大大超过名义工资以外的收入,而在退休之后,其退休金收入缩水严重。(2)与欧美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主要侧重于基金的投资运营、保值增值以及预防人口老龄化程度等方面。(3)应对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的措施

①终结债务。

这要求政府必须真正承担责任和偿还债务,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

②做实个人账户。

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增加新的税收来源;发行国债;变现国有资产等方法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③扩大资金来源。

加强法制规范,增加政府调控力度;对于不同户籍和所有制的劳动者实行保障权利的平等,实现最大范围的社会共济和新制度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缓解养老金资金来源不足的困境。

④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对已经积累起来的养老基金按照“谨慎原则”和“多元证券组合原则”进行资本市场长线投资,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⑤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健全法制,增加养老金管理的透明度,提高规范化水平,杜绝养老基金的滥用和腐败问题的出现,提高管理效率。

⑥提高退休人员的收入。

要解决退休人员经济保障不足的问题,需要按职工的实际收入确定养老金替代率才能解决老年人的收入问题。另外,还应通过建立生命周期养老计划和多渠道养老资源组合计划来解决,如发展企业职业年金和通过国家鼓励发展个人储蓄(商业)年金保险。此外,理顺在职期间的工资结构,增加工资的规范化管理,将有利于每一代退休者的经济保障。

⑦继续进行社会化管理工作。

三、分析题(本题40分)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你认为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如何应对?

答:人口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在7%及以上的水平,那么这个地区或国家即是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从第六次的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我国大陆地区已经步入了老龄化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括规范、协调的社会保障项目体系,而且应当包括确保制度运行安全的健全的监管体系和能够满足制度实施的完善的服务体系。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很多方面上存在着漏洞,不仅无法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存在着制度外的人群,尤其是在老龄化尤为严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来导航,那么在面临巨大问题挑战的情况下也无法做到从容应对。(2)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更高的法律层面

在当代社会,任何制度均只有通过法律调整才能摆脱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羁绊。社会保障制度对法制性的要求更高,立法先行是一项基本原则,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建立或修订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时均会遵循这一规则,即任何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通常都以立法机关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先导,以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为条件,于后才是具体组织实施社会保障项目。而中国目前在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依靠行政机关的法规政策来推动。这种状况不仅无法使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走向定型发展,而且因政策的多变或过度灵活而损害了新制度应有的稳定性,更加不能很好地应对未知的各种风险。(3)明确各方主体责任

只有明确划分了不同责任主体各自的责任和权利义务,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身承担的责任并将其很好地达成。由于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各方带来权利与义务的不确定性,并增加劳动者代际负担的不确定性和每届政府应负责任的不确定性,进而可能损害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弱化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使得各部门主体相互推诿,互不履行责任,从而导致局面的混乱,无法有效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4)不断提高制度的有效性

近20年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虽然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包办社会保障事务时负担畸轻畸重的现象,却因多种原因造成了新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带来了更多问题。从中长期的发展角度出发,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在这种制度最终定型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并在维护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5)完善基金管理、运营的有效途径,实现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

由于养老保险是积累性保障项目,基金的管理是否有效,能否实现保值增值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根据养老保险基金的性质、特点、用途、规模等情况,需要对养老保险基金采取既审慎又积极、既封闭又开放的管理政策。一方面,应对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单独管理,确定独立的、专门的管理机构;另一方面,通过投资运营来实现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这需要健全的基金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在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不强和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下,应该积极探索一条既能加强基金的有效管理以提高基金的安全性,又能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提高基金效率的路径。(6)发展经济,扩大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

社会保障采取的是经济手段,必然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水平和规模,而社会保障制度也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着安全保障网,市场经济风险的多元化也要求和促进着社会保障的发展。因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每个社会成员既不依附于任何单位或组织,又必须抛却以前传统、封闭的生活方式,溶入到社会中来,经济全球化更是使社会成员的生活风险被进一步放大。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使人们面临着社会化的风险,单靠个人或家庭的自我保障根本不足以应付或满足生活风险保障的需要。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生活风险的全面化、社会化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在项目体系、制度管理、运营实施等多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

总之,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国家立法规范的层次,进一步明晰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导责任,并根据责任分担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及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在实践中坚持制度建设的多层次化与社会化原则,采取官民结合的手段来调动政府、社会、市场、企业乃至家庭及个人的参与积极性,不断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最终建成一个健全的、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842社会保障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科目代码:842  科目名称:社会保障学  满分:150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怎样理解社会保障的功能?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最低工资制度有什么关系?

3.简述员工福利的类型。

4.简述失业保险制度的特点。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有什么关系?

2.试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有何影响?

三、分析题(共4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于2010年10月28日正式公布,将于2011年7月1日起实施。请介绍社会保险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的条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科目代码:842  科目名称:社会保障学  满分:150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怎样理解社会保障的功能?

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具体来说,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功能

任何时代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而各种特殊事件的客观存在,又往往给社会成员造成群体性的生存危机,这些危机如果不能得至妥善解决,部分社会成员因陷入生活危机便可能构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秩序可能因此而失去控制,并进而破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够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一方面能帮助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从生存危机中解脱出来,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对安全与发展保障的需要。也就是说,社会保障通过预先防范和即时化解风险来发挥其稳定功能,它在许多国家均被称为“精巧的社会稳定器”或“减震器”(2)调节功能

①在政治领域

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

②在经济领域

a.它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愈健全、水平愈高、规模愈大,意味着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强,反之,则相反。

b.它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并通过税收、征费及“转移性支付”等方式给予保证,进而分配给受保障者或有需要者,从而将资源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进行着分配与再分配。

c.它直接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被称为是国家的福利投资。

d.社会保障事实上还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

③在社会发展领域

社会保障亦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3)促进发展功能

①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

②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③能够促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工作。

④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

⑤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透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

⑥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维系,又促进着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4)互助功能

从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来看,其事实上是一种风险分散或责任共担机制,而在当代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使完全形态的自助成为不可能;而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人类的私欲,又使完全形态的他助成为不可能。因此我们需要更充分地认识社会保障互助的功能和作用。(5)其他功能

除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功能与互助功能等四大基本功能外,社会保障事实上还有着诸如防控风险等其他功能。在西方国家,有的经济学者还认为社会保障有资本积累功能,并把它作为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在肯定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的同时,也要警惕将社会保障功能泛化。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最低工资制度有什么关系?

答:(1)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安排。最低生活保障的根本目标是运用国家财力帮助那些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人口摆脱生活困境,使其达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作为“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及其实施遵循以下原则:

①生存保障原则

在当代社会,生存权不仅是公民在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合法权益的基础。因此,保障全体国民的生存权是国家和社会的当然职责与基本义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各国或各地区确定的保障标准不一,但是最低生活保障线能够维持受助者最低生活水准的“保底”原则却是一致的。换言之,贫困人口在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后,能够避免挨饿受冻,并能够享受最起码的生活条件。

②普遍性原则

尽管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是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之下的个人和家庭,但这一标准是开放的,社会成员不论其身份地位、有无职业,只要生活陷入困境,就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也就是说,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全体社会成员一律平等。因此,它所起的“保底”作用,是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适用的标准。

③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联系原则

一般而言,经历过共同贫穷的时代后,人们对贫困人口的认定,通常是与他周围的人群相比较的。在中国这样大的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更是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如北京市的贫困人口只能和北京市的市民来比较,不可能与贵州省贫困地区的居民来比较。因此,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联系的原则,即与当地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如果保险范围过窄,保障水平过低,就不可能真正解除贫困人口的生存危机;如果保障范围过大,标准过高,则可能扭曲这一制度的社会功能,甚者会形成贫困陷阱。因此,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避免水平过低与过高的现象。

④维护受助者尊严原则

在历史上,总把对贫困者的救助视为一种恩赐、施舍与怜悯,受助者以牺牲人格尊重为代价。然而,在现代社会,社会救助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面,其所体现的恰恰是国家与社会对解决贫困问题的责任与义务,而接受救助则是社会成员在遭遇生活困境时应当享受的法定权益。这一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平等,即救助者与受助者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不能损害个人尊严。否则,将会产生与建立这一制度的初衷相反的效果。

⑤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应当遵循法制化、规范化等原则。(2)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制度是指国家规定的各企业单位等都要依法执行的最低报酬制度,即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所能获得的最低的工资报酬,且这一报酬应该能够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并与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最低工资制度的关系

①在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一定的保障标准

这一标准由各地按照当地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对孤寡老人按当地低保标准实行全额救济。由于地区差异大,因而不同地区最低标准存在差异。

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应该要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原因是如果劳动不工作所获得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比工作时所得的最低工资要高,那么他们会更愿意放弃工作而选择领取定额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这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鼓励生产和促进劳动者努力工作,造成“养懒汉”现象。

③最低工资水平要能保证劳动者的最低生活水平

如果劳动者努力工作的结果是最低生活水平还得不到满足,那么也同样会降低其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都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的两种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共同维护着劳动者最基本的生存权益。

3.简述员工福利的类型。

答:员工福利在国内外学者眼中有着不同的定义,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员工福利就是指面向员工的,具有福利性质的任何待遇,它包括了各项法定社会保险。

狭义的员工福利是与企业或社会团体为责任主体,专门面向内部员工的一种福利待遇。它与该企业或社会团体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是其基于本行业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态与总体工资水平,自主设立、自主管理的福利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构成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激励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1)广义的员工福利的划分

①根据强制性的不同

a.强制性员工福利

指由法律统一规范的福利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法定假日等;

b.非强制性福利

如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免费工作餐、住房或购房支持计划、特殊津贴、带薪假期等。

②根据层次的不同

a.员工作为国家公民,可以享受所有以国家为供给主体的,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福利项目。这一类型的福利项目属于国家福利。

b.作为企业的一员,可以享受企业提供给每一个员工的福利待遇。这些福利待遇在企业内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c.由企业提供的,只针对部分员工的福利项目。(2)狭义的员工福利的划分

①根据福利本身是否涉及金钱或实物

a.经济性福利

包括货币性福利、交通福利、饮食福利、金融福利等。

b.非经济性福利

主要是指各类的服务内容,如咨询性服务、保护性服务、工作环境保护等。

②以福利项目的实施范围为标准

a.全员性福利

是为所有员工提供的福利;

b.特种福利

是为企业高层人才设计的福利;

c.特困福利

是为企业困难员工提供的福利。

③以员工对于福利项目是否具有可选择权为标准

a.固定性福利

由企业设定、员工被动接受的福利计划;

b.弹性福利

由企业设定、允许员工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的福利项目。

4.简述失业保险制度的特点。

答: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由社会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重要项目之一。失业保险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普遍性

它主要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力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因此,在确定适用范围时,参保单位应不分部门和行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其职工应不分用工形式,不分家居城镇、农村,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只要本人符合条件,都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2)强制性

它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强制实施的。按照规定,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根据有关规定,不履行缴费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互济性

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比例、缴费方式相对稳定,筹集的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单位的性质,全部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4)公正性

①“机会均等”

即所有劳动者都有平等地参加失业保险的机会,在其履行缴费义务后一旦失业,都有享受失业保险金,接受职业介绍、参加职业培训以及再次就业的权利;

②“权利义务对等”

即在保证失业者本生活的前提下,失业保险待遇标准要因失业者履行社会义务的多寡相应区分不同的档次,不搞平均主义。(5)预防性

预防性是指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先筹足失业保险基金,一旦劳动者失业,就立即施行救助行动,防止劳动者因失业而陷于生活困境,防止社会因失业者增多而陷于动荡不安。(6)补偿性

补偿性是指失业保险基金要在劳动者因中断就业而中断工资收入时,给予一定的补偿,使其不至于在遇到失业风险时毫无收入来源,从而使劳动力再生产得以进行下去。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有什么关系?

答:从经济学角度,社会保障属于国民收入体系,因此,它作为社会收入分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地要与收入分配政策紧密关联。在收入分配的诸多影响因素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是根本的影响因素,决定了收入分配的水平和方式,并使收入分配反映出一定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社会政策目标、国家强制力等也是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促进或制约着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与保护机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再分配功能,其再分配功能的强弱和再分配规模的大小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社会公平实现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目标的关系

收入分配不但是满足劳动力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作为对劳动者为社会付出的体力、智力的补偿,是劳动者生存的必要条件。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中心,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进而实现人的最充分发展,而分配的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是通过实现每个人的发展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与公平。与劳动者按劳获酬的分配方式相比,社会保障显然是一种收人再分配方式:

①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收入和向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征收的社会保险费等。

②社会保障又按照各个项目的规范将这笔资金分配给受保障者,使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并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延续性。

③社会保障既受整个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又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收入分配格局。

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生存权和发展权成为社会成员最基本的权利,作为社会再分配机制,社会保障的分配目标无疑是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目标都是一致的。(2)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方式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在迅速提高,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我国目前实行的收入分配方式即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明确了知识、技术、资本、经营管理、土地房屋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的分配政策,目前主要的分配方式有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①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也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劳分配作为分配方式的主体,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前提,为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提供了内在动力,是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发挥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最佳形式。作为初次分配领域最主要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②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指按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分配社会收入。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即可以实现这种按需分配的方式。其前提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多层次多项目的复杂分配系统,其中既有按劳分配的成分,又有按需分配的成分。当然,不论何种分配成分,最终的结果和目的都是相通的,即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并尽可能地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实现社会公平。(3)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层次的关系

国民收入的分配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社会保障制度除涉及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外,实际上还有第三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都是为了弥补初次分配中效率有余、公平不足的缺陷而进行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的主要分配形式,第三次分配由于规模有限,而且是基于自愿的、非制度化的和不稳定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亦很有限。

①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国民收入生产部门内部各集团、各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是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按照各种要素主体对产出直接做出的贡献大小给予的货币补偿。社会保障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点:

a.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无论从马克思六个扣除学说还是从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理论来讲,社会保障基金都主要地来自于劳动者的必要劳动,从而也来自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保障本身在参与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之后,再以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进行一部分再分配。

b.社会保障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

初次分配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按照生产要素分配,强调的是效率原则。由于市场竞争中不同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劳动能力不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不同,他们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分配所得必然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对社会财富的一种再分配方式,通过收入补偿、互助互济,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个体不至于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差太远,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经济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从而事实上弥补着初次分配效率有余、公平不足的缺陷。

②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政府对市场产生不良后果的矫正,在于弥补市场失效,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合理化,缩小初次分配按照效率原则形成的差距。税收与财政是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财政分配是政府实现收入分配目标的基本途径。社会保障作为再分配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安排,维护并实现着社会公平与正义,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各国社会保障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保障水平越高,国家利用社会保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规模越大,对收入分配的干预越强,社会收入就越接近公平;反之,则相反。

③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指的是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形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再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而第三次分配则追求社会协调与和谐。这种分配方式不仅可以从物质上缓解某些群体的困境,而且可以从心理上、情感上消除不同社会阶层的隔阂和对立,在价值上形成一定的共识,有助于舒缓社会阶层之间乃至社会整体结构上的紧张,营造良性互动的关系,进而形成差异基础上的和谐。但目前,在我国,由于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自愿的、非制度化的分配方式,缺乏稳定性常常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第三次分配功能尚十分微弱,还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2.试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有何影响?

答:(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①经济体制改革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

经济主体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收入差距扩大化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单位与政府之间、个人与国家、单位之间的利益追求由一致走向分离,必然动摇原有社会保障体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如果不对其进行重大变革,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就不仅不可能继续发挥其作用,而且可能成为社会冲突、激化矛盾的新的致因,并直接对市场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造成直接损害。

②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封闭运行的单位保障体制导致社会保障统筹、互济功能的丧失,单位负担畸轻畸重,一些老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前就陷入了不堪重负的困境,原有制度因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亦有着改革的必要性。

③社会保障改革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社会保障改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兴起,它们的行动表明这种制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2)我国社会保障改革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改革是从1986年开始的。这一改革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1986~1993年

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这一阶段社会保障改革的重点在总体上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贫困地区的乡村贫困问题,但单纯强调为国企改革配套亦使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走向片面化。正是这种片面化造成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日益滞后于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只为某项改革配套,也不可能只为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职工服务。

②1993~1997年

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社会保障社会化自此成为改革中追求的主要目标,并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政策实践中,但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亦未明确宣布废除,因此,这一阶段是原有社会保障制和新型社会保障制并存但此消彼长的时期。

③1998年以来

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在这一阶段,国家仍然继续主导着的社会保障改革并承担着直接的、重要的责任,但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慈善公益团体等)及社会成员个人均共同分担着社会保障责任,社会保障不再单纯地为经济改革服务而是为整个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在内的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性建设和管理、服务社会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以下挑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