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文字(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4:00:02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激扬文字(下)

激扬文字(下)试读:

八 叙述人事,细谈端详

1.叙述的要素和作用

通常所说的叙述,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是从新闻的“五个W一个H”反套过来的。“五个W”是美国新闻学家查理·戴德1851年提出来的,是针对战地报道,规定一条电讯必须回答五个问题,即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o——什么人,What——什么事,Why——为什么。后来又有人认为应回答How——怎么样了?就增加了一个H——结果如何。这和我国有人所说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一致的,因为其“事件”指这件事的整个过程,包括了什么事及其原因和结果。

毛泽东同志1948年10月22日为新华社写的一则消息《我军解放郑州》,很典型地运用了叙述的方式:

我中原人民解放军于今日占领郑州。守敌向北面逃窜,被我军包围于郑州以北黄河铁桥以南地区,正歼击中。郑州为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交点,历来为军事重镇。蒋介石因徐州告急,被迫将驻郑兵团孙元良部三个军(按:国民党军从十月起整编师均改称为军,整编旅均改称为师)东调,郑州守兵薄弱,我军一到,拼命奔逃。现郑州东面之中牟县、北面之黄河桥均被我军切断,逃敌将迅速被歼。

短短的二百字清楚叙述了一件大事,所有的因素俱全。当然,有些叙述可以根据情况省略一项或几项,或者把有的项目变成隐含的。现在报纸上许多“要闻简报”、“简讯”等,就是这样。如,《人民日报》1985年2月9日《谷牧会见阿明亲王》的消息:“据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国务委员谷牧今天会见伊斯兰什叶派中的伊斯梅尔派教领袖卡雷姆·阿迦汗的弟弟阿明一行。”没有“原因”、“结果”等。

又如,《××晚报》1984年10月18日《鸡蛋并未涨价》的消息:

本报讯从市禽蛋公司获悉:目前鸡蛋并未涨价。

这里只有一句话,由于报纸发行时间和地区性,连时间、地点都省略了。

叙述在文章中是经常运用的,它的主要作用是:

①介绍人物经历、事迹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纠葛

这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

②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因果关系、使读者了解事态全貌

以此成文就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上文引的《我军解放郑州》,下面一节所引的例文2《地震》都很典型。机关应用文中,如“会议纪要”对会议的概述,“总结”中对工作情况的回顾等都是。1982年6月10日《铁道部关于193次旅客快车发生重大颠覆事故的报告》,便是对事件叙述的典型例文。

③配合议论,交代事实为论点提供论据

这是以议论为中心的叙述。议论的论据,多由叙述表达出来。如,毛泽东同志《论联合政府》中第三节有一部分“走着曲折道路的历史”,这一段历史叙述简练得当,何其芳同志在党校教语文时曾经讲过,它在文中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再如,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这样一段: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维勒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一八四六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这一段叙述,用两个自然科学的例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没有叙述,论点是难以被证明的。

2.叙述的人称和角度

叙述要有主体,就是“谁”叙述的,这个叙述是从哪个角度出发的。写作上叫做“人称”。“人称”,词义是从文中对被叙述者的称谓而来,实际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认识事物的观察点和立足点。应用文章的人称主要有两种:(1)第一人称

以当事人的口吻叙述事情的经过,叫第一人称的写法。文章中的人物、事件通过“我”或“我们”的眼见耳闻、亲身感受传达给读者。下面是一篇例文。

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东发生郯城大地震,震级为8.5级。清初作家蒲松龄正在济南作客,记下了这次地震的实况、感受和传闻: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借古代齐国首都临淄城门称济南),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声。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移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变也。

第一段精确地记下地震发生的年月日时,接下来交代己身所在地,以及地震初起时的闻听与惶惑。第三段记下看到听到的屋里的情况:第四段随自己出屋见到室外地震的状态景象。第五段震后街人聚谈。第六段是传闻地震引起的变异,最后在感叹中结束全文。写法类似今天的通讯,以230个字确切地记下一次地震的全过程,成为一则宝贵的自然史资料。

第一人称写法的优点是真实亲切,缺点是局限于“我”和“我们”的活动、见闻范围,没有直接接触的人和事就不易写。如非写不可,则需要过渡、衔接。(2)第三人称

用叙述他人之事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过程告诉读者,就是第三人称的写法。请看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一篇短的人物传记。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妇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独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大芋),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本文是汉初四川卓姓大富户的发家史,完全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的。第一句先总括全篇,写卓氏祖先是赵国人,炼铁致富。第二段写怎么到了四川。被掳掠、流放时有见识,不求近地,独求到远但富庶、容易做买卖的地方。第三段写卓氏到临邛,在山上炼铁,又动脑筋做出正确决策,富起来超过云南四川所有的人。最后以拥有的奴仆劳力和享乐生活的情况,讲这个家族的剥削规模和豪富程度。作者自己没有露面,用百多个字把前后百把年、纵横数千里的事件记得清清楚楚。

第三人称的优点已经可以看出了。它是站在较客观的立场上,从旁去看,从旁来说,容易直接展开人物、事件、环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讲述比较自由。

一般说来,在叙述中人称不能改变,要一贯到底,否则容易使文章头绪杂乱、脉络不清。非变不可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变过去和变回来的地方要让人看得明白。此外,机关应用文体有特定的作者,对它的人称要有正确理解。

3.叙述的类别和方法

(1)按语言详略分

①概括叙述

指用简单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作粗略、概括的介绍和叙说,又叫“简叙”,“略叙”。如上面所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和哥白尼“太阳系学说”被证实过程的叙述。又如《蜀卓氏传》等。

②具体叙述

指用详细的文字,对人物或事件进行具体的、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讲述,又叫“详叙”、“细述”。如上文所举的《地震》就是。

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各有长短、各有用处。仅有概括叙述,就会失之空泛,有概念化的感觉;只有具体叙述,就会失之冗长,给人拖沓之感。所以,两者要互相搭配,运用得当。《蜀卓氏传》用百字写一部发家史,可以说概括已极,然而当中对卓氏独具远见的话,叙述得却很具体。概括叙述中再概括也不能过于抽象,具体叙述中再具体也不能纤悉不遗,因而它们是相对的。两者都要给人以完整的印象,既不能大而无当,也不可琐屑零碎;两者也都要注意用最简练的语言包括尽量多的内容,这就是唐代刘知几所说的显、晦、简、周的问题。他在《史通·叙事篇》中指出,“显”的写法是用很多字句细细说来,把事理在篇中都说到;“晦”是简括地写,使得要说的意思能“溢于言外”。两相比较,显露不如“用晦”。就是要“略小存大,举重明轻”——抓住重要的、典型的,用简练的语言把必要内容都概括进去,这就是简练而周全。文字虽简,而说的事理却在要害处,能够“疏而不遗,俭而不阙”。若是“费词既甚,叙事才周”,那就像用铁钱当铜钱买东西,两个才能顶一个。总之他认为,“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记人记事是这样,为议论提供论据尤其是这样。(2)按结构形式分

①纵叙

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或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如,上面举过的《地震》、《蜀卓氏传》就是。

②横叙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来叙述。这里的一起说,那里的一起说,说了这里再说那里,说了这件再说那件。如上面所引真理标准文章,先说元素周期表,再说太阳系学说。(3)按时间顺序分

这实际上把常用的纵叙法按时间顺序再细分。

①顺叙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从发生、发展、高潮到结局。层次段落和事物发展过程基本一致。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式,清楚平实,机关应用文章采用较多。它的缺点是容易失之板重,所以,要注意在详,略、取舍、轻重上下工夫。

②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或最突出、精彩的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顺叙下来。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看下去;也可以造成波澜,使文章结构多一些变化。采用倒叙法,要注意过渡和照应,在倒叙和正叙的转换点、交接处要有明显的界限。

③插叙

在原来的叙述进程中,暂时中断一下,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叙完后再接着原先叙述的线索继续进行下去。它和倒叙的区别在于:倒叙是将结尾或片断提到最前面,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来;插叙是在顺叙中插入一两个片断,然后再顺叙下去。

④平叙

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或两件交叉进行。

4.叙述的一般性要求

记叙的要素,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要交代明白。通常说来,每个要素都不能缺少,否则叙述就不清楚。但是许多文章并非六要素都齐全,因为有的要素不讲,读者也明白。所以何时需交代,何时不需交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叙述的线索、脉络要交代清楚。任何文章都要把材料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间起贯穿作用的是线索。叙述中的主要线索称为主线,围绕主线展开的其他线索叫副线,写作时就必须抓住主线,组织好副线;主线要贯穿全篇,让副线服务于主线。记叙类文章的线有种种情况:或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以具体事件和象征性事物为线索,或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或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或以人物思想感受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因此只有理清线索,按一定的线索组织材料,构建文章,才能头绪清楚,做到有章有法。

叙述的详略要处理得当。详指内容细致、详尽,略指内容粗疏、简括。叙述应该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不能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就要先分清主次,懂得主详次略,然后该详处用墨如泼,做到详而不冗长,略则惜墨如金,即所谓的简洁。老舍说:“世界上最好的著作,差不多也就是文字清浅简练的著作。”领导干部讲演、写文章,更要追求“文约而事丰”,这一方面是其工作内容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果断干练的领导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这就要求以精炼的语言文字,叙述出含蕴丰富的内容,要削繁就简,寓理于文,寄情于事,提高叙述的功效。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文章的波澜呢?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抑扬法。即通过前后材料内容的反差以突出事件本质属性的写法。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形式,鲁迅《范爱农》、贾平凹《丑石》欲扬先抑,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欧阳修《伶官传序》则欲抑先扬。运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显出“落差”,形成跌宕的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断续法。在叙述过程中,忽然插入别一段叙述,或另一段描写,或另一段抒情,或另一段议论,或另一段说明,然后再接着原来的线索往下叙述。如庄子《逍遥游》开头说鲲之大,接着忽说鹏,忽说蜩与学鸠、斥鹦,这是断,但接下又写道:“此小大之辩也。”一下子把前面中断之处续了起来,一篇文章如果有断有续,断断续续,就可激起叙述的波澜,收到生动活泼的效果。

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也要讲究张弛、讲究节奏,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如理由《扬眉剑出鞘》、邓刚《龙兵过》都非常注意张弛法的运用,一会儿繁弦促节,一会儿娓娓细述,张弛相间,使文章错落有致,具有显而易见的审美效果。

离合法。“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着题,句句不着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离,指放得开;但并非离题,合指收得拢。叙述如能忽离忽合,离合相生,文章就一定有波澜,富于变化,生动感人。

以上是最常见的方法,其他如虚实、动静、曲直、隐显、庄谐、正反等方法都使文章波澜迭起,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5.记叙文的语言技巧

记叙文的语言,除应准确、简练外,特别要注意生动性和形象性。老舍在《出口成章》里说过,我们要“习惯于将文字的意、形、声三者联合应用”,“把语言的潜力都挖出来”,使自己的文字“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具体还应做到:(1)绘画美

所谓绘画美,即有立体感。郭沫若同志在《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中说过:“语言除掉意义外,应该要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为了把事物的形状和事件的背景,绘声绘色地呈现给读者,作者总是认真地考虑语言色彩的明暗、感触的软硬及声调的响亮与沉郁,以便使读者阅读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似的,这就是语言的绘画美,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的描写:

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氵预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氵预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滟氵预堆原是对准峡口的一堆黑色巨礁。万水奔腾,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像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长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2)音乐美

所谓音乐美,即利用文字的平仄音韵,利用音调的高低升降、长短变化,形成抑扬顿挫的音响,使语言具有优美的节奏感。老舍在《出口成章》里曾具体地谈到了语言的节奏和音乐美的关系。他说:

在汉语中,字分平仄,调动平仄,在我们的诗词形式发展上起过不小的作用。我们今天既用散文写成,自然就容易忽略了这一端,只顾写话,而忘了注意声调之美。其实,即是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考究。是“张三节四”好听,“张三五八”就不好听。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按京音读)皆平,缺乏扬抑。四个字尚且如此,那么连说话就更该好好安排一下了。“张三去了,李四也去了,老王也去了,会开成了”。这样一顺边的句子大概不如“张三、李四、老王都去参加,会开成了”,简单好听。前者有一顺边的四个“了”,后者“加”是平声,“了”是仄声,抑扬有致。如“今天你去,明天他来”,或“你叫他来,不如自己去”,“来”与“去”在尾句平仄互相呼应,相当好听。

这对我们理解语言的音乐美是很有启发的。优秀的散文作家都是很重视语言的音乐美的。他们的作品情文并茂,音义兼美。下面是刘白羽《长江三日》中的一段:

听说长江发源于一片冰川,春天的冰川上布满奇异艳丽的雪莲,而长江在那儿不过是一泓清溪;可是当你看它那奔腾叫啸如万瀑悬空,砰然万里,就不免在神秘气氛的“童话世界”上又涂了一层英雄光彩。

这段文字,作者让“川”、“莲”、“溪”、“空”等平声字和“啸”、“里”、“彩”等仄声字在意义停顿的地方交替出现,给文章的语言带来一种抑(仄声)扬(平声)顿挫的节奏变化,节拍协调、铿锵悦耳。(3)装饰美

所谓装饰美,就是根据鲜明而生动地表达内容的需要,运用比喻、叠字、重复、拟人等修辞手段,乃至生动的俚语、俗语、歇后语等将语言装饰起来,以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

装饰语言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比喻。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打比方。就是用具体、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去说明生疏的事物或抽象、深奥的道理,使抽象的事物更具体、更形象,使深奥的道理更浅显,便于读者理解接受。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对松树的描写:

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幅潇洒的模样。

九 绘声绘色,精雕细刻

1.人物描写的艺术

描写,通常和叙述结合在一起使用,共同发挥表达主旨的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人物描写是文章中描写的主要对象,它又可分为:(1)肖像描写

指对富于特征的人物外形——容貌、姿态、精神、服饰的描写,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魏巍、钱小惠《走山书斋》对邓中夏青年时的肖像描写:“一盏暗淡的油灯下,坐着一个衣着整齐的青年。他眉目清秀,左眉心边有一颗突出的黑痣。他正在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蓝皮的线装书。”从这幅肖像即可看出,这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他性格内向,埋头书卷,聪颖好学,富有事业心。

肖像描写又可分为动态的肖像描写和静态的肖像描写。上面所举邓中夏一例即静态的肖像描写。动态的肖像描写则常常反映于外在表情与言行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对金桂的描写:“将脖颈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哧两声,拍着掌冷笑着:‘菱角花谁能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见是不能之极!’”这一动态的肖像描写,寥寥几笔就“画出一个悍妇来”,“真真追魂摄魄之笔”。(脂砚斋语)(2)语言描写

指用人物的语言,特别是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语言描写的形式有独白和人物对话。独白指通过人物的自言自语来展示其内心世界,刻画人物形象。人物对话,可用以交代事件线索,发展故事情节,但主要的还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不管是独白还是对话,都要求“严格按着自己主人公的本性去说完要说的话”(高尔基语),这样才有助于典型形象的刻画。(3)行动描写

即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动作,展示人物的性格。鲁迅《阿Q正传》中阿Q与王胡比捉虱子,阿Q没王胡捉得多,也没有王胡咬得响,于是就与王胡打架,这种行动只有阿Q才有,体现了阿Q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通过“失箸”与“拾箸”的动作描写,就充分表现了刘备善于韬晦和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所以行动描写要描写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行动。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好的作品无不着力表现人物“怎样做”这一过程。历来才子佳人小说都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曹雪芹语),佳作并不多见,但《好逑传》却得到鲁迅、歌德等大家的赞赏,其原因即在于小说描写了水冰心如何“俏胆移花”,“借鼓乐之音”而发过其祖之奸,又如何秋祭南庄,以黄包袱裹石调包而戏过其祖的行为动作,而且这些动作又是在过其祖妄想捉月而冰心小姐决计不嫁这一尖锐矛盾中完成的,因此一个聪明机智、泼辣干练、不畏强暴的美女水冰心的形象便跃然于读者面前。再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对毛泽东同志挥手动作的描写: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

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这些文字描写有力地托出了一个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形象,精当贴切地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同志伟大的个性。(4)心理描写

即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描写,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人物心理状态常见方式有:直接描写心理活动;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白。特殊方式有: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

直接描写心理活动,是心理描写最常用的方法,在写作过程中,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由人物直接倾吐,用“我想”、“他想”、“他回忆”等句式写出:或由作者描述。

内心独白,即通过人物的自言自语,说出他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如吴金良《醉人的春夜》开头一段:“再遇到人,一定开口”,陈静想着,抬眼望了望胡同里昏黄的路灯。夜深了,到处是一片黑黝黝的怪影。“唉,这倒霉的自行车?”她从心底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喟叹。

其中所引两句话即小说主人公陈静的内心独白,第一句内心独白,使读者知道她已等了好一会儿,但始终不敢开口求援,写出了她正在与恐惧作战心理。第二句内心独白,既交代了事情的缘由,又十分准确地道出了她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两句内心独自就为情节的展示设下悬念。

梦境描写,即通过梦境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状态,它是人物生活积淀、情绪积淀在睡眠状态中扭曲的表现。如张承志《大坂》中写的一位地质工作者在向大坂进军的旅途中的一场梦:

他梦见一座冰雪砌成的大厦。梦见了两匹联着绊的在吃草的马。他看见了妻子。他走过去,想用双臂使劲地接住她。但她却飘忽难即。他眼前闪过一道金黄色的电光,一个赤裸着胖乎乎屁股的小孩在正午的太阳地里爬着。满天的星斗都深不可测地望着他。妻子也用那星斗般的眼睛在望着他。

这梦境正是他想念第二次流产的妻子和想要一个胖乎乎的孩子的心理在梦中的反映,表现出这个以事业为重的男子汉极浓的人情味。

幻觉描写,也是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巧妙方法,是人的生活积淀、情绪积淀在半昏迷状态下的折光反映。如谌容《人到中年》中陆文婷在病中的大量幻觉描绘即是范例。处于半昏迷状态的陆文婷不时听到两个小孩佳佳和园园的呼唤:“妈妈……我要梳小辫儿……”、“妈妈……别忘……白球鞋……”作为医生,她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但作为妻子和母亲却没尽到应尽的职责,这种幻觉描写便把她的社会职责与家庭职责的矛盾的心情描绘得十分真切,令人潸然泪下。

2.景物描写的技巧

自然风景描写:以自然风景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它常常是作者借以说明环境、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纷纷扬扬”大雪的描写说明林冲所处环境非常险恶。鲁迅《故乡》开头的自然景物描绘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药》结尾处对冷天、枯草、秃树、乌鸦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坟地悲凉的气氛。衬托出两位母亲的悲凉心境。所以好的自然风景描写要能烘托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旨,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社会环境描写:常常作为人物生活、活动的社会环境条件,表现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的背景,借以衬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它描写的范围可大到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小至一个家庭、房间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当地的风土人情、人物的活动、室内的陈设等等。如古华《芙蓉镇》开篇即是芙蓉镇的“山镇风俗画”,为人物“出场”提供了一个环境,并且体现出五十年代的时代风貌。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对奥勃洛摩夫室内陈设、生活用具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农奴制度下的寄生虫的悠闲疏懒的性格。社会环境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作者介绍,如《芙蓉镇》对芙蓉镇木芙蓉、石拱桥、青石板街米豆腐摊子等的描写;可以通过人物眼睛的观察,如《红楼梦》对贾府和大观园的描写分别是通过林黛玉和刘姥姥的眼睛观察而写出;可以通过人物的亲身感受,如老舍《月牙儿》中那位走投无路的弱女子所感受到的“一个凉的死的”春天。

场面描写:是对特定时间与地点之内各类人物活动的总体的表现。它对刻画人物性格,配合中心事件,表现文章主旨,都起重要作用。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场面描写,《李自成》中鄂西突围的描写,意大利电影《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中对匪首蜀蒙诺余党杀害证人赛苹娜的场面描写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场面描写的对象很复杂,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集中表现,内容极丰富,常见的场面描写有运动、战斗、劳动、集市、集会、游行、竞赛、舞会、宴会、婚丧仪式等,所以需要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现形式。

3.描写的基本方法

(1)白描

用朴素、洗炼的笔法,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重在传神。如《儒林外史》中对一个小土豪的刻画:“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皮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抓住人物“脏”、“无赖”、“骄横”的特点,寥寥几笔就把形象刻画了出来。白描,在写作上,就是要避免浮夸。它要求对话、心理、服饰和环境的描写都紧扣人物的行动并且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甚至一切叙述都在显示人物的形象,都是从人物事件出发的最具特征性的表现。(2)细描

用细腻的笔法,对描写对象的某些方面作精雕细刻的描写。细描又称工笔,工笔细描要求将人物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对老葛朗台的肖像描写,即是工笔细描人物的每一细部,从而将这个极端吝啬的资产者刻画得活灵活现。(3)直接描写

也叫正面描写,指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具体的描绘和形象的刻画。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穿过铁道去买桔子的背影的描写,《儒林外史·王冕学画》中对雨后荷塘景物的描写,梁斌《红旗谱》对反割头税斗争的场面描写,均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这种描写方法较为常见。(4)间接描写

也叫侧面描写,指对描写对象不进行直接描写,而是由第二者介绍、反映或采用间接烘托的方法来描写。如《三国演义》对孔明初用兵的描写即是通过关、张从怀疑到钦佩,夏侯从蔑视到落荒而逃,从侧面描写了孔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鲁迅《药》中对夏瑜就义场面的描写即是通过“看客”间接烘托而写出。人们描写事物往往绘形易绘神难,间接描写却能以较少的文字烘托出事件人物的精神;还可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4.描写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

文章的一切表达形式都要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作为表达手法之一的描写当然也不能例外,它在文章中何处该写,何处不该写,用怎样的描写方法,都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从表达主题、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气氛出发,而不能随心所欲,为描写而描写。比如鲁迅《药》的主题是在揭露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因此,对夏瑜被害的刑场,刽子手怎样凶残和夏瑜怎样慷慨就义,均未正面描写。因为这与表现主题的关系不大,而是把笔墨的重点放在看客怎样争先恐后、兴趣盎然地观赏革命者被杀头上:一些看客,“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待到刽子手行刑时,他们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可见辛亥革命前夕,人民群众麻木到何种惊人的程度,革命者的流血、牺牲,并没有唤起他们思想上的些微觉醒,只不过给他们增添了一个观看杀人“盛举”的机会!这样的描写,显然是紧紧扣住作品的主题来进行的。

唐韬在《创作漫谈》中说:“譬如说写景,有些同志似乎对自然风景有很大的兴趣,即使是一篇短短的速写,也喜欢花呀、月呀、山呀、水呀的写上一大堆;又譬如说人物的行动,也往往来去无常,随兴所至,看不出一点必要的约束”初学写作的人,尤其容易出现这个毛病、描写目的不明确,有时不管文章主题是否需要,总爱以华丽的词藻描绘一番,结果不但不会给文章增添色彩,反而以词害意,成为文章的赘疣。(2)特点突出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就是说,要想反映人物或把景物写活,不能毫无选择地把可供描写的地方全都描绘出来,而必须抓住最能反映描写对象本质特征的地方,倾注全力加以刻画,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而保留“特征”,突出“特征”,这样才能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比如朱自清笔下的景物之所以使人读后有特别真切的感受,好像亲临其境一样,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从中辨出“新异的滋味”,获取“独特的秘密”。他在《绿》和《白水瀑》这两篇散文中,分别抓住各自不同的特点,生动真切地描绘出两种不同景象的瀑布。《绿》中的梅雨瀑,作者从“分外的响”声,“从上面冲下”来,“作急剧的撞击”,水花“飞花碎玉般乱溅着”的直泻而下的气势,以及那飞溅的水花远望像“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的朵朵白梅,近看像“点点随风飘散”的杨花似的姿态,着意点染了梅雨瀑所独具的雄奇与瑰丽。而白水瀑则另是一番天地:它“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服服贴贴地缩回来了。”这里作者从“飞烟”、“影子”似的流势以及临风袅袅的水花,突出渲染了白水瀑的细弱与奇异,把读者带进一种轻柔而又神妙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体会到一种与雄伟的梅雨潭迥然相异的“滋味”与“秘密”。

朱自清主张,“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而我们初学写作者,往往身临其境却不曾留意细心观察,因而也不能从人们忽略的地方抓出特点精雕细刻,只能在别人写滥的地方,人云亦云地重复着“晴朗的天空”、“蔚蓝的大海”之类的套话。这样的描写,虽看似具体,却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形神兼备

英国作家菲尔丁说:“我们说某画家画的人物‘真像是在呼吸似的’,大家都认为这对他是无上的推崇,殊不知若说画的人物‘真像是有思想似的’,这却是更大、更崇高的赞许呢”。这段话启示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不仅要求形似,更要求神似。所谓形似,就是把描写对象的外部状貌和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所谓神似,就是把这种描写延伸到描写对象的内部深层,揭示其内在的底蕴和神采。对于任何一个客体对象的描写,没有外部形态的“似”,“神”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仅仅停留在外部形态的“似”上,而放弃了对内在神“似”的追求,其结果被描写的对象只能是没有生命和光彩的躯壳。只有把形和神的描写辩证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使被描写的对象生动逼真,成为一个呼之欲出的活生生的统一体。

比如,中秋的月色,本是无生命的自然现象,然而在贾平凹的《月迹》中,月亮简直像一位丰姿绰约、清秀灵气的女子那样美好。作品开头借助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清新隽永的“月色入户”图: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未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这里一个“溜”字,一个“爬”字,不仅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月亮由圆而亏的时空变化过程,而且也赋予它款款而来,悄然飘逝的娴静、柔美的神韵和风采,极富审美情趣。“月影入酒”图,更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维妙维肖:孩子们都看着奶奶给自己倒的那杯甜酒,“果真里边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杯酒中的月影,欲止还颤,那娇弱柔美的情态,透露出一种撩人怜爱的灵气,给人一种意蕴深远的艺术感受。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文章中描写的要求和文学作品的要求是不同的。它要适当地运用而少加修饰和形容词,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说的,“一般的毛病是爱修饰,修饰得恰当当然好,修饰得不好可就糟了”(《关于文风问题》)。现在的确有一些文章爱好“多余的”描写,譬如,写一个做出成就的女科学家或一个女劳模,总要加上些“秀美的面庞”、“大眼睛”之类描写,甚至写到开拓型的领导干部也要加上这一点。其实没有必要,领导干部恐怕谁也不愿被加上“奶油小生”的味道。他们的成就在事业上。

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1.抒情的含义:打动人心

抒情,即抒发感情。是作者或文稿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绪的语言文字的艺术表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反映客观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强化文稿感染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身居高位的领导人,运用适当的抒情,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能深深的打动听众,引起强烈的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把“情”视为文章构成的根本因素之一。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写文章的目的在于让读者接受其中的思想内容,而思想内容的表达,又往往和感情的抒发分不开。只要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其思想内容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与接受。

抒情能否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方式,目前尚有争议。有人说,抒情是内容因素,不是形式因素,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手法。我们认为,抒情虽有某些内容因素,但它和叙述、描写、议论、说明一样,主要是形式因素。如果说,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话,那么抒情则是通过抒发作者感情体验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事物。因此,抒情和叙述、描写、议论、说明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2.抒情的方法:自然深刻

抒情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人们所说的“直抒胸臆”,即作者直接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种抒情,往往借助判断、呼告等手段,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体验。其特点是直接坦露、气势奔放、感情炽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这是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一文里的抒情片断,直接表露了闻一多先生蔑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暗杀恐怖事件的无比愤慨的心理,抒发了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民主斗士的思想感情。

读起来使人感到炽烈的感情扑面而来,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

直接抒情的运用一定要经过充分的准备,要在层层铺垫地基础上,作者的感情真正达到情不可遏时,再一泻而出。必须避免无所为而发的过多过滥的倾向。(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叙述、议论或描写的方式进行的抒情。这种抒情比较委婉含蓄,往往从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等三个方面,来抒发作者浓烈的感情。

①依附于事的抒情

依附于事的抒情,也就是通过叙述来抒情。这种叙述与一般的叙述不同。一般的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加以具体完整的叙述;而通过叙述来抒情,则叙述不过是用作抒情的手段,它不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往往只是片断式的介绍,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作者鲜明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中有这样一段:我女婿马上打电话给我们仅有的几个亲戚,她的弟媳赶到医院,马上晕了过去。三天以后在龙华火葬场举行告别仪式。她的朋友一个也没有来,因为一则我们没有通知,二则我是一个审查了将近七年的对象。没有悼词、没有吊客,只有一片伤心的哭声。我衷心感谢前来参加仪式的少数亲友和特地来帮忙的我女儿的两三个同学,最后我跟她的遗体告别,女儿望着遗容哀哭,儿子在隔离病房,还不知道把他当作命根子的妈妈已经死亡,值得提说的,是她当作自己儿子照顾了好些年的一位亡友的男孩,从北京赶来,只为了看见她的最后一面。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和干部,他的心倒不像钢铁那样。他得到电报以后,他爱人对他说:“你去吧,你不去一趟,你的心永远安定不了。”我在变了形的她的遗体旁边站了一会儿。别人给我和她照了像。我痛苦地想:这是最后一次了,即使给我们留下来很难看的形象,我也要珍视这个镜头。

这段文字,是巴金对萧珊死后“没有悼词,没有吊客只有一片伤心的哭声”的告别仪式的冷峻叙述,字里行间浸透了作者痛悼的凄情和不平的愤懑,读后催人泪下。

②依附于理的抒情

依附于理的抒情,也就是通过议论来抒情。这种议论不像一般议论那样需要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而只是作者用饱蘸感情的文字写出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评价,以达到抒发主观感情的目的。比如魏巍的《火与火》中有这样一段:在朝鲜战场上,愚蠢的敌人,以为用他的铁和火可以征服这个穿白衣的民族。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扔下的每一颗炸弹,从他们的弹片上滴落的每一滴血,都变成了无边的仇恨。朝鲜人心里的仇恨的火焰,比侵略者的燃烧弹更要强烈得多。就是这种火,推动着每一个人民军和志愿军的战士,不顾生死地前进。就是这种火,使得无数的朝鲜妇女和老人,穿着单薄的衣服和草鞋在冰天雪地里修路、运输,来支援军队,歼灭美国侵略者。就是这种火,使得千千万万朝鲜的母亲们,献出她们的儿子。……就是这种火,这种火要一直把侵略的野兽们烧死为止。这不是星星之火,这是无边的火,排山倒海的火,任何力量都不可能扑灭的火。

这一段是议论,是对朝鲜战场上人民必胜、侵略者必败这一真理的勿庸置疑的论断:但又是抒情,字里行间燃烧着作者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火一般的仇恨,对英雄的朝鲜人民的多么热烈的赞颂之情。

③依附于景的抒情

文章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人化的自然”,是大自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无不涂上作者或人物浓烈的感情色彩。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家都是绘景抒情的能手,他们借景抒情,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达到物境与我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比如冰心在《寄小读者》中,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以委婉细腻的艺术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新瑰丽的海上生活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育“我”的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开篇写离情,“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地抛到岸上”,将远行的游子与送别的亲人紧紧维系在一起,但带短情长,游子终于在船开带断的情境中飘然离去。这别致凄恻的告别之景,流露出作者对故国亲人何等深厚的情意!接下去作者以多姿多彩的笔,描绘了在秋阳的斜照下,颜色“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地漾开了来”的雄浑瑰丽的大海,和“双星渡河”、“繁星闪烁”的灿烂奇妙的夜空。然而旅途的景色再美,终究减轻不了游子的离愁,面对海天的壮美景色,作者“凝立悄然,只有惆怅。”末尾描绘作者隔岸遥望异国璀璨的灯光,更加勾起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这样,几幅风景画面,倾泻出作者几多离愁!

一言以蔽之,间接抒情是借助于某一事、理、景作为“凭借物”来抒发感情的,因此,写好间接抒情,必须注意对中介“凭借物”的选择与提炼。依附于事的抒情,要选择生动感人的事件:依附于理的抒情,要选择生发自然、意深情切的事理;依附于景的抒情,要选择善于引发情感的景物。在文章中,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又往往不是彼此孤立,而是融汇在一起,交织起来使用的。

3.抒情的要求:寓理于情

(1)要真挚

写作贵有真情,所谓“真情”,指的是作者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所借以抒情的事物确实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以至情动于中,不吐不快,这时他所抒发出来的真挚感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感染和教育读者的目的。

古今感人至深的抒情传世之作,都是凝聚着作者深挚强烈的真情。比如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抒发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慈母对赤子的至深之情,就是因为诗人自幼家贫,在几十年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备受慈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怜,当他四十六岁离家考取进土时,半生凝聚在胸臆之中的拳拳慈母情,促使他写下这首千载感人的名诗。(2)要健康

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爱与憎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阶级意识,为一定阶级的立场、观点所制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抒发的感情不仅仅要注意抒发个人真挚自然的感情,还要自觉地把这种真情实感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倾向性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抒发革命的、积极的、健康的人民大众之情、中华民族之情和社会主义之情,用健康向上的革命激情去感染读者,从而对民族、国家和社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冰心的《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开头的几段文字: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

但是,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分秒必争的中国人民,是不肯让它多睡懒觉的!六亿五千万人商量好了,用各种洪大的声音和震天撼地的动作来把它吵醒。

大雪纷飞。砭骨的朔风,扬起大地上尖刀般的沙土……我们心里带着永在的春天,成群结队地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去吵醍季候上的春天。

我们在矿山里开出了春天,在高炉里炼出了春天,在盐场上晒出了春天,在纺机上织出了春天,在沙漠的铁路上筑起了春天,在汹涌的海洋里捞出了春天,在鲜红的唇上唱出了春天,在挥舞的笔下写出了春天……

这里作者通过人们心里的春天,唤醒季候上的春天的生机的描绘,抒发的就是这种健康向上的催人奋进的革命激情。(3)服从表现主旨

感情的抒发常常能烘托和渲染主旨,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但感情的滥用又常使人生厌。因此我们必须深深懂得,抒情要与全文的主旨一致,或者对主旨的表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一 各类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1.消息的写作方法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中常用的一种文章体裁,通常也叫新闻或新闻报道,它是向人民群众及时传播各类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1)消息的分类

消息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根据报道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工业消息、农业消息、文教消息、科技消息、军事消息、外事消息等;根据报道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可分为国内消息、国际消息。这里从报道内容和写作形式的分类上,介绍比较常见的四类消息。

①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及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成就、新动向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一种最能体现消息的短、平、快特点的报道形式。

②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概括地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新闻报道。其特点是报道面宽,篇幅较长,既有全局的概括叙述,又有典型事例的分析。这类消息的写作重在“综合”,写作者要注意充分占有涉及到的有关材料,同时又要精心选材和组织,从中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主题。

③经验消息

用消息的形式反映典型经验,这样的消息通常被称为经验消息。这类消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以介绍经验为主,但必须寓经验于事实之中,使经验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④述评消息

述评消息虽以报道事实为主,但要穿插评论,用以分析说明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在写法上,常常是夹叙夹议,边述边评。评述要以事实为依据,观点必须正确,说理应该充分,见解应当新颖深刻。(2)消息的特点

①时效性

时间是新闻的生命。消息的报道首先要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事实发生与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以增强社会效果。请看上海《文汇报》1996年12月24日报道的一则消息:

长沙继马王堆汉墓后又一重大发现:数万吴简再现三国风云本报长沙专讯:近日,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市中心五一广场东侧的平和堂建筑工地发现数百片三国魏、晋时期简牍。这批简牍从形式上看,长短宽窄各异;从字体上看,工整有序,隶中带楷;从行笔上看,笔墨书写,流畅清新;从字数上看,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120字,竹简每枚30~40字,合计在20万字以上。这批简牍是东吴长沙郡府的文书档案,按其类别、刑制用途,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券书类。二是司法文书类。三是长沙郡所属人名氏簿类。四是名刺、官刺类。五是账簿类。总之,内容涉及三国东吴嘉禾元年(公元232年)至嘉禾六年(公元237年)长沙郡以及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赋税、租调、户籍、司法、职官、仓储等。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交往、政治经济关系等。考古专家俞伟超认为,这次出土这么多的吴简是史无前例的。这是继马王堆汉墓之后,长沙获得的又一重大考古新发现。我国曾有过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书发现,即甲骨文、西北地区屯戍简牍、敦煌藏经洞和清朝内阁档案。长沙吴简完全有资格与前四次相提并论,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

这则消息的内容十分丰富,对这次长沙出土战国吴简的重大发现报道得较为全面、具体,就它的时效性来说,也是很强的。事实上该消息的新闻价值只有在这项重大发现刚产生、其它的新闻媒体尚未作出报道之前才有意义,过了这个时机,新闻就成了旧闻,它就失去了时效性,而过时了的消息是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新闻必须是“新”的,旧消息不能算作新闻。

②真实性

消息是通过事实来表现主题、影响和感染读者及听众的,它所报道的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来不得半点虚构或夸张,因而具有极强的客观真实性。真实是消息的生命,也是新闻事业党性的重要标志。所谓真实,是指消息所报道的一切事实、数据、背景材料等,均要确凿无疑,有根有据,经得起检验和鉴别,不能无中生有地杜撰,也不能“合理想像”。消息如果失真,就会造成不好的社会效果。上述报道的长沙发现三国吴简的消息就是真实可靠的,文中对简牍的数量、文字、内容、用途,以及它的历史意义和考古学价值等,都作了真实、客观的报道。

③针对性

消息的写作总是有着明确的对象和意图的,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有感而发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者对国内外发生的大量事实,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择,有所提倡,有所反对,提出并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消息的针对性。如1997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后,得到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响应。1997年1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发表消息说:“全国新闻系统在京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号召全国新闻界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树立行业新风的活动。”这则消息就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针对中宣部等联合发出《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以后,全国新闻界是如何积极响应和具体行动的。正因为它针对性强,消息重要,所以被刊登在报纸最显要的位置。(3)消息写作的基本格式

消息在写作上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它一般要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五个部分组成。

①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则好的消息首先要有好的标题。消息的标题既要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又要醒目、新颖、有趣味,这样才能引起读者注意,增强阅读兴趣。在标题样式上主要有单行标题、双行标题和多行标题这三种形式。

单行标题是只有主题,没有引题或副题的标题。

双行标题由引题、正题或正题、副题组成,消息的正题一般都有实质性的内容,因此又称实题;副题和引题一般是对气氛的烘托、意义的阐述,因此又称虚题。双行标题一般是虚实结合,彼此呼应,互为补充。

多行标题一般有引题、正题、副题。引题又称眉题、眉标、肩题,其作用一般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以引出正题。正题又称主题、主标、母标,是标题的核心,其作用是概括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新闻的中心思想。副题介绍与正题有关的情况,或指出其内容范围,或作内容提要,或说明主题的来源,是对正题的补充,也称副标、子题、辅题。多行标题有时也有多至四五行的标题,这类标题除引题、正题、副题外,有时还有提要题。

消息标题的总的要求是:言简意赅、准确新颖。在拟题技巧上常见的有:抓住核心,直言其事;实题虚作,借题发挥;提出问题,引而不发;借助比喻,触类旁通;提纲挈领,见题明意等。

②导语

除简明消息外,各类消息都不能缺少导语。导语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通常是用简明的文字概括介绍消息的主要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使读者先有一个总的概念。写消息要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导语中,以吸引读者。导语的写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叙述式。这是最常用的导语的写法,即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或摘要地叙述本篇消息的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提示主要内容。

描写式。对某一个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某个有意义的侧面,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描写,用以渲染气氛,引出主体,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评论式。对消息报道的事实进行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作用,引起读者的重视,一般用在社会关注和针对性强的消息中。

结论式。根据本篇消息的主要事实,先总结出道理,点明结果或结论,以开门见山显示消息的意义。

提问式。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消息报道的事实,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引语式。引用与消息有关的诗句、格言或生动隽永的话作导语,以增强导语的生动性和力量。

③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提出的问题,对新闻事实展开具体的叙述。写作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注意的是:

一要减去枝蔓,突出主干,对表现主题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加以突出和强调,而对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要忍痛割爱。

二要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消息短小精悍,在结构上要精心安排,可以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可以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也可以把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结合起来写。

三要做到内容充实,主题鲜明。主体写作应与导语前后呼应,对每一个层次都要力求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各个层次的小论点又要与总的观点相一致,做到点与面相接合,使消息内容充实,让主题得到透彻的说明。

四是要通俗易懂,生动耐看。消息的内容要求在概括的叙述中求具体、求准确、求生动,在语言上多用朴实生动的叙述性语言,兼有某些描写、抒情的文学笔调和引申、概括、推理等论说性语言。写作主体时灵活地运用以上要求,才能使消息通俗易懂、生动耐看。

④背景

背景是消息中与报道事实有关的材料和情况,如交代与事实有关的历史情况、地理环境、前后联系等,以便通过比较、衬托,使消息的事实更清楚,内容更可信,主题更深刻。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通常出现在主体中。

背景材料大体分为对比性材料,如过去和现在、正面和反面、甲地和乙地的对比等;说明性材料,如有关新闻的政治背景、历史演变情况、地理环境的说明;注释性材料,如名词解释、知识介绍等。

⑤结尾

结尾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它的作用是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加深读者或听众对该消息的理解。消息写作要求简明扼要,报道完事实就要结束,因而结尾既要适时,又要精彩。

结尾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小结式。即对所报道的事实或意义作简要概括,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